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9日 星期四
快樂的藝術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段節錄...(前幾篇也有PO過,再次分享)
「你們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浪費,活在別人的人生裡。
不要被教條困住,活在別人思考的結果裡。
不要讓別人給的雜音淹沒了你內在的聲音,最重要的是,有勇氣去追隨你的真心與直覺。
它們常常最知道你想做什麼。其他的都是其次。」-賈伯斯
然後,又...
何謂堅持?何謂放下?
有時候在生活中,常常會聽到某些時候,我們應該要堅持,某些時候,我們應該要放下。
若是在該堅持的時候沒堅持,就會被說逃避,而不是被說放下;
若是在該放下的時候沒放下,就會被說執著,而不是被說堅持。
堅持與放下,是正向的詞彙,是被鼓勵去做的,
執著與逃避,是負面的詞彙,是應該要避免的。
但是每個人的價值觀、後天環境不甚相同,什麼時候「應該堅持」?什麼時候「應該放下」?這個答案也常常是見仁見智......
當然有一種很籠統的說法,那就是「智慧」,但我想這個答案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幫助吧?
或許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吧?但是一定會有選擇。
若是真要說的話,那就是「問心無愧」吧?
堅持與執著,放下與逃避,差異在何處?
我想就在這裡。
所以當我們不知道,是否要堅持,或者是放下的時後,我們就試著誠實的來傾聽自己的心吧!
因為,愈是忙碌的時候,愈應該認清真正重要的事是什麼,養成確認優先順位的習慣,否則事態會漸漸演變成可怕的局面。
「茍且」的次數逐漸累積,一點一點地侵蝕你的生活,不知不覺間你的世界就全變了樣。
還有...
抱怨是在講述你不要的東西,而不是你要的東西。
抱怨就是表達哀傷痛苦和不滿,當你抱怨時,就是用不可思議的念力,在尋找你自己說不要、卻仍然吸引過來的東西。
我們的想法創造我們的生活,而我們的話語又表明了我們的想法。
如:
有人尖刻的嘲諷你,你馬上尖酸的回敬他。
有人毫無理由的看不起你,你馬上輕蔑的鄙視他。
有人在你面前大肆炫耀,你馬上加倍證明你更厲害。
有人對你冷漠,你馬上對他冷淡疏遠。
看,你討厭的那些人,輕易就把你變成你自己最討厭的那種樣子。
這才是「敵人」對你最大的傷害!
有時候...
平凡的人難道不能擁有幸福嗎?常問著自己。
生長在自由的國度裡,每個人都有機會擁有屬於自己的幸福。
人生智慧的啟發;平凡,也能找到簡單的幸福。
因為平凡,我們可以看見真實的自己。
因為平凡,我們可以珍惜每一份獲得。
因為平凡,我們可以知足生命的驚喜。
因為平凡,我們可以懂得簡單愛與人生裡屬於自己的幸福美好。
在簡單平凡的日子裡,感受著自己的幸福美好。
所謂愛,其實就是 ——
掛念一個人時傻笑,
照顧一個人時甘心,
離開一個人時寂寞,
失去一個人時心痛;
思念一個人時難過。
當我們用一生來學習生命的課題,生命是一次又一次的試探!
人生是一場又一場的演出......
生活不是為了生存,
生活更應該是一種方向;
生存只是一份薪水,
生活卻需要一種內心的充實;
相信自己已經足夠努力,
快樂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理解了生活。
學佛者最大的罪業就是欲求和懷疑。
我們的煩惱之心,是毫無自由的,一個接一個的煩惱,讓我們没有任何喘息空間去好好思維,因為我們心生煩惱時,根本無暇往善法面思考,滿心都被煩惱所充斥,因此就失去了心的自由。
有聽過粉經典的一句話:佛教的輪迴其實是比喻。
來源:網路...
2015年1月25日 星期日
原來我們都是這麼孤獨
淡淡地笑:「心裡明白,嘴上不說,醬也沒什麼不好。」
眼淚留了一些就該停住,而不瘋狂,有時我們奢望眼淚被看穿,但卻又希望能風一吹就乾。
事實上我認為不管眼淚好壞都去流過吧!
儘管去品嚐人生的每種淚,鹹鹹地、苦苦地、暖暖地都能存放腦子記憶體,也會滋長。
這晚哭過就好,明天過後依然還是我,無論怎麼被誤解,都是原來的我,都要清楚的知道自己是誰...
感覺是很不一樣的態度,彷彿腦中不是你自己,而心中也暖暖的。
這種感覺很奇妙,姑且是否想要完成些什麼,其實到頭來只是想要抒發一種感受,燙燙的感覺,由內而外的暖熱著。
就像...
曾經遇到有位女孩高二休學,打算四處旅行看世界,出門前和父母談判過好幾次,最後經家人同意才被放出來。
(跟當時的我粉像............心有所感!)
可能是礙於年紀或性別的差異,我們並沒有太多的深聊。
我知道她一定被詢問到厭煩,所以不想刻意追問休學的問題,因為社會人士看到年輕學子有這樣的衝動行為,就各各都是張老師想要給予關愛的眼神。
我反倒覺得她是一個非常有想法並且勇敢的人,願意選擇獨自旅行。
若她真是因為不愛讀書而休學,大可學壞去...可是她卻有勇氣做醬的選擇
!
因為獨自旅行的準備,有時比讀書考試更困難與麻煩。
幾年後,透過中間好友得知她的消息,她當時旅行結束後就復學回到校園,專心讀書準備大學聯考。
她在叛逆的青春期做了個傻事,在同輩眼中可能是異類,長輩眼中是衝動,甚至在父母眼中是不孝女,而我卻替她感到開心。
因為她確實在年輕時,留下深刻的青春印記!
年輕時做的傻事,長大回頭看並不傻,傻的是那些從未做過傻事的人。
25歲前,也曾想要作場轟轟烈烈的旅行,當時以為自己一無所有,急著成長與學習。
「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的典型失落一代。
旅行的想法也一直存放著,我卻試圖與之保持距離,怕太靠近會就陷進去。
人只要有了旅行的念頭,情緖就像談戀愛一樣離奇與複雜,無法說分開就分開,因為已是生命共體,無法說忘就忘。
一個迫切渴望旅行的人,如果說算是精神上的罪犯,那隨時都可能犯罪的!
人到了一定的年紀,閉上眼睛會自動跑出許多畫面,比較能看懂記憶中的劇情與核心價值,然後悟出生命的道理。
如同林懷民老師,在印度行的體悟,他在47歲去了印度,他說:
以下是部分節錄...
「我們生活在一個非常繁忙的時代,總是塞車,總是一天到晚急得不得了,我們要效率、要利潤。
但其實我們不用那麼急。
坐著火車,我去了一個城市,叫瓦拉那西,我特別感動,感到它幾乎改變了我的一輩子,人本來就是這麼簡單,我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有的事情都是有枯有榮,春夏秋冬、四季輪廻,然後人走了,就回到水裡。
離開印度之後,我想我的人生改變了。
第一個收穫是不著急,第二個收穫是沒有什麼叫作成敗。」
還有:
珍惜是維持一段關係,不可缺少的一個因素,如果有一位懂得珍惜你的另一半絕對是你的福氣。
但當時間一久習慣成自然之後,你就會對這種關心不太重視。
一次又一次的不把對方的關懷當一回事。
當對方發覺每一次的關心都被你視作等閒之後,當初對你愛護有加的心自然不就冷了下來,然後在想著對你嘮叨關愛還有用嗎?
但這不是對方不愛你,只是對方感到你不再把他的珍惜當作一回事。
失望了,也就不會再事事關心。
對方將你珍而重之,你亦會好好回應了對方的關心,這就是彼此都該做的事。
但你已經忘記了對方也是一個人,人是有感情的。
當你一次又一次的冷落對方的關懷,令對方一次又一次的受到挫折,對方就會開始懷疑著自己所作的一切是否要繼續做下去。
當有一天你再次無視了看似理所當然的關心,對方的心裡終於會被失望所佔據,再也沒動力每天去關心你的一舉一動。
你發覺對方跟之前有點不同,對你愛理不理的,還在懷疑是否對你厭倦了,卻不知道是你自己日復一日的磨滅了對方對你的關愛。
記得曾經看過這樣一句話:「幫助過你的人永遠都會幫助你,但你幫過的人就不一定!」
試問...如果我們都走得太快、太遠,會不會忘了當初為什麼出發?
