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9日 星期二

自在_觀


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一句就是 “ 觀自在菩薩 ”,談觀的認識和體驗。

答:我坐在這裡,我就是觀,觀就是我。

不存在第二個觀,也不存在第二個我。

觀外無我,我外無觀。

在觀中不立 “ 觀 ”,在觀中不立 “ 我 ”。

請注意到,沒有 “ 我 ” 的意識,我在一片觀中,我即是觀,我與觀等身,不關色身。

實際上我真實是觀,一直是。

會發現,無論有意識觀或無意識觀,我一直在觀;只要我有意識存在,我就不可能不觀。

這是一個唯觀的世界,一切集觀所成。

世間不存在觀之外的事物,一切在觀之中,一切在觀之下。

在朗朗明晰中,我是一切。

如同無體的鏡子就是鏡中的像一樣。

坐在我的法床上,我注意到,我是一片如虛空一樣的覺知,除此之外它( 覺 )什麼也不是。

它在我的身體內,它在我的身體外,它在我的每一個最細小的細胞裡……,不,根本沒有我的色身,那是一堆無數無量微塵、極微塵的集合。

不,連微塵也沒有,那只是一種跳動的幻覺,那是從 “ 色究竟 ”——“ 心色 ” 中因幻跳動出的極微色,然後是微色……,然後出現了物質,出現了世界,出現了我。

我注意到,心是如何和世界不二的,如何從似乎一個沒有心也沒有世界的那裡演化出來了心和世界的。

宇宙的源頭和心的源頭並不是一個過去事件,它們是時刻存在的。

最古老的過去,藏在最遙遠的未來,而那樣的過去和未來就藏在,現在。

只是因為我們太過於來到粗糙的層面,我們什麼也看不見。

即便看不見,然而那幻化的機制及那幻化依然存在,且時刻相同,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之分。

清晰地坐在那裡,一切修行人的境界出現在那裡。

世上並沒有多少人,僅有一人。

因此,在我的內在出現了從釋迦牟尼出世前、到釋迦牟尼出世後,一切修行人的所知所見。

從某種意義上說,從沒有人撒謊,他們只道出了不同的幻象。

我清楚地知道,出體、神通、前世今生等是怎麼回事,然而那只是化身境界。

如果你迷失於化身境界,你永遠也無法覺悟究竟、出離輪㢠、擺脫心苦,所以正道者尋本,略去一切非本。

我喜歡,僅僅是觀,那比較簡單、美好。

且我僅僅是觀,我一下子出離了千生萬世、所有一切人類有的幻化,我如如不動,不生不滅,猶如清醒著的虛空神一樣。

多麼美好,就在此時此刻,沒有身體卻有意識,這是怎樣的宇宙中最為終極的獎賞、福報和美妙體驗!

我沒有身體,然而在這夢裡,身體還是出現了。

我注意到,我安靜地坐在這裡,注意著一個被叫著 “ 我的身體 ” 的舉動,我感到喜悅和興奮。

感恩我與它天衣無縫的合作。

欣賞它為我帶來的一切,縱使是生病、疼痛、衰老、死亡……那也終將變得極為有趣。

我注意到可以不需要身體,然而我仍是那麼百分之百地熱愛它。

坐在那裡,我注意到三界是如何藉借身體和心轉換的。

我發現,欲望讓人下降到身體層面,欲是妄心試圖與身體的一個連接。

是虛無飄渺的心想體驗一下快樂,並尋找實在感和確立感的,最容易和它所知道的最直接的方式。

欲讓你廣大無邊的意識縮窄並下降,甚至讓你變得無意識。

當你活在身體層面,你活在欲界——身體和妄心的世界,生命最低的層次。

如果你的意識能量開始昇華,你將出離黏著的欲界,來到一個純粹賞心悅目的世界。

如果沒有欲參與進來,你在一個豐富多彩、美輪美奐、如詩如畫的世界——這就是色界。

但通常我們的色界被欲所污染,它變得失去了那天神般的美,而到處充滿著欲的腥臊氣息,就像你把最精美的藝術作品,放在水霧濛濛的天氣和環境中欣賞一樣。

不被欲望污染的色界,是天神們所生活的世界,具足淨識的人們所覺知下的世界。

如果你活 “ 覺 ”——唯觀的世界,那麼你上升到無色界。

無色界是虛空神的醒來。

它就是 “ 觀自在 ”——僅有觀獨自存在的世界。

我說僅有觀獨自存在,並非只有觀存在,而是不礙一切欲、一切色、一切存在的存在。

就像虛空不妨礙萬事萬物的存在,而它遍處存在一樣。

那彷彿是一場夢唯有夢存在,卻不妨礙夢中的各種色物亦存在一樣。

當你 “ 是 ” 觀,你將享受虛空神的生活,你將變成真正的 “ 觀自在 ” 菩薩。

一切境界不離開你而存在,不離開當下而存在。

若要想覓求這一切,你是依靠,當下是依託。

觀通常有三種應用:一是觀照,二是觀察,三是觀想。

我上述所說是觀照境界,是斷思維,非運作思維的所觀;觀察是思維的層面,但它也是可利用的,例如,利用思維觀察緣起,你可以瞭解諸法實相;觀想是利用所觀的內容,來到某種目的的觀察,它的觀察物件是內在的,它介於觀照和思維觀察之間。

觀想也可稱為觀像或觀相。

通常修行人都曾做過這 “ 三觀 ”。

因為有這三觀,所以也造就了 “ 三關 ”:被觀想所攔住的人處在幻化境界,被幻化轉心,顛倒夢想,求真實,入正覺,無有出期;很多感性的人往往陷在這裡。

被觀察所纏住的人,常常不能正觀,掉進了思維的葛藤窩,久纏久不出;一些理性的人往往被擱置在此處很久。

行觀照的人亦有關卡,他們多立第二觀為觀,提著個假頭當真頭使用,既累人還不得真觀妙用。

這是三種觀人常有的觀病。

欲成無上菩提,修行者一定要一一體會盡八識,體會盡二無我,體會盡五法,體會盡三自性。

有人說,不經三大阿僧祗劫,欲成無上菩提,此非易事。

如然是也。

修行人於諸修行中,念念是劫,念念有岔路,怎易出離層層幻相、重重思藤、道道關卡,而直取無上菩提呢?

要出離種種關,必修盡種種觀。

修盡觀想,破盡幻化;修盡觀察,徹知緣起;修盡觀照,徹滅能觀。

如此關關觀,關關不被關。

出離一切觀與關,將獲如來妙心,大證菩提。

妙觀一切景,成就一切事,安坐平等位,享用大圓鏡。

泯一切有情無情分別,泯一切人我分別,泯一切眾生世界分別,泯一切法相分別!

我在這裡,沒有觀的人,沒有觀,然而一切該知所知,歷歷清楚。

一切時處,沒有 “ 我 ” 存在,唯有觀。

對於我,一切是唯觀的世界。

一切如鏡中起相,如虛空中升起煙花,如睡眠中升起夢,如大海邊看見海市蜃樓……一切不損觀,一切不壞觀,一切不染觀,一切不及於觀,我就是那觀!

我是那觀,除了是那觀外,我沒有名字,沒有身分,不實際擁有一切。

我是觀,我用眼觀,用耳觀、用鼻觀、用舌觀、用身觀、用心觀、用無心觀……。

我是沒有實際觀體,但能觀一切的觀。

一旦覺悟,沒有此岸和彼岸,只有 “ 彼岸 ”。

善知識,站在彼岸,就是 “ 空 ”,“ 空 ” 是最大的句號。

當然,“ 空 ” 也是一切的起源。

空不空,不空空,過了節數,優曇波羅花就會開……

ps.

在生活裡,基於 “ 看不慣 ”、“ 擔心某種結局 ” 或 “ 純粹是自己的焦慮 ”,凡我們的舉動不是出自愛、不是指向愛,那都是個偏離——我們沒在正覺中。

在正覺裡,傷害從不可能發生的,只有當我們進入錯覺,傷人自傷的事才會出現。

在生活中,不管你以什麼理由起行,只要你的行為,不是無條件的行為,都可以肯定的說:你還在錯覺裡!

因為正覺裡不會有顛倒,顛倒不生 “ 二 ” 就不起,“ 二 ” 不起就沒有對立,沒有 “ 對立 ” 就不會有壓力、煩惱。

沒有壓力和煩惱怎會痛苦?
















來源:網路…

2016年11月28日 星期一

右竹本口木子


在沒有充分瞭解,或超越自己的信念之前,我們是信念、因緣 “ 和合 ” 的奴隸;我們的生活是自我信念與因緣和合的結果。

一切都是修行,一切事件,都是在為達成我們認知的 “ 自由 ” 而產生。

當你因某件事 “ 自責 ”、“ 氣憤 ” 或 “ 痛苦 ” 時,此事便是你修行的對象,此事激起你的心意識便是你的修行道場。

作為修行者,我們常常會將 “ 道 ” 和 “ 道德 ” 混淆。

道不關乎道德,“ 道德 ” 是頭腦的,“ 道 ” 則屬於心。

很大程度上,我們修行,就是為從頭腦來到心的。

也就是說,修道的一部分任務,是從 “ 道德 ” 來到 “ 道 ”。

我們要站在 “ 道 ” 上看問題,而不是站在 “ 道德 ” 上看問題。

當我們只站在 “ 道德 ” 上看問題時,我們是 “ 狹隘的 ”、“ 偏見的 ”、“ 幻象般的 ”,也往往是非 “ 仁慈 ” 的。

如果我們站在 “ 道 ” 上看問題,則我們是包容的、無我的、與天地同量的。

或許你會問:“ 一個人悟道了,站在 ‘ 道 ’ 上生活了,他是否就可以輕視或任意踐踏或衝撞道德了?”

