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5日 星期日
曉明
我想了解,你們是怎樣理解 “ 究竟解脫 ” 這個概念的?
究竟解脫是否意味著,有過一次什麼樣的經驗或體會,就永遠不再煩惱痛苦了?
所有的問題都沒了?
在認同 “ 時間是存在的 ” 前提下,這可能不容易實現!
當我們談論 “ 究竟解脫 ”,我們引入了時間;而在時間裡,永遠也沒有究竟解脫。
所謂幻象,必須在時間裡運作;若是沒有時間,則沒有幻象。
當你認同時間是真實存在的,你掉進幻象的王國。
當你認同時間,生死輪㢠即將發生!
要想究竟解脫,必須脫離時間的框架。
就是跳脫概念化: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也沒有現在,這也可以稱之為:透出時間!
假如你透出時間,一切浮想皆息,所有的幻象將滅!
假如有個狀態叫究竟解脫的話,這就是了。
我不知道那個所謂的:“ 深度溝通法 ”,究竟是教導人們出離時間的,還是教導人們進入時間、認同時間的。
我只知道,假如有人把你帶入時間,並告訴你那是真的,我想他是有點困惑了。
活在時間裡,你只能活在虛妄中。
時間把人帶入幻象。
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寂靜、沒有時間的世界,雖沒有時間,但諸法在移動。
一切事物移動在無時間裡。
每一個時間的概念都在創造一個幻象,若你向這世界引入時間,幻象的空間洞開了大門!
若從你的世界或生命,拿掉時間,你的生命與世界將怎樣?
時間從虛妄的 “ 想 ” 中產生,若無想,時間怎可能存在?
並沒有獨立的 “ 時間 ” 一法,若沒有物、沒有感受、沒有想、沒有心行、沒有識別等,則無時間。
時間基於五蘊而生,五蘊都虛,時間可實?
一個人活在時間裡,意味著他活在故事裡;活在故事裡,意味著他活在虛妄裡。
不管你以為虛妄有多真實,不管你在虛妄裡以為虛妄有多實在,彼皆如幻,虛妄不實!
以我的經驗,如果你想要活在究竟解脫中,第一步:透出時間!
在你不能做到這點之前,“ 究竟解脫 ” 是個夢想。
堅持時間是真實存在的,讓你所知所見的一切,皆落在夢裡!
透出時間,活在真究竟中!
— 波文 —
曾經…
一次又一次流浪在內心的大地上,憂鬱、擔心、恐懼、焦慮、徬徨…。
極度的噩夢像電影一樣,強行在人的內心播放。
還不容你不看,看不看它都在長夜播放。
苦難的是,不但你非但久久地觀看,更重要的你還相信那情節是真的!
然而,我一次又一次的證明:現實好過想像!
人生的苦,就是這樣被創造出來的。
世界那麼美,沒有我的故事,我是誰?
真相就是救贖,現實是真相的所在處。
一個修行人,如果你悲傷,不要自責自己;如果你擔心恐懼,不要自責自己;如果你難過,不要批評自己。
在你裡面是沒有自己的,沒有掌控者,沒有控制者,只有經驗和體驗者。
如果你的身心經歷悲傷,就體驗悲傷;經歷難過,就體驗難過。
悲傷、難過也沒什麼不好,沒有你賦予它什麼概念,它和高興和快樂沒什麼不同。
遇到自己情緒或心境的變化,就出外到大自然走走吧。
你和大自然沒什麼不同,你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作為大自然一角的你,為什麼要控制大自然呢?
悲傷,認真的體驗悲傷;難過,仔細地體驗難過。
拿走你賦予悲傷、難過上的一切知識概念,只是體驗它。
像觀看老天下雨,大地起風。
仔細地體會,悲傷時不是你在悲傷,是悲傷的氛圍自己在發生;難過時不是你在難過,是難過的氛圍自己在開展;你只是那個經驗者,而經驗者本身是不沾染那些任何感受及情緒的。
若不然,你一生經歷過無數次的悲傷、難過,為什麼至今還好好的呢?
— 分享 —
那欠扁的小明,跟老師的對話~~~
老師:地上的《香蕉皮》是誰吃的?
小明:老師,“ 皮 ” 誰吃的不知道,香蕉是我吃的。
老師:......……
老師:金錢與智慧,你們會選擇什麼?
小明:我當然選金錢!
老師:我會選擇智慧,你知道為什麼嗎?
小明:當然,人們都會選擇自己缺少的東西,我能理解的!
老師:…………
老師:你為什麼要趴在桌子上睡覺?
小明:老師,要是能躺的話,誰還願意趴着睡啊?!
老師:…………
經驗之談:
傳統的禪宗參話頭修持裡面,有分『跑香』和『坐香』。
但,很少人知道這兩個做法的腦科學。
所謂的『跑香』就是在跑動中參禪,是先慢跑,跑了一段時間就開始快跑。
跑完了才做『坐香』,盤腿打坐參禪。
通常是坐一柱香的時間。
坐完,起來又慢跑,然後快跑。如此周而復始。
跑步和靜坐,是兩種正面的癮,其中跑步會上癮的機率,比靜坐還高。
所謂的上癮,是指若哪天你沒跑步或靜坐,你就會有渾身不適,就如同一個毒品上癮的人不吸毒的時候,整個人會有很多症狀般。
據研究,每天跑步一到二小時,半年至一年間,就很大的可能會上癮。
上癮後的另一現象是:跑步時必須選擇跑安全的地方,若在馬路上,需逆車流而跑,因為這時候的跑步者,很容易會跑到入神,進入精神恍惚狀態,而沒有留意到驅來到車輛。
只要進入這種狀態,有研究者認為腦中的聯線會增加。
甚至還會有新的腦細胞誕生(Neurogenisis),對專注力、自制力都有明顯的增強。
我當初看這資訊時,本以為靜坐會更容易上癮,但,事實上的研究發現是跑步才更容易。
而禪宗的修持方法,恰恰的選用了兩種都是會入癮入恍惚狀態的修煉,同時還一動一靜的交替進行。
跑步的修行在日本佛教,天台宗還有一種更極端的,叫做千日徊峰行,一千日裡面步行上萬里。
雖說是步行,但因為是走山路的,可能會比普通慢跑更辛苦。
嚴格的做法,若中途有一天停了,就是破戒,有者還會自殺。
根據一些科學家,人類身體的結構,是所有動物中,最適合做長跑的。
佛家諸派,南傳藏傳的若精進禪修的,年紀大的時候會有腳的問題。
唯獨禪宗有做跑香和坐香的,不會有這問題。
建議有禪修習慣的朋友,考慮加入跑步。
還有一個就是上下深蹲式的自我訓練,練到蹲一個多小時後,口乙馬上站起來看看,都不會頭暈跟腳麻!
另一個孫悟空式的單腳蹲踞,也是粉不錯的哦!
骨頭架子不好的,有上年紀的人就不建議練蹲踞!
來源:網路…
2016年12月18日 星期日
未名觀
印度哲人克里希納穆提說:“ 認識自己就要觀察自己,在你和別人的關係裡知道自己實際上是什麼。”
就像…
覺照和觀察有什麼區別?
是不是微妙到要自己親自去體會才行哪?
通常,我們說 “ 觀察 ” 時,它帶有 “ 思維 ” 在內,強調的是對觀察物件的瞭解和洞達。
當修行人說 “ 覺照 ” 時,它強調的是 “ 出離思維,回歸本體 ”。
換句話說,觀察的重點在於觀察對象上,覺照的重點在觀察者本身上!
當你觀察時,“ 觀察 ” 完全把你的注意力吸走了,它是把人引向外的;覺照則相反,它把你引回你。
覺照不落入思維的巢窠,而觀察完全是在思維裡遊動。
覺照讓你 “ 是 ” 生命的本覺,而觀察讓你落著於所覺上。
觀察讓你失去自我,但覺照讓你保持超然的獨立:與萬法為伍,不與萬法同一!
觀察的體會,幾乎人人都有過。
例如:小孩專注地觀察地上的螞蟻,農民看田裡莊稼的長勢,工人熟悉一種機械技術,科學家研究一種現象等。
但覺照的經歷,卻不是人人都有的,如果不是修行者,很少有人去注意或有過這覺照的體驗。
也因此,要想體會出覺照和觀察的不同,必須親歷!
覺照的快樂和成為覺照的快樂,與觀察的快樂完全不相同。
觀察的快樂是讓你 “ 忘我 ” 的——就像喝酒,覺照的快樂讓你越來越 “ 清醒 ”——就像從夢幻裡醒來。
觀察的作為把你引入無意識,而覺照則讓你越來越有意識。
觀察把人向外引、向下引,而覺照則把人向本體引、向超意識引。
觀察是下墜的,覺照是升揚的。
觀察是凡夫常行的作為,覺照是修行人常行的作為,二者皆是有為法。
修行人要想實現真自由,修破有為法,來到無為法,才能真正自在。
若不然,只稱為思想家——念頭堆裡的夥計!
覺照是出離觀察的,覺照是觀察的反方向!
還有…
需要承諾才會安心的人,是沒辦法活在當下的人。
不管是商場或情場,能夠坦然接受承諾的不確定性,才能生活得自在、抉擇得自在。
你自己本身當然可以把姓名也押在自己給予的承諾上,但要人家也押上同樣的認真在對方的承諾上,無疑的是一種很幼稚的理想。
成熟人需知道的真理是:你對人如何,不代表人家也需如何對你。
這需要學習,需要受教育。
教養不會從天而降,習得很重要。
人生中,碰上了一個足以改變生命的經驗,別只是希望,要下決心。
來源:網路…
2016年12月17日 星期六
橫恣纏嗤
有網友問過關於禪修的問題,他說在觀察自己呼吸時,一旦注意到有雜念,就把注意力拉回呼吸上。
問題是,做久了會開始很機械式的!
不錯,這種訓練就是最簡單的反觀能力修煉。
你的初修目的幾乎不是為了求定求靜,只求『知』就行了:知道自己的雜念出現了,然後輕輕的(越輕越好)把注意力放在如同鴻毛落地般回歸到呼吸上就行了。
換句話說,你的重點是注意念頭的動和靜、生和滅。
有些說法是只要無數次的靜觀念頭的生滅,最後自然會定下來。
我不排除這說法,但,有點大安主義,甚至還會覺得有迷信的成份。
其實不斷這樣下去,很多人說是十年下來,依然念頭在靜坐中不斷生生滅滅。
所以我才說禪修的目的不是求靜,而是求知。
它是你對自己念頭,起落的覺知能力的修煉。
意念守呼吸是假借的一面鏡子,這面鏡子可以是如何方法,用來反映自己雜念的起落生滅。
剛開始時的雜念,往往是出現了一段時間你才驚覺,你的功課不是要沒雜念,也不要視雜念為敵,而是看你可以多早捕捉到自己有雜念。
當你越捕越早時,你會發現在時間線上的某一點,念頭很無厘頭的就出現了。
這是好事,你的注意力要越來越細緻,因為這雜念很無厘頭的出現之前,注意一下有沒有甚麼信號?
