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地笑:「心裡明白,嘴上不說,醬也沒什麼不好。」
眼淚留了一些就該停住,而不瘋狂,有時我們奢望眼淚被看穿,但卻又希望能風一吹就乾。
事實上我認為不管眼淚好壞都去流過吧!
儘管去品嚐人生的每種淚,鹹鹹地、苦苦地、暖暖地都能存放腦子記憶體,也會滋長。
這晚哭過就好,明天過後依然還是我,無論怎麼被誤解,都是原來的我,都要清楚的知道自己是誰...
感覺是很不一樣的態度,彷彿腦中不是你自己,而心中也暖暖的。
這種感覺很奇妙,姑且是否想要完成些什麼,其實到頭來只是想要抒發一種感受,燙燙的感覺,由內而外的暖熱著。
就像...
曾經遇到有位女孩高二休學,打算四處旅行看世界,出門前和父母談判過好幾次,最後經家人同意才被放出來。
(跟當時的我粉像............心有所感!)
可能是礙於年紀或性別的差異,我們並沒有太多的深聊。
我知道她一定被詢問到厭煩,所以不想刻意追問休學的問題,因為社會人士看到年輕學子有這樣的衝動行為,就各各都是張老師想要給予關愛的眼神。
我反倒覺得她是一個非常有想法並且勇敢的人,願意選擇獨自旅行。
若她真是因為不愛讀書而休學,大可學壞去...可是她卻有勇氣做醬的選擇
!
因為獨自旅行的準備,有時比讀書考試更困難與麻煩。
幾年後,透過中間好友得知她的消息,她當時旅行結束後就復學回到校園,專心讀書準備大學聯考。
她在叛逆的青春期做了個傻事,在同輩眼中可能是異類,長輩眼中是衝動,甚至在父母眼中是不孝女,而我卻替她感到開心。
因為她確實在年輕時,留下深刻的青春印記!
年輕時做的傻事,長大回頭看並不傻,傻的是那些從未做過傻事的人。
25歲前,也曾想要作場轟轟烈烈的旅行,當時以為自己一無所有,急著成長與學習。
「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的典型失落一代。
旅行的想法也一直存放著,我卻試圖與之保持距離,怕太靠近會就陷進去。
人只要有了旅行的念頭,情緖就像談戀愛一樣離奇與複雜,無法說分開就分開,因為已是生命共體,無法說忘就忘。
一個迫切渴望旅行的人,如果說算是精神上的罪犯,那隨時都可能犯罪的!
人到了一定的年紀,閉上眼睛會自動跑出許多畫面,比較能看懂記憶中的劇情與核心價值,然後悟出生命的道理。
如同林懷民老師,在印度行的體悟,他在47歲去了印度,他說:
以下是部分節錄...
「我們生活在一個非常繁忙的時代,總是塞車,總是一天到晚急得不得了,我們要效率、要利潤。
但其實我們不用那麼急。
坐著火車,我去了一個城市,叫瓦拉那西,我特別感動,感到它幾乎改變了我的一輩子,人本來就是這麼簡單,我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有的事情都是有枯有榮,春夏秋冬、四季輪廻,然後人走了,就回到水裡。
離開印度之後,我想我的人生改變了。
第一個收穫是不著急,第二個收穫是沒有什麼叫作成敗。」
還有:
珍惜是維持一段關係,不可缺少的一個因素,如果有一位懂得珍惜你的另一半絕對是你的福氣。
但當時間一久習慣成自然之後,你就會對這種關心不太重視。
一次又一次的不把對方的關懷當一回事。
當對方發覺每一次的關心都被你視作等閒之後,當初對你愛護有加的心自然不就冷了下來,然後在想著對你嘮叨關愛還有用嗎?
但這不是對方不愛你,只是對方感到你不再把他的珍惜當作一回事。
失望了,也就不會再事事關心。
對方將你珍而重之,你亦會好好回應了對方的關心,這就是彼此都該做的事。
但你已經忘記了對方也是一個人,人是有感情的。
當你一次又一次的冷落對方的關懷,令對方一次又一次的受到挫折,對方就會開始懷疑著自己所作的一切是否要繼續做下去。
當有一天你再次無視了看似理所當然的關心,對方的心裡終於會被失望所佔據,再也沒動力每天去關心你的一舉一動。
你發覺對方跟之前有點不同,對你愛理不理的,還在懷疑是否對你厭倦了,卻不知道是你自己日復一日的磨滅了對方對你的關愛。
記得曾經看過這樣一句話:「幫助過你的人永遠都會幫助你,但你幫過的人就不一定!」
試問...如果我們都走得太快、太遠,會不會忘了當初為什麼出發?
如果,能有本愛情存摺,可提領每段過程中,那份美好的回憶就好了。
但,別忘了!愛是一份心甘情願,如果總想著相對的索求,那只會讓人 “ 愈愛,愈寂寞 ”!
人生像洋蔥:你只能一層一層地剝開,有時還會使你流淚。
意味著,無論眼下的好壞,都只是暫時。
不要著急,所有的傷痛都會結束,你會比過去更加堅強,幸福。
生活由大大小小的賭注組合,有時候輸;有時候贏,我們把這種賭注叫「選擇」。
人會情緒化,不奇怪。
但,有些人會把情緒化到等於鬧情緒。
撇開荷爾蒙因素,如果年紀越大還容易鬧情緒,就是有問題。
可能性有兩個:
一,你的外在生活素質沒有進步,而且還越來越退步...
