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0日 星期日

就去觀照,甭管開悟


不管有沒有徹悟,開悟僅僅是修行的開端,不要期待一開悟就什麼都結束了。

並不是這樣!

開悟僅僅是進了那扇門,修行才剛剛開始呢!

開悟不是認識到什麼真理,也不是獲得什麼或寧靜或狂喜的體驗,這些都是開悟的副產品!

對真理的認識屬於意識的境界,對喜悅、安寧的體驗屬於感受的範疇,這些都是五蘊的運轉,不是開悟。

開悟是直接看到當下的真實,真實的自己、真實的存在,不是別的什麼。

不管你開悟沒或徹悟沒,練習觀照,儘量待在觀照的狀態是沒錯的。

所以,練習觀照吧!

管它什麼開悟不開悟、徹悟不徹悟、大自在不大自在、大喜悅不大喜悅、大慈悲不大慈悲。

一切都入觀中,一切都入照中。

常觀常照,自然出塵;常照常觀,自然似佛。

直識本體,直達本源…

人一生的問題,究其實質,都是自心和自心的問題,不存在心和外物的問題,因為心外無物,心外無世界。

莫管念頭是實是虛,不問覺知是有是無,且去體會,由此達本。

若識本體,不逐法塵;若識本體,斷諸疑惑;若識本體,不問是非;若識本體,直任萬用;若識本體,即如如佛。

覓本體,識本體,本體用,用本體,超然在一切諸有之上。

就像…

無論站著,還是坐著,坐禪,只是自然。

坐禪,是恢復你的單純和簡單;坐禪,是回歸你的自然;坐禪,是讓你的造作化為零,然後觀看世界是如何生起的,你是如何生活的。

靜靜的與萬物同在,將你的身體或思想,看作與天地萬物一樣的存在。

然後,將你的思想,看作和空中的聲響,鏡中的花朵,水裡的月亮一樣的存在。

那真實的從來不假,那虛假的從來不真,所謂坐禪就是認識到這點,並穩定在這種認識裡。

坐禪不是造出什麼,也不是減去什麼,只是讓心復歸自然,然後讓心對萬法的認識各歸其本來面目。

你回到你的本來面目,物回到物的本來面目,讓萬物各自處在其本來面目的過程,就是修禪,就是坐禪。

(坐禪就是修禪,修禪就是坐禪,此處坐禪和修禪同義。)

坐禪,只是心坐著,從某種意義上說,坐禪是讓心休息,醬才能回到其自然,物才能回到其自然。

再換一種說法:坐禪,便是活在當下(注:活在當下,不是死在當下;許多人將心死在當下,當作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便叫坐禪。

可以說,坐禪和活在當下是同義詞。

也許你對 “ 坐禪 ” 的概念不好把握,但去理解 “ 自然 ” 這個詞,這個詞是禪的要素,是走向禪的路,甚至就是禪本身。

明白禪了。

明白禪時,便是坐禪之時。

還有:

修行也是妄想執著?

長期以來我們都被 “ 執著 ” 一詞所困擾!

如果說一切事上都不執著,那為何又要制心一處?

就如觀呼吸要把心念集中在一個點上,這算不算是執著呢?

有一種妄想,你越想越給你帶來安寧的利益;有一種執著,你越執著越會變得越不執著。

它就是修行的妄想,它就是修行的執著;如果你堅定地修行,它表面上看上去是一種妄想執著,然而它正在一步步分解對妄想的執著。

像 “ 治心一處 ”、“ 觀呼吸時把心念集中一點 ” 等這樣的修行,為 “ 定 ” 所攝,也就是屬於 “ 定 ” 的修行,當你越修定,你越來到當下;當你越來到當下,越心無雜念;當你心越無雜念,哪還來的 “ 妄想 ”、“ 執著 ”一說?

修行定,心就來到當下;就超越 “ 過去 ”、“ 未來 ” 等這樣的概念。

沒有 “ 過去 ” 或 “ 未來 ”,妄想憑何生起?
執著到哪裡攀緣?

安安靜靜的處當下,妄想到何處紮根?