如果,能有本愛情存摺,可提領每段過程中,那份美好的回憶就好了。
但,別忘了!愛是一份心甘情願,如果總想著相對的索求,那只會讓人 “ 愈愛,愈寂寞 ”!
人生像洋蔥:你只能一層一層地剝開,有時還會使你流淚。
意味著,無論眼下的好壞,都只是暫時。
不要著急,所有的傷痛都會結束,你會比過去更加堅強,幸福。
生活由大大小小的賭注組合,有時候輸;有時候贏,我們把這種賭注叫「選擇」。
人會情緒化,不奇怪。
但,有些人會把情緒化到等於鬧情緒。
撇開荷爾蒙因素,如果年紀越大還容易鬧情緒,就是有問題。
可能性有兩個:
一,你的外在生活素質沒有進步,而且還越來越退步...
二,你內在的心也放不開,沒有寬容對待自己還不打緊,還越來越看不起自己。
鬧情緒是小孩子的權利,成年人,不管你是男人還是女人,如果你還習慣鬧情緒的話,那只表示了你沒有能力面對遇到挫折時的自己。
一個是有血有肉,另一個只是純粹的幼稚。
--- 經典一下 ---
說到藏傳閉關專修拙火(丹田忿怒火 Tummo)時,是要吃高脂肪(動物脂肪)、高蛋白質(肉類)、大量蒜頭、大量牛油、大量乳酪等食物......
因為道家的靜坐,通常鼓勵比較清淡的食物。
但,知道道家的丹法或一般的氣功,在丹田發氣時,和藏傳拙火的丹田起火時,修行人的反應是不同的。
一般氣功丹田發氣時,是舒服的。
修藏傳拙火的丹田或一發氣的時候,全身會很辛苦。
而且,這不是個人反應,是那些有閉過關修拙火,有傳承閉關師直接指導的,每一個都會說很辛苦。
另一朋友說他修拙火時,全身無力,異常疲憊,給醫生檢查身體也檢查不出他有甚麼問題。
也有位女性洋人修過拙火,她說:『這方法是每個人都會有很明確的體驗,而且開始的時候, You feel like shit。
然後,那些大樂的感受就會逐漸的出現。』
據說,拙火的高脂肪高蛋白質的食譜,是為了幫她們過度這個身體會不適的階段。
問過有位修拙火的和尚,他也說當年他修的時候,也是很辛苦。
但,因為他是漢傳和尚,不能吃肉。
他是用龍眼乾燉冰糖(好像還有其他的)來服用,根據他的說法,若依中醫理論,藏傳拙火剛開始起的是虛火,而且是很厲害的虛火。
不過,後期看到歐美,也有一個類似的食譜,是高脂肪,高蛋白質的:就是玩健身的人在使用,目的是要讓身體開始習慣燃燒脂肪為能量(平常的人是燃燒澱粉質為能量)。
因為平常的人吃澱粉為主,所以身體是燃燒澱粉或醣的。
在醫學界,這個食療法叫做 Ketogenic Diet。
而且,正式全職修印度瑜伽(Yoga)的,雖然是不吃肉,但有看過瑜伽文獻裡面,他們的食譜也是鼓勵多吃奶、乳酪、酸奶、牛油、蔬果。
好像也是不鼓勵吃太多的澱粉。
雖然,還是不方便公開為甚麼修拙火,需要用到這種讓身體燃燒脂肪的食譜,但,有發現目前的科學研究,確實開始看到一些微妙的關係了。
(註:不是所有藏傳的修法都是要吃大魚大肉的,藏傳要看你修什麼法,有一些是要吃素,有一些是要吃肉,還有一些是一天只能喝一碗放一滴蜂蜜或糖的清水。)
再來...
今天又見歷史重演,南傳佛教界懇求華人佛教徒重新重視四聖諦,可是大部分來說佛教界對歷史都不夠敏感。
什麼是對歷史敏感?
吸取教訓,積極教育信眾也。
如何教育?
在佛教的角度,至少要灌輸較理性,自力更生,不依靠別人,不搞怪力鬼神的見地(佛教根本教義-四聖諦)。
四聖諦,是佛陀講的第一個法,也講得很深入,很直接,沒有空泛的道理,但,為甚麼新進入的佛教徒,居然不熟悉佛陀的第一個教法?
苦諦(見地):執著身心是苦(五取蘊苦)
集諦(分析):有貪愛,才有痛苦
滅諦(目標):消除貪愛以去除痛苦
道諦(方法):八個連貫性的方法(八聖道)
撇開宗教角度,從旁觀者角度看待【四聖諦】,它算是一個修行體系的總結,裡面沒有搞鬼神信仰,救贖信仰,念咒求福求往生,只是列明這個修行體系的根本見地,分析,目標,方法。
(你可以不buy佛教的四聖諦,但不能否定它和漢傳及藏傳的教義比起來,少了神秘的色彩,更講究自力更生)
《四聖諦佛教宣言》裡面並沒要佛教徒只注重四聖諦,忽略其他教理。
然而,漢傳和藏傳忽略四聖諦,注重其他大乘教理卻是不爭事實。
(不信?把南、北、藏傳的開示錄擺在一起對比,看看四聖諦的比例有多少)
很明顯,南傳佛教之所以會搞這個宣言,是因為他們咬定漢傳和藏傳搞了一大堆偏離四聖諦的教理,才強烈呼籲信徒們重新看重四聖諦(有病要吃藥的道理)。
還說:【佛教發展的歷史長河,不管是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甚至是南傳、北傳及藏傳佛教,皆是因時、因地、因人,所開展出來的面貌與特色,但都不離佛教的中心思想及佛陀弘教的本懷。】
哈哈!哪一位史學家敢認同【但都不離佛教的中心思想及佛陀弘教的本懷】?
南、北、藏傳佛教都有教四聖諦,但漢傳和藏傳有重視嗎?
還不是一樣貶低成為【小乘】,然後繼續搞自己的【菩薩道】,【生圓次第】,【九乘佛法】?
(嚴格根據佛教原典的話,四聖諦八聖道就是整個修行了,根本不可能有空間給所謂【大乘】,【密乘】的體系。
這裡無意討論佛教教義的真實性,純粹針對漢傳與藏傳忽略佛教原典注重理性的根本教義後所產生的後果)
結果?就會被漢傳佛教的鳥人,接二連三開槍砲轟.....
當年就有南傳僧人開大會,警告說【華人都誤以為 “ 四聖諦 ” 是小乘佛教】,【雖然華人接觸佛教已將近2千年,但過去都忽略了四聖諦的重要性】。
這也就是佛教界很少人會反思的地方。
來源:網路...
2015年1月20日 星期二
會抓老鼠就真的是好貓嗎?
一個好用的神,會被不同的信仰所吸納。
我們華人所拜的斗母,其實就是印度的摩利支,後來日本的忍者;也從佛教中吸納這位女神成為忍者們所信仰的神。
有認識不少唸過這位女菩薩咒的朋友,都說有很靈應的效果。
包括:趕小人、防罵吵架、避謠言、防止自己的錢財被盜被騙、避災,避開怨敵。
後期,這位菩薩也被道教吸納,變成了北斗七星之母,也是最多華人所拜的九皇爺之母,同時也納入道教的雷法。
還有:
無神論者,不覺得相信宗教會是不好的,但,他們會覺得以自己的宗教信仰,來批判非信徒的行為是十分噁心的。
心通無礙,心滯癡呆,心內心外,無不自在。
佛法修持並非一場奔向圓滿證悟終點的賽跑。
無論修密者的智慧有多高,一定要對從人天乘開始到大乘佛法有正確的了解,否則就無法圓滿修道。
除非你了悟自心本性,否則無論什麼念頭,也只是概念性的想法而已;除非你可以駕馭自心,否則你做的任何事也只會延續迷妄而已。—— 蓮師開示
試著約束自己每天都修持,而不是偶爾為之;或讓自己每天都修持半小時,而不是今天五分鐘、隔天一小時。
什麼叫禪修?就是培養一種跟生活不可分的心靈好習慣,讓它成為生活一部分。
修持是為了幫助你,讓佛法和你的人是分不開的。
例如修菩提心,並非在我們的心之外另外追求個東西;若修行之道和自己的煩惱、自己頑強的心變成兩條路,就不正確了。
如果你試圖將佛變成一個至高無上的神靈,一個能夠拯救你的萬能的神,這就與我們實際上要去做的相違背了。
我們實際上要做的是獲得解脫,而如同佛陀所教授的,我們要自己去獲取解脫。
包括佛陀在內,每一個人都要自己獲得解脫,沒有人可以代替我們。
就像...
