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3日 星期一

藏密本尊的表徵



藏密本尊的表徵涵意


《金剛頂經》:「奇哉自性淨,隨染欲自然,離欲清淨故,以染而調伏。」
是知藏密採用“以欲制欲”的手段,顯然是對應不同的民族風情。也把人性的善惡、真假、美醜、愛恨、苦樂、陰陽、縱欲與禁欲等等矛盾對立的現象,都納入兩性雙身連體的形象中,表現出陰陽合一的太極思想,勾畫出生命、世界和宇宙,是別有用心的。


藏密認為三乘佛法中,以“大乘密咒乘”﹙金剛乘﹚的教法尤為殊勝。
金剛乘教法主要開示四續部,其中“無上瑜伽部”的內容非常豐富,但以開示“方便續”(父續)與“智慧續”(母續)的修法為主。
在父續的方面分為三:對治貪欲的方便續,對治嗔恚的方便續,對治愚癡的方便續。


從《金剛精要莊嚴續》看到說:「密集金剛屬於對治貪欲的方便續中,最為殊勝的修法。」或許是某些民族本性比較貪欲,故有此修法的必要。
或許也為了導致裸而不穢、露而不淫,轉化為心地的純淨與超越的目的。


如果對於藏密佛像還不清楚其表徵的涵意,那麼近年來由於《西藏生死書》的暢銷,已使我們知道中陰忿怒、喜樂本尊原來是自身心腦的變化。
藏密《中陰救度密法》述說的吮血五十八「忿怒尊」﹙the 58 wrathful divinities﹚,是由我人「腦部」所化幻像;四十二「喜樂尊」﹙the 42 peaceful divinities﹚,由「心臟部」所化幻像。


因為人類是由海洋往陸地演化,在臨終記憶體倒帶時,在無始虛偽的人獸演化過程中,所演出的情節有多種鳥獸的形態,屬於人類進化過程中恐懼的記憶反射,也就是初期中陰身(意生身)所稱見的諸多幻化的空行母眾﹙Dakinis﹚,以及民族生存過程中的夢魘。


《中陰救度密法》告知中陰身因為沒有了肉體束縛,其記憶力、感知力擴大為生前的十六倍,密宗修行人也可在轉投他道前覺悟。
因此,活著時多讀多認識有用的知識、多思維,對中陰成就很有助益。雖然密教的起源有吠陀說、土著說、道教說、混合說、大乘說等,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但由於藏密一些雙身佛父佛母的交抱像──有中國太極陰陽思想的含意,表示相對與絕對、顯現與空性、方便與智慧間永不改變的合一性。
據泰米爾密教經典記載西元三世紀時,有精通中國道家學術的兩位印度密宗成就者,是來自中國的,南印度泰米爾文稱之為博迦爾(Bogar)和普里巴尼(Pulipani),曾在伽耶等地傳播道教醫學和化學思想,留有禁咒、醫術和煉丹術的著作,在當時有著卓越的地位;唐代,道教已在東印度的迦摩縷波(今阿薩姆西部高哈蒂)一帶流行,因此有關道教陰陽思想,是否此時期影響了印度密宗,尚待考證。


而事實上,藏密〈中陰救度法〉(The Bardo Thodrol,巴多脫卓)的教導,主要是希望受法者死後將投生時的淫慾誘惑,提昇以神聖佛父佛母視之,更是可轉化中陰投胎的執著。
雖然並不見容於顯教信徒,不過已有顯密雙修之居士,刪改藏密之《中陰救度密法》,只提到臨終時,母明光顯現之對應,以及如何杜絕六道輪迴,是很完整的臨終關懷指引,頗受顯教法師稱許及宏揚。
此書曾於三十五年前即譯白《中有聞教得度密法》,書名簡稱為《夢幻生死》,新編稱為《西藏生死救度密法》。


藏密在漢、印和西域的崇山峻嶺間獨存,所醞釀出來獨特的宗教文化,顯得是非常龐雜,繁複得不易了解。如此採用矛盾轉化、對立統一的作法,當然無法一一詳加說明,希望有興趣的人,根據其中的蛛絲馬跡,或許可以找到一條明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