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6日 星期二

無常再再再篇


人間的人事,有一樣東西是恆久不變的事實,就是人性的可塑性高。

這個可塑性或未知性,若套用佛家的詮釋,就叫做無常,即任何一樣東西,包括外在或內在,沒有一個是恆常的。

佛家是要超脫無常,但,權謀家則是要駕馭無常。

那麼,歷史上佛教創辦人佛陀本身,他有沒有權謀呢?

以宗教角度,就會把佛陀對人性權謀,因為造神可能會自動棄之不用。

以歷史角度,只要佛教徒稍微想一想,佛陀成佛後,要與多少個皇帝周旋,你就知道佛陀不可能不懂權謀。

故事情節:

佛陀見波斯匿王時,被王言語上挑戰,內容大概說你只是一個年輕的修行人,你有甚麼德行足以讓人敬佩。

佛陀講了四個有關年輕的比喻,一個比喻是小小的火,即星星之火不可忽視;一個是小的稚蛇,因為身體很小,人一不小心踩到就會被毒蛇咬死;一個是年輕的皇族戰士,因為他可能會搶奪皇位;最後一個是年輕的出家修行人,若褻瀆了有德行的出家人,就會沒有後裔。

佛陀醬一講,波斯匿就被懾服了。

其實老佛是知道,波斯匿皇帝已經知道他的王位,已經有年輕的姪皇子在背後伺機奪位,同時皇帝本身是沒有子嗣。

換句話說,佛陀他玩弄著皇帝的迷信,暗喻你若得罪了我,你可能就沒有後代。

有甚麼痛苦,是大過一個迷信的皇帝,恐懼自己沒有後代呢?

所以,你認為佛陀不懂權謀嗎?

一見面,三言兩語就折服一個皇帝的人,跟古代的謀士分別不大,只不過,一要輔助皇帝得天下,另一個是要得到皇帝的庇護,好讓皇帝護持自己的教團,能夠無恙的修行和傳教。

而且,也因為一個人懂人性,知道人性的變化性,所以,當變化發生時,你都不會適應不過來。

你只要稍加留意,會發現變化之前已是有些跡象浮現,但,不能以蛛絲馬跡來蓋棺定論。

也因為你對人性有保留,事情發生後,你的適應期可以很短,隨之就是如何應付變化。

而不是成為人性變化的犧牲者。

你要成為無常的適應者!還是犧牲者?

分享:

無垢光尊者說過,有聞思、有智慧的弟子老是喜歡在二取分別上面思維,這屬於意識轉為道用。

喜歡打坐的弟子特別執著打坐的境界,執著空性,這些人都修不出來大圓滿法。

只有對上師有無比信心的弟子,他們內心自然而然就能得到大圓滿的境界。

修行的人們聽最後一段偈語:行若像老子,走若似佛陀,開放般若心,我執扎根何?

種落地上根葉生,種若空中生如何?

心若全開是無心,無心即是空。

空中諸般不能生,成空諸絕自由行。

行且修,修且行,修行無我龍雲風。

修行者啊!

如果你在日常生活裡行動像老子一樣,做事像佛陀,完全開放你的般若智慧心,我執往哪裡扎根啊?

種子只有落在無明的地上才能生根發芽,如果它在無物的空中如何生根發芽?

心要是全然打開自己就是無心,無心就是空了。

在空中什麼都不能生存,你成為了空,所有的煩惱、恐懼、擔心等都會絕滅,所有的煩惱都割斷了,你就會像龍、像風或像白雲一樣的自由地來往於生命覺性的天空。

修行吧!

修行能讓你到達如此的地步。

這是從外和內兩方破除我執的方法。

請修行的人們深領其意。

千古以來,人們都以為,在我們的生命背後,有某種力量在操控著我們,我們以為我們是有命運的。

社會中就一直存在為人卜知未來的算命先生,古老的周易也被人們解讀為預知未來的算數之書。

我們存在著命運,真是這樣嗎?

我們並沒有一個命運存在,以為我們是有命運的,是個很深的幻象。

生命的真相是,生命只有 “ 此時此刻 ”,只有當下。

當生命只有此時此刻、只有當下,它是沒有命運可言的!

覺悟的心沒有過去未來,它是什麼就是什麼,它於任何事物上不增不減。

心是沒有命運的,心沒有命運,這就是心的最偉大和神奇之處。

因為心任何時候都有無限的可能和無限的化現,且它無限到極致,因而它失去了命運的存在。

覺悟的人們活在當下,他們時刻安住在沒有任何故事 的現實存在上。

對 “ 下一刻 ”,他們誠實地說:“ 我不知道 ”。

我不知道、我不需要知道、我不可能知道、我不必知道!

他們活出了完全的當下,他們為我們展示了走出故事的真相生活是什麼樣子——簡單的樣子。

生命,除了現實存在,其餘的都是故事;除了當下,其餘的都是虛幻。

息心止念,熱愛現實存在,活在當下,安寧自在的生活吧!

讓故事是故事,你是你,讓一切各自如來吧!

我們說,你死了或我死了。

這就是咱們所謂的 “ 生命 ”,你的生命或我的生命。

你瞭解嗎?

所有的生命都只是一個念頭,那只是一個念頭編織另一個念頭;那只是一個念頭在吞下另一個念頭,沒有念頭,誰是我們?

在沒有覺悟之前,念頭就是我們,當我們覺悟,念頭代表我們,這就是我們和念頭的關係。

如果我們死了,誰死了?

一個以為我們死了的念頭死了。

當我們出生,誰出生了?

一個我們以為出生的念頭出生了。

生或死,翻來覆去的,都是念頭。

一個念頭從無明中升起了,我們說,我們活了;一個念頭又回到了無明,我們說,誰誰死了。

無明不是不明白,而是無覺知。

真的有生死這回事嗎?

念頭說什麼就是什麼,我們是它的聽眾。

我們是一個十分聽話的孩子,它說什麼,我們就信什麼!

從沒懷疑過?

念頭說什麼就是什麼嗎?

對這念頭的質疑,就是覺醒。

念頭從哪裡來?虛空中來;念頭到哪裡去?到虛空中去。

如果我瞭解我是心,我會問,下一秒我在哪裡?下一秒我是誰?

而我也在時刻不停地生滅,一秒一個刹那,從出生到現在,我歷經萬萬千生、千劫。

因為不停地生,我知道我沒有生,因為不停地滅,我知道我沒有滅,就當我最後要死的刹那,我只知道我也沒有生滅,那只是一個念頭告訴我要死了,而我要死了,真的嗎?