當然不是,因為只有道德衝道,但道是不衝道德。

在我看來,即使是 “ 欲望 ”,也是一位菩薩。

一切修行皆如法。

娑婆世界的眾生,每一個人的修行功課都是獨特的。

我們要尊重這種獨特性。

在隨順因緣的基礎上,明白法,覺悟佛,達成自由而無苦地活著。

佛門四面朝天開,魔等諸眾皆可來,一切諸法皆佛法,一切眾生皆如來。

不是修眾有好壞,私心迷惑生好歹。

法法修行皆如如,明白實然即開解。

對於困惑的人:於外——瞭解你周身的因緣,於內——瞭解你生命的信念,對你將有所幫助。

實際上,這才是真修佛法。

真修佛法,不關乎外在形式,它是一種內行,一種心行。

找尋真相,是我們唯一的任務,因為它能讓我們解脫。

我們不要概念,要解脫;不要 “ 對 ”,要 “ 自由 ”。

“ 對錯 ”、“ 善惡 ”、“ 是非 ” 是幻象、幻象的表達,我們不必被它所打倒或纏繞,我們要藉由它解脫而自由。

還有…

如果沒有回歸生命的覺性之下,依我來看,所有描述 “ 五蘊內容 ”——都是未涉及到 “ 覺性 ” 的存在。

任何境界、感受、想法、作為、分別等,都不是諸佛所說的 “ 內證聖智 ”。

當你未認識到自體日日存在的覺性時,你的所見境界,必然一切為幻。

一切都是五蘊的虛假組合,縱然它看起來很像一些 “ 聖境 ” 或 “ 美好體驗 ”。

離開了覺性,必然墜入幻象,所以修行還必須尋覺、認識覺、成為覺。

不然,修行很難 “ 出離世幻,歸於真界 ”。

世人修行,往往就 “ 卡 ” 在五蘊上。

相信自己眼見的色境為實,以自己的感受為真,無法出離自己的想,被緣風(行)所轉,掉進自己的概念判斷(識)出不來……。

因為走不出 “ 五蘊 ” 的覆蓋和纏繞,又不知道 “ 覺性 ” 為何物,所以世間人雖然日日講修行,卻只不過在五蘊山中穿來梭去,白白浪費時間。

跟著幻象流走,墜入虛妄的受想行識,雖名修佛,離真萬里。

真實的是不變幻的,變幻的皆不真實。

任何人在修行中所體驗的境界或場景,如果是 “ 變幻的 ”、“ 生滅的 ”、“ 時有時無的 ” 或 “ 需要特殊條件的 ”……,那都不是遇見或認出了本來,那只不過是遇見了魔幻,掉入了幻象。

因為真實的覺性,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變不化,時時存在,不需要特殊的因緣條件。

通常我們見到的境界都是五蘊內容,並非真實覺性。

世人修行,常常看到各種各樣的色,領受到各種各樣的感受,知道各種各樣的想法,看到各種變化,墜入各種概念……,唯獨看不見覺性。

一切見物不見心,見相不見覺者,稱名顛倒。

見物忘心,見相失覺,迷惑甚重,顛倒甚深。

為物所轉,被相所迷,經年日久,全然不知我者是誰,不修行的人被世間形色所轉,修行人被內在幻化所轉,芸芸大千,幾人出離幻象,安坐覺位,成自真主?

世人修行,五蘊山難轉,一定要轉出。

看世間修行人,大多數…所得意的修行成就,都是五蘊山中的風景。

五蘊山中的風景,再美也虛幻不實,不要貪戀好著。

貪者墜壑,著者被縛。

五蘊山的風景雖美,信之實有,個個是障眼法。

修行是個翻超五蘊山的過程,要翻越你的五蘊山,不要被山中的風景所迷惑。

一切形象是幻相,一切所見皆虛妄,出離五蘊魔方,歸於無染無相覺上!

當我們發現心量的底線,是會被不斷擊破,面對以前很難做到的事和難以逾越的情緒時感到更輕鬆,才願意改變自己。

但是我們並沒有失去什麼,而是得到了一種回報,那就是自在。

就像…

問: “ 聰明 ” 和 “ 智慧 ” 的不同。

答:聰明屬於頭腦,智慧屬於心。

聰明是頭腦的特性,智慧是心的本質。

如果你要想聰明,——橫向發展頭腦;
如果你要智慧,——縱向深入心。

聰明無限靠近 “ 我知道 ”,智慧無限靠近 “ 我不知道 ”。

你越進入 “ 我知道 ”,你越顯得聰明;你越進入 “ 我不知道 ”,你越有智慧。

對於智慧來說,頭腦表現越聰明它越愚蠢,對於頭腦來說,它越呈現無知它顯發智慧。

聰明是突顯的,智慧是隱藏的。

在智慧裡,聰明是愚蠢的,在聰明裡,智慧是魯鈍的。

在智慧裡,聰明像樹突立於大地;在聰明裡,智慧像鹽隱藏於大海。

每個人的智慧像大海平等無二,個人的聰明卻像浪花參差有別。

聰明由於因緣,因緣不同則聰明不同;真如超越因緣,不依因緣而人人智慧相同。

要想聰明,造就不同的因緣;要想智慧,離別因緣,歸於真如。

聰明依於智慧,無障道因緣,聰明即是智慧;聰明彰顯智慧,因緣俱足已,智慧即是聰明。

聰明與智慧是一非二,通透時只見智慧不見聰明;當人迷失常住真心妙淨明性,只見聰明不見智慧。

你想要聰明還是智慧?

ps.

勸慰你,不要讓你的頭腦,習慣性…英英美代子!

因為,一旦大腦停止活絡,你就斷片了,在阿,來耶住;哪裡…當竹本口木子!

而到時就…五蘊皆空!
























來源:網路…

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

那些人,就是不懂?


雖然不太清楚遠方的路,長的會是什麼模樣,但這些年當我走在自己喜歡的道路上,就不曾後悔。

而這中間的落差造就,不一樣的思維與成就,也因此有的人陷在迂迴圈裡面,抱怨這世界不公平!

世界本來就不公平,但你曾有想過如何跳出迴圈嗎?

還是你只想等著有人救你,或是有免費的資源可以享用!

有篇文章裡的一句話說得極好!

「窮人思維對我們的第一個影響,就是喜歡用時間換錢。」

有些人懂,有些人不懂!

這裡說的窮,不一定是指經濟上的窮...

就像:

人類心中的良知,往往是小時候被父母的監管,所留下的對錯觀念之餘毒,內化而成的無形心聲。

上帝的概念是人類腦中殘餘下來,小孩對自己父母的認知中另一個投射,因為在孩子的眼中,他一切的需求都是靠父母提供滿足的。

在小孩的眼中,父母近乎是萬能的。

有甚麼想知道的,也會問父母,因為他們好像都全知!

當小孩問的問題太刁時,父母也會講『你不用問,我講了你也不明白。』

這跟基督徒在解釋不能了斷的事情時,跟你講『上帝是不可思議的,以我們人類有限的智慧,我們不可能完全了解上帝。』

是同出一轍的。

千百年來,人類的宗教都沒有變過,只不過是以不同的形式來演化,自己內心的父母情意結。

真是他奶媽的娘!

如果…

善意的謊言,與會帶來不幸的真相,你會選擇哪一個?

活在由善意謊言,建構出來的幸福中?

堅持瞭解真相,然後開始不幸的日子?

那……

有多少野心,就不要隱藏你的欲念。

有多少決心,就不要忍住你的衝動。

有多少想法,就不要逼迫自己不想。

有多少出口,是需要你跟我一起努力去尋找。

或許曾經我們醬認為,自己平凡活一生就好,但平凡的界定,不應該是從別人的眼光去衡量,而是面對自我真實的感受。

請誠實的善待自己…

— 分享 —

世人都說開悟,開悟是個啥物?

老漢覓遍內外,不見有此一物。

悟了還同未悟,依舊下場打穀。

悟前挑挑擔擔,悟後天天依然。

悟前天天動念,悟後動念天天。

小悟無數無量,個個都是除障。

大悟一十八場,次次都破夢想。

大悟最是實際,破了從前習氣。

徹悟最長志氣,滅卻一切道理。

最喜悟無所得,息了一切尋覓。

悟悟一個無字,此是秘密之密。

沒有什麼是真的,沒有什麼不是真的,在超越一切判斷分別外,一顆大而不死、小而不滯的心活靈活現的存在著,多麼美好,這就是你,真實的你。

你的夢有多厚?

你離真實的自己有多遠?

不覺時,一念萬里,一念萬年;覺醒時,轉身即是,沒有空間,沒有時間。

生命,多麼神奇的存在,不可思議的覺性的化現——所有畫面平等的世界!

— 波文 —

也曾經以為結婚、生孩子後,人生就該算停止了。

後來我發現搞錯方向了。

原來婚後,有要更努力追求的目標!

要努力追垃圾車、
要努力追帳單、
要努力追髒衣、打掃與碗筷,
因為這些東西都跑得太快,
追不到,就會有人被唸得很快。

還有…

問:念心經有什麼方法嗎?

希望能找到正確的軌道達到整體的實相。

天體萬物都有自己的軌道,那我的軌道是心嗎?

答:心……

八萬四千卷佛經,本本是心經。

心經在悟,不在讀。

平常人讀經,只是口舌之勞,縱然讀得經文千遍萬遍,若不知義,若不解心,悉皆徒然。

心經及金剛經,皆是諸佛成道歸來,說的是 “ 果 ” 上的風景,有印心之用。

不到此位,誦讀此經,全然不知所議。

以念頭強思考,徒自疲憊。

若是下智人,不解經義所云,讀經但覓清淨心。

一心恒專,讀經清淨,清淨讀經,讀經日久,心清淨至極,機慧圓熟,豁然便可見性。

若是中智人,以讀經為法事,讀經起,觀照起;讀經寂,觀照不滅。

如是恒讀恒觀,恒觀恒照,天長日久,可望廊然見無聖。

若是上智人,拿起心經,初時應讀,與心相應,以經印心,以心印經,即時得道。

從此直作無事閒人,無修無證,無為無不為,大道恒寂,從此佛位,永不退轉。

於讀經中,口舌誦動,氣流進出,血脈開合,是觀照因緣。

觀者只觀,非關因緣。

觀住觀上,莫被因緣所轉。

一切修行法門,為三乘人所說。

若是最上乘人,直接是了,有何修證,一修便迷。

佛說諸法,皆為對根。

誦讀、覺知、觀照之法,亦復如是。

隨人根器,隨用隨遣,隨用隨丟,直至明心見性,息一切妄,成本來人。

今日修行大眾,有以經為嚮導,以讀經為法事者,自測自智,自量根器,同一經文,分別而用。

善用經者,經助人明;不善用經者,經阻修行。

一切誦經者且知:

心是大經卷,心是大義王,一切甚深義無量義皆在心中,不在文字中。

文字中索求,莫忘義,還是從自心出。

經者,下行人讀口燥舌勞,中行人讀如飲甘露,上行人讀經,與佛同行。

諸修行人,口舌誦動是讀經,以心解義是念經,依教奉行是行經。

讀經得淺利益,念經得中利益,依教奉行者得上利益。

有契經者直取上利益。

諸等根器分別量取,如同用缽接法雨,大器者大得,小器者小得。

總之,捧缽即有份,讀經即得利益。

世間有樂經者,盡情閱讀;因經得悟者,古來皆有之!

