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 方便 ”,意指慈悲…絕不應該是劫持智慧!
佛教與靈修心理學有本質區別,切勿混淆!
心理學家的目標是要在這個娑婆世界(輪迴)中獲得健康與快樂;佛教徒則不是。
兩者所使用的方法可以很相似,佛教可以使用心理學的方法,但這並不代表心理學和佛教相同。
我們總是急於去修各種法,也總是想得到最殊勝的法,修行,會讓你痛一點,但是相對你會清醒些,因為真理總是喜歡拆穿那些美麗的謊言。
有許許多多現代所謂的導師和作家,他們教的並不是什麼佛陀沒教過的新穎的東西。
這裡講得很簡單。
只要這個修行人或者佛弟子對佛法的見地至少有一點理解,佛教並不排斥任何其他的方法,我想我們必須促進見地上的理解,這樣,我們真的可以很開通、很勇敢地使用各種各樣可調整、具娛樂性,以及不過時的方法。
也就不必發明任何新的藥方,藥方已有很多。
但是,簡而言之,無論藥方是什麼,這裡的藝術就在於去習慣它。
這全都歸結於此。
看要看透,照要照破!?
一般情況下,看要看透,照要照破,對於止息生命的痛苦,這種看或觀照才真的起作用。
如果你不能看透,那麼,即使你觀照一萬年,那個怕的根源仍在那兒。
即使你時刻充滿覺知,對它們保持歷歷的觀照,你仍會害怕不已,害怕仍會藏在你心的某個角落。
因而,要想真的免於人生的痛苦、害怕,你必須以智慧照見萬物的實相。
這也是為什麼佛教常說,僅僅訓練出 “ 定 ”—— 心保持不被干擾,是不夠的;還必須要生起智慧,看見一切事物的實相。
在解脫的元素中,智慧更加重要。
智慧藉由如實的覺知或觀照而來。
但用照性,達諸佛道……
照見五蘊皆空,首先要照見身體。
色身粗大,最為明顯,但眾生心浮,時時外馳,心與身日日相隨,卻似未曾見。
直到身體疼痛、難受、生病,出現故障時,乃才覺知到。
身為修行人,我們要時時睹見身體,處處與身體同在。
這是最重要的修行,也是觀照第一步。
當我們能與身體同在,便能自然看見於身體上浮現的感受,便能自然與感受在一起;當我們能與感受在一起時,便能自然看見心;當我們能夠看見心時,便自然能於一切法上見心;於是我們便能自然了解法,一切法即心。
觀照色身,能夠出離思維。
而後觀受觀心觀法,亦不費思維、脫離思維。
真修行是不用思維的,是離思維的。
因而修行第一要出離思維。
修行不需要多想,只需要照做。
一切正修行皆用觀照智,而非思維智。
做世間事用思維智,作修行事用觀照智。
行者修行,應先明瞭是事。
而修行,要照見五蘊,首先要照見身體,然後是照見感受,而後看見心,而後於一切法上見心,然後見全天下能見所見唯一心爾。修行觀照五蘊,先照見身體,次照見感受,然後照見心,然後照見法,從前到後,從外到內,從粗到細,是一個自然而然、自動自發的過程。不必費力,亦不必努力,依之前行,自然見法,自然見心,自然悟道,自然解脫。
照之一字,解脫之門,明道之道。
許多玄迷,一照而知,種種疑惑,一照而了。
但用照性,從所照起,直到獨照,不依他物。
諸佛皆是一照,純照而見空華妙道。
空華與妙道,同在一照之下,皆是妙心所呈現物。
照真照假,照玄照道,照盡一切諸有所有。
大眾修行,但用自身照性,一照出世間,一照見大道,一照妙樂永相隨。
所以,但用照性,達諸佛道。
還有︰
當你彷徨,無助,不解,絕望,滿懷憤怒,一心想著質問的時候,希望你能安靜下來…
必須明白,不是所有美麗的開始,都會有美麗的結局,不是所有按部就班都能修成正果!
有時候…我們就是不清楚在什麼地方出了錯,但是,這就是生活!
也不是所有的事,都一定要有一個結果。
很多時候,享受當下,當下才是生活……
接下來,活在當下……
說一切都不存在是不實際的,這樣的認知容易讓人陷入虛妄的唯心主義;若你真的知道花非花,物非物,接下來自然是息心淨意。
既然知道所知已非,所想皆妄,為什麼不活在當下呢?
當你把所有的修行工作都做完了,接下來唯一重要的事就是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的另一種說法是,幹什麼就是幹什麼。
例如︰你吃飯就是吃飯;走路就是走路,呼吸就是呼吸,睡覺就是睡覺……
凡事皆能這樣,便是活在當下。
何謂佛教的最高境界?
有者認為佛教的最高境界就是在一念不生中長時安住。
此乃對佛教不理解所致。
佛教不是教導我們消極避世,也不是讓一個有情變成一個麻木不仁的無情,更不是在他方樹立一個西方極樂世界,等待著何時能夠往生。
佛教的精髓是智慧,是緣起性空之諸法實相,故世出世間法均圓融於佛教教理之中。
故佛教的最高境界是面對現實生活,自心不受束縛的大自在境界。
過去的曾經,組合成現在的你,所以,你有勇氣直視過去發生的曾經嗎?
懂得降伏自心,你的生活就是修行,就是佛法。
超越昨日的自己就是進步…
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