為甚麼有些劇的結局會讓人大罵?
其中一個罪大惡極的錯,就是犯上帝之手的錯(Deus ex Machina),在古代希臘的時候,收不了局時,天神會從天而降,解決一切問題。
現代若不能用天神,就用巧合!
當然,除了有些無腦的戲劇會用上帝之手,電影也會有人用過,其中明顯例子就是甄子丹拍的《武俠》中,結局的時候,反派角色太厲害,主角根本不是他的對手......
然後,就他奶媽的娘,反派的主角竟被雷給劈死?
再來:
我們永遠不知道,下一個遇見的人,會如何改變你的一生。
記憶中,有次趁著難得的連假,一路北上,幾乎到了台灣最北。
下雨後的夜晚,格外安靜,沒等天全黑,老巷裡的街燈就一個接著一個亮起來了。
於是快步追著亮起的燈跑,直到一個樓梯急下,所有燈都一起亮了起來,再加上雨後地面的倒影,小巷被燈籠照得紅通通的,閃爍著好像不屬於人間的光芒。
在那一瞬間,都說不出話來了,但是感動卻在心裡迴盪著。
一瞬間,突然懂了,原來我們都是 --- 千尋。
宮崎駿動漫電影《神隱少女》都看了數十來次,不知為何莫名的喜歡;也是最喜歡收藏的宮崎駿電影之一,連裡面的台詞大都會背起來了!
不管到哪裡,都堅持要帶著自己的真名,尋找一份歸屬。
或許,宇宙只是原子隨機的碰撞,但這一切,我寧願相信不是偶然。
人生中一個決定牽動另一個決定,一個偶然注定另一個偶然,因此偶然從來不是偶然,一條路勢必走向下一條路,回不了頭。
有個哲學議題是這樣說的:「人有自由意識,可以自己做決定。」
這真是可笑。
人真的以為自己的思想自由,就代表面對這世界也是可以自由的做決定?
事實上,人「只有」思想是自由的,但任何決定都是不自由的。
有時候父母親教育的、養育的方式並不恰當也不正確,但是無論如何,從賜予我們生命跟身體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是一定要感恩的。
在年紀很小的時候以調皮出名,父母親為了馴服我,會直接責罵或拿走我最在乎的東西-玩具,接著是丟掉或藏匿,到現在已無從查起。
在那個時代的大人們,都以為這種軟性的威脅,會讓小孩學會聽話與服從,其實只是無意識給予孩子恐懼。
長大才知道,這種恐懼感並沒有消失,只是被選擇性的忽略和遺忘,反而像是被置入保險箱,下一步刻意忘掉密碼。
還似乎都能看見熟悉的恐懼影子躲在背後。
最可怕的恐懼莫過於不知為何恐懼,一種找不到生活施力點的無力狀態,深怕人生隨時會踩空。
原來這種強烈的恐懼感源於「被剝奪感」......
生活中與人交談,言語情緒中似乎都有那麼一點無奈與被剝奪感。
與家人起爭執時,因為是親人,所以不能違逆反抗;與主管意見不合時,怕失去工作與收入,只能氣往肚裡吞;與恐懼相處時,只能唯命是從。
曾經在上班時間呆坐在公園椅上,問自己怎麼了?
被主管質疑時,為何永遠無法像個正常人替自己辯護,為何任人宰割!
可悲的是,依然選擇沉溺在無力感中,放任他人剝奪?
因為生活中有太多東西被人剝奪,只好選擇離開去遠方。
唯有與討厭的東西保持距離,才不會被傷害。
為何想要離家出走?
那只是用來保護與捍衛自我的方式之一。
來源:網路...
2015年1月15日 星期四
真相又是啥?
正如某個網誌上的問候語:「相遇是緣起,相識是緣續,相知是緣定...」
也許,這個網路世界,已經造就了許多善因緣......
引:
南北朝時期___傅大士的一首禪偈:
空手把鋤頭,
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
橋流水不流。
好喜歡這首偈,每當自己一人閑靜地漫步的時候,看著五光十色、繁花錦簇、熱鬧熙攘、人潮如鯽,只是在 " 觀看 ",就會生起這首偈語的感性。
註:自我解讀如下--
禪詩,重在參,而不在解。
分析所得的是知識,參所領會的是境界。
看似矛盾,境界卻與真實相會。
問題不在空手如何把鋤頭,步行如何騎水牛,而在於能否打破「空手」、「步行」的固有概念,體會「蘯相」後的自在,看見現象上的一切可能。
說的也是境。
心靈澄空,在橋上看的水,是流、是不流,也不重要。
在橋上,人心隨橋而流,無所障礙,逍遙自在。
有跟空、動與靜,看似相異,實則有中有空、空中有有,動中亦靜、靜中亦動,相本無相,不著空、有,不住、不著、不染,「無所住而生其心」,來去自如。
如:
溫庭筠___早秋山居
山近覺寒早,草堂霜氣晴。
樹凋窗有日,池滿水無聲。
果落見猿過,葉乾聞鹿行。
素琴機慮靜,空伴夜泉清。
【略說】
溫庭筠,字飛卿,晚唐詩人。
他的詩歌辭藻華麗,詞屬花間詞派,大都流於艷麗;然而,在含蓄婉約中,亦含蘊著濃厚的情感。
註:自我解讀如下--
令人卸下平日的包袱,所有的慾望、執著、妄念都在此刻消散無存。
此時所擁有的是一顆閒適、澹然、無所爭的心,彷彿回到初出生時的單純、乾淨。
整首詩寫的是山居生活的清幽,以及由紛擾的俗世回歸到自然山水中,一種寧靜淡泊的生命態度。
有無相生,思與境偕...
獨自一人的夜晚,世界、身心如此平和寧靜,用心觀照自己的內心,世俗惱人的千機萬慮漸次消除;山居生活的空寂清靜,恬淡自適的心境,彷彿都寄託在似有若無的琴音、泉聲裡。
直到目前看了非常多,有關這些禪偈的解釋,只是越看越難過啊...
真是難以理解;人們啥要解釋成那個樣,《 相不相的 》!
這和『相』又扯上甚麼關係啊?
那樣離真實生命,離自然之道,太遠太遠了!
我們的無明分四等:粗妄、細妄、微細妄、極微細妄。
這四等妄,尤其後面的二種,一定要在境上練,在隨眾生滾中鍛煉出來,才能將其消掉。
妄心、妄念、忘想三個詞,說起來像是一個意思,但是其中大有分別。
妄心是我們本真的心夾雜了無明。
所以第八識是生滅與不生滅的和合體,因有無明在,粘著外境,如水起了波浪,變成了妄心了,這是個根本無明。
妄心對境之後就動心起念,這叫妄念,妄念一起,愛的想取到它、占有它;不愛的與我的心相違的就厭惡它、捨離它。
心粘在境上不放,就成妄想。
中國字很有道理,想是心上加個相字,色相粘在心上不去便成想了。
建議:要用智慧的空性,採用多元的觀點,跟尋找自己的答案......
詩偈,只是要我們不要企圖,由邏輯思維來尋求禪的真意;必須超越語言與意識的障礙,方能與「道」相遇?
-- 經典賣弄 --
好了,前面說了一大堆,主要是描述觀察者置身事外,如果我們存在的環境,只有觀察者呢?
又會是什麼樣的情景呢?
看看心經,那句「無苦集滅道」,不也就是晴天霹靂!
(意謂:沒有了那痛苦的承受,就不會顯現道量!)
以下,是小生、敝人、在下、我,嘔心泣血,摻合弄來之作...
日月住空境,樹影掃石階;看鏡花水月,船過水無痕;橋留水不留,又何喻真相?
無形何顯影,有影境自照;形影成空相,返照不相離;對境與自身,真假亦真假!
下面這句,是多餘地...哈哈哈哈!
管誰橋上過,都住地球上;空花有四瓣,四大假合身;以假修真身,結果自然成?
還有...
