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

瞭解這顆心


尋道場,覓上師,我來問你,目的是什麼?

若目的是為成佛,佛是你自己,佛是你的心,不在心地做功夫,還到哪裡去拜佛、求佛、成佛呢?

若為除苦,苦從哪裡生起?

苦從心裡生起,若苦從心裡生起,不向心中殲苦,還向何處用功?

那歷劫修行,都還只在外面做功夫,何日才能真解脫?

若想覓道場,問題處即是道場。

若想覓善知識,自己行住坐臥日用者即是。

認識到自己走錯路的人,趕快返回來;抓錯了東西的人,趕快換回來。

修行和做世上任何一件事一樣,要目標明確、道路清晰、方法正確,然後勤加用功,才能成功。

以平常心,觀修、清除,你生命所有的故事…

最究竟的領悟是,沒有任何故事地活在現在,這是解脫之道。

事實上,佛教所有的見地,都是修行者如實觀察自我身心和萬物所得到的 “ 結論 ”。

是先有觀察,後有見地,不是反過來。

只要我們能如實觀察身心與萬物,那些見地就自然會見到,不費什麼力氣。

我們現在之所以難以見到佛法見地,是因為我們觀察不能做到 “ 如實 ”。

不能如實的原因是,我們的心沒有清空。

我們帶著自己的成見觀察,受自己原有成見的影響,所以無法見到諸佛之見。

整個認識佛法的過程,基本上是清除自己舊有知見的過程。

頭腦裡沒有任何故事的看世界,很容易獲得諸佛之見。

沒有故事的看自我,便能獲得人解脫;沒有故事的看萬物,便能獲得法解脫。

凡夫生在故事裡,死在故事裡,高興在故事裡,痛苦在故事裡;唯有諸佛菩薩出離故事,在故事裡而沒故事,故事不能影響他們。

所以,他們是自由人、快樂人,沒有故事的自由,沒有故事的快樂。

把舊故事清除的乾淨,我們就徹底見到佛之見地;舊故事清除不乾淨,留多少故事,留什麼故事,我們就被什麼故事、多少故事所障礙、所纏縛、所不自由。

所以,說來道去,“ 故事 ” 是關鍵。

觀察身心時不必管什麼大乘見地,丟掉所有的見地故事,只是如實觀察。

有一觀一,有二觀二。

不要以 “ 我知道 ” 的心觀,要以 “ 我不知道 ” 的心觀。

如此久觀,必能親見或證實那些大乘見地。

僅僅觀察透自己的身心,就能遍證大乘所有的見地。

聖人把自己關在小屋裡,就能知遍天下的道理,為什麼呢?

身心與萬物不別故,徹觀自己的身心便可得知故。

觀察自己的身心,可徹底解脫,可徹證真理。

觀察自己的身心……

想要生起平等無偏的慈悲心,我們必須平等地看待每一個眾生,而不是對某些人特別的好,對另一些人卻特別的排斥。

平時我們觀修平等心的時候,把今生及過去生中的父母親人觀想在自己肩膀的右邊,把今生及過去生中的冤親債主、仇人觀想在自己肩膀的左邊,並且想像他們是平等的。

長時間這樣觀修,自己和所有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覺受自然會生起來。

什麼是念佛呢?

念佛就是觀心,觀心才是真念佛。

如果不觀心,談不上在念佛。

為什麼呢?

因為心就是佛,如果你念佛不去看心,不去觀心,如何稱得上念佛呢?

念佛有四種,所謂持名念佛,觀想念佛,觀相念佛,實相念佛,但不管哪種念佛,本質都是觀心的藉口,觀心的入門,目的都是讓你歸心的。

只不過路徑不同,由從名到心的,由從相到心的,由從分別到心的,有從對性境的認識到心的。

不管哪種途徑,不忘回心,不忘歸心——不忘觀心。

能回心,能歸心,能觀心,是名真念佛。

不修而修,不證而證,並不是不修不證。

若完全不修不證,那和一位天真、從未修行的孩童有什麼兩樣?

大菩薩不修而修,是以不修作修,因為他們找到自性妙明本心,只是安住此妙明本心,即是不修而修。

不修而修,是他們不再採用對治的方法,不再採用以幻制幻的方法,而是採用安守本真,以最小的力,最小的造作,作最大功效的修行。

並非他們不修,他們修,只是和從前克服、消滅、消除等不同。

同樣地,不證而證,亦復如是。

不證,並非沒有什麼可證的,有可證的,只是那個可證是你本有的。

不可得,並非無得,有得,得的是那本來就有的妙明真心及其照耀下的一真法界。

若修行真的無修無證,那麼三世諸佛所修所行,皆落入虛妄。

一切修行都是觀夢修行,一切修行都是在觀夢。

密勒日巴尊者:不要去模仿他人…

【 “ 無 ” 並不是沒有,而是無限。】

若是修行人,當於時時處處,收萬法,歸一心。

瞥見空心,做回空王,頓超三界,了脫生死,直成事實。
一切解脫,悟空為始;所有成佛,見空王身。
能見空身,目睹世尊;觀法如幻,知菩薩心。
法界幻波,是彼六塵;了法如幻,當見空心。
空心空王,空王空心。
世人修行,瞥見空心,做回空王,成大解脫,沒得商量。

宇宙間,法法看似有,法法求則無,這就是“妙”法了。

萬法的實相,不是此有而彼無,此無而彼有,而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亦不是此消彼長,而是不增不減。

“ 我 ” 的所謂誕生,是因緣生念認彼為 “ 我 ” 時,而那是即刻的,也是虛妄的。

並不是一切為我而存在,也不是我為一切而存在,而是,像似有個我,貌似有個存在,它們在夢中相待。

本來面目就是沒有面也沒有目,而那 “ 無 ” 也是夢中的一個無,沒有是什麼真實的,因為沒有什麼能夠生在夢外。

沒有什麼東西屬於我,我也不屬於什麼東西,因為能屬於的物和被屬於的人,是空花對空影。

為了證明自己不傻,我們卻做了很多傻事。

我說沒有死亡,並不是死亡不存在,而是 “ 我 ” 不存在。

活出無生來,這是真正的生。

倘若害怕死亡,生命便不曾真正盛開。

認出沒有 “ 我 ”,也沒有 “ 我所 ( 擁有的東西 ) ”,人的自由到達最大程度。

我不比老天生的早,也不比老天生的遲,老天生我時,我也生了它。

領悟沒什麼了不起,即使最偉大的領悟,也等於零。

不管你領悟,你都在這裡;不管你有無領悟,那真實的不會改變半分。

修行人兒,修行途中,別被那些領悟所迷惑了。

我走在大街上,為這顆心的世界讚歎不已。

-- 分享 --

在禪修起程之前,最重要的是尋找到正確的禪修工具和合適的禪修目標,如果這兩點沒完成,沒法禪修。

那麼,正確的禪修工具是什麼呢?

簡單地說,就是我們常說的本心、本覺、妙明真心、性淨明體等名詞所指的那,它就是正確的禪修工具。

通常,人們都選取身體、感受、心和各類心理變化來進行禪修,即所謂的四念處-身、受、心、法。

當然,你把四念處說成五蘊,而對五蘊的修行也行,它們的內容基本上相同。

以它為工具修行,修行正確、簡單而有力。

正確的使用禪修工具,修行本身就是無為法。

不使用正確的禪修工具修行,修行儘成輪迴流轉有為法。

當我們找到了正確的禪修工具,確立了合適的禪修目標,清楚了禪修工具和目標之間的關係。

四念處的修法,從身體開始。

早晨醒來,身體從床上站起來,體會身體只是身體,它既不是我,也不是我的,它只是它自己。

看起來身體和我們的心最近,它們的關係最為密切,只不過是指有心在 " 身體 " 這種存在感的迷失更深罷了。

也不要期望自己能一下把嗔恨貪執全部放下,否則你會被挫敗感深深困擾,覺得自己修行沒有成效,從而逐漸退失修行的熱情。

修行需要耐心,要允許自己失敗和重來,只要不放棄就好。

我所謂的醒來是指心醒來。

因為我們的心在事事物物上睡去,因此它也能在事事物物上醒來。

我們稱作的自我覺悟,就是心起而認識到這一點。

沒有什麼東西比 “ 身體 ” 更能關係一個凡人的憂愁苦惱和恐懼之心了。

我們人生所有的痛苦,要追溯源頭,幾乎都能找到身體那裡。

因此,假如我們能夠解決身我見——有關身體的錯誤感知,人生的大部分問題也就解決了。

於萬法中,身體真的只是普通的一法。

修行心念處,不僅僅是看住念頭,且還要看穿念頭;即,不僅要看到它,不讓它引起連鎖反應,也要看穿它的全體虛幻不實性。

禪修之法,從對治開始,到發現和證實無可對治結束。

一種事物,當你認為它是真實的時候,你去對治它;但當你發現,它根本就不是真的存在時,對治就結束。

對治結束了,但同時痛苦也結束了。

這才達到真正意義上的修行。

禪修之法,最終是要達到這一點的。

四念處的修行,實際都是法的修行,因為它們都是法。

身體是一法,感受是一法,心及它的種種念頭是一法,每種事物都是一法。

當我們能對一法徹底瞭解,我們就能夠對所有的法瞭解。

經過對法念處的修行,最終我們只見一法,最終不見實有諸法分別。

四念處的修行,從身到受到心到法,是一個科學的階梯和次第。

來由從對身體的禪修開始,抵達和安住在對法的認知中。

如法生活,是最終的目標和狀態。

修行還有什麼困難呢?

剩下的就是未經修行的心親自去經歷這一番,親自去驗證這一番了。

正確而正行的禪修,是活生生充滿生命力的,它一點也不枯燥,它決不可能是枯禪,不可能是老樹昏鴉的情形,它更多的是小橋流水人家的悠閒、單獨與快樂。

持覺觀念:保持見聞覺知的單純性…

持覺觀念,別讓你的念頭跑偏了。

什麼是跑偏了?

陷入故事,陷入複雜,陷入煩惱,陷入疑惑,陷入痛苦等等,都是跑偏的象徵。

記住,這句話:任何有執著的地方 就會有痛苦…

保持見聞覺知的單純性,是持覺觀念的要點;請因持覺觀念,讓自己待在單純裡。

修行之人,如此醒來,這樣醒來。

如果你是禪修人,你不用,你向內,你可以向著自己內在無限深處的心際星空旅行。

且不用假借任何高級的或不高級的外在工具,你以正確之心,以超光速的速度到達自己內在所有的星球。

內在就是外在,你在這兒瞭解的,在任何一個星球上也只不過是這樣。

一套無為自化的拳法,已經打完收工了!










來源:網路…



2015年12月20日 星期日

就去觀照,甭管開悟


不管有沒有徹悟,開悟僅僅是修行的開端,不要期待一開悟就什麼都結束了。

並不是這樣!

開悟僅僅是進了那扇門,修行才剛剛開始呢!

開悟不是認識到什麼真理,也不是獲得什麼或寧靜或狂喜的體驗,這些都是開悟的副產品!

對真理的認識屬於意識的境界,對喜悅、安寧的體驗屬於感受的範疇,這些都是五蘊的運轉,不是開悟。

開悟是直接看到當下的真實,真實的自己、真實的存在,不是別的什麼。

不管你開悟沒或徹悟沒,練習觀照,儘量待在觀照的狀態是沒錯的。

所以,練習觀照吧!

管它什麼開悟不開悟、徹悟不徹悟、大自在不大自在、大喜悅不大喜悅、大慈悲不大慈悲。

一切都入觀中,一切都入照中。

常觀常照,自然出塵;常照常觀,自然似佛。

直識本體,直達本源…

人一生的問題,究其實質,都是自心和自心的問題,不存在心和外物的問題,因為心外無物,心外無世界。

莫管念頭是實是虛,不問覺知是有是無,且去體會,由此達本。

若識本體,不逐法塵;若識本體,斷諸疑惑;若識本體,不問是非;若識本體,直任萬用;若識本體,即如如佛。

覓本體,識本體,本體用,用本體,超然在一切諸有之上。

就像…

無論站著,還是坐著,坐禪,只是自然。

坐禪,是恢復你的單純和簡單;坐禪,是回歸你的自然;坐禪,是讓你的造作化為零,然後觀看世界是如何生起的,你是如何生活的。

靜靜的與萬物同在,將你的身體或思想,看作與天地萬物一樣的存在。

然後,將你的思想,看作和空中的聲響,鏡中的花朵,水裡的月亮一樣的存在。

那真實的從來不假,那虛假的從來不真,所謂坐禪就是認識到這點,並穩定在這種認識裡。

坐禪不是造出什麼,也不是減去什麼,只是讓心復歸自然,然後讓心對萬法的認識各歸其本來面目。

你回到你的本來面目,物回到物的本來面目,讓萬物各自處在其本來面目的過程,就是修禪,就是坐禪。

(坐禪就是修禪,修禪就是坐禪,此處坐禪和修禪同義。)

坐禪,只是心坐著,從某種意義上說,坐禪是讓心休息,醬才能回到其自然,物才能回到其自然。

再換一種說法:坐禪,便是活在當下(注:活在當下,不是死在當下;許多人將心死在當下,當作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便叫坐禪。

可以說,坐禪和活在當下是同義詞。

也許你對 “ 坐禪 ” 的概念不好把握,但去理解 “ 自然 ” 這個詞,這個詞是禪的要素,是走向禪的路,甚至就是禪本身。

明白禪了。

明白禪時,便是坐禪之時。

還有:

修行也是妄想執著?

長期以來我們都被 “ 執著 ” 一詞所困擾!

如果說一切事上都不執著,那為何又要制心一處?

就如觀呼吸要把心念集中在一個點上,這算不算是執著呢?

有一種妄想,你越想越給你帶來安寧的利益;有一種執著,你越執著越會變得越不執著。

它就是修行的妄想,它就是修行的執著;如果你堅定地修行,它表面上看上去是一種妄想執著,然而它正在一步步分解對妄想的執著。

像 “ 治心一處 ”、“ 觀呼吸時把心念集中一點 ” 等這樣的修行,為 “ 定 ” 所攝,也就是屬於 “ 定 ” 的修行,當你越修定,你越來到當下;當你越來到當下,越心無雜念;當你心越無雜念,哪還來的 “ 妄想 ”、“ 執著 ”一說?

修行定,心就來到當下;就超越 “ 過去 ”、“ 未來 ” 等這樣的概念。

沒有 “ 過去 ” 或 “ 未來 ”,妄想憑何生起?
執著到哪裡攀緣?

安安靜靜的處當下,妄想到何處紮根?

沒有妄想又哪來的執著?

佛教的一切修行,是為掃蕩你的一切妄想、執著,然後再回來掃蕩 " 它 " 自己的。

最終不存在妄想執著者,也不存在妄想執著。

所以,不用怕修行的妄想執著。

如果有可能,就多多妄想、多多執著於正確的修行吧。

生起修行的妄想,投入修行的執著,讓生命在這樣的妄想裡開花,讓自我在這樣的執著中消失,讓自由在它的光明本性中顯現!

再來…

無眼耳鼻舌身口意!

在呼吸的背後什麼也沒有,也沒有一個什麼藏在身體裡面念佛,身體是無自性的,心是無自性的,沒有一個什麼在你的裡面或背後,支持著你的一切舉動:維繫你的生命,達成你的思維。

不,沒有那樣的有自體的東西。

生命只是一個妙和合,它是百千萬億、無數無量的原因條件,以不可思議的方式合成與配合。

它是空體的。

在它裡面什麼也沒有,別企圖在那裡尋找出一個主或隱形的神。

一切都擺在那裡,事物所有的一切都沒隱藏,只等我們去如實看見。

如何去證實 “ 呼吸的背後什麼也沒有 ” 和 “ 並沒有一個具體的什麼在念佛 ” 呢?

如實觀察,觀察事物的緣起,觀察支持呼吸及念佛產生的所有條件,就身體有的觀察身體,就心有的觀察心,如此深入實觀,觀之又觀,便能得到證實。

通過思聞,能否悟到 “ 呼吸 ” 或 “ 念佛的是誰 ” 的實相?

不能,聞思僅僅是一種思維活動,僅靠思維是不夠的。

思維是空花,空花只能結空果。

就像科學家不能僅僅在實驗室裡純粹思考一樣,他應對研究物件進行如實觀察。

覺悟生命實相也一樣,如實觀察重於思考。

要醒悟身心的實相,像透過人身解剖或分析心理學可以嗎?

當然不可以。

如果這樣可以的話,解剖嫺熟的人體學教授或技藝高深的心理學家,都成佛解脫了。

然而,由經研究身心現象而解脫如佛的醫學家、心理學家或科學家並不多見。

我們必須以活著的生命,以正確的心智,向自己內部如實觀去。

通過禪定功夫能夠瞭解生命的實相嗎?

不能,禪定並不是慧觀。

禪定只為智慧的觀察提供條件,提供平臺。

我們必須慧觀——用如實眼,作如實見,才能覺悟生命的實相。

所謂禪定,不是凝神入靜、百思不想,或舉心外照、了了分明,而是不相信我們的故事,不被我們的知識、概念或念頭污染或牽制的一種狀態。

心經說:“ 無眼、耳、鼻、舌、身、口、意  ”。

凡夫眾生,人人明明感覺有眼有耳,有鼻有舌,有身有意,為什麼佛菩薩卻說沒有呢?

若說打坐修行,這就是你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若能明白這點,上面的問題也將隨之釋然,不再成為問題。

(注:無眼耳鼻舌身意,不是如上面所說 “ 感覺身體不存在了 ” 的無,非這種無。)

事實上,你一直是一位沉睡的佛,你一直都是佛,所謂 “ 成佛 ”,只不過是你還沒有醒來認識到這點。

成佛並不是真正的成,沒有 “ 成 ” 可成,因為你已經是了。

你已經是的東西,你不可能再次成為它,你只能體會它,除非你一開始就不是。

因此,所謂成佛,只是體會到你本來所有的。

向內觀照,發現你內在還不為人知的秘密。

真正的觀照不但能照見內,也能照見外,更能打破內外的幻覺之壁;真正的觀照不但能照見事物,更能照破事物——照見心在萬物上所作的畫壁。

深度的觀照是從簡單的觀照開始的,就從最基本的觀照開始。

覺性是無知的,對它而言,無所謂照不照,亦無生滅來去。

“ 心 ” 是指意識心,那麼覺大於心;如果 “ 心 ” 是指本體心,那麼心大於覺。

就意識心和覺而言,心是覺上的一幻。

就本體心和覺而言,覺和意識心一樣,是本體心平等的功能,此覺不等於本體心,本體心不等於覺。

覺是心的一用,幻是心的一用,心以它的覺去認識它的幻,最終它瞭解到,沒有什麼可認識的,沒有什麼可瞭解的,一切沒有真實,一切是它自身的遊戲,因此它停下了它的這種自我認識遊戲,它安靜下來,它開始享受一切——覺和幻,真和假都在它的享受之列。

要認識心,要認識超越 “ 覺 ” 的本源心。

覺性和識性是一 雙對立的概念。

覺性,和我們通常所稱為的無分別智、正智、般若、佛智、無師智、智等是相同的概念;識性,和我們通常所稱為的分別、意識、凡夫心、識等是相同的概念。

分別智、無分別智都是一心之用,智和識都是同一本體——心,覺性和識性都是同一心,因此說,心大於一切分別無分別、智和識、覺性和識性等,當然它也即它們。

修行一定要超越覺和所覺、照和所照、顯和所顯等二元對立,回歸一心本體,活在一心的世界,真正停止自心內部的分別和造作,實現真正的安靜和解脫。

覺和所覺都是你的心,分什麼覺和所覺?

照和所照都是你的心,分什麼照和所照?

智和識都是你的心,分什麼智和識?

覺和幻都是你的心,分什麼覺和幻?

覺性和識性都是你的心,分什麼覺性和識性?

諸大導師之所以分別這些概念,是為在泥河中找出一塊石板,引你過河的。

勿在這些分別裡分別,最終見分別而不分別,才乃於泥河而出了泥河。

覺,一心所現;幻,一心所變,覺幻何用多分辨?

智,一心所作;識,一心所用,智識不必多判斷。

一切諸法同一心,識了一心無云云。

勿強覺,勿強照,自然用心自窺妙。





就到這裡作個休息了,怕再醬講下去,又有人會起心動念,還有會花轟…

另外…

雖然我認為身心障礙,絕對不是一件不幸的事,但為了能夠幸福,而保有自己的價值觀很重要。

人類為了活得更好,必須反省自己的行為,找出做得不好的原因,思考對策避免未來重蹈覆轍。

如何處理一去不回頭的時間,應當就是面對人生的相處方式。

時間會不斷流逝,我認為有效運用有限的時間,必須費心聯結過去與未來的時間。

但我做不到。

因為做不到一般人做得到的事,我曾經不知多少次對自己感到無奈的厭煩。

可是又必須帶著,這些的障礙活下去,那不是光去怪罪此生的境遇,或要歸咎在誰身上,也不曾想過哪一天,能夠變得和一般人一樣。

但是,我和大家一樣,明天同樣在等著我。

相信今天的幸福,會帶來明天的幸福,因為,現在能夠保持笑容才是非常重要的。

—— 分享 ——

能幫助我們調整自己心的方法,就是佛法﹔而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狀況來調整,就是道次第。

每個人狀況都不同,所以要有道次第來幫助自己,修持才會順利。

就在當下…

我們選擇無明是 “ 自己的選擇 ”。

我們選擇覺醒也是 “ 自己的選擇 ”。

輪迴與涅槃純粹是不同的觀點,端視我們選擇要如何檢視並認定我們的體驗。

涅槃並不神秘,輪迴也沒什麼不好。

如果你決定要根據過去經驗去認定自己是有限、憂慮、脆弱或害怕,你只要了解那是你自己的選擇。

將來你老了,指望誰?

自己,自己,還是自己。

老朋友們切記!

千萬不要 “ 人在天堂,錢在銀行 ”,什麼「一個人很寂寞」、「老了沒人照顧」等種種負面訊息,早已是過時的說法。

要認清:

財富只是數字問題,名利只是短暫虛榮,生活才是人生的全部!

當個「樂在享受健康暮年」的人,人生就有如再度染上春天的色彩…

記住!在你變老之前絕對要:

身體強健,有錢、有閒、有朋友,並且有自己專屬的空間。












來源:網路…

2015年12月8日 星期二

我執生死夢


對於活著的時候,你什麼也做不了!

餓的時候,你不得不吃;睏的時候,你不得不睡!

你只是給身體食物和睡眠,它自己成長,它自己老,它自己病…

當你明白,不是你在活!

然而,那和你又有什麼關係?

於無我處立我,於非我處認我,是大眾的習慣跟錯覺。

當你明白不是你在活,那麼,命終時也不是你在死!

明白活時不是你在活,死時不是你在死,從生到死之間,還有什麼問題呢?

這不是理論,但從來就沒有人認出這一點!

永嘉大師歌裡,唱到:自從認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關。

再來:

夢是人類學習過程中,讓資訊變成長期記憶粉重要的一環。

在藏傳和印度教的修行裡面,如果你開始會在夢裡面的境界持咒的話,那表示咒語已經進入你深沈的意識中。

印度教則表示,該咒語有了初步的成就!

這就是一直認為神話故事和宗教經典的神蹟故事等,就跟 [ 夢 ] 的道理一樣,它們也是用著一些粉無里頭、粉誇張的文學意境,來間接隱喻著一些人生的意義或道理!

人類長期以來所學習到的,需要做 [ 夢 ] 來把所學的經驗內化,神話故事和宗教神蹟故事就是內化的過程。

問題是:一些宗教信徒們,都喜歡認定他們經典中的無厘頭意境,不是比喻!
而且還認為比喻就是真理。

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套,粉個別化的信仰、價值觀和性格,這些信仰、價值觀和性格不是不可能改變,而是往往它們會改變的時候,都是經歷一場粉大的衝擊,甚至是創傷!

而且就算是經歷了衝擊和創傷,你的改變不一定是個更有效率的改變,更何況創傷這種東西,是可遇不可求的!

有首歌詞是醬:跟著感覺走,抓住夢的手…

世人都喜歡如此,但作為修行人,卻不能醬子,要讓感覺是感覺,覺知是覺知,猶如鏡是鏡,像是像,亦如樹上的葉子,自己生,自己落…

君若問何為佛性?

亦問君何為個性!

若能實知個性,便能速覺佛性。

因為佛性,只不過是對個性如實的看待!

當你能如實觀察個性,佛性現矣。

如此而已…

心保持清明就是覺知,也是不離佛性。

醬用心不用腦,粉簡單。

只是習性慣用腦不用心,所以變得粉困難!

