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這個時代要想真正弘揚佛法,不是建更多寺廟、也不是到處講經說法、而是要實修實證佛法,因為只有實修實證才有可能傳承並弘揚佛法。
踏上修行路,也讓一些佛法修行者,因為走的太遠,而忘了出發的目地。
他們多用頭腦深入,廣泛的探索宇宙、世界,而不探索自己;他們執著於弄明佛教的知識、概念,而忘了這一切最終的目地,只是為了除苦,只是為了能夠快樂生活,活在當下而已!
實踐解脫之路,警覺不要走上研究佛學的道路。
走上研究佛學的道路,那無異於將佛法變成了世間學問;若是如此,則失去了佛法的真正價值及其目地。
任何時候都不要忘了,學佛的目地是為了除諸苦惱,學佛的目標是為了歸於當下。
若忘了這個目地、目標,則有走入頭腦,進入虛妄的危險。當自警覺。
在我看,每一個學佛者,最初都應學習小乘,都必須經過小乘佛法的訓練。
不可直接進入大乘,直接進入大乘,只會如孫悟空一般騰雲駕霧,腳踩幻雲體會空夢,而不是如來佛那般的安詳自在。
沒經過小乘訓練,大乘的境界只是頭腦的想像,那是幻國,是雲山霧海,在那兒待得越久你感到空、虛幻,你越進入頭腦遠離實際,空生乾慧不起作用,不能解決人生的實際問題。
凡在大乘,對 “ 如來藏 ”、“ 佛性 ”、“ 阿賴耶識 ” 等這樣的概念迷惑,對 “ 明心見性 ”、“ 開悟 ”、“ 見本來 ” 等不知如何下手而煩惱者,建議都回到小乘去。
回到小乘找一個方法老老實實的修。
別嫌那些方法小,別嫌那些方法沒有用,它們恰是對治你現在的這種習氣的,恰是治療你現在的頭腦。
請回到小乘,老實修行,這種返修之路,對這類人便是前進之路。
如果你不知道,小乘裡該找什麼法修,那麼去研讀《四念處經》,依照它老老實實的做。
把四念處經修好了,決定大乘修行者的境界,你都會一覽無餘。
學習佛法,要往小處來,要往實處來,要往當下來。
不可往大處去、往理想處去、往遠處去,因為那正是順應了頭腦的習氣,上了頭腦的當。
什麼時候你開始熱愛那最微小的、平凡的,不再想解脫,不再想成佛,不再追究什麼是如來藏、佛性,不再想如何明心見性,只是安詳地享有你現有的世界,就差不多到家了。
任何覺得境界在遠方,美好在未來,還感覺有什麼沒實現、有什麼沒完成的人,都還在途中;任何想拯救他人、改變世界、改變自我者,都還落在妄想裡。
其所作為,都是自心逐自心,非幻成幻法的表現。
對於那些感覺佛法的道理全明白了,但還是很苦,還是沒能心解脫的人,回到小乘去,去補小乘的課。
補小乘的課,就是你這階段的修行。
生命中缺什麼,什麼的缺乏所引起的症狀,就會引導你去找到它並補上它。
一些大乘者所暴露的問題,就出現在小乘上。
補小乘的課,圓大乘的行。
所以,對現代部分學佛者而言,應回到小乘裡去。
擇一方法,或安那般那,或白骨觀,或覺察感受,或觀心,或擇眼前一物觀,總之於四念處中任擇一法,依之從最基礎的學起行起,必能自然來到大乘者的世界觀、人生觀。
任何時候我們都應重視基礎,因為基礎好比家門前的路石,你來回進出都得用它,都得踩它。
基礎是根本,是生命,是固化為你存在的一部分,怎能沒有基礎呢?
回到小乘,觀身、觀受、觀心、觀法,把這四塊大的內容一一觀好、修好,就沒有什麼大問題。
由經做一些準備工作,當我們開始調整到向內觀心上來,具體外在做什麼工作,或做什麼樣的修行,那一點不重要了,也變得完全平等。
所以,大悲咒你可以繼續念,心經你可以繼續誦,觀察肢體動作等你可以繼續進行,唯一要注意的一點是:千萬別忘了將它們和 “ 心 ” 聯繫起來,即要時刻關注它們在心上的映射!
當做好了修心的準備工作,調整到觀心上來以後,之前你所做的一切工作、一切修行,可以完全不用改變,繼續它們,但別忘了時刻回到中心,處在中心。
同樣地,在我們開始觀心—— “ 捕捉進入內心的法塵 ” 之前,你必須先建立好自己的觀心之網。
這張網就是戒和定,這張網由戒和定構成。
當這張網結好了以後,然後是觀心,最後才是如實的觀察萬物。
從觀心法門說,一個人在轉入真正的觀心之前,一切修行的活動,都是 “ 準備工作 ”,都像蜘蛛在結那張網;結好網後,然後觀心,最後觀法。
一個人能直接觀心是直線,如果忘心而做其他的工作是曲線。
十方修行者,當依戒定慧的次序,去除煩惱、所知二障!
