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會苛求佛教徒變成完全理性,因為宗教的前提條件就是要相信一些沒辦法看到、摸到或證實到的東西。
不過,我是希望佛教徒可以有一個稍微健康的雙重標準 —— 對於教內修持的教義、境界、方法等等之類的正面元素,還是可以保留宗教式般無需證據的信仰。
但,一但有教內破戒、犯戒、不合法、不道德、傷害他人的事件時,請馬上用無信仰者的態度去質疑、質問、詰問或尋求法律途徑處理。
對僧寶不敬的這種封建迷信思想,是阻止佛教健康的毒瘤。
如果你愛佛教,你雖不一定要執行正義,但,拜託不要成為為佛門敗類漂白的傳聲筒。
就像…
好人思想,是告訴人你可以做好人,但,壞人的手段你都要知道,不然最後吃虧的是自己。
所以,往往一個學問要學習的話,可以用正入手,也可以用奇入手。
有發現從奇入手的,甚至是從異端入手的,只要他的學習欲強,必然會開始進入學習正規學派的資訊。
但,從正入手的,是否最後是能學會奇派或異端的學說,是一個很大的問號。
有者以正入手的,會鄙視奇異入手或旁門的派別,有高人一等的想法。
這也是目前大部份正統佛教要批判附佛外道時,常犯的一個盲點 —— 你叫出名的和尚來講解為甚麼不要信某些教團,是比不上叫一個前教徒來講解為甚麼他要脫離、如何脫離,之後為甚麼進入正統佛教。
因為著名和尚是看不起這些附佛外道,他是不會明白,為甚麼這些附佛外道那樣有吸引力,只會一味的抨擊人家妖言惑眾,所以要他們講這種課題,根本是會講不出所以然。
我本身曾經是接觸過附佛外道滷剩厭,脫離了後,由於精研正統密宗,我會比一直以來都是信仰密宗的人,更容易看到密宗信仰的俱生盲點和它教義框架的邊緣。
因為我是接觸過一個宣稱師父不可以被質疑的附佛外道,在有機會進入精研藏傳密宗的學習時,我的第一個思想挑戰,就是藏傳密宗的師父不可被質疑的信仰。
這個信仰就是藏傳密宗的盲點,(如果有留意進去寫《西藏生死書》作者,Sogyal Rinpoche的醜聞,就知道為甚麼我會說上師信仰是藏傳密宗的盲點)
但,一個正統密宗信仰,若要與時並進的發展,往往這些盲點就是他們的轉機。
然後再從那邊開始鑽研出一些頭緒。
有經人指點看儒家的一些特定經書的註解時,就會建議自己看一些不是最主流,甚至不算學術殿堂的,然後從那邊才開始逐步回溯的去看跟正統的。
要成為某一派武術的掌門人,或者你要學得很純。
但,要成為真正的武林高手,不能夠只是學一派,甚至不能只是學正派武功,你連邪派、奇派和異端派的武功都要學過,你才有機會成為真正的高手。
再來…
人類的潛意識與呈現於現實中的狀態有很大的差異,這已是常識。
左右腦所管轄的區域不同,引導而出的個性特質、專長也不同,這當然也是常識。
可是,人的左右臉呈現的內在、外在樣貌、性情不同,對自己而言,倒是新鮮的觀點。
其實透過內在觀照,想要具體、深刻理解自己對內、對外的面貌,有時會因為某些觀察上的盲點,而失去清晰的指認。
尤其對他人如何看待我們,對自己用什麼樣的個性與態度與人相處,常常會不自覺涉入主觀的理解與成見。
最有趣的是,有些人的臉幾乎沒有兩樣,想起他們平日清明、朗闊、開放的性格特質,就彷彿曬著陽光的貼心與坦蕩。
原來,心裡不去想,嘴裡不說的,都已經寫到臉上去了。
看著自己的左右臉,彷彿提醒自己,扮演不同角色時,不自覺轉換著各種面貌與態度的模樣,其實也是一種不平等的心思流轉。
更有意思的是,每一個時期,左右臉的樣子也都會轉換。
因為心思分秒都在變化著,一切真是唯心所現,唯識所造呢!
