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5日 星期日

照見自我


看著自己鏡子裡無神、麻木的表情,熟悉的樣子,可感覺卻又那麼陌生?

問了問鏡子裡的自己,“ 你最近過得好嗎?”

不知怎麼了,鏡子裡的那個我 " 內牛滿麵 "了,還哭得那麼徹底?

得上班了,收拾一下心情吧!

又笑一個地說,世界不欠你什麼的,別給身邊的人擺臭臉,於是我又再笑了,不…我沒笑,是我的臉笑了。

那些烙印的重複使用,早已變得不易抹煞消失!

那些過去的故事,沒錯,是不能改變了,但你可以重新去看見當時的你,你的失落,你的需求,你會感到很不舒服,可能會有一些負面的情緒,那是正常的,然後,你可以對自己說:我知道你覺得很孤單,但現在我長大了,我願意試著去關心我自己。

接著,你可以放手去改寫這個故事。

你可以為自己改寫你的故事,如果你願意勇敢一次。

是因為現實,還是我自己?我已分不清!

就像…

華人父母灌輸的一些觀念,真的會讓人無言。

女孩小的時候就被灌輸性愛的骯髒,長大後結婚時,卻要開始享受夫妻性生活?

更被打臉的是,妳跟你老公結婚時,他已經看過無數的 AV了。

小時候被灌輸只要你做個好人,就會有好報,長大後卻教你出來社會要帶眼識人,不要太容易相信人。

更打臉的是,你出來社會後,發現這世界並非如你簡單好人有好報的信仰,你發現一個人有沒有好報,和他是不是好人,是兩碼子的事。

借用一個佛教界常用錯的比喻 —— 佛教徒針對佛經裡面的矛盾,解釋為佛陀針對不同根器的人,講不同的話,就好像小學、中學和大學。

所以在不同年齡就講那年齡層可以明白的。

問題是:小學、中學和大學的資訊應該是沒有矛盾的。

它不會小學的教科書說沒有地心吸力,大學就說有地心吸力。

它是小學告訴你有地心吸力,中學就告訴你地心吸力是星球體積越大,地心吸力就越強;大學可能告訴你地心吸力大到甚麼程度,就會倒塌成為黑洞,變成引力大到光也逃不出來。

不錯,不同年齡層的人,理解能力確實是不同,但童年和成年的教育,絕對沒有必要多此一舉的前後矛盾。

不是嗎?

還有…

有次在騎車過馬路的時候,冷不防的被一縷煙迎面撲鼻,無意吸入那煙味,但雪茄的味道卻充滿著鼻腔,那味道曾經熟悉,是有感覺的味道!

像是一個老朋友的味道,回憶總是美好,特別是那些早已忘得一乾二淨的回憶…

那一年,某個老闆給的宏都拉斯雪茄的獎勵,他說是高級貨色,拿著人生中的第一支雪茄說:「我的第一次就給你了!」

一邊用雪茄剪著雪茄的頂端,一邊把雪茄點好,嗅著那濃郁的香氣說:「真的香!」

在那一年學懂了抽雪茄的 " 慢 "。

現在呼出來的煙,慢慢於空氣裡飄散,但那不再是宏都拉斯的味道。

再來:

內觀的修行包括兩部分:止、觀。修止,是一種功夫;修觀,是一種智慧。

修止就是修專注…

為什麼要修觀?

光修定是不行的,那如同治病光壓症狀,不除病根一樣。

觀的修行,是除病根的,所以一定要修觀。

止觀雙修,道途穩定。

止——心依止的對象有很多,四念處經中有很好的演示。

但在修行實踐中,通常人們喜歡選擇 “ 呼吸 ” 為所依止、所修定的對象,這其中有很多的好處:一、呼吸時刻存在,只要你還活著;二、呼吸隨時隨地,且對它的覺知能夠警覺你的內在;三、呼吸是一件事,比較客觀,你不會對它加加減減;四、呼吸與情緒有明顯的關係,情緒波動時對呼吸專注覺知,有淨化內心的作用;五、對呼吸的止觀修行,可以直接體驗到 “ 諸法無我 ” 的萬法本質。

因觀呼吸有那麼多的好處,所以人們常常選擇它為所修止的物件。

觀的對象,總分為五大類:色、受、想、行、識。

觀它們什麼呢?

