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日 星期一

你累了嗎?


人生第一次感覺「老」的時候,到底是幾歲?

我反覆思考這個問題,回憶和時間不斷朝著過去奔跑,越想越覺得好笑,原來,過去的自己,對於變老這件事情,那麼畏懼。

但畏懼是一回事,歲月並不會因為你畏懼而站在原地不敢動,所以害怕變老的畏懼,變成毫無用處的多餘。

有一天,在偶老娘家,見讀國中的姪子從外面玩回來,一回到家,所有東西丟在地上,整個人趴在沙發上,好像一隻扁掉的壁虎,孱弱的聲音,嘰哩咕嚕不曉得嘮叨什麼,仔細一聽,才聽清楚,13歲的他,竟然哀嚎著,「我老了,走不動了!」

一個國中生感嘆自己老了,這事情真有意思,人啊,第一次感覺「老」的時候,到底是幾歲?

小學二年級的時候,覺得六年級的學生好老;國中的時候,覺得同班男同學暗戀的高中學姐,明明就很老;曾經也有醬想過,如果不趕在28歲之前結婚,好像就來不及了。

什麼事情來不及,也說不上來,類似青春列車就要離站,再不上車,就永遠等下去,等到廢站,連普通列車都不停靠。

30歲開始擔心40歲,會不會來不及?

40歲之後,想說自己看起來應該比同年齡的人還要青春吧,不斷麻醉自己是娃娃臉應該沒關係。

快50歲的時候,赫然發現「年近半百」原來說的就是自己,而且不是「近」,是「已經」,快要完成式了……。

第一次感覺「老」的時候,是逛百貨公司的超市,被熟食攤位上試吃的工讀生叫「阿桑」?

第一次感覺「老」的時候,是買衣服的時候,拿起一件花格子襯衫或合身T恤時,店員猛然問「是自己要穿的嗎?」明明沒別的意思,卻像萬箭穿心。

第一次感覺「老」的時候,是發現頭上出現一根白髮,而且第二根和第三根相繼出現的間隔越來越短......

第一次感覺「老」的時候,是過去只要挑M號的衣服都沒問題,現在連XXL都覺得腰好緊,大腿好繃,然後默默在心底OS,你們這些成衣廠商都只會打瘦子的版型,這還叫做專業嗎?

第一次感覺「老」的時候,是看到年輕時期喜歡的偶像明星被媒體雜誌取笑身材走山容貌崩壞,而那位偶像的年紀竟然比自己還要年輕幾歲,所以自己也走山崩壞了嗎?真不想承認。

第一次感覺「老」的時候,到底是震驚、還是認命、還是乾脆束手就擒啊,我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那是一連串詼諧的黑色幽默喜劇,畢竟我也算是老到某種階段了,才有膽量氣魄跟足夠的厚臉皮,敢大方揭露這些面對青春不再的證據,且意識到自己已經是個「完熟的老人」,甚至覺得有眼袋、細紋、贅肉都不必費事去處理了,那就跟定存利息一樣啊,欣然收下即可。

但好像也不是一瞬間感覺變老,有可能是慢慢累積,譬如:發現自己好像已經快沒辦法從盤腿坐姿一躍而起,或是漸漸發現上下樓梯沒辦法如過往那樣蹦蹦跳跳,走路常常踢到尖物或石頭(意思就是很容易踉蹌),手拿東西會不經意掉在地上,即使是很普通輕微的口水吞嚥都會嗆到,眼睛好像很容易感覺沈重痠痛,肩膀突然就變得僵硬彷彿是鬼片裡面的疆屍……諸如此類的身體警訊!

話說...

「這傢伙明明就很年輕,為什麼看起來這麼老?」

「這傢伙明明這把年紀了,但為何看起來很年輕?」

褒與貶,刀刀見骨,無論哪一種說法,放在自己身上,好像都輕鬆不起來。

前陣子閱讀直木賞作家「櫻木紫乃」的小說《玻璃蘆葦》(時報出版),書中有一段話:

「人所以會害怕,或許是因為還有想要守護的事情,而我幾乎已沒有任何要守護與害怕的東西了。」

懂了,以前之所以怕老,是想要守護青春的外在形體,而接受「老」的種種,或多或少都已經不是負面的畏懼了,只要承認老了,關於「老」的一切表現,都已經變成身體的養分了吧!