其實是有的,是還未成形的雜念。
如果這個你也捕捉到,就不會有雜念的出現了,以後就還有越來越細的東西可以捕捉。
你的目的是反觀內照,越捕越細,靜定反而是副作用。
這種修行有甚麼好處呢?
平日你對自己行為和念頭的觀照省覺力就強了,對於自己要戒煙、戒酒、戒色、戒食、戒罵、戒怕、戒網等等的會很有幫助,當這些癮一起時,你能夠多早捕捉到它,才是駕馭人生的王道。
就算是不少人所謂的得意忘形或失意忘形,依我所觀察到的,其實都是一種癮:一些人的癮是,只要老公一不理她,她就瘋掉;一些男人的癮,只要女生一不回應他的簡訊,他就會強迫症似的傳更多的簡訊;一些人的癮是一講到錢就會激動;一些人的癮是見到美色就忘形。
忘形不是問題,更重要的是;你能多早捕捉到自己忘形?
沒品的人,忘形後,被朋友點破,也死不認。
下品的人,忘形後,被人點破,以後就會提醒自己,盡量的改。
中品的人,忘形後,不需被人提點,自己會後悔反省。
上品的人,一開始忘形,就會醒過來,中斷自己的忘形。
上上品的人,忘形之前,就有警鐘。
禪修的方法是假的,它們只是一面鏡子,人生也是。
以假修真不是呼口號,藉真修真才是實學!
就像…
在生活中,不必思考於 “ 為什麼 ”,知道 " 它 " 就行了。
念頭來來往往,它會為我們帶來各種各樣的問題,當它為我們帶來疑惑,注意到它就夠了,不必被它糾纏,也不必糾纏於它,知之即可。
於一切時處,不去糾纏隨時出現的問題,或不被出現的問題糾纏,這就是清淨。
清淨就是不染的意思。
於一切時中,能眼不染色,耳不染聲,鼻不染香,舌不染味,身不染覺,意不染知,六根不染六塵,這就是梵行。
一切修行者皆具有相同的名字,皆在做同樣的事。
不管你有什麼樣的超乎尋常、美妙難喻的體驗,那本質上都是有我的。
若實無我,誰來體驗?誰知誰說體驗?
一切經驗皆是我相的變相,莫信莫著。
乃至證到常樂我淨,圓覺涅槃,亦是我相,亦是有我,並非無我。
有我的體驗和無我的體驗是一樣的,說到底,並無 “ 有我 ” 的體驗和 “ 無我 ” 的體驗之分!
諸佛說無我,是為對治眾生 “ 我 ” 之虛妄計著的。
若論諸法實際,離有離無。
大圓鏡心智面前,一切皆是空花。
所有所現所見,平等、虛妄。
從五識而來的一切,從意識而來的一切,從阿賴耶識現行的一切,皆不真實。
人們所見到的一切,皆是虛妄我念,從心地起,輾轉變化,迷惑實相,妄認而有!
若我相、若人相、若眾生相、若壽命相,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想、若無想等,千境千生千相,皆是一念之間妄覺而成!
有我無我,皆是虛妄,同付戲論!
一切體驗是體驗本身,莫立 “ 我的 ”,莫計有我、無我。
讓發生只是發生,就像河流流過大地,莫定義它,莫概念它。
河流只是流,它超越一切所說能說。
這樣的感受,那樣的感受——讓河流只是流……。
讓河流只是流,你解放了一切,你的一切被解放了!
這就是自由。
還有比那 “ 不可言說 ” 更大自由的嗎?
— 分享 —
矛盾一直在心中滋長,內心渴望與人連結,卻又莫名疏離。
示弱,好像是我們極力掩蓋的秘密,好似只要揭露一些,就會四分五裂。
在藏了那麼多年之後,能不能偶爾不堅強呢?
不堅強,不是示弱,那是放下…
沒有人應該堅強一輩子!
這個世界,有些事情勉強不來,也強求不來。
也諷刺地懂了,沒有絕對的公平與不公平。
就是一種失衡中的平衡。
這個世界,以一種詭異的方式平衡著。
就像…
「垃圾車定律」
話說:許多人就像垃圾車。
他們每天到處跑來跑去,身上充滿了垃圾、充滿了沮喪、充滿了憤怒、和充滿了失望。
建議的底線是:成功的人絕對不讓垃圾車接管,自己生活當中的任何一天;人生苦短,絕對不要帶著遺憾。
生命只有10%由自己決定,但90%看你如何利用它!
別等老了,才看見時間!
別等病了,才體會無常!
別等累了,才捨得放下!
別等悔了,才學會人生!
— 波文 —
老子道德經說『功成身退,天之道』,很多人把『功成身退』解釋成…我幫你成功後,我就會退居後面不要領功。
這還不是純正的道家思想,因為這還是 —— 有為而為。
有為而為的,會有很多你想不到兼沒辦法完全應付得來的副作用。
是的,陰德雖不為人知,但,還是有一個人知,就是自己。
難怪達摩祖師說你再怎樣幫人,都是 —— 毫無功德。
無為而為跟真心的笑容一樣,自然得滿臉生輝。
反之則會被套上虛偽造作之名。
記得…
正法不是光在寺院當中,也不只在經典文字當中,而是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正法即是我們每個人心中清淨、良善的本質!
佛法不是物質、商品,沒有貴賤、輕重之分。
法的大小差異,取決於修行者自己的心量和承擔力!
不往內觀照,無法真正消除迷惑;而心不溫柔,修行便只剩下受苦。
慈、悲、喜、捨都是從內心的溫柔中生起的。
我們常說要有慈悲心,可是慈悲不僅是針對他人,也針對自己,並且首先是針對自己。
缺少對自己的慈悲,很難真正對他人慈悲。
因為醬子過於冷淡,不會是口愛,而是可憐!
來源:網路…
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
骨駒,這不是名牌包的罵嗑
這個世界有伯樂嗎?
認為這世界有伯樂的人有兩種:
第一種是一事無成,但又覺得自己很了不起的人,他認為人要成功,是需要遇上伯樂。
他之所以未打出一片天,是還沒遇上自己的 " 伯樂 "。
另一種人則是認為人家的成功是他帶出來,從公司的主管到生意夥伴,甚至是一些 " 惱婆 ",都會認為某人成功都是他的功勞,沒有了他對方都不可能有甚麼成就。
我這樣講吧,常聽過一些人的 " 惱婆 " 常掛在口上說(自我安慰的認為有幫夫運),自己怎樣幫了老公發達?
若用她們的邏輯,是她們幫老公發達的,既然這麼厲害,老公沒有了妳就甚麼也不是的話,她們是不需要幫老公發達,她們能幫自己發達一次就行了。
我覺得人生最大的失敗,是有一天你需要對人家講:『沒有我,他哪會有今天的成就?』
我就假設了一些很能幹的太太,真的能夠幫老公找到很大的訂單,賺很多錢,而不是只做會計賬目之類的。
就算妳真的幫到老公,謹記著這番話。
就算是幫老公發達後,不要笨到常常提出口。
為甚麼呢?
想像一下,一個謀士幫皇帝獻計打到了天下,只有傻逼的謀士才會提醒皇帝這是他的功勞,而這種對皇帝說『沒有我,你怎麼可能打到天下?』的傻逼,下場就是被砍頭。
(事實上,是沒有這麼笨的謀士。
他們知道皇帝能夠打天下,不是一名謀士的力量,而是很多個因素聚合。)
我從來就不認為自己是在幫誰,也不是伯樂,我沒那麼偉大,也沒空幫任何人!
只要你自己做得好,你是千里馬,就會有人來找你,但,這些人都不是伯樂,終其究也只是人海中尋找機會的一名策略夥伴。
要人生路途上走得順,要提醒自己:這個世界是沒有伯樂的。
因為……
講自己幫了人家而使人家成功的,除非你是毫無條件的付出,從中絲毫不拿一分錢,你才有資格講你是伯樂,才有資格講你幫了他。
因為我很清醒的知道,這種的關係存在只是:" 腦友 " 互相利用。
就像…
曾經有人問:「哪裡距離眼睛最近?」
我猜不出來,答案是「睫毛」。
睫毛距離眼睛最近,可是我們卻看不見它!
相同的,我們身邊也有一些很親近的人,可是我們往往看不見他們的優點。
事實上,我們可以學習「看不慣,也要讚美」;「不喜歡他,也要試著看到他的好!」
靜下心來,讓思維試著「轉彎」,想想,他也有好的一面!
只要思維不斷地轉彎,就可以看到「一個圓、一個圈」啊!
不要一直用 " 否定別人,才能看到自己的存在 " 思維模式!
有發現,世間最可怕的人,不是小人,也不是壞人,而是無明的人。
所謂的無明,是你沒有覺察自己是無知的,甚至相信自己是對的,聽不進去別人的苦勸,而且還把自己的妄想付諸行動,害人害己。
這種活在「無明」中的人,老實說,我們身邊就一大堆。
因此,無明的人,是最可怕的,尤其這個人,是你的親人或有共同利害關係的人。
人與人之間的緣分,是深或淺,長或短,是否會變成善緣或惡緣,全由無明的一方決定。
如果你在人際關係上,也有和我同樣的感慨和無奈,就先讓自己保持覺知吧!
或許,在某些人眼裡,我們就是那個「無明的人」。
另外還有一種人,最可惡的壞人,專門把好人誣蔑成壞人。
一個家庭中父母親,教育的角色扮演有衝突時…
本人真實的案例:
小時候,每當遇到思想上跟父母有衝突時,老頭子就會先罵老媽子,說她沒有把我教好!
然後老媽子,就開始視我為敵對的態度,用討厭我的角度跟我互動!
每次碰上了要教育弟妹們的時候,都是用:你們不要像你哥那樣,那不是一個正常人的行為模式!
然後我從此就一直變成,被一家人冷暴力、霸凌的人?
os.父母親會跟鄰居、學校老師、親朋好友抱怨連連!
弟弟、妹妹們,也會跟我的同學、朋友們講述,父母灌輸給他們對我的認知!
然後所有的正常人聯合起來,排擠、孤立、怨懟我!
直到我不想面對與他們的抗爭,漸漸封閉自我,作個只跟自己說話的人,避開…繼續下去所謂正常人的歧視日子!
直到我國中畢業,選擇離開他們那種環境!
現在他們繼續用著那樣的方式,教養我的小孩來敵對我?
弟、妹們也是用著相同的思考,教育內、外甥,一樣害怕著我!
我不是木葉的鳴人,也沒有九尾的禁忌查克拉,為啥此生都要被當成怪物?
而且那個,留在我身上被他們厭惡的禁忌,還是他們造成的!
以上的故事,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家庭!
它看起來並不嚴重,卻輕輕的點出了一個道理──
有的好人,在當事人的眼中,看起來真的像一個壞人。
而那個壞人,其實沒有做什麼壞事,基本上他唯一做的比較壞的事,就是把「好人」誣蔑成「壞人」。
但這件事,卻可能是影響力最大的壞事。
比方說,有些人對公司提出友善的建言,原本和氣的一片善心好意,卻被另外某個有心人「曲解」或「斷章取義」成另一個意思,然後,害那個原本正直又友善的員工,掉進地獄。
那個 " 有心人 ",本身並沒有幹壞事,但他卻是最可惡的壞人。
而他們就在你、身、邊,他們比強盜小偷更可怕!