直接體驗它們的 “ 無常、苦、無我 ” 的實相!

止觀的修行:修止的最佳所緣對象是出入息,修觀的最佳所緣對象是感受;修止是功夫,修觀是智慧。

內觀不是誰的內觀,當你修行它,它是你的內觀!

—— 分享 ——

遠在二十多年前,也是自己二十多歲的時候,血氣方剛,當年,是很近癡迷虔誠的佛教徒,所以免不了會有幫忙人求菩薩,諸如求東密的愛染明王,求藏密的作明佛母,希望能夠讓他擁有 " 粉多 " 女朋友可作選擇……

但是都沒啥效果!

那,佛教徒有可能認為:哼,你這種好色的人,求菩薩,菩薩哪會理你?你都不是真心的。

本身有研究過藏傳的,也在此花了不少的精神。

藏傳佛教對於這種做法,有幾種解釋:

一些認為你要閉關,咒語唸到起碼十萬或百萬以上,才能成功。

另一些這說除了唸幾十萬遍咒語,你的禪修能力要很強,想像自己是菩薩,要清清楚楚,禪修到有兆相後,作法才能有效。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你要先消除業障,消除完畢後,你就會有福報了。

( 註:這一個也是我最不認同的方法!)

但,同一時候,有另一可能性,就是你很虔誠念咒,也會有效。

後來我發現,大部份宗教若是有祈禱對象的,都有神祗顯靈的故事,都有人禱告得到回應的例子,甚麼教都有,不過,通常靈驗的事蹟,往往跟生命威脅有關。

如,重病的人求神拜佛好了,或遇到生命危險的時候,一唸起咒來,神奇的事情就發生了。

有發現,大部份的這些神祗、菩薩、本尊,救命是蠻靈驗的。

不過,當你的命沒有危險,很安逸,之後的財和色,通常祂們不大受理,像是這類的故事就非常的少。

所以,後來我才慢慢的研究出再循環理論和重新開光理論。

有時間再作討論唄!呵呵呵…

— 另外 —

很多佛教徒都不知道的佛教派別基本常識:

1)有沒有因果業障輪迴?

南傳(所謂的小乘):有

大乘:有

密乘:有

2)業障能不能消除?

南傳:不能

大乘:能

密乘:很能

3)有沒有中陰身?

南傳:沒有

大乘:沒有

密乘:有

4)能不能超渡鬼魂?

南傳:不能

大乘:能

密乘:很能

5)有沒有觀音菩薩、阿彌陀佛等等?

南傳:沒有

大乘:有

密乘:除了有,還有更多更多……

註:一些南傳的學者認為阿彌陀經是把禪修的境界文學化、譬喻化、神格化後的作品。

6)有沒有怨親債主?

南傳:沒有

大乘:有(但印象中大乘經典裡面,我沒有看過怨親債主這四個字,如果有人看到經典有的話,請告訴我…)

密乘:有

7)有沒有聖人/佛菩薩加持人的現象?

南傳:沒有

大乘:有

密乘:超級有

8)經典演義

南傳:沒有神蹟事件,只是記錄了佛陀講的話。

大乘:經典一開始佛陀未講經前通常放光動地,還廣長舌,就是舌頭伸出來可以包著自己整個頭(真的不知道他為什麼要做這個奇怪的表演),還有很多奇奇怪怪的變化。

做完了秀後才開始講經。

密乘:比大乘經典更神奇百倍,有時候佛唸要給咒,宇宙間的一切魔鬼就被消滅……但,很神奇的在另一經典,另一個咒,也是被佛唸出來時,又有無量魔鬼被消滅。(無辜可憐的魔、鬼)

9)吃肉吃素?

