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30日 星期二

練習停止,好嗎?!


我用彩虹的波文來編織彩虹…

建議︰

找伴侶的話,最不需要的是找一個沒有脾氣的人!

但,也千萬不要找一個在外彬彬有禮,回來對你自己卻是會暴躁如獸的人。

你寧可要一個對外會大發脾氣,對自己卻是有商量的。

因為你們天天要見面,夜夜要共眠。

人的本性是懶的,如果你不幸的已經跟一個這樣的人在一起,不要期待對方會有甚麼大的改變。

你要問自己的問題是:『我忍不忍得住?看不看得開?交不交得到心?』

因為通常對外禮貌,對內粗暴的人,在認知上已經把你的價值貶到低賤之處了!

你有沒有慧眼看清彼此的立場,才能斷定你接下來的步伐。

就像…

有人問:為甚麼一些男人,選擇要陰莖而不是要陰道?

你是同性戀或異性戀,是天生的。

你喜歡陰莖還是陰道,是以生俱來的,不是你選的。

難道你是用了自己的自由意識去選擇喜歡陰道嗎?

呵呵呵呵…

性取向,不會因為政府承認就會影響到異性戀的人變成同性戀。

只有傻瓜才會以為這會破壞了社會架構。

不管政府承不承認,同性戀一直都存在的。

就好像當年的婚前性行為會被社會鄙視,今天的社會和政府都接受了婚前性行為,所以就算是沒結婚而生出的私生子,照樣有孩子的法律上的權利。

難道一個保守政府說他們不承認任何婚外情或婚前性行為所生的孩子,才叫做公平嗎?

不管政府准不准許同性婚姻用『婚姻』這個字,如果一對同性戀者一起生活多年後,他們分開的話,他們要擁有正常伴侶分財產的權利。

這個才叫做保護人民的權益。

(不是一個基督教說政府沒有保護異性戀者權益,而走去保護了同性戀者權益。恰恰的就是同性戀者在法律上,沒有這些正常夫妻該有的法律保障。)

太多的傻瓜分不出承認同性戀群體的權利和鼓勵同性戀的分別。

所以,有聽過針對同性戀講得最好的一位和尚,有人問他:同性戀者能不能成佛?

他說:能,只要他放下他的慾望。

同樣的,異性戀者也能成佛,只要他也放下他異性戀的慾望。

不管你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放不下自己慾望的就不能成佛。

同樣的,有一位國際著名的DJ,當他的節目第一次進入加拿大時,有記者問他對同性婚姻的看法。

他說:他們應該得到認同,因為他們跟我們有同樣的權利要經歷所有異性戀婚姻者所要面對的痛苦。
(They deserve to be as miserable as us heterosexual couples / 他們應該一樣是悲慘的美國異性夫婦)。

沒有同性戀者,就未必有我們今天用的電腦。

讀過電腦科學的,都知道誰是 Turing。

他的才華不是他的選擇,他的性取向同樣的也不是他的選擇…

也有不少批評同性戀婚姻的辯辭是:異性戀婚姻是因為愛,同性戀是因為性。

但,這就是很理想化的想法。

一些人結婚就是為了性,能夠免費解決性慾問題;一些人結婚是因為經濟因素;一些結婚是因為政治因素,一些是家族共識,一些是因為懷孕了,一些是因為跟對方在一起久了,甚麼感覺都沒有了,只不過是習慣了,所以就他奶媽的娘結婚算了。

還有一些人就是為了結婚而結婚,因為她由小到大就是幻想要穿上美麗的婚紗。

一些男人結婚因為他找到一個安分守己的女人,我嚴重懷疑他是因為愛而結婚,因為他比較像是找到個容易管理的女人當老婆。

更有一些同性戀者,嘗試和異性結婚,不管目的是煙幕還是想看看自己能不能夠用陰道來治好自己的陽具喜好症。

你認為他跟太太會有活躍的性行為嗎?

甚至一些夫妻是沒有性關係的,這是正常嗎?

一些除了沒有性關係,也沒有愛,就只是錢的關係,因為大家共建一家賺錢公司。

所以,就算我不想搞妳,妳不想搞我,我不關心你,你不關心我,但我們都有意識到如果分開的話,這所有的金錢來源就會中斷,所以我們得法律上保持著這婚姻關係。

一半的異性戀者的婚姻是以離婚終結的,所以當那些人喊婚姻是神聖的,我知道他們只是喊著一個理想。

我還會推測一半的婚姻是『愛』以外的理由,甚至以愛為理由的,也不一定能赦免離婚的結果。

人類啊!人類…不要對你們口中的愛有過高的信心。

再來︰

原來,在印度很多窮人,但不是每個人都苦著臉過日子,也有樂於眼前生活的人;原來,在歐洲很多富人,但不是每個人都笑著臉過日子,也有苦於眼前生活的人。

原來,臉上笑容的多寡,不是來自於身上的富有與貧窮,而是心中是否充滿勇氣。

旅(修)行是為了好好大哭一場;大哭一場完後才能好好旅(修)行。

你的哭泣不是因為難過或開心,而是因為有了勇氣。

還記得小時候不管在家裡還是外頭,只要不小心做錯事都會被母親罵個臭頭,一哭的話,罵的更慘,男孩子哭什麼哭、膽小鬼才愛哭,勇敢的人不會掉眼淚。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想每位男性朋友都忘了怎麼哭,有次我好奇的問同事︰你有多久沒好好哭了?

他帶著英雄般的姿態說︰有什麼好哭的,男人有淚不輕彈!

「英雄不落淚」這句話,陪我走了四十幾個年頭,某年,旅(修)行路上,才發現自己根本不是當英雄的料,寧願當一個愛哭的大雄。

因為 " 忍住不哭 " 沒有多了不起的大道理,只是暫時把心中的許多疑惑丟進背包而已,然後用自己的思維去衝撞不同文化,非常喜歡這樣的衝撞過程,因為沒有這股火花,永遠無法點燃早以冷卻的心。

你想要什麼樣的生活?為何不想要這樣的生活?

你想要什麼樣的成功?為何不想要這樣的成功?

你想要什麼樣的價值?為何不想要這樣的價值?

每天的心情,無論看到一個新景象,遇到一個新朋友,聽到一個新故事,腦中不斷撞出新的火花,心中的熱情也隨之被點燃。

知道勇氣的重要後,我哭了,慶幸自己找回流淚的感覺。

哭完後,沒有傷心,反而更多勇氣。

你是否曾經感覺到自己對自己很陌生?

習慣了之後,卻不知那一個才是自己!

那就好好找個時間哭一場唄…

還有…

並不是問題本身引起煩惱,而是不願意去接受問題而將煩惱來引起。

一旦學會如何接受一個困境,那麼我們就能學會接受所有的困境。

而一旦心平靜了下來,它就不會再有分別…

假如你已經後悔了,就別再往前了,你可以回頭也可以轉向。

不甘心,會讓你繼續深陷下去。

怨恨,只會更讓你,前進不能,後退無路。

無論我們經驗到什麼樣的猛烈情緒,那都是我們修持的友伴。

這對我們是有益的,而不是傷害。

我們不能單純地想要抑壓著痛苦,或者永遠地快樂,因為那只是另一個我們不可以得到或感受到的夢想而已。

一個智者總是會選擇於當下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因為這將決定我們在明天會看到什麼樣的畫面。

勿失良機,活在當下。

痛苦的意思是,實在沒有必要繞圈子的尋找,根本找不到的東西。

你所要找的就是你自己,要找尋的不是任何東西,是你的本質、你的潛能,這就是你真正要尋找的!