就在我說我要死了時,我又生了。

生命不停地相續,除念頭所告訴我們的,我找不見宇宙的真理。

當我談生,談死,或者談生命時,我知道我在談什麼,我在講一個又一個;對我們來說都是故事的故事。

念頭不停地告訴我,我不停地告訴你,就這樣,你看到了那個講故事的人和聽到了他講的故事。

如果你要問,那念頭從哪來?它是誰的?

而我也只能告訴你…我就是你的一切,我是古老的源頭、天地唯一的存在:心。

沒有人能給你講清,念頭從哪裡來到哪去,因為說來說去,那是心娛樂它自己的一個故事。

所以,對於活著的、有覺知和判斷的你來講,念頭是一切,瞭解念頭就瞭解一切,知道念頭就一切知道。

有沒有生死?問你的念頭去——觀察它並瞭解它;
生命是什麼?問你的念頭去——瞭解它並觀察它。

不如問一問自己,一百年後我在哪裡?

我出生前我在哪?

現在我是誰?

你不必要知道為什麼,怎麼樣和如何的故事,當念頭經過你,你只是感知、觀察、享受——這就足夠了。

我並沒有說什麼,我只是一個被說者;當我說話,和你一樣,我也是我的聽眾。

這些新鮮的教誨我也未曾聽說過,但和你一樣,它也深深開悟了我、滋養了我。

要瞭解這些問題嗎?

問……我們的心要答案:念頭,將是那個回答的聲音。

請記住,念頭是解開一切秘密的關鍵、鎖、樞紐…

還有:

鑑於最近粉熱的廟蟬西富事件…

使用恐嚇手段的是神棍,不是一代宗師!

這世界有太多無奇不有的事情,是人們現有感官無法解釋。

正因為有這樣神奇莫測的現象,讓一些有心人,有了施展的空間,平心而論,如果不拿這樣手法來招搖撞騙,或許還沒什麼好非議的,只不過,絕大多數的有心人目的並不單純,這就讓「神棍」與「宗教家」兩者之間,有了具體的差別。

在許多科學實驗中證實,打坐修行確實有可能練到神通等特異功能,但這些特異功能只是一種修行過程中開發的附屬能力,並非是主要目的。

這類別有用心的神棍,為了達到目的,假託神佛降世,用各種儀式營造哄托,又用方術蠱惑人心,還用上心理暗示與催眠術!

這些神棍雖然會盡可能建構自己一套信仰理論,但在斷章取義的過程中,一定也有無法自圓其說的地方,當我們意識到這些漏洞時,反而要以更理性的態度面對,因為所有正信的宗教,都不主張人們因為對信仰的狂熱而失去理性,只有神棍,才會放任並利用人們無理性的狂熱。

會利用信徒的懺悔心作為的藉口,這不是妖言惑眾又是什麼?

真正的宗教家,不會鼓動人民違背既有的秩序與規律,不會宣稱自己是推翻世間政權的唯一真主,會作這些行為的,當然是神棍無誤。

史上知名的高僧道士,鮮少以神通來聚眾說法的,只有神棍,才會強調神通術法,魅惑世人。

不管我們是否能看穿他術法真正的伎倆,但光是以此為標榜,就可以將他們打入神棍之流了。

真正的宗教家,不強調自己會的威能,不強調自己唯一獨特,不會用各種威嚇的說法使人入教,他們也許會聚眾宣揚善行善念,但不會驅使信徒挑戰現有人間規律,所以如果有哪個自稱「宗教家」的人做這些行徑,不用懷疑,那肯定是神棍無誤。

就像…

抱怨是在講述你不要的東西,而不是你要的東西。

抱怨就是表達哀傷、痛苦和不滿,當你抱怨時,就是用不可思議的念力,在尋找你自己說不要、卻仍然吸引過來的東西。

我們的想法創造我們的生活,而我們的話語又表明了我們的想法。—威爾. 鮑溫

很多事情沒有是非對錯,後來選擇了放棄,並不代表你沒有努力付出過,而是你已經嘗試努力過了!

畢竟,習慣不是愛!

年少時期,我們遇見的人還不多,往往會不自覺而認定,在你身邊的那個人,就是你今生唯一的伴侶,或許我們忽略了;只是習慣有一個人在身邊,但不一定適合相伴。

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那是童話;錯的時間碰見對的人,那才叫青春。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常見的,就是錯的時間遇到了對的人!

即使有著類似的經歷,同樣的秘密,但或許所缺的,就是一個「緣」字。


問一下…

大家最常為什麼事情與另一半吵架?

當日子變得緊湊,就好像全部時間都給了生活?

明明知道停下來休息很重要;卻停不下來?

又當生活情緒有了矛盾,只要在家裡看到一件不順眼事就會煩躁,接著就吵架,一吵都是生活小事,開始爭執誰付出比較多,誰才是兇手,誰才是受害者,除了互相傷害,我說全家人都是輸家。






















來源:網路…

2017年9月17日 星期日

學猴再篇


廟蟬篇…

這是對現下佛教,修消業障法的看法:

有不少人認為業障是存在的,因為你一唸某些咒,特別是消業障的。

修行唸咒是會有出現某種 " 業力 " 現象和是否有業障是兩會事。

很多佛教徒連佛教界內,不同系統的信仰對業障能否消除的立場,都沒全部搞清楚。

(答案:南傳是不認同業障可以消除,大乘認為可以消除,密乘認為;他們是有特效藥可以強勢清除你的業障!)

還有出現這種現象和是否能夠清除業障也是兩回事!

也因為有業障可以被消除這個概念,你才有機會成為被人思想騎劫的佛教 = 信徒!

這種類型的消除業障大法,或藏傳的四加行,或者你本身的目地就是要解脫輪迴,放下一切的,或者是可以契機的。

但,那些佛教徒都口口聲聲說要成佛、解脫,事實上是否如此,摸摸自己的良心就知道了。

不蘭,請自問一下…

你認為一個準備好要成佛脫離世間的人,會介意或在乎自己有沒有工作做?
有沒有生病?
車子有沒有壞?
有沒有跟女朋友吵架?

如果你還是在乎妻、財、子、祿、壽,在乎人間生活的順利,勸你:不要再騙自己,你並沒有你想像中般的想成佛。

唸了某些咒,而有了這些逆境就難受想哭,是對佛教基本概念的四聖諦都還沒搞清楚的人?

