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9日 星期一
信矛盾者得永生
隨著接觸信徒久了,會發現他們的邏輯是很神奇的一體兩面的矛和盾,同樣的東西轉一下就變成另一樣東西,矛盾合一。
有利他們的論點就是矛,一不利他們,同樣的邏輯馬上變成盾。
這,已經超越了自相矛盾,這是合理化矛盾的最高境界:矛盾不二。
比如說,平日時常炫耀科學證明了自己的宗教,說自己宗教的天文觀多麼正確,引用科學家的言論來證明自己宗教是科學的,或者放大一些經文來說幾千年前自己的宗教早已知道現代科學才知道的事情。
但是,一旦你舉出他宗教與科學不吻合的地方,他就會說科學還未能證明的不代表是錯的。
你說他們信仰的教義是沒有科學證據,他又說不能證明不代表不存在。
宗教有許多對現象界荒謬的解釋,他們又說那隻是比喻,或者古代人的思想的確如此(不是說『比現代科學進步』嗎?)。
還有另一點,就是歷史角度看待宗教。
這些信徒應該從來沒想過歷史的定義是什麼,他們不知道自己讀者的經典也是歷史的一部分,各種宗教文獻也是史料,甚至自己讀著的教主的故事也是從史料中整理出來。
不信?
你知不知道釋迦牟尼從出生到死亡的故事有多少個版本?
當他們讀這些自己教主威風的歷史時就認同。
但讀到與他們信仰相衝的歷史,就會開始狡辯『歷史不可信,因為歷史會隨著新證據出爐而變異』,這就是典型對歷史考察無知的說法。
一個歷史觀的形成,是由已面世的史料來構成。
當出土的史料越來越多,一個歷史觀的確會隨著不同證據的面世而改變。
但是,相對未出土的證據被發掘的可能性會變得越來越低。
假設考古工作是一直以同樣的進度開展,目前已出土的史料的學術考察大部分已經完成了,那麼基本上要改變一個已經有十分龐大數量的史料支持的宏觀歷史觀的機率將是非常低。
就算有新證據出土,也很難去撼動主流宏觀歷史觀。
有些信徒甚至說『歷史學者沒有證量,所以不能了解真正歷史發展』。
你讀著你教主的故事,也是歷史的一部分;你讀著的經典,也是一種史料,為什麼不見得你需要『證量』才能理解你教主和教派的歷史?
拜託,歷史學家並沒有嘗試去告訴你涅槃,解脫,梵我合一,天堂,地獄,輪廻,因果,上帝,神明等是不是真的,他們只是用著邏輯,社會學,心理學等較科學的方法來告訴你宗教的史料究竟在顯示些什麼。
假設說歷史學者否定你的宗教信仰中的神蹟,那不是他們的問題,因為去證明你相信的神通神蹟是不是真的,根本不是他們的工作!
你相信有這些神奇的東西,就麻煩你自己拿出證據來說服別人。
(很明顯,目前是不夠證據說服科學界的,呵呵!)
(題外話:大乘佛教相信的龍宮藏大乘經的說法,不被史學家接納,因為現實中找不到龍宮,除了龍宮可以是表達著印度的一個真正存在過的部落以外,還有一個很簡單的解釋:他奶媽的娘這與有實際證據支持的大乘發展宏觀歷史不吻合,明白嗎?)
也有的說,別的宗教的教主也是對的,也有證量,也是菩薩,聖人等等。
但是,他奶媽的娘不見得他,把別的宗教的典籍當成自己宗教的經典一樣,每天早晚念誦一輪?
不見得他會依據別人宗教的教義去信受奉行?
說別人是對的同時又認為別人也是外道,真的是最高境界的矛盾不二。
宗教有共同點不出奇,尤其是對外行銷的真善美部分,但是說到核心教義,就千差萬別。
會說出這種全世界宗教合一的,有幾個解釋:
第一,官腔,為了討好別的宗教信徒。
第二,虛偽,以為包山包海容納別的教義會顯得自己很崇高。
第三,行銷,有種『天下武功出少林』的策略,企圖包山包海來吸納不同源流的信徒。
還有一種信徒 ,時常向人炫耀自己的宗教是智信,需要實證,所以很理性。
但是你一舉出反駁他信仰的證據,他突然從很有實證精神的護教者,變成十分虔誠的百分百信徒,告訴你需要相信佛菩薩,神明,上天老母,上帝,阿拉,這些讓你懷疑的證據,多數是業障或者上帝給你的考驗。
如果是真的那麼理性,那麼講究實證求真的精神,就算沒有信仰也沒什麼大不了,因為現實的證據已經足以讓你去接納這件事情是可行的。
信徒會反駁『那麼對你未知的東西,你哪裡可以有那麼肯定?你未成為聖人之前不就要靠相信的話嗎?』首先,沒人說你不可以參考古人的話語。
只是,參考的當下,你好像忘了很重要的東西:多參考各種說法,又不是白痴!
去聽一聽與這類說法相悖的講法,看下它是不是真的合理。
另一種矛盾不二的,就是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他首先會舉出奉行xx善行的人有xx善報,奉行yy惡行的人會有yy惡報。
(之所以用xx和yy來代替,是因為個宗教的善惡標準都不一樣,更加和社會常理不一樣,所以讓讀者自定義)
然而,你舉出奉行xx善行的人有yy惡報,奉行yy惡行的卻有xx善報時,他就會說『時辰未到』,『惡果未熟』,『上帝自有分數』。
那來問個問題:你如何知道?
你如何知道真的是因為『時辰未到』,『惡果未熟』,『上帝自有分數』,所以惡人有善報?
你只是猜的,對吧?
Just fucking admit that you were merely guessing it,
你不是全知的人,所以你只是憑著自己的信仰去揣測事情的可能性。
如果不是,你有證據嗎?
最後一點,為了向世人證明自己的宗教是愛與和平的宗教,所以就刻意放大自己宗教的教義中有關愛與和平的教義 ......
當你舉出他宗教的暴力經文一面時,他就辯稱『那是時代背景的關係』,『那是比喻而已』。
他奶媽的娘,好像比喻兩個字大過天,比喻就可以扭曲血腥的原文變成和藹可親的意思。
說一個難聽的事實:一個自稱 religion of peace(和平的宗教) ,是有明文記載要用殘酷的手段去對付非信徒,這是那整個宗教的問題。
別跟我說錯的都是人,不是宗教。
有這種經句,加上這種信徒 ,世界會和平?
但是,不論一個人有什麼辦法去證明一個宗教多麼荒謬,反智,不理性,幼稚,信徒都肯定有辦法,用他的矛和盾來為宣揚,他的真理而做出許許多多的理由。
哇,此乃信徒真矛盾也。
-- 節錄 --
在我寫了《吃素吃到腦生草》後,有些佛教徒開始反彈,爆粗罵我不應該吃飽飯沒事做,批評持素的人,而且吃肉持素都一樣可以,不應該互相批評。
另外有一位佛教徒就 “ 善意提醒 ”,要我公平各傳三乘經典,接納別的部派的說法,免得 “ 誤解佛意 ”(擺明講我誤解佛意)!
那篇文章內完全沒有提到反對素食,我自己就有持素的習慣。
然而,我不會因為自己持素,而認為吃肉是十惡不赦,斷慈悲種(許多大乘佛教徒最相信的呵呵!),因為我能理解多數人一出生就跟著大環境走,所以有吃肉飲食習慣是十分正常(從演化論看,人類更是必然吃肉的)。
吃肉斷慈悲種?
這句話簡直是在侮辱許許多多從事慈善業又吃肉的人。
要知道,有樣東西叫言論自由,只懂一昧亂罵,只懂跟感覺跑,這種行為讓我想到一種病。
這種就是典型的真相恐懼症,看我寫的東西動搖到他的信仰,他才會因為無法逃離那種不適感而討厭我!
佛陀從來沒說過『各修各的,不要互相批評』這種話,他一向來都是公開抨擊婆羅門教和其他派系的沙門(佛教稱之六師外道)。
在僧團中,各比丘也是有話直說,不會因為同門所以『不要互相批評』。
不說佛陀,說說整個佛教歷史上,都充滿著各派系間的互相批判,禪宗和淨土有,密教之間也有(空有之爭)。
在佛教徒的角度看來,批判別的思想叫做『破邪顯正』。
在文化競爭角度看,那個是市場定位的一部分,若不把自己定位好來,認為什麼教法都是好的所以不可批評,這種行為好聽叫開明,難聽叫沒立場。
原始佛教從來沒教這種大一統思想,只有專搞大愛世界,需要討好社會的宗教家才會這麼做 ...
我不是宗教家或教主,不需要討好任何信徒,我只需把我知道的說出來,不需要假中立說『吃肉吃素都是佛陀教導,只是各種角度看待不同而已』,要我說出這種話,就是要我違背學術良知。
話說回來,信徒這樣罵我,還有另一個目的,就是要我停止寫這類他不喜歡的文章,進行資訊封鎖。
看樣子有朝一日這些恐懼真相的佛教徒當權後,也可能學歐洲黑暗時期的教會動武封殺自己不喜的資訊。
(別以為佛教在競爭中不曾使用手段打壓對手,錫蘭的大寺派對壘無畏山派,藏傳佛教的各派系,還有漢傳南北宗,都有用上手段,其中南宗神秀的手段讓胡適聘他為六祖的宣傳大使 ...)
那篇《吃素》文,惹得信徒那麼大反應,因為它揭露了3個信徒恐懼的真相:
1.歷史上的佛陀有吃肉
2.原始佛戒沒有禁止吃肉(知道真相後無法再藉佛陀之名來鼓勵素食)
3.人不可能盡善,佛陀也不是萬能的(尤其是這一點)
我再提醒,吃肉的確是殺生來獲取食物,但吃素的也不要自我感覺良好,以為自己沒殺生很清靜。
持素的知道培植菇類所用到的木屑,是需要伐木來獲取嗎?種植蔬菜的過程沒殺生?
問題不在持素,而是持素後以為自己很清淨,然後藐視吃肉的(這種情緒,就是提到『信徒四種情緒』之一),在我看來這更像是消費別人來榮耀自己的行為。
漢傳佛教徒以『吃肉持素一樣可以修行』來反駁我的,請先搞清楚,這個本來就是原始佛教的立場,現在是漢傳佛教鼓勵僧團信眾『只可以吃素』,而不是原始佛教搞出來的問題。
要我公平看待各傳經典的,事實上是暗示鼓勵持素的大乘經典也是出自佛陀。
說到公平,有多少大乘佛教徒遵守1950 年世界佛教徒聯誼會的共識,或者印度佛教史實,停止使用『小乘』的字眼,還南傳佛教一個正名?
(這點近乎不可能,因為大乘佛教的成立,本來就是要有個比它低層次的系統做對比,才能名正言順自稱『大』乘)
《吃素》文最令信徒咬牙切齒的,就是把一般佛教徒相信的佛陀和真理的必然關係切斷了。
他們本來認為因為佛陀教導持素,所以是對的。
同時又繼續推廣持素的好處。
但是,說持素不是佛陀的教導後,他們的反應好像是非要佛陀教導持素不可,為什麼?
懷疑這班傢伙根本就不是為了持素的好處而持素,而是基於它被認為是佛陀教的才持素。
若他們真心為了環保,健康,和動物的生命而持素,根本就不會因為我說『佛陀沒教導持素』而動搖,這算不算『對人不對事,依人不依法』?
這樣看來,說持素有N個好處原來只是包裝,最重要是它必須是佛陀說的才可以?
真諷刺,自稱宣揚真理的佛教,竟然會害怕歷史真相。
當年還有位淨土宗的名人焚燒印順的書。
若這句『我雖然不認同你說的,但誓死捍衛你的發言權』叫良心,那麼不認同就只顧燒書加辱罵的又是哪一顆心?
但是 ...
過午不食就是佛制定的,主要是為了減少貪慾,不只如此,這對健康也有極大的幫助,如果能做到,非常有利益。
如果做不到,晚上至少也少吃一點,至少不會頂著個下垂的肚子。呵呵!
就像 ...
我們總誇張個人生命的重要性。
有許多人對自己的生命根本不知如何是好!
我們都知道時間的重要,生命的短暫 ......
但卻蠻不在乎地,活著,自己不開心的生活!
案例:
小和尚問師父:“ 您能談談人類的奇怪之處嗎? ”
師父答道:
“ 他們急於成長,然後又哀嘆失去的童年;他們以健康換取金錢,不久後又想用金錢恢復健康。
他們對未來焦慮不已,卻又無視現在的幸福。因此,他們既不活在當下,也不活在未來。
他們活著彷彿從來不會死亡;臨死前,又彷佛從未活過…… ”
人,唯有在被所有人遺忘後,才真的離開人間,人,只有在名字不被呼喚後才真正死去。
一個學法的人要像蜜蜂採蜜一樣,蜜蜂不會隨便什麼都去採取收集,它的目標是花朵的精華、花朵的營養,也就是花蜜,因此學法人也要如蜜蜂一樣,用智慧與信心,去汲取值得學習的、值得效法的部分。
有人問一位大師說:如何才能「一生成佛」?
大師答:無非是「甚深空性」和「菩提心」。
如果你連「無我」的空性都不了解,也没有菩提心,卻想修持可以一生成佛的甚深密續,這是没有意義的。
禪修並不是一動不動的坐著,專注在某件事物上,而是打開你的心,去了悟一切現象的本質,這才是禪修的目的。
念頭會在禪修時升起,但這並不重要。
我們不應該相信念頭是不好的。
然而,這也不表示追隨念頭不是阻礙。
事實上,我們應該既不追隨也不排斥念頭。
我們應該完全不理會它們,不為它們費任何心思。
來源:網路 ...
2014年9月26日 星期五
放棄成見,學佛 ...
佛經真假,一直以來都是佛教界的議題。
之所以成為爭議,是因為每個派系都需要特定的經句來支持自己某些見地和行為。
假設一個經典被人認為是杜撰的,那麼他們就在宗教內失去了某些行為和思想的正當性。
因此,信徒都十分積極反駁他人對自己派系使用的經典是偽經的指控。
實際現況,原始佛教以歷史角度判斷,除了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和小部的六經(法句經,如是語,長老偈,長老尼偈,經集,自說語) ,其餘的小部經典,論藏,乃至後期的大乘經論,統統不是歷史上的佛陀所說。
到了南傳佛教,就開始接納許多小部經典,與其阿毘達摩是佛說。
除此之外,還肯接納清淨道論為修行指南。
但是,對後期經典的立場和原始佛教一樣,都不屬於歷史上佛陀的開示。
( 在部派佛教時代,阿毘達摩並未被所有部派接受為佛說! )
大乘佛教,就承先啟後,認同阿含 / 尼柯耶是佛說之餘,也接納了後期逐漸傳出的新思想,三大阿僧祗劫菩薩道,六度波羅蜜,乘願再來的佛菩薩,應運而出的般若經,淨土經,唯識經,乃至如來藏經。
經典傳出的漸次,可以從地理,時代背景,以及經典內容比較中推測。
秘密佛教及藏傳佛教,就有了更多神秘色彩的經典。
咒術,祭祀,觀想,乃至最具爭議性的雙修等等法門,統統可見於密續中。
當然,他們相信這些經典都是傳自佛陀,甚至大日如來和金剛薩埵。
雖然普遍上大乘佛教徒都接納藏傳佛教,但不是所有大乘派都認同藏傳是佛說。
上面都是各派派的門戶之見,對外人的確亂人耳目,對佛教圈也不見得多清晰。
細數判斷佛經真偽,大致上可分成四種方法:神通,祖師,法義,歷史。
神通流傳
這點是為大乘正統性辯護。
由於無法找出大乘經典與原始佛典屬於同期的實質證據,因此就傳出大乘經乃是菩薩和天神以不可思議神通集結後,等待因緣成熟而傳至人間。
OK,非常動人的說法,但我只有兩個看法:死無對證,自圓其說。
大乘經典流傳過程絕對不是什麼神秘無人知的事情,史學家不需假設神通傳經,單憑比較佛教經典就能探究出大乘經典發展史。
從部派演變至大乘中面對傳統佛教的抗議,唯一能自圓其說的方法就是把經典源頭推溯至無可查證但又具權威的個體和地方:天界,龍宮,佛菩薩,鐵塔,天神等。
(人對不可知的領域【真理,神,宇宙意識】產生敬畏心,因此壟斷這點等同掌握其權威性!)
還有,信徒們會繼續辯護說『科學現階段證明不到神通傳經,不代表以後沒有機會證明』。
有想過嗎?
假設這個荒謬的講法,不是在今天傳出,而是在古代民智未開,對天文學毫無概念的古人中傳開,甚至成為一種宗教,流傳於古典中 ......
問題是,你會相信嗎?
