2017年12月29日 星期五

你在做什麼?


有很多人喜歡打坐,以為打坐就是修行!

事實上,如果帶有覺知,行、住、坐、臥都是修行。

修行的目地是什麼?

去除痛苦和恐懼的。

修行的目地並不是為了長生不老,因為一旦你能夠瞭解生命的真相,你會發現你不需要長生不老,而事實上生命本身也沒有長不長的概念;修行的目地也不是為了死後到哪裡去,因為一旦你瞭解生命的真相你就會發現,並沒有一個生或死存在,有的僅是對一切的投射及認同,人生有的僅是一場夢境或一個故事。

生命中的一切僅是念頭製造的幻覺——各種各樣的幻覺。

修行就是為了識破這,並能親自體會到這。

打坐是一種很好的瞭解和體會這的方式,因為打坐能夠拿出專門的時間和功夫去做這件事。

很多人都知道打坐,並也喜歡往那裡盤腿一坐,但你知道你坐在那裡幹什麼嗎?

當然它的第一個目地,並非是讓你放鬆休息了。

如果你是衝著放鬆休息的目地去打坐,那麼打坐和睡覺沒什麼兩樣。

如果你這樣坐著睡還不如躺著睡呢?

打坐的目地主要是觀想,觀想的主要目的是去看 “ 誰是我 ”,從而達到知道 “ 我是誰 ”。

通過 “ 看到 ” 誰不是我,來瞭解誰是我——這就是觀想的主要意義。

觀想就是觀想法,觀察念頭。

修行一路上的目地並不是光對治貪、嗔、癡,而是瞭解最終的 “ 那 ”——當然,在你這樣做時,它卻起到了對治那的作用,這是它美好的 “ 副作用 ”,但它的目標是瞭解你的本來面目。

你的本來面目是什麼?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可說、說不出、什麼都不是它、但它曾什麼都化現——什麼都出自它、那超越一切、無限自由、不可限制、沒法限制、限制不了的 “ 那 ”。

時間限制不了它,所以它不生不滅,它比時間更久遠,它是和時間無關的、不動的永恆;它等同於虛空,但它不是虛空。

那就是它,你的本來面目。

在去掉了你所有的認同,打破了你所有的角度,走出了你所有的故事,離析了你所有的念頭……,你將見到 “ 那 ”——心的本來樣子——你的本來面目。

打坐的目的是為了瞭解這的,看到念念來,生念念境,產生念念相……,但念念境、相都不是我!

那一切僅是 “ 路過 ” 我,那一切僅是我的化現,那一切 “ 我 ” 僅是我的應用。

一旦你能夠瞭解這些,你不生不滅了,誰也傷害不了你,誰也污染不了你,誰也變化不了你。

無論誰用什麼樣的方法,拿火燒你,刀砍你,煙燻你,他也傷害不了本來的 “ 你 ” 半毫。

你成了那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 “ 那 ”——哦!

不!

並非你 “ 成了 ” 那……,你見證了那!

一旦你見證了那——你生命本來的樣子,你本來的我,你平生中的煩惱苦愫、我執、貪念嗔恨,就立刻在刹那放下。

但悟到這還不夠,因為諸萬年來,那不明的我妄心太過認同一個個念頭,一個個 “ 我 ” 了,而那一個個 “ 我 ” 又和外在的事物 “ 連 ” 的太緊(簡直是一體,它就是我、我就是它),因此很容易一不小心,就又忘了自己的本來,而再次於無覺之中捲入那痛苦的、認同末枝葉梢是你的狀態。

佛叫這為 “ 業 ”,叫習性——事實上這是妄我認同的慣性。

對於這,你必須日日小心翼翼,像走薄冰一樣的不成為那認同,必須時時保持警覺。

一旦你陷入無意識,一旦在某個時刻忘了這警覺,忘掉了你的本來,就將再次陷入那認同之中,然後你再次被捲入輪迴,受無邊的苦。

無論你有沒有見證自己本來面目的 “ 了悟 ” 都不要緊,最終都會帶你來到那 “ 空 ” 性上。

當然,如果你了悟過你本來樣子的空性,覺悟,加功課(針對念頭的四個提問與反轉的練習),真是成佛最快捷的方法。

無論做什麼事最關鍵的是瞭解那些本質,一旦瞭解了,它就變得簡單不複雜。

修行中的種種方法或法門是平等的,不平等性或神秘性是不明白的心所製造與創造。

密宗或顯宗、禪宗或淨土宗、道教或佛教、氣功或瑜珈功、閉關或打坐……,都是平等的、一樣的,所有 “ 二 ” 中的 “ 一 ” 都是一個樣,一旦瞭解那本質,它們完全一樣。

神秘從來都起源於無知,複雜從來都只是事物本來樣子的外衣,一旦你瞭解真相,萬有均平等,萬法皆簡單。

修行是破幻覺,千萬不要打著去破幻覺的目標,醬會又是進入新的幻覺。

生命之中,一切所見都是自心的投射,一切觀點角度都是自我認同,如果沒有投射或認同,那會是什麼樣?

收回你的投射,取消你的認同……,你將回到心本來的 “ 空 ”。

心中沒有一物,沒有一念,只有空寂,這就是心本來的樣子。

見證這個心,叫覺悟;成為這個心,叫成佛;回到這個心,叫涅槃。

一切創造都是那心的創造——包括時間、空間。

“ 我 ” 和 “ TA ” 都只是一個概念,一位佛並不與概念為敵。

他利用它們,他使用它們。

“ 我 ” 和 “ TA ” 是一位佛無我心智的兩個立足點,就像茫茫海域裡的兩個小島,兩個瞭望塔。

過度地讚美你手上的花,
你將忘卻你自己;
你在任何外物上看到的美,
必然來自於你自己。

當佛陀注視著他手裡的花時,
他並沒有忘記他自己;
他把花輕輕的送至迦葉的手裡,
藉著那枝花,在那芬芳裡
又一顆心認出了它自己。

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他是對的。

見色迷色,聽音迷音,聞法迷法,
世人六根不壞才怪呢。

聖人不用出自己的家門就能知道天下的事,
因為天下沒有事。

天下有事,都是一顆相同迷惑的心所造。

在小的時候,我的天性指使我不愛看書,長大以後我的心告訴我 “ 看書無用 ”,我仍然不去看它們。

我寧願走入大自然看花、看草、看石頭、看一條小河流過,也不看那些大師們所謂的經典言論;我寧願聽鳥叫,聽蟲鳴,聽風聲,聽一隻狗汪汪叫,也不去聽那些大師們的演講……,因為那沒多少意義。

你越認同一個人的觀點,你越被他牽入頭腦而疏遠心。

不可控制地,你進入他的頭腦,跟你自己的頭腦。

假如你走進森林,你聽到一隻小鳥在叫,一隻青蛙在呱呱,一烏鴉哇哇……,你聽不懂它們在 “ 講 ” 什麼——你從那些聲音裡聽不懂任何意義,很顯然你的頭腦會放棄再去理解或解讀它的意義……,那麼,發生了什麼?

你放棄了頭腦,你開始只是聽那聲音;再繼續覺察,發生了什麼?

那優美的聲音穿過頭腦進入了你的心!

哇,多美。

如果一個聲音你知道它的意義,那麼你會停在頭腦,它會帶你進入頭腦;如果你聽不出它的任何意義,然後你仍然在聽,那麼機會來了……,這美麗的聲音將帶你進入你,將領你進入自己,這股音樂將帶著你進入自己的本性。

你知道老子或佛陀跟隨誰學道?

他們跟隨他們自己,他們跟隨天地自然,一花一草一樹。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誰?

自然。

通常人法大師,而大師法誰?

大師法自然!

你知道了嗎?

跳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中間過程,直接,人法自然。

你想跟隨一個大師學習,而大師跟誰?

大師跟著天地自然日月星辰學習。

嗯,如果你聰明一點,你會直接去拜宗師——天地自然萬物學習,而不是某個人。

真正的大師們都在拜天地自然這大宗師們學習,顯然,如果你能直接拜它們為師,你也將成為大師,無可懷疑。

注意,一個故事對人的啟發不在於講故事的人,不在於故事,而在於聽故事的人——而在於聽故事的那顆 “ 心 ”。

你意識到了嗎?

要想學習真正的道:如果你 “ 向內 ” 看,就看你的心和念吧!

如果你 “ 向外 ” 看,就看天地萬物自然吧!

當然,一個大師本身也是自然之物之一,你可以學習他,但小心的是,別被他的言詞迷惑了。

天地的語言是修道的利器,人類的語言往往是修行的障礙,注意到這一點。

謝謝你,分享我講的 “ 故事 ”。
























來源:網路...

2017年12月22日 星期五

隱,還是癮?!


又是給大家腦力激盪的時候,曾經討論過古代隱士,特別是諸葛亮。

雖說他是隱士,但,卻常有出席不少貴族政要的聯誼晚宴的,你說矛盾嗎?

而且諸葛亮的親人,都有在其他兩國內任有要職,換句話說,就算哪一國真的能統一天下,都是朝中有人好辦事。

話說有一次這位隱士,就是去參加了劉表的宴會,見到劉備,才向前去施展天堂地獄勾魂之術,惹得劉備之後要三顧茅廬的去請他出山。

當晚諸葛亮對劉備出招後,就飄然而去。

那麼巧的,是的非常的那麼巧,時間之巧合何其之致巧呢?

(重要的觀念,要重複多次),在他飄然而去之後,劉備被勾魂後,很想知道這年輕人是誰時,就有人在旁邊說:『這位就是臥龍先生,傳聞只要得到臥龍和鳳雛先生,誰就能得天下。』

試想想,這真的很他奶媽的娘滴巧啊!

那個在旁邊掃地的人,若只要遲了一步才掃到劉備身邊,劉備就不知道這個人是誰了。

而且掃地剛巧掃到他身邊去也算了,真他奶媽的娘,還知道臥龍鳳雛的傳聞,又會記得要給提醒劉備一下耶!

當然,事實上,最後劉備得到了臥龍和鳳雛,一樣是得不到天下。

這讓人不懷疑古人的 " 炒功 / 造神 " 真不簡單。

之後劉備三顧茅廬,又聽到牧童唱三分天下的歌,請問諸葛亮真的是隱士嗎?

要隱的話,還能記得教會;山中牧童唱治理國家的歌嗎?

有心要做隱士的,躲在城市會比躲在山上更難找,人越多的地方,若你越低調的話,要找你出來就簡直如大海撈針。

所以,我們要重新定義一下隱士的意思:第一種是真的為了修道而隱;第二種隱士的意思就是 —— 那段時間人家失業了。

真隱隱於市,假隱隱於山?

這句就不必要商榷了!

波文…

達摩祖師說過,貪、嗔、癡如三條毒龍盤踞火宅,是造成人類百病之源,人類要想真正健康——斬掉三條毒龍。

處方是:戒、定、慧!

但貪、嗔、癡的本質,是什麼呀?

戒、定易操作但難堅持啊!

慧,如何做到呢?

貪、嗔、癡是什麼呢?

貪,不過一個 “ 想要 ” 的念頭、一個你認為自己缺乏什麼的信念。

嗔是什麼呢?

相信了你的念頭、被你的信念所帶動生出了各種各樣的反應,產生了各種情緒,這是為嗔。

那什麼是癡呢?

太相信自己念頭所製造的故事了——每當一個人太相信自己的故事,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故事當中,他與外界不再構成正常的交流,如此,他就顯得有點兒 “ 癡 ”。

總之,貪的本質是一個念頭、一個認為自己缺乏什麼的信念;嗔,是在無覺知中對念頭和信念的情緒反應;癡,是一個人太久沉浸在自己的故事當中、太相信自己念頭或信念的結果表現。

總體來講,所謂貪、嗔、癡三條毒龍,本質只不過是三個未經質疑的信念、信仰系統而已!

我們的念頭創造我們的地獄和天堂,那未經質疑的信念系統創造了我們內在三重世界,貪的存在、嗔的存在和癡的存在。

它讓我們痛苦、難受,活著忍受如此折磨。

那麼如何對治它呢?

佛教徒說,戒、定、慧!

老和尚說,用戒、定、慧對治貪、嗔、癡?

( 我會建議:白、紅、藍;三道幻光,來對治三毒!
五蘊毒:藍、白、黃、紅、綠,五種幻光對照!
最後都是,光爆焚化色身,歸於虛空了…
重點也是轉跟化!)

我看到很多佛教徒,如此修行了一生,也沒有 “ 制伏 ” 了自己的這些念頭,他們一樣生活在自己的這些認知,仍舊沒有實質改變的信念系統之下。

戒和定,是一種從外向內的、強硬的、近乎強迫的硬性對抗,戒能多久?

定能多長?

在道場行,下道場如何?

盤坐時候行,生活中如何?

在事情順你的意時,表現平和慈悲,在事情不如你意,你的表現又如何?

在寺院、在師父或自我的提示下行,在世俗、在沒人監督的時候,你如何?

用戒、定對治貪嗔難啊……

試問自古以來,修行者眾,有幾人真正做到?

那麼癡如何對治呢?

修行者回答:用慧對抗癡。

如何用慧對治癡?

一個無慧者,你如何叫他慧呢?

這似乎顯得難以操作。

事實上,一旦了悟到貪、嗔、癡的實質是什麼,“ 對治 ” 起來就容易多了。

它不用你戒、也不用你定或慧,貪、嗔、癡說白了本質都是念頭或信念,遇到讓你難受的事情,去質疑那些念頭或信念,問題就會解決!

你不用專門持戒數十年,也不要你天天去坐禪,你不用再找尋什麼方法,讓自己變得智慧!

學會質疑自己的念頭或信念,就萬事大吉了!

因為無論貪,還是嗔,還是癡……

它們不都是你的念頭或信念造成的、引起的,念頭與信念是貪、嗔、癡的因,而貪嗔癡只不過它的果。

因此如果要 “ 對治 ” 貪、嗔、癡——對治那因!

質疑那念頭或信念,問題就能根本、直接的解決!

不斷地質疑自己所有的念頭,貪、嗔、癡的種子找不到土地生根。

持續的質疑,最終你將到完全的 “ 空無 ” 中去,只要還有一樣東西(問題)存在,質疑就會進行下去,直到無任何質疑的東西存在。

質疑的四個提問與反轉,像可隨身攜帶的、隱藏的某種內在的工具,不用持戒、不用坐禪、不用修慧,只要遇到讓你痛苦的念頭,且你再也不想痛苦下去,這質疑及其方法,會幫你止息痛苦。

質疑是虛假念頭的剋星,讓質疑活在你心中,它將和任何念頭一起生、一起滅。

最終,那是帶你無苦和見空的工具。

質疑,是一把開悟的鑰匙。

凡事看清存在的本質,解決起來方法才能至簡,用功才能至省,到達才能至捷。

貪、嗔、癡,是什麼?

去發現、了解它的本質,化解那幻象,找到你人生的自由。

達摩說,貪、嗔、癡是深居火宅裡的三條毒龍,是人類百病萬痛之源!

不!

一旦你覺悟,它們是你生命中的三位對你至關重要的老朋友。

哦!

沒有火宅,只有天堂;那並不是人類病痛的起源,那是你的開始自由之處!

去覺悟這個實相吧……

分享:

問:明心見性成就的人,陽神、識神是否能得度?
為什麼達摩、慧能也只是副元神得度呢?
真正的自己是識神。
阿賴耶識是元神。
元神和識神各走各的。
識神死了,自己就真的死了。

我的經驗…

陽神是覺,識神是念。

正念是元神,妄念為副元神。

在覺即度識神,不被妄念頭所轉即識神得度。

陽神是覺,本然即在,不用得度。

元神是正念,妄念為副元神,一人得度,妄念消無,歸於正念,復歸於覺,故達摩、六祖明心見性,度得副元神。

妄念不生,正念自在,覺性本是,不生不滅,故二祖只度得其副元神,陽神未度,因為本來即是,無用超度。

人在此世,即是其念,又是其覺。

在念是凡,在覺是神。

有識有神,二主同在。

識變神知,故知其生;若識消亡,神而不覺,故名曰:死。

佛說第八識是覺非念,非同識神。

能死是識,不死是覺。

識生是幻,其死也幻,無有生死,幻象故爾。

覺知無生死,生死一場夢,此生即解脫。



問:氣功,應該怎樣修?

我的經驗…

有念內生,信之以情,念動情動,情動體動,隨有感生。

感生生感,隨感搖動。

氣走何處,念在何處;念行何路,氣行何路。

著念氣滯,氣滯著念。

念氣相因,氣念相固,若著氣念,便是死路。

修行氣功,毋著氣感;觀察心念,毋被念轉。

著念觀心,心成死心;留於氣感,死於氣感。

日練氣功,忘卻功形;日練氣功,覺照而升。

覺下練氣,照下練功,不失覺照,功成佛成。

失覺練功,外道修行。

失照行氣,氣是魔形。

精細微念,微弱氣動,覺下歷歷,照下清清。

不失覺照,不隨氣念,不迷氣感,正道修行。

也可以醬子講……

在日常修行中,不管我們練習的是哪一種色體上的功法,凡有體感,皆由念生。

是某個念在內搖動,念搖動,隨之氣搖動,氣搖動隨之感搖動,感搖動,隨之覺知產生;覺知產生,隨之知覺產生。

所以,當我們遇到某種境——練氣功到某種狀態,或面見、心見某位我們敬仰的大師,就會有相應的感覺於色體生起。

其中的因由,皆是念動色體,當然這個念通常是精細微念,粗糙的凡夫之心可能感覺不到它,但即使感覺不到它,事出也是有因的。

一切色體的變化,皆來自於心的變化;心若不變,色體定不改變;心若改變,色體常有應顯。

當我們觀察身體久了,當精細微念也能覺察到的時候,這些問題也就顯而易見。

生活中有一些修行者,選擇了以氣功為手段修身修心。

這沒什麼不好,法法平等。

只是要注意正確的應用任何一種法門。

修行氣功注意不要著在氣感上,也就是說不要迷進氣感裡。

不要深信氣感的成就。

在修行中注意觀察氣感,也要注意觀察氣念,明瞭氣感和氣念的關係。

(所謂 “ 氣念 ”,就是意念,即行氣時所運用的念頭。)

修行氣功時,不要控制氣念,也不要被氣念所轉;不要控制氣感,也不要被氣感所轉。

與氣念和相應的感應,並行而走。

所謂 “ 並行而走 ” 的意思是,有覺知,不失觀照。

在我看來,修行氣功一定要加入 “ 覺知 ” 或 “ 觀照 ” 的因素,否則,即使你氣功修得再好,也頂多是個外道;否則,即使你身體修得再好,也頂多是個無疾而終。

沒有什麼功德。

但如果你加入覺知或觀照的因素在內,則大不一樣;如此一來,修行身形氣功變成了輔助,而修煉成佛則變成了必然之路。

當你加入覺知和觀照修行氣功時,最終的結果是功成佛成;最後的結果是,你氣功修成了,佛也達成了。

佛也達成了的意思是,你不但修好了病體,還修出了不生不滅;你不但讓色體健康完滿了,你還認出了自己的法身。

如果你藉借修氣功而修行覺照,你所得結果遠遠超過了色體的完滿啊!

所以藉借修行氣功而修行覺照,功德大得不可計量;但如果你僅僅為修氣功而修氣功,你頂多修理好一個臭皮囊。

這個 “ 氣 ” 在色體上叫氣感,在意識裡叫氣念,但記住修行氣功不是修行它們,它們修得再好也沒用,你應用氣感氣念再如如也沒功德。

因為它們僅僅是個藉口,是個無形的工具,修行氣功最主要的是借助觀照氣念或氣感來最終讓心識走出色體,來到法身真相的面前。

否則,如果修行氣功一直在色體裡打轉,自以為修得再好也沒什麼真正的成績。

氣功氣功,真正的 “ 氣 ” 是法身本來的樣子——虛空,周法界、遍一切處的真我本來的模樣;真正的 “ 功 ” 是道、是德——即法身化身報身的本來應用。

我們修行氣功,最主要的應該來到這個層次;如果我們修行氣功,僅僅執著在、停留在或著眼在色體上,那不是真正的氣功,不修行這天地之氣也不會有真正的功。

所以修行 “ 氣功 ” 必須來到 “ 天地之氣 ”——法身之空和真正的 “ 功 ”——大道之道或德上來。

真正的 “ 氣功 ” 是一個佛本來的狀態,不修之修,不行之行。

當我們修行氣功,能處在法身的狀態,能時刻以道的方式行事時,那是真正的處在 “ 氣 ” 的狀態中。

僅僅色體或識心上有一些特別、異常的感覺,那不是處在 “ 氣 ” 的狀態,那是處在一種錯覺狀態,那是進入一個 “ 夢境 ” 的狀態。

對於這樣的狀態不必留戀,更不必執著,放過它。

了悟法身知真氣,悟達大道成真功,修行這樣的氣功。

注意修行氣功不要僅僅為色體而努力,不要僅僅在色體上而努力,修行氣功一定要加入觀照,觀之氣行,照之功就。

修行如此氣功,如此修行氣功!




問一下…?!

一滴眼淚,要用多長時間,才可以自由釋放?……

我知道,這問題問得似乎很傻,又好笑!

有聽人說,已經,懶得哭了……

那麼輕盈的一滴,流過臉龐,常常只在瞬間。

話說…

有一天早上,天氣很冷,披件外套長衣站在頂樓陽台上,還飄浮著小雨。

遠山帶來莫名其妙的傷感,難得有這樣一個時刻,氣氛如此陰鬱,如此安靜, 我一個人站著看雨,在冷空氣的侵襲下有些瑟瑟發抖。

我對自己說,不如就和雨一起煽情一把,然後沒有猶豫也沒有醞釀,彷彿所有的感覺,突然間復甦了。

剎那間無法停止,就這麼的暴露在冰雨空氣中,一切脆弱到無所遁形。

我想還可以有時間、有機會自由的哭,總是好的,那是因為靈魂,還沒有蒼老麻木。

又何必問,一滴淚,落下的時間?



















來源:網路…

2017年12月20日 星期三

認命?!


不是試圖說服你,只是希望你回到沒有任何故事的存在裡。

也不是試圖教育你,只是希望你能回到你自己。

燒掉佛教的身體,直取它的佛舍利吧。

修行本來是做減法,是為那心脫掉胞衣去除幻象的——是破解種種 “ 心 ” 的概念和故事。

人們執著痛苦的原因,就是他們的心創造和相信了太多的概念、信念,才讓那心痛苦和無法自由的;人們的心迷惑,正是因為它們進入了太多這樣或那樣的故事裡走不出來,才使那心如此迷惑和困苦的。

但佛教在這方面做了什麼呢?

它在試圖使你丟掉一些所謂世俗中的概念而去認同它的概念;它正在試圖把你從一些叫世俗的故事中引入它的故事。

宗教決不是目的,目的是你要找到生命和現象的至簡,回到你真正的自由去。

這才是目的,這才是修行,你瞭解嗎?

波文:

人有情緒反應的時候,它背後的意義就只有一個:採取行動。

不管是喜、怒、哀、樂、七情六慾,它們的目的就是要你做出改變,因為情緒本來就是動力。

唯有 " 認命 " 的人,就會全然接受命運的安排,而幾乎沒有情緒上的波動。

但,認命也是跟等死相差不太遠,因為死是每一個人最終的命運。
(認命等同於妥協,就是採取放棄的一種行動!)

所以,如果你人生當中還有怒火和慾望,那是你的靈魂告訴你,你還未到認命的時候,反之,它是你採取行動的啟示。

人在採取行動來面對自己的七情六慾的方法,有壓抑、隨順和超脫三大體系。

壓抑通常是道德家或宗教家的做法,告訴你這些負能量是不對的。

隨順就是要認為自己有這些七情六慾,不但是最正常不過,而且就順著自己的情緒去宣洩。

超脫就是認為有個境界,是比這些七情六慾更高超,進而追求那個更高的而放下目前追求的。

我不能告訴你,哪一個方法最好!

因為…

要超脫的,最後可能是個不腳踏實地兼不食人間煙火的人。(跟社會脫節)

壓抑的可能性,是最後搞到自己繃緊到扭曲或變態。(精神感官不正常)

隨順的通常最後就得坐牢或成為一個生人迴避的傢伙。(自我封閉)

現代文明對慾望的態度,基本上是助長的,讓你甚麽都想要,自然的到最後,不但甚麽都得不到,還可以愚化你。

所以,每年都會有人告訴你:要賺錢、又要家庭、又要健康、又要生命平安、又要夫妻關係親密、又要聰明等等……

記得,慾望多就等於心散亂。

那麼是否要無慾?

