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0日 星期日

隨曇 ( 談 )…


心理學會讓人明白自己的情緒,和有效的了解他人兼溝通,哲學則訓練小孩學會思考。

把這兩課變成如學校裡的數學科般的必修,這些人長大後,才是真正帶動社會改變的群眾勢力。

宗教和道德教育,是可有可無,因為不經嚴密思考的道德和宗教,就是迷信。

( 現今的社會,不能光一味的教孝、講善… )

先學會思考,再學道德,那個道德才是真的,那些人云亦云的道德觀念,是經不起考驗的。

先有道德,再學思考,那個思考能力是有缺陷,因為你只要一有了對、錯論,就沒有任何深造的緩衝空間了。

我有一個夢想,就是希望小學和中學的教育,就能把心理學和哲學納入教科裡面。

當然,我這個只是夢想,跟現實還有很遠的距離。

在這個夢想世界還未蒞臨之前,現在的父母們要自己想辦法了。

因為…

從究竟上說,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是 “ 無 ”。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它沒有形象。

任何對它的觀察和描述都不是真正的它,真正的它都存在你的一切故事之外。

就像我們無法看見自己的臉,我們照鏡對臉的種種觀摩,已經是它的 “ 虛像 ( 反面 ) ” 而非它自身了。

但縱然你無法直接看見它,卻不能說它不存在。

我們的 “ 心 ”、我們的 “ 本性 ”——我們的 “ 本來面目 ”,即是如此。

一切能見、所見皆是意識造作。

清淨本心,無為無不為,如虛空般地在那裡。

當我們對它 “ 認識 ” 時,化身出現了;化身出現了,它變成了我們對它本身認識的第一道障礙。

當我觀我時,化身——當作為觀者的我存在時,緊接著另一個化身——作為被觀的我也存在了。

二者之中,皆是假我。

相對那最真實的,兩者一個稱化身,一個稱報身,然而報身化身皆是幻身,並非本體。

當我們開始認識真我,它們同成真我的障礙。

把化身當作真我的是凡夫,把報身當作真我的是菩薩,相對於徹底自覺的佛來說,他們都處在凡夫位。

但菩薩相對於凡夫,足可以稱聖了,因為他們不被百千萬億幻象迷惑了。

菩薩不被百千萬億幻象迷惑,但卻被一個幻象迷惑:那就是真心或真我——他們被一個稱作 “ 真心 ” 或 “ 真我 ” 的東西所迷惑。

擋住菩薩的那個東西叫 “ 正知 ”,也叫 “ 覺 ”,也叫 “ 報身 ”,也叫 “ 淨土 ”,有的人也稱 “ 真我 ”。

然而,這實不是究竟本來,那是第一幻化。

執著於真我,就會有假我出現,然而,能被感知的真我假我同是一心化現。

執著於真我、假我,讓你不能圓滿,讓你被 “ 正知 ” 套住,而不能成為 “ 如如 ”。

執著於真我,你還在一真一幻的世界。

然而,世界實是個唯心、一真的法界。

執著於真我,你還在 “ 修 ” 的地位,唯有你變成 “ 如如 ”,修行才真正解除。

當 “ 修 ” 的概念還在,顯示著你還沒真正認識到自身的圓滿,或你還沒真正認識到生命存在的實相。

執著真我、報身或淨土的人,還處在 “ 守一 ”、“ 守心 ” 的修持中,然而真實本佛實在無修無不修。

對於有出體現象的人而言,當你不管出現什麼情境內容的出體景觀,只是注意到就行了。

注意到那都是幻化,觀與所觀皆是幻法,本觀不離能所,實不是能所。

內在的覺與諸幻象的關係,就像外在的虛空和萬物的關係一樣。

對於修行中出現各種狀況的人,我喜歡對他們說 “ 你只是注意到就行了。”

注意、注意、注意……

當該明的自明,不該明的等待。

不要深入地研究或思辨那些東西,因為那很容易讓人往幻象裡鑽。

你只是注意就好了。

注意,能讓你保持站在岸邊。

只要保持站在岸邊不溺水,不與幻象不停地糾纏,有一天你就能認出實相。

再談…

有關唯識學,我很個人的看法是:你不必太深入鑽研它,除非你準備做學問、考試用或者是極喜歡它。

否則,深鑽它,很容易入頭腦、進幻化,親近塵而遠離覺。

作為修行除苦覺悟的實際利益,意義不大。

研究唯識學而不注重覺知的訓練,那是做學問,不是修行。

因此,在這方面我並不想繼續說更多的打算。

就大體而言,我對唯識學的看法是:不管唯識學再怎樣將識心分辨,不管它將心識分別成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乃至更多更細,然而它還是一顆心。

且分得越多越細,越落入思窠與妄計。

總體而言,前五識是非想非非想境界,第六識是大幻主,第七識是大幻屋,第八識是諸幻根。

來到第八識——“ 識 ” 和 “ 覺 ” 將見一:真識即覺,真覺即識,不二不別,為真命主。

幻起又幻落,當生又當滅,本不相續生,因刹時時起,故覺有流動。

流動實幻象,迷了千古客。

覺識本是一,說識為起滅,說覺離生滅。

一體兩用性,化顯妙功德。

識是諸幻因,覺是悟真果。

帶覺入因地,便名修行者。

世上修行者,以覺出諸幻,出幻要棄覺。

出幻覺不棄,覺成大幻覺。

世間修行人,要想離諸幻,千萬莫離覺;要想不入幻,識洞莫輕著。

關於 “ 逃避 ”…

就內在的真實情況而言,對心來說,它一次一個念頭,它一個念頭一個念頭的覺知,不存在逃避或不逃避。

逃避是你的心,當下對自己說的又一個故事,只是它讓你相信了。

你逃避的感覺就越真實!

如果心不相信它,那麼,它就只是平等的一個念頭。

逃避的觀念,就是一個欺騙人心的念頭。

試問!

就算你相信,逃避的感覺是存在的,是真實的,在那個當下,如果你不給逃避;再加上一個念頭,如不去玩遊戲或看電影、電視," 逃避 " 跟再造的念頭,還能讓你幹什麼呢?

讓自己陷在一個悲傷的故事裡!

讓自己繼續受苦?

與其這樣,還不如逃避一下——看部電影、玩個遊戲等,讓自己感受好一下呢!

我們稱為逃避的行為,是頭腦在它長期的生存過程中,發展出一套保護自己的策略。

這對它是仁慈的,只是這種策略可能隨著時間的延展推遲,有效性就越來越低,以至它將不斷地更換逃避的依賴物,或等它那方式完全無效。

最終,極度痛苦中的頭腦,不得不再另尋出路——修行或自毀。

最有效或最慈悲的情況是,認知到我們自己關於逃避的真相,在那個當下認知到,在那個當場認知到,然後受益於那個認知。

於內在的世界,在一心的世界,那獨尊的世界,體會一覺一念,體會念念平等,然後過一種所有人類會悲傷、痛苦、煩惱的故事,不再對你有影響的生活。

深入內在的世界 ,體會一念或獨覺( 唯有覺 )的感覺,從所有的幻象中出來。

去認識真相,體會真相,這就是修行的內涵。

每一次受苦,每一次痛苦,每一次你的心在犯嘀咕或打結時,都是你進入它、瞭解真相的入口。

論述佛法和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為唯物主義,佛法傾向於唯心主義。

一個覺者到底是唯心,還是唯物主義?

對我來說,我是絕對的唯心主義,也是絕對的唯物主義,我沒有別的選擇,我就只能那樣。

我以心而存在著,生命是心和它一生的共舞。

我是百分之百的唯心主義,但同時我也是百分之百的唯物主義。

馬克思和佛陀有什麼不同?

一個在頭腦裡追隨和闡明真理,一個在心性上追隨和闡明真理。

我是唯心主義,還是唯物主義?

我首先是絕對的唯心主義,緊接著,我是百分之百的唯物主義。

馬克思和佛陀是怎樣的關係?

馬克思是頭腦上的佛陀,佛陀是心性上的馬克思。

一個人做足了馬克思,下一步將是佛陀。

一個人即是馬克思,也是佛陀,既生活在馬克思主義裡,也生活在佛法裡,既是超然的唯心主義,也是絕對的唯物主義,只是有可能你自己並不知道。

馬克思是年幼的佛陀,當馬克思成熟到極點,就會轉化為佛陀;而當佛陀成熟穩定後,他也可能去做馬克思的工作。

佛法包含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顯示了佛法,如果將整個真理比喻成大海,馬克思研究了浪花的真理,而佛陀闡述了整個大海。

馬克思主義哲學闡述了佛法中的妄計性、依他性,對於 “ 圓成性 ”,馬克思主義似乎還沒有觸及到。

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馬克思主義只談論了有限的部分。

馬克思主義屬於哲學,一種頭腦上的學問。

而佛法,作為理性上的認識,也可以是一種哲學式的學問;但更主要的,它是一種體驗中的經驗。

佛法是經驗式的,哲學是思考式的。

至於…

馬克思和佛陀有何不同?

馬克思主義和佛法有什麼差別?

一個覺者是唯心主義,還是唯物主義?