祖師證量
由於這部經典有祖師保證,甚至祖師依據經典的講法修行而證悟,因此可知這部經典是佛說。
這種說法,已經在假設佛陀壟斷了真理,只有佛陀教的才是對的,此外一切方法都是錯的。
這樣一來,就等同把佛陀,效果,與及真相三者掛鉤,佛陀教的肯定能見效,見效代表那個就是真理。
很多時候,信徒是以假設【佛陀教的肯定對,所以一定會見效】的心態去修行。簡單講,就是個【信】字。
為什麼不曾想過:
1.佛陀並沒壟斷真理(先假設佛陀知道真理)
2.佛陀沒有壟斷有效果的法門為什麼會有效果和真理之分?
祖師的開悟體驗稱之為效果。
然而,這個開悟體驗是不是真理,就是十分主觀的說法,也屬於各派自家判斷的範圍。
比如說,這一家因為祖師修法有體會而認可祖師是悟者,另一家卻認為那隻是腦筋作用;一家認為空性是究竟真諦,另一家卻認為那是落空,這些爭論由古至今都可見於佛教中。
假設佛陀並沒壟斷有效果的法門(或者 “ 能見道的法門 ” ),就代表後人也可以自己找出同樣能開悟的方法。
分別在於,各門各派在達致開悟的道路上都有不同的路標,一派相信是初果至四果,一派則相信菩薩五十二階次,大家其實都在在同樣的本質上,開創不同的思想體系。
因此,後起的法門能夠見道,不代表它是佛說,只表示開創此法門的祖師有料而已。
符合法義
就因為某經典符合佛教教義,就判斷他是佛說,是種非常武斷的說法。
這就是為什麼後來會出現【論藏】,就是為了把祖師的意見和佛陀的原意隔開。
曾和一位涉獵佛學的中醫聊天時,他談到《黃帝內經》命名,和把大乘經冠為佛說,是同樣的道理。
古人為表謙虛,於是把所有榮譽都歸於過去偉人,《黃帝內經》作者讓給黃帝,大乘經作者讓給佛陀。
除了 這道理之外,也是為了增加經典的可信度。
然而,【符合法義】這說法卻同時衍生出另一個疑點:什麼才叫符合法義?
假設用三法印,四依法,我想告訴各位這些標準,其實都是模棱兩可的說法 ......
假設是依據聖言量,認為單憑一個人的語言文字就可以判斷修行程度?
假設是依據經典,那麼以後期撰寫的經典,來認為早期經典的說法不如法,可行嗎?
歷史考察
歷史考察就是最符合常理和邏輯的方法,並且講究實質證據。
長話短說,從十九世紀中開始的佛教歷史考察,到今日依然認定佛陀的原教就是阿含/尼柯耶,最古老的就有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以及小部六經。
其餘的,多是後期撰寫的。
這是不是代表,只有阿含和尼柯耶才是佛說?
從巴利文看中部尼柯耶,都可以找出被動手腳處,四阿含有更明顯的後期想法,這點各位都知道了嗎?
真相:現實中只有最可能是佛陀說的經典,沒有100%是肯定佛說的經典。
請記住,佛陀死了兩千五百年,目前的證據,根本不足以完全證明原始佛典是出自佛陀而不是後人杜撰,只能推測到出自佛陀的可能性很高(相對後期杜撰的經典來說)。
結論:現實中沒有100%是佛說的經典,只有90%或以下肯定是佛說的經典(尼柯耶和阿含),與及100%肯定不是佛說的經典。
所有的佛經,都是後人集結和撰寫的。
佛教徒都不喜歡聽這些真相。
我只是想提醒:是不是佛說,和這個法門的修法有無效果沒有關係。
佛教厲害的一點就是,就算把佛陀,因果,輪廻,鬼神等信仰統統去除,你依然可以從中得益,因為它還有禪修法門。
修習止觀所獲得的利益,除了通過科學驗證外,最重要的是你活著就可以體驗到。
洞見無我的修法,也不需要任何信仰為條件。
佛教無我法,除了解析肉身後無一真我的層面是常識以外,自我做主只是錯覺這點已經漸漸被目前的腦科學證實(認為自己對身體發號司令只是錯覺,實際上多數行為都由無意識做主,和唯識宗的六識和我執末那識的概念相似),當然這點並未完全被證實!
(注意,請不要腦殘地四處宣揚 “ 腦科學家已經證明無我 ”,我寫得很清楚,這點並未完全被證實。)
止觀,只要求實際修習就能看見效果;無我,也可以通過修習止觀而得知。
這些觀照,覺照,覺察,洞悉身心真相的方法,就算沒有信仰都可以修習。
佛經是不是佛說的,對搞禪修修行的人是完全沒有影響。
假設是一神教,他們的教主被證明是虛構的,那麼以信仰為中心的宗教將崩潰。
但是個人認為,就算佛陀不存在,只要修法一天存在,佛教是不會倒的。
常聽得人在爭執時說:這都是你個人的「成見」!
所謂「成見」,就是定型的看法,就是先入為主的執著;即使是錯誤的,也不肯更改,這就叫做「成見」。
見,本來是一種意見、見解、見識、見聞,並非不好;但是見解一旦成為「斷見」、「常見」、「成見」,甚至成為對「邪見」的執著,那就非常的不該了。
人,都喜歡帶著有色的眼睛看人、看事,因此看不到真相。
因為有成見,因此看不到真相,看不清事實。
放棄成見,凡事用客觀的態度看人、看事,不必預設立場。
「是」的,就還給它一個「是」的本來面目;「非」的就還給它一個「非」的真相。
唯有放下「成見」,去除我執,才能認清實相,才能擁有真心。
(因此,請再一次《殺掉完美的佛陀》唄!)
大丈夫何以能屈能伸?
不是大丈夫冷血,也不是大丈夫沒情緒。
大丈夫心眼定在自己預設的目標上,所以就不會太留意、注意或在意自己目前的感受。
他能屈能伸不是因為他沒有原則,而是他的原則很靈活的海納各種方案來達到目的。
我們總認為堅持久了,就可以成長!
孰不知 ...
有時讓我們成長的,不是堅持?
而是放下。
先說 ...
禪師們的生平,家庭背景,修行功夫等等,我不大清楚,對他有沒有開悟也不感興趣。
通常一說到禪師,多數人都有種刻板印象,馬上聯想到一臉嚴肅,手握香板,雷厲風行地巡禪堂的狠角色。
假設把他們的小道新聞賣出來呢?
有多少位八公八婆,馬上搬凳子在銀幕前守候?
這篇八卦小品,是讓各位能從另一個的角度來認識禪師的修行功夫。
案例:
喝茶去
話說有次禪師開示完後,便說聲『喝茶去』。
於是,大夥兒便開始移動,欲前往齋堂用茶。
這時禪師突然吐出一句『不得離開禪堂!』,大眾被難倒了,又要我們喝茶去,又不得離開禪堂?
接著,他又說聲『喝茶去』,大夥兒鬆了一口氣,又繼續移動身子。
『不得離開禪堂!』,他再次把參禪的人們搞得丈八金剛,摸不著腦袋......
提這起公案,我順道解釋其中用意:『假設疑情深厚以後,鋪天蓋地都是話頭,哪裡還有禪堂和齋堂之分?即時禪堂就是齋堂。』
所以,我的話還是有道理的,呵呵呵呵,說完就舉起竹扇笑。
狐狸精
禪師聞名於破野狐禪,現代台灣禪師卻偏愛說狐狸精的故事。
聽了這個開示還蠻多次,『狐狸精』,『小三』這些字眼耳熟能詳,為什麼呢?
提到話頭先行的修法時,禪師就愛給例子。
他會先問各位自己做得了主嗎?
『假設你有天去火鍋店,突然看到你老公和狐狸精在鬼混,你若做得了主,應該馬上告訴自己不要生氣,結果你還是很衝動地跑前去掃狐狸精巴掌,哇!自己的老公管不好竟然去打狐狸精哦?你若做得了主,為什麼叫自己不生氣時又會生氣?
若在很生氣時,馬上提問『是誰!是誰在生氣!』,馬上把生氣的力量轉移到話頭上,哪裡還會生氣狐狸精?你馬上把老公送給狐狸精,轉頭就走了!』
另一次,禪師問起『你們都知道聽完演講後回哪一個家吧?有誰懂得要回老家?』,結果一位男觀眾,突然說了句讓禪師傻眼的話。
『師父,我不知道等下要回哪一個家.......』
咦?
『我不知道要回大老婆的家,或是二奶,還是小三的,弄得我好煩......』
你開悟了嗎?
佛教徒最大的弊病,就是老愛問別人開悟了沒!
你們若是醬來問我,我會講:『我開悟跟沒開悟與你沒關係吧?你要知道我悟了沒有,就先把自己功夫禪修好,你開悟了自然知道。』
或者『在谷歌和大藏經找得到的東西,請不要來問我,要發問 ...請問一些與你修行相關的問題』!
說我開悟你們又不信,說我沒開悟你們更加不信,醬回答起來有什麼用?
來源:網路 ...
2014年9月23日 星期二
《圖解佛教禪定與解脫》讀後感
花了半天就讀完了這共有383頁的書,由釋洞恆法師所寫的《圖解佛教禪定與解脫》,不是暗示讀書速度快,而是這本書離譜地浪費紙張,有些只是一個小圖表就佔了一頁,有些甚至是空頁,加上它的字體也大,空行又多,半天讀不完是假的。
前陣子,又看見一些反宗教唯物論的網友再大放厥詞批評佛教。
首先,不反對你批評任何宗教,但是你好歹要知道 make sense(意義),不要逼到人家出手那會讓你顏面盡失才好。
要批判佛教,建議需要從主要的五個管道下手:哲學,心理學,腦科學,社會學,歷史學。
你也真是他奶媽的娘,只是在一旁喊佛教是抄印度教,悉達多是失敗的太子,佛陀自編了一大堆因果輪迴故事,還有涅槃的境界是讓人憧憬的大騙子!
好歹也給一點專業的分析,或者以腦科學的角度來解釋時空感停頓,所帶來的自我感消失等等,這些比較有根據的說法。
還有,悉達多是太子也是阿含經的說法而已,尼柯耶並不支持這個說法的,you know?
佛教是有受印度教的影響,但同時也具有強烈的革新風格,這是學術界的共識。。。。。。
說到佛教的腦科學和心理學,就一定要說上佛教禪定學。
科學界對禪定的研究也不是新聞了,也有專家發表了禪修對改善脾氣和減少壓力的效果。
腦科學也可以解釋許多禪修中所發生的宗教體驗,如時空感停頓,自我消失,見光見影,宇宙合一體驗等等。
心理學和大乘佛教中的唯識宗有比較大的關係 ......
但是《圖解佛教禪定與解脫》只是從原始佛典的角度來看待佛教禪定學。
這本書,不是初學者該看的書,因為裡面討論的課題,有一些是已經爭論上千年了,初學者看了會一頭霧水。
還有,若是有心要搞修行的,也不好接觸太多這類學術性的書,免得擾亂心神,還是等修行有些消息後才開始對比。
書內主要討論的課題有四,
(一)解脫是否需要禪那,
(二)解脫所需要的禪定,
(三)禪那是否佛教與外道共有,
(四)定中是否能作觀。
這四個都是爭論已久的課題,論淵源可探至部派佛教時期。
目前對第一個課題的看法有兩種,一者是需要禪那,一者是不需要。
贊成無需禪那的通常就是內觀禪派系居多,因為他們主張憑觀照就能的慧解脫。
然而,比較原教旨主義的(如達摩悟陀長老)就以尼柯耶來反駁單憑觀照中的剎那定就能解脫的說法。
泰國的阿姜查弟子為主的僧團也反對這種說法。
學習漢傳佛教禪定學通常都讚成止觀必須雙運,因此鮮少有見到他們參與這個辯論。
《圖解禪定》中並沒有對第一個課題蓋棺定論,只是引述經典來說以四禪引發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後帶來解脫知見是經典列明的解脫道。
那麼是否代表作者贊成解脫一定要達到四禪?
第二個課題就解脫所需要的禪定討論。
有些僧人認為唯有四禪才能帶來解脫,有些則認為初禪到四禪任何一個層次都足以解脫。
少數人認為受想滅盡定也能帶來解脫。
洞恆法師則引用經典來為一個較罕見的說法佐證,就是初禪至無所有處間的任何一個禪定,只要能作觀至漏盡就得解脫。
為什麼只能到無所有處呢?這點留到第四個議題才揭曉。
禪那究竟是不是佛教與外道共有的呢?
我讀過的忘了某論文中,有些是堅稱禪那是佛陀所發明的,不共外道的,也有些是認為初禪至非想非非想定處是外道所發明的,唯有受想滅盡定才是佛陀所發現的。
洞恆法師引用經典顯示禪那是佛教與外道共有的,其中有些外道認為第三禪就是極樂世界,有些認為進入無色定就能永恆存在或自我消殞等等。
然而,法師也認為只要能在任何一個禪定中做觀,命終後就能生於淨居天(得阿那含果的意思),這點還有待查證。
那麼,佛教和外道不共有的禪定究竟是什麼?
定中是否能作觀?
有看過某派系以個人體驗發表,他認為禪那的心力強大至五根無知無覺,唯有一心境性,強烈的心念,入定者無法控制腦筋去思考,因此無法作觀,必須出定後才能觀照身受心法。
這點分明就是踩到內觀禪的腳趾,因為內觀禪認為他們的觀照也能達到禪那,他們相信入定之下也能動腦筋。
洞恆法師的見解是,初禪至無所有處都是有想等至,非想非非想定處是行餘等至,想受滅盡定是滅等至,只有在有想等至中才能作觀,後二者必須出定後才能做觀。
在定中觀什麼?
苦,空,無常,無我,如果不得漏盡,就會進入更深的禪定(初禪入二禪,二禪入三禪等)。
其實,真正精彩的 全部都在後面篇章,因為內容就是洞恆法師從尼柯耶和阿含經中挖掘出前所未聞的禪法(講真我也從來沒有想過尼柯耶會玩這種東西)。
若依據達摩悟陀長老和隨佛比丘對名色的解釋,我們會認為識緣名色就是能觀(的識)和所觀(的現象界)。
然而,洞恆法師有本事以禪定的角度把識滅名色滅的意思詮釋成現法涅槃的境界,當中的精彩度不亞於禪家解釋的心滅萬法滅(拍手中)。
洞恆法師介紹的禪法,就是無所依,無所緣定,我是很懶啦 ...但是好像又透露太多,要知道就自己想辦法,還有讓我心情變好(哈哈哈哈...有空再探討!)。
還有,大乘佛教熟悉的空,無相,無願,竟然就是真正不共外道,佛教獨有的解脫境界?
這樣大乘佛教徒不就拍爛手掌:『終於給我看到原始佛教和大乘佛教的血脈了!』這個謎底是和無所緣定有息息相關的......
再來:
當有一天,你不再追求成長,只是去修。
那麼,一切才真正開始!
靈魂就正走在回家的路上了 ...
停止追求,不是放棄!
而是靜下心,才會聽見心裡的聲音對你說 ...
生命真正需要的,而不是太多的想要!
過去的那些日子,都曾經叫做今天!
「感謝每一個曾經,珍惜每一個現在。」
有時,人們的堅持,不見得是相信未來,而是不想背叛過去。
有智慧的人,他們努力不止,卻又看淡得失。
人生在於修行,修行則在於領悟。
時間是最好的老師,但可怕的是生活中有:懷念過去,幻想未來,虛度現在。
生活如同一杯水,痛苦則像掉落杯中的灰塵;如果選擇讓心靜下來,那麼灰塵自然會慢慢沉澱。
並不是我們喜歡一件事就可以把它做好,而是我們在做的時候,學會了喜歡它。
所有最精彩的旅行,都不是發生在外在,而是在每個人的靈魂中。
不要杞人憂天,煩惱並不會減少明天的負擔,卻會讓你失去今天的快樂。
時間本身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是讓自己學會珍惜時間。
其實我只是安安靜靜地活在自己的故事裡,習慣跟自己獨處,學習對著生命雲淡風輕。
一杯酒,倚著欄杆望著月亮,不也是人生難得的一種態度。
許多人窮極一生追求生命裡的完美,因為少了醜、少了平庸,就沒人能夠發現那是個美!
人生有許多的不完美,留個缺口讓別人填滿,實際上是一種管理的智慧,也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美滿。
「一天不笑,那天就浪費掉了。」─ 卓別林
*死亡
任何層面的否認死亡,都是否認我們的本性。
死亡就像某種演說家,除非你坐在前排,否則你並沒有真的聽到它在說什麼。
*無意義
「工作並不是生產,而是一層薄薄的文明裝飾,遮掩躲在我們所有人裡面的怪物。」
*孤獨
孤獨比死亡更可怕!
