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6日 星期四

花日月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守仁
(號:陽明子,人稱:王陽明)

禪修的最大妙處,是放空自己,體悟內心最真實的煎熬與掙扎。

熬得過這種體悟則可收束妄念,內心慢慢走向平和;熬不過則欲瘋欲狂,修還不如不修。

是的,禪修的「可怕」之處在於資訊的匱乏與單一,既接觸不到任何外界資訊,也沒辦法向外界發送任何資訊,而且不許胡思亂想,只能做一件事,就是體會自己的呼吸。

如此連續性地,讓人處於單調的資訊狀態下,沒幾個人受得了。

因為充分接收資訊,是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本能之一。

我們對外界欠缺絕對掌控力,接收充分的資訊則可以幫助我們進行判斷,做出最好的選擇,如此才能加強我們的相對控制力。

由於充分接收資訊是我們的本能,而資訊的接收又只能依靠我們的感受,所以,我們最害怕的一件事就是失去感覺。

由此可見,通過對外界的感受,我們才能夠獲得來自周圍環境的資訊,才能適應環境並得以生存。

當然,這並不是說,只要我們有感受,就能確定自己的存在,我們還必須能分辨這些感受,在自己認識能力的基礎上就這些感受去思考每件事的苦樂與利害關係,苦者避之,樂者趨之。

由於對資訊的判斷與選擇,成為我們擁有相對掌控力的唯一來源,所以,資訊的獲取能力與加工能力,也成了安全感的決定性條件──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喜歡盡可能地感受,盡可能想多知道點什麼,盡可能地多看出點什麼。

這本是人類的本性,無論是愛的欲望、權力的欲望、美食的欲望、求知的欲望乃至精神的欲望,都可成為督促我們前進的動力。

但我們自身的生命與精力是有限的,而欲望卻是無限的。

如果錯誤地把追求某種感受,當成你人生的全部,比如過分追求物質,過分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等,便會使得短短的生命承擔上不堪重負的悲憂。

我相信所有人都渴望得到快樂,只是很多人把原本屬於快樂的那部分時光,揮霍在給自己造成痛苦的外在追求上。

其實,幸福是內心世界的一種感知,與外界的物質多少沒多大關係。

外在物質的得與失終歸於幻滅,拋棄不了對某種感覺的片面執念,則無法真正感知到生命的美好。

對每個人來說,其他人都是過客。

我們只走過了自己的路,也只能走自己的路,因此,最懂我們的人,是自己。

有法無法,有相無相,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誰又能說世俗的幸福標準,不會成為我們幸福的枷鎖呢?

雖然痛苦和快樂本身並無高下之分,都是對生命的虔誠探究。

既然如此,我們何不讓心靈享受最大限度的自由?

不必把外界的投射處處放在心上。

事來心始現,事去心隨空。

安靜地讓自己的心,在自我追求中變得寬廣,以自己所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感謝自己擁有的感受,它讓我們感知到自己的存在,也感知到生命的偉大與渺小,世界的殘酷與美好。

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就是我們自己的宇宙。

在妄心層面,理性的、判斷的、比較的、有控制力的,被叫作頭腦;感性、瘋狂的、不可理喻、更深層掌控的,被叫作心。

後一部分 “ 心 ” 離真如更近,因此它的力量更加強大。

在沒有覺悟來到和 “ 二元 ” 無關的覺性(真如)之上時,我們都活在那個分裂的、二元對立性的妄心存在之中,每時每刻,每步每處,我們都處在這和那、此和彼的選擇和對立的層面。

在未來到 “ 覺 ” 上,活在夢中,我時刻被分裂著,被兩件東西向相反的方向拉著;只是有時我們能夠感受到,有時感受不到。

但無論感受到,還是感受不到,都是如此。

嗯……

普觀社會上的家長、老師和媒體,都是不斷提醒一個潛台詞 —— 人不可以自私。

從小父母就灌輸,甚至是強制性的要孩子不可以自私,要跟其他孩子共享玩具和食物。

問題是,這個灌輸教育是逆孩子的天性而施的。

這就是人的天性。

逆天性的教育會有甚麼問題呢?

就是打壓他以生俱來的本能,讓他覺得自私是罪、是羞恥的,你自私的話,你就不是一個好人。

那麼,父母就該放肆的任由孩子自私,甚至強化它嗎?

也不是。

不然你只會造出一個將來人人皆避之若瘟疫,但自己卻可能不知道自己是眾人眼中的黑名單人物。

共享有用嗎?

當然有,這除了是文明社會的重要結構,你也會察覺到你跟你所愛的人共享你的資源時,你確實是開心的。

一個人的成熟,就是從自私逐步進化到能夠共享。

但,大家不要忘了,這個共享也是自私的,他可能先從跟自己所愛的家人(伴侶、孩子)共享,到自己所愛的朋友共享,到自己所愛的理念共享。

你愛的,不管是家人、朋友或理念,都必須跟你的自私感契合。

對家人、朋友和理念的共享若沒有跟自己的自私感相應,就是虛偽了。

人們的共享是虛偽與否,對整體的社會沒有甚麼影響,越多的共享,越多有需要的人受益,何樂而不為?

但,回到微觀的個人角度,你活得快不快樂,就會跟你共享得自不自私,有直接的關係。

自私是快樂的本源,共享的快樂也是自私的,共享的快樂是不能被灌輸的,它只能在你坦然(即沒有被打壓)面對自私和人際生活中,逐步的磨練出來。

所以…身為父母,不單單只想要製造一個可以融入社會的孩子,而打壓他的 " 自私本性 "。


















來源:網路…

2017年10月24日 星期二

沙發上的胖吉


有的人,可以「雲淡風輕」把光陰都抹得糊塗,每說一句,就紓緩了一些時光,往來十句,好像你便走完一生的光景。

你聽來輕盈,卻又在幾次深呼吸、或是十年輾轉後突然明白,那一席「過往」的重量。

那樣的「過往」像是一塊被壓縮的泡綿,安靜無聲地卡在身體的某處!

也有「鉅細靡遺」恨不得日子是以微秒來計,繞了一大圈,指針也不過從零到五,每時每刻的心情寫照都得一字不差,深怕落了一拍。

但卻又在三日、五月後,再也想不起這故事的樣貌,甚至記不住,這故事是誰的?

那被過度剪碎的光陰,質量也就變輕了,隨著歲月的風一吹,也就散了。

我沒有勇氣去捨棄任何一絲,曾走過的光陰。

也迫不及待地分享、嘗試證明自己有到過遠方。

彷彿沒有說出口,這些故事就不是我的。

好像,自己就和別人一樣了。

嘗試過在腦海中,拼湊出每個 " 階段 " 經歷的樣子,卻沒個所以然也不完整,才發現自己其實對那些地方感到挺陌生的。

而當然這些全都已是「過去」式了,突然意識到,我居然不知道自己「現在」應該是什麼樣子?