說到底,大乘小乘只是個概念。
對於那些迷失和困頓在大乘佛法概念裡的人,返回小乘,從頭再來,是條活路。
老實修行,是對治那些浮躁、混亂、困惑、理論化、虛無感和學習佛法不能受用者的藥方。
對那些困拘在小乘思維裡的人,用大乘之藥;對那些停留在大乘幻境裡的人,用小乘之藥。
就像…
有朋友問了一個關於修行的問題。
事源於他去某佛學課程,這課程是出名用很多,哦不,是超級多名相(即佛家的術語)。
話說他上課了多年,這些複雜的名相和理論都學了,但,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好了,知道了這些,現在要怎樣具體的修行?』
他在課堂中問了不少,好像都沒有人能夠具體講出要如何一步一步的修。
他給我看了看他的講義,就是辭典式的筆記鋪排。
我指著其中一行字說:『這一派的正式具體修行方法,我不知道。
不過,單單是這一句講『五蘊』的,在藏傳、南傳佛教,是有很明確的修行方法。
這些所謂的佛理,不是只是給你了解,而是要用來觀修禪定的。』
話說他們的那團體裡面,有一個人好像有修,但,修行的方法非常簡單。
簡單到我問那位朋友:『這個修行方法的簡易度,和理論背景的厚度,有很大的落差。
如果他禪修的方法這麼簡單,那超幾百頁的理論名相學來幹嘛?
這是理論見地搭配不到修行技術的漏洞。』
記得,所有名相除了用詮釋現象,也方便了修行者禪修的時候,思維的速度。
我絕對看得出名相的力量。
那就是情緒(Emotion)這個字。
我相信華人以前也沒有," 情緒 " 這個字應該是後來才有的。
西藏是一個受佛教影響很深的國家,他們用的是佛家字眼,接近是情緒一字的,是『煩惱』。
但,對我們而言,情緒不一定是煩惱。
文字名相,是用來描述現象,你能夠把問題精準描述出來,才能開始思考解決的方法。
但,無端學了一大籮的名相,卻沒有思考用甚麼方法來解決,就是殘缺了。
當然,很多人是喜歡討論問題,不是真刀真槍的在淤泥中翻滾的去面對和解決問題。
看見當下的實相;看見當下的想相。
這就是修行。
再來:
學校,是個混淆了求知和求知識的地方。
知識只是生澀的資訊,求知則是追求了解、追求領悟。
前者只是機械式的記錄,後者才是智慧的開端。
同樣的,在目前這個資訊爆發的時代,知識是隨手可得,而且也因為網路資訊過多的時候,很多人怕吸收少了一些關鍵性資訊,而沉溺在網羅資訊中,完全荒廢了了解。
而網絡時代的問題是 —— 有腦無慧。
人生經驗恰巧的教會了我一件事。
就是我對別人在我背後的評論或壞話,都沒有感覺,就算是身邊的人講我的壞話,是無感的。
從來不會勸人不要在人家背後講人家的八卦壞話,因為我坦承是會聽八卦新聞,所以有人講,我就會聽,也會發表我的看法。
總結的說:你喜不喜歡背後講人家的負面八卦新聞,都不是最重要;最重要是你有沒有能耐讓人家要傳你的負面謠言。
還有…
很多學EQ的人說溝通要用「心」來跟人溝通,但用「心」是甚麼意思?
很簡單,若我跟你講著A、B、C和D的話題時,若在C的話題時,我發現你的反應有細微的變化,我就知道C話題讓你有情緒變化。
然後,我再重講C話題來求證、甚至把你的反應放大。
放大過後我才能更準確的斷定你的這個反應是好抑或壞。
對對方的細微反應能夠準確閱斷,才能做到知人心的溝通。
有些人在人際互動時,其表情變化可能是只出現半秒鐘而已,所以觀察這個過程中就是訓練你,如何可以很快兼很準的看到這些細微的變化。
真言持咒的修行,除了能提昇觀察能力、親和力模仿技巧、心錨技巧、各種引導技巧,你還會學得到很多更 " 毒辣 " 的技術。哈哈哈哈…
例如:破壞一個人對宗教的執著、對某個人放不下等,這技巧是有辦法在施展一次後,幾天內對方就開始會放下。
要瓦解一個人的信仰、價值觀,不能完全靠講道理,不能靠勾魂攝魄。
就算你要用洗腦的技巧,你也要花長的時間,才能把一個人的價值觀洗掉。
-- 分享 --
無著賢菩薩講:「三有樂如草尖露、一切妙欲如鹽水…」
意謂:早晨青草上的露珠、太陽出來之後很快就會消失、三界當中任何的快樂就是這麼短暫。
一切貪慾就像喝鹽水一樣、讓我們越喝越渴。
玩樂給我們帶來的短暫快樂也像喝鹽水一樣、永遠無法滿足內心的渴望、反而白白浪費了暇滿難得的人身。
當你看時,就只是看;當你聽時,就只是聽;當你嗅、嚐、觸時,就只是嗅、嚐、觸;當你認知時,就只是認知。
保持見聞覺知的純粹性,心不隨所看所聽所嗅所嚐所觸所知流浪。
見止於見處,聽止於聽處,嗅嚐觸知止於嗅嚐觸知處。
看時不隨著看生心,聽時不隨著聽生心,
嗅嚐觸知時不隨著嗅嚐觸知生心,生了,任它而去,不留不逐。
於一切行、住、坐、臥、處,於一切受、想、行、識處,於一切見聞覺知處,做個無事閒人,道人是無事閒人。
二六時中,心作不思議用,如同呼吸,不用思考就會呼吸,如同走路,不用思考就會走路,作一切事,如同呼吸走路一樣不思議而萬行。
以了了分明的覺知心,只是反映單純的事相;以如如不動的平等心,只是反應簡單的因果。
時時處處,警覺自己的心陷入複雜;
安處在單純的領域,保持生命的新鮮性。
以清晰的頭腦,時刻監視幻象的生起,
幻象生起,知道保持幻象是幻象,真實是真實。
在六根、六塵、六識中,一一保持了了分明,不迷不入。
保持根、塵、識的純粹性,不黏不著,不纏不繞,不蔓不延。
以清新之眼,重新打量和看待這個世界。
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