-- 分享 --

觀是地上觀,照是天上照。

觀,就像你圍著一棵樹看,照,就像是太陽或月亮在天空照。

觀,動用思維;照,純粹覺知。

觀,偏重有為;照,移向無為。

觀,是念頭在用功;照,覺知在啟用。

觀是照的起步,照是觀的升級。

頭腦成就觀,本心自然照。

觀照,通達兩端,既見名相般若,也見實相般若,所以…觀照吧!

觀照就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智者,是一直覺知著自己,是不重要的存在感,把自己變得像空氣般地存在,也像一股山澗的溪流,穿過一群石頭般地,淡然夾雜著在人群間…
那才是舒服的存在方式!
也喜歡醬的有覺知地活著存在?

就像…

一些有錢人突然想做大慈善,其實不用去歌頌他們的功德,人家只是做著錢財上的自保,因為慈善機構的錢都是免稅的,你要知道,大部分的那些慈善基金,還是有錢人自己成立的!

還有:

最無能的人,往往他們的自省能力也是最差的。

試問:一個人怎麼有足夠的智力去了解自己的無能?

繆執有對錯思維的人,就好像宗教信仰般,認為自己所信的都是真理!

對錯不是不重要,對執迷對錯的人,在面對事情的發生時,只會做怪罪的舉動!

這個社會已經有太多講對錯的人,我們更需要思考如何做到的人…

不是每個努力的人都會變得有才華、大富貴。

努力這個字,已經被人氾濫的運用,幾乎變成毫無明確定義的字眼!

不過,你沒有努力的話,你就沒有遇到突破的機會!

那什麼叫專注?

一般人總想倒果為因,直接想透過靜坐禪修來達到專注,過程中要耗費精神,去打壓干擾自己精神專注的煩惱、情緒和雜念!

專注,往往是跟你的情緒煩惱有關,問題是一般人的煩惱導向和情緒的焦點,都各為其主,一盤散沙!

問問自己目前最容易出現的情緒是什麼?

是憤怒、貪念、嫉妒、恐懼…

你有沒有好好利用這些做為推動力!

最後你就選擇 ( 放下 ) 這些所有的情緒,你以為你樂得清靜,其實你是害怕面對自己。

建議…

情緒是專注的燃料,如果你又生氣、又貪、又嫉妒、又怕,恭喜你,你活了!

你引擎的油門已經被踩到破錶,現在你只要選一個焦點,去放開煞車器唄?













來源:網路…

2015年11月16日 星期一

不是為了快樂


所謂︰“ 方便 ”,意指慈悲…絕不應該是劫持智慧!

佛教與靈修心理學有本質區別,切勿混淆!

心理學家的目標是要在這個娑婆世界(輪迴)中獲得健康與快樂;佛教徒則不是。

兩者所使用的方法可以很相似,佛教可以使用心理學的方法,但這並不代表心理學和佛教相同。

我們總是急於去修各種法,也總是想得到最殊勝的法,修行,會讓你痛一點,但是相對你會清醒些,因為真理總是喜歡拆穿那些美麗的謊言。

有許許多多現代所謂的導師和作家,他們教的並不是什麼佛陀沒教過的新穎的東西。

這裡講得很簡單。

只要這個修行人或者佛弟子對佛法的見地至少有一點理解,佛教並不排斥任何其他的方法,我想我們必須促進見地上的理解,這樣,我們真的可以很開通、很勇敢地使用各種各樣可調整、具娛樂性,以及不過時的方法。

也就不必發明任何新的藥方,藥方已有很多。

但是,簡而言之,無論藥方是什麼,這裡的藝術就在於去習慣它。

這全都歸結於此。

看要看透,照要照破!?

一般情況下,看要看透,照要照破,對於止息生命的痛苦,這種看或觀照才真的起作用。

如果你不能看透,那麼,即使你觀照一萬年,那個怕的根源仍在那兒。

即使你時刻充滿覺知,對它們保持歷歷的觀照,你仍會害怕不已,害怕仍會藏在你心的某個角落。

因而,要想真的免於人生的痛苦、害怕,你必須以智慧照見萬物的實相。

這也是為什麼佛教常說,僅僅訓練出 “ 定 ”—— 心保持不被干擾,是不夠的;還必須要生起智慧,看見一切事物的實相。

在解脫的元素中,智慧更加重要。

智慧藉由如實的覺知或觀照而來。

但用照性,達諸佛道……

照見五蘊皆空,首先要照見身體。

色身粗大,最為明顯,但眾生心浮,時時外馳,心與身日日相隨,卻似未曾見。

直到身體疼痛、難受、生病,出現故障時,乃才覺知到。

身為修行人,我們要時時睹見身體,處處與身體同在。

這是最重要的修行,也是觀照第一步。

當我們能與身體同在,便能自然看見於身體上浮現的感受,便能自然與感受在一起;當我們能與感受在一起時,便能自然看見心;當我們能夠看見心時,便自然能於一切法上見心;於是我們便能自然了解法,一切法即心。

觀照色身,能夠出離思維。

而後觀受觀心觀法,亦不費思維、脫離思維。

真修行是不用思維的,是離思維的。

因而修行第一要出離思維。

修行不需要多想,只需要照做。

一切正修行皆用觀照智,而非思維智。

做世間事用思維智,作修行事用觀照智。

行者修行,應先明瞭是事。

而修行,要照見五蘊,首先要照見身體,然後是照見感受,而後看見心,而後於一切法上見心,然後見全天下能見所見唯一心爾。修行觀照五蘊,先照見身體,次照見感受,然後照見心,然後照見法,從前到後,從外到內,從粗到細,是一個自然而然、自動自發的過程。不必費力,亦不必努力,依之前行,自然見法,自然見心,自然悟道,自然解脫。

照之一字,解脫之門,明道之道。

許多玄迷,一照而知,種種疑惑,一照而了。

但用照性,從所照起,直到獨照,不依他物。

諸佛皆是一照,純照而見空華妙道。

空華與妙道,同在一照之下,皆是妙心所呈現物。

照真照假,照玄照道,照盡一切諸有所有。

大眾修行,但用自身照性,一照出世間,一照見大道,一照妙樂永相隨。

所以,但用照性,達諸佛道。

還有︰

當你彷徨,無助,不解,絕望,滿懷憤怒,一心想著質問的時候,希望你能安靜下來…

必須明白,不是所有美麗的開始,都會有美麗的結局,不是所有按部就班都能修成正果!

有時候…我們就是不清楚在什麼地方出了錯,但是,這就是生活!

也不是所有的事,都一定要有一個結果。

很多時候,享受當下,當下才是生活……

接下來,活在當下……

說一切都不存在是不實際的,這樣的認知容易讓人陷入虛妄的唯心主義;若你真的知道花非花,物非物,接下來自然是息心淨意。

既然知道所知已非,所想皆妄,為什麼不活在當下呢?

當你把所有的修行工作都做完了,接下來唯一重要的事就是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的另一種說法是,幹什麼就是幹什麼。

例如︰你吃飯就是吃飯;走路就是走路,呼吸就是呼吸,睡覺就是睡覺……

凡事皆能這樣,便是活在當下。

何謂佛教的最高境界?

有者認為佛教的最高境界就是在一念不生中長時安住。

此乃對佛教不理解所致。

佛教不是教導我們消極避世,也不是讓一個有情變成一個麻木不仁的無情,更不是在他方樹立一個西方極樂世界,等待著何時能夠往生。

佛教的精髓是智慧,是緣起性空之諸法實相,故世出世間法均圓融於佛教教理之中。

故佛教的最高境界是面對現實生活,自心不受束縛的大自在境界。


過去的曾經,組合成現在的你,所以,你有勇氣直視過去發生的曾經嗎?

懂得降伏自心,你的生活就是修行,就是佛法。

超越昨日的自己就是進步…






來源︰網路…

2015年11月10日 星期二

信心裡的智慧源流


每個人的能力雖然有限,不管是自己修行,還是供養等各方面,能盡心盡力地如此發心的人,功德和驗相也會越來越增上。

對上師和密法不予重視,經常擾亂上師的心,以及不如法修持的這些人,所有的護法神都會捨棄他的!

無論我們修任何一個法,首先要對上師祈禱,然後再繼續修持,這是我修學寧瑪巴派系支分中最普遍的傳統。

竅訣的價值就在於能將自己所希求的結果,在盡快的時間內獲得。

有些人僅是重視詞句,而不重視意義,也不知道甚深教言的價值,雖然已經給他傳授過無數的教言,他都不會生起歡喜心!

但是,給他一塊牛肉或羊肉當食物的話,就特別高興?

在食物和大圓滿法面前,只選擇食物的,這種沒有信心的非法器,為什麼還要傳給他們教言呢?

如果沒有給他們傳法,難道就活不下去了嗎?答案是:不會…

意思是講,對教法一點都不恭敬,只喜歡財富的這種人,就不要給他傳法,否則就好像把金粉散灑在水裡一樣非常可惜,醬也是一種毫無智慧的做法。

為了甚深傳承的不間斷,仍需要依靠一個方便法來弘揚佛法!

才會一切都自然而然地成就,一切皆會吉祥和圓滿。

有些人經常宣揚竅訣,或是把教言隨隨便便就傳給別人。

這種人就像是飛禽損害水果一樣,教言的能力將被損壞乃至徹底喪失,以後非但自己不能享用,別人也無法從中獲益。

從沒有廣博智慧的愚者,或是聞思修行不究竟的這些人口中得到教言,如果自己沒有獲得絲毫暖相的覺受,就隨便傳講密法,這等同是愚笨的一種行為。

現在大多的凡夫俗子皆不具足法相,能對之講說教言、根機合格的人非常少。

若對不具法相的人傳授了密法,這就沒有什麼意義。

一般來說,自己必須有一個理解、證悟,雖然沒辦法表達出來,但在心裡卻非常明白,在自己心裡必須要有一個領受。

如果沒有這些,你傳講什麼密法呢?

比如,中觀裡面有離一多因、緣起因等各種的推理方法,若自己以這種緣起的推理方法,對中觀或者大圓滿的本性有了甚深的理解,這也算是一種證悟。

如果沒有這樣的理解,也沒有一個領受,就隨便給別人講授,這就是笨蛋的作法。

如果我們把教言隨便傳講給別人,那眾人就根本不會懂得它的價值,為此對教言的珍惜心和恭敬心,也就沒有存在多少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觀察法器的功德和過患,每一次傳講佛法的時候,一定要觀察各方面是否合適。

有些教言是必須要保密。

如果對佛教和眾生有重大的意義,同時也遇到了一些具有法相的弟子,那這時候就算是沒有公開非常甚深的教言,也那以大悲心毫無吝嗇地傳授。

你們都是有智慧的人,也應該認真地觀察,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將這些教言好好地記在心裡。

再來:

無論我們作過多少禪修,修過多少儀軌,如果不積極改善自己的心續,我們的煩惱是不會減少的。

還有些人都不看自己的問題,卻專看別人的煩惱跟過失,更顯示自己都沒有在修行!

就像,佛教和印度教,甚至於一些所謂專修靈性的學派,都有 [ 頓悟體驗 ] 的相關法門授課,特別是佛教的修行中,有不少人把 ( 開悟 ) 的體驗,當成終極目標!

這邊主要提醒一下,不要以為有了開悟的體驗後,就已經是達到什麼粉高的境界!

歷史上…都有開悟後,一樣會表現出有染污的行為?

當然信徒們都會合理化這些行為,美其名為:聖人行事,凡人智慧是不能理解!

所以…我一直認為若要修行,就要放棄你會成為聖人的這種病態思想,承認 ( 悟 ) 只是一個修行上,其中一種會出現的心理反應。

而且,覺得…無鬼神論者和輪迴論者,才比較不會被此境界所詐欺!

悟…只是一個腦袋中的化學作用,但是隨著你還未開悟之前,所灌輸的訊息價值觀等等,會主宰了你悟後會有怎樣的副作用!

它雖然不是創傷,但跟創傷粉相似,有些人會因此變更強,或變更弱,更病態!

這個所謂的 { 悟 },其實就是給悟者多一個性格,成為你性格中的其中一個,但…你還是擁有原本已存在跟養成的性格。

若是醬…認為自己悟了,而就不會被污染,那才是會墮落前的過度自信!

分享這些…

他們給你多少薪水,讓你放棄夢想,放棄自己的家庭,又放棄健康?

你一輩子又能花用多少錢,應該是不到30%吧!剩下來70%的都是留給別人…

醬子的人生值得嗎?

人的一輩子,不長!具體的統計…只有三萬多天?

誰又真的活在當下…












來源:網路…




2015年10月30日 星期五

找自己的佛


你有多久沒有親近自然?

「一個人在大自然裡走著,也是一種練習,享受練習跟自己對話的過程。」

大自然,是最好用雙腳走出來的旅行,其意義:沒有新的養分,人生只是靜止的湖泊!

走路,我們每天都在走路,但我說的不是這種走路。

小時候每次走路就像是在冒險。

但長大後,被都市的便利生活馴養,溫馴到連路都不想再多走一下。

因為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時間是如此珍貴,體力是如此不容浪費。

在依稀記憶片段中,但不知道是年紀太小的記憶,從彩色球轉為灰色球,還是被回收了,還是已經轉為核心記憶!

在一個從沒去過的陌生地方旅行,也是一樣的心情,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轉角的景色。

讓思緒開始被抽離,一些平常沒什麼機會認真思考的事情會開始湧現,在庸庸碌碌工作中、汲汲營營生活中,所隱藏的問題。

「現在的工作好像就這樣而已,也賺不到什麼錢。
身邊朋友紛紛開始往人生下一個階段進行。
人生就只有這樣嗎?」

這些問題都在我腦中盤旋過,但通常在苦思無解的情況下,也只能笑笑地跟自己說:「我也不知道答案。」

就放空了,什麼都不想了。

那就請放慢一點速度吧!

你會發現更多。

現代主義,慢活哲學:享受慢生活!

用身體去記憶唄…

思想具有能量,語言是有聲的思想,所以語言具有很強的能量波。

尤其是憤怒和怨恨時所說的話,都帶有很強的能量,再透過負向的震波,結果往往讓人意想不到。

常會聽到人們說:“ 快閉上你的烏鴉嘴!” 因為當負能量的語言一出,你已經在發出震波,更明白地說,你是在吸引同頻道的事件上門,這也是烏鴉嘴特別靈驗的原因。

思想家、文學家艾默森曾經說過:“ 用刀解剖關鍵性的字,它會流血。”

足見語言是有生命的,它具備了創造和毀損的能力。

詩人安琪蘿也談到過言語的力量。

她說,言辭就像小小的能量子彈,射入肉眼所不能見的生命領域。

我們雖看不見言辭,它們卻成為一種能量,充滿在環境和我們心裡。

她相信,身邊的言辭會滲透我們的生命。

一般人處理情緒的中心是右腦,語言中心在左腦。

當右腦認知一個負面的情緒時,會越過底體並傳遞到語言中心,說出相應的字。

同樣的,當我們左腦在接收到負面的字眼時,也會傳到右腦,反應相應的情緒。

所以,你選擇用什麼字眼來表達就相當重要。

還有…

物質的本質並非物質,而是能量,是我們的念頭。

現代物理學有一個最偉大的發現,那就是 “ 物質就是能量 ”。

在佛教經典《般若心經》也提到:“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意味:

我們肉眼所見到的並非真實存在,肉眼看不到的才是真實的存在。

物理學家研究了近三百年,想找出物質的本質,當他們探索得愈深,就愈感到迷惑,他們簡直無法相信,在物質的裡面竟然什麼都沒有,物質的本質並非物質,而是能量。

根據量子物理學,每一個原子的內部有99.9999%是空的,以閃電般的速度穿梭在這些空間中的次原子粒子,其實是一束束震動的能量。

這些能量並不是隨便任意震動,震動其實攜帶訊息,整個訊息場會把訊息傳送到宇宙量子場創造物質世界中我們所看到的 “ 實相 ”。

愛丁頓,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即說:“ 我們總是認為物質是東西,但現在它不是東西了;現在,物質比起東西而言更像是念頭。”

念頭,沒錯,物質是來自念頭,是來自我們的思想。

就像:

如果不是先有 " 想飛 " 的念頭,科技是無法創造出飛機的;如果不是先有寫本書的念頭,那本書也不會呈現在你的眼前。

生活中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是來自思想,以及你思想所創造的結果。

然而,你的思想卻使你成為你。

我們的每個思想和意念都負荷著不可思議的能量,這些能量會透過各種形式實踐自己。

所謂 “ 一念一世界 ”。

我們是自己命運的創造者,我們外在所看到的一切,正是我們內心世界的呈現。

英國詩人米爾頓在《失樂園》有句名言:“ 心是居其位,只在一念間,天堂變地獄,地獄變天堂。”

千萬不要小看一個小小的念頭,你的任何 “ 起心動念 ” 都可能改變整個世界。

現代物理學家說 “ 在微小的原子裡存有巨大的能量 ”。

現代物理學家說 “ 在微小的原子裡存有巨大的能量 ” 如(上帝粒子)。

你的思想能量也是一樣,相似的能量會吸引相似的能量,形成類似的 “ 能量團 ”。

當這些類似的 “ 團 ” 在宇宙中彼此穿梭、碰觸,慢慢地聚合在一起,也就形成了物質,形成了我們的世界,這即是思想形成物質的原理。

每一個思想,即使只是小小的念頭,也會變成一個東西,而每一樣東西在一開始的時候也只是一個想法,也只是來自一個小小的念頭。

佛陀深知意念的影響力,所以提醒大家說:“ 不要忽視小惡,火花儘管再小,都會燒掉像山那麼高的乾草堆;不要忽視小善,以為它們沒有什麼用,即使是小水滴,最後都可以注滿大容器。”

生活是由小事所組成的,沒什麼大事,但小事累積起來就成了大事。

我們判斷一件事或一個人,務必要先詳細觀察。

尤其是對修行人,在不了解真相之前,即使你親眼見到別人不如法,也不一定是真實的!

並且,在修行的過程中,始終都要保持快樂的狀態!

那修行人該如何對待網路等現代高科技?

寶積經云:具智之人依方便得解脫,乏智之士依方便得束縛。

也同樣適用於對網路訊息取捨的問題!

—— 經典分享 ——

每天醬呼吸21次,建議:最好是早上作一遍 ( 隨時隨地 ),時間不用太久,左、右各呼、吸、憋氣各三次,同時也呼、吸三次;憋氣也三次,循環七次最讚…

先排濁氣,右無名指按住右鼻孔,把呼出去的氣,於鼻尖前化成煙霧消散,然後吸氣,觀想成是白色的,將吸進的氣儘量下壓,至肚臍下方憋氣,在那裡有紅色的一團氣,呼氣時觀想成是藍色的…

然後,左無名指按住左鼻孔,一樣行之!

左右同時再一次…

每天醬呼吸都可以變成是一種修行!

再來:

我們都會不停的翻動著回憶,卻再也找不回那時的自己!

試著,學會以孤獨的方式陪自己撐過,現在你只差疼惜自己,並且成長,然後…勇敢一點,那都只是過程!

生命的最高境界:哭著來,笑著走…

將心與迷惑分離,也就是最殊勝的閉關了…

你說呢!

一輩子賺再多的錢,70%是留給別人花的。

享受人生只有守住30%就好…

有健康叫資產,沒健康叫遺產!

世界上什麼床最貴?——病床!

這世上什麼都可以有人代替你,但就是沒人能替你生病!

東西丟了都可以找回來,但是有一件東西丟了永遠找不回來,那就是生命。






來源:網絡…

2015年10月25日 星期日

你有心嗎?


其實啊,佛法沒有真正秘密,世界上有一個秘密的都在我們自己心中。

若說真正的佛法沒有秘密,那也是騙人的。

真正的秘密都在自己的心中—我們自己生命的奧秘!

像…

我們這個身體生命,跟宇宙萬有這個生命從哪裡來?

人死了,究竟有沒有來生呢?

有沒有三世因果呢?

死了到哪裡去,生從哪裡來?

這些就是很大的一個秘密。

為什麼每天早晨起來,自己的思想、感情亂七八糟,你不去想,它也會出來,這個秘密在什麼地方?

這就是真密宗,找的是這個。

所以修密宗,什麼是真正的秘密這個觀念要搞清楚,不藍,你就成「虎朵」,不是佛陀。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最可貴的是智慧,頭腦要清楚,這樣(虎朵)的頭腦來學道、學佛是有問題的,自己會學成神經的!

所以,首先要把佛法密宗的秘密和宗旨搞清楚。

其實,我跟大家一樣,諸位不要看我是個「老師」啊…那是冒充的,那是當個演員似的老師,也不是真老師;你們諸位自己就是老師。

所以,哪一位叫我老師,那是大家客氣;我沒有承認過自己是人家的老師,我跟諸位一樣,都在學習中、修持中,並不能當人家的老師,而且我也怕,就是孟子說的:「人之患,好為人師。」

現在說明這一點,我不過年紀比諸位或者大一點、小一點,有幾十年修持佛法、學習佛法的經驗,坦白、誠懇的告訴大家,希望大家記得我只是提供訊息的人。

現在真正來學佛,真正的佛法是「一切唯心」要注意啊!

顯教、密教都是你的心去修的,也都是你的心去造的。

「心」是什麼東西要搞清楚。

佛法講「一切唯心」,是站在人的本位立場來講。

人有一個「心」,其實大家都不曉得「心」在哪裡?

我們肉體裡頭這個心臟,不是「心」。

心臟是心臟,佛法講「一切唯心」,是站在人的本位立場來講。

是我們的「心」跟腦要起作用的一個機器。

不是「心」,這個在佛學裡頭叫「肉團心」,肉做的,是個機器。

現在講的唯心,還不是佛法的唯心,這在佛法裡有一個名稱叫做「意識心」。

第六意識這個意識心、這個思想,其實,也不是在腦裡,簡單一個答案:無所不在!

它不住在我們身上,也離不開這個身體,我們叫做唯心,是人的思想、智慧有限。

以人的這個生命來講,佛法是找這個「心」。

這個「心」 有三種作用:學理上,叫它做「體」,是「心」的那個原來、那個原始的功能;在學識上,叫做「用」,它的作用,就我們人來講,是能夠感覺、能夠思想;「相」,它的現象,就是心理學所講的心態,心的作用就是會笑、會哭、會思想、手會動、腳會踢。

體、相、用,這都是站在人的立場來講。

站在宇宙萬有的立場,也叫體、相、用,那就不同啊!

什麼是「體」呢?

盡虛空、遍法界整個宇宙所有的東西,都是全體唯心的功能起的作用。

哪個方法好, 哪個方法壞,學佛不是這個觀念,這是世俗人做生意的觀念,不是學佛的觀念。

所以,禪宗也好、淨土也好、密宗也好,各宗各派包括佛法也好,乃至外道也好,百千萬億不同的方法都有個共同的目的,最後所追求的都是:「如何解脫?跳出人生的苦海而證得解脫的道,認得自己心性的本來面目」。

這個「法」是古法,亙古相傳,一切佛菩薩都修過這個法,都有這個法。

所謂「法」,就是方法。

不要聽到法字,「哎呀,不得了!法啊、法啊…」,在哪裡神經病!

大家修顯教、學禪、修般若,喜歡講空,空是心的體,你口口講空,你還空不了哩!

你打起坐來空得了身體嗎?

坐在那裡還有身體的感覺。

「噢,我有氣功」、「噢,我放光」,還是有身體。

你沒有肉體,誰放光?

那是身體上的感覺。

你說:「我坐到我空了」,不是真的空,是你意識的境界好像「我空了」。

我經常在說:「你坐到空了?

你的空有『水桶』那麼大?」。

你坐到「噢, 空了,什麼都不相干」,那不是真空,那是意識境界自己造作的一個境相。

真的空,那是證到「體」!

所謂「與天地同根、萬物一體」,空是無相的,有相已經非空,有個空相不是空。

我們學顯教、學禪,認為「萬緣放下」、「空」就是佛法,錯了!

你還做不到真空,那是你意識形態一個寧靜的境界,自己下意識假想的一個空。

也常常告訴人家:「不要亂修啊!」

你認為這樣就是空,腦子就越來越遲鈍;這樣去搞打坐、學佛,講真的哦!

智慧越來越差了,行為越來越懶了。

這樣坐起來「空」是很舒服的,世界上一大享受,實際上坐在那裡—這是學懶,不是真的空;真的空是活潑潑的。

你看,這個虛空多靈活啊,飛機可以在裡頭來去,原子彈可以來去,它不沾,這個是空,你做得到嗎?

做不到,不如修「有」,所以佛教有一句話,教我們一切修行人「寧可執有如須彌山」,抓「有為法」來修,不怕你執「有」;「不可落空如芥子許」,不要隨便修空,那是頑空。

因為「有」能夠修心、能夠調心,這是什麼道理呢?