我也不贊同,除非你是出家的人。

我的少慾定義,不是要把自己慾望減少,而是把自己的慾,專注於一個或兩個東西上面。

例:

瞎子的耳朵通常會很靈敏,又瞎又聾的,他的觸覺肯定是超級豐盛的。

文明社會把你的一些慾望放大了,但,如果你本身已經有了一個,你覺得是最重要的慾望,不妨把在文明社會裡,刺激到你生起的慾望壓抑,因為壓抑的東西一定會反彈。

而你是隨順助長一個你選擇的慾望的話,被壓抑的慾求,一定會從可紓解的管道反彈。

要知道人最大的資源,就是自己的專注力,而所有的資源都是有限的。

明白了有限的道理,才能有效率的規劃。

另外…

#別妄想,自己是多才多藝多功又多能
#少慾,是專注於一種慾望的先決條件
#專注於一種慾望,是一切成就的基礎

分享…

能隨機應變是好事,但隨機應變和隨機亂掰是有分別的。

有見過不少的人,在面對心虛時,就會拋出天花亂墜的理據,來說服他人,甚至也是會用無數的理論來說服自己。

通常所拋出的理據,都雜亂無章。

雖說是看起來像是隨機應變,但更精準的說法是心虛到慌了,所以亂講亂想。

起碼你在口上亂說一通時,你的注意力擺在外面,不需要面對內心的心虛。

甚至自己心虛時,也會隨機亂掰的說服自己。

理由很簡單:心中不斷的講理由據給自己聽,目的就是要彌補自己的心虛。

但,這也是危險的。

要彌補自己的心虛,就表示你急需逼自己相信自己的想法。

隨機應變其實不是亂來的,它是有條理的,需要你看到了過去現象和應對之間的關係和歷史,結合腦中的經驗和資訊而成的結晶。

隨機亂掰就是沒條理、沒牌理的。

集結多年來在網絡上,就很喜歡看傻瓜辯論,因為他們通常心一虛,就會急著亂講一通,然後被人捉到話柄後,又更急的亂掰一個理據來合理之前的亂掰。

就像在看一個人內心戲一樣,而且是內心的小丑鬧劇。

雖然人家的內心鬧劇,不等同於正常人的內心戲,但,卻是以誇張手法演繹著一些平常大家都會犯的思辨問題。

好了,如果自己經歷心虛時,最安全的做法是沉得住氣而不去為自己辯護。

(即是阻止自己一失足成千古鬧劇)

但,隨機亂掰是否一無是處?

心虛時,隨機亂掰通常是禍!

不過,沒有心虛時,隨機亂掰卻有可能是突破瓶頸的扳機。

是的,沒心虛時的隨機亂掰,是創意的墊腳石。

你有一個問題想不通時,不妨亂掰幾個沒根據的理論出來,(能寫下是最好的),然後再看看這寫亂來的理論、想法,之間的關係、背後的含義、與你面對的問題的關係和背後含義。

然後再從這些關係和含義,啟發你用另一個角度來思考。

無心虛的環境,你的隨機亂掰是安全的。

而且,這邊還要提醒你:你所有的隨機亂掰,並非你想像中毫無條理。

只是它們的條理埋藏得很深,你現在看不到而已。

但,要記得,這些條理不是邏輯,而是你潛意識內容的條理。

你的工作是要把自己內心,鬧劇的隱藏條理釐清、補充、刪減、修改、剪接和鋪排。

你看這句:

對對對的人,做對對對的事,就對對對了。

(學學…講浪漫的廢話)






你們可以找理由,不喜歡我、厭惡我!

但是,你們無法否定,我的存在跟活著?!











來源:網路…

2017年12月14日 星期四

教。念。


讀楞嚴經,這經若沒有把你引進 “ 不動國 ”,這經的靈魂還沒有真正植入你體。

楞嚴經是為把你帶進 “ 楞嚴大定 ”——“ 妙明真心性淨明體 ”——妙喜 “ 不動國 ” 的。

不動國是一種自性的境界,一個內在的國度,除諸佛菩薩,無人了知。

那裡定居的都是諸佛菩薩。

諸佛菩薩常定居於此。

在不動佛國:見色身盡如沙堆滅,見意念息如泡泡破,見諸法有如幻象生,見世界相如夢中成……,在不動國,一切生滅變換,只是彰顯那不動。

越動,你越能意識到那不動。

動的感知越強,不動的感知越強。

種種動的感知,在牢固那不動的感知。

不動佛國,自性的世界,內在的世界。

對於進入不動國,楞嚴經為你開闢了一條道路,它指導你沿著它的所述來到這裡。

進入這張地圖的所表之處:你的——楞嚴大定——不動佛國——自性境界。

定居不動國,而作凡夫行。

吃飯和穿衣,行進或住止,且從種種動,窺見那不動,且從不動中,觀察諸行動。

向來說法,只是啟人,不是教人。

不是教人,而是教法。

千法萬法,都是一法。

佛法心法,離心無法,離心無佛。

在啟人教路之時,不可離心,不可離心言佛,言佛與心無關。

指出向心之路,千條萬條,萬條千條,到達心門之前,只有一條。

啟發他人之時,一定要呈現出這兩點:所向去處是 “ 心 ”,“ 心 ” 前只有一條路。

向心是為了明心,明心是為了離心。

教法眾生,必要讓其明白這一點,否則惑人。

教法不可離念,離念教法不可捉、不可得。

千有萬有只是一心,心前只有一路,其路上只一個引路人——它就是 “ 念頭 ”。

因此,教法:只講心念。

心為無形,難琢難磨,因而重點是教念頭。

念頭已知,其心自知。

一旦知心,萬法盡解。

只守一念,只教一念,教念知念,念念至心。

知念便可知心,知心只見一念。

心上只念,心上無念,能生妙法之心除念無物。

法即是念。

法生即是發生,發生即是念生。

發生發生,念生念滅。

萬法皆心生,實則是萬法皆是念頭,萬有發生只是念頭生滅變化。

人生事多,是為幻象眾多。

一旦知幻象為念,不問幻象如何,只知念守念,則萬法至簡,人生至簡矣。

所以,教法,只講一念。

如:姜太公湖邊垂釣,只等貪魚上鉤。

我們一生要做的事,都不過是內在的事。

沒有真正外在的事。

所有外在的事--都必須拿到裡面去處理。

我們沒有外在世界,我們都在自己的裡面存活。

所以關心內在的事,應該是我們所有的生活和所有的重點。

念頭是我們裡面的全部,它就是我們的生命。

除了念頭,將沒有生命。

外部事件根本就不是重點中的重點--重點中的重點是由它們為因,而引起你裡面覺念的各種感受。

生命是感受的,感受的才是生命。

除了感受是生命本身外,沒有什麼再是生命。

除了瞭解你的念頭之外,你沒有什麼真正地生活。

一個真正生活過的人,從來沒有移開過自己的內部,而一個真正生命豐富的人,從來也沒有忽略過自己的內部存在。

他們熱愛自己的實質是,他們熱愛自己內部的心念。

我們常說聆聽心的聲音,你真正聆聽過自己心的聲音嗎?

心的聲音該怎麼聆聽?

聆聽心的聲音必須是一個大寧靜者才能真正做到,否則,那只是一個夢中人在說夢話:"我要聆聽心的聲音,我要聆聽心的聲音 ”--他雖然說了他要聆聽自己心的聲音,但是他聽不到,因為他還在夢中。

一個說夢話的人怎能自己聽到自己的夢話呢?

因此,沒有真正靜下來的人,雖然他們告訴自己傾聽自己心的聲音,事實上他們仍然聽不到。

從自己內部傳來的聲音,並不是一個人憑他的意志、願望或一廂情願想聽就能聽到的。

那是一個深入自己、和真正的自己相逢的過程。

寧靜你的心,淨你的意,聆聽你內在的聲音,做你生命之道所要引領你做的事。

人們瞭解自己的困難,就是一個向內的困難。

他們有的想向內,但不知道內在哪裡?

人們總以為 “ 內 ” 是一個可看見或可以想像的 “ 空間 ”,事實上那仍然是一種外而不是內。

內是什麼?

向內看什麼?

向內看就是看心念、看念頭。

內在的事就是念頭的事。

內部就是念頭的世界。

假如你瞭解本質,外部和內部沒有任何區別。

外部只不過是指向外部的內部。

外部內部沒有本質區別,它們完全一致。

外部是一面鏡子,內部是另一面鏡子,它們相互映照出的都是對方。

存在在幻象上有差別的,但在真相之上毫無差別。

說內或者外,為還在幻象階段或意識有分別,而平等智沒出來的人因緣說法。

事實上,外在的事就是內在的事,而內在的事也是那外在的事。

但是無論說內還是說外,對於生命本體來講,它們都只是一些念頭變幻運用而已。

還是那句話:除了念頭,沒有生命。

分享…

舉凡學過藏傳佛教的人,都知道蓮華生大士粉多故事 —— 大約就是不經母胎的蓮花化生,最後得虹光化身而揚長而去。

但,大部份信徒不知道是蓮華生大士的傳記,有起碼百多個版本,幾乎都是伏藏(即後人的伏藏祖師挖出或腦中憶起前世記憶,或類似與菩薩通靈而得)。

唯一一個版本不是伏藏的,就是Taranatha祖師的版本,這也是唯一一個版本是說蓮師是正常母胎生下,修行有成(特別是蓮花部的法,也是馬頭明王法的成就者),最後到了西藏傳法。

當然,Taranatha版本的故事,也是他從其中一老師口中聽聞回來,要用它來成為歷史證據,當然在學術上是立不住腳的。

就連這一世的達賴喇嘛也講過藏人雖然相信蓮師是當年印度著名大成就者,也是那爛陀大學的著名學者,但,這蓮師這個角色卻沒有留下任何文獻。

就連當年相差不遠的印度學者 Vimalamitra,也有留下一些法本是有自己的名字,蓮師是一個都沒有。

而且也沒有同期的其他祖師的文獻中有引述到這個人。

這個是詭異的地方!

若你看大部份流行的蓮師傳,會不免懷疑傳記中部份的情節,好像是把其他祖師的故事抄過來。

不過,其中一些記載,可能也是根據密宗經典而改。

例如:他所謂往生的時候,沒有死,而是騎天馬飛去羅剎國中,佔據了羅剎國國王的身體,掛羊頭賣狗肉的開始在那傳佛法。

據我所看過兩個馬頭明王的儀軌,修煉成功後,以後你會往生到羅剎國國土中,成為持明王,度化羅剎國中的眾生。

(這馬頭明王法很特別,其中一個版本的咒裡面,不但沒有馬頭明王的名,反之是有降三世明王的一個名字)。

這又好像跟 Taranatha祖師的蓮師傳版本中所說他說修馬頭明王法有大成就,好像相關了。

講白一點。

蓮師傳裡記載的蓮師,是像一個修行人的理想符號多過像一個歷史上的人物。

他的不經母胎的蓮花化生,與其表一個歷史上的人物從蓮花中出生,不如用來表我們自性中出淤泥而不染的如來藏;蓮師的降魔伏要,可能就是代表修行人要經歷降伏自己心魔的表徵。

就好像道家的太上老君和真正寫老子的老聃,不是同一個人物。

前者是道家修行崇拜的一個符號。

而且西遊記有孫悟空,目前很多人拜孫悟空也拜得很多神蹟,不代表當年玄裝大師去取西經時,真的有三隻妖怪守護著他到西天取經。

觀音和關公也是虛構的人物(關公的忠義形象是三國演義這本小說弄出來的),但最後也有很多人拜,也都說拜得很有靈驗。

同樣的,蓮師的咒,雖有部份的黃教祖師認為他是大自在天的外道修行人,但,基本上,藏傳四派裡面都有蓮師修法的傳承。

前陣子就算一個修楞嚴的團體也有唸蓮師咒,雖然這團體不是密教,但,唸唸也無可厚非。

不過,好笑的是這團體裡,曾經有人寫過一篇文章,說舉凡密宗講有修雙身法的,必然是邪教。

其實這也沒甚麽大不了,性交是否能成為修行的方法,自古就一直辯。

你是修楞嚴經的,而楞嚴經當中就是說明有淫念或還行淫的,就不能成佛。

所以基本上,沒有矛盾。

矛盾的是 —— 他們有唸蓮師咒。

蓮師的記錄,他就是有修雙身法的。

比較著名的雙修伴侶有五個,事實上,應該有很多個。

你的修行理念是不能接受淫欲,但你唸的其中一個咒卻是修欲樂定的祖師。

(是的,藏傳的修行中,一些方法可以准許不修雙身而成佛。
但,絕對不能抹掉藏傳中有依靠雙修成佛的秘法。)

不讀書的冏,不讀歷史的更尷尬!

波文…

在修行的領域中(不管是傳統或現代),都有頓悟和漸悟的路線。

一般人純粹看表面,都認為頓悟的一定比漸悟境界高。

甚至六祖壇經裡面的一些章句也是宣揚頓悟之高。

但,這些都是表面看到的。

有受禪宗影響到儒家陽明心學,也有走這個頓悟現象,也有跟六祖慧能有類似的心法,萬物具備於心,而六祖的就曰自性具足萬法。

而王陽明的後人,其實有出現狂禪現象,幾乎是目空一切的。

(當然,這目空一切,有缺點也有優點,有被讚揚的,也有不少的偏差)

凡相信自心具足萬法的,會出現狂禪現象,也很正常。

一切皆自心所化現,必然的相信善惡都是自心所化。

既然善惡都如同自己念頭般,你會超越善惡的二元,但,也有可能只是純粹放縱亂來。

既然儒家心學有出現過狂禪現象,為甚麽禪宗六祖的傳承不出現呢?

其實已經出現了,後來也修正了。

六祖之後,一花開五葉是傳承欣欣向榮的詮釋,事實上一脈開成五宗(曹洞臨濟等),其實就是當年的祖師用五宗的見地的技術來導正狂禪現象。

很明顯的,若從旁觀者的角度,神秀一派很重視禪定,五祖也很重視禪定,而六祖慧能卻標榜禪定不重要,很可能真的是六祖的見地更高,也有可能六祖修禪定沒有得力。

因為有古至今,任何人都是以自我標準為中心,六祖可能禪定不契機,所以就用慧入手,淡化禪定,甚至後期還有貶低禪定的說辭。

從歷史的角度,我們不要忽視人性對宗教的影響。

















來源:網路…


2017年12月10日 星期日

修行的途中


一般的修行人都在練習保持覺知。

練習保持覺知,就會遇到 “ 知 ” 和 “ 不知 ”、“ 念 ” 和 “ 妄念 ” 的問題。

不斷的用意識去控制保持覺知,讓他們感到很累,一旦 “ 知 ” 跑了而又意識到 “ 不知 ” 時,會有感到後悔的挫折;保持覺知,保持正念,使他們視 “ 妄念 ” 為敵人,一旦妄想出來意識到妄想出來,又開始煩惱妄想,這給他們又增加了新的妄想。

如果修行是這樣修,它的確累,我的修行是感到快樂,也難怪有人述說他們修行感到心累。

任何讓你心累的地方,都意味著問題的存在,你是不是走偏了呢?

假如你的心真正走在它自己正確的道路上,心會感覺到很累嗎?

在修行的途中,你不必時刻提著覺知,只要你有覺知的意識存在,覺知會在它該來的時候來;假如它不來,那說明它不該來。

在修行之中,覺知和無覺知是同等重要的,是平等的。

正是因為覺和不覺不斷地交替出現,才使你的 “ 覺 ” 一次一次的來造訪你;因為一次次的 “ 不知 ” 的存在,“ 覺 ” 才那樣頻繁地來到你的世界——覺、不覺,覺、不覺……,因這種交替的反覆進行,最初,覺來的次數更頻了;最後,覺來了待得時間更久。

這樣,最終你會和覺在一起。

在這修行之中,如果沒有不覺存在,就沒有覺的知進入你覺的世界。

覺和不覺平等而同樣重要。

在修行中,妄念和正念的情況也一樣。

但對於這,妄念和正念還有一層問題,那就是什麼是正念、妄念?

假如你不知道什麼是正念或妄念,你很可能把正念也當成妄念了呢?

這就猶如你把好人也當成了壞人,結果給你自己的心帶來麻煩。

什麼是妄念呢?

有一個基本的判斷是,凡是由覺知跟隨的念頭都不是妄念,不管你在想什麼;而失去覺的念頭,即使它很正,但也就有快淪入妄念的危險了。

但這並不重要,因為在修行中,妄念的價值和正念的價值也是相等的。

沒有妄念無法在開始時讓你知道正念的存在並保持正念。

在修行的途中,“ 覺知 ” 和 “ 不覺 ”,“ 正念 ” 和 “ 妄念 ” 就像你的左腿和右腿一樣,它們平等而同樣重要,正是因為它們平等而同樣重要——正是因為它們不停來回切換或移動,最後才帶著你的身體走向那最後的目的。

如果在一開始你就只有一種狀態,你就無法前進。

修行之中,所有的存在應視為平等,否則,修行本身就在給它自己製造麻煩。

你瞭解嗎?

修行中,“ 不覺 ” 不是你的敵人,“ 妄念 ” 也不是你的敵人——所有的都是朋友,在修行的途中沒有敵人。

修行中沒有魔障存在,倘若你視為魔障存在,這 “ 視為 ” 本身才是最大的魔障呢!

請注意瞭解。

修行的心,是還原為它如水的本來模樣。

想像心就像水一樣,那水時刻流動,時刻不停,它不會停住,它遇到山就會繞過山,它碰見石就會繞過石,它遇到沙就會漏入它或穿過它,它不與一切作戰,它與所遇到的一切都友好合作。

如果沒有你的頭腦存在,心不會給它自己製造任何障礙。

在修行中,使你的心像水,還原為水,成為水。

觀想它就是水,它不區分一切,時刻不停——它沒有正的波或妄的波、它不分正念妄念,這只是不阻礙它自己,它向前流,向前流,它在流動之中完成了它自己的使命。

如水的心不會走錯路,不管有沒有覺知,它不會走錯一點它的路,它百分之百的走在它的道中,因為沒有任何一條河會走錯它的路。

所有的心都在它的道上。

修行是一次放牛,但是不要時刻管著你的牛,牽著你的牛,拉著你的牛,規定牠應該吃什麼樣的草,到哪兒吃草。

不要有那麼多的規矩,你的牛——那本性的心——會知道它自己到何處和該吃什麼樣的草。

在放牛的過程中,如果你對你的牛管得越多,你越累,而你的牛也越餵養得不怎麼好。

在修行中,放棄你的掌控。

在放牛的過程,可以提著你的牛繩,但不要過份的拉牠,不要創造牛和你之間的張力,那樣是你在創造自己和心之間的分裂。

修行本來是享受生命的,這結果會變成給生命製造新的痛苦。

只要你的覺知不真正喪失,只要你質疑的鞭子不真正丟掉,大膽放心的讓牛走牠自己的路,找牠自己的草。

大部分時間你只是做一個觀察者和跟走者即可。

如果你的牛不踏進人家的田地,不給人家帶來破壞並給你帶來傷害,讓牠放心的去。

一旦牠要走進人家的田地,你平時訓練有素的像看不在的覺會立刻提醒你,即使牠踏進人家的田地啃了人家的莊稼,主人來找你,給你帶來麻煩也不要緊,你有質疑念頭的工具呢!

修行就是回歸心的自然,修行就讓心變成自然本身。

不要創造不自然,只要你在創造不自然,那道就會給你帶來痛苦、帶來麻煩、帶來提醒的聲音,讓你再次回歸自然。

因為自然就意味著道。

違背你的自然就違背了那道。

你有覺察過這點嗎?

留意這自然,因為所有的修道也只不過是回到它。

道是一匹馬,你應該騎跨在那馬背上,而不應該下馬來教訓你的馬、指點你的馬、鞭打你的馬讓牠如何如何走、到哪裡哪裡去,你的馬是那心,一旦你完全把自己交給那馬,不用擔心,那馬百分之百的不會把你帶到河裡去,帶到溝中去,帶到危險和痛苦的地方去,因為馬的本性也是避苦趨樂的。

所以,修行中,大可放心,沒有你頭腦的擔心或恐懼心,修行是一場觀察生命的電影或美麗的旅途欣賞,它決不是一次冒險、走山路或擔心害怕的事。

如果修行給你帶來更大的痛苦,那百分之百,你的修行沒走在你心應該走的路上。

明理,修行就走在有燈的路上;明符合道的理,修行就走在寬闊無崎嶇的路上。

痛苦或有沒有恐懼、壓力,是檢驗你走沒走對路,修沒修對方法的標準。

如果你修出了壓力,修出了問題,修出了新的減不下去的痛苦,百分之百,你走上了邪魔外道。

在修行途中,去知解這些。

分享:

舍利子,通常是佛教徒認為是修行有大成就的象徵,所以會很容易對號入座,看到網路上有公開一些關於舍利子的圖片,就迫不及待的轉貼,公告群眾有人證實了佛法是真實的?

。。。。(無言中)。。。。。

是的,我可以理解宗教都是想要解決人類死後的問題。

而這類舍利子或藏傳佛教的往生後身體縮小或化虹,看起來好像是證明這些人修行有成,終於解決了死後的問題。

(我的經驗告訴我,那只是有個方法,可以用來修成舍利子;或者是虹化跟縮小尸身)

但,也提醒佛教徒在佛陀時代,發現是修行有成就的羅漢火化後,是沒有舍利子的。

目犍連這位大羅漢是橫死的,佛陀雖然往生後燒出了舍利子,但,他說食物中毒而死的。

當然佛教裡也是有不肯思考的教徒,就會認為這些叫做『方便示現』,他們本來可以不死,但為了告訴世人一切無常,所以選擇示現涅槃!

(這裡告訴你們,佛油子是怕死貪生的!
跟佛教說的涅槃無干!)

其實這是很矛盾的思想結論 —— 如果佛陀、羅漢們說選擇要死,這就不是無常了。

恰恰的食物中毒、意外橫死就是無常。

要記得,佛陀臨死之前,他也不是這一世人要做到東西都完成了,所以才選擇走(往生)。

而是他八十歲老人家,還在趕路去一個很遠的地方有要事要辦,(沒記錯也是跟佛法弘揚有關的)。

那是他的宗教事業心強嗎?

八十歲了,還為宗教傳播而奔波,肯定是事業心強,也肯定是有事情未辦完!

只不過,中途中毒逼不得已涅槃。

這就是人生無常了!

換句話說,若一個佛教的師父傳了佛法給你,你若需要等到你師父往生時燒出舍利子才會很興奮,你是否對師父傳你的佛法是有質疑或沒有受用之處?

然後看到一個膚淺的現象,即燒出了舍利子,你才鬆下一口氣,呼!原來師父傳的東西是真的,現在我可以專心修持了?

如果你需要看到佛教大師們燒出舍利子,你才覺得佛法是真的,你不但知見有問題,你是一個肯定沒辦法把佛法,跟你個人生活中結合而得受用的人。

如果你學到佛法有受用,就算你師父死後沒燒出舍利子,甚至是橫死,都不會影響你對佛法修持的信心。

就算你師父死時,他的肉身變成全身舍利,或化虹飛走,或被菩薩請到天上,你不會因此而更興奮。

師父橫死沒有舍利子,你也不會沮喪。

如果還會因有沒有舍利子,而影響你心情的興奮和沮喪,你得面壁思過。

你是為了解脫?

還是為了舍利子?

笑傲宗教,莫把佛法,本末倒置!

那萬一有天被報導證實,舍利子是內臟的結石,你啥辦?

什麼是外道?

心外無物——認為有什麼是從外面進來的,或者試圖通過改變外面的事物來實現內在圓滿的,都是 “ 外道 ”。

例如,認為心外有神、有佛、有魔、有靈、有能量、或有加持諸等的都是外道;試圖修神、修佛、修除魔、修引外靈、外媒、外在能量的,則是外道修行。

關於神通…

何謂神通?

神即覺,通即知,神通即是覺知。

凡能覺知、在覺知者,皆在神通之中。

於心而言,心無技、無能、無廣大神通。

那是一種 “ 認為 ”,一種頭腦依據因果所建立起的故事。

“ 那 ” 就是 “ 那 ”,神通是你給予自己的一個迷人的神話。

神通也是一個念頭。

認為神通存在者的知見仍在因果裡,仍是因果知見,是一種還沒完全了悟的象徵。

為什麼說 “ 聖人修心不修身,凡夫修身不修心 ”?

