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0日 星期四

貓熊


覺悟的人,談論一切都是無礙自由的,他不為形式所侷限。

當你執著某個概念或詞彙時,在他看來那僅是一條河,爬過的河床下的一塊小石子。

在那覺悟人的眼中,沒有事實,也沒有真實,有的僅僅是一個個的故事。

一切都是個隱喻,它們都是指向月亮的手指。

文字本身裡沒有智慧,智慧在文字的背後——那文字創造者和接受者的心中。

當我說一個關於老子或孔子的故事時,你在執著於老子或孔子的史實是什麼,而我的眼裡沒有史實,那僅是一個說明。

頭腦執著於史實,它一定要堅守那 “ 是什麼就是什麼 ” 的不變般的頑固,這使它顯得機械而僵硬;而心不那樣,心是流暢的,心繞過這又繞過那,它對什麼都不執著。

當我說老子時,一個藉口;當我說孔子時,還是一個藉口。

我怎麼能夠說二千五百年前的老子或孔子呢?

說他們只是說我自己的藉口。

我把自己對生命的覺悟,掛在他們身上而已。

我所講述的老子或孔子,事實上是我自己——那是我故事中的他——我自己。

不要在自由之心的文章裡較真,你將找不到根基,因為它在時刻不停地變化。

運用覺悟講述真理,就像在一個隱喻的海洋裡給你透示真理影子一樣,它處處都非實指,處處都在用比喻,他重在說理而不是在述說一個事實。

真實存在的 “ 在 ” 無法被說,在述說道的講述中,哪有什麼事實呢?

在我的故事中,孔子意味著頭腦,老子意味著心。

那個意思是說,讓頭腦和掌控靠後站,讓心出來領導前行。

我並不真的瞭解孔子,我只是講一個我的 “ 認為 ”。

我們的教育是不是也應該這樣呢?

不要教導孩子們 “ 認死理 ”,從一千個角度給他們講述一件事;從一件事上給他們講述一個角度。

時代走到了今天,一個老子或一個孔子都已成了某種象徵,他們都成了述說自己故事的材料,他們成了我們自己故事棋盤上的棋子了。

玩棋子的人不被棋子所障礙,記得你是那個玩棋子的人,而且玩棋子是一場遊戲。

文章中是在創造海洋的狀態,它不適合你帶著頭腦去思考水是什麼、游泳是什麼,它適合你直接跳入享受它,進入它,漂浮在那波浪之上,不要帶有目地。

不要在文章裡捕獵,不要在這兒打漁,你僅僅需要在這時享受就夠了。

別在任何文字裡較真,那是一種迷失,真理不在文字中。

總之,讀任何人的文章,不要被文字障;文章是用來清洗或滋養你的心,不要因此讀出煩惱來,這非常重要。

不要被文字所轉,去轉文字。

不然被文字轉了。

也不要死摳字眼兒,不要死抓概念,從這一切上面進入本質和內在。

讀出真理,放棄文字。

文章內容依當下實境作解,切莫斷章取義,引心念造作!

就像…

我似山崖上的一棵蒼松,除了站著,就是迎接四面八方來的風;當風來了,你看見我在動,我動——但我仍在寧靜之中;我從不禪定,但也從未動,我從不修行,因為本來涅槃清淨。

我熱愛,僅僅是那 " 空性 "。

春花和秋葉,滑過我的青衫落在我腳下,
寧靜和覺性像水一樣的遍滿,東西南北上下四維,我出現在這裡,僅僅是為了看一眼天空和大地。

沒有迷惑的人,講法本也是一種多餘。

這就是文字的美,它能將概念帶入腦袋,然後演化出其中的情境!

另外…

在禪修當中,心沒有必要操作很多東西,不需要太多複雜的東西,一定要有誠心,而且次第不能亂。

先把有相寂止修好,這樣你的心才有質量,才能平靜,不要馬上追求止觀雙運的境界、空性的境界或者大圓滿的境界,心什麼都不要去求。

心在平靜的狀態,觀想任何本尊都比較容易、比較清楚……

再來:

念佛能夠成就嗎?

真正的念佛是什麼?

念佛能夠成佛,真實不虛,不用置疑。

念佛成佛、念佛是佛,這要看修行人怎麼念?

在我的經驗看來,佛就是覺,念佛就是念覺。

“ 念、覺 ” 二字能夠解脫成佛,真實不虛;離開二字成佛者,無有是處。

“ 念覺 ” 二字有兩層含義:一是,“ 念覺 ” 就是時刻想著覺,時刻不忘覺知,時刻訓練覺知,如此名叫 “ 念覺 ”;二是,要想解脫成佛,不能離開 “ 念 ” 和 “ 覺 ” 二字;在 “ 念 ”、“ 覺 ” 上用功夫,名叫 “ 念覺 ”——念佛。

在念上用功夫,就是隨時隨地質疑念頭,視破念頭的虛假性;在覺上用功夫,就是時刻不忘練習覺知觀照。

如此在 “ 念頭 ” 和 “ 覺知 ” 上用功,如此 “ 時刻不忘訓練覺性 ”,才是真正的念佛。

世人口舌不停地轉動誦念 “ 阿彌陀佛 ” 四字,全然和 “ 覺知 ” 無關,那不叫念佛,那叫 “ 後念追前念 ”。

後念追前念——以妄念追 “ 阿彌陀佛 ” 念,能夠帶來靜心,能夠導致 “ 制心一處 ”,能夠暫時獲得識心上的 “ 清淨 ”,但如果你從沒碰及過 “ 覺 ” 或 “ 覺性 ”,如果你的覺性從不曾升起或被你感知,這樣 “ 後念追前念 ”,即使追一萬年,追來追去,也成不了佛。