來到人生下半場,該守護的,已經不只是青春外貌,而是親人摯友相聚一天又一天的日子了。

比起這世間許多不公不義,變老,是很公平的事情,一旦這麼想,會覺得恭逢其盛,實在欣慰。

所以,第一次感覺老的時候,無須懊惱,就一路往前,一路老去,越老越青春,這樣的人生,才夠意思。

靠近中年時的種種心理狀況,進而又把思緒引導到一個達致自我舒緩的出口。

猛然感到年長並不可怕,因為隨著外在美的流逝,換來的可以是更可貴的氣質與閱歷。

而這盛年,就正是處於青澀與暮年之間的黃金時期。

我是真的如此就學會了生活嗎?不得而知。

反而是某些觀點為自己帶來了一些覺悟。

然而,這些所面臨的真正敵人並非眼前的問題,但往往都會陷入「找答案」的移動迷宮中。

以前我也是成員之一,每天都在找答案,只為了填補心中被焦慮感燒出的洞,卻也意外被洞吞噬。

找答案與不找答案,都會使我焦慮。

最後把自己變成一個束手無策的人,不得已把自己放逐到安全的邊境,情緒的邊緣。

經過幾年的自我觀察,我認為「找出問題的根源」比「找出答案」更為重要,這是為了避免不斷陷入二元對立的困境。

問題的根源,可能出自「得失心太重」,越想得到,越怕失去;越怕失去,越想得到。好像我們一生永遠都在「得到與失去」間擺盪。

有沒有可能是我把過去抓太緊,導致更害怕放手。

這道理就像溺水的人只要手中抓到東西,死都不會放。

這個問題使我冷靜下來,因為:「我太害怕失去,所以更想得到。」

因為某個事件,我看見「得失心」的可怕,除了會讓人的情緒亂竄,還會製造更多負面能量。

倘若你是經歷大風大浪的人,你也有可能即將對抗這個看不見的敵人,小心別被「找答案」所擊倒。

又或者,人的想法本來就存在,而文字就恰恰具有一種是把思想整合的威力。

以下是一些在閱讀時摘下的金句,我相信是心領神會,不需要多解釋的:

:莫讓自己習慣了「不需要珍惜」

:生命中的好運是可以自己修煉而來的

:真實的自我不在感覺的境界裡,而在理性的生活裡

:能「付出」才有熱情,生命並不依賴競爭之間的來回擺盪

:掙脫牢籠不在於撐開出口的框限,而是適時地側身,縮小巨大的自我

:有創造性的工作是充實心靈的最佳途徑

:我們不是要刻意過困苦的生活,而是要揀選經得起考驗的概念

:我們一直以為有一個更可愛的自己停留在愛情的起點,想把她找回來,其實自己是可以與過去同樣完整甚至更完整的

:我們一向重視年輕,忽略了生命中的午後時光,甚至假裝它永遠不會來,就好像試圖把時鐘上的指針撥慢來延長早晨一樣

:愛自己,盛年在青澀與過熟之間轉眼即逝

你辛苦了!

到底從哪個時候開始你的他(她)已成爲你「可有可無」的另一伴?十年?五年?三年?或......

經過一段漫漫長路的生活磨擦後,那「可有可無」的夫妻狀態,到底在柴、米、油、鹽、醬、醋、茶、吃、喝、拉、撒、睡的婚姻裡是佔有多少的比例呢?
我猜,可能高過離婚率。

那爲何「可有可無」的婚姻還是被大大的供奉著?
因為你必須要為自己當初的選擇負責,若有孩子更要為孩子樹立典範為這個家庭負責。

雖然現今的社會已不再強調婚姻就是忍、忍、忍、、、(也許在婚姻的暴力下忍到最後會出人命)甚至還給了「離婚」是一對怨偶成就了倆對佳偶的祝福。

今處在這形形色色地環境裏,男男女女的誘惑力實在太大了!

現在要維持一個鶼鰈情深到白頭諧老的婚姻,困難度遠遠超過以前單純的農業社會好幾倍(因外在的農業工作大部分都是男人對男人),尤其現在的經濟社會要養兒育女更是神般的挑戰,據估養一個孩子到成年約台幣八百萬元,所以要向全天下的婚姻維持者說:你辛苦了!給你自己一個讚!

《看見日出,便是希望》

一天之中,我們可以有多少怨懟、悲傷、自憐,就在日落之後,日出以前,何不閉上疲憊的眼簾,任由時間為我們療傷止痛。

我們之所以等待,是因為我們都知道:今日的盡頭,或許是悲傷;明天的開始,卻一定是希望。

如果沒有休息,沒有等待,我們又怎樣能為著更好的明天做好準備?