請張開眼睛,小心他 / 她!
— 分享 —
真正的忘記,並非不再想起,而是偶而想起,心中不再起波瀾。
總是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你會發現,原本費盡心機想要忘記的事情,真的就這麼忘記了。
昨日的悲傷,已準備遺忘!
但是,我自己選擇忘記,別人那邊的就不知道了?
可以遺忘的,都不再重要了。
再來…
禪修是佛教修行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古代佛教典籍中記載了大量的禪修技巧,其中有一些非常獨特,一直流傳至今,仍盛行於多個佛教流派中。
對於習慣了用比較靜止不動、集中思緒的方式的人來說,泰國某一些僧侶所採用的可能顯得極端和離經叛道,但卻是獨特而直接,讓我們觀照到世間事物都在變動,絕非永恒不變。
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宗教學教授Justin McDaniel指出,這種方法被視為領略無我境界的強而有力工具:「你越變得無我,就越接近涅槃。」
一些有兒童或青少年意外身亡的家庭,往往會將屍體捐作這個用途,務求將慘劇轉化為正面的力量。
McDaniel教授表示:「僧人視已過世的青少年代表人類最美好的一面。
他們天真無邪,並不自私、貪婪或別具野心。
如果這樣美好的東西也會腐朽,那麼你為甚麼可以自大傲慢?
你只會顯得更為醜陋。」
鼓勵性的推介,一些有特定性格的正常人,去參修泰國的不淨觀!
ps.
雖然,在藏密中也有部份教派,主修屍陀林的,就是在墳地(屍體裸露棄於地表上,並無埋葬泥土中,還要解剖屍體餵食禿鷹!)稱天葬區,雖然目前已經不見當時的樣貌,現在已被列禁管區!
不過,修此行者皆已另尋覓地點,也大都是一個人,塗抹尸灰、憑藉尸骨當修行工具;甚至聽說還有食用尸體,穿戴尸骨,一年或多年日夜忍耐身心煎熬,陪伴著屍體修苦行!
其中一個方法聽來看可怕噁心,不過在腐爛或乾枯的屍體旁修不淨觀,在泰國和其他東南亞地區仍是頗為常見的。
取相於剛過世不久的赤裸屍體,目的在於讓修行者一方面更深切了解萬物皆遷流不停,另一方面也能超越人類一些既定的思維和情緒。
在這種修行中,給修行者的指引要求他們專注於屍體的變易相──肌肉、骨骼和體液如何變化。
不淨觀的最高境界是貪愛及厭離之心同時消失。
在某些泰國寺廟,捐出的屍體會掛在一個鈎子上,直至僧侶獲准修習不淨觀;又或修行者會坐在火化場,在火化之前、過程中和之後看著屍體。
這些方式都記錄在古代典籍中,多位泰國高僧Luang Phu Man、Than Achan Taeng和Somdet To的傳記中,也有相關記載。
泰國東部一名僧人Siripanyo Bhikkhu解釋:「這種修習方式的目的,在於令你清楚記得,當你看著一個人,你看到的只是那個人外在的皮囊。
我們有這些器官、骨骼和體液,令我們某程度上在否認現實,執著於色身,沒有人想看到內在。
但是我們嘗試用同樣的眼光看待兩者,並不因肉身外在或內在部分的美醜表象而感到喜悅或抗拒。」
他又表示:「僧侶經常會運用在屍體旁修習的照片,放在你的房子內,或者在你吃東西時展示,又或只是要求你看著它思考。
這樣做提醒我們生命的真實狀態,一切都是變動不居的。」
還有:
不知道同修們,可有誰在追此動漫劇,或看過日本真人拍攝的電影版?
除了近年流行中毒的活殭屍," 進擊 " 不過是梅油皮膚包覆的活尸體,靠吃人類唯生?
動漫《進擊的巨人》神展開!
原來牆外人類根本沒有滅亡,牆內世界其實只是個實驗室?!
呵呵呵…
我早知道這個亮點了!
跟某部上下集的電影,叫啥 " 迷宮… " 什麼的粉像!
人一定會變老,但不要讓歲月帶走你最純真的悸動!
人生的旅途,莫忘初心;圓夢的過程,莫忘初衷……
記得那有個傳奇故事的,你!
來源:網路…
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
再釋心經:觀自在
心經者,心印也…
心經者即是心印。
諸修行人以之印心,以心印之。
凡有能以心印之者,印之以心者,皆明佛心,修行至佛所矣。
觀自在者,“ 觀 ” 本自在。
汝之本觀,於諸幻象中是最自在,好也觀,壞也觀,夢也觀,覺也觀,晝也觀,夜也觀,一切時觀,觀觀無礙,沒有誰能夠鎖定住觀,沒有誰能夠障礙住觀。
於萬法中,“ 觀 ” 最自在,故名觀自在。
能得此心者(此觀)者,即名觀自在菩薩,凡知自己從上以來恒是本觀,復又以本觀現世作為者,即為觀自在菩薩。
行深者,向一切幻象的深處走去。
波羅蜜多者,諸法之實相,空有之居處,諸佛之所往,菩薩所集處;六道出離所,凡夫之夢想,涅槃之花蜜。
照見五蘊皆空。
照見者,菩薩與諸佛看待事物的方式也,以照而見,以見而照,直視諸幻,不曲不陷。
五蘊者,萬法之別名也,色法非色法之總稱。
空者,當體是空,不壞所有,即所謂諸法無自性也。
菩薩成佛,觀見一切法諸當體是空,自性涅槃,故名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者。
一切法無自實體,無我無物,苦從何起?
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附焉?
法法為空,苦何不空?
苦即空性,沒有自體,故能度也。
能度之者,無有能度,無有所度,自性空故。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體本空,故不異空;見空即色,故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體本空,非滅為空,色空不二,實然是也。
一切色是空,空色亦空,一切空色,覓無自體,故曰色空皆空,空色不二。
受想行識,同於色法,法法不實,無排遣也。
舍利子,聽法物件,一切能捨能利者,皆名舍利子;喻為一切修善向樂趨真者也之別稱。
是諸法空相。
諸法者,天地一切,無有剩餘。
外之一切色法,內之一切蘊法,皆是空相,當體即空,無有實際。
環視玉宇,心與非心,皆依緣起,無自無他,逮無實體,故說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三對六不,道盡法體法相。
法本無生,因無實法。
無實法受生,何有生也?
故曰不生;不生者何滅?
故說不滅。
不垢者,法無實體,何物罣之,罣之何物?
無人能與虛空掛物,法同虛空,故法不染。
不染者,即不垢,名曰不垢。
因染說淨,若都無染,何得淨名?
故說不淨。
增減者,空不增減,都無實體,誰來增減?
法體當空,無有受增減者也,故說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空中無色,非無色相。
言法法當體性空,綜觀實際,遍見一片空。
見一切空,並非一片白(無)。
萬法色自在,不礙遮空性也。
凡人眼睹色界,不見空性,被色所盲;諸佛遍觀,空色二不,二俱同在,不相妨礙。
此是空中無色之實際。
因色有非色,色若於空中不礙,非色亦是也。
受想行識當體實空,不變其相,與空同類,是故亦說空中無受想行識。
此段是諸法之具解,謂五陰、六入、六塵、十二處、十八、十二因緣、四聖諦,以及覺者。
色與非色,一切自性是空,當體涅槃,可別有餘物不是?
遍尋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及四聖諦,以及妙明真心,皆無例外。
各各遍檢,皆無自性。
故說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盡一切無也!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遍尋法界,菩薩摩訶薩,見萬法皆無實際,法法不可實得,因知一切萬法實不可得,故不再強想得之、留之、藏之、執之,物來則用,景來便看,法流心中,來去通暢,如影來去於鏡中,如物生滅於虛空,一無留礙,故曰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因心無礙,所遇不拒,常無波瀾。
有波亦虛,如夢如幻。
心無實波,恐怖不起;恐怖不起,亂意不生;亂意不生,倒行不立;倒行不立,故無顛倒夢想。
無顛倒夢想,即是究竟涅槃。
明心如鏡,虛波如影,誰能壞涅槃之究竟也?
諸佛之心,無人能害。
時時涅槃,瞬瞬不息,生無所生,涅槃妙景。
三世諸佛。
佛無三世,超時空也,萬法之源;假說三世,隨順眾生。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依覺悟之緣力,萬象迷霧,得照開解。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實無所得,得所不失,法與法性,恒住世間,各就各位。
法與法性,曰阿耨多羅,覺與覺力,名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照迷開解,大夢初醒,覺悟之功。
心之能覺,意之能悟,實在大神;萬幻掀開,一切明朗,實在大明。
念能開心,如咒起屍,心地般若,能令心舞。
般若吐智,涅槃能生,波羅蜜多流溢,所流密語,實是咒中最咒,妙力難言說。
覺明消苦,不在話下,般若升起,癡暗退去,覓無苦惱蹤影。
故佛心生此一句說。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菩薩飲波羅蜜,法喜充滿,受益無窮,自所嚐樂,亦想告人,故說:去吧,去吧,你自己也涉過心地重重幻河,見得法界實相;飲一口能王花蜜,讓一切苦散去吧,你這堅持不懈尋找智慧實相的人!
善知識:昔佛言教 “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三句十二字,可作法印;今此心經,二百六十字,可作心印。
心與法者,當名不別。
若別說之,一言有情,一言無情。
法為有情世界之心數,心為無情世界之法主。
三法印是無情器界之心經,心經是有情心地之法印。
換句話說,三法印與心經,一個是客觀世界的法印,一個是主觀世界的法印。
一者印無情之法,一者印有情之心。
是故我說,心經即是心印也。
修行眾生,佛果得不得?
世界明不明?
道理通不通?
以心經之印印之!
如是見解 “ 自性 ”…
換用簡單的話說,自性便是 “ 個體 ”。
實相是,實際並不真的存在個體。
個體是眾生虛妄分別、著相堅執而成。
當沒有個體存在,怎能有 “ 我 ” 的自性和 “ 眾生 ” 的自性呢。
我相、眾生相,皆是幻化,本無實有,但諸佛隨順眾生的認識,而說我、說眾生。
一切事物並無自身,這就是它們的特性。
這種特性,諸佛稱名為 “ 空 ”。
所以,諸法的自性,便是空性。
一切事物的自性是空性,怎能問我的自性和眾生的自性,是同一還是同樣呢?
“ 自性 ” 一詞,一般眾生常作兩種理解:一是指事物的自體,若是指自體,即是指 “ 自我 ”!
二是事物的特性,若是指特性,此性便是無我、空。
就後者而言,“ 自性 ” 一詞等名於 “ 真理 ”!
之於佛教,事物的真理是什麼呢?
三法印。
三法印,便是諸佛對事物共同特性的描述。
換用 “ 自性 ” 一詞來描述三法印,應是這樣:自性不生,自性無性,自性涅槃,自性寂靜!
任何事物都具備這些特點,故一切事物的自性是相同的,是同一自性!