我為甚麼不敢稱自己是 " 真 " 佛教徒?

就算是研究四聖諦不深,也已經知道四聖諦的第一諦 —— 苦諦,就已經可能過不了關了,因為我是個希望自己能夠賺到錢、有美眷良緣、健康長壽、腦強體壯的一個人,目前對人間的利樂,還沒有把握都能放得下。

反之,正統佛教裡面(特別是接觸藏傳的),是一大堆以為自己是要成佛,但,連苦諦裡面所說人間一切皆苦的定位,都還沒坦然接受的人。

我當然也接受不了,但最起碼對自己坦白。

也因為坦白,所以我才面對這個問題,也嘮叨的講了好多年:你不是要即身成佛的話,沒有必要去碰那些消業障的修行法門。

已經有收集不少的人,告知他們修消業障法門的時段,都是諸事不順的。

(還有部份經過自行體驗證明!)

不修的時候,會變回正常。

所以,不少的佛教徒就會說,這就證明了是有業障。

不錯,有可能 " 真的 " 是有業障!

也有可能是這種法門,就是會讓你體驗人生多逆境,跟業障無關。

(也有可能是心理作用,但,我認為心理作用對人的影響,比想像中更大!)

用心理因素來詮釋這個現象的話,就是 Principle Of Reinforcement(加強信念原則)。

你修整個儀式的理念和技術,都是在強化著你內心對業障的信念。

所以,舉凡看到、知道的;搞消除業障的,或要搞送走自己冤親債主的,或趕鬼破降頭的,都幾乎如同強迫症般,越消除就會有越多的業障、債主、惡鬼和降頭。

而且消業障是會消到如吸毒般上癮的,負面情緒有時候會造就烈士性格,一個對自己以逆境為豪的情緒上癮?

當然,一些佛教徒可能會認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反正這些最後都是要還的!

那針對要不要還,發現的問題就有三個:

一.如果業障的現象(逆境)是信就多,不信就少,那麼業障是真的存在嗎?

二.是的,有可能真的要還,但,也有可能不用還,因為業障和福報可能都是假的概念植入訊息!

三.一些佛教徒對於一些國家領導人能夠貪污到幾十億進入自己口袋,又可以炸屍,卻逍遙法外,佛教徒還會說這是因為他們前世福報很大,還沒用完,用完了就有報應了。

你知道這個解釋,有多麼的恐怖嗎?

這是告訴我們這個宇宙的因果法則,是可以因為你的身份、地位,而有不同的現象給你的!

我們人間的法律都是不管你有沒有錢或地位,你殺了人,有證據,就得判罪。

是的,人間法律還是有很多漏洞,但,宇宙間的因果真理卻比人間法律還爛?

這還說得通嗎?

我不討論有沒有因果報應,只認定它是個訊息植入的概念!
但我知道沒錢,是一定會有報應的!
還有你沒有把妹能力,是會有斷子孫傳承的業力!

另外:

奉勸,那些所謂 " 能幹 " 的女人,千萬勿做自己男人的賢內助。

原因就是妳太能幹和高估了,你男人對尊嚴的看開度。

就算不得已而做,要做個次要的賢內助。

何為次要?

主要的賢內助是幫忙把錢帶進來的,次要的則是管理、行政或會計。

妳要考慮到是:妳要為他好?還是為了妳們的家庭好?

如果是為他好,可以盡量去幫他帶更多的錢進來,助他更出名。

如果是為了妳們家庭好,與其做賢內助,不如做他在床上非常能幹的小女人。

不要聽那些鄉愿、腦殘的寡婦長輩跟你講,要成為他工作上不可缺的一腳,因為妳的不可缺,終可能讓他對妳一腳伸。

妳的存在會不斷地,讓他質疑自己的成就是否真的,唯有妳不在的時候,他才安心。

# 床上能幹的小女人才是王道!

# 不要相信妳的男人說他不介意,因為他覺得說介意就不像男人!

#這篇文會很多人對號入座,其中一些是沒有號碼也入座,就是她是做行政的,卻認為自己是開國功臣!

哈哈哈哈…

分享…

讓心跟佛法結合是很重要的!

平時我們的修行,好像只有待在寺院或佛堂中的那幾分鐘或幾個小時裡,覺得自己好像修得很好,而大部分的時間,當煩惱生起時就不管它,甚至對煩惱沒有任何的覺知,這樣的修行是很難進步的。

「修行」不是在佛堂或寺院的幾分鐘或幾小時,真正的修行是分秒、日夜、日常生活中的所有時間裡,心中都能帶著一種佛法的精神,真正的去面對你的情緒,覺知你的煩惱,同時以佛法的精神和他人相處。

再來:

暇滿難得人身

具體的修法,有十八種閒暇和圓滿。

圓滿就是具備了修行的條件,十種條件就叫作十個圓滿;八個閒暇就是有八種時間、機會。

我們講閒暇的時候,先去瞭解它的對立——不閒暇、沒有機會。

我們先來看這個世界上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生命沒有這個機會?

八種不閒暇當中,其中四個跟人類沒有關係,第一個是地獄,第二個是餓鬼,第三個是傍生、動物,這三個跟人類沒有關係,另外一個就是長壽天。

長壽天是什麼呢?

天人,他們是有機會修行的,但是,長壽天這種天人,一輩子都沒有修行的機會。

他的壽命特別的長,可以達到上千萬年。

我們人的壽命為什麼不長?

因為構成我們身體的物質,是一個非常粗糙的物質,所以它的變化是非常明顯,很容易衰老,所以人的壽命不是很長。

佛教講的色界和無色界二個都是天人,構成他們身體的物質,與人類身體的物質不同,它的變化不大,所以他們的生命也就可以達到上萬年、上千萬年。

佛教裡面講生命有四種不同的誕生方式,人類和大多數的動物叫胎生或卵生,但天人的誕生不是這樣,他們沒有父母。

他們一誕生到天界,生下來的時候,他們的心不需要修禪定,就特別特別地平靜,幾乎就沒有什麼思維。

六道輪迴中的人或其他的動物,這些生命的生理和心理的狀態是差不多的。

比如,我們人身體構造的物質很粗糙,心也很粗糙,而天界、色界、無色界,他們的心非常平靜,身體構造是非常細微的物質。

這個世界裡的人的身體,就像一種光一樣,它不像我們有質量、佔空間。

他身體沒有什麼痛苦,不會生病,誕生的時候誕生了,死亡的時候就走了,也沒有衰老,沒有這種痛苦。

問題是什麼呢?

