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一句就是 “ 觀自在菩薩 ”,談觀的認識和體驗。
答:我坐在這裡,我就是觀,觀就是我。
不存在第二個觀,也不存在第二個我。
觀外無我,我外無觀。
在觀中不立 “ 觀 ”,在觀中不立 “ 我 ”。
請注意到,沒有 “ 我 ” 的意識,我在一片觀中,我即是觀,我與觀等身,不關色身。
實際上我真實是觀,一直是。
會發現,無論有意識觀或無意識觀,我一直在觀;只要我有意識存在,我就不可能不觀。
這是一個唯觀的世界,一切集觀所成。
世間不存在觀之外的事物,一切在觀之中,一切在觀之下。
在朗朗明晰中,我是一切。
如同無體的鏡子就是鏡中的像一樣。
坐在我的法床上,我注意到,我是一片如虛空一樣的覺知,除此之外它( 覺 )什麼也不是。
它在我的身體內,它在我的身體外,它在我的每一個最細小的細胞裡……,不,根本沒有我的色身,那是一堆無數無量微塵、極微塵的集合。
不,連微塵也沒有,那只是一種跳動的幻覺,那是從 “ 色究竟 ”——“ 心色 ” 中因幻跳動出的極微色,然後是微色……,然後出現了物質,出現了世界,出現了我。
我注意到,心是如何和世界不二的,如何從似乎一個沒有心也沒有世界的那裡演化出來了心和世界的。
宇宙的源頭和心的源頭並不是一個過去事件,它們是時刻存在的。
最古老的過去,藏在最遙遠的未來,而那樣的過去和未來就藏在,現在。
只是因為我們太過於來到粗糙的層面,我們什麼也看不見。
即便看不見,然而那幻化的機制及那幻化依然存在,且時刻相同,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之分。
清晰地坐在那裡,一切修行人的境界出現在那裡。
世上並沒有多少人,僅有一人。
因此,在我的內在出現了從釋迦牟尼出世前、到釋迦牟尼出世後,一切修行人的所知所見。
從某種意義上說,從沒有人撒謊,他們只道出了不同的幻象。
我清楚地知道,出體、神通、前世今生等是怎麼回事,然而那只是化身境界。
如果你迷失於化身境界,你永遠也無法覺悟究竟、出離輪㢠、擺脫心苦,所以正道者尋本,略去一切非本。
我喜歡,僅僅是觀,那比較簡單、美好。
且我僅僅是觀,我一下子出離了千生萬世、所有一切人類有的幻化,我如如不動,不生不滅,猶如清醒著的虛空神一樣。
多麼美好,就在此時此刻,沒有身體卻有意識,這是怎樣的宇宙中最為終極的獎賞、福報和美妙體驗!
我沒有身體,然而在這夢裡,身體還是出現了。
我注意到,我安靜地坐在這裡,注意著一個被叫著 “ 我的身體 ” 的舉動,我感到喜悅和興奮。
感恩我與它天衣無縫的合作。
欣賞它為我帶來的一切,縱使是生病、疼痛、衰老、死亡……那也終將變得極為有趣。
我注意到可以不需要身體,然而我仍是那麼百分之百地熱愛它。
坐在那裡,我注意到三界是如何藉借身體和心轉換的。
我發現,欲望讓人下降到身體層面,欲是妄心試圖與身體的一個連接。
是虛無飄渺的心想體驗一下快樂,並尋找實在感和確立感的,最容易和它所知道的最直接的方式。
欲讓你廣大無邊的意識縮窄並下降,甚至讓你變得無意識。
當你活在身體層面,你活在欲界——身體和妄心的世界,生命最低的層次。
如果你的意識能量開始昇華,你將出離黏著的欲界,來到一個純粹賞心悅目的世界。
如果沒有欲參與進來,你在一個豐富多彩、美輪美奐、如詩如畫的世界——這就是色界。
但通常我們的色界被欲所污染,它變得失去了那天神般的美,而到處充滿著欲的腥臊氣息,就像你把最精美的藝術作品,放在水霧濛濛的天氣和環境中欣賞一樣。