宇宙中並無個體存在,當沒有個體存在,整體也不存在,因為整體是相對個體而生的。
一切諸法自性不生,一切諸法自性無性,一切諸法自性涅槃,一切諸法自性寂靜,菩薩摩訶薩應作如是見解!
— 分享 —
安全感的 " 心理 " 關係…
維持感情 —
男女關係裡,雙方都需要安全感,但,不是絕對、完全的安全感。
絕對的安全感,會讓感情出現危機。
這不是人生犯賤的,而是人的腦袋在隱約的少量不安之下,才不會墮入大安懶散的陷阱。
但,這個不安,不是當事人直接做,而是間接的被意味到。
直接的意思就是當事人,會對其他異性有所舉動,意味的意思是當事人沒有任何舉動,不過當事人的伴侶知道,當事人還有被其他異性『想要』的市場。
性關係 —
有網友問起交女朋友後,若發現在床事上女方比較保守,如何能夠把她改過來?
如果她需要改的空間很大,也就是說跟你的需求想去甚遠,或是數量或質量,我不會建議你要去做一個這麼大的工程。
你是她的情人,不是她的保姆兼教練跟主管。
發生這種事情,不要耽誤人家的青春,更加不可耽誤自己需求。
華人有個偏執的思想包袱,認為因為女方的床事差強人意而跟人分手,是非常要不得的,所以會想出一些很狗屎的理論:她改不了,你自己就學會改變自己的需求。
你的需求不會因為你想改,就改掉。
然後,你自己就粉他奶媽的娘,為了負一個狗屁責任,變得跟一個你不是很想搞的女人在一起,是自欺欺人的行為。
分手肯定是痛的,就算不是為了性事的理由而分手,也一樣痛。
不要騙自己騙五年十年後,忍不下去時才分手。
當然,同理的,女人找到一個男的,他的性事若也不能達到你要求的及格標準,也不要耽誤人家的陽具。
華人那套『男女關係裡,性不是最重要』的思想,是誤導下一代的。
三、四十歲的夫妻,不能說性不重要,除非兩個人已經是不再有性慾。
更多的時候,是這些夫妻對自己伴侶沒有了性慾,但,他自己有沒有性慾,他最清楚。
千萬不要把自己對伴侶沒有了性慾,誤解成『男女關係裡,性不是最重要的!』,而是你和你老公 / 老婆的關係裡,性慾已經沒有了。
來源:網路…
2016年12月8日 星期四
心經 = 自性的故事
在我們的自性中,覺稱佛,正念稱菩薩,諸妄念稱眾生。
在你的內部,當念頭和念頭打架時,誰感到受苦?
當然是覺知和正念了。
若無覺知,即同無情;若無正念,痛而不知。
如今,當你在糾纏,當你痛苦煩惱,你的覺知歷歷清明,你的知念時時反映。
智慧不在經書中,也不在心裡,它存在因緣和合中,在心和書相遇之前,智慧既不在書,也不在心裡,它以自性的形式存在於 “ 空 ” 中。
有人說智慧存在於古老的經典裡,有人說智慧存在於人類的心裡,然而智慧既不存在於這裡,也不存在於那裡,它只存在因緣和合中。
當心與物觸,智慧即生;當心與物離,自性歸空。
萬物的幻化是相,萬物的本質是性,因緣聚足以前是性,因緣聚足後是相,然而相生時性不滅,相滅時性仍在。
性者無相,相者性變。
萬事萬物皆是智慧,它們皆和 “ 智慧 ” 誕生和存在的方式相同。
對我而言,修行是為滅除苦和苦因的。
如果一種修行,不能止息我或我的痛苦,我不修它。
我修行,是為去除點什麼,不是得到點什麼。
如果是為得到點什麼,那會縱容貪婪的心,滋生苦和苦的因。
探尋事物的真相,安住在真理中,不被自生的幻相所騙。
我想,這才是我想要的呢!
以我所知,佛教經書講的都是自性裡的事兒。
因此,當閱讀它們時,在自己的自性中尋覓佛菩薩境界,不要向外作物質化的世界的想像。
如若那樣,心迷於物,錯失佛意。
因為內在無形象且無法獨立存在,因此作內在的描述時,必須借助於外在的諸相。
所以佛菩薩講這些內在的事時,作了大量的比喻,借用了諸多外在的場景。
但即便如此,讀經也不要作那種外在的、表面的、狹隘的思想。
外在是內在的象徵,藉著象徵找尋真相,但不要被象徵本身所迷惑。
“ 我讀經書,經書即我。
經裡世界,即我眼前世界,無二無別。”
當我們有這種認識時,經書中的文字符號對你是一種智慧……
若問該怎樣修行?
沿著佛陀走過的路,走一遍吧!
苦和苦的止息,也是我所關心的事。
我為它而工作。
— 分享 —
這個世界不符合所以人的夢想,只是有人學會了遺忘,有人卻一直堅持?
遺忘的,又回去過和原本沒有差別的人生!
世界不會為我而轉,但多好!
我學會為自己旋轉!
ps.
有一個聲音,在質疑 " 心 ",說:您安定下來了嗎?
有一個聲音,在怒斥 " 腦 ",說:您不要一直亂想!
還有一個…默默不語的在抿嘴笑?
來源:網路…
禪 " 欺 "
在我看來,一個人沒有過去的問題,沒有未來的問題,只有 “ 當下 ” 的問題,甚至 “ 當下的問題 ” 也不存在!
若說當下有問題,是因為一切 “ 過去 ”、“ 未來 ” 的問題都於當下呈現,當下呈現則有,不呈現則無!
有則有過去未來的問題,無則無過去、未來的問題!
若說 “ 當下的問題也不存在 ”,是因為 “ 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
若三心都不可得,依附於心所產生的問題在哪裡?
正所謂 “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活在這世間,我不知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世人說善我說善,惡人說惡我說惡。
我在一個無善亦無惡的世界,善是我建立的善,惡是我建立的惡;我注意到,二者皆不真實,如夢如幻。
當救人於生時,如果我說生好,那麼我否定了死;當人死時,如果我說死惡,那麼我扭曲了生。
生和死怎能是不平等的呢?
怎能有真正的生與死?
我的世界,一切都對。
我活在一個對的世界,錯也是對,那 " 錯 " 錯得非常對。
我判斷對錯的標準是:凡是你正在行進的方向都是對的——因為現實存在不會錯。
如果我認為你錯了,則我錯了;如果我認為你對了,那對了。
對錯之於…我只是一個夢,誕生在睡眠的床上。
人的價值,沒有貧富,只有豐富。
那怎麼可以不怕死?
怕是正常的。
但如果好好地活過,就會怕得比較少一點!
生命是脆弱以及無常、不可逆的,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難道要用盡體温才開始悔恨當初沒有把握嗎?
以禪宗和中觀:破能所,得解脫!
不管選擇哪樣的法門,最直接和徹底的修行分兩步:
第一、直接打掉你的第七意識—— “ 我 ” 的幻覺主體概念。
第二、去認識一切事物——皆是緣起、無自性,不可得。
即破能所,也就是破掉我們的人我執和法我執。
修行圍繞這兩個方面進行,最為直接、最為徹底。
第一步,禪宗行者最常用,被稱為 “ 打七 ”。
當你打掉了錯覺中以為有我的意識,一切圍繞 “ 我 ” 建立起來的知見、情感,一切依附於我而生的見解、事業,也就統統瓦解或變得不再那麼牢固。
也就是說,當沒有了能執的人,所執也就開始動搖。
這是直求解脫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中觀行者所常做的。
中觀修行者觀察一切事物皆是緣起、無自性,一切法唯有假名字,可見不可得。
這樣,從法體上破解了一切所執。
這是修行的第二步,也是最後一步。
從此開始進入無為法。
由經上面兩個步驟的修行,你會認識到,天下事物——不管是面對感情,還是功名利祿,既沒有能執的人,也不真正存在可執的物,一切是空花對空月,如幻人對幻境。
有了這樣的體會與認識,這樣,一切執著自然瓦解。
當你有了這樣的體會和認識,不是你不想執著,是你再也執著不起來!
經由禪宗的訓練,我們知道,一切法相是空,唯識所生;經由中觀的訓練,我們知道,一切法體是空,假合而成。
這樣,一樣事物——不管能執的人還是所執的物,法體是空,法相是空,你還執著什麼和怎樣執著呢?
如此修行,你必然變得踏實和老實,你不得不息心或停止任何造作,你沒有別的出路或可能!
接下來,你自然變得寂靜。
當你寂靜,你開始認識到萬物的寂靜。
當你認識到人、物皆寂靜時,涅槃的境界自然發生。
當你於一切法處、一切時中涅槃寂靜時,你必然歸於法性。
歸於法性,你便知一切法性亦空,無自性!
如何走到如來所站立的地方?
修行就是邁步,所有的法門都是道路。
在所有的法門裡,我注意到,禪宗和中觀也是兩條不錯的路。
有注意到嗎?
一切事物,當你自然體會到 “ 法相空,法體空,法性空 ” 時,你會怎樣?
來源:網路…
2016年12月6日 星期二
念速力達摩
很多時候,生活中的互動磨合多了,會累積變成為情緒!
有天跟腦婆談起:咱家的重心理念是啥?
她說:梅油!!!
我再問…那我們家的存在,是建構在那裡?
她答:不知道?!!!
我續追問:那我們要小孩,依止啥家庭理念的認同,去成立他們的家?
她無語了!!!
所以,我說…生活就因為有太多的不知道,才延伸出理所當然的一堆,啥也不知道的時候,你們又如何認清自己的是非見解呢?
就像…
關於宗教信徒的行為,當然情況不限於基督徒,佛教徒,回教徒,也一樣腦殘。
更當然也不只限於宗教,被投資集團或愛情騙子詐騙的,也一樣腦殘。
甚至是跟一個地獄伴侶在一起的人,也一樣腦殘。
另外…
咒語是一門很大的學問,但,市面上講咒語的書,非常少。
" 傳統的 " 都是佛教徒所寫的,通常非常遵守佛教的籠統解釋:消除業障和增加福報,不會很精細的講解,各個咒語的世間福報利益 (很有可能他們自己也不知道)。
再不然,一些就只是寫道比較接近心靈層次的。
我不是說心靈層次的沒有價值,只是沒有餵飽人的價值。
關於探討咒語的分享中,有些重點是值得提一提:
1)唸的咒音錯了,會不會有問題?
