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9日 星期五

你在做什麼?


有很多人喜歡打坐,以為打坐就是修行!

事實上,如果帶有覺知,行、住、坐、臥都是修行。

修行的目地是什麼?

去除痛苦和恐懼的。

修行的目地並不是為了長生不老,因為一旦你能夠瞭解生命的真相,你會發現你不需要長生不老,而事實上生命本身也沒有長不長的概念;修行的目地也不是為了死後到哪裡去,因為一旦你瞭解生命的真相你就會發現,並沒有一個生或死存在,有的僅是對一切的投射及認同,人生有的僅是一場夢境或一個故事。

生命中的一切僅是念頭製造的幻覺——各種各樣的幻覺。

修行就是為了識破這,並能親自體會到這。

打坐是一種很好的瞭解和體會這的方式,因為打坐能夠拿出專門的時間和功夫去做這件事。

很多人都知道打坐,並也喜歡往那裡盤腿一坐,但你知道你坐在那裡幹什麼嗎?

當然它的第一個目地,並非是讓你放鬆休息了。

如果你是衝著放鬆休息的目地去打坐,那麼打坐和睡覺沒什麼兩樣。

如果你這樣坐著睡還不如躺著睡呢?

打坐的目地主要是觀想,觀想的主要目的是去看 “ 誰是我 ”,從而達到知道 “ 我是誰 ”。

通過 “ 看到 ” 誰不是我,來瞭解誰是我——這就是觀想的主要意義。

觀想就是觀想法,觀察念頭。

修行一路上的目地並不是光對治貪、嗔、癡,而是瞭解最終的 “ 那 ”——當然,在你這樣做時,它卻起到了對治那的作用,這是它美好的 “ 副作用 ”,但它的目標是瞭解你的本來面目。

你的本來面目是什麼?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可說、說不出、什麼都不是它、但它曾什麼都化現——什麼都出自它、那超越一切、無限自由、不可限制、沒法限制、限制不了的 “ 那 ”。

時間限制不了它,所以它不生不滅,它比時間更久遠,它是和時間無關的、不動的永恆;它等同於虛空,但它不是虛空。

那就是它,你的本來面目。

在去掉了你所有的認同,打破了你所有的角度,走出了你所有的故事,離析了你所有的念頭……,你將見到 “ 那 ”——心的本來樣子——你的本來面目。

打坐的目的是為了瞭解這的,看到念念來,生念念境,產生念念相……,但念念境、相都不是我!

那一切僅是 “ 路過 ” 我,那一切僅是我的化現,那一切 “ 我 ” 僅是我的應用。

一旦你能夠瞭解這些,你不生不滅了,誰也傷害不了你,誰也污染不了你,誰也變化不了你。

無論誰用什麼樣的方法,拿火燒你,刀砍你,煙燻你,他也傷害不了本來的 “ 你 ” 半毫。

你成了那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 “ 那 ”——哦!

不!

並非你 “ 成了 ” 那……,你見證了那!

一旦你見證了那——你生命本來的樣子,你本來的我,你平生中的煩惱苦愫、我執、貪念嗔恨,就立刻在刹那放下。

但悟到這還不夠,因為諸萬年來,那不明的我妄心太過認同一個個念頭,一個個 “ 我 ” 了,而那一個個 “ 我 ” 又和外在的事物 “ 連 ” 的太緊(簡直是一體,它就是我、我就是它),因此很容易一不小心,就又忘了自己的本來,而再次於無覺之中捲入那痛苦的、認同末枝葉梢是你的狀態。

佛叫這為 “ 業 ”,叫習性——事實上這是妄我認同的慣性。

對於這,你必須日日小心翼翼,像走薄冰一樣的不成為那認同,必須時時保持警覺。

一旦你陷入無意識,一旦在某個時刻忘了這警覺,忘掉了你的本來,就將再次陷入那認同之中,然後你再次被捲入輪迴,受無邊的苦。

無論你有沒有見證自己本來面目的 “ 了悟 ” 都不要緊,最終都會帶你來到那 “ 空 ” 性上。

當然,如果你了悟過你本來樣子的空性,覺悟,加功課(針對念頭的四個提問與反轉的練習),真是成佛最快捷的方法。

無論做什麼事最關鍵的是瞭解那些本質,一旦瞭解了,它就變得簡單不複雜。

修行中的種種方法或法門是平等的,不平等性或神秘性是不明白的心所製造與創造。

密宗或顯宗、禪宗或淨土宗、道教或佛教、氣功或瑜珈功、閉關或打坐……,都是平等的、一樣的,所有 “ 二 ” 中的 “ 一 ” 都是一個樣,一旦瞭解那本質,它們完全一樣。

神秘從來都起源於無知,複雜從來都只是事物本來樣子的外衣,一旦你瞭解真相,萬有均平等,萬法皆簡單。

修行是破幻覺,千萬不要打著去破幻覺的目標,醬會又是進入新的幻覺。

生命之中,一切所見都是自心的投射,一切觀點角度都是自我認同,如果沒有投射或認同,那會是什麼樣?

收回你的投射,取消你的認同……,你將回到心本來的 “ 空 ”。

心中沒有一物,沒有一念,只有空寂,這就是心本來的樣子。

見證這個心,叫覺悟;成為這個心,叫成佛;回到這個心,叫涅槃。

一切創造都是那心的創造——包括時間、空間。

“ 我 ” 和 “ TA ” 都只是一個概念,一位佛並不與概念為敵。

他利用它們,他使用它們。

“ 我 ” 和 “ TA ” 是一位佛無我心智的兩個立足點,就像茫茫海域裡的兩個小島,兩個瞭望塔。

過度地讚美你手上的花,
你將忘卻你自己;
你在任何外物上看到的美,
必然來自於你自己。

當佛陀注視著他手裡的花時,
他並沒有忘記他自己;
他把花輕輕的送至迦葉的手裡,
藉著那枝花,在那芬芳裡
又一顆心認出了它自己。

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他是對的。

見色迷色,聽音迷音,聞法迷法,
世人六根不壞才怪呢。

聖人不用出自己的家門就能知道天下的事,
因為天下沒有事。

天下有事,都是一顆相同迷惑的心所造。

在小的時候,我的天性指使我不愛看書,長大以後我的心告訴我 “ 看書無用 ”,我仍然不去看它們。

我寧願走入大自然看花、看草、看石頭、看一條小河流過,也不看那些大師們所謂的經典言論;我寧願聽鳥叫,聽蟲鳴,聽風聲,聽一隻狗汪汪叫,也不去聽那些大師們的演講……,因為那沒多少意義。

你越認同一個人的觀點,你越被他牽入頭腦而疏遠心。

不可控制地,你進入他的頭腦,跟你自己的頭腦。

假如你走進森林,你聽到一隻小鳥在叫,一隻青蛙在呱呱,一烏鴉哇哇……,你聽不懂它們在 “ 講 ” 什麼——你從那些聲音裡聽不懂任何意義,很顯然你的頭腦會放棄再去理解或解讀它的意義……,那麼,發生了什麼?