他在這上千萬年當中,心都非常地平靜,但是,只是平靜而已,他沒有菩提心,沒有出離心,沒有智慧,不會證悟空性。

就像我們人類深度睡眠不做夢的時候,我們也是心很平靜,但是我們沒有證悟啊!

沒有出離心,什麼都沒有,就是這個狀態很平靜而已。

有時候活下來,就是最大的幸福…























來源:網路…

2017年9月16日 星期六

雞湯


來,給你的 " 心 " 喝湯嘍!

步入社會以來…所感悟到的遊戲規則:

很多事情,很多時候,別說話。

就像是不做事,你無功無過;不說話你就無欲無求。

就慢慢體會吧!

長相重要,穿著更重要,能讓你顯得老練乾淨是最好的。

因為沒有人會讚美、欣賞你的勤儉。

無論世界變得如何奢華,我還是喜歡儉省。

這已經變得和金錢沒有關係,只是一個習慣。

我醬說,實在是因為儉省的機會,其實就是很廉價的…

比如不論牙膏多麼滿,但你只能在牙刷上擠出1.5到2釐米的膏條,而不是1尺長。

因為你用不了那麼多!

然而有三件事你不能省:

第一件事是學習。

學習是需要費用的,就算聖人孔子,答疑解惑也要收肉乾為禮。

學習費用支出的時候,和買賣其他貨物略有不同。

你不知道究竟能得到多少知識,這不單決定于老師的水準,也決定於你自己的狀態。

第二件事是旅遊。

形容每個人出生的時候都是蝌蚪,長大了都變作井底之蛙。

這不是你的過錯,只是你的限制,但你要想法去彌補。

要瞭解世界,必須到遠方去。

旅遊是需要花錢的,這誰都知道。

第三件事是鍛煉身體。

古代的人沒有專門鍛煉身體的習慣,餓一頓飽一頓全無贅肉。

社會進步了,物質豐富了,用不完的熱量反成了我們揮之不去的負擔。

除了衣服、襪子重要…

嗯,還有內褲也重要的!

相信我,大多數人不會有時間,跟花成本去判斷你,當下你的穿著,實際上已經給你打分了。

那有沒有省錢的方法呢?

其實也是有的。

把人生當作課堂,向一切人學習,就省了上學的錢。

徒步到遠方去,就省了旅遊的錢。

不用任何健身機械,就在家裡高抬腿做體操……就省了健身的錢。

然而,這也是破費,因為我們付出了時間。

這些事情,我們這輩子最好別省,無關乎金錢,只因它們是你最重要的東西!

常聽到的一句話說:我們慢慢都會變成了,當初自己最討厭的人,其實不是的?

當初自己的討厭,也只是片面的,不知人間疾苦而已!

與其討好別人,不如修繕自己。

還有要記住,站對位置非常重要。

無論你因為什麼,而屈服於現在的生活。

你得要在心中留一塊位置給初心,因為這份初心是你的夢想,是你做人一次最大的意義,是你不害怕現在,不畏懼未來的動力。

也是你不妥協的資本。

要努力培養自己一個興趣愛好,它會給你帶來,壓力的釋放、做人的快樂!

人生中某些東西不幸失去了,那就失去吧!

曾經的老朋友,像是我們小時候的衣服,留念,但是已經穿不下了,有些道理親身遭遇了,如此,才能選擇不再相信了。

注意提防別人,因為人性充滿了弱點。

但同時也要相信世界,社會還是有善意。

這個需要自己學習掌握!

當某個人生的當下,都是會有孤獨的時候,於是不得不看明白;自己的脆弱,自己的欲望,自己的念頭,自己的界限,還有…明白了孤獨的價值,享受真正的獨處!

再來…

如何避免有口無心的誦經和流於形式的禮佛?

沒有覺知的誦經或禮佛做佛事,就會流於形式,浮於表面。

當你沒有覺知時,妄念就會進來——當你在誦經時,很可能你一邊念著心經,一邊想著昨晚和你老公吵架的事情,這樣誦經是沒有效果的。

或者,當你做佛事時或對佛禮敬時,你一邊跪拜;一邊去思考,如何去整治你公司的某某員工,或者你一邊點香一邊煩惱心升起,這樣的修行佛法是沒有意義的。

你並沒有真的修行佛法,你只是做形式給佛看。

你也是在糊弄你自己。

如何我能做到誦經或禮佛有一顆清淨心或如果是真誦經、真禮佛呢?

帶有覺知。

覺知導致正念,覺知會把你跑了的正念一次次的拉回來,覺知會阻斷妄念之流。

當你的一切修行行為灌注覺知時,修行的每項活動,每個舉動,才具有真正的意義呢!

由此可見,修行帶著覺知是多麼重要。

沒覺知的修行不是真正的修行。

沒有覺知的誦經、禮佛,不是真的誦經、禮佛。

你明白這個意思了嗎?

帶著覺知可以使你做到這一點。

修行實質上和身份都沒有任何關係。

相反,修行就是要去掉那些身份存在的。

生命本來沒有任何身份——你一出生時既不是基督徒,也不是佛教徒,也不是印度教徒或支那教徒,你沒有任何身份,你只是一個嬰兒。

不要在意你是基督教徒還是佛教徒,在意那些修習的內容,解放你的心,從你的束縛中自由,這就是重要的呢!

我不在乎我是什麼身份,我在乎我自由不自由,生活的喜悅不喜悅。

無論你是哪個教徒,帶著覺知去做那教團範圍內的事。

當你帶著覺知去祈禱,去問神,那實質你已經是個佛教徒了。

當你的老師是外在世界的某人某物時,
你的路只走了一半,
只有走回來,拜自己為師,
你的路才算走得完整。

法是什麼?
(這邊再說一次!)

