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4日 星期三

寤寐醒心


最近忙亂睡眠品質不太好,身體會發熱氣;有味兒。

身體若長期發熱氣,要小心。

( 估計癌症是跟這個有關的 )

而且一些精神科的病,也跟睡眠品質相關。

印象中有一個資訊,提示了心腎相交的方法。

所謂心腎相交,是丹道家( 甚至是醫家 )的觀點,大約是一般人,若常用腦思慮,久之會心火旺盛。

心火是向上的,長期下來會心火與腎水不交矣。

心腎不交,其中的一個現象是睡眠素質會下降。

嚴重起來,還會失眠。

年紀越大的人,心腎是越不交的。

在藏傳的做法,若有人失眠或淺眠,其中的一個睡前的冥想,就是想像陰莖裡面有一粒黑色的明點。

黑屬暗色,想像在下體會讓身體的能量往下行,讓腦袋能量減輕而入睡。

自己試過,效果不很明確。

另一個資訊,跟藏傳的做法有點異曲同工,是把精神集中在睾丸來做心腎相交( 一般我看到道家的心腎相交是講把精神擺在丹田 )。

試用了幾晚,發現效果好像比藏傳的明顯。

有睡眠問題的男人,不妨試試,睡眠時只是把精神微微的放在睾丸的感覺上。

( 女人建議參考,因為這些古籍文獻,都是以男性為主的! )

再來:

問:每天早上七遍楞嚴咒。

因為熟溜了,持咒時經常妄念紛飛。

即使打妄想,咒語也可以自然流出來。

想請問,這個咒語是自性流露的嗎?

這樣念下去對修行有幫助嗎?

還有,包括誦地藏經也是妄念紛飛,每次誦都全身發熱,我知道那是地藏菩薩很加持的。請您開示…

答:念楞嚴咒時,如實知道在念楞嚴咒,心不增不減。

念楞嚴咒,妄念紛飛時如實,知道妄念紛飛,心不增不減。

誦地藏經時,妄念紛飛如實,知道妄念紛飛,心不增不減。

誦地藏經,渾身發熱時如實,知道渾身發熱,心不增不減。

修行者之心與萬事萬物交互時,能不增不減,便能不染。

不染便能保持本來,本來即是不垢不淨,不垢不淨即能驗證不生不滅。

一切時處將心放在本來之心上,而不是心所生之物上。

不停地出離、出離、出離,直到無離可離、無出可出。

心不住在事物上,不住在心對事物的判斷上,不住在心借由事物升起的感受上,亦不住在它自身上……

如此出離一切心、心所,出離一切心所知所見!

一切事物,一切感受,一切想法,一切作為,一切概念,都是心的發光明耀、識別創造,若是沒有心的有為建立,便沒有一切心前之物。

若是沒有心看時,咒語只是字元,甚至也不是字元;若是沒有心聽時,咒語只是聲響,甚至也不是聲響。

咒語是心創造,但它並不獨特,它的生成與本質與一切法相同!

同樣,經論同於咒語。

誦讀經論時,是心在讀。

若有所知、所覺,感受到所感受,所變化,一切是心的創造。

諸法沒有自性,和合而現有,依他而顯成;一切變化、成就,既不能歸功於此,也不能歸功於彼,如實察知!

修行時,請將心放回心,將感覺放回感覺,將咒語放回咒語,將妄念放回妄念,將經文放回經文;修行者於其中間,不攀附這,也不攀附那,不厭惡這,也不厭惡那。

心不能被眼前的事物吸引,也不能被它的派生吸引,也不能被它自己吸引!

如此保護心不被一切心、心所所吸引,即是不染。

不染即是不增不減,不增不減即是不垢不淨,不垢不淨即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便是佛見!

以平等之心觀照,咒語和妄念不別;以正念正知正覺,妄念如同經文;三世一切修行者,以平等心念一切萬法!

如實察、如實知,保護其心不染。

讓心不增不減,保持其不垢不淨的本來面目,待在它不生不滅的世界!