沒有痛苦的究竟的快樂,就是解脫。

它不在外面,在你的心。

我們的心不太穩定, 有時善、有時惡,心中常像有兩個人在對話、激辯。

但你到底要讓自己成為怎樣一個人?抉擇在你自己!

我認為快樂的真實修持口訣是:對於你所擁有的,感到心滿意足。

如果你做得到,那麼這即是快樂的基礎,也是快樂的要點。

安住當下,而非過去,沒有用的,它已經過去了,不要太過停住於未來,沒有用的,它不在你的控制之中。

那就是你結合你的生活與靈性生活的方式。

各位每天生活中都有的,就是在你兩個念頭中間,或者可以說在前一念跟後一念之間,那個就是智慧。

各位都有,只是沒有認識到,如果能夠認識到它,就可以將它越來越延長…

佛法不是一篇動人的故事,或一些華麗的文字;佛法是一門學處,佛法亦是一種知識,是我們能夠透過實修而證知的利益。

因此,佛法不是空談,佛法與我們的生活與自心密不可分,這一點非常重要。

光是在空談是不會有任何利益的。

佛法的理念就是慈悲與智慧,這些理念正是我們需要的,需要靠佛法來幫助找尋心靈的平靜、內心的和平。

--- 另外 ---

出社會以後,大人的道德責任都會悄悄爬上身,好比賺錢、堅強、成熟,每種看似成功的價值觀,都是一塊又一塊的厚實鉛塊,若能一肩扛起就能成典範,若無法就被譏笑成要飯。

似乎不朝社會主流路線走就會被當異類,被人閒言閒語。

總是花大量時間去解釋與說服,拚命反抗,這種內心的拉扯總是換來更多疲累與無力。

然而社會的掌聲與喝采卻都給那些所謂的典範,只支持他們向前跑…

日子久了,異類也會想停下腳步,不再奔跑,不再頑強抵抗,選擇當綿羊,一生跟著牧羊人。

孩子長大後我可能會告訴他:「爸爸沒有像其他同學的爸爸優秀也不是典範,甚至在別人眼中曾是異類,最重要的是,千萬別停止向前奔跑,別忘記那個什麼都不怕的自己,無論你跌倒幾次…」

我更希望當你長大後,別忘自己是一個會微笑奔跑的人,你比我們這群大人還勇敢。

未來,千萬別讓大人的影子,阻止心中的孩子。


有的朋友喜歡賺錢,社會也認為工作可以增加財富,所以有時會放手工作,但每次下場都是無法享受生活,因為沒了健康。

有的朋友喜歡閱讀,大家也認為閱讀可以使人成長,所以時常放手買書,但每次下場都是變得鑽牛角尖,情緒起伏不平。

有的朋友喜歡愛情,朋友們也認為愛情可以豐富生命,所以不時放手愛一個人,但每次下場都是換來煩惱,情緒變得過度敏感。

有的朋友喜歡旅行,朋友們也認為旅行可以增廣視野,所以經常放手出走,但每次下場都是越來越討厭工作,半夜開始失眠。

我的朋友們都教會我,生活中看似健康、有益、有用的東西,若過量使用,對身體與情緒都是負擔。

因為身體是最誠實的朋友,永遠不會欺騙我們。

在16歲的我曾經有時候醬想︰「我找不到辦法了,有很多想做的事,也想出走去看看這個世界,但現實卻阻礙我囚禁我。」

以為「現實」是最可怕的敵人,沒有學歷怎麼找工作?沒有工作怎麼賺錢?沒有金錢怎麼旅(修)行?

於是強迫自己讀了沒興趣的科系、去工作、旅(修)行時要省錢,最後選擇屈服現實。

以為「未來」是最可怕的敵人,未來的人生方向在哪裡?未來的人生計畫呢?未來該從事何種職業?

於是強迫自己找尋方向、規劃人生、在場職中培養技能,最後選擇屈服未來。

以為「失敗」是最可怕的敵人,處處碰壁就是失敗、無所事事就是失敗、被拒絕就是失敗。

於是害怕自己處處碰壁、沒事做、被拒絕,最後選擇屈服失敗。

過了30歲後才知道,能屈能伸才是青春的暖身操。

現實不可怕,自己沒有認清現實才可怕;未來不可怕,自己沒有期待未來才可怕;失敗不可怕,自己沒有跌倒失敗過才可怕;其實,生活中最可怕的敵人永遠都是自己。




來源︰網路…

2015年6月24日 星期三

你怎麼想!你會那樣做?


網路上的酸文…

這些回教徒於齋戒月常在網路上講的鳥話,已經不是第一次。

大多數講的,好像都是學校老師。

其他人,很少聽到。

以前還聽過我的馬來網友說,常在齋戒月的下午,見到有人會偷買咖啡、飲品來喝,還會說 Fuck it, I don't care. I'm getting a drink.(管他奶媽的娘,我才不在乎!我要買飲料。)

服務員也是馬來人,他買來喝也沒有人會理他!

只能推測這些老師每年都好像是齋戒月開始的時候,會有這些鳥話出現。

估計應該是忍得辛苦,粉心煩氣躁吧!

今年是叫人喝尿,以往是叫人回中國或回印度。

兩個禮拜後,已經習慣了,就沒事了?

以此推斷,也只能猜測做老師的工作很辛苦,很壓抑…

而且我也不覺得這些回教徒老師明白齋戒月的真諦,所以才會動這種傻氣。

我會懷疑你對阿拉的信仰,到底你是否有純然的意願要齋戒?

也因此只能推斷這些老師是比較爛的回教徒。

另外馬來網友還說,目前馬來社會的晚上開齋(Buka Puasa)也有不少人是不明白齋戒月的用意,所以才會一到時候,就大快朵頤,忍得越辛苦是為了吃得更瘋狂!

馬來網友他自己的開齋,有時候就是一塊咖哩麵包,唸經祈禱後,就吃個麵包開齋。

據他所說,齋戒月的守清規,減低所有的慾望,是有功德的。

既然是有功德,還會看到別人吃東西時自己就火大嗎?

呵呵呵呵…

還有︰

如果你身為人,已經到了 / 過了三十歲,但你的人生哲理還是圍繞著:做人要無私,做人不可以看不起人,做人要以誠待人,要以德服人等等。

勸你不如不要再做人了!

說得難聽點,如果你的命不算太長,三十歲可能已經是你一人生的一半了,你的腦袋還如此僵硬的話,很明顯你是活在自認的信仰當中,卻完全沒有活在實際的當下。

因為都…

到了 / 過了三十歲,你還搞不清對誰無私,對誰自私,你肯定還會繼續傷了對你重要的人。

到了 / 過了三十歲,你還搞不明白甚麼人可以瞧不起,甚麼人不可以看不起,你必然會浪費很多時間在應酬上。

到了 / 過了三十歲,你還不知道對誰要坦誠,對誰要應酬,你必然是個不會保護自己的成年人。

到了 / 過了三十歲,你還迷信人家服你,是因為你的品德,你肯定是個沒有利用價值和沒有利益分享的人。

同時我也要提醒大家,如果你活到 / 過了三十歲,還不明白舉凡開口閉口都講做人要無私、不可看不起人、要有誠意和有品德的人,你都要有所保留,甚至是善加提防的。

那你的前三十年不也就白活了?

距離現實遠稍微一點的,就叫做浪漫;距離再遠一點的,是故事;距離更遠的,那就叫做神話…

那些你所謂的思想信仰,就是一種把現實扭曲得最厲害的病態。

這種信仰跟一個到了 / 過了三十歲的男人,還相信跟某個女生作完愛後,認定她就必須會愛你一輩子的傻念,是同出一轍的。

呵呵呵呵…

就像︰

在網路上,有人談起一位14歲女生被老師誣賴作弊而自殺的事件。

是的,沒有人喜歡被誣賴,但,也不敢妄下判斷說整個事件的錯就是這位老師。

凡是有這類事情發生時,人們總是喜歡把事情過度簡單化:把罪歸給那老師應該是最容易的。

不錯,這老師的行為確實很像校園惡霸,不過,另一方面,受這麼大的委屈,這14歲女生有沒有跟父母溝通?如果有的話,父母的反應是甚麼?