滑開了手機app,躺在沙發上衝浪,心想著:Why not?

我好像懂了什麼…

才發覺到自己早遁入城市脈膊,在看不清四周樣貌下平行地移動,成為百萬齒輪中的一份子。

在某個陌生的環境中轉動,過了約莫大半人生,某天醒來,一個突然的想法:該搬了!

毫無半分準備的搬了,一住已是十多年!

大海,給人的感覺像沉著的深藍,但不冷,是溫暖的。

而那些過往也攪和在這樣的藍裡,平和地為波浪擠上皺摺。

你緩步朝它走去,感受到腳底傳來一陣濕滑,一股清涼刷上腳背,抬起頭,在某個眼瞳裡找到了白色的浪花。

想想…的確不認識,少時奔放的自己,卻在與記憶對話的過程中,找到一種令人安心的感覺。

在這世界的角落裡,沒有人在乎你做什麼、從哪裡來、或是要往哪裡去。

的確,在大多數的時候,人們做事總有一套標準、特定規範和秩序。

忽然…

有些不可置信,在腦海中那個冰冷沉悶的感覺,被徹底的顛覆了。

沒有刻板印象、沒有束縛,沒有限制,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角落,然後完美的鑲入,成為齒輪的一份子。

在過往裡,時間軸模糊,但感覺起來並不遙遠?

聽起來多麼浪漫、多麼自由無束,卻也多麼沉重,多麼需要勇氣!

這是多久前的事?

這傢伙不也才四十多歲嗎?

在言語間,曾經猖狂的歲月談起來都如羽毛般輕盈,多少瞬間、多少掙扎、多少狂喜和陰鬱,都被壓縮在一句「曾經」裡那樣溫柔地帶過。

獨自遊蕩亂晃,跟著我的影子朋友,覺得秋陽下得早,才傍晚已無一絲日光;而我的 " 影友 " 也不知消失到哪兒了?

索性了整理一天的思緒,把跟 " 影友 " 的每句對話又重新咀嚼了一遍。

想起那人、影對聊的情形,又不知該如何將時光速寫,快到沒有重量。

又如何,在一個深秋的夜;去消化那些逝去的五年、十年。

為了一個衝動的想法,把自己丟到了陌生的環境中重新認識自我。

也總是在迷路,嘗試走入無人留意的巷弄騎樓,傾聽陌生人說故事。

(體驗:陌生的城市,熟悉的角落裡!)

享受異地文化衝擊所帶來的震撼,熱愛成見瓦解後思想的重生。

有種感覺…

「我們嘗試包裝自己的同時,也是最赤裸的。」

「我們都為了工作,找不到自己。」

「都在為了改變,做好準備!」

因為成熟的職場,從來都不相信眼淚。

在人生的交叉路口,或許,我們真的在慢慢遺忘自己!

遺忘那個曾眼神閃爍著,自信的人。

以一種形式感,非常強烈的方式,道別自私的自己!

bye-bye,不管誰的青春住了誰?

再來…

有沒有想過,一些人用比較舊款的手機,跟他們是不是淡泊名利,是兩回事?

有沒有想過,又或者可能那天,人家的智慧型手機壞了、摔了、被女朋友弄丟了,所以才臨急借用一個?

還有很多的可能性,但,凡夫俗子總喜歡作出偉大的推理,看到人家用舊手機,就推斷人家淡泊名利!

手機要是用能夠丟傷人,而落地不損的 Nokia 3310, 淡泊名利嗎?

有能力用現金買BMW 5 Series,但,不開名車,就是看破紅塵嗎?

非也。

這舉動跟淡不淡泊名利,毫無關係。

好笑的想問問:那些覺得用普通手機的,就是淡泊名利的人!

你是不是覺得用智慧型手機、愛瘋,才叫做被社會接受?

不用智慧型手機的人,就是失敗的人?

(真的有聽過一個人,大發不用智慧型手機的人;都一無是處的偉論?)

只有想掙名、掙利,但又無名、無利,才會覺得人家是淡泊名利。

那些用智慧型手機、愛瘋的人,跟普通人沒什麼區別,因此真的沒什麼好酸的!

這不是驚喜的追蹤關注,是被冷暴力霸凌的警訊!

我小時就是聽障殘疾人士、邊緣人,因為當時沒有人道主義的意識型態 ,一直被逼當 " 假正常人 " 論處!

無奈之下,變得會跟自己的影子、鏡中倒影,還有心靈衍生出來的自己,說話!

I am not alone now.
(我現在並不孤單)

因為我有堅持下去的信念!

窗外依舊吹著風,不久就會飄起雨……

有時候,享受一下……

孤獨,堆積的自由!

另外…

佛法分成兩個系統,一個是「教導」,另一個是「證悟」,其中證悟不是指開悟,他是指「經驗」。

也就是佛法分為文獻跟經驗,透過學習文獻,去讓自己改變。

如果這個地方不鼓勵你改變自己,而叫你必須要去靠某個人,那就不是正統的佛教。

佛,在梵文中是指「覺悟者」的意思。

在西元前五世紀,釋迦牟尼佛,也就是悉達多的時代,那悉達多後來能被尊稱「佛陀」,是因為佛教走過了那個時代。

但如果站在印度本土的立場來看,佛教跟印度教相比也更像是「異端」。

佛教對佛陀是很景仰的,但在印度教來看,印度教沒有像佛陀這樣的角色。

印度教不會崇拜像佛陀這樣的「人」,所以在印度教來看,佛教更像是外道。

這個是我們站在宗教史的客觀觀點來看是如此。

佛陀在《入中論》有一句話叫:「唯佛不與世爭故。」

指的是真正的佛,不會去爭執世間的人如何去使用這個名詞,如何去定義佛。

所以妙禪如果用他自己的定義自稱是佛,佛教原則上是不評論。

但如果他自稱是「佛教」的佛,這就有問題了。

佛法不會認為,你面臨到的一切事情都跟業力有關,其中很多是來自當事人自己做的蠢事。

再說,就算真的是業力的問題,其他人也還是無法幫你消解,佛教中沒有其他人「代業」這種事情。

佛法並不是把業力,看作是一個恐怖的東西,所謂的業力,其實就是你過往的行為,會對你的意識帶來某種變化。

很多人以為佛法是「唯心」,覺得行為並不會影響想法,這就是沒什麼實踐的經驗,事實上行為是會影響內心的。

「業」這個字在梵文就是「行為」的意思,一開始並沒有什麼神秘主義的意思,就是專指行為。

而行為影響內心不是即刻的,他是需要時間,當這個影響成熟了顯現出來,我們就稱為這個業力「結果」了。

所以業力的轉變,應該是你要去轉變自己的內心,讓這個果不會結出來,僅此而已。

不是說我今天遇到什麼不順,好像是業力怎麼樣,業力所引爆的啊!