你放棄了頭腦,你開始只是聽那聲音;再繼續覺察,發生了什麼?

那優美的聲音穿過頭腦進入了你的心!

哇,多美。

如果一個聲音你知道它的意義,那麼你會停在頭腦,它會帶你進入頭腦;如果你聽不出它的任何意義,然後你仍然在聽,那麼機會來了……,這美麗的聲音將帶你進入你,將領你進入自己,這股音樂將帶著你進入自己的本性。

你知道老子或佛陀跟隨誰學道?

他們跟隨他們自己,他們跟隨天地自然,一花一草一樹。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誰?

自然。

通常人法大師,而大師法誰?

大師法自然!

你知道了嗎?

跳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中間過程,直接,人法自然。

你想跟隨一個大師學習,而大師跟誰?

大師跟著天地自然日月星辰學習。

嗯,如果你聰明一點,你會直接去拜宗師——天地自然萬物學習,而不是某個人。

真正的大師們都在拜天地自然這大宗師們學習,顯然,如果你能直接拜它們為師,你也將成為大師,無可懷疑。

注意,一個故事對人的啟發不在於講故事的人,不在於故事,而在於聽故事的人——而在於聽故事的那顆 “ 心 ”。

你意識到了嗎?

要想學習真正的道:如果你 “ 向內 ” 看,就看你的心和念吧!

如果你 “ 向外 ” 看,就看天地萬物自然吧!

當然,一個大師本身也是自然之物之一,你可以學習他,但小心的是,別被他的言詞迷惑了。

天地的語言是修道的利器,人類的語言往往是修行的障礙,注意到這一點。

謝謝你,分享我講的 “ 故事 ”。
























來源:網路...

2017年12月22日 星期五

隱,還是癮?!


又是給大家腦力激盪的時候,曾經討論過古代隱士,特別是諸葛亮。

雖說他是隱士,但,卻常有出席不少貴族政要的聯誼晚宴的,你說矛盾嗎?

而且諸葛亮的親人,都有在其他兩國內任有要職,換句話說,就算哪一國真的能統一天下,都是朝中有人好辦事。

話說有一次這位隱士,就是去參加了劉表的宴會,見到劉備,才向前去施展天堂地獄勾魂之術,惹得劉備之後要三顧茅廬的去請他出山。

當晚諸葛亮對劉備出招後,就飄然而去。

那麼巧的,是的非常的那麼巧,時間之巧合何其之致巧呢?

(重要的觀念,要重複多次),在他飄然而去之後,劉備被勾魂後,很想知道這年輕人是誰時,就有人在旁邊說:『這位就是臥龍先生,傳聞只要得到臥龍和鳳雛先生,誰就能得天下。』

試想想,這真的很他奶媽的娘滴巧啊!

那個在旁邊掃地的人,若只要遲了一步才掃到劉備身邊,劉備就不知道這個人是誰了。

而且掃地剛巧掃到他身邊去也算了,真他奶媽的娘,還知道臥龍鳳雛的傳聞,又會記得要給提醒劉備一下耶!

當然,事實上,最後劉備得到了臥龍和鳳雛,一樣是得不到天下。

這讓人不懷疑古人的 " 炒功 / 造神 " 真不簡單。

之後劉備三顧茅廬,又聽到牧童唱三分天下的歌,請問諸葛亮真的是隱士嗎?

要隱的話,還能記得教會;山中牧童唱治理國家的歌嗎?

有心要做隱士的,躲在城市會比躲在山上更難找,人越多的地方,若你越低調的話,要找你出來就簡直如大海撈針。

所以,我們要重新定義一下隱士的意思:第一種是真的為了修道而隱;第二種隱士的意思就是 —— 那段時間人家失業了。

真隱隱於市,假隱隱於山?

這句就不必要商榷了!

波文…

達摩祖師說過,貪、嗔、癡如三條毒龍盤踞火宅,是造成人類百病之源,人類要想真正健康——斬掉三條毒龍。

處方是:戒、定、慧!

但貪、嗔、癡的本質,是什麼呀?

戒、定易操作但難堅持啊!

慧,如何做到呢?

貪、嗔、癡是什麼呢?

貪,不過一個 “ 想要 ” 的念頭、一個你認為自己缺乏什麼的信念。

嗔是什麼呢?

相信了你的念頭、被你的信念所帶動生出了各種各樣的反應,產生了各種情緒,這是為嗔。

那什麼是癡呢?

太相信自己念頭所製造的故事了——每當一個人太相信自己的故事,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故事當中,他與外界不再構成正常的交流,如此,他就顯得有點兒 “ 癡 ”。

總之,貪的本質是一個念頭、一個認為自己缺乏什麼的信念;嗔,是在無覺知中對念頭和信念的情緒反應;癡,是一個人太久沉浸在自己的故事當中、太相信自己念頭或信念的結果表現。

總體來講,所謂貪、嗔、癡三條毒龍,本質只不過是三個未經質疑的信念、信仰系統而已!

我們的念頭創造我們的地獄和天堂,那未經質疑的信念系統創造了我們內在三重世界,貪的存在、嗔的存在和癡的存在。

它讓我們痛苦、難受,活著忍受如此折磨。

那麼如何對治它呢?

佛教徒說,戒、定、慧!

老和尚說,用戒、定、慧對治貪、嗔、癡?

( 我會建議:白、紅、藍;三道幻光,來對治三毒!
五蘊毒:藍、白、黃、紅、綠,五種幻光對照!
最後都是,光爆焚化色身,歸於虛空了…
重點也是轉跟化!)

我看到很多佛教徒,如此修行了一生,也沒有 “ 制伏 ” 了自己的這些念頭,他們一樣生活在自己的這些認知,仍舊沒有實質改變的信念系統之下。

戒和定,是一種從外向內的、強硬的、近乎強迫的硬性對抗,戒能多久?

定能多長?