我們的心最難管;修行人最難管理就是自己的心(思想、情緒),所以常說: 「一個人要征服天下很容易,卻沒有辦法來征服自己。」

所以修「有」法,唸佛也好、唸一切咒語,第一要敬—隨時「心中有佛」。

但你不要:「哎呀,我心中裝一個佛進來」,你把他裝在心臟裡頭,糟 了,那非開刀不可;在學佛心裡頭是不可以裝東西的。

學佛要淨己念。

我們修「有」法的,這也就是密法,密就是這個秘密。

灌頂的道理就是清淨。

我把這個秘密原理跟大家講。

今天,密宗到我手裡,我都願意公開。

但有時候還是要保密,因為當你不是這個人,不是這塊料。

灌頂的道理是洗淨,西方叫「加冕」,中國人叫「加冠」,人類文化都是一樣的;佛教叫「灌頂」,後來傳到天主教叫「洗禮」。

灌頂就是齋戒沐浴。

不要迷信哦,要搞清楚這個道理。

真正的灌頂是你們自己修持修到得佛菩薩的感應,一片佛光照到你,你就得灌頂了,注意啊,要得真的灌頂,那才叫得灌頂。

大家學佛要注意:一個真正學佛的人要很平凡、很平常,不要做怪,不要一臉佛氣、滿口佛話,一身都是佛油子的味道。

變成老油條,到處「噢,阿彌陀佛」,何苦呢?

隱世的瑜伽士是不會跟他人廝混,也不涉入世俗活動的修行者,既不求名也不求追隨者。

他對修行有一股不可抗拒的熱切渴望,並抓緊法的根本——出離輪迴的決心。

你或許會想,最好花上十年時間試著在世界上找個地方,然後再花十年來修行佛法。

但有誰能確定自己可以多活個二十年?

誰又能說一定可以看見明天的日出?

甚至誰能保證會再吸一口氣?

我們大都是獨自出生,也將獨自死去。

到了進入於死亡與下次投生之間的中陰才開始修行佛法,就太遲了。

今天你好好活著,住在一個可以自由修行佛法的地方,因此現在正是為死亡做準備的時候。

通常我們總是擔憂未來,但在未來的所有事情中,死亡難道就不是最關鍵的事嗎?

但最終騙不了別人,只是欺騙了自己。

一旦這些根深蒂固的習性持續,痛苦也會延續下去。

除非你真的厭惡世俗生活,並滿足此刻所擁有的一切,否則你不會是一個好的佛法修行者。






來源:網路…

2015年10月9日 星期五

冷漠的心


如果你要夢想成真,就要先從夢中醒來!

勇敢點,反正我們誰也別想活著離開這個世界!

觀念不同就不要硬碰,其實這個道理你我都懂。

有時候,偶門施於他人的關心,都已經是多餘的!

人情味…早已經成了登錄在歷史事件簿上的一個代名詞?

現在的人都粉會對號入座,也是幫人 " 哄賞 " 的媒介導體?

電視螢幕尺寸是越來越大,解析度也是越來越高,可是人與人之間的眼界,就只如通知性的浮動視窗!

如今人真的是越來越冷漠,有時候就是一句話式的問候關心,卻遭人以漠視無語的對待,然後卻又遭到背後的攻擊!

沉默往往才是令人最徹底的失望,遠比斥責跟怒罵還要令人心碎!

身邊都是一些只認識 " 他們名字 " 的多年同事、朋友…

不講跟怨嘆社會時局怎樣?

因為人心早就不同如其面了!

偶門常會為了合理化自我的認知,拿環境因素來當問題,親屬關係更是如此…

存在其中,只是所謂的熟識、依賴跟習慣…

人跟人之間的相處,已經都到無語問蒼天!

請問…幸福是什麼?

沒有幸福的生命,只是活著快樂嗎?

你用一生的時間追逐自己的念頭,實際上,就是在迷失自己而不自覺!

仔細觀察自己的心吧…

心大了,所有的事就小了!

那些你在乎的事,換個角度你會發現其實很平常…

我們都不敢休息跟說累,因為還沒有成就,也不敢偷懶,是因為還要生活,能放棄選擇卻不能選擇放棄!

有些話聽過,卻要用一生去明白,有些事懂得,卻要去經歷才肯相信…

人總是會忍不住拿他人和自己比較。

比較後,或許會羨慕他人,感嘆自己的狀況,像是「我明明比較優秀,但她有人脈,所以在一流企業裡工作」,或是「我成績明明比較好,但他錄取了,我卻沒有」等,像這樣的例子要多少有多少。

但是,誰都不會說人生是平等的,因為每個人都不同。

即使如此,我卻不明白,為什麼很多人以「安定」為目標,總是希望知道什麼是正確答案,然後,卻和其他人做相同的事。

想要安定,或許會讓你「和大家做同樣的事」,但這絕對不是通往安定之路,反倒會通向不安定。

重點是,你和別人的不同之處為何。

再者,跟其他人想得一樣、做得一樣的人,由於沒有養成自己思考、行動的習慣,面對突如其來的狀況往往不太會處理。

和別人的不同之處就是價值,有了這個價值,就能帶來安定,也能擁有自信。

做人不要解釋,是智者的選擇。

人生在世,我們常常產生想解釋點什麼的想法。

然而,一旦解釋起來,卻發現任何人解釋都是那樣的蒼白無力,甚至還會越抹越黑。

山不解釋自己的高度,並不影響它聳立雲端;海不解釋自己的深度,並不影響它容納百川;地不解釋自己的厚度,但沒有誰能取代它作為承載萬物的地位……別低估任何人,你沒那麼多觀眾,別那麼累。

不要去討論誰的修行好與不好,修行在個人,別人是你的一面鏡子,反射自己的不足之處,在不足中修煉自己。

有聽過一些同修朋友們抱怨 " 不修行還好,一修行反而更糟,家庭問題層出不窮。"

問題就在修行觀念上的偏差!

粉多人覺得佛法修行,是另一種特別的東西,更像是什麼表演一樣?

其實佛法就是生活,教育我們如何駕馭平凡身軀裡的心,我們不需要刻意改變外在身體上的形式或服裝,而應該改變自己的內心。

—— 經典分享 ——

假如沒有心,那麼我們那些不安的感覺來自哪裡?

那些無數困擾著我們的情緒又從何而來!

請…將心來,與汝安!

—————————

無論是否相信輪迴,每個人都可以過著充滿意義的一生。

最低限度,也應該找到,可以帶領我們快樂過一生的方法。

所以,請管好自己的嘴!

我比較隨性,沒有特別的禪修時間!

但我試著在日常生活的每個當下,隨時安住自心,並且保持覺知地去做每一件事情。

一個常讓人誤解的,雞婆熱心地射手座…




來源:網路…

2015年9月17日 星期四

有一種失敗叫瞎忙


公案:

在某個山谷的禪房裡,有位老禪師,有一個徒弟非常勤奮,這個徒弟不管從早到晚,忙碌不停。

有天…

這小徒弟內心很掙扎,他的眼圈越來越黑,終於,他忍不住來找師父。

他對老禪師說:“ 師父,我好像累壞了,可也沒見有什麼成就,是什麼原因呀?”

老禪師,就說:“ 你把平常化緣的缽拿過來。”

小徒弟就把那個缽取來了,老禪師說:“ 好,把它放在這裡吧,你再去給我拿幾個核桃過來,裝滿。”

小徒弟不知道師父的用意,拿了一堆核桃進來。

這十來個核桃一放到缽裡,整個缽就都裝滿了。

老禪師問小徒弟:“ 你還能拿更多的核桃往缽裡放嗎?”

“ 放不下了,這缽…眼看已經滿了,再放核桃進去就該往外掉了。”

“ 哦,缽已​​經滿了是嗎?你再捧些米過來。”

小徒弟又捧來了一些米,他沿著核桃的縫隙把米倒進缽裡,竟然又放了很多米進去。

一直放到都開始往外掉了,小徒弟才停了下來,突然間好像有所悟:“ 哦,原來缽剛才還沒有滿。”

“ 那現在滿了嗎?”

“ 現在滿了。”

“ 你再去取些水來。”

小徒弟又去拿水,他拿了一瓢水往缽裡倒,在至少半碗水倒進去之後,這次連縫隙都被填滿了。

老禪師問小徒弟:“ 這次滿了嗎?”

小徒弟看著缽滿了,卻不敢回答,他不知道師父是不是還能放進去東西。

老禪師笑著說:“ 你再去拿一勺鹽過來。”

老禪師又把鹽化在水裡,水一點兒都沒溢出去。

小徒弟似有所悟。

老禪師問他:“ 你說這說明了什麼呢?”

小和尚說:“ 我知道了,這說明了時間,只要擠擠總是會有的。”

老禪師卻笑著搖了搖頭,說:“ 這並不是我想要告訴你的。”

接著,老禪師又把缽裡的那些東西,倒回到了另一個盆裡,騰出了一只空缽。

老禪師緩緩地操作,邊倒邊說:“ 剛才我們先放的是核桃,現在我們倒著來,看看會怎麼樣?”

老禪師先放了一勺鹽,再往裡倒水,倒滿之後,當再往缽裡放米的時候,水已經開始往外溢了。

當缽裡裝滿了米的時候,老禪師問小徒弟:“ 你看,現在缽裡還能放得下核桃嗎?”

老禪師說:“ 如果你的生命是一只碗,當缽中全都是這些米般細小的事情時,你的那些大核桃又怎麼放得進去呢?”

小徒弟這次才徹底明白了。

如果您整日奔波,異常地忙碌,那麼,您很有必要想一想:“ 我們怎樣才能先將核桃裝進生命當中呢?

如果生命是一只碗,又該怎樣區別核桃和米呢?”

如果每個人都清楚自己的核桃是什麼,生活就簡單輕鬆了。

我們要把核桃先放進生命的碗裡去,否則一輩子就會在米、塩、水,這些細小的事情當中,核桃就放不進去了。

生命是一只空碗,但是應該先放進去什麼呢?

什麼才是你的核桃呢?




來源:網路…

2015年9月6日 星期日

你有錢嗎?

你很有錢,但你值錢嗎?

送你努力活著的金句:

1、別將壓力看成動力,透支身體,累壞自己。

2、別忘身體乃是本錢,沒了健康,無法享用人生所有的樂趣。

3、別將名利看得太重,浮華過後最終都是過眼雲煙。

4、別以為能救命的是醫生,其實是你自己,養生重於救命。

5、別以為付出就有回報,凡是只有不計回報,方能踐行以德報怨。

6、別以為官比百姓威風,都要退,最終都是百姓。

7、別忽視了和你有緣的人,等繁華過去,你才明白很多人會離你而去,知己難覓。

8、別以為問候會是打擾,常發訊息給你的人,一定是心裡有你的人。

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去火葬場、墓園走走。

因為,只要到了火葬場,你浮躁的心就會很快安靜下來,把名利和財富都自然會看得很淡。

醬才能做到置身於喧囂浮華的世界,卻始終堅守心靈的一方淨土,才能做到面對種種誘惑而心如明鏡。

來時一絲不掛,去時一縷青煙。

其實人生就這麼簡單!

朋友啊!我們如今生活在總是充滿了誘惑:權力、地位、金錢、美色……一不小心,就會在心裡激起波瀾。

原來澄澈、純淨、安寧的內心就會變得喧嘩、浮躁和功利。

當你覺得現實和理想有差距的時候,

當你覺得委屈傷心、無人理解的時候,

當你為了恩怨情仇耿耿於懷的時候,

當你為了利益得失斤斤計較的時候,

當你面對權勢垂眉折腰的時候,

當你為了地位高低勾心鬥角的時候,你不妨去火葬場走走。

看看…你還有什麼放不下、看不開的呢?

人生如夢!千萬別說你 " 只有錢 "!

還有…

從小時讀書到現在長大工作,我們都在「練習過勞」,因為那些關於賺錢、關於用功的事,才是有用的?

歷史上大概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時代,像現在一樣,這麼地重視「時間管理」!

雖然我們並不把讀書視為是工作,但對學生來說,讀書的確是一份必須投入時間與心力的事情,而他的「產值」,在升學主義體系下,就是他的「分數」。

是啊!我有罪惡感。

我應該做的,是抓緊難得沒有太多「正事」的時間,好好做一些我一直想做卻一直沒有時間做的事情,而不是抓更多的正事去塞滿我的工作表吧!

為什麼,對於沒有「工作」這件事情,我們會如此焦慮,焦慮到恨不得到處去找到工作塞滿自己的呢?

於是我們真的閒下來的時候,反而感到罪惡,好像只有那些關於賺錢的事情,關於用功的事情,才是「有用的」,而吃飯、家事或出遊,卻被視為沒有生產力的,沒有用的事情。

也許:「我們現在要學的是放過自己!我們有時候要工作,有時候要休息,有時候也要不完美一下!我們現在要學著放下,這很難,有時候也要不完美一下,完美已經太多了。」

就像:

人們害怕死亡那一刻,所要經歷的痛苦,遠遠超過害怕死去這件事!

一直深信,因為有死亡,人對生命有了領悟;因為有死亡,人可以在終點來臨之前,讓自己學會如何真正的活著;完全的活著。

活著的生命連繫著與死亡的相遇共處,人是不是要藉著這樣的對比性來刺激自己的感官與情感,才能找到生命的根本與方向?

親子關係不僅是傳遞血緣,更多傳遞的是一份生命的態度,和看世界的角度,也傳遞了某些特質和習性。

死亡一次次告訴活著的人,將生命的光芒盡情發揮!

也因為死亡,我懂了真正的回應生命「活著」這一回事。

—— 分享 ——

所謂的 " 修行 ",不是光守護著一堆古代文物跟某些宗教儀式信仰中的注記!

因為那些就僅僅是代表著,在某個時空背景中,它們曾經存在過的訊息…

而修行,並不會消失在時空背景的洪流,試看每個世紀不是都有修行人的生成…

關鍵的重點是:佛陀是以本身的智慧,在自己身上探索生命的意義,不是從某人所寫的典籍,或者任何形式化的教條上探索!



來源:網路…

2015年8月26日 星期三

醒醒吧!


這社會跟你想像的不太一樣…

從小父母、師長一再告訴我們:「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只要用功,就會考高分」、「你對別人好,別人就會對你好」,都會鼓勵你要追求自己的夢想:「只要不放棄,一定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由於聽得太多、太久,我們不知不覺以為這就是真理,直到踏進社會後才發現,事情似乎不是這麼理所當然。

社會賢達、長輩總會提醒:「你不能一直活在夢幻中,人要務實一點。」

職場上的前輩也會好心的勸你:「醒醒吧!要面對現實。」

也一直都很努力,在面對生活的難題上,也做了很多的改變,希望自己變得更好。

現實是很殘酷的,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要忙碌,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要煩惱,沒有人可以幫忙煩惱你的煩惱,沒有人可以總是無條件接納你的困擾,那種無止盡在同一個問題上環繞的困擾。

我們永遠要知道,帶著我們離開不斷循環困擾的,只有自己了。

唯有你覺得抱怨夠了、痛苦夠了,你想要不一樣的人生時,你才有辦法離開。

而我們也需要保持自覺的是:你是否總在抱怨相同的事情?

你是否正在推開你的朋友們(家人、愛人)?

你是否正拉著另一個人一起墜落?

有時候,脆弱是可以吸引人關心你的,求助是可以啟動人的同情心想要拉你一把,而當有人願意陪你一段時間時,你是否能在當中長出力量去面對你的困難?

還是你藉著他人的幫助,更相信自己是脆弱的,是需要別人幫助的,而永遠不想負起離開你困境的責任?

近年來的孩子,他們的腦筋運轉速度、專注力已經跟我們的那一代已經不同了。

上一代行得通的親子溝通技巧和教養法,今天不一定見效了。

所以新一代的父母,就得需要先裝備自己。

成為父母和為人父母,是兩個不同的境界。

前者只要身體健康、有慾望、有伴侶,就行了。

後者卻是最挑戰的,孩子生下來後,父母的工作才正式開始,而且也不是你有錢就能把孩子教好。

到底是要隨順孩子?還是嚴待孩子?

教養孩子到底可以體罰還是不可以?

離婚是否真的會傷害到孩子?

華人父母是否已經釐清了孝順、聽話、叛逆和有想法的孩子?

就像…

我本身也聽過不少人家傳所謂的『壞話』,不過我不會有任何壓力,因為多年來只證實了一件事 —— 我錢照賺,女照泡。

絲毫對我的實際利益,一點都沒有負面影響。

一個由沒有利開頭的人,得到名的背後目的就是要利。

一個本來就有很多錢的人,或者他想用他的錢來換取名。

不過,我還是很現實的看會所謂的名譽 —— 沒有得到錢的名譽,就是一個被閹割的名譽。

所以,我根本不怕人家怎樣講我,我只關心我的戶口怎樣看我。

就算你的客戶聽到了你的壞話,是否就表示他們馬上不跟你配合?

不一定。

大部份正常人的做法,是把你的壞話當作是參考,不是抉擇的主因。

抉擇的主因永遠只是一樣東西 —— 利益。

很多人以為要臉皮厚才能夠拿到更多,其實這不關臉皮厚度的問題,而是你專注力在哪裡的問題。

你以為那雞臉皮厚嗎?

其實沒啥,他的專注力根本不是在面子問題。

還有︰

網絡上常有人傳載『就算常常吵架,但還是在一起的話,就是真愛了。』

這句話讓我笑到肚子痛跟閃尿了…

若是長年下來都是所謂的『床頭吵架,床尾沒事』,如是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更何況這些吵架的內容,幾乎是千篇一律的。

我真的很想知道吵來幹嘛?

這種吵架的目的是甚麼?

只敢說『常常吵架還在一起』的話,就簡單的代表了『你常吵架還在一起』,但,不代表這就是愛。

在一起的原因有很多個可能性,愛,只是芸芸原因的其中一個。

我甚至還會認為『常吵架的在一起』,有更大的可能性是代表你們『需要』吵架。

你內心有兩個自己,一個是『想在一起』的你,另一個是『生氣到不想在一起』的你。

這兩個你是你的性格分裂,兩個性格在做政黨輪替,才會一天吵鬧、一天和好。

-- 分享 --

研究佛家止觀禪修這個蠻具爭議性的課題久,發現各派都有不同的詮釋。

一般認為修止得定,修觀得慧。

而禪修的兩個最大障礙就是昏沉和散亂。

所以有些人認為先修止後修觀,因為要心定下來了後,才能發揮其洞察實相的力量。

一派認為入定了就發不起思想的能力,所以不能在定中修觀,所以是一出定後修觀,另一派認為定中山可以思考修觀的,又有另一派認為基本上不需要修止,直接修觀即可。

前一陣子有讀到一個文獻(現在已經忘了誰寫的,所以只把他的見地記錄這裡,最起碼把他的見地記起來),有很過癮的註解,但卻輕描淡寫的帶過!

因為一般止觀禪修的做法,要克服昏沉和散亂,是在修止的階段的調馭,調到沒有了才能達到止的狀態,之後才修觀。

這位祖師的角度蠻新鮮的,他說修止,會昏沉;修觀,會散亂。

所以是止觀同修的話,才會同時克服昏沉與散亂而進入禪定。

但,他奶媽的娘,資訊就僅此,沒有進一步的細節!

(這篇文是寫給搞禪修的人看,所以不要叫我解釋甚麼是止,甚麼是觀,何為昏沉,何為散亂…)

還有︰

我有時會想任性地消失一陣子,但不是為著什麼在悲傷,不是想刻意逃避什麼,也不是討厭什麼。

只是,我的孤獨病又發作了,只想找一個遠離繁囂的角落,什麼都不管,讓沉重的腦袋放一放空,過一下子毫無意義的生活。

但是,這卻對我意義重大。

我們都需要任性地放空自己,因為靈魂需要休息…………………

(幻想著…在六十石ㄉㄢˋ山的「山嵐亭」。
一個很喜歡的亭子,曾流連在這兒一下午,只是呆坐、有時小睡,然後涼風相送,就覺得這一路來的遙遠,都是值得…。 ^^)

面對平淡日常生活,偶爾有摸不著邊的迷失感,克服日復一日的單調工作,還真是一門享受粗茶淡飯的藝術。

問問自己:幾十年來,你覺得自己的成就是什麼?




有關佛法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特質就是:在其教化和修行中,它直指人心。

也就是不藉助外在形式為工具,不靠任何才幹或技巧,它絕不是透過生命外在的任何活動來達成或表現出來,而是要在我們內心深處自己去發現、領悟、學習和修練。

談到修行時間,有些人認為一天當中的修行是每天早起後幾小時念誦、睡前幾小時或幾分鐘的功課,就是所謂修行,其他時間都不是,這觀念並不正確。

而是一天24小時,我們都應該用佛法教導的方法來降服煩惱;一天24小時都應該,試著調伏自己的心。

只要你的心放在「現在正在做的這件事」上面,就不算浪費生命。




來源︰網路…

2015年8月21日 星期五

你當老闆嗎?


華人有做老闆的基因,造就了不少的企業家。

這是講得好聽的說法。

更貼切的說法是:華人有做老闆的情結。

所以一旦有一些錢在手,小則要搞些小生意,大則想成為某域大亨。

企管所教的有甚麼盲點?

老實說,他們說出的答案,都會在任何一本商業書、企管教科書,甚至是勵志書都看得到。

就證明了兩個可能性:

一,既然每一本書都是講同樣的東西,又講了這麼多年,就表示這些東西是真的有用,不然怎麼會被傳授了這麼多年?

二,大家已經被洗腦得很俗套了。

天狗食月也被傳了很多年,世界是平的也傳承了幾千年,不代表這些就是真的。

就只代表民智未開和迷信的市場很大而已。

覺得最好笑的地方是︰

我可以告訴大家,當你問理想領袖特質時,最常被人提出的特質是:Willingness to Listen (聆聽),Opens to Criticism(接受批評),Assertive (中文翻譯很難準確,大約是:對自己的想法有一種很進取式的自信)。

我反問:『請問如果我都聽你們的意見,那麼我還是不是很Assertive(進取)?

又或者我對我的想法很有自信,那麼你們對我的批評會被我衷心接受嗎?』

這時候就有第一次的震撼,同時也覺得自己發表的意見根本是屁話…

就好像一些女人講出來的擇偶條件是有結構上的矛盾:

『女人都只是要一個會順著她的男人,但男人一定要有主見,沒有主見的男人根本不是男人。』

請問,順著妳的男人,還有主見嗎?

或另外一個經典矛盾『我要一個會顧著我感受到男人,而且他一定要對我百分百坦白。』

若妳的男人真的坦白了,妳聽了受得住嗎?

這類的矛盾金句,是有很高的娛樂價值。

如果你還會心想:『一個真正好的領袖,就是要同時聽取大家的意見和批評,同時又對自己的想法有強烈的自信,這樣才圓滿。我們就是要朝這個方向發展啊!』

那麼,我會說你不是傻,而是精神病。

這就牽涉到我前面講的第二個可能性了。

要記得,傻瓜和精神病是有分別的。

目前我們的教育雖然普及化了,但它的目的是為了應付工業時代後的需求 —— 大量有工作能力的員工。

不是訓練領導者。

但,為甚麼後來學者和大學教授會講出那麼經典的矛盾呢?

很簡單。

教授們以為要斷定領導者的評價,應該要從被領導者的身上找答案。

這個想法基本上沒錯,不過這些教授忘記了,被訪問的人會做好心撒謊的舉動,他們不是真的要騙你的。

當你問員工好領袖的特質時,他們第一時間一定會講:聽取他人的意見。

因為這是員工幻想中的需求,不是事實 —— 每個員工都幻想老闆會聽他的意見。

所以,這些管理大師,最後就會很精神自慰式的設計出一套管理學,是為了滿足員工自慰式幻想的需求。

沒有甚麼是比雙重精神自慰更爽的事情啊!

我不是說做老闆、搞生意、創商機不對。

情結的內心戲是:你他奶媽的娘…別管我所做的這些行為有甚麼內心戲。

創業確實是要靠情緒來推動,但也因情結而做了很多無意義、徒具形式的抉擇。

這世界是很不公平的。

你表現得很糟糕的時候,人家不一定告訴你你有多糟糕。

換句話說,連幫忙你反觀自己不足而要長進的機會都不會給你。

我怎麼知道?