另外,這女生平常有沒有憂鬱症?

種種可能性問題,都值得大家去思考。

我重複,我不知道跳樓事件的真相,老師做惡霸是錯,如果遇到惡霸就自殺嗎?

這件事讓我想起某位專家所講的:孩子在一年級和中一時,父母需要無條件的跟她們溝通。

如此,孩子以後才會把心事跟父母分享。

但,很多華人父母都完全誤解無條件的意思。

舉例,要孩子誠實,但孩子坦誠的告訴你錢是他偷的時候卻被你罵,那她以後是要坦誠還是隱瞞呢?

一些父母聽到我這樣說,會激動的說騙人就不對了。

這,就是為甚麼我說很多父母完全不明白甚麼叫做無條件。

一年級和中一,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

父母往往對孩子的溝通是單向的『我講你聽』,但,那不是溝通,而是命令。

溝通是大家站在平等地位上、雙向的互動。

舉凡你還是高高在上的跟他講話,就不是溝通了。

分享…

有兩個處境相同的朋友,其中一個,他總是只能關心自己的不快樂,另一個,卻總是將不快樂,變成是一件快樂的事。

這就是,同樣的夜,有人只看到眼前的黑暗,有人卻看到夜空的星辰。

再來…

看到 FB 臉書上最好笑的資訊:台灣某大學教管理系的教授,竟會笨到認為管理學是一門很科學的學說。

看來,粉多教授根本不知道學術和科學的分別。

商業書和玄學書相同的地方就是:兩者都是馬後砲。

科學也不是舉大量例子就叫做科學,除了數據要大,還得 Replicate(重複)效果,才叫做科學。

就算所謂的高素質商業書或商業理論,都只是大量的故事。

故事不是科學。

廢文…

在網路上,有人討論好男人和出軌男人的分別,其中一些人認為已經有玩女人經驗的男人(我不知道他們的意思是指要付費還是不付費的),已經有了前科,他們會重犯,更有言之鑿鑿說自己是絕對不會出軌的男人。

我覺得這些人都忘了一個事實:那些出來『玩』的男人,不是一出世就出來『玩』。

每個人出生時,都是清白的。

我見過不少講自己不出軌、有責任的人,沒有比那些不講的人更清白。

每一個好人在還未出軌之前,都是認為自己絕對不會出軌。

另外…

別侷限自己的懦弱,也別小看自己的壯大,當你發現自己成長的一瞬間,就好好看著自己的成長,鼓勵自己,體驗各種宇宙方圓,或許是更好的生活指標。

當自己開始有意識的去思考,過去發生的每件事,從自身的經驗看來,那就是自我成長的分水嶺,才會發覺自己的不成熟,原來都不是對方在傷害自己,而是自己在傷害自己,也在傷害那個曾經最熟悉的朋友!

我們都會懵懂,心理狀態永遠跟不上生理狀態,不管甚麼事,我們都是初體驗,好壞都不會像電影般,回到17 / 20歲、野蠻遊戲、珍愛每一天等,神奇夢幻般重新再來過,很多書上、網路上、過來人等經驗,分享得再多,都不能成就自己的第一次,或許能當指標,或許會轉身,或許又還是跌入無底洞。

經歷了成長的感覺,明顯到自己都能感受到,現在的我,即將又面臨一個新的分水嶺,目前的我並無法告訴自己,我成長了些甚麼…

但,提醒自己的是,猶豫、茫然、無法堅定都是成長的常態,網路上會聽聞很多神話式的精神標語或者神人指標,還不如告訴自己「困境是常態,好好的去解決,一切總會有結果」…

你們不明白,曾經的我多畏懼,害怕在家人面前說出了自己的夢想,整個家庭就要陷入了天翻地覆的困境,害怕我要離開後,然後我就會什麼都沒有。

你們也不清楚,曾經的我多沒自信,工作了多年後還覺得自己一事無成,覺得比起別人,自己像是個井底之蛙,永遠有走出不去的自卑。

現在我已經不怕在你們面前出糗,不怕在他人面前跌倒,不怕在家人面前訴說夢想,不畏懼在眾人的眼光中讓自己看起來如此獨特。

所以當我快樂了,同時也希望他人可以活得更快樂…

有感而發…

一段關係裡頭,兩個人都在學著找到「我」以及「我們」之間最舒服自在的平衡。

「或許在關係裡面,你終將要學會從『我』走向『我們』,正因為關係不是一個人的,你的苦樂傷悲也牽動著對方的歡笑眼淚,有時想想對方,也是為這段關係,多分擔一些重量。」

「是啊,關係裡面的『我們』固然重要,但當你逐漸走入婚姻,就會發現太多的『我們』也不行。
所謂婚姻,就是在『我們』裡面,看見『我』,也看見自己。」

透過以上三個論點發現,當戀愛初始的時候,這時候多想到一點我們、多為彼此體貼一點,的確對關係是有幫助的;但在兩個人的關係變更深刻、在一起更久、甚至結婚之後,這個效果就消失了。

這意味著,一段好的關係,並不是眼中只有彼此而已,而是也能夠有一些自己的空間,有一些堅強的自己。

愛的旅途很長,當你過度的把自己依賴在對方身上,就會失去自己原先最真實的模樣。

而這真實的自己,本來是你最美好的部份,本不該因為愛情而消失殆盡。

所以,如果當你愛一個人愛到自己都不見了,或許該停下來好好想想,你究竟是太過愛他,還是對於失去所愛太過害怕?

若一段關係牽涉到兩個人的自我認同(self-identity),自我被對方全部吃光光的愛,到頭來只會被委屈所填滿。

說起來容易,但「我」和「我們」之間的拉扯,幾乎是天天發生的劇碼。

人家關心你的身體是出於好意,但嘮叨太過就會被認為是管太多;你偶爾想一個人好好在家發懶,人家卻覺得你不夠在乎他,所以放假都不陪他;已經忙了一個星期,你希望假日能睡晚一點,他卻一大早就起床說要開車載你去玩;有時他想要親近,你想要空間,也有時你需要依賴,他卻忙著傳 line……。

每天每天,我們都在面臨親密與自主的抉擇,依賴與獨立的溝通,「所有親密關係的問題,其實都是親密與獨立間的問題。
當我們能夠好好平衡這兩者,好好的討論這些期待間的落差,很多關係間的困境就會自然消解。」

平衡這兩者的解方是:回應性(Responsiveness)。

「愛的相對不是恨,而是漠然。」

我們都聽過這句中肯的話,只是我們很少仔細去思考它真正的意義。

我們當然可能因為彼此的需求不同,而產生親密與自主的拉扯,但在這樣的過程中,如果能夠給予彼此回應,而不是一味的逃避,至少就能夠開啟一個對話的空間。

當伴侶真正了解(got the facts right)、真實的感受到自己的需求(a sense of authenticity)、接納自己、覺得對方是真的關心自己的安好,這樣的一種被在乎,就能在這難解的平衡上,增添一點溫度。

因為愛情,就是在「我」和「我們」之間,找到一個更美的平衡點。

再分享︰

“ 修行 ” 的意思是指當行為有錯誤時,把它修正過來,即 “ 修正錯誤的行為 ”。

一般宗教徒認為念佛、拜佛、念經、念咒等行為才是修行。

也很多人以為吃素跟做慈善工作,甚至修神通、修到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或是把身上的氣脈打通了,就叫作修行。

其實,所謂修行,簡單的說,就是修正自己身體、語言、行為的偏差,通過任何方法而達成這個目的,就是修行。

「修行」也就是從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來做,如實地從我們經歷的每一件事情中來看清楚自己。

所以,上述這些作法的確可以讓我們得到身心的平靜安定,因此,它也是修行的方法之一,但不是修行的目的,這要弄清楚才行。

提到修行時很多人會說:

太早了!