還有…

有三種方便觀心:

第一種觀心,為開悟而觀,為明心見性而觀,為見到本來而觀,它將觀心視為一種手段或過程,它為最終的目的而觀,它注重結果。

它想到 “ 果 ” 上而活,它想帶著果到因裡活。

為最後的結果而觀。

最後的結果是,觀心者發現無心可觀。

既無能觀,亦無所觀,觀心者抵達不觀而觀的境界。

它將這種似乎破除能所的狀態,稱為開悟、明心見性、見到本來。

將這種開悟、明心見性或見到本來之後的、似乎沒有能觀所觀的、廣大清明的存在狀態,稱為發明本心,本心照耀,自性大日如來出世等。

此一觀心過程被分為前後兩個階段,沒見到本心前,稱為未悟;見到本心,稱為悟。

沒悟時的狀態及用功方法是:“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悟時的狀態及用功方法是:“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沒悟前,觀者眼中有鏡有塵埃,要想除苦或達到後者的結果,就要不停的拭心,如擦明鏡一般;若是悟了,則是清天麗日,光明照耀,只行保護即可( 保護亦是假名 )。

防非止惡,猶如幻事;觀人觀物,鏡花水月。

悟前之觀,如手持電筒,須用力探照;悟後而觀,如日月在天,不照而照。

觀者還發現,悟後觀心,是心和它自己的遊戲,猶如以物當鏡,能照是心,所照見也只不過是心,一切無非是心。

悟後觀心,變得不再那麼嚴肅、努力和費勁兒,如遊戲爾。

第二種觀心,它以發展平等心和覺知心為目的,它將觀心視為修定與慧的雙重載體,它注重過程,不謀求或希望心有個什麼最終的狀態出現,它只是最大可能的擴展和持用心的覺知,並力求更加穩定地住在覺知上。

它將這個覺展開和使用的過程視為生命。

以發展覺知心和平等心為目的。

它不期待發現心的本來樣子,也沒那名相。

它只是時刻覺知、覺知、覺知,試圖將覺知連成一片。

在覺的過程中,修行者通常以呼吸、肢體動作等粗大的行蘊為媒介,去練習和養成覺知的習慣,最後使這種覺的習慣成為自然。

覺知伴你,如同影子隨你,覺知化成你生命中的光明的影子。

這種觀心的要點是時刻覺知,將覺知和一切分離,並時刻返回覺知本體。

它不關心所覺的內容,只關心覺知本身,只保持是覺知本體。

覺是心的不染之用,因而這種觀覺也稱觀心。

這種觀心沒有悟不悟之說,它的最高目標就是覺知成片,即時刻在覺,力爭做到晝夜一同,無有忘失。

透過這種一直之覺最終發展出平等心,等視一切,以此獲得安詳、自在、慈悲的境界。

第三種觀心,只是觀心,只是注視什麼在心中出現、滅去,出現、滅去,它既沒目標,也不關注過程,它僅僅內視,不過問心外的一切,以內視心為全部,無我無他,無前無後。

它不求,不找,不持,任何東西。

更加沒有名相。

它只是注意有什麼在心中出現、滅去,出現、滅去。

它既不給事物命名,也不賦予事物意義,它不關心任何概念,既不追尋問題,也不隨同答案,它只是注視內在的事相、心相。

它也沒有悟不悟之說,也不立妄心本心之名,也沒有覺知、平等、止觀、定慧等名相。

它只是簡單的觀心。

綿密地注視藏識的現行、轉化和消失,即心相續,不在心地裡做任何造作。

這種拋棄所有的概念,只是注視心的呼吸( 心行即心的呼吸 ),極為簡單的觀心,是第三種觀,它只是注視所觀的內容,不加任何干涉。

它沒前沒後,沒你沒我,只管一心,只觀一心,僅此而已。

修自己的行,得自己的果……

第一種觀心,尋找真心,加入了思維的元素,是北傳禪宗的路子( 靜慮 );第二種觀心,直用覺性,直觀覺性,是南禪一支的路子;第三種觀心,不分南北乘別,各有用者。

如果你想直接出離心識故事,修第二種觀法;如果你想漸漸斷除心識種子,修第三種觀法;不管修哪種觀法,最後都能達到第一觀法所至的境地。

上述三種觀心,出發點或理論框架不同而已。

說到底,它們三個是互攝的。

真實的觀,每一個中都會含有其他兩個。

依據人們的不同傾向,修行者行持上述不同的觀法。

只要觀,每一種都得利益。

有老師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這是真的嗎?

這是不同理論框架下的方便說法。

依照緣起法則,任何一種造作都會產生結果,好的造作產生好的結果,壞的造作產生壞的結果,怎可能有造作不產生結果呢?

不見本心下的善的造作,也會產生結果。

如果不見本心,造作就沒結果,那麼是什麼導致見本心這一結果的出現呢?

所以,不管哪種觀心,決定是:造一分善,得一分善果;下一分功夫,有一分功德。

除一分障,明一分心,明一分心,見一分性,決定如此。

不必疑慮造作是否有結果,決定是有,因果如此,緣起如此。













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