因為這是人性,我甚至還可能會講這才是一股清流。

所以,不公平的地方是:你爛的話,你的消費者會生氣,但,程度不足以激起他要給你反饋的意願。

他的想法很簡單:你的死是不關他的事。

但,這世界卻又是很公平的。

要記得,一個產品好不好,不是從問卷調查中得知,而是從銷量來斷定。

換句話說,這世界還會留下線索給你看到。

不過,我還是逼不得已的又再重複:這世界還是很不公平。

因為最需要自省改善的人,通常都對這些線索 —— 視而不見。

我,是一個尊重現實的人。

所以,我還是覺得世界上很公平的,因為如果一個不尊重現實的人、一個不肯用實際效益的指標來反觀自己的人,如果也能越來越好,這就真的是 —— 老天無眼。

天地公道,宇宙無私。

我已經也變得跟我老爸一樣典型的男人,很愛碎唸了。

就像︰

網絡上不少人會喜歡把各種讓人尊敬的人品與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做出捆綁銷售。

有者說在夫妻忠誠上不尊敬自己女人的男人,是不會發達或最終會身敗名裂的。

脾氣壞的老闆是不成功的,或領導者自大就會摧毀自己。

只要你肯打開眼睛看看時間,你就知道對老婆忠不忠誠,跟你事業做得發不發達無關,而出名和成功的CEO,不但不是好好先生,反之,脾氣都很大,很自大。

捆綁的原因大概是兩種:一,傻傻的認為這個世界上只有好人才值得成功或發達;二,這些發達或成功後的人會具足很大的影響力,希望這些有影響力的人是個更完美的好人。

其實這些都是虛構的內心投射,但因為實在虛構得有夠完美,最後會有人開始把這些虛構的東西視為真理。

要騙這種人,是很容易的。

他如果是被這些霸氣領袖統領過,只要看到這領袖有愛心或忠誠的一小面.....一次,他就會開始對號入座的相信霸氣領袖其實也是好人一個。

因為他內心急需相信有大能力的人是他心目中的那種好人。

還有…

有時生活出了一些狀況,很多事情都被視以為我不在乎,其實我只是覺得生活有太多牽掛不是好事,我並沒有打算歌頌豁達的好處,因為在殘酷的經濟社會中,太豁達也很糟糕,但經常憤怒對健康好像也不太好。

每天吃飯、睡覺、上學、上班,你不會覺得自己幸福,但是當有一天你遭遇了大病、失業、失學、失親,然後,事情過了,你突然對眼前的一切特別珍視。

你覺得太感謝老天,覺得老天太厚待自己,覺得自己太幸福了。

這就叫 “ 人在福中不知福 ”,只有當某一天,把你拉出福去,你才懂得。

以前覺得勇敢就是勇往直前、堅持到底…

現在覺得勇敢是,心中充滿膽怯害怕,雙腳微微顫抖,做著自己不擅長的,卻為了一個理念,默默往前走。

但我知這是膚淺的認知,所以只放心底。

我想婚姻生活就是壞掉,修理,再壞掉,再修理……

生活就是不斷的被約束,掙脫,再約束,再掙脫……

-- 經典 --

遇到魔鬼是敵人,你要認命受死;遇到天使是敵人,你會命不該絕,接下來你君子報仇,十年未晚。

遇到天使是朋友,他會迎合和安慰你;遇到魔鬼是朋友,他會把你的矛盾清楚的反映給你看。

做魔鬼的敵人是最冷血的,因為要有斬草除根的透徹;做天使的敵人是最愚蠢的,因為沒有輸家會感恩仇家的慈悲;做人家的天使朋友是最容易的,因為那只是甜言蜜語;成為他人的魔鬼朋友是要最艱難的,因為要冷血和慈悲同時具足。

另外…

其中一種要檢視一個人內心的方法,就是看這個人怎樣維護自己的立場。

不大做維護的,談笑用兵的,會有兩個可能性:

一,他的交際手段很好,所以能夠堅守城府。

二,他非常的確定自己的立場,所以懶得鳥你,只是禮貌應酬你一下。

不過,最過癮的是看這個人怎樣維護自己的立場,因為你有機會檢視這個人的內心世界。

一些是維護得很情緒化,一些是維護得沒甚麼情緒。

情緒式的維護,看起來立場很堅固,但,就像宗教信徒。

往往是心平氣和長篇大論維護自己立場的,是比情緒式維護的那個,更加的鞏固。

前者是用一片真心,後者是用無數的理由。

前者是信徒,後者已經開始是教主了。

再來︰

當我們的心感覺到緊滯的時候,那時候,就要觀想好像自己躺在水中游泳,或者是遨遊在天空中一般,將自己去放鬆。

事實上,當我們談到修行的時候,我們不光只是想到修空,或者只是修行空性而已;我們還要談到,雖然它是空性的,但是它卻有所顯現;雖然它有顯現,但是它是空性的。

我們念誦經文的時候,內心是否也和這些祈願文一樣的清淨,只有自己知道。

我們是有可能口中念得清淨,但心中卻是帶著噁心或者煩惱,例如…一邊唸經,心中卻想著:“ 那個人真該死。”

這種心口不如一的作為,都不是正法的作為。

心無造作乃是最佳之修止法。

保持覺知、心無造作地安住,這時心沒有任何的依托,所以也不要去想:“ 我們是在修什麼?這樣修好不好?是否有錯誤? ” 不要有這種希求、恐懼心。

保持一種 “ 知道在做什麼 ” 的覺知而心不散亂,這是一切修持中最根本的方法,我們要勤加練習。

修行就是隨時鍛煉你的心。


恆順眾生和爛好人不同。

爛好人,是有善心,但是沒什麼智慧,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取捨,然後傻傻地到處幫忙。


好人和壞人的分別,在於他們『交代鏈』的長短。

好人做事,要向良心交代,良心要向價值觀交代,價值觀要向社會灌輸的道德交代,社會道德要向群體和諧交代,群體和諧要向大家可生存下去交代,大家可以生存要向自己可以生存交代。

壞人做事,只要向自己可以生存交代。

古往今來,速度就是王道。




來源︰網路…

2015年8月9日 星期日

賈軌賈怪


政治圈上是沒有義(正義)人的,民主就是要人民學會,怎樣用一隻惡魔來牽制另一隻惡魔。

政治領袖,不需要是義(正義)人,更不需要無私。

若要領袖無私,你是要宗教聖人,不是政治。

政治家就必須有其野心和私心。

沒私心的人,還做領袖來幹嘛?

換了政府就沒貪污嗎?反對黨就清廉嗎?

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換不到,就表示人民是沒有力量的。

一個執政黨維持得越久,才敢越吃越厲害。

人民若有能力把政府換走,政府才會怕,政黨才會怕。

人民力量的展現,是清廉政府的重要導因之一。

在還沒有到下一屆大選前,不管是反對黨或執政黨的人,或是被要求下台的,你的發言是你的權利,他要不要下台,又是另外一回事。

只是罵或發表任何意見,對他們來說,不是切膚之痛,他根本不需要 " 鳥 " 任何人!

你罵他貪,那是意見(Opinion),不是證據,你奈他如何?

當年不也是發動包圍總統府,阿扁照樣讓大家包圍,他們還是在裡面繼續喝茶吃飯。

你有你的抗爭,我有我的繼續狂歡。

政府要剝削人民的意志,就是要常年一點一滴的不斷剝削,一點一滴的讓你知道他的貪污,最後你就會接受和習慣了,而拿他沒辦法。

再度的上街示威,是好事。

但,更長遠的計劃,是要怎樣讓政府也開始『習慣』?

大型的示威固然要做,但,問題是不能只是針對很大的事件才示威,因為大事件的示威,政府會正式應付。

就如同希特勒所說,政府要一點一滴的剝削人民的自由,若要政府民主,政府必須怕人民。

所以,人民也需要常年一點一滴的讓政府忌憚,政府最後才會習慣怕人民。

如…

在職場的借力飛升,分成三種做法:踩、用、靠。

踩人而上的,不一定是害人,更多的時候是看到方便。

這種關係如一夜情,單次接觸,一觸即止。

利用人而上,是要有互相意識到,對方有自己需要的實力。

這種關係如男女朋友,等物(物質)交換。

靠人而上的,是要明白如何發揮自己的個人魅力,引誘到你的靠山。

這種是被包養的關係,等價交易。

另外︰

大部份的人民,在看到整個政權的囂張後,會有幾種選擇。

一,就是正面的衝擊,(try to beat the system)。

二,無助的消極迴避,(avoid the system)。

三,假如沒辦法衝擊到這個腐敗的系統,那就加入這個系統中同流合污。(If you can't beat them, join them)

這個框架,是把整個政治環境視為戰場:一就是宰人,再不然就被宰,要不就棄明投暗,要不就避世偷生。

我覺得在見地上,要突破這個框架 —— 與其視這系統為敵,人民要學會視政治為遊戲,大家是處於一網絡虛擬遊戲中。

不管這虛擬遊戲中,你面對到的角色有多壞或多好,那角色都不是真的,因為在一場遊戲裡面,每個人都有角色要扮演,更有個人的隱議程。

把整個戰場視為遊戲,有甚麼好處呢?

你會比較自在,腦袋不會因情緒太重而僵化,你的對策也才有可能突破以往的心牢。

這,不只是你面對國家政治環境的見地,這也是你在面對市場和情場的心態。

視市場為真敵,或視愛為真理的時候,就是你的角色演得太投入,而只能僵化的用著遊戲判給你的角色的思考範圍。

永遠記得,你有角色,但你不是角色,不要讓你的角色,局限了你的思考。

再來…

東南亞的華人社會,還帶有蠻濃厚的鬼神文化和信仰。

問題是:不是每個人都有經歷過見神見鬼的靈異體驗,到底鬼神所存在還是不存在?

見神見鬼、宗教體驗和精神分裂有甚麼關係?

那麼到底是真的有鬼神,只不過一些人感受到,一些則是絕緣體?還是人們的心理作用?

有人問為甚麼看到鬼就要把他驅趕走?

為甚麼不能當做祂有需求希望我們幫他。

反問:除了驅趕和幫忙這兩個模式,為甚麼不能看到鬼時,就假設了祂是要來幫我們的呢?

與其見到鬼時,問祂『為甚麼你還不走?』或『我有甚麼可以幫到你?』,那為甚麼不可以問鬼『你有甚麼可以幫到我?』

啥就是沒有提出任何第三種模式?

為甚麼一定要拘泥於鬼一就是干擾我們,不然就是有求於我們?

其實古代修行人在見到鬼的時候,還有不同的應對模式。

其中一個叫做『持鬼神為道』,是用來學習面對自己的恐懼,在恐懼感上,不壓抑不跟隨,同時俱持大手印的定境。

某公案:

古代某禪師晚上挑燈到茅廁,開門時見到一鬼在裡面,他就把燈放在鬼的頭上,小解完畢後,跟鬼道謝了後就拿走燈!

你見到鬼火?點根煙兼烤塊肉唄?

平常心是大道也…

華人所謂的有仙骨,或西方精神科,所謂的精神分裂,都是會遺傳的,為甚麼美國、德國的納粹黨和英國,都曾經想把有精神分裂者強制性絕育,最後他們都停止了這項計劃?

不少的心理學家對精神分裂症感興趣,因為精神分裂病患者和宗教家的體驗很相似,特別是幻覺、幻聽,而且接近四分之一到精神分裂症的幻覺主題,都是跟宗教鬼神有關的。

到底是宗教信仰會啟動精神分裂?

還是精神分裂者就會變成熱忱的宗教信徒?

甚至是大部份的宗教創辦人是否精神分裂者?

不少的偉人、著名文人、發明家和諾貝爾獎得主,是有精神分裂症的。

甚至美國和芬蘭,曾經有過統計發現家族裡面有人精神分裂的話,普遍上這個家族對比起一般正常家族,會容易出現有創意、有強烈宗教信仰、更強的藝術細胞和賺更多錢的人。

因為沒看見、不知道,就說不存在,其實是一種太過封閉的思想(僵化、腦殘)。

分享︰

宗教之惡,遠勝其善!!

早期的佛教是『知解行證』,『知』為先。

後期佛教才推崇『信解行證』,一旦『信』字排頭,各種傻人傻事越見越多。

理論上,神是不需要人保護的。

事實上,神是很需要人保護,因為人會為了保護神而去殺很多人。

這就是宗教最詭異、矛盾和可笑的地方 —— 萬能的神是沒有能力保護自己。

案例…

人類的愚昧,可不是一般的。如我說 :是宇宙級的。

道德是用來律己,而不是用來律人的。

同理,佛陀所說的因果業報論,是讓世人以此作為警惕自己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因果業報是隨身的。

但很多腦殘的道教、佛教、民間信仰、包括相信因果業報的信徒,總是用因果業報去指責別人,卻永遠不用腦想想,醬說會有什麼問題,更誤導其他愚昧眾生,誤解佛陀為眾生解說因果業報的真正意義。

佛教中有一句名言 :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其意義也在於此。

所以我每次看到或聽到有人說 : 希望他自己趕快受完業報,再投胎轉世。

就有一股他奶媽的娘地衝動,想衝向前給他十二成功力的降龍十八掌。

然後氣定神閒地對他說 : 那是你的業報,受了吧!

他們怎麼不想想,如果貓、狗等動物被人虐待至死,你爛好人的不責罵施暴者,反而說 : 希望牠趕快受完業報,再投胎轉世。

你這不就是傳遞另一個信息 ~~ 是貓、狗等動物活該嗎?

那施暴者呢?

豈非做得對?

再想想…如果是一宗強姦殺人案,這樣的說法叫死者情何以堪?

請記住,因果業報是用警惕腦殘的我們自己,而非他人。

所以管好自己就夠了。

還有︰

有個女網友說她不明白,為甚麼有些男人坐在一起就喜歡講粗口?

難道講粗口(髒話,不文雅的語詞)就覺得自己很 Man 嗎?

她覺得非常不可思議,也不了解為甚麼會如此。

首先,粗口不是單純只能用來罵人。

粗口不是單重意義,而是多重含義的。

粗口可以用來罵人,但,大部份的時候,它只是更傳神表達的多姿多彩的比喻。

另一方面,其實男人也覺得女人一直要講『感受』,也是很不可思議的。

而且男人最怕被自己的女人問:『你了不了解我的感受?』

女人是要透過講感受來了解事情,男人不是。

有一些特定字眼,男人圈子裡面幾乎是不用的,例如:『幸福』。

女人之間討論自己的感情生活,會時不時的用上『幸福』。

我以男人的身份告訴大家:我的男性朋友圈子裡面若談到自己的感情領域,我沒有聽過他們用『幸福』的字眼,我也沒有用過。

只有一個時候,男人是會用『幸福』的描述 —— 當他跟女人聊天,特別是他想把那妹的時候,突然間甚麼『幸福、感受、當下、真愛、感覺』等字,會變成他的慣例詞彙。

男女間的腦袋和荷爾蒙份量就已經非常的不同,所以男人和女人不需要了解,你只需要『信者得救』的接受這些你不了解的,你的感情運就會平步青雲。

好像︰

很多人說創業的要莫忘初衷,但有沒有思考過何為初衷?

比爾蓋茨的初衷是電腦,他成功了,最後幾乎家家有微軟,戶戶有Windows。

所以要莫忘初衷,堅持市場地位,才能成功。

但,問題是:這是馬後砲的詮釋。

你是用了結果倒反過來詮釋成功的原因,才會醬以為自己詮釋對了。

好了,請問到底是要莫忘初衷,還是要忘記初衷,才是成功的關鍵呢?

馬雲也常叫人莫忘初衷,馬雲最早期的時候,是開英文翻譯社的,因為那就是他的創業初衷。

但,今天他的精力、財力和時間擺在哪裡?

還有擺在他的初衷嗎?

那麼到底創業還要不要莫忘初衷呢?

我要告訴大家,比爾蓋茨和馬雲,都是莫忘初衷的。

只不過很多人,誤以為市場定位就是初衷。

企業的靈魂就是賺錢,比爾蓋茨會堅持他的電腦事業,馬雲會從出版社變成網絡買賣,都是連續轉型,因為他們都效忠於企業的終極教條——賺錢。

所有的創業,初衷只有一個:賺錢。

定位是你忠於賺錢初衷的工具。

不要笨到把工具,當成是你企業的靈魂。

在亂世的黑暗中,野心就是讓你能夠快速前進的明燈。

但是…

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知道自己的念頭,所以沒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

這理論上是沒錯的,除了自己的矛盾。

你的矛盾是其他人看得最清楚的。

家人未必看得到,但,特別是常與你相處的朋友比較容易看見。

最尷尬的問題是:你最需要察覺和改變的地方,往往是躲在你的矛盾中。

但,是你卻花了最多的時間在那些不重要、不相關和已知的自己上,繼續自我感覺良好或自我感覺不良好。

那個理由根本就是自己在騙自己的,所以才會作出多方嘗試後,還是沒有改變。

人就是喜歡用一個假我欺騙另一個假我。


佛陀曾說:“ 我已為你指出解脫之道,但能否成就取決於你。”

換而言之,解脫要靠你自己的努力,它是你自己的責任。

心要放鬆、調柔,這是最重要的。

我們要工作,但要隨時讓心休息,讓它有彈性,一旦找到讓心平靜、調柔的方法,這樣外面再忙,心也還是可以自在的。



真正要學密宗,必須先畏懼輪迴諸苦,從心底深處根本捨棄此生一切!

對疾速的取證菩提具有極大意樂和努力;同時要依止一個具相上師,切實依著他的訓示心無旁騖去修行,否則是不會有什麼結果的。

如果你的心仍為了滿足此世的欲樂,而依著白紙黑字,來照本宣料的講說見解行修,你就會走入歧途了。

——密勒日巴尊者


-- 經典 --

再分享個口乙自利利他的觀想方法:不論是持咒、讚誦或修儀軌時,都可觀想度母在你頭頂,也可觀那右掌向下時你就在其掌下。

這對求取保護是特別好的方式。

也可觀想家人朋友在她手掌下。

若想要做較為深奧層次的修持,接著度母融入己身,你自己變成聖救度母,然後進行禮讚。

那會非常的好…

這就是皈依我們真正需要的保護。

我們觀想時說要放鬆,反而會更不自在,會變得更緊張,這是因為平常一直在緊張中的人,不懂得放鬆,其實放鬆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一件事,我們確把它復雜化了。

平息沸騰的念頭,然後自在地停留在平靜狀態中的禪修方法,即稱為 “ 止 ”。

“ 觀 ” 則是了悟心的本性或本質的過程。

不論是修 “ 止 ” 或 “ 觀 ”,至為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安置心;放鬆、開放、不造作。

事實上,我們無法把自己置心固定在無念的狀態中。

禪修的成果並不是無念,而是不再受念頭的干擾。

禪修要達到什麼標準呢?

就是經由一再練習讓心柔軟自在。

所謂的禪修,是一種練習,讓我們的心,得到一種自在和自主性,當你的那一念心變得靈活而柔軟,這就是到位的禪修!

修行要看到原因、了解意義、發自內心去做,不然只是一種表象、一種造作。

如果我們不懂觀修的意義,這時候修行就會變得不斷在造作著…

其實修行是什麼?

修行就是把你內心有的那種自然的、不造作的、善心的本具種子經過一種感動開發出來…

我們很多人修行時,沒有重視自己本來具備的善心,反而去追求其他殊勝特別的,而忘記了自己最平凡、最本具的善心,因此,很多人的修行變得太造作、不自然。

所以修行要了解自己本具的善心,了解佛法的意義,發自內心的做,不然就成表象、造作了。


依靠對佛法的修持,應使自相續中的煩惱減少;相反,對法的修持使煩惱變得增盛,這是因為沒有實修佛法的緣故。

如果想要修持真實的佛法,第一件事應該要怎麼做?

首先要一一挑出自己的過失,好比我們學經時,對每個事物及它的法相都要一一確認,以一種戒慎恐懼的心境去改造修正自己的過失。

有需求者建議,白度母是個有力的法門,它能增長,那些利益廣大眾生,成就者的壽命…

佛法不是用雙手去持有,也不是建設一座碉堡來保存收藏。

真正持守佛教,就是在心上正確地進行聞、思、修三學,降伏自心,淨除煩惱。

再釋--修行:

修行不光是為了成佛,更是為了遇見自己...

真正的修行,不是在山上,也不是在廟裡,不能脫離社會,不能脫離現實。

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當生活出現了問題,總會感覺是生活的問題打亂了我們的修行。

在生活中修行,還要平衡工作與家庭、壓力與健康、慾望、無常和情緒苦樂…

在錯綜複雜的關係中尋求平衡,反而更能讓我們看清生活如實的本貌。

所以,只要如實、認真、帶著覺察去生活,試著時時刻刻檢查自我,丟棄自己的傲慢、貪求、期待與恐懼,以一顆清凈心,看到生命的不同次第。

修行必須從實際問題入手,不能空談玄論。

道理…你能說出一大堆,但遇事你依然苦惱,那嘴上的修行有什麼用呢?

不要把修行變成一種逃避現實生活或煩惱的藉口。

修行更不能成為一種心靈上的娛樂遊戲。

當然,這一切你都可以反對…

只堅持你自己的認知,但結果苦的還是你自己。

當修行從實際問題入手,每一個實際問題都是入口。

每一個問題是道場,

每一件煩惱的事是道場,

每一次情緒的旋風是道場,

每一次恐懼的到來是道場,

每一個念頭是道場…

真實的道場就是每一個當下、每一個眼前的存在、每一個念頭。

修行應該哪裡有問題在哪修,修通那個問題。

修行不是為了向他人顯示你的自我,修行是向你自己的生活顯示。

你身上發生的所有事情,每個問題,都是一種修行,是為了遇見真正的自己。

現今這樣的你,不會是十年後的你,五年後的你,甚至也不會是一年後的你。

你周遭的情況一直在變遷,而你也不斷以自己,之所以認為的方式,在回應這一切的改變。

你不只永遠,都有無限的自由,來塑造自己,而你的所作所為,也塑造了周遭的世界。








來源︰網路…

2015年7月28日 星期二

那一年,我們都沒有錯過


許多人走不出去的原因,因為從來都不正視這個世界正在改變,卻也嫌棄著這個世界正在改變,所謂的夢想是做「過去」的夢想,或是只要好好生活在原本的地方。

只想著「錯過」最好的時間,卻不想著其實每一天都是重新出發的好日子。

不蘭,就算是應酬或虛偽,也得跟你說聲恭喜。

就像…

你的人生可能有一個目標,如:到某處旅遊、買下或建立某種房子、擁某種車子、開某種店舖、或要某種享受、甚至是要到國外深造。

其中有一半以上的這些目標,是可以透過錢來買到,少過四分一的要透過錢和你的資格,剩下的可能只看你的資格(如:奧林匹克賽)。

但,基本上,人世間大部份的需求和欲求都可以透過錢來交換。

如果你能夠專注的賺錢,你一半以上的問題,都不再是問題了。

就算你想行善幫人,你還是要面對最現實的問題:那就是…你有沒有籌碼去施善?

賺錢是種很主動的行為,你不能想賺錢的同時又不想主動,希望自己能不主動(因為覺得銅臭味太重),而希望人家會主動來賞識你。

告訴大家:賺錢是絕對主動。

坦然的主動賺錢,就是你對錢的基本尊重。

你賺錢的技巧可能要調整,但心態上始終接受賺錢是天公地道的。

你不好意思主動掙錢,就是看不起錢。

你需要錢的同時又鄙視錢的話,你是會被錢詛咒的!

除非你是有福氣繼承產權的富二代。

你也不需要貪錢,貪錢的人因為情緒動了,人就會盲目,你就會是老千 / 騙子們的目標,你也可能會讓跟你交易的人,感覺你當他是傻瓜而比個中指給你!

你不要鄙視錢,也不要愛上錢。

你跟錢的關係,就好像一個好朋友。

鄙視錢,錢不要你;愛上錢,你會因戀錢而盲目,唯有好朋友的關係是又開心、又長遠、又清晰的。

因為…

鄙視錢會有惡報,愛上了錢會失智,與錢為友才是駕馭它的王道!

還有:

我們都曾經為著愛對方,而失去自己?

後來卻又為愛著自己,而失去對方!

煩惱,是自己造成的;

痛苦,是自己導致的;

開心,是自己願意的;

高興,是自己找來的;

如果可以微笑,就不要悲傷;

如果可以大笑,就不要哭泣;

如果可以歡樂,就不要哀怨;

時間是最好的救傷藥,如果你願意,如果你允許,苦都會是甜的,只要你懂的!!

如果事情無法改變,想得太多,也不會有太多變化的。

不如就先放下吧!

放下不是放棄,而是轉個彎換個心境。

或許你會找出一條新路,來解決眼前的困境。

每個轉角,是另一種風情、另一個故事、另一個文化。

每天還是可以因為某個從未走過的路徑上的風景、驚喜、或是新的正在發生的故事而雀躍著。

因為沒有人,跟我一樣。

換句話說,我,跟別人不一樣。

我,花了大半輩子的時間:想要跟別人「一樣」。

這裏,是我的所在。

我在裡面,好簡單,好自信。

這就是我的歸屬感。

如果妳 / 你跟我一樣,也是個異類:也有股傻勁對自己看見的遠方,有種莫名的執念,那我們…其實是在無形地並著肩走;所以你,並不孤單。

再來…

人來人往,誰能清楚數算出那些曾經陪伴我們的足跡?