所有的都是想法。

所有的法也都是想法。

法就是想法。

法就是念頭。

法就是 “ 想 ”。

心能生萬想,即是心能生萬法,
我們的世界是一個 “ 想 ” 創造的世界,
當我們的 “ 想 ” 是什麼世界就是什麼,
這就是萬法的世界。

讓自己活在空性中…

虛空的心遍及處處,它包含一切,一切又不占它的空間。

沒人能增加它,沒人能刪除它,沒人能污染它,沒人能消滅或創造它。

它的空性不可改變。

你活在那空性裡,你以概念的形式存在。

一個概念產生,你生,你是那概念。

一個概念消失,你滅,你還原為你空的本來。

心上沒有真實存在,只有以為是真實的存在。

在心上活著的眾生,都是概念。

沒有概念,就沒心的世界。

如果你出生,概念出生了,如果你死去,那死的概念又出生。

心沒法死去,因為心沒有誕生的開始。

我們都活在空性之中,即使你不知道。

當你不覺得,活在空性當中,你就是被夢填塞,還活在了夢中。

請不要過度冥想,只有一念,隨時保持一念即是覺知,落入冥想即是妄念!

分享…

當你了解到輪迴的過患,除此之外,無須再往他處尋求老師。

當你已經真正把無常謹記於心,除此之外,無須再依靠其他的激勵。

當你了悟所顯現與存在的一切都是自心,除此之外,再無其他證悟之道。

當你對上師有了堅定的虔敬心時,除此之外,無須再尋求其他的佛。

當你取悅一切有情眾生時,除此之外,沒有什麼三寶需要你去敬拜了。

當你斷除妄念想像的基礎與根本時,除此之外,再無其他需要禪修的本性了。

當輪迴於其原處自解脫時,除此之外,再無其他覺醒境界需要成就。

一旦你了悟這些道理,輪迴與涅槃便是無二無別的。———摘錄_蓮師心滴

還有:

相信嗎?

人與人之間總存在著一個最合適的距離。

是實際物理上的距離,也是彼此心靈上交往的距離。

朋友、愛人、甚至家人也沒有例外。

就像一條界線,
雖然沒法看見,
卻彷彿象徵著一個讓雙方都舒服的距離。

多麼抽象又多麼難以捉摸,這樣的界線亦會隨時日在變,
奈何…
這樣的道理,卻是人生的必修課之一。

而我們只要努力修正就好了!




























來源:網路…


2017年9月8日 星期五

" 教 " 你 " 改 " 變自己


讀道德經的創意有感:

一般學者認為老子的道德哲學,應該不是一個人寫的,而是多個人的綜合文章。

還會認為有被人修改到幾乎每段句子,都可以獨立成為一句金句!

因此,有發現若把《道德經》的46章到51章的每一章的第一句抽了出來,這六句話可以變成一章:

天下有道,不出戶。
為學日益,聖人無常心。
出生入死,道生之。

這句的意思是:天下有道的時候,人們都不需要遠出。

為求學要一天比一天的學得更多,所以聖人的境界是沒有一個永遠不改的想法。

從生到死,都是道所生的。

也可以把上面這幾句對調一下:

聖人無常心,道生之。
為學日益,不出戶。
出生入死,天下有道。

這句的意思是:聖人沒有不變的心,道就會生養他。

為了越學越淵博,不要出門。

有拋開生命面對死亡的氣魄,天下才會有道的出現。

雖然感覺像是在 " 惡搞 ",但也難怪道德經的註解是五花八門的。

以前有人寫過聖經密碼,但,道德經的每一句重整的話,可能會有無數個密碼!

但,也只有古文才能做到這種重整而文句尚似流暢。

白話文講得太白,重整一大,就會變成精神錯亂文了。

(因為文言文用的字數少,每個字所表的義多,反而是適合小孩學。
我稍微回想一下,其實小孩雖說不出文言文,但他們講話也真的是字少義多的。
呵呵呵)

再來…

問:親朋好友相繼去世,祈請能為現代人寫一部度亡經,讓有機緣的眾生有機會得度。

在我看來,所有的經典、所有的善行和所有的理解都在 “ 超度 ” 我們,都是我們的度亡經,不僅僅那本叫作《西藏度亡經》的書。

那本《西藏度亡經》遇到了它該遇到的人,發揮了它正好的作用。

那需不需要有另外一本度亡經出現呢?

在它沒有出現之前不需要。

以我看來,所有的佛經都是度亡經,而所有的學佛——效法佛的行為,都是在超度。

當你真正證悟到諸佛所言的 “ 五蘊皆空 ”,那麼就沒有要超度的人。

度亡經是給人們最後的安慰。

如果你從不想真正知道諸佛所指的世界,從不想真正知道真相,或者你還沒能力知道,在臨死之時,你驚恐不安,慈悲的佛菩薩從 “ 人 ” 的角度,為了不想看到你驚恐不安、無所歸依的樣子,所以為你創造了死後的天堂以及登入天堂的方法。

但你知道的,那只是一個安慰劑!

真正的超度是,你在活著時證入涅槃;真正的度亡是,在活著時你證悟到 “ 無生 ”。

對於真正勇敢的生命探索者,度亡經是不被需要的!

三藏十二部經書都是度亡經,那些想讀到更好度亡經的人去讀讀《心經》、《金剛經》等吧!

這些都是最好的度亡經。

在身體死亡之前,你期待自己的妄想之心死去嗎?

那就為它誦頌《心經》吧!

在我看來,心經就是最精簡、最優美、最真正的 “ 度亡經 ”。

讓心經時刻在我們的耳邊為我們的自我、我們的頭腦度亡吧!

這就是現代人最需要理解的度亡經。

心經就是現代人的度亡經。



















來源:網路…

2017年9月6日 星期三

穴工木目


清淨觀修,發覺手 “ 沒了 ”,傾時,覺至暗虛空中,身全無,未能自控。

我的經驗:

這是修行者藉一次 “ 觀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的情況。

猶如心經所言,“ 照見五蘊皆空 ”、“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 的情景。

不足為奇( 怪 ),能深觀若此者,常常現此象。

但出此現象,不必驚喜得意,也不必驚恐畏懼。

以平常心對待之,就像看見日出日落一樣。

心在它一生中所見的一切 “ 景物 ” 性質完全相同。

不管閉著眼睛見到的,還是睜著眼睛見到的;不管夢時所見,還是白日所見,全是同一“ 識心 ” 所造,為同一“ 心眼 ” 所見。

於 “ 心 ” 前,是相同的幻化。

無二無別,不一不異。

只是,當我們於 “ 行深 ”(深觀)中,了見此景——發現 “ 手 ”、“ 腳 ” 沒了、“ 身體 ” 沒了時,這對頭腦是一個嚴重的衝擊和挑戰——它嚴重的衝擊了它慣有的認知和經歷,讓它有機會見一眼,它從未想到、不可能想到、也無法想到的 “ 那 ”——“ 心 ” 的本來面目,擴展了它原有的固定的對存在與自我的認知。