我現在還要擔負家庭的責任,必須等到責任完成後才能修行。

也有人會說:太慢了!

如果我早知修行的好處就不至於拖家帶眷的,如今是放不下了。

曾經有講過,修行是為了改變自己,不是改變別人的…

拿著自己認為對的東西不放,佛教稱為執著;執著就是拿著的意思。

所以修行兩個字,要認清楚,能真正幫助你化解煩惱的、幫助你消除習氣的,這就叫修 ---- 行。

重點是你們要認定自己的走向,不蘭會根本沒有辦法下判斷!

還有…不要拿任何理由,來當作是自己不肯改變的藉口!

十多年來,我一直投身在工作,遇到部門重組調動搬遷,很多事情又得重新來過。

大量的工作,讓我沒有時間和自己的內在獨處,也很難去做一些所想和所喜愛的事情,內心始終處於嚴重的失衡狀態中。

二十幾年的職場生涯,都是為著配合這個,配合那個這麼地過著。

然而,自己內心卻變得越來越淡泊,一直想著能否只做想做的事,只過簡單的日子?

多年後也慢慢體悟到,與其把長途旅(修)行當生活,不如把生活當長途旅(修)行…

旅(修)行的熱情太容易,生活的熱情大不易!




來源︰網路…

2015年6月16日 星期二

認清真心


公案︰

「你的恐懼是什麼?」智者問道。

「我恐懼死亡,」朝聖者說︰「我不知道死神何時會將我帶走。」

「啊,死亡,」智者說︰「讓我替你消除恐懼吧,朋友。

除非你準備投入死亡的懷抱,它才會來找你。

只要明白這個道理,你的恐懼就會消失無蹤。」

這段話令朝聖者放下心來,他從此不再恐懼死亡。

智者轉向第二位朝聖者說︰「你恐懼的是什麼,朋友?」

「我恐懼我的新鄰居,」第二位朝聖者說︰「他們是外地人,過著跟我不同的宗教節日;他們的孩子太多,老是演奏一些聽起來像噪音的音樂。」

「啊,外地人,」智者說︰「我會替你消除恐懼,朋友。

回家之後,替你的新鄰居烤個蛋糕,送他們孩子一些玩具,加入他們歡唱的行列,瞭解他們的習俗,這樣你就能跟鄰居打成一片,恐懼會因此而消失無蹤。」

第二位朝聖者領悟到這些簡單指示中蘊含的智慧,知道他再也不必對鄰居感到恐懼。

這個洞穴位於高聳入雲的深山中,沒有任何生物能在此生存。

智者轉向最後一位朝聖者,詢問他的恐懼是什麼?

「喔,智者,我害怕蜘蛛(笑聲)。

每當我準備入睡時,總會想像蜘蛛從天花板垂下,爬上我的身體,令我難以入眠。」

「啊,蜘蛛,」智者說︰「該死的,你認為我幹嘛要住在這種鬼地方?」

好像…

事事想週全,處處尋求別人的認同,自己一生的心境卻在萬般艱難中過。

是的,你的缺乏自信,造成你一生執著,卻固執不通。

如果你沒有足夠的信念,如何在這又風又雨的人世間,消化茫然的多種滋味。

小的時候,我以為勇敢便是要敢於行動,但是後來發現,唯一需要勇氣的便是坦然面對一些事情。

再來︰

出社會後,我的人生經歷過無數次職場畢業典禮 + 某次的畢業旅行。

每一次的畢業典禮,讓我對人生都有更深層的認識與感概,每一次的分手都覺得自己離社會邊緣人或異類更近了一步。

特別是看見身旁朋友能安穩於一份工作數年之久,我都會強烈懷疑自己有病,之後才知道這叫心病。

唯一一次的畢業旅行,出發前自己像是癌症末期病人,對生活感到絕望與失望,於是送自己幾年的時間出去看世界,試圖找尋人生出口。

旅程中也確定自己得了「心癌」心中塞滿太多的執著、偏見與憤怒。

當時恍然大悟一些人生事,有些答案是從世界旅人或自己身上找到的、有些是在風景中感受到的。

因為有了答案,所以願意卸下心中盔甲,然而所謂的答案其實不算是真正的答案,但可以釐清不少人生問題…

最大的收獲即是能坦然接受挫折,能換個角度看世界,能接受突如其來的挑戰。比較不會困在人生的迷霧裡。

現在的生活不能稱得上完美,至少走起來不會過於恐慌與不明確,雖然還是會怕,但會主動關心自己。

人生的路說長不長,說短不短。

每一次的離開與分手,都難免不捨與擔憂,但其實都是一次又一次的成長與茁壯。

每一次的難免恐懼與未知,但其實都會豐富視野與心胸。

說不定,每一次的畢業典禮與畢業旅行都是一份生命禮物,因為人生就是一場行為藝術,跌越痛越痛快。

--- 經典一下 ---

有人問說:『你推崇的念力道,是不是一定要對方法,有百分百信心才會見效?』

哈哈,不是。

反之,你有點半信半疑的話,才會比較容易見效。

百分百全信,反而會有問題。

也有人問:『你的念力道,是否要精神很專注才會見效?』

也不是。

反之,精神集中的練習我提供的念力技術,是不大會成功的。

技術上是要心不在焉。

又有人問:『你所謂的那些方法和冥想,是否要每天做才會見效?』

不是。

每天做反而是沒效的。

也建議過對此有興趣的朋友,就知道最多每個星期只做一 ~ 三次。

而且,每次的冥想不會多超過一分鐘。

你可能心裡會想:怎麼你講的東西都跟別人講的全然唱反調?

之所以敢大唱反調,是因為我親身走出這條路。

我還會告訴大家:要相信、要專注、要天天做,其實可能是陷阱。

我不是任性或叛逆,而是以效果為王道。


----------------------------------------------------------------------------

有人會因為我們的缺點而討厭我們,但也會有人因為我們的真實而喜歡我們。

我們不必讓那些本不喜歡我們的人喜歡上自己,而是堅持讓那些本該喜歡我們的人盡快發現自己。

—— 劉同

還有…

一些恐懼不安的心理情緒為什麼會生起呢?

是因為心靈已陷入痴迷的執著狀態了,例如陷入對立、我執的狀態;心智已受到障礙,例如受到忌妒、傲慢的障礙。

所以當有人在提醒我們說一切一切都是夢的時候,是在教導我們趕快從痴迷的觀念中甦醒過來,不要再一直受到慣性反應的支配與控制了。

嗔恨的生起,是源於內心的一種不滿和不悅的狀態。

我們要仔細檢查自己的心,看看是否有心理上的困擾,這是保持內心健康和快樂的最好方法。

當我們學會管理自己的嗔恨,就會發現自己越來越少涉入衝突中,而且當衝突真的發生時,我們對自己和對他人造成的傷害肯定會比較少。

另外︰

即使善意,仍然是謊言…

「因為你所能騙到的,都是曾經深信於你的人。」

「隱瞞」跟「謊言」不一樣。

因為在不知道那是「謊言」的情況下,會選擇信任對方,將它視為一種承諾,不疑有他。

然而,「隱瞞」只是未說出口的事實,當我有疑問,而對方誠實回答時,就並不會有受騙之感。

但,通常「隱瞞」很難跟「謊言」脫離。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謊言,是我的大忌。

我可以接受隱瞞,接受秘密,也接受迂迴、含糊不清的回應,但就是不能接受謊言。

有時候人會選擇說謊都是自以為出於善意,認為可以省略不必要的麻煩,害怕對方受傷,但這都是自己單方面的想法,你不是我,你不能阻止我知道真相的權利,不能推估我能夠承受多少打擊,即使真相再痛、再傷人,至少它是真的。

人與人之間如果沒有信任做基礎還能靠什麼來維繫?