另外…

執著不執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珍惜。



















來源:網路…


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默默


目的只有一個,回到最實際…

人間是一片道場,我所見皆是道具,而道,就隱藏在這些道具裡。

我來此…不是為演戲的,而是認識道和那些道具的。

我於此無戲可演,不演戲,就是我的戲劇。

我認出天下無一物不是道具:我的身體、我的座椅、我的眼耳鼻舌……

就連那演員自身,也是道具;對我來說,我的心是那演員!

道場,由道和道具組成,若無道或道具,則不名為道場。

當道與道具在我面前同現,諸法實相就在眼前!

我注意到,在道場裡無人出現,沒有弟子,沒有法師,沒有言語之法會。

惟有道具在顯道,道具,是唯一的真說法者!

宇宙是一片袤廣的道場,坐在那裡,我是它的道具之一。

我和眼前的茶杯,一起向人說法,只是耳朵好的人卻往往眼睛盲了。

我不想把你引進語言製造的空間裡,我想把你引回最實際!

踩著言語法到達實際法,才是諸佛的目地;
真實寂靜處,才是你的歸依!

為了把人們引回真實寂靜處,諸佛們沉默了再沉默,不得已才開口言語。

或作獅子吼,或作棒喝,或循循善誘,只為一個目的:把你引回實際!

這裡有最上乘法,超過語言,在一朵花裡,在一棵樹裡,在一塊石頭裡,在迦葉的微笑和世尊的靜默裡,只等最上乘人來取!

這是一個滿是真理的世界,事事都在顯示那真理!

— 分享 —

回憶我的生命,我注意到,不管在哪方面,當我被什麼卡住,通常有三點原因:
一是 “ 貪 ”,二是 “ 恐懼 ”,三是 “ 智慧不足 ”。

我發現,如果我受困於某種情境,沒有誰綁住我或逼迫我,是我的想像和未經調查的想法挾持了我。

當我被念頭的大軍所包圍,被信念的繩索所捆綁,我被送進了自我建造的囚室中——一些  “ 無奈 ”、“ 無助 ”、“ 沒辦法 ”、“ 沒出路 ”、“ 不得不 ”和我是 “ 受害者 ” 的故事;故事是我唯一的牢獄。

因為相信我所想的,所以在那時刻,我看不到別的可能和出路,我眼中沒有別的風景,我就是這樣對一件事情感到困難、困惑或棘手的。

當我們去建造一種事物時,我們並不是去製作那件事物本身,我們只是操作組成那件事物的因緣。

事物的達成是 “ 和合 ” 的。

如果我們要想建構某樣東西或某種事業,我們就要去儘量尋找和積聚達成它的因緣,讓它們 “ 和合 ”。

那件事物本身是個空洞的名相,我們只是操作組成那件事物的因緣,然後就會有那件事物。

事物的存在是 “ 依他 ” 的。

如果我們要破壞或拆除某種東西,那麼,我們就要儘量地去尋找這種事物依他而存在的所有元素,將那些元素一一抽走,那麼這種事物將不存在。

依據 “ 和合 ” 原則,我們可以創造我們想要的事物;依據 “ 依他 ” 性,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開放你的腦筋,發現和收集某件事物上及周圍的更多因緣,應用緣起性法,自由地拆散、組合、建立或取消它們,將能有效地改善你的外法世界。

在生活裡,很多人之所以感到生活很苦或不容易,多數情況是因為我們的心被法所轉。

心被法轉,而不能轉法,這是我們感到苦或不容易的因。

這個 “ 法 ” 包括內和外。

內是指你我的心念、想法或故事;外是指被我們稱為的外在事物或實際情況。

在我們沒有深刻地,體會到五法中的 “ 正知、如如 ”、三自性中的 “ 圓成性 ”、八識中的 “ 阿賴耶識 ”、二無我中的 “ 人無我、法無我 ” 之前,活用佛法!

不被我們的頭腦所轉動,如果你能夠撥轉它,而不是被它所轉暈,三自性中的  “ 圓成性 ”,以及 “ 八識 ”、“ 二無我 ” 法等,大部分都是體驗境界,不是思考境界。

在修習佛法的過程中,如果你能夠真實體驗到,那麼這對你的生活品質和內在的自由,將有很大的幫助和提高。

在這裡,就不多贅述了……















來源:網路…


2016年11月21日 星期一

生執?


問:真的必須能於睡夢中作得主。

命終時才能了生死嗎?

答:修行人做功夫的目地是什麼?

掌控?

這才是最大的幻象之一!

看看人們的妄想吧,我們不但想在醒著時能夠掌控局面,就連夢中也不放過,真可謂 “ 做夢也想著當家作主 ”,多麼強大的我執啊!

若你想著於命終時才能了生死,那是否有點太晚了?

了生死在你的生命中發生越早越好!

何謂了生死?

從某種意義上說,生死對你不再是個問題,這就是了生死——結束了關於生死這件事的困惑。

若是你能於生死,認識到本無生死這回事,就更好了,這是真正的了生死!

了生死可從三個方面進行:

一、是認識到根本沒有生死這回事,生死就是不生死(不生不滅)。

二、認識到根本就沒有一個受生死的 “ 我 ” 存在。

三、處理掉所有有關生死的信念故事(這樣,即使前兩者都沒有覺悟認識到也沒關係)。

對我來說,覺照只是夜晚時回家用的燈。

當我回到家,或已經天明,我根本就不再需要燈。

燈自然亮起,或它幻化成太陽,那就不關我的事了。

我的事,只以 “ 無礙 ” 為宗。

“ 無礙 ” 是我修行的目標,任何事情成為了 " 我 " 的障礙,它才是我的修行目標。

如果覺照,有它我行,沒它我不行,那麼它是我的障礙;若我修行,我的目的是擺脫它對我的限制,實踐在它上面的自由。

修行人以 “ 無礙 ” 為宗為終。

若你能於一切時中,做到  “事無礙,理無礙,事理無礙,事事無礙 ”,這就行了。

至於出現個什麼境界,或要處在個什麼境界,那是妄心!

境界不是你求來的,是你在哪裡,它顯然在哪裡!

和你的一廂情願沒關…

生命似一場夢,在夜晚這場夢裡我不想作主,在白天這種夢裡我也不想。

當我想作主,我從無中創造了一個我,我堅持那個虛妄的我,是我並認為是真的,我就糊塗了。

我不做那樣的傻事!

我是一個無業遊民,在心靈的世界我已失業多年。

我毫無目的地行走在人間的大街,隨時提供我所能給他人的服務,在因緣發生的情況下。

在這世界,我像個小學生,我回到了小學生時代。

我不持有文化,不持有學歷,我似乎不識字。

對於真正快樂的生活,說到底,沒人需要文化、學歷或者知識。

我只是在 “ 做 ”,不管做什麼。

“ 做 ” 就是生命身。

行、住、坐、臥……“ 做 ” 是生命的實質部分,除此之外都是虛妄!

在修行之中,要不斷地跳過思想,跳過感受,跳過辨識,跳過念頭,跳過覺照……

甚至連 “ 跳過 ” 本身也要跳過!

修行的成就不是達成功夫,而是解除功夫,不管是什麼功夫。

功夫不能成為你的歸依,你的歸依處是事事無礙處,是無所歸、無所依處!

修行是一種解除,不斷地解除,唯有不斷地解除、解除、解除,才能帶你到達最終的解脫。

來,現在解除對覺照的依賴和對想作主的需求唄!

再問:居所周邊人是否知曉您的修行?

生活中您又是否密跡而行?

答:我本一人,隨見各解,無有定形。

來去與人無異,出入與他不別。

月本一輪,倒映千江為千月,何月是真月耶?

真月不自知,所知非真月!

隨天周而運行,隨地春夏秋冬,如花會開,如葉隨落,我有我耶?

我無我耶?

四大和合,凡情謂之我身;六塵緣影,迷聖稱為我心。

我說我身非身,我心非心。

頭上有髮,凡夫說我是凡;心中無染,僧人說我是僧。

我不知,我為何耶?

如黃金在地,凡人不知而謂之密;白雲在天,虛空藏菩薩視為琉璃地。

出入來去,有凡夫業者視我為凡夫,有菩薩業者視我為菩薩,有佛業者見我是佛。

樹本一木,夫伐當柴,婦折作薪,鳥兒擇其當窩。

都是做本分事,卻被人安不同名。

我不知,我所做事,是何等耶?

室內打坐,同道說我修行;屋外經行,他人說我折騰。

我亦不知,我所做事,屬何耶!

我之所為,修行人謂我修行,不修行人謂我胡弄。

佛性遍處,不知人說密,知人說顯。

我不知,我所作為,是修行耶,是非修行耶?

我不知,我所做法,是密行耶,是顯行耶?

佛法非佛法,修行非修行!

諸法心決定,是名為空性。

知空性者,不著名說,不起疑問,知諸法唯心所造,無有定情。

知真性者,所指皆是;不知真性者,出言即錯。

法無定法,是何義耶?

法無自性,本性是空,故說無定。

若有實性,何不定耶?