所以,出此幻景的意義在於:衝破頭腦,跳入更廣大的世界……,去覓見心的本來。

你這次深觀的體驗可能比較強烈,它衝破你的恐懼和障念,直把你帶入了 “ 身全無 ” 的空境之中。

但有些修行者就沒你那麼幸運,他們在深觀中也發現自己的 “ 手 ”、“ 腳 ” 等沒了……,但在心欲失去它的所有罣礙時,他們反而升起了恐懼。

因恐懼,這時他們馬上升起了一念,去尋找自己的 “ 手 ”、“ 腳 ” 和 “ 身體 ” 去,這樣,他們就阻止了自己深入 “ 我 ” 完全消失的景象體驗之中。

他們又從那個 “ 行深 ” 中回來了,沒有行到最 “ 深處 ”,沒有到 “ 彼岸 ”。

頭腦失去了一次進入 “ 它不存在 ” 世界的可能。

就醬子錯過了感性的體驗 “ 無我 ” 的機會。

甚為 “ 可惜 ”。

你既然幸運的體會到了這種 “ 空境 ”(空相)的存在 ,就好好的體會、吸收和領悟它吧。

在修行之中,這種 “ 空相 ” 是一種可利用之物,讓它為你所用吧。

為你所用,“ 空 ” 才非空,才有價值。

否則,即使你出現過這種 “ 空 ” 的體驗,它還是沒有任何價值。

就像做了一場夢一樣。

還有一類情況的人,他們也像你一樣,幸運的體會到了這種 “ 身全無 ” 的 “ 無我 ” 狀態——但他們又著在了這時所應現的 “ 空相 ” 上去了。

以為這種 “ 身全無 ” 的 “ 無我 ” 之空相,就是本來面目。

但,這又錯了。

我們的本來面目仍然不是這種空相,它是 “ 觀見 ” 這種空相時的 “ 覺 ”——事實上,我們的覺沒有任何 “ 形象 ”,也不是 “ 空貌 ”。

在我們的修行當中,注意不要把這個 “ 空相 ” 當作 “ 本來面目 ”、當作 “ 佛 ”,實際上這不是。

修悟之中 “ 空相 ” 的出現,只是為我們 “ 抽去 ” 平時狀態下萬事萬物形象的覆蔽,讓我們更少迷惑地看一眼 “ 覺 ”——對一般人,“ 空相 ” 似乎離覺更進一步。

(實際上,“ 空相 ” 和任何 “ 有形象 ” 與覺的距離相等)。

在我們的平常修行中,當我們知道了 “ 覺 ” 這種存在,我們可以不假這種空相的出現而認知 “ 本來面目 ”(真我、佛)。

當你知道了 “ 覺 ” 的存在,“ 空相 ” 和 “ 非空相 ” 是相同的。

不管現 “ 空相 ” 還是不現 “ 空相 ”,你注意到你的覺了嗎?

事實上一旦你了知了自己的本來面目(明心見性了),“ 空相 ” 和 “ 萬物色相 ” 同時存在——心與色、空的關係是:即心即色,即心即空;即空即色,即色即空。

這就是對《心經》之語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的感性體驗。

這種體驗不再需要或期待一個特定的狀態——比如 “ 打坐 ”、“ 入定 ” 等才能體驗到,它是隨時隨地的。(只要找到方法…)

它一直在那兒,對誰都相同,它從未消失或改變過。

我們的 “ 覺 ” 即是心體,也是心用。

它永在一切 “ 有形象 ” 和 “ 無形象 ” 之外,它是朗照一切、永不消失的生命之光。

覺永不是一切,永不離一切。

它不可及,它不可離。

它就是我們每個人的實質或實質的每個人。

它的特性是:覺非覺所,覺不可及,覺不可失。

意思是說,我們的覺不是 “ 能覺 ” 和 “ 所覺 ”,它永遠不會被什麼東西觸及到,但也永遠與任何事物沒有距離和分離。

這不是 “ 玄 ”。

這是個切實可體會到的東西,它就是那兒,抬眼就能望見。

眾生的覺性相同。

在覺知的練習中,有一個情況是:人們很容易分辨得出 “ 所覺 ” 不是覺,但有人卻把 “ 能覺 ” 當成了覺。

這是錯誤的。

值得提醒是:覺既不是所覺,也不是能覺,覺在 “ 能所 ” 之外。

修行覺知,你注意去體會——覺非能非所,覺在能所之外。

“ 能 ” 和 “ 所 ” 是二元的,但 “ 覺 ” ——本來之覺,卻永遠是 “ 一 ” 的,不二的。

任何相對都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

真正的佛法無法。

佛者無法,有法非佛。

離一切法,方名諸佛。

遠離諸法法相,永歸覺位,究竟成佛,毫不含糊。

這就是正修,大修,成佛修行。

善知識於深觀修行——“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 時,若也出現了這種情況怎麼辦?

“ 手沒了 ”……“ 腳沒了 ”……“ 身體沒了 ”。

哦!不要怕,勿生恐怖。

在心欲失去它的所有 “ 罣礙 ” 之時,但在觀位,不畏不懼,繼續觀照,看看最後會發生什麼,你將體驗到和領悟到什麼?

但能這樣,諸幻化相如柴薪燃燼,你自會有大菩薩修行者的收穫。

一如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的情況一樣。

五蘊成空,六根空、六塵空、十八界空、十二因緣空、四聖諦空,法空、非法空,一切知所知空,諸幻空盡,永登彼岸!

在深觀中,如果有遇此情景者,心不恐怖,必將 “ 親證 ” 一下《心經》。

但對於體悟到 “ 心經 ” 所述空境的修行者,我要提醒予你的是:別著在這種 “ 空相 ” 上去了!

我們的本來,是覺非空,勿著空相;莫認空離我,再生顛倒!

空色,空空——歸於 “ 非色非空 ” 位上來。

安住覺位上來,常住究竟涅槃城!

分享:

我們時常會有一種感覺,就是覺得現在的自己不夠好,或者現況不佳,因此希望藉由修行能讓自己變得更好。

我們都期待著 " 超凡入聖 "?