覺者瞭解到,心外並沒有一個身體存在,所有人類關於身體的問題都是心的問題。

因此,覺悟的人只修習他的心念,而不修習他的身體。

因為心外無身,因此,也並不存在一個所謂的 “ 身心關係 ”,也沒有 “ 身心合一 ” 的故事,認為有個 “ 身心關係 ” 或 “ 身心合一 ” 的故事,仍是個幻象。

覺悟的人深知這一點,因此,他只關注他的心,他只關注他的念頭。

活在那 “ 道 ” 裡。

聖人沒有身心問題,他只有心的問題,這就是聖人,一個深知心和這個世界關係的人。

在人類意識故事的演義中,出現了 “ 修行 ” 這個故事,從某種意義上說,“ 修行 ” 就是因對付那些恐懼而升起的;可以說,沒有恐懼就沒有修行,迷修的人都是深懼的人。

修行者不要做一個站在屋子裡向外眺望的人,
在那修心的道路上,你的手電筒不應該照別人,而應該照你自己。

修行觀看萬有的啟迪,覺察自己的領悟,從別人到自己,從外在到內在,
這樣,你才走在正確之路上,否則,那方向必反了。

而我對那些修道者說,不在暴發中靜默,暴發中沒有靜默的機會。

靜默是接近自己的最好方式。

修行的人別忘了,熱愛靜默和靜默的人。



















來源:網路…

2017年11月26日 星期日

言舌言兌…


根據以前我所看過探討人體火元素的瑜伽文獻,據說若一個人平日講話時,習慣了用詞含糊,或懶得講話,通常這個人腦袋的內心視覺化能力(即冥想或觀想能力),就會薄弱。

就是要學會習慣用大量詞彙,描述自己內心的畫面,一些熟此道的,會越描述,腦內畫面變得越來越清晰,甚至會變得有立體感和真實感。

從這兩門學問,我們好像看到成年人的語言精準度和腦內影像清晰度的關係。

而我更注意到,平日用詞懶兼含糊的人,他們思想的精密度也會有問題,包括容易斷章取義,容易先入為主,更容易的發生不愉快的事情時,往往的第一反應是先把咎推給其他人,是一個沒有內省反省能力的人。

這也很容易理解 —— 描述內心的詞彙不夠,導致內心世界的畫面含糊,換句話說,內心世界是非常的匱乏和荒涼,就算想把注意力擺進心內,裡面也沒有甚麼內容吸引你的注意力,那還要擺進去幹嘛?

一個人有沒有反省能力,間接的跟他所擁有的詞彙,特別是描述內心世界詞彙相關。

可能有些人會說:那不要緊啊,他的注意力若擺在外面,他可以很外向,人際溝通就沒問題了啊!

現實中,往往是沒有內省能力的人,是最難猜到人家的內心感受。

這也是為甚麼發生摩擦時,這些人都第一時間先怪人而從不怪自己。

你認為這種人的外向,有幫到他自己的溝通層次嗎?

內向的人,不一定能夠成為溝通高手,但,我見過的溝通高手中,不少都是內向的人,因為他們沒有那麼快斷章取義,比較忍得住氣來觀察清楚,才決定下一步的溝通策略。

因為只有有內向傾向的人,才沉得住氣。

唯有沉得住氣的人,才有機會做到大事。

要把自己變成一個有城府兼能做大事的人,先搞好自己跟自己之間的表達能力,學習精準描述自己的內心世界。

不是每一本沒有字的書都是天書。

有些只是爛書!

分享…

我的閉關是有分地、水、火、風、空,是遠古時代才行用的閉關法,無需走四加行路線,一法一咒走到終點,包括黑關。

完全的禁語,包括夢中禁語等等……

我不粉喜愛在網路上分享這些,屬於我修行部份的個人隱私,因為黑名單的人士,會把它當成子彈來射你!

空有不二

一切表現為 “ 有 ” 的法,一切法表現的 “ 有 ”……。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電亦如露,應作如是觀。

——《金剛經》

這句話是佛對菩薩說的,若你不是菩薩,佛即不那麼說。

這句話是一味藥,治的是那些將外境認為是實有、真實、恒長、不變的人——錯誤的認知之病。

這句話說的是法相唯識,相由心生。

“ 一切有為法 ” 的意思是 “ 一切法為有 ”——一切表現為有——“ 有形狀,有大小,有顏色,有品質,有重量,有種種性質 ” 的法,或說一切法表現的 “ 有 ” —— “ 形狀,大小,顏色,品質,重量,種種特徵、性質 ” 等,都像夢中夢見的景物,像幻覺,像水泡,像影子,像閃電,又像露珠一樣——虛幻,沒有實體,短暫,不可捉摸。

( 有為法的意思是 “ 法為有 ”——表現為有的法,或法表現的有;無為法的意思是無生法,描述的是法的實質,法是不生的,法是不滅的,不生不滅謂之無為。)

普通人無法在一件事物上看到這點,他們無法知曉眼前真實可見的事物,如何是虛幻的,如何又如夢、如幻、如泡、如影的,伸手摸摸眼前的手機、電腦、書本、床鋪、被子等,個個真實,又如何如幻的?

他們不明白;抬頭看看天空、大地、樹林、花朵、岩石、星球,沒有一樣不存在,他們無法理解為何佛這麼說。

普通人不明白這點,然而這正是要點處。

明明物物真實,如何佛說如夢如幻?

這是我們沒有觀察過自己的心,沒有看透過心的把戲及伎倆——心沒有穿透過它自己製造的幻雲的緣故。

一旦我們能看見自己的心,能完全明白心的把戲及伎倆,一旦心能穿過它自己製造的雲霧的形象,它便能瞭解這點,所謂明心、見性。

明心者,必然見性;見性者,沒有不明心的。

明心見性,是同一件事的不同兩端。

像你看見物,就必然看見光一樣,看見光,也必然見物。

那是同一回事兒。

“ 明心見性 ” 四個字,描述了一位覺悟者的影視世界,他既看見了自己的心相,也看見了諸法的實相,他是同時見者,全體見者。

於一眼中,他看見了法界全體存在,無一遺漏,無一漏出。

道世界和器世界全在他眼底,因此,一位覺悟者能夠不拋棄世間而超然於世間;因此,一位覺悟者既能夠通曉聖者的世界,也能夠理解凡夫的世界。

他在世出世間打開了一道門,他將世間和出世間同時納入他內在的空間。

他包含所有,又一物不儲。

一位覺者,其上無頂,其下無極。

普遍存在,普遍感知。

怎麼回事?

若能瞭解,初入佛門,
若能觀察,名菩薩行 ,
若能了達,即是佛種。

時時明心,處處見性,恒沙諸佛,共同見證。

明真心,明妄心,見法性,見佛性,十方佛,同目睛。

內能見心,外能見道,道心分明,睡佛醒了。

不分別的世界謂之混沌,混沌的世界妙哉妙哉。

回到混沌生諸佛,來到這邊見如來。


























來源:網路…

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

今心生


對生的貪戀,是你整個痛苦恐懼的根源,你到底需要活多久?

你是否有問過自己?

舉凡人們的醫療意識與健康理念並不是在尊重生命,相反,它是在反對生命。

死亡是生命一部分、是生命的屬性之一,而你卻反對它、反抗它,你怎說是熱愛生命呢?

反對死亡恰恰讓你破壞了對生命的享用,因為拒絕死,看你活在生命裡幾乎是掙扎:與各種疾病抗衡,與那些症狀對抗,你完全把生命變成了一種戰爭,你把生命當成一種與死亡交戰的戰場,如此一來你怎能真正的熱愛生命?

當你不能熱愛死亡時,你是無法真的熱愛生命。

對死亡的恐懼和抗衡,在破壞你對自己的熱愛。

只有完全接納死亡時,你才真正安寧的走在生命裡。

與死亡隔開,並非讓你融進生命,與死亡隔開也使你與生命隔開。

當你擔心著死亡問題,就沒有在生活,那僅是一個屍體在生命的空殼裡呼吸。

究竟你要活多久你才滿意呢?

生命任何時候死亡都是完整的、一生的。

人類對死亡的恐懼,並不能解決死亡的問題,擔心自己的死亡,是一個人的生命中最多餘的一件事。

生命在刹那間生和死,以為生命是存在一段歲月之後再死是一個錯覺。

生命的實質是一個生滅不定的念頭。

生命的現象是念頭生滅閃現製造的一場幻覺。

念頭的有無才是生命真正的呼吸。

當有一個念頭時你活著,沒有一個念頭時你不存在,而念頭在刹那刹那間不停地生滅著,念頭一生是一生,念頭一滅是一死,在那生命當中,怎會是死亡離你還很遠呢?

生和死時刻伴隨——因為念頭時刻在生滅。

瞭解到生命只是念頭在刹那閃現,這讓你看到生命並不是一個過程,而是時刻你所覺處到的那個點。

這讓你大多部分的幻覺消失,而只活在那每一刻的 “ 真實 ”——而實質也不是真實之中。

人類的生命有多長?

社會的平均年齡在七十歲、八十歲?

那是一個錯覺。

人類都只擁有相同的生命長度:一個刹那。

一個刹那才是生命真正本來的長度,那長度人人相同,縱使你渴望你的生命和別人的不同也無用,生命的實相就是那樣。

你害怕死嗎?

你正在生死;你想活的更久嗎?

你只能擁有你生命有多長的一個幻覺。

在真相上,整個宇宙間所有生命的長度是相等的:一個念頭生滅的長度。

沒有人能夠改變這,縱使你想通過鍛煉身體、養生、保健或做其它的努力,在真相上,你的生命仍然還是只有一個刹那:一個念頭生滅的時間長度。

當然,在錯覺中你可能滿意於自己活多久,你只能滿足於一個幻覺,你被一個美麗的幻覺所欺騙。

瞭解生命真相的覺者們沒了生死的擔心,因為他們瞭解到沒有生死,而假如說生死是存在的——而他時時刻刻正在生死呢!

所謂的真正的死亡來臨和此刻是一樣的,覺者們瞭解到,那都是念頭在閃滅。

在一個人的生命真相當中,整個實質的部分一直沒變,變幻的都是非實質的部分。

在你五十歲時,你的 “ 念頭 ” 和 “ 覺 ” 沒有變,等到你八十歲時,你的 “ 念頭 ” 和 “ 覺 ” 仍然還沒變——念頭和覺知並沒有隨著看起來的身體細胞衰老而衰老,它們沒變,這時刻的念和覺和那時刻的念和覺一樣。

唯一不同的是,你理解中的那念頭的內容有所不同,而其它,有什麼不同呢?

生命的實相是:沒有人真正衰老,也沒有真正年青,也不存在真正的死亡;有的,只是一錯覺之中的錯覺。

如果你能當下瞭解此事,即刻你就解放。

生命真相一直大白於天下,它白的像光明本身一樣,但正是因為它顯而易見、直白的像光明本身一樣,人們卻看不見它,也找不見它了。

你當下若能了悟這些實相,當下便知一切是幻,當下便無生死,當下便無執著,當下便生死解脫,當下便不生不滅。

若能瞭解一切是幻,是錯覺中套著錯覺,生命當下無惑。

生命只是當下覺照一念,念生念滅——幻起幻落,如此而已。

我曾找遍生命內外,試圖在這念覺之外發現點別的,但很可惜,什麼也沒有。

請記住,生命的實質只是:當下覺照一念,念生念滅。

——除此別無它在,若所見,都是幻覺。

不存在一個死亡問題,不存在一個身體問題,不存在一個疾病和健康問題,若能瞭解真相,那一切看起來的這這那那,僅是覺前念頭演義出來的故事。

除此之外,它還真的是什麼呢?

你究竟需要 " 活多久 " 才夠本?

這是一個荒謬的問題,因為根本不存在一個 “ 多少 ” 的問題。

生命就在念頭刹那閃滅間,它不由你掌控。

人類的死亡問題或生命中的其它問題,不可能通過其它的方式徹底解決,唯一能夠徹底解決的方式是:覺悟!

一個人若能覺悟生命的真相後,當下不再有任何問題。

所有的疑惑全然頓消。

念生念滅,一知一覺,步步人生,只止若此,哪還有什麼疑問或困惑呢?

覺者瞭解到,所有的疑問和困惑都是多餘的,人類的疑問不但多餘,就連那答案也多餘。

在真相上,問題多餘,答案必然多餘。

多數覺悟的人實在不願意說話,真正的覺者寧靜無語。

生命曾是整個人類問題的根本——因為一切都由它發生而出。

活多久,是這根本問題上的第一個延伸;緊接著,圍繞著活多久,健康、疾病、恐懼、愛等其它的問題又衍生而出。

一旦你覺悟,發現生命只是一個夢路過清醒,那些人類曾所有的問題在你身上紛紛脫落,你變成了不死不滅、不垢也不淨的天空。

那些白雲或烏雲可以來來去去,而你萬千年來未生未滅、不來不動。

而你所見的所謂生命諸景,正是這覺的天空的雲朵。

你瞭解嗎?

你曾經以為雲朵是你,但天空才是真正的你。

而本質,你連天空也不是。

你只是一場夢擦過覺。

你切實的瞭解了嗎?

在覺悟的無夢的存在裡,沒有生死問題,沒有身體,沒有疾病與健康,沒有我要活多久的問題……,有的只是你看著天上的雲朵來了又去,而你純粹只是觀察過這些,什麼也沒真的發生過。

不要恐懼害怕了,不要擔心受嚇了,生命中沒有得也沒有失,沒有真正的有也沒有真正的無,有的僅是那夢中之夢的連環夢。

“ 你需要活多久?” 這是個荒謬的問題。

就像…

氣功裡面的氣,到底是否真實存在,在科學界首還沒有被證實的。

就算學氣功的人,能夠治好了自己的病,也不代表氣是真的存在。

若要用心理現象來詮釋 “ 氣 ”,它只是人類在身和心的兩個沒甚麼直接關係的領域中,嘗試製造出的一個橋樑。

氣其實就是一個人,把身體和心理的兩個認知,整合了起來。

換句話說,這橋樑只是一個用來象徵身心間聯繫的符號。

這符號可以透過心理作用來影響身體的反應。

但,就算我影響到身體上的改變,不代表氣真的就存在。

存在的,是你的心理作用。

不要小看心理作用。

例:

當年在網路上看到有一真佛宗信徒的部落格,很精彩的,常見神、見鬼、見佛?

所見的,都有故事和撼動的情節!

也終於明白了,這個人是以自己的主觀通靈經驗,不錯,我可以接受你用自己的心理作用,來讓自己過得好一點,但,沒有必要當真。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見到很多幻覺。

不過,要注意…我們一樣活在自己的幻覺裡面。

你過去處理一些事情的時候,你對事情的某些推斷是對,甚至還對過多次,你就會過度自信。

過度自信的問題是:如果你錯了,你會開始找理由,合理化自己的錯其實不關你的事,千錯萬錯都是天地萬物的錯!

也告訴大家,過度自信後的合理化,所找出的理由,通常都是漏洞百出,而且自己前言不對後語了也不自知。

要預防自己出現這種情況,你必須堅守一個價值觀:就算再聰明的人也有笨的時候,更何況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有笨的時候是可以接受的。

這價值觀重要的地方在於你對自己犯錯,不會有一種死罪的感覺。

有這種清涼心的人,才會對自己的想法有存疑的空間,才不會讓自己的腦袋熱到過度自信。

若沒預防,請節哀順變。

還有,別信服於任何人,特別是別信服於自己。

分享…

人在江湖飄那有不挨刀,或多或少都有遇過醬子的無聊人士!

『黑名單人物』:
他以為只是把自己的真實感受講出,對方不能接受是對方自己的問題。
還有一見面,就會盡快的找出一樣東西來踩<攻擊>你。

( 順便給你知道,通常黑名單人物一見面就踩你一腳,其實踩人就是他們的慣性。
換句話說,要踩你的子彈,全部是要你提供給他們的。
我認為,習慣性踩人的人,是為了建立優勢心理,當然他們未必是有意識地去做,而是成長中養成這種無意識的習慣,發現踩人能帶來快感和好處,於是見人就出手。)

記得碰上了,不是理會他,也不是完全不理他,而是給他知道,你是用應酬式來打發他。

也不要生氣,因為你的生氣反應,也會變成對方用來射你的子彈。

沒有提供子彈給這些人,他們就沒有踩人的口頭快感。

總結我所知道關於黑名單人物的習性,他們很喜歡踩人,但,對於如何應對被人批評的能力,都是非常的差。

換句話說,就是雙重標準,他對你,就叫做講真話;你對她,叫做沒禮貌。

黑名單人物通常有霸凌心態,你是逆來順受的,就會變成他長期飼料。

你的退一步,不會海闊天空,只會逼自己入死角。

你要明顯的忽視他( 是的,就是要微妙的不尊敬他們 ),他們才會意識到這個人不是他們的飼料( 受害者 )。

呵呵,形容你不要成為他們的飼料…
呵呵,是有留白的啊~不是踩你們!

要做就做人家的共生互利的養份,別傻傻做壯大對你施害者的飼料!

人生苦短…

儘早把黑名單人物,從你的人生場景中,滅口唄!
















來源:網路…

2017年11月19日 星期日

念頭和空性


怎樣觀察到空?

是有叫我觀察兩個念頭之間。

我的經驗:

你當然觀察不到空了,因為能夠觀察到的空不是空。

真正的空 “ 觀察 ” 不到,因為它就是 “ 普遍存在 ”,它是心性本來,它是法身本身。

它只能以法眼看到,不能肉眼看到。

不可以眼見,只可以智得。

兩個念頭之間的 “ 空 ”,和那兩邊的念頭是平等的。

沒有念頭就沒有空的覺知,因此,念頭升起之前或念頭消失之後,你也不可能感受到 “ 空 ”。

空是心體本來,它由念頭反射給你。

覺知是鏡子,念頭是光點,它們相互顯出對方,形成你的覺知及其內容裡的世界。

貌似當你嘗試去觀察兩節火車廂之間的 “ 空 ”,你觀察的那 “ 空 ” 和兩邊的火車廂是一樣的,只是一個看起來是 “ 有 ”,一個看起來是 “ 空 ”,但那 “ 空 ” 是另一種 “ 有 ”。

事實上,本性的 “ 空 ” 和那個念頭的 “ 有 ” 或 “ 無 ” 無關。

念頭來或去,消失或存在,它都存在於那裡,它不生不滅,不隱不遁;即使你頭腦裡塞滿了念頭,堵滿了故事,那空性依然存在。

頭腦猶如一個小小的芥子,心性虛空猶如宇宙,芥子裡即使堆滿了再多的念頭、故事,它怎麼能夠遮住或掩蓋那無邊的空性呢?

那遍及三界三世十方的空,念頭或任何業障它不得。

一旦你能認識和體驗到這 “ 空 ”,那空怎麼可能退轉呢?

那空怎麼可能消失呢?

那空怎麼會如此狹隘呢?

那空和念頭有什麼關係?!

體會到這個 “ 空 ” 才是活生生的生命之空。

兩個念頭之間的 “ 空 ” 是思辨空,念頭升起之前的空是無記空,之後的也是。

它們都不是修行者要找的空,也沒人能夠找到那樣的空。

當你感覺到那空時,那 “ 空 ” 還是有!

當你想像空,你在繼續創造有。

以我的看法,從 “ 念頭 ” 本身上著手去瞭解空是沒希望的,因為念頭本身是 “ 有 ”。

要瞭解空去瞭解覺知,去瞭解覺知本身,而覺知本身就是空。

一旦你深入覺知,你即瞭解空性;你越深入覺知,那空越明顯,那空越活生生。

當你的覺性大放光明時,你會體驗到,那空與宇宙同大同小,甚至它比宇宙還大,但它並不是宇宙的空,它是心性的空。

這空無法被遮掩,不管你有怎樣的念頭,它都在那裡;即使你的頭腦裡塞滿了三世十方的故事,它仍在那裡。

那空無法被吞食,無法被罩住,就像天空之空無法被烏雲、星球或任何星系所遮掩一樣。

那是無內也無外的空,它遍佈一切時處,它周遍法界。

這種空無大無小,無來無去,不增不減,無垢無淨,非長非短,非青非白, 它完全與歷代祖師們描述的一致。

那不是死空,也不是頑空,那是活生生的生命之性。

一切在它的裡面,生命是一個流動而豐盛的夢。

夢,夢中夢,一切在它的裡面。

當你體會到這空,世間在你的裡面了,而不再是 “ 你活在世間裡,但不屬於它 ” 的狀況了。

如何遇見那樣的空?

從覺知入手,到觀照結束。

覺知覺知本身,觀照天地大同,如此,你將有機會體驗到這空。

不要在一個 “ 念頭 ” 上研究空,不要從一個 “ 念頭 ” 上打開進入空的門,那是無希望的。

空和念頭無關,一旦你曾認識到那空,任何念頭也遮不住那空。

念頭在空裡來,在空裡去,但它依然在那裡。

它不因念頭的有而有,不因念頭的無而無,它恒定不動。

這空…
曰:佛,
曰:如來,
曰:真如,
曰:自性,它有一千個名字,但不管它的名字叫何,它的本來不變。

它是法身,是涅槃寂靜,這就是諸佛所談論的空。

這空不是證得,也不是修得,它僅能 “ 知得 ”。

智性照有,慧性照空,這種空只有慧性十足的人才曉得。

如何識得那空?

從覺知入手吧,去體驗覺知本身。

覺念知萬有,覺覺知性空。

諸佛從念到覺岸,立地成佛顯大乘。

欲覺此空,必乘大乘。

我們每天都在念:“ 為利一切有情眾生,發菩提心……” 我怕你們習慣了以後,心不動,只有嘴巴在動。

就像你們平常打招呼一樣:“ 你吃飯了沒有?”

回答:“ 吃了。”

所以…

“ 你發菩提心了沒有?”

“ 發了。”……

時間久了,你的發願就變成了形式上的東西。

這樣修行的人,內心會越來越麻木,對上師生不起信心,對眾生也生不起慈悲心,喜歡做表面功夫。

在別人能看見、能聽見的地方打坐念經,自我感覺像佛陀一樣;而一個人的時候,就東倒西歪、胡思亂想,這種習氣很不好。

作為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不管在人多的地方,還是一個人獨處的時候,都要看好自己的心,時時刻刻讓內心法喜充滿。

我們的心,平常很不容易被調動起來,而當嗔恨心、傲慢心、嫉妒心動起來的時候,全身的力量都調動起來了。

臉紅脖子粗,眼睛瞪得溜圓、鼻子歪,甚至口水鼻涕流出來了自己都不知道,有時氣得都喘不上氣來……這就是嗔恨心的力量!

整個人都被負面的情緒攪亂了!

如果我們發菩提心能到這種程度,那可真是了不起啊!

自我檢查一下,發菩提心的時候,有沒有像生氣、發脾氣那樣,有一種受不了、控製不住的感覺?

還是眼睛看著儀軌,嘴巴念,眼睛動,心卻一點沒動?

如果每天隻是身體坐在那裏,心沒有動起來,它的力量就發不出來。

嗔恨心、嫉妒心的力量再大,它也只是一種意識的力量;而禪定力量特別強大的時候,我們內心的境界就會非常廣大、清淨、自由,它有能超越一切煩惱的力量,所以我們要安住在心的本然狀態中。

禪定力量最強的時候,就算你想打妄想也做不到。

臨終四大分解的時候,能夠解脫成佛,靠的就是禪定的力量。

你的心動不起來,“ 外境 ” 也不會動起來。

就像嗔恨心生起來的時候,你感覺 “ 敵人 ” 的眼睛在瞪著你,其實他根本就沒有瞪著你。

但當你的內心很平衡,並發起菩提心的力量時,即使敵人真的用眼睛瞪著你,你可能還會覺得:“ 今天他怎麼對我這麼好呢?” 其實,那是因為你的嗔恨心沒有動。

我們修行的時候需要身體的動力!

心動起來的時候也是一樣,發願越大,力量就會越強,加持力也越來越大。

所以,我們無論是為一切有情眾生發菩提心,還是禪修打坐的時候,都要讓自己的心真實地隨著善願動起來。

那麼,真實的加持就會融入我們內心。

請越過 “ 道理 ”(浪漫的廢話)!

從古至今,我們看到的書上,
絕大部分是說道理的:這樣的道理或那樣的道理,
這樣說道理或那樣說道理……
人們為什麼要不停地說道理呢?

因為除了說道理,他們實在無話可說,也不必要說。

看看,道理的實質是什麼呢?

道理是一堆廢話。

古今的哲人,多數都是廢話的製造者。

很有趣味的是,那樣的廢話卻能到處暢銷,
因為,頭腦生下了道理,頭腦也需要道理。

頭腦和道理的最終關係是:
頭腦生出的道理,道理也生出了頭腦。

頭腦在道理上行走,道理在頭腦下體現它的價值。

道理是教訓別人的武器,卻是自己的防彈衣。

道理本是頭腦產出的垃圾,卻被認為是頭腦產生的鑽石金子。

世上有人靠出賣道理,成為大師;
靠使用道理,成為老師,
靠傳播道理,成為教師。

這……,都是我所見過的。

有人把不斷地流出道理的人當作智者,有人覺得他只是個漂亮語言的生產商。

道理不是生命城下的金礦,卻是心靈河中的泥沙。

道理製造智者的幻象,實質他卻是賣弄智慧的傻瓜。

跳過道理,來到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生不滅的 “ 空無 ” 的生命吧。

我們觀看《心經》,佛陀講了一個 “ 空 ”——祂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佛陀所說的 “ 空 ” 是什麼意思?

