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3日 星期三

念是今天的心


最近有被網友問到說,關於近期台灣的隨機殺人事件,還有不少的小中學生,因生活或功課壓力的自殺問題,應該要怎樣應付!

始終是覺得預防重於治療…

一直以來我的認知信仰,是心理學應該在小學階段,就開始變成必修課,就如同小學的歷史、地理和科學一樣。

簡單的從小就開始有情緒教育,初步的明白自己和他人的情緒,對往後這個人的心理健康,會有很大的幫助。

中學時候,這科目又會稍微在深入一點。

如此整個童年和少年都有心理教育的意識,這些人長大後,若遇到自己情緒不穩定或扭曲時,能夠自我意識到自己問題的機會才高,而且那時候,會尋求專業輔導的接受度也高。

而且在那個社會裡面,大部份的人不會因為看到人家有憂鬱症,而給一些如『不要想太多』、『過段時間就沒事的』或『堂堂大男人,有甚麼好苦的?』之類的傻話。

也不會看到朋友夫妻間有摩擦,就自以為是的教他們,一人讓一步或結婚這麼多年,看開點就沒事這類的廢話。

而讓一些人真的聽了前輩們講這種話,信以為真,可能還會讓夫妻關係和自己情緒包袱變得越來越嚴重。

曾經聽過一個神父的演講,他說許多情侶都說因為性格不合而分開,其實這只是一個藉口?

世上根本沒有兩個人的性格是百分之百一樣或完全吻合!

這,會是一個成熟的社會?

但,在那一天還沒到來之前,人們必須先有這方面的覺醒,而且我們也不能等到那一天來臨,才去學會如何處理這些心理和情緒問題唄!

很多人喜歡說自己的快樂,完完全全是自己負責。

但,這是不負責任的一句話。

一個人的成功,不是完完全全因為他一個人的努力或聰明,而是無量無數個元素,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加上他自己的付出,才能成事。

你不能否定隨機的因緣,不能否定運氣,不能否定巧合,不能否定很多前因和背景。

成功的理由不是單一的理由,快樂的理由更加也不是單一、全然是你自己的付出所致。

不蘭,那㑹是一種很幼稚的夢想。

你的快樂,不掌控在人家的手裡,也不掌控在自己手裡。

如,箱子概念的一生…

你住在箱子般的房子裡,在箱子般的辦公室上班,開或坐在箱子般的載具,送孩子去箱子般的學校上課,所有食衣住行都是在箱子般的建物中,連死亡後更是用箱子般的容器裝置你的身體,這些地方不止是你生活的背景,更塑造了你對生活的態度,也界定了你的見聞及看待人事物的方式——框架的制約。

我是個會拿自己的身心來做實驗的人,認為實驗出好的反應和壞的反應,我都賺到,因為在表示那方法是有效的。

最擔心的是花時間實驗出來,反而是沒有任何好壞的變化。

這也是我多年來針對念力和宗教儀式的法、術所做的實驗中,不斷的揣摩,另闢新路,有一些實驗,剛開始㑹讓我有些懊惱的副作用。

但,也終於明白到就算是一個再不好的副作用,只要你明白如何控制它的份量,在特定的情況下,它還會是個有用的副作用。

舉例,曾經有聽過一個精神分裂的人說,他看電視時,發現鬼怪會從電視顯示框中爬出來。

但,就㑹認為如果學會了這種精神分裂,然後看 AV,就是一種很有用的副作用。

(醬就不用花大錢買3C的穿戴裝置來使用了?呵呵呵…)

就像…男人看 A 片跟女人看韓劇一樣,因為女人永遠不覺得蒼井空哪裡好看!

另外,影視,可以說是現代人的 " 宗教 "。

不管你覺得自己太內向、太害羞、太衝動、太XX,不妨思考一下你這個『太甚麼』在甚麼情況下、甚麼份量下會變成一個優勢?

對自己要保持真誠,因為一輩子會對你真心的其實不多。

在海上揚起風帆時,只要會調帆的話,你不一定只能一路駛向一個方向。

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 分享 --

問:

為什麼我們修法這麼久,分別心和煩惱還是沒有減少、讓我們一再地墮入輪迴裡受苦,而真正實用的智慧卻沒有力量呢?

