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雙運"轉道的實踐
言相續者,是依觀察修之毘缽舍那,與觀後安住之奢摩他,非同時生。
什麼叫相續呢?這兩樣東西啊,它雖然生起了以後是同時俱轉,但是它是有次第的,是先依這個毘缽舍那,在觀上面深入了以後,那個奢摩他然後也生起,不是同時生起的,不過這個注意,這個是已經得到了前面奢摩他,定了以後,然後呢再去修觀,然後再去修觀,經過了這樣的修了以後,那個時候經過修觀、止,這樣雙運練習以後,當毗缽舍那,觀力而能夠產生非常穩固的時候,這個時候才是真正是兩品俱證的時候。
若由觀力引生真奢摩他,當知此奢摩他時,有緣如所有性之擇法毘缽舍那,與專住如所有性之三摩地奢摩他,相應而轉。
哦,原來是在這個地方。那麼前面所說的毘缽舍那,毘缽舍那是什麼呢,就是由於觀力,由於觀察的力量,而引生的這個真奢摩他,這個平常我們一觀察的時候心就亂,現在呢當你觀的時候,這個定不但不亂,心不但不亂而且定是越來越深,因為定深所以你觀力也越來越明細,觀力越來越明細這個定力是越來越深,這樣的所以就兩品俱轉。
不過這個時候由觀力所引的那個奢摩他,它有二種特性,這個我們要辨別的清楚的,那個是緣如所有性,擇法毘缽舍那,及專住如所有性之三摩地奢摩他,相應而轉。這個什麼意思呢,緣如所有性,那就是一切法的真如性,就是見到勝義空的時候,那個定當中有兩種,一個呢就是的的確確你緣空而在觀擇當中,在毘缽舍那當中,一個就是安住在這個空性上頭,這個兩個不一樣的,這個兩個不一樣的。
能得如是止觀平等俱轉者,必先已得修所成之智德。
這個兩樣東西能夠平等俱轉一定要什麼,把前面修所成的智德,這個修所成的智德一定要經過前面這一步一步的次第先止後觀,當然止的之前,止的資糧就是六度當中的前四度,然後呢?有了這個止以後,然後呢?觀。觀是從怎麼,觀資糧得正見,然後依前面已成的,這個止定然後引發雙運而能夠真實的見到一切法的真相,說實性,空性,就是這樣,那麼然後呢!到了這個時候那個時候,你就可以任運的要它怎麼就什麼,又可以說緣如所有性毘缽舍那以及專住如所有性的奢摩他相應,你愛怎麼辨就怎麼辨那是以前成功的時候,這個要了解。
達賴喇嘛尊者:「奢摩他和毗缽舍那,這兩者都需要去成辦。為什麼呢?就像我們晚上去觀看壁畫,光有燭火是不夠的,還必須要讓火遠離風的吹動,如果風太大,火隨著風而飄動搖擺,就無法看清楚壁畫。同理,光有觀察諸法究竟的智慧,沒有奢摩他驅除散亂和沉沒,內心就只能在短暫的時間內思惟空性,無法持續,就無法把空性看得很透徹。所以必須要像沒有被風吹動的燭火般,要透過奢摩他的力量遠離沉沒和掉舉,才能持續思惟空性。當然,只是沒有風,但缺少燭火也不行,你還是無法看到壁畫,必須點上蠟燭才行。同理,光有奢摩他而沒有毗缽舍那,就無法看到空性,如此便無法遠離生死輪轉。所以,奢摩他和毗缽舍那兩者都是需要的。」
成辦奢摩他的原因,是為了修毗缽舍那勝觀,所以稱為止觀。毗缽舍那是出世間的勝觀,止觀雙運外道別派也有,不是不共法。
光修習奢摩他是不能斷除煩惱,只能伏煩惱現行,因為沒有現証空性,就不能壞煩惱的種子。
先說打坐姿勢,依毗盧遮那佛七支坐法,氣息內外出入不要有聲音,不要太急促。止息了對外境散亂,於所緣境恆常任運而轉,生起輕安名為奢摩他。安住奢摩他時,思擇空性的道理,名為毗缽舍那。
1、發怒,是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2、煩惱,是用自己的過失折磨自己;
3、後悔,是用無奈的往事摧殘自己;
4、憂慮,是用虛擬的風險驚嚇自己;
5、孤獨,是用自製的牢房禁錮自己;
6、自卑,是用別人的長處抵毀自己。
摒棄這些,你就會輕鬆許多!