每個懷著流浪荒謬念頭的人,似乎都經歷過靈魂在體內分崩離析。
曾試著要感受出一點興奮,卻只有擠出鬱鬱不安的感覺。
還不時地,可以看見自己──那個真正的自己。
這就是我。
也可以感覺到,自己在體內分崩離析,像朵盛放的花淍零在風中。
在每次抽動一下肌肉,身上就有一片花瓣被風吹走。
拜託,我心醬想......
求求你......那時候,就只剩下勇敢!
付出也是應該的,得到只是暫時的,幸福是相對的,痛苦是經常的。
擁抱你內心存在的小孩!~給要求堅強獨立的你......
然後,開始感受到內在的枯竭與沈重,但你說不上來那源自哪裡!
在冀望獲得外界肯定中,逐漸被塵封了。
是,這是每個人都擁有的,內在小孩的能量。
保持身心靈的平衡,需要的是持續不斷的練習,靜靜地去感受自己,自然而然會有某件事或某個情緒躍上腦海,等待去細細品嚐,也習慣地去體會這件事帶給來的感受,感受這個情緒,理解而不批判的自我對話,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心更清澈。
開始嘗試去照顧和感受你內在的小孩吧!
但也要明白,生命是美好的。
如果歲月,是一條漫漫長河,願它流經的每一處,都充滿了無限的幸福與美好...
就像:
當你真的很想讓心得到平靜,就願意把身語約束起來(從事禪修);否則心向外馳,卻約束身語,這叫 “ 坐牢 ” 不叫 “ 閉關 ”。
“ 没有出離的心,而去閉關你會後悔。”
你找到時間、地方閉關,很好;你找不到時間閉關,只能在生活裡禪修也很好。
重點是禪修,而不是把自己關起來!
對於一個想得開的人而言,生活其實並不複雜,並不一定需要爾虞我詐過活,其實我們要的很簡單,就是快樂而已。
但是,我們的心念和作為都太複雜,不但没有得到快樂,而且自找很多的麻煩?
想要的快樂没得到,不想要的問題和痛苦卻蜂湧而至!
來源:網路...
2015年1月13日 星期二
鏡花水月
佛喻:有七種人在水中 ------摘自《小乘阿含部第0539部 增壹阿含經》
世尊告曰:“ 彼雲何七事水喻而似人?猶如有人沒在水底,如複有人暫出水還沒,如複有人出水觀看,如複有人出頭而住,如複有人于水中行,如複有人出水而欲到彼岸,如複有人已到彼岸。是謂,比丘,七事水喻出現于世。”
佛說:哪七種呢?
1.沉在水底的人
2.在水面冒了一下頭,又沉沒在水中的人
3.有人眼睛露出水面,可以看到水面的情況
4.有人整個頭都露出水面了
5.有人在水中露出頭,而且正在游泳
6.有人希望游到彼岸
7.有人已經到達彼岸了
“ 彼雲何人沒在水底而不得出?於是,或有一人不善之法,遍滿其體,當經歷劫數,不可療治,是謂此人沒在水底。”
什麼人沉在水底啊?
比如有一個人作惡多端,目前沒有絲毫善根,以後要累劫受罪,現在沒法救治,這種人相當於沉在水底的。
“ 彼何等人出水還沒?或有一人信根漸薄,雖有善法而不牢固。彼身、口、意行善,後複身、口、意行不善法,身壞命終,生地獄中,是謂此人出水還沒。”
什麼人冒了一下泡泡又沉下去了?
比如有人有一點信根,但是很少,雖然做了一些善,但是不牢固,學佛之後做了一些善業,後來又退步了,又去做那些壞事,所以死後下地獄,這種人叫做出水冒了泡泡之後又沉底了。
“ 彼何等人出水觀看?於是,或有人有信善根,身、口、意行,更不增益其法,自守而住,彼身壞命終,生阿須倫中,是謂此人出水而觀。”
什麼人眼睛露出水面呢?
有些人有信根,能夠做一些善,但是呢,不精進,不想辦法提高自己,安於現狀,所以死後生到阿修羅中。
“ 彼何等人出水住者?於是,或有人有信精進,斷三結使,更不退轉,必至究竟成無上道,是謂此人出水而住。”
什麼人已經在水裡游泳了?
有人信心堅固,精進修行,已經斷了三結,再也不會退轉,以後終究會證果的。
以前說過,這個就是已經證了初果了,初果就是須陀洹,意思是入流,入四種河流,已經開始在河裡游泳了。
斷三結就能證初果,有人說,看上去很輕鬆啊。
那可真不輕鬆,這三結,綁得可緊了,最慘的是,一般人都不知道自己被這三結綁住了。
1.我見
2.戒取見
3.疑
執著有我,那就會圍繞這個虛幻的我,生出各種貪嗔癡;執著于戒取見,就會去做各種苦行,包括那些無益苦行;被疑結綁住了,你總是對正法產生懷疑,沒有辦法深信。很多人修了一輩子,也還放不下我執,所以沒有辦法證初果。
這個初果可不是那麼容易證的啊。
“ 彼何等人欲渡水者?於是,或有人信根精進,恒懷慚愧,斷三結使,淫、怒、癡薄,來至此世而斷苦際,是謂此人欲渡水者。”
什麼人想度過河流呢?
如果有人信根堅固,精進修行,恒懷慚愧之心,不光斷了三結使,而且貪嗔癡這三毒也比較淡薄了,再來一次人世間就可以了脫生死了。
這個是說二果,斯陀含,意思是一來。
初果都證不到,就更加不用說二果了,這裡我們就不去研究證果的條件了。
“ 彼何等人欲至彼岸?或有人信根精進,斷下五結,成阿那含,即彼般涅槃,更不來此世,是謂此人欲至彼岸者也。”
什麼人希望到達彼岸呢?
這個是說證三果,阿那含,這輩子死後,不來人間了,去天上修行,所以叫做不還果。
“ 何等人已至彼岸者?於是,或有一人,信根精進而懷慚愧,盡有漏,成無漏,于現法中而自娛樂: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于此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是謂此人已渡彼岸者也。”
什麼人已經達到彼岸呢?
這個是說證四果,阿羅漢,相當於已經到了彼岸了。
對於自力修行來說,你要靠自己修行,斷掉各種結使,斷掉一切見思二惑,證得漏盡通,才能證得阿羅漢。
阿羅漢是音譯,意譯有多個意思,比如殺賊,應供,不生。
阿羅漢殺什麼賊呢?殺掉自己心中的煩惱賊,斷盡一切見思二惑。
阿羅漢為什麼應供呢?應供就是應該受到供養。因為阿羅漢是大福田,應該接受人天供養。
阿羅漢為什麼不生呢?人家已經了脫生死了,一切因果債務這輩子都已經還清了,以後都不生了,不生所以就不會死了,就是涅槃了。
“ 是謂,比丘,有此七人水喻向汝等說。諸佛世尊所應修行接度人民,今已施行。當在閒居靜處,若在樹下,當念坐禪,勿起懈怠,此是我之教誨!”
佛說:這就是七種人在水中的比喻,大家應當在閒靜處,或者在樹下,坐禪修行,不要懈怠啊。
提醒:藏密與南傳佛教的人,研究、交往要謹慎!
台灣的佛教界無論顯密,大都是比大陸要優秀許多!
但是也要小心:教界傳揚已久,南傳斯里蘭卡與泰緬的小乘,他們的研究與心態是較為褊狹的,也許與歷史上的聲聞已經完全不同!
至於一些佛牌,古曼童(就是養小鬼),那都不是佛法!
依照戒律:不與小乘來往,請大家謹慎!
還有,南傳的跑來網路上如藏傳的地方等,PO‧上他們新定新改的佛教史,那都是很不適當的!
還有...
請正信的在家佛弟子,留意了!
目前顯、密沒有在家眾可以吃肉而無罪過的經典依據!
在 < 四分律 > 與南傳律等戒律,是允許出家眾吃肉的!
但要小心!
俗人別搞錯!
佛的確說出家眾可以吃肉,但還找不到在家眾可以吃肉的任何經論!
至於漢傳寺院為何沒有吃葷:那是梁武帝引 < 梵網經 > 等與僧眾開會後下了聖旨後決定的!
藏密表面上允許可以吃肉,但必須觀想為五藥、五甘露,同時真正吃的肉很小一塊,那肉有多小?
坦白說:如蒼蠅蚊子的觸腳那樣細的一根肉,其實是一根肉纖維啦......