但業這個字到了西方,被拿來當作「運氣」(Luck)使用,就讓他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變成了玄之又玄的運氣,但佛法並不是這樣看待這個詞彙的。

正統佛法就是「個人造業個人擔、個人生死個人了」是很個人、私人的,所以不會牽涉到他人對你怎麼樣。

佛陀可以「度化」眾生的業,這個度化指的是「教導」。

佛教徒在一開始所謂的「皈依」佛,指的是把佛當成你的老師。

佛不是你的救世主或造物主,不是。

你把佛當成你的導師,遵守佛的教導,達成你個人的解脫,這才叫做度化。

正確的消業是這樣子,老師扮演的角色只是一個輔助者,老師是指引的人。

這就像醫生與病人的關係,醫生只是給病人藥,醫生不是代替病人生病。

你如果不吃藥,醫生一點辦法也沒有。

在消業中間沒有金錢關係。

在宗教史上有用金錢來消業障,這種觀念最早來自印度教。

他們認為要消業障就要祭祀天神,如果沒辦法祭祀天神,那就是捐錢給婆羅門,其中又以捐土地最好,土地是最清淨的。

所以這種類似贖罪卷的概念,都不是佛法。

所以煩人的不是外在對佛教的攻擊,而是說自己是佛教徒,卻不承認三法印,也不皈依三寶,這就比較討厭。

除了承認無常,佛教一來是無神論的,佛教不承認造世主,佛教也不承認什麼神明。

佛教最重要的核心表現是鼓勵我們去付諸實踐、改變自己,這很重要。

正統佛教的老師扮演的是一個有點煩人的角色,一直撈撈叨叨給你建議。

是鼓勵弟子自主發展,鼓勵弟子努力去發展自我,這是正統佛教代表的特色。

也就是因為醬子,我才會讓人討厭啊!




















來源:網路…

2017年10月23日 星期一

菜瓜布

《你是個耐磨的修行人嗎?》

當我們到達整個生命形體以上的圓滿,一切境界當然也就無味可嚐了,這稱之為「生死涅槃,等空花」,又叫做「不垢不淨」,「不垢」是沒有髒的可以洗,「不淨」是沒有淨業可修,一切作業止息。

這就是「果地」上的大圓滿的境界,法的圓滿次第在此。

問題是,我們一般凡夫的纏眠都很重,「纏」代表煩惱習氣,「眠」是不知不覺的無明,因此佛法中才有所謂「五乘共法」的階梯。

你先把人道做好,再進入到十善的天道,然後轉修聲聞乘的四聖諦,再修緣覺乘的十二因緣法,最後行菩薩道的六度以圓滿佛乘,這些是有它一定步驟的。

這好比一個人沒有什麼錢,窮得三餐不濟,你卻對他說不要貪財,根本不相應。

對一個苦苦惱惱的凡夫,你一下告訴他沒有業障可了,他會覺得佛法太深不可測、太莫名其妙,這樣一個說法對他沒有什麼益處,不如示他漸修而與他根性相應的法門。

從經論言,成佛有五十三個階梯,那是一步一步過來的。

單單一個貪心的問題;就夠你忙的,單單一個脾氣的作怪,也夠你去想辦法修養的。

用一個「空」字,大都空不了,真是講得到,做不來。

還有,說不要貪心啦,不要發脾氣啦;境界現前,偏偏要發脾氣,偏偏要貪心?

慢心、疑心等等亦復如是。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對我們修行的境遇真是都能一語說中的。

在未成佛之前…

大家只好藉著咒語或佛號慢慢磨,慢慢磨個性的稜角,慢慢轉化身心的習氣,修多少算多少,不要放棄,三大阿僧祇劫一步一步去修。

而這持咒或念佛的重要性也就可知矣!

那麼,三大阿僧祇劫在那裏啊?

在你的觀念中,「一念萬年,萬年一念」。

耐心地、恆心地持咒或念佛,目的就在做到將此心歸為一念,做到了,三大阿僧祇劫只是一念,所謂三大阿僧祇劫的漸修法,也只不過是權說而已,一念之心無有與他相對的諸法,沒有煩惱,不通整個生命形體而上的圓滿,那又是什麼!

其實,很多人在人際關係上,都一直以為自己獻的 " 貢品 ",就是人家要的。

不斷的奉獻給人,希望得到人家的欣賞。

像有一些人見面不久後,不打自招、不請自來的,就會給意見要你怎樣解決你的事業和人生問題;一些人則是不斷告訴你,他的生意做得如何的成功;另一些則是不斷的告訴你,他認識某些名人異士;再有另一些是不斷的在你分享了後,是想要證明他高你一等的!

不斷證明他要高你一等,隱藏目的可能是要得到你的尊敬;不斷告訴你,他認識厲害的人物,就是要借人家的光環來作鎮壓;不斷告訴你;他過去的成就排行榜,當然也一樣是希望得到人家的崇拜;不斷給意見的,很明顯是想要做人家的師父!

其實要做這種舉動,不是不可以,不要太認真、太執著就可以了。

不認真是甚麼意思?

丟了一個出去,就夠了。

丟兩個,開始有風險。

丟三個,就會有問題,因為三個過後,人們會覺得你的行為很刻意,就算你講的東西都是真的和有價值,你的刻意;只會讓人覺得你有一個隱藏得不是很好的企圖。

因為是你要我跟進,所以我就逼不得已的坦白告訴你,為甚麼你的建議有問題。

這個時候,我開始理解;為甚麼他要不斷的給建議,這其實是他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在他的世界觀裡面,唯有你聽我的,我才是人際圈的中心,才是人際堆的頂尖。

他的價值觀是認為自己,必須在社交圈進入中心或爬到頂尖,才叫做有價值。

所以,很有可能只要他知道,有人聽他的建議,自己的地位就會提升了,所以很積極的想提升自己的地位?

生活,就是你開始接受,那些你不喜歡的事!