你的地雷在哪裡?
註:
打坐呼吸法,有四:風(出入氣聲大)、喘(出入氣急)、氣(出入氣漸慢)、息(出入氣漸少)
毘缽舍那,梵文vipasyana,觀之義;即以寂靜之慧,觀察六根、六塵內外諸法,使三昧成就而進趣菩提之修法。據《深密解脫經》卷三載,修毘缽捨那之法,有下列三種,即:(一)相,即觀境。謂修觀時於此心觀之中,分別了知三昧境界之相;猶如明鏡照徹一切,而影像了了分明。(二)修行,謂既了知觀法之相,則善能修習一切妙行,而無有過失。(三)觀,即觀察。謂修觀之時,於一一觀法中善能觀察一一法相,不證小乘寂滅解脫,而直趣無上菩提。
奢摩他,梵文samatha,shamatha,又譯為奢摩它、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佛教術語,意譯為禪定、定禪、止禪、寂止禪[1]、止、定或是等持[2],是以專注的力量,安定身心,以求進入三昧的修行方法。奢摩他是修行禪那的兩種方法之一,與內觀禪合稱為止觀。
來源:網路
2012年11月20日 星期二
《你 在 臨 終 的 時 候 能 放 得 下 嗎?》
“我年紀也大了,今生就這樣吧......到臨終的時候能往生就行!”
(相信會有不少人是醬想滴...)
對,到臨終的時候能往生就行!
但是真要等到臨終的時候,才來往生是很難的。
一般在面臨命終的時候,會有三個中陰身經歷:臨終中陰、法性中陰、輪廻中陰。
臨終中陰是外氣斷的時候,完全是昏沉的狀態,那個時候能清醒是非常非常難的。
我們平時晚上睡著了,尤其是剛睡著的時候,連夢都還做不起來,什麽也不知道,那還算是最輕的昏沉;而臨終中陰的昏沉是最重的昏沉。
我們睡著的時候都清醒不了,那麽在臨終中陰的時候會更昏沉。
如果你在臨終中陰能清醒,那麽你在活著的時候也應該是有很大的成就,是明心見性、證悟空性的人、修行功夫特別高的人才能清醒,其他的人是不太可能的,都是昏沉的狀態。
臨終中陰的時候,這樣昏沉的狀態會要持續兩天三宿,甚至更長,這段時間人(往者)是極其昏沉,連自己死了都不知道。然後再進入法性中陰,這個時候才清醒,但是他不相信自己已經死去,還會找回來,慢慢才知道自己真的死了,然後特別痛苦。
在臨終中陰之前隱沒次第的時候,病情特別地惡化,也是特別痛苦、昏沉的,根本想不到佛。
明明知道自己要離開這個世界,明明知道自己要死去,心裏根本無法放下家、放下財産、放下兒女,現在好好的時候你都放不下,到那個時候你能放下嗎?難啊!如果放不下的話你根本就往生不了!
我爲什麽講這些?就是爲了讓你們不要欺騙自己,活著的時候就要下功夫,想臨終的時候往生,但這也是有條件的,要具足四個條件才能往生:第一是:發菩提心,第二是:積累資糧,第三是:念修阿彌陀佛,第四是:發願回向到西方極樂世界,功夫要到位啊!