能困住一個人的,永遠不可能是從表面來看上去的事物,而是對那事物所派生出的念頭,及對那念頭的執著。

若不於某事上生念,亦不執著彼所生念頭,則無亂事。

我們的身體就像大地,內有地、水、火、風、空。

因為它也是一個緣起和合,所以會有種種變異。

若能完全安靜地聆聽噪亂的內心雜音,並於那些噪亂之音中,聆聽微弱的身體聲音和真心聲音。

在那裡,出現了一些情況莫怕,那只是流變中的一個環節;一切無常,一些症狀或情況會自然變去,你想留也留不住。

無常,將會時刻更新著一切。

滿足你的身體,順應你的真心,讓自己過得更加快樂。

一切安靜的人,是一切能夠聽見自己身體,及真心聲音的人,安靜的人有福了!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根據我的發現,這是真實的。

只要你能夠體認到 “ 五蘊皆空 ”,便成為 “ 觀自在 ” 菩薩了……

這是我們從 “ 法 ” 的方面來探討的。

佛法的主體內容 “ 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 ”——就像世界上任何一種事物一樣,它既不是壞的,也不是好的,它只是和合;它因緣而現,因緣而成、住、壞、空。

能造成你痛苦的是你的思想。

整個世界只有思想存在,你真的想解脫痛苦嗎?

請對你的思想下功夫。

當你對自己的思想下功夫,來或去,有或無,好或壞,都不是個問題。

一切事物的出現,只是為了讓你認識到自己,你獲得了一個觀察自己的機會,當你能夠將自己置於觀察者的位置,那和樹上的葉子,落入水面所產生的漣漪一樣,就沒有什麼不同分別了。


以上是我的經驗,供有緣人參考。
















來源:網路…

2016年10月28日 星期五

心生人象


沒有 “ 前塵 ”,就沒有覺知。

也就是說,離開一切事物,即無心。

當沒有 “ 色 ” 時沒有色心,當沒有 “ 受 ” 時沒有受心,當沒 “ 想 ” 時沒有想心,當沒有 “ 行 ” 時沒有行心,當沒有 “ 識 ” 時沒有識心。

也就是說,當你五蘊無時,心也無。

當色身消亡,心無須再繼續顯示它自己,它沒那個必要。

因緣不能生心,但因緣能夠顯心。

當 “ 因緣 ” 散去,心還回它的無。

心本來就是無,非有非無之無。

修行是 “ 自覺 ”,你必須 “ 自 ” 覺。

我們該不該修行?

該怎樣修行?

這不用你想,你的因緣決定著,你該走你既定的路。

就像將一杯水倒在地上,雖然水有無限的流向可能,但地勢、地形、水量等因緣,決定著一杯倒在地上的水,只能流出一種固定的 “ 形態 ”。

真心無性,無性是性。

因其無性,故能萬用。

於所用處,心性乍現。

不用之時,無心無性。

悟其無心無性之時,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從上以來,一切大菩薩得,一切佛得,餘則不能。

真心者,非言語所能引見,非自證不能見了。

見真心時,真心在一切處。

何以故?

非心不能見一切,非一切不能顯心。

佛教所說的 “ 中陰體 ” 是什麼?

它真的存在嗎?

在我看來,一切非色都是中陰體,比如,你頭腦中 “ 想像的人物 ”、你的 “ 感受 ”、你 “ 內在的變化 ”、你 “ 內心的概念、判斷 ”……都是中陰體。

也就是,五蘊中,除色陰外,其餘四陰都可稱為 “ 中陰體 ”。

它存在嗎?

猶如夢境,非存在,非不存在;這種說無還有,說有無處可捉的存在,就是 “ 中陰體 ”。

猶如…

無常是個很深的假象,諸佛隨順迷惑中的眾生說無常,諸佛為醒悟的菩薩說常。

較之於無常,常更加接近真相。

說到最究竟,一切法離四句、絕百非,超言絕語,自性寂靜!

修定要修到什麼時候算得真定?

見一切法是常,而不是無常;修慧要修到什麼程度算得真慧?

見一切是常,見一切非常非無常!

諸法的常,不是你修為的結果,是諸法本來是常;因為我們著相起自性見,才看見無常。

若是不迷相、如實看待事物,則天下無萬種法,亦沒有生滅。

故萬法成一法,一法不生不滅。

對於觀察事物的本體( 心 )——若我們息了自性見,不隨相流轉生滅,自然得本來慧。

心的本來慧也不是你所造就的,是你息了日日逐相的心,自知自現的。

所以,修慧不必造作,息心回本即可;修定不是造定,認出本來即得。

定是真理,慧是真知,一旦你認出這二者,就沒有誰能夠毀壞它了。

就像礦石提煉成金子,就再也回不到礦石;木頭燒成了灰,就再也變不成木頭一樣。

菩提即慧,涅槃即定,諸佛菩薩經由對定慧的修持認出,就再也不會失去它們了。

諸佛菩薩擁有涅槃及菩提,如同萬物擁有它的本性及本性的一切一樣。

定是諸法的真理,慧是對真理的真知。

能知真定、得真慧者,即身成佛,不在來世,當下即是!

有情的慧從未失,一切法的定從未變!

所謂得者,實是未得;所謂失者,只是迷失。

諸法自定,諸慧自生,因緣具足,一切自明。

如水中現月,如鏡中顯像,如空中花開,如夢中見色。

如夢如幻,至趣至樂。

就像:

我想說的是,你們是怎樣理解 “ 佛陀 ” 這個概念的?

難道…

它是指一個具體的、特定的、物質形態的身體存在,還是指一個無相的、普遍的、根本的、超精神的 “ 心 ” 存在?

弄清這個概念或這概念所表示的是什麼,是非常重要的。

對我來說,佛陀是內在的,找尋佛陀必須從自身開始。

否則,你遇見的並不是佛陀,而是能迷失你心性的假像——最逼真的幻相!

人們將 “ 佛陀 ” 理解為,兩千五百年前誕生在印度,他是淨飯王的兒子。

在我看來,那只是一個象徵,一杆標誌,一盞修行海上的航燈,一例最顯然又最隱藏的比喻,一個活生生最世俗又最超世的人類的故事。

就我的認識來說,佛陀從沒有消失於世。

也不需要別人告訴你,誰是佛陀,佛陀在哪?

當你開始修道,當你認出存在及自己的實相,你知道佛陀就誕生在自己的 " 家 " 中。

在我眼裡,我們的色身,只是無相之身的一個象徵、一個表示,當你認出它,悉達多和你並無差別。

當你認出自己的本質,你和悉達多相同的部分並無差別,而差別的部分也並不重要。

— 分享 —

粉久以前就聽說過,這人世間有兩種事,最難分得清楚,第一種是愛與恨,第二種就是恩與怨。

起初時,搞不懂,認為愛就是愛,恨就是恨,恩是恩,怨是怨,沒有什麼分不清的。

後來,隨著時間長久,經歷的事情多了,漸漸地覺悟到一些道理。

先不說愛恨,只談恩怨,什麼是恩?什麼又是怨?

以前,一定會說恩是恩,怨是怨,現在看清的是,恩的確也是怨,怨的確也是恩,是同時並存,也同時消亡。

恩恩怨怨,在人世間,誰也說不明白。

— 波文 —

有時候我們看到或聽到一些他人不幸消息的時候,雖然心中生有同情。

但是我們會想到,這是他自己業力所感召的,這是他的果報。

所以雖然心不動念了,但還是會想,這是不是另一種冷漠和麻木?

是啊,想想我們作為大乘修行人,要心懷慈悲,所以不要冷漠。

你知道這都是他自己業力的感召,是他自己業力現前,這叫覺知,不叫冷漠。

若是我們能力所及的一定施以援手的幫助。

有這樣的慈悲之心,不叫冷漠。

目前肯定有你解決不了的問題,但是要知道這也是他個人的業力,你心裡明白這樣的道理,這是一種覺知,不叫冷漠。

我說的冷漠…

是冷淡無感地漠視你的存在!

( 就是明明知道,不幫忙表述就算了!
更有些是為了保全對自己的利益,而成為加害者的共犯!
還冷眼旁觀看著,你被無言的對待… )

念頭…

當你堅固地相信自己的想法,就成了是百分之百的愚癡者或暴力的邪教徒。

堅持一個念頭想法之力量是驚人的,如:一場長達數十年的夫妻間的冷戰;或一場數百萬人生死存亡的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可能就起於某位妻子、丈夫或某個國家領導人刹那間相信了自己的一個認知想法。

人們看來似外部的鬥爭,其實只不過是自我內在 “ 信念與信念 ” 鬥爭的結果。

相信一個念頭使頭腦充血,每一個念頭都代表一個頭腦,當你相信它,你在試圖將虛假變為真實,並在做瘋狂的、無畏的、不可想像的努力。

頭腦是孤立的、分離的,每當你能量上到頭部,你將面臨孤軍奮戰的狀態,體驗孤獨、壓力或危險的感覺;當你落回,像雨點掉入大地,你體驗和平、美好和自然。

人類的一切問題都是意識產生出問題,解決好意識問題,則無問題。

無問題,才開始接近本性的狀態。

你想體會自己本性的生活嗎?

超然在 “ 色、受、想、行、識 ” 之上!

如何做到?

一一如實觀察,並安住你觀察的結果!

徹底解脫,不著一物,不離一物,即體是有,當體是空。

非無念、亦非非無念,五蘊在身周轉,如蓮花開旋,而你只是靜靜的看。

煩惱,有時是自己想出來的;痛苦,則是與人比出來的!

現實中,我們都習慣,讓別人看到 " 偽裝 " 的幸福?