然而在你已經知道我的大忌之後仍然做這樣的選擇,就應該有心理準備了……。

我難過的並不是你欺騙我,而是我無法再相信你了。

你一生中做的事情或許微不足道,但重要的是你去做了…

我知道:

現在在這裡,想看夕陽西下已經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了!

所以,每每都很沈醉在醬樣的寧靜…。



來源︰網路…

2015年6月10日 星期三

在腳下…


還是喜歡坐以前的藍色平快火車,喜歡在旅途中的我,喜歡一站一站的慢慢南下或者北上。

因為,在旅途中,我就可以不屬於起點或者終點,不屬於任何地方和任何人,在這個能獨處的時刻裏,我只屬於我自己……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你是否會做出不一樣的抉擇?』

『如果你已經知道自己的未來,你會用不同的方式來安排自己的生活嗎?』

人生有時像是非題,因此在圈圈叉叉裡不斷的選擇,有時選對,有時也會選錯。

「真正的生活總是在他方。」

所有的正解答案都將寫自己的心上。

自己,其實就是最好的答案。

我們都能在這座土也王求城市裡,找到自己的生活理想。

在陽光充足的慵懶午後,就像是一位多年不見的老友!

年輕,就像在那些充滿了陽光的夏日午後,無所事事,因為知道在生命裏,有一種永遠叫等待…

人生沒有所謂的失敗,挫折只是生命要你轉個方向。

我們都應該要理解,我們都是活在別人的回憶裡!

回憶只是佔我們自身的一部份,而更多的,是我們在別人心中的印記。

在此世結束之時,也許我們才會真正明白,該在乎的,到底是我們自己忘不掉的人,還是那些忘不掉我們的人…

傳說的故事在黃泉路上,忘川河旁的奈河橋,孟婆會給過橋客呈上孟婆湯。

喝過孟婆湯才能踏上奈河橋。

聽說這碗湯是在世時所流的淚,喝下這碗湯,忘卻此生此世的恩怨情仇,以雪亮無暇的心迎接來世。

對於回憶,我們於似乎都珍而重之,對於過去,我們也於似乎都不想捨棄!

回憶對我們的意義,絕不單單是情感上的依戀,而是讓我們明白自我的建立過程,知道自己價值觀的發展經過,而更重要的是,回憶讓我們了解自己是誰?

大多數人都不具有人類最大的智能——認識自己,因此我們一生之中就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去不斷地碰壁和反省。—— 秦榆

-------------------------------------------------------------------

有三件事人類都要經歷:出生、生活和死亡。

他們出生時無知無覺,死到臨頭,痛不欲生,活着的時候卻又怠慢了人生。

—— 拉布呂耶爾《品格論》

就像︰

吃東西的慾望,並不是那麼單純的。

餓、口慾和購買慾都是有分別的。

有時候你想吃,是因為你肚子餓,有時候是嘴饞,有時候純粹是你能夠買得起。

然後,因為你買得起,再加上你不想浪費等等的習慣或價值觀,就引發出各種五花八門的慾望。

看到美食,有能力叫得起,也是一種慾望。

餓和口慾,也是有分別的,一個是胃部主導,另一個是味蕾主導(其實是多巴胺主導)。

另外,也有些人是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會用特定口慾來撫慰自己的心情。

(同樣的不是因為肚子餓),這種又變成了安慰劑的食物。

動物往往會把大部份的專注力是擺在餓的元素,只有我們人類的食慾是五花八門的。

理論上,餓才吃是最健康的。

但,那就是要硬性的把人性壓抑下來。

我是比較人性的支持者,不過,我更加支持人類是萬物之靈,可以靈活的處理餓、口慾、購買慾和療癒食等的慾望。

處理的意思不是打壓,也不是完全的放縱。

但,最起碼的能力是:清醒覺察。

你覺察了是餓,不代表餓就的馬上進食。

你覺察到自己只是嘴饞,也不代表馬上就去縱慾。

你有口慾的衝動時,只是安靜的與你的口慾同在兩分鐘,兩分鐘後,如果你覺得你可以控制,就控制不吃。

如果你覺得你還是想吃,就大大方方,毫無罪惡感的吃。

面對自己食慾、性慾、情緒的意思,不是承認自己有這些反應後,就放縱讓自己亂亂搞或亂發脾氣,這只是隨波逐流。

如果承認了自己情緒後,也還是只能隨波逐流,那不叫萬物之靈。

萬物之靈,永遠是要有多個選擇權才算。

再來…

有佛教徒說這些裸露身體惹地震論是迷信。

一般情況,這是佛教徒該有的智慧。

不過…

會覺得最無言的是:同一群佛教徒卻說上一次馬航班機上,因為有人看餐廳殺生、有人說愛滋病研究者(所以有可能鼓勵合法娼妓),所以飛機被打下來了。

因為殺生而飛機被打下來的言論,跟一些回教徒說馬航被打下來是因為空姐穿得性感或飛機上賣酒的言論,是同一個肛門放出來的屁,一個是吃了很多蒜頭,另一個只是吃了很多榴蓮。

不過,可以告訴大家,佛教徒還是會堅持說自己的是智慧,其他的是迷信。

同一時候,也提醒佛教徒,其他的教徒一樣認為自己的信仰是智慧,你們相信的不殺生是迷信(一些教的經典是講明動物是上帝製造出來給人們享用的)!

只準高官在飯桌上大便,不準平民在戶外放屁,一直都是宗教界信仰的楷模!

同一組演員唱不同一部戲,雙重標準萬歲!!

還有︰

情緒不一定等於煩惱,煩惱不一定等於痛苦,痛苦也不一定等於創傷。

分得清楚的人,會自在;分不清楚的人,會擁有幽靈痛苦或幽靈創傷的 —— 假病。

要成長的話,不但要反觀,而且把反觀的放在放大鏡下細細的分析。

應付麻煩笨蛋,面對沒甚麼讀書的有錢人,甚至是討好膚淺美女,最擊中要害的方法,就是要讓他們跟你互動後,覺得自己是個有智慧的人。

不管一個人多厲害或多差勁,往往他最缺的就是他的罩門。

繼網路上傳『窮不要緊,最重要是要窮得有骨氣』,還有『沒娘(女人)不要緊,最重要是自慰得有志氣』的金句。

有些人會跟你講他不是不要賺錢,他只要一做的話,肯定是發達,而他是有更重要的東西要做,例如:上網、電玩、打飛機。

有些人會跟你講他不是不要追女,他只要一把妹的話,最漂亮的女生,都會成為他囊中物,想成為他女朋友的女生還會排隊,只不過他更像會花些時間,在他自己認為,更有意義的事情上,例如:上網、電玩、打飛機。

這些年,所有的無能都最合理的偉大!