學會活在當下就對了。

你們呢?

今天遇到甚麼人、甚麼事?

又有否捉緊每一次的擦身而過?

如果能預知命運,我們應重回那一個時間點?

是根本就不選擇開始,還是投入得更深?

分享︰

去解決一個問題事實上並不是要去解決它,而是去了解它,不是外境的風平浪靜,而是內心的平靜;人生不全是美好,但你可以欣賞其中的美好,並學會「隨緣」,有什麼,就享受什麼。

光了解概念性地知識是不夠的,你必須擁有源自親身修悟體驗的確信。

保持一種 “ 知道在做什麼 ” 的覺知而心不散亂,這是一切修持中最根本的方法,也是對治煩惱整個修持的重要根基。

把注意力集中在 “ 止 ” 的修行,多少可以幫你遠離心的瘋狂境界,讓你能注視它,心就會靜下來,這時, “ 觀 ” 的光明才能進入你心中。

修持的建議︰《龍欽心髓前行》可將蓮師改換為你專修的本尊……

如果我們心中沒有絲毫懷疑地認為蓮師真的安住在我們頂門上,祂的加持便能不斷地賜予我們,我們必須完全相信祂就在我們的頂門上。

◆當你持咒時,觀想一股不間斷的甘露,像瀑布一樣從蓮師流下,融入於你。

◆在夜晚,觀想蓮師坐在你心中的一朵蓮花上。

◆當你進食時,觀想蓮師於你喉間。

◆當你面臨障礙,例如︰與人爭執或感到失落沮喪時,觀想蓮師在你肩上,忿怒地露出獠牙。

◆修行者可以觀想火花或蠍子從蓮師的金剛杵中射出,蠍子奪取併吞食每個障礙,直到徹底清除為止。

◆瀕臨死亡時,觀想你的蓮師以紅色阿彌陀佛身相顯現,一遍遍地把自己遷入阿彌陀佛的心中。

◆想像你一天之中所遇到的每個人、每件事都與蓮師無二無別。

當你在吃東西的時候,觀想你的飲食是純淨的甘露,先供養三寶。

然後,再觀想諸佛將你獻供的食物賜還,把它當成一種加持物來食用。

結束用餐,觀想自身是觀世音菩薩,將你剛才所吃的食物轉成甘露,從你的雙手(全身)流出,消除餓鬼道所有眾生的飢渴。

如此一來,日常的飲食行為,不就也可以成為一種累積功德的方法。

另外…

一般而言,法有兩種:教法和證法;法對許多人來說,像是一本書或佛的教授,但真正的佛法並不是一種知識、語言或概念性的文章,而是我們生命的實相、現象的實相和事實,生命的真理、來世的真理和現象的真理,為了回答諸如此類的問題,許多偶像論者、哲學家都在努力,佛教亦同。

如同︰每天規定了修行的功課和時間,但一旦沒有完成就會愧疚自責,這是不是陷入了另一種執著?

你寧可繼續保有這份罪惡感。

對無法修習佛法所產生的罪惡感,就這個階段來說它是一種加持……

若你是佛教徒,孤獨是智慧的曙光。

你應該對這種孤獨做投資。

如果你感到孤獨,你是對這個輪迴生活感到不對勁,你能感到它行不通,你會有一種一切都有點過度承諾的感覺,你能有這個感受。

這種不對勁的感覺、不屬於這個輪迴生活的感受,實際上是一個修行者,最應該投資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

公案︰

一個苦者對禪師說:

“ 我放不下一些事,放不下一些人。”

禪師說:“ 沒有什麼東西是真正放不下的。⋯⋯”

苦者說:“  可我就偏偏放不下。”

禪師讓他拿著一個茶杯,然後就往裡面倒熱水,一直倒到水溢出來。

苦者被燙到馬上鬆開了手。

禪師說:“ 其實,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是放不下的,痛了,你自然就會放下。”

下課了,希望我們都沒有不及格……

如果你問我有什麼東西可以停止時空,甚至是回到過去,那我告訴你:就醫學上來講,是人類的大腦,就心理層面來說,是你的回憶。

也許人生並不是要讓你去覺得快樂,或是覺得悲傷,它就只是要讓你去感覺而已!













來源:網路…





2015年7月25日 星期六

並沒有理所當然的存在


近年來常聽說︰「我們就是太過民主了!」

不知道講這句話的是真心愚蠢?

或另有企圖?

還是兩者皆是?

這個世界,只有獨裁者和心甘情願被人獨裁者的,才會說『太過民主』這種笑話。

就像…

最近不少人問起關於乩童的問題,其中一個是:

『我想知道多點關於乩童這方面的知識。

請問乩童講的話可以相信嗎?

他們是真的有神上他們的神嗎?

可信度高嗎?』

回應 / 答覆:

一.乩童的話可以不可以相信,就好像有人問你:朋友的話可否相信?

二.假設世界上有鬼神好了,那麼上身後的『靈體』,會對信眾說自己是鬼還是神呢?(這又牽涉到靈體講的話,可否相信?)

三.就算是真的神明上身,是否乩童本身的意識,就不能扭曲神明的意思或過濾?

我本身不會把乩童的話當真,我會建議信徒們面對乩童上身時,不要把他當成絕對的神明。

就當他是一位顧問。

顧問給的建議,有時候他的心態也是『試試看行不行』。

不管這位神明過去有多少神蹟,不管他的故事有多精彩,你要有一種 So Fucking What?的態度,以防乩童詐騙或變質。

防人之心不可無,防神之心不可停。

很多人就是釐不清『事實』(Fact)、『真相』(Truth)和『意見』(Opinion)三者之間的分別。

明白三者的分別,才能解讀人家提供你的資訊。

事實 = 吃了冰淇淋再去游泳的人,淹死率會提高。

真相 = 夏天的時候,比較多人吃冰淇淋,也比較多人去游泳,因此也比較多淹死的人,是吃過冰淇淋。

吃冰淇淋不會導致你游泳會被淹死。

意見 = 吃過冰淇淋的人身體比較陰涼,水鬼喜歡索身體陰涼的命。

很多人信的,不代表就是真相。

因為很久以前每個人都認為世界是平的,這不代表地球就是平的。

流傳了很多年的,也不代表是真相,只代表它有信仰的市場。

腦中有這三組標籤的話,才不容易被資訊迷惑,你才有機會看到真相。

Free Your Mind!

還有︰

如果一個人不斷重複告訴你,他在某行多少年經驗,很自然的這個人有個背後議程要示高價來企圖說服他人。

不過,我要提醒大家,就算他在某領域一百年,他的年資和他講給你聽的資訊有沒有道理 " 是兩回事 "!

You are making a claim, not an argument.

年資可以嚇到人嗎?

可以嚇到思想幼稚的人,因為幼稚的人不會問你:你除了光環還有甚麼?

你要說服人,一就是用道理(包括話術),不然就是用效果。

同理的,沒有光環,甚至資格上有欠缺的人,如果有道理、有效果的話,你要開始接受他的衝擊。

如果你說服他人的唯一重點,就是你的年資,證明你連說服人的理由都沒有。

只有一種人,是不需要用道理或效果來說服人 —— 當偶像說服粉絲時。

因為信仰是不需要道理和效果的。

再來︰

對於發表自己的言論,很多人也弄不明白『中立』和『圓滑』的區別。

中立者是能夠質疑,更能夠追根究底的問。

中立不是兩邊都認同或兩邊都不表態,那叫做『圓滑』。

圓滑的背後議程就只有一個,深怕得罪了任何一方。

案例…

哈哈,我覺得青年喜歡性生活,是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哩的泱泱大國的中華陰謀!

君不見《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嗎?

喜歡性生活,就是為了傳宗接代,就算帶了套子,也是為了傳宗接代而彩排的。

另外…

如果「做自己」是在傷害別人的狀況下,所要做的決定…

那麼你所決定的自己,不是太自私,就是沒禮貌!

真正的做自己,理應受到他人的敬重與尊敬,「做自己」不是不在乎他人,而是能在對的事情上做出正確的選擇。

我們也許將一切都看成理所當然。

原來並不是世間所有事都能如你所願,理所當然。

在普通人角度來說,可能行走說話吃飯甚至呼吸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沒有什麼值得一提的。

又可能認為這些都是與生俱來,沒什麼特別。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我們已經是 “ 幸福 ” 的一大群,可以行走說話吃飯甚至呼吸,已經是一種無形的小確幸的了。

反倒覺得,我們要為著自己已經擁有的而感恩,不要當作所有事都是理所當然。

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是理所當然的。

要感恩自己擁有的;而不是不斷埋怨自己沒有的。

我就是醬時常的提醒自己。

想要持久的快樂不是用買來的,真正帶來持久快樂的是「關係」︰

與家人的關係,與朋友的關係;與自己的關係…

分享︰

每個人時間都一樣,但就是你忙得團團轉。

做人,實在不可能讓每個人滿意,同時也無法為身邊的人,做足每件事。

如果你不想,經常杵在身心俱疲中,又聽不到任何人的一聲謝謝。

那麼,就只選擇,自己做得到的做,並且做好它。

醬身心才能安適,才有力氣準備下一個付出。


正確的修行前,我們必須要先有正確的見解。

但光有正確的見解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實修,把它帶入日常生活中,而非僅止於知性上的理解。

如果我們的修行只限於在打坐或念誦經文是不夠的。

我們必須在生活中的每一刻修持。

見解、禪修、實際行動,這三者是合一並進的。

當嗔恨心起內心如火般在燃燒,就是傷害自己。

內心寂靜要從降伏自心、斷除心上貪嗔痴下手。

如果將嗔恨壓抑在心中,想說 “ 我是修行者,不能生氣 ” 把氣都壓抑在心裡,反而造成很多痛苦,造成心理疾病。

要了解忍辱調伏與壓抑情緒這兩者是不同的。

佛法的作用是什麼呢?就是調伏自心。

禪修是學習如實面對自心,而不是強迫你的心,套上某種佛法緊身衣。



來源︰網路…

2015年7月20日 星期一

什麼是安全感?


宗教本來就是迷信,只不過是很多人一起迷信,而且正因為是多年遺留下來的,所以是個有系統的迷信。

有系統的迷信最恐怖的地方是:很容易一大群人一起做傷天害理、謀財害命、強姦老幼的行為,然後被命令叫他們做傻事的領袖解釋為 " 聖行 "。

神:能製造神蹟者。也教『人』如何變『神』!

要成為『神』、要自成一個宗教的教主,除了要製造自己的教義,還要有以下的技巧:

一,要懂得推銷自己,要懂得影響,更要知道如何說故事和造神話。

二,做個財色兼收的教主!

(又不想淪落到要奉上帝神佛之名,或借雙修補陽氣之義來讓女人對你青睞,不少的教主,其實只是借自己教主的光環,來威逼利誘女信徒跟他們上床。
這種做法是有問題的,還有可能牽涉刑事或詐騙的訴訟。
基本上,我覺得這種做法是沒有種的男人,才要借光環來威逼利誘人家跟你上床。)

三,就算你有教義,懂推銷,影響力強,但如果你沒有『神蹟』留世,你也難以成『神』。

(以上都是不建議,你成為 " 神 " 的…)

還有…

每個肥胖的男人,背後都有個很愛他的女人……

好吧!其實是用『很愛他』的理由,來叫老公吃;她吃不下的食物,因為她會跟你說:『不管你有多胖,我還是那麼愛你……更何況!你已經很胖了,再胖那一點點,分別不會很大?』

女人,就是善用這種愛的心計,來讓老公身材上合理化的墮落,也防止他的六塊腹肌能見天日(外遇)。

偶爾放蕩(廚餘回收桶),人生才能坦蕩蕩(地球環境保護)。

-- 番外篇 --

這也是偶一直最討厭聽到的宿命論調了!

不少的華人喜歡講『吃多少、穿多少,都是註定的』這句話。

但,往往很多人講這句話的時機,都是選擇挫折和失敗的時候講,所以就帶了點認命的味道。

其實你要認命也不要緊,更好的時機是選擇有成就和風光的時候才講『吃多少、穿多少,是註定的』。

前者是認『沒辦法啊,老天爺就是要我輸』的賤命,後者是認『真的沒辦法,老天爺就是要我贏』的貴命。

同一句話在不同的時機講,就完全是不同的詮釋了。

聰明的人,就懂得我是在講啥了…

再來︰

其實孩子的未來跟長得好不好,不是單純的單親家庭、雙親家庭、快樂家庭、不快樂家庭的因素,人只是喜歡把原因簡化。

單親家庭的也出孔子,雙親家庭的也能出某個貪污首相。

同樣的,不少改變世界的偉人或名人是沒有快樂的家庭,甚至可能也得不到父母的愛。

另一方面,希特勒的母親是非常寵愛他的。

雙親家庭不見得就沒有問題,美滿家庭的孩子也不見得將來一定名成利就。

更大的可能性是:不管是來自破碎還是美滿家庭,大部份人的人生是不上不下,寂寂無成。

家庭對孩子不是沒有影響,但,不是最終極的影響。

一般人認知中的『破碎家庭』只是一個迷思。

在汲汲營營的人生中,有許許多多的選擇、取捨與無可奈何。

一部份人注重結果;另一部份人在意過程。

重點在於你想從中領悟到了什麼?

使你真正的感受到快樂與滿足,無論是物質的,還是心靈上的!

就像︰

男女關係的發展,其中一個最重要的重點,就是發生性關係。

可能一些人會很難接受這個說法,特別是女性,她們可能會男女關係的發展,不是為了愛嗎?

不是說沒有愛,而就算用大部份女人的角度,她們普遍上升認為要有了愛,才能有性。

但,這不就證明了最後還是為了性嗎?

先撇開年老而失去了性慾的這個可能性,只要你這個人有正常的性慾,你的男女關係的發展,最終都會以性行為為一重要里程碑。

女人啊!如果你的男伴告訴你,他很愛妳,但他又不是性無能,卻一直都沒有辦法跟妳有性行為!

甚至想跟妳結婚,因為他愛妳,但卻告訴妳,他不要跟妳有任何性行為?

真相可能就只有一個 —— 他是 Gay 的!

有些朋友喜歡用星座來看人生的運勢或是交友關係,如果單靠星座就決定了你的未來,那人生有時會失去更多可能!

不要從統計學的數據或是算命來決定你的未來,人生可以充滿變數…

這一切變數都來自於你的決定!

另外…

保任是一佛家術語,普遍用於禪宗,一些密宗的心性修持也會用上。

一般上保任簡單的說法是:保持著一個狀態。

那麼在佛家要保持的狀態就是悟境。

而且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持續的保任下去。

感覺上好像是精神要守著那悟境,問題是這就有了彼此的對立 —— 有了內在的該守和外在的不該守。

其實幾年前就開始,已經有做一些初步的實驗,將它具體化、實論化。

保任不是自己懷中有顆脆弱的珠寶要往內照顧著,而是把悟境豁出去,一一的與所見所聞、所觸所受、所思所想結合。

結合後,有機會變成妄念即菩提,紅塵即修行。

分享︰

人際界限,簡單來說,它讓你知道,你是誰,你不是誰,什麼是你的,什麼不是你的,你喜歡什麼又不喜歡什麼!

因為我們一直被教育成要禮讓,父母還會要我們大方分享,當我們想要拒絕時,會被冠上「小氣、自私」的批評,當我們對父母說不時,父母會施展權威的要求你服從。

漸漸地,我們忘了聽自己的聲音,忘了自己不喜歡什麼,不知道自己是誰,因為我們很少有機會做自己,因為你害怕拒絕他人所帶來的負面評語!

心靈的成長是一場漫長的等待,但它能改變你的心境,進而變化你的未來。

並不是每個故事,都一定會有結局!

有些時候需要的不是答案與結果,只是想要有人聽聽我們的故事…

(感覺好像是在跟童年那個寂寞的我對話…)

真正放下過的人,就不會一直叫你放下了!

問題,往往是自己或他人賦予的,關於你對於某件事的反應,而不是你這個人。

因為人,都會有著各式各樣複雜難解的情緒,等待著去釐清,等待著去宣洩。

我們都在過程裡長大,學得理性、自制,也學會安靜與不要哭泣,卻一直沒有學會,怎麼在發生之後,好好允許自己悲傷,只懂得要放下…要放下。

然後一直再…為什麼都不能放下的無限迴圈裡!

我們對這個世界,知道得還實在太少?

無數的未知包圍着我們,才使人生保留迸發的樂趣。

人生,就是一種簡單的軌跡,一種沉悶的重複!

每一天無論身在何方,都已經是在最好的旅程中,更何況我們最不應辜負的旅程叫「人生」。

因為我們一生擁有真正的時間太少了…


近來發覺禪坐和靈修,有時會變相為商業活動!

請不要把佛法的修持,變成只是精神唯物上的一種修持,就連皈依也變成心靈精神上的唯物修持,都是為了要練身、聚財、賺更多錢等…

醬我們只有繼續;當自己習性的奴隸罷了…

重點還是實修,非常重要,若說的跟做的一樣,才有力量。

真正的修行是不分地點和區域的,修行中對於修心的控制,不是把自己關進一個空山洞就可以到目地,而是每日在一呼一吸之間,觀察自己的心是否能從容應對。

當我們認識到某種煩惱的本質是空覺時,我們就不需要去轉化它。

這不是說煩惱必須被轉化成為空覺,在本質上,煩惱已經是空覺,它僅僅是不自知的心所產生出來的活動。



來源︰網路…


2015年7月8日 星期三

你是朋友嗎?


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心靈狀態就像拉扯到極限的橡皮。

找回心靈的韌性,就是不再受憤怒束縛的最大關鍵。

所謂的散播正能量,是很詭異的一件事!

正能量是不需要勸導、不需要道理、更不需要說教的。

單單講美食、美景、美金、美女等等,就已經是很正能量了。

要用說教和講道理來散播正能量的話,叫做取難捨易;同時也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因為你給了人家一個背負上 " 正能量的責任包袱 "。

真正好的老師會責罵你,但,不是常常罵人的老師就是好老師,有時候他只是單純的甚麼都看不順眼。

真正的好朋友會批評你,但,不是常批評朋友的就是個好朋友,有時候他只是甚麼人都喜歡教訓。

真正好的聽眾會鼓掌,但,不要笨到以為人家鼓掌就表示你講得有道理,有時候只是你身旁的環境有太多蚊子…

人生的歷練,就是要學會看表面行為和內心世界的關係變化。

提醒大家反觀內照一下自己這半年來,對身邊與你互動的人類的經驗中,有沒有悟到甚麼新思維。

就像…

夢想和野心要釐得清,野心和使命也要分得明。

三者之中,夢想是最不切實際的,使命是最偉大的,野心是最自私的。

有使命的人看起來純,有野心的人看起來很 " 髒 "。

不過先有野心而為自己聚集了豐厚資源的人,之後他開始碰觸了使命的話,他的使命將會是最純的。

他雖是一坨淤泥開始,但最後長出的蓮花是完全不受污染的。

反之,先有使命而創造了成績的人,如果之後沾上野心,他會用使命感來合理化自己的私心。

他是一朵清蓮開始,不斷的把污泥蓋上去,蓋到最後,蓮花將會處於長期不見天日的窒息狀態中枯萎。

還有︰

人的情緒,不單純是生氣、傷心、快樂、痛苦。

單單一個生氣有多少種?

生氣到想罵人,生氣到想打人,生氣到真的罵人,生氣到真的打人,生氣到要忍住,生氣到要忍得很辛苦,生氣到記仇,生氣不能罵人但想大喊大叫,生氣到很生氣自己的生氣,生氣到很後悔自己的生氣,等等等等…

可以說是多不勝收。

一個人對自己內心戲的劇情、角色有多少的認知,會主宰了他的心理層次有多豐盛。

有了認知才能歸納,有了歸納才能駕馭,才能更上一層樓。

沒有足夠的描述詞彙,自省的能力差矣。

-- 分享 --

日前和一位老朋友網聚,話說他每年都會空出一段時間,去深山裡進行內觀修行。

為期七天的內觀生活,晚上九點睡,凌晨四點起床打坐,每天只能吃兩餐,整天不能和身旁人說話。

大部份時間都在打坐,回想自己過去的一舉一動、與他人的互動、生活中的反省以及值得感恩的事。

他把這種內在修行看成一趟旅行,更是一種生活雜念的過濾。

跟偶一樣ㄟ…(只是偶沒有空企深山啦!呵呵呵呵…)

體驗生命才有感受。

走錯路可以再修正,原地不動只會失去當下年紀該體驗的事物。

好比十五歲戀愛就是不同五十歲的感受;二十歲旅行就是不同於五十歲的感受;二十二歲工作就是不同於五十歲感受。

每個年紀都有專屬感受,時間永遠不會回頭打招呼,少了生活體驗就是空白。

曾經有朋友笑自己的生活,彷彿像電腦鍵盤上的空白鍵,最長也最空白。

見身旁有些朋友活得開心自在,他們的喜悅不一定來自財富,很多來自冒險與跌倒的生活體驗,他們的富有來自回憶,這些體驗讓生活過得更踏實,不會老踩空。

他們總是不怕挑戰與挫折,因為他們知道越受傷的越受用。

在這群樂觀人身上看到,生命有體驗,生活有驚艷。

都已經懂得在工作中生活,而非生活在工作中。

如果你找到了生命中的熱情,我想今天儘管再忙,都不會澆熄你對生命的積極!

選擇有兩種:一種是真的知道自己要什麼;另一種是,選擇是為了滿足其他人,而非自己…

再來…

你過了30歲,還有朋友嗎?

心情苦悶想找人哭訴,才發現好友名單中,找不到一個可以開口的人;過去的同學、朋友、同事,除了臉書按讚之外,沒有別的互動!(內牛滿麵…)

打開手機通訊錄,看著名字卻想不起那個人的模樣;以前每到周末活動好多,現在放假只能在家看電影、上網。

「30歲後沒朋友」的話題在網路發酵,引發許多網友共鳴,紛紛表示:

「現在只有好友間生日才會聚會。」

「女生更慘,結婚後完全以丈夫及孩子為重心,漸漸就不連絡。」

「平日下班只能跟同事約,假日就是親人日,朋友都只在臉書聯繫。」

但也有網友打趣自嘲︰「朋友0個…沒人來借錢,安心!」

為什麼年過30後,朋友好像瞬間消失了一大半,網路上有列出5大重點,重心轉移、生活壓力、需求改變、社群網站興起等都是主因。

1. 年過30後幾乎上有老、下有小,承擔家庭責任後,和朋友相聚時間銳減,沒空見面,久了感情就淡了。

2. 生活壓力大,必須認真工作,沒有多餘的時間、精力、金錢去拓展新的交際圈。舊人遠去又沒新人來,轉眼間就剩獨自一人。

3. 人生觀隨著年紀產生變化,交友門檻變高。年輕時交朋友,一杯酒乾杯後就算好友。出社會後遇到新朋友太熱情,還會多慮對方是否有目的。

4. 體悟到朋友貴在交心,年過30後愈能分辨什麼是朋友,真心的一個就夠,不再熱衷social。

5. 臉書、Line看似更方便聯繫朋友,但這種交友方式反而讓人心愈來愈疏遠,只透過網路傳送關懷,不再面對面感受對方真實的存在。

-- 另外 --

既然假裝不來,那何不勇敢往前看?

「不甘心」三個字又從內心深處長了出來,真的很愛那段過去的自己,也不想放棄那時候的夢想,為什麼我要為了你們這些不相干的眼光,繼續讓我回到過去活的不開心的自己?

「可以做的東西很多,我想第一件事情就找回快樂的自己。」

如果你覺得自己不快樂,就努力的為你的人生做些改變、如果你嘆息沒有為自己而活,就每天愛自己多一點,不要盲目的附和他人。

因為我們獨特、有獨立的思想和無窮盡的創造力,這是我們獨有的,不要浪費自己所擁有的人生,生命不是永恆,你只有這一次。

轉彎不是逃避。

有人做一件事情失敗了,轉做別的,就有人說這人沒毅力?

轉彎是為了找更好的道路,並不是逃避,沒有毅力!