答案是不會有太大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反應』。
我本身是提倡唸盡量接近梵音。
根據密宗的理論,一般的說法是要師父灌頂傳授,而且依密宗的說法,師父若唸咒唸了兩百萬遍,他的功力是可以拷貝給你的。
我不排除有這可能性,但,大部份我認識被灌頂的人,目前我都沒有看到這個利益。
所以,我對這說法有保留。
依黃教格魯派的說法,若只是單純唸咒,沒有想像自己化身為本尊神,要不要灌頂就不一定了。
(已故的祈竹活佛,也寫過一本書介紹眾多的這些本尊,也講明了這一點。)
2)從世間福報的角度來講唸咒,不是以經典記錄為準,不是以感受為準,也不是以感應為準,而是以實際得到的效果為準。
3)有好幾個咒,是佛教與印度教 Crossover (交流)的,即兩邊都有人唸的,往往是比較靈驗的咒,而某些咒是三個 Crossover:佛教、印度教和道教,所以極其靈驗。
很多佛教徒的認知是:觀音比一些世間神祗(例如帝釋、閻王、多聞天)的地位更高,但,事實上從歷史的年齡來講,這些世間神祗的神格,卻比觀音老上好幾千年。
若要比年齡的話,那些護世神的年齡可能是有近萬年,而佛教的本尊神,最多也只是近三千年。
在佛教密宗裡面,看這些神祗的地位當然是低,但,論效果的話,有時候是很快的。
照東密的說法,這些護世諸天,要供奉三年,它才來理你,這我就不確定了!
照例講…粉多的大師傳咒,都會要求你唸上數十萬遍,我猜想是累積精神念力的!
我有多年實驗發現,另一個方法,不屬念力數量的,而是咒語搭配的,最簡單的世間祈福唸咒方法!
有學佛的網友說,唸咒要專注到身體有反應?
我認為是看目的。
如果純粹是世間利益,完全不需要唸到身體有反應。
還要暫時放下業障思想。
從世間法的角度,唸得多和觀想得好,都不是重點。
若咒唸得多,我相信藏人的咒數肯定不會少。
但,他們的經濟能力卻是很匱乏的。
(雖然還有其他理由…)
唸咒,不是唸多,而是要唸對。
唸對的意思是:你找到隨意散念誦就會有反應的,就是對你契機的咒。
不是用隨心所欲的感覺唸咒,那是很幼稚的妄想。
要改變命運,不是從大的地方入手,而是從小的地方入手。
(效果不一定大,但,一定看到,而且是一個星期內就會看到)
唸了兩星期都沒反應,就換另外一個。
所以,咒的效應不一定如經典或祖師記載。
你要看該咒如何影響你的運程來斷定。
當然,也會有人問起,如何判斷,一個咒有沒有某種效果?
怎樣確定不是主觀上自欺欺人或confirmation bias(錯認偏差)?
基本上如果咒語包山包海,那個禮拜所發生所有好的事情,都可以被歸納為念咒的反應。
(所以,我才建議一咒持唸七天為限!)
除非那個人不知道念那咒有什麼效果和功德,念了之後有了某種效果。
要不然,以追求財富的心理念咒,就算有了 “ 效果 ” 恐怕也不是真正的效果,而是心理作用。
(通常我是不會建議,有自慰心理作用的認知!
不過,能對自己有幫助的自我安慰,也是不錯吧?)
這裡其實有很獨特的看法,都同樣的,會被很多佛教徒批判。
在這邊就不多談了!
總結一下。。。
唸咒若是唸跟解脫相關的,通常是很難看到世間福報的效果。
但,若要從唸世間福報的要轉入解脫,卻是有辦法做得到,只是把唸咒變成禪修法,從唸咒的禪修練到心越來越細微,最後唸到念頭自動隨著越來越細的念頭而入定,就入門了。
所以,在某個層面上,我雖是認為會唸佛菩薩的咒,不代表你是佛教徒。
但,從世間福報走到最後時,能走上禪修之路,那就可能上船了。
到了彼岸,把船拋下就行了。
但,當然,這是屬選擇性腦殘,不是先天性腦殘。
呵呵呵……
— 分享 —
荒唐案例:
當年我初識密教時,在某素食館打工,每個週末有空,會到當地假日才對外開放的,某佛學院的圖書館去泡佛教《大藏經》,當時駐館的其中一位法師(現在已經往生了),常看到我來看大藏經的密教部,訓過我幾次,特別還教訓我不要執著神通,他跟我說,就算守戒守得好,也會有神通。
不過,若干日子後,他開始道聽途說…我能夠把大藏經裡面的咒語還原接近梵音?
某日他拿了本大藏經,來問我大吉祥天女咒的梵音要如何唸!
我看了看,就把咒音譯寫給他……
再過若干日子,我到那圖書館去時,他很興奮的跟我說,他中了獎有獎金,剛好可以給他母親做醫藥費。
然後,他又拿了大藏經來,問我能否還原穢積金剛咒……
奇怪的是,他不是某佛學院的法師嗎?
啥?找我這個驚世駭俗的俗人翻譯經咒,而且還是要求世間褔報的!
嘿嘿無言!
那……
我是誰?
向後看,我只有故事,向前看,我只有夢,而就在當下,我也只是一個 “ 認同 ”。
什麼是開悟?
開悟是一個概念。
頭腦喜歡抓到它,以顯示自己的身分,實質上頭腦並不關心開悟,它只關心與眾不同。
首先空性和能力圓滿,都是一種概念。
假如你能認識能力圓滿只是一種概念——有這個概念,就有能力圓滿;沒這個概念,就沒能力圓滿;能力圓滿的概念不同,則能力圓滿的情況不同;能力圓滿,唯心所生,只是一種意識,虛妄不實。
假如能夠這樣了解 “ 能力圓滿 ” 這個概念,就是通達 “ 能力圓滿 ” 這件事的空性,也就是 “ 能力圓滿 ”。
同樣的,將上述 “ 能力圓滿 ” 這個概念換成 “ 空性 ”,它們是一樣的。
若能認識空性只是一種概念——有這個概念,就有空性;沒這個概念,即沒空性;對空性這個概念的認識不同,空性是什麼就不同;空性這個概念,也是心所生的,本質是一種意識,虛妄不實。
假如能夠這樣認識 “ 空性 ” 這個概念,是為通達 “ 空性 ” 本身的空性。
關於空性……
要知道,空性是種認知,是心理世界的產物。
佛陀之所以提出這個概念,是想破除人們對事物執著的。
它只是一種對症治療的臨時藥方,不能將它立為寶貝,加以珍重。
空性這個概念是臨時的,是權宜的,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建立的。
它在人心的世界,不在宇宙的世界。
宇宙的世界,不管什麼空性不空性,是人心把空性當作一種宇宙的真理,加以認取和執著,是認識不究竟的表現。
空性有相的空性和體的空性。
為什麼要建立相的空性和體的空性呢?
人們若執著某種事物的形像是真實的,佛陀就說相的空性;若人們執著於某種事物的本體是真實的、不變的,佛陀就說體的空性。
若你什麼也不執著,沒有一物在心中堅固不化,沒有一物成為心的障礙,佛陀根本不提空性。
空性這個概念也不存在。
空性化在它自身的空性實際裡——這才是空性真正的演義呢。
別在概念裡纏繞,超越概念,站在清淨心體上來看這些概念及心建立的世界。
當你能這樣看事物,你的心也自然清淨無事。
所謂超脫,就是超脫思想,不管 “ 空性 ” 的概念,還是 “ 能力圓滿 ” 的概念,都是思想。
不要被它抓住,不要被它黏住,不要跌在意識大海裡成為一朵永遠生滅輪㢠的浪花,而失去對意識大海本身的認識。
“ 空性 ” 是一朵意識大海的浪花,“ 能力圓滿 ” 是一朵意識大海裡的浪花,勿要你的心跟著某朵浪花轉,要回頭認識到那意識大海本身。
來源:網路…
2016年12月3日 星期六
斷念見
“ 成佛 ” 只是一個 “ 認出 ”,你認出你——心認出它自身。
未認出前,你什麼也沒失去;認出後,你什麼也沒多得。
活著,是一場意識的遊戲,成佛——只是這次你看透了。
念頭不可能影響心,所以,明與無明,迷與非迷,心不變。
心永不壞爛,這就是金剛。
心能作萬用,這就是般若;心作萬用而不變,這就是涅槃。
涅槃是心之金剛體,般若是心之金剛用。
任何一個有情眾生全都擁有。
唯一的不同:有人自知,有人不自知。
我盤腿安坐在法床上,我注意到,生命自性的定,你推都推不掉;生命自身的慧,你按都按不住。
因為心的安定,本其所有;心的智慧,法爾如是。
我發現,能夠修出的定,以及能夠造就的慧,那不是生命本然的。
你不必去找那個定,也不必去求那個慧。
你只是盡可能地讓自己安靜,不索求,生命本有的一切就會自然顯發。
不必想著把你的心 “ 安 ” 在哪兒?
那個尋求安住的心是虛妄的,虛妄的也就是虛假的,不必相信它。
不去關懷這虛妄的形象,虛妄的聲音,真實的自性就會顯露出來。
而它,正是你要找的。
所以,於修行中,有時不為妄心找個家,而是看著它流浪,那也非常美妙。
在那時,你忘了定,你忘了慧,然而你突然注意到,有一種定;誰也晃不動,即使大地碎裂,天空崩塌,但它依然不動;在那時,你忘了思考,忘了動腦筋,然而智慧不請自來。
只要你一動念,那不知從何而來的智慧,遠遠滿足你的要求。
不用動腦,比從前你挖空心思搜尋出來的更美妙。
我注意到,之於內在的安定智慧,我們努力的尋求,反倒讓我們 “ 失去 ”。
有那麼一些片刻,當我們停下來,什麼也不要、也不求時,那我們要找要求的那,卻自動而來。
這樣我就能與它相逢。
我注意到,我臨在如一個 “ 植物人 ”——但我心性靈靈明明,內在天空裡的一絲風吹草動我都知道。
我會傳達自性無窮的妙慧,因為我無我——中間沒有擅自當家或阻礙的人。
我欣賞我是 “ 植物人 ” 狀態,假如你也曾體驗過植物人的狀態,你會知道那感覺真好。
植物人——不是我們的第六根意根(大腦)壞了、不能正常起用了,而是第六識取消了它對自己認同和凝結。
它能在前五識和第八識之間自由通達,我們變得更靈敏,而不是更遲鈍。
那種內在通暢的感覺真好,那種內在沒有強當家人真好,我們空空靈靈,又靈靈了知,還能無礙地反映大千,那感覺真好。
坐在你的蒲團墊上,有一份安定在那裡,任你內在的業風吹蕩,但你不參與。
用不了多久,你內在的天空就會被吹的乾乾淨淨,而你自己也變得空空明明。
把心安在哪?
怎樣生出楞嚴大定或三昧妙慧?
不用管,只要你於內在不繼續造業(造作),遲早那內在裡什麼也不會留下——只留下純淨的你和乾淨的覺知,以及不知從哪裡來的、用也用不完的智慧!
多麼美好,那清淨定和無限慧人人皆有,不用自造。
不用造智慧,不用造安定,澄淨你自己,妙寶本自來。
以我的眼睛觀察這世界,我發現,並沒有什麼東西從 “ 空 ” 中生出來,一切事物是不生不滅的。
我注意到,萬物所謂的生與滅,只是形象的流轉與變化,並無真正的產生與消滅。
一切事物無生,無生故也無滅。
我以共相智觀,不見萬物自相。
人們之所以看到這個東西是這個東西,那個東西是那個東西,這個東西消失了——沒了,那個東西產生了——生了……是因我們著眼於事物的自相了。
著於自相即產生生生滅滅之感。
出離事物的自相,並連一切萬法的共相也出離,那麼即見諸法不生不滅了。
我認識到,道是不生不滅的。
能生滅的道不是真道。
我注意到,一些佛弟子常說 “ 空生妙有 ”,我發現根本沒有個 “ 生 ”。
如果實際空生妙有,那麼,就有個能生,有個所生了。
然而空怎麼能生出來有呢?