給人家建議,對我來講,已經像是工作。

我是不會因為在工作上,我給了建議後,你不聽,就會表示我的價值下降了。

我該做、該表演的,都呈獻了給客戶,就已經任務完成了。

反觀動物雖然沒有智慧,但,人對自己的價值觀迷信的時候,卻會比動物更沒智慧。

應該要像水一樣,能夠安然進入任何容器,所以不要把自己框架在一個性格中,而失去如水的靈活性,要會懷疑自己想法,才是靈活性的開端。

還有…

在編劇界中大都有一寫故事的方案;我們不能為了要傳達一個訊息的戲劇化,而把故事圍繞著訊息寫,因為如此的作品將會變得很刻意、很俗套。

當然,也不能隨便喜歡寫甚麼故事,然後隨口硬插一個教育的正面訊息進去,做為故事的結論,這是更懶、更爛的做法。

正確的做法是往往要帶出的訊息,是在故事的發展中,逐步被提煉出來的。

我稱這個為『意義不是預設,而是被發現的法則!』

同樣的法則,也可以運用在自己的身上。

也有見過一些人,對自己的人生是先預設意義,然後盡量的符合這些意義的去生活,這做法,是有待商榷的!

在宗教界混過一段很長的時間,這圈子是最容易讓我看到他們的人生電影,就是先預設有正面訊息要傳達,然後嘗試把自己生命故事的發展,修改到符合他們信仰的教義。

曾經在一個鄉下的小教會混過一段時間,假裝是信徒,溜進去觀摩。

整個教會幾十個人,我發現也覺得他們的信仰是真實的,但就是只有一兩個,其他的,我會把他們歸類為偽信徒。

在佛教界混的時間久了,如果你是學藏傳的,大家都朗朗上口的說要發菩提心,然後他們也嘗試的把自己的生命圍繞著發菩提心。

漢傳佛教裡面也一樣,不管是症炎或鏡空的;抑或是新興宗教的,你可以看到信徒們都是要把自己的生命,圍繞在一個預設好的意義,但,我會看到這些信徒,大部份都是活在虛偽混朦中而不知。

就算撇開宗教,一些人對人生的生命判價,也會有預設,諸如:做人應該這樣、做老公應該那樣、做生意應該如此、做朋友應該這般。

其實有這些想法不是問題,問題是你要扭曲自己的生命,來符合這些所謂的教條。

你的教條不是你發現的,而像是你本來就有翅膀,卻硬生生的把它剪掉,沒翅膀的又無端端的縫了對假翅膀在背後!

我曾經說過每個人都有很精彩的故事,只要你會講,你的事蹟就如精彩的賣座電影般。

所以,你不用講人家的故事,在自己人生故事中找材料就已經很夠了。

你人生的教義,都已經隱藏在你的故事裡面,就看你有沒有辦法發掘這些教義。

能夠在自己人生的故事中,採煉出自己的教義,你的人生就不會沒有方向了。

為甚麼我文中,說我到過的一個教會,裡面就只有一兩個信徒,是真的能把教義消化呢?

很簡單,教會傳播下來的教義或故事,是能夠跟他個人的故事息息相關,這個人才能內外一致,活得真誠。

在現實中…

你就是你的世界中唯一的教主!

你的教義,就是你世界中的唯一真理!









































來源:網路…

2017年10月16日 星期一

心首

道有兩個名字

我經驗認為的道:" 道、念、覺,覺、念、相 "…

道像一條騎跨在 “ 內 ”、“ 外 ” 世界之間的龍一樣,它有兩端,心像一片深水潭——它一端扎進深潭裡,一邊連著外。

道有兩個名字:在內它叫作心,在外它叫作如實的存在。

它一邊是流動的,一邊是確定的;它一邊是寬泛虛空的,一邊是具體固定的……,它一邊是無形無相、變化不定的眾多念頭,一邊是有形有狀、具體真實的萬有存在。

道像念頭一樣流轉不定,化現眾生萬千,一樣地具體和確定。

道在內,以念頭的身份存在;在外,以具體事物的身份存在。

老子說,道是沒法說出的。

道雖然沒法說出,但道可以被比擬而出。

道一直是活生生的。

念頭的存在給了道靈魂,具體的事物給了道身體。

念頭迎著事物存在誕生,於是道發揮了它的作用。

道在它的變化中顯示它的生命。

道是無常又是有常,它像一條龍既是動的又是靜的一樣。

如果你瞭解道,道變得一點不再神秘。

道在哪裡?

向內看,道在你的心裡,念頭就是它。

向外看,道在哪?

道就是具體的存在。

道一邊是確定的,一邊是不定的。

道一邊是流動的,一邊是固定的。

道一邊是液體,一邊是固體,在那中間,它是無形無相的氣體。

道遍及所有的虛空,包括生命可見的身外所有和不可見的心內一切處。

道是一條心路,凡是心能走到的地方,都有道,都是道。念頭行處道存在,念頭就是道。

念頭讓道具備了具體的靈魂和身體。

對我們於生命來講,道既是念頭也是覺知,念頭是道的絕對動,覺知是道的絕對靜;對於宇宙來講——對於我們來講,我們是宇宙的念頭,宇宙是我們的覺知,我們(生命)是絕對的動,宇宙是絕對的靜。

道是那存在本身,那就是那,它沒有任何神秘可言,不瞭解事物和它自身的心,創造出它自以為的神秘。

神秘是心看不見它自身的部分;神秘是心靈照射不到它自身的地方;神秘是心靈自身的影子。

心創造了神秘,道創造了心。

道還有另一個名字叫作 “ 不可知 ”——它是心的另一個別名。

得道的人得到了一顆不可知的心,並且他以一顆不可知的心活著。

因此,他的所有神秘消失了,一顆不渴望知道什麼的心,眼裡變得沒有任何神秘可言。

它變得至簡,它與大道保持一致。

讓內在的心與外在的具體存在保持一致,這就是在找尋道和合乎道。

心與外在具體的存在越一致,越合乎道 ;心與外在的存在越不一致,越違背道。

一個越瞭解道的人,內和外越一致。

道是連著內和外的路,當你生活在矛盾或痛苦當中時,是誰切斷了這條路?

你的自我與判斷,切斷了 “ 道 ”。

道者,路也。

對於具體的生命來講,道是一條心和外界存在之間的路。

道是心,也是存在的事物。

道有兩個名字,在內是心,在外是現實的存在。

以身為界,在心之內也有道,念頭和覺知都是它,念頭為裡,覺知為外;念頭是可變的實在,覺知是不變之存在。

以身為界,在身之外道與道相同,生命是它的念頭,宇宙是它的覺。

求道者們,來瞭解心、道和外在存在之間的關係,找到可修行的道而不是可談論的道。

在那變與不變、常與無常之中清晰自由。

記住,道有兩個名字,透過它的兩個名字來瞭解它。

就像…

向內覺察心念,瞭解念頭虛妄不實,知道覺性如日常照,不再相信虛妄不實的念頭,不再被那嗔恨之念隨便拉走,在沒有覺知到覺和念頭的存在及其本性之前,我們都是妄念的受害者,一旦瞭解我本是覺,念造幻我,便能從那幻象中走出來歸於覺,察照自念,應用念頭而不被念頭應用,如此我們就是自己的主人。

向內瞭解和覺察你的念頭和覺吧!