在道場行,下道場如何?

盤坐時候行,生活中如何?

在事情順你的意時,表現平和慈悲,在事情不如你意,你的表現又如何?

在寺院、在師父或自我的提示下行,在世俗、在沒人監督的時候,你如何?

用戒、定對治貪嗔難啊……

試問自古以來,修行者眾,有幾人真正做到?

那麼癡如何對治呢?

修行者回答:用慧對抗癡。

如何用慧對治癡?

一個無慧者,你如何叫他慧呢?

這似乎顯得難以操作。

事實上,一旦了悟到貪、嗔、癡的實質是什麼,“ 對治 ” 起來就容易多了。

它不用你戒、也不用你定或慧,貪、嗔、癡說白了本質都是念頭或信念,遇到讓你難受的事情,去質疑那些念頭或信念,問題就會解決!

你不用專門持戒數十年,也不要你天天去坐禪,你不用再找尋什麼方法,讓自己變得智慧!

學會質疑自己的念頭或信念,就萬事大吉了!

因為無論貪,還是嗔,還是癡……

它們不都是你的念頭或信念造成的、引起的,念頭與信念是貪、嗔、癡的因,而貪嗔癡只不過它的果。

因此如果要 “ 對治 ” 貪、嗔、癡——對治那因!

質疑那念頭或信念,問題就能根本、直接的解決!

不斷地質疑自己所有的念頭,貪、嗔、癡的種子找不到土地生根。

持續的質疑,最終你將到完全的 “ 空無 ” 中去,只要還有一樣東西(問題)存在,質疑就會進行下去,直到無任何質疑的東西存在。

質疑的四個提問與反轉,像可隨身攜帶的、隱藏的某種內在的工具,不用持戒、不用坐禪、不用修慧,只要遇到讓你痛苦的念頭,且你再也不想痛苦下去,這質疑及其方法,會幫你止息痛苦。

質疑是虛假念頭的剋星,讓質疑活在你心中,它將和任何念頭一起生、一起滅。

最終,那是帶你無苦和見空的工具。

質疑,是一把開悟的鑰匙。

凡事看清存在的本質,解決起來方法才能至簡,用功才能至省,到達才能至捷。

貪、嗔、癡,是什麼?

去發現、了解它的本質,化解那幻象,找到你人生的自由。

達摩說,貪、嗔、癡是深居火宅裡的三條毒龍,是人類百病萬痛之源!

不!

一旦你覺悟,它們是你生命中的三位對你至關重要的老朋友。

哦!

沒有火宅,只有天堂;那並不是人類病痛的起源,那是你的開始自由之處!

去覺悟這個實相吧……

分享:

問:明心見性成就的人,陽神、識神是否能得度?
為什麼達摩、慧能也只是副元神得度呢?
真正的自己是識神。
阿賴耶識是元神。
元神和識神各走各的。
識神死了,自己就真的死了。

我的經驗…

陽神是覺,識神是念。

正念是元神,妄念為副元神。

在覺即度識神,不被妄念頭所轉即識神得度。

陽神是覺,本然即在,不用得度。

元神是正念,妄念為副元神,一人得度,妄念消無,歸於正念,復歸於覺,故達摩、六祖明心見性,度得副元神。

妄念不生,正念自在,覺性本是,不生不滅,故二祖只度得其副元神,陽神未度,因為本來即是,無用超度。

人在此世,即是其念,又是其覺。

在念是凡,在覺是神。

有識有神,二主同在。

識變神知,故知其生;若識消亡,神而不覺,故名曰:死。

佛說第八識是覺非念,非同識神。

能死是識,不死是覺。

識生是幻,其死也幻,無有生死,幻象故爾。

覺知無生死,生死一場夢,此生即解脫。



問:氣功,應該怎樣修?

我的經驗…

有念內生,信之以情,念動情動,情動體動,隨有感生。

感生生感,隨感搖動。

氣走何處,念在何處;念行何路,氣行何路。

著念氣滯,氣滯著念。

念氣相因,氣念相固,若著氣念,便是死路。

修行氣功,毋著氣感;觀察心念,毋被念轉。

著念觀心,心成死心;留於氣感,死於氣感。

日練氣功,忘卻功形;日練氣功,覺照而升。

覺下練氣,照下練功,不失覺照,功成佛成。

失覺練功,外道修行。

失照行氣,氣是魔形。

精細微念,微弱氣動,覺下歷歷,照下清清。

不失覺照,不隨氣念,不迷氣感,正道修行。

也可以醬子講……

在日常修行中,不管我們練習的是哪一種色體上的功法,凡有體感,皆由念生。

是某個念在內搖動,念搖動,隨之氣搖動,氣搖動隨之感搖動,感搖動,隨之覺知產生;覺知產生,隨之知覺產生。

所以,當我們遇到某種境——練氣功到某種狀態,或面見、心見某位我們敬仰的大師,就會有相應的感覺於色體生起。

其中的因由,皆是念動色體,當然這個念通常是精細微念,粗糙的凡夫之心可能感覺不到它,但即使感覺不到它,事出也是有因的。

一切色體的變化,皆來自於心的變化;心若不變,色體定不改變;心若改變,色體常有應顯。

當我們觀察身體久了,當精細微念也能覺察到的時候,這些問題也就顯而易見。

生活中有一些修行者,選擇了以氣功為手段修身修心。

這沒什麼不好,法法平等。

只是要注意正確的應用任何一種法門。

修行氣功注意不要著在氣感上,也就是說不要迷進氣感裡。

不要深信氣感的成就。

在修行中注意觀察氣感,也要注意觀察氣念,明瞭氣感和氣念的關係。

(所謂 “ 氣念 ”,就是意念,即行氣時所運用的念頭。)

修行氣功時,不要控制氣念,也不要被氣念所轉;不要控制氣感,也不要被氣感所轉。

與氣念和相應的感應,並行而走。

所謂 “ 並行而走 ” 的意思是,有覺知,不失觀照。

在我看來,修行氣功一定要加入 “ 覺知 ” 或 “ 觀照 ” 的因素,否則,即使你氣功修得再好,也頂多是個外道;否則,即使你身體修得再好,也頂多是個無疾而終。

沒有什麼功德。

但如果你加入覺知或觀照的因素在內,則大不一樣;如此一來,修行身形氣功變成了輔助,而修煉成佛則變成了必然之路。

當你加入覺知和觀照修行氣功時,最終的結果是功成佛成;最後的結果是,你氣功修成了,佛也達成了。

佛也達成了的意思是,你不但修好了病體,還修出了不生不滅;你不但讓色體健康完滿了,你還認出了自己的法身。

如果你藉借修氣功而修行覺照,你所得結果遠遠超過了色體的完滿啊!