沒有妄想又哪來的執著?

佛教的一切修行,是為掃蕩你的一切妄想、執著,然後再回來掃蕩 " 它 " 自己的。

最終不存在妄想執著者,也不存在妄想執著。

所以,不用怕修行的妄想執著。

如果有可能,就多多妄想、多多執著於正確的修行吧。

生起修行的妄想,投入修行的執著,讓生命在這樣的妄想裡開花,讓自我在這樣的執著中消失,讓自由在它的光明本性中顯現!

再來…

無眼耳鼻舌身口意!

在呼吸的背後什麼也沒有,也沒有一個什麼藏在身體裡面念佛,身體是無自性的,心是無自性的,沒有一個什麼在你的裡面或背後,支持著你的一切舉動:維繫你的生命,達成你的思維。

不,沒有那樣的有自體的東西。

生命只是一個妙和合,它是百千萬億、無數無量的原因條件,以不可思議的方式合成與配合。

它是空體的。

在它裡面什麼也沒有,別企圖在那裡尋找出一個主或隱形的神。

一切都擺在那裡,事物所有的一切都沒隱藏,只等我們去如實看見。

如何去證實 “ 呼吸的背後什麼也沒有 ” 和 “ 並沒有一個具體的什麼在念佛 ” 呢?

如實觀察,觀察事物的緣起,觀察支持呼吸及念佛產生的所有條件,就身體有的觀察身體,就心有的觀察心,如此深入實觀,觀之又觀,便能得到證實。

通過思聞,能否悟到 “ 呼吸 ” 或 “ 念佛的是誰 ” 的實相?

不能,聞思僅僅是一種思維活動,僅靠思維是不夠的。

思維是空花,空花只能結空果。

就像科學家不能僅僅在實驗室裡純粹思考一樣,他應對研究物件進行如實觀察。

覺悟生命實相也一樣,如實觀察重於思考。

要醒悟身心的實相,像透過人身解剖或分析心理學可以嗎?

當然不可以。

如果這樣可以的話,解剖嫺熟的人體學教授或技藝高深的心理學家,都成佛解脫了。

然而,由經研究身心現象而解脫如佛的醫學家、心理學家或科學家並不多見。

我們必須以活著的生命,以正確的心智,向自己內部如實觀去。

通過禪定功夫能夠瞭解生命的實相嗎?

不能,禪定並不是慧觀。

禪定只為智慧的觀察提供條件,提供平臺。

我們必須慧觀——用如實眼,作如實見,才能覺悟生命的實相。

所謂禪定,不是凝神入靜、百思不想,或舉心外照、了了分明,而是不相信我們的故事,不被我們的知識、概念或念頭污染或牽制的一種狀態。

心經說:“ 無眼、耳、鼻、舌、身、口、意  ”。

凡夫眾生,人人明明感覺有眼有耳,有鼻有舌,有身有意,為什麼佛菩薩卻說沒有呢?

若說打坐修行,這就是你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若能明白這點,上面的問題也將隨之釋然,不再成為問題。

(注:無眼耳鼻舌身意,不是如上面所說 “ 感覺身體不存在了 ” 的無,非這種無。)

事實上,你一直是一位沉睡的佛,你一直都是佛,所謂 “ 成佛 ”,只不過是你還沒有醒來認識到這點。

成佛並不是真正的成,沒有 “ 成 ” 可成,因為你已經是了。

你已經是的東西,你不可能再次成為它,你只能體會它,除非你一開始就不是。

因此,所謂成佛,只是體會到你本來所有的。

向內觀照,發現你內在還不為人知的秘密。

真正的觀照不但能照見內,也能照見外,更能打破內外的幻覺之壁;真正的觀照不但能照見事物,更能照破事物——照見心在萬物上所作的畫壁。

深度的觀照是從簡單的觀照開始的,就從最基本的觀照開始。

覺性是無知的,對它而言,無所謂照不照,亦無生滅來去。

“ 心 ” 是指意識心,那麼覺大於心;如果 “ 心 ” 是指本體心,那麼心大於覺。

就意識心和覺而言,心是覺上的一幻。

就本體心和覺而言,覺和意識心一樣,是本體心平等的功能,此覺不等於本體心,本體心不等於覺。

覺是心的一用,幻是心的一用,心以它的覺去認識它的幻,最終它瞭解到,沒有什麼可認識的,沒有什麼可瞭解的,一切沒有真實,一切是它自身的遊戲,因此它停下了它的這種自我認識遊戲,它安靜下來,它開始享受一切——覺和幻,真和假都在它的享受之列。