學會轉彎也是人生的大智慧,挫折往往是轉折,危機同時也是轉機…

每天要做的事情一樣多,無論昨天、今天或是明天都總有些事填滿我們的生活。

或許我們很難調整與改變,但是我們還是可以用不同的眼光與心情去看待。

同樣一件事,愉快積極總比煩悶無趣來得有意思,或許結果一樣會完成,但是過程卻有著不同的經歷與學習。

----------------------------------------------------------------------

家庭裡的冷暴力…

有聽說過的抱怨:「人生是一堆狗屎,每天都是苦日子。」

在遭到冷暴力者的折磨時,要遵守一個基本原則:停止為自己辯解。

辯解是很大的誘惑,因為施虐者的言語中,充斥著以最大惡意說出的謊言。

任何解釋和辯護只會使受害者陷得更深。

只要有一點說不清楚或者說得不對,即使是出於好意,都可能被用來對受害者不利。

受害者一旦上了施虐者的火線,不論說什麼都會被當做武器藥彈。

此時沉默是金。

在施虐者看來,受害人必定是錯的,至少他的一切言行都值得懷疑,且存心不良,滿口謊言。

施虐者無法想像有人會不說謊。

此時受害者的態度有任何改變,通常都會引起連番而來的虐行和挑釁。

施虐者想要增加他的罪疚感:「你根本沒有同情心。」「你這個人沒辦法溝通。」

言語的攻擊或許在肉體上不會留下疤痕,但在心靈裡卻會留下永遠抹滅不掉的印記!

------------------------------------------------------------------------

你想怎麼做?你想怎麼生活?

我們都值得去過自由的生活,而在自由之前,我們要先練習,不為掌聲而活。

比別人容易,比自己難!

若說不與人攀比,我想是陳義過高了,對凡人來講,這樣的境界只怕是過於矯情,終其一生大概很難做到,還不如先換個角度來想,多看自己獨特的地方。

還好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可愛的形容詞,可以讓所有的人事物,都不只是比較級之別。

雖然你比我優秀,至少我比你誠懇;雖然你比我有錢,至少我比你快樂。

就是這些形容詞,讓人不至於在人世間進退完全失據吧!

因為,比較之後,至少可以當個至少,而不是全盤皆無、萬事皆空。

真正的尊重,來自於你先尊重自己!

尊重自己的付出、尊重自己的專業、並勇於表達…

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吧!藏在心裡的話就試著說出來吧!

想醉就去喝,遺憾能少就盡力少,要過的不遺餘力,誠實的面對自己內心的聲音,好好體驗人生的各種境遇、盡情享受世界的美好,才不枉此生。

懂得選擇自己喜歡人生,才是最幸福的人。

雖然有一點慌,也懂得體會,時間會帶走一切,還有什麼事不能退讓!



阿底峽尊者說:最佳善知識,就是攻擊你隱匿過失的人。

最佳的教法,就是擊中那些過失的教法。

最佳的朋友,是正念與警覺。

最佳的激勵,是敵人、障礙與病苦。

最佳的方式,是沒有任何造作。

最殊勝的鼓勵或者說激勵我們修持佛法的,就是敵人、魔障和病痛。



鈴杵在你手上的意義。

過去:修行者對自己的法友,當他修持的時候升起了魔障,就趕緊拿起杵幫助對方除卻障難,當他快要成就的時候,便趕緊拿起鈴幫對方歡呼鼓勵。

現代:手上拿的法器不是鈴跟杵,而是變成繩子與斧頭,當別人在往上爬的時候,就用繩子把他扯下來,當別人就要冒出頭的時候,就用斧頭把他砍下去!

我們在手上放一粒灰塵,手不會有任何的感覺,但是我們的眼睛裡若進入一粒灰塵,我們就會有感覺。

同理,我們一般凡夫眾生,對輪迴的過患快樂與痛苦的感覺,就像手上放一粒灰塵一般;但對一位修行者而言,輪迴的過患就像眼睛進了灰塵一樣,難以忍受。

通常我們從早到晚忙忙碌碌,一天快結束時,卻不知道自己究竟做了些什麼,不覺得自己有嘗到任何所做的滋味,這是因為我們沒有處在當下。

雖然修行是必要的,但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心和心態,那麼生活中所做的每一件工作,都可以積聚功德。

在生活中修持方法的要點是:我們必須隨時保持正念。

修法最不共的特點,就是令自己的心不被違緣所轉動,並在遇到各種違緣時能馬上將其轉為道用。

如果你懂得修持的話,反而會覺得這些不順的違緣及障礙,比起順緣更對自己的修法有利益。


雷,盡管爆發巨大聲響,卻是空虛的音聲;彩虹,盡管色彩絢麗奪目,卻逐漸消散;這個世界看似迷人,卻是一場夢;感官的歡悅盡管美妙,卻帶來不幸與禍害。

—— 密勒日巴





來源︰網路…


2015年6月30日 星期二

練習停止,好嗎?!


我用彩虹的波文來編織彩虹…

建議︰

找伴侶的話,最不需要的是找一個沒有脾氣的人!

但,也千萬不要找一個在外彬彬有禮,回來對你自己卻是會暴躁如獸的人。

你寧可要一個對外會大發脾氣,對自己卻是有商量的。

因為你們天天要見面,夜夜要共眠。

人的本性是懶的,如果你不幸的已經跟一個這樣的人在一起,不要期待對方會有甚麼大的改變。

你要問自己的問題是:『我忍不忍得住?看不看得開?交不交得到心?』

因為通常對外禮貌,對內粗暴的人,在認知上已經把你的價值貶到低賤之處了!

你有沒有慧眼看清彼此的立場,才能斷定你接下來的步伐。

就像…

有人問:為甚麼一些男人,選擇要陰莖而不是要陰道?

你是同性戀或異性戀,是天生的。

你喜歡陰莖還是陰道,是以生俱來的,不是你選的。

難道你是用了自己的自由意識去選擇喜歡陰道嗎?

呵呵呵呵…

性取向,不會因為政府承認就會影響到異性戀的人變成同性戀。

只有傻瓜才會以為這會破壞了社會架構。

不管政府承不承認,同性戀一直都存在的。

就好像當年的婚前性行為會被社會鄙視,今天的社會和政府都接受了婚前性行為,所以就算是沒結婚而生出的私生子,照樣有孩子的法律上的權利。

難道一個保守政府說他們不承認任何婚外情或婚前性行為所生的孩子,才叫做公平嗎?

不管政府准不准許同性婚姻用『婚姻』這個字,如果一對同性戀者一起生活多年後,他們分開的話,他們要擁有正常伴侶分財產的權利。

這個才叫做保護人民的權益。

(不是一個基督教說政府沒有保護異性戀者權益,而走去保護了同性戀者權益。恰恰的就是同性戀者在法律上,沒有這些正常夫妻該有的法律保障。)

太多的傻瓜分不出承認同性戀群體的權利和鼓勵同性戀的分別。

所以,有聽過針對同性戀講得最好的一位和尚,有人問他:同性戀者能不能成佛?

他說:能,只要他放下他的慾望。

同樣的,異性戀者也能成佛,只要他也放下他異性戀的慾望。

不管你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放不下自己慾望的就不能成佛。

同樣的,有一位國際著名的DJ,當他的節目第一次進入加拿大時,有記者問他對同性婚姻的看法。

他說:他們應該得到認同,因為他們跟我們有同樣的權利要經歷所有異性戀婚姻者所要面對的痛苦。
(They deserve to be as miserable as us heterosexual couples / 他們應該一樣是悲慘的美國異性夫婦)。

沒有同性戀者,就未必有我們今天用的電腦。

讀過電腦科學的,都知道誰是 Turing。

他的才華不是他的選擇,他的性取向同樣的也不是他的選擇…

也有不少批評同性戀婚姻的辯辭是:異性戀婚姻是因為愛,同性戀是因為性。

但,這就是很理想化的想法。

一些人結婚就是為了性,能夠免費解決性慾問題;一些人結婚是因為經濟因素;一些結婚是因為政治因素,一些是家族共識,一些是因為懷孕了,一些是因為跟對方在一起久了,甚麼感覺都沒有了,只不過是習慣了,所以就他奶媽的娘結婚算了。

還有一些人就是為了結婚而結婚,因為她由小到大就是幻想要穿上美麗的婚紗。

一些男人結婚因為他找到一個安分守己的女人,我嚴重懷疑他是因為愛而結婚,因為他比較像是找到個容易管理的女人當老婆。

更有一些同性戀者,嘗試和異性結婚,不管目的是煙幕還是想看看自己能不能夠用陰道來治好自己的陽具喜好症。

你認為他跟太太會有活躍的性行為嗎?

甚至一些夫妻是沒有性關係的,這是正常嗎?

一些除了沒有性關係,也沒有愛,就只是錢的關係,因為大家共建一家賺錢公司。

所以,就算我不想搞妳,妳不想搞我,我不關心你,你不關心我,但我們都有意識到如果分開的話,這所有的金錢來源就會中斷,所以我們得法律上保持著這婚姻關係。

一半的異性戀者的婚姻是以離婚終結的,所以當那些人喊婚姻是神聖的,我知道他們只是喊著一個理想。

我還會推測一半的婚姻是『愛』以外的理由,甚至以愛為理由的,也不一定能赦免離婚的結果。

人類啊!人類…不要對你們口中的愛有過高的信心。

再來︰

原來,在印度很多窮人,但不是每個人都苦著臉過日子,也有樂於眼前生活的人;原來,在歐洲很多富人,但不是每個人都笑著臉過日子,也有苦於眼前生活的人。

原來,臉上笑容的多寡,不是來自於身上的富有與貧窮,而是心中是否充滿勇氣。

旅(修)行是為了好好大哭一場;大哭一場完後才能好好旅(修)行。

你的哭泣不是因為難過或開心,而是因為有了勇氣。

還記得小時候不管在家裡還是外頭,只要不小心做錯事都會被母親罵個臭頭,一哭的話,罵的更慘,男孩子哭什麼哭、膽小鬼才愛哭,勇敢的人不會掉眼淚。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想每位男性朋友都忘了怎麼哭,有次我好奇的問同事︰你有多久沒好好哭了?

他帶著英雄般的姿態說︰有什麼好哭的,男人有淚不輕彈!

「英雄不落淚」這句話,陪我走了四十幾個年頭,某年,旅(修)行路上,才發現自己根本不是當英雄的料,寧願當一個愛哭的大雄。

因為 " 忍住不哭 " 沒有多了不起的大道理,只是暫時把心中的許多疑惑丟進背包而已,然後用自己的思維去衝撞不同文化,非常喜歡這樣的衝撞過程,因為沒有這股火花,永遠無法點燃早以冷卻的心。

你想要什麼樣的生活?為何不想要這樣的生活?

你想要什麼樣的成功?為何不想要這樣的成功?

你想要什麼樣的價值?為何不想要這樣的價值?

每天的心情,無論看到一個新景象,遇到一個新朋友,聽到一個新故事,腦中不斷撞出新的火花,心中的熱情也隨之被點燃。

知道勇氣的重要後,我哭了,慶幸自己找回流淚的感覺。

哭完後,沒有傷心,反而更多勇氣。

你是否曾經感覺到自己對自己很陌生?

習慣了之後,卻不知那一個才是自己!

那就好好找個時間哭一場唄…

還有…

並不是問題本身引起煩惱,而是不願意去接受問題而將煩惱來引起。

一旦學會如何接受一個困境,那麼我們就能學會接受所有的困境。

而一旦心平靜了下來,它就不會再有分別…

假如你已經後悔了,就別再往前了,你可以回頭也可以轉向。

不甘心,會讓你繼續深陷下去。

怨恨,只會更讓你,前進不能,後退無路。

無論我們經驗到什麼樣的猛烈情緒,那都是我們修持的友伴。

這對我們是有益的,而不是傷害。

我們不能單純地想要抑壓著痛苦,或者永遠地快樂,因為那只是另一個我們不可以得到或感受到的夢想而已。

一個智者總是會選擇於當下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因為這將決定我們在明天會看到什麼樣的畫面。

勿失良機,活在當下。

痛苦的意思是,實在沒有必要繞圈子的尋找,根本找不到的東西。

你所要找的就是你自己,要找尋的不是任何東西,是你的本質、你的潛能,這就是你真正要尋找的!

沒有痛苦的究竟的快樂,就是解脫。

它不在外面,在你的心。

我們的心不太穩定, 有時善、有時惡,心中常像有兩個人在對話、激辯。

但你到底要讓自己成為怎樣一個人?抉擇在你自己!

我認為快樂的真實修持口訣是:對於你所擁有的,感到心滿意足。

如果你做得到,那麼這即是快樂的基礎,也是快樂的要點。

安住當下,而非過去,沒有用的,它已經過去了,不要太過停住於未來,沒有用的,它不在你的控制之中。

那就是你結合你的生活與靈性生活的方式。

各位每天生活中都有的,就是在你兩個念頭中間,或者可以說在前一念跟後一念之間,那個就是智慧。

各位都有,只是沒有認識到,如果能夠認識到它,就可以將它越來越延長…

佛法不是一篇動人的故事,或一些華麗的文字;佛法是一門學處,佛法亦是一種知識,是我們能夠透過實修而證知的利益。

因此,佛法不是空談,佛法與我們的生活與自心密不可分,這一點非常重要。

光是在空談是不會有任何利益的。

佛法的理念就是慈悲與智慧,這些理念正是我們需要的,需要靠佛法來幫助找尋心靈的平靜、內心的和平。

--- 另外 ---

出社會以後,大人的道德責任都會悄悄爬上身,好比賺錢、堅強、成熟,每種看似成功的價值觀,都是一塊又一塊的厚實鉛塊,若能一肩扛起就能成典範,若無法就被譏笑成要飯。

似乎不朝社會主流路線走就會被當異類,被人閒言閒語。

總是花大量時間去解釋與說服,拚命反抗,這種內心的拉扯總是換來更多疲累與無力。

然而社會的掌聲與喝采卻都給那些所謂的典範,只支持他們向前跑…

日子久了,異類也會想停下腳步,不再奔跑,不再頑強抵抗,選擇當綿羊,一生跟著牧羊人。

孩子長大後我可能會告訴他:「爸爸沒有像其他同學的爸爸優秀也不是典範,甚至在別人眼中曾是異類,最重要的是,千萬別停止向前奔跑,別忘記那個什麼都不怕的自己,無論你跌倒幾次…」

我更希望當你長大後,別忘自己是一個會微笑奔跑的人,你比我們這群大人還勇敢。

未來,千萬別讓大人的影子,阻止心中的孩子。


有的朋友喜歡賺錢,社會也認為工作可以增加財富,所以有時會放手工作,但每次下場都是無法享受生活,因為沒了健康。

有的朋友喜歡閱讀,大家也認為閱讀可以使人成長,所以時常放手買書,但每次下場都是變得鑽牛角尖,情緒起伏不平。

有的朋友喜歡愛情,朋友們也認為愛情可以豐富生命,所以不時放手愛一個人,但每次下場都是換來煩惱,情緒變得過度敏感。

有的朋友喜歡旅行,朋友們也認為旅行可以增廣視野,所以經常放手出走,但每次下場都是越來越討厭工作,半夜開始失眠。

我的朋友們都教會我,生活中看似健康、有益、有用的東西,若過量使用,對身體與情緒都是負擔。

因為身體是最誠實的朋友,永遠不會欺騙我們。

在16歲的我曾經有時候醬想︰「我找不到辦法了,有很多想做的事,也想出走去看看這個世界,但現實卻阻礙我囚禁我。」

以為「現實」是最可怕的敵人,沒有學歷怎麼找工作?沒有工作怎麼賺錢?沒有金錢怎麼旅(修)行?

於是強迫自己讀了沒興趣的科系、去工作、旅(修)行時要省錢,最後選擇屈服現實。

以為「未來」是最可怕的敵人,未來的人生方向在哪裡?未來的人生計畫呢?未來該從事何種職業?

於是強迫自己找尋方向、規劃人生、在場職中培養技能,最後選擇屈服未來。

以為「失敗」是最可怕的敵人,處處碰壁就是失敗、無所事事就是失敗、被拒絕就是失敗。

於是害怕自己處處碰壁、沒事做、被拒絕,最後選擇屈服失敗。

過了30歲後才知道,能屈能伸才是青春的暖身操。

現實不可怕,自己沒有認清現實才可怕;未來不可怕,自己沒有期待未來才可怕;失敗不可怕,自己沒有跌倒失敗過才可怕;其實,生活中最可怕的敵人永遠都是自己。




來源︰網路…

2015年6月24日 星期三

你怎麼想!你會那樣做?


網路上的酸文…

這些回教徒於齋戒月常在網路上講的鳥話,已經不是第一次。

大多數講的,好像都是學校老師。

其他人,很少聽到。

以前還聽過我的馬來網友說,常在齋戒月的下午,見到有人會偷買咖啡、飲品來喝,還會說 Fuck it, I don't care. I'm getting a drink.(管他奶媽的娘,我才不在乎!我要買飲料。)

服務員也是馬來人,他買來喝也沒有人會理他!

只能推測這些老師每年都好像是齋戒月開始的時候,會有這些鳥話出現。

估計應該是忍得辛苦,粉心煩氣躁吧!

今年是叫人喝尿,以往是叫人回中國或回印度。

兩個禮拜後,已經習慣了,就沒事了?

以此推斷,也只能猜測做老師的工作很辛苦,很壓抑…

而且我也不覺得這些回教徒老師明白齋戒月的真諦,所以才會動這種傻氣。

我會懷疑你對阿拉的信仰,到底你是否有純然的意願要齋戒?

也因此只能推斷這些老師是比較爛的回教徒。

另外馬來網友還說,目前馬來社會的晚上開齋(Buka Puasa)也有不少人是不明白齋戒月的用意,所以才會一到時候,就大快朵頤,忍得越辛苦是為了吃得更瘋狂!

馬來網友他自己的開齋,有時候就是一塊咖哩麵包,唸經祈禱後,就吃個麵包開齋。

據他所說,齋戒月的守清規,減低所有的慾望,是有功德的。

既然是有功德,還會看到別人吃東西時自己就火大嗎?

呵呵呵呵…

還有︰

如果你身為人,已經到了 / 過了三十歲,但你的人生哲理還是圍繞著:做人要無私,做人不可以看不起人,做人要以誠待人,要以德服人等等。

勸你不如不要再做人了!

說得難聽點,如果你的命不算太長,三十歲可能已經是你一人生的一半了,你的腦袋還如此僵硬的話,很明顯你是活在自認的信仰當中,卻完全沒有活在實際的當下。

因為都…

到了 / 過了三十歲,你還搞不清對誰無私,對誰自私,你肯定還會繼續傷了對你重要的人。

到了 / 過了三十歲,你還搞不明白甚麼人可以瞧不起,甚麼人不可以看不起,你必然會浪費很多時間在應酬上。

到了 / 過了三十歲,你還不知道對誰要坦誠,對誰要應酬,你必然是個不會保護自己的成年人。

到了 / 過了三十歲,你還迷信人家服你,是因為你的品德,你肯定是個沒有利用價值和沒有利益分享的人。

同時我也要提醒大家,如果你活到 / 過了三十歲,還不明白舉凡開口閉口都講做人要無私、不可看不起人、要有誠意和有品德的人,你都要有所保留,甚至是善加提防的。

那你的前三十年不也就白活了?

距離現實遠稍微一點的,就叫做浪漫;距離再遠一點的,是故事;距離更遠的,那就叫做神話…

那些你所謂的思想信仰,就是一種把現實扭曲得最厲害的病態。

這種信仰跟一個到了 / 過了三十歲的男人,還相信跟某個女生作完愛後,認定她就必須會愛你一輩子的傻念,是同出一轍的。

呵呵呵呵…

就像︰

在網路上,有人談起一位14歲女生被老師誣賴作弊而自殺的事件。

是的,沒有人喜歡被誣賴,但,也不敢妄下判斷說整個事件的錯就是這位老師。

凡是有這類事情發生時,人們總是喜歡把事情過度簡單化:把罪歸給那老師應該是最容易的。

不錯,這老師的行為確實很像校園惡霸,不過,另一方面,受這麼大的委屈,這14歲女生有沒有跟父母溝通?如果有的話,父母的反應是甚麼?

另外,這女生平常有沒有憂鬱症?

種種可能性問題,都值得大家去思考。

我重複,我不知道跳樓事件的真相,老師做惡霸是錯,如果遇到惡霸就自殺嗎?

這件事讓我想起某位專家所講的:孩子在一年級和中一時,父母需要無條件的跟她們溝通。

如此,孩子以後才會把心事跟父母分享。

但,很多華人父母都完全誤解無條件的意思。

舉例,要孩子誠實,但孩子坦誠的告訴你錢是他偷的時候卻被你罵,那她以後是要坦誠還是隱瞞呢?

一些父母聽到我這樣說,會激動的說騙人就不對了。

這,就是為甚麼我說很多父母完全不明白甚麼叫做無條件。

一年級和中一,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

父母往往對孩子的溝通是單向的『我講你聽』,但,那不是溝通,而是命令。

溝通是大家站在平等地位上、雙向的互動。

舉凡你還是高高在上的跟他講話,就不是溝通了。

分享…

有兩個處境相同的朋友,其中一個,他總是只能關心自己的不快樂,另一個,卻總是將不快樂,變成是一件快樂的事。

這就是,同樣的夜,有人只看到眼前的黑暗,有人卻看到夜空的星辰。

再來…

看到 FB 臉書上最好笑的資訊:台灣某大學教管理系的教授,竟會笨到認為管理學是一門很科學的學說。

看來,粉多教授根本不知道學術和科學的分別。

商業書和玄學書相同的地方就是:兩者都是馬後砲。

科學也不是舉大量例子就叫做科學,除了數據要大,還得 Replicate(重複)效果,才叫做科學。

就算所謂的高素質商業書或商業理論,都只是大量的故事。

故事不是科學。

廢文…

在網路上,有人討論好男人和出軌男人的分別,其中一些人認為已經有玩女人經驗的男人(我不知道他們的意思是指要付費還是不付費的),已經有了前科,他們會重犯,更有言之鑿鑿說自己是絕對不會出軌的男人。

我覺得這些人都忘了一個事實:那些出來『玩』的男人,不是一出世就出來『玩』。

每個人出生時,都是清白的。

我見過不少講自己不出軌、有責任的人,沒有比那些不講的人更清白。

每一個好人在還未出軌之前,都是認為自己絕對不會出軌。

另外…

別侷限自己的懦弱,也別小看自己的壯大,當你發現自己成長的一瞬間,就好好看著自己的成長,鼓勵自己,體驗各種宇宙方圓,或許是更好的生活指標。

當自己開始有意識的去思考,過去發生的每件事,從自身的經驗看來,那就是自我成長的分水嶺,才會發覺自己的不成熟,原來都不是對方在傷害自己,而是自己在傷害自己,也在傷害那個曾經最熟悉的朋友!

我們都會懵懂,心理狀態永遠跟不上生理狀態,不管甚麼事,我們都是初體驗,好壞都不會像電影般,回到17 / 20歲、野蠻遊戲、珍愛每一天等,神奇夢幻般重新再來過,很多書上、網路上、過來人等經驗,分享得再多,都不能成就自己的第一次,或許能當指標,或許會轉身,或許又還是跌入無底洞。

經歷了成長的感覺,明顯到自己都能感受到,現在的我,即將又面臨一個新的分水嶺,目前的我並無法告訴自己,我成長了些甚麼…

但,提醒自己的是,猶豫、茫然、無法堅定都是成長的常態,網路上會聽聞很多神話式的精神標語或者神人指標,還不如告訴自己「困境是常態,好好的去解決,一切總會有結果」…

你們不明白,曾經的我多畏懼,害怕在家人面前說出了自己的夢想,整個家庭就要陷入了天翻地覆的困境,害怕我要離開後,然後我就會什麼都沒有。

你們也不清楚,曾經的我多沒自信,工作了多年後還覺得自己一事無成,覺得比起別人,自己像是個井底之蛙,永遠有走出不去的自卑。

現在我已經不怕在你們面前出糗,不怕在他人面前跌倒,不怕在家人面前訴說夢想,不畏懼在眾人的眼光中讓自己看起來如此獨特。

所以當我快樂了,同時也希望他人可以活得更快樂…

有感而發…

一段關係裡頭,兩個人都在學著找到「我」以及「我們」之間最舒服自在的平衡。

「或許在關係裡面,你終將要學會從『我』走向『我們』,正因為關係不是一個人的,你的苦樂傷悲也牽動著對方的歡笑眼淚,有時想想對方,也是為這段關係,多分擔一些重量。」

「是啊,關係裡面的『我們』固然重要,但當你逐漸走入婚姻,就會發現太多的『我們』也不行。
所謂婚姻,就是在『我們』裡面,看見『我』,也看見自己。」

透過以上三個論點發現,當戀愛初始的時候,這時候多想到一點我們、多為彼此體貼一點,的確對關係是有幫助的;但在兩個人的關係變更深刻、在一起更久、甚至結婚之後,這個效果就消失了。

這意味著,一段好的關係,並不是眼中只有彼此而已,而是也能夠有一些自己的空間,有一些堅強的自己。

愛的旅途很長,當你過度的把自己依賴在對方身上,就會失去自己原先最真實的模樣。

而這真實的自己,本來是你最美好的部份,本不該因為愛情而消失殆盡。

所以,如果當你愛一個人愛到自己都不見了,或許該停下來好好想想,你究竟是太過愛他,還是對於失去所愛太過害怕?