日落是休息的訊號,人生能看到多少次日出,就如同看到多少次希望。

就像:

憤怒時我會用力哭、用力生氣,但是哭完、生氣完,我要學會兩個功課:

第一,是饒恕這些誤會我、傷害我的人,要放下,不然這些「不饒恕」,可能會成為毒根,讓我心裡有怨懟。

第二,是我不可以自責。

自責和反省不同,我當然可能犯錯,但我要做的,是反省它,以至於未來可以做得更好,而不是不斷活在自責的循環裡,它只會消磨我的能量。

有聽過一個專門走鋼索的表演者說法,他能走過去,最重要的祕訣是只看前面,絕對不看下面。

很多時候我會害怕、生氣,是因為我看到下面,所以要趕快把自己拉回來,專注在前面的目標上。

有一天,會看到小學最不羈的的人,安靜的經營着一家店;
有一天,會看到初中最文靜的女生,風塵的吸着煙;
有一天,會看到高中最野心的男生,滿頭大汗的給孩子換着尿布;
有一天,會看到那些曾經最叛逆的人,用最保守的方式教育孩子;
有一天,會看到那些曾經早戀的人,繞着操場追打他們孩子的對象;
有一天,會看到那些曾經發誓,會改變歷史改革制度的人,慵懶的坐在公務員辦公室註定草草一生;
有一天,會看到那些曾經高呼分數是有啥屁成長要緊的人,因不及格暴打自己的孩子;
有一天,會看到初中就在一起的情侶,在某個電話中提了分手;
有一天,我們終於都成了與想像中截然不同的人。

我們可以選擇不一樣的道路與結果,
有一天,相信我們可以驕傲地看著過去,
那些我們所努力過的,不因現實妥協放棄了自己!

再來...

這是以前Post過的文章,不過有網友說很喜歡,所以就再度上演:

印度教文獻中有一很過癮的金句,大概的意思如下:人有過去、現在、和未來三種念頭。

過去就是記憶力,現在就是當下的觀照力,未來就是幻想力。

所謂的智慧 (prajna) 就是三種力的結合。

當『智慧』創作了新的事物時,這就叫做 Pratibha= Talent=才華。

還有:

關於唸咒,本身也唸過不少,也閉過關唸上百萬個,研究了近三十餘年,所觀察到、體驗到的也不在少數。

下面分享的是一些簡單的心得:

要唸咒的人分兩大類,
一是要專注修行解脫,對世間利益沒興趣的人;
二是希望用咒來得到世間利益的。

如果你是前者的話,唸甚麼都沒問題。

如果是後者,就要選擇適合的。

若是對男女姻緣或生意興隆或要做闖番事業的,金剛薩埵、大白傘蓋咒、滅定業咒之類的,暫時不要唸。

常修這類咒的話,適合出家人或隱士。

會把紅塵的東西 Block 到你清心寡欲的修行。

只是隨口唸唸,應該不會這種反應。

唸多的,人就會喜歡靜,喜歡離開人群,不想鬥爭或競爭,這對一個人的靜坐靜修會有很大的幫助。

所以,適合出家人或想全職修行的人。

特別是百字明咒,是舉凡專修,十個有八九個會有『不飽不餓』,即錢包不會餓死,但也不會飽。

對男女關係是沒有幫助的。

Anyway, 我是從世俗角度來說。

如果,是要清淨解脫的,大白傘蓋和金剛薩埵是我高度推薦的。

曾有個師兄說想消業障,所以他專修金剛薩埵。

就問他有沒有如此這般的『不飽不餓』現象,他說有,而且和女友間感情常有摩擦,有幾次還摩檫得很厲害。

有一兩次,是接近要分手了。

就建議他暫時不要再唸,唸另外一個,看看會怎樣。

結果,他不唸金剛薩埵,改唸觀音六字大明在第三天後,女友一見到他時,第一時間就說:你感覺不同了。

討論之下,女方是說他看起來順眼了。

他跟我說後,我笑問他:『那,你還唸不唸金剛薩埵?』

他也笑說:『哈哈,不唸了。』

六字大明咒是觀音的主要咒,是和渡眾生有關,讓你走入人群,與他人聯繫。

(建議:自閉症或不喜歡社交的人,可以試試...)

後註:這師兄,後來也改唸蓮花生大士咒,還跟女友結了婚,也有自己的事業。

覺得最好笑的一次是很多年前認識某傳銷公司的某老闆,又後來,再回到他們公司的老闆辦公室聊天,有看到他擺了個爐教主的照片供奉。

就多事的問他有沒有修金剛薩埵百字明咒。

他說以前有,後來也懶了。

我就問他專修金剛薩埵百字明咒時,會不會有『不飽不餓』的現象。

他說有,而且他修金剛薩埵的過程中,公司倒閉,還破了產。

(哈哈,朋友,這會讓你體會四大皆空和人生無常)

破產後,自己修行也懶了。

他說:『說起來也奇怪,我沒修金剛薩埵後,我的事業又開始起步,然後越做越大,還進了大陸開廠。』

結論是:很簡單。看破紅塵和眷戀紅塵的人,要唸的咒是不同路線。

或許我們都拼過夢想,或許還在拼,或許為了麵包,為了家人,我們只是在拼讀書,拼工作,拼生活。

但你快樂嗎?