祂否定了這物質世界了嗎?

這顯然是個誤解。

佛陀並沒有否定,這被我們稱作 “ 物質世界 ” 的世界,佛陀只是否定了 “ 心 ” 所創造下的世界。

這世界可分為兩種存在性:世界存在本身,和心所創造下的世界——心世界——心所感知中的世界。

從絕對意義上講,真實世界是存在的,但它是不可知的;心所能知的世界僅僅心的世界——心世界。

我們只能生活在我們的心所感知下的世界,因此,我們所能講的、所能討論的、所在說的都是它。

對於人來講,沒有離開心而單獨存在的世界;離開心而單獨存在的世界存在,但我們無法得知;我們只能知道、談論和瞭解我們心下的世界——心世界。

瞭解心世界。

——這是一個瞭解生命真相,追求喜悅寧靜人的唯一工作。

去瞭解心,瞭解心造出相的世界,透過瞭解心造出相的世界瞭解心……。

這就是解脫之道,這就是解脫之道的正確方向。

瞭解你的心,瞭解那心創作中的心世界,瞭解心是如何造它世界的相……。

這是你覺悟和自由的去處和地方。

















來源:網路…

2017年11月14日 星期二

我所


問:挾菜時沒留意說話聲,吃時覺知放在 “ 味覺 ”上,看菜時只是 " 看菜 ",而不去留意其他的 “ 感覺 ”,只是覺知每一個當下,這樣來練習正確嗎?

我的經驗:

視覺、觸覺、味覺、嗅覺、聽覺——在這幾個心智功能裡,“ 視、觸、味、嗅、聽 ”,屬於 “ 塵 ”,屬於 “ 識心內容 ”,屬於 “ 覺 ” 的物件,它們不是我們覺知的重點,我們的覺知重點是 “ 覺 ” 本身。

也就是說,當我們吃飯時,如果我們要練習覺知,在此等發生一系列的心功用中,“ 忽略 ” 掉 “ 視、觸、味、嗅、聽 ”,直接在 “ 覺 ” 本位上。

也就是說,當視覺發生時,我們的重點在覺不在視;當觸覺發生時,我們的重點在覺不在觸;當味覺發生時,我們的重點在覺不在味;當嗅覺發生時,我們的重點在覺不在嗅;當聽覺發生時,我們的重點在覺不在聽。

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的 “ 視、觸、味、嗅、聽 ” 不 “ 分割 ” 我們的覺時,它就是一面大圓鏡。

它是一面名副其實的、真真切切的大圓鏡,我們在覺知的修行中,最終要找的就是它!

為了找到它,我們必須時刻注意,我們的覺要在覺的本位上,視覺、觸覺、味覺、嗅覺、聽覺——不要被 “ 視、觸、味、嗅、聽 ” 所牽走。

如果你被 “ 視、觸、味、嗅、聽 ” 所牽走,那麼你就被法塵所轉了,那麼你就由 “ 覺心 ” 跳入 “ 識心 ” 了,而 “ 識心 ” 是個幻;那意味著你進入了幻海,而非覺岸。

覺知的重點一直莫離覺本位,若離覺本位而進入識心的領域,那就是顛倒了。

在修行中,倘若我們把覺的重點,聚焦在識心內容上,那叫 “ 專注 ”,不叫 “ 覺知 ” 了。

專注和覺知,是兩個不同的問題。

專注是將意識聚焦在某個地方或某個物件上,而覺知只是將意識放回意識。

專注是緊張的、收縮的,覺知是放鬆的、發散的。

專注導致我們覺知的範圍狹窄,而正確的覺知會使我們的覺心回到本覺——恢復它無限大的能力。

這是它們的不同。

在覺性訓練中,如果你把覺知的重點放在所覺的對象上了,這叫 “ 背覺合塵 ”;如果你從所覺的物件上,反流回來,回到覺知本身上,這叫 “ 背塵合覺 ”。

“ 背塵合覺 ” 是正確的修行,“ 背覺合塵 ” 是不正確的修行。

有人曾問我什麼叫 “ 歸覺 ”,如何 “ 歸 ”。

歸覺就是,始終 “ 覺在覺上 ”,覺不糾纏在識心範圍,不被識心內容所轉,例如前面所講的視覺、觸覺、味覺、嗅覺、聽覺的重點始終在 “ 覺 ” 而非 “ 視、觸、味、嗅、聽 ” 上一樣,如此,覺在 “ 識 ” 不斷的出現和變化之中,始終 “ 返流 ” 回本,就是歸覺。

如何歸呢?

如此返流,如此還本,如此背塵合覺,這就是歸覺的方法。

歸覺法是我們找到生命 “ 大圓鏡 ” 的根本方法。

日常修行中,被覺察的對象叫 “ 塵 ” 。

“ 塵 ” 的意思就是變動和搖晃。

依據我們根器的不同,塵被命名為 “ 色 ”、“ 聲 ”、“ 香 ”、“ 味 ”、“ 觸 ”、“ 法 ”。

前五者,我稱為 “ 外塵 ”;後者,我稱為 “ 內塵 ”。

我們修持覺知,就是要做到:時刻 “ 歸覺 ”——將覺放回覺……,這也是禪定修行。

外不著五塵,叫禪;內不住法塵,叫定。

我們修行,如果能始終處在 “ 覺 ” 本上,這就是禪定了。

修行覺知也是一種 “ 出離 ”,因為什麼也套不住 “ 覺 ”。

只要我們持覺不失,任何無明也蒙蔽不住它。

例如…

我們吃飯時,眼睛看到菜,要知道看到菜,識心為它命名時;要知道為它命名:“ 這是茄子 ”、“ 那是芹菜 ”、“ 這是辣椒 ”……,但心不要住在這些判斷上,而要守在那個知道的 “ 知 ” 上;筷子挾菜時,“ 觸 ” 覺發生了,知道 “ 觸 ”,也知道那個 “ 知 ”;菜放入口中時,“ 味 ” 和 “ 覺 ” 都在那 “ 覺 ” 中;鼻子聞到 “ 香塵 ”時,“ 覺 ” 就像鏡子一樣地照耀它;傾聽家人的談話聲,“ 聲音 ” 穿過覺知就像音流流過太虛。

我們的本覺像一面大圓鏡,它在時時刻刻照耀一切,不關乎所照的內容,也不黏著其上。

能認識到這面 “ 大圓鏡 ”——這就是 “ 六合一 ” 了,六識合成了一,變成了 “ 智 ”(大圓鏡智)——這就 “ 轉識成智(知)” 了。

一旦我們能以 “ 大圓鏡 ” 活著時,我們就能深刻地體會到經典中所述的 “ 終日行而未曾行,終日做而未曾做,終日走而未曾走,終日吃飯而未食一粒米 ” 是什麼意思了。

日常生活,如果我們能夠持用覺知,這就是 “ 以禪為味 ”;如果我們能夠觀照心念,這就是 “ 以法為食 ”。

修行莫離覺,離覺非修行。

我們持覺修行,最後一定要找到這面 “ 大圓鏡 ”,找到這面 “ 大圓鏡 ”,諸識上性覺合一了,才算有些成績。

知覺辨識,諸識覺合,循目歷歷,聽聞聲聲,皆是鏡中有情生;香味觸法,來去蹤影,大圓鏡裡任演形。

與現實存在對抗,你會失敗。

聖人始終熱愛他眼前的現實存在,
所以他沒挫折和懊惱。

他從不想掌控什麼事物存在,
所以他也從未曾得到或失去過什麼。

這是聖人的掌控:無為之為。

聖人騎在正念之馬上,
走在覺知之中,
他走過天地也沒走過天地,
做過一切也沒做過一切。

他順著河流行走,
他從未遇到過洶湧的浪頭。

沒 “ 大 ” 存在,也沒有 “ 小 ” 存在,
有的僅是整體存在。

在覺悟者那裡,
只不過是 “ 我 ” 的集合。

善於育人的智者,
教導人們覺知,而不是教導人們使用妄念。

人們之所以生活得不愉快,
是因為妄起的念頭太多。

調節身心,
就是對待一個小小的念頭。

當覺知照耀身心的世界,
妄念就沒那麼大的力量了;
不是妄念沒有力量,
而是妄念不再造成痛苦;
妄念不再造成痛苦了,
就沒有人再被傷害。

妄念不再產生力量、創造痛苦,
人也就自然了,也就成道了。

在機體還沒出現可顯示的症狀時,
治療它。

這是掌控之道,也是掌控的基礎。

念頭和覺知,是生命的全部。

瞭解了這兩方面,就瞭解了生命,
道即是念頭,也是覺知。

念頭是道的動和用,覺知是道的虛和靜。

生命,
在念頭上是變,在覺知上不變;
在念頭上並相信念頭,你體驗到無常;
在覺知上你體驗到恒常不變。

常樂我淨的是覺,
無常、苦和創造混亂的是念頭。

在念頭上就處在生命大海的風浪之中,
在覺知上則處在寧靜湖面的映照裡。

帶著覺知去做事,
用正念去行事,
那空無的心,不會升起困難或失敗的概念。

體會那空無寧靜的味道。

你知道心是誰?

你知道那心有多大嗎?

把整個宇宙放進去,
只是把水倒進杯子。

心是大地,覺是天空,
念頭是眾生,
生生滅滅的是我的化身
不生不滅的是真我,
我是那一切。

我像水一樣的道,
不來,不去;不生,不滅;
不增,不減……,
千百億化身,
都是一個我。

我們有時候總是感覺自己 " 缺法 ",所以總是想不停地在 " 求法 "。

其實我們不缺法,我們缺少的是精進心、恭敬心和希求解脫的心。

存在,不是什麼神秘的事件。

修行人常說人生三境界,開始 “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後來 “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再後來又 “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 了,這是為什麼?

在開始我們 “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經過 “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 的階段後,我們又 “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那麼前後這兩次 “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 的情況有什麼不同?

一個在完全的無明中 “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一個是完全清醒中的 “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一個兒童式的 “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一個是佛式的 “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一個是完全無覺知,一個是有覺知……。

這就是人生前後兩次同樣是 “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但不同的地方。

在開始的 “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 和後來的 “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 的狀態裡,我們的生活都是簡單的、自由的、當下的、無痛苦和煩惱的,我們所有的痛苦、複雜、不自由、掙扎等都發生在我們 “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山 ” 的狀態中,透過修行,透過認識心和瞭解心,來讓我們由 “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 重新來到 “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 的有覺知的狀態中,再次過上簡單、自由、當下、無苦和無煩惱的兒童式的生活——老子的生活。

記住,修行是一個瞭解心,瞭解心所投射出來的世界,透過瞭解心所投射出來的世界來瞭解心的過程。

學會認識你的投射,學會掌控和應用你的投射,這就是修行的內容。



















來源:網路…

2017年11月11日 星期六

心師


東方人的世界,算是一個滿天神佛的世界。

在這個滿天神佛的世界裡,鬼神們都各據其位。

有一部份的人就從事祭拜主流的大神(如菩薩或天神等),另一部份的人卻從比較低階或更接近人間的神靈入手,甚至是從祭拜一些精靈入手。

這些非主流的祭拜,有時候會被稱為左派的修行。

主流祭拜的是認為要求神拜佛,就求那個最大、最高、最厲害的。

但,左派修行的則認為這些最高最大的神,離開我們太遙遠,所以為了要更快的效果,祭拜更貼近人間的鬼神會更適合。

我本身的信仰是傾向於無鬼神論者,但,多年前,這兩派的方法我都嘗試過。

也講過歷史上一些召喚鬼魔妖仙的法術,也分享自己的一些體驗。

包括我嘗試召喚夜叉神、龍王、仙、鬼、魔、閻羅王。

夜叉本屬財神類,當年召喚了祂們,卻甚麼財都沒有。

基督教裡面的其中一個魔鬼 Lucifer (路西弗是的,很多人不知,撒旦和Lucifer,是兩個不同的角色),我覺得Lucifer是個很瀟灑的角色,有召喚過他,反而是發了一筆小橫財。

也曾經召喚過一個極古文明的 " 神祗 ",而搞到自己發生一系列的麻煩,直到想起了那個送走古神的方法,才在一天內解除掉所有的麻煩。

那麼,可能會問我:『你經歷過了這些,為甚麼你還會是一個傾向無神論的人?』

哈哈,問得好。

大概是發生了召請古神的事件後,確實是體驗到甚麼叫做連鎖反應的霉運,應該就會相信鬼神的存在了吧?

不完全是。

因為後來在搜尋文獻時,發現了一些線索。

那些線索也逐步開始讓我走向今天的 " 信仰 "。

再分享一些道德經部份的小補充:

從第二章的有無相生概念中,悟出的是情緒整合技術。

那時我原先目的是男女關係裡的情緒修煉,不過,副作用是我的禪修竟然開始有頭緒了。

而這禪修的內容就是遵照道德經第一章的『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的口訣。

據說,這就是老子一脈相傳的入手靜坐法門。

換句話說,一個人覺得重要的價值觀,也一樣會在口中不自覺的說多幾遍。

但,丹道家的做法,則往往是故意不經意的寫出,也不會重點標記。

比喻這些古人寫著作的策略,本來也有準備用一個電影角色來,比喻老子道德經的處事思維。

儒家是光明正大的站在台上吸引人來臣服(守貴),老子道家的就好像躲在陰暗低下,沒人留意到的地方,在沒有人知道的情況下,牽引著社群的命運。

老子是守黑、守下、守弱的,所以道家思想是有影響到,刺客思想和革命思想的。

有一個推測老子道德經的文字,是受過多個不同時代的人所修改,進而模棱兩可得很有意思。

呵呵,模棱兩可得很有意思,這句話,真的是沒有意思得太有意思了。

就算古代若道德經有被翻譯成梵文,而中華版的道德經在一場中國浩劫中完全消失。

進而一兩千年後我們只保留著印度梵文版的道德經,它的文字因為模棱兩可得很有意思,整本經典我們還是會認為他是印度的經典。

也因為它的文字模棱兩可得很有藝術,任何人都可以輕易的對號入座。

目前,傳聞它是除了聖經這個宗教典籍之外,第二個被最多不同國家的語言翻譯的書。

古代的時候,在中原傳聞有三千多家的註解。

這也是為甚麼美國當年著名的迷幻藥研究者 Timothy Leary,開始的時候,給實驗者服用迷幻藥後,當對方進入幻境時,他們朗誦《西藏生死書》,即人死後會遇到的境界給實驗者聽。

實驗沒有效果,因為西藏生死書的文化標籤太重,西方人就算在藥物迷幻之下,一樣沒辦法對號入座。

後來他們改用道德經,效果就開始看到,因為聽到人,就跟隨自己當下腦袋中所擁有的資源,作出很流暢的對號入座。

也因為這樣,歷史上的孫子兵法、法家、清修派、雙修派、權謀派都有老子思想的影子。

換句話說,不管你有甚麼問題,或有甚麼目的,道德經只是一個很有創意的文章來讓你對號入座出你要的答案。

雖說道德經很有意思是因為它沒有意思,但,它還是有幾個重點:

無為而為,守弱持柔,以退為進……

其實我們被剛認識的人鄙視教訓,或聽到他們不斷的講;他們一個又一個比你厲害的成就時,我們是不需要生氣,也不需要景仰崇拜。

我都不會因為你背後的成就或人脈而動心。

理由很簡單,你的威風跟我無關。

這就是退可守的自保,不生氣,不怕,不景仰,你的腦袋比較清明。

從進可攻的角度,建議以後若你有終身成就要講給新朋友聽,不要如流水賬般的一直數家珍式的告訴人,這是最爛的做法。

就算你要給人知道,你的體驗都比人家更高一層樓,就算這些體驗都是真的,拜託也不要數家珍式的講不停,因為對方會開始懷疑你不是講真話,而只是要贏。

同時,就算你要引誘人來跟你配合,你用不說破的方式,看起來是對的!

不過,你的手法做得不夠好的時候,要認輸。

斷不可能自己的手法不好,人家沒興趣的時候,還要罵對方。

寵辱不驚,其怪自去……

如商場上的飯局,每個人幾乎都是講奉承的話,難道這就是人家很尊敬你?

然而去到了商場上的飯局,會到自己朋友圈而站起來說飯局中,每個大生意富豪都很尊敬你而引以為豪,那是非常可笑的一件事情。

用這個為方面教材好了,以後見到朋友圈有任何人不打自招的發表,這種他人都很尊敬我的,他只是一個需要人家尊敬他的傢伙,若還是說到一些地位比他高的人都很尊敬他,這表示這個人更急需人家的尊敬。

你看到這反應後,就問自己:『為甚麼這個人這麼急需我們的尊敬?

是他平時沒有得到尊敬?

是否甚至常被抨擊或不覺得自己有被尊敬,進而才有這個你們逼切的需求?』

要人家尊敬你,有更無形有力的做法,就是透過策略性的分享自己的故事。

講講…沒有生命的物品,或是真實存在的東西真的可以被詛咒嗎?

在西方國家,這種「惡靈玩偶」的說法經常出現在大家的耳語,其中最有名的故事是《鬼娃娃》。

隨著《安娜貝爾2》在全球熱映,劇情到底是否真實存在引得了無數人的好奇。

當然,這些《鬼娃娃》牽引出的怪異事件都沒有科學的證實與解釋,世界上的事無奇不有,就看你信不信!

我真的猜不透耶!

波文…

某天在車站,聽到一對夫妻有輕度的語言摩擦。

所謂的輕度,是指他們沒有正面交鋒。

當然,他們沒有正面交鋒的另一個可能性,是因為他們在公眾場合的。

所謂的沒有正面交鋒,對我們旁觀者來說,其實是非常好笑。

對當事人來說,卻是一點都不好笑。

內容:

老婆說:「你不吵,沒有人會當你是啞巴的。」

老公大聲說:「我甚麼時候吵?
吵的是妳,我甚麼都沒說!」

老婆再來:「住嘴啦,你不講話沒有會說你是死的。」

「你才閉嘴,我甚麼都沒講。」

老婆要講話時,老公再重複「閉嘴」的命令,老婆當然也不示弱,就說自己根本沒有講話,要住嘴的是老公。

就這樣他們之間來回無數次,很正義浩然,義薄雲天的互相不承認自己有做到被對方所指責的,同時也不斷指責對方就是有做著自己不准許對方做的偽君子。

為甚麼好笑呢?

因為這些就是小屁孩跟小屁孩間吵架的模式,卻發生在成年人的身上,所以詞彙和邏輯會嘗試用得比較多。

而對當事人為甚麼不是好笑呢?

你看他們的表情就知道他們是很真誠的在怒著,臉紅耳赤當中。

另外一個令我覺得也是非常好笑的,就是一些人說夫妻間吵架,是情趣、是火花!

因為這些人誤把火花和火藥混在一起,它只是一個等著發生的玉石俱焚。

可能你會說這吵架到中風的,也只是健康出了問題,但套在小孩身上,小孩吵過了就沒事,大人也一樣啊?

這也是成年人對吵架過度樂觀的地方。

小孩的腦(已經有科學掃描研究過),沒記錯的話在九歲前,就算經歷很大的打罵,是不會留下永久的創傷。

九歲開始就不是了。

所以小孩確實是能夠這邊跟你罵架討厭你,下一刻有新玩具的時候,大家又在一起玩鬧了,真的有辦法當事情沒發生過。

成年人是記仇的,夫妻吵架過後,不是真的當做沒事發生,而是生活上,大家還是要照顧家庭而一起共事。

共事顧家的時候,自然要開始互動。

而顧家是有效率上的需求,所以,你們會「暫時」把昨天的吵忘記掉,不然甚麼東西都不能做了。

問題就出現在這裡!

你誤以為你們是能夠吵了之後,有能力能夠放下,當作沒發生。

事實上,是環境逼得你們要當作沒發生。

你們只是把問題的病源,往下壓或往沙發底掃進去。

怎樣知道成年夫婦吵架,不是像小孩般的過了就算?

因為成年夫妻一吵架的時候,都是在算舊賬的。

就算你說你是成熟的,你要吵的時候,你會只探討這一次的問題。

不過,你的內心是算著了,只不過你跟伴侶有了個共識 —— 不要算舊賬。

但,你阻止不了自己腦袋在想「我之前又如此為妳付出,那一次又這般的照顧妳,你竟然完全抹殺掉,這是甚麼道理啊?!
不,不,不,不要講出來,一講的話,會吵得更厲害。」

然後你們其中一方忍不住,一不小心提了一提過去,這下大家都崩潰了。

就是因為你忍著不要算舊賬,你對人家有沒有算舊賬和類似好想算舊賬的言行,都會變得過度敏感。

一旦有一點點的風吹草動,大家心裡是會很變態的爽:「他奶媽的娘!還不給我捉到你算舊賬!?」

然後呢?

然後大家就會來回無數次,很正義浩然,義薄雲天的互相不承認自己,有做到被對方所指責的算舊賬,同時也不斷指責對方就是有做著自己不准許對方算舊賬的偽君子。

這種情況,不會年紀大了會越來越好,通常只會越來越糟。

甚麼原因?

沒有正式面對問題,只是被一句俗套的「夫妻吵架就是這樣的,會吵的夫妻才是愛,才有火花」誤導了。

掃到沙發底下的垃圾,終究有一天會滿出來。

當所有家具底下都冒出了其臭無比的垃圾時,人性最可惡的一面就會隨之也冒出來。

夫妻吵架確實是常態,夫妻離婚也算是常態!

別再被「世俗眼光」綁架了!除了壓力,它什麼也沒給你!

所謂的世俗眼光根本不存在,那不過是你內心的杞人憂天罷了。

我們常聽人說,讀了大學才算獨當一面、結婚有家庭才算獨當一面、買了房子之後才算獨當一面……若你覺得與上述條件不符,就會「被世人看笑話」、「不曉得鄰居怎麼閒言閒語」、「被發現很丟臉」。

你要知道,這樣的思維模式,正在讓你活得綁手綁腳,愈來愈不幸福。

所謂世俗眼光,到底是誰的眼光?

這個世俗眼光,會給你工作、付你薪水?

會帶你去旅行,請你吃飯嗎?

在意與自己沒有直接關係的陌生人,對你究竟有什麼好處?

擔心平日頂多打聲招呼的鄰居之目光,對你有任何幫助嗎?

其實所謂的世俗眼光根本不存在,那只是你心中對於「人家要是這樣看我,該怎麼辦」的恐懼,是你的杞人憂天。

無法回應他人期待也不要緊,不論別人對我有哪些期望,我都只盡力做自己能做的,但求問心無愧。

像這樣持續展露自己的真實模樣,久了之後便會開始習慣,不在意外界眼光。

有人會因此離開,但也有人會認為「很有親切感」,於是周遭人便開始弄清楚「他就是那個樣子」。

如此一來,就不必打腫臉充胖子、裝門面,能自在活出真實的自我,過得無愧天地、坦坦蕩蕩——像現在的我,就已經不太會花費心力去「無謂地在意他人」了。

當然,這個境界並不是一蹴可幾,你必須不斷累積「活出毫不掩飾、真實的自我,其實一點也沒關係」這樣的經驗才行。

 連自己都能犧牲,你還談什麼未來?
 -作者: 午堂登紀雄




















來源:網路…


2017年11月4日 星期六

遠山問道


道就像大地一樣,
所有的人都在它上面往來,
它把所有的人送達目的地,
但它不突顯自己,也沒人記住、感覺到它。

存在沒有名字的,它是原本的它自己。

它雖然不動,卻能牽制天下不明的心。

誰要是能夠瞭解它,誰就能與萬有存在和諧相處。

它平等對待著天下的人,不管是誰,在它面前完全平等。

它平靜的迎接著不同的臉孔。

它沒有名字,心給了它一個名字。

它觀察它,它在那個 “ 觀 ” 上看到了,一邊是 “ 變 ”,一邊是永恆的 “ 不變 ”。

存在是個容器,心念像是裝在它裡面的海水和波濤。

存在是面鏡子,心在它的上面看見了自己的倩影。

存在是面電影銀幕,心在它上面看到了自己的千百億化身。

聊聊六祖為何能聽一句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而開悟?

我們都知道六祖慧能大師一個字也不識,卻能成一代禪宗大師,為什麼呢?……

佛法妙理,和文字沒什麼關係,不識字的人沒有所知障。

對於修習佛法,你知道的多並不一定是件好事,因為知道會成為障礙。

當我們執著於 “ 知道 ”,“ 知道 ” 就成了我們的障礙,因為 “ 知道 ” 擋住了我們看清,存在和心本來面目的塵埃。

因為六祖他的心完全開放,沒有被任何 “ 知道 ” 所障住。

什麼是智慧?