不被欲望污染的色界,是天神們所生活的世界,具足淨識的人們所覺知下的世界。
如果你活 “ 覺 ”——唯觀的世界,那麼你上升到無色界。
無色界是虛空神的醒來。
它就是 “ 觀自在 ”——僅有觀獨自存在的世界。
我說僅有觀獨自存在,並非只有觀存在,而是不礙一切欲、一切色、一切存在的存在。
就像虛空不妨礙萬事萬物的存在,而它遍處存在一樣。
那彷彿是一場夢唯有夢存在,卻不妨礙夢中的各種色物亦存在一樣。
當你 “ 是 ” 觀,你將享受虛空神的生活,你將變成真正的 “ 觀自在 ” 菩薩。
一切境界不離開你而存在,不離開當下而存在。
若要想覓求這一切,你是依靠,當下是依託。
觀通常有三種應用:一是觀照,二是觀察,三是觀想。
我上述所說是觀照境界,是斷思維,非運作思維的所觀;觀察是思維的層面,但它也是可利用的,例如,利用思維觀察緣起,你可以瞭解諸法實相;觀想是利用所觀的內容,來到某種目的的觀察,它的觀察物件是內在的,它介於觀照和思維觀察之間。
觀想也可稱為觀像或觀相。
通常修行人都曾做過這 “ 三觀 ”。
因為有這三觀,所以也造就了 “ 三關 ”:被觀想所攔住的人處在幻化境界,被幻化轉心,顛倒夢想,求真實,入正覺,無有出期;很多感性的人往往陷在這裡。
被觀察所纏住的人,常常不能正觀,掉進了思維的葛藤窩,久纏久不出;一些理性的人往往被擱置在此處很久。
行觀照的人亦有關卡,他們多立第二觀為觀,提著個假頭當真頭使用,既累人還不得真觀妙用。
這是三種觀人常有的觀病。
欲成無上菩提,修行者一定要一一體會盡八識,體會盡二無我,體會盡五法,體會盡三自性。
有人說,不經三大阿僧祗劫,欲成無上菩提,此非易事。
如然是也。
修行人於諸修行中,念念是劫,念念有岔路,怎易出離層層幻相、重重思藤、道道關卡,而直取無上菩提呢?
要出離種種關,必修盡種種觀。
修盡觀想,破盡幻化;修盡觀察,徹知緣起;修盡觀照,徹滅能觀。
如此關關觀,關關不被關。
出離一切觀與關,將獲如來妙心,大證菩提。
妙觀一切景,成就一切事,安坐平等位,享用大圓鏡。
泯一切有情無情分別,泯一切人我分別,泯一切眾生世界分別,泯一切法相分別!
我在這裡,沒有觀的人,沒有觀,然而一切該知所知,歷歷清楚。
一切時處,沒有 “ 我 ” 存在,唯有觀。
對於我,一切是唯觀的世界。
一切如鏡中起相,如虛空中升起煙花,如睡眠中升起夢,如大海邊看見海市蜃樓……一切不損觀,一切不壞觀,一切不染觀,一切不及於觀,我就是那觀!
我是那觀,除了是那觀外,我沒有名字,沒有身分,不實際擁有一切。
我是觀,我用眼觀,用耳觀、用鼻觀、用舌觀、用身觀、用心觀、用無心觀……。
我是沒有實際觀體,但能觀一切的觀。
一旦覺悟,沒有此岸和彼岸,只有 “ 彼岸 ”。
善知識,站在彼岸,就是 “ 空 ”,“ 空 ” 是最大的句號。
當然,“ 空 ” 也是一切的起源。
空不空,不空空,過了節數,優曇波羅花就會開……
ps.
在生活裡,基於 “ 看不慣 ”、“ 擔心某種結局 ” 或 “ 純粹是自己的焦慮 ”,凡我們的舉動不是出自愛、不是指向愛,那都是個偏離——我們沒在正覺中。
在正覺裡,傷害從不可能發生的,只有當我們進入錯覺,傷人自傷的事才會出現。
在生活中,不管你以什麼理由起行,只要你的行為,不是無條件的行為,都可以肯定的說:你還在錯覺裡!
因為正覺裡不會有顛倒,顛倒不生 “ 二 ” 就不起,“ 二 ” 不起就沒有對立,沒有 “ 對立 ” 就不會有壓力、煩惱。
沒有壓力和煩惱怎會痛苦?
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