要認識心,要認識超越 “ 覺 ” 的本源心。

覺性和識性是一 雙對立的概念。

覺性,和我們通常所稱為的無分別智、正智、般若、佛智、無師智、智等是相同的概念;識性,和我們通常所稱為的分別、意識、凡夫心、識等是相同的概念。

分別智、無分別智都是一心之用,智和識都是同一本體——心,覺性和識性都是同一心,因此說,心大於一切分別無分別、智和識、覺性和識性等,當然它也即它們。

修行一定要超越覺和所覺、照和所照、顯和所顯等二元對立,回歸一心本體,活在一心的世界,真正停止自心內部的分別和造作,實現真正的安靜和解脫。

覺和所覺都是你的心,分什麼覺和所覺?

照和所照都是你的心,分什麼照和所照?

智和識都是你的心,分什麼智和識?

覺和幻都是你的心,分什麼覺和幻?

覺性和識性都是你的心,分什麼覺性和識性?

諸大導師之所以分別這些概念,是為在泥河中找出一塊石板,引你過河的。

勿在這些分別裡分別,最終見分別而不分別,才乃於泥河而出了泥河。

覺,一心所現;幻,一心所變,覺幻何用多分辨?

智,一心所作;識,一心所用,智識不必多判斷。

一切諸法同一心,識了一心無云云。

勿強覺,勿強照,自然用心自窺妙。





就到這裡作個休息了,怕再醬講下去,又有人會起心動念,還有會花轟…

另外…

雖然我認為身心障礙,絕對不是一件不幸的事,但為了能夠幸福,而保有自己的價值觀很重要。

人類為了活得更好,必須反省自己的行為,找出做得不好的原因,思考對策避免未來重蹈覆轍。

如何處理一去不回頭的時間,應當就是面對人生的相處方式。

時間會不斷流逝,我認為有效運用有限的時間,必須費心聯結過去與未來的時間。

但我做不到。

因為做不到一般人做得到的事,我曾經不知多少次對自己感到無奈的厭煩。

可是又必須帶著,這些的障礙活下去,那不是光去怪罪此生的境遇,或要歸咎在誰身上,也不曾想過哪一天,能夠變得和一般人一樣。

但是,我和大家一樣,明天同樣在等著我。

相信今天的幸福,會帶來明天的幸福,因為,現在能夠保持笑容才是非常重要的。

—— 分享 ——

能幫助我們調整自己心的方法,就是佛法﹔而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狀況來調整,就是道次第。

每個人狀況都不同,所以要有道次第來幫助自己,修持才會順利。

就在當下…

我們選擇無明是 “ 自己的選擇 ”。

我們選擇覺醒也是 “ 自己的選擇 ”。

輪迴與涅槃純粹是不同的觀點,端視我們選擇要如何檢視並認定我們的體驗。

涅槃並不神秘,輪迴也沒什麼不好。

如果你決定要根據過去經驗去認定自己是有限、憂慮、脆弱或害怕,你只要了解那是你自己的選擇。

將來你老了,指望誰?

自己,自己,還是自己。

老朋友們切記!

千萬不要 “ 人在天堂,錢在銀行 ”,什麼「一個人很寂寞」、「老了沒人照顧」等種種負面訊息,早已是過時的說法。

要認清:

財富只是數字問題,名利只是短暫虛榮,生活才是人生的全部!

當個「樂在享受健康暮年」的人,人生就有如再度染上春天的色彩…

記住!在你變老之前絕對要:

身體強健,有錢、有閒、有朋友,並且有自己專屬的空間。












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