智慧就是心的開放程度。

沒有接受過那些佛教知識文化的薰陶,所以沒有任何 “ 知 ” 的障。

因為他的 “ 心 ” 總是以為自己一無所知,因而他完全開放,因為他完全開放,所以他完全智慧。

越以為自己一無所知的心越具備有智慧,因為它隨時隨地都是完全開放的。

在修行之中,若復有人偶獲 “ 神通 ”,無所不能。

若出現這種情況,不要驚異也不要得意,千般神通為小術,縱使救死也小能。

你能救一個人不死,卻不能救一個人不苦,神通再大還是小術。

神通能轉一個人的身,卻不能轉一個人的心。

平等視之,隨緣用之,不可長自傲慢,妄意使用,增添因,造新業。

在我看來,最大的神通是能攝制住自己心念的人,最大的神通是能 “ 看破 ” 一切幻象的人。

世上的神通者,皆在幻相裡騰雲駕霧,皆在 “ 外在 ” 裡得大自在,事實上還是在幻象之中,還是迷人一個,一樣攝制不住一個小小的念頭。

神通是世上修行人最大的迷障,千萬不要被它所障所累。

“ 渴望 ” 是生出神通的因。

妄念是生出神通的因,妄修是推動神通的緣,總之,神通是基於對 “ 現實存在 ” 的不滿,還處在 “ 幻相 ” 之中,起而生發出的。

神通是妄念和妄力和合的化現。

神通可以稱作人身六根之外的 “ 第七根 ”。

但它實質是六根之能的延續,或者是本來之能的再現。

那種種 “ 渴望 ” 是妄因,努力 “ 達成 ” 即妄修,這實質就是神通出現的 “ 因緣 ”。

人身六根各有 “ 能 ” 上的長短,但它們可相互 “ 補合 ”。

事實上 “ 六根 ” 背後的大主是一顆 “ 心 ”,這顆妄心成就諸想之能。

六根的 “ 綜合 ”、“ 深化 ” 或 “ 匯總 ” 就是妄心,我稱它 “ 第七根 ”。

如果不是侷限於 “ 身體 ” 這個生命之物,人的神通都已 “ 煉 ” 出來了耶!

人們還是不能滿足,他們仍然希望能夠 “ 直接 ”,從自己的身體上 “ 修 ” 出那些 “ 能 ” 來,於是就有人在自己身上修啊修的,可見人的妄心之大,妄心之妄!

但想在神通上發展,試圖泯滅人內在的痛苦、達到心靈的滿足是沒希望的,幾乎所有想實現的外在一切都能 “ 滿足 ”,但仍然痛苦、迷茫和不能安靜的原因。

這就是為什麼我說,神通無用、神通是 “ 無能 ” 表現的緣故;這也是佛陀為什麼不宣揚或擅講 “ 神通 ” 的緣故,因為佛陀關注的是人如何不苦不懼,而不是我所、我能。

世人常迷,於 “ 神通 ” 上也可見一斑。

世上只知道 “ 神通 ” 的好處,卻不知道神通的 “ 壞處 ”。

神通會造更大的善惡,因為神通者還處在善惡中。

請注意用神通:行醫看病,能救人的業命,救不了人的性命;能救生,不能救不死;能救不疼,不能救不苦;能救肉身,不能為人指明,不生不死不壞的法身。

有神通者,穿冰走火而不傷,自己卻不能為情為愛所傷;入得刀山火海,卻入不得自己的念頭世界;能度人,卻度不了自己;能經受跌打猛撞,而抵不到一個幻象的推搡。

能知前算後,卻沒有 “ 看見 ” 當下的眼光;能看鬼辨妖,卻 “ 看不見 ” 當下的真相……。

如此神通者,有何能也?

佛視神通為小技,它只是幻相。

神通者,因為妄念生信,其迷深,其信實,成外相之有相。

因覺力弱故,念起隨走,不能遏制,隨成神通行。

神通為六根之增用,是真如心未起用之變故。

心的光芒遍及宇宙處處,不生也不滅。

心的化身到處流布,它穿行宇宙各處。

心的光芒,叫覺。

心的化身,叫念頭。

心創造它的世界,但它不在任何一處停留,
每一粒原子裡都有它,
如果說它小,它就這麼 “ 小 ”;
而它又像宇宙一樣廣大,萬有都是在它的裡面,如果說大,它又這麼大,
宇宙也只是它裡面的一杯水。

存在中,大沒有大過心的,小也沒有小過心的。

這就是說 “ 心 ” 那東西!

所以……

遇疑不必踏上幽徑去問遠山的佛陀,
問坐在那裡發問的你。

問者就是答者,當問者成為答者時,
智慧的迴圈頃刻構成,
這是成道的捷徑。

倘若疑問去問遠處的老師,
問的念頭把你帶向頭腦,而回答的美妙把你引向頭腦,
這樣,你求真法,反離真法更遠。

任何向外的征程都不是成道的捷徑,
成道的捷徑是直接向內。

不跟隨疑問的念頭:當下就在道的狀態。

佛法不是問出來的,因為佛法不是講出來的。

有比講法更好的悟道方式,是靜默。

學會靜默的弟子,悟道更快。

靜默並不是不說話,行住坐臥,重在 “ 靜 ” 而非 “ 默 ”。

靜就是覺,不失覺即在靜;言不言,即是默。

保持覺知,說過的話或做過的事,不執著它,就是靜默。

靜默非啞巴,靜默非枯坐,
靜默不是死寂,靜默生動活潑。

要瞭解佛法,須用心,而不是腦。

用心重在覺,用腦重在不思。

修行先明理,明理非思疑。

思疑理難明,如雲遮月輪。

有疑不成問,持覺過河深,
忽到該明時,頃刻是覺人。

有聽過一個故事,一位智者對他的孫女說,每個人的心裡都有兩匹狼,牠們彼此殘酷地互相搏殺。

一匹狼代表負面黑暗的力量,一切以「自我利益」為中心,充滿各種負面的情緒。

另一匹狼代表正面光明的力量,凡事以「利益他人」為中心,充滿各種正面的情緒。

孫女好奇的問爺爺:「哪一匹狼比較厲害?」

智者回答:「你餵養的那一匹。」

我們也常聽到「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

其實,一個人的性格是非常複雜、動態、變化無窮、可塑造的。

我們可以先思考,一個人的性格是怎麼來的?

我們一次又一次重複的行為,會慢慢形成「習慣」,在我們大腦裡建立一種「慣性的大腦神經迴路」,當我們遇到類似的外在因素時,就會依照慣性的大腦神經迴路產生特定的情緒及反應。

然後不斷重複的習慣,會更持續深化慣性的大腦神經迴路,最後形成我們「性格」的一部分。

自然,不是不自然。

無為就是自然的擺動,無為導致自然。

自然不在中間,也不在兩邊,自然是全部。

自然出自本性。

依著本性做事就是自然。

自然是存在本來的樣子。

存在本來的樣子,是存在最佳的狀態。

自然就是道,萬物誰能真的離開道呢?

如果你在道上,你就會自然;如果你離開了道,道會把你帶回來,讓你回到自然。

所以,道調節著存在的行為,從沒有人真正離開過道。

道是隱藏在自然中,調控自然看不見的力道。

跟隨自然,天下的事物將在道上。

道的品質,就叫德。

最有德的人沒有 “ 德 ” 的概念,所以他真正擁有它。

那些執著 “ 德 ” 概念的人,事實並沒有 “ 德 ”。

在道的時候,表現著德而沒有德的概念;
當德的概念顯出的時候,你已經不在道了。

失去了道時,德才出現;沒有了德,才強調仁;沒有了仁,才強調義;沒有了義,禮才被拿來反覆強調。

禮者,理也。

執著於理,是混亂的開始。

一個人的愚蠢是從 “ 我知道 ” 開始的。

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 “ 我不知道 ” 的位置,
放在 “ 我不能 ” 的角色上。

他們選擇無知,而不是先知。

宗教的目地就是要把真理散播出去,給越多人知道越好。

任何一個宗教沒有把這個目標擺在重要的地位,就沒有辦法生存到今天。

但,為了要把真理散播下去,宗教就需要做兩樣東西:要錢又要人。

往往宗教生存久了,真理的散播、要錢和要人的目地會混淆。

最後已經不確定到底是為了散播真理,所以才要錢又要人;抑或是為了要錢又要人,所以才散播真理。

宗教不是單純的是精神鴉片,雖說不是每個用鴉片或海洛因的人都一定會上癮,而且也不是每一個信宗教的人都會上癮,當你覺得沒有了宗教,你就不是一個好人,沒有了宗教你就不能快樂,沒有了宗教你人生就沒有了意義,你就已經跟毒品用到上癮的人沒分別。

愛情會讓人上癮嗎?

會。

但,同樣的,不是每一個人會上癮,對愛情上癮的人,或對宗教上癮的人,就跟毒品上癮者沒分別 —— 都會為了癮,而罔顧一切。

人,絕對是可以為了毒品、愛情或宗教,而背叛家人。

一些宗教信徒是可以為了宗教而背叛人類的。

‪#‎## 宗教不知道自己是邪惡的‬ ###


























來源:網路…


2017年10月26日 星期四

花日月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守仁
(號:陽明子,人稱:王陽明)

禪修的最大妙處,是放空自己,體悟內心最真實的煎熬與掙扎。

熬得過這種體悟則可收束妄念,內心慢慢走向平和;熬不過則欲瘋欲狂,修還不如不修。

是的,禪修的「可怕」之處在於資訊的匱乏與單一,既接觸不到任何外界資訊,也沒辦法向外界發送任何資訊,而且不許胡思亂想,只能做一件事,就是體會自己的呼吸。

如此連續性地,讓人處於單調的資訊狀態下,沒幾個人受得了。

因為充分接收資訊,是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本能之一。

我們對外界欠缺絕對掌控力,接收充分的資訊則可以幫助我們進行判斷,做出最好的選擇,如此才能加強我們的相對控制力。

由於充分接收資訊是我們的本能,而資訊的接收又只能依靠我們的感受,所以,我們最害怕的一件事就是失去感覺。

由此可見,通過對外界的感受,我們才能夠獲得來自周圍環境的資訊,才能適應環境並得以生存。

當然,這並不是說,只要我們有感受,就能確定自己的存在,我們還必須能分辨這些感受,在自己認識能力的基礎上就這些感受去思考每件事的苦樂與利害關係,苦者避之,樂者趨之。

由於對資訊的判斷與選擇,成為我們擁有相對掌控力的唯一來源,所以,資訊的獲取能力與加工能力,也成了安全感的決定性條件──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喜歡盡可能地感受,盡可能想多知道點什麼,盡可能地多看出點什麼。

這本是人類的本性,無論是愛的欲望、權力的欲望、美食的欲望、求知的欲望乃至精神的欲望,都可成為督促我們前進的動力。

但我們自身的生命與精力是有限的,而欲望卻是無限的。

如果錯誤地把追求某種感受,當成你人生的全部,比如過分追求物質,過分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等,便會使得短短的生命承擔上不堪重負的悲憂。

我相信所有人都渴望得到快樂,只是很多人把原本屬於快樂的那部分時光,揮霍在給自己造成痛苦的外在追求上。

其實,幸福是內心世界的一種感知,與外界的物質多少沒多大關係。

外在物質的得與失終歸於幻滅,拋棄不了對某種感覺的片面執念,則無法真正感知到生命的美好。

對每個人來說,其他人都是過客。

我們只走過了自己的路,也只能走自己的路,因此,最懂我們的人,是自己。

有法無法,有相無相,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誰又能說世俗的幸福標準,不會成為我們幸福的枷鎖呢?

雖然痛苦和快樂本身並無高下之分,都是對生命的虔誠探究。

既然如此,我們何不讓心靈享受最大限度的自由?

不必把外界的投射處處放在心上。

事來心始現,事去心隨空。

安靜地讓自己的心,在自我追求中變得寬廣,以自己所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感謝自己擁有的感受,它讓我們感知到自己的存在,也感知到生命的偉大與渺小,世界的殘酷與美好。

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就是我們自己的宇宙。

在妄心層面,理性的、判斷的、比較的、有控制力的,被叫作頭腦;感性、瘋狂的、不可理喻、更深層掌控的,被叫作心。

後一部分 “ 心 ” 離真如更近,因此它的力量更加強大。

在沒有覺悟來到和 “ 二元 ” 無關的覺性(真如)之上時,我們都活在那個分裂的、二元對立性的妄心存在之中,每時每刻,每步每處,我們都處在這和那、此和彼的選擇和對立的層面。

在未來到 “ 覺 ” 上,活在夢中,我時刻被分裂著,被兩件東西向相反的方向拉著;只是有時我們能夠感受到,有時感受不到。

但無論感受到,還是感受不到,都是如此。

嗯……

普觀社會上的家長、老師和媒體,都是不斷提醒一個潛台詞 —— 人不可以自私。

從小父母就灌輸,甚至是強制性的要孩子不可以自私,要跟其他孩子共享玩具和食物。

問題是,這個灌輸教育是逆孩子的天性而施的。

這就是人的天性。

逆天性的教育會有甚麼問題呢?

就是打壓他以生俱來的本能,讓他覺得自私是罪、是羞恥的,你自私的話,你就不是一個好人。

那麼,父母就該放肆的任由孩子自私,甚至強化它嗎?

也不是。

不然你只會造出一個將來人人皆避之若瘟疫,但自己卻可能不知道自己是眾人眼中的黑名單人物。

共享有用嗎?

當然有,這除了是文明社會的重要結構,你也會察覺到你跟你所愛的人共享你的資源時,你確實是開心的。

一個人的成熟,就是從自私逐步進化到能夠共享。

但,大家不要忘了,這個共享也是自私的,他可能先從跟自己所愛的家人(伴侶、孩子)共享,到自己所愛的朋友共享,到自己所愛的理念共享。

你愛的,不管是家人、朋友或理念,都必須跟你的自私感契合。

對家人、朋友和理念的共享若沒有跟自己的自私感相應,就是虛偽了。

人們的共享是虛偽與否,對整體的社會沒有甚麼影響,越多的共享,越多有需要的人受益,何樂而不為?

但,回到微觀的個人角度,你活得快不快樂,就會跟你共享得自不自私,有直接的關係。

自私是快樂的本源,共享的快樂也是自私的,共享的快樂是不能被灌輸的,它只能在你坦然(即沒有被打壓)面對自私和人際生活中,逐步的磨練出來。

所以…身為父母,不單單只想要製造一個可以融入社會的孩子,而打壓他的 " 自私本性 "。


















來源:網路…

2017年10月24日 星期二

沙發上的胖吉


有的人,可以「雲淡風輕」把光陰都抹得糊塗,每說一句,就紓緩了一些時光,往來十句,好像你便走完一生的光景。

你聽來輕盈,卻又在幾次深呼吸、或是十年輾轉後突然明白,那一席「過往」的重量。

那樣的「過往」像是一塊被壓縮的泡綿,安靜無聲地卡在身體的某處!

也有「鉅細靡遺」恨不得日子是以微秒來計,繞了一大圈,指針也不過從零到五,每時每刻的心情寫照都得一字不差,深怕落了一拍。

但卻又在三日、五月後,再也想不起這故事的樣貌,甚至記不住,這故事是誰的?

那被過度剪碎的光陰,質量也就變輕了,隨著歲月的風一吹,也就散了。

我沒有勇氣去捨棄任何一絲,曾走過的光陰。

也迫不及待地分享、嘗試證明自己有到過遠方。

彷彿沒有說出口,這些故事就不是我的。

好像,自己就和別人一樣了。

嘗試過在腦海中,拼湊出每個 " 階段 " 經歷的樣子,卻沒個所以然也不完整,才發現自己其實對那些地方感到挺陌生的。

而當然這些全都已是「過去」式了,突然意識到,我居然不知道自己「現在」應該是什麼樣子?

滑開了手機app,躺在沙發上衝浪,心想著:Why not?

我好像懂了什麼…

才發覺到自己早遁入城市脈膊,在看不清四周樣貌下平行地移動,成為百萬齒輪中的一份子。

在某個陌生的環境中轉動,過了約莫大半人生,某天醒來,一個突然的想法:該搬了!

毫無半分準備的搬了,一住已是十多年!

大海,給人的感覺像沉著的深藍,但不冷,是溫暖的。

而那些過往也攪和在這樣的藍裡,平和地為波浪擠上皺摺。

你緩步朝它走去,感受到腳底傳來一陣濕滑,一股清涼刷上腳背,抬起頭,在某個眼瞳裡找到了白色的浪花。

想想…的確不認識,少時奔放的自己,卻在與記憶對話的過程中,找到一種令人安心的感覺。

在這世界的角落裡,沒有人在乎你做什麼、從哪裡來、或是要往哪裡去。

的確,在大多數的時候,人們做事總有一套標準、特定規範和秩序。

忽然…

有些不可置信,在腦海中那個冰冷沉悶的感覺,被徹底的顛覆了。

沒有刻板印象、沒有束縛,沒有限制,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角落,然後完美的鑲入,成為齒輪的一份子。

在過往裡,時間軸模糊,但感覺起來並不遙遠?

聽起來多麼浪漫、多麼自由無束,卻也多麼沉重,多麼需要勇氣!

這是多久前的事?

這傢伙不也才四十多歲嗎?

在言語間,曾經猖狂的歲月談起來都如羽毛般輕盈,多少瞬間、多少掙扎、多少狂喜和陰鬱,都被壓縮在一句「曾經」裡那樣溫柔地帶過。

獨自遊蕩亂晃,跟著我的影子朋友,覺得秋陽下得早,才傍晚已無一絲日光;而我的 " 影友 " 也不知消失到哪兒了?

索性了整理一天的思緒,把跟 " 影友 " 的每句對話又重新咀嚼了一遍。

想起那人、影對聊的情形,又不知該如何將時光速寫,快到沒有重量。

又如何,在一個深秋的夜;去消化那些逝去的五年、十年。

為了一個衝動的想法,把自己丟到了陌生的環境中重新認識自我。

也總是在迷路,嘗試走入無人留意的巷弄騎樓,傾聽陌生人說故事。

(體驗:陌生的城市,熟悉的角落裡!)

享受異地文化衝擊所帶來的震撼,熱愛成見瓦解後思想的重生。

有種感覺…

「我們嘗試包裝自己的同時,也是最赤裸的。」

「我們都為了工作,找不到自己。」

「都在為了改變,做好準備!」

因為成熟的職場,從來都不相信眼淚。

在人生的交叉路口,或許,我們真的在慢慢遺忘自己!

遺忘那個曾眼神閃爍著,自信的人。

以一種形式感,非常強烈的方式,道別自私的自己!

bye-bye,不管誰的青春住了誰?

再來…

有沒有想過,一些人用比較舊款的手機,跟他們是不是淡泊名利,是兩回事?

有沒有想過,又或者可能那天,人家的智慧型手機壞了、摔了、被女朋友弄丟了,所以才臨急借用一個?

還有很多的可能性,但,凡夫俗子總喜歡作出偉大的推理,看到人家用舊手機,就推斷人家淡泊名利!

手機要是用能夠丟傷人,而落地不損的 Nokia 3310, 淡泊名利嗎?

有能力用現金買BMW 5 Series,但,不開名車,就是看破紅塵嗎?

非也。

這舉動跟淡不淡泊名利,毫無關係。

好笑的想問問:那些覺得用普通手機的,就是淡泊名利的人!

你是不是覺得用智慧型手機、愛瘋,才叫做被社會接受?

不用智慧型手機的人,就是失敗的人?

(真的有聽過一個人,大發不用智慧型手機的人;都一無是處的偉論?)

只有想掙名、掙利,但又無名、無利,才會覺得人家是淡泊名利。

那些用智慧型手機、愛瘋的人,跟普通人沒什麼區別,因此真的沒什麼好酸的!

這不是驚喜的追蹤關注,是被冷暴力霸凌的警訊!

我小時就是聽障殘疾人士、邊緣人,因為當時沒有人道主義的意識型態 ,一直被逼當 " 假正常人 " 論處!

無奈之下,變得會跟自己的影子、鏡中倒影,還有心靈衍生出來的自己,說話!

I am not alone now.
(我現在並不孤單)

因為我有堅持下去的信念!

窗外依舊吹著風,不久就會飄起雨……

有時候,享受一下……

孤獨,堆積的自由!

另外…

佛法分成兩個系統,一個是「教導」,另一個是「證悟」,其中證悟不是指開悟,他是指「經驗」。

也就是佛法分為文獻跟經驗,透過學習文獻,去讓自己改變。

如果這個地方不鼓勵你改變自己,而叫你必須要去靠某個人,那就不是正統的佛教。

佛,在梵文中是指「覺悟者」的意思。

在西元前五世紀,釋迦牟尼佛,也就是悉達多的時代,那悉達多後來能被尊稱「佛陀」,是因為佛教走過了那個時代。

但如果站在印度本土的立場來看,佛教跟印度教相比也更像是「異端」。

佛教對佛陀是很景仰的,但在印度教來看,印度教沒有像佛陀這樣的角色。

印度教不會崇拜像佛陀這樣的「人」,所以在印度教來看,佛教更像是外道。

這個是我們站在宗教史的客觀觀點來看是如此。

佛陀在《入中論》有一句話叫:「唯佛不與世爭故。」

指的是真正的佛,不會去爭執世間的人如何去使用這個名詞,如何去定義佛。

所以妙禪如果用他自己的定義自稱是佛,佛教原則上是不評論。

但如果他自稱是「佛教」的佛,這就有問題了。

佛法不會認為,你面臨到的一切事情都跟業力有關,其中很多是來自當事人自己做的蠢事。

再說,就算真的是業力的問題,其他人也還是無法幫你消解,佛教中沒有其他人「代業」這種事情。

佛法並不是把業力,看作是一個恐怖的東西,所謂的業力,其實就是你過往的行為,會對你的意識帶來某種變化。

很多人以為佛法是「唯心」,覺得行為並不會影響想法,這就是沒什麼實踐的經驗,事實上行為是會影響內心的。

「業」這個字在梵文就是「行為」的意思,一開始並沒有什麼神秘主義的意思,就是專指行為。

而行為影響內心不是即刻的,他是需要時間,當這個影響成熟了顯現出來,我們就稱為這個業力「結果」了。

所以業力的轉變,應該是你要去轉變自己的內心,讓這個果不會結出來,僅此而已。

不是說我今天遇到什麼不順,好像是業力怎麼樣,業力所引爆的啊!

但業這個字到了西方,被拿來當作「運氣」(Luck)使用,就讓他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變成了玄之又玄的運氣,但佛法並不是這樣看待這個詞彙的。

正統佛法就是「個人造業個人擔、個人生死個人了」是很個人、私人的,所以不會牽涉到他人對你怎麼樣。

佛陀可以「度化」眾生的業,這個度化指的是「教導」。

佛教徒在一開始所謂的「皈依」佛,指的是把佛當成你的老師。

佛不是你的救世主或造物主,不是。

你把佛當成你的導師,遵守佛的教導,達成你個人的解脫,這才叫做度化。

正確的消業是這樣子,老師扮演的角色只是一個輔助者,老師是指引的人。

這就像醫生與病人的關係,醫生只是給病人藥,醫生不是代替病人生病。

你如果不吃藥,醫生一點辦法也沒有。

在消業中間沒有金錢關係。

在宗教史上有用金錢來消業障,這種觀念最早來自印度教。

他們認為要消業障就要祭祀天神,如果沒辦法祭祀天神,那就是捐錢給婆羅門,其中又以捐土地最好,土地是最清淨的。

所以這種類似贖罪卷的概念,都不是佛法。

所以煩人的不是外在對佛教的攻擊,而是說自己是佛教徒,卻不承認三法印,也不皈依三寶,這就比較討厭。

除了承認無常,佛教一來是無神論的,佛教不承認造世主,佛教也不承認什麼神明。

佛教最重要的核心表現是鼓勵我們去付諸實踐、改變自己,這很重要。

正統佛教的老師扮演的是一個有點煩人的角色,一直撈撈叨叨給你建議。

是鼓勵弟子自主發展,鼓勵弟子努力去發展自我,這是正統佛教代表的特色。

也就是因為醬子,我才會讓人討厭啊!




