如果純粹的空能夠生出有來,那麼,這就是無因生了。
如果你說空不是實際的空,所以它能生出妙有來;那麼,如果空不是實際的空——它就是有了?
如此一來,這是有生有,怎能說是空生有呢。
言實有事物是生滅的是荒謬的,是一切著相者的認識。
我認識到,萬法不生不滅,道不生不滅,空與諸有齊名同在,無能生,無所生,一切事物本性涅槃。
一切萬法的實際是無生的,是無自性的,是宛若有而畢竟空的。
任何執此自性有,並在此基礎上談論 “ 有無 ”、“ 生滅 ”、“ 來去 ”、“ 斷常 ” 等,皆是荒謬的戲論。
諸法的實際,不關言語,一切的有無、來去、生死、好壞、美醜等皆是虛妄分別。
注意到,虛妄起於心,與法實際無關。
安住實際法,享受涅槃樂……
— 分享 —
放下我執!?
最近看了一本書說不快樂的原因大部份來自「我執」觀念。
書裡舉例說:
當你經過某個櫥窗,看到一個漂亮瓷瓶,若是某個粗心店員把瓷瓶撞碎,你會嘆息說:「那可惜,這麼漂亮的瓶子!」接著繼續平靜地離開。
但如果是你剛買下這個瓷瓶,然後驕傲地放在架子上,當瓷瓶不小心摔碎,你會慘叫:「我的瓶子摔碎啦!」然後深深受這個意外影響。
這兩者唯一的差別是,你將「我的」標籤放到瓶子上。
於是我將書本闔上後,告訴自己一個概念:
當老婆在家生氣時,我要告訴自己,她不是我的老婆!
當 " 香火 " 在外闖禍時,我要告訴自己,他不是我的孩子!
不蘭…
有一種笨,叫此地無銀三百兩。
有一種蠢,叫做賊偷雞,還心虛露出河馬腳。
看了電視上的武俠片,總想成為那個真性情的人,大塊吃肉,大口喝酒,對壞人不假顏色,對當權者不會卑躬屈膝,多暢意。
那些風度翩翩的反派,道貌岸然,骨子裡都是陰謀算計,多討厭。
但最後,我們誰也沒有成為—笑傲江湖的令狐 " 衝 "。
我們也學著收起情緒,保持微笑,難免忍氣吞聲,更沒有什麼陰謀詭計要對付。
生活不是江湖,我們才發現,不讓人難堪的教養,比直來直往的真性情更難。
教養的最高境界,是讓人舒服,而教養最直接的體現,便是不讓人難堪。
有些人以直率自居,其實不過是沒教養。
案例:
網路上的群聊裡,大家常會吐槽,為什麼這個社會那麼虛偽?
為什麼不崇尚說真話?
最鄙視那些有話不直接說的人了,不真誠。
這個時候有人說:你們這幫腦殘酸民!
其他人怒了,你怎麼罵人呢?
對方說,我覺得你們是腦殘,我就說了,那你們覺得我是真誠,還是沒教養?
一個人的教養如何,不取決於自己,而取決於他人的評價,只是遵從了自己的內心,卻從不考慮過他人的感受,難怪不是自私的表現?
真性情只留給必須真性情的時候,時刻把他人的感受放在心上,才是為人處事之道。
另外…
不讓人難堪,看似簡單,卻依然難免不小心傷害他人。
一個人的教養,全在細節處:
一、把你說的 “ 不對 ” 統統改成 “ 對 ”。
不要輕易否定他人,肯定對方的觀點,再給出不同的見解。
二、你可以偶爾和朋友開個玩笑,但絕不可拿他喜歡的東西開玩笑。
三、初次見面,一定要努力記住別人的名字。
很多人說自己記不住別人的名字,其實你不是記不住,而是不在意。
四、你再憤怒,也不能說真正傷害對方自尊的話。
越熟悉的人,反而越了解對方的死穴,但不要因為熟悉而傷害別人。
五、看破,但不點破,給別人留一點餘地。
發現對方說錯話或者說謊,不要當面拆穿。
如:別人背了山寨包、A貨來炫耀,沒有必要當面戳破。
這些事都不難,難的是面面俱到,用智慧去解他人心意,用真誠與善良之心與他人交往,這便是教養。
很多人覺得,時時保持著高修養的人,很虛偽!
但是如果對方的修養讓你感到的只是距離感,而不是一種的溫暖的話,那也不是真的高修養。
白居易說待人接物之道,無非 “ 以心度心,以身觀身 ”,自己想被重視,就得先重視他人。
真正有教養的人,反而很寬厚,很真誠,因為他們想人之所想:
他們能記住每個人的名字,用心對待每一個人,發現你的閃光點並加以稱讚。
有人會說這些人有什麼了不起?
沒實力,只會投機取巧,搞人際關係。
我們生活中遇到的許多人,都對旁人漠不關心,懶於和不熟悉的人打交道,也極少稱讚他人。
懶惰冷漠的人,有什麼資格評判努力生活的人呢?
好的教養絕不是虛偽,也不是投機取巧,智商是硬實力,教養卻是軟實力你說話讓人舒服的程度,能決定你所能抵達的高度。
你覺得呢?
來源:網路…
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
藍瘦香菇
記得那一年,還是晃蕩性格時,一個人在異鄉過節,那些晚上特別希望有人陪。
曾幾何時我們都害怕自己不夠努力就會被淘汰,沒有顯赫家世,漂亮學歷,老一輩總恐嚇再不勤奮等著老了去當乞丐,於是畢業前擔心就業,職場後擔心升遷,若不想落得悲慘世界,就必需努力。
只不過不是每一個人出了社會就能選到天職,有時候只是為餬口飯吃,不是每一個人長大都能實現夢想,有時候是為了家人,在不對的位置上奮發圖強,往往付出不會有回報,隨之而來無盡沮喪跟無能為力。
過了四十,總覺得一事無成,過了青春,並不覺得繼續努力下去會得到應有的報償,才發現世界最殘酷的是當你覺醒後,再怎麼努力也只能原地踏步,跟上一個世代付出就能得到的果實,八○世代充滿了無止盡的抱怨,討厭高薪老人廢物,完全無抗壓性的年輕廢物,最終好像自己也是個滑手機看連續劇的廢物。
如果這原本就不是自己所想要的生活,為什麼要非要努力麻醉夢想,複製別人的人生到自己的未來,過著虛榮以外什麼都沒有感覺的窘境。
有人說跳出舒適圈,心想倒不如說離開養豬圈,日本電影《少女千尋》剛開始誤闖神祇聖地,父母因誤食給神明的供品而變成了豬,女孩千尋離開前大聲對變成豬的父母說「不要吃太多,不然會被殺掉。」
覺醒自己曾經是豬,也是一種勇氣,不對的位置怎麼努力也沒用,離開豬圈重回夢想,一無所有至少還可以重新來過,不要等到死了才清醒,當豬並不是人生中唯一的目標。
還有…
你曾望著滂沱大雨,希望明天是個晴天嗎?
你曾望著堆疊書冊,希望能解決個難題嗎?
對…就是這希望!
我尊重過去的傳統,也把握與時俱進的現在!
請不要堅守,你那人生的四行倉庫,等著人來跟你點明,現在是活在哪個世紀!
分享…
渴望頗多的人不要對清心寡欲的人說:“ 為什麼你們這樣遲鈍呢?”
因為真正的善者不會問赤身裸體的人:” 你的衣裳呢?“
也不會問無家可歸的人:” 你的房子怎麼樣了?“
——紀伯倫
再來…
談談在華人世界裡面,父母與孩子的共生病態。
確實的,你小時候沒見過,你父母之間的感情恩愛,甚至只是看到吵架或冷戰,有很大的機會影響你,往後成年的男女關係。
在這方面,我確實從自己記憶中,近乎沒有任何父母恩愛行為的印象。
(關心對方健康之類的,在我定義中,不是恩愛行為)
擔心會複製那問題,也可能出現在我身上。
建議解決的方法有兩個環,第一環是情緒整合,第二環是用完形療法來重新烙印我童年的父母關係。
病態的共生關係,會讓一些父母要不斷的去管孩子,包括成人孩子的事情:工作、愛情、健康等等。
我見一些父母要管孩子是,會用各種方法來唸、來訓、來嘮叨孩子。
這不是叫做愛,這是用『我為你好,為了這個家』來包裝對你的試圖操控。
也因為這樣,我們都需要擔心,要如何處理父母給予的壓力!
因為我知道一些人的父母,對自己的成年孩子的態度,就是霸凌式的語言侮辱。
給一些父母或想當父母的人一個建議:你不需要做個最好的父母,你只要不用你自己的理想,去打壓你孩子的成長,就已經是功德了。
舉凡嘗試把孩子變得更理想、更完美的話,是一種很幼稚的妄想。
你的幼稚會害死你的孩子。
就像:
我見目前佛教修行的師父,印證徒弟理念(禪宗、南傳、藏傳),是一個必需品的,同時也是一個死胡同。
必需品是因為徒弟不該閉門造車,死胡同是因為徒弟很容易會被印證的『高帽』而套到自我感覺良好。
不少目前佛教的大師,本身的被印證,已經是可圈可點,然後他們再印證的徒弟將是可圈可點中的可圈可點。
(有個著名禪師的印證,是當年去參加他師父的禪七時,突然張眼見到師父身體發光加持。
他奶媽的娘,我只要前晚的晚餐多吃點油脂,也會有人在上課時,看到我滿臉頭上放油光啊。。。)
我還是覺得修行人,一旦認為他是有果位可證、有悟可證或有境界可達,只要有了『座標』,就很容易自欺欺人。
我還是堅信佛教徒,必須放下座標意識,不要認為有聖可證,才不會變成傻逼性質。
最安全的做法是:把所有的『座標』轉成『立志』。
例如,不要認為已經證悟了『無我』,而是立志一生人,要往越來越無我前方驅進。
不要認為自己已經『明心見性』,而是立志要越來越明白和透見自己的心性。
波文:
相信,大家都一定是忘了!
我是讀正常人的教育學校畢業的?
我看的都是正常人,所著作的書冊!
還有,也因為我是生活在正常人的架構體系下,所以這才顯現出來,我的特殊,不正常!
請不要用不正常的;正常人思維,來冷暴力霸凌我!
寫在感慨的夜晚~~~
以下,建議女人不要看…
應某狗公網友的,妄想關係事件簿:
在職場上,老闆是有條件脾氣暴躁,因為是他發薪給你。
在商場上,客戶也有條件脾氣暴躁,因為是他給錢,讓你老闆發薪給你。
當然,有條件是一回事,人家要不要發脾氣是另一回事。
因為職場和商場上,主導權通常是由誰發錢來決定的。
情場上,則是一個灰色地帶。
既然是女方有主導權,是否表示女方有條件脾氣暴躁?