無論左右臉如何地長出不同的氣味,如何投射出不同的心境與情緒,都是自己心思轉動的痕跡。
不用化妝品,也無法透過色彩模糊線條,想要讓它們看起來賞心悅目,還是徒留哀傷、苦悶,恐怕正是一門「心」的功課吧!
分享…
自古以來,佛門醜事不出此三:
權利、金錢、性。
或是之一、之二,或醜事成三。
也有一個很有趣的佛門和附佛歪道現象~明明不是這樣的,它就會大膽刻意強調自己是這樣:
真佛、無上師、正覺、心靈法門、金菩提、如來宗、福智等等等等…
看來必須快快學會逆向思考,才能不受現代魔的干擾侵害啦!
說實在的,其實一些長老可能也是篤信靈異,所以才容易被通靈人耍。
就算藏傳,也有一些通靈人(好像是Tseringma附體的),也有給打癩喇嘛建議,沒記錯的話,這女通靈人講關於現場有雄登信徒的事,後來也沒被證明。
不過,我認為應該也有講到一些東西讓打癩喇嘛Buy,否則她也不會有一些地位。
只不過,按藏傳的體制;暫時是不會輕易被通靈人耍。
人生有遺憾也有失去,但慢慢的我們終究會,一起學著珍惜彼此的存在。
波文:
有研究禪宗的人,就知道有兩宗的修行特色是很明顯的相反,一派叫做曹洞,搞默照禪,另一派叫做臨濟,搞參話頭。
臨濟的還評擊過默照為邪禪。
但,這兩派也壟斷了禪宗一段時間,好像有一句話是:曹洞出神僧,臨濟出辯才。
原因是修默照禪的,定功了得,所以會很容易出神通。
修參話頭的,慧功了得,所以辯才一流。
多年前聖嚴法師研究禪宗時,在看一些文獻時,發現了一個很納悶的現象:為甚麼曹洞的默照禪是有用到話頭?
另一已故禪師的就說過聖嚴的納悶露了底。
事實上,曹洞和臨濟在後期的發展,是兩派都用上了話頭。
曹洞是以默照的方式看話題,臨濟則是參話頭。
前者一念不生的看話頭,後者念念不歇的參話頭。
如果你看虛雲和來果兩位同期的禪宗大師,會發現他們的參話頭的詮釋是不同的。
虛雲是以默照的方式看話頭,來果的則是參話頭。
難怪我看不同大師詮釋話頭禪,唯獨發現虛雲的是跟其他的不同。
日本和漢傳的曹洞修法已經不同了,日本的還是修默照,但漢傳的則不是這樣。
感嘆的是禪宗不是只看文獻就夠了,沒有真正的傳承持有者點破,你也只有猜的成份。
根據以往的禪宗,入門後,先傳你行住坐臥中的觀心法門,即日常中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吃飯知飯,喝茶知茶。
若吃飯時觀照到自己念頭不在吃飯上,馬上就得攝心回來。
如此磨練了幾年後,師父看到你已經能在動中清寧,才正式的傳法,一些可能就走默照的路線,一些可能要走參話頭的路線。
他們有兩種人通常是不傳的,眼神太過呆或太過靈的,都不傳。
但,觀心法門我修過,如果是閉關時或是以前禪宗的叢林制度中生活,是沒問題的,又或者你的工作是比較機械式、很單調的話,觀心法門或參話頭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修。
但,如果你的工作是需要動腦筋的,或需要做很多對話的(如銷售員),就不適合。
同樣的,搞藏傳大手印或大圓滿的,在你能契入心體本元後,這些師父們都說你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修。
呵呵,我也修過。
在單調的生活或工作時,很容易契入。
不斷需要動腦想東西時,就難。
同樣的,南傳的動中內觀,也只是能在單調工作中繼續修。
另外,有案例指出…
太過呆或太過靈的不傳,這句話有些偏頗,就不能被認同!
六祖是上根利智不是太靈!
為何五祖還傳他心法跟衣缽;香嚴禪師不也是問一答十、問十答百,他的師兄雖然不傳給他,也是太靈;最後也是無師自悟。
至於太呆,黃檗禪師發明的參話頭,就是針對太呆的人所設計,如果參究理路清楚,肯真參實究,每個呆人都是可以開悟見性。
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修禪宗,虛雲也叫過一些參禪的,不要修禪宗而轉修其他法門。
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