南傳:可吃三淨肉,而且出家眾是人家給你吃甚麼你就吃甚麼,而且化緣回來的食物,要全部混在一起吃,以防你對某種食物味道的執著。

而且佛陀的叛徒就是呼籲要吃素的。

大乘:漢傳則說三淨肉是方便說,是講給根器差的人學的,就是佛祖暫時騙著所謂『小乘』的人而說的。

漢傳和尚吃素,是梁武帝開始。

密乘:可以吃素,也可以吃三淨肉。

特定的本尊修持,有些是要吃素,一些是不需吃素。

特別是無上密部,做薈供時,必需吃一點肉和酒。特定的修持,如拙火定,必需吃肉。

特定的修持方法,近乎是要辟穀(斷食),如每天只喝一碗加了蜜、糖的水。

10)證果:

南傳:佛陀說證了羅漢果,就永斷輪廻。

南傳的立場,佛陀就是羅漢,要修行解脫輪廻,一個人生就可以做到。

大乘:羅漢的涅槃不究竟,時間到了就要輪廻。
要成佛需要三大阿僧衹劫才能(即無量百千萬億年的意思)。

密乘:東密認為人是可以透過密宗修持即身成佛。

藏密認為東密屬下三部密法,不能即身成佛,只能幾世或十多世後才能成佛,要即身成佛,只能修無上密。

無上密教裡面又再分歧:一派說沒經雙修氣入中脈的,絕不能即身成佛,只能中陰成佛(Gelug說法,即借死的過程才成佛);另一派(Nyingma 和 Kagyu)則說不需要,只是直接契入修持大手印或大圓滿就可以即身成佛。

11)如何面對煩惱:

南傳:煩惱貪嗔癡是要完全斷除的。

大乘:煩惱慾望是可以轉化

密乘:有口訣的話,煩惱慾望是加速你成佛的燃料。

在這裡,只是給佛教徒知道各派的立場,至於你要選哪一派來信,或要個別化篩選,都與我無關。

我只是希望佛教徒起碼要看了 Big Picture(宏觀藍圖)後,才去選,因為你知道了所有資訊後,才能擁有較無偏的思考。

記得佛陀在 Kalama Sutta裡面所講的:( 部份 )不要相信經典所講的,包括我所講的,要自己親自了解了才算。

— 波文 —

我們總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有家庭觀念、最講究親情的種族之一,並且深深地為之自豪,但在老外的眼中,卻未必如此。

其實,老外覺得你們華人並不愛家,並不像你們自己說的這麼注重家庭。

你們更愛金錢!

節錄了部份的對話:

無論在澳洲還是在華人國家,你們華人的確很勤奮,華人在海外也能比當地人積蓄更多的錢財,但我不認為這是你們華人有經商的天賦,而是你們比我們更節約,更能苛刻自己,是通過降低生活標準來完成的金錢累積。

你們會沒日沒夜的工作,把孩子都交給老人照管,除了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分數外,你們忙得很少和孩子一起生活。

你們華人的孩子,儘管學業上很優秀,但他們總是覺得自己父母,更關心的是家庭金錢收入、關心的是他們的學習分數,而不是他們的快樂。

你們華人都說這是為了孩子,為了下一代多賺些錢,但每一代都說自己賺錢是為了下一代,那麼究竟哪一代會真正地使用這筆錢呢?

生命是那麼的短暫……

你們找了藉口說,為了家庭的未來,反而現在就正在犧牲了家庭,怎麼還能體現你們自己很自豪的家庭觀念。

你們為了工作,可以忍受長時間的夫妻分離,要在我們眼中,夫妻不在一起三個月以上,基本上就該考慮辦離婚了。

所以我們被派到海外來工作,就一定是全家一起來,我的妻子、孩子都會搬到外派的國家來。

他們要是不願意來,我就不可能接受這項工作,家庭比工作更重要呀!

如果不是這樣的話賺錢再多,又有什麼意義呢?

在澳洲,華人基本都比當地人有錢,但我們不會羨慕你們的生活,我認為你們就是金錢的機器," 只是你們為自己賺錢的愛好,塗上了一層家庭的色彩保護。  "

你們有多少的人,不是為了一個房子,犧牲了自己的今天,加班努力地工作,「說:等買上房子,或還完貸款,就可以輕鬆了!」 等著吧,房子完了,還有孩子呢!