善解法性者知空,真知空性者如佛。

如佛者常見無生,見無生者滅諸戲論。

滅戲論者即知實相,知實相者不作戲問。

天下無定體,因心而成定。

一部心經答盡天下疑,一部金剛經道盡秘密事。

欲知我誰者,先讀那心經;欲解我密者,遍讀金剛經。

一切疑我者,心經所說是;一切密中密,金剛經所說是。

— 分享 —

我們經常都忘了給自己時間,去做自己,而這即是禪修。

禪修,就僅是給自己時間去「做自己」,除此之外﹐別無其他。

它沒有什麼特別的,就是允許自己放鬆,然後做本然的自己,不去想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也不去擔憂未來會發生的事情。

你所要做的 ,只是單純地放鬆,然後安住於自身本來自然的狀態…

我們不要只是在嘴上,解釋佛法的內容而已,一付裝做是修行人的樣子,其實內心都是煩惱!

應該從過去的非常矛盾裡走了出來,開始學習「學會接受自己」,學著與自己相處,面對所有優點與缺點,心意與身體能互相對話。

愛自己,「不一樣才是特色」,「這是我的新生活態度」,很多事情都在一念之間,取決於心裡怎麼想。

要學會和自己相處,重新找到幸福的重心。

就像爬山,每走一個高度,都是剝開自己多一些!

很喜歡一個作者叫馮平,在書中的一段話:

有一種沈默,它所牽動的最深厚言語,叫做氣息。

留置在這樣的氣息裡,一個人,即使是一個人,也會孤獨地十分自適,十分安然,十分幸福。

靜靜的生活,就像那朗朗晴空,令人舒愜,
彷彿生命被鑲上了一朵悠然的雲,讓人愛不釋手!

























來源:網路…





2016年11月18日 星期五

普撒


問:菩薩的修行,如何再進一步?

在覺照過程中(保任過程)的確能以此 “ 空性 ”(幻覺)化掉!

怎麼樣能更進一步呢?

答:六根的 “ 根 ”,是心。

當我們由六根進入 “ 相對真實心 ”——“ 清淨圓明覺相 ” 時,我們就進入了 “ 淨土 ”,這就是 “ 報身 ”——“ 報身淨土 ”。

到了報身淨土,你就能 “ 見到 ”一切大菩薩——你明白,經裡百千萬億叫著不同 “ 名字 ” 的佛菩薩,都是指 “ 一個 ”:它就是你。

同一本源心性的別名。

那些不同的名相,都是對它不同狀態、不同特性、不同作用的 “ 表示 ”。

諸菩薩著 “ 清淨相 ”,所以諸菩薩都 “ 住 ” 在淨土裡。

佛無所住,所以佛超越了菩薩。

菩薩之所以還是菩薩,沒有成佛,就是著了這個 “ 清淨圓明覺相 ”,陷入在這個 “ 清淨相 ” 裡,誤以為這個 “ 清淨相 ” 的存在,就是最終的佛世界。

也因為待在這裡的感覺太好了,所以,他們很難再進一步越過這個 “ 狀態 ”,而徹底回到 “ 原本之心 ”。

“ 回 ” 不到原本心就不是佛。

如果你安住在 “ 淨土 ”——即使你再清淨、再安然、再愉悅、再美好,你還不是佛。

因為你抱守的是一個報身,不是法身。

而只要不 “ 是 ” 法身,你和真佛無關。

大菩薩修到了淨土,要想再進一步成佛,就得捨這個報身。

捨報身,趨法身,成佛在望。

如果貪戀報身淨土的美好境界,那麼,你與佛無緣;經過修行,你只 “ 降生 ” 在天界,是 “ 天人 ”——雖然享受著諸多凡夫眾生所享受不到的快樂,但非佛。

一不小心,失了淨土,你還落入凡夫的世界,遭受煩惱痛苦。

所以,修到淨土,還得再進一步——棄淨土,成佛。

一旦成了佛,你就完全自由了,淨土世界你可以隨時進出。

當你成佛,“ 淨土 ” 就好像一座房子:沒事時,你就可以 “ 退 ” 回到房子裡休息,享受天人、大菩薩的清淨妙樂;有事,你就出馬 “ 做佛 ”——沒有固定身分、沒有固定角度、沒有任何自限地,來去世間,自由行為做事。

原原本本一顆心,就是佛。

原原本本一顆心的世界,就是 “ 如來 ” 世界。

到了 “ 如來 ” 的世界,回頭觀看,一切若夢,一切境界也皆平等,“ 淨土 ” 和 “ 娑婆世界 ” 相同,“ 煩惱 ” 和 “ 菩提 ” 無異,真實不虛。

到了 “ 如來 ” 世界,向前瞻望,你真實體會到什麼是 “ 無為、無不為 ”——你的自由度來到了絕對,你見證到一真,你是一真,從此你是個零問題、零疑問、零苦惱的人。

成為這顆心,你不被念牽,你不執著覺相,你沒有清淨和非清淨、為和無為的分別,你就 “ 是 ” 它。

天地間唯有你自己,除你(心)自己外,一切都是你的幻化,一切都因你而有。

你 “ 醒 ” 來,則一切世界 “ 在 ” 那兒;你 “ 眠 ” 去,則一切世界回到 “ 無 ”。

所以,“ 成為 ” 這顆原本的心,是修行的目標。

千百萬念頭是心的化身,清淨圓明覺相是心的報身。

凡夫修行往往滯留在哪?

滯留在念頭上;菩薩修行往往滯留在哪?

滯留在覺相上。

所以,在修行成佛的旅途中,凡夫往往被念頭所絆;菩薩往往被覺相所絆。

凡夫修行要想順利,該怎麼辦?

越過念頭的障礙;菩薩修行要想順利,該怎麼辦?

越過清淨覺相的障礙。

如此,修行者,初捨念,再捨覺,一切捨,無能捨,將成佛。

值得提醒的是:所謂捨念、捨覺,並不是排除它們,而是使它們不成為回到 “ 本來 ” 的障礙。

念頭和覺相都非常有 “ 價值 ”。

沒有念頭,就沒有凡夫的世界;沒有覺相,就沒有菩薩的淨土。

所謂 “ 捨 ” 它們,不是 “ 消滅 ” 它們,不是 “ 丟掉 ” 它們,而是 “ 越過 ” 它們——即,使它們成為你成佛的 “ 跳板 ”、“ 墊腳石 ”、“ 法船 ”,而不是成為 “ 障礙物 ”、“ 阻礙物 ” 或成道路上的 “ 須彌山 ”。

所以,良好的修行者,不是視念頭為敵人,視覺相為佛 or 魔,而是合理、自由的應用它們,為心服務。

佛出現於世,說不同的法,為針對不同的修眾。

佛為聲聞菩薩說 “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佛為緣覺菩薩說 “ 苦、空、無常、無我 ”;為大乘菩薩說 “ 六度波羅蜜 ” 法;為佛乘菩薩拈花示現寂靜無言說法……。

“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善與惡者,對凡夫來說,只是道德層面的對錯;對修行人來說,善與惡是指心與法的關係。

若心轉法,不名顛倒,不顛倒者名為正知,正知者為善;若法轉心,是名顛倒,顛倒者為惡。

修行人眾善奉行,實指正知,唯心轉法;造作諸惡,說名顛倒,心被法轉。

分別妄計名諸惡,圓成自性是真善。

正智如如離諸惡,如如正智稱善行。

善知五法名正知,解了三性曰懂佛。

越諸八識成正覺,識了人法方解脫。

成佛說名成至善,解法才能實離惡。

就像…

智者了達,於法自在
是諸眾生,若心取相,
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金剛經》第六品

法和非法,同出心源。

心若逐法,無有覺知,即是迷失;心若不逐,靜觀法輪,即是清醒。

法由心生,法即是心。

若心取法,即是以心取心,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自心若不取,即合諸佛類。

心所生相,若投射出去,依物賦形,以形附體,仿若實有,即是法生,稱名為法。

心所生相,若不投射,局於內裡,千轉萬化,無形無體,如夢如幻,即是非法。

法與非法,一心所生,有明知者,都不追逐,皆如幻爾。

若知如幻,且還追逐,遊戲神通,菩薩類爾;若不知幻,以假當真,用心用意,力捉力取,即是迷失,凡夫類爾。

諸佛菩薩,不取法,不取非法,無可取故。

無能取,無所取,無我無法,智者了達斯事,處無為之中,行自然之道。

是心真實,不動轉故;是心虛假,無所有故。

是心覺醒,不迷失故;是心清淨,無所染故。
心之一字,解了不迷。

人若知心,天地歸根。

心即是法,為法中王。

人若識自法王,於法隨意野放。

法不礙人,是人礙法。

若能明心,即能見性,明心見性,即是智者。

智者了達,於法自在。

我是個真理的追尋者,真相的尋覓人,任何在這條道路上,覓到真知的人,都是我的老師,任何能讓我見證真理的方法,都是我樂於學習的法門。

我視真理為上師,視一切萬物為法門,因為真理讓我解脫,一切萬物皆能領我到達真理所在之處!

在我眼裡,世間無聖無凡。

稱凡,是一個誤解,稱聖,是一個妄念。

想想……

能步行在堅實的馬路上,坐在安靜的桌子前,走路、呼吸、微笑,多麼美好!

諸法無我,唯識心造!

— 分享 —

通常這來自內心的「總歸一句」,會點出我們重複出現最多的潛在心境,而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線索。

讓我們順著它去探尋出某種源頭,而這源頭很可能就跟此刻遇到的困境有關了。

否則如果重複多了,僵化也會形成,年紀愈大只會愈無力改變,這樣一生就都要受困在同樣的苦海裡了。

然而,能發現重複,就有機會一刀剪斷迴圈,讓人生開啟全新的風景。

人生就像一場夢,凡事不用太過計較,寬容相待。

也不要太在意結果,重要的是每天都能活得很精彩。

— 波文 —

在人生中,我們往往會遭遇到許多挫折和壓力,佛教跟心理學都主張說,人們的心理壓力,大部分的起因都是「對事情的錯誤認知」所造成的,簡單來說,就是「看錯了」,有時候可能是「想太多了」,就是因為我們帶有許多的誤解,才會有這麼多的痛苦。

即使他的學養淵博,辯才無礙,能將兔角說成牛角、或將兔角說成真實之物、如同活生生可看到一般,都對自他毫無利益,對於持此偏執貪瞋心態之人,就算他是自己父母、親朋、家人、上師,都不應與之同行,而應遠離!