那是勾起你想吃肉大快朵頤的慾望,又不是真給你吃,哈哈!
因此藏密可否吃肉?如此應該很清楚!
藏密無上瑜珈也是吃素!但在薈供中,以一根肉纖維斷除對葷、素二元的執著......
" 藥 " 也就是 " 食 "!
表面上在家眾,沒有比丘戒,對 " 藥 " 也就是 " 食 " 的觀念並不清楚!
其實內供的藥血是出自比丘戒...
佛制比丘,食存五觀,散心雜話,信施難消,凡受食時,當作此觀:
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一砵之飯。作夫汗流。)
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缺則不易。全乃可受。)
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離此三過。貪嗔痴也。)
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飢渴病故。須食為藥。)
巴利文中的藥,並不是只有醫病的藥。
七日藥:允許比丘在七天之內存放並食用的 " 藥 "。
有五種七日藥,即:生酥、熟酥、油、蜂蜜和糖。這是指食物!
時分藥:只限制比丘於一天之內食用的水果汁以及未煮過的蔬菜汁。
例如芒果汁、蘋果汁、柳橙汁、香蕉汁、葡萄汁等。
世尊在《律藏藥篇》中說:
「諸比丘,我允許一切果汁,除了穀果汁之外。
諸比丘,允許一切葉汁,除了菜汁外。
允許一切花汁,除了蜜花汁之外。
諸比丘,允許一切甘蔗汁。」
當然在無上密的藥血有特殊規定,但是很清楚是由此而來!
所以所謂 " 藥 " 的觀念,很清楚的由巴利,也就是小乘而來!
目前有南傳的,連巴利這種觀念也搞不清楚,真是寡聞!
再來:
為何藏傳佛教的修行者,有些是有家室的瑜珈士?
那是因為在古印度,佛陀傳下兩種修行制度:出家傳承和瑜珈士傳承。
在小乘戒律,才有剃度出家的制度,就大乘的角度而言,菩薩戒高於小乘戒律,但是菩薩戒中沒有剃度出家的戒律。
原因是一個人的修行好不好,關鍵是內在的實修有無進步,這與外在是否剃度關係不大。
所以在古印度和西藏,一個人如果能精進修行,無論是否出家,大家都會敬重。
古時候印度八十大成就者,大部分都是瑜珈士,龍樹菩薩的師父撒拉哈達大師也是瑜珈士。
蓮花生大士將密法傳到西藏時,將兩種制度一併傳入。
「瑜珈士」從小像出家眾一樣修行,但是不剃度出家,只受圓滿居士戒、菩薩戒,受密法的灌頂,並持守密乘的戒律。
他們雖然也娶妻過在家生活,但是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在修行上,甚至有很多都過著像出家眾的生活。
在西藏,修行者在小乘的部分一定要受居士戒,因為這是一個佛教徒最基本的戒律;大乘的部分是受菩薩戒、和密乘戒,受了居士戒以後,要不要剃度出家是個人的選擇。
所以,至今西藏修行者有兩種制度,一種是瑜珈士的制度,印度語稱為「白衣羅漢」......
那為什麼人家會成就???
~會成就的人不一定有名,但通常成就者的努力是異於常人的!!!
日本東密犯的錯誤知見:以為世上只有瑜珈部!
他們不接受藏密有無上瑜珈,覺得金剛界與胎藏界是最好的,而藏密的阿努、阿底瑜珈是淫邪的!
在台灣對藏密的邪見,不少由日本人這種的偏見產生......
就像:
八不正觀、八不中觀。
中道,就所作之理而言。
正觀中觀,就能證之智而言。
又對於偏,謂之中。
對於邪,謂之正。
三論宗以之為至極之宗旨。
八不者: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出之八句四對也。
反之則為生滅斷常,一異去來,謂之八迷。
一、不生不滅,先言俗諦之中道。俗諦之生滅,非實生實滅,但由因緣而假生,依因緣而假滅,故不生不滅也。
二、不斷不常已下六事,就世諦真諦而論中道,準於以上不生不滅之中道而可解矣。
三、不一不異,既離世諦性實之生滅及決定之斷常,猶恐墮於一異,如僧伽與大眾部明因果之一體。
四、不來不出,惑者雖聞以上六不,而終謂決定有果,或謂自外來,或謂自內出,或執外道眾生之苦樂,萬物之生滅皆從自在天來,是外來之義也。
復計外道苦樂之果,皆是我之自作,我之自受,是內出之義也。
本業瓔珞經下曰:「二諦義者,不一亦不二,不常亦不斷,不來亦不去,不生亦不滅。」(八不也)。
涅槃經二十七曰:「十二因緣,不出不滅,不常不斷,非一非二,不來不去,非因非果。」(十不也),龍樹承之。
智度論五曰:「如說諸法相偈,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因緣生法,滅諸戲論。」(八不也)。
同七十四曰:「觀一切法,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非有非無。」(十二不也)。
中論歸敬頌曰:「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
(末書多舉,八不而言:不生、不滅、不去、不來、不一、不異、不斷、不常,是依智度論而變其次第耳)。
大乘玄論卷二八不義曰:「八不者蓋是諸佛之中心,諸聖之行處也。(中略)竪貫眾經,橫通諸論也。」
中論疏二本曰:「八不者,蓋是正觀之旨歸,方等之心骨也。定佛法之偏正,示得失之根原,迷之則八萬法藏冥若夜遊,悟之即十二部經如對白日。」
止觀六曰:「橫門者,如中論八不,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一論明八門,諸經論則無量。」
八宗綱要下曰:「八不妙理之風,拂妄想戲論之塵。無得正觀之月,浮一實中道之水。」
小乘對法藏七論也不是人間佛教,每個論典當然要有傳承......
藏密的人很清楚在接受與漢傳不同,也就是相對 " 新 " 的教法!
必須把傳承說清楚,藏密灌頂與修學就是每個法都有傳承!
南傳 " 上座部 " 佛教自稱《論藏》一共有七部,稱為上座部七論或者南傳七論,它們分是《法集論》、《分冸論》、《界論》、《人施設論》、《論事》、《雙論》、《發趣論》。
他們其實不是上座部,這在之前部派佛教的歷史中就看得很清楚!
至於,這些對法論藏當然也要有傳承!
南傳他們自稱釋迦佛陀坐在三十三天的晝度樹下的無垢白石座上,身放多色光芒,講說了論藏阿毗達摩!說法後到北俱蘆洲乞食,就把論傳給空性第一的舍利弗(沙利子)!
這一看就不是 " 人間 " 佛教,也與藏傳一樣,搞了些怪力亂神的天上說,當然也要如藏傳一樣接受檢驗!要把傳承給說清楚講明白!
傳承是誰所造,第一代祖師如何傳下一代,當然要講清楚說明白!
如:藏傳的阿毗達摩是迦旃延、世友、天寂、舍利子、目犍連、拘瑟恥羅、滿慈子來結集等......
其實清末民初的文人_梁啟超就把小乘論典整理過了:
在漢傳俱舍宗(也就是阿毗達摩俱舍自己獨立為一宗派)是以「六足」「發智」論,為「說一切有部(有部)」之論典也。
六足者,六部論之譯名,末皆繫一「足」字,故得名。
(一)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二十卷 傳舍利弗造
(二)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二十卷 傳目犍連造
(三) 阿毘達磨施設足論 (未譯) 傳迦旃延造
(四)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十六卷 提婆設摩造─佛滅後三百年
(五)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十六卷 世友於佛滅後四百年說
(六) 阿毘達磨界身足論三卷 世友於佛滅後四百年說
(七) 阿毘達磨發智論二十卷 迦多衍尼子造
梁啟超指出:七書都應該不是佛在世說的,而論書的譯名,皆唐玄奘法師所定。
因此,依據梁任公的考據:舊稱佛三大弟子舍利弗、目犍連、迦旃延所造。
果爾,則當為論部最古之書。
然佛典年代,每多帶神話的性質,未敢謂為信然也。
所以說穿了,梁啟超也認為,這些小乘的論典都非佛說!
連是不是阿羅漢說的都還未必!
因此,大乘非佛說,藏傳密續非佛說,小乘這些自以為最重要的七部當然,也不是佛說的啦!
