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不要淪為只用嘴巴說或只是一個詞句而已,又或者只是講說、了解而已,應該是要和我們的心相合,應該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更多的改變,這是很重要的。
我們通常會把自己的理想寄託在上師(師父)身上,設定一種達到自己要求標準的形象上師(師父),但我們的要求與標準,也只是一些充滿文化色彩的概念罷了。
我們必須突破這些東西,用最直接的方式來面對上師(師父)和修持道,也要超越文化的概念,如此才能培養上師(師父)與弟子之間的清晰關係。
還有 ...
觀音的真正涵義是:那個永遠以慈眼悲視一切有情的覺者。
修觀音法門是悲心的化現,想具有大悲心就是要修觀音法。
重要是修持具備本尊所有的法義,不然我們總是觀想著祂,對祂也没什麼改變,因為祂已成佛了。
重點是通過修持改變我們自己的心。
慈悲的心髓是 “ 沒有我執 ”。
它可以看到超越自己想法和信念的事物,同時也運用上自己的智慧。
當你不執着煩惱與感官快樂,並且能將之視為幻相,如此,即使煩惱真的生起時,你也不需要壓抑煩惱,因為它們不會再有所危害了。
而當煩惱未生起的時候,你也不會有造作煩惱或快樂的欲望,因為你已遠離了期待。
當你可以這麼做時,煩惱便是被以為 “ 道用 ” 了。—— 蓮師
改變,是生命根本的一部分,没有任何事物會永遠存在,無常 ...只是我們存在的一個基本事實!
再來:
或許,很多人告訴你趁著年輕去旅行,不要浪費青春大好的光陰,但夢想真的這麼早就到達就好嗎?
自認為 ...
30歲,才學會自己去旅行會不會太晚?
40歲,才找到喜歡的生活方式會不會太遲?
50歲,才覓得人生中的伴侶會不會太慢?
60歲,才發現自己想要勇敢作夢會不會太傻?
其實,夢想從來就沒有時程表 ...
就像 ...
感情上跌倒過的你,開始學會不再輕易相信愛情,
工作上受到挫折的你,會開始明白很多事並不容易,
生活上受到壓抑的你,會開始想找尋真實放鬆的方式,
經過一番歷練後出發的你,會發現自己看事情的角度會比過去來的透徹許多,至少對我來說30歲後出發的旅行,的確是如此。
我無力改變這個世界,但卻能燃燒自己內心最深處的靈魂,學著開始重新面對新的人生負責。
或許你會問,那年輕出走不好嗎?
老實講 ...
我很羨慕18~9歲就有勇氣出去闖天涯,向世界挑戰自己的極限地年輕朋友們,他們的眼神沒有閃爍,不像我眼中總是充滿了憂慮!
他們也會煩惱,但只是一下子,不像我總是煩惱的下一餐到底有沒有著落,或許這就是青春的魅力,永遠天不怕地不怕的往前衝。
他們或許會害怕,也沒有退路可以選,徘徊不定要做什麼工作才好,不像自己老神定定訴說著過去職場的生存學,吹擂著那些工作中見不得人的陰暗面。
實際我也會害怕,也好期待可以有重新選擇人生的機會,或許曾經都錯過年經追逐夢想的可能,但這因為如此更珍惜現在能擁有的美好時光。
或許我們都無法選擇什麼時候是最好的出走年紀,但夢想或許沒這麼早到達也很好,至少透過一段旅程,或是追逐夢想的過程,我們都能更接近最原始的自己,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的生活。
或許青春回不去,但能擁有現在不也是一段最好的時光嗎?
--標題節錄--
但是一旦養成習慣,要改掉並非易事;涉及兩人的習慣,特為尤甚。
更可悲的是,習慣的只有自己;只有自己對此在乎。
說到底,習慣不了都還是只有自己而已。
習慣的是一種體會與感覺,是屬於自己的,切莫以自己的習慣,要求別人養成相同的習慣。
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護你的,是你自己的人格選擇和文化選擇。
那麼反過來,真正能傷害你的,也是一樣,自己的選擇...
—— 余秋雨
如果有來生,我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恒,沒有悲歡的姿勢。
一半在土裏安詳,一半在風裏飛揚,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
—— 三毛
來源:網路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