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0日 星期一
日堯
問:“ 聖人無夢 ” 是聖人夜晚不做夢嗎?
我的經驗:
聖人無夢,並不是說聖人夜晚不做夢;而是指,聖人不要現實沒有的,聖人不在現實存在之上更進一步。
他對事情不希求、不期待、不奢望,他不要現實沒有、不是、應該。
是什麼就愛什麼,這就是聖人無夢的意思。
聖人活在完全的滿足中,除了要他眼前有的,他的心不再向虛無伸出一步。
聖人沒有希望,沒有希求,他的眼止於他見之所見,他的耳止於他聽之所聽,他的鼻止於他嗅之所嗅。
他是一個沒有 “ 希望 ” 的人,他是一個 “ 懶惰 ” 的人,他是一個不從屬於頭腦、不走頭腦道路的人。
因為聖人內心清淨,並打掃過他的地下世界,聖人當然夜晚也不可能夢境重重。
夜晚是白天的反映,因為聖人白天安靜,因而夜晚他的夢也少之又少。
白天和夜晚是相同的,無論怎麼你都活在一個夢中。
聖人熱愛他所有的夢,他把所有的 “ 所見 ” 視為相同,他不區分夢或非夢,因為對他來講,所有的都是夢。
聖人活在一個清醒的夢裡,行、住、坐、臥、生、死,他完全清醒在他的夢中。
那夢流過他,以各種形式,像河水流過岸邊的樹,他永遠安定在那不移也不失中。
他以法身存在,他活在涅槃的世界,他的生活是日日如來佛拜見如來佛。
他不需要理解事物,他就是他要理解的那事物。
因為 “ 無我 ”,他以萬物的身分存在。
因為心沒有固定的認同,他自由飛翔在宇宙裡。
每天,他與自己百千萬億化身,平等地在一起,他享受生命的無限夢境。
聖人沒有夢,他有最豐盛的夢。
他的夢多到,他時刻在觀看自己的夢。
聖人是一個能觀夢的人。
他觀看自己的夢升起和落下,就像觀看春天和秋天到來又走去一樣。
聖人活在自己的季節裡,他的夢創造他的季節。
聖人喜悅在自己的夢中,從不驚恐,聖人是一個從不再做噩夢的人。
他是一個只有好夢,永不再有惡夢的人。
進進出出在夢裡,睡去醒來在夢裡,聖人是一個能夠享受他喜悅之夢的人。
他是一個醒著做夢的人,他從未迷失過自己。
我們做『人』時間太久了,以致忘了我們的真正身分。
不管你認為你是誰、是什麼,你是超越那的。
對這點的認識和體會,是解脫的終極途徑之一。
我們跌進自己的故事太久,我們生活在故事的叢林。
的確,我們沉溺於一個故事角色太久太深,以致於我們忘了自己的真正身分——那本質的、超越的、像天空一樣的浩瀚存在。
故事是天空裡的雲朵,你不需要騰雲駕霧。
有哪朵雲彩大過天空?
有誰的自我大過本性?
不在故事中出沒,以無故事出現於世,這就是佛陀的誕生。
讓天空醒來,而不是讓雲彩醒來,這就是覺醒。
如此醒來,天下沒有什麼大過天空,如是沒有什麼能再超越你,是故你到了佛頂,你到了無頂頂。
心性猶如天空,以天空而存在,而不是以雲朵或彩霞而存在,即使它們再美再好。
— 分享 —
稍微點綴一些觀音的八卦新聞:
1.漢人的觀音相裡面,有一個是非常少見,上網搜尋不到,祂的形象是跟一般的漢傳觀音一樣,唯祂的眼睛是被祂的頭紗蓋到眼睛處。
換句話說,我們是看不到她的眼睛。
生平只見過一次這張照片。
2.楞嚴經裡面的修行精華,盡在觀音耳根圓通章,其他二十四種方法,都是略過描述,唯耳根圓通部份,是寫得最詳盡。
其實是可以把耳根圓通的原則,套在其他二十四法門上。
唯根據楞嚴的傳承,耳根圓通必須要聽自己唸楞嚴咒(一定要是長陀羅尼,不能唸短咒,不能唸尊勝咒,不能聽自然界聲音)。
其中耳根圓通裡面的『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是匯通南傳、北傳、藏傳禪修到口訣。
甚至也匯通印度教的修持。
3.大乘莊嚴寶王經(即講解觀音六字大明咒的經),裡面有部份章節是從印度教的奧義書移植過來的。
漢傳佛教徒唸的大悲咒,其實就叫做『青頸觀音』。
青頸(Nilakantha)其實是印度教 Shiva(大自在天)因為吞了能毀滅宇宙的毒藥,而導致自己的頸項發青,所以Shiva的另一名字就是青頸。
而大悲咒青頸觀音所持的四個法器,其實跟 Vishnu(遍入天)完全一樣。
青頸觀音有三面,其中兩面是獅子和豬面,這兩個又是Vishnu十大化身(Avatara)裡面的Narasimha和 Varaha。
名字是大自在天,形象是遍入天,換句話說,印度教的三大神,已經用了兩尊,剩下的梵天,我猜測可能也隱入了其中一些元素中。
還有,密宗的金剛亥母varahi,是否是varaha的女相?
(祂身上是有戴婆羅門線的,不知是否用這來喻梵天?)
就像…
很多時候,我們固守一些傳統、習慣,卻不深刻地去想為什麼要去持守,很可能我們所努力辛苦持守的,是完全沒有什麼意義呢?
對心來講,沒有醒和夢的不同,醒和夢是它同等的生活。
你醒著,心在生活;你睡著了,如果在做夢的話,心還在生活,對心來說這沒什麼不同。
心不區分醒和夢,醒和夢對它都是夢。
只是,一個叫做清醒的夢,一個叫做夢的夢。
平等的看待醒和夢,不要進入那個分別的幻覺裡。
同樣的,對心來說,也沒有迷和悟的不同,迷和悟對它是同等的心裡內容。
你迷,心在過著它快樂的生活;你悟,心也在過著它快樂的生活。
對心來說它總是快樂的,只是你不知道這點。
若心不是實際快樂的,它幹嘛要過那種生活?
它幹嘛要自虐?
心不管在過什麼樣的生活,它一直是快樂的,它一直是高興的,去發現這點。
頭腦和心有什麼不同?
差別可大了。
心是你本來的自己,頭腦是你虛構的世界。
去發現頭腦和心的不同吧,過一種 “ 心 ”——沒有分別,沒有差別的生活;而不是迷失在頭腦裡,把虛假當真實,被分別干擾心。
因為你認識到,那只不過都是前塵影事。
心前的塵,眼前的影,怎能會影響一個人呢?
因為它們皆不真實啊!
從頭腦中醒來,到那心中安息,過一種只有心、只有道而沒有人的生活。
能於一事中駕馭自己的慾念情緒,你就是那一事的聖人。
能於一境中看得開,你就是那一境的賢者。
能在事事境境都駕馭自己和看得開,你就是事事境境的聖賢。
聖賢不是一得永得,而是累積的功夫,功夫不練,就會退失。
但,不需擔心,退失不等於完全消滅。
功夫以達某個境界的,就算退失了,稍加操練,就能恢復。
那無端的有人不做,要成聖賢來幹嘛?
儒家和佛家的聖賢比較公式化,我倒覺得聖賢需要個別化的與自己切身價值觀相應。
誰說聖賢不能自私?
來源:網路…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