事實:

( 粉多人喜歡,用已經," 過去式 " 的認知邏輯語言,攻擊人!)

在意見與意見到對峙時,有些人會採用一個叫做人格打壓的方式。

舉例,你用了過度嚴厲的方式,體罰孩子,有人看不過眼,就跟你說了一些 " 現代科學 " 教養的模式。

然後,你會生氣的認為,自己教孩子要得你管,而脫口說出:『你以前坐過牢 / 你曾經在學校是問題學生,你教的東西就不能採信。』

還有,你家的長輩們也常會冷眼冷語的說句:你,小的時候,不是也是這樣!

又或者一些宗教人士在討論著道德的課題,你發出了對道德的看法,宗教人士就說:『宗教就是導人向善的,你都是個沒宗教信仰的人,你的道德理念肯定會有問題。』

又與人講道理時,對手說你是個講粗口的人,講粗口的人的價值觀和腦袋不是文明人,所以你的道理是不文明的。

又或者與人辯論時,你的對手說你連小學都沒畢業,你的言論肯定有問題。

但,事實上,就算是一個小學沒畢業的跟你辯論,你是講道理的人,就要找出他言論上的漏洞來挑戰,不是拿他的身份來批評他沒資格。

同樣的這些人,若覺得對方的社會地位或資格比他高,就會說你不要以為你有錢,有讀過幾年書,你講的就都很厲害。

確實的,跟上面例子一樣,一個人是沒讀過書很窮的人,或者是有錢有讀過書的人,我們都不是看他的身份和錢財,而是看他講的話有沒有道理。

意見不符合你的價值觀時,拜託尊敬一下自己,不要用打壓人格的假邏輯來否定對手,不蘭…你只是在證明著自己是腦殘!















來源:網路…




2016年10月23日 星期日

阿,來耶!


發現,在一個無夢的寤眠醒來之前,“ 我 ” 不存在,“ 世界 ” 也不存在。

但當我醒來的刹那,“ 世界 ” 和 “ 我 ” 同時誕生。

世界和我誕生的頻率那麼近,以至於讓我覺得,“ 世界 ” 和 “ 我 ” 是同時產生的。

然而,如果你仔細地辨析,“ 我 ” 是早於 “ 世界 ” 產生一點點的 ( 這裡,“ 世界 ” 是指一堆形象的組合,“ 我 ” 是指意識、頭腦。)

這個 “ 一點點 ” 的細微差距,如果沒有特別的察覺和觀知,你幾乎辨識不出來。

但如果仔細去覺知和辨識,你是能夠注意到它的。

這就是意識和阿賴耶識之間的 “ 距離 ”。

如果注意這個 “ 間隙 ”,你能夠認出 “ 意識 ” 和 “ 阿賴耶識 ” 的不同。

在一切 “ 有 ”——“ 世界 ” 出現之前,阿賴耶識最初與虛空相和合。

在 “ 有 ” 出現前、在與 “ 虛空 ” 相合的刹那,是你認出阿賴耶識的好機會。

一切是阿賴耶識的變現,意識是它的第一個產物。

當意識出現,世界就出現了。

有智者說 “ 一切是阿賴耶識的變現 ”,這並不是說阿賴耶識製造了某種事物——像工廠生產某種產品一樣——而是,阿賴耶識以 “ 反應與反映 ” 的方式,創造出這個世界一切萬物的形相,如同萬花筒創造和顯現出那花色的世界一樣。

阿賴耶識並不十分 “ 主動 ” 地創造什麼,因緣聚足,它只是慷慨地反映那幻象。

因緣有著無數無量,所以阿賴耶識所反映下的世界及事物就有無窮無盡。

這看起來好像阿賴耶識裡 “ 已包含 ” 一切,但實際阿賴耶識什麼也沒有。

無論看起來在它裡面升起或儲存多少形象,它純潔簡單的只如一面鏡片。

鏡子以一種無為的方式參與相 ( 象 ) 的創造,更多主要的創造因素由因緣和合達成。

阿賴耶識對世界的創造也是這樣。

事物在產生之前——它的相出現之前,因為它以一種超越有,也超越無的不可言說的在而存在,所以那看起來像是,包含一切可能、包含一切因、包含一切果……

然而,那只是一種非無之無、非空之空、不可言說、不可想像、語言及意識的觸角無法深入的。

在一切萬物的背後和外面,我認識到我是純淨的存在,我不由什麼而創造,但我是基於什麼而顯現。

我百分之百地不是這個看得見的形體,是那無形象無名字。

無形象無名字,並非它是無。

它與一切萬物共和。

它不是物,不離於物。

如果你找遍全世界也找不到它;但當你感知它的存在,它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

你的意識觸及到哪裡,它就 “ 提前 ” 出現在那裡。

它總是比意識更前一些出現在一切裡。

你不可能捉到、聽到或看到它,但你知道它的存在。

因為,你就 “ 是 ” 它。

所以雖然你捉不到它、看不到它、聽不到它……但卻能到處遇見它。

它醒來認識它自己——透過它的第一個化身來認出它,是它有別於萬物的第一個特點,這也使它成為萬物之主和萬物之源。

它絕對沒有任何形相,所以也無所謂它是 “ 定相的 ”、“ 不定相的 ”、“ 定性的 ” 或 “ 不定性的 ”。

因為它是 “ 無 ”,它超越了一切 “ 有 ”。

它所創造的世界——“ 有 ”,是不定相的;然而,以意識作為它去認識它的創造物時,它卻糊塗地以為那是 “ 固定的 ”、“ 唯一的 ”。

作為頭腦,我們就是這樣迷失於這裡的。

它沒有形象,卻看起來有很多形象,這被稱作它的 “ 百千萬億化身 ”;它沒有名字,卻有無數無量的稱呼——佛性、佛、如來、自性、阿賴耶識、真覺、真識等,這都是對它的命名。

但無論它賦予和展現給它自己多少名字和形相,它一點也不收藏、儲存或認同,什麼也別想真正親近它、沾染它或污染它。

它是絕對的純淨本身。

而它,就是你、我或任何一位有情眾生的本質——本來面目,我們迷失已久的本源。

從它的角度所看到的世界是微妙的。

將自釋一切自己頭腦產生的困惑,將自消從自己內在升起的一切迷障。

自除一切細微惑,阿賴耶識,即是答案和疑問的源頭,諸聖空行起舞的地方!

就像:

一朵花透過枝頭而來,
它把自己的美呈現出來,
它把它的自然放在枝頭,
與所有的存在……

它把芬芳交給了整個存在,
有一天,一陣風來,
它從枝頭上掉了下來:
那麼美,那麼輕盈,那麼優雅……

它死了?那樣純淨——
不含帶一點兒執著!

它死的很寧靜、優美,
正如,
它出生時一樣——
優美,寧靜……
一朵花是那麼完美,
從開放到掉落。

它的那一生,根本不叫死,
而是從一種生,進入了另外一種生的現象;
那朵花應該就是你,是我,
就應該是我們每一個覺知的生命。

這就是整個美的全部:

一朵花,
透過枝頭而來……
現在,它
又把它所有的交給了存在。

一朵花透過枝頭而來……
對於一個活的很完全的人,
生就是死,死就是生,
因為生死完全變成了 “ 一 ”,
你可以任意翻轉,
但都是它。

再來:

如果真心有一片刻缺席,那麼,將沒有你和你的世界;如果幻心有片刻不被生出來,那麼,將沒有你的感知、你的一切。

因此來說,任何時刻,真和幻從沒消失過。

只是,當你失真時,你處在完全的幻裡;而當你認識到真性,你可以在真裡看 “ 空花結空果 ”、看 “ 空花旋舞 ”。

真和幻的關係是:如果沒有幻,就不會顯真;當真被認出來時,真已成幻。

當我們談論真和幻,真和幻二俱成幻。

如果你仔細地追尋真,你將指不出來;但如果它真的沒有,那麼,是誰生出的幻?

所以經云:“ 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 ”。

真心是存在的,但它是如同空一樣的,當你尋找它時,它所展現給你的永遠是百千萬億化身——而它自己,你永遠也無法親自看它一眼。

你看見的…只是它幻化出來的相(或象)。

我是真心還是幻心?

當你覺醒而來,你是真心;當處在幻象之中,你把幻象當自己。

如同在夜晚的一段夢中,當你沉入某段夢,你是你那時刻夢境裡的某種身分,但當你醒來,你切換到另外的身分。

你以為你醒來後的身分是真的,但那依然是假的。

只不過,那假顯得更為真實。

我心痛時,真心在哪?

真心就在那兒,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痛時,幻心在哪?

當你不痛時,幻心也在那——只是它這一次幻化為 “ 不痛 ”、“ 平靜 ”、“ 安寧 ”、“ 喜悅 ” 等。

在生命當中,每時每刻,真和幻不離不即,不即不是。

真不壞幻,而幻無力壞真,所以真和幻永在一起,就像雲朵和藍天在一起一樣。

“ 佛法在世間,不破世間法 ”,也是這個意思,真不壞幻。

從某種意義說,都是指我們的覺性或性覺,當我們未認出它時,我們不得不 “ 顛倒夢想 ”;當我們不知道它的存在,我們的幻,我不知道在何處安立。

所以,縱然你如何掙扎、努力,你就是無法安定,因為當你代表幻而存在時,你心不得不游移不定,因為幻本質是不定的。

而當你認出了真,幻再也欺騙不了它了;而當你 “ 是 ” 真——作為真而存在,幻再也無法動你;因為那時,沒了真幻二分,一切皆幻,一切也皆是真,一切亦幻亦真。

有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處在幻裡,還是真裡,當你處在幻中,你如何知道自己處在幻中了呢?