答:

因為我們在修法的時候,為了自己而念咒、打坐、放生、供養等,這樣修行方式的力量很小。

因此,應該斷除對自我的執著,修清凈的智慧。

還有:

何時才是我們修行的終結?

當我們的頭腦死在當下,修行就結束了。

但在那處,一朵優曇波羅花慢慢地盛開。

修行,我們究竟要到哪裡去?

當我們的頭腦於當下停下來休息,這就是去處了。

修行決不是為了到哪裡去,決不是製造無窮無盡的問題,修行是往當下裡來,是往無問題處去。

修行的目標決不在遠方,它永遠在你出發的地方;向著你出發的地方前進,這就是在走向淨土天堂。

天堂淨土有一個不變的名字——此時、此地,當下;走向淨土天堂的路永遠是一個圓圈,能回來便叫作圓滿。

向前只是回歸,遠方就是此處,修行之路永遠是這樣,請別搞錯了方向。

修行的目標是終止修行,越修行越應沒有行可修;請不要越修越有可修的,若是那樣你一定做錯了什麼!

修行在刪除修行者,修行在去除它自身。

請不要越修越忙,請不要越修你的自我越強。

慢下來,是修行應有的速度;停下來,是修行該走的方向。

你歇了嗎?

讓你的心歇了吧。

你還有所求嗎?

不求你已站在天堂淨土的門前了。

記住…

不要忙著向前趕路,修行不應像長征那樣辛苦;不要急著追逐獵物,修行不是去做獵戶而是退出獵戶。

這就是覺悟。

再來:

對心來講,沒有醒和夢的不同,醒和夢是它同等的生活。

你醒著,心在生活;你睡著了,如果在做夢的話,心還在生活,對心來說這沒什麼不同。

心不區分醒和夢,醒和夢對它都是夢。

只是,一個叫做清醒的夢,一個叫做夢的夢。

平等的看待醒和夢,不要進入那個分別的幻覺裡。

同樣的,對心來說,也沒有迷和悟的不同,迷和悟對它是同等的心裡內容。

心不管在過什麼樣的生活,它一直是快樂的,它一直是高興的,去發現這點。

對頭腦來說,有醒和夢、迷和悟的不同;也因此有快樂和煩惱,高興和悲傷的差別。

頭腦和心有什麼不同?

這差別可大了。

心是你本來的自己,頭腦是你虛構的世界。

不要被夢所迷,也不要被醒所迷;不要被煩惱左右你的心,也不要被快樂左右你的心,不要被悲傷左右你的心,也不要被高興左右你的心。

在頭腦的下面發現那心,過一種不被任何事物、任何情況打擾的生活。

從頭腦中醒來,到那心中安息,過一種只有心、只有道的生活。

就像…

翻開禪宗燈錄,玩味那歷史長河中每一位禪師的回答。

那是治療,是悟道,是指月之指,是開啟解脫之門的秘鑰。

禪宗老師的許多問題和故事,是不需要解答的,若解若答,便落入意識心,失去了這些問題和故事的存在意義。

給一個問題或故事,讓你百思不解其義,很好。

作為禪——悟入本性門徑的手段之一,這就是我們想要的。

給一種條件,讓你的頭腦像熱鍋上的螞蟻,這樣頭腦才能突顯出來,這樣你才有機會觀察它,如此它才能走上絕路,如此它才能靜息下來……如此這般,最終你才能悟道。

要道理,要答案,要明白,是頭腦的特點之一。

現在,警覺你的頭腦,跟你要食物了!

傳承只有一條途徑,那就是以心傳心。

當你放下成見、偽裝和打算,不再牽掛、焦慮和希求,你的心才真正敞開。

根本公案之問答:

問:生從哪裡來?

答:不來…

問:死往何處去?

答:不去…

問:我是誰?

答:無我。

問:精卵和合時,神識從哪裡進入?

答:不入。

問:四大分解時,識神遷往於何處?

答:不出。

問:不來不去,不出不入,面前的這一團是什麼?

答:四大五蘊。

問:如來在何方?

答:四大五蘊即是如來…

問:眼前萬物是什麼?

答:滿眼皆是如如。

問:如來不生不滅,四大五蘊有生有滅,何得喚作如來?

答:四大不生,五蘊不滅。

問:何名如來?

答:生不是真生,來不是真來,故名如來。

問:何緣萬法喚作如如?