另外…

藏傳的幻輪瑜伽,應該是易筋經 或 / 和 洗髓經的原型。

適合年輕人做,動作剛烈。

但,我懷疑華人的八段錦,應該也是源自幻輪瑜伽中的準備式。

不過,八段錦也有頓地式,但,不是空中盤腿下頓,而是用腳跟上舉而下頓。

這做法會相對的安全,也擁有振通身上氣脈的功效,陳氏太極也有頓足的做法。

幻輪準備式中,一些動作是用手摩檫沐浴手足身軀的,這做法應該是對上了年紀(如我)的人有幫助,特別是應該一早起來就做一做,會軟化和鬆開血管。

方法也很簡單,不需要跟西藏幻輪的做法,只是來回搓整個手臂、腿腳、身軀前後、頭臉,各三五下。

印度的做法會手沾油而自搓,西藏的做法一些會沾酒來搓。

這對防爆血管應該會有幫助,特別是上了年紀的人,我會建議起床就做一做。

不少上了年紀會血管出事的,是在早上起來後。

(本文純粹是有感而發的私人意見,非專業的中西醫療法…)

其中有一個很過癮功法,有動作跟調呼吸的,據說這功法練成的時候,陽具會收縮得非常小。(所謂的馬陰藏)

印象中有讀過的一些藏傳祖師的傳記中,確實有這個現象的記錄,如某一世的章嘉活佛,練功的過程中,下體完全收縮了進身體裡面。

著名的密勒日巴祖師的其中一個記錄(不是有十萬歌集般的那本小說),有女生用手撫弄,越用手弄他,他的陽具越缩越小,最後也缩到不見了。

撇開這些故事是不是真的,但....

相信在網路上看的各位男士,心裡面想著的都和我一樣:有沒有變大、變長的方法啊?哈哈哈哈……

我們到佛堂,來到佛陀聖像前雙膝跪地、雙手合掌,虔誠向佛陀頂禮,但是,心中卻帶著有所求的心態,這樣就不算是真的頂禮了,畢竟佛陀不需要我們的討好。

其實我們禮拜是為了替自己積聚福德、淨除罪障,是為了轉化我們自己。頂禮的真義在於恭敬、尊重他人的功德。

感恩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並不是經典中這麼說才重要,當一個人懂感恩,不需要什麼邏輯,就容易感到很舒服;相反的,如果不懂感恩,就算擁有一切也不容易快樂。

所以學會感恩是重要的事…

生命是如此漫長、未來是如此不確定,處於生命低潮、身心狀況低落的人,不看不想還好,一想,可能頓失勇氣。

然而,別忘了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名為「娑婆」,意為「堪忍」,這是說這個世界並不完美,生命很辛苦,然而,還可以忍受、終究過得去。

所以,自心是一切的作者……


來源︰網路…

2015年6月4日 星期四

我執鬼


佛教裡面的魔鬼,其實就是所謂的『我執』,即一切以自我為最重要的世界觀。

藏傳佛教裡面的六道輪迴圖,有一隻魔咬著六道輪迴,他其實就是代表『我執』,因為眾生有『我執』所以,才會不斷的輪迴。

不過,有時會覺得自己真的像宗教式佛教所講的 " 魔 ",但,我卻不是把自己的我執變得更強!

這是所觀察到的一些藏傳佛教中心的現象:通常這些中心裡面,會有小部份的人(通常是師奶級的),因為好像能夠常與最高權貴人士(法王,即該派最高領導人)互動,有一些虛與實權力的時候,會得意忘形。

上課講、傳法時,一般通常會有兩個翻譯。一個翻譯中文,另一個把中文再翻譯為英文。

這師奶級的女人翻譯的時候,會有想給她一巴掌的感覺。

原因是:

翻譯者的工作,是要近乎照著原講者的文字翻譯即可,不需要加太多自己的意思。

這女人,不斷加自己的意思(雖然她的意思沒錯),但這是一個不負責任的做法。

若有人問師傅,若某個動作我們做不到的話,要怎麼做?

他奶媽的娘,這女翻譯直接回答:『你不用擔心,你是初學者,現在不一定做得到,做多了,以後就行了。

我以前也是做不到的,現在我就做到了。』

(人家是問師傅,不是問翻譯者啊!你做不做得到關人家屁事?)

不喜歡去聽翻譯師用帶有(個人情緒)教訓人的語氣來進行翻譯的語詞。

因為就連那位示範的師傅、中文翻譯的,都只是很平靜的講解動作,這是一種很技術性的講解,不是故事,不是激勵,不需要動用任何情緒來解說的。

她就好像苦口婆心的在那邊教訓大家。

某些動作,有人看了會笑,她就嚴責那些人,叫他們不準笑,但,有一些時候,她自己又在那邊笑!

這種得意忘形,往往會以兩種形式來表達:一,小女孩得到人家給她棒棒糖的那種沾沾自喜;二,會變成婊子(Bitch)

沒辦法,權力是腐蝕人腦的。

還有︰

心最基本的規矩,一個命令一個動作!

如果唸藏音真的能讓大家高興的話,就多唸一點;能證悟的話,也多唸一點;能減少貪瞋癡的話,更要多唸一點。

最簡單來講,自以為能跟文殊菩薩在巴拉巴拉的對話,那不叫相應!

相應應該是智慧越來越開展;跟觀音菩薩相應,不是看到佛像就一把鼻涕一把眼淚,那是神經錯亂,應該是心腸愈來愈柔軟,不那麼硬,才是跟觀音菩薩相應。

觀音菩薩只是一個象徵,意思是慈悲。

文殊菩薩拿劍也是個象徵,你以為跟文殊菩薩相應是拿把劍,二十四小時這樣坐著啊?

這樣很累呢!

相應不是這樣的!

跟觀音菩薩相應,一定要兩隻手擺出來,這樣坐著啊?

那是植物人、木乃伊啦!

很多人以為這樣叫相應,不是啦!

什麼叫相應呢?

我覺得跟文殊菩薩相應,最起碼不要那麼愛耍笨;跟觀音菩薩相應,脾氣也不要那麼壞,這才叫相應。

也已厭倦去聽那些所謂 “ 博學 ” 之人說法,他們講的修行只是增添更多的煩惱,而不是調伏自心:任何他們所說的只是表面之詞罷了。

不管做什麼事情,一定要實實在在地去做,修練佛法也是如此,嘴巴裡可以說得很好聽,但對所講的完全做不到,這不只是欺騙他人,也是對自己最大的蒙蔽。

藏傳密宗本尊神祗的表徵旨意,始終是要藉煩惱來修行。

講得白一點,是要往三毒中修,把貪嗔癡提煉出菩提。

但,帶有宗教式的藏傳佛教,卻硬生生的要把出離心給加上去,會有四不像的感覺。

若出離的話,所有世間的情懷都得放下,還要看破紅塵,這哪有那麼多煩惱給你提煉?

貪嗔癡本來是要應化不同的本尊,所以密宗的神祗裡面才有寂靜相、忿怒相、美艷相等,可惜的是:一般坊間的教學,都沒有傳授怎樣用這些神祗本尊來轉化煩惱。

一般信徒只能勉強推測,當然也會說佛配痴、金剛配瞋、菩薩、空行母配貪。

但,要怎樣的去操作這些本尊神祗來轉化煩惱情緒,才是王道吧!