若一段關係牽涉到兩個人的自我認同(self-identity),自我被對方全部吃光光的愛,到頭來只會被委屈所填滿。

說起來容易,但「我」和「我們」之間的拉扯,幾乎是天天發生的劇碼。

人家關心你的身體是出於好意,但嘮叨太過就會被認為是管太多;你偶爾想一個人好好在家發懶,人家卻覺得你不夠在乎他,所以放假都不陪他;已經忙了一個星期,你希望假日能睡晚一點,他卻一大早就起床說要開車載你去玩;有時他想要親近,你想要空間,也有時你需要依賴,他卻忙著傳 line……。

每天每天,我們都在面臨親密與自主的抉擇,依賴與獨立的溝通,「所有親密關係的問題,其實都是親密與獨立間的問題。
當我們能夠好好平衡這兩者,好好的討論這些期待間的落差,很多關係間的困境就會自然消解。」

平衡這兩者的解方是:回應性(Responsiveness)。

「愛的相對不是恨,而是漠然。」

我們都聽過這句中肯的話,只是我們很少仔細去思考它真正的意義。

我們當然可能因為彼此的需求不同,而產生親密與自主的拉扯,但在這樣的過程中,如果能夠給予彼此回應,而不是一味的逃避,至少就能夠開啟一個對話的空間。

當伴侶真正了解(got the facts right)、真實的感受到自己的需求(a sense of authenticity)、接納自己、覺得對方是真的關心自己的安好,這樣的一種被在乎,就能在這難解的平衡上,增添一點溫度。

因為愛情,就是在「我」和「我們」之間,找到一個更美的平衡點。

再分享︰

“ 修行 ” 的意思是指當行為有錯誤時,把它修正過來,即 “ 修正錯誤的行為 ”。

一般宗教徒認為念佛、拜佛、念經、念咒等行為才是修行。

也很多人以為吃素跟做慈善工作,甚至修神通、修到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或是把身上的氣脈打通了,就叫作修行。

其實,所謂修行,簡單的說,就是修正自己身體、語言、行為的偏差,通過任何方法而達成這個目的,就是修行。

「修行」也就是從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來做,如實地從我們經歷的每一件事情中來看清楚自己。

所以,上述這些作法的確可以讓我們得到身心的平靜安定,因此,它也是修行的方法之一,但不是修行的目的,這要弄清楚才行。

提到修行時很多人會說:

太早了!

我現在還要擔負家庭的責任,必須等到責任完成後才能修行。

也有人會說:太慢了!

如果我早知修行的好處就不至於拖家帶眷的,如今是放不下了。

曾經有講過,修行是為了改變自己,不是改變別人的…

拿著自己認為對的東西不放,佛教稱為執著;執著就是拿著的意思。

所以修行兩個字,要認清楚,能真正幫助你化解煩惱的、幫助你消除習氣的,這就叫修 ---- 行。

重點是你們要認定自己的走向,不蘭會根本沒有辦法下判斷!

還有…不要拿任何理由,來當作是自己不肯改變的藉口!

十多年來,我一直投身在工作,遇到部門重組調動搬遷,很多事情又得重新來過。

大量的工作,讓我沒有時間和自己的內在獨處,也很難去做一些所想和所喜愛的事情,內心始終處於嚴重的失衡狀態中。

二十幾年的職場生涯,都是為著配合這個,配合那個這麼地過著。

然而,自己內心卻變得越來越淡泊,一直想著能否只做想做的事,只過簡單的日子?

多年後也慢慢體悟到,與其把長途旅(修)行當生活,不如把生活當長途旅(修)行…

旅(修)行的熱情太容易,生活的熱情大不易!




來源︰網路…

2015年6月16日 星期二

認清真心


公案︰

「你的恐懼是什麼?」智者問道。

「我恐懼死亡,」朝聖者說︰「我不知道死神何時會將我帶走。」

「啊,死亡,」智者說︰「讓我替你消除恐懼吧,朋友。

除非你準備投入死亡的懷抱,它才會來找你。

只要明白這個道理,你的恐懼就會消失無蹤。」

這段話令朝聖者放下心來,他從此不再恐懼死亡。

智者轉向第二位朝聖者說︰「你恐懼的是什麼,朋友?」

「我恐懼我的新鄰居,」第二位朝聖者說︰「他們是外地人,過著跟我不同的宗教節日;他們的孩子太多,老是演奏一些聽起來像噪音的音樂。」

「啊,外地人,」智者說︰「我會替你消除恐懼,朋友。

回家之後,替你的新鄰居烤個蛋糕,送他們孩子一些玩具,加入他們歡唱的行列,瞭解他們的習俗,這樣你就能跟鄰居打成一片,恐懼會因此而消失無蹤。」

第二位朝聖者領悟到這些簡單指示中蘊含的智慧,知道他再也不必對鄰居感到恐懼。

這個洞穴位於高聳入雲的深山中,沒有任何生物能在此生存。

智者轉向最後一位朝聖者,詢問他的恐懼是什麼?

「喔,智者,我害怕蜘蛛(笑聲)。

每當我準備入睡時,總會想像蜘蛛從天花板垂下,爬上我的身體,令我難以入眠。」

「啊,蜘蛛,」智者說︰「該死的,你認為我幹嘛要住在這種鬼地方?」

好像…

事事想週全,處處尋求別人的認同,自己一生的心境卻在萬般艱難中過。

是的,你的缺乏自信,造成你一生執著,卻固執不通。

如果你沒有足夠的信念,如何在這又風又雨的人世間,消化茫然的多種滋味。

小的時候,我以為勇敢便是要敢於行動,但是後來發現,唯一需要勇氣的便是坦然面對一些事情。

再來︰

出社會後,我的人生經歷過無數次職場畢業典禮 + 某次的畢業旅行。

每一次的畢業典禮,讓我對人生都有更深層的認識與感概,每一次的分手都覺得自己離社會邊緣人或異類更近了一步。

特別是看見身旁朋友能安穩於一份工作數年之久,我都會強烈懷疑自己有病,之後才知道這叫心病。

唯一一次的畢業旅行,出發前自己像是癌症末期病人,對生活感到絕望與失望,於是送自己幾年的時間出去看世界,試圖找尋人生出口。

旅程中也確定自己得了「心癌」心中塞滿太多的執著、偏見與憤怒。

當時恍然大悟一些人生事,有些答案是從世界旅人或自己身上找到的、有些是在風景中感受到的。

因為有了答案,所以願意卸下心中盔甲,然而所謂的答案其實不算是真正的答案,但可以釐清不少人生問題…

最大的收獲即是能坦然接受挫折,能換個角度看世界,能接受突如其來的挑戰。比較不會困在人生的迷霧裡。

現在的生活不能稱得上完美,至少走起來不會過於恐慌與不明確,雖然還是會怕,但會主動關心自己。

人生的路說長不長,說短不短。

每一次的離開與分手,都難免不捨與擔憂,但其實都是一次又一次的成長與茁壯。

每一次的難免恐懼與未知,但其實都會豐富視野與心胸。

說不定,每一次的畢業典禮與畢業旅行都是一份生命禮物,因為人生就是一場行為藝術,跌越痛越痛快。

--- 經典一下 ---

有人問說:『你推崇的念力道,是不是一定要對方法,有百分百信心才會見效?』

哈哈,不是。

反之,你有點半信半疑的話,才會比較容易見效。

百分百全信,反而會有問題。

也有人問:『你的念力道,是否要精神很專注才會見效?』

也不是。

反之,精神集中的練習我提供的念力技術,是不大會成功的。

技術上是要心不在焉。

又有人問:『你所謂的那些方法和冥想,是否要每天做才會見效?』

不是。

每天做反而是沒效的。

也建議過對此有興趣的朋友,就知道最多每個星期只做一 ~ 三次。

而且,每次的冥想不會多超過一分鐘。

你可能心裡會想:怎麼你講的東西都跟別人講的全然唱反調?

之所以敢大唱反調,是因為我親身走出這條路。

我還會告訴大家:要相信、要專注、要天天做,其實可能是陷阱。

我不是任性或叛逆,而是以效果為王道。


----------------------------------------------------------------------------

有人會因為我們的缺點而討厭我們,但也會有人因為我們的真實而喜歡我們。

我們不必讓那些本不喜歡我們的人喜歡上自己,而是堅持讓那些本該喜歡我們的人盡快發現自己。

—— 劉同

還有…

一些恐懼不安的心理情緒為什麼會生起呢?

是因為心靈已陷入痴迷的執著狀態了,例如陷入對立、我執的狀態;心智已受到障礙,例如受到忌妒、傲慢的障礙。

所以當有人在提醒我們說一切一切都是夢的時候,是在教導我們趕快從痴迷的觀念中甦醒過來,不要再一直受到慣性反應的支配與控制了。

嗔恨的生起,是源於內心的一種不滿和不悅的狀態。

我們要仔細檢查自己的心,看看是否有心理上的困擾,這是保持內心健康和快樂的最好方法。

當我們學會管理自己的嗔恨,就會發現自己越來越少涉入衝突中,而且當衝突真的發生時,我們對自己和對他人造成的傷害肯定會比較少。

另外︰

即使善意,仍然是謊言…

「因為你所能騙到的,都是曾經深信於你的人。」

「隱瞞」跟「謊言」不一樣。

因為在不知道那是「謊言」的情況下,會選擇信任對方,將它視為一種承諾,不疑有他。

然而,「隱瞞」只是未說出口的事實,當我有疑問,而對方誠實回答時,就並不會有受騙之感。

但,通常「隱瞞」很難跟「謊言」脫離。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謊言,是我的大忌。

我可以接受隱瞞,接受秘密,也接受迂迴、含糊不清的回應,但就是不能接受謊言。

有時候人會選擇說謊都是自以為出於善意,認為可以省略不必要的麻煩,害怕對方受傷,但這都是自己單方面的想法,你不是我,你不能阻止我知道真相的權利,不能推估我能夠承受多少打擊,即使真相再痛、再傷人,至少它是真的。

人與人之間如果沒有信任做基礎還能靠什麼來維繫?

然而在你已經知道我的大忌之後仍然做這樣的選擇,就應該有心理準備了……。

我難過的並不是你欺騙我,而是我無法再相信你了。

你一生中做的事情或許微不足道,但重要的是你去做了…

我知道:

現在在這裡,想看夕陽西下已經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了!

所以,每每都很沈醉在醬樣的寧靜…。



來源︰網路…

2015年6月10日 星期三

在腳下…


還是喜歡坐以前的藍色平快火車,喜歡在旅途中的我,喜歡一站一站的慢慢南下或者北上。

因為,在旅途中,我就可以不屬於起點或者終點,不屬於任何地方和任何人,在這個能獨處的時刻裏,我只屬於我自己……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你是否會做出不一樣的抉擇?』

『如果你已經知道自己的未來,你會用不同的方式來安排自己的生活嗎?』

人生有時像是非題,因此在圈圈叉叉裡不斷的選擇,有時選對,有時也會選錯。

「真正的生活總是在他方。」

所有的正解答案都將寫自己的心上。

自己,其實就是最好的答案。

我們都能在這座土也王求城市裡,找到自己的生活理想。

在陽光充足的慵懶午後,就像是一位多年不見的老友!

年輕,就像在那些充滿了陽光的夏日午後,無所事事,因為知道在生命裏,有一種永遠叫等待…

人生沒有所謂的失敗,挫折只是生命要你轉個方向。

我們都應該要理解,我們都是活在別人的回憶裡!

回憶只是佔我們自身的一部份,而更多的,是我們在別人心中的印記。

在此世結束之時,也許我們才會真正明白,該在乎的,到底是我們自己忘不掉的人,還是那些忘不掉我們的人…

傳說的故事在黃泉路上,忘川河旁的奈河橋,孟婆會給過橋客呈上孟婆湯。

喝過孟婆湯才能踏上奈河橋。

聽說這碗湯是在世時所流的淚,喝下這碗湯,忘卻此生此世的恩怨情仇,以雪亮無暇的心迎接來世。

對於回憶,我們於似乎都珍而重之,對於過去,我們也於似乎都不想捨棄!

回憶對我們的意義,絕不單單是情感上的依戀,而是讓我們明白自我的建立過程,知道自己價值觀的發展經過,而更重要的是,回憶讓我們了解自己是誰?

大多數人都不具有人類最大的智能——認識自己,因此我們一生之中就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去不斷地碰壁和反省。—— 秦榆

-------------------------------------------------------------------

有三件事人類都要經歷:出生、生活和死亡。

他們出生時無知無覺,死到臨頭,痛不欲生,活着的時候卻又怠慢了人生。

—— 拉布呂耶爾《品格論》

就像︰

吃東西的慾望,並不是那麼單純的。

餓、口慾和購買慾都是有分別的。

有時候你想吃,是因為你肚子餓,有時候是嘴饞,有時候純粹是你能夠買得起。

然後,因為你買得起,再加上你不想浪費等等的習慣或價值觀,就引發出各種五花八門的慾望。

看到美食,有能力叫得起,也是一種慾望。

餓和口慾,也是有分別的,一個是胃部主導,另一個是味蕾主導(其實是多巴胺主導)。

另外,也有些人是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會用特定口慾來撫慰自己的心情。

(同樣的不是因為肚子餓),這種又變成了安慰劑的食物。

動物往往會把大部份的專注力是擺在餓的元素,只有我們人類的食慾是五花八門的。

理論上,餓才吃是最健康的。

但,那就是要硬性的把人性壓抑下來。

我是比較人性的支持者,不過,我更加支持人類是萬物之靈,可以靈活的處理餓、口慾、購買慾和療癒食等的慾望。

處理的意思不是打壓,也不是完全的放縱。

但,最起碼的能力是:清醒覺察。

你覺察了是餓,不代表餓就的馬上進食。

你覺察到自己只是嘴饞,也不代表馬上就去縱慾。

你有口慾的衝動時,只是安靜的與你的口慾同在兩分鐘,兩分鐘後,如果你覺得你可以控制,就控制不吃。

如果你覺得你還是想吃,就大大方方,毫無罪惡感的吃。

面對自己食慾、性慾、情緒的意思,不是承認自己有這些反應後,就放縱讓自己亂亂搞或亂發脾氣,這只是隨波逐流。

如果承認了自己情緒後,也還是只能隨波逐流,那不叫萬物之靈。

萬物之靈,永遠是要有多個選擇權才算。

再來…

有佛教徒說這些裸露身體惹地震論是迷信。

一般情況,這是佛教徒該有的智慧。

不過…

會覺得最無言的是:同一群佛教徒卻說上一次馬航班機上,因為有人看餐廳殺生、有人說愛滋病研究者(所以有可能鼓勵合法娼妓),所以飛機被打下來了。

因為殺生而飛機被打下來的言論,跟一些回教徒說馬航被打下來是因為空姐穿得性感或飛機上賣酒的言論,是同一個肛門放出來的屁,一個是吃了很多蒜頭,另一個只是吃了很多榴蓮。

不過,可以告訴大家,佛教徒還是會堅持說自己的是智慧,其他的是迷信。

同一時候,也提醒佛教徒,其他的教徒一樣認為自己的信仰是智慧,你們相信的不殺生是迷信(一些教的經典是講明動物是上帝製造出來給人們享用的)!

只準高官在飯桌上大便,不準平民在戶外放屁,一直都是宗教界信仰的楷模!

同一組演員唱不同一部戲,雙重標準萬歲!!

還有︰

情緒不一定等於煩惱,煩惱不一定等於痛苦,痛苦也不一定等於創傷。

分得清楚的人,會自在;分不清楚的人,會擁有幽靈痛苦或幽靈創傷的 —— 假病。

要成長的話,不但要反觀,而且把反觀的放在放大鏡下細細的分析。

應付麻煩笨蛋,面對沒甚麼讀書的有錢人,甚至是討好膚淺美女,最擊中要害的方法,就是要讓他們跟你互動後,覺得自己是個有智慧的人。

不管一個人多厲害或多差勁,往往他最缺的就是他的罩門。

繼網路上傳『窮不要緊,最重要是要窮得有骨氣』,還有『沒娘(女人)不要緊,最重要是自慰得有志氣』的金句。

有些人會跟你講他不是不要賺錢,他只要一做的話,肯定是發達,而他是有更重要的東西要做,例如:上網、電玩、打飛機。

有些人會跟你講他不是不要追女,他只要一把妹的話,最漂亮的女生,都會成為他囊中物,想成為他女朋友的女生還會排隊,只不過他更像會花些時間,在他自己認為,更有意義的事情上,例如:上網、電玩、打飛機。

這些年,所有的無能都最合理的偉大!

另外…

藏傳的幻輪瑜伽,應該是易筋經 或 / 和 洗髓經的原型。

適合年輕人做,動作剛烈。

但,我懷疑華人的八段錦,應該也是源自幻輪瑜伽中的準備式。

不過,八段錦也有頓地式,但,不是空中盤腿下頓,而是用腳跟上舉而下頓。

這做法會相對的安全,也擁有振通身上氣脈的功效,陳氏太極也有頓足的做法。

幻輪準備式中,一些動作是用手摩檫沐浴手足身軀的,這做法應該是對上了年紀(如我)的人有幫助,特別是應該一早起來就做一做,會軟化和鬆開血管。

方法也很簡單,不需要跟西藏幻輪的做法,只是來回搓整個手臂、腿腳、身軀前後、頭臉,各三五下。

印度的做法會手沾油而自搓,西藏的做法一些會沾酒來搓。

這對防爆血管應該會有幫助,特別是上了年紀的人,我會建議起床就做一做。

不少上了年紀會血管出事的,是在早上起來後。

(本文純粹是有感而發的私人意見,非專業的中西醫療法…)

其中有一個很過癮功法,有動作跟調呼吸的,據說這功法練成的時候,陽具會收縮得非常小。(所謂的馬陰藏)

印象中有讀過的一些藏傳祖師的傳記中,確實有這個現象的記錄,如某一世的章嘉活佛,練功的過程中,下體完全收縮了進身體裡面。

著名的密勒日巴祖師的其中一個記錄(不是有十萬歌集般的那本小說),有女生用手撫弄,越用手弄他,他的陽具越缩越小,最後也缩到不見了。

撇開這些故事是不是真的,但....

相信在網路上看的各位男士,心裡面想著的都和我一樣:有沒有變大、變長的方法啊?哈哈哈哈……

我們到佛堂,來到佛陀聖像前雙膝跪地、雙手合掌,虔誠向佛陀頂禮,但是,心中卻帶著有所求的心態,這樣就不算是真的頂禮了,畢竟佛陀不需要我們的討好。

其實我們禮拜是為了替自己積聚福德、淨除罪障,是為了轉化我們自己。頂禮的真義在於恭敬、尊重他人的功德。

感恩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並不是經典中這麼說才重要,當一個人懂感恩,不需要什麼邏輯,就容易感到很舒服;相反的,如果不懂感恩,就算擁有一切也不容易快樂。

所以學會感恩是重要的事…

生命是如此漫長、未來是如此不確定,處於生命低潮、身心狀況低落的人,不看不想還好,一想,可能頓失勇氣。

然而,別忘了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名為「娑婆」,意為「堪忍」,這是說這個世界並不完美,生命很辛苦,然而,還可以忍受、終究過得去。

所以,自心是一切的作者……


來源︰網路…

2015年6月4日 星期四

我執鬼


佛教裡面的魔鬼,其實就是所謂的『我執』,即一切以自我為最重要的世界觀。

藏傳佛教裡面的六道輪迴圖,有一隻魔咬著六道輪迴,他其實就是代表『我執』,因為眾生有『我執』所以,才會不斷的輪迴。

不過,有時會覺得自己真的像宗教式佛教所講的 " 魔 ",但,我卻不是把自己的我執變得更強!

這是所觀察到的一些藏傳佛教中心的現象:通常這些中心裡面,會有小部份的人(通常是師奶級的),因為好像能夠常與最高權貴人士(法王,即該派最高領導人)互動,有一些虛與實權力的時候,會得意忘形。

上課講、傳法時,一般通常會有兩個翻譯。一個翻譯中文,另一個把中文再翻譯為英文。

這師奶級的女人翻譯的時候,會有想給她一巴掌的感覺。

原因是:

翻譯者的工作,是要近乎照著原講者的文字翻譯即可,不需要加太多自己的意思。

這女人,不斷加自己的意思(雖然她的意思沒錯),但這是一個不負責任的做法。

若有人問師傅,若某個動作我們做不到的話,要怎麼做?

他奶媽的娘,這女翻譯直接回答:『你不用擔心,你是初學者,現在不一定做得到,做多了,以後就行了。

我以前也是做不到的,現在我就做到了。』

(人家是問師傅,不是問翻譯者啊!你做不做得到關人家屁事?)

不喜歡去聽翻譯師用帶有(個人情緒)教訓人的語氣來進行翻譯的語詞。

因為就連那位示範的師傅、中文翻譯的,都只是很平靜的講解動作,這是一種很技術性的講解,不是故事,不是激勵,不需要動用任何情緒來解說的。

她就好像苦口婆心的在那邊教訓大家。

某些動作,有人看了會笑,她就嚴責那些人,叫他們不準笑,但,有一些時候,她自己又在那邊笑!

這種得意忘形,往往會以兩種形式來表達:一,小女孩得到人家給她棒棒糖的那種沾沾自喜;二,會變成婊子(Bitch)

沒辦法,權力是腐蝕人腦的。

還有︰

心最基本的規矩,一個命令一個動作!

如果唸藏音真的能讓大家高興的話,就多唸一點;能證悟的話,也多唸一點;能減少貪瞋癡的話,更要多唸一點。

最簡單來講,自以為能跟文殊菩薩在巴拉巴拉的對話,那不叫相應!

相應應該是智慧越來越開展;跟觀音菩薩相應,不是看到佛像就一把鼻涕一把眼淚,那是神經錯亂,應該是心腸愈來愈柔軟,不那麼硬,才是跟觀音菩薩相應。

觀音菩薩只是一個象徵,意思是慈悲。

文殊菩薩拿劍也是個象徵,你以為跟文殊菩薩相應是拿把劍,二十四小時這樣坐著啊?

這樣很累呢!

相應不是這樣的!

跟觀音菩薩相應,一定要兩隻手擺出來,這樣坐著啊?

那是植物人、木乃伊啦!

很多人以為這樣叫相應,不是啦!

什麼叫相應呢?

我覺得跟文殊菩薩相應,最起碼不要那麼愛耍笨;跟觀音菩薩相應,脾氣也不要那麼壞,這才叫相應。

也已厭倦去聽那些所謂 “ 博學 ” 之人說法,他們講的修行只是增添更多的煩惱,而不是調伏自心:任何他們所說的只是表面之詞罷了。

不管做什麼事情,一定要實實在在地去做,修練佛法也是如此,嘴巴裡可以說得很好聽,但對所講的完全做不到,這不只是欺騙他人,也是對自己最大的蒙蔽。

藏傳密宗本尊神祗的表徵旨意,始終是要藉煩惱來修行。

講得白一點,是要往三毒中修,把貪嗔癡提煉出菩提。

但,帶有宗教式的藏傳佛教,卻硬生生的要把出離心給加上去,會有四不像的感覺。

若出離的話,所有世間的情懷都得放下,還要看破紅塵,這哪有那麼多煩惱給你提煉?

貪嗔癡本來是要應化不同的本尊,所以密宗的神祗裡面才有寂靜相、忿怒相、美艷相等,可惜的是:一般坊間的教學,都沒有傳授怎樣用這些神祗本尊來轉化煩惱。

一般信徒只能勉強推測,當然也會說佛配痴、金剛配瞋、菩薩、空行母配貪。

但,要怎樣的去操作這些本尊神祗來轉化煩惱情緒,才是王道吧!