這是瞭解生命真相,去除幻象的唯一道路。

不斷地深入心,最後你會發現,一切你的所見都是心的創造;而越瞭解心,也越能發現,所有的所見也都是幻象。

沒有一種情況是例外的。

真實存在的事物不可見,我們所見都是心圍繞著那事物創造出來的相。

我們活在一個心所創造的相的世界,而千百萬年來,我們卻想不起這一回事,而以為我們千真萬確就活在一個 “ 外在 ” 的世界。

這是多麼大的幻覺啊!

因為把這幻覺當成了真實,因此我們的痛苦才顯得那麼真實。

倘若你能發現,你的世界是那一心所造,那麼你就不會那麼在意或重視那外在的東西。

而如果出現了問題,你也不會一心想著去改變那外部的存在,而忽略自己的心。

還有:

論世間人的感情變化,其實並不需要多大的事情。

無論親友;還是怨敵,都是無常變遷的。

都是一邊擁有,一邊失去;一邊選擇,一邊放棄。

喝杯 " 人參 " 茶唄!

(帶苦澀感、又滋養身)

人生,不也一樣嗎?


























來源:網路…



2017年10月7日 星期六

活著真好!


給自己仁慈的活著…

當你迷茫、鬱悶或困頓,
當你煩惱、不安或傷心,
如此問自己:
“ 我現在在哪裡?
此時此地。
我應該做什麼?
手中的事兒。”

如此自我問答,
讓自己回到如實的存在中來!

“ 我現在心情如何?
很美——很好;
如果我心情不好,
糟糕——我正陷在故事裡!”

如此自我覺察,
如此知道自己的身心狀態,
不要讓自己陷入情緒的泥!

覺知當下,
認清現實存在,
只和那存在,在一起!

存在不管是你個人的故事,
熱愛它的人有福了,
討厭它的人必受罪。

如果你在痛苦,
你必陷入頭腦中的故事;
如果你正安寧,
你必喜悅在現實存在中。

保持對自身的覺察,
讓自己安住在如實的存在,而不是頭腦的夢裡,
這就是仁慈,這就是醒悟地活著!

對於我們來講也一樣,我們所體驗到的一切都僅僅是個概念。

當我們體驗到生的概念時,我們在生;當我們體驗到死的概念時,我們在死。

如果沒有相應的概念,即使我們正在生死,我們都不會知道。

人類所反應的一切,僅僅是反應於概念,除了概念,人類沒有反應物。

概念就是一個被定義的念頭,心時刻反應於流過它的念頭,並將它信以為真,這心是凡夫之心;當心不反應於它的念頭,或對它的念頭不如此當真時,這心就是佛!

這也就是人們常常困惑的原因之一。

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概念不是我們,心不是念頭,我們要觀察我們的念頭,不要相信我們的念頭。

當心注意到它的念頭時,這就是覺醒;當心沒有注意到它的念頭時,這就是沉睡或夢中。

我試圖把 “ 覺 ” 和 “ 念頭 ”一起闡述,並儘量到極為清晰,把生命弄得更為明白簡單,讓人不再對生命糊塗,並力圖更容易的讓人們學會質疑念頭和成為覺知的方法,讓解脫成為實在、不玄虛、有具體道路可走的修行。

我把這個工作命名為 “ 一念覺法 ”,也叫 “ 一念禪法 ”。

顧名思義,“ 一念覺法 ” 是在講一個念頭、覺知的方法;“ 一念禪 ” 是在說如何不被一念頭纏的方法,對你的解脫一定會有幫助。

一件事,你針對它產生的念頭及信念,決定了你在那事上的一切。

而一件相同的事,不同的人幾乎對它產生相等和相同的念頭,但人對那些念頭的選擇和相信不同,這造成了人對同一件事的不同 “ 態度 ” 和 “ 表現 ”。

每一件事都有上千萬種的看法,事件絕不是死的,而是你的心是死的——它是封閉的,它還沒有真正打開,讓你看到存在另外的方向。

在一件具體的事情找尋到不同的道路和門,顯示一顆心的開放度和智慧。

道路和門越多,說明心越開放,心越智慧;否則,那心是封閉的、沒有智慧的。

一件事讓你痛苦,並不是那件事本身,而是你圍繞那件事所產生的看法和念頭。

如果這件事讓你產生了很多痛苦不安的念頭,深入的調查瞭解它們,從你的念頭中讓你解脫。

自由是具體的,讓心在每一念上自由。

痛苦,只是人類自己的想法。

陽光之下任何事物都兩面性,去看到更多地每一件事情發生的好處吧!

那就是讓你解脫之路。

侷限的想法就像地獄,走出就變成天堂。

存在是完全敞開的,侷限的只是人類的心,沒 “ 我的 ” 角度、認為、觀點、堅持和執著的心;是一顆開放的心,無我的心才能與存在完全保持一致。

發生過的最糟糕的事,只能存在於過去,
那意味著它根本就不存在。

此刻,當你想起,
它只是你心裡一個讓你感到難過的念頭。

你注意到了嗎?

讓你悲傷只是此刻流過你心的一個虛妄念頭,當有一歡樂的念頭代替它時,
你立刻就會變得不同。

你是念頭的竹筒,
你被念頭流過,
你反映念頭與念頭的反應。

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在時刻不停的念頭的流動中,認同念頭就是我們,念頭就是一切,
他們反應於念頭,他們是念頭的奴隸,
因此他們都是念頭的傀儡。

你坐在的椅子上,
只是靜靜的觀察過你的念頭!

靜靜的觀察那些念頭或想法流過,就像觀看水流過竹筒,
去留意你不是念頭,你只是被念頭流過。

當你不跟隨念頭反應時,你會變得怎樣?

不管什麼樣的水流過河床,你能不能只是坐在河邊?

一陣微風帶著野薑花的清風經過你的鼻尖,你就只是聞著,
你能不能只是那個被經過?

當你只是個被經過時,你會變得如何?

當你靜下來,你發現生命中沒有什麼在移動,能移動的是個夢,
生命只是一個夢流過你的過程。

分享…

覺知,觀念……,解決你那些阻礙你不喜悅和自由的念頭或信念,你就能喜悅的活著。

現在如果你想要活得喜悅,你不必為你的生命加點什麼,你只需要去點什麼,甚至也不是去點什麼,你只需清醒過來,定睛看清那是什麼就夠了。

生命本來一直沒增沒減,未生未滅,非垢非淨,只因誤解和錯覺故,讓人陷入顛簸、顛倒和痛苦流轉處。

現在為喜悅故,你不需要做點什麼、努力點什麼,你只要能夠安靜下來,向內:覺知,深觀念頭,解構信念……,就能夠做到喜悅的活著。

你是一個瞭解自己心念的人嗎?