來源:網路…

2017年10月23日 星期一

菜瓜布

《你是個耐磨的修行人嗎?》

當我們到達整個生命形體以上的圓滿,一切境界當然也就無味可嚐了,這稱之為「生死涅槃,等空花」,又叫做「不垢不淨」,「不垢」是沒有髒的可以洗,「不淨」是沒有淨業可修,一切作業止息。

這就是「果地」上的大圓滿的境界,法的圓滿次第在此。

問題是,我們一般凡夫的纏眠都很重,「纏」代表煩惱習氣,「眠」是不知不覺的無明,因此佛法中才有所謂「五乘共法」的階梯。

你先把人道做好,再進入到十善的天道,然後轉修聲聞乘的四聖諦,再修緣覺乘的十二因緣法,最後行菩薩道的六度以圓滿佛乘,這些是有它一定步驟的。

這好比一個人沒有什麼錢,窮得三餐不濟,你卻對他說不要貪財,根本不相應。

對一個苦苦惱惱的凡夫,你一下告訴他沒有業障可了,他會覺得佛法太深不可測、太莫名其妙,這樣一個說法對他沒有什麼益處,不如示他漸修而與他根性相應的法門。

從經論言,成佛有五十三個階梯,那是一步一步過來的。

單單一個貪心的問題;就夠你忙的,單單一個脾氣的作怪,也夠你去想辦法修養的。

用一個「空」字,大都空不了,真是講得到,做不來。

還有,說不要貪心啦,不要發脾氣啦;境界現前,偏偏要發脾氣,偏偏要貪心?

慢心、疑心等等亦復如是。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對我們修行的境遇真是都能一語說中的。

在未成佛之前…

大家只好藉著咒語或佛號慢慢磨,慢慢磨個性的稜角,慢慢轉化身心的習氣,修多少算多少,不要放棄,三大阿僧祇劫一步一步去修。

而這持咒或念佛的重要性也就可知矣!

那麼,三大阿僧祇劫在那裏啊?

在你的觀念中,「一念萬年,萬年一念」。

耐心地、恆心地持咒或念佛,目的就在做到將此心歸為一念,做到了,三大阿僧祇劫只是一念,所謂三大阿僧祇劫的漸修法,也只不過是權說而已,一念之心無有與他相對的諸法,沒有煩惱,不通整個生命形體而上的圓滿,那又是什麼!

其實,很多人在人際關係上,都一直以為自己獻的 " 貢品 ",就是人家要的。

不斷的奉獻給人,希望得到人家的欣賞。

像有一些人見面不久後,不打自招、不請自來的,就會給意見要你怎樣解決你的事業和人生問題;一些人則是不斷告訴你,他的生意做得如何的成功;另一些則是不斷的告訴你,他認識某些名人異士;再有另一些是不斷的在你分享了後,是想要證明他高你一等的!

不斷證明他要高你一等,隱藏目的可能是要得到你的尊敬;不斷告訴你,他認識厲害的人物,就是要借人家的光環來作鎮壓;不斷告訴你;他過去的成就排行榜,當然也一樣是希望得到人家的崇拜;不斷給意見的,很明顯是想要做人家的師父!

其實要做這種舉動,不是不可以,不要太認真、太執著就可以了。

不認真是甚麼意思?

丟了一個出去,就夠了。

丟兩個,開始有風險。

丟三個,就會有問題,因為三個過後,人們會覺得你的行為很刻意,就算你講的東西都是真的和有價值,你的刻意;只會讓人覺得你有一個隱藏得不是很好的企圖。

因為是你要我跟進,所以我就逼不得已的坦白告訴你,為甚麼你的建議有問題。

這個時候,我開始理解;為甚麼他要不斷的給建議,這其實是他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在他的世界觀裡面,唯有你聽我的,我才是人際圈的中心,才是人際堆的頂尖。

他的價值觀是認為自己,必須在社交圈進入中心或爬到頂尖,才叫做有價值。

所以,很有可能只要他知道,有人聽他的建議,自己的地位就會提升了,所以很積極的想提升自己的地位?

生活,就是你開始接受,那些你不喜歡的事!

給人家建議,對我來講,已經像是工作。

我是不會因為在工作上,我給了建議後,你不聽,就會表示我的價值下降了。

我該做、該表演的,都呈獻了給客戶,就已經任務完成了。

反觀動物雖然沒有智慧,但,人對自己的價值觀迷信的時候,卻會比動物更沒智慧。

應該要像水一樣,能夠安然進入任何容器,所以不要把自己框架在一個性格中,而失去如水的靈活性,要會懷疑自己想法,才是靈活性的開端。

還有…

在編劇界中大都有一寫故事的方案;我們不能為了要傳達一個訊息的戲劇化,而把故事圍繞著訊息寫,因為如此的作品將會變得很刻意、很俗套。

當然,也不能隨便喜歡寫甚麼故事,然後隨口硬插一個教育的正面訊息進去,做為故事的結論,這是更懶、更爛的做法。

正確的做法是往往要帶出的訊息,是在故事的發展中,逐步被提煉出來的。

我稱這個為『意義不是預設,而是被發現的法則!』

同樣的法則,也可以運用在自己的身上。

也有見過一些人,對自己的人生是先預設意義,然後盡量的符合這些意義的去生活,這做法,是有待商榷的!

在宗教界混過一段很長的時間,這圈子是最容易讓我看到他們的人生電影,就是先預設有正面訊息要傳達,然後嘗試把自己生命故事的發展,修改到符合他們信仰的教義。

曾經在一個鄉下的小教會混過一段時間,假裝是信徒,溜進去觀摩。

整個教會幾十個人,我發現也覺得他們的信仰是真實的,但就是只有一兩個,其他的,我會把他們歸類為偽信徒。

在佛教界混的時間久了,如果你是學藏傳的,大家都朗朗上口的說要發菩提心,然後他們也嘗試的把自己的生命圍繞著發菩提心。

漢傳佛教裡面也一樣,不管是症炎或鏡空的;抑或是新興宗教的,你可以看到信徒們都是要把自己的生命,圍繞在一個預設好的意義,但,我會看到這些信徒,大部份都是活在虛偽混朦中而不知。

就算撇開宗教,一些人對人生的生命判價,也會有預設,諸如:做人應該這樣、做老公應該那樣、做生意應該如此、做朋友應該這般。

其實有這些想法不是問題,問題是你要扭曲自己的生命,來符合這些所謂的教條。

你的教條不是你發現的,而像是你本來就有翅膀,卻硬生生的把它剪掉,沒翅膀的又無端端的縫了對假翅膀在背後!

我曾經說過每個人都有很精彩的故事,只要你會講,你的事蹟就如精彩的賣座電影般。

所以,你不用講人家的故事,在自己人生故事中找材料就已經很夠了。

你人生的教義,都已經隱藏在你的故事裡面,就看你有沒有辦法發掘這些教義。

能夠在自己人生的故事中,採煉出自己的教義,你的人生就不會沒有方向了。

為甚麼我文中,說我到過的一個教會,裡面就只有一兩個信徒,是真的能把教義消化呢?

很簡單,教會傳播下來的教義或故事,是能夠跟他個人的故事息息相關,這個人才能內外一致,活得真誠。

在現實中…

你就是你的世界中唯一的教主!

你的教義,就是你世界中的唯一真理!









































來源:網路…

2017年10月16日 星期一

心首

道有兩個名字

我經驗認為的道:" 道、念、覺,覺、念、相 "…

道像一條騎跨在 “ 內 ”、“ 外 ” 世界之間的龍一樣,它有兩端,心像一片深水潭——它一端扎進深潭裡,一邊連著外。

道有兩個名字:在內它叫作心,在外它叫作如實的存在。

它一邊是流動的,一邊是確定的;它一邊是寬泛虛空的,一邊是具體固定的……,它一邊是無形無相、變化不定的眾多念頭,一邊是有形有狀、具體真實的萬有存在。

道像念頭一樣流轉不定,化現眾生萬千,一樣地具體和確定。

道在內,以念頭的身份存在;在外,以具體事物的身份存在。

老子說,道是沒法說出的。

道雖然沒法說出,但道可以被比擬而出。

道一直是活生生的。

念頭的存在給了道靈魂,具體的事物給了道身體。

念頭迎著事物存在誕生,於是道發揮了它的作用。

道在它的變化中顯示它的生命。

道是無常又是有常,它像一條龍既是動的又是靜的一樣。

如果你瞭解道,道變得一點不再神秘。

道在哪裡?

向內看,道在你的心裡,念頭就是它。

向外看,道在哪?

道就是具體的存在。

道一邊是確定的,一邊是不定的。

道一邊是流動的,一邊是固定的。

道一邊是液體,一邊是固體,在那中間,它是無形無相的氣體。

道遍及所有的虛空,包括生命可見的身外所有和不可見的心內一切處。

道是一條心路,凡是心能走到的地方,都有道,都是道。念頭行處道存在,念頭就是道。

念頭讓道具備了具體的靈魂和身體。

對我們於生命來講,道既是念頭也是覺知,念頭是道的絕對動,覺知是道的絕對靜;對於宇宙來講——對於我們來講,我們是宇宙的念頭,宇宙是我們的覺知,我們(生命)是絕對的動,宇宙是絕對的靜。

道是那存在本身,那就是那,它沒有任何神秘可言,不瞭解事物和它自身的心,創造出它自以為的神秘。

神秘是心看不見它自身的部分;神秘是心靈照射不到它自身的地方;神秘是心靈自身的影子。

心創造了神秘,道創造了心。

道還有另一個名字叫作 “ 不可知 ”——它是心的另一個別名。

得道的人得到了一顆不可知的心,並且他以一顆不可知的心活著。

因此,他的所有神秘消失了,一顆不渴望知道什麼的心,眼裡變得沒有任何神秘可言。

它變得至簡,它與大道保持一致。

讓內在的心與外在的具體存在保持一致,這就是在找尋道和合乎道。

心與外在具體的存在越一致,越合乎道 ;心與外在的存在越不一致,越違背道。

一個越瞭解道的人,內和外越一致。

道是連著內和外的路,當你生活在矛盾或痛苦當中時,是誰切斷了這條路?

你的自我與判斷,切斷了 “ 道 ”。

道者,路也。

對於具體的生命來講,道是一條心和外界存在之間的路。

道是心,也是存在的事物。

道有兩個名字,在內是心,在外是現實的存在。

以身為界,在心之內也有道,念頭和覺知都是它,念頭為裡,覺知為外;念頭是可變的實在,覺知是不變之存在。

以身為界,在身之外道與道相同,生命是它的念頭,宇宙是它的覺。

求道者們,來瞭解心、道和外在存在之間的關係,找到可修行的道而不是可談論的道。

在那變與不變、常與無常之中清晰自由。

記住,道有兩個名字,透過它的兩個名字來瞭解它。

就像…

向內覺察心念,瞭解念頭虛妄不實,知道覺性如日常照,不再相信虛妄不實的念頭,不再被那嗔恨之念隨便拉走,在沒有覺知到覺和念頭的存在及其本性之前,我們都是妄念的受害者,一旦瞭解我本是覺,念造幻我,便能從那幻象中走出來歸於覺,察照自念,應用念頭而不被念頭應用,如此我們就是自己的主人。

向內瞭解和覺察你的念頭和覺吧!

這是瞭解生命真相,去除幻象的唯一道路。

不斷地深入心,最後你會發現,一切你的所見都是心的創造;而越瞭解心,也越能發現,所有的所見也都是幻象。

沒有一種情況是例外的。

真實存在的事物不可見,我們所見都是心圍繞著那事物創造出來的相。

我們活在一個心所創造的相的世界,而千百萬年來,我們卻想不起這一回事,而以為我們千真萬確就活在一個 “ 外在 ” 的世界。

這是多麼大的幻覺啊!

因為把這幻覺當成了真實,因此我們的痛苦才顯得那麼真實。

倘若你能發現,你的世界是那一心所造,那麼你就不會那麼在意或重視那外在的東西。

而如果出現了問題,你也不會一心想著去改變那外部的存在,而忽略自己的心。

還有:

論世間人的感情變化,其實並不需要多大的事情。

無論親友;還是怨敵,都是無常變遷的。

都是一邊擁有,一邊失去;一邊選擇,一邊放棄。

喝杯 " 人參 " 茶唄!

(帶苦澀感、又滋養身)

人生,不也一樣嗎?


























來源:網路…



2017年10月7日 星期六

活著真好!


給自己仁慈的活著…

當你迷茫、鬱悶或困頓,
當你煩惱、不安或傷心,
如此問自己:
“ 我現在在哪裡?
此時此地。
我應該做什麼?
手中的事兒。”

如此自我問答,
讓自己回到如實的存在中來!

“ 我現在心情如何?
很美——很好;
如果我心情不好,
糟糕——我正陷在故事裡!”

如此自我覺察,
如此知道自己的身心狀態,
不要讓自己陷入情緒的泥!

覺知當下,
認清現實存在,
只和那存在,在一起!

存在不管是你個人的故事,
熱愛它的人有福了,
討厭它的人必受罪。

如果你在痛苦,
你必陷入頭腦中的故事;
如果你正安寧,
你必喜悅在現實存在中。

保持對自身的覺察,
讓自己安住在如實的存在,而不是頭腦的夢裡,
這就是仁慈,這就是醒悟地活著!

對於我們來講也一樣,我們所體驗到的一切都僅僅是個概念。

當我們體驗到生的概念時,我們在生;當我們體驗到死的概念時,我們在死。

如果沒有相應的概念,即使我們正在生死,我們都不會知道。

人類所反應的一切,僅僅是反應於概念,除了概念,人類沒有反應物。

概念就是一個被定義的念頭,心時刻反應於流過它的念頭,並將它信以為真,這心是凡夫之心;當心不反應於它的念頭,或對它的念頭不如此當真時,這心就是佛!

這也就是人們常常困惑的原因之一。

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概念不是我們,心不是念頭,我們要觀察我們的念頭,不要相信我們的念頭。

當心注意到它的念頭時,這就是覺醒;當心沒有注意到它的念頭時,這就是沉睡或夢中。

我試圖把 “ 覺 ” 和 “ 念頭 ”一起闡述,並儘量到極為清晰,把生命弄得更為明白簡單,讓人不再對生命糊塗,並力圖更容易的讓人們學會質疑念頭和成為覺知的方法,讓解脫成為實在、不玄虛、有具體道路可走的修行。

我把這個工作命名為 “ 一念覺法 ”,也叫 “ 一念禪法 ”。

顧名思義,“ 一念覺法 ” 是在講一個念頭、覺知的方法;“ 一念禪 ” 是在說如何不被一念頭纏的方法,對你的解脫一定會有幫助。

一件事,你針對它產生的念頭及信念,決定了你在那事上的一切。

而一件相同的事,不同的人幾乎對它產生相等和相同的念頭,但人對那些念頭的選擇和相信不同,這造成了人對同一件事的不同 “ 態度 ” 和 “ 表現 ”。

每一件事都有上千萬種的看法,事件絕不是死的,而是你的心是死的——它是封閉的,它還沒有真正打開,讓你看到存在另外的方向。

在一件具體的事情找尋到不同的道路和門,顯示一顆心的開放度和智慧。

道路和門越多,說明心越開放,心越智慧;否則,那心是封閉的、沒有智慧的。

一件事讓你痛苦,並不是那件事本身,而是你圍繞那件事所產生的看法和念頭。

如果這件事讓你產生了很多痛苦不安的念頭,深入的調查瞭解它們,從你的念頭中讓你解脫。

自由是具體的,讓心在每一念上自由。

痛苦,只是人類自己的想法。

陽光之下任何事物都兩面性,去看到更多地每一件事情發生的好處吧!

那就是讓你解脫之路。

侷限的想法就像地獄,走出就變成天堂。

存在是完全敞開的,侷限的只是人類的心,沒 “ 我的 ” 角度、認為、觀點、堅持和執著的心;是一顆開放的心,無我的心才能與存在完全保持一致。

發生過的最糟糕的事,只能存在於過去,
那意味著它根本就不存在。

此刻,當你想起,
它只是你心裡一個讓你感到難過的念頭。

你注意到了嗎?

讓你悲傷只是此刻流過你心的一個虛妄念頭,當有一歡樂的念頭代替它時,
你立刻就會變得不同。

你是念頭的竹筒,
你被念頭流過,
你反映念頭與念頭的反應。

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在時刻不停的念頭的流動中,認同念頭就是我們,念頭就是一切,
他們反應於念頭,他們是念頭的奴隸,
因此他們都是念頭的傀儡。

你坐在的椅子上,
只是靜靜的觀察過你的念頭!

靜靜的觀察那些念頭或想法流過,就像觀看水流過竹筒,
去留意你不是念頭,你只是被念頭流過。

當你不跟隨念頭反應時,你會變得怎樣?

不管什麼樣的水流過河床,你能不能只是坐在河邊?

一陣微風帶著野薑花的清風經過你的鼻尖,你就只是聞著,
你能不能只是那個被經過?

當你只是個被經過時,你會變得如何?

當你靜下來,你發現生命中沒有什麼在移動,能移動的是個夢,
生命只是一個夢流過你的過程。

分享…

覺知,觀念……,解決你那些阻礙你不喜悅和自由的念頭或信念,你就能喜悅的活著。

現在如果你想要活得喜悅,你不必為你的生命加點什麼,你只需要去點什麼,甚至也不是去點什麼,你只需清醒過來,定睛看清那是什麼就夠了。

生命本來一直沒增沒減,未生未滅,非垢非淨,只因誤解和錯覺故,讓人陷入顛簸、顛倒和痛苦流轉處。

現在為喜悅故,你不需要做點什麼、努力點什麼,你只要能夠安靜下來,向內:覺知,深觀念頭,解構信念……,就能夠做到喜悅的活著。

你是一個瞭解自己心念的人嗎?

如果你還不能很好的瞭解自己的心念,那麼把目光移回到你自身,來覺察自己的信念與念頭。

萬有存在一直自己管理著自己,自己運轉著自己,自己生和滅著自己。

萬有存在的這種 “ 自生 ”、“ 自滅 ” 和 “ 自我管理 ” 能力,被稱為自性。

萬有存在皆靠其自性運轉自己,決定自己。

蘭厚…

靜下心來,不隨念轉,眼只是看,耳只是聽,鼻只是聞,不加故事,不動念識,平等如一 ,讓其流過,無住生心!

再分享:

也許你曾不斷被告知要 “ 放下 ”,
我卻想對你說:
擁抱那一切,一個不遺漏。

有什麼,是我們真正要放下的呢?

當我們能不斷地接受新的一切時,
那所有的舊念都已放下。

其實我們不必放下什麼,
我們認為的 “ 放下 ” 或 “ 擁抱 ”,
只不過是我們頭腦裡的一個 “ 想法 ”。

從來沒什麼真正存在過,
對每個人來說,存在過的只是一個念頭。

我們究竟有什麼要放下的呢?

我們曾經真的拿起過什麼嗎?

“ 拿起 ”,那是一個念頭,
“ 放下 ”,那還是一個念頭。

都只是一個念頭。

都只是想法,拿起不拿起的都是念頭,
我們只活在虛妄的心,產生的不實念頭叢中。

也許你曾被不斷告知要 “ 放下 ”,
我卻想提醒你注意那要放下的內容,注意你的 “ 念頭 ”。

注意觀察你的念頭,
傾聽你給自己說了些什麼?

詢問自己:“ 這想法是真的嗎?”

“ 當下若無這個想法,我的世界又會如何?”

不執著,人、事、物,可謂:放下!

心是件奇異的神器,
沒人觸,沒人碰,沒什麼敲擊它時,
它宏大無物若虛空,
它空空如也似天地。

無論是什麼,
世人講緣起之法,
何是真緣起之法?

心是一物,物是一物,
當心與物碰、物與心碰,
便造虛空妙有世界。

物是一緣,心是另一緣
心物相觸造萬有世界,
知心物相合之法,是真緣起法。

什麼是真正的緣起法則?

什麼是心的回聲?

去瞭解每個人胸膛裡那神器,妙心吧!

瞭解了這,
便是天地間真正知道的人。

一個安靜的晨曦,
我突然很喜歡安靜的樹林。

它們領我都進入了深深的靜心。


















來源:網路…

2017年10月6日 星期五

淨信再篇


我不會苛求佛教徒變成完全理性,因為宗教的前提條件就是要相信一些沒辦法看到、摸到或證實到的東西。

不過,我是希望佛教徒可以有一個稍微健康的雙重標準 —— 對於教內修持的教義、境界、方法等等之類的正面元素,還是可以保留宗教式般無需證據的信仰。

但,一但有教內破戒、犯戒、不合法、不道德、傷害他人的事件時,請馬上用無信仰者的態度去質疑、質問、詰問或尋求法律途徑處理。

對僧寶不敬的這種封建迷信思想,是阻止佛教健康的毒瘤。

如果你愛佛教,你雖不一定要執行正義,但,拜託不要成為為佛門敗類漂白的傳聲筒。

就像…

好人思想,是告訴人你可以做好人,但,壞人的手段你都要知道,不然最後吃虧的是自己。

所以,往往一個學問要學習的話,可以用正入手,也可以用奇入手。

有發現從奇入手的,甚至是從異端入手的,只要他的學習欲強,必然會開始進入學習正規學派的資訊。

但,從正入手的,是否最後是能學會奇派或異端的學說,是一個很大的問號。

有者以正入手的,會鄙視奇異入手或旁門的派別,有高人一等的想法。

這也是目前大部份正統佛教要批判附佛外道時,常犯的一個盲點 —— 你叫出名的和尚來講解為甚麼不要信某些教團,是比不上叫一個前教徒來講解為甚麼他要脫離、如何脫離,之後為甚麼進入正統佛教。

因為著名和尚是看不起這些附佛外道,他是不會明白,為甚麼這些附佛外道那樣有吸引力,只會一味的抨擊人家妖言惑眾,所以要他們講這種課題,根本是會講不出所以然。

我本身曾經是接觸過附佛外道滷剩厭,脫離了後,由於精研正統密宗,我會比一直以來都是信仰密宗的人,更容易看到密宗信仰的俱生盲點和它教義框架的邊緣。

因為我是接觸過一個宣稱師父不可以被質疑的附佛外道,在有機會進入精研藏傳密宗的學習時,我的第一個思想挑戰,就是藏傳密宗的師父不可被質疑的信仰。

這個信仰就是藏傳密宗的盲點,(如果有留意進去寫《西藏生死書》作者,Sogyal Rinpoche的醜聞,就知道為甚麼我會說上師信仰是藏傳密宗的盲點)
但,一個正統密宗信仰,若要與時並進的發展,往往這些盲點就是他們的轉機。

然後再從那邊開始鑽研出一些頭緒。

有經人指點看儒家的一些特定經書的註解時,就會建議自己看一些不是最主流,甚至不算學術殿堂的,然後從那邊才開始逐步回溯的去看跟正統的。

要成為某一派武術的掌門人,或者你要學得很純。

但,要成為真正的武林高手,不能夠只是學一派,甚至不能只是學正派武功,你連邪派、奇派和異端派的武功都要學過,你才有機會成為真正的高手。

再來…

人類的潛意識與呈現於現實中的狀態有很大的差異,這已是常識。

左右腦所管轄的區域不同,引導而出的個性特質、專長也不同,這當然也是常識。

可是,人的左右臉呈現的內在、外在樣貌、性情不同,對自己而言,倒是新鮮的觀點。

其實透過內在觀照,想要具體、深刻理解自己對內、對外的面貌,有時會因為某些觀察上的盲點,而失去清晰的指認。

尤其對他人如何看待我們,對自己用什麼樣的個性與態度與人相處,常常會不自覺涉入主觀的理解與成見。

最有趣的是,有些人的臉幾乎沒有兩樣,想起他們平日清明、朗闊、開放的性格特質,就彷彿曬著陽光的貼心與坦蕩。

原來,心裡不去想,嘴裡不說的,都已經寫到臉上去了。

看著自己的左右臉,彷彿提醒自己,扮演不同角色時,不自覺轉換著各種面貌與態度的模樣,其實也是一種不平等的心思流轉。

更有意思的是,每一個時期,左右臉的樣子也都會轉換。

因為心思分秒都在變化著,一切真是唯心所現,唯識所造呢!

無論左右臉如何地長出不同的氣味,如何投射出不同的心境與情緒,都是自己心思轉動的痕跡。

不用化妝品,也無法透過色彩模糊線條,想要讓它們看起來賞心悅目,還是徒留哀傷、苦悶,恐怕正是一門「心」的功課吧!

分享…

自古以來,佛門醜事不出此三:

權利、金錢、性。

或是之一、之二,或醜事成三。

也有一個很有趣的佛門和附佛歪道現象~明明不是這樣的,它就會大膽刻意強調自己是這樣:

真佛、無上師、正覺、心靈法門、金菩提、如來宗、福智等等等等…

看來必須快快學會逆向思考,才能不受現代魔的干擾侵害啦!