還有…

『上街示威,目的就是要反政府啊,不然示威來幹嘛?』

『這當然,主辦當局應該是會玩文字遊戲。』

『其實反政府,不等於反國家,這兩個概念要分清。』

『那就說為了國家而反政府。』

『對,因為愛國,所以反政府。』

各位上街的朋友,你們是愛國的。

因為,這個世上沒有所謂的真相,只因每個人詮釋的角度不同而已。





















來源:網路…





2016年11月13日 星期日

修行的概念…


如果不能超越在自己的念頭和情緒之上,我們都是三歲的小孩——不管你八十歲還是八百歲。

因為我們都是小孩,所以這凡人的一切——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等,都是發生在幼稚園的故事。

修行讓我們走出幼稚園,就像上學一樣。

未修行的人還在幼稚園裡,修行的人開始走出幼稚園。

聲聞修行者是小學生,緣覺修行者是中學生,入地菩薩是大學生,六地以上菩薩是研究生,八地以上菩薩是博士生,十地菩薩是博士後。

佛和菩薩的教授不同在於:菩薩是職業老師,佛是業餘的。

諸佛以專業的水準做業餘的事,菩薩則是以專業的水準做專業的事,眾生則往往以業餘的水準做專業的事。

小學生聲聞行者,常常學到的只是知識;緣覺行者開始接觸到智慧,他們往往一半知識一半智慧,如同水冰同混,各占其半;繼續融化,到了大學位菩薩,則冰越來越少,水越來越多;到研究生菩薩,則水多冰少;到了博士生菩薩,則冰微水甚;到了博士後菩薩,則全以澄水。

十地過後,到了佛位,水則開始朝汽進化。

及至成為成熟佛,則無固定形態。

可為水,可為冰,可為霜,可為雪,可為雹,可為汽,可為霧……乃至於不知佛為何物。

小學階段,你執著於物是物,人是人,每種事物只有一個樣子,事物是固定不變的;到了中學( 緣覺位 ),你仍認為物是物,人是人,但同一事物可有不同的面貌,事物是轉化不停的。

小學以前你根本沒想到心,中學以前你沒把事物和心聯想起來。

到了大學,你開始認識到,根本就沒有實際的外物,一切是心決定的;到了研究生位,你開始知道,不但事物沒有,心也沒有——並無確定的存在。

到了博士生——八地菩薩,你開始認識到,事物說有說無都不對,執著有或無更不對,你放棄一切見解、造作;到了十地——你獲得了修行的博士後學位,你在無為法裡任運自在,開始被眾生自由地利用,眾生覺得你比較好使用。

用你卻覺得你不存在, 你被利用卻感到很高興。

進入佛地,你從所有的學校畢業,你拿到了所有的學位。

你從一切圈子裡畢業。

業畢,你可以自由地周流三界了:或是水,或是冰,或是汽,或是霜,或是雪,或是雹,或是霧……種種都是你,種種不是你。

你以法性安住法界,超越一切概念。

這就是修行一條路的次第!

— 另外 —

問:沒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修行,統稱為靈修。
跑靈修的,很多人都在學習,如何連接指導靈,那個指導靈是什麼?

答:指導靈不存在於心外,它是心投射了一個 “ 假心 ” 了,然後那心回來又和它自己說話。

心通過不同方式創造活動,它只是試圖聽到它自己的回聲。

心想和它自己連接,心想認識它自己,“ 指導靈 ” 是心創造的一種新的與自己的連接方式。

整個世界只有心存在,一切只是它和它的活動——它只是假借這又假借那。

當我們不明白時,我們迷失於那些假借物,認為那些假借物是真的。

當我們醒來,發現,整個世界只有心,唯有心。

一切是心自主的創造遊戲。

心在它自己的創造遊戲中體驗它自身。

心愛它自己,心抱撫它自己,心想認識它自己,一切是心迷失在一個 “ 覺醒 ” 的夢裡:為了覺醒——為了認識自己,心迷失了。

心不需要覺醒,心認為它需要覺醒,這讓它重新創造了一個夢,這夢如新的更加高級的蠶繭一般,巧妙地再次把它自己蒙蔽。

心在那裡妄動——不管它假借什麼理由、不管它打著什麼晃子,當我們不明白時:只要它妄動,它就在創造夢,只要它創造夢,它就在將自己蒙蔽;它每妄動一下,它將自己包裹一層,它每妄動一下,它離開自己一步。

因為不明白,我們遠離正覺,我們生活在錯覺。

“ 錯覺 ”的意思是不真且顛倒了。

而顛倒的意思是,在顛倒的錯覺裡,你以為錯誤的方向是正確的。

對於大多數人來講,我們的心就是這樣在 “ 錯誤 ” 的,但它卻認為是在正確的方向上越走越遠的——越來越滑入它更深的夢。

靈修體系裡的 “ 指導靈 ”,和其他教導或語境裡的 “ 鬼 ”、“ 神 ”、“ 上帝 ”、“ 自我 ”、“ 仙 ” 或 “ 妖 ” 等等同,那是一顆虛假心的另稱。

是心創造的它自己的影像,因為心( 主人 )迷失了——那影像以為它自己是真的。

那影像說這,那影像說那,那影像反回來指導心或支配心……這是完全的顛倒:那猶如在夢裡,奴才翻身作了主人,來指導或支配主人一樣。

對於很多靈修人士而言,我們都在將自己創造的虛假之心的影響,當作神靈伺奉、膜拜。

我們以真正的身分,迷失在對虛假身分的運作上,這是一個完全的夢境,一個顛倒的夢境。

心要從它這種顛倒至久、迷惑至深的夢裡重新回來認出它自身。

佛教的指導是 “ 息心 ”,我強調首先要辨認你的覺性,然後從覺性出發辨認虛妄,然後息卻虛妄,歸於無心。

而無心,就是醒來。

無心就是淨土。

無心是心醒來,對它自己的第一次認識。

當心認識到它自己是無心時, 它創造的百千萬夢刹時息滅;當新的夢再次被創造的時候,心是那樣充滿情趣地欣賞它的創造,但它再也不會迷失在它的夢裡了——把夢當真,被夢所牽。

其實,有關指導靈,靈修人士或非靈修人,建議不要相信我說的話,請你自己去認出它。

心認出它創造的虛假,是心的工作,也是心的遊戲。

因此,深入這種探索的遊戲,等待醒悟或荒唐的探索行為,有一天讓你暴笑。

那時,或許你會看到自己不斷地搖頭,就像花朵不是被微風吹過搖動,而是它自己醒來自主地搖頭,搖歎自己過去在夢裡的天真行為,不管你長到多大,心在沒認出它自己之前,你是小孩。

或許你也會淚流滿面,就像風雨中花朵浸滿了泠泠的水珠,而你並非悲傷,你帶著雨露而作新的生長……。

從幾何時,心掉入了它自己的夢?

是誰在誘惑它深入?

是誰在不斷地推它,往夢裡深入、深入、再深入,而從沒有人提醒它這是一場夢?

在一片夢的世界,所有的人都引我們往夢中深入,所有的物都在誘導我們深入那夢。

有誰能在這一片夢海裡將你搖醒?

或將告訴你的路走反了?

或說 “ 小心,體會一下這是不是個夢? ”

更有誰指導著你或我走出這個夢、認出更真的實相?

通常情況下,父母、朋友、兄弟姐妹、同事、陌生人等,他們都和我們一樣地站在夢裡,將這一場明明的夢當作真實。

站在夢外,或站在夢裡,能告訴我們的人很少。

因此我們要靠自己,我們要靠人類少有的一些覺醒者來啟發自己。

我怎麼知道,我身處的環境,或世界是不是一個夢呢?

痛苦、憤怒、悲傷、憂鬱、空虛……這些都是提醒。

每當你痛苦,每當你憤怒,每當你悲傷,每當你憂鬱,每當你感覺到空虛等時,那一個真實的聲音,實質在提醒你:“ 這是一個夢,你處在虛假之中了 ”,但我們大多數人都從這個地方滑了過去,未把它當真。

我們就是這樣錯失覺悟時機的,然後被新一輪的、一撥一撥的夢幻泡影所代替、所牽走你的注意力——把你帶入一場又一場新的夢幻。

所有修行的人在一個新的夢裡,只不過這個新的夢有可能導致你徹底醒來。

這是普通人的夢和修行者的夢,或者說,這是普通的夢和修行的夢的不同。

指導靈能夠指導你嗎?

如果你回答能,很好。

繼續吧,有一天你發現它是假的,你是真的;那個影像不再在那裡和你說話時,天地唯有剩下你自己時,OK,這是真正的醒來。

世界是唯心的,這期待你的親自體會。

佛說 “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我者為誰?

我者名何?——心耶。

認出它吧,這是心給它自己的最終的、最昂貴的、最好的、也是最必要的禮物。

期待你收到你的禮物,期待你認出你。

記住:在認出自己的過程中,一切都是個藉口,包括 “ 指導靈 ”、“ 神 ”、“ 上帝 ”、“ 佛 ”,甚至 “ 心 ” 本身。

一切都是假的、假的、假的——藉口、藉口、藉口……

你識破、識破、識破,直到剩下一片無。

直到 “ 藉口 ” 變成了 “ 閉口 ”。

直到最後的最後:心出現在它自己的面前,但它又重新創造了最後一個虛假身分,而它自己又重新回到那,你永不可知的夢裡。

心是一個會 “ 金蟬脫殼 ” 大師,它的幻術無人能比。

直到最後的最後,你確定它存在,但你也無緣親自看它一眼。

這就是我們的妙心,實際上你沒必要看它,也沒必要認識它,反正不管怎樣,它都是你!