所以藉借修行氣功而修行覺照,功德大得不可計量;但如果你僅僅為修氣功而修氣功,你頂多修理好一個臭皮囊。

這個 “ 氣 ” 在色體上叫氣感,在意識裡叫氣念,但記住修行氣功不是修行它們,它們修得再好也沒用,你應用氣感氣念再如如也沒功德。

因為它們僅僅是個藉口,是個無形的工具,修行氣功最主要的是借助觀照氣念或氣感來最終讓心識走出色體,來到法身真相的面前。

否則,如果修行氣功一直在色體裡打轉,自以為修得再好也沒什麼真正的成績。

氣功氣功,真正的 “ 氣 ” 是法身本來的樣子——虛空,周法界、遍一切處的真我本來的模樣;真正的 “ 功 ” 是道、是德——即法身化身報身的本來應用。

我們修行氣功,最主要的應該來到這個層次;如果我們修行氣功,僅僅執著在、停留在或著眼在色體上,那不是真正的氣功,不修行這天地之氣也不會有真正的功。

所以修行 “ 氣功 ” 必須來到 “ 天地之氣 ”——法身之空和真正的 “ 功 ”——大道之道或德上來。

真正的 “ 氣功 ” 是一個佛本來的狀態,不修之修,不行之行。

當我們修行氣功,能處在法身的狀態,能時刻以道的方式行事時,那是真正的處在 “ 氣 ” 的狀態中。

僅僅色體或識心上有一些特別、異常的感覺,那不是處在 “ 氣 ” 的狀態,那是處在一種錯覺狀態,那是進入一個 “ 夢境 ” 的狀態。

對於這樣的狀態不必留戀,更不必執著,放過它。

了悟法身知真氣,悟達大道成真功,修行這樣的氣功。

注意修行氣功不要僅僅為色體而努力,不要僅僅在色體上而努力,修行氣功一定要加入觀照,觀之氣行,照之功就。

修行如此氣功,如此修行氣功!




問一下…?!

一滴眼淚,要用多長時間,才可以自由釋放?……

我知道,這問題問得似乎很傻,又好笑!

有聽人說,已經,懶得哭了……

那麼輕盈的一滴,流過臉龐,常常只在瞬間。

話說…

有一天早上,天氣很冷,披件外套長衣站在頂樓陽台上,還飄浮著小雨。

遠山帶來莫名其妙的傷感,難得有這樣一個時刻,氣氛如此陰鬱,如此安靜, 我一個人站著看雨,在冷空氣的侵襲下有些瑟瑟發抖。

我對自己說,不如就和雨一起煽情一把,然後沒有猶豫也沒有醞釀,彷彿所有的感覺,突然間復甦了。

剎那間無法停止,就這麼的暴露在冰雨空氣中,一切脆弱到無所遁形。

我想還可以有時間、有機會自由的哭,總是好的,那是因為靈魂,還沒有蒼老麻木。

又何必問,一滴淚,落下的時間?



















來源:網路…

2017年12月20日 星期三

認命?!


不是試圖說服你,只是希望你回到沒有任何故事的存在裡。

也不是試圖教育你,只是希望你能回到你自己。

燒掉佛教的身體,直取它的佛舍利吧。

修行本來是做減法,是為那心脫掉胞衣去除幻象的——是破解種種 “ 心 ” 的概念和故事。

人們執著痛苦的原因,就是他們的心創造和相信了太多的概念、信念,才讓那心痛苦和無法自由的;人們的心迷惑,正是因為它們進入了太多這樣或那樣的故事裡走不出來,才使那心如此迷惑和困苦的。

但佛教在這方面做了什麼呢?

它在試圖使你丟掉一些所謂世俗中的概念而去認同它的概念;它正在試圖把你從一些叫世俗的故事中引入它的故事。

宗教決不是目的,目的是你要找到生命和現象的至簡,回到你真正的自由去。

這才是目的,這才是修行,你瞭解嗎?

波文:

人有情緒反應的時候,它背後的意義就只有一個:採取行動。

不管是喜、怒、哀、樂、七情六慾,它們的目的就是要你做出改變,因為情緒本來就是動力。

唯有 " 認命 " 的人,就會全然接受命運的安排,而幾乎沒有情緒上的波動。

但,認命也是跟等死相差不太遠,因為死是每一個人最終的命運。
(認命等同於妥協,就是採取放棄的一種行動!)

所以,如果你人生當中還有怒火和慾望,那是你的靈魂告訴你,你還未到認命的時候,反之,它是你採取行動的啟示。

人在採取行動來面對自己的七情六慾的方法,有壓抑、隨順和超脫三大體系。

壓抑通常是道德家或宗教家的做法,告訴你這些負能量是不對的。

隨順就是要認為自己有這些七情六慾,不但是最正常不過,而且就順著自己的情緒去宣洩。

超脫就是認為有個境界,是比這些七情六慾更高超,進而追求那個更高的而放下目前追求的。

我不能告訴你,哪一個方法最好!

因為…

要超脫的,最後可能是個不腳踏實地兼不食人間煙火的人。(跟社會脫節)

壓抑的可能性,是最後搞到自己繃緊到扭曲或變態。(精神感官不正常)

隨順的通常最後就得坐牢或成為一個生人迴避的傢伙。(自我封閉)

現代文明對慾望的態度,基本上是助長的,讓你甚麽都想要,自然的到最後,不但甚麽都得不到,還可以愚化你。

所以,每年都會有人告訴你:要賺錢、又要家庭、又要健康、又要生命平安、又要夫妻關係親密、又要聰明等等……

記得,慾望多就等於心散亂。

那麼是否要無慾?