否則大乘是菩薩在天界講了一些經典,藏密是金剛在天界傳了些灌頂,小乘的論藏也是在天上說的,都是天來天去,就 " 人間佛教 " 的觀點看,這些高來高去,都不是人間的釋迦佛說的!
同時,小乘藏密與大乘都是如岀一輒,最後還是一丘之貉!
基本上依法不依人,但以前小乘經常以 " 佛 " 說依佛來批判大乘與藏密,小乘如今也得面對同樣的質疑!
--- 經典一下 ---
欲入金剛乘的修道絕對必須接受灌頂。
如果不是經由真正具格上師領受灌頂,即使一個人知道如何觀修和持咒也無法獲得任何成就,所以灌頂是非常必要的。
在實際解釋之前,先說明三種灌頂,“ 旺千 ” 是大的灌頂;“ 今拉 ” 是加持灌頂;然後是 “ 解囊 ” 是隨許的灌頂,所需時間較短。
“ 旺千 ” 或稱為大灌頂,一般約需二天的時間,是最重要的灌頂,因為經由大灌頂而成熟弟子的心續。
成熟的意思,假如一個人想要修持金剛乘道,應該要先令他成熟,淨化他的身語意,故需要接受灌頂......
如果是個大灌頂,這表示第一天是前行,主要是預備的儀式如投擲齒木用來顯示此人將可得到何種成就或果位,並且也經由金剛繩來保護此人,藉由觀察當晚所得之夢兆,預知此人當得何種成就。
所以這是一種測驗,經由這些測驗,假如你得到吉祥的夢兆,表示第二天堪受灌頂。
正行灌頂,一般分為二個部份:第一部份是 “ 進入壇城 ”,藉由投擲花朵來觀察此人與金剛乘道中五部佛之那一部本尊有緣等等,之後是接受正行灌頂,有緣領受一個大灌頂是極為重要的。
灌頂:分為因灌頂與道灌頂。
經由其灌頂引導你進入金剛乘道,得以起修觀想、持咒和禪修,否則不允許做這些修持。
因此接受一個大灌頂是很重要的,而且這個需要做許多的前行準備工作。
註:得到吉祥的夢兆----需要祈夢,這與第四灌頂有關,決定您即生成佛的第四灌頂是發吉祥古沙草,不漏失明點與與第三灌頂有關,決定您死亡死光明成佛的第三灌頂是發三結紅線,一般如有漏失明點如夢遺等身體疾病,若找不到密續記載的處女所打線護身,三結紅線可權代...
接下來,解釋 “ 今拉 ” 加持灌頂,例如金剛瑜珈母是種加持灌頂就是一種 “ 今拉 ” 加持灌頂。
未經領受喜金剛等等大灌頂,就絕對不能參加金剛瑜珈母加持灌頂。
因為加持灌頂表示一個人的心續已經成熟,堪入金剛乘道了。
加持灌頂就是加強與幫助開啟他的俱生智,就像協助種子早日成熟。
如果你領受一個 “ 今拉 ” 加持灌頂,必然表示已曾經領受過一個喜金剛等等大灌頂,而且戒律沒有衰損害(如每天唸法本,有守14根本戒)才行。
今拉加持灌頂是加強你已有的東西,對於一個從未接受過旺千大灌頂的人,就不應該引薦他領受加持灌頂。
所以 “ 今拉 ” 是絕對必要的,之後就可以參加 “ 解囊 ”,意思是隨許。
一般而言,“ 解囊 ” 是較短的灌頂。
金剛乘密續,一般來說分為四部瑜珈。
在此我要強調,金剛乘教法較繁多,所以不同的成就者依據不同密續傳承而有不同分類,例如:六部瑜珈、四部瑜珈或三部等等。
在我們的傳承中是分為四部瑜珈,主要是事部、行部、瑜珈密部,和無上瑜珈密部。
事部瑜珈是非常基礎的一種瑜珈。
事是:指事業、行動、身體舉止。
所以這是非常基本的修持,是針對初階的人,不能專注于內在禪修的人。
主要的修行方式是注重於外在的形式,例如:“ 紐涅 ” 八關齋戒觀音法門,這是屬於事部。
行部瑜珈,是為中根者,外在的形式與內在禪修並重,是針對中等根器之人。
繼之,瑜珈密部,是針對較上根之人的修行方法,是著重在內在禪修。
無上瑜珈密部,是為了根器非常敏銳的人。
修行重點是指標對所有好與壞等的一切狀況,皆可以導入並轉為道用。
無上瑜珈密部是最高層的禪修方式,“ 無上 ” 的就字表意思是無有其上,是故這是最頂尖的了。
以上這四部瑜珈各有其不同修持方式,不同本尊和不同的灌頂,故有其各自不同形式,例如:事部為一種非常基礎的瑜珈,針對初階者。
所以嚴格來說,事部中並無自生本尊,與經乘非常相似。
不同的傳承有不同的解釋。
就如大家所知,藏密共分為四個主要傳承,例如格魯派也主張為了如法接受 “ 解囊 ”,必須先接受大灌頂,但是他們公開給予每個人 “ 解囊 ”,其解釋是說,已領受過大灌頂之人,應該觀想自身為本尊相,因為已在領受大灌頂時獲得允許作如此觀想;而那些尚未接受過大灌頂之人,是不允許做自生本尊觀想的,應該觀想本尊在自己頭頂之上如同給予加持。
所以這是一種把 “ 解囊 ” 傳授予每個人的方式。
其他傳承如寧瑪派和噶舉派比較方便。
根據他們的觀點,有些 “ 解囊 ” 較繁瑣,甚至可以取代大灌頂,所以可以傳給所有人。
尤其是像無上瑜珈部等較高階的 “ 解囊 ” 共有四部灌頂,就確實需要先領受大灌頂了。
以就像這樣子,在下部密續中有些可以傳授 “ 利得 ”,但是大部分的 “ 解囊 ” 尤其是上部 “ 解囊 ”(事實上,有四灌頂的 “ 解囊 ” 只在上部密續中才存在),絕對需要領受過大灌頂。
要判斷一個人有沒有接受過大灌頂很難,而且誰堪受大灌頂也很難下定論;給予灌頂的上師必須具有許多功德和條件,即使他們已受過大灌頂也修持了,但是他們是否能堪任傳授與灌頂,卻又是另一件事了!
---“ 解囊 ”,必須先接受大灌頂,但是他們公開給予每個人 “ 解囊 ”,其解釋是說,已領受過大灌頂之人,應該觀想自身為本尊相,因為已在領受大灌頂時獲得允許作如此觀想;而那些尚未接受過大灌頂之人,是不允許做自生本尊觀想的,應該觀想本尊在自己頭頂之上如同給予加持。
那些尚未接受過,旺千大灌頂之人,是不允許今拉的---而接受過旺千大灌頂之後,沒實行了每天必修儀軌,而醬將會丟失,沒了旺千資格,也不能得到 “ 今拉 ”,---以前灌的 “ 今拉 ”,也就慢慢全部失效了,其它依此類推......
旺千大灌頂的成熟就是給你智慧,沒作了每天修儀軌,而沒了旺千資格,這旺千資格沒了,就啥都沒了!
--- 分享一下 ---
密宗的小常識:
市面上有一些超渡用品,叫做陀羅尼被。
其實就是一塊布,通常是黃色,(一些是白色的),上面會依據不同的經典或傳承而印上了各種梵文咒語,提供給亡者的家人蓋在亡者的身上。
記得,不是蓋在棺上,而是蓋在往者的身體上。
但,很多人卻蓋錯了。
包括有次去---剛往生的佛教居士喪事,去到的時候,已經有他一群的同門師兄在為他唸尊勝陀羅尼。
往棺木一看,同樣的也是犯錯,蓋成字體朝外。
想當然是沒有告訴他們,因為我不是他們的同門,又不是大和尚,講了之後未必有人會聽。
能明白為甚麼大部份的佛教徒會認為要朝外,因為這陀羅尼被蓋上去後,外人可以看到他的遺體被莊嚴的梵文咒字包圍。
換句話說,有視覺效果。
但,事實上的做法是佛教密宗認為這些咒有神奇力量,能夠加持亡者。
所以,正確的做法是沒有視覺效果的,是要把咒字朝內,把咒力朝向亡者。
不是朝向還沒死的陽人。
分享以前跟某仁波切學大手印時關於《四字大手印》的其中兩句口訣:
一.要深信無佛可成。
二.要深信無輪迴。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看境藉助視聽耳目來修,這是大部分人最習慣的方法!