心痛、痛苦、焦慮、緊張、害怕等這些情緒就是個提醒,每當它們出現,百分之百,至少你一隻腳踏進幻象了。

在完全的幻裡,你將體驗到無根的感覺,心痛、痛苦、緊張、焦慮等佔據了你的全部;當你從那些情緒裡醒來(開始有覺性),你一腳踩在幻裡,一腳踏在真實裡,這個時刻你雖然 “ 痛苦 ”、“ 擔心 ”、“ 害怕 ” 等,但有了些根基,這種狀態就是你說的 “ 不帶念頭的看著情緒或心痛 ”。

但你知道,當痛苦產生,你百分之百地深入了幻象;如果你紮根在真相中,痛苦不可能升起。

如果你完全在真裡,你不會升起那些情緒。

人們常說,修行是 “ 借幻修真”,“ 以真除幻 ”。

實際上,真不用修,幻不須除,那只是一個實實在在認出它們的過程。

我們可以看見鏡中的表情或行為,但鏡子本身並不具足這些表情、行為和顏色,這些映象也不會一直留在鏡子上,最初不存在、中間不留駐,之後也不會去到其他地方,但我們也不能說他不存在,因為因緣和合,而讓我們能在鏡中看到自己的舉止。

然而鏡中之物並非真實存在,不如我們所見一樣的具足實義。

因此本質上,鏡中影像、表情、動作等,本質都是不成立的,不像是我們理所當然的、視為的真實狀態,但因緣和合下我們可以看得到,因此我們也不能說這些映相根本不存在!

不蘭…

任一位優秀的佛教老師講的再好,也不能帶你親自遊一遍佛土真界,這還須藉你的眼、你的心、你的六根親自目睹一番。

諸佛只能指路,在諸佛所教導的八萬四千條方法道路上,擇一適合你的,就在你真實的認出它們時!

修行之人,觀一切外法如觀夢;觀一切夢,如夢是夢!

不計較有無,不判別虛實,若思若念,知之而已。

不樂真,不厭假,觀一切法時,如法是法,不於境上生心,不於心上著境!

也就是說,無論白天黑夜,凡人心眼所見,皆是識情所成。

所不同的是,緣不同,和合不同,所現境界不同。

但無本質差別!

三界唯心,一切識造,所現境界,非真非假,非有非無,皆離二邊。

還有…

一切作為皆從本性(自性)發出,因此,一切作為都可以成為,到達本性的橋或跳板。

在你沒有體會到自己生命的本性是什麼之前,你很困惑,要到達真理的國度( 自性的國度 )你無路可走;甚至你所有的作為都導致相反,都在讓你適得其反而不是如願以償。

就像你站在一片一望無際的原野上,你往哪兒走都是路,且條條都相等;當你沒有行走的目標,沒有行走目的地時,更感如此。

要到達你真正想去的地方,所有的路都是障礙,所有的走都在背離它。

你生命中的每一次作為,每一個動作,每一次眨眼,甚至每一次呼吸,都和真理的國度相連。

每一個發生,每一條路都能到達你的本性;每一條路都相同,且等距。

這是一種怎樣的神奇的生命?!

要到達本性,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條入口;見、聞、覺、知、嗅、嚐,是六條道路。

因此,當你真正知曉本性是什麼,任何一件事物,任何一根動用,都能將你帶回本性。

平凡的世界:六條進入自性的路…

六根對於心來說是平等的,因此,見聞覺知對於到達心性是平等的路。

還原事物的平等性——是更容易接近道的方式,無始以來,人類修行史上,不管是誰第一個強調或誇大性的重要性與神秘性,他都有點困惑了。

太陽底下本來萬事萬物平等,你非得挑出一樣說它比別的事物更重要或更特別,且還十分堅信,你是不是有點困惑了?

在我看來,對於修行者或修行,還原事物的平等性,比強調某樣事物的特殊性或重要性更接近道,或更容易進入道。

體會天底下每一樣事物的平等性,是進入道和認識道的重要方式。

對於修道者,破和立都是困惑!

困惑的人將某一樣事物,從其他平等的事物中,拉出來並樹立不同。

如果你清晰,你把它還回!

將不平等的變得平等,將重要的變得不重要,將神秘的變得坦白,將神聖的還回普通……如此,你在接近道和自由。

萬事萬物是平等切入道的方式或道路!

唯有把道還回它的本來,你才能接近或進入道。

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讓萬物回到道的方式。

我們的心有六張嘴——“ 眼、耳、鼻、舌、身、意 ” 對它都是一個口,由 “ 色、聲、香、味、觸、法 ” 六料來做成。

用任意一張口,帶著覺知,享受這每一種調味,這就是修行者的生活方式。

難怪,偶會醬月半!哈哈哈哈…

修行——最重要的,是穿過頭腦的雲霧,直看見眼前的真實。

時時和最真實的事物在一起,就是保任;而保任是整個修行的主要內容,保任才叫作修行。

頭腦的雲霧,是指它裡面的思想或故事;思想或故事,在這裡是同義。

頭腦是一條河,故事或思想是它的河水;故事的這邊是此岸,故事的那邊是彼岸。

修行,就是要訓練我們的心,直接從此岸跨到彼岸,不能落在河水裡。

在頭腦從此岸到彼岸的過程中,思想的雲霧退去,沒有故事、不受故事阻礙的活著,那叫作清醒,那叫作清晰,那叫作理智。

我們都是情緒化的人,
情緒化的人,都是河水中的人,
河水中的人,都是受苦者——
諸佛所謂閻 " 淹 " 浮堤眾生。

分享…

記得,時光越老,人心越淡。

冷感言:

1)所有 " 斜 " 教教主的性格,都是小孩的性格。

2)斜教教主會對自己的信仰有不確定的想法,所以才急著要把自己的信仰散播出去。

3)給人很多夢想,就是減弱他意志力的辦法。

4)所有的人生,是宿命論,同時也不是宿命論。

5)教主級毒辣思想是,進;可招攬信徒,退;可悟出真我的一個課程。

呵呵呵…就像粉斜二的 " 艾ㄟ素 " 理念!
















來源:網路…

2016年10月21日 星期五

木目心


根據已故丹道泰斗的觀察訊息中,常年搞小周天或任督二脈的氣功,中年後不少會出現中風現象。

別以為打通任督二脈後,就會常年保健。

剛開始的時候,有保健效應,之後就是消耗。

宣化上人本身是學過同善社的靜坐方法,這方法會把精神集中在頭部,這也是要小心。

或者說若有血壓高,就避開這種方法。

另外更有一說,就算你的身體健康,用頭部的方法一兩個月後,就要更換部位了。

有一人提說,看到一修同善社的有些老人,似啞非啞!

推測這應該是中風後,影響到了腦中語言中樞。

另外:

在佛堂中,你或許非常平靜,想著對所有眾生的關愛與慈悲﹔但在日常生活當中,你卻變得緊張兮兮、批評抱怨著他人!

它代表著這當中缺乏了些什麼?

在佛堂中,你或許用溫柔溢美的言辭來向諸佛菩薩祈求﹔但在日常生活當中,如果你言辭苛刻、或是論人是非,那麼你即是喪失了佛子的行儀!

就像…

有時,我一個字都不想說。

那真實的豈能用語言說,那用語言說的豈是真實?

我不說、不說、不說……

直到我說;直到我內心生起一個波。

就像那樹上的葉子,它不動、不動、不動……

直到來了一陣風。

不說是美好的,但,說也一樣。

然而二者究竟有什麼不同?

我模糊了說與不說的界線,我自由在說或不說裡。

但不說是我的家,說只是心一次次出去旅行。

但那心從來沒走遠過,我注意到,它離開它的家從未超過一步;甚至,自始至終它所有的步伐都在那家裡。

我深懂它真正想說的,因此我有時說,有時不說。

遠離幻化,一處莫停!

一切人的動,皆是心動。

當你著境——相信那是真的,這是染意;當你不相信那是真的——不著境,這是淨意。

我們的心,好比一個無形的容器,它裡面能變現出無窮無盡的寶物——當你讓自己的意識之腳站在寶物上,這是著境、染意;當你讓自己的意識之腳站在容器上,這是離境、淨意。

修行中出現的任何現象,都是意識造作的結果,都是幻境,莫隨它而去,莫信它為真。

信,就將迷失;隨,就將輪㢠。

一切變化是幻化,你感受變化一次,那是在幻化一次。

幻化在化,覺心莫動。

若能在覺不失,則不會入重重幻叢,而迷失甚深!

於修行中,相信你的念頭,就是在被暗示;與你內在的畫面形象合一,就是在被附體。

當你沒有覺知,時時刻刻,你不是在被暗示,就是在被附體。

沒有覺知,你被虛妄的念頭、影像所掌控。

當沒有覺知,沒有 “ 人 ” 在生活,只有虛假的念頭,在冒充 “ 你 ” 在活!

在修行中,失去覺知,便是奪舍;覺知正念,便是加持。

奪舍和加持,皆是意識造作。

真修行者,二者皆當遠離。

為什麼?