什麽叫發菩提心?我們曾經講過要發慈悲心,發慈悲心那麽難,發菩提心就更難了。
菩提心有勝義菩提心和願行菩提心,願行菩提心有: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你想發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首先要有慈悲心,真正能夠發出慈悲心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在有慈悲心的基礎上才有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有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基礎上才有勝義菩提心,有勝義菩提心才能證得菩提。
簡單地說,徹底地明心見性以後才有勝義菩提心。
這是第一個條件,發菩提心。
第二個條件是積累福慧資糧,沒有大福報根本不可能往生。如果你沒有大福報的話,你肯定有業障,說是“帶業往生”,但是你有業障的話到時候不可能往生。
第三個條件是念佛、持咒,念佛、持咒到一心不亂。
第四是回向到西方極樂世界,自己特別期望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不是一般的願望,要有特別懇切的心。
臨終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那麽簡單的,一定要具足這四個條件,不要欺騙自己,這些前提的修法一定要老老實實地做,把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廻過患、因果不虛四共外加行都學會了、修成了,才能在相續中生起真正的出離心。
現在的人很少有出離心,出離心是修出來的,不可能無緣無故地有。我們修加行也正是爲了這些,把四共、不共外加行、五內加行統統地學會、修好,以後就不難了。
否則......你在臨終的時候,真能放得下嗎?
~~~《達真堪布仁波切》~~~
來源:網路......
2012年11月12日 星期一
死亡的課題
本文是羅桑倫巴的追隨者,根據他在不同書中談到的死亡課題重新編輯成文,大部份的理念還是屬於羅桑倫巴的意見,其餘的只是在幫腔說明,說得更容易明白。
死亡與悲痛是兩個需要解釋清楚的課題,因為一般的西方人並不是很了解死亡與悲痛的意義。這兩個課題可以也一直都不斷在給很多人製造很多煩惱,原本可以不必如此。理解死亡的事很重要,因為肉身的死亡肯定不是什麼都結束,反而是重新開始。
在這個世界死亡就是在另一個世界出生,死亡與出生是同一件事情。我來解釋清楚,當一個嬰兒誕生時,臍帶被剪斷,嬰兒在胎盤裡的那一部份也馬上死亡,體驗到了離開母體的死亡,同時在母體外誕生。死亡會嚇人,只因為不知道真相而害怕,以為死亡是痛苦的事。事實是,死亡一點痛苦都沒有,不過死亡以前就不一定好受。
生前死後的迷糊:
一個人在將近死亡時會從腳趾到膝蓋到頭頂感覺一陣麻痺的刺痛。眼前的光線逐漸模糊,就像進入雲霧裡那樣,也開始感覺到冰冷的麻痺感,冰冷的寒氣從下體上升到腰部,再升上去到心臟的部位,這時的眼睛越來越盲,但還是可以感覺到有影子在身體上面。接著就聽到一陣奇怪又急促的摩擦聲,無法辨認是什麼聲音,因為自己的聽覺也在減弱當中,這時候的眼睛就像是通過一層黑幕在看東西那樣,漸漸地眼睛一片模糊,黑暗,逐漸由靈性的眼睛取代來看。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在死亡或病重時會看到已經往生的親友前來探望,而身邊的活人都看不到,只是以為將死的人已經陷入昏迷中,其實唯一的盲人就是無知。
(註:這就是為什麼佛陀這麼強調要破 "無明",也就是不要無知,無知除了自己誤解以外,也容易被別人誤導,無知與誤導真的是害人不淺,尤其是在靈性的進化方面,造成人的靈性進化停滯不前,不斷輪迴。)