中品則是使用想像的方法來修,不管是用回憶的;還是幻想的總之就是帶出感覺來修,這是想像力豐富的人喜歡的方法!
而最上品的...這種外不藉境界,內不帶出幻想回憶;就只是一種很純粹的,以感受為最高準則的禪修,就某種層面來說,是頗有禪的意境!
單純的認為,只要把握住這兩句口訣,不管是修行途中出現任何體驗,都不會輕易的對號入座,認為自己修成功了甚麼果位,因而產生自我合理化的情況,走錯方向陷入惡性循環,因為人最怕的就是就是自己騙自己!
再一次提出警語:修行被師父騙,是悲劇;修行還被自己騙,就是更恐怖的悲劇了!
怎樣知道一個人是能夠騙自己呢?
口講一套大道理,行為卻與自己的道理大相徑庭,但,你可以從他的語氣和眼神中看到他講那番大道理時的真誠。
進入一個行業就宣布是為了幫人,做不到生意的時候就說你封閉,生意失敗後就告訴自己進入這一行不是為了賺錢。
別人暴力就叫做不應該,自己打人就叫做有苦衷。
騙自己為甚麼是個恐怖的悲劇?
因為他們認為他們已經看清楚了自己,認為自己是內外一致的君子。
反觀自省的鏡子打破了,看起來只是自己不會成長,事實上除了會傷害自己,更會傷害到其他人。
自己打了人就叫做暴力,生意虧了就是虧了,如果不能接受自己是有暴力傾向的,你永遠不會改,如果不能接受自己生意失敗,進而把自己封為偉人烈士,你還沒有接受你的教訓。
如果有人能夠真的做到以上兩種行為,就某種程度而言,這個人的心理修為,其實已經達到某種,讓人望塵莫及的境界!
那你是不是很沒有安全感?
相信有很多人都被問過,有沒有安全感這個問題,覺得很有趣,因為,從來沒有見過所謂有安全感的人。
那你要回頭來問問自己,你給了自己多少安全感了。
我們太常向外找答案,卻忘了往往心中都有了鑰匙。
有心不是萬能,更何況是單方面的有心。又或者雙方都有心,但想要的都不同。
其實我們就可以給自己安全感了!
有些可惜,注定是可惜。
有些可惜是不用可惜!
讓我們開始練習吧!
記住,安全感是練習來的,是一次次與自己的對話,一次次與感受接觸累積來的。
別擔心,還是會講錢的!
君子愛財,要取之有道,所以,沒有人是不愛錢的...
愛錢的方法可分為三等:
愛錢最直接的方法是靠物慾,另一種愛錢的方法,則是所謂的自我實現;最上等的愛錢,就是很單純的喜歡錢這個東西......
如同修大手印一樣,還需要兩個口訣!
一.要深信沒有富貴秘訣。
二.要深信沒有貧窮魔咒。
堅持這些就能保證賺錢嗎?
誰也不敢保證,但是如果你真愛錢,又願意深入了解金錢的遊戲規則,那麼可以保證你不會輕易被別人騙,如果你同時又深信沒有任何秘訣與魔咒,那麼可以保證你不會因為看到誘人的陷阱,就自己對號入座的跳下去,換而言之你不會自己騙自己!
既然不會被別人騙又不會自己騙自己,那麼就像修佛是找回自己的本性一樣,錢也就會回歸錢的本質,那就是物以類聚,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讓自己的錢開始吸引同類!
你將會開始看到各種不同的機會,事實上我們每天都會看到很多機會!
在開始找尋不同賺錢機會之前,仍然會建議思考錢這個工具發明出來的目的到底是甚麼?
雖然可能永遠無法找到一個標準答案,但是我們可以給自己的答案,而我們的答案將會決定我們的選擇,而我們的選擇將會決定最終的結果!
總之開始找吧!
倘若你問我:「該如何樂於工作?」
其實我是最沒資格回答的人,因為我算是棄業工作者!
就是這樣的任性又不負責任,或許才能找到回家的路。
因為真正改變人的不是時間,而是放下執著的當下。
是的,旅人只是想出門找人聊聊天,如此簡單而已。
喜歡旅行的人有二種,可愛與可怕。
我一度偏可怕,現在介於中間。
三毛、海明威、尼采,都喜歡流浪,卻有同樣的人生結局。
然而卻覺得他們在旅途中獲得超然的勇氣,已超越生死,比可怕更可怕!
有人說他們對世界看得太透,超出我們常人所能理解的範圍,在面對死亡時就足夠的坦然了,也有人說是太孤獨。
我們每天疲憊地忙碌,還要擔心工作,擔心未來。
慢慢地深刻意識到柴、米、油、鹽才是生活的主調。
對於我來說,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還包括了自己的軟弱,膽小,脾氣不好,小心眼,憤怒。
我以為去了西藏;也騎了車做自我追逐,就能學會克服任何困難,能夠樂觀對待生活。
也就是說,那個我不喜歡的自己;從來沒有離開過我,他仍然是我。
因為以為靠著這些,我會變成那個不一樣的我,但我發現並不是這樣時,讓我有了很大的落差。
後來呢?
我的落差...來自於我一直都不滿意自己是誰。
於是,我的心情落入了谷底。
曾經,在那段日子,哪裡也不想去,不願出門,不願見朋友,不願工作和運動,只想按停時間,逃避現在。
想起過去為了低薪而不斷抱怨的自己,整天都在想著要跳槽或是批評公司小氣,遇到瓶頸時總是怪罪公司制度出問題。
因為...回頭看過去的生活,才能看見自己現在的可怕模樣。
好久沒有生活在其他地方,所以我只好佯裝是 " 入境隨俗 "。
經歷,告訴我們:就算環遊過世界,煩惱也不會隨著消失。
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都在,一樣都不會少。
但是...後來才發現,這些都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來源:網路...
2015年1月4日 星期日
難得的是:有心人
情緒沒有好壞之分,也沒有正負之別。
但,情緒確實是有舒適和不舒適的分別。
很多人會很斷章取義的把不舒適的情緒判別為壞的或負面的,好和壞就是價值觀判斷,接下來再用自己先入為主的價值觀來解釋、合理化、烈士化或妖魔化這些情緒。
但,幾乎每一個『不舒適』情緒的背後,都是要你採取一些行動的。
仇恨、憤怒、妒嫉這三種情緒的行動力是超強的,同時也是推動自己進化的無上動力,你只是需要找到對自己有利的管道。
情緒還沒有給它解釋之前,是能量;給了情緒解釋後,叫做煩惱。
情緒是毒藥還是甘露,視乎於你能不能在能量轉換成煩惱之前,看到它、捉到它、用到它!
〈順從〉的好處,就是每個人都喜歡你,除了你自己以外!
小時候我真的很怕交朋友,上課要分組是我最大的夢魘。
變得 " 出奇平凡 " 的方法,不知不覺間;我已完成人生當中的一半了......
(內牛滿麵)
就像...
曾經的30歲一樣,早個10歲,會被說年輕不懂事,晚個10歲,會被說中年不成熟。
半生不熟的30歲,處於渾沌人生的交會點。
工作、感情與人生,無數個漩渦會出現在同一時刻,彷彿會掉入被迫做抉擇的洞。
還記得30歲以前,父母總會用疑惑的眼神問我:「你可以安安穩穩做一份工作嗎?」「你有打算要結婚嗎?」「你知道自己以後的路嗎?」
所以我粉討厭待在家,每天都想逃跑。
把這樣的躲躲藏藏當做保護膜,後來發現只是保鮮膜,一戳就破。
我躲的,是怕長輩們戳破我對未來的恐慌感。
人都習慣用嘴巴找答案,其實生命中有很多時候要靠耳朵與腦袋。
為何30歲適合大流浪?正因為太混,混亂到無法找到一個安身立命處。
此時就該四處漂泊流浪,無論是浮光掠影走馬看花,還是細心吟味下馬觀花,人生要去體會與歷練,才會轉化成生命經驗力量。
這並不限於旅行,沒人說一談到流浪就要去旅行,可以是感情、工作與未來。
在曾經流浪的日子裡,摸索出一個有趣的現象,無論在何種行式下的流浪,均會互相影響。
好比你的旅行流浪,會影響工作與感情;工作中流浪會影響旅行與未來;感情中流浪也會影響旅行與工作。
總之,人是一台很精密的生物儀器,牽一髮而動全身。
早已過了30歲的我,愈來愈沒本事作大流浪,經濟與道德責任上都不允許,目前也暫不需要帶著躊躇腳步出走,去放縱、放蕩、放浪、放肆。
在每一趟大流浪裡,我們都會不小心成為大人。
人會心甘情願接受不如意的人生與約束無止盡的慾望,直到相信生命的一切自有安排。
但必要時,還是要和老天爺作對!