只有男智未開的傻瓜,才會覺得還未追到女生前,(即上床之前)就順她意思,她要對我怎樣發脾氣,就對我怎樣發脾氣吧!
為甚麼,我會說情場是灰色地帶呢?
沒有錢,你的生活就會遇到問題,你會餓死。
但,沒有女人,只是一個暫時性問題,追不到女生,你是肯定不會死的。
所以,女方真的有條件脾氣暴躁否,是有待商榷的。
那麼在一起過後呢?
在一起過後(即已經上床了),在女方的主導權更低了。
男方,在得手前和得手後,心境上會不同。
得手前,有陰道的有主導權。
得手後,有陽具的會開始有主導權。
一些女生會認為:可能他用過我陰道後,他會更喜歡呢?
這就是女人的思想盲點:妳的陰道和樣貌,並非妳想像中般的有價值。
陰道和樣貌的價值,只存於還沒上過你的男人腦中。
所以,你認為男女在一起後,女方脾氣暴躁的條件是上升還是下降呢?
我見過在男女關係裡面,聲稱自己脾氣暴躁的女生,都有一個漏洞:她們會對自己的男人脾氣暴躁,但,在職場和商場中,基本上她們都有自制能力。
換句話說,脾氣暴不暴躁,是廢話。
如果你脾氣暴躁的話,你的性格放諸於任何領域,都是相差無幾的。
其實,很簡單,那些以自己脾氣暴躁為豪的人,往往是對情人和家人是最脾氣失控的。
為甚麼?
因為這兩個領域的人跟她們的關係親密。
對關係親密的人才發脾氣,對不親密的反而會自控,是認知上有嚴重缺陷的人。
在她們眼中,反正親密的人,我怎樣發脾氣你都是不會走的,我對客人或老闆發脾氣,他們就會讓我走。
那,一些女生就會說:他奶媽的娘,我就是對客人老闆要強忍,所以回到家,這些愛我的人,就不能見識到我真實的一面嗎?
這他奶媽的娘跟男人在外工作要忍氣吞聲,回家要打老婆、打孩子出氣的理由一模一樣的。
我常提醒男生,要找愛情的話,不要找一個比你更有問題的人。
除非你只是想找炮友,不要傻到要去感化她或拯救她,如果她的性格有問題,她的樣貌、陰道根本不值。
給兩性關係啟發式的互動…
來源:網路…
平心
寬恕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動作,或一時的表態,也絕非某種形式上的赦免。
寬恕是一種對待人生的方式,一項持續進行的工作。
當我們盡了一切努力,原諒某個人、事物,憤怒和痛苦;還是可能在我們疏於防備時出現。
阻礙寬恕的最大障礙,是我們經常誤解了,這個詞的意義…
全世界研究 " 寬恕 " 的學者,各有不同的背景和世界觀,但他們都一致認為寬恕不是:
˙遺忘。
˙彌補。
˙找藉口。
˙毫無理由地相信。
˙放棄法律上或金錢上的賠償。
˙在可能威脅受害者安全或健康的情況下和解。
˙放棄尋求正義。
密西根「希望學院」(Hope College)心理學家威特利特(Charlotte Witvliet)說:「反對寬恕的錯誤論點,最常見的就是:如果你原諒了某個人,等於在告訴對方,他可以為所欲為。
許多人會問,為什麼要給傷害他人者這樣的力量?
但是寬恕並不是給予對方任何力量。
真正的寬恕往往伴隨著深刻地挖掘自己內在,而這麼做需要勇氣和同理心。
「寬恕沒有固定不變的規則,」恩萊特教授說,但是確實有一個簡單俐落的定義。
我認為這項見解簡單又深刻。
恩萊特建議的四個步驟,找到自己的寬恕之道:
1. 挖掘。
你必須檢視傷害,充分地感受與認知這件事對你的人生有什麼影響。
2. 決定。
你必須思考寬恕是什麼及不是什麼,還有寬恕某個曾傷害你的人,對自己的意義是什麼。
這個階段可能要花一段時間,你可以在日記裡寫下你希望如何原諒這個人,以及可能用什麼方式表達原諒。
3. 理解。
你必須試著理解對方傷害你的動機是什麼、他當時有什麼樣的壓力,以及他有哪些好處與壞處。
試著看到你與傷害你的人有哪些共通的人性。
你可能因此對這個人感覺比較舒坦,而能開始寬恕。
在某些例子裡,你甚至可以問那個人一些問題,以加強自己的理解。
4. 深化。
在這個階段,你可以看出自己的經歷所帶來的救贖意義。
你或許可以把自己受傷和寬恕的過程運用在他人身上,對他人發揮同理心。
你也可能會想到自己傷害過的其他人,而主動道歉。
你會因為超越傷害的經驗,而覺得生命更加豐富。
不論這需要你,以不同觀點認定,比其他正面事件更為重要的,就是你都必須試著尋求內在平靜。
別把眼前令人心煩的事當成整個世界,更不要放大此刻的情緒,因為它們不會持續存在。
想想幾年前的麻煩,現在看起來已經微不足道了。
一種作為,是選擇,還是逃避,這完全是一種個人認定。
無形的行為本身,它既不是選擇的,也不是逃避的。
它自身超越一切可說、能說、所說。
我們對事物的種種描述、認為,是我們的,不是事物本身的。
我們修行要做的,就是超越在這個詮釋之上。
說到底,它和外在實際是什麼、有什麼、做什麼,無關。
一個人的路該往哪走,由什麼決定?
那最終的決定者是誰?
那最終聲音的出發者,是你的真心!
真心收集外在一切因緣和合的結果,然後給予它自己一個最仁慈的答案,這就是一個人路該往哪走的最後決定!
有時我們聽不到真心的聲音,一直處在心靈的表層——頭腦的層面——那裡是一個充滿雜音的地方,各種相反的聲音常常彙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常糾葛、猶豫、焦慮和容易擔心的原因。
我們修行的任務之一就是:
一、認識一切我們原以為錯的東西是對的。
二、具備無畏和無礙心。
請依據現前智,無心而又無畏地向前走。
一切都在變,本性的智慧會根據具體情況調整它自己的方向、步驟、節律等,所以,不必擔心會發生什麼可怕的局面,一切皆可變。
信任你的真心,它總是最智慧、最正確,在它的世界,從無錯誤。
如果你錯了,那錯對了!
到困難處練心,到容易處養心,這都是正確的選擇。
走現前的路,做最想的事,愉快的活!
在你所處的階段,信任你的心所給出的指導。
希望你能從你自己那兒得到答案。
— 分享 —
有素質的答案,與有創意問題的數量成正比。
人喜歡答案,但,真相是:答案不是思考,它是思考後的結果。
遇到一個問題的時候,沒有必要馬上擠出答案。
先自行拋出幾個不同角度的問題給自己。
讓自己能夠從多角度、多立場、多據點來思考原本問題。
你比較有機會提煉出有素質的答案。
所謂的創意,其實就是對自己的問題,提問問題的多方位探討。
— 波文 —
我曾經以為「心靈富有」比一切都重要。
但如果有天你結了婚,和另一半說心靈富有比金錢重要,
對方會先給你一巴掌,讓你清醒一下,
婚後要的是「富有心靈」,
先富有就有心靈了。
問:如何破除我執?
答:我注意到,並沒有一個實質的我,因此有關 “ 我 ” 的執著,也自行解除。
並不是我不想執著一個我,而是我發現,實在沒有可執著的。
就好像,當你在做夢,夢裡有一個你——似真似實,可執可著;而當你醒來,再也找不到它,並再也不能把它當作真實的一樣。
摧毀我執並非像摧毀一座大理石雕像一般,需要一點點破除;而是認識到,它本無所有。
就像從夢裡醒來一樣。
如同從夢中醒來,你什麼也不需要做,你只是醒來,然後,那個堅固的執著就沒了。
除非你不是真正醒來,否則,沒有可摧可破的 “ 我 ”。
我注意到,我只是一念誕生在意識之光裡。
我造就一切,我認出一切。
但那僅僅是一場夢。
我認識到,凡我所見,沒有一件是真實的,一切無不是一個無形無相、假緣而現、取名叫 “ 心 ” 的幻師所作。
“ 我 ”——是第七意識,一個跳出來指認一切為 “ 我 ” 和 “ 我的 ” 的幻念。
我沒有實體,我並不是連續的,我注視一念的誕生之處,發現它並不是一個連續體,它是一個一個的, 彷彿慢鏡頭播放音樂的音節一般。
我並沒有我,那稱 “ 我 ” 的不是我,那有可能是我的不稱 “ 我 ”。
我注意到,我是眾緣烘托出來的一股緣氣,那緣氣似乎有了神奇,反過來指認一切——“ 此我、此非我,此是、此非是 ” 等。
如是一切生生滅滅在這如夢如幻裡。
我在夢裡做夢,我在夢中覺醒,一場永遠也沒有錯誤的幻戲。
有一個身體坐在那裡,透過眼、耳、鼻、舌、身、意搜集如幻的資訊,我注意到忙碌的第七識,在六識和第八識之間,是如何一刻不停地工作著。
我讚歎它的努力,為了將我相延續,為了使假的化為真的,我看到它多麼賣力!
我注意到,雖然它如此賣力,但只要它有片刻的功夫停下來,它立刻化為不存在。
不存在可破除的對象,也不存在那個破除的人。
並非我有意說謊,而是這世界本來就非實際。
我知道這世界是什麼,但我仍像一個聰明的傻瓜一樣,跟人們無礙地玩在一起。
為了和這世界有個溝通,我走在那不存在的橋上和那不真實的世界裡。
曾尋遍三千大千世界的每一粒微塵,找不到我!
更何況讓我執著?
人們指著我的身體說這是我,哦!
這是我。
人們叫我的名字,我答應。
天知道,那只是勺子碰到鍋、碟子碰到碗的聲音。
一切沒什麼不同,除非你虛妄分別,並相信那分別是真的!