如果你所追求的事情,是那麼有意義,那麼值得,為何你疲於奔命後,得到的,不是清晰明確的平安和喜樂?

如果你總是不快樂,那你還在拼什麼?

-- 假文青 --

【美麗的襯托】

蘆葦的美,給人一種滄桑孤獨的氛圍,
那份挺拔的滋味,是因為有風的吹拂,
有藍天和白雲的陪襯,才顯得如此特別。

有時候美,
是因為周遭一切的陪襯,
才顯出它的獨特,
偉大若沒了平凡,
怎知它的不同。

-- 經典 --

南懷瑾:順其自然的人,沒有明心見性!

一切唯心沒有錯,這個身體也是唯心的,如果只認為心理狀況屬於一切唯心,這個身體還是轉不了,這是第一點。

真的認為包括身心的一切唯心,此身沒有轉不了的道理。

但是有一個問題,就是此身也是唯心中間的重要東西,此身既不能轉,這一種修養最後還是靠不住。

順其自然的人,不能叫做 “ 了 ” 了生死。

因任它生自來,任它死自去,生怎麼來,何必問!它已經來了嘛!將來怎麼死,何必問!到死的時候就死了嘛!這並沒有徹底的明心見性。

現在告訴大家,為何需要打坐修定。

打坐盤腿修定,與明心見性沒有多大關係。

真的明心見性,不一定是靠打坐的,但又有絕對的關係。

若想回到本來清淨面目,進一步轉換這個色身,就非靠打坐不可。

除此之外,無第二條路可走,而且非經修持功夫不可。

為什麼?明知那個是自然的東西,但是這個自然的東西,被無始以來的塵埃塗蒙得太多,非清理不可。

因此修各種功夫的目的,也就是先清理之後,才能見本來。

禪宗、大手印,等等都對,先見本來,慢慢再談清理。

但是這樣的人,會產生一種毛病,就是往往落於自然外道,只求自然,不做功夫了。

所以後世一般禪宗,像剛才說的,用放任自然這個方法,以及密宗大手印的方法,最後充其量只轉心理狀況。

真到要死的時候,身體痛得哎喲、哎喲叫,鼻孔上了氧氣罩時,空不了啦,那個能照的東西,意識所造的沒有了,還是黑茫茫的過去了。

所以學唯識要知道,六祖也講過: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圓。

六七識容易轉,念頭一空,三際托空,第六識轉成現量的清明境界;功夫再進步,第七識也可以空掉,這容易,是在因位上轉的。

很多修持的人,充其量到了因位菩薩,果上就難了。

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包括了這個肉體;第八阿賴耶識除了包括肉體外,也包括了整個物質世界。

五八要果上圓,要證到了果位才能轉,談何容易!

要修就修個全的,修一半只好來生再來,如果來得及,最好這一生完成了它。

重點是一句話:心物一元。

他的重點以調整四大為第一要務,四大沒有調好,而想求得定境,求得性空的境界,都只是第六意識的幻想而已,事實上就有這麼嚴重。

四大調整好了,才能夠到忘身,轉化第六意識,初步可證得人我空。

拿禪宗來講,才是破初參,破初關。如果你念頭上偶然出現一點清淨,那只是意識狀態,並未證空,這一點千萬要注意。

要調整色身,第一個是戒律的問題,而且偏重於小乘戒律,就是如何去淫欲之念、愛欲之念。

要去淫欲念,首先要不漏丹,這些修證程序是散置在佛經裡,不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

這條戒律並不易做到,真做到了,又要了解如何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

唐末五代以後,中國道家的丹經特別多,就是這個原因。

現在學佛的都斥之為外道,看都不看,如以華嚴經的偉大境界來說,你就不會不看。

為什麼道家的丹經特別多,因為修禪定的經驗,而偏向於講氣脈。

你懂得了以後,看道家的東西也都沒有錯。

不過有一點,密宗講的三脈七輪,道家講的奇經八脈,都是在定境中自然起來的現象。

古人把這個經驗、現象告訴我們以後,後世人又倒因為果,打坐時,拼命在那裡搞氣脈,這就完了,精神會分裂的,古人傳述是對的,你卻搞錯了。




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