「時間無價」,只不過是一個信用卡廣告謊言。
曾經心中滿是惆悵與敬佩,望著眾多應付的種種帳單:學貸、房貸、租屋費、保險費、油錢、照顧小孩或父母、對金錢的渴望、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人生方向,這些生活中的不安定因素,也不知如何熬過這種非人道的生活,但還是得努力撐過來。
現今的旅行變得便宜與容易,但情緒負擔變得愈來愈沉重。
經常聽見意志消沉的人,說想要離開居住已久的城市,想藉環島或出國旅行給自己充電,看是否有機會忘掉舊煩惱找到新大陸,如果可以最好能移居遠方當個異鄉人。
早些年,我完全支持這種離開行為,人要走的愈遠才會對生命有所體悟、國家要看的愈多才會認識世界、朋友要交得愈多才會開闊心胸。
可是,這幾年讓信念逐漸瓦解,倒不是說反對,而是開始質變。
因為發現獲得勇氣的方式不只一種,出國旅行不再是唯一獲取能量的礦坑。
在感到厭倦與痛苦的城市裡保有樂觀,不輕言放棄與投降,同樣能獲取生命力量。
一日的城市小旅行,讓我看見勇氣的力量。
如果,你有機會出國旅行,請瘋狂大笑;若沒有,也請在辛苦的城市生活中保有微笑,總有一天會輪到你。
人總是害怕去追求自己最重要的夢想,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不配擁有,或者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去完成。
那人為什麼會想要旅行?
因為在一個城市活膩了,就要在另外一個城市重新呼吸。
也是因為在附近城市繞久了,就要去更遠的城市去感受陌生。
人為什麼不能停在原地?
因為人生的答案不只出現身邊,是需要我們離開去尋找。
人生大困惑,不管你經歷多少,都希望你的日子快樂與充實。
還有:
沒有人會對你的快樂負責,不久你便會知道,快樂得你自己尋找。
人生這條路,不知道從何時起,我們都帶著悲傷往前走!
我們都以為,至少總有一個人會帶給我們快樂,但我們都忘了,沒有人是必要對一個人好;而且我們都忘了,沒有一個人能剝奪我們的快樂。
所以,一直努力在他人身上尋找喜樂,不如反觀己身,想想自己如何能取悅自己,再想想,今日的你,是如何虐待自己!
幸福是自己內心的感覺,而不是別人的評論。
真正的幸福和悲哀,只有自己才懂,每個人的幸福含義,都不會相同吧?
再來...
世上最難求的是愛情,最難受的是無情;最難還的是人情,最難斷的是感情;最難得的是友情,最難分的是親情;最難找的是真情,最難猜的是心情;最難報的是恩情,最痛苦的是自作多情;最可愛的是你微笑的表情!
年輕時候最大的財富,不是你的青春,不是你的美貌,也不是你充沛的精力,而是你有犯錯誤的機會。
成大事必須依靠五種人:高人、貴人、內人、對手、小人。
五種人各有其作用:高人開悟,貴人相助,內人支持,對手鼓舞,小人成就。
--- 經典一下 ---
禪修初期,建議坐的時間不要太長,平均每次以10-30分鐘為宜,當禪修產生很好覺受或境界時,就迴向並結束禪修,千萬不要戀棧美好經驗。
如此,對禪修就會越來越有興趣,並會期待禪修,隨後可慢慢將時間延長。
切記,不要强迫自己一次坐很久,否則可能會越來越厭惡禪修,甚至逃避它。
修持,其實也不需要這麼多的本尊,一尊就足够。
但是,請大家一定要記得,觀修本尊時最重要關鍵,就是:當你在修持某本尊時,這一個本尊,祂並不是單獨的一位本尊,完全不是,你要深刻記得,祂的本質就是十方諸佛的本質,本質是相同的。
大概覺得,每一尊本尊都是彼此獨立的。
但其實所有的本尊的本質都一樣,修持一尊就是修持一切,是一樣的。
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兩者不可能同時承辦,一個貪戀此生的人不可能成就出世間法。
如果有人聲稱他世間法與出世間法,都可以同時進行,其實他們已經成為修持世間法的人了。
精進是一種自然熱衷於修習善法的心態,修行是自然的事,刻意去做反而不是修行了。
我們生命最重要的挑戰之一,就是對 “ 自己是誰 ” 和 “ 自己在做什麼 ” 保持覺察。
讓這個覺知一直都存在,是心靈成長的一股極大的支持力量。
所謂的法,所謂的修行,就是要調整、改變自己的心。
想要達到這樣的目的,是要有計劃性、有次第性進行的,要不然只是看心情、隨意要修不修是不行的。
在實修中,不要以時日來衡量修證的高低,而應當觀察自心的修行練習力的深淺,觀察煩惱是否減退,恆常憶念自心,不要自討苦吃,不要自欺欺人,不要欺騙本尊和護法,不要毁壞自他。
我們常說的「加持」,到底是什麼?
它看似無形,但又能被感受到,似乎又是個能被給予的東西。
可以舉個例子來說,「加持」像是跟隨在父母親身旁的孩子,因為父母的存在,讓他感到安心,我覺得這就是加持,也無法精確描述,或許就是那種氛圍。
佛並非高高在上,從生活中找出佛來,永不分離。
能够幫助自己改善生活,在生活中不脱離佛法,對於佛的追求,要自内心出發,而不是要常常去寺廟拜拜或念經,如果没有用心的話,拜拜也是没有用的。
簡易睡眠瑜珈
“ 以善心入睡,睡眠即成善;以惡心入睡,睡眠即成惡。”
很多人睡前會回想一天發生的事:今天做了什麼明天的計劃等。
這段時間很重要,我們可以反省一天做的善事與惡事,並且發願明天減少惡行,增長善行。
如果能够在睡前好好反省發願,睡眠也會變成帶有善心而有意義。
〈遺忘走人生 〉
一個人走到盡頭,又折回來;說排隊的人太多了,下次吧!
一年中最期待的,就是最重要的事都還未發生;還孤獨地走著長長的路......
以前你是否可以跑給時間追,凡事總是準備好,等時間的到來;現在你是否追著時間跑,一眨眼又是個禮拜天、一回頭又是快過年?
以前你是否在上課、聽講、看電視時,總是興致勃勃而精神抖擻;現在你是否總是過沒多久就跑去夢周公了?
以前你是否不允許自己出差錯;現在你是否管它錯不錯,日子就是給它輕鬆過?
若是,證明歲月不饒人,你已不年輕,老了!
但是,人老心不老;髮白人生不留白......
不管歲月饒不饒,我們還是可以把自己活得好!
就是這樣子的人生,路才越走越清晰?
有一種人生是:不得不放棄,就醬平淡過日子吧!
人生就是不斷的重覆,幸福其實就是不斷的重覆,甚至連吵架的痛苦也是重覆。
因為我們既不生活在過去,也不生活在未來,我們只有現在,它才是我感興趣的。
如果你能永遠停留在現在,那你將是最幸福的人。
生活就像是一個節日,是一場盛大慶典。
因為生活永遠是,也僅僅是我們現在經歷的這一刻。
總有一些遺憾,會漫過我們的人生,成了永不褪色的的烙印。
曾經...相信自己,已經很謹慎地生活:細心地做選擇、 努力地工作、可惜,仍然是錯過了。
天真的以為,生命中的一些燦爛光彩,可以彌補所失去的痛。
也許,遺憾就是這麼難纏...
那些錯過的,失去的,永遠像是一杯甜蜜的苦艾酒,不能嚐透!
我們的日子是滿的, 生命卻是空的,頭腦是滿的,心卻是空的!
時間,像一陣凜冽的寒風,吹殘你生命的氣息;還是像一陣甘霖,滋潤你的生命?
其實,你有決定權。
曾經有,現在還是有......
來源:網路...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