因為它們皆是有為法、生死因、輪㢠始。

奪舍便入無明,加持便在幻境,如果你真想解脫,出離三界,得清淨法,皆當遠離!

於修行中,見相便離,一處莫停,停處便是魔舍。

離一切相,離相也離,直到無離可離,方到佛家。

佛家無相,以無相為相;佛者無住,以無住為住。

於解脫之旅,切以 “ 無相為修,無住為行 ”!

否則,非為修行,乃是春蠶作絲,自造夢境!

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則乃醒,此即修行!

本性不染,不但諸色不染,聲、香、味、觸、法亦不染。

不染自性,即是佛性。

眾人若能知此自性,即得佛性。

捨諸苦惱,安住無生。

住於無生,涅槃寂靜。

了知諸法性空,但空亦非實空。

了知諸法空相,入山時即知以空入空,雖知以空入空,但並非無塵無影。

心界奧妙,覺性大聖,惟證能知。

如如自性,不離萬物。

離物即無此自性。

切不可於萬物外另覓自性。

自性無性,然不是無,此正是彼妙處。

形體似空,明朗如鏡,轉化萬有,不遏不窮,無上心寶也。

菩提妙性,人各有之,但見之者,宜隨取用。

不迷不惑,自用自得,了度此生。

於無生中安名此生,隨他人語。

一切佛教可統入三法印,三法印可統攝一切佛教。

三法印者,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此三法印,從相、體、性,說一切法。

諸行無常從相說,諸法無我從體說,涅槃寂靜從性說。

諸法法相生滅不停、相續不已,故無常;
諸法法體和合而有、依他而存,故無我;
諸法法性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故涅槃。

總觀佛家一切宗、派、說教等,皆入三法印。

從相離相說教,立禪宗。

從體依體說教,立淨土宗。

從性入性說教,立密宗。

諸派系亦入三法印。

一切萬法妄計遍執而有,從相切入,生唯識宗;一切萬法依他緣起而成,從體切入,出中觀派;一切萬法本來圓寂、無生無滅,從性切入,現大乘般若空性派。

佛說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亦入三法印。

五法者,世間一切不出 “ 名、相、分別、正智、如如 ”。

三自性者,妄計遍執性,依他緣起性,圓成性。

八識者,眼耳鼻舌身意識、末那識、(庵)阿摩羅識、阿賴耶識。

二無我者,人無我、法無我。

諸法皆入三自性:

名、相、八識,歸入妄計遍執性;分別、二無我,入依他緣起性;正智、如如,攝歸圓成性。

三自性皆入三法印:

妄計遍執性,從相上論,入第一印;
依他緣起性,從體上說,入第二印;
萬法圓成性,從性上議,入第三印。

三法印從表面上說是三,但通一空性,為一實相印。

諸行無常,相空,通空性;
諸法無我,體空,通空性;
涅槃寂靜,性空,通空性。

恢弘浩瀚的佛法裡,諸知諸說諸論,諸宗諸派諸系,看似相互不同左右不統,而似矛盾,實則不然。

諸法統入三法印,三法印遍存一切佛法;
諸宗、諸派、諸系之教導,從相體性不同的面向說法。

三法印者,萬法之相、體、性。

相體性者,三即一,三非一;一即三,一非三。

其間相與體、相與性、體與性者,亦彼彼不同,各各不異。

相與體者,不一不異:

即相即體,即體即相;相不是體,體不是相;離相無體, 離體無相……

性與相者亦然,體與性者亦然。

三法印印一切法,一切法可用三法印印;
萬法雖多,名目雖繁,形象雖異,不出相體性;佛法雖廣,教目雖多,宗派雖雜,不離一實相。

三法印一實相說,說一實相。

諸行無常,故法無我;諸法無我,故涅槃寂靜。

但是…

在很多時候,客氣,不是用來表達修養和禮貌,而是用來製造距離的!

( 過份客氣,只是更清楚,自己明白的拒絕! )

一直的認知:

學歷,只是一張收據,證明學校收了你的錢,不表示你真的讀了書。

( 請不要再消費,名牌學府的菜單,來稱托你的價值指標! )

還有…

人的傲慢與偏見,帶有歧視的心理,遠比漠視的時候更可憐啊!

( 有人自以為似的優越,才不是因人而異啊!
你沒有比較好,也不是誰比你差? )

波文…

「修法」是為了「改變各自性格」,當我們修法時,不應說「我的個性就是如此,很難改」,如同俗話「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們不應如此思維,性格異常頑固者,更應該要學習改變。

性格改變,命運也會隨之改變,反之,若繼續冥頑不靈,就不會改善人生。

而改變之法,並不是強硬為之,而是最初讓自己的心找到一個支撐點或轉移點,從而改變自心!

現今,還是有一些人在修行時,就看著心,其他甚麼都不做,認為這樣就在修行。

幾年前,還有網友問我說,他老師說「心完全不作意,讓心處於輕鬆放空的狀態,這樣就能成佛!」,他問我這樣對嗎?

修行的內容中,的確必須要有專注的止,但除此之外,還需有分辨的智慧,若沒有了解法的智慧,所謂佛心中的遍智,也就是「了解」一切法的部分就名不符實了。

分享…

有些父母,忙著和另一伴爭鬥,忙著和其他人「宣傳」另一半有多爛,他們只會「嫌」?

在家庭、在職場,皆有一種人,拚命的對外面「嫌」。

其他人拚命做,他 / 她拚命「嫌」。

其他人做什麼,他 / 她都有理由可以「嫌」。

以後請記住,嫌,就等於「閒」。

嫌人的人,其實自己最「閒」!

沒有真正經歷過,就不能說是 “ 感同身受 ”。

世界上其實沒有感同身受這回事!

如:針不刺到自己身上,就不知道有多痛!










來源:網路…



2016年10月17日 星期一

無生 " 忍 " 無生!


問:金剛經說:“ 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

這個忍字如何解?

答:忍,是安住,安住在難安住處,便是 “ 忍 ”!

之於修行者,最難安住的地方是什麼呢?

無生處,即知一切法無我處!

故經云:假如有人能夠知見一切法無我,並安住在那個見地裡。

無生法忍:受惠於你的見地!

什麼是一切法無我?

諸法沒有自體、沒有我性,便是一切法無我。

菩薩抬眼向世間望去,見到法法如波如浪,沒有自體,亦不是無。

菩薩因為觀法真實,聖智心熟,故能受用他的觀待,所以他受惠於無生法忍!

菩薩之所以稱為菩薩,標準之一就是見證一切法無我;若不能實見實知並實惠於這個見地,則不名為菩薩。

以中觀教法觀待萬物,則可知一切法體的空和非空;以唯識教法觀待萬物,則可知一切法相的有和非有。

諸菩薩以此二教,觀察修行,得成於忍,必將有時。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不屬於修,直用便是。

但因常人多不知菩提自性為何物,亦不知在哪,不能直用。

故上古大德,隨緣開示漸修法門,以接下根。

成忍日久,自可受惠!

就像:

生命是個怎樣的奇跡?

睜開眼,我在鏡的世界;閉上眼,我在水的世界,一切時,我在夢的世界。

沒有真正的身體,我卻到處遊行在這世間裡;沒有實際的心,我卻如如不動妙知在那裡。

早上醒來,昨夜的夢去了;傍晚,一白晝的事兒去了;打了個噴嚏,剛才的事去了;一切如夢如幻,不是嗎?

我對我說,別去定義我,別去思考我,別去定義世界,別去思考世界,一切沒有實性!

存在的無限性,讓一切如虛空一樣地廣闊無垠,具足無限可能,我只是一名觀眾,觀天地知無常,觀身心知無我,觀緣起知性空,觀萬法知唯識。

我是不知道是什麼的什麼,在這裡;我不知道我是誰。

但我喜歡 “ 那 ”;我有無數無量的名字,其中之一叫歡喜!

所謂的修法,並非知道或能講就可以了,一定要讓法融入自己的自相續,這才叫修法。

而讓法融入自相續的真正含義,是實踐佛法,將佛法落實到自己的實際行動中,這才是真正的融入佛法。

再發,關於禪宗的一些八卦新聞:

雖說李元松當年搞的『現代禪』轟動一時,也印證了不少的人。

後期他得了癌症,而驚覺原來自己還沒斷煩惱。

結果寫了悔過書,也解散了宗派,而自己走去修淨土念佛。

不過,近期聽說又有人奉李元松的品牌再傳『現代禪』,我所知道的是台灣和馬來西亞都有。

而且還蠻多所謂的『神通』(或通靈)。

要知道,神通或通靈在一些佛教教派中,例如密宗,是可以接受的,除了禪宗以外。

禪宗是極度摒棄神通,通靈跟更不在話下。

當年南懷瑾的師父袁煥仙在參禪時,早上起來收拾床單時,一抖床單時,看到太陽被抖了出來,再抖,又抖出另一顆太陽。

結果,他記得傳承中所灌輸的理念,馬上罵了川話的粗口,結果太陽不見了?