二,你內在的心也放不開,沒有寬容對待自己還不打緊,還越來越看不起自己。
鬧情緒是小孩子的權利,成年人,不管你是男人還是女人,如果你還習慣鬧情緒的話,那只表示了你沒有能力面對遇到挫折時的自己。
一個是有血有肉,另一個只是純粹的幼稚。
--- 經典一下 ---
說到藏傳閉關專修拙火(丹田忿怒火 Tummo)時,是要吃高脂肪(動物脂肪)、高蛋白質(肉類)、大量蒜頭、大量牛油、大量乳酪等食物......
因為道家的靜坐,通常鼓勵比較清淡的食物。
但,知道道家的丹法或一般的氣功,在丹田發氣時,和藏傳拙火的丹田起火時,修行人的反應是不同的。
一般氣功丹田發氣時,是舒服的。
修藏傳拙火的丹田或一發氣的時候,全身會很辛苦。
而且,這不是個人反應,是那些有閉過關修拙火,有傳承閉關師直接指導的,每一個都會說很辛苦。
另一朋友說他修拙火時,全身無力,異常疲憊,給醫生檢查身體也檢查不出他有甚麼問題。
也有位女性洋人修過拙火,她說:『這方法是每個人都會有很明確的體驗,而且開始的時候, You feel like shit。
然後,那些大樂的感受就會逐漸的出現。』
據說,拙火的高脂肪高蛋白質的食譜,是為了幫她們過度這個身體會不適的階段。
問過有位修拙火的和尚,他也說當年他修的時候,也是很辛苦。
但,因為他是漢傳和尚,不能吃肉。
他是用龍眼乾燉冰糖(好像還有其他的)來服用,根據他的說法,若依中醫理論,藏傳拙火剛開始起的是虛火,而且是很厲害的虛火。
不過,後期看到歐美,也有一個類似的食譜,是高脂肪,高蛋白質的:就是玩健身的人在使用,目的是要讓身體開始習慣燃燒脂肪為能量(平常的人是燃燒澱粉質為能量)。
因為平常的人吃澱粉為主,所以身體是燃燒澱粉或醣的。
在醫學界,這個食療法叫做 Ketogenic Diet。
而且,正式全職修印度瑜伽(Yoga)的,雖然是不吃肉,但有看過瑜伽文獻裡面,他們的食譜也是鼓勵多吃奶、乳酪、酸奶、牛油、蔬果。
好像也是不鼓勵吃太多的澱粉。
雖然,還是不方便公開為甚麼修拙火,需要用到這種讓身體燃燒脂肪的食譜,但,有發現目前的科學研究,確實開始看到一些微妙的關係了。
(註:不是所有藏傳的修法都是要吃大魚大肉的,藏傳要看你修什麼法,有一些是要吃素,有一些是要吃肉,還有一些是一天只能喝一碗放一滴蜂蜜或糖的清水。)
再來...
今天又見歷史重演,南傳佛教界懇求華人佛教徒重新重視四聖諦,可是大部分來說佛教界對歷史都不夠敏感。
什麼是對歷史敏感?
吸取教訓,積極教育信眾也。
如何教育?
在佛教的角度,至少要灌輸較理性,自力更生,不依靠別人,不搞怪力鬼神的見地(佛教根本教義-四聖諦)。
四聖諦,是佛陀講的第一個法,也講得很深入,很直接,沒有空泛的道理,但,為甚麼新進入的佛教徒,居然不熟悉佛陀的第一個教法?
苦諦(見地):執著身心是苦(五取蘊苦)
集諦(分析):有貪愛,才有痛苦
滅諦(目標):消除貪愛以去除痛苦
道諦(方法):八個連貫性的方法(八聖道)
撇開宗教角度,從旁觀者角度看待【四聖諦】,它算是一個修行體系的總結,裡面沒有搞鬼神信仰,救贖信仰,念咒求福求往生,只是列明這個修行體系的根本見地,分析,目標,方法。
(你可以不buy佛教的四聖諦,但不能否定它和漢傳及藏傳的教義比起來,少了神秘的色彩,更講究自力更生)
《四聖諦佛教宣言》裡面並沒要佛教徒只注重四聖諦,忽略其他教理。
然而,漢傳和藏傳忽略四聖諦,注重其他大乘教理卻是不爭事實。
(不信?把南、北、藏傳的開示錄擺在一起對比,看看四聖諦的比例有多少)
很明顯,南傳佛教之所以會搞這個宣言,是因為他們咬定漢傳和藏傳搞了一大堆偏離四聖諦的教理,才強烈呼籲信徒們重新看重四聖諦(有病要吃藥的道理)。
還說:【佛教發展的歷史長河,不管是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甚至是南傳、北傳及藏傳佛教,皆是因時、因地、因人,所開展出來的面貌與特色,但都不離佛教的中心思想及佛陀弘教的本懷。】
哈哈!哪一位史學家敢認同【但都不離佛教的中心思想及佛陀弘教的本懷】?
南、北、藏傳佛教都有教四聖諦,但漢傳和藏傳有重視嗎?
還不是一樣貶低成為【小乘】,然後繼續搞自己的【菩薩道】,【生圓次第】,【九乘佛法】?
(嚴格根據佛教原典的話,四聖諦八聖道就是整個修行了,根本不可能有空間給所謂【大乘】,【密乘】的體系。
這裡無意討論佛教教義的真實性,純粹針對漢傳與藏傳忽略佛教原典注重理性的根本教義後所產生的後果)
結果?就會被漢傳佛教的鳥人,接二連三開槍砲轟.....
當年就有南傳僧人開大會,警告說【華人都誤以為 “ 四聖諦 ” 是小乘佛教】,【雖然華人接觸佛教已將近2千年,但過去都忽略了四聖諦的重要性】。
這也就是佛教界很少人會反思的地方。
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