我也不贊同,除非你是出家的人。

我的少慾定義,不是要把自己慾望減少,而是把自己的慾,專注於一個或兩個東西上面。

例:

瞎子的耳朵通常會很靈敏,又瞎又聾的,他的觸覺肯定是超級豐盛的。

文明社會把你的一些慾望放大了,但,如果你本身已經有了一個,你覺得是最重要的慾望,不妨把在文明社會裡,刺激到你生起的慾望壓抑,因為壓抑的東西一定會反彈。

而你是隨順助長一個你選擇的慾望的話,被壓抑的慾求,一定會從可紓解的管道反彈。

要知道人最大的資源,就是自己的專注力,而所有的資源都是有限的。

明白了有限的道理,才能有效率的規劃。

另外…

#別妄想,自己是多才多藝多功又多能
#少慾,是專注於一種慾望的先決條件
#專注於一種慾望,是一切成就的基礎

分享…

能隨機應變是好事,但隨機應變和隨機亂掰是有分別的。

有見過不少的人,在面對心虛時,就會拋出天花亂墜的理據,來說服他人,甚至也是會用無數的理論來說服自己。

通常所拋出的理據,都雜亂無章。

雖說是看起來像是隨機應變,但更精準的說法是心虛到慌了,所以亂講亂想。

起碼你在口上亂說一通時,你的注意力擺在外面,不需要面對內心的心虛。

甚至自己心虛時,也會隨機亂掰的說服自己。

理由很簡單:心中不斷的講理由據給自己聽,目的就是要彌補自己的心虛。

但,這也是危險的。

要彌補自己的心虛,就表示你急需逼自己相信自己的想法。

隨機應變其實不是亂來的,它是有條理的,需要你看到了過去現象和應對之間的關係和歷史,結合腦中的經驗和資訊而成的結晶。

隨機亂掰就是沒條理、沒牌理的。

集結多年來在網絡上,就很喜歡看傻瓜辯論,因為他們通常心一虛,就會急著亂講一通,然後被人捉到話柄後,又更急的亂掰一個理據來合理之前的亂掰。

就像在看一個人內心戲一樣,而且是內心的小丑鬧劇。

雖然人家的內心鬧劇,不等同於正常人的內心戲,但,卻是以誇張手法演繹著一些平常大家都會犯的思辨問題。

好了,如果自己經歷心虛時,最安全的做法是沉得住氣而不去為自己辯護。

(即是阻止自己一失足成千古鬧劇)

但,隨機亂掰是否一無是處?

心虛時,隨機亂掰通常是禍!

不過,沒有心虛時,隨機亂掰卻有可能是突破瓶頸的扳機。

是的,沒心虛時的隨機亂掰,是創意的墊腳石。

你有一個問題想不通時,不妨亂掰幾個沒根據的理論出來,(能寫下是最好的),然後再看看這寫亂來的理論、想法,之間的關係、背後的含義、與你面對的問題的關係和背後含義。

然後再從這些關係和含義,啟發你用另一個角度來思考。

無心虛的環境,你的隨機亂掰是安全的。

而且,這邊還要提醒你:你所有的隨機亂掰,並非你想像中毫無條理。

只是它們的條理埋藏得很深,你現在看不到而已。

但,要記得,這些條理不是邏輯,而是你潛意識內容的條理。

你的工作是要把自己內心,鬧劇的隱藏條理釐清、補充、刪減、修改、剪接和鋪排。

你看這句:

對對對的人,做對對對的事,就對對對了。

(學學…講浪漫的廢話)






你們可以找理由,不喜歡我、厭惡我!

但是,你們無法否定,我的存在跟活著?!











來源:網路…

2017年12月14日 星期四

教。念。


讀楞嚴經,這經若沒有把你引進 “ 不動國 ”,這經的靈魂還沒有真正植入你體。

楞嚴經是為把你帶進 “ 楞嚴大定 ”——“ 妙明真心性淨明體 ”——妙喜 “ 不動國 ” 的。

不動國是一種自性的境界,一個內在的國度,除諸佛菩薩,無人了知。

那裡定居的都是諸佛菩薩。

諸佛菩薩常定居於此。

在不動佛國:見色身盡如沙堆滅,見意念息如泡泡破,見諸法有如幻象生,見世界相如夢中成……,在不動國,一切生滅變換,只是彰顯那不動。

越動,你越能意識到那不動。

動的感知越強,不動的感知越強。

種種動的感知,在牢固那不動的感知。

不動佛國,自性的世界,內在的世界。

對於進入不動國,楞嚴經為你開闢了一條道路,它指導你沿著它的所述來到這裡。

進入這張地圖的所表之處:你的——楞嚴大定——不動佛國——自性境界。

定居不動國,而作凡夫行。

吃飯和穿衣,行進或住止,且從種種動,窺見那不動,且從不動中,觀察諸行動。

向來說法,只是啟人,不是教人。

不是教人,而是教法。

千法萬法,都是一法。

佛法心法,離心無法,離心無佛。

在啟人教路之時,不可離心,不可離心言佛,言佛與心無關。

指出向心之路,千條萬條,萬條千條,到達心門之前,只有一條。

啟發他人之時,一定要呈現出這兩點:所向去處是 “ 心 ”,“ 心 ” 前只有一條路。

向心是為了明心,明心是為了離心。

教法眾生,必要讓其明白這一點,否則惑人。

教法不可離念,離念教法不可捉、不可得。

千有萬有只是一心,心前只有一路,其路上只一個引路人——它就是 “ 念頭 ”。

因此,教法:只講心念。

心為無形,難琢難磨,因而重點是教念頭。

念頭已知,其心自知。

一旦知心,萬法盡解。

只守一念,只教一念,教念知念,念念至心。

知念便可知心,知心只見一念。

心上只念,心上無念,能生妙法之心除念無物。

法即是念。

法生即是發生,發生即是念生。

發生發生,念生念滅。

萬法皆心生,實則是萬法皆是念頭,萬有發生只是念頭生滅變化。

人生事多,是為幻象眾多。

一旦知幻象為念,不問幻象如何,只知念守念,則萬法至簡,人生至簡矣。

所以,教法,只講一念。

如:姜太公湖邊垂釣,只等貪魚上鉤。

我們一生要做的事,都不過是內在的事。

沒有真正外在的事。

所有外在的事--都必須拿到裡面去處理。

我們沒有外在世界,我們都在自己的裡面存活。

所以關心內在的事,應該是我們所有的生活和所有的重點。

念頭是我們裡面的全部,它就是我們的生命。

除了念頭,將沒有生命。

外部事件根本就不是重點中的重點--重點中的重點是由它們為因,而引起你裡面覺念的各種感受。

生命是感受的,感受的才是生命。

除了感受是生命本身外,沒有什麼再是生命。

除了瞭解你的念頭之外,你沒有什麼真正地生活。

一個真正生活過的人,從來沒有移開過自己的內部,而一個真正生命豐富的人,從來也沒有忽略過自己的內部存在。

他們熱愛自己的實質是,他們熱愛自己內部的心念。

我們常說聆聽心的聲音,你真正聆聽過自己心的聲音嗎?