我蠻相信密宗本來就是唯識學派的修行工具…

我們每天都在念誦咒語,觀想憶念本尊,如果沒有正確如法的使用念珠,那麼修法的效益就會減少,因此要正確使用念珠。

念珠非常重要,但我們常因容易得到而等閒看待它,沒有正確的行儀。

有些人因為習慣、還有方便的緣故,常用右手持用念珠,但依據密續經典開示,必需用左手來使用念珠。

(這是寫給修密宗的人看的。)

禪修的目地是回歸我們的本性,持守心的自然狀態,這就像旅行後回到了家,我們希望能夠好好的休息放鬆。

因此,禪修不是改變心的自然狀態,也不是任何的增添或誇大,這一點在練習止的禪修時最為重要。

我們要試著安住在自心自然平常的狀態中。

所以光是在自己佛堂的坐墊上禪修,這還不夠。

我們需要將止的禪修,融入下座後的所有活動之中,包括我們的工作。

尤其在太過情緒化時,我們要能夠應用上它,這非常重要。

我從很年輕時就開始修練自己的心,到如今還是一樣;不管是出門與否,每天都會花好幾個鐘頭來修心。

經驗是,修心會變成一種習慣,像吃飯一樣。

好消息是,你只要花很少的時間,就會有進步,要做到完美,超出絕大多數人的能力範圍,因此,我們的重點是要求穩定的進展。

精進是一種自然熱衷於修習善法的心態,相對來說,強迫刻意的去行持善法,那就不是精進,同時也不是修行。

修行是自然的事,刻意去做反而不是修行了。

釋「薩」迦派的《道果教學》,除了釐清我對此派最高心法的各種修持秘訣,(每一派都不同,而且有蠻大的出入)…

(下面的文章不是給門外人看地,看不明白也不要問我,因為要解釋的話,你得花一段時間研究過了這才講得明白的…)

黃教圓滿次第的修法,花教(釋「薩」迦派),白教和紅教,各有修氣脈的功法,但各個持有不同的目的。

若依黃教的論點,氣沒有入中脈而現起臨死八相,所點燃的丹田火山不究竟的,但紅白的氣脈卻不是這個看法。

花教的甚至說在還沒修圓滿次第的氣脈法之前,搞著生起次第時,就已經會看到臨時八相。

(而且還沒有說明要修芥子壇城,因為黃教認為生起次第的芥子壇城,是有機會修出臨時八相)但,花教卻指名道姓的說明了,未進入圓滿次第高氣脈就已經出現了。

紅白二教的第四灌頂,通常是傳最無戲論、最無為而為的,如大手印或大圓滿,不再搞觀想或氣脈的。

但花教的第四觀卻是有作有為,有觀想有氣脈。

可是,花教的最無戲論的做法,是所有四灌修法的見地。

他們把最無為而為的擺在第一,然後融入於接下來每一個層次的修持。

雖然大部份派別的做法是從最有戲論(生起次第)的修持發展到最無戲論(大手印),即有最複雜的修到最高境界的甚麼都放下。

但,我覺得更符合腦神經的做法,是從甚麼都放下開始,修到越來越複雜。

但,這不是從難度的角度來談,而是先悟了最無為而為的,然後用氣脈來強化那無為而為的體驗,然後再用生起次第來強化氣脈和無為而為的境界。

整條路線是前中後結合,不是修下一階的東西,就放下上一階的。

而且還讓我在文獻中,找到馬爾巴大師的口訣,他果然有一招是修了氣脈後,再修生起次第的。

而且不是捨去氣脈而修生起次第,是貫穿的。

這些技術會不會讓你成仙成佛,我不知道。

但,要來駕馭自己的感受和狀態,應該是超厲害的心智科技。

呵呵呵呵!

再來…

你覺得孤獨就對了,那是讓你認識自己的機會。

你覺得不被理解就對了,那是讓你認清朋友的機會。

你覺得黑暗就對了,那樣你才分辨得出什麼是你的光芒。

你覺得無助就對了,那樣你才能明白誰是你的貴人。

你覺得迷茫就對了,誰的青春不迷茫。 —— 劉同

------------------------------------------------------------------------------

有時候先知道自己的原點在哪,才能算得出你要去的地方有多遠!

也才知道你要堅持多久,花的力氣要多大才能抵達,光是傻傻的努力與堅持,或許終會有一天到達…

但多半可能走的終點的人不是你,而是知道距離的人,用對方法的人!

光是知道要堅持和努力是沒有用的,如果沒有決心和行動力,最後又會回到原點。—— 盧蘇偉

就像︰

在我們的生活中,沒有比輕視自己更致命的情感。

連自己都瞧不起自己,哪還能談去愛什麼人呢?

愛情這種情感,是一種沒有強烈的自尊心就難以守護的欲望。

「自卑的生活」絕非有價值的生活。

造成一個人自卑或類似情緒的決定性契機,大多來自童年時期的經歷。

斯賓諾莎之所以把自卑定義為一種「因痛苦而把自己看得過於低下」的情感,也是有原因的。

在此,我們必須把焦點集中在「痛苦」上。

小時候如果不斷地受到父母的責備和批評,而不是稱讚的話,長大以後,仍舊會時常陷入痛苦的情緒中。

自己做的事情,如果是別人家的父母,早就讚不絕口,但自己的父母卻無情地貶低。

如︰「你跟你媽(爸)一個德行,沒藥救了,就沒有一點像我的地方?」

已經把這些話習慣性地聽進耳裡的人,又怎麼可能看得起自己?

不管怎麼做,都只是備受指責的話,那麼不管是誰,對於自己的行為,甚或是自己的存在,都會覺得沒什麼價值,所以才會被痛苦的情感所攫住。

當童年時期所造成的痛苦,如同習慣一般存在於內心的時候,我們就會不自覺地沉浸在貶低自己的自卑情緒中。

習慣性的自卑,或說像宿命一般認命的痛苦,這就是自卑的真相。

所以自卑是一種很難擺脫掉的情感。

黑與白、善與惡、幸與不幸、正面與負面,所有的事件皆是一體兩面互相牽制才得以平衡。

你可以改變形式與重新分配比例,也無法去否認另一方的存在,這便是真實世界。

另外︰

簡單生活,絕不只是生活簡單,而重要的是有一顆簡單的真心。

也絕不是與人隔絕,或只是學習偶爾懂得停下欣賞,這樣你不是孤獨寂寞,就是頂多感動一下,然後就一切照舊!

請誠心與坦然接受自己吧!請認知與領略真實人生的種種好與不完美吧!

願意學習與練習愛,記得喔!愛是需要提醒與學習的! 就這樣,愛會變成你生活的一種習慣…

真正佛家道場的精神不只是蓋個房子、成立個中心、成立個道場就圓滿了,不是這樣。

如果沒有佛家道場的精神,那就變成是花了很多錢,到頭來很多的人聚在一起,對人們的修行也沒有多大幫助,就只是混在一起彼此罵來罵去而已,所以我們一定要有一個道場的精神。

放輕鬆是件自然的事,但我們沒人做到,嘴上說放鬆,但一個比一個急躁。

其實心性本來即是平靜自在,由於我們習慣於煩惱,因此一遇到刺激的外緣,就會過度反應和情緒。

我們該怎麼辦?

就是回到本來的自己,然後放輕鬆。

身體放輕鬆,語言放輕鬆,慢慢的,心就能夠自在…

所以,也不要有「太多的期待」,即使是我們的修行也是一樣。

如果我們對於自己的修行期待太高,這本身就會是一個障礙。

如果我們希求、期待這個那個成就,那麼原本一件相對上簡單的事情,就會變得困難。

對自己過度的期待,那麼連我們有小小的收獲,都可能會被阻礙!



