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0日 星期四
繪心
智慧,意味著心的歐盆 " 開放 " 程度。
心越開放,其智慧性越大;心越不開放,其越顯得沒有智慧。
開放,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你沒有一個 “ 我 ”。
你沒有一個 “ 我 ” 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你總能跟隨千變萬化的存在形式,意味著你的存在有無數、無限種可能,意味著你與宇宙一樣的廣大無邊。
當你和某人發生矛盾衝突,如果你感到很難受,並且妄念紛紛。
你首先迅速的從那人身上抽回心來,先覺察自己的感受,釋放它,直到它變得十分乾淨,你十分平靜。
然後,如果你頭腦裡,還有跑著的十分堅固的念頭,那麼,抓住它,質疑它,直到它失去任何作用你的力量。
人之所以顯得沒有智慧,那是因為他的智慧被什麼 “ 擋 ” 住了。
被什麼擋住了呢?
那就是 " 我 " 這個字。
" 我 " 就是一扇堅固的大門,它擋住了你和智慧之間的世界。
一個人之所以顯得沒有智慧,那是因為他的我字太重;倘若沒有我字,人人具有相同的智慧。
沒有我,存在多少問題,心就有多少應對的形式。
一個智慧對應一個問題,沒有我字,智慧很容易抓著問題,甚至是問題還沒有升起,它就已經融化在那智慧裡了。
智慧和我無法共融:當我存在,智慧就不會存在;當智慧存在,我就無法存在。
因為智慧,最終意味著空、空無。
倘若你不空,或你不空無,你就不可能是智慧的。
智慧是一管空無的笛子,它意味著裡面珍藏著無限的音樂——它會顯出所有吹奏它的人的智慧、心念。
很顯然,去掉你生命中存在很久、被催眠強化得很重的我字。
我字意味著,觀點、角度、信仰、信念和故事。
凡事去掉你的觀點,你的角度,你的信仰,你的信念,你的故事,你必定顯得智慧些。
因為每去掉一個你的觀點,你的身份多一些;每去掉一個你的角度,你的世界寬一些;每去掉一個你的信仰,你的宇宙空一些;每去掉一個你的信念,你的腳步自由一些;每去除一些你的故事,你的智慧就顯得多一些。
我們如何變成一個有智慧的人?
找尋你的本來面目——剔掉你的觀點,剷除你的角度,更改你的信仰,破除你的信念,消磁你的故事——拔掉你的我字,然後,你就能顯得有些智慧。
智慧並不是什麼奇特的事情,它只不過是心的本來面目,本來能力。
若沒有頭腦——信念、信仰、故事、觀念等的影響,人人具有相同的智慧。
若來到生命的源頭,我們都是相同智慧的智者;在生命之途,我們之所以顯得人的智慧多寡厚薄不同,那是因為我們的心性被覆蓋遮蔽的地方和程度不同。
你想變得有智慧嗎?
去掉覆蓋在你心性上的那些東西,那些催眠你、限制你、固定你、覆蓋你、蒙蔽你的信念信仰、觀念故事等,如此,你將是一個有智慧的人。
說到底,智慧意味著心的開放性,無我性。
誰的心若能開放無我,他的生命就顯得有智慧。
如何做到開放、無我呢?
那就是針對你原本空無的心上建立起來的虛幻的東西做功課,把那些建立的、多餘的東西再次去掉、還為空無,這麼你的心就能開放和無我了,這樣你就能夠智慧了。
心有四樣內容:受,想,行,識。
一一覺察它,識破它,直到這四樣東西不再影響心。
什麼是修行?
這就是修行。
來,圓滿地完成這四件事。
還有…
這是怎樣的一個世界?
我們都在畫裡、夢裡,還有那一切……
坐在蒲墊上,熟悉的事物變得十分陌生,陌生到,不知那是什麼?
我們活在一個不知道的世界!
有注意到的確一無所知;凡我所知,無不是心的虛妄創造。
就像…
怎樣覺悟?
關於這個問題:世上有人教你修行,沒人教你覺悟。
在我看來,修行追求覺悟的人,不是真正清醒的修行人;因為一追求覺悟,你就立失當下,便墜夢幻,又入幻途。
覺悟是不可教的,但能教的只是和覺悟無關的方法。
方法是可以教的,但覺悟無法教。
修行是言方法和實踐那方法的,但對於覺悟,和它無關。
“ 覺悟 ” 二字,師父可以教你 “ 覺 ”,但他沒法教你 “ 悟 ”,悟必須由你自己來進行。
所以,修行的目的地——覺悟,有一半的事情必須由你自己做。
覺的部分師父可以帶你來,但悟的部分沒人能代替你。
這就是覺悟無法被真正教的原因。
所以,真正清醒的師父,沒有一個能告訴你,他會教導你覺悟的。
他只帶你修行,不帶你覺悟。
因為他明白,也帶不了。
所以我說,清醒的師父沒有教導覺悟的;而明白的弟子,也沒人去追求覺悟。
因為覺悟無法追求,因為它不追還在,一追即失,一追入幻,一追便背離了修行之真正目的。
所以,關於覺悟,它是:覺可教,悟不可教;覺可隨,悟不可隨。
雖然 “ 悟 ” 不可教,但 “ 覺 ” 可教。
所以覺悟這個工作,有一半是可教的,一半是不可教的。
師父們能以身相教的是覺的部分,師父們能以言語相談的是悟的部分。
這兩部分,一個需要你用身體去理解,一個需要你用心去深入。
大凡真正覺悟的師父們,兩部分都會談到。
之於,我能教給別人覺的部分的禮物是:
“ 一念覺法 ”…
取此去彼?汝心自知。
靜自心意,路自現前。
且安切安,觀之何斷。
外覺所行,內覺所念。
觀察緣起,瞭解無常。
所能做的,都在那裡。
在修行的組合之中,師父做師父該做的,弟子做弟子該做的,這是修行中的和諧。
這是修行領域裡的和諧。
師父理解弟子,弟子明白自己,這是修行和諧的根基。
我相信大家會在這個根基上開花結果的。
怎樣覺悟?
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重點把握哪些方面?
覺可教,悟不可教;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從覺和念兩個面入手——覺知根除無明,護念導致領悟;重點把握哪些方面?
在覺不失明為貴,護念不輟悟先到;欲覓無上菩提者,覺念兩項莫動搖。
來源:網路…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