心認識自己是它的一個遊戲,誰讓它作為意識投生在這個世界上呢?

— 分享 —

本來沒有 “ 解脫 ” 這回事,因為不存在束縛。

但沉入幻象的我們,以為有束縛,所以諸佛才說 “ 解脫 ”。

既說有解脫,那麼什麼是解脫?

簡單地說,解脫就是不被抓住!

痛苦起時,不被痛苦抓住,快樂起時,不被快樂抓住;不苦不樂起時,不被不苦不樂抓住!

貪心起時,不被貪心抓住,嗔恨起時,不被嗔恨抓住,一切時刻,不被無明抓住!

眼不被色抓住,耳不被聲抓住,鼻不被香抓住,舌不被味抓住,身不被觸抓住,意不被法抓住。

心不被一切萬物抓住,即是解脫!

當痛苦升起,警覺自己:“ 不要被痛苦抓住!”
當快樂升起,警覺自己:“ 不要被快樂抓住!”
當煩惱升起,警覺自己:“ 不要被煩惱抓住!”
當心性光明升起,警覺自己:“ 不要被心性光明抓住!”

不被老、病、死抓住,不被悲、憂、苦抓住,不被慈悲喜捨抓住,不被常樂我淨抓住,不被一切境界抓住!

心不被一切心及心所抓住,即是解脫!

解脫者,無憂、悲、苦、愁、惱!

解脫者,一無所繫;解脫者,心無掛礙!

練習不被抓住的能力,這就是解脫之旅!

解脫者,無結可解,無縛可脫!

訓練自己不被抓住——你就是解脫!

— 波文 —

當下心安,萬事俱息…

五蘊都是虛妄的,瞬生瞬滅的。

一切事物,本體是空,因緣和合,別離而死,俱足而生。

觸受而生,因於身,因於心,因於境,因於塵,因於想,諸等因緣,俱足生有。

當緣不俱,當下敗壞。

一切受想,當下生,當下滅,無有流轉,無能流轉,莫生恐懼。

流轉者,非是實體,乃是妄念。

若無妄念,即無流轉。

妄念生時,妄覺而生。

妄覺生時,諸幻即起。

諸幻起時,遠離真如。

遠離真體,故成顛倒。

顛倒起時,入於迷惑。

萬法唯心,一切識造。

識雖造色,真識非色。

識心起時,真識不惑;即成:正覺。

正覺真識,真識正覺。

真識頻生,正覺不滅。

有識真者,萬劫如如。

做得真識,安於正覺。

















來源:網路…

2016年11月8日 星期二

命明


這篇文章是給對南傳佛教禪修有興趣的人看的。

南傳的禪定(Jhana)或止(Samatha)的修法,很多行者以為是一定會見禪相(Nimitta)。

禪相是禪修集中的過程中,會見到的一些視覺景象,通常包括光點、光團、日、月、雲等等。

其中還說這禪相如同太陽從烏雲背後出來,比水晶還通透百千萬倍。

目前一般的說法是:當你觀察自己呼吸到開始見到穩定的禪相,本來集中在呼吸上的精神就轉移去專注禪相,再借這禪相把你帶入初禪(或其他二三四禪)的境界。

不過,他們不知道,這個只是其中一個系統。

南傳的禪定(我這裡是指Jhana,不是內觀禪 Vipassana系統)起碼有三個詮釋:一,經藏(Sutta)的系統;二,《解脫道論》;和三,目前蠻多人走到《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路線。

上面所講的觀呼吸而出現禪相,是屬於《清淨道論》學派的。

傳統的經藏(Sutta)派別的禪修,是比較接近佛陀所講的,是沒有說過呼吸後會出現禪相,然後還集中精神在禪相上入定。

在經藏裡面,佛陀確實說禪修你的精神狀態會如同太陽從烏雲中出來,比水晶還通透百千萬倍,但,這只是一個比喻。

若干朝代後的《解脫道論》則說,禪修時,會出現光點、光團、光雲、日、月或日月從雲後冒出的景象,此處已經不再是比喻,是會見到幻覺,所以不要理這些禪相。

但,後期的《清淨道論》則把禪相變成了進入禪定不可缺的主角,而且還是用來檢視行者禪定的標準。

事實上,不是每一個觀呼吸的人會出現如光團的視覺禪相,在《解脫道論》觀呼吸後的禪相,是觸覺,不是視覺的。

好了,我講了這三種系統給有志要修南傳禪定的朋友聽,目的是甚麼呢?

因為如果沒有足夠資訊,我們就不能作出明智的抉擇。

禪修系統的原裝版、修改版和最後版,不只是純粹歷史性的發展,也有可能是針對不同生理心理的修行者而設的。

祖師或佛祖留下的資訊,是珍貴的參考,但不是用來迷信的。

— 另外 —

感知和覺知有何不同?

當感知出現時,覺知就出現。

感知出現在哪裡,覺知就出現在哪裡。

覺知是光,感知是影。

感知是影像 “ 醒 ” 來(實際夢去)以為它自己是活的,實際上,覺知才是真生命。

感知傾向於指向它自身,覺知無所指向。

當覺知落在一點,它等同感知;當感知被無限擴大、稀釋,它接近覺知。

感知屬於心的識性部分,覺知屬於心的覺性部分。

感知是心神能造,覺知是心鏡純照。

感知是心對存在的反應;覺知是心對萬有的反映。

感知是有為法,覺知是無為法。

感知在覺知裡生滅,而覺知不生不滅。

感知是生滅法,覺知是常法。

你以覺知而存在,你以感知而生活。

感知屬於妄計,覺知超然在一切計度之上。

感知屬於頭腦,覺知屬於心。

感知是明,覺知是光。

感知是用,覺知是體。

感知和覺知不同,如光和明一樣;感知和覺知相同,如泥團和微塵一樣。

如何知曉感知與覺知的同與不同?

在你的修行和體證中………

就像…

表面上看來,加行中的 “人身難得 ”、“ 壽命無常 ”、“ 輪㢠過患 ” 等修法比較簡單,可實際上真正修起來時,比其他有些修行還要難。

比如說,修風(氣)脈明點、觀本尊、念咒語,心相對而言容易集中,但這裡的修行範圍比較廣,內容也很深奧,以至許多人剛開始修時,根本沒辦法入手,心也無法靜下來找到感覺。

當然,這也是我們行持善法的種子比較薄弱所至,但不管怎樣,在修加行的道路上,千萬不能中途夭折,否則,這些法如果沒有修成功,除了極個別利根者以外,一般人很難修成其他的法。

大家若在共同加行上磨練的時間比較長,修不共加行會比較方便;然後在不共加行上,若也花一定的精力來修學,那以後修什麼法都沒有困難。

退一步說,就算你沒有修其他法,但只要能修成這些,也沒什麼可遺憾的了。

你若對此終生奉行,到了晚年時,必定會明白:“ 當年正因為我把共同加行和不共加行修得非常紮實,如今成了一個很好的修行人。"

再來:

對亞洲華人來說,死亡都是很沉重的話題。

沒有誰不害怕死亡,但僅僅害怕、逃避是沒有用的,尋找一個對付死亡的辦法,才是萬全之策。

破瓦法,是凡夫應對死亡的最佳選擇。

平時我們修出離心、菩提心、空性等所有的修法,都是為了解脫,也可以說是為死亡做準備。

但如果在修行尚未成功之前死亡,唯一的補救方法,就是破瓦法。

“ 破瓦 ” 是藏文音譯,意即 “ 遷移 ”——把意識從我們身上遷移到阿彌陀佛的淨土。

遷移的實質,就是往生。

還有…

佛法的主旨是要自己做得了主,能降服自己的妄心。

我們無法藉由觀察別人的對、錯、善、惡來獲得修持成就。

這種向外觀察他人對、錯的心,是世間凡夫心的特色與本質。

但是相反地,如果我們轉心向內,檢視我們在想甚麼,我們在做甚麼。

只要我們持續地如此向內檢視,直到有一天我們的心變得純淨與充滿虔信。

到那時,我們才可能會有所謂真正的佛法修持。

如…

進化論:諸法無我,非線性來!

在我看來,進化退化,虛妄分別,宇宙如環,無起無止,生命似輪,無端無點。

世間人將個體看作個體,以為法法實有,且法法實別。

一切世間人,皆見萬物自性有,在此基礎之上,談生論死,說一說異,語常語斷,言來言去,皆是戲論。

諸佛菩薩如實觀察,發現諸法表面上說千論萬,實際只是一法 ( 物 )。

再進一步觀察,皆是空體,全為無相,“ 一 ” 字亦無。

一切名為心安,一切相為心造。

法法看似有,法法求則無。

非一非異,非前非後,非高非下,非智非愚,非強非弱。

一切是非,皆是分別;法無自體,談空入戲。

一切萬法,說同者;言異者,其相各別。

是故,一切法,非同非異,非盡所非,不可思議。

真實絕言,法體絕慮。

諸法無我,非線性來;諸行無常,當體是空。

一切法寂,清淨涅槃。

明明白白一顆心,誰復得一又得無,誰復得無又得萬,生生無生空不空。

明明白白一顆心,涅槃般若兩妙用,無邊無外亦無中,處處都是自家景。

明明白白一顆心,一顆心明明白白,說與不說皆不迷,自知時刻稱覺醒!

— 波文 —

「真正的堅強, 是寧可冒險暴露自己的軟弱, 也要追求自己的成長。」

有些人值得用生命去珍惜,而有些人就讓他默默遠去……
























來源:網路…

2016年11月7日 星期一

看破相


有網友問起…關於市面上一些傳授,已經失傳不知多少個世紀的秘技課程,有甚麼看法!

其實,不需要問我。

因為若真的是失傳,請問你又是如何得到的呢?

除非這是個能夠與古人靈魂溝通的通靈人,不然的話失傳就表示已經斷,還斷了這麼長的年代,又怎樣接得回會這個失傳的秘法?

若說有文獻留下,那就不是失傳。

若說你把技術還原到失傳之前的狀態,請問你怎樣知道,你還原的就是當年失傳的?