尤其是「當你獨自坐在家中,從來就沒有人發現你還活著。」
佛洛伊德說:「當人詢問生命的意義時,就是生病了。
人提出這種問題,只不過是承認有許多未滿足的原慾,過去必然發了什麼事,是一種騷亂導致哀傷和沮喪!」
意義是某種需要發現的東西,而不是給予的東西。
人無法發明意義,但必須發現意義。
然後發現自己,最後超越自我。
若你遲遲困在無意義的瓶頸裡,不如直接把瓶子砸了。
《 好好說再見 》
面對告別的片刻,確實是人生中最難的一堂課,卻也是每個人必經的人生課題。
人生中,我們總有許多不可預料的故事情節,有時是被迫或不得不的情況,是生命中多麼艱難的學習旅程,一趟充滿人生智慧學習的路程。
每個人,在歲月裏,我們都仍然會歷經許多不可控制的變因,不管是工作的轉換、人生的逆境..等等。
這堂課的省思,讓自己明白擁有的可貴,還有要珍愛今生的自己。
年輕歲月帶給自己的不單只是成長,而是一路走來...最後,再為自己活出來的自己。
-- 假文青模式 --
如果有一天你乘上開往遠方的列車,獨自坐在靠窗口的位置,手裡握著從小 7 買來的一杯 City Café,放眼車窗外沿途的風景,耳中聽著你最喜愛的那幾首歌曲,腦海裡接著浮現出一個畫面、一份思念。
突然,啊!就這樣想通了一件些事。
原來,那些從前解不開的心結,在某些時刻是如此不堪一擊;
原來,困擾的從來不是什麼事情,
而是,那個選擇如何去詮釋它的,自己。
還有 ...
;
;
;
;
;
;
;
;
;
ㄍㄢˋ ......想太久了,冰塊溶掉了,咖灰都變淡了!
人生首要先學會對自己誠實,接下來,才學要對哪些人誠實與如何的誠實。
前者是自我的修行,後者是處事的修行。
處事的誠實是有條件的,自我的誠實卻是無條件。
但,對自己無條件的誠實卻是最難的。
當好人不斷的被灌輸 " 謙卑 " 的美德,最後他們可能會產生一個最矛盾的盲點 —— 以謙卑為傲!
§ 經典節錄 §
佛教說我們最大的敵人是我執,這種說法並不誇張。
因為我們所陷入的困境令我們的心不能直證其本具的空性,而非抓住一個 “ 我 ” 不可。
為了維持這個 “ 我 ”,我們有了各種必須滿足的需求。
苦就苦在永無休止想辦法去滿足那根本無法滿足的東西。
因 “ 我 ” 而有 “ 我是 ”,再有 “ 我要 ” 等等。
禪修並不一定就是不停地念誦。
念誦可以是一種禪修的方式,但不是只要念誦就是有禪修。
有時候你只要安靜的坐著。
你的生活已經太忙了,為什麼還要把那種繁忙的念誦再帶上你的禪修墊呢?
中國禪宗或者日本禪宗、南傳禪修法門或金剛乘的大手印、大圓滿,各種禪法當中,都强調安靜的坐著。
我們平常都常在說要休息,要休息。
其實我們根本就不懂得休息。
身體躺在那裡,心裡卻是天馬行空。
這樣只會讓自己更加地疲憊。
何不試試每天抽一點時間,不憶念過去,不展望未來,也不執著當下的念頭,讓心真正的放鬆,好好地休息一下!
靜心的意思,就是讓心安住,輕鬆的放著,除此之外,沒有其它靜心的方法了。
我相信,能夠不跟隨突發的煩惱妄念而走,這就是快樂的根本。
内閉關:什麼是内在的閉關?
即是透過身跟語來斷除惡行以及無意義的繁忙。
所謂身體的内在閉關,就是指斷除各種殺生、偷盗、邪淫等行為,或無意義的走來走去、忙來忙去,斷除這三種負面行為,然後讓身體放鬆,讓五根都一起放鬆。
語的内在閉關,也就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以及不綺語。
當我們講到下地獄,並不是指受懲罰,事實上我認為對佛教徒來說,懲罰是一種新的概念。
雖然我們會說:“ 如果你造了如是這般的惡業,你會因為這惡業下地獄。 ”
但我們的意思不是,有某個名為 “ 業 ” 的人,會强迫你去體驗下三道,以示懲罰。
那是一種感知,端賴你的心,視你的心理狀態而定 ......
世事本無常,因此自然的,每個人都會變。
那麼請你就在當下,試著不要像一根飄在空中的羽毛。
佛法是一個人深入心靈的旅程,也就是去探索 “ 我究竟是誰 ”、“ 我是什麼 ”,佛陀的教法教導我們應如何重新發掘 “ 心 ” 的本性,進而完全了悟這個實相。
最好不要太沉迷於自己的不安情緒。
正如在旅途中看到了的很多東西,你可以觀察景物,但不必停下來探究,也不用為自己的感知而緊張。
假與村言一下!
看到峰菲的復情,我只能說藝人的感情世界,並非我們想像中的多選擇。
過去的分開,已經是有足夠的理由了,如果你之後找的都是比這個分開的還要差,你的擇偶策略很有問題。
如果在分開後,你找到伴侶是越來越優的話,根本不可能再接受以前的那個。
當然,還有一個可能性是峰菲實在太久沒接觸,或者可以重新 Reset 成為陌生人。
另一個可能性是彼此都太寂寞。
對任何的男女,我大部份的建議是不吃回頭草。
世上有十多億的人,別讓自己相信沒有人比她好 / 漂亮 / 奶大等等。
要分手時,你可以用力挽救,挽不到,就是要去找更甜更多汁地葡萄的時候了。
男人是專情專性的動物!
男人年輕時,希望有屬於自己的AV女優;事業要衝刺時,也是要給屬於自己的 AV 女優;事業有成後,還是需要一個屬於自己的AV女優。
某程度上,男人的欲求是很專情的一致。
更何況男人最愛或最有火花的AV女優,不一定是最漂亮、最大奶的,有時候就只是一種很純粹、無可言喻的 Feel。
咦?這不就像是女人對愛情執著的寫照嗎??
有些男人會為另一半營造驚喜,以期可以讓她有浪漫的感覺。
但,很多人搞不清一個事實 —— 驚喜不等於浪漫。
驚喜,是外在的付出;浪漫,是男人的內在人格。
再讓我給你一個腦震盪的資訊:浪漫反而不是付出。
呵呵。。。
如今,大環境的現象 ......
沒結婚的像結婚的一樣同居,結婚的像沒有結婚的一樣分居!
寵物像人一樣穿著衣服,人像動物一樣愛露著肉體。
小孩子裝像大人一樣成熟,大人卻像小孩子一樣幼稚。
女人像男人一樣爺們,男人像女人一樣娘們。
沒錢的裝富像有錢的一樣,有錢裝窮像沒錢的一樣。
情人像夫人一樣四處招搖,夫人像情人一樣深入簡出。
總有一天你會明白,你內心真正的快樂,是物質世界永遠給予不了的...
所以,想明白了,知足常樂...和誰在一起活著才是最重要的!
誰能陪著你才是最難得的。
生活已不易,且行且珍惜。
你還記得自己提筆寫日記是多久前的事了嗎?
根據多項研究發現,寫寫日記、上部落格貼文,抒發情緒不只能幫助傷口加快復原,還能增進長期健康表現!
因緣條件隨著它們的自然法則,不管我們對它們笑或哭,它們仍只是持續著它們的自然法則;無論我們對它們的感覺如何,它們都没什麼不同。
無論我們處於痛苦或困頓,無論我們生存或死亡,對它們而言没什麼兩樣。
而且,没有任何知識或科學能阻止這事物的自然法則。
——阿姜.查
來源:網路 ....
2014年9月21日 星期日
糊塗過日子
現在我的養生之道,是開始 -- 糊里糊塗,過日子;糊里糊塗,直心生活!
想要糊里糊塗過日子,你辦得到嗎?
我們一般人心念百轉千迴,聽到別人的一句話、眼前的一個現象,便滋生許多想法,看不慣這個、抱怨那個,境界一現前,便是煩惱的開始?
很多妄想、痛苦,都是從後續的念頭而來,當我們眼睛看到一個人、耳朵聽到一件事,本來只是很單純地看到了、聽到了,但是勤奮的大腦,習慣以過往經驗及所蒐集累積來的知識解析外在訊息,此刻會開始盡責地投入工作,同樣事件因為個人價值觀、性格、成長及教育背景、習性等不同,出現了五花八門的解讀。
學習用 " 糊塗 " 的智慧與正向直心幽默心態,轉個念,世界就會大不同了。
這個平淡的一句話看似簡單,其實蘊含很多深意,是高難度的生活哲學,一點也不容易呀!
人生不要有太多後悔的事。
後悔的事若太多,代表很多時候你在做決定前,根本沒想清楚。
你曾經以為你的人生,只剩下枯燥又重複的日子。
那是因為你用望遠鏡來觀望你的生活。
所以你板著臉生活 ......
曾說過人們都不再真心,硬是高傲地把自己和其他人劃上界限。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懼怕一切與幸福有關的東西。
以為只要和幸福牽扯上關係的都不過是假像!
才收起笑容,不讓自己與快樂幸福劃上等號。
慢慢會發現原來自己原本的面貌還依然存在,只是一直被隱藏著了。
世界上很多事情不是想就可以有。
如今,每天的生活和一般人一樣平庸、平淡。
每一天,每一刻,甚至每一秒裡,所發生的點點滴滴,都有足以讓你微笑,讓你捧腹大笑,甚至讓你抱頭大哭,默默低泣,或是勃然大怒的事情發生。
也許過程中會有的無力感,會煩燥、會厭倦,各種不同的情緒開始浮現。
當時間一點一滴經過,在平淡無奇的人生中,添加了一點痕跡,就把這過程,當成以後的回憶,珍惜的去看待。
結局會如何,我們都不曉得。
因為,每一天都不曾重複一樣的遭遇。
錢財不是萬能,但在都市叢林沒有錢財是萬萬不能;
健康不是萬能,但在事業育樂沒有健康是萬萬不能!
人的痛苦源於計較,計較得越多,心越累;在意得越多,心越傷。
清醒,是一種理智;糊塗,是一種智慧。
有天 ......
當你回頭看曾經讓你氣憤的事,卻發現不值一提;回憶往昔的痛苦不堪,原來一切都已經風輕雲淡。
我們不怕別人對自己造成的傷害,而怕自己都不放過自己!
應當常審視自己,靜下心來與自己對話,先問問自己要什麼,再問問自己有什麼。
事不想不通,人不問不明,時常觀心自省,才不會迷失自己;經常獨處、沉澱,才知道自己的方向。
學會摒棄讓自己裹足不前的思想和觀點;清理一些讓自己產生負面情緒的人和回憶。
心靜才可聽到萬物的聲音;心清才可看到人的本質。
人很多時候都是注意別人太多,看自己太少,才會患得患失。
其實,仔細想想,專注別人不如專注自己,看好別人不如看好自己。
如果世界上有真正的正義,那正義就是公平對待人。
還有:
坦然面對自己的不足,努力改進。
當然 ...
說:「完全做到是騙人的,但盡量改變。」
再來:
「I am so proud of myself because I am a Buddhist.(我以自己為榮,因為我是佛教徒)」
「我很祝福找到自己人生信仰的人。」
因為 ......
探索各門派,打破迷思,找到生命的信仰,歡喜找到生命歸依處!
修持的關鍵都在於心上,心是很繁忙的每天都在工作,沒有在心上用功,生起煩惱也好、不生起煩惱也好,都不管自己的心,這樣修行是不行的!
我們現在的這個生命境界就是一個生死中陰的幻相,一場大夢而已。
—— 密勒日巴
--節錄--
一個人在人生路上,難免有時感到孤單。
你有試想過人生的跑馬燈,會在什麼時候出現嗎?
也許,對我的人生來說,最好的計劃就是沒有計劃,No plan is a good plan,因為,我們都有能力為自己的人生作出更好的選擇,決定自己到底要怎樣過生活。
人生旅途總是一路向前。
但如果改個方向,走一趟!
那旅客的印象,肯定就不一樣...
〈道歉是因為我珍惜〉
我平時的品性還算是挺純良。
人就是這樣,面對著重視自己的親友,就會將脾氣發洩在他們身上。
當怒氣消退,意識到自己發過脾氣,無論之前說的話;是有理沒理也好,我都會真誠地道歉!
肢體行為造成的傷害通常清晰可見,而言語加諸在他人身上的痛苦雖較為無形,但殺傷力卻往往不下於前者。
這種狀況特別容易發生在與自己最親近的人身上。
人類即使相當敏感,卻也很容易在不經意間,說出刻薄的話去傷害到身邊的人。
-- 假文青模式啟動 --
只要記得自己的模樣,就算再茫然,也都是美麗的成長....
管不住的太陽,灑在胸口最暗的地方;把抵抗的陰影都釋放,慢慢讓心解凍,變得滾燙....
順著步伐,馳騁綠意圍繞的大馬路上,清晨薄霧迎面襲來,給秋日炙熱前一份清涼。
蔚藍的天空,陽光穿透樹林間,躲藏小村莊在田埂間呼吸...冰涼乾淨的空氣~輕輕讀出屬於這季的寂寞!
此時的寧靜,只適合與記憶對話 ...
來源:網路 ...
2014年9月19日 星期五
是觀也是想
佛教徒,是指一個人,根據佛陀開示的各種法教去修行,這才是佛教徒。
從未正式傳授過密法,原因是:第一,一般人學密法學不好。第二,學的人沒資格學。
修持成就便有徵候,自己身心都要轉化,不似顯教;不似禪宗著眼在心性。
換言之,密法是依阿賴耶識起修。外面傳密法的很多,在我眼裏大半非真正密法。
學密法很嚴重,搞不好就成外道,也可說是魔道。
禪宗佛法是“ 即生成就 ”,密法則標榜“ 即身成就 ”。
比“ 即生 ”還嚴重,連帶這個肉身也成就,它是依第八阿賴耶識起修,顯教其他法門可說是依第六意識從意識方面起修。
六祖有云:“ 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圓。 ”
密法直接修五八果上圓,直接走這個路線,因為直接把阿賴耶識種子當現行中把它轉了,所以前五識也跟著轉,故號稱“ 即身成就 ”有其理由。
它不走空的路,走有的路,這個 “ 有 ” 也 “ 即有即空 ”。
淨土宗的修法另一個角度看,也是大密宗,當然真的禪宗也可以說是大密宗,空有雙圓,是真正的密宗。
所以平常不太傳,因為一般人教理都不大通的!
其次,修密法是釋迎牟尼佛過後,真正學佛的榜樣。
修行是很嚴肅的。
戒、定、慧、大乘、小乘、內、外,一切行為,隨時隨地都要在有形相的規矩中,在有形相的規矩中也要達到在自己沒有形相的心行中,轉變了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的種子,轉變一切種性為成佛種性,所以它比較難。
這一點搞不清楚,在種種境界發生時,就容易走入外道、魔道了。所以後世西藏黃教密法是對的,硬是先要學教理!教理學通了,再給你傳法。
像白蓮教、鴨蛋教,一貫道等也是受到密宗修持的影響,但走不好,就走成這樣的路子。
所以明朝時看到當時的密教就不要,硬把它趕跑了,流傳到東洋,即今東密在日本高野山為主的密宗。
另一路,從唐朝開始在西藏流傳的密宗則叫藏密,這兩路線是不一樣的,東、藏密修證理論、次第的不同,最起碼也要連上三個月的課,才能說得很清楚。
所以修密法隨時均離不開有形的佛壇、佛像,隨時感受到與佛同在。所以有佛壇設置,隨時要修供養,因為各種因緣俱足不易所以難辦。
這是指修法的人,而真正能教授法的人也難尋!
藏密對事師的要求非常嚴格,而老師也非常獨裁,師道尊嚴達到極點,按照這種嚴格的教授方式,現在我們是做不到的。
假使一個人真能做到這樣,修持馬上就成就了。
其次,講皈依在顯教是三皈依,在密教則是四皈依,佛、法、僧外加上皈依師。
因為無師,你不知道真正的佛、法、僧三寶。
所以把老師看成現在佛。
這種師道尊嚴的傳統,現在人是做不到的。
現在人學佛就像做生意買賣一樣,徒弟來了,供養一下,還要計算價錢。
是不是划得來?