另一位祖師在修禪宗時,開看到文殊菩薩現身,他也馬上呵責。

(若罵粗口,也大有可能)

之後他煮粥時,看到文殊菩薩從粥裡冒出來,他馬上就用勺子敲下去,就好像打地鼠般,邊打邊罵,之後文殊就不再現身了。

這,就是禪宗。

所以,任何人跟你講他是禪師,搞禪宗,但又跟菩薩通靈,又見鬼怪的,就完全不對了。

就算他的菩薩跟他講的東西都很靈驗,都是百分百的錯。

而且還敢講自己是禪宗的話,是笑死人的事情。

— 波文 —

長年以來,一味地以 " 正常人姿態 " 掩飾情感。

「寂寞的抽屜」終將滿溢,快要被擠爆了。

不知何時變得習慣那樣的狀態。

只是不斷的壓抑 " 那種情感 ",埋藏至內心最深處,不去看罷了。

可是,內心深處的 " 寂寞真相 " 並不會就這樣消失無蹤。

因為那抽屜裡的我,從來就 " 不是正常人 " 的事實吧?

還有…

男人,若聽到你追求的女生或女朋友常說:你是男人,你應該讓我;你是男人,道歉的應該是你;你是男人,你應該順著我。

建議你不要對這種女人認真,因為這種女人不值得你去對她認真。

我不是說男人不能讓女人、對女人道歉或順著女人。

更精準的說法,這種女人是有問題的,因為她不是從尊重的角度來看待你,而是從主僕的角度來看你。

不要浪費時間,想去改變一個有問題的人,而是選一個沒有問題的人。

再來:

雖然這世界充滿苦難,但也充滿克服苦難的故事。
──海倫凱勒

如果你曾經歷,人生中的某些重大變化,你必能體會身陷其境的壓力有多大。

人常會以消極悲觀的受害者之姿,來面對自己悲慘的人生!

其實,在遭遇人生困境時,應有更好的處理方法。

與其沈溺在痛苦與失敗中,不如想想這些人生經驗會對自己產生何種助益。

正視自己的需要,正好可以跳脫生活常軌,重新檢視自己的人生。

如果你能將人生的逆境,視為重振生命的契機,那麼你將成為逆境挫折中的受益者,而非受害者了。

也能夠培養積極的態度,將每一次挫折都視為一次學習、成長與蛻變的新契機。









來源:網路…

2016年10月16日 星期日

你 " 禾重 " 嗎?


被問起關於有沒有『密宗種生基』的問題。

( 即是把客人的生辰八字、髮、甲、血等,埋入一個風水福地來改運的方法)

其實若看歷史,生基是台灣人開始做的!

若沒記錯,時間不會超過一百年?

那些說楊公給自己弄生基或皇帝也弄生基的,是假藉的歷史。

密宗本身沒有生基風水這回事。

藏傳有簡單的風水學,但目的是為了找修行閉關的福地,跟華人要妻、財、子、祿、壽的系統,完全是兩回事。

生基不屬於正統風水,它是從民間道教法術的寄魂法演變而來。

所謂的寄魂法,就是弄替身來幫當事人擋災。

以前的做法是把魂寄在山林裡面的一棵樹上或石頭上。

覺得它會被風水師取來改裝,而變成要找龍穴福地寄魂,純粹是市場需求,因為正統風水是沒有法術的。

那麼密宗有替身法嗎?

藏傳是有的,但,還是那一句:密宗目前為止,沒有種生基這套方法。

藏傳的替身,是要丟掉。

不過,話說回來,玄學市場是千變萬化,徇眾要求的。

你要自創個密宗種生基法,或風水塔羅牌( 即不用實地看風水,只要用新設計的塔羅牌來算,就可以看出你家風水有啥問題 ),都是可以的,因為只有你會推銷,就有市場。

以前還聽過一位大師,他幫人家看風水,是靠他的感應( 換句話說,不用風水學的概念 ),而且應該是靠他放出來的氣,變成無形的氣牆來幫你家擋煞云云!

— 另外 —

天使和魔鬼,天人和修羅,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或比賽,國家裡面的政黨之爭,政黨內的權力之鬥,辦公室政治,甚至是家庭裡面的鬥爭。

所有的這些鬥爭,都離不開保守和改革之爭。

甚至是我們的內心矛盾,也往往都是保守和改革之爭。

一味的保守,不代表你能守著自己的成就,你將面對死水腐壞的命運。

一味的改革,也不代表你真的進步,因為還未站穩之前就倒下了。

這一守一改,一陰一陽的循環,才是常存之道。

— 分享 —

一小孩在沙灘上建沙城堡。

他建了一片城壘,得意、興奮。

突然一個浪頭給它沖了!

小孩在那裡哭?

海天還是一片美景。

爺爺問小孩說,沙堡建立前是不是沙,小孩說 “ 是 ”。

爺爺又問,沙堡是不是沙?

小孩說 “ 是 ”。

爺爺一指沙灘沙子說:“ 看,沙子還在那兒呢!”

小孩很驚訝!

爺爺說,從建沙堡前到沙堡沖沒後,你什麼也沒失去;你失去的就僅是一個沙堡的相——夢。

小孩笑了。

對於記憶,有時帶誤差,有時又會轉換。

對於曾經的過去,我們都自動會把記憶潛移默化?

記憶就是這樣,逐漸被轉換,再逐漸被遺忘!

— 波文 —

現代都市人的其中一個生活習慣,會嚴重的影響了肚子的感覺!

何解?

現代人的食物供應量、選擇量,對古代人來說,是天方夜譚,是烏托邦…

幾乎是一年365天,每天二十四小時,要吃甚麼就能吃甚麼!

大部份的人,已經很少有機會,真正體會到甚麼叫做餓。

因為還未餓之前,就已經吃了。

久久一次可能因為工作太忙,才感受到餓的感覺。

所以,不少人是口慾和餓的感覺,是區分不清的。

往往只是嘴 ( 饞 ) 癢,但會覺得自己是肚子餓。

若你有機會去體驗和面對餓的感覺,你會分得出食慾往往是有對象的,餓則不一定有對象。

面對餓的意思,是在餓的時候,反觀自己的感受,不要急著去思索等一下要吃甚麼,就純粹的內省內檢。

過些時候,慾望和本能,就能被你區分出來。
( 其他慾望,請自行切換 )

就像…

德國哲學家尼采曾談「處世之道」: 「別在平野上停留,也別爬得太高。
從半高處觀看,世界如此美好。」

古語有云:「好花稱著半開時,好酒宜在半醉中。」

所謂的:圓滿背後推手就是犧牲!

 那為人處世,究竟應該追半即可,還是事事求全呢?

 半半人生哲學,講求的是一種量度,一種適可而止。

它是一種目標,一種堅持,一種盡善盡美的境界。

因此,以半為尺度,為底線,為心態,從容應對世事,不急不躁、不慌不亂,「全」的目標才能實現。

它的韻味在於它的知足、自省與恬淡。

它是一種心態,一種餘地。

所謂的半,並非絕對的一半對一半或百分之五十。

所指的其實是相對的一種「界限」,一種「和諧」。

很多時候,會漸漸覺得,其實也不用這麼用盡全力,你可以選擇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每個人都有權力選擇自己,在人際關係裡的位置,有些人習慣性站得比較遠,有些人則喜歡緊密的關係。

再來:

死亡實際上是生命中最根本、最精華的一部分。

修法的人都應該想到無常。

修法的人如果經常想到死亡,遠比想到空性或智慧更有用。

就算你不是佛教徒,只要你經常想到無常,也可以使你在日常生活中輕鬆一點。

就算你是一位很好的佛教徒,如果你不知道無常的話,一有任何事情發生,諸如你這幾天修定修得不好等,你就會馬上覺得非常不舒服。

了解無常是非常重要的,因爲我們都一定會死。

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知道的一件事情。

你應該時刻想著:死亡並不是將會來臨,而是馬上就會來臨。

它現在就到了,我們都正在死,我們現在正在死亡,我們都已經死了。

你可以說,我們過去的時間都已經死了,昨天再也不會來。

生活中瞬間的相續,我們就都叫它做生命!


問:修圓覺,需要法脈傳承嗎?

答:對上根人來說,修行不需要傳承;對中、下根人來說,可以有所傳承。

修行的過程是與心源連接。

能直接與它連接的,不需要 “ 中間人 ”——師父。

不能直接與它連接的,有師父是個好因緣。

我該不該有個師父?

當你有了——它該;當你還沒真正有時,它不該。

在有和沒有之間,那只是個想法。

對修行者來講:真正的師父是心,真正的任務是認識心。

我們需要 “ 師父 ”、需要 “ 修行 ”、需要 “ 傳承 ”……

這些都是 “ 中間 ” 過程。

讓自己完全自由、智慧、解脫!

無論有沒有傳承,你都在傳承:以心傳心,這就是傳承。

圓覺:是自性身心——不是他物,不在他方,
坐在自心道場,自我指導,自我覺悟,自我成就!











來源:網路…

2016年10月7日 星期五

命,用 " 言忍 "!


有時候在想:為什麼有勇氣活在「體制外」?

為什麼可以如此任性地「做我自己」?

學習接受生命,但不要認命!

這裡沒有心靈雞湯喝,因為梅油時間?

就像要有殺菌作用,是要先慢性自殺的!

很多人會認為,夢想是人生的推動力,但,事實上卻非如此。

夢想會成為很多人的麻醉劑,讓他們在無奈的人生中,有著活下去的期望。

夢想還會成為不少人的迷幻藥,讓他們以為因就是果,這種人是最容易受騙的。

那麼現實上,是有夢想的人,才會成功?

沒夢想的人,就不會成功嗎?