這股寒氣上升直擊心臟,在噎下最後一口氣時才開始死亡的過程,心跳停止,肺部沒氣。從現在開始狀況加速進行,因為呼吸一旦停止,就停止供應氧氣給大腦。肉體開始作出神經線最後的抽搐反應,抽搐但卻沒感覺,一點都不痛,只是神經摩托和肌肉的慣性反應。這時候就再也沒有痛楚,感覺不出肉身的任何神經反應,這才是真正的死亡,死亡的使者(不是死神)就會把手按在死者的額頭上好讓身體裡的靈體可以脫身出來。
如果這個人在世時受到宗教信仰的錯誤影響,就不會死得那麼輕便,尤其是那些自己深信一輩子不疑有他的謬誤信仰的受害人。或許他們什麼都不信,不過還是會看到自己的屍體躺在墳墓裡或者親人在火化場裡替自己撿骨灰,他們肯定知道自己還活著,用另外一種身體活著。不過他們也常被一團什麼都沒有的黑霧所包圍(看不到三尺到三十尺以外的東西),當他們開始在質疑自己的信仰時,然後他們會想,就安於現狀好了,然後就好像又落到地面上,兩腳著地,是肉體的腳還是靈體的腳?而且還是硬綁綁的(跟死以前完全一樣)。
(註:死後的人的能見度有多遠要看這個人在生前的意識水平,心胸的寬容度,脈輪的開放或萎縮,對靈性事物或真相的認知程度等等的綜合清明度,越是無知,越是堅定地維護自己信以為真的假相,能見到東西的範圍就越狹窄,就像走在濃霧中或下大雨的傍晚,幾尺以外的東西都是一片灰濛蒙或黑漆漆,其實就只是忠實地顯化和反映出自己的意識範圍與智慧程度,再也沒有人腦和肉身的感官去見到和感知外面的世界,也不再是3D的世界,全靠靈體的感官在看和想,只帶走在世時的情緒,態度,概念,記憶等等非物質,很抽象,不佔地方的思想念相。想什麼就會出現什麼,環境的可塑性很強,更難理解的是,自己並沒有想到鬼,惡人,和地獄之類的東西,還是會出現在眼前,以為自己誤闖了邪靈們的地盤,然後嚇壞,被欺負,被追趕。
其實這也是忠實地反映自己還不知道的本性,由不得聰明的頭腦去控制情境選擇要和不要的東西,就像作夢那樣,無法控制夢要怎麼演變,身不由己,對意識迷糊的人是這樣,意識清明的人則相反,全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在這種地方,你無法像3D世界的人那樣輕易地造假和掩飾內心世界,周圍環境只會像一面鏡子那樣忠實地反照出已經脫掉虛假的肉身外衣赤裸的自己,好壞美醜善惡全都毫不掩飾地用各種景象和情節去表現出來。不明白的人可能要花很長時間才有一次機會聽得到有人告訴他們真相,想通了相信了才恍然大悟,要不然就一直待在這種自虐的環境裡,永無脫身之日,非常可憐,可悲!)
這就是很多宗教導人入歧途的地方,一個人可以讀任何宗教學任何知識,除了真正的智慧學不到以外。只要你一跨越,就該呼叫求助,一定會到,都通過心電感應去做,即使在生前完全不懂得什麼是心電感應,一到了中陰界就自動會。
(註:這就是為什麼,不論你個人的能力多強,在世時有多少人來求你幫忙,自己從來都不必求人,地位高高在上,甚至是萬人之上或一人之下,都要保持謙卑,死時死後就會一致,不讓我大的太陽神經叢能量沖昏了頭,阻塞自己的門路,不懂也不願意求助,自以為很對,結果吃虧的還是自己,誰都幫不了,因為死後帶不走在世時的權力,地位,財富等等人造的比別人優越的東西,全都要裸體往生,根據自己製造的業力去對待自己,為自己的作為負責,誰都沒有特權。這也是為什麼,學禪修的人一定要謙卑,因為禪修的過程也是活著體驗死亡和重生的過程)
促進和鼓勵悲傷的無知:
現代人最害人的事就是大體服務員和殯儀館處理死者的態度,為了商業的利益,他們假裝弄到死者好像沒死,只是在睡覺。這些殯葬業者給世人化妝梳頭髮,扶起屍體擺出半躺在沙發的樣子,好像成了全世界的人都同意的陰謀,借此來掩飾悲痛,好像不表現出悲痛哀悼的情緒就等於是可恥不孝。
通常,悲痛之中也帶有確定的惡意在內,對死者存有惡意。想起來雖然是很不合理,但卻是事實,下意識裡還是對死者不友善,通常也有罪惡感。比如說,我們是否能做更多事來減輕死者的痛苦?我們是否可以救活死者?是否有什麼是沒替死者辦到的?如果死者在生前跟我們針鋒相對,我們就會怨恨死者,在死者死亡時,就會捫心自問,一切都要怪誰?除了怨恨與對抗以外,我們還能做些什麼?他們怎麼會對自己做出這種事?自己要怎麼讓這些人離開自己的生命,別再來往?