還有自己個人的意見如何等等。
假如一個人開始時做得到三輪體空,這人當下已經成佛了。
我當年學佛就走這個路子,處處守規矩,你們看我說話、行事好像不守規矩似的,其實我處處留心守規矩,這是你們所不能知道的,以上種種原因,所以多年來我不傳有口訣的密法。
還有密宗是富貴法,樣樣都要修供養的。
我不依這些傳統規矩,反而我來求你們學法,在我的立場是把法佈施,供養你們了。
自己曉得來求法的人,智慧已很高了。
實際上,真正重法的人不多,這個時代教人學佛法,變成只有老師求徒弟來學了!
供養呢?並不只限於錢財,要身、口、意供養,盡其所能都要拿出來。
你們還問:“ 幾百塊錢夠不夠?那幾千塊錢呢?花樣變多了!就不要學法了! ” 佈施也好,供養也好,須無計較心,也不考慮把錢拿去做什麼用,這才是真佈施。更何況供養呢!
至於沒有錢學密呢?你們看米拉日巴傳記,師父那樣整他,你們那一點做得到?
現在人受不了的,甩他一耳光,不到法院告你才怪呢!
講你們一點不對,“ 你們都氣了個半死,不轉過來恨你師父才怪呢! ”
現在的老師必須拍徒弟的馬屁,時代不同了,所以佛法沒有了。(你們要注意,這裡是在講佈施方面。)
再說富貴法,天天要供養香、花、燈、水、果、寶珠、茶、食……等等,天天要換新鮮的。
一般人見此繁雜,又要花錢;都不想做也不想學!所以才笑稱學密的都是富貴法吶!
不過,到我這裏任何規矩都改了,不但密宗,顯教也是。
任心遂意隨隨便便,不要認為隨便是改得好。
換句話說,更嚴肅的說是我身心內外都在行佈施,這是法佈施,你們學了,接受了我的,都是欠我的。
在自己心地因果上你怎麼還?
你不成佛,欠我的你怎麼還?
真講佛法,難得很,這個因果一定會還的。
佛度人不會要人還,但皈依了佛、學了佛而不修行、不成就終是要還清的,因為這是落因果。
也在六道輪廻的因果中,明顯得很,你們看不到而已。
講一句話,起一個心念,處處都是因果啊!
淨土宗往生極樂世界是帶業往生,有九品之分,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 等,如果是下品下生往生的,連阿彌陀佛都看不到,因為他過去無始以來的業力還沒有消除,要到極樂世界花開見佛至不退轉地時,業力才慢慢跟著消。
密法也是如此,你們好好研究通了也就成佛有餘。當然再配合禪宗參透了,再轉回來修這個有為法。
所謂:“ 明知其空,轉而修有。 ”此人非成就不可。
但當今之世恐沒有此人。
所以特別勉勵你們,在未來時代,在新世紀中能有所成就,也就是此次傳法最大的開心和安慰。
給你們的法本是經過獨家整理,只此一家而已,其中,摻合攏來了藏密和東密等的修法。
東密的修法,以藏密的立場看,只修生起次第,沒修圓滿次第。
生起次第由真空生妙有,圓滿次第由妙有返回真空,過去東密的修法沒有這個,現在我把它加上了,所以生起、圓滿二次第都具足。
另外,各種密法修持要有很完備的壇場,法門是經過整理的儀軌,生起次第有兩層意義:第一在你們剛學佛到現在,就是在生起次第中慢慢培養善根;第二,從修持至大澈大悟也還是生起次第。
成佛了就叫圓滿次第。
這也是方便之處。
生起次第在此法本中的修法,你隨時隨地在修;等於有禪宗參話頭的大澈大悟的精神在內,一起修馬上跟著圓滿次第就上了。
寫出這法本是劃時代事,誰都不敢做。
“ 我來做...” 雖然是說笑,但也是真的。
這個傳承融會了這些東密、藏密兩方面,就是這樣開始的。
所以人類文化整個研究起來,最上古時代就是一個文化,後來一個劫數來臨,滅了,再起,遂形成了差別。
世上什麼東西可以把物質世界弄乾淨?
水、火、風。
風吹得乾乾淨淨,火燒得乾乾淨淨,水洗得乾乾淨淨。
所以三災八難,水、火、風災毀滅世界,世界就是地形成的,我們身體死時也是這樣分離使我們死亡。
以後等你們修持有了基礎再來講。
由喉結處上看胃上的脈通了沒,就是道家講打通任脈的初步,此時不會起分別心,沒有妄念了。
男人喉結很明顯,女人的看不見,就是女人這脈打通更難了。
喉結這一關打通了,這一生的生死了了,要走就走,要來就來,多活、少活可自由控制。
某些人打坐就打嗝,就是嗝上來衝這個地方,慢慢的這個地方通了以後,這裏的骨頭間喉節脈輪卡答一下,開了,刀似的打開了。
每人心裏有數,境界也不同,經歷也不同,這裏打通才能破得了生死。
人要死前,哦哦由喉發出,結使在這裏硬是一個結,結一脫,死掉了。
另外,照應死者是一大功德,但是對自己色身很吃虧,死者硬是有一股屍氣,道家的規矩,不看病人,不看死人,不抱小孩。
拿佛家精神來說,道家的規矩其修法雖有道理,但佛運事心在於犧牲自己,利益他人。
所以經常照應病人、死者,自己反而吃虧非常大,生理上受不了,回來總是大病一場。
總之,你這裏若打通就恭喜你。
為什麼講到這裏?
淨法界的真言並非用水一樣把東西洗得清淨,而是心清淨,法界就清淨。
法界包括事法界、理法界、事理法界,事事法界等四法界。
三世間:器、有情、聖賢世間。
常見到念經、念咒越念得好聽的人,身體越弱,氣唱光了,生命也完了。
有什麼用呢?
金剛念誦,必須唇齒不動,舌尖在裏面動,氣不漏出來,越念氣就越長了。
一口氣當中,念念念…所有的妄念都跑光了,就是專一,就是定。
定到以後,沒有氣了,氣停掉了以後,色身的呼吸、氣息自然回來,中間一個雜念也沒有,就是圓滿清淨的現狀,這就是密法的道理。
所以學得快,身體越來越壯碩。
頭部有毛病須念“ 嗡 ”字音。
胃上、肺、胸不適,念“ 阿 ”字音。
下部不適,念“ 吽 ”字音,女性須注意把腹部內吸,小腹越念越癟,慢慢會恢復童體,不是把氣壓下去,尤其女性特別注意,包括下部都在收縮,像花苞一樣會自動合攏來。
這些以前就都有講過了......
大家看這是宗教說法,若拿文化看,一點都不宗教。
修了這個法以後,要發心學,這才是真正學佛法,每天規定自己作早晚課,起碼要作的都要作,要嚴格規定自己。
若加上學禪、修淨土或普通打坐等功課,也一定要把法修完了再修習;或修法前行之,前後皆可通用,可是要每天照規修習。
照理講,真正修持下去,四十九天一定有反應,天天專心修持下去,這時四十九天或有各種神通、各種反應來到,不要執著,可是不能不信,執而不執,這就是修持密法的要領,一執著了就成魔道。
“ 不作聖解,即為聖境,若作聖解,即成魔道。” 原則如此。
沒有壇場怎麼修呢?隨時隨地可以不規定自己硬性修法也可以,不著形式的修持,只要念咒子也行的。就是要在心上用功吶!
什麼是涅槃成佛的果位?
“ 真如妙有,寂滅性空。”
注意,不是 “ 真空妙有 ”。
真空妙有是道家的話,也是辨證法理的話。
寂滅性空是空的一面,真如妙有是有的一面,所以涅槃並非完全斷、空。
因為不生叫涅槃,因為不滅,叫妙有。
一切佛法,禪宗也好,淨土也好,止觀也好,各種佛法都是應機設教,因眾生的根基不同!
學密法同其他法門不同,要全心全意的心情去修,沒有一點 懷疑 “ 妙覺果海 ” 那是文殊普賢菩薩的妙覺的果海只有信才能證得了,所以要多信、精勤行于正道,則此成就才有希望,這是前言。第一步修生起次第。
先調呼吸,一心不亂,如果學過禪的,一念空更好,或者學過大手印的,先觀莊嚴、現量境界,當下即是,定久最好。定久了以後,等阿賴耶有一點點動以後,才來修這密法,由真空轉入妙有 ......
還有,宗教信仰不同者,在社會上有一最大誤解,一提到密宗就把雙修聯在一起,完全搞錯。
密宗所謂密是最明顯的道理,然而最顯易之理自己不懂,這才是真正的秘密。
顯教修法大半走去惡為善的原則,捨妄念、煩惱而求空性,然後用空性菩提去轉習氣,密宗之秘在煩惱就是菩提。
學佛與成佛沒有捨棄哪一點,每一點都沒丟掉,關心到每一位眾生,每個人,當下我就是佛,沒有捨棄了哪一點,不增也不減,本來就不增不減,不需要你捨棄了哪一點,空掉哪一點,所以顯教講空,在密法看起來,也只是個方便而已。
“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一切眾生的自性本來具足一切,因此學佛修法乃至成佛,決不是捨棄了任何一點,更不需要捨棄妄念而證菩提,因為妄念本身就是菩提,妄念、煩惱的自性本身就是非空非有,因其不能存在,所以它非有,因其能生生不已,所以非空。
顯教某些法門是抓住一面,捨惡而取善,捨有而取空,或捨空而取有,都是教偏!
密法同華嚴宗一樣,是合一的,圓滿的,不取不捨,不增不減,眾生本來是佛,只要你自己信得過。
顯由理去貪、嗔、癡、慢、疑。
密教之理,非增非捨,自他不二,貪、嗔、癡、慢、疑就是五方佛,轉都不要轉。
轉識成智,是由凡夫轉成聖人。
密宗轉都不要轉。凡夫即是聖人。
知道五毒本身就是佛性,所以嗔心立刻成就,為東方不動如來,知道貪心本身就是佛性,立刻變成西方阿彌陀佛無量光如來;疑(妒)心轉成北方不空如來;南方寶生如來是慢心轉成;癡心本身就是佛性,可轉成中央毗盧遮那佛。
所以佛法中有這門密宗,密就在這種地方,轉不過來,理證不到,修持不到,信不過,那就很糟糕。
懂了幾點密法,這些空洞理論,沒有去修證到,以為貪、嗔、癡、慢、疑就是五方佛,便去亂用貪、嗔、癡、慢、疑,自己反而落因果下地獄不能自救了,很嚴重。
因此密法真的說便是 “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一切凡夫人心的根本就是佛性,證得到、見得透、信得切,當下就轉。
所以密宗人說禪宗是大密宗,其理由也在此。
這個法門秘密的重點就在這個地方,並不是說方法上有秘密,方法上有秘密,那是花樣,只能算是方便而已,身上氣脈發光動地等都是方便,不是真正的秘密。
幾十年來,素來不肯傳這個,因為世上真正的純密宗大法,沒有幾人有資格學,一般一提到密宗,神秘觀念就來了,這已經沒資格學密宗;還有學密宗人最喜歡談境界,談各種功夫,談夢,搞得一臉神經、神秘兮兮的樣子。
真正學密宗的人,倒最需要學理通達,沒有一點神秘的觀念,也沒一點神經、心理變態的狀態,智慧是絕對明朗的,這是個大智慧的學問。
要知道,過去經驗中學東密,先要學顯教律經論教理,在西藏密宗先須學十二年教理,才能夠修法。
密宗同禪宗一樣,非常注重傳承與師道尊嚴。
換句話說,東西方幾個大教主,釋迦牟尼、老子、孔子、耶穌及穆罕默德,一生只建立了 “ 師道 ” 而已。
不是統治性的迷信,而是教理性!
密宗注重上師,學法以前要行四皈依儀式,但我不這樣來,這是我個人修養不肯如此做去!
至於我個人有個自律,個性上也不喜歡,來上個課臨時嚴肅一下就可以,下了課就算了。
不過走密宗是非常注重儀軌形式,非常注重表法的。現在說法時把這點告訴你們。
在密宗法脈上,早是阿闍黎,具足傳法資格,但向來不教密法,只覺得現下傳密宗的流弊非常大,有時害多于利,要學密宗的人特多毛病,好像各個都是神經病似的。
喜歡談境界、夢、神通、感應等等,十之八九在心理變態、精神狀態中,再把身體上的功夫、氣脈拿來自我崇高,貪嗔癡慢疑樣樣俱全,因此多年來不肯傳密法,而只傳東漢以後傳人中國的密宗法門,是因為這個密宗的法同禪宗的理非常相通,尤其是華嚴宗道理,絕對相合。
一即一切,任何一個法包括了一切法;一切即一,一切法皆可歸到一個。
東密與藏密其他方法麻煩又複雜,而且要專修,而大多數法門修法下來起碼要兩、三個鐘頭,一天早晚修兩課就沒時間了,在這工商業時代,忙工作都來不及之時,常會因時間上的不許可,而產生衝突!
同時其他修法各有各的儀軌,各有各的遵守法則,並且不大方便,有些密法葷素兩便,有些非吃素不可,有些還非出家修不成功,有些密法出家不一定修得成,在家人才修得成。
密法修持依顯教小乘的不淨觀、白骨觀與安那般那風息相依觀而成就者,才能真正得到密法的成就。
在這個時代要真修實證;建議走禪密要法中白骨觀的路子,才是修持禪定的起步。
禪密要法稱為密,跟密宗的稱為密是相通的。
禪法中藏有大秘密在,只有個人修持到了之後才能懂。
修白骨觀到某一個程度,才能真瞭解到由小乘轉入到大乘修行上的基礎,及由小乘轉入大乘的道理何在?
這邊沒有什麼密宗的大秘密給你的,密都是在你自己的生命本能裏面,你去發掘,發掘自己的智慧,發掘自己生命的根本,發掘自己生命的奧秘,這才是大密宗。
決不是說另外從別人那裏挖到、偷到一個秘密,那不是真的,那是方便,不是究竟。這個道理千萬要注意!
修密法要悟它本身的理!而它的教是密教,教是代表教育的方法。理是大乘華嚴宗的境界。
它的理是華嚴、般若、唯識綜合的,綜合了全部佛法修行的宗要;行則配合華嚴經法界、淨行品種種的行;果則直取無上菩提之果。
另外密宗修持方法從觀想來,觀不是用眼觀,是拿心念來觀,以唯識道理來講是妙觀察智呈現的道理來觀。
為什麼說呈現?若妙觀察智完全達到了就是佛境界了。
換句話說,觀是觀察的觀,想是思想的想。(按梵文正譯,觀想也者,殊勝的見地也。)
五遍行:作意、觸、受、想、思。觸與受不同,普通經教上稱覺受。
密宗.法本上用覺受是感覺的覺,也包括了一部分的小知覺。
受,完全是感受,包括了生理的部分。
大家講氣脈,氣脈完全在覺受這一部分,並非究竟,氣脈是用功的象徵,屬於覺受的範圍。
想與思有差別:想是第六意識開發作用的現象。
思是第六意識根本作用的現象。
換句活,想是第六意識分別作用的現象,思是第六意識根本作用的現象,意根的現象。
所以一切的顯教,修止觀的法門包括了不淨觀、白骨觀和數息觀等等,拿 “ 觀 ” 來作代名詞,實際上包括了 “ 觀 ” 與 “ 想 ” 兩部分的作用,開始入手都是用想人手,所以觀想實際上的次序是想、觀。
什麼叫做想?
大家都知道,圓山大飯店吧?
現在我一提,你們就有印象來了,這就是想。
用不著去想它,它就來了,很容易。
你們觀想觀不起來,想不起來,那都是用功錯了路,想是很容易的。
比如大家想要鈔票,我提鈔票,你們的印象中就有鈔票的影子,把這個印象釘住,心念永遠釘在那裏不變去,這就是想的成功,有什麼難呢?
你們會問:“ 這不是妄想嗎? ” 妄想也非空非有!妄想也不錯,因妄想而引起煩惱就不對。
想發財,發不了財而煩惱就不對了!
想作官,作不了官而煩惱就不對.想男女之念,而引起生理、心理的苦惱就不對。
所以想阿彌陀佛的相,想起來就對。醬有聽懂了嗎?
先利用止的功能。
把這個影像定住,因為你知道這是個影像,你沒有著迷,也沒有發神經。
換句話,你訓練自己的心理思想的作用,使自己心理思想的作用不亂跳動,就對了。
但是如果我這樣想起來很用力、頭痛,那就不對,你不是在觀想,你搞錯了,不需要用力的。
一提圓山飯店你就有影像,這個時候不是用力的,要在這個同樣的情況之下,把這個佛像的影像止住,想成功了,這是密法的修持重點。
這個想成功了,其他的妄想還有,沒有關係。
等於很多的灰塵殘渣中,你止在其中一顆灰塵上,以這個為座標,慢慢的,其他的妄想如灰塵一樣澄清下去。
澄清下去了以後,這個想的佛相慢慢地定久了,不知經過多少時間,氣脈自然起變化了,感受作用自然來了。
生理上有各種境界、各種變化起來,你一概不理,專定這一點,這是想的成功。
那什麼是 “ 觀 ” 呢?由想的程度變深了,你這個佛像變得很明歷,忘了他是真的,還是假想的,永遠在這裏,乃至你與人講話、做事、走路,這個所觀的佛像在意境上不動了,永遠不動,講話、做事都一樣,乃至打坐時也一樣,這個意境永遠不動,這才叫做 “ 觀 ”。
所以想是粗的,觀是細的。
觀和想的境界,屬五通行中的 “ 思 ”,禪宗講 “ 思唯修 ” 是這個 “ 思 ”。
這個是 “ 正思唯 ”。
你們以為道理上在研究叫思唯修,錯了!