應該是:有沒有夢想和會不會成功,是兩回事。

傳銷業是一個最講夢想的行業,它的成功率一樣是少過 5%?

哈利波特的女作家 JK 羅琳寫第一本小說時,是沒有想過、設過目標、或有夢想成為億萬富婆的作家。

她當時的想法是:只要能有足夠的生活費給她和自己的孩子,就夠了?

若你問我以前有沒有夢想過,我會告訴你:我從來就沒有 " 認真 " 想過!

我是不會花時間精力去 " 夢想 " 要賺多少錢,只是知道要賺錢吃飯而已。

一些人可能會說:『若你設目標的話,可能你的成就,就不止如此。』

對,是有這可能性。

也有另一個可能性,是我設目標有夢想的時候,會做得更糟糕。

我認為的人生,是不要 " 設定 " 目標,諸如此類:幾多歲就要賺多少錢、幾多歲要有戀愛、幾多歲要結婚!

我只是朝著概略的大方向,坦蕩前驅。

在我的角度裡面:夢想是你要人家為你賣命犧牲前,不斷灌輸給他們的迷藥,是教主畫給信徒看的牛排。

— 另外 —

真實的修行者,家也是重要的道場,做一名家裡的佛!

道在何處我就在,道場隨智心而成。

亦是非俗也非僧,只是俗裡尋清淨。

生來沒有多想像,芥子身裡裹蒼穹。

時時分分修禪靜,變化自在任我行。

— 波文 —

當然,假如你沒有一對 " 好父母 " ,那怎麼辦?

如果沒有,就算了!

沒關係…接受唄!

請自己當你自己的好父母,如此,你就能擺脫 " 框架 " 的命運。

當你不再扮演,怨天尤人的受害者時,你就成功的超渡自己了!








來源:網路…

2016年10月6日 星期四

貓頭鷹


最近被網友問起,關於能否在特定時候,只睡兩小時就足夠。

我反問他:『是否在網上有看到關於已故南懷瑾大師所講的?』

他答說:是…

其實這文章,我好幾年前就留意到了,而且還一直陸陸續續的看到還有人分享。

方法大概是在特定的時辰一定要睡就對了。

我有兩個懷疑:

一,我極度懷疑這不是南懷瑾大師講的,只是有人托名亂寫。

二,若這方法有效,都流傳了這麼多年,怎麼會沒看到有人來做見證,說就是用了南懷
瑾的這個睡眠方法,把睡眠時間縮短成功?

建議:睡眠這東西,不要隨意的把它縮短。

它只有一個情況是會縮短的:不是生活習慣,而是生活環境所逼!

例如:戰亂期間,你躲在荒野,你的睡眠時間,就會被環境逼得;可能睡那一兩個小時就會醒過來。

醒來後也會很精神(其實緊張,因為生命可能會受到威脅)。

幾年前也曾有另一網友問過我,他說他常不睡。

有時候發現睡意來襲時,坐著瞌睡,他說可能在剛入睡的一剎那,只是輕微睡著短時間,猝醒過來後,就會很精神。

他問我能否保持那狀態,來減短自己的睡眠。

我說這種東西我也做過,我很疲倦的時候,需要坐著瞌睡,睡到後腦出了一些汗,我就會很精神。

( 但是,可能是我個人的體質問題,有感覺會影響內分泌系統!
如:大小便溺不太正常,睡眠狀態變少,脾氣有不好點,腸胃也不太消化,吃喝味覺變重等,還有可能要一段時間來恢復!
記得,以前在閉關修法,或修某些特定的法門時,也會有醬的情形,不過,應該是不一樣的,因為只要不修法時,狀況就會自動解除! )

這大概需要的時間是15~20分鐘,有試過不超過30分鐘。

但,我反問這網友:『我假設這方法行得通好了,你的精神有休息到,但你的身體呢?』

長時間睡眠不足的人,身體會有虛火,體質會容易發熱氣。

容易發熱氣的體質,癌的風險會提高。

心臟病和高血壓的機率也會提高。

精神分裂症發作的時候,病人是不睡覺的。

而這不睡覺就會啟動他的幻覺。

其中要減少精神分裂者的幻覺,就是開要讓他睡覺。

只要睡眠一夠,幻覺就會減少,甚至消失。

另外,若要讓自己的學習能夠更有效率的成為你的長期記憶,每晚六小時以上的睡眠是被科學家們的建議。

為甚麼每天看一集的連續劇,你會比一口氣看完二十多集更記得所有情節?

其中一個原因是前者有機會每一集後,腦袋受睡眠的洗禮。

所以,每晚起碼六小時以上的睡眠,兼午間的小睡,絕對使你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學習能力有很大的助益。

那就想辦法,在辦公室打瞌睡唄!










來源:網路…

2016年10月5日 星期三

最初的聲音


初修道人:“ 第一念 ” 不可信!

不是說萬法平等嗎?

“ 我們日常就應以第一念去行為 ”,這是真的嗎?

起一念打死蚊子,是否屬殺生,因你的心念而定,因你的概念而定。

不需要他人為你判斷,你自己就是那個判斷者。

起一念去殺人,沒有人去阻止你,如果你準備好了接受那個後果!

觀察一下世間眾生,確實有人起一念去殺人,如起一念去殺蚊一樣者!

但看看那個後果吧?

凡夫覺察力低,往往他以為的第一念並非 “ 第一念 ”,而常常是數念之後的念了。

例如:你起一念去殺蚊,而之前,你的嗔恨心早已數起了,若不然你為什麼去殺它?

對於無明的我們,從細微第一念到明顯的、帶著強烈情緒的、被意識到的所謂 “ 第一念 ”,已經多數念念過了!

所以,對於清淨心不夠的修行者來說,第一念不可信。

不但第一念不可信,諸念都莫輕信。

應加以審思後乃信!

我想說的亦是:莫輕信你的念頭,尤其是第一念,尤其是情緒中的第一念。

那往往是衝動、殺生、惡事的根源!

注意你的第一念,看護你的第一念。

培育初心成善本,莫因無明成惡因。

直心深心成大道,由來都是修行人!

還有…

我喜歡 “ 安詳 ” 這個詞,對我來說,它就是最美妙的陀羅尼法語法像之一。

當你經過對心的修行,最後,經常狀態,你不得不變得安詳。

當你寂靜無語地坐在那裡,你可以獨享安詳的聖果;當有擾心的受想升起,它可以像一味法藥將之浸滅。

有人說,安詳就是禪;我想說的是,安詳就是你。

當你沒有令人不安的故事在心中升起時,你是安詳的佛陀及他臉上顯現的安詳的影像。

對我來說,安詳這個詞也是 “ 安靜 ” 及 “ 祥和 ” 的和合。

如果你想有安詳的體驗,那麼首先得安靜下來,當你安靜得極深,祥和就會升起,
就像太陽照耀寧靜的大地,祥和的陽氣就會升起一樣。

我喜歡品嚐安詳的法味,那是般若波羅蜜多的甘美味道之一。

安詳,是一味法藥,安詳這名相,最妙音像陀羅尼!

坐在那裡,並非僅是安詳環繞你,而是,你就是安詳。

我喜歡 “ 安詳 ” 這個幻相,它是佛陀靜默時的法語。

不過,“ 嗡嘛呢唄咩吽 ”是用來<空我>的,而我用這幾個字是用來直視幻象的。

它們因空掉幻象而出離幻象,我因直視幻象而出離幻象,事實上這是一樣的。

分享我多數中,止息痛苦和混亂的內在小經驗。

終止痛苦有時候不需要太複雜的方法和操作,僅僅是幾個字元加一刹那的聆聽,就能做到。

我有無數次的經驗!

當我擔心未來,害怕這又害怕那時,我的心緒一片紛亂,內部的念頭像一群打敗戰的士兵,紛紛無主而相互哀怨。

這時,常有一個聲音出來,刹那時,我靜下來聆聽,並且聽進去了,立刻我躁亂的心開始安靜下來了。

無數劫來,我誦唸就像虔誠的佛教徒誦 “ 嗡嘛呢唄咩吽 ” 一樣。

( 是唸一個字,一個字清楚的咬文嚼字地念,不是口語化的連著,是字和字之間有停歇 )

內心煩惱混亂時我就用它咒一咒。

噢耶!

真心從不辜負它自己,每每我真心用,它就真心靈,真好。

當我禪定在事實是什麼就是什麼的真相上時,一切天魔、陰魔等不能奈我如何。

我就是這樣最終穿透 “ 如是 ” 的相對真相,來到 “ 如來 ” 的絕對真相上的。

造成我們混亂的是我們內心的聲音,能讓我們內心恢復安寧的也必是我們內在的聲音。

回到內心,去從那些內心之音中尋找進入安寧本性的突破口吧!

大多數解脫的行者,都曾這樣處理過自己的內心。

一切事物是陀羅尼,一切文字是經句,你自己是藏經閣、佛法道場、如來佛祖及諸大菩薩。

如是回心向內,借那內在升起的一切,讓自己解脫!