心的聲音該怎麼聆聽?

聆聽心的聲音必須是一個大寧靜者才能真正做到,否則,那只是一個夢中人在說夢話:"我要聆聽心的聲音,我要聆聽心的聲音 ”--他雖然說了他要聆聽自己心的聲音,但是他聽不到,因為他還在夢中。

一個說夢話的人怎能自己聽到自己的夢話呢?

因此,沒有真正靜下來的人,雖然他們告訴自己傾聽自己心的聲音,事實上他們仍然聽不到。

從自己內部傳來的聲音,並不是一個人憑他的意志、願望或一廂情願想聽就能聽到的。

那是一個深入自己、和真正的自己相逢的過程。

寧靜你的心,淨你的意,聆聽你內在的聲音,做你生命之道所要引領你做的事。

人們瞭解自己的困難,就是一個向內的困難。

他們有的想向內,但不知道內在哪裡?

人們總以為 “ 內 ” 是一個可看見或可以想像的 “ 空間 ”,事實上那仍然是一種外而不是內。

內是什麼?

向內看什麼?

向內看就是看心念、看念頭。

內在的事就是念頭的事。

內部就是念頭的世界。

假如你瞭解本質,外部和內部沒有任何區別。

外部只不過是指向外部的內部。

外部內部沒有本質區別,它們完全一致。

外部是一面鏡子,內部是另一面鏡子,它們相互映照出的都是對方。

存在在幻象上有差別的,但在真相之上毫無差別。

說內或者外,為還在幻象階段或意識有分別,而平等智沒出來的人因緣說法。

事實上,外在的事就是內在的事,而內在的事也是那外在的事。

但是無論說內還是說外,對於生命本體來講,它們都只是一些念頭變幻運用而已。

還是那句話:除了念頭,沒有生命。

分享…

舉凡學過藏傳佛教的人,都知道蓮華生大士粉多故事 —— 大約就是不經母胎的蓮花化生,最後得虹光化身而揚長而去。

但,大部份信徒不知道是蓮華生大士的傳記,有起碼百多個版本,幾乎都是伏藏(即後人的伏藏祖師挖出或腦中憶起前世記憶,或類似與菩薩通靈而得)。

唯一一個版本不是伏藏的,就是Taranatha祖師的版本,這也是唯一一個版本是說蓮師是正常母胎生下,修行有成(特別是蓮花部的法,也是馬頭明王法的成就者),最後到了西藏傳法。

當然,Taranatha版本的故事,也是他從其中一老師口中聽聞回來,要用它來成為歷史證據,當然在學術上是立不住腳的。

就連這一世的達賴喇嘛也講過藏人雖然相信蓮師是當年印度著名大成就者,也是那爛陀大學的著名學者,但,這蓮師這個角色卻沒有留下任何文獻。

就連當年相差不遠的印度學者 Vimalamitra,也有留下一些法本是有自己的名字,蓮師是一個都沒有。

而且也沒有同期的其他祖師的文獻中有引述到這個人。

這個是詭異的地方!

若你看大部份流行的蓮師傳,會不免懷疑傳記中部份的情節,好像是把其他祖師的故事抄過來。

不過,其中一些記載,可能也是根據密宗經典而改。

例如:他所謂往生的時候,沒有死,而是騎天馬飛去羅剎國中,佔據了羅剎國國王的身體,掛羊頭賣狗肉的開始在那傳佛法。

據我所看過兩個馬頭明王的儀軌,修煉成功後,以後你會往生到羅剎國國土中,成為持明王,度化羅剎國中的眾生。

(這馬頭明王法很特別,其中一個版本的咒裡面,不但沒有馬頭明王的名,反之是有降三世明王的一個名字)。

這又好像跟 Taranatha祖師的蓮師傳版本中所說他說修馬頭明王法有大成就,好像相關了。

講白一點。

蓮師傳裡記載的蓮師,是像一個修行人的理想符號多過像一個歷史上的人物。

他的不經母胎的蓮花化生,與其表一個歷史上的人物從蓮花中出生,不如用來表我們自性中出淤泥而不染的如來藏;蓮師的降魔伏要,可能就是代表修行人要經歷降伏自己心魔的表徵。

就好像道家的太上老君和真正寫老子的老聃,不是同一個人物。

前者是道家修行崇拜的一個符號。

而且西遊記有孫悟空,目前很多人拜孫悟空也拜得很多神蹟,不代表當年玄裝大師去取西經時,真的有三隻妖怪守護著他到西天取經。

觀音和關公也是虛構的人物(關公的忠義形象是三國演義這本小說弄出來的),但最後也有很多人拜,也都說拜得很有靈驗。

同樣的,蓮師的咒,雖有部份的黃教祖師認為他是大自在天的外道修行人,但,基本上,藏傳四派裡面都有蓮師修法的傳承。

前陣子就算一個修楞嚴的團體也有唸蓮師咒,雖然這團體不是密教,但,唸唸也無可厚非。

不過,好笑的是這團體裡,曾經有人寫過一篇文章,說舉凡密宗講有修雙身法的,必然是邪教。

其實這也沒甚麽大不了,性交是否能成為修行的方法,自古就一直辯。

你是修楞嚴經的,而楞嚴經當中就是說明有淫念或還行淫的,就不能成佛。

所以基本上,沒有矛盾。

矛盾的是 —— 他們有唸蓮師咒。

蓮師的記錄,他就是有修雙身法的。

比較著名的雙修伴侶有五個,事實上,應該有很多個。

你的修行理念是不能接受淫欲,但你唸的其中一個咒卻是修欲樂定的祖師。

(是的,藏傳的修行中,一些方法可以准許不修雙身而成佛。
但,絕對不能抹掉藏傳中有依靠雙修成佛的秘法。)

不讀書的冏,不讀歷史的更尷尬!

波文…

在修行的領域中(不管是傳統或現代),都有頓悟和漸悟的路線。

一般人純粹看表面,都認為頓悟的一定比漸悟境界高。

甚至六祖壇經裡面的一些章句也是宣揚頓悟之高。

但,這些都是表面看到的。

有受禪宗影響到儒家陽明心學,也有走這個頓悟現象,也有跟六祖慧能有類似的心法,萬物具備於心,而六祖的就曰自性具足萬法。

而王陽明的後人,其實有出現狂禪現象,幾乎是目空一切的。

(當然,這目空一切,有缺點也有優點,有被讚揚的,也有不少的偏差)

凡相信自心具足萬法的,會出現狂禪現象,也很正常。

一切皆自心所化現,必然的相信善惡都是自心所化。

既然善惡都如同自己念頭般,你會超越善惡的二元,但,也有可能只是純粹放縱亂來。

既然儒家心學有出現過狂禪現象,為甚麽禪宗六祖的傳承不出現呢?