殯葬業者們花招百出就是要擾亂,家屬相信死者只是像在睡覺的心理價值觀,羅桑倫巴認為,給死者擺出不自然的死亡姿態,只為了讓死者看起來像是在睡覺是大錯特錯的。我們需要了解死亡的新概念......
可能你現在會要問,如何協助悲痛的家屬面對失去的親人?我們暫時不要談失去親人會有的虛假做作,因為年輕人會在老人死掉以後鬆了一大口氣(折騰與痛苦終於結束了),他們也會因此產生罪惡感(幸災樂禍),就對自己所愛的人表現得比較悲痛。首先要面對的事實是死亡已經發生,之後的日子將會不一樣,還會有官僚主義的公務員來要求填寫各種文件,這些無情無感的官員也要分一杯羹(沒得到家屬同意就擅自送進醫院的解剖室挖走所有內臟供學生研究和實習,三天之內死者的靈體還是有知覺,而且更敏感。這個罪惡要有人來擔,不論理由有多麼正義堂皇,不敬就是不敬,說什麼都改變不了這種暴行的事實。
(註:死去的人不論在生前有多麼的無知,做了多少不應該做的錯事,通常都會在死後(中陰界)醒過來,自覺對不起別人,要求得到原諒,心裡才比較好過些,因此常會出現,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現象。)
還有,葬禮上一個很糟糕的做法,就是有人上台發言談論很多死者的生平事,奇怪的是沒人說死者哪裡不好,不過卻找人來說很多謊話,把死者說得多麼好,言過其實,死者的離開是全部人的一大損失,其實效果相反,反而讓活著的人覺得他們失去的更多,更加悲傷。
悲痛到底是什麼東西?通常都是因為自私造成的!
人會習慣地反對改變,不喜歡改變永久固定的東西,一旦死亡降臨,而且是再也活不回來的,就會是一個被迫接受的巨大轉變,怨恨與惡意就這樣子產生。你能做的就是鼓勵悲傷的人說話,哭得越多越好,通過哭泣去釋放情緒,然後告訴對方死去的人是真的在另一個地方活得好好的,還跟其他已經往生的親人、朋友在一起,過得可能還比活人好,死者沒痛苦,反而是活著的人在自虐和痛苦,那不是很奇怪嗎?
由於死者需要三天時間才完全切斷銀絲帶和打碎金碗感覺不出肉體的知覺,要哀悼的人也別超過三天時間,要不然會拖住死者耽誤了人家的旅程。多餘的悲傷會阻礙死者靈性的進步,反而變得像人那樣粗糙和遲鈍,就受困在中陰界裡或靠近人界的迷離地帶(成為孤魂野鬼,還被其他惡鬼欺負),無法確定要在哪裡重生,準備好了再投胎。
(註:只要死者不會無知,思想負面或迷糊到困在類似地獄的境地裡,或者頻率低到立刻就去投胎成人或成為動物,就很有可能會先到靈界裡接受治療和修養,少則相等於地表上的幾年到幾十年不等,多則上百年,有些還會等到同輩或同一個時代的親友全都死亡相聚了再決定各自的去向。因此,再聚首的機會還是很高,如果自己肯努力,要活著見到自己一直都很想念的親友或至愛,可以通過禪修,冥想,做清明夢等等方式跟這些人在另一個界面裡相聚。不是這些有能力的親人不回來探望世上的親人不入夢,而是活著的人自己(知道了)也不努力,讓意識繼續迷糊下去不覺醒,頻率繼續低迷,進不了那個不同空間的人可以聚首談心和見面的界面)
我知道要說服這些人會有困難,因為他們剛剛失去至愛的親人。如果繼續這樣下去超過三天,對死者一點幫助也沒有。如果真的愛對方,就別再抱怨,等你的時日到了,也可以在中陰界裡見到他們,需要耐性。你肯定可以再見到你最愛的親人,如果你還不懂得怎麼做,就耐心地等到會跟他們一樣遲早都要經歷的那一天。
(註:要想活著見到往生的親友,可以學習靜心,冥想,禪修,往內去找那道通往另一個界面的門,帶著你滿滿的愛心去找,就會進步神速,很有效。在無限時空的某一個老地方完美地完成一個跨越時空的約定)
來源:網路
2012年11月6日 星期二
你的苦,來自於你認為「必須」...