念念不動才叫 “ 正思唯 ”,同樣的能夠處理事,外界六根、六塵的應用更明亮、更安詳、更健康。
觀想都沒有成就,修密法也沒有用。
比如修淨土,同密法一樣也是念佛。
念的本尊不同而已。
這一念成就即顯教的 “ 置心一處 ”,心念住,真止觀。
真止觀了,真思唯修,通一切法,一切都貫通的。
想成功了,定力越來越深,但有一點,拿五蘊來講,五蘊,色、受、想、行、識,一切密法的修持以中間這個想蘊起修,就是拿 “ 意 ” 起修,從意起修快,因為所有物質世界是眾生的共業想蘊所形成,我們人的報身也是想蘊所聚集維持的,想蘊構成一切精神、物質的萬有作用,想蘊的本身就聯繫了精神、物質兩個功能,但想蘊成就有個毛病,馬上給色身、給身體氣脈的感覺牽引走了,脫離不了受蘊的作用。
感覺一來,你們就以為有效果了!
實際上你們受騙了,感覺是四大肉體存在所發生的,感覺一牽動,產生想蘊的功能,精神的力量給肉體一牽動了以後,產生肉體的功能生生不已,因此會引發你生理上的欲念增盛。
密宗的修法如何來解決呢?
於是觀想氣脈、觀想雙身等解決之,不俐落、不究竟,而且毛病更大,建議:釋迦牟尼佛親傳的白骨觀好用。
萬一碰到覺受太厲害時,一轉入白骨觀,白骨一流光,身體化空了,很快進入人空境界。
剛才講過,華嚴離不開唯識,唯識離不開般若,同華嚴的境界相通,走華嚴法界觀,由華嚴法界觀來得快,而且華嚴法界觀的修法幾乎要失傳了!
現在告訴大家,原理上要弄清楚。
對白骨觀有相當基礎的,更需要轉到密法的修持,因為白骨觀修到白骨流光,人我空了,身體也化空了,進入小乘的空境界可以,當然目前大家還沒得果。但永遠空住還不行,還要轉識成智。
把意觀空的功能到了,而由真如空性變照明萬有,報身、化身的成就作不到,還差一步,因此必須,由修密法的觀想來達成。
—由白骨的人空確實證得了以後,然後修到密法意生身的觀想成就,意生身成就了,報身與化身的成就便會快。法身的圓滿就更容易到達了。
意識境界上,不在身體上,不在腦裏頭,也不在心窩上,不在上下左右,似睡著非睡著,似夢又非夢,有這個意境在,這才是真正的密法觀想。所以我常說,密法是真正的心理科學修法。
意境上觀想,頭腦忘掉,甚至覺得迷迷糊糊的,在這個中間的想,有時佛像變樣成妄念來都不管。
就是把它定住,有心去定住,定不住的。有這個印象,不用心去定,不用心去想,就有了,知覺、感覺都照舊,只是把握這個影像的境界,影像起來後,不但把腦袋忘掉,身體也把它忘掉。
什麼叫忘掉?不理就是忘掉,這樣觀想的道理把握住了,曉得了,才可以修一切密法的觀想,密法的觀想要在理上透徹,才能修到這個境界,這個也包括了止觀、思惟修,前面已講過。假定有人在這境界上一直定下去,自然頭頂有光,有清涼灌進來,有這感覺時不要放棄,也不要執著,這時定住是得到佛來灌頂的現象,乃至回去修法時,灌頂現象自然會來的,你要好好把握這一點經驗。
至於其中修持的境界,進步的情形,離不開四禪八定,功夫上是如此。
行願離不開菩薩十地的修持,這個要知道。
這就是已經進入密宗的壇場中,密法心地法門真正的壇城。
所以顯教與密教,密教與淨土、與禪,沒有差別的,“ 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 ” 應該在這個境界上多定,多練習,這個觀想就是大止觀。
前面提到密宗的修法不需要斷惑證真,煩惱即是菩提,貪、嗔、癡、慢、疑即是五方佛。
就有人會問起五方佛與五蘊的關係?
《心經》裡有 “ 照見五蘊皆空 ”,總認為空掉了五蘊才能成佛,密宗不然,密宗從果地修認為五蘊就是佛,五蘊就是五方佛,同貪、嗔、癡、慢、疑一樣,色蘊就是中央毗盧遮那佛,受蘊就是東方不動佛,想蘊就是南方寶生佛,行蘊就是西方阿彌陀佛,識就是蘊北方不空成就佛。
由此,《心經》的 “ 照見五蘊皆空 ”,有個秘密在此,你們般若(智慧)不夠,所以不能見道,不能成佛,是你 “ 照 ” 見五蘊皆空,又是哪個 “ 照 ” 在照咧?
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就不空了,五蘊就即身成就,都隨你那個 “ 照 ” 而轉的。
把這個道理弄懂,五蘊即成五方佛,就好修法。
換句話,身心的本身就是佛。
先調呼吸是調勻呼吸,從靜人手,這不是在作氣功,而是等心寧定了以後才好起修。
“ 既不散亂,又不昏沉。” 這才是一心不亂,念念清淨。
完全寧靜下來,你要到達一心不亂,才能開始修法。
不點香或者沒有佛像都沒關係,不拘形式,只要心香一瓣,心誠則靈。
沒有佛像,印象一帶就觀想出來了,不過,觀出來,定不住是沒有用的。
觀想不是要用力,非常自然,心境非常寧靜,頭腦非常輕鬆的,意境上有這麼一個印象。
觀不起來,念上帶過也可,初學時慢慢練習,久了就有,想不起來不要拼命在那裏想,人會變神經的。
人類最古老的文化本來是相同的,後來分派系而有分歧。
清代鄭板橋說:“ 和尚釋迦之罪;秀才孔子之罪;道士老子之罪也。”
當然這是一句玩笑話。
但至少可看出宗教在社會上之形態,給人不良的印象已至此。
學密宗、學佛法,看到原始許多宗教都是相通的,四大古老文化:中國、印度、埃及、希臘最高的許多東西,一研究結果都是相通的,很奇怪!
這個修法是有法,不是空法,由空而轉有,由有而入空,性空緣起,緣起性空,方便法門都在其中矣。
這個方法是生起次第,還沒進入團滿次第。
接著圓滿次第,由緣起生起妙有,而回到諸法無常 ......
明點由頂輪上直衝出去,這裏很重要,學淨土的要注意,這時發願要往生哪裡就哪裡。
“ 明點?那衝出,散之於虛空。”
又歸到前面的 “ 虛空即我,我即虛空,也無虛空之量可得。如來!如來!如是!如是!。”
就是這個樣子定住,越定久越好。
忘掉身、忘掉我,這時候上面的一切生起,皆如夢如幻,皆不可得,就在這圓明清淨的境界上越定久越好。
一般的修持,走氣脈之路還不究竟,因為氣脈之有,在於肌肉、細胞之存在。
由氣脈成就而證身空非常困難,當然慢慢走也到達,如果走白骨觀修至身空之路,氣脈的成就自然包括在內,這個道理就是禪秘要法中之秘要。
白骨觀是斷欲、證到人空、我空最快速的路,在小乘證果是最好一條路,大乘修法必須要四大觀法,火觀、水觀等配合上,再加上灌頂修法、念佛修法。
禪秘法要三十六法不是呆板的按照次序來的,再來那就是接上大乘證得菩提最快的道路。
不要以為學了密法、又參禪、又學止觀,又是白骨觀,反而搞不清楚了。
學的人要悟到,要去參究,這許多方法都聯在一起的,就是一個方法。
如果真拿菩提來講,這些都是對治法門。換句話,都屬於調心的方法。
佛說:“ 我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真到了一切無心之地,已經成就,什麼咒語、觀想、白骨、不淨、止觀,都不需要了!
至於,什麼時候用這個方法,什麼時間用那個方法,要自己曉得調整。
在禪秘要法時也講過,佛再三吩咐到某一種時候要易觀,自己要知時知量,學佛修持的重點佛已告訴你:“ 知時知量。 ”,所以學佛始終是智慧之學!要自己知道。
禪、淨、密、止觀等統統包括在內,也都在其中,要自己去參悟,要自己去開發。
密宗我始終不肯傳,因為一般人越學越困,越容易走入迷信的路線。
實際上真正佛法的奧秘,反而自己不用智慧去找。
真正學密宗的人,該是具有大般若智慧的人學,一切要自己去參悟,這才是密宗真正密的道理。
你以為密宗不要窮教理?開玩笑!
所以密宗始終經一相當時間後就沒落下去了,你看唐代至今的密宗墮落成這個樣子!
好奇!迷信!再說夢話!談功夫!越來越神經了!密宗是個大法,但越來越沒落到此程度,因為大家不窮理。
一般學佛、學道的都是妄作聰明,沒有老實的。
學佛其實很簡單,學一個愚夫、愚婦的信就成功了,不要妄作聰明。
一般人修道不成功就是因為不老實,自作聰明就是貢高我慢,不接受人家的善言,有抗拒性的,懷疑性的,那就是我慢了。
還有:
施食的好處:臨命終時,心無恐懼。
學佛的人,最基本的佈施是先培養自己的心地,叫你天天佈施錢糧是做不到的,每天施幾粒米,花不到一毛錢,惠而不費的事,這功德應做得來吧!
凡夫的念,心念強就是神通,有什麼稀奇!恐怖就不行了。
“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你有所求,有所畏懼,那就不行了。
我無掛礙,我死了也可以變成魔鬼,跟祂打架,誰勝誰負還不知道呢!我怕你幹什麼?!你心念一正,一正剋百邪,就是了。
一切音聲皆是咒語,那個音準確不準確?唯心!絕對準確的音在目前世上已找不到了。
同時,“ 聲是無常 ”,開始音聲皆是無常,皆是生滅法。
知是無常,無常即常,知生滅而不住,不住即住。
不會念大悲咒也可念《心經》,到這裏就可以修了,建議:三個咒可以連在一起念 ......
大心咒:“ 阿木曲亞 所哈 ”(a mu che ya suo ha)。
(胸襟不大,大慈大悲的心發不出來,念大心咒會擴充自己愛人、愛天下、愛眾生的大悲心。)
小心咒:“ 阿木多亞 所哈 ”(a mu do ya suo ha)。
(粗心大意的人要念小心咒,容易忘這、忘那的人要念。)
心中心咒:“ 哇啦巴啦 哪亞 所哈 ”(wa ra bo ra na ya suo ha)。
(想求智慧的人念這個咒),但最好三個咒連在一起念 ......
三合一咒:嗡 阿木曲亞 阿木多亞 哇啦巴啦 拿亞 所哈
太虛法師有個弟子很有名的,後來歸隱了,有神通,也智慧了,他就是念這個心中心咒悟道的。
為了要大家能夠發起智慧,明心見性,重點在心中心咒,心中心的咒語多去修。
這個咒念在心頭,慢慢的,漸漸的你的心就不同了,心就定了,感應就不同了。
心中之心,有些人心很散亂的,很沒記性的,對佛法對修持起不了恭敬的心,趕快多念心中心咒馬上得感應。
學習到禪修要訣或口訣,這是很重要的。
粗的煩惱可以靠「止」而消除,深細的煩惱習氣要靠「觀」來消除,如此則能駕御自己的心,當你對掌握自心得到自在時,在一切境中就會如須彌山王,不動而穩固,心想向善時也能穩固而不受煩惱情緒所影嚮,能依意願自在掌握自己的心。
電影功夫 -- 熊貓,讓我最有印象的地方,是牠的師父終於找到訓練熊貓的方法,那一幕的驚喜是當師父,忽然發現原來熊貓為了吃,可以不顧一切的 ...讓師父明白了訓練熊貓的下手處。
只是牠的師父,也是隻同宗目不同種的小型熊貓。(這不是重點啦!)
之後的訓練那幕,是讓我又喜又感動的看到有淚!
其中一些過去的佛家密宗 84 大成就者,雖然他們的故事不能歸納為歷史,但裡面有好幾個大師,就是利用如功夫熊貓牠師父的手法來教徒弟如何修行。
其中一個徒弟是個皇帝,他非常喜愛自己的一個寶石,結果師父就教他如何把精神集中在寶石上,從中修禪定。
另一徒弟很迷戀已經死去的老婆,師父就教他如何以觀想他老婆的形象來修禪定。
另一徒弟身上長腫瘤,師父就教他把精神集中在腫瘤的修行法。
有一人很怕晚間猛獸的哮聲,師父叫他觀照恐懼而修禪定。
有一個人是有說謊強迫症的,控制不到自己對人說謊,師父教他觀照整個宇宙其實就是一個謊言。。。
這些師父們都藉徒弟最容易專注的地方入手,這也表示了做師父的要夠靈活才是王道。
你找到了你內心 —— 那位最靈活的師父了嗎?
學會了以「人」來看世界的角度 ......
生活體驗的重要性,有時候不見得在當時就能夠明白,而是在很久之後才會突然體現。
來源:網路 ...
2014年9月16日 星期二
表達
想,就去做,不必解釋一堆,你要說服的永遠只有自己,不是別人!
不必因為別人的舉動而影響了你,這不是也是你一直想學習的嗎?
放下所有別人對你的包袱和期待,因為生命是你的,是你要去展現的,而不是為了他們才去做的。
我們都對人生充滿迷惘!?
因為是聽障,從小就喜歡閱讀的方式,討厭學校刻板的念書方式,因為「不想學的、沒興趣的東西,再怎麼樣都學不來」。
最近正在培養一個習慣,如同甩不掉的憂鬱,但是無論如何都無法和別人產生連結感,在那之前,我不太喝酒,後來,從原本約好友喝咖啡;會變成喝小酒,這樣的小酌與小聊,就變成是一種解除社會束縛的儀式。
「談退休生涯規劃 ...」這是我學習清單的第一堂課,對於不善計劃的我,這種需要規劃的行為頗具挑戰性,看似簡單的東西果然最不簡單。
把煩惱轉移到生活與思索生命的意義,沒金錢、煩惱並不代表人生就此豁達,依舊還是會被生活羈絆,原來恐懼的影子就像披風一樣,隨時會披在不同年紀的人身上。
有天回家路上,騎著機車巧遇一台名貴跑車,裡頭的駕駛感覺約莫六十多歲,以前的我可能會心酸,然後立志要成為跑車主人,甚至仇富或惡窮,現在反倒會珍惜自己身體健康,有自由的時間與自由的勇氣可以使用,這也算是一種人生流浪者的小確幸。
關於退休生涯規劃的問題,我真的不善於規劃人生,這題可能會無解!
但我很明確的知道從現在開始,我很樂於規劃自己的學習清單,不斷的學習可能就是日後的生涯規劃吧 ......
以前還在玩相機時,常要跟人口角比劃爭眼球的版面,醬勾心鬥角,讓人不勝其煩。
但總覺得心靈空虛,自己的作品沒有靈魂細胞和深度,就黯然的放下相機;開始把玩智慧型平版手機,在那段落寞獨處的日子,不斷問自己,「已經快50歲了,還能為自己做些什麼?」
如果只是每天一成不變的生活著,那這種未來還有啥可言!
越深入討論,越覺得這樣的生活沒什麼意思。
暫時先把煩惱放下,即使是今天,近四十多個年頭都過去了,幾乎仍然清晰記得;自己每天都做了什麼,這樣經驗在生命中能有幾次?
難道真要在生死一瞬間,嘗到失去生命自由的恐懼。
才會發現萬物皆有情,一切景物有更深刻的感動,都很自然地留在原地,自在地在時光裡老去 ......
也許生命中有許多個「第一次」,不知道會在哪裡發生,但它就會在前方不遠處等著你。
「我不瞭解我的寂寞來自何方,但我真的感到寂寞。
你也寂寞,世界上每個人都寂寞,只是大家的寂寞都不同吧。」
—— 幾米
在社會求生存,人脈圈子是很關鍵的一環,我們有時為了關係,要放下許多的自我、許多的自尊、但放最多的是自由!