其實已經出現了,後來也修正了。

六祖之後,一花開五葉是傳承欣欣向榮的詮釋,事實上一脈開成五宗(曹洞臨濟等),其實就是當年的祖師用五宗的見地的技術來導正狂禪現象。

很明顯的,若從旁觀者的角度,神秀一派很重視禪定,五祖也很重視禪定,而六祖慧能卻標榜禪定不重要,很可能真的是六祖的見地更高,也有可能六祖修禪定沒有得力。

因為有古至今,任何人都是以自我標準為中心,六祖可能禪定不契機,所以就用慧入手,淡化禪定,甚至後期還有貶低禪定的說辭。

從歷史的角度,我們不要忽視人性對宗教的影響。

















來源:網路…


2017年12月10日 星期日

修行的途中


一般的修行人都在練習保持覺知。

練習保持覺知,就會遇到 “ 知 ” 和 “ 不知 ”、“ 念 ” 和 “ 妄念 ” 的問題。

不斷的用意識去控制保持覺知,讓他們感到很累,一旦 “ 知 ” 跑了而又意識到 “ 不知 ” 時,會有感到後悔的挫折;保持覺知,保持正念,使他們視 “ 妄念 ” 為敵人,一旦妄想出來意識到妄想出來,又開始煩惱妄想,這給他們又增加了新的妄想。

如果修行是這樣修,它的確累,我的修行是感到快樂,也難怪有人述說他們修行感到心累。

任何讓你心累的地方,都意味著問題的存在,你是不是走偏了呢?

假如你的心真正走在它自己正確的道路上,心會感覺到很累嗎?

在修行的途中,你不必時刻提著覺知,只要你有覺知的意識存在,覺知會在它該來的時候來;假如它不來,那說明它不該來。

在修行之中,覺知和無覺知是同等重要的,是平等的。

正是因為覺和不覺不斷地交替出現,才使你的 “ 覺 ” 一次一次的來造訪你;因為一次次的 “ 不知 ” 的存在,“ 覺 ” 才那樣頻繁地來到你的世界——覺、不覺,覺、不覺……,因這種交替的反覆進行,最初,覺來的次數更頻了;最後,覺來了待得時間更久。

這樣,最終你會和覺在一起。

在這修行之中,如果沒有不覺存在,就沒有覺的知進入你覺的世界。

覺和不覺平等而同樣重要。

在修行中,妄念和正念的情況也一樣。

但對於這,妄念和正念還有一層問題,那就是什麼是正念、妄念?

假如你不知道什麼是正念或妄念,你很可能把正念也當成妄念了呢?

這就猶如你把好人也當成了壞人,結果給你自己的心帶來麻煩。

什麼是妄念呢?

有一個基本的判斷是,凡是由覺知跟隨的念頭都不是妄念,不管你在想什麼;而失去覺的念頭,即使它很正,但也就有快淪入妄念的危險了。

但這並不重要,因為在修行中,妄念的價值和正念的價值也是相等的。

沒有妄念無法在開始時讓你知道正念的存在並保持正念。

在修行的途中,“ 覺知 ” 和 “ 不覺 ”,“ 正念 ” 和 “ 妄念 ” 就像你的左腿和右腿一樣,它們平等而同樣重要,正是因為它們平等而同樣重要——正是因為它們不停來回切換或移動,最後才帶著你的身體走向那最後的目的。

如果在一開始你就只有一種狀態,你就無法前進。

修行之中,所有的存在應視為平等,否則,修行本身就在給它自己製造麻煩。

你瞭解嗎?

修行中,“ 不覺 ” 不是你的敵人,“ 妄念 ” 也不是你的敵人——所有的都是朋友,在修行的途中沒有敵人。

修行中沒有魔障存在,倘若你視為魔障存在,這 “ 視為 ” 本身才是最大的魔障呢!

請注意瞭解。

修行的心,是還原為它如水的本來模樣。

想像心就像水一樣,那水時刻流動,時刻不停,它不會停住,它遇到山就會繞過山,它碰見石就會繞過石,它遇到沙就會漏入它或穿過它,它不與一切作戰,它與所遇到的一切都友好合作。

如果沒有你的頭腦存在,心不會給它自己製造任何障礙。

在修行中,使你的心像水,還原為水,成為水。

觀想它就是水,它不區分一切,時刻不停——它沒有正的波或妄的波、它不分正念妄念,這只是不阻礙它自己,它向前流,向前流,它在流動之中完成了它自己的使命。

如水的心不會走錯路,不管有沒有覺知,它不會走錯一點它的路,它百分之百的走在它的道中,因為沒有任何一條河會走錯它的路。

所有的心都在它的道上。

修行是一次放牛,但是不要時刻管著你的牛,牽著你的牛,拉著你的牛,規定牠應該吃什麼樣的草,到哪兒吃草。

不要有那麼多的規矩,你的牛——那本性的心——會知道它自己到何處和該吃什麼樣的草。

在放牛的過程中,如果你對你的牛管得越多,你越累,而你的牛也越餵養得不怎麼好。

在修行中,放棄你的掌控。

在放牛的過程,可以提著你的牛繩,但不要過份的拉牠,不要創造牛和你之間的張力,那樣是你在創造自己和心之間的分裂。

修行本來是享受生命的,這結果會變成給生命製造新的痛苦。

只要你的覺知不真正喪失,只要你質疑的鞭子不真正丟掉,大膽放心的讓牛走牠自己的路,找牠自己的草。

大部分時間你只是做一個觀察者和跟走者即可。

如果你的牛不踏進人家的田地,不給人家帶來破壞並給你帶來傷害,讓牠放心的去。

一旦牠要走進人家的田地,你平時訓練有素的像看不在的覺會立刻提醒你,即使牠踏進人家的田地啃了人家的莊稼,主人來找你,給你帶來麻煩也不要緊,你有質疑念頭的工具呢!

修行就是回歸心的自然,修行就讓心變成自然本身。

不要創造不自然,只要你在創造不自然,那道就會給你帶來痛苦、帶來麻煩、帶來提醒的聲音,讓你再次回歸自然。

因為自然就意味著道。

違背你的自然就違背了那道。

你有覺察過這點嗎?