如果你還不能很好的瞭解自己的心念,那麼把目光移回到你自身,來覺察自己的信念與念頭。

萬有存在一直自己管理著自己,自己運轉著自己,自己生和滅著自己。

萬有存在的這種 “ 自生 ”、“ 自滅 ” 和 “ 自我管理 ” 能力,被稱為自性。

萬有存在皆靠其自性運轉自己,決定自己。

蘭厚…

靜下心來,不隨念轉,眼只是看,耳只是聽,鼻只是聞,不加故事,不動念識,平等如一 ,讓其流過,無住生心!

再分享:

也許你曾不斷被告知要 “ 放下 ”,
我卻想對你說:
擁抱那一切,一個不遺漏。

有什麼,是我們真正要放下的呢?

當我們能不斷地接受新的一切時,
那所有的舊念都已放下。

其實我們不必放下什麼,
我們認為的 “ 放下 ” 或 “ 擁抱 ”,
只不過是我們頭腦裡的一個 “ 想法 ”。

從來沒什麼真正存在過,
對每個人來說,存在過的只是一個念頭。

我們究竟有什麼要放下的呢?

我們曾經真的拿起過什麼嗎?

“ 拿起 ”,那是一個念頭,
“ 放下 ”,那還是一個念頭。

都只是一個念頭。

都只是想法,拿起不拿起的都是念頭,
我們只活在虛妄的心,產生的不實念頭叢中。

也許你曾被不斷告知要 “ 放下 ”,
我卻想提醒你注意那要放下的內容,注意你的 “ 念頭 ”。

注意觀察你的念頭,
傾聽你給自己說了些什麼?

詢問自己:“ 這想法是真的嗎?”

“ 當下若無這個想法,我的世界又會如何?”

不執著,人、事、物,可謂:放下!

心是件奇異的神器,
沒人觸,沒人碰,沒什麼敲擊它時,
它宏大無物若虛空,
它空空如也似天地。

無論是什麼,
世人講緣起之法,
何是真緣起之法?

心是一物,物是一物,
當心與物碰、物與心碰,
便造虛空妙有世界。

物是一緣,心是另一緣
心物相觸造萬有世界,
知心物相合之法,是真緣起法。

什麼是真正的緣起法則?

什麼是心的回聲?

去瞭解每個人胸膛裡那神器,妙心吧!

瞭解了這,
便是天地間真正知道的人。

一個安靜的晨曦,
我突然很喜歡安靜的樹林。

它們領我都進入了深深的靜心。


















來源:網路…

2017年10月6日 星期五

淨信再篇


我不會苛求佛教徒變成完全理性,因為宗教的前提條件就是要相信一些沒辦法看到、摸到或證實到的東西。

不過,我是希望佛教徒可以有一個稍微健康的雙重標準 —— 對於教內修持的教義、境界、方法等等之類的正面元素,還是可以保留宗教式般無需證據的信仰。

但,一但有教內破戒、犯戒、不合法、不道德、傷害他人的事件時,請馬上用無信仰者的態度去質疑、質問、詰問或尋求法律途徑處理。

對僧寶不敬的這種封建迷信思想,是阻止佛教健康的毒瘤。

如果你愛佛教,你雖不一定要執行正義,但,拜託不要成為為佛門敗類漂白的傳聲筒。

就像…

好人思想,是告訴人你可以做好人,但,壞人的手段你都要知道,不然最後吃虧的是自己。

所以,往往一個學問要學習的話,可以用正入手,也可以用奇入手。

有發現從奇入手的,甚至是從異端入手的,只要他的學習欲強,必然會開始進入學習正規學派的資訊。

但,從正入手的,是否最後是能學會奇派或異端的學說,是一個很大的問號。

有者以正入手的,會鄙視奇異入手或旁門的派別,有高人一等的想法。

這也是目前大部份正統佛教要批判附佛外道時,常犯的一個盲點 —— 你叫出名的和尚來講解為甚麼不要信某些教團,是比不上叫一個前教徒來講解為甚麼他要脫離、如何脫離,之後為甚麼進入正統佛教。

因為著名和尚是看不起這些附佛外道,他是不會明白,為甚麼這些附佛外道那樣有吸引力,只會一味的抨擊人家妖言惑眾,所以要他們講這種課題,根本是會講不出所以然。

我本身曾經是接觸過附佛外道滷剩厭,脫離了後,由於精研正統密宗,我會比一直以來都是信仰密宗的人,更容易看到密宗信仰的俱生盲點和它教義框架的邊緣。

因為我是接觸過一個宣稱師父不可以被質疑的附佛外道,在有機會進入精研藏傳密宗的學習時,我的第一個思想挑戰,就是藏傳密宗的師父不可被質疑的信仰。

這個信仰就是藏傳密宗的盲點,(如果有留意進去寫《西藏生死書》作者,Sogyal Rinpoche的醜聞,就知道為甚麼我會說上師信仰是藏傳密宗的盲點)
但,一個正統密宗信仰,若要與時並進的發展,往往這些盲點就是他們的轉機。

然後再從那邊開始鑽研出一些頭緒。

有經人指點看儒家的一些特定經書的註解時,就會建議自己看一些不是最主流,甚至不算學術殿堂的,然後從那邊才開始逐步回溯的去看跟正統的。

要成為某一派武術的掌門人,或者你要學得很純。

但,要成為真正的武林高手,不能夠只是學一派,甚至不能只是學正派武功,你連邪派、奇派和異端派的武功都要學過,你才有機會成為真正的高手。

再來…

人類的潛意識與呈現於現實中的狀態有很大的差異,這已是常識。

左右腦所管轄的區域不同,引導而出的個性特質、專長也不同,這當然也是常識。

可是,人的左右臉呈現的內在、外在樣貌、性情不同,對自己而言,倒是新鮮的觀點。

其實透過內在觀照,想要具體、深刻理解自己對內、對外的面貌,有時會因為某些觀察上的盲點,而失去清晰的指認。

尤其對他人如何看待我們,對自己用什麼樣的個性與態度與人相處,常常會不自覺涉入主觀的理解與成見。

最有趣的是,有些人的臉幾乎沒有兩樣,想起他們平日清明、朗闊、開放的性格特質,就彷彿曬著陽光的貼心與坦蕩。

原來,心裡不去想,嘴裡不說的,都已經寫到臉上去了。

看著自己的左右臉,彷彿提醒自己,扮演不同角色時,不自覺轉換著各種面貌與態度的模樣,其實也是一種不平等的心思流轉。

更有意思的是,每一個時期,左右臉的樣子也都會轉換。

因為心思分秒都在變化著,一切真是唯心所現,唯識所造呢!