來源:網路…



2016年10月4日 星期二

名解脫


不管是一段沒結果的感情,亦或是不肯放手的投資虧損也罷,往往是僵化的信仰認知所致。

問題是:人不可能有如此 " 霸道 " 的反觀能力,能夠觀察到自己有此僵化的信念。

因為信仰的前提條件,必須附帶思考上的盲點。

我們只能用時間來反觀自己有沒有僵化 —— 五年是一個初步評估,十年是一個結論。

十年過後,反觀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有沒有明顯的差異。

相信,就是用你過去的記憶做正面期待的無限放大,來矇騙自己,近而希望障礙,終於能夠過關。

重點不是不要相信,而是不要被那個 " 相信 " 僵化。

能夠堅持又有利益的信仰,除了是你的親身體驗,描述該信仰的用辭必須是籠統得有藝術。

籠統的,就是無定義的;沒定義的,就能有無量定義;能有無量定義的,就不會僵化了!

就像…

諸佛直教,心地解脫法門。

心地解脫者,一要明心地,二要知心之所繫。

若不知心地,不知將心安於何處;若不明所繫,不知如何解脫。

故千萬教法,一為明心,二解繫。

解繫又曰見性,唯見一切自性空,方解一切之所繫。

明心者,了光明清淨無染之心;解繫者,解妄想執著諸幻之繫。

知是光明心,破一切所知障;解一切諸幻繫,破一切煩惱障。

若解決此二事,決定是個明白自在人了。

讀經只為明理,實修只為親證。

若是上根人,取經中一言一語深悟,於一石一磯上解證佛法;若是中根人,尋覓大善知識,以之為導,且隨且行,邊點邊破,漸解漸悟,決定能得大道;若是下根,尋覓依止教授師,制立次第,持方精進,規範前進,亦能悟道。

欲親近心地解脫法門者,自察心器,觀自心音,決定擇師及於法行。

但看自心,讀經誦偈,尋師訪道,皆是修行。

心地者,非腳下地,不離腳下地。

有於腳下地見其心者,名見心地。

心地遍徹,一切見處,無非心地。

心地即是法界,法界即是心地。

心地與法界,異名而同域。

能於心地上,見一一不滅之法者,名為見佛;能於諸法界,見無數無量無生之佛者,名為見法。

有見此法者,說為解脫。

此乃心地解脫法門。

還有:

看這個身體,再看這個身體,它只是由一些自然的元素組成。

這些元素巧妙的組合,形成了一個似乎是這樣的容器——身體!

這個身體反映了自然宇宙的面貌,
它裡面有地,暗暗地支持一切,
它裡面有水,悄悄地潤養著所有,
它裡面有火,靜靜地釋放著熱能,
它裡面有風,秘密的刮著……

地氣形成了水,火氣催生了風,
又以地氣、水氣、火氣、風氣為原因、為條件,形成了新的氣——諸佛們稱它為緣氣。

這個緣氣又產生新的功用,它好像有它的能力,它好像有它的邊界——

它好像有一個它自己……

人們給了它新的名字,新的名稱,叫作心。

此心彷彿有,又彷彿無,
說它有,你卻捉不住它的形體;
說它無,它卻能時時起作用。

它是個奇妙的東西,神秘、神奇,又神性。

它具有地相,能出生一切萬法;
它具有水相,能流出一切柔情、溫情、愛情等;
它具有風相,能吹人急切或搖擺不定;
它具有火相,能令人溫暖、上火或焦慮,
它具有空相,包容萬法,又空空蕩蕩……

仔細看這個身體,身體是道;
仔細看這顆心,這顆心是法。

道是不滅的,法是不生的,若能領會這點,並活在其中,便與諸佛同一情形。

仔細看這具身心,身體是空,心是空,一切都是組合,一切都是緣生。

緣生的事物即是空,緣生的事物即未生。

這顆心什麼也不是,它只是氣,氣的流動,氣的作用。

身體是一具發酵釀造缸,心是那裡面發酵產生的氣——流變而成的形,幻化而現的象。

身和心沒有什麼秘密,它們只不過是緣的聚散。

——生命沒什麼秘密,那只不過是一種自然現象,像彩虹的出現,像閃電的生成,像雲朵形成於天空,消散於天空。

生命只是大自然的緣氣,它的實質就在這裡,它的本質就在這裡。

生命不是高貴的,它只是自然的;
生命不是珍貴的,它只是平常的。

不要珍貴於你的身,
珍貴於你的身,身體就變成負擔;
不要高貴於你的心,
高貴於你的心,心就會凝結成一個壘塊——
形成虛幻的我,變成化不掉的我慢。

不要高讚於你的生命,
高讚於你的生命,你就會變得怕死而貪生,
怕死而貪生——
生命給它自己製造了障礙和陷阱。

我說不要高讚於你的生命,
但也不是卑賤於你的生命,
卑賤於你的生命——
同樣也是,生命給它自己製造的障礙和陷阱。

看向你的身體,再看向你的身體,
從這裡出發開始看你的心;
看你的心,再看你的心,
從這裡出發來看你生命;
看你的生命,看向你的生命——
它只不過是道的一個泡,
幸好,
它只是道的一個泡,
若不然,修行到最後,
你怎能笑得如此開心?

你怎能活得如此輕鬆?

幸虧,
生命只是道的一個泡,
幸虧,
” 我 ” 只是心的一個泡,心的一個夢;
幸虧,
心只是身的一段緣,身的一股氣;
幸虧,
身體只是一種緣,身體只是空性,
若不然,誰能治癒它真正的 " 癌症 "——它的老、它的死?

若不然,誰能真正解脫!

這一路看去,你將看見真相,你將看見真理,你將看見解脫,真實不虛!











來源:網路…

2016年10月3日 星期一

法 " 生 " 法


我承認年輕時候,曾經也是一個名牌奴隸。

現代很多學人追隨 " 名牌 " 上師,收集灌頂、口傳和很多的教法,這些都是不能替代修持。

但是,加持來自因緣條件的聚合,而非莫名的從天而降。

接受和受益於加持的能力,來自於我們這方,來自於我們自己的努力修持!

法身,就是諸法本身;諸法本身,就是法身。

法身不是神秘的,不是奧秘的,只要是法,都有法身;法身,存於每一件事事物物上。

又如,心也是一法,心的本身是什麼?

那個心的本身也是法身。

心的本身,光明、清淨、不染、能作萬用、獨立周行而不改。

這合法身的特點,這也是法身。

事物的本體皆是法身。

看見心所有的創造、變化、顯現,看見心所有的情況,叫明心;看見心所有的創造、變化、顯現以外的,叫見性。

性,不離心,不即心,獨立周行而不改。

這個我們通常稱為的性,就是法身,就是道。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說的是法身;又說,名可名,非常名,言的是心。

又說,常無,欲以觀其妙,說的是法身;又說,常有,欲以觀其徼,講的是心。

道德經第一章,直說明心見性之境界。

會其句,知其義,從此不讀經學道,可足矣!

明心見性,在我的眼睛一次曝光,但卻生成兩個圖像。

兩次成像:一個是真,一個是假;一個有形,一個無相;一個是不可以道的道;一個是可以命名的法;一個是常無,正在觀其妙;一個是常有,正在見其徼……

法身,與道同身;大道,諸法同道。

法者,心所生物;心不可生物,法身。

心所生物,無常;心不可生物,常。

無常者如幻,常者是法實相。

如幻者有生有滅,有生有滅者如幻。

實相者不生不滅,不生不滅者是佛法身。

佛法者,性遍。

遍者,遍時,遍空。

何謂佛法?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就是真理。

此真理印證一切法,一切法印證此真理。

三法印不是理論道理,乃是實際、最實際。

就像,我們日常生活在概念裡,像水一樣生活,“ 被 ” 生活著,感覺很好?

遇到這類問題的修者,如果你願意,你可以在某件讓你 “ 進退兩難 ” 的事情上觀察一下自己的心念,找出那個念頭的根結,調查它,破解它!

生活中“ 兩難 ” 的真相,就是讓自己從中自由唄!

還有…

人呀!條件越好,越不容易開心,要求越高,煩惱就越多?

所以生活要簡單,不能太複雜,人的命運就是掌握在自己的行為裡!

感覺至少醬…我們才有值得等待,有值得尋求的東西!

人總是只記得要求或責怪別人,當自己身處同樣的境地時卻也做一樣的事。

( 勿當名牌修持者!)

再來:

談談 “ 淨土法門 ”…

淨土有六門,謂眼門淨土、耳門淨土、鼻門淨土、舌門淨土、身門淨土、意門淨土。

諸佛菩薩立何處?

皆在淨土中。

淨土本自性,淨土本不染,染亦不能染,說染名入幻,入幻便曰染。

大士修何法?

皆於淨土中,無為無不為。

教有三方便,密禪與淨土。

下士修密宗,如盲需人牽。

中士修曰禪,愛思如少年,大言常不慚。

上士修淨土,好靜如老者,安坐常默然。

修淨須知淨,不知如何修?

人皆嚮之往,往而生淨土。

淨土在何方?令彼如此望!

大士修上法,此身安何處?

一處無相地,一片心光明。

我身在何方,淨土現何地。

淨土在自性,切莫身外尋!

但於自心修覺知,修此法門得自在;在性常不離,淨土即法門。

一切無生,從無生中,赫然而有。

從無心中立了一個心,
從無知中立了一個知,
從無我中立了一個我!

本來沒有一顆心,
本來沒有一個我,
本來沒有真正的知。

修行是一種逆流——
從知往無知裡走,
從我往無我上去,
從有心往無心裡來!

如此,沿著水流的方向往上走,你將到達源頭。

源頭就是無為,無為將輕鬆地創造一切。

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樂,大樂,極樂,空樂。

彌勒佛是被笑醒的…













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