而忘記珍惜當下的一切。

這時候用佛法,已經無法滿足你了,你總是會覺得:「這個法門太普通了,我都聽過好多次了,我想要一些更高深的佛法。」

這其實是一種消費文化的現象觀念,讓我們不再知足,不再感恩。

有些佛 " 油 " 子就是會如此…


























來源:網路…

2017年9月1日 星期五

覺見


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 “ 內觀 ” 與 “ 全觀 ” ?
還有修內觀就夠了嗎?

我的經驗:

從究竟真相上來說,觀就是一件事——“ 觀 ”,它不分 “ 內觀 ”、“ 外觀 ” 或 “ 全觀 ”。

但有分別,皆 “ 落 ” 所觀之物,而非 “ 觀 ” 之者本身。

只要是離開本觀而觀,此觀都落入妄裡、落入夢境。

只要觀落腳在所觀的對象,這就不是 “ 返流 ”,這就不是 “ 背塵合覺 ”,而是 “ 背覺合塵 ”。

如此所觀,非為正觀。

這樣的觀,不是不可以,只是非 “ 直 ” 觀——不是直接認識本來,而是曲折了一下。

比如觀五蘊,如果你的觀落在 “ 五蘊 ” 上,這樣的觀就不是直觀、不是 “ 返流 ”,對於覺悟本來,它繞了個彎兒:它先透過觀所觀的物件虛妄不實——虛空、不存在,而最後認識到本來面目。

在我看來,“ 直觀 ” 就是返觀——觀 “ 觀 ”;觀那個能觀的主體就是返觀,返觀就是直觀。

直觀的另一個表達是,直接 “ 待 ” 在觀裡。

如果你能 “ 直 ” 觀——從一開始就一直待在 “ 觀 ” 裡,那麼這就直在本來面目中了。

如果你能從一開始直接 “ 待 ” 在觀裡,那麼也就無所謂 “ 內觀 ”、“ 外觀 ” 或 “ 全觀 ” 之別了。

“ 觀 ” 只一個字,它純粹無比,它無限美好,它像一面大圓鏡一樣照耀生命的一切,它就是生命的本來面目。

直用它,直在它其中,這就夠了。

不必觀色、受、想、行、思維、意識——但觀所觀之物!

我們生命本來的這個 “ 觀 ”,就是生命本身,就是被妄念妄相所 “ 蒙蔽 ” 了的生命大圓鏡。

我們修行所修、所用和所要找的,都是它。

那麼從一開始,我們就尋找它,體會出它,直接使用它,並最終 “ 待 ” 在它裡面,這就直接是了。

“ 觀 ” 不必關注觀的物件——它是什麼、是誰都無所謂,我們修行關鍵的要點是找出這知道一切的 “ 主體 ”——生命本 “ 觀 ”(本來的 “ 觀 ” ),我也稱它為 “ 覺 ”、“ 覺心 ”、“ 覺體 ” 或 “ 覺相 ”,這個是重點。

一切修行,一切觀法,一切覺知覺照,皆為它而來。

此 “ 觀 ” 就是 “ 大圓鏡 ” 本身!處在它之中,不復外移!

如果修行者,硬是不談這個本觀,而是去觀 “ 色 ”、觀 “ 受 ”、觀 “ 念頭 ”、觀 “ 行 ”、觀 “ 判斷 ”,或者去分別 “ 內觀 ”、“ 外觀 ” 或 “ 全觀 ” 之事,那也不是不可以。

透過觀所觀之物,最終認識所觀之物為空;或者,透過觀所觀之物,而最終認識到所觀之人(的本來面目),也是可以的。

只是那樣稍 “ 彎曲 ” 了一點。

我所說的 “ 觀 ”,就是從一開始,一直在 “ 觀  ” 中——不管所觀物件是什麼、是誰 ,從開始就一直以 “ 觀 ” 存在。

我稱這種方法為 “ 以佛成佛 ” 或 “ 直了成佛 ” 法,也是我過去所稱作的 “ 守覺 ” 或 “ 歸覺 ” 法。

不管內觀、全觀,有人是想透過 “ 觀 ” 來達到 “ 止 ”,然後從 “ 止 ” 上再認出本來面目。

事實上 “ 觀 ” 本身就是 “ 止 ”,如果你能 “ 待 ” 在觀中,或 “ 以觀在觀 ”,這本身就是 “ 止 ” 了。

但如果你不這樣,而是去透過 “ 觀 ”,讓所觀的對象靜止下來,或所觀者靜止下來,這相對就比較難了。

為什麼呢?

因為:一,事物是無常的;二,能觀的心(分別心)是無住的。

如果你想透過 “ 觀 ” 來讓所觀的事物或能觀的妄心靜止下來的,這當然不容易了。

但如果你認識到 “ 觀 ” 本身就是 “ 止 ”,直守在 “ 觀 ” 上就行了,不假分別內觀、外觀或全觀,那該有多好?

所以,觀有什麼目的?

沒目的,觀就是觀;觀有什麼物件?

沒物件,觀本身就是它自己的物件。

這是我所說的 “ 觀 ” 了。

修道是一種 “ 趨簡 ”——回到 “ 簡 ” 的過程,你不要搞得太複雜了,如果你搞複雜了,那一定偏離了正道,因為大道本來是至簡的嘛!

關於 “ 觀 ” 這件事也是這樣,不要去分別內觀、外觀、全觀或觀此、觀彼;但一“ 觀 ” 字,直守直用,直在其上,乾淨直接,多麼簡潔?!

若你不直在簡中,棄簡從繁,那也是可以的,不過有可能你上了頭腦的當——因為頭腦就是喜歡複雜的、困難的,繞一段彎路再回到它自己的方式。

修 “ 觀 ” 者,但覺本觀,直守直用,不假他接。

但能如斯,在觀而觀,直了是佛。

觀無所觀,以觀觀觀之,是為上觀;不知本觀,觀天觀地,觀事觀物,觀心觀念,皆為外觀;為外所迷,是為下觀。

但取上觀,是為正觀;若不取上觀,觀內觀外,觀我觀它,皆是外觀;凡有所觀,皆非正觀。

正觀者無觀,觀觀者上觀。

修行,但取上觀,以觀對觀,如鏡照鏡,直認本來,名為大乘,名曰大法。

若非如此,皆是二乘、三乘,為佛小法。

本觀大圓鏡,直在佛即成,不觀觀外觀,佛陀在覺中。

本觀大圓鏡,但照佛眼用,不見內和外,即名大覺行。

大覺為真觀,妄觀分諸等,若是真觀者,觀上何立名?