與人相處,要包容,要學會不把自己放得那麼大,但放著放著,習慣放下的太多了,漸漸,我們都忘了自己是誰,只懂得依附別人,看人臉色而過活。
別人的原則也慢慢成了我們的原則!
為何我們夜裏會感到如此孤寂?
大概因為,那個被遺忘了的自我,在夜間潛伏,然後看見了 —— 你。
這時候,孤單就值得品嚐。
當你一個人時,沒有顧慮,沒有壓抑,可以灑脫,可以任性。
不必急著回家,漫步享受一個人沈澱的幸福!
你也可以立刻回到家裡,享受沒有人打擾的世界。
孤單,並不可怕,寂寞也不是真的寂寞!
最害怕的是有了伴侶,以後孤單卻加倍!寂寞邊界卻是無限?
是因為心靈一直在成長,一直在進步......
也因為有人無法承受,所以 --- 孤單、寂寞,還是自己承受就好!
曾經以為,只要廣交朋友,閒來有個人伴自己聊天,還有幾個比自己更了解自己的知己,人就能脫離寂寞。
但現實不是這樣的,你終究會失望,甚至比先前感受到更多的落寞。
我本身喜歡安靜,在人群中,我也笑,我也玩樂,也會勉強自己參與其中。
最寂寞的,不是孤獨一人,而是勉強擠身於不適合自己的環境,和愛上不愛自己的人?
這世間沒有分離與衰老的命運選擇,只有肯愛與不肯去愛的心。
就像 ...
不是每個人都要走一樣的道路,但你從不放棄為自己做對的選擇,這才能成為自己真正的贏家!
有一天我發現,那只是我努力的想去滿足別人眼中的我,而我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呢?
老實說,也不是自命清高;但我對追求財富生性淡泊了些,因為深知一個人該擁有的總有個定數,不是自己的強求亦不可得,漸漸地我明白 ......
我追求的是一種內心寧靜安定的力量,人生能學著淡定從容的欣賞每一刻風景,而不是等待答案或望向盡頭。
但習慣追逐後,這條路彷彿是沒有盡頭的,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明白體會。
人生路走的愈長,愈能明白體會,這多樣人生沒有十全十美,人生總有一門功課等著我們去學習體會,而這些課題能解答的也唯有自己,怎樣才能找到問題的答案,慢慢地我們必須真心的問問自己,現在的人生快樂嗎?
人生不斷追逐後,我們必須停下腳步靜下心聽聽自己的心告訴自己。
努力走過的人生,會懂得許多我們汲汲營營追求的都會消失,再多的繁華皆會逝去,只有常存於心的美好,才能永恆存在。
人一生中的遺憾就如恆河沙數;或許,我們不用自責,嚴格來說事情根本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
只要願意的話,順其自然,也是可行的。
再來:
有些事情,你以為昨天、今天、明天,應該是沒有什麼不同的,但是就會有那麼一次,在你一放手或一轉身的瞬間,有些事情就完完全全的改變了。
所以能把握的現在才是最真實的!
我們很少信任比我們好的人,寧肯避免與他們來往。
相反,我們常對與我們相似、和我們有著共同弱點的人吐露心跡。
我們並不希望改掉弱點,只希望受到憐憫與鼓勵。
可能,這是因為我們以為的同理心,事實上對方是否具備同理心,只能憑運氣和時間來證明!
但吐吐苦水釋放壓力後,能勇敢面對自己的問題,不去逃避 ...
那你的吐露心跡也是另一種有正面幫助!
在人生的關鍵時刻,結果通常不是由做的事情決定,而是我們說的話。
-- 經典一下 --
事實上,如果智慧不存在的話,無明也就可能不存在,無明像是智慧的影子。
你有知的能力,你有無限的潛能,正因為你有、你能,但你卻不知道你有這些,這就是無明。
無明、我執、自我和我都是一樣的。
自心當中想要修行的空間,總是空空蕩蕩,俗世的空間却卻琳琅滿目,讓人眼花撩亂!
噶當派有位祖師說:“ 我們凡夫的輪廻是暫時的輪廻,是小小的輪廻;佛陀的輪廻是大的輪廻,是常住於輪廻。”
也說每位眾生,都有可能解脱輪廻而成佛;然而佛陀,卻完全没有時間只安住在法身的寂靜界中,因為佛陀總是不斷地示現色身的莊嚴,利益眾生。
我們的意識,是可以修煉的。
即使沒有信仰的人,也可以每天靜坐一會兒。
不思憶過去,不迎接未來,把當下的所有雜念都放下來以後,人就會進入一種非常平靜的狀態。
要了解 ...
强迫刻意的去行持善法,那就不是精進,同時也不是修行。
修行是自然的事,刻意去做反而不是修行了。
“ 禪修 ”的藏文是“ gom ”,字面意義是“ 逐漸熟悉 ”,而佛法禪修實際也就是逐漸去熟悉你的自心本性,這有點像是愈來愈深入了解一個朋友一樣。
如同交朋友,我們也要以漸進方式來探究自己的心,一見如故的交情少之又少。
禪修和普通社交之間唯一不同點是,你要深入交往的朋友是你自己。
正見是:你所看到、聽到、聞到、嚐到、碰到的任何東西,一切都是看起來的顯現及生起。
就是如此,沒有其他理由。
有時東西就只是來了又去。
如果我們缺乏這份認知,我們將會有問題。
我們過於執著事物,把事物當成是俱生存在的。
我們對一樣東西抱有傾向、習氣和極大的執著。
我們都想要快樂,但是普遍對真正的快樂是從哪裡來的,没有清楚的概念。
快樂並不是我們得到或擁有什麼。
一旦貪婪的習性已經變得穩固難以動摇時,它會讓我們有一種匱乏感,永遠都會密切注意著自己缺少了什麼。
這時,貪婪就會使我們變得不快樂。
-- 節錄 --
焦慮與壓力是一樣的嗎?
我們的生活需要一定劑量的壓力,這是一點毒都沒有的。
人也需要一定程度的緊張。
「生活裡有壓力」不等於「有壓力的生活」。
前者是很正常的,無法預料,由生活中的種種情況造成,但後者就有毒性了,是自己製造、是自找的,因為我們讓壓力變成習慣。
當有過多的外在要求,而你的身體無法面對這些要求時,便會產生壓力。
那是一種緊繃,一種破壞平衡的生理或心理壓力。
人的身體只要接收到外界的刺激,就會分泌兩種荷爾蒙:腎上腺素與皮質醇。
腎上腺素會提供你能量,讓你有一種不死的感覺,彷彿只要你想要的都可以達成。
這種能量會提升你興奮、渴望與熱切的程度,也會讓你的視覺更加敏銳。
但人在累積了好幾個月的怒氣、怨恨之後,會大量分泌腎上腺素,這時,腎上腺素就成了毒藥。
皮質醇是一種好的荷爾蒙,但假如分泌過量,會讓血糖升高、體重增加,並導致骨骼裡的鈣、鎂、鉀流失。
各種不同方式的刺激,都會讓我們有所反應,就看你如何詮釋發生在生活中每一件事。
因為就算是同一種刺激,每個人對這項刺激的感覺都是不一樣的。
解毒密技:離開有毒焦慮的有效方法......
離開有毒的焦慮完全是你能力可及之事,小小的態度就會讓你有很大的轉變。
.開始清楚去感受什麼事情會成為你焦慮的來源。
.不要整天都在看那些報導壞事的新聞。所有人都喜歡接收資訊,但如果你讀到或聽到的新聞是不好的,而且還反覆接收相同的訊息,就會增加你的焦慮,還不如去閱讀一本好書。
.確保自己有良好的睡眠及健康的飲食。
.一個星期規律地運動三到四次,因為運動可以降低壓力。
.找一個你真正可以信賴的人,然後和對方分享你的感覺。
就這樣!跟人談論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是控制焦慮最好的方法。
一個真正享受生命的人會懂得放鬆自己。
不管什麼天氣,記得隨時帶上自己的陽光;不管什麼遭遇,記得內心裝滿開心的童話。
我喜歡靜靜地的看著街頭追逐光影,喜歡細雨霏霏的詩意,喜歡陽光燦爛的溫暖人心,喜歡珍惜每一個微小的當下。
來源:網路 ...
2014年9月13日 星期六
懂得,學習放下
對於我們那個年代的人,生活可說是單調又乏味的,不像現在年輕的一代,他們是活在多元又豐富的時代潮流。
這就是 " 假與村言 " 的哀嚎啦 ......呵呵呵!
我們不喜歡那些會傷害我們的人,是因為他們的行為是錯的,而且是負面的。
當我們在他人身上見到這樣特質或錯誤行為時,我們就可以更加努力,來確保我們自己不會容許,這樣的特質在我們的心中生根,連一絲一毫都不可以。
在把心境從負面轉化為正面的初期階段,我們應該如何應付心中的懷疑與不安?
在初期階段,我們必須全面了解整個修行的次第。
修行者大略分為兩種,其中一種修行者充分了解修行的不同層面與階段。
另一種修行者則否。
即使兩種修行者修持相同的法門,也因為對於修行次第的了解程度,修行成果將產生極大的差異。
這也就是為何要修行和思維兼顧。
我們的問題在於,當你感到快樂,没有任何問題時,看起來你的修行似乎是做的很不錯:因為,我没有憤怒,我没有嫉妒!
但是,當有人來對你說些難聽的話,或表現出很奇怪的行為,你就失去控制了,然後憤怒就生起了。
那時,你才試著去對治,但是太晚了!
因此,這意味著我們的修行没有持續性。
“自他交換法”的修持,目的就是要打破、去除和斬斷我們的我執,有此認知,在逐漸修煉的過程中,就不會害怕去擔起別人的疾病和不幸,也會毫不猶豫的把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功德、美善等全部施予一切眾生了。
這樣的修行方法能夠去除我們的自以為是,以及覺得非常重要的一種執著。
再來:
--〈以前、後來〉小品 --
多年後,原來,那些你曾經以為的放不下、捨不得,都會隨著時間,悄悄流逝;慢慢消散!
所以,何必念念不忘、苦苦執著 ...
在你的人生中;你是作者,又何必寫醬難演的劇本!
後來的將來 ...你會知道,那些所有你以為過不去的過去,都會過去!
那些所有不能打敗我的歷練,都使我變得堅強、變得柔軟,因為我學會了悲憫。
我不感謝那些折磨,但是,假如必須選擇承受的話,我會試著去明白;這一切在我生命中的意義,然後跨過它、克服它。
還有:
當你為某個人、事、物感到討厭時,記住...討厭就是討厭,那是不需要找理由,來證明你 " 討厭 " 的正當性!
就像在圓的空缺處,找到補足的那個角一樣 ...
也許,人有時需要一種信仰、需要一種認同,或是需要一種歸於中心的力量。
那時 ...我會嘗試彎下腰,只為了換一個可以抬起頭的機會!
千萬不要因為走的太久,而忘記了為什麼而出發!
真正的平靜,不在於遠離外在的塵囂,而是安撫內在的思緒。
『天下很少有不花時間,不必努力學習來的本事。』
『高人』的境界,不是『好』,也不是『不好』!但是會去設法解決問題。
有效的溝通,最好不是先以『你想講的...』為出發點,而是要先以所有良性對比,及『對方可能想聽,會接收!』的內容為前置鋪陳。
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
只因為你(教育者)的一時不忍心苛責。
或是一直無法 " 改 " 用新的應對互動方法!
讓你的團隊 (員工),你所負責培育的人,就都將會成為一個永遠「不進則退」的職場弱者...
(若此落後者在哪天頓悟之後,搞不好還會反過來,怨恨你當初的曾經" 假 " 佛心,害他淪陷到今日的不堪地步呢!)
「生命在受到挑戰或威脅時,就會加速綻放光采!」
就像 ...
自信一字,怎樣看都像是褒義詞,就像是美麗、聰明等等是讚賞用的。
可能大家混淆了,自信跟狂妄、自戀是不同的。
自信是對自己有信心,而自信何來?
每個人也不同,而狂妄是沒帶腦袋就衝口而出的廢話。
而自戀,大多數出現在樣貌不錯;但帶點娘娘腔,或者是一身肌肉人見人怕的人身上!
從來做人自信就是不可缺少的一環。
不止是感情,工作、生活,甚至是玩遊戲;都受到自信的決定。
做任何決定,除了客觀的因素,自信也起著決定性的影響。
自信,不是那種:叫你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才算是自信。
而是當機會都放在你面前,只待你下定決心去做的時候不要猶豫,相信你自己,相信當時的感覺就可以了。(這不是衝動!)
如:在我們身邊,總不少會發生的事 ...
你常常看到那種在嫌人、罵人的主管?
或是那種常常在對店員抗議的消費者?
還是永遠都覺得你做得「不夠好」的親友長輩?
注意,有問題的不是你,而是她 / 他,因為他 / 她自己本身「自信不足」,並且無法改掉多年來學到的習性,必須不斷抱怨、不斷嫌棄!
這時候,你只有一個方法來對付,那就是-以「更高」的「自信」去面對他!
有人說你不好?
自己知道,自己是最棒的,就夠了。
對人生不滿意的時候,最需要練習的就是「自信」。
看起來是不相關的東西,它的關連性,卻藏在你看不到的地方。
今天,就可以開始。
§ 經典一下 §
建議:禪修初期,坐的時間不要太長,平均每次以10-30分鐘為宜,當禪修產生很好覺受或境界時,就結束禪修,千萬不要戀棧當下的美好經驗。
如此,對禪修就會越來越有興趣,並會期待禪修,隨後可慢慢將時間延長。
切記,不要強迫自己一次就坐很久,否則可能會越來越厭惡禪修,甚至逃避它。
車站有兩個地方最感人:一個入口,一個出口。
一個是不想讓你走,一個是等你回來。
想想幾十年了,當時為上學趕通勤;現在有車代步也少有機會搭乘,只是從來沒有停下腳步看看 ...
-- 節錄 --
婚禮最重要的:
不是地點,不是賓客,不是主題,不是佈置,不是遊戲,不是影片,不是美食,不是名酒 ...
而是能夠肯定,跟妳 / 你戴上指環的那個他 / 她;
是一個願意和妳 / 你走一輩子的人!
近日,突然有遲暮之感了!
回頭想想 ...
想著我們曾說過的話,彷彿看見我們的往事!
經過回憶的渲染和幻想的鋪陳排序,一如水中之月;碎而且多,充滿了整個水面。
把手探入水裏撈尋,開始明白最美麗的光景,永遠只可存在於心中。
就是不知,為何心中蕩漾?
通常願意留下來跟你爭吵的人,才是真正愛你的人!
有時候,不是對方不在乎你!而是你把對方看得太重 ...
心簡單,世界就簡單,心自由,生活就自由;到哪裡都快樂!
沒有一百分的另一半,只有五十分的兩個人!
生活,不是等暴風雨過去;而是學會在風雨中跳舞 ...
幸福是看出來的,痛苦是悟出來的。
我們總喜歡把別人表面的幸福和我們隱藏的痛苦做比較,結果我們的痛苦指數,在不當的對比中又創新高!
與其用別人的幸福來懲罰自己,還不如用自己的痛苦鞭策自己。
旅遊就是指從自己活膩的地方,去別人活膩的地方!
房子和盒子之間的差價,就是等同我們都帶不走的浪費!
也因為我很快樂,所以我不痛苦。
更因為我不蠢,所以我很傻!
要知道 ...
明白自己遠比搞懂別人重要,一個不知道自己是誰的人,永遠搞不清楚,誰是誰 ……
什麼是在乎?
佛教解釋為:執著 ......
一個太過執著的人,很少會有幸福感,一個太在乎別人的人,別人往往會不在乎他!
老天爺從不埋怨人類的愚蠢,人類卻總埋怨老天爺的不公平,生命的意義是一樣的,但生命的價值不可能一樣。
人啊!越比越糊塗,越想越明白。
來源:網路 ...
2014年9月11日 星期四
夢醒之分
很多人修行並没有看重,本來就具備的微小善心,一心只想做些特别殊勝的事情,一定要做像黄金珠寶那樣閃亮顯眼的事,反而忘了最平凡也最珍貴的本具善心,讓修行都醬變得太造作、不自然,變得離你非常遥遠。
你應該要謹慎和調柔;要守護微小的戒律,少做遊樂。
要忍耐、堅毅,處眾和諧,少打妄想,十分注意清淨;要盡量少說話,心無旁鶩的去修持法行。
—— 密勒日巴
在對治煩惱時,若不好好理解道理的作用,有時反而會造成心理疾病。
如果將嗔恨壓抑在心中,還說:“ 我是修行者,不能生氣。” 把氣壓在心裡,反而造成很多痛苦 ......
有人愛你是最重要的,但是有人恨你更為重要!
每個人都愛我們的時候,就無從生起忍辱這個珍貴的功德。
所以我們生活上,是需要有人對我們發脾氣。
要了解,忍辱調伏與壓抑情緒,這兩者是不同的。
就像 ...