答:那物不是那物,那名不是那名,是故喚作如如。

問:釋迦何故稱諸法為妙法?

答:往前望不到頭——沒有作者,往後看不見尾——沒有受者,然而能所宛然,人物歷歷,故稱為妙。

問:怎樣斷輪迴?

答:證得無我。

問:何得大涅槃?

答:明瞭來無來者,去無去者,斯即大涅槃。



修行強調實修,即邊思考邊從自身中實觀,如果你僅僅在頭腦裡思考無我,而沒有這種親自實觀的過程:一、你遇不到智光;二、因你是思考到的無我,心會落得無依無靠、空蕩、悲傷、暗藏恐懼,這是頭腦對空蕩蕩黑漆桶的反應;假如你是透過實際觀察體會到的無我,則心會快樂、踏實、安穩而又沒有我的概念。

你㑹感到驚恐?!

那是,因為我們對無常實相無知,所以產生恐懼。

但是,越是忽略現實,用外在的物質麻痺自己,清醒後的痛苦就會越加深。

修行強調從無我的思悟向智光的一面跳躍,也強調從智光的一面向無我的領悟跳躍。

總之,智光即無我,無我即智光,二者相互指向對方,並相互含攝對方,你必須體認到這點。

有覺沒有達成悟的要去悟,有悟沒有誕生覺的要去發現覺。

悟,悟什麼?悟本來無我,悟惟此智性。

一.悟本來無我,二.悟本有淨覺。

怎樣達成這兩種悟?

一是從思修中悟,二是從覺的放大光明上悟( 從覺的本相上悟 )。

思修,邊思考邊從自身中觀察驗證。

覺,覺什麼?覺性光獨照,覺我念虛妄。

在 “ 覺 ” 這件事上思考觀察驗證什麼?

“ 覺 ” 從哪裡來?

它是什麼?

為誰所生?

是否生滅?

若不生滅,那麼昏迷、死時,覺去了哪裡?

若是生滅,為什麼我們一生卻感覺它一直不變?

它屬有屬無?

屬真屬假?

屬幻屬實?

以自己的身心為實驗,以覺為觀察對象,去實觀它,看清它。

這是其一。

第二,透過你僅局限在肢體末端、身體表面的覺,去放大覺知虛空及周圍一切事物,去放光明到一切意識對象上,從而讓自己產生一種領悟:領悟到生命本來空、無我,而本有清淨智光!

修行的方法有千萬種,從 “ 覺 ” 入路是其中一種。

所謂修覺,就是儘量時刻保持覺知,保持對一切的了了分明、了了靈知。

如果你修覺很長時間了,但沒有什麼進展,既沒發生什麼領悟,也沒減少多少煩惱。

也就是說,你有覺沒有悟,有照沒有照破。

悟到本有淨覺,當然無我;悟到無我,當然只有本有淨覺。

兩者殊途同歸,只是首先見到的方向不同。

前者通過思修讓人先悟到 “ 無我 ”,繼之見到無我的智性之光(智光、覺光);後者先讓人見到無我的智性之光,後悟到無我。

兩者是統一的。

智性之光和無我是一體兩面,看到一面並看到另一面才叫圓滿。

否則,要嘛落在黑漆漆的無我死空裡,要嘛認光明自性相為我,重執一物為我!

因此,無論前者還是後者,必須有那麼一 “ 悟 ”。

悟,從一面跳到另一面。

沒有這一悟,前者見不到智光,後者悟不到無我。

前者見不到智光,必然落到空漫漫的黑漆桶裡,一種形式的空;後者悟不到無我,必然會把智光相當成我,破身相為我,立智光相為我,同樣落入另一種形式的黑漆桶——光明相的黑漆桶,另一種空!

一悟不須再悟,覺了不必再覺,此後不須掛覺,不必再待悟,有覺自照,悟同不悟。

從覺到不覺,稱名為覺了,覺了才圓滿,不了還須覺。



你可曾見著?

當你看見自己不被污染的心,當你看見自己生生滅滅的心,當你看見了無常、無我、涅槃寂靜…

就㑹看見:

三千六百年前,藍毗尼園無憂樹下出生的並非佛,那只是悉達多。

三千六百年前,娑羅雙樹下死去的也是悉達多,而佛陀還活著。

若不實見真相,就只是悉達多!








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