我蠻相信密宗本來就是唯識學派的修行工具…

我們每天都在念誦咒語,觀想憶念本尊,如果沒有正確如法的使用念珠,那麼修法的效益就會減少,因此要正確使用念珠。

念珠非常重要,但我們常因容易得到而等閒看待它,沒有正確的行儀。

有些人因為習慣、還有方便的緣故,常用右手持用念珠,但依據密續經典開示,必需用左手來使用念珠。

(這是寫給修密宗的人看的。)

禪修的目地是回歸我們的本性,持守心的自然狀態,這就像旅行後回到了家,我們希望能夠好好的休息放鬆。

因此,禪修不是改變心的自然狀態,也不是任何的增添或誇大,這一點在練習止的禪修時最為重要。

我們要試著安住在自心自然平常的狀態中。

所以光是在自己佛堂的坐墊上禪修,這還不夠。

我們需要將止的禪修,融入下座後的所有活動之中,包括我們的工作。

尤其在太過情緒化時,我們要能夠應用上它,這非常重要。

我從很年輕時就開始修練自己的心,到如今還是一樣;不管是出門與否,每天都會花好幾個鐘頭來修心。

經驗是,修心會變成一種習慣,像吃飯一樣。

好消息是,你只要花很少的時間,就會有進步,要做到完美,超出絕大多數人的能力範圍,因此,我們的重點是要求穩定的進展。

精進是一種自然熱衷於修習善法的心態,相對來說,強迫刻意的去行持善法,那就不是精進,同時也不是修行。

修行是自然的事,刻意去做反而不是修行了。

釋「薩」迦派的《道果教學》,除了釐清我對此派最高心法的各種修持秘訣,(每一派都不同,而且有蠻大的出入)…

(下面的文章不是給門外人看地,看不明白也不要問我,因為要解釋的話,你得花一段時間研究過了這才講得明白的…)

黃教圓滿次第的修法,花教(釋「薩」迦派),白教和紅教,各有修氣脈的功法,但各個持有不同的目的。

若依黃教的論點,氣沒有入中脈而現起臨死八相,所點燃的丹田火山不究竟的,但紅白的氣脈卻不是這個看法。

花教的甚至說在還沒修圓滿次第的氣脈法之前,搞著生起次第時,就已經會看到臨時八相。

(而且還沒有說明要修芥子壇城,因為黃教認為生起次第的芥子壇城,是有機會修出臨時八相)但,花教卻指名道姓的說明了,未進入圓滿次第高氣脈就已經出現了。

紅白二教的第四灌頂,通常是傳最無戲論、最無為而為的,如大手印或大圓滿,不再搞觀想或氣脈的。

但花教的第四觀卻是有作有為,有觀想有氣脈。

可是,花教的最無戲論的做法,是所有四灌修法的見地。

他們把最無為而為的擺在第一,然後融入於接下來每一個層次的修持。

雖然大部份派別的做法是從最有戲論(生起次第)的修持發展到最無戲論(大手印),即有最複雜的修到最高境界的甚麼都放下。

但,我覺得更符合腦神經的做法,是從甚麼都放下開始,修到越來越複雜。

但,這不是從難度的角度來談,而是先悟了最無為而為的,然後用氣脈來強化那無為而為的體驗,然後再用生起次第來強化氣脈和無為而為的境界。

整條路線是前中後結合,不是修下一階的東西,就放下上一階的。

而且還讓我在文獻中,找到馬爾巴大師的口訣,他果然有一招是修了氣脈後,再修生起次第的。

而且不是捨去氣脈而修生起次第,是貫穿的。

這些技術會不會讓你成仙成佛,我不知道。

但,要來駕馭自己的感受和狀態,應該是超厲害的心智科技。

呵呵呵呵!

再來…

你覺得孤獨就對了,那是讓你認識自己的機會。

你覺得不被理解就對了,那是讓你認清朋友的機會。

你覺得黑暗就對了,那樣你才分辨得出什麼是你的光芒。

你覺得無助就對了,那樣你才能明白誰是你的貴人。

你覺得迷茫就對了,誰的青春不迷茫。 —— 劉同

------------------------------------------------------------------------------

有時候先知道自己的原點在哪,才能算得出你要去的地方有多遠!

也才知道你要堅持多久,花的力氣要多大才能抵達,光是傻傻的努力與堅持,或許終會有一天到達…

但多半可能走的終點的人不是你,而是知道距離的人,用對方法的人!

光是知道要堅持和努力是沒有用的,如果沒有決心和行動力,最後又會回到原點。—— 盧蘇偉

就像︰

在我們的生活中,沒有比輕視自己更致命的情感。

連自己都瞧不起自己,哪還能談去愛什麼人呢?

愛情這種情感,是一種沒有強烈的自尊心就難以守護的欲望。

「自卑的生活」絕非有價值的生活。

造成一個人自卑或類似情緒的決定性契機,大多來自童年時期的經歷。

斯賓諾莎之所以把自卑定義為一種「因痛苦而把自己看得過於低下」的情感,也是有原因的。

在此,我們必須把焦點集中在「痛苦」上。

小時候如果不斷地受到父母的責備和批評,而不是稱讚的話,長大以後,仍舊會時常陷入痛苦的情緒中。

自己做的事情,如果是別人家的父母,早就讚不絕口,但自己的父母卻無情地貶低。

如︰「你跟你媽(爸)一個德行,沒藥救了,就沒有一點像我的地方?」

已經把這些話習慣性地聽進耳裡的人,又怎麼可能看得起自己?

不管怎麼做,都只是備受指責的話,那麼不管是誰,對於自己的行為,甚或是自己的存在,都會覺得沒什麼價值,所以才會被痛苦的情感所攫住。

當童年時期所造成的痛苦,如同習慣一般存在於內心的時候,我們就會不自覺地沉浸在貶低自己的自卑情緒中。

習慣性的自卑,或說像宿命一般認命的痛苦,這就是自卑的真相。

所以自卑是一種很難擺脫掉的情感。

黑與白、善與惡、幸與不幸、正面與負面,所有的事件皆是一體兩面互相牽制才得以平衡。

你可以改變形式與重新分配比例,也無法去否認另一方的存在,這便是真實世界。

另外︰

簡單生活,絕不只是生活簡單,而重要的是有一顆簡單的真心。

也絕不是與人隔絕,或只是學習偶爾懂得停下欣賞,這樣你不是孤獨寂寞,就是頂多感動一下,然後就一切照舊!

請誠心與坦然接受自己吧!請認知與領略真實人生的種種好與不完美吧!

願意學習與練習愛,記得喔!愛是需要提醒與學習的! 就這樣,愛會變成你生活的一種習慣…

真正佛家道場的精神不只是蓋個房子、成立個中心、成立個道場就圓滿了,不是這樣。

如果沒有佛家道場的精神,那就變成是花了很多錢,到頭來很多的人聚在一起,對人們的修行也沒有多大幫助,就只是混在一起彼此罵來罵去而已,所以我們一定要有一個道場的精神。

放輕鬆是件自然的事,但我們沒人做到,嘴上說放鬆,但一個比一個急躁。

其實心性本來即是平靜自在,由於我們習慣於煩惱,因此一遇到刺激的外緣,就會過度反應和情緒。

我們該怎麼辦?

就是回到本來的自己,然後放輕鬆。

身體放輕鬆,語言放輕鬆,慢慢的,心就能夠自在…

所以,也不要有「太多的期待」,即使是我們的修行也是一樣。

如果我們對於自己的修行期待太高,這本身就會是一個障礙。

如果我們希求、期待這個那個成就,那麼原本一件相對上簡單的事情,就會變得困難。

對自己過度的期待,那麼連我們有小小的收獲,都可能會被阻礙!



來源︰網路…

2015年6月1日 星期一

人生路自己走


要改變這個社會,有時候要從很間接、很小、甚至很遙遠的地方開始。

舉例:我們不是要等到有人亂殺小孩的時候,才思考要如何解決問題,甚至如台灣現在經歷的一場激烈的探索:要不要死刑。

(之前的捷運殺人事件,有一些人還是再牽拖打暴力電玩的關係。拜託,不要把事情簡單轉化到把所有的罪怪在電玩上。)

這些問題,是比要不要死刑和是不是太多暴力電玩來得更複雜。

死刑是發生了後果之後的對策,更重要的是提早的免疫。

要改變自己的政府,可以大肆的革命,也不一定要大革命。

如果從小到地方開始做起,你不一定會在你有生之年看到改革,但,當每一代的思想開始改變時,政府就不得不改變了。

所以,最確實的社會改革,就是教育。

而且,絕對不是道德教育或如《弟子規》這種奴化人腦的教育。

從小開始,要教會下一代表如何達自己,表達自己的開心,表達自己的不開心,表達自己的不滿,表達自己的憤怒,表達自己的想法,表達自己的點子。

我們目前的教育是為了應付工業時代的工作需求而設計的,我們的小學、中學和大學的教育,是教會你有效率的工作和服從。

撇開目前的教育會不會教我們成為領導者,但,很明顯的是沒有投資太多的時間在學習如何表達自己。

我們只是一味的強記又強記。

沒有學校的科目是教我們:如果我們覺得這社會有問題,我們要怎樣的表達?怎樣的質問這個社會?

(這些問題只在大學的特定科目有探討,若你不是讀這些特定科目,你就只能長大後自修自思。)

沒有學校老師教我們:如果你覺得人生很沒有意義,或覺得很有壓力,你要怎樣表達?怎樣找答案?怎樣面對?

(這些問題,除非你在大學是讀心理系,不然的話,你只能從課外書,或額外的找專業輔導,甚至是在宗教裡面找答案。)

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問題,但學校沒有給我們好好的準備。

反之,我們只是準備了考試,要背一大堆長大出來工作時候完全沒有意義的資訊。

若從小就學會表達自己,你猜他們長大後會怎樣?

那些有壓力到要殺自己孩子後再自殺的人,如果由小學就開始讀到心理學,中學再有一些稍微深入的心理學科目,他們的腦袋中,起碼有了一些基礎的資訊,知道要如何面對,甚至發覺自己面對不到時,知道去找哪些專業的輔導員來協助。

也知道怎樣的表達自己內心的無助,更知道如何開口向人求助。

而且會表達自己的人,必定會健康的表達自己的不滿。

只要你的下一代會表達自己的不滿,他們就是會投訴的人民。

只要讓投訴的文化滲透民間和媒體,政府才會開始重視人民。

要在小學和中學開始,把心理學和演講溝通納為必修課。

(不是那種他奶媽的娘僵化人腦的《弟子規》。)

改變要從很早以前、很小、很遠的地方入手。

所以,在政府還沒有意願要這樣做,在還沒有民間團體支助學校這樣做之前,我覺得身為父母的,可以先帶頭做這樣的教育。

你的孩子和接下來的每一代,甚至是未來的社會,都會謝謝你。

向任何僵化思考的教育說不,積極推廣任何鼓勵思考和表達能力的教育!

就像…

稍微有些人際經驗的,會發現一些很玩味的現象:

口氣很大的大爺,會說自己為人謙虛。

潑婦型的人,會說自己沒有大小姐脾氣。

施害者會說自己是受害者。

我會告訴大家寧可欺騙他人或隱瞞事實來達到一些目的,也不要瞞騙自己。

欺人不欺己的,不一定是最快樂的人,但,這個人是有機會能反觀自己。

瞞騙了自己,是沒有自省的能力,只有自我合理化的能力。

還有︰

已經習慣欺負你的人,會在你第一次不想再被他欺負時,會很驚怒的覺得你是在欺負他。

然後,他會懷恨在心,繼續的再把欺凌升級。

狗改不了吃屎的胃口,惡霸改不了欺負你,是他理所當然的權利。

再來…

有不安全感是我們自己的功課,自己的創傷只能自己療癒,就算是最親密的人也只能陪伴!

活著想要高高的飛起來,但在傳統生活當中大概很難飛起來。

這兩個東西的衝突沒有絕對的對錯,而是該怎麼去平衡…

在亞洲人「孝」的觀念裡,要陪伴在父母身旁,才是「乖孩子」?

也非常明白,寧可在他們還有能力照顧自己的時候,狠心離開,努力去闖關…

也不要,在他們真正需要我的時候,卻沒有足夠的能力,照顧他們!

有時,我們會透過文字鼓勵別人,但更多時候這些文字也激勵了我們自己。

人生是不需要討好每一個人,討好自己,比活著想要取悅他人來的重要很多。

在匆忙紛擾的人世看穿自己的孤單,其實是種美好,也已經學會了放下,然後繼續向前走。

------------------------------------------------------------

最富有的時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貧窮的。

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

一個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過自得其樂的生活,抱着振奮樂觀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宮一般。

犯不着千辛萬苦求新,無論衣服還是朋友。

把舊的翻新,回到它們之中去。

萬事萬物沒有變,是我們在變。

—— 梭羅 瓦爾登湖

還有︰

人啊!獨自一人走向這個社會;相對的,我們也是一個人獨自離去這個社會的?

這兩者間,都有喜悅及悲傷的淚水—但這淚水畢竟不是鐵打的,總會乾的……。

將「時間」,盡你所能的闡述它,你會怎麼解釋?

「……看著逐漸消失在某個小路轉彎的地方,用走遠的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還是靜靜的取下時鐘,無奈的看著秒針與分針一一的流逝?

對於時間有不同的丈量方式:「一只沙漏裡細沙流完是一段時間。

一柱馨香裊裊燒完是一段時間。

一盞清茶,從熱到涼,是一段時間。」

「那怎麼就知道,你活的比我長呢?

時間才是最後的法官。」

是啊!每樣物品,都牽引著時間。

「從哪裡來,往哪裡去,心中也漸漸有一份明白…」

人的手上,是否也牽著一條細繩,慢慢的被時間拉著走呢?

雖然只是緩緩如冰河移動般,卻不會停止。

與人相處的冷熱也是距離。

-----------------------------------------------------------

「生命和死亡之間,也是保持一種馴良的距離。」─ 詩人顏艾琳之舊作

------------------------------------------------------------

人生是一個奧秘,而不是一個問題。

不是一個要被解決的謎題,也不是一個被回答的問題,而是一個要被經歷的奧秘。

—— 吳淡如

--------------------------------------------------------------

人的一生,會遇到許多人,而每個人之間,都存在著一個距離,可惜由於現代社會的冷漠,感覺彼此聚集,其實大家的心都距離十萬八千里,甚是可惜,或許「君子之交淡如水」便能「細水長流」…

「人生由淡淡的幸福和淡淡的悲傷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爾的興奮和沉默的失望中度過每一天,然後帶著一種想說又說不出來的『懂』,做最後的轉身離開。」

人生的高度、長度,由自己決定,我們的人生不過像是公園老樹的一片落葉般微不足道 — 但你可以讓自己的生活更精采更有價值。

只不過都是人,生命的一種展示方式。

對於「人」及「人生」有了改觀,那看似厚實而有重量,也只能靜靜的細讀,才能悟出了一些道理!

漂泊久了其實都想找一個歸依,但是感情的靠岸不一定是結婚,事業的靠岸不一定功成名就,生活的靠岸不一定要找個房子,生命的靠岸不一定要停留在某一個地方。

我們每個人都有生活,要把佛法和生活結合是很重要的。

生活就是無常,就是佛法中很多的道理,但沒有引薦,我們會看不到,所以要互相借鑒:在生活中看到佛法,在佛法中看到生活。

另外︰

記得…小學時期,在上課的時候,老師常會說,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所以我們要好好愛護它。

我劈頭就舉手問老師說,那地球上也只有一個我,所以你要好好愛護我。

當時,老師是翻了白眼,停頓了一下,然後,頭上一隻烏鴉飛過點點點,還有三條豎立的直線…

呵呵呵!

人生,太抽象了!



來源︰網路…

2015年5月27日 星期三

消業障論,再釋…


首先來了解:

撇開業障存不存在的問題,南傳佛教的立場是:業障不能消除。

不過後期的大乘和密乘的思想卻大肆的宣傳業障可以清除,不過一修這些消除業障的法或咒時,修行者會有不順利的事業、健康或人際關係時,老師和同門就會安撫他說:『這是排毒現象,消業現象。』

這也是我對藏傳佛法的一個小意見:因為凡極度相信業障可清洗,而又修這些除業法的人,會清洗得沒完沒了。

有的還會沉溺其中!

百字明咒雖在密宗出現了很久,但,被變成藏傳的四加行法系統的歷史,只是區區那四百年歷史,而且剛開始也只是紅白二教採用而已。

這套系統可以說純粹是給( 隱士、密咒士)修的,藏傳的系統其實非常注重出離心,要放下世間的一切,或是無可厚非的一個系統。

若你還是眷戀紅塵的,要掙錢、追女、尋郎的,不妨專修百字明咒半年,你會開始明白甚麼叫做看錯症頭下錯藥。

佛教徒會認為修百字明咒遇逆境,是消業的證明。

我會提出另一個可能性:修消業法只是在製造障礙給自己!

同樣的,要安撫或還償冤親債主的,也是一樣:沒完沒了?

這些跟我推崇的念力道思想有甚麼分別?

念力道是不注重消除,我們注重建立。

這個做法,是比較接近腦科學的看法。

就像…

近年來在道場,我頗推崇大家修入世法,主要原因是,之前大家都在修除障法即四加行法,四加行金剛薩埵百字明除障,那是藏傳佛教在約兩三百年前所定制,有文獻記載…在之前的米勒日巴,馬爾巴,宗喀巴大師及其他大成就者們,都不是照那樣的方式修持的!

這除障法明顯是研製給印度或藏地的人修持的,為什麼這樣說呢?

這主要跟他們的現實環境攸關,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也沒有太多的生活壓力,所以大量的追取金錢對於他們來說,反而會是累贅?

然而居在城市的現代人則大大不同,你沒有錢,想要去深山住幾乎都不可能,更別說你是要出家,衣、食、住、行樣樣都要錢,那像你、我都是在家人,有家庭牽絆,衣、食、行、住、坐、臥及子女教育、奉養父母的經濟負擔,幾乎都已經讓你喘不過氣來!

好了,來說宗教式的除障法,在顯、道教十多年不說,我修密法至今也有廿餘年,親眼見證修密教除障法的人大多很慘,挫折一波接一波,有些還是多年好友,其中不少都是一日一修者,他們那種精進,都不是你能想像的。

其實漢傳顯教的懺悔法、超度法又何嘗不是一樣!

到最後所有人,連我都沒能脫離 " 苦海 ",我不是在譭謗,是親見跟自個兒實修的感受,當初自己修密法中的消除業障時也是一樣慘,總是衰事不斷。

其實這都是大家在懷疑,但不敢公開討論的事實,只有我敢大聲講!

除障法的修持是有條件的,你必須不在乎世間的金錢事業,又或者你已經擁有足夠的資糧,無需再去煩心俗世事的干擾,此為其一。

其二,你已達到一定的年齡,俗世的一切已不是你的所求。

其三,很不幸的你染上惡疾重病,你就可以很專心去除你的障,但不保證一定會全好。

若把除障法定為畢生功課,先告訴你這障是除不完的,若依大乘佛教輪迴論邏輯,你都是幾千年甚至上萬年的古董了,多少劫以來你造下多少壞事,算都不完,而想在這一世除完,除得了嗎?

坊間與某新興密教所提倡,先除障,障除了,福報就有了,就來了,這是很不正確也不負責的觀念,而且還在繼續傳播!

假如依一般佛典所說,很多經典都能除多劫業力,那除障法的力量可算彭湃無比,修幾壇也就夠了,也不需畢生修持了,但事實上並非這樣,事實就是事實,經中說法是經過千年人為結集的,怕人不信,加上很多不確實際的空話,看經典的佛子是不能照單全收的,更多時候你要本身去實際體會,才知道是不是實用。

假如經典所說的你都信,那你的學佛基本和基督教的純信仰沒有不同,佛陀真正的意願是,佛法是容許被疑質的,較為接近佛陀時代的「卡拉瑪經」就曾記載。

我也是人,在修行中難免會有誤區,很多時候一些具宗教式權威性的 “ 規矩 ”,尤其在注重 “ 三昧耶 ” 的密教,是不能在一時中鑒破的,有些東西反而要在自己能突破後,你才會找到相關答案,否則一世人就如此被文字和教規蒙蔽下去,目前可以很肯定還很多人在修除障,那是因為他們的「純信」,這邊不是去否定他們的思維!

有人會說密教不是有很多入世法嗎?

但是你不知,很多修那種入世法都產生不了效果,到最後都是兩頭不到岸!

因為有 " 宗教式 " 信仰,大都是在入世儀軌中參雜了很多除障消業的經咒儀軌,因為名、食、財、色、睡,這些東西本來就是修出世法的障礙,兩者根本上是對立的!

案例︰

空行母施身法之起源,居然能上溯到禪宗祖師達摩?

很奇怪吧?

那怪了,若禪宗祖師達摩,曾傳出空行母施身法,那禪宗的六位祖師為何都沒修習?

有些人是密不會,顯也不懂,禪也不解!

歷史也就更不知了…

二祖斷臂求法..不就施身了,把手都割下來給達摩了,--所以當然在祖師禪時,是有施身法的。

但,沒手的二祖打不了鼓,也不方便吹螺號,當然就修不了密法的施身儀軌,所以也就傳不了!

但密續也是有很多表示方法,口耳傳承就叫公案,表示傳承就叫捻花微笑…

都不是用嘴巴去說的,現代人,沒有慧眼,也沒有法眼,哪看懂祖師教了什麼!

這也表徵了 " 翻修式 " 儀軌中有的錯謬,無意識的帶動了行者自心的矛盾衝擊,一方面要入世,另一方面又要出世,這樣修你會相應才怪?

因此我才提倡先修入世法,先假設業障真的存在,但請暫時把除障放一邊,先修入世法確實是對於現代人或城市人才是有好處的。

今天所分享,也是眾多網友的經驗。

其實那是更多人的經驗,只是不敢說罷了,深怕犯了口業譭謗疑質佛法的大罪。

因為有 " 宗教式 " 信仰,動輒就要你下金剛地獄去,你會有質疑!但你敢講嗎?

也許有人認為一個推廣佛法的人,去推廣入世法很 “ 俗氣 ” 或 “ 市儈 ”,你可以不認同,甚至不屑,我是不會在乎的!

之所以醬推廣,是因為感同身受心的使然,否則我靜靜修就好,你們生活事業上的紛擾與財富,又與我何干?

至於修出世法,個人也覺得與消業除障無關,在南傳的佛教,他們提倡修「止觀法」,依「止」法成就,便可達四果阿羅漢的不退轉境地,也沒說要去除累劫業障,才來修出世法。

他們也不否定所謂業障的存在,但也沒刻意去消除業障。

這邊是分享實修者的經驗,網路上並非無前人,但願以後會有更多來者。

還有…

任何佛教團體的運作是離不開金錢的,那是「資糧道」!

修行人更是,若你的工作、生意不順的時候,再告訴你,這些個金錢是罪惡的,你不要執著這些,你應該去修行,你會真的去嗎?

還是你會罵那是在說風涼話!

還有些人在擔心若一朝入世法成就,變成了巨富,就不想修出世法了,那是多慮了,我的看法是,若給你衰一輩子,難道你就會很有心精進修行了,那才是怪事唄!等你真能成了巨富再說吧!

反觀目前那些山頭大師及新興宗教教主,有哪個不是寺廟如皇宮,出入豪華名車代步的?

媒體廣告到處打,產業買不盡,動輒搞法會、建寺廟,又競標籌錢,美其名廣度眾生、賜福消災、無量功德,倒是苦了下面那些掏盡心肺,不惜花金錢、時間、精神、精力,然後深信死後能往生他們認知的 " 凈土 ",或來世擁有大福報、做巨富的可憐信徒。

應該修出世法的大師教主反而修得很入世,應該修入世的信徒卻被教唆成像要出世,其中的反差有幾個人能察覺?

有些東西真的不能亂修的,等你養肥了大師教主,發現自己根本啥都沒得到,修錯了再回首已經是數十年身,你人生有幾個數十年可以供你糟蹋?

況且還連累他人甚至子女吶!

(註:修到身體有特異功能者,未必都具有正見。)

再來:

每一位個體都是重要的,每一個生命旅程均是獨特的,無人能代替自己,不管來世存在與否,它都無法創作現在的一切,而我們所擁有的現在,它是十分寶貴的,我們應該好好聰明地善用它!

快樂並不是擁有什麼,而是抱持什麼態度。

我們不去改變自己的習慣、不去改變自己的本性,總是藉口說 “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是我的習慣,沒有辦法改變。”

這就證明你不想去改變,如果你不去改變自己本性,那你怎麼成佛呢?

佛,不可能是這樣一位很容易生氣,有這麼多煩惱的人。

我們要為自己的生命找出口,而不是為自己的失敗找藉口。

人的一生有許多難以取捨,困惑不已的鎖事所糾纏著,

這時所需的就是斷然的捨棄與明智的抉擇。

唯一會限制我們的,是我們自己的決心。

終日抱怨感嘆原地踏步,盡是為自己找了大堆理由當藉口,永遠看不到出口在哪裡的。

一個人如果不能學會取捨,縱使僅是眼前的一小步,都會成為無限遠的距理。

跨過眼前的那一小步,再回頭必能豁然會心一笑,原來這麼簡單。

" 死腦筋 " 會成了萬般藉口的泉源,放開目前不該擁有的才是成長。

朋友別讓自己找了太多的藉口,困住您的前進的腳步,踏出那一步就是那麼簡單~只要捨去而已。



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