若沒辦法證明,那你就是自創,那就不能稱是失傳了。

宣傳自己傳授已經失傳的學問,是有邏輯謬誤的。

不過,我會同情當事人,只是用 " 失傳 " 這兩個字來做行銷的幌子,建議大家不要認真的相信就行了。

還有:

人們常常想像,如果一切都看破了,生活就會索然無味了!

彷彿一場遊戲,假如你早已知道了結局,那會變得沒趣。

這個就不是諸佛們的經驗!

如果你以為看破以後是 “ 空 ”,而空是 “ 什麼都沒有 ”,這樣的看破,似乎有點沒味道。

但實際,“ 看破 ” 並非如此!

看破只是認出諸法實相,認出諸法實相就是看破!

什麼是諸法實相?

諸法實相就是諸法空相。

什麼是諸法空相?

“ 諸法空相 ” 有三點要注意:

一、諸法空相並不是沒有諸法,

二、諸法空相並不是諸法沒有形相,

三、諸法空相只是說諸法沒有自性( 自身、自體 )。

看破實際是看出沒有什麼東西失去,一切妙不可言、不可思議的法就在那裡!

就像…

有人問佛陀:
「您既然是佛,慈悲,充滿智慧,又擁有神通,為何這世間還有這麼多人受苦呢?」

佛陀說:
我雖有慈悲、智慧和神通,但依然有四件事情沒辦法做到。

〖因果不可改〗:自己造的因,因此而產生的果,別人代替不了。

〖智慧不可賜〗:任何人要開智慧,離不開自身的磨練,自身的成長。

〖真法不可說〗:宇宙真相用語言講不明白,只能靠各人自己學習、修行、證實和體驗。

〖無緣不能度〗:無緣之人,就是他聽不進你的好話,我執甚重,不相信你的建言能夠讓他離苦得樂。

再來:

在觀想自己為觀音時,我們不僅要觀想觀音的形相,而且要讓自己成為諸佛悲心的體現,這種心態就是所謂的「佛慢」。

持守著這樣的心態時,想要生氣或嫉妒都很奇怪、很難。

因此,這種殊勝的傲慢——佛慢,有助於減少我們的煩惱。

你念的「心經」是有形的?

還是無形的?

要懂得讀無形的、心裡的書,從中讀出佛法修行的重要知見,才能以佛法的正見引導修行。

長知識和長智慧的分別,在於長知識指的是讀過的東西都是別人的,而沒有內化成為自己的;長智慧則是在讀了之後,經過消化,將之融為自己的。

簡言之,屬於別人的,是知識;經過聞、思而後修,透過漸進地學習、轉化,就能成為自己的智慧。

這個就是「心經」——心裡面的經。

各位有沒有每天念這個「心經」呢?

還是只有念外面的,沒有念到心裡面的經呢?

懂得讀無形的書,也就是心裡的書,是非常重要的,能夠理解到這點,如果我們懂得讀它,也就是通過外在的境界與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五根相接觸,通過心意識與法塵的接觸,在觸的過程當中,這些境就成為我們閱讀的素材,如果我們能將其轉化為類似書本的作用,你就有能力閱讀它們了。

— 另外 —

有很多人,因為資源不足,窮到看不到太遠的將來,就很自然地把所有的資本都用在當前的景況,就變成眼前的享樂大於一切,並且認為自己永遠不可能會有更好的生活。

只看到很短一段時間的未來是很可怕的事情,因為短期利益通常都是與長期利益相違背的。

最悲哀的事情是當今的社會,總是崇尚各類的夢想和計畫,這些東西存在的目的,也不是為了真正能夠被執行或是實現,真正的意義是讓這些人有著一個慰藉自己的理由,因為這些字句麻醉著心靈,讓自己好受一些,但階級複製,卻不會因為這些撫慰人的想法,而緩下腳步。

可能這只是我人生經歷過的一小小段父母親友經驗,但是這卻讓我的人生有了許多深刻的影響,我在這件事情之後,就仔細的觀察身邊所有人的金錢消費價值觀,也讓我深深相信比起富人的階級複製,窮人在價值觀上面的階級複製更是可怕!

— 波文 —

很多時候我覺得,學校把本質學能訓練得很高,但那一切在社會上都是不足夠的。

學校的東西拿到社會上面,嚴格來說,是零…

無論學生時代是多麼風雲的人物,進到社會就是一個新鮮人。

常聽到很多新鮮人跟我說,老師不是這樣教的!

我就會說,你要不要去跟你們老師領薪水?

那在學校,都學到什麼?

就是:理論、觀念講得很多!

現在的大學生,那怕是碩士生、博士生,麻煩你,出社會應該回歸到原點,因為你還是零啊!














來源:網路…

2016年11月6日 星期日

未明惑


我非大德,亦非法教名流,只是一位無數無量劫來,受過恒沙諸佛菩薩恩惠的人。

今寫些文章,分食有緣,是做本分事,是做本家事,無他義爾。

汝若想拜佛,大殿裡有;汝若想看漂亮人,電視裡有人;汝若想看真實的我,朝自己內裡看去。

想見我假面目,我與世人無別;想見我真面目,我與諸佛同在。

我不將身視為我,我不將心視為我,我實無我,立何為我?

我非不露身,天天出沒世間凡塵;我非不露心,日日寫文分享於網民。

佛法不是用講出,是活出的;道場不在虛無邊際處,在肉眼所視之內。

莫思看不見的,莫求得不到的。

日日茗茶,茶就是道;天天看花,花就是佛。

行、住、坐、臥,自在修行,悟前聞、思、修,悟後聞、思、修,我無一般佛家風流。

無事長閑坐,靜蘊氣繚繞;獨處阿蘭若,念念閦開花。

六祖因緣,十五年隱於獵戶;我非六祖,隻身平常歸於日常。

居陋巷,飲簞食,似顏回非顏回;受佛惠,報佛恩,以假菩薩效真菩薩。

天下獅子,遍佈人林。

能作吼者,大有其人。

何稀我一蚊蚋微音?言吾只說有緣人。

一生功夫用在佛身,諸世修行為說佛法。

把最精粹的給眾生,把最有用的給有緣。

三十二相為供養明眼人,八十種好為接引向佛心。

四聖諦說於五蘊熾盛者,八正道指示發心向善人。

六波羅蜜給菩薩,三十七道品給一切有心。

今我所說,從佛心生,從凡夫口出,由此入凡夫耳,進諸佛心。

此諸紆迴,從內及外,緣起演繹幻法,唯識顯盡妙心。

明者,一句而明;不明者,三世流轉。

還有:

迷惑是迷惑的因,迷惑實在沒有一個實體的因。

如果迷惑有一個實體的因,那就不能稱為迷惑。

實在是迷惑生下了迷惑,困頓積聚了困頓。

世上所有的迷惑都正是這樣:實在沒有一個外在的、實體的、真實的因。

是迷惑導致了它自身。

迷惑無因,因於迷惑。

這是同一機制。

又好像你到了一個新興的城市,滿街車水馬龍,忽然你迷了方向,將南認作了北,請問你是什麼原因,突然將南方迷惑為北方的?

又像小時候,媽媽指著一棵樹對你說:“ 這是一棵樹、這是一棵樹、這是一棵樹……”

突然某一時刻,你相信那是一棵樹。

請問你是怎樣相信,那是一棵樹的?

你我本來圓妙明體,是怎樣一念迷惑失於本心的?

正是這樣:突然升起一個念頭,沒有原因的相信了。

我們就是這樣迷失於本性的。

我們一生所有的困惑,只發生在 “ 內部 ”:從迷到迷,相互為因;迷惑為因,相織妄成。

你我的無明夢境,就是這樣形成的。

就像…

沒有人能夠體驗死亡,
死亡只能是活著時的一個故事——
一個關於死亡的故事,
而那還是活。

你呼吸、呼吸、呼吸,直到不呼吸;
你體驗、體驗、體驗、直到無體驗——
你活著、活著、活著,直到不活,
這就是生命的實相或全貌。

生命是一段兩頭看不見存在的橋,
只能虛構死亡,
你只能虛構出生。

你既看不見出生,也看不見死亡,
你只站在這裡想像出生和死亡的情景;
而那還只是此時此地的一個想。

對於人生,
生和死是虛構的,
說它虛構,是因為生和死你都無法體驗,
你只能靠想像和談論來彌補它。

然而,實際既沒有橋,也沒有人。

四大和合起了虛妄之心,
虛妄之心起了虛妄之夢,
虛妄之夢有了我、人、眾生、壽者,
然而那終不過一場大夢。

沒有生命,沒有生活者;
沒有移動,沒有年齡,沒有長壽或短命,
沒有線,也沒有點,
生命既不是線段,也不是一個一個的點。

有人在活著嗎?

有人在死去嗎?

一個錯誤的認識,
一粒美好的人生、世界的種子。

生只是一個生的故事,
死只是一個死的故事,
站在此時此地,拿掉你人生所有的故事,
你還剩下什麼呢?

拿掉你人生所有的故事,
那還剩下的,
好好地和它在一起吧,
好好的借用它。

這就是生命,這就是生命的實相。

— 分享 —

以我來看,佛教沒有教派,但它有自己的見地。

凡是持有諸佛見地的,是佛教;持有非佛見地的,是非佛教。

那麼對於佛教徒而言,什麼是外道呢?

凡是符合佛教見地的,非外道;不符合佛教見地的,即是外道。

外道、非外道,不含有好壞、善惡、正邪等觀念,它是指符合究竟真理( 實際 )的程度。

那麼佛教的基本見地是什麼?

也就是,什麼是佛教有,而其他教法沒有的見地?

諸法沒有自性!

凡持有自性見者即是外道,不持有自性見者,即是佛教。

基本的自性見,又為哪些呢?