但在追 “ 阿彌陀佛 ” 念的時候,因為心清淨了,如果一念升起覺光,並被你捕獲到,那就不同了;如果於某時刻你因靜心念佛,一念升起了覺光,之後,又把這種覺光帶回念佛,帶回日常生活,那就具備了真正的念佛意義。

否則如不是這樣,口念 “ 阿彌陀佛 ” 音,或念頭念 “ 阿彌陀佛 ” 念,那只是念頭的遊戲,是身內 “ 眾生 ” 和心內 “ 世間 ” 的故事。

只要不和 “ 覺 ” 有關,你的修行活動都不是真正的念佛、佛行。

如果你把念佛、念 “ 阿彌陀佛 ”,變成懷念或想像 “ 阿彌陀佛 ” 的形象,那也不是真實的念佛,那是 “ 妄心生妄想 ”。

不管你想像還是不想像阿彌陀佛的形象,只要念上有覺知,只要你舉手投足都在覺照之中,這就是真正的念佛。

如果你於一切時處,能念念有覺知,這叫時刻 “ 念佛 ”;如果你能時刻返照自己,舉手投足都在覺光之中,你不但是在念 “ 阿彌陀佛 ”,你本身就是阿彌陀佛。

如果不是這樣,和真正的念佛全然無關。

如果你的修行行為和覺性無關,你念佛佛不念你;如果你修行覺照身我大千,你不念佛佛也念你。

如果你僅口舌轉動叨念 “ 阿彌陀佛 ” 字,那是和修行無關,只是像繞著 “ 阿彌陀佛 ” 這根柱子轉八萬四千圈也不能成佛。

末法時期眾生修習念佛,當知何念,若不知真念如何念,萬劫不能成佛。

念佛者,念覺;念覺者,時刻不離 “ 念 ” 與 “ 覺 ”。

於念上、於覺上用功夫,修行不離 “ 念 ”、“ 覺 ”,如此二處用功,名真念佛。

念佛,當真知何念!

佛不是念,念佛萬遍成佛不能,念佛不在遍數,因為 “ 覺 ” 無數無量(無 “ 數 ” 的概念、無 “ 量 ” 的概念),因此你念壞八萬四千個念佛機亦不能成佛。

但知此事,於念上生覺,覺照念念,此可成佛!

末法念佛者,但勤修覺知,覺天覺地,覺人覺我,覺念覺受,覺一切能覺,覺所覺盡,無覺可覺,真佛成矣。

修行若與 “ 覺 ” 無關,所做功夫,雖打如來名號,亦不是如來弟子之舉!

分享…

我們熱愛生命,也熱愛死亡嗎?

那麼我們熱愛善,也熱愛邪惡嗎?

你不熱愛邪惡,就是你對自己邪惡!

覺照著善,也覺照著惡。

聖人是那覺。

終止善惡的概念,做超乎詞彙的你。

超越在二元對立的概念世界,活在從未被分割過的世界裡。

從念上躍到那覺上,請像聖人一樣的生存。

瞭解諸佛的精神,如果你能做到,這就是解脫。

善惡只是在不同角度分別的結果。

你想解脫你自己嗎?

解脫你自己的分別。

世界的概念標準,對你沒有什麼實質意義,
你負責自己內在的痛苦快樂。

你想讓自己痛苦嗎?

不想,出離你那概念性的善惡。

活在概念之外,沒有善也沒有惡,沒有對也沒有錯,你成了生活在此刻的達摩。

你自由嗎?

超越概念,成為達摩。


“ 跳出三界裡,不在五行中 ” 是什麼意思?

三界是無明,五行是因果。

貪、嗔、癡是三界,金、木、水、火、土是五行。

貪嗔癡三界是夢境推演,金木水火土五行是因果示現。

凡夫之心在三界流轉,被五行運作,全是在念上故事。

一旦覺悟,歸於覺上,不生不滅,出離諸界,五行流轉覺中過,三界諸天夢頻換。

跳出三界,不在五行,一旦覺悟,當下即是。


什麼是此岸彼岸?

對錯是此岸,不思對錯是彼岸;善惡是此岸,不思善惡是彼岸;好壞是此岸,不思好壞彼岸;分別是此岸,不思分別是彼岸。

二是此岸,不二是彼岸;概念是此岸,無念是彼岸;著相是此岸,離相是彼岸。

執著是此岸,不著是彼岸。

眾生是此岸,佛是彼岸;念頭是此岸,覺知是彼岸。

在覺即是佛,在念頭是眾生;此岸和彼岸之間湧動著什麼?

念頭的波浪;此岸和彼岸有多遠?

一個念頭的距離。

迷是此岸,悟是彼岸,一念覺是佛,一念迷即眾生。

眾生和佛之間的距離有多遠?

一個念頭即是。


什麼是有為和無為?

念是行者,覺是照者,以覺照念,念念作為,皆是無為;失覺生念,念念作為,皆是有為。

有為無為,皆因有覺無覺作別。

用念即是有覺,被念所用即是無覺,有覺行念即是無為,無覺念行即是有為。

覺照之下,念念是正;無覺生念,念念為妄。

正念作為即是無為,妄念作為即是有為。


我是誰?

即是念,亦是覺。

說念是夢裡身份,虛花之主,眾生之主;說覺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之佛、如來、聖者。

說念、說覺,皆是一場故事假說。

— 波文 —

你緊握雙手,手裡面卻什麼也沒有;當你打開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

人生太短,何必計較事情的對錯、道理的多寡、感情的厚薄?

懂得放下,才能在有限的生命裡活得充實、飽滿、旺盛!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

唯有放下,才能輕鬆自在。

聰明的人都懂得「放下」!

































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