有位獵人在山裡遇到一個瑜伽士,就問他在做什麼,瑜伽士說:我在修安忍、修慈悲。
獵人就回答他說:那你去吃大便吧!
瑜伽士馬上就生氣了,那他的安忍和慈悲,在這一下就全破功了。
平常你快快樂樂、舒舒服服時,就會想慈悲大概就是這樣,安忍就是這樣了!
但一遇到狀況,就會發覺:那種安忍和慈悲到哪去了?
再來:
曾經有人問我為甚麼會要看丹道的書。
除了對修行有興趣,在華人丹道和西藏人氣脈修行方法的不同路線中,竟然給我創意揣摩出,另一條現代人的修行路線。
不過,要告訴大家:我是純粹為了提升修行素質,而很深入地去研究這些古書經典,還是看書時增加的一些聯想和猜測。
不得不感嘆:小小技巧,大幅度的改變。
是誰說書中只有黃金屋和顏如玉的?(又不是經濟學、金瓶梅、紅樓夢 ...)
還有:
尼采曾經說過:放下身段,才能看得更廣更多 ...
人難免都會有過度自信或自負的時候,尤其是對自己拿手的事或擅長的領域,這原本無可厚非,畢竟是累積了一定程度的努力!
只不過,當這股自信變質成自傲時,也等於是關上了一道道自我提升的大門。
當人們以為自己眼前的那道門才是出口時,殊不知那可能是因為其它道門都被自己給關上了!
水滿了,若不倒掉,永遠都沒法再裝進新的水 ...
因為,那是給了自己一則警惕,一股善的導引!
一旦滿了,便是該彎下腰的時刻,如此才能為自己裝進更多新鮮的故事,也才能歷練到更多不同的人事物。
真正的領導,無關才能高下,亦無須新穎的複雜理論,而是扎根在日常的生活裡,從尊重、負責與體貼他人開始。
無論何時何地,人人都可以身體力行。
噴泉的高度,不會超過它的源頭。
一個人的事業也是如此,它的成就絕不會超過自己的信念。
-- 林肯
§ 假文青小品 §
昨夜,在模糊的夢裡,無語地看著,只是輕輕地推開,漸漸地走遠!
夢醒了,帶一點惘然 ......
但愉快的是 ...因為知道,已經學會了拒絕!
再經典一下 ...
建議:每一次打坐,都要「目中無人」!
不論你的資歷深淺,之前學過、坐得好不好,這些全部都要放下,因為醬才會沒有分別。
沒有人會去分別你,你自己也不要去分別,因為一分別,我們就會衡量──衡量別人,也衡量自己。
衡量之中就會有比較心。
比較的心,就是一種我慢心,有時我們以為自己沒有我慢,自己覺得很謙虛,看的都是自己的問題和缺點,其實這也是 " 我慢 " 的另一個極端,就是自卑。
我們不需要刻意說自己是比較差的,之所以會覺得自己沒有那麼好,是因為我們拿別人來較量,然後覺得別人都比自己好。
這麼一比較,自卑感一生起,我們便感到自己大概不行了,或認為自己既然那麼差勁,隨便一點也無妨,反正混一混就過去了,結果就會不認真了。
所以要放下這種心態,當我們用功的時候,可以目中無人,心中無人,也就是不跟自己比較,不跟自己的過去、未來比較。
有些人常常要跟自己比較,希望自己一天比一天好,這種心態,平常學習時可以用來激勵自己,但在禪修時就要放下,因為這種心態會讓我們陷入過去、現在、未來的輪迴之中,所以要放下比較,讓時間裡只有當下,空間中只有當場的自己,沒有別人。
所謂沒有別人,並不是我們可以不管他人,而是在用功時,沒有任何人與人之間的比較,不去比較誰用功用得比較好,自己用功用得怎麼樣,完全沒有任何跟自己、跟別人較量的情況發生。
當你用功到這種程度,就會發現旁邊好像都沒有別人了。
常講的「無常」、「無我」, 就是這個原則。
無常,所有現象它不斷地在流動,只有當下的因緣;無我,我沒有跟任何一個人比較,我就是在這其中用功而已。
若能將心態這樣的調整,就更容易放鬆自己的心,當我們身心一放鬆,人就輕安,也更容易精進。
很單純地回到自己的當下與當場,身心一輕安,就很容易貼上所用的方法。
一成不變地 ...
終究,每個人都要離開學校,進入社會職場,但之後又該如何教育自己?
你可能會帶自己去職場,學會利益至上;下班後帶自己去電腦前,學會抱怨自己的懷才不遇;假日帶自己去郊外,學會批評交通堵塞等等 ...
當我們在三十歲前與人起了爭執,是該把對方打敗還是認輸,或者和平相處?
然而,這些全都不有人主動提供答案,長大後只能不斷抱怨,為何沒人給答案或幫助,彷彿把「如何獲得幸福」當成世紀懸案,永遠成謎!
或許,我們要找回最初自己,不再當情緒孤兒,把曾經是個連走路都會感到好奇興奮的孩子尋回,重新享受體驗生活的幸福。
從我們自己這一代先改變,下一代才有改變的可能性。
想想 ...
生活不是活給別人看的,記憶有好的也有壞的,但我們總是拿最痛苦的來折磨自己。
信任是很脆弱的,因為每一次的縫補,都是遭遇刺穿的痛,一旦破壞,上萬個微笑和關懷都難以修復。
如果不幸福、不快樂,那就放手吧;如果捨不得、放不下,那就痛苦吧!
有今日的成長,會讓你更期待明天的到來。
路就在腳下,你無力改變終點,但卻能決定要踏出的方向。
有些路,你不走下去,你不會知道,那邊的風景有多美好 ...
來源:網路 ...
簡簡單單就好
佛法不要淪為只用嘴巴說或只是一個詞句而已,又或者只是講說、了解而已,應該是要和我們的心相合,應該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更多的改變,這是很重要的。
我們通常會把自己的理想寄託在上師(師父)身上,設定一種達到自己要求標準的形象上師(師父),但我們的要求與標準,也只是一些充滿文化色彩的概念罷了。
我們必須突破這些東西,用最直接的方式來面對上師(師父)和修持道,也要超越文化的概念,如此才能培養上師(師父)與弟子之間的清晰關係。
還有 ...
觀音的真正涵義是:那個永遠以慈眼悲視一切有情的覺者。
修觀音法門是悲心的化現,想具有大悲心就是要修觀音法。
重要是修持具備本尊所有的法義,不然我們總是觀想著祂,對祂也没什麼改變,因為祂已成佛了。
重點是通過修持改變我們自己的心。
慈悲的心髓是 “ 沒有我執 ”。
它可以看到超越自己想法和信念的事物,同時也運用上自己的智慧。
當你不執着煩惱與感官快樂,並且能將之視為幻相,如此,即使煩惱真的生起時,你也不需要壓抑煩惱,因為它們不會再有所危害了。
而當煩惱未生起的時候,你也不會有造作煩惱或快樂的欲望,因為你已遠離了期待。
當你可以這麼做時,煩惱便是被以為 “ 道用 ” 了。—— 蓮師
改變,是生命根本的一部分,没有任何事物會永遠存在,無常 ...只是我們存在的一個基本事實!
再來:
或許,很多人告訴你趁著年輕去旅行,不要浪費青春大好的光陰,但夢想真的這麼早就到達就好嗎?
自認為 ...
30歲,才學會自己去旅行會不會太晚?
40歲,才找到喜歡的生活方式會不會太遲?
50歲,才覓得人生中的伴侶會不會太慢?
60歲,才發現自己想要勇敢作夢會不會太傻?
其實,夢想從來就沒有時程表 ...
就像 ...
感情上跌倒過的你,開始學會不再輕易相信愛情,
工作上受到挫折的你,會開始明白很多事並不容易,
生活上受到壓抑的你,會開始想找尋真實放鬆的方式,
經過一番歷練後出發的你,會發現自己看事情的角度會比過去來的透徹許多,至少對我來說30歲後出發的旅行,的確是如此。
我無力改變這個世界,但卻能燃燒自己內心最深處的靈魂,學著開始重新面對新的人生負責。
或許你會問,那年輕出走不好嗎?
老實講 ...
我很羨慕18~9歲就有勇氣出去闖天涯,向世界挑戰自己的極限地年輕朋友們,他們的眼神沒有閃爍,不像我眼中總是充滿了憂慮!
他們也會煩惱,但只是一下子,不像我總是煩惱的下一餐到底有沒有著落,或許這就是青春的魅力,永遠天不怕地不怕的往前衝。
他們或許會害怕,也沒有退路可以選,徘徊不定要做什麼工作才好,不像自己老神定定訴說著過去職場的生存學,吹擂著那些工作中見不得人的陰暗面。
實際我也會害怕,也好期待可以有重新選擇人生的機會,或許曾經都錯過年經追逐夢想的可能,但這因為如此更珍惜現在能擁有的美好時光。
或許我們都無法選擇什麼時候是最好的出走年紀,但夢想或許沒這麼早到達也很好,至少透過一段旅程,或是追逐夢想的過程,我們都能更接近最原始的自己,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的生活。
或許青春回不去,但能擁有現在不也是一段最好的時光嗎?
--標題節錄--
但是一旦養成習慣,要改掉並非易事;涉及兩人的習慣,特為尤甚。
更可悲的是,習慣的只有自己;只有自己對此在乎。
說到底,習慣不了都還是只有自己而已。
習慣的是一種體會與感覺,是屬於自己的,切莫以自己的習慣,要求別人養成相同的習慣。
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護你的,是你自己的人格選擇和文化選擇。
那麼反過來,真正能傷害你的,也是一樣,自己的選擇...
—— 余秋雨
如果有來生,我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恒,沒有悲歡的姿勢。
一半在土裏安詳,一半在風裏飛揚,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 三毛
來源:網路 ...
2014年9月8日 星期一
《誰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修行是自己的事,如果是被勉强就不自然了。
要記得修行一開始是一種歡喜和渴求,否則只是盲目的修著苦行,是没有意義的。
學習禪修也是個漸進的過程。
一開始你也許只能靜下來幾秒鐘,過沒多久,各種念頭、情緒和感官知覺就洶湧而來。
基本的教法,就是不要跟隨這些念頭和情緒,只要如實察覺,在覺性中來來去去的一切即可。
無論心中有什麼念頭起落,別太在意它,也不要試圖壓抑它,只要看著它來來去去就好了。
若能讓自己放輕鬆,心理上退一步,我們就能開始認識到,種種念頭不過是在海闊天空的心中來來去去的現象,而心就像虛空一樣,無論其中發生什麼,虛空根本不受干擾。
其實佛法修持,是一種密集式必須努力去做的,就像我們面對很多痛苦、面對很多挫折,去經驗它,能夠真正克服這些問題,當然不是說你要去找苦來受,但你要做的是一定要面對、不能逃避生活中的問題,這時候你要像是穿著忍辱的鎧甲一般,去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想知道嗎?
「煩惱」是怎麼產生的呢?
人們很容易認為煩惱都是別人、環境所導致的,但仔細想想,煩惱都是自己招惹來的。
我們必須明瞭,自我主觀的喜好,就是一種分別心,有了分別心,就有執著,煩惱就跟著來了。
一般人的常識來看,好像所有煩惱、不順利,都是別人造成的。
就好像在鏡子前面放着很重的東西,鏡子能照映出重物,但是重量不會跑到鏡子上。
同樣的,各種情況的發生我們無法抑止,但是要不要去接受狀況所產生的壓力,那是取決於自己的。
應該學習佛的智慧,清楚辨知煩惱的緣起,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便可以放下自我,不被煩惱所障。
所以,佛法教我們斷除煩惱的方法,就是教我們不要受環境變化所影響。
我們學佛,就是要學習佛的智慧,清楚辨知煩惱的緣起,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對於,那些才剛選定一條心靈之道的人,特别容易把這條道路看得太過嚴肅。
對這條道路變得自以為是,然後去執著它,這才是真正的危險。
建議:各位要放輕鬆,給你自己探索的自由,在完全一頭栽進去和保持約束之間,找到一個平衡。
記得...藍天白雲不是理所當然,下回見到要再多看幾眼!
於事無補,是最讓人灰心沮喪的事實。
每次你都全心全意的再去相信。
然後,每次你都徹頭徹尾的再受傷害。
你們,一直在重複,一直在兜轉。
你終於發現,不是誰在欺騙你,欺騙你的是你自己。
你在自欺欺人,不去相信自己的直覺和眼前的事實。
我知道,你已經認為自己很努力了。
的確,世界上很多事只要你努力就能改變結果,但事實上有更多事;縱使你很努力也改變不了一丁點!
但是,如果事情是任你如何努力也是於事無補;全心全身都傷透也是於事無補;等候多久也是於事無補的話,就請你清醒點,推開那道門,不要回頭,轉身離開吧!
別再費盡心神去努力一些於事無補的事上。
你的心思值得花在有結果的事上,而非沒結果的糾纏著。
任何事情都不應該從行為本身去思考,因為有時候可怕的,並不是行為本身--而是它所會導致的結果。
還有:
因為,每一種幸福背後無不站著一個曾經咬緊牙關的堅定靈魂。
而人生最大的驕傲,好像就是在成年時實現童年的夢想。
終於也拿出勇氣,逃離那個看不見的籠子,要展翅高飛,希望有天能向籠子的主人說聲謝謝。
別怕一時的衝動,幾乎都要透過衝動才有辦法存活與獲得,這是一種人類本能。
我們如果不斷壓抑衝動的本性、情緒可能就會生病,甚至會放任幸福的流逝。
我不想再壓抑自己向世界學習的衝動!
出去訓練膽量,減少一些享受與慾望,讓自己能繼續上路才是最重要的。
別怕找不到人生方向,任何一艘船出航都可能迷失方向,所以才需要船長與導航員。我無法掌握千變萬化的天氣動向,但可以掌握有限的船舵方向。
面對父母的拒絕,其實是一種認同前的考驗而非刻意傷害。
謝謝他們的拒絕,可以測試我的決心。
我可以向父母退讓,但絕不退縮。
有時候遺忘,是最好的解脫;更有時候沈默,也是最好的訴說。
請記得,永遠要做一個給得起愛的人!
因為有能力付出愛的人,一定也是被愛的。
就像我們永遠無法消滅影子一樣!
世界上最危險的就是大自然的力量,但我們依然可以存活至今,代表人類有能力與大自然和平相處,並非勢不兩立。
我們可以更謙卑的向世界學習,該如何與危險相處,不再只是一昧的恐懼。
再來 ...
有發現人的習性,好像會在日漸年老體衰的時候,慢慢由壓抑轉成使然!
改變它 ...
就像不同國家有不同深淺的泳池,臺灣人不怕深度卻怕水,好像碰水就會溺死,所以遲遲不敢跳進水裡。
但我們忘了可以先在泳池邊學習踩水或換氣,等有能力與勇氣時自然會游出去,透過有效的練習可以培養信心。
學習力是自然生成的,因為這是人類的生存本能。
學習力會自然生成,相對的也會有自然的阻礙,那就是怠惰與恐懼。
要有創業家的精神與勇氣 ...
隨時都要知道如何運用有限的能力、時間與金錢、如何面對挫折與迷惘、如何創造更多可能性,抵達最終目的地。
家比我想像中還要遙遠,夢比我想像中還要難以到達。
我不是在人生旅途漂流,我是在浪漫生活 ...
現在:
接個電話,還要懷疑對方是不是詐騙集團。
想辭職開家店,每個人都告訴你一年倒了多少家餐廳。
想要世界旅遊,大家都會覺得你腦袋有病!你的人生難道只剩下玩樂而已?
那些曾經有過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氣,已經離我好遠,當我想要重新伸手觸碰天空,往往下一秒就是傾盆大雨,我被現實狠狠澆了一盆冷水,才發現 ”改變原本的生活 ”不是光想像這麼簡單的事情,自己也沒有想像中這麼厲害。
我曾經是活著沒有靈魂的軀殼,現在是裝載太多夢想,無法實現沮喪的靈魂。
世界並沒有因為誰而有所改變,而我也認清夢想離我很遙遠的事實,想起了那些年,我望著月亮會陶醉,我看著大海會感動,我走到鄉間小路會回頭望,我一個人坐在山坡向下看不會有孤寂感,我開始喜歡每一個角度的自己,但,那是以前...現在都已經是不可能會發生的事情!
漸漸面對旁人的質疑,有了淡然如水的心態,慢慢走,其實比較快;當這個世界越荒謬,你就要越堅定初衷 ...
初衷是什麼?那個驅使你想改變的念頭!