凡認為:有不生不滅的靈魂、大我、上帝、神我等說法者,是自性見,這是佛教外的外道;凡認為有不生不滅、具有實體、單獨存在的 “ 真心 ”、“ 佛性 ”、“ 如來藏 ” 等者,是自性見,這是佛教內的外道。

外道、非外道也不能以是否 “ 向心內求法 ” 來判斷,因為很多外道也教導心、教導向心內求法;至於教導愛、慈悲、智慧、真我等者,也不是鑒別佛教與非佛教的重點,因為世上諸多教派皆這樣教導。

再來…

深入內觀你會發現,直心和執著是完全不同。

執著是對法塵的追逐和抓取;而直心就是一心,它既不追逐,也不躲避,它一直在那裡反應一切,反映一切。

對於擅修內觀的人,過去、未來、現在,都是一樣的,它們都是相同的法塵。

怎樣消除你當前的困惑?

恢復內觀的修習。

如果你曾經內觀,我鼓勵你繼續。

內觀是世間最為踏實可靠的解脫路徑之一,只要你修習正確並投入足夠的精力,內觀能帶給你完全自在的 " 解脫 "!

在我看來:一切背離空性的教導,皆落入故事的窠臼;而在故事裡打轉,猶如車輪在泥沼裡打滑,是不能有真正解脫的。
















來源:網路…

2016年11月4日 星期五

認象自度


「空」是指我們所認知的幻象是錯誤的,所以不存在,而不是指事物本身世俗上不存在!

如果…

要推算你的未來,不需勞煩算命,只要學會不把人家給予自己的承諾當真,才會活得有智慧;把人家承諾只視為參考,你才會抉擇得自在。

閒話一句:資訊是讓人思考的第一步,沒有足夠的資訊,你思考的寬度和深度就會有缺陷。

就像:

深觀宇宙萬物,發現宇宙萬物沒有主宰。

一切法無自性,既無能主宰的人,也無被主宰的物。

觀察到,宇宙之內,沒有什麼法不是緣起的,沒有什麼物不是心現的。

也注意到,人們總是驚歎宇宙萬物的精妙、神奇與和諧,那是因為他們視一切萬物有自性,是獨立的、個體的;他們總是想像有一套更加高級的心智系統( 比人類的心智高出百千萬億倍 )設計了宇宙中有一切,這是 “ 我 ” 執的投射。

行走在夜空之中,抬頭望一眼天上的星星,我注意到我和星星沒有分別,都是緣起性空法。

我對這宇宙沒有十分的好奇,有的只是深情的觀望。

我像一只陶罐一樣地坐在這裡,一念產生之前,世界對我並不存在;當一念產生,我從一念窺見宇宙。

宇宙是一念中的宇宙,再大的宇宙也只是一念。

美好的迷惑讓我們離真實越來越遠,讓我們越來越相信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見。

人類坐在它的椅子裡想像,就像蠶在牠的桑葉上吐絲纏繞,最終,牠用自己五彩的絲為自己創造了一個宇宙。

“ 因 ” 意味著什麼?

一堆故事,一堆纏繞,虛妄不實!

“ 果 ” 意味著什麼?

現實存在!

相比較起來,這才是真的呢?

“ 因 ” 是頭腦的世界,“ 果 ” 是心的世界。

如果你一直活在頭腦的 “ 因 ” 界裡,你一生有感受不完的疑問、混亂、希望、失望、失落等,那是一個塵埃飛揚的世界。

如果你活在心之 “ 果 ” 界,那兒因之塵埃落定,一切清晰、具體、確定、無故事!

所以,跳過你頭腦的因,直接活在現實存在的果裡!

不管你頭腦裡想了什麼,看看腳下吧!

腳下的世界是你唯一真實、確定和 “ 在 ” 的世界!

對我來說,我活在無因的世界,我走在唯果的地方。

因為 “ 因 ” 不能遇見 “ 果 ”,所以,我在一個表面上是因果而實際無因果的世界。

當你活在 “ 唯果而無因 ” 世界,你不得不清淨、安靜、自在、無惱等。

沒有別的可能,若無因果,故事怎樣纏繞和發生?

莫問因,讓虛妄的因,如夢一樣地飄過你的世界,如蒲公英一樣地掠過你的天空。

放眼望去,唯見腳下真實的大地,花、草、樹木、石頭、泥土——果、果、果……

安住在果的世界,活在 “ 果 ” 的世界!

對我來說,有餘涅槃無餘涅槃只是一些空無實質的名相。

自性空寂是涅槃,自性搖動出世間。

事物自己無自己,這是無餘涅槃;事物自己是自己,這是有餘涅槃;波浪的靜坐是有餘涅槃,大海自身是無餘涅槃。

涅槃這個概念是針對生死提出來的。

眾生都以為有生死,諸覺悟者經過對現象世界的如實觀察和體認,覺悟到沒有生死;針對於眾生說的生死這個概念,佛說涅槃。

涅槃是存在的實相,生死是眾生眼裡的幻象。

佛說的 “ 生死 ” 這個詞也可說為 “ 生滅 ”。

萬事萬物當體是空,沒有領受生死的主體,故佛說無生。

無生不是對生死的超越,是本無生死、生滅。

因為 “ 超越 ” 這個詞,首先意味著承認被超越事物的存在且是真的,而諸佛所證悟的事物沒有實在體,猶如空花;所以不能用超越,不能說超越生死——是本無生死,是 “ 無生 ”!

眾人所說的生死是一種未經審查、相信了很久很深的錯覺。

我喜歡實相的世界,在那裡無有生滅,但不乏觀看到生滅來去的表演。

“ 那裡 ” 不是某個地方,那裡就是這裡。

就坐在我的椅子上,我看到兩重世界:在無生的真如空間,生滅來去進行得歡!

萬象聚散離合,猶如空花,亂生亂滅。

一切圓成,緣起而有,妄計而真,這涅槃寂靜而又熱鬧非凡的宇宙海!

涅槃從不是稀缺的狀態,涅槃從未缺席,只是眾人皆在自己的顛倒夢想裡而不覺,猶如夜晚你在夢中卻不知道自己的床一樣。

涅槃是一張床。

醒悟者醒來知道了他的床,所以他永遠坐在他的床上看世界。

“ 坐床 ” 也可以說是 “ 坐在真相的地盤 ”上。

從涅槃裡看世界,看人間的一切,有無上法味妙樂,開始準備你的坐床大典吧!

有餘涅槃的菩薩可能證入人無我,但還沒消除法的真實性。

斷了人無我,不斷法無我,是有餘涅槃;人法之我俱斷,是無餘涅槃。

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不是此銷彼長的關係,你可以一邊有餘涅槃,一邊無餘涅槃。

這有什麼衝突呢?

幻象不礙真如。

坐在我的椅子上,我被涅槃了。

涅槃是一種被動狀態。

我被涅槃了,但世界依舊是那樣——什麼都不用變,什麼也沒變。

無餘涅槃是真相的面目,有餘涅槃是它最後的投影。

念頭在出沒,感受在來去,涅槃從未被沖出波。

涅槃起波了——那是無餘涅槃,確切地說,無餘涅槃並非涅槃,那是接近涅槃的使者。

那是有人問佛很多問題,為了給予一個回答,描述那甚深極甚深的真理,涅槃、有餘涅槃或無餘涅槃這樣的詞就被創造出來。

這些佛 " 詞 " 是接引你來到佛所境界的,來到後你必須把這些 " 詞" 還回去,就像昔日為過河你曾找過很多石頭墊腳,現在河過來了,你可以把石頭還回大河。

不要為自己留紀念物,留紀念物就是有餘涅槃。

一切事物當體是空,自性涅槃,不用打造。

涅槃不是一種創造物,創造的涅槃是有餘涅槃。

當你說 “ 我證到涅槃了 ”,這是有餘涅槃;當你契合了無餘涅槃,哪還有 “ 我證到涅槃了 ” 呢?

涅槃就是涅槃,它是你真正的地盤,你一生所在的地方,你最牢固、宏大、美妙的家園!

有餘涅槃是它上面暫存的幻象樓閣,佛和菩薩時常會晤的地方,經法誕生處!

有餘涅槃是菩薩在涅槃地上舞蹈,無餘涅槃是佛在那兒打坐。

兩種狀態,我皆喜歡。

有證妙覺普開的菩薩,皆能同飲此法樂禪悅。

空性大涅槃,自性小涅槃,有餘和無餘,兩者皆圓滿。

兩種涅槃說,一味妙法樂。

— 分享 —

" 傳統 ",不一定是所謂的美德!

因為我們不是在傳承 " 吃 " 的一種 " 古早味 " 文化!

修行人,不是在作小吃店,經驗不足可以結束營業!

法身慧命可能只有這一世…

你們一直打這種 " 傳統主義 " 的認知,來當你 ( 不肯改變 ) 的藉口!

那就是你們不肯放下的執著!

你們只是 " 習慣現在 " 活著的方式,其實 " 放下 ",並不意味著你就會失去什麼!

請問…你們還要執著什麼?

還有…

我一個人,並不覺得孤單、空虛,因為 " 佛 " 住在心裡…

修行,也不是為了要 " 吵架、怨懟 " 才來的!

這真是一件值得注意的事…

若你把別人當成傻瓜,你一定是最大的傻瓜。

但智者卻樂意別人把他當作傻瓜,因為傻瓜是一個輕鬆愉快的位置。

並非人人都能做傻瓜,做一個合格的傻瓜是需要智慧和慈悲的。

大智慧可以創造出一個可愛的傻瓜,深厚的慈悲心也能。

越聰明的人越看不見真正的傻瓜,而他看見的傻瓜,都是他自己身上愚昧的、等待他認識和見證的細胞。

傻瓜不需要聰明,傻瓜走的是一條和聰明相反的路。

“ 聰明 ” 意味著你在走頭腦的路,而 “ 傻瓜 ” 意味著你在走心的路,你走在感知眾生、成為眾生、成就眾生的路。

聰明是向上的,是孤立的,是朝向天空,朝向虛無的;傻瓜則是向下的,成為整體的,是指向大地,指歸真實的。

你可以做個傻瓜嗎?

不管怎樣,正在經歷的痛苦,是我們正要渡過的河。

來,以覺為船,以法為槳,以修行為渡航,讓自己最終出離苦水痛波的纏繞,解脫自在!

他人讓你痛苦是他人該做的事,你的事是消除那個痛苦。

做你該做的,苦時自度!


 






       

























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