說實在的,其實一些長老可能也是篤信靈異,所以才容易被通靈人耍。

就算藏傳,也有一些通靈人(好像是Tseringma附體的),也有給打癩喇嘛建議,沒記錯的話,這女通靈人講關於現場有雄登信徒的事,後來也沒被證明。

不過,我認為應該也有講到一些東西讓打癩喇嘛Buy,否則她也不會有一些地位。

只不過,按藏傳的體制;暫時是不會輕易被通靈人耍。

人生有遺憾也有失去,但慢慢的我們終究會,一起學著珍惜彼此的存在。

波文:

有研究禪宗的人,就知道有兩宗的修行特色是很明顯的相反,一派叫做曹洞,搞默照禪,另一派叫做臨濟,搞參話頭。

臨濟的還評擊過默照為邪禪。

但,這兩派也壟斷了禪宗一段時間,好像有一句話是:曹洞出神僧,臨濟出辯才。

原因是修默照禪的,定功了得,所以會很容易出神通。

修參話頭的,慧功了得,所以辯才一流。

多年前聖嚴法師研究禪宗時,在看一些文獻時,發現了一個很納悶的現象:為甚麼曹洞的默照禪是有用到話頭?

另一已故禪師的就說過聖嚴的納悶露了底。

事實上,曹洞和臨濟在後期的發展,是兩派都用上了話頭。

曹洞是以默照的方式看話題,臨濟則是參話頭。

前者一念不生的看話頭,後者念念不歇的參話頭。

如果你看虛雲和來果兩位同期的禪宗大師,會發現他們的參話頭的詮釋是不同的。

虛雲是以默照的方式看話頭,來果的則是參話頭。

難怪我看不同大師詮釋話頭禪,唯獨發現虛雲的是跟其他的不同。

日本和漢傳的曹洞修法已經不同了,日本的還是修默照,但漢傳的則不是這樣。

感嘆的是禪宗不是只看文獻就夠了,沒有真正的傳承持有者點破,你也只有猜的成份。

根據以往的禪宗,入門後,先傳你行住坐臥中的觀心法門,即日常中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吃飯知飯,喝茶知茶。

若吃飯時觀照到自己念頭不在吃飯上,馬上就得攝心回來。

如此磨練了幾年後,師父看到你已經能在動中清寧,才正式的傳法,一些可能就走默照的路線,一些可能要走參話頭的路線。

他們有兩種人通常是不傳的,眼神太過呆或太過靈的,都不傳。

但,觀心法門我修過,如果是閉關時或是以前禪宗的叢林制度中生活,是沒問題的,又或者你的工作是比較機械式、很單調的話,觀心法門或參話頭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修。

但,如果你的工作是需要動腦筋的,或需要做很多對話的(如銷售員),就不適合。

同樣的,搞藏傳大手印或大圓滿的,在你能契入心體本元後,這些師父們都說你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修。

呵呵,我也修過。

在單調的生活或工作時,很容易契入。

不斷需要動腦想東西時,就難。

同樣的,南傳的動中內觀,也只是能在單調工作中繼續修。

另外,有案例指出…

太過呆或太過靈的不傳,這句話有些偏頗,就不能被認同!

六祖是上根利智不是太靈!

為何五祖還傳他心法跟衣缽;香嚴禪師不也是問一答十、問十答百,他的師兄雖然不傳給他,也是太靈;最後也是無師自悟。

至於太呆,黃檗禪師發明的參話頭,就是針對太呆的人所設計,如果參究理路清楚,肯真參實究,每個呆人都是可以開悟見性。

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修禪宗,虛雲也叫過一些參禪的,不要修禪宗而轉修其他法門。

























來源:網路…

2017年10月2日 星期一

信仰


某天和網友聊起一些特定領域裡面,一些唯我獨尊現象,發現這現象並非在任何領域都有,唯有一些領域是特別明顯。

那網友是有涉及風水和股票領域,這兩個領域內,若你有時間到網絡論壇中,會發現除了筆戰(正常),還會有人身攻擊和妖魔化對手的習氣。

特別是宗教領域,那一個更明顯是唯我獨尊,捨我皆魔。

而且宗教界裡面,不是不同宗教間的惡意大,更可怕的是同一宗教裡面支分派別的敵意才是恐怖的。

你們可能以為最容易侮辱你宗教的是一些素人漫畫公司,但,最恐怖的不是這個,因為敵對的派別是特別有扭曲的教義,這個攻擊更大。

但,若我們從宏觀的角度審查這幾個領域:宗教、風水、股票,他們是有一個共同點的 —— 有很多的未知。

宗教是承諾你未來死後世界的美好,風水師承諾你未來生活會變得更好,股票投資也是承諾你未來生活更美好。

承諾沒甚麼大不了,幾乎所有我們做的東西,都會直接或間接的附帶著一些承諾。

不過,這三個領域的承諾書附帶很多的未知數。

你或者認為你學的投資分析法是天衣無縫,但,回歸到現實世界的運作,一個人投資股票的成功與否,分析法不是最重要的元素,有很多客觀因素是你預測不到也控制不到的,都一一的在影響著市場。

風水也是,風水信徒或會認為風水是最重要的成功元素,事實上,要成功,有實在太多太多的因素,是沒辦法預測到和控制到。

宗教更加如此,那是死後或未來世的成功,你不但沒辦法預測和控制,你甚至是沒有辦法知道。

若你要接受是有未來世,你只能相信,因為沒有任何的證據是能夠給你看到的。

再講得白一點 : 越沒辦法操控到的,你會越需要相信,越需要相信的,是越容易被挑戰到而發怒詛咒對方。

反之,你若看回簡單的銷售技巧,也有不同派別。

各派的也會覺得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但,銷售有一個比股票、風水、宗教更明確的反饋系統 —— 你做不做得成功,很快你就看到效果,也是更快逼你面對現實的。

所以,不同派別的銷售術信徒,是鮮少有跟另一派的信徒勢不兩立,更不可能詛咒對方。

同樣的心情,放在學股票風水和宗教的人,一樣準。

在現今時期,聽聞佛法是極爲稀有而珍貴,當然會鼓勵你盡可能地多去接受各種教法。

但是,如果你渴望接受灌頂,會強烈建議在你去之前,先了解自己將會做什麽承諾,然後自問是否真的有時間,每天完成連篇的儀軌修行?

如果生活已經夠忙碌了,你最好想清楚是否真的要收集灌頂?

不論儀軌看上去是多麽簡短,但這些修持都會累積起來的。

當然,如果你的時間充裕,而且接受灌頂以及集結承諾讓你感覺良好,尤其是對自己無法適切地兌現承諾心無愧疚的話,那麽,悉聽尊便。

修行者在初入心靈之道時,通常都會顯得異常熱誠,竭盡全力去修持每個所能接觸到的教法。

然而同樣的,厭倦感注定會悄然而至,而且常在你進入最後階段的時刻出現。

如果此時你改修另一個法,雖然,或許在幾天或幾周內新的修法會令你深受鼓舞,但就心靈的進展而言,你將墜回原點。

諷刺的是,不久之後,你就會像厭倦舊法般地雙開始厭倦新的修法。

你可以盡量去求見更多的上師,聽聞更多的法教,尤其若是你渴望遵循更高階的法道的話,你也應與修持同樣傳承的道友們相交往,但要盡量避免分心散亂,特別是對于那些乍看之下,比你所修持的似乎更吸引人的法門。

信仰,不是越信越安心,而是越信越不安的。

精神寄託不是信仰!

信仰不是真理?

真理是不需要人去信的。

再讀道德經後有話說: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前半句,應該是說大自然的生態平衡,是指跨物種的情況,一方強了,必有另一方能剋之。

但,後半句講;存在人間內的生態平衡,則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富者越富,貧者越貧。

而且是貧弱者是犧牲給強富者,壯大他們。

但,有覺得這犧牲不是單純強富剝削,也不是單純貧弱愚蠢,而是整個大環境的趨勢。

目前新世代,也好像開始明白這個趨勢,也希望自己可以加入強富系列中,但卻因為你想加入這系列,你就已經開始步向繼續把自己捆綁在貧弱的框架中。

大前研一所說的M型社會,定義了新貧者(非過去清貧),而是也有基本物質享受。

但,有看到的是他們一輩子的人生,都停留在這個新貧階位。

這M型社會或不止在經濟能力上看到,在腦袋的資訊角度,或也有 " 新文盲 "。

所謂的新文盲,不再像是過去那樣不識字,而是他們腦袋中的資訊、見地、框架,會停留在一個擁有無窮網絡搜尋的潛能,但,腦袋的資訊和思考能力變得更匱乏。

在這個環境,再加上從無到富的故事,都會被網絡廣為宣傳,每個人都想成為下一個名人達士富豪。

別以為這種慾望,會推動一個人改變,因為活在這個文明社會,我們的慾望會多方位被放大,越多慾望反而是越不專注。

沒有專注,你的慾望多大都沒用。

記得,堅持不一定代表專注。

堅持只是日復一日的,不斷做同樣的東西,不斷重複愚蠢的策略,到頭來當然還是得到同樣的愚蠢答案。

專注是不斷的鑽研,要確保自己每一次都鑽出更深或更新的洞,你才有一天有機會鑽出新的天地。

所以,同理的,若你腦中的資訊或見地都與其他廣大市民一樣,那請不要有千里馬等伯樂的心態。

你腦袋的資訊,沒有足夠的量,不會出現高質,沒有足夠的高質,不會出現有價值的不同。

你可能會認為自己的想法很特別,其實就像其他芸芸眾生一樣,歡迎加入 " 新貧弱 " 一族!

再來:

佛教本無門派分別,但在度眾生中,因眾生根器不同,產生了教法的不同。

不同的教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就形成了自己派別。

我們常知道的佛教法門派別有:禪宗、淨土宗和密宗。

三教本源,同歸一處。

因教法不同,隨立三門。

禪宗和淨土宗有何不同?

禪宗度的是天上飛的,淨土宗度的是地上走的。

所謂天上的,是根器大利的眾生,他們悟性較高,不著於有,不執於相,一點即通,立處空中。

本性飛翔類,自由灑脫,不拘層次道路。

因人指引,立時入道,迅速成佛。

淨土宗接引的是地上走的眾生。

地上走的眾生需要有道路,沒有路他們不知道如何回家。

他們不像天空中的鳥兒一樣,可以直接走直線,以最快的速度走最短的路到家。

他們必須有條路,有條確定的路,一步一步的回家。

假如你不給他們路,甚至不教給他們走,他們都無法回家。

他們必須持著 “ 有 ” 回家,不能頓入 “ 空 ” 到家。

他們必須以有為修,不能直入空中。

他們需要戒律、方法、道路,需要忍辱、精進、禪定等臺階,他們不能直接飛過去。

在去佛的道路上,他們是行走類的動物,不是飛翔類的動物。

這是淨土宗和禪宗所接人的不同。

那麼密宗和禪宗有何不同?

本質相同。

只是一個隱,一個顯;一個拆掉了所有的門,在廣闊的宇宙中教;一個卻拉起了帳篷,蓋起了房子,甚至拱起了密室教。

誰是密室?

心是密室;誰是天地宇宙?

還是心。

暗小如密,大顯如宇,所言皆心。

因為都是講心的,所以密宗和禪宗完全一樣,沒有本質差別。

即使沒有本質不同,為什麼密的卻要隱秘;而顯的卻要大顯呢?

還是因人的根器不同,為 “ 信 ” 故而成隱、顯。

三宗教人,都向心歸。

禪為去相,去相到心;淨土去汙,去汙見心;密護心法,護而見心。

三教別法,同說一心。

三教如同三條河流,雖發源地不同,但入海時僅有一個入海口,這個 “ 口 ” 就是相和離相。

要想成佛,必離相,必不能著。

著相就像堵住了河流的入海口,那河流沒進入大海啊。

所以不管哪門所教,要想成就佛道,最終必須來到相和離相之教上,否則,無道可教,無佛可成。

見相離相,是佛;見相不離,是著。

無論哪門之修,最後,請從相上離去,請從相上見佛。

但記住,沒相佛不顯,沒佛相何在?

相即是佛,佛即是相,相佛不二。























來源:網路…

2017年9月26日 星期二

無常再再再篇


人間的人事,有一樣東西是恆久不變的事實,就是人性的可塑性高。

這個可塑性或未知性,若套用佛家的詮釋,就叫做無常,即任何一樣東西,包括外在或內在,沒有一個是恆常的。

佛家是要超脫無常,但,權謀家則是要駕馭無常。

那麼,歷史上佛教創辦人佛陀本身,他有沒有權謀呢?

以宗教角度,就會把佛陀對人性權謀,因為造神可能會自動棄之不用。

以歷史角度,只要佛教徒稍微想一想,佛陀成佛後,要與多少個皇帝周旋,你就知道佛陀不可能不懂權謀。

故事情節:

佛陀見波斯匿王時,被王言語上挑戰,內容大概說你只是一個年輕的修行人,你有甚麼德行足以讓人敬佩。

佛陀講了四個有關年輕的比喻,一個比喻是小小的火,即星星之火不可忽視;一個是小的稚蛇,因為身體很小,人一不小心踩到就會被毒蛇咬死;一個是年輕的皇族戰士,因為他可能會搶奪皇位;最後一個是年輕的出家修行人,若褻瀆了有德行的出家人,就會沒有後裔。

佛陀醬一講,波斯匿就被懾服了。

其實老佛是知道,波斯匿皇帝已經知道他的王位,已經有年輕的姪皇子在背後伺機奪位,同時皇帝本身是沒有子嗣。

換句話說,佛陀他玩弄著皇帝的迷信,暗喻你若得罪了我,你可能就沒有後代。

有甚麼痛苦,是大過一個迷信的皇帝,恐懼自己沒有後代呢?

所以,你認為佛陀不懂權謀嗎?

一見面,三言兩語就折服一個皇帝的人,跟古代的謀士分別不大,只不過,一要輔助皇帝得天下,另一個是要得到皇帝的庇護,好讓皇帝護持自己的教團,能夠無恙的修行和傳教。

而且,也因為一個人懂人性,知道人性的變化性,所以,當變化發生時,你都不會適應不過來。

你只要稍加留意,會發現變化之前已是有些跡象浮現,但,不能以蛛絲馬跡來蓋棺定論。

也因為你對人性有保留,事情發生後,你的適應期可以很短,隨之就是如何應付變化。

而不是成為人性變化的犧牲者。

你要成為無常的適應者!還是犧牲者?

分享:

無垢光尊者說過,有聞思、有智慧的弟子老是喜歡在二取分別上面思維,這屬於意識轉為道用。

喜歡打坐的弟子特別執著打坐的境界,執著空性,這些人都修不出來大圓滿法。

只有對上師有無比信心的弟子,他們內心自然而然就能得到大圓滿的境界。

修行的人們聽最後一段偈語:行若像老子,走若似佛陀,開放般若心,我執扎根何?

種落地上根葉生,種若空中生如何?

心若全開是無心,無心即是空。

空中諸般不能生,成空諸絕自由行。

行且修,修且行,修行無我龍雲風。

修行者啊!

如果你在日常生活裡行動像老子一樣,做事像佛陀,完全開放你的般若智慧心,我執往哪裡扎根啊?

種子只有落在無明的地上才能生根發芽,如果它在無物的空中如何生根發芽?

心要是全然打開自己就是無心,無心就是空了。

在空中什麼都不能生存,你成為了空,所有的煩惱、恐懼、擔心等都會絕滅,所有的煩惱都割斷了,你就會像龍、像風或像白雲一樣的自由地來往於生命覺性的天空。

修行吧!

修行能讓你到達如此的地步。

這是從外和內兩方破除我執的方法。

請修行的人們深領其意。

千古以來,人們都以為,在我們的生命背後,有某種力量在操控著我們,我們以為我們是有命運的。

社會中就一直存在為人卜知未來的算命先生,古老的周易也被人們解讀為預知未來的算數之書。

我們存在著命運,真是這樣嗎?

我們並沒有一個命運存在,以為我們是有命運的,是個很深的幻象。

生命的真相是,生命只有 “ 此時此刻 ”,只有當下。

當生命只有此時此刻、只有當下,它是沒有命運可言的!

覺悟的心沒有過去未來,它是什麼就是什麼,它於任何事物上不增不減。

心是沒有命運的,心沒有命運,這就是心的最偉大和神奇之處。

因為心任何時候都有無限的可能和無限的化現,且它無限到極致,因而它失去了命運的存在。

覺悟的人們活在當下,他們時刻安住在沒有任何故事 的現實存在上。

對 “ 下一刻 ”,他們誠實地說:“ 我不知道 ”。

我不知道、我不需要知道、我不可能知道、我不必知道!

他們活出了完全的當下,他們為我們展示了走出故事的真相生活是什麼樣子——簡單的樣子。

生命,除了現實存在,其餘的都是故事;除了當下,其餘的都是虛幻。

息心止念,熱愛現實存在,活在當下,安寧自在的生活吧!

讓故事是故事,你是你,讓一切各自如來吧!

我們說,你死了或我死了。

這就是咱們所謂的 “ 生命 ”,你的生命或我的生命。

你瞭解嗎?

所有的生命都只是一個念頭,那只是一個念頭編織另一個念頭;那只是一個念頭在吞下另一個念頭,沒有念頭,誰是我們?

在沒有覺悟之前,念頭就是我們,當我們覺悟,念頭代表我們,這就是我們和念頭的關係。

如果我們死了,誰死了?

一個以為我們死了的念頭死了。

當我們出生,誰出生了?

一個我們以為出生的念頭出生了。

生或死,翻來覆去的,都是念頭。

一個念頭從無明中升起了,我們說,我們活了;一個念頭又回到了無明,我們說,誰誰死了。

無明不是不明白,而是無覺知。

真的有生死這回事嗎?

念頭說什麼就是什麼,我們是它的聽眾。

我們是一個十分聽話的孩子,它說什麼,我們就信什麼!

從沒懷疑過?

念頭說什麼就是什麼嗎?

對這念頭的質疑,就是覺醒。

念頭從哪裡來?虛空中來;念頭到哪裡去?到虛空中去。

如果我瞭解我是心,我會問,下一秒我在哪裡?下一秒我是誰?

而我也在時刻不停地生滅,一秒一個刹那,從出生到現在,我歷經萬萬千生、千劫。

因為不停地生,我知道我沒有生,因為不停地滅,我知道我沒有滅,就當我最後要死的刹那,我只知道我也沒有生滅,那只是一個念頭告訴我要死了,而我要死了,真的嗎?

就在我說我要死了時,我又生了。

生命不停地相續,除念頭所告訴我們的,我找不見宇宙的真理。

當我談生,談死,或者談生命時,我知道我在談什麼,我在講一個又一個;對我們來說都是故事的故事。

念頭不停地告訴我,我不停地告訴你,就這樣,你看到了那個講故事的人和聽到了他講的故事。

如果你要問,那念頭從哪來?它是誰的?

而我也只能告訴你…我就是你的一切,我是古老的源頭、天地唯一的存在:心。

沒有人能給你講清,念頭從哪裡來到哪去,因為說來說去,那是心娛樂它自己的一個故事。

所以,對於活著的、有覺知和判斷的你來講,念頭是一切,瞭解念頭就瞭解一切,知道念頭就一切知道。

有沒有生死?問你的念頭去——觀察它並瞭解它;
生命是什麼?問你的念頭去——瞭解它並觀察它。

不如問一問自己,一百年後我在哪裡?

我出生前我在哪?

現在我是誰?

你不必要知道為什麼,怎麼樣和如何的故事,當念頭經過你,你只是感知、觀察、享受——這就足夠了。

我並沒有說什麼,我只是一個被說者;當我說話,和你一樣,我也是我的聽眾。

這些新鮮的教誨我也未曾聽說過,但和你一樣,它也深深開悟了我、滋養了我。

要瞭解這些問題嗎?

問……我們的心要答案:念頭,將是那個回答的聲音。

請記住,念頭是解開一切秘密的關鍵、鎖、樞紐…

還有:

鑑於最近粉熱的廟蟬西富事件…

使用恐嚇手段的是神棍,不是一代宗師!

這世界有太多無奇不有的事情,是人們現有感官無法解釋。

正因為有這樣神奇莫測的現象,讓一些有心人,有了施展的空間,平心而論,如果不拿這樣手法來招搖撞騙,或許還沒什麼好非議的,只不過,絕大多數的有心人目的並不單純,這就讓「神棍」與「宗教家」兩者之間,有了具體的差別。

在許多科學實驗中證實,打坐修行確實有可能練到神通等特異功能,但這些特異功能只是一種修行過程中開發的附屬能力,並非是主要目的。

這類別有用心的神棍,為了達到目的,假託神佛降世,用各種儀式營造哄托,又用方術蠱惑人心,還用上心理暗示與催眠術!

這些神棍雖然會盡可能建構自己一套信仰理論,但在斷章取義的過程中,一定也有無法自圓其說的地方,當我們意識到這些漏洞時,反而要以更理性的態度面對,因為所有正信的宗教,都不主張人們因為對信仰的狂熱而失去理性,只有神棍,才會放任並利用人們無理性的狂熱。

會利用信徒的懺悔心作為的藉口,這不是妖言惑眾又是什麼?

真正的宗教家,不會鼓動人民違背既有的秩序與規律,不會宣稱自己是推翻世間政權的唯一真主,會作這些行為的,當然是神棍無誤。

史上知名的高僧道士,鮮少以神通來聚眾說法的,只有神棍,才會強調神通術法,魅惑世人。

不管我們是否能看穿他術法真正的伎倆,但光是以此為標榜,就可以將他們打入神棍之流了。

真正的宗教家,不強調自己會的威能,不強調自己唯一獨特,不會用各種威嚇的說法使人入教,他們也許會聚眾宣揚善行善念,但不會驅使信徒挑戰現有人間規律,所以如果有哪個自稱「宗教家」的人做這些行徑,不用懷疑,那肯定是神棍無誤。

就像…

抱怨是在講述你不要的東西,而不是你要的東西。

抱怨就是表達哀傷、痛苦和不滿,當你抱怨時,就是用不可思議的念力,在尋找你自己說不要、卻仍然吸引過來的東西。

我們的想法創造我們的生活,而我們的話語又表明了我們的想法。—威爾. 鮑溫

很多事情沒有是非對錯,後來選擇了放棄,並不代表你沒有努力付出過,而是你已經嘗試努力過了!

畢竟,習慣不是愛!

年少時期,我們遇見的人還不多,往往會不自覺而認定,在你身邊的那個人,就是你今生唯一的伴侶,或許我們忽略了;只是習慣有一個人在身邊,但不一定適合相伴。

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那是童話;錯的時間碰見對的人,那才叫青春。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常見的,就是錯的時間遇到了對的人!

即使有著類似的經歷,同樣的秘密,但或許所缺的,就是一個「緣」字。


問一下…

大家最常為什麼事情與另一半吵架?

當日子變得緊湊,就好像全部時間都給了生活?

明明知道停下來休息很重要;卻停不下來?

又當生活情緒有了矛盾,只要在家裡看到一件不順眼事就會煩躁,接著就吵架,一吵都是生活小事,開始爭執誰付出比較多,誰才是兇手,誰才是受害者,除了互相傷害,我說全家人都是輸家。






















來源:網路…

2017年9月17日 星期日

學猴再篇


廟蟬篇…

這是對現下佛教,修消業障法的看法:

有不少人認為業障是存在的,因為你一唸某些咒,特別是消業障的。

修行唸咒是會有出現某種 " 業力 " 現象和是否有業障是兩會事。

很多佛教徒連佛教界內,不同系統的信仰對業障能否消除的立場,都沒全部搞清楚。

(答案:南傳是不認同業障可以消除,大乘認為可以消除,密乘認為;他們是有特效藥可以強勢清除你的業障!)

還有出現這種現象和是否能夠清除業障也是兩回事!

也因為有業障可以被消除這個概念,你才有機會成為被人思想騎劫的佛教 = 信徒!

這種類型的消除業障大法,或藏傳的四加行,或者你本身的目地就是要解脫輪迴,放下一切的,或者是可以契機的。

但,那些佛教徒都口口聲聲說要成佛、解脫,事實上是否如此,摸摸自己的良心就知道了。

不蘭,請自問一下…

你認為一個準備好要成佛脫離世間的人,會介意或在乎自己有沒有工作做?
有沒有生病?
車子有沒有壞?
有沒有跟女朋友吵架?

如果你還是在乎妻、財、子、祿、壽,在乎人間生活的順利,勸你:不要再騙自己,你並沒有你想像中般的想成佛。

唸了某些咒,而有了這些逆境就難受想哭,是對佛教基本概念的四聖諦都還沒搞清楚的人?

我為甚麼不敢稱自己是 " 真 " 佛教徒?