留意這自然,因為所有的修道也只不過是回到它。

道是一匹馬,你應該騎跨在那馬背上,而不應該下馬來教訓你的馬、指點你的馬、鞭打你的馬讓牠如何如何走、到哪裡哪裡去,你的馬是那心,一旦你完全把自己交給那馬,不用擔心,那馬百分之百的不會把你帶到河裡去,帶到溝中去,帶到危險和痛苦的地方去,因為馬的本性也是避苦趨樂的。

所以,修行中,大可放心,沒有你頭腦的擔心或恐懼心,修行是一場觀察生命的電影或美麗的旅途欣賞,它決不是一次冒險、走山路或擔心害怕的事。

如果修行給你帶來更大的痛苦,那百分之百,你的修行沒走在你心應該走的路上。

明理,修行就走在有燈的路上;明符合道的理,修行就走在寬闊無崎嶇的路上。

痛苦或有沒有恐懼、壓力,是檢驗你走沒走對路,修沒修對方法的標準。

如果你修出了壓力,修出了問題,修出了新的減不下去的痛苦,百分之百,你走上了邪魔外道。

在修行途中,去知解這些。

分享:

舍利子,通常是佛教徒認為是修行有大成就的象徵,所以會很容易對號入座,看到網路上有公開一些關於舍利子的圖片,就迫不及待的轉貼,公告群眾有人證實了佛法是真實的?

。。。。(無言中)。。。。。

是的,我可以理解宗教都是想要解決人類死後的問題。

而這類舍利子或藏傳佛教的往生後身體縮小或化虹,看起來好像是證明這些人修行有成,終於解決了死後的問題。

(我的經驗告訴我,那只是有個方法,可以用來修成舍利子;或者是虹化跟縮小尸身)

但,也提醒佛教徒在佛陀時代,發現是修行有成就的羅漢火化後,是沒有舍利子的。

目犍連這位大羅漢是橫死的,佛陀雖然往生後燒出了舍利子,但,他說食物中毒而死的。

當然佛教裡也是有不肯思考的教徒,就會認為這些叫做『方便示現』,他們本來可以不死,但為了告訴世人一切無常,所以選擇示現涅槃!

(這裡告訴你們,佛油子是怕死貪生的!
跟佛教說的涅槃無干!)

其實這是很矛盾的思想結論 —— 如果佛陀、羅漢們說選擇要死,這就不是無常了。

恰恰的食物中毒、意外橫死就是無常。

要記得,佛陀臨死之前,他也不是這一世人要做到東西都完成了,所以才選擇走(往生)。

而是他八十歲老人家,還在趕路去一個很遠的地方有要事要辦,(沒記錯也是跟佛法弘揚有關的)。

那是他的宗教事業心強嗎?

八十歲了,還為宗教傳播而奔波,肯定是事業心強,也肯定是有事情未辦完!

只不過,中途中毒逼不得已涅槃。

這就是人生無常了!

換句話說,若一個佛教的師父傳了佛法給你,你若需要等到你師父往生時燒出舍利子才會很興奮,你是否對師父傳你的佛法是有質疑或沒有受用之處?

然後看到一個膚淺的現象,即燒出了舍利子,你才鬆下一口氣,呼!原來師父傳的東西是真的,現在我可以專心修持了?

如果你需要看到佛教大師們燒出舍利子,你才覺得佛法是真的,你不但知見有問題,你是一個肯定沒辦法把佛法,跟你個人生活中結合而得受用的人。

如果你學到佛法有受用,就算你師父死後沒燒出舍利子,甚至是橫死,都不會影響你對佛法修持的信心。

就算你師父死時,他的肉身變成全身舍利,或化虹飛走,或被菩薩請到天上,你不會因此而更興奮。

師父橫死沒有舍利子,你也不會沮喪。

如果還會因有沒有舍利子,而影響你心情的興奮和沮喪,你得面壁思過。

你是為了解脫?

還是為了舍利子?

笑傲宗教,莫把佛法,本末倒置!

那萬一有天被報導證實,舍利子是內臟的結石,你啥辦?

什麼是外道?

心外無物——認為有什麼是從外面進來的,或者試圖通過改變外面的事物來實現內在圓滿的,都是 “ 外道 ”。

例如,認為心外有神、有佛、有魔、有靈、有能量、或有加持諸等的都是外道;試圖修神、修佛、修除魔、修引外靈、外媒、外在能量的,則是外道修行。

關於神通…

何謂神通?

神即覺,通即知,神通即是覺知。

凡能覺知、在覺知者,皆在神通之中。

於心而言,心無技、無能、無廣大神通。

那是一種 “ 認為 ”,一種頭腦依據因果所建立起的故事。

“ 那 ” 就是 “ 那 ”,神通是你給予自己的一個迷人的神話。

神通也是一個念頭。

認為神通存在者的知見仍在因果裡,仍是因果知見,是一種還沒完全了悟的象徵。

為什麼說 “ 聖人修心不修身,凡夫修身不修心 ”?

覺者瞭解到,心外並沒有一個身體存在,所有人類關於身體的問題都是心的問題。

因此,覺悟的人只修習他的心念,而不修習他的身體。

因為心外無身,因此,也並不存在一個所謂的 “ 身心關係 ”,也沒有 “ 身心合一 ” 的故事,認為有個 “ 身心關係 ” 或 “ 身心合一 ” 的故事,仍是個幻象。

覺悟的人深知這一點,因此,他只關注他的心,他只關注他的念頭。

活在那 “ 道 ” 裡。

聖人沒有身心問題,他只有心的問題,這就是聖人,一個深知心和這個世界關係的人。

在人類意識故事的演義中,出現了 “ 修行 ” 這個故事,從某種意義上說,“ 修行 ” 就是因對付那些恐懼而升起的;可以說,沒有恐懼就沒有修行,迷修的人都是深懼的人。

修行者不要做一個站在屋子裡向外眺望的人,
在那修心的道路上,你的手電筒不應該照別人,而應該照你自己。

修行觀看萬有的啟迪,覺察自己的領悟,從別人到自己,從外在到內在,
這樣,你才走在正確之路上,否則,那方向必反了。

而我對那些修道者說,不在暴發中靜默,暴發中沒有靜默的機會。

靜默是接近自己的最好方式。

修行的人別忘了,熱愛靜默和靜默的人。



















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