的確,人的苦其實與「有」或「沒有」無關,而是跟執著、害怕失去有關,如果把得到的東西看成必須,沒有的時候羨慕,有的時候又恐懼失去,都苦。
「色即是空」是佛家用語,給人相當高深的感覺,很多人不瞭解其中的意思。其實這句話並不難懂,「色」就是指「一切你認為必須的東西」,包括任何物質層面或精神層面的事物。「即是空」的意思就是說:「其實沒有一樣事物是絕對必須的」。所以 「一切你認為必須的,沒有一樣是絕對必須的」這就是「色即是空」的意思。
你會發現,任何人能從特定領域的苦裡面得到解脫,都是因為在那個領域發現到這個事實。
解脫「必須」的禁錮,沒有什麼是絕對必須的,所以---色即是空。
"活著每一天都是特別的日子,再也不要把好東西留到特別的日子才用,你活著的每一天都是特別的日子。..."
來源:網路
2012年11月4日 星期日
平行的生活
平行時空是一套很迷人的理論,可以解釋量子物理所探討的偶然性。
某個時機點,做了這件事也可能做了那件事,當然也可能你什麼都沒做。
“建議我們都不要活得太累,不要忙得太疲憊;
想吃的就不要嫌貴,想穿的就不要說浪費;
心煩了找朋友聚聚會,累了上床倒頭就睡。
心態平和永遠是最美,活著要天天快樂才對!
告訴自己,我現在就開始開心起來!”
現在的你...是你想要的身分嗎?
或許,你羨慕的那個人...
在平行時空裡,他正羨慕著現在的你!
更或者,有另一個你,想成為你們兩者!
想想你想成為哪一個吧...
想想...
你還有多久?
沒有人知道這答案
可能10年、20年
也可能明天、大後天
珍惜每一個當下,不浪費不苛求
存著感恩的心過完每一天
是充實、是悠閒
只求問心無愧
你還有多久?
每一天都是新的開始
^_^
在我們心中存在著太多負面的想法,你需要一一指認、消除它們。這不是件容易的事。你必須要不斷地重複自我鍛煉,一直到你非常熟悉為止。這也是學習的一個過程。--達賴喇嘛
在我們生命過程中總會經歷苦與樂,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似乎我們不希望發生的事總會發生,我們期盼達成的事卻又一事無成。既然我們已學佛,就要能將佛法融合於現實生活中。因此,不論遭逢怎樣情境,首先要能保持鬆、緊平衡,讓心境鬆坦而清明,再來思惟當前之難題。——詠給明就仁波切
假如你愛上這一生,你就不是佛法修行者。假如你愛上這個輪迴,你就沒有出離心了。
來源:網路
2012年11月1日 星期四
心湖倒影
各位不管是否有根本上師,重點是聽聞教法後,要去「修」,才是重點。對於教學之人 (說法的上師),即使他己身還有過患,但因所說的是佛正法,仍應加以禮敬,因為要「依法不依人」,所以各位不是依止我個人,「佛法才是根本上師」,這是要知道的正知見。--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上座與下座無二,只有這樣你才能得到空性。禪定時,你要如法而行,不用意識思維,但心中一切明明了了。出禪定時,你要深深領悟一切現像沒有自性,一切皆空。不要執著於空性所現的各種境界,也不要為這些境界興奮好奇,做到這一點,你自然會進步到禪定與出禪定無別,你自然會從思緒中解脫出來。~~~蓮花生大士
(((做人、做事與生活上不要太隨性)))生活中無論想什麼?說什麼?做什麼?一定要三思而後言後行,看好自己的心並謹言慎行很重要,為什麼呢?因為一切身語意種下的因,其結果還是自己要承受!因此,做人做事與生活不要太衝動、太任性,所謂 "性" 也,乃習性、習慣、習氣也,是自己過去所思、所言、所行所養成的慣性,就是此 "慣性" 養成我們的 "性格(個性/品性)",造就我們的 "命運",所以對於自己的一思、一言與一行一定要仔細審查,小心檢視,不要隨隨便便、大而化之,一副無所謂的樣子,這樣非但無法進步,且往往在不知不覺之中傷害了他人或其他眾生!