來源︰網路…

2015年6月1日 星期一

人生路自己走


要改變這個社會,有時候要從很間接、很小、甚至很遙遠的地方開始。

舉例:我們不是要等到有人亂殺小孩的時候,才思考要如何解決問題,甚至如台灣現在經歷的一場激烈的探索:要不要死刑。

(之前的捷運殺人事件,有一些人還是再牽拖打暴力電玩的關係。拜託,不要把事情簡單轉化到把所有的罪怪在電玩上。)

這些問題,是比要不要死刑和是不是太多暴力電玩來得更複雜。

死刑是發生了後果之後的對策,更重要的是提早的免疫。

要改變自己的政府,可以大肆的革命,也不一定要大革命。

如果從小到地方開始做起,你不一定會在你有生之年看到改革,但,當每一代的思想開始改變時,政府就不得不改變了。

所以,最確實的社會改革,就是教育。

而且,絕對不是道德教育或如《弟子規》這種奴化人腦的教育。

從小開始,要教會下一代表如何達自己,表達自己的開心,表達自己的不開心,表達自己的不滿,表達自己的憤怒,表達自己的想法,表達自己的點子。

我們目前的教育是為了應付工業時代的工作需求而設計的,我們的小學、中學和大學的教育,是教會你有效率的工作和服從。

撇開目前的教育會不會教我們成為領導者,但,很明顯的是沒有投資太多的時間在學習如何表達自己。

我們只是一味的強記又強記。

沒有學校的科目是教我們:如果我們覺得這社會有問題,我們要怎樣的表達?怎樣的質問這個社會?

(這些問題只在大學的特定科目有探討,若你不是讀這些特定科目,你就只能長大後自修自思。)

沒有學校老師教我們:如果你覺得人生很沒有意義,或覺得很有壓力,你要怎樣表達?怎樣找答案?怎樣面對?

(這些問題,除非你在大學是讀心理系,不然的話,你只能從課外書,或額外的找專業輔導,甚至是在宗教裡面找答案。)

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問題,但學校沒有給我們好好的準備。

反之,我們只是準備了考試,要背一大堆長大出來工作時候完全沒有意義的資訊。

若從小就學會表達自己,你猜他們長大後會怎樣?

那些有壓力到要殺自己孩子後再自殺的人,如果由小學就開始讀到心理學,中學再有一些稍微深入的心理學科目,他們的腦袋中,起碼有了一些基礎的資訊,知道要如何面對,甚至發覺自己面對不到時,知道去找哪些專業的輔導員來協助。

也知道怎樣的表達自己內心的無助,更知道如何開口向人求助。

而且會表達自己的人,必定會健康的表達自己的不滿。

只要你的下一代會表達自己的不滿,他們就是會投訴的人民。

只要讓投訴的文化滲透民間和媒體,政府才會開始重視人民。

要在小學和中學開始,把心理學和演講溝通納為必修課。

(不是那種他奶媽的娘僵化人腦的《弟子規》。)

改變要從很早以前、很小、很遠的地方入手。

所以,在政府還沒有意願要這樣做,在還沒有民間團體支助學校這樣做之前,我覺得身為父母的,可以先帶頭做這樣的教育。

你的孩子和接下來的每一代,甚至是未來的社會,都會謝謝你。

向任何僵化思考的教育說不,積極推廣任何鼓勵思考和表達能力的教育!

就像…

稍微有些人際經驗的,會發現一些很玩味的現象:

口氣很大的大爺,會說自己為人謙虛。

潑婦型的人,會說自己沒有大小姐脾氣。

施害者會說自己是受害者。

我會告訴大家寧可欺騙他人或隱瞞事實來達到一些目的,也不要瞞騙自己。

欺人不欺己的,不一定是最快樂的人,但,這個人是有機會能反觀自己。

瞞騙了自己,是沒有自省的能力,只有自我合理化的能力。

還有︰

已經習慣欺負你的人,會在你第一次不想再被他欺負時,會很驚怒的覺得你是在欺負他。

然後,他會懷恨在心,繼續的再把欺凌升級。

狗改不了吃屎的胃口,惡霸改不了欺負你,是他理所當然的權利。

再來…

有不安全感是我們自己的功課,自己的創傷只能自己療癒,就算是最親密的人也只能陪伴!

活著想要高高的飛起來,但在傳統生活當中大概很難飛起來。

這兩個東西的衝突沒有絕對的對錯,而是該怎麼去平衡…

在亞洲人「孝」的觀念裡,要陪伴在父母身旁,才是「乖孩子」?

也非常明白,寧可在他們還有能力照顧自己的時候,狠心離開,努力去闖關…

也不要,在他們真正需要我的時候,卻沒有足夠的能力,照顧他們!

有時,我們會透過文字鼓勵別人,但更多時候這些文字也激勵了我們自己。

人生是不需要討好每一個人,討好自己,比活著想要取悅他人來的重要很多。

在匆忙紛擾的人世看穿自己的孤單,其實是種美好,也已經學會了放下,然後繼續向前走。

------------------------------------------------------------

最富有的時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貧窮的。

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

一個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過自得其樂的生活,抱着振奮樂觀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宮一般。

犯不着千辛萬苦求新,無論衣服還是朋友。

把舊的翻新,回到它們之中去。

萬事萬物沒有變,是我們在變。

—— 梭羅 瓦爾登湖

還有︰

人啊!獨自一人走向這個社會;相對的,我們也是一個人獨自離去這個社會的?

這兩者間,都有喜悅及悲傷的淚水—但這淚水畢竟不是鐵打的,總會乾的……。

將「時間」,盡你所能的闡述它,你會怎麼解釋?

「……看著逐漸消失在某個小路轉彎的地方,用走遠的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還是靜靜的取下時鐘,無奈的看著秒針與分針一一的流逝?

對於時間有不同的丈量方式:「一只沙漏裡細沙流完是一段時間。

一柱馨香裊裊燒完是一段時間。

一盞清茶,從熱到涼,是一段時間。」

「那怎麼就知道,你活的比我長呢?

時間才是最後的法官。」

是啊!每樣物品,都牽引著時間。

「從哪裡來,往哪裡去,心中也漸漸有一份明白…」

人的手上,是否也牽著一條細繩,慢慢的被時間拉著走呢?

雖然只是緩緩如冰河移動般,卻不會停止。

與人相處的冷熱也是距離。

-----------------------------------------------------------

「生命和死亡之間,也是保持一種馴良的距離。」─ 詩人顏艾琳之舊作

------------------------------------------------------------

人生是一個奧秘,而不是一個問題。

不是一個要被解決的謎題,也不是一個被回答的問題,而是一個要被經歷的奧秘。

—— 吳淡如

--------------------------------------------------------------

人的一生,會遇到許多人,而每個人之間,都存在著一個距離,可惜由於現代社會的冷漠,感覺彼此聚集,其實大家的心都距離十萬八千里,甚是可惜,或許「君子之交淡如水」便能「細水長流」…

「人生由淡淡的幸福和淡淡的悲傷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爾的興奮和沉默的失望中度過每一天,然後帶著一種想說又說不出來的『懂』,做最後的轉身離開。」

人生的高度、長度,由自己決定,我們的人生不過像是公園老樹的一片落葉般微不足道 — 但你可以讓自己的生活更精采更有價值。

只不過都是人,生命的一種展示方式。

對於「人」及「人生」有了改觀,那看似厚實而有重量,也只能靜靜的細讀,才能悟出了一些道理!

漂泊久了其實都想找一個歸依,但是感情的靠岸不一定是結婚,事業的靠岸不一定功成名就,生活的靠岸不一定要找個房子,生命的靠岸不一定要停留在某一個地方。

我們每個人都有生活,要把佛法和生活結合是很重要的。

生活就是無常,就是佛法中很多的道理,但沒有引薦,我們會看不到,所以要互相借鑒:在生活中看到佛法,在佛法中看到生活。

另外︰

記得…小學時期,在上課的時候,老師常會說,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所以我們要好好愛護它。

我劈頭就舉手問老師說,那地球上也只有一個我,所以你要好好愛護我。

當時,老師是翻了白眼,停頓了一下,然後,頭上一隻烏鴉飛過點點點,還有三條豎立的直線…

呵呵呵!

人生,太抽象了!



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