無論左右臉如何地長出不同的氣味,如何投射出不同的心境與情緒,都是自己心思轉動的痕跡。

不用化妝品,也無法透過色彩模糊線條,想要讓它們看起來賞心悅目,還是徒留哀傷、苦悶,恐怕正是一門「心」的功課吧!

分享…

自古以來,佛門醜事不出此三:

權利、金錢、性。

或是之一、之二,或醜事成三。

也有一個很有趣的佛門和附佛歪道現象~明明不是這樣的,它就會大膽刻意強調自己是這樣:

真佛、無上師、正覺、心靈法門、金菩提、如來宗、福智等等等等…

看來必須快快學會逆向思考,才能不受現代魔的干擾侵害啦!

說實在的,其實一些長老可能也是篤信靈異,所以才容易被通靈人耍。

就算藏傳,也有一些通靈人(好像是Tseringma附體的),也有給打癩喇嘛建議,沒記錯的話,這女通靈人講關於現場有雄登信徒的事,後來也沒被證明。

不過,我認為應該也有講到一些東西讓打癩喇嘛Buy,否則她也不會有一些地位。

只不過,按藏傳的體制;暫時是不會輕易被通靈人耍。

人生有遺憾也有失去,但慢慢的我們終究會,一起學著珍惜彼此的存在。

波文:

有研究禪宗的人,就知道有兩宗的修行特色是很明顯的相反,一派叫做曹洞,搞默照禪,另一派叫做臨濟,搞參話頭。

臨濟的還評擊過默照為邪禪。

但,這兩派也壟斷了禪宗一段時間,好像有一句話是:曹洞出神僧,臨濟出辯才。

原因是修默照禪的,定功了得,所以會很容易出神通。

修參話頭的,慧功了得,所以辯才一流。

多年前聖嚴法師研究禪宗時,在看一些文獻時,發現了一個很納悶的現象:為甚麼曹洞的默照禪是有用到話頭?

另一已故禪師的就說過聖嚴的納悶露了底。

事實上,曹洞和臨濟在後期的發展,是兩派都用上了話頭。

曹洞是以默照的方式看話題,臨濟則是參話頭。

前者一念不生的看話頭,後者念念不歇的參話頭。

如果你看虛雲和來果兩位同期的禪宗大師,會發現他們的參話頭的詮釋是不同的。

虛雲是以默照的方式看話頭,來果的則是參話頭。

難怪我看不同大師詮釋話頭禪,唯獨發現虛雲的是跟其他的不同。

日本和漢傳的曹洞修法已經不同了,日本的還是修默照,但漢傳的則不是這樣。

感嘆的是禪宗不是只看文獻就夠了,沒有真正的傳承持有者點破,你也只有猜的成份。

根據以往的禪宗,入門後,先傳你行住坐臥中的觀心法門,即日常中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吃飯知飯,喝茶知茶。

若吃飯時觀照到自己念頭不在吃飯上,馬上就得攝心回來。

如此磨練了幾年後,師父看到你已經能在動中清寧,才正式的傳法,一些可能就走默照的路線,一些可能要走參話頭的路線。

他們有兩種人通常是不傳的,眼神太過呆或太過靈的,都不傳。

但,觀心法門我修過,如果是閉關時或是以前禪宗的叢林制度中生活,是沒問題的,又或者你的工作是比較機械式、很單調的話,觀心法門或參話頭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修。

但,如果你的工作是需要動腦筋的,或需要做很多對話的(如銷售員),就不適合。

同樣的,搞藏傳大手印或大圓滿的,在你能契入心體本元後,這些師父們都說你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修。

呵呵,我也修過。

在單調的生活或工作時,很容易契入。

不斷需要動腦想東西時,就難。

同樣的,南傳的動中內觀,也只是能在單調工作中繼續修。

另外,有案例指出…

太過呆或太過靈的不傳,這句話有些偏頗,就不能被認同!

六祖是上根利智不是太靈!

為何五祖還傳他心法跟衣缽;香嚴禪師不也是問一答十、問十答百,他的師兄雖然不傳給他,也是太靈;最後也是無師自悟。

至於太呆,黃檗禪師發明的參話頭,就是針對太呆的人所設計,如果參究理路清楚,肯真參實究,每個呆人都是可以開悟見性。

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修禪宗,虛雲也叫過一些參禪的,不要修禪宗而轉修其他法門。

























來源:網路…

2017年10月2日 星期一

信仰


某天和網友聊起一些特定領域裡面,一些唯我獨尊現象,發現這現象並非在任何領域都有,唯有一些領域是特別明顯。

那網友是有涉及風水和股票領域,這兩個領域內,若你有時間到網絡論壇中,會發現除了筆戰(正常),還會有人身攻擊和妖魔化對手的習氣。

特別是宗教領域,那一個更明顯是唯我獨尊,捨我皆魔。

而且宗教界裡面,不是不同宗教間的惡意大,更可怕的是同一宗教裡面支分派別的敵意才是恐怖的。

你們可能以為最容易侮辱你宗教的是一些素人漫畫公司,但,最恐怖的不是這個,因為敵對的派別是特別有扭曲的教義,這個攻擊更大。

但,若我們從宏觀的角度審查這幾個領域:宗教、風水、股票,他們是有一個共同點的 —— 有很多的未知。

宗教是承諾你未來死後世界的美好,風水師承諾你未來生活會變得更好,股票投資也是承諾你未來生活更美好。

承諾沒甚麼大不了,幾乎所有我們做的東西,都會直接或間接的附帶著一些承諾。

不過,這三個領域的承諾書附帶很多的未知數。

你或者認為你學的投資分析法是天衣無縫,但,回歸到現實世界的運作,一個人投資股票的成功與否,分析法不是最重要的元素,有很多客觀因素是你預測不到也控制不到的,都一一的在影響著市場。

風水也是,風水信徒或會認為風水是最重要的成功元素,事實上,要成功,有實在太多太多的因素,是沒辦法預測到和控制到。

宗教更加如此,那是死後或未來世的成功,你不但沒辦法預測和控制,你甚至是沒有辦法知道。

若你要接受是有未來世,你只能相信,因為沒有任何的證據是能夠給你看到的。

再講得白一點 : 越沒辦法操控到的,你會越需要相信,越需要相信的,是越容易被挑戰到而發怒詛咒對方。

反之,你若看回簡單的銷售技巧,也有不同派別。

各派的也會覺得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但,銷售有一個比股票、風水、宗教更明確的反饋系統 —— 你做不做得成功,很快你就看到效果,也是更快逼你面對現實的。

所以,不同派別的銷售術信徒,是鮮少有跟另一派的信徒勢不兩立,更不可能詛咒對方。

同樣的心情,放在學股票風水和宗教的人,一樣準。

在現今時期,聽聞佛法是極爲稀有而珍貴,當然會鼓勵你盡可能地多去接受各種教法。

但是,如果你渴望接受灌頂,會強烈建議在你去之前,先了解自己將會做什麽承諾,然後自問是否真的有時間,每天完成連篇的儀軌修行?