身為佛教徒或佛法行者,無論做什麼修持,最主要的重點就是:1、不帶給他人任何傷害。2、無論做什麼,都可用直接、順便、間接等各種方式來利益他人。3、無論自己身語意在做什麼,都不要染雜會擾動自心、使心散亂的不善和煩惱等惡念。——大寶法王噶瑪巴
我們瞭解到“要證悟成佛”唯一的辦法就是:要把根深蒂固的認為“我是真實存在,認為自己很重要”的“我執”、“自私” 整個徹徹底底地碾碎——為了這樣做,我們修持菩提心,就是要訓練自己“重視別人的所有利益”。——宗薩欽哲仁波切
當某種情境令我們受到情緒上的衝擊或是遭擾時,如憤怒的情緒等,能夠退後一步去觀察情緒煩惱的演變,將有助於減弱煩惱的強度。 ——大寶法王噶瑪巴
修習佛法並不能減少無常的變化,但它能令我們未來生命中減少痛苦。——薩迦崔津法王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個弟子修加行的故事】
龍欽心要無畏洲大師有四無畏,其中之---即是多智欽吉美丹畢尼瑪(無畏法日)。他有一位弟子什麼都不懂,跟著師父十幾年,每次他向師父求法時,師父總是哦哦兩聲,好像都不理他。求到最後,師父說:好,從今天開始,我傳你龍欽心要四加行,你回去好好修,修的時候絕對不可念出聲音來,你就是去想,一個字一個字去想(見法本),如此三年後才准回來。
後來這位弟子如是說:回去剛開始的時候,一天沒有一次對的,一會兒東家長,一會兒西家短,半年後一天幾分鍾可以想得到,第二年差不多想得到,第三年開始突然想到一件事情,就是師恩難比,永遠都是這樣的想、想、想……每天都忍不住,每天都哭,每天情緒都很不好,只是這樣而已。他也沒有見到佛,也沒有聽到法,也沒有夢到什麼東西,就是這樣。好像是失戀一樣,一年來好像都是跟師父失戀了一樣,在那邊想師父,想師父想瘋掉了,剛好師父給他的時間也到了,就回去見師父......
師父問他:你怎麼樣?
他的境界是突然奇怪:
手來指不出來,
話來講不出來,
任何語言沒辦法形容……
他也不知怎麼了?海闊天空都說不出來了!
只好問...師父怎麼辦?
師父說:
好啦!好啦!你先回去,明天再來。
徒弟回去的時候,多智欽丹畢尼瑪就對其他人說:
“我傳了大圓滿龍欽心是要參三十年的,從來沒有遇到過一個上根器的弟子。(像這個就叫做是上根器的弟子)這個叫大圓滿無窮無盡的境界,顯現在他的心中。
“這個不是師父教得太好,是徒弟強迫地奪走了師父的悟境,這就是師徒相應。”
而這種的歷史對你們來講是很難相信的。--故事原文為秋竹仁波切所講述
(文章來自網路)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