有多少小孩子的家長,「說:等孩子上小學了就輕鬆了,熬吧!」

 上學更輕鬆不了,各種輔導班,還不如幼兒園省事。

多少的家長,在為了一個小升級,犧牲了孩子的童年,週末奔波在各種各樣的輔導班路上,「說:等考上初中,就解脫了!」

小學完了,發現初中也有輔導班,而且更多,孩子更沒有時間玩了!

只好等大學再玩了。

「說:等孩子上了大學就完成任務了。」

 大學上完了,找工作一樣要操心!

 「說:等孩子工作了,我就沒有負擔了?」

工作找好了,又開始操心孩子的婚事、房子!
又說:「等孩子結婚了,我就不用操心了!」

結婚了,有房了,孩子的下一代又來了!

操不完的心,受不完的累,如此循環往復,我們的視線永遠在未來,為了未來,今天累積能量、存在一張證書,積累財富。

結果總是抱怨,我們的生活永遠沒有活在當下,發現一輩子,沒有一天是為自己過的。

其實你們華人一輩子就是這麼過的。

有數據分析,最懂得享受的是美國人,最有信仰的是歐洲人,從出生到死亡都充滿競爭和壓力的是華人。

以下僅供參考:

大多數美國人的一生

0—10歲:參加野地考察等各種集體活動…
 
10—20歲:談戀愛和追夢?
 
20—30歲:找份平凡穩定的工作!
 
30—40歲:終於發現自己的追求,享受有房有車有孩子的生活!
 
40—50歲:常常在工作壓力中度長假?
 
50—60歲:享受教會生活,旅遊!
 
60—70歲:開始寫回憶錄,旅遊!
 
70—80歲:安度晚年…
 
死後:一般進公墓。



大多數歐洲人的一生

0—10歲:參加學校樂隊,學習古典音樂等…
 
10—20歲:組自己的樂隊,進行各種嘗試!
 
20—30歲:嚴重受哥德死亡文化影響!
 
30—40歲:樂隊開始正式走黑色金屬路線!
 
40—50歲:回憶童真,開始過回「彩色」的生活?
 
50—60歲:安定下來,尋找溫情,過小生活!
 
60—70歲:去教堂總結自己的一生?
 
70—80歲:與子女一起安度晚年…
 
死後:安心躺在一大片屬於自己的土地上。



大多數華人的一生

0—10歲:被迫學習各項課外技能,不斷考級,多數是為了父母的面子和期望?
 
10—20歲:死啃如山的書籍,應付如海的考試!
 ( 這些有可能會用不上,只是分數好看 )
 
20—30歲:到處投簡歷,著急自己找不到工作?
 ( 就為了成就別人的認知 )
 
30—40歲:成為房奴、車奴!
( 又找藉口賺錢了 )
 
40—50歲:為孩子的未來操心,省吃儉用,努力存錢 !
( 矯情自飾地認為,那是人生半百後活下去的目標 )
 
50—60歲:終於有了自己的生活,卻發現馬上要退休,又開始擔憂退休後怎麼辦?
 ( 那是自己所選,難道不該,心甘情願、滿心歡喜承受 )
 
60—70歲:花費大部分精力養生,卻發現還要養孫子!
 
70—80歲:終於準備安定下來度晚年…?!
 
臨死前:發現原來一塊墓地都貴得要死 !
( 其實是捨不得花錢啦 )



OS...小弟在下我,早在進入20歲時,就有所感悟了…

 ( 其實正確應該是8~13歲之間的某一個境界,這如…is or if 的差距跟使用分別 )

搭勒士是永遠賺不夠,話是一定做不到,失去了才抱怨,臨死前都會怨悔,一生只是 " 盲、茫、忙 " 的過!?

身為華人的你,不知道可有感受?

別再用「家庭」之名,行「賺錢」之實!

好好陪伴家人、享受人生吧!
















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