分享…

你若問我是誰?

我會告訴你,我是大地上的靜和動。

你知道我是我的心,而我的心是誰?

念頭在我的裡面,我裡面生滅著 “ 動 ”,各種 “ 動 ”。

念頭創造我的一切,我給它我的覺知。

我在那山下水邊聆聽一切。

莊子的議論,
佛陀的說法,
老子的腳步,
慧能的椿米聲!

我一一聽到。

倉央嘉措法的情歌,和我寫得一樣好。

我是誰?

若你問我是誰?

我會說,你看月亮出來了!

月照是覺,眾星是念,我是那宇宙的精彩夢幻。

我是宇宙和它裡面滿滿的光彩!

建議一下…

我們睡覺時一定要醬子「先睡心,後睡眼」,在睡夢中也能積功德!

照著來,命運定會改變!

富人分兩種:
一種是物質上的富人,
一種是心靈上的富人。
 
無論你選擇哪一種,
或者被選為哪一種;
都可能同時擁有富貴和貧窮?
 
前者如果一味追求物質,
必然成為心靈的貧者!
 
後者如果只注重心靈的修行,
難免在物質上清貧!
 
二者兼備自然難得…
 
而真正擁抱幸福的,
是那些有追求但適可而止;
知足常樂的人。


 






















來源:網路…

感觀


談談學佛的感應?

我的看法:

學佛的重點不在於你感應到什麼,是在於那個感應者。

你感應到什麼都是次要的,那個感應者才是第一位的。

不管你感應到什麼,所有感應的都一律平等,無一例外,且沒有一個是真實的。

何謂感應?

對當下現實存在的直接知道,單純知道,不作任何心智改造的知道,謂之感;心智應機接物,開放容納一切,允許一切,謂之應。

所謂感,心智在對一件事物起心動念之前的知道;所謂應,事物掠過眼前心頭,在根與塵相對之時,保持開放,允許任何情況發生。

心智反映事物,謂之感;心智反應事物,謂之應。

當我們六根觸塵時,電光石火,一刹那間,心智幾乎同時行駛這兩種功用。

學佛人要求的感應,就是於刹那間,對這兩種功用的知道。

至於覺知到什麼佛菩薩光明聖景象等,那不是修行人要求的感應,那些如夢境一般。

前塵空花,不足為論。

你說學佛多年沒有過奇特的感應,你做過奇怪的夢嗎?

那也是一種奇特感應。

不過對於安住在真正感應中的人來說,確實沒有什麼奇特的,一切所感應,不過空花,不過平等。

你說只是心空了、自在了。

心空,是一種感應;心不空,是一種感應;自在,是一種感應,不自在是一種感應。

你能超然在空不空、自在不自在之上,真正的感應中嗎?

若能如此,與佛齊座。

諸佛就坐在空不空、自在不自在等一切分別、二元之上,那是他們的寶座,那是他們的坐墊。

坐於其上,與佛共同。

感應感應,只感不應,是菩薩;只應不感,是凡夫;既感又應是諸佛。

感應感應,只感不應,謂修行;只應不感,謂無明;又應又感,即雙運,是諸佛行。

你位在何處?

作著怎樣的行?

波文:

心一直無限的開放著,它能拒絕什麼?

我接受來到我眼前的,出現在我身邊的與我朝夕相伴的一切。

內在升起的念頭,也不能妨礙時,就像沒有真正的外在世界,外在世界是內在世界的象徵,也沒有真正的內在世界——像是一片虛幻美麗的雲朵飄過天空,在那不斷地飄逝之中,享盡這美麗的夢境。

那一切經過我的和被我經過的生活。

我每天和自己和諧的相處,我的心卻像條魚一樣的、喜悅地滑過生活中的一切。

一個自己與另一個自己,一起坐下來吃飯,現實存在是我鏡中滿意的像。

餐後我們安靜的喝茶,美好的心像悟空一樣不停變幻著它的自我。

我發現那邊的湖水結冰了,但我的存在卻被我融化了。

也常常想,人活著不就是要快樂嗎?

有時候,會為了漸漸變少的戶頭數字焦慮時,我都用觀想來變成了天空中的一朵 " 雲 ",心裡好像就會慢慢地平靜了下來,在哪時候都能活得好好的,現在沒有理由活不下去啊?

那我們一生汲汲營營又為的是什麼?

林懷民先生說:年輕的流浪是一生的養分。

想說的,大概就是這個吧...

近來常常被網友問到「什麼時候要出書?」

都只能尷尬地摸頭憨笑…

午后的陽光,總是迷人地存在愛恨一線間;像夢,可以不用侷限,因為它是想像出來的。

出書不出書,不也是一樣的嗎?

小時候總是愛著老子的無為思想、無言境界!

分享:

老子的 “ 無為思想 ” 和 “ 無言境界 ”?

對我來說,“ 無為 ” 不是一種思想,相反,它是一種無思想。

無為不是一種哲學,它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生活。

跟著事實行走,跟著地球轉動,跟著太陽起床或睡眠,跟著四季加衣或減衣,這怎能是一種思想呢?

它是一種無思想,是一種不用思想的生活方式。

老子不是一位哲學家,不是一位思想家,他是一位非哲學、非思想的人。

這就是老子活出的和活著的 “ 無為 ” 的意思。

無言的境界?

無言不是一種境界,萬物本來就是無言的。

所謂無言,只不過是回歸到事物本來的樣子中去。

存在是寂靜的,連聲音本身也是寂靜的,你注意過這點嗎?

無言是事物本來的屬性,老子只是警覺地活在那個鮮活的空間裡。

無言並不是默言。

同樣,默言也並不是無言,老子的 “ 無言 ” 和有沒有聲音或說不說話沒有關係。

無言就是寂靜,無為即是涅槃,老子是一位一直活在寂靜涅槃中的人。

即使他生活在繁華的都市,即使他處在最嘈雜的市場,他仍在他那寂靜涅槃中——他仍然無言而無為。

你真的想理解老子的 “ 無為的思想 ” 或 “ 無言的境界 ” 嗎?

去理解一棵樹吧!

地球上任何一棵樹,都是老子的化身。

老子以一棵樹的樣子,展現了生命的無為和無言,那樹隨風的曼舞,都是那無言和無為最好的詮釋。

嘗試去理解 " 一棵樹 ",老子活在我們心中。
























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