就算是研究四聖諦不深,也已經知道四聖諦的第一諦 —— 苦諦,就已經可能過不了關了,因為我是個希望自己能夠賺到錢、有美眷良緣、健康長壽、腦強體壯的一個人,目前對人間的利樂,還沒有把握都能放得下。

反之,正統佛教裡面(特別是接觸藏傳的),是一大堆以為自己是要成佛,但,連苦諦裡面所說人間一切皆苦的定位,都還沒坦然接受的人。

我當然也接受不了,但最起碼對自己坦白。

也因為坦白,所以我才面對這個問題,也嘮叨的講了好多年:你不是要即身成佛的話,沒有必要去碰那些消業障的修行法門。

已經有收集不少的人,告知他們修消業障法門的時段,都是諸事不順的。

(還有部份經過自行體驗證明!)

不修的時候,會變回正常。

所以,不少的佛教徒就會說,這就證明了是有業障。

不錯,有可能 " 真的 " 是有業障!

也有可能是這種法門,就是會讓你體驗人生多逆境,跟業障無關。

(也有可能是心理作用,但,我認為心理作用對人的影響,比想像中更大!)

用心理因素來詮釋這個現象的話,就是 Principle Of Reinforcement(加強信念原則)。

你修整個儀式的理念和技術,都是在強化著你內心對業障的信念。

所以,舉凡看到、知道的;搞消除業障的,或要搞送走自己冤親債主的,或趕鬼破降頭的,都幾乎如同強迫症般,越消除就會有越多的業障、債主、惡鬼和降頭。

而且消業障是會消到如吸毒般上癮的,負面情緒有時候會造就烈士性格,一個對自己以逆境為豪的情緒上癮?

當然,一些佛教徒可能會認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反正這些最後都是要還的!

那針對要不要還,發現的問題就有三個:

一.如果業障的現象(逆境)是信就多,不信就少,那麼業障是真的存在嗎?

二.是的,有可能真的要還,但,也有可能不用還,因為業障和福報可能都是假的概念植入訊息!

三.一些佛教徒對於一些國家領導人能夠貪污到幾十億進入自己口袋,又可以炸屍,卻逍遙法外,佛教徒還會說這是因為他們前世福報很大,還沒用完,用完了就有報應了。

你知道這個解釋,有多麼的恐怖嗎?

這是告訴我們這個宇宙的因果法則,是可以因為你的身份、地位,而有不同的現象給你的!

我們人間的法律都是不管你有沒有錢或地位,你殺了人,有證據,就得判罪。

是的,人間法律還是有很多漏洞,但,宇宙間的因果真理卻比人間法律還爛?

這還說得通嗎?

我不討論有沒有因果報應,只認定它是個訊息植入的概念!
但我知道沒錢,是一定會有報應的!
還有你沒有把妹能力,是會有斷子孫傳承的業力!

另外:

奉勸,那些所謂 " 能幹 " 的女人,千萬勿做自己男人的賢內助。

原因就是妳太能幹和高估了,你男人對尊嚴的看開度。

就算不得已而做,要做個次要的賢內助。

何為次要?

主要的賢內助是幫忙把錢帶進來的,次要的則是管理、行政或會計。

妳要考慮到是:妳要為他好?還是為了妳們的家庭好?

如果是為他好,可以盡量去幫他帶更多的錢進來,助他更出名。

如果是為了妳們家庭好,與其做賢內助,不如做他在床上非常能幹的小女人。

不要聽那些鄉愿、腦殘的寡婦長輩跟你講,要成為他工作上不可缺的一腳,因為妳的不可缺,終可能讓他對妳一腳伸。

妳的存在會不斷地,讓他質疑自己的成就是否真的,唯有妳不在的時候,他才安心。

# 床上能幹的小女人才是王道!

# 不要相信妳的男人說他不介意,因為他覺得說介意就不像男人!

#這篇文會很多人對號入座,其中一些是沒有號碼也入座,就是她是做行政的,卻認為自己是開國功臣!

哈哈哈哈…

分享…

讓心跟佛法結合是很重要的!

平時我們的修行,好像只有待在寺院或佛堂中的那幾分鐘或幾個小時裡,覺得自己好像修得很好,而大部分的時間,當煩惱生起時就不管它,甚至對煩惱沒有任何的覺知,這樣的修行是很難進步的。

「修行」不是在佛堂或寺院的幾分鐘或幾小時,真正的修行是分秒、日夜、日常生活中的所有時間裡,心中都能帶著一種佛法的精神,真正的去面對你的情緒,覺知你的煩惱,同時以佛法的精神和他人相處。

再來:

暇滿難得人身

具體的修法,有十八種閒暇和圓滿。

圓滿就是具備了修行的條件,十種條件就叫作十個圓滿;八個閒暇就是有八種時間、機會。

我們講閒暇的時候,先去瞭解它的對立——不閒暇、沒有機會。

我們先來看這個世界上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生命沒有這個機會?

八種不閒暇當中,其中四個跟人類沒有關係,第一個是地獄,第二個是餓鬼,第三個是傍生、動物,這三個跟人類沒有關係,另外一個就是長壽天。

長壽天是什麼呢?

天人,他們是有機會修行的,但是,長壽天這種天人,一輩子都沒有修行的機會。

他的壽命特別的長,可以達到上千萬年。

我們人的壽命為什麼不長?

因為構成我們身體的物質,是一個非常粗糙的物質,所以它的變化是非常明顯,很容易衰老,所以人的壽命不是很長。

佛教講的色界和無色界二個都是天人,構成他們身體的物質,與人類身體的物質不同,它的變化不大,所以他們的生命也就可以達到上萬年、上千萬年。

佛教裡面講生命有四種不同的誕生方式,人類和大多數的動物叫胎生或卵生,但天人的誕生不是這樣,他們沒有父母。

他們一誕生到天界,生下來的時候,他們的心不需要修禪定,就特別特別地平靜,幾乎就沒有什麼思維。

六道輪迴中的人或其他的動物,這些生命的生理和心理的狀態是差不多的。

比如,我們人身體構造的物質很粗糙,心也很粗糙,而天界、色界、無色界,他們的心非常平靜,身體構造是非常細微的物質。

這個世界裡的人的身體,就像一種光一樣,它不像我們有質量、佔空間。

他身體沒有什麼痛苦,不會生病,誕生的時候誕生了,死亡的時候就走了,也沒有衰老,沒有這種痛苦。

問題是什麼呢?

他在這上千萬年當中,心都非常地平靜,但是,只是平靜而已,他沒有菩提心,沒有出離心,沒有智慧,不會證悟空性。

就像我們人類深度睡眠不做夢的時候,我們也是心很平靜,但是我們沒有證悟啊!

沒有出離心,什麼都沒有,就是這個狀態很平靜而已。

有時候活下來,就是最大的幸福…























來源:網路…

2017年9月16日 星期六

雞湯


來,給你的 " 心 " 喝湯嘍!

步入社會以來…所感悟到的遊戲規則:

很多事情,很多時候,別說話。

就像是不做事,你無功無過;不說話你就無欲無求。

就慢慢體會吧!

長相重要,穿著更重要,能讓你顯得老練乾淨是最好的。

因為沒有人會讚美、欣賞你的勤儉。

無論世界變得如何奢華,我還是喜歡儉省。

這已經變得和金錢沒有關係,只是一個習慣。

我醬說,實在是因為儉省的機會,其實就是很廉價的…

比如不論牙膏多麼滿,但你只能在牙刷上擠出1.5到2釐米的膏條,而不是1尺長。

因為你用不了那麼多!

然而有三件事你不能省:

第一件事是學習。

學習是需要費用的,就算聖人孔子,答疑解惑也要收肉乾為禮。

學習費用支出的時候,和買賣其他貨物略有不同。

你不知道究竟能得到多少知識,這不單決定于老師的水準,也決定於你自己的狀態。

第二件事是旅遊。

形容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是蝌蚪,長大了都變作井底之蛙。

這不是你的過錯,只是你的限制,但你要想法去彌補。

要瞭解世界,必須到遠方去。

旅遊是需要花錢的,這誰都知道。

第三件事是鍛煉身體。

古代的人沒有專門鍛煉身體的習慣,餓一頓飽一頓全無贅肉。

社會進步了,物質豐富了,用不完的熱量反成了我們揮之不去的負擔。

除了衣服、襪子重要…

嗯,還有內褲也重要的!

相信我,大多數人不會有時間,跟花成本去判斷你,當下你的穿著,實際上已經給你打分了。

那有沒有省錢的方法呢?

其實也是有的。

把人生當作課堂,向一切人學習,就省了上學的錢。

徒步到遠方去,就省了旅遊的錢。

不用任何健身機械,就在家裡高抬腿做體操……就省了健身的錢。

然而,這也是破費,因為我們付出了時間。

這些事情,我們這輩子最好別省,無關乎金錢,只因它們是你最重要的東西!

常聽到的一句話說:我們慢慢都會變成了,當初自己最討厭的人,其實不是的?

當初自己的討厭,也只是片面的,不知人間疾苦而已!

與其討好別人,不如修繕自己。

還有要記住,站對位置非常重要。

無論你因為什麼,而屈服於現在的生活。

你得要在心中留一塊位置給初心,因為這份初心是你的夢想,是你做人一次最大的意義,是你不害怕現在,不畏懼未來的動力。

也是你不妥協的資本。

要努力培養自己一個興趣愛好,它會給你帶來,壓力的釋放、做人的快樂!

人生中某些東西不幸失去了,那就失去吧!

曾經的老朋友,像是我們小時候的衣服,留念,但是已經穿不下了,有些道理親身遭遇了,如此,才能選擇不再相信了。

注意提防別人,因為人性充滿了弱點。

但同時也要相信世界,社會還是有善意。

這個需要自己學習掌握!

當某個人生的當下,都是會有孤獨的時候,於是不得不看明白;自己的脆弱,自己的欲望,自己的念頭,自己的界限,還有…明白了孤獨的價值,享受真正的獨處!

再來…

如何避免有口無心的誦經和流於形式的禮佛?

沒有覺知的誦經或禮佛做佛事,就會流於形式,浮於表面。

當你沒有覺知時,妄念就會進來——當你在誦經時,很可能你一邊念著心經,一邊想著昨晚和你老公吵架的事情,這樣誦經是沒有效果的。

或者,當你做佛事時或對佛禮敬時,你一邊跪拜;一邊去思考,如何去整治你公司的某某員工,或者你一邊點香一邊煩惱心升起,這樣的修行佛法是沒有意義的。

你並沒有真的修行佛法,你只是做形式給佛看。

你也是在糊弄你自己。

如何我能做到誦經或禮佛有一顆清淨心或如果是真誦經、真禮佛呢?

帶有覺知。

覺知導致正念,覺知會把你跑了的正念一次次的拉回來,覺知會阻斷妄念之流。

當你的一切修行行為灌注覺知時,修行的每項活動,每個舉動,才具有真正的意義呢!

由此可見,修行帶著覺知是多麼重要。

沒覺知的修行不是真正的修行。

沒有覺知的誦經、禮佛,不是真的誦經、禮佛。

你明白這個意思了嗎?

帶著覺知可以使你做到這一點。

修行實質上和身份都沒有任何關係。

相反,修行就是要去掉那些身份存在的。

生命本來沒有任何身份——你一出生時既不是基督徒,也不是佛教徒,也不是印度教徒或支那教徒,你沒有任何身份,你只是一個嬰兒。

不要在意你是基督教徒還是佛教徒,在意那些修習的內容,解放你的心,從你的束縛中自由,這就是重要的呢!

我不在乎我是什麼身份,我在乎我自由不自由,生活的喜悅不喜悅。

無論你是哪個教徒,帶著覺知去做那教團範圍內的事。

當你帶著覺知去祈禱,去問神,那實質你已經是個佛教徒了。

當你的老師是外在世界的某人某物時,
你的路只走了一半,
只有走回來,拜自己為師,
你的路才算走得完整。

法是什麼?
(這邊再說一次!)

所有的都是想法。

所有的法也都是想法。

法就是想法。

法就是念頭。

法就是 “ 想 ”。

心能生萬想,即是心能生萬法,
我們的世界是一個 “ 想 ” 創造的世界,
當我們的 “ 想 ” 是什麼世界就是什麼,
這就是萬法的世界。

讓自己活在空性中…

虛空的心遍及處處,它包含一切,一切又不占它的空間。

沒人能增加它,沒人能刪除它,沒人能污染它,沒人能消滅或創造它。

它的空性不可改變。

你活在那空性裡,你以概念的形式存在。

一個概念產生,你生,你是那概念。

一個概念消失,你滅,你還原為你空的本來。

心上沒有真實存在,只有以為是真實的存在。

在心上活著的眾生,都是概念。

沒有概念,就沒心的世界。

如果你出生,概念出生了,如果你死去,那死的概念又出生。

心沒法死去,因為心沒有誕生的開始。

我們都活在空性之中,即使你不知道。

當你不覺得,活在空性當中,你就是被夢填塞,還活在了夢中。

請不要過度冥想,只有一念,隨時保持一念即是覺知,落入冥想即是妄念!

分享…

當你了解到輪迴的過患,除此之外,無須再往他處尋求老師。

當你已經真正把無常謹記於心,除此之外,無須再依靠其他的激勵。

當你了悟所顯現與存在的一切都是自心,除此之外,再無其他證悟之道。

當你對上師有了堅定的虔敬心時,除此之外,無須再尋求其他的佛。

當你取悅一切有情眾生時,除此之外,沒有什麼三寶需要你去敬拜了。

當你斷除妄念想像的基礎與根本時,除此之外,再無其他需要禪修的本性了。

當輪迴於其原處自解脫時,除此之外,再無其他覺醒境界需要成就。

一旦你了悟這些道理,輪迴與涅槃便是無二無別的。———摘錄_蓮師心滴

還有:

相信嗎?

人與人之間總存在著一個最合適的距離。

是實際物理上的距離,也是彼此心靈上交往的距離。

朋友、愛人、甚至家人也沒有例外。

就像一條界線,
雖然沒法看見,
卻彷彿象徵著一個讓雙方都舒服的距離。

多麼抽象又多麼難以捉摸,這樣的界線亦會隨時日在變,
奈何…
這樣的道理,卻是人生的必修課之一。

而我們只要努力修正就好了!




























來源:網路…


2017年9月8日 星期五

" 教 " 你 " 改 " 變自己


讀道德經的創意有感:

一般學者認為老子的道德哲學,應該不是一個人寫的,而是多個人的綜合文章。

還會認為有被人修改到幾乎每段句子,都可以獨立成為一句金句!

因此,有發現若把《道德經》的46章到51章的每一章的第一句抽了出來,這六句話可以變成一章:

天下有道,不出戶。
為學日益,聖人無常心。
出生入死,道生之。

這句的意思是:天下有道的時候,人們都不需要遠出。

為求學要一天比一天的學得更多,所以聖人的境界是沒有一個永遠不改的想法。

從生到死,都是道所生的。

也可以把上面這幾句對調一下:

聖人無常心,道生之。
為學日益,不出戶。
出生入死,天下有道。

這句的意思是:聖人沒有不變的心,道就會生養他。

為了越學越淵博,不要出門。

有拋開生命面對死亡的氣魄,天下才會有道的出現。

雖然感覺像是在 " 惡搞 ",但也難怪道德經的註解是五花八門的。

以前有人寫過聖經密碼,但,道德經的每一句重整的話,可能會有無數個密碼!

但,也只有古文才能做到這種重整而文句尚似流暢。

白話文講得太白,重整一大,就會變成精神錯亂文了。

(因為文言文用的字數少,每個字所表的義多,反而是適合小孩學。
我稍微回想一下,其實小孩雖說不出文言文,但他們講話也真的是字少義多的。
呵呵呵)

再來…

問:親朋好友相繼去世,祈請能為現代人寫一部度亡經,讓有機緣的眾生有機會得度。

在我看來,所有的經典、所有的善行和所有的理解都在 “ 超度 ” 我們,都是我們的度亡經,不僅僅那本叫作《西藏度亡經》的書。

那本《西藏度亡經》遇到了它該遇到的人,發揮了它正好的作用。

那需不需要有另外一本度亡經出現呢?

在它沒有出現之前不需要。

以我看來,所有的佛經都是度亡經,而所有的學佛——效法佛的行為,都是在超度。

當你真正證悟到諸佛所言的 “ 五蘊皆空 ”,那麼就沒有要超度的人。

度亡經是給人們最後的安慰。

如果你從不想真正知道諸佛所指的世界,從不想真正知道真相,或者你還沒能力知道,在臨死之時,你驚恐不安,慈悲的佛菩薩從 “ 人 ” 的角度,為了不想看到你驚恐不安、無所歸依的樣子,所以為你創造了死後的天堂以及登入天堂的方法。

但你知道的,那只是一個安慰劑!

真正的超度是,你在活著時證入涅槃;真正的度亡是,在活著時你證悟到 “ 無生 ”。

對於真正勇敢的生命探索者,度亡經是不被需要的!

三藏十二部經書都是度亡經,那些想讀到更好度亡經的人去讀讀《心經》、《金剛經》等吧!

這些都是最好的度亡經。

在身體死亡之前,你期待自己的妄想之心死去嗎?

那就為它誦頌《心經》吧!

在我看來,心經就是最精簡、最優美、最真正的 “ 度亡經 ”。

讓心經時刻在我們的耳邊為我們的自我、我們的頭腦度亡吧!

這就是現代人最需要理解的度亡經。

心經就是現代人的度亡經。



















來源:網路…

2017年9月6日 星期三

穴工木目


清淨觀修,發覺手 “ 沒了 ”,傾時,覺至暗虛空中,身全無,未能自控。

我的經驗:

這是修行者藉一次 “ 觀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的情況。

猶如心經所言,“ 照見五蘊皆空 ”、“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 的情景。

不足為奇( 怪 ),能深觀若此者,常常現此象。

但出此現象,不必驚喜得意,也不必驚恐畏懼。

以平常心對待之,就像看見日出日落一樣。

心在它一生中所見的一切 “ 景物 ” 性質完全相同。

不管閉著眼睛見到的,還是睜著眼睛見到的;不管夢時所見,還是白日所見,全是同一“ 識心 ” 所造,為同一“ 心眼 ” 所見。

於 “ 心 ” 前,是相同的幻化。

無二無別,不一不異。

只是,當我們於 “ 行深 ”(深觀)中,了見此景——發現 “ 手 ”、“ 腳 ” 沒了、“ 身體 ” 沒了時,這對頭腦是一個嚴重的衝擊和挑戰——它嚴重的衝擊了它慣有的認知和經歷,讓它有機會見一眼,它從未想到、不可能想到、也無法想到的 “ 那 ”——“ 心 ” 的本來面目,擴展了它原有的固定的對存在與自我的認知。

所以,出此幻景的意義在於:衝破頭腦,跳入更廣大的世界……,去覓見心的本來。

你這次深觀的體驗可能比較強烈,它衝破你的恐懼和障念,直把你帶入了 “ 身全無 ” 的空境之中。

但有些修行者就沒你那麼幸運,他們在深觀中也發現自己的 “ 手 ”、“ 腳 ” 等沒了……,但在心欲失去它的所有罣礙時,他們反而升起了恐懼。

因恐懼,這時他們馬上升起了一念,去尋找自己的 “ 手 ”、“ 腳 ” 和 “ 身體 ” 去,這樣,他們就阻止了自己深入 “ 我 ” 完全消失的景象體驗之中。

他們又從那個 “ 行深 ” 中回來了,沒有行到最 “ 深處 ”,沒有到 “ 彼岸 ”。

頭腦失去了一次進入 “ 它不存在 ” 世界的可能。

就醬子錯過了感性的體驗 “ 無我 ” 的機會。

甚為 “ 可惜 ”。

你既然幸運的體會到了這種 “ 空境 ”(空相)的存在 ,就好好的體會、吸收和領悟它吧。

在修行之中,這種 “ 空相 ” 是一種可利用之物,讓它為你所用吧。

為你所用,“ 空 ” 才非空,才有價值。

否則,即使你出現過這種 “ 空 ” 的體驗,它還是沒有任何價值。

就像做了一場夢一樣。

還有一類情況的人,他們也像你一樣,幸運的體會到了這種 “ 身全無 ” 的 “ 無我 ” 狀態——但他們又著在了這時所應現的 “ 空相 ” 上去了。

以為這種 “ 身全無 ” 的 “ 無我 ” 之空相,就是本來面目。

但,這又錯了。

我們的本來面目仍然不是這種空相,它是 “ 觀見 ” 這種空相時的 “ 覺 ”——事實上,我們的覺沒有任何 “ 形象 ”,也不是 “ 空貌 ”。

在我們的修行當中,注意不要把這個 “ 空相 ” 當作 “ 本來面目 ”、當作 “ 佛 ”,實際上這不是。

修悟之中 “ 空相 ” 的出現,只是為我們 “ 抽去 ” 平時狀態下萬事萬物形象的覆蔽,讓我們更少迷惑地看一眼 “ 覺 ”——對一般人,“ 空相 ” 似乎離覺更進一步。

(實際上,“ 空相 ” 和任何 “ 有形象 ” 與覺的距離相等)。

在我們的平常修行中,當我們知道了 “ 覺 ” 這種存在,我們可以不假這種空相的出現而認知 “ 本來面目 ”(真我、佛)。

當你知道了 “ 覺 ” 的存在,“ 空相 ” 和 “ 非空相 ” 是相同的。

不管現 “ 空相 ” 還是不現 “ 空相 ”,你注意到你的覺了嗎?

事實上一旦你了知了自己的本來面目(明心見性了),“ 空相 ” 和 “ 萬物色相 ” 同時存在——心與色、空的關係是:即心即色,即心即空;即空即色,即色即空。

這就是對《心經》之語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的感性體驗。

這種體驗不再需要或期待一個特定的狀態——比如 “ 打坐 ”、“ 入定 ” 等才能體驗到,它是隨時隨地的。(只要找到方法…)

它一直在那兒,對誰都相同,它從未消失或改變過。

我們的 “ 覺 ” 即是心體,也是心用。

它永在一切 “ 有形象 ” 和 “ 無形象 ” 之外,它是朗照一切、永不消失的生命之光。

覺永不是一切,永不離一切。

它不可及,它不可離。

它就是我們每個人的實質或實質的每個人。

它的特性是:覺非覺所,覺不可及,覺不可失。

意思是說,我們的覺不是 “ 能覺 ” 和 “ 所覺 ”,它永遠不會被什麼東西觸及到,但也永遠與任何事物沒有距離和分離。

這不是 “ 玄 ”。

這是個切實可體會到的東西,它就是那兒,抬眼就能望見。

眾生的覺性相同。

在覺知的練習中,有一個情況是:人們很容易分辨得出 “ 所覺 ” 不是覺,但有人卻把 “ 能覺 ” 當成了覺。

這是錯誤的。

值得提醒是:覺既不是所覺,也不是能覺,覺在 “ 能所 ” 之外。

修行覺知,你注意去體會——覺非能非所,覺在能所之外。

“ 能 ” 和 “ 所 ” 是二元的,但 “ 覺 ” ——本來之覺,卻永遠是 “ 一 ” 的,不二的。

任何相對都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

真正的佛法無法。

佛者無法,有法非佛。

離一切法,方名諸佛。

遠離諸法法相,永歸覺位,究竟成佛,毫不含糊。

這就是正修,大修,成佛修行。

善知識於深觀修行——“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 時,若也出現了這種情況怎麼辦?

“ 手沒了 ”……“ 腳沒了 ”……“ 身體沒了 ”。

哦!不要怕,勿生恐怖。

在心欲失去它的所有 “ 罣礙 ” 之時,但在觀位,不畏不懼,繼續觀照,看看最後會發生什麼,你將體驗到和領悟到什麼?

但能這樣,諸幻化相如柴薪燃燼,你自會有大菩薩修行者的收穫。

一如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的情況一樣。

五蘊成空,六根空、六塵空、十八界空、十二因緣空、四聖諦空,法空、非法空,一切知所知空,諸幻空盡,永登彼岸!

在深觀中,如果有遇此情景者,心不恐怖,必將 “ 親證 ” 一下《心經》。

但對於體悟到 “ 心經 ” 所述空境的修行者,我要提醒予你的是:別著在這種 “ 空相 ” 上去了!

我們的本來,是覺非空,勿著空相;莫認空離我,再生顛倒!

空色,空空——歸於 “ 非色非空 ” 位上來。

安住覺位上來,常住究竟涅槃城!

分享:

我們時常會有一種感覺,就是覺得現在的自己不夠好,或者現況不佳,因此希望藉由修行能讓自己變得更好。

我們都期待著 " 超凡入聖 "?

而忘記珍惜當下的一切。

這時候用佛法,已經無法滿足你了,你總是會覺得:「這個法門太普通了,我都聽過好多次了,我想要一些更高深的佛法。」

這其實是一種消費文化的現象觀念,讓我們不再知足,不再感恩。

有些佛 " 油 " 子就是會如此…


























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