如果生活已經夠忙碌了,你最好想清楚是否真的要收集灌頂?

不論儀軌看上去是多麽簡短,但這些修持都會累積起來的。

當然,如果你的時間充裕,而且接受灌頂以及集結承諾讓你感覺良好,尤其是對自己無法適切地兌現承諾心無愧疚的話,那麽,悉聽尊便。

修行者在初入心靈之道時,通常都會顯得異常熱誠,竭盡全力去修持每個所能接觸到的教法。

然而同樣的,厭倦感注定會悄然而至,而且常在你進入最後階段的時刻出現。

如果此時你改修另一個法,雖然,或許在幾天或幾周內新的修法會令你深受鼓舞,但就心靈的進展而言,你將墜回原點。

諷刺的是,不久之後,你就會像厭倦舊法般地雙開始厭倦新的修法。

你可以盡量去求見更多的上師,聽聞更多的法教,尤其若是你渴望遵循更高階的法道的話,你也應與修持同樣傳承的道友們相交往,但要盡量避免分心散亂,特別是對于那些乍看之下,比你所修持的似乎更吸引人的法門。

信仰,不是越信越安心,而是越信越不安的。

精神寄託不是信仰!

信仰不是真理?

真理是不需要人去信的。

再讀道德經後有話說: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前半句,應該是說大自然的生態平衡,是指跨物種的情況,一方強了,必有另一方能剋之。

但,後半句講;存在人間內的生態平衡,則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富者越富,貧者越貧。

而且是貧弱者是犧牲給強富者,壯大他們。

但,有覺得這犧牲不是單純強富剝削,也不是單純貧弱愚蠢,而是整個大環境的趨勢。

目前新世代,也好像開始明白這個趨勢,也希望自己可以加入強富系列中,但卻因為你想加入這系列,你就已經開始步向繼續把自己捆綁在貧弱的框架中。

大前研一所說的M型社會,定義了新貧者(非過去清貧),而是也有基本物質享受。

但,有看到的是他們一輩子的人生,都停留在這個新貧階位。

這M型社會或不止在經濟能力上看到,在腦袋的資訊角度,或也有 " 新文盲 "。

所謂的新文盲,不再像是過去那樣不識字,而是他們腦袋中的資訊、見地、框架,會停留在一個擁有無窮網絡搜尋的潛能,但,腦袋的資訊和思考能力變得更匱乏。

在這個環境,再加上從無到富的故事,都會被網絡廣為宣傳,每個人都想成為下一個名人達士富豪。

別以為這種慾望,會推動一個人改變,因為活在這個文明社會,我們的慾望會多方位被放大,越多慾望反而是越不專注。

沒有專注,你的慾望多大都沒用。

記得,堅持不一定代表專注。

堅持只是日復一日的,不斷做同樣的東西,不斷重複愚蠢的策略,到頭來當然還是得到同樣的愚蠢答案。

專注是不斷的鑽研,要確保自己每一次都鑽出更深或更新的洞,你才有一天有機會鑽出新的天地。

所以,同理的,若你腦中的資訊或見地都與其他廣大市民一樣,那請不要有千里馬等伯樂的心態。

你腦袋的資訊,沒有足夠的量,不會出現高質,沒有足夠的高質,不會出現有價值的不同。

你可能會認為自己的想法很特別,其實就像其他芸芸眾生一樣,歡迎加入 " 新貧弱 " 一族!

再來:

佛教本無門派分別,但在度眾生中,因眾生根器不同,產生了教法的不同。

不同的教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就形成了自己派別。

我們常知道的佛教法門派別有:禪宗、淨土宗和密宗。

三教本源,同歸一處。

因教法不同,隨立三門。

禪宗和淨土宗有何不同?

禪宗度的是天上飛的,淨土宗度的是地上走的。

所謂天上的,是根器大利的眾生,他們悟性較高,不著於有,不執於相,一點即通,立處空中。

本性飛翔類,自由灑脫,不拘層次道路。

因人指引,立時入道,迅速成佛。

淨土宗接引的是地上走的眾生。

地上走的眾生需要有道路,沒有路他們不知道如何回家。

他們不像天空中的鳥兒一樣,可以直接走直線,以最快的速度走最短的路到家。

他們必須有條路,有條確定的路,一步一步的回家。

假如你不給他們路,甚至不教給他們走,他們都無法回家。

他們必須持著 “ 有 ” 回家,不能頓入 “ 空 ” 到家。

他們必須以有為修,不能直入空中。

他們需要戒律、方法、道路,需要忍辱、精進、禪定等臺階,他們不能直接飛過去。

在去佛的道路上,他們是行走類的動物,不是飛翔類的動物。

這是淨土宗和禪宗所接人的不同。

那麼密宗和禪宗有何不同?

本質相同。

只是一個隱,一個顯;一個拆掉了所有的門,在廣闊的宇宙中教;一個卻拉起了帳篷,蓋起了房子,甚至拱起了密室教。

誰是密室?

心是密室;誰是天地宇宙?

還是心。

暗小如密,大顯如宇,所言皆心。

因為都是講心的,所以密宗和禪宗完全一樣,沒有本質差別。

即使沒有本質不同,為什麼密的卻要隱秘;而顯的卻要大顯呢?

還是因人的根器不同,為 “ 信 ” 故而成隱、顯。

三宗教人,都向心歸。

禪為去相,去相到心;淨土去汙,去汙見心;密護心法,護而見心。

三教別法,同說一心。

三教如同三條河流,雖發源地不同,但入海時僅有一個入海口,這個 “ 口 ” 就是相和離相。

要想成佛,必離相,必不能著。

著相就像堵住了河流的入海口,那河流沒進入大海啊。

所以不管哪門所教,要想成就佛道,最終必須來到相和離相之教上,否則,無道可教,無佛可成。

見相離相,是佛;見相不離,是著。

無論哪門之修,最後,請從相上離去,請從相上見佛。

但記住,沒相佛不顯,沒佛相何在?

相即是佛,佛即是相,相佛不二。























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