案例:
每每 ...聽到有人說:
「什麼,要用手吃飯!好髒 ...」
「蛤...十天不能洗澡,殺了我吧!」
〈記得,當時...好像也只有2~3天,在荒郊野外嘗試捕抓野生藝術時,真的不方便洗澡!〉
總會有親友問起在尼泊爾當地的生活,聽到後就開始猛搖頭,「天啊!我不想去那種地方。」「幹嘛!花錢去那邊受罪。」
一開始聽到不免會有些許難過,那可是心中早已認定,是人間最後仙境的地方,但後來就學會笑而不答,那些被認為是誇張的習慣,在我眼中也只是一種不一樣的生活態度而已。
我們從小到大都一直活在醬的人造舒適圈,隨時享受物質等價交換的便捷,早已失去身為人該有的謙卑...
如 ...
不需要再煩惱三餐,只要走出去外面就有各式各樣的小吃可以選擇。
不需要再煩惱沒錢,只要乖乖工作就可以隨時去提款機領錢。
不需要再煩惱交通,只要開著車就可以四處遊走。
不需要再煩惱住宿,只要手機上網就可以訂房。
不需要再煩惱吃不到家常菜,只要準時回家就可以享用。
便利的生活好像也把自己漸漸麻痺,忘記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因為你的心一直一直都是滿的,原諒我必須這麼說,那是你們沒有親自到過的人不會懂的...
當你 ...
所有的傷痛、微笑和美好,最後還是給了時間!
那種刻骨銘心,都有一個名字叫物是人非。
您有99%的勇氣嗎?
「烏雲蔽日,何時──破雲而出呢?!應該都還是有機會的。」
請靜下心來 ......
看看你生活的各個層面,你是否有感到快樂,如果不是,想想你還能做些什麼?
人很難不去與其他人比較,但盡量不要讓陷入去羨慕別人所擁有的,快樂的真諦在於我們正在做什麼,同時活在當下。
還好,我們可以練習快樂 ......
經典的推薦...
舊上海老大 _ 杜月笙語錄,很值得看 ...
1.不吸煙不飲酒的人,都很自私。一般不可托終生。
2.對你吹拍人,是最可能背叛你。傷你最深的人,一定是你最愛的人。百分之七十的兇殺案發生於熟人之間。
3.膽小的男孩一般能成大事。打仗前思後想的,才是帥才。流淚的男人一定有愛心。舉棋不定是一種美德。
4.愛罵人的人,內心都很恐懼。長角的動物都不是食肉動物。一群人中最安靜的人往往最有實力。
5.背叛你的女孩,再侮辱你,她一生命薄。惡有惡報。看看早年的「班花、校花」,有幾個會有晚年的幸福?
6.重情之人,難有愛情之幸福。當你說岀愛字,你就處於被動。愛情的真諦是「欲擒故縱」,鮮花大都插在牛糞上。
7.不要怕被別人利用,人家利用你說明你還有用。
8.做人有三碗麵最難吃:人面、場面、情面。
9.頭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氣;末等人,沒本事,大脾氣。
10.我喜歡一位朋友說的.這句「善忘是一件好事。」
去做那些你命中註定該做的事吧,然後你只要相信你自己就好了。
我相信兩個信條:態度比能力重要,選擇同樣也比能力重要!
有以下11種人不能幫 ...
1、忘恩的人;
2、賺錢違背道義的人;
3、損人而利己之人;
4、表面一套背後玩陰之人;
5、見利忘義,沒原則之人;
6、不守信用,求救時可憐,得勢時可惡之人;
7、做不了小事,卻想幹大事的人;
8、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的人;
9、幫過忙,不履約的人;
10、有機會還裝窮的人;
11、沒有感恩之心,一切都感覺是理所應當的人。
如果一個方案有90%的人說“好”的話,我一定要把它扔到垃圾桶裏去。
因爲這麽多人說好的方案,必然有很多人在做了,機會肯定不會是我們的了 ...
— 馬雲
轉PO文:
網友問:有甚麼方法讓我的女朋友,珍惜我們之間相處的時間?
我也有點好奇了,就問:為甚麼要女方珍惜跟他相處的時間 ...
原來,是女方一直不斷的挑剔他!
答:如果女方有公主病,而她是對所有人都有公主病,就算是對她自己母親也會有公主病的話,那就是性格問題。
但,如果她只是對你有公主病,那她不是不珍惜和你相處的時間,她是不珍惜你。
夫妻間若沒有了互相的性慾,而把這性慾的消失,解釋為是感情的昇華,絕不是好事!
如果雙方還是健康的話,性慾是必然存在的。
除非忙得不可開交,但,那不是沒性慾,只是沒時間和沒精力。
那些說性慾轉成情感昇華的,是悲劇,因為大部份的真相是對自己伴侶沒有了性慾,對其他人卻蠢蠢 “ 慾 ” 動。
其實,他只是把 “ 悶 ” 解釋成情感昇華。
一個人擁抱了他內心的童真,他會快樂;擁抱了他內心的猛獸,他會狂喜!
Where's your passion?
(你們的激情在哪裡?)
要了解 ...
節能減碳不是少開車、光吃素而已,還需要有國際連通的共同合作。
這幾天,不知是秋季的到來,還是 ......
常常會回首以前跟看看現在,覺得這些年變化很大!
心靈的變化,想法的改變,心態的調整;慢慢得都變不一樣,感謝過去的打擊,害怕未來的變化,但又期待更多挑戰,在面臨即將開始的未來......
如果我們的心靈深處,有個角落可以和這個宇宙、世界產生共鳴、與它們對話,醬對我而言,就是再好不過的事了...
來源:網路 ...
2014年9月3日 星期三
〈囚心〉
一顆幼小的心靈,在惡狠狠地環境中,已殘破不堪!
我停下一切往前思考的腦袋,專心致力於將破碎一地的心靈,給一塊塊地拼湊回去(已甩掉自幼就得的自閉憂鬱症),但,一長串的不幸遭遇,不是那麼的容易就可褪去!三天兩頭,還是惡夢連連地將我打回原生的創傷世界。
我親愛的家人,您可知道自幼就隱藏諸多的心靈創傷的我,年也已快過了半百,還是揮之不去內心那沈澱澱地陰影而又再得了恐慌症嗎?
你的孩子並不屬於你的,他們只是生命延續的代表,他們經你而來,但非為你而生,你可以給他們愛,卻不能給予思想控制。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心,你可以給孩子一個家,但這不會是他心靈的住所,你可以盡力去愛他們,卻不能要求他們一定要愛你……
還有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只能不斷地目送他們的背影。
學習放棄某些東西,會超越一種肉眼所不及的界限;在周圍與內心,新的、普遍的、更通達的法則,會開始建立起來;或者舊的法則擴展開來,以一種更通達的方式做有利的解釋,也就能在更高層次的境界中生活。
《生活中的佛法》
所謂上師,未必是人類,逆境挫折都可能是我們的上師,連四季的變化都是我們的上師,深刻觀察並思維,會發現四季正以連續性的轉變,教導我們活生生、熱騰騰的“無常的口訣”。
佛法不只是你聽聞來的,眼睛看到的,心裡所感受到的,無一不是佛法。
佛陀和他的僧眾弟子們所過的生活是用心、儉樸和絕不浪費的。
他們不走貧或富的極端,而是彰顯中庸之道的關鍵原則。
我們今日的生活方式應比照這個原則:不要太艱苦,也不要過度放縱。
心靈之道是如此的簡單,不需要長篇大論的說明。
捨棄對愛、恨的執取,讓事物順其自然。
這就是我在修行中所做的一切。
修行人的快樂乃建立在調伏自心、認識自心的基礎上。
縱然他擁有財物名利,也一點都不執著,而僅會以平靜的心去享受這一切。
無執並不意味著什麼都没有感覺或反應,而是說一個人不必去操心,讓其順其自然。
會得到的就會得到,得到了,也不必太强烈的去執著它。
古代有權有勢的人會想爭王位、做皇帝,現代的人雖然做不到皇帝,但不少的人都想在網上爭做軍閥。
做皇帝是有實體的女人和有真金白銀的錢,網絡槍手做到軍閥是沒錢沒女人的,有的只是虛權。
歷史一直都沒變,只是用不同的形式重複著 —— 人人(只是男人)都想做皇帝的慾望。
我,甚麼都不是,我只是一個想賺錢的山人。
視錢財如糞土的真正含義是:
非常富有,而且有錢到覺得錢好像世界上的糞和土一樣多。
窮得只剩下錢,不是問題,最好是窮得只剩下很多錢。
如果不是很有錢,說:『錢不是最重要』的這句話,是窮人的酸葡萄心理。
大部分的人類都認為,特徵與人類愈相似的生命,愈有保育價值。
殺死動物,往往比殺人簡單多了。
得等到我們認為動物是人類近親,才會比較難下手。
許多人明白人類和動物有關連,但他們喜歡把自己想像成萬物之靈;只有少數人願意承認,其他形式的生命也和人類一樣珍貴。
所以這就造成了兩難:如果認為人類的生命價值比螞蟻、猴子或海豚還高,要怎麼像平等待人一樣的對待動物或植物?
再來:
曾聽過這麼一個故事——
從前有人養了一隻小象,因為怕牠走掉,所以將牠用鐵鏈拴在大樹旁。
一開始,小象有掙扎過,但毫不奏效,後來,小象就這樣在樹旁慢慢長大。
直到有日,鐵鏈斷開了,那隻大象也沒有嘗試過逃跑,因為牠習慣了被綁住,覺得自己怎也離不開大樹了。
在弱肉強食的世界活久了,爭名奪利成了一種習慣,一種文化。
放下腳步,會讓人產生罪疚感,覺得自己在出賣自己。
慢慢地,我們都離不開工作,離不開忙碌,離不開虞詐。
明明生活有了著落,自己有了能力去活出自己,我們也像那大笨象,永遠得不到自己應有的自由。
我們都太習慣被社會的文化囚禁了,大概已沒多少人,懂得笑著追逐自由的風、雨和陽光。
不是嗎?
找一天 ...
把自己的生活重心重新整理出來,想一想有什麼事能夠讓你很有成就感,你就會走出一條全新的開始。
所以面對所遭遇的障礙,不要害怕,不要自憐,不要為此而憂心忡忡,要知道,這是老天爺給的一個突破自己的契機。
有時微笑也是一種假裝 ...
最近喜劇與心靈天王羅賓威廉斯自殺震驚全球,特別是伴隨他一起成長,與看他電影而有啟發的影迷是最傷心的。
人生像什麼 ...
人生就是會常對別人講了一堆蠢道理,然後發現能做到的寥寥無幾?
最後了解所謂道理都只是一堆屁話,但無奈人生還是得繼續走下去!
天賦和選擇是兩回事 ...
努力跟學習也不等同是大餘,有聽說現在的人生要用除法來經過!
所以,才要努力學習生活《生活就是讓生命活下去》 ...
『不要拿一個人的往事,去懷疑一個人的本質。』
「不要擔心別人會怎麼看你,他們對你的看法,絕大部分取決於你對自己的看法!」
即使各種測驗都說自己沒有這方面的天賦又如何?
這世界哪來這麼多天才,多少人都是違抗天意在為自己的熱情革命,只要你目標夠準確,決心夠堅定,你一定可以一步一腳印地成為你自己的 "地" 才。
來源:網路 ...
2014年9月2日 星期二
靈魂園丁
大自然永遠都不會失去它的美麗,無論季節怎樣地變換,不管冷熱如何地侵襲,它都不會去抵制,反而會接受各種氣候和溫度,使之變成另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懂得接受各種際遇,你將會變得更容易地快樂!
就讓你的體驗成為你自己的嚮導和靈感吧!
走在這條修持的旅途上,要讓自己盡情欣賞沿途的風景。
這旅途上的無限風光就是你的自心,由於你的心本來就是證悟的,因此,倘若一路上你都能把握機會隨時安住一會兒,那麼最後你將會領悟到,你想要到達的地方其實就是你當下所在之處。
如果你看到美麗的風景、花朵或任何美妙的事物,都用心意供養給三寶聖眾。
順緣生起時,把它們視為三寶聖眾的加持和仁慈。
毫無怨言地把所有的疾病和障礙,都視為三寶聖眾的道量加持,這能够使你清淨過去所造之惡業。
還有:
從金剛乘的觀點來看,無論我們是否想要感受本初佛心,本初佛心其實一直都在,因此在這條心靈旅途上,真正的關鍵就在於“我是否真的願意覺醒?”
有時上師真的很煞風景,讓我們感到很挫敗,因為我們只想繼續把夢做完,但上師卻硬要我們起床。
剛開始學佛法的時候我們就要思維人身難得,了解生命和德行的價值,賦予生命一個很堅定的方向,這樣我們就能成為好的修行者。
首先我們必須要了解自己,熟悉自己,這樣才能生活得更有意義,這也是佛法的含義。
好像 ...
學佛、修行是個人的事,縱使生逢佛陀時代,在佛陀座下皈依,也不是人人都可以證得阿羅漢!
在現象自然的升起,而我們自身如何看待現象則形成了所見的妄相。
我們往往是造作地賦予現象某些特質,然後對它有所反應,進而制造了更多的妄相,最後不斷地迷亂造業。
而我們對現象的執持所形成的妄相,就好比是戴著太陽眼鏡看東西般,看到的其實並非實相。
如果你不能看見並感恩你擁有的,那即使你爭取的再多;永遠都得不到滿足!
再來 ...
其實你有沒有那麼了解我,並不重要 ...
或許,每個人曾經都在心底呼喚過『如果現在有一個人能了解我,就好了!』
哪怕是一分鐘,或是一個微笑!
哪怕是一個點頭,或是臉書按上一個讚!
像微風輕拂你的臉頰,告訴你我懂你,不要怕!
不過事實上,沒有人有義務要了解你,甚至諒解你的所作所為。
所以不要因為別人不了解你而受傷了,好嗎?
如果你從來不告訴別人你的故事,也不放開你的心胸去接納別人的意見,甚至只要求別人要按照你的劇本來走,說實在沒有多少人甘願做一個無支薪的配角。
所以不要因為別人不了解你而感到沮喪,好嗎?
有些事我們也掌握不了,所以不要因為別人經歷過的,還有別人的一句話,對自己失去信心。
當我在這裡說著自己的想法,總有人會用他們的角度來攻擊我的論點,但其實我很想說『其實你有沒有那麼了解我,並不重要!』。
也許有人會笑你傻,笑你假樂觀,笑你看不清現實的殘酷,但那又如何?
難道我們自己開心,還要得別人准許,難道是為了博取他人的認同嗎?
我們先練習如何歡笑吧!
當然懂得欣賞這個世界,你便懂得如何生活下去了。
別人的耳語是風,或許有時候會刺耳!但是會消失在空氣中。
自己的堅持是樹,或許有時候太陽曬了痛,但努力終會有樹蔭,有人會在下面乘涼搧風。
你必須要先懂得自己,學著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才能無所畏懼!
過去,我總希望自己說的話;又酷又跟得上流行。
後來,我又希望自己說的話;風趣又幽默。
現在,我只希望自己說的話;是自己真正想說的!
先學懂說自己能說的,再學會說自己想說的;有些話需要用一生來理解 ...
「我們必需透過閱讀、聆聽、討論、觀察及思考來學習,我們絕不能忽視那些學習方法中的任何一種。
我們大多數人的問題是沒有做到後者 – 思考
因為思考對人們來說是件困難的工作…
世界上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輕易的被解決,只要人們願意思考。」
--- 湯瑪斯‧華生 ( IBM 創辦人 )
生命看似有很多不可能,但看在不服輸的人眼中永遠有許多可能。
這個世界和我們想的絕對不一樣。
年紀過了三十以後,獨自旅行就變成了奢侈品,更別說是有了家庭,現代的父母幾乎把「孝道」發揚光大,把小孩看得比自己更重要。
漸漸的,臺灣孩子之所以變成「寵」物,反而是因為父母過於依賴孩子,有了分離焦慮。
不知何年月在某篇曾PO過的一文:
如果一個男人結婚的時候會說一些『結婚就是人生的另一階段』或『都在一起這麼久了,所以結婚』或『人總是要定下來的』之類的話,通常他是起碼有點不願意,但又自我妥協之下才結婚。
講這些話是用來安慰自己的。
當然,有了家庭後,在技術上會有分別。
但,如果他沒有不願意,也很開心的話,他從單身轉成雙身,在他的主觀感受上,是沒有階段上的分別。
不開心的,婚後就是夫妻;開心的,婚後還是情人。
被醬長期養成的生活模式,就像一種被陌生感保護的弔詭狀態!
現在準備邁入下一個人生體驗囉!
人的眼淚是被回憶擠出來的。
每天每天都過得好匆忙,偶爾停下來時,發現自己還有醬的回憶覺得粉不錯滴…
來源:網路 ...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