來源:網路…
2016年11月29日 星期二
自在_觀
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第一句就是 “ 觀自在菩薩 ”,談觀的認識和體驗。
答:我坐在這裡,我就是觀,觀就是我。
不存在第二個觀,也不存在第二個我。
觀外無我,我外無觀。
在觀中不立 “ 觀 ”,在觀中不立 “ 我 ”。
請注意到,沒有 “ 我 ” 的意識,我在一片觀中,我即是觀,我與觀等身,不關色身。
實際上我真實是觀,一直是。
會發現,無論有意識觀或無意識觀,我一直在觀;只要我有意識存在,我就不可能不觀。
這是一個唯觀的世界,一切集觀所成。
世間不存在觀之外的事物,一切在觀之中,一切在觀之下。
在朗朗明晰中,我是一切。
如同無體的鏡子就是鏡中的像一樣。
坐在我的法床上,我注意到,我是一片如虛空一樣的覺知,除此之外它( 覺 )什麼也不是。
它在我的身體內,它在我的身體外,它在我的每一個最細小的細胞裡……,不,根本沒有我的色身,那是一堆無數無量微塵、極微塵的集合。
不,連微塵也沒有,那只是一種跳動的幻覺,那是從 “ 色究竟 ”——“ 心色 ” 中因幻跳動出的極微色,然後是微色……,然後出現了物質,出現了世界,出現了我。
我注意到,心是如何和世界不二的,如何從似乎一個沒有心也沒有世界的那裡演化出來了心和世界的。
宇宙的源頭和心的源頭並不是一個過去事件,它們是時刻存在的。
最古老的過去,藏在最遙遠的未來,而那樣的過去和未來就藏在,現在。
只是因為我們太過於來到粗糙的層面,我們什麼也看不見。
即便看不見,然而那幻化的機制及那幻化依然存在,且時刻相同,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之分。
清晰地坐在那裡,一切修行人的境界出現在那裡。
世上並沒有多少人,僅有一人。
因此,在我的內在出現了從釋迦牟尼出世前、到釋迦牟尼出世後,一切修行人的所知所見。
從某種意義上說,從沒有人撒謊,他們只道出了不同的幻象。
我清楚地知道,出體、神通、前世今生等是怎麼回事,然而那只是化身境界。
如果你迷失於化身境界,你永遠也無法覺悟究竟、出離輪㢠、擺脫心苦,所以正道者尋本,略去一切非本。
我喜歡,僅僅是觀,那比較簡單、美好。
且我僅僅是觀,我一下子出離了千生萬世、所有一切人類有的幻化,我如如不動,不生不滅,猶如清醒著的虛空神一樣。
多麼美好,就在此時此刻,沒有身體卻有意識,這是怎樣的宇宙中最為終極的獎賞、福報和美妙體驗!
我沒有身體,然而在這夢裡,身體還是出現了。
我注意到,我安靜地坐在這裡,注意著一個被叫著 “ 我的身體 ” 的舉動,我感到喜悅和興奮。
感恩我與它天衣無縫的合作。
欣賞它為我帶來的一切,縱使是生病、疼痛、衰老、死亡……那也終將變得極為有趣。
我注意到可以不需要身體,然而我仍是那麼百分之百地熱愛它。
坐在那裡,我注意到三界是如何藉借身體和心轉換的。
我發現,欲望讓人下降到身體層面,欲是妄心試圖與身體的一個連接。
是虛無飄渺的心想體驗一下快樂,並尋找實在感和確立感的,最容易和它所知道的最直接的方式。
欲讓你廣大無邊的意識縮窄並下降,甚至讓你變得無意識。
當你活在身體層面,你活在欲界——身體和妄心的世界,生命最低的層次。
如果你的意識能量開始昇華,你將出離黏著的欲界,來到一個純粹賞心悅目的世界。
如果沒有欲參與進來,你在一個豐富多彩、美輪美奐、如詩如畫的世界——這就是色界。
但通常我們的色界被欲所污染,它變得失去了那天神般的美,而到處充滿著欲的腥臊氣息,就像你把最精美的藝術作品,放在水霧濛濛的天氣和環境中欣賞一樣。
不被欲望污染的色界,是天神們所生活的世界,具足淨識的人們所覺知下的世界。
如果你活 “ 覺 ”——唯觀的世界,那麼你上升到無色界。
無色界是虛空神的醒來。
它就是 “ 觀自在 ”——僅有觀獨自存在的世界。
我說僅有觀獨自存在,並非只有觀存在,而是不礙一切欲、一切色、一切存在的存在。
就像虛空不妨礙萬事萬物的存在,而它遍處存在一樣。
那彷彿是一場夢唯有夢存在,卻不妨礙夢中的各種色物亦存在一樣。
當你 “ 是 ” 觀,你將享受虛空神的生活,你將變成真正的 “ 觀自在 ” 菩薩。
一切境界不離開你而存在,不離開當下而存在。
若要想覓求這一切,你是依靠,當下是依託。
觀通常有三種應用:一是觀照,二是觀察,三是觀想。
我上述所說是觀照境界,是斷思維,非運作思維的所觀;觀察是思維的層面,但它也是可利用的,例如,利用思維觀察緣起,你可以瞭解諸法實相;觀想是利用所觀的內容,來到某種目的的觀察,它的觀察物件是內在的,它介於觀照和思維觀察之間。
觀想也可稱為觀像或觀相。
通常修行人都曾做過這 “ 三觀 ”。
因為有這三觀,所以也造就了 “ 三關 ”:被觀想所攔住的人處在幻化境界,被幻化轉心,顛倒夢想,求真實,入正覺,無有出期;很多感性的人往往陷在這裡。
被觀察所纏住的人,常常不能正觀,掉進了思維的葛藤窩,久纏久不出;一些理性的人往往被擱置在此處很久。
行觀照的人亦有關卡,他們多立第二觀為觀,提著個假頭當真頭使用,既累人還不得真觀妙用。
這是三種觀人常有的觀病。
欲成無上菩提,修行者一定要一一體會盡八識,體會盡二無我,體會盡五法,體會盡三自性。
有人說,不經三大阿僧祗劫,欲成無上菩提,此非易事。
如然是也。
修行人於諸修行中,念念是劫,念念有岔路,怎易出離層層幻相、重重思藤、道道關卡,而直取無上菩提呢?
要出離種種關,必修盡種種觀。
修盡觀想,破盡幻化;修盡觀察,徹知緣起;修盡觀照,徹滅能觀。
如此關關觀,關關不被關。
出離一切觀與關,將獲如來妙心,大證菩提。
妙觀一切景,成就一切事,安坐平等位,享用大圓鏡。
泯一切有情無情分別,泯一切人我分別,泯一切眾生世界分別,泯一切法相分別!
我在這裡,沒有觀的人,沒有觀,然而一切該知所知,歷歷清楚。
一切時處,沒有 “ 我 ” 存在,唯有觀。
對於我,一切是唯觀的世界。
一切如鏡中起相,如虛空中升起煙花,如睡眠中升起夢,如大海邊看見海市蜃樓……一切不損觀,一切不壞觀,一切不染觀,一切不及於觀,我就是那觀!
我是那觀,除了是那觀外,我沒有名字,沒有身分,不實際擁有一切。
我是觀,我用眼觀,用耳觀、用鼻觀、用舌觀、用身觀、用心觀、用無心觀……。
我是沒有實際觀體,但能觀一切的觀。
一旦覺悟,沒有此岸和彼岸,只有 “ 彼岸 ”。
善知識,站在彼岸,就是 “ 空 ”,“ 空 ” 是最大的句號。
當然,“ 空 ” 也是一切的起源。
空不空,不空空,過了節數,優曇波羅花就會開……
ps.
在生活裡,基於 “ 看不慣 ”、“ 擔心某種結局 ” 或 “ 純粹是自己的焦慮 ”,凡我們的舉動不是出自愛、不是指向愛,那都是個偏離——我們沒在正覺中。
在正覺裡,傷害從不可能發生的,只有當我們進入錯覺,傷人自傷的事才會出現。
在生活中,不管你以什麼理由起行,只要你的行為,不是無條件的行為,都可以肯定的說:你還在錯覺裡!
因為正覺裡不會有顛倒,顛倒不生 “ 二 ” 就不起,“ 二 ” 不起就沒有對立,沒有 “ 對立 ” 就不會有壓力、煩惱。
沒有壓力和煩惱怎會痛苦?
來源:網路…
2016年11月28日 星期一
右竹本口木子
在沒有充分瞭解,或超越自己的信念之前,我們是信念、因緣 “ 和合 ” 的奴隸;我們的生活是自我信念與因緣和合的結果。
一切都是修行,一切事件,都是在為達成我們認知的 “ 自由 ” 而產生。
當你因某件事 “ 自責 ”、“ 氣憤 ” 或 “ 痛苦 ” 時,此事便是你修行的對象,此事激起你的心意識便是你的修行道場。
作為修行者,我們常常會將 “ 道 ” 和 “ 道德 ” 混淆。
道不關乎道德,“ 道德 ” 是頭腦的,“ 道 ” 則屬於心。
很大程度上,我們修行,就是為從頭腦來到心的。
也就是說,修道的一部分任務,是從 “ 道德 ” 來到 “ 道 ”。
我們要站在 “ 道 ” 上看問題,而不是站在 “ 道德 ” 上看問題。
當我們只站在 “ 道德 ” 上看問題時,我們是 “ 狹隘的 ”、“ 偏見的 ”、“ 幻象般的 ”,也往往是非 “ 仁慈 ” 的。
如果我們站在 “ 道 ” 上看問題,則我們是包容的、無我的、與天地同量的。
或許你會問:“ 一個人悟道了,站在 ‘ 道 ’ 上生活了,他是否就可以輕視或任意踐踏或衝撞道德了?”
當然不是,因為只有道德衝道,但道是不衝道德。
在我看來,即使是 “ 欲望 ”,也是一位菩薩。
一切修行皆如法。
娑婆世界的眾生,每一個人的修行功課都是獨特的。
我們要尊重這種獨特性。
在隨順因緣的基礎上,明白法,覺悟佛,達成自由而無苦地活著。
佛門四面朝天開,魔等諸眾皆可來,一切諸法皆佛法,一切眾生皆如來。
不是修眾有好壞,私心迷惑生好歹。
法法修行皆如如,明白實然即開解。
對於困惑的人:於外——瞭解你周身的因緣,於內——瞭解你生命的信念,對你將有所幫助。
實際上,這才是真修佛法。
真修佛法,不關乎外在形式,它是一種內行,一種心行。
找尋真相,是我們唯一的任務,因為它能讓我們解脫。
我們不要概念,要解脫;不要 “ 對 ”,要 “ 自由 ”。
“ 對錯 ”、“ 善惡 ”、“ 是非 ” 是幻象、幻象的表達,我們不必被它所打倒或纏繞,我們要藉由它解脫而自由。
還有…
如果沒有回歸生命的覺性之下,依我來看,所有描述 “ 五蘊內容 ”——都是未涉及到 “ 覺性 ” 的存在。
任何境界、感受、想法、作為、分別等,都不是諸佛所說的 “ 內證聖智 ”。
當你未認識到自體日日存在的覺性時,你的所見境界,必然一切為幻。
一切都是五蘊的虛假組合,縱然它看起來很像一些 “ 聖境 ” 或 “ 美好體驗 ”。
離開了覺性,必然墜入幻象,所以修行還必須尋覺、認識覺、成為覺。
不然,修行很難 “ 出離世幻,歸於真界 ”。
世人修行,往往就 “ 卡 ” 在五蘊上。
相信自己眼見的色境為實,以自己的感受為真,無法出離自己的想,被緣風(行)所轉,掉進自己的概念判斷(識)出不來……。
因為走不出 “ 五蘊 ” 的覆蓋和纏繞,又不知道 “ 覺性 ” 為何物,所以世間人雖然日日講修行,卻只不過在五蘊山中穿來梭去,白白浪費時間。
跟著幻象流走,墜入虛妄的受想行識,雖名修佛,離真萬里。
真實的是不變幻的,變幻的皆不真實。
任何人在修行中所體驗的境界或場景,如果是 “ 變幻的 ”、“ 生滅的 ”、“ 時有時無的 ” 或 “ 需要特殊條件的 ”……,那都不是遇見或認出了本來,那只不過是遇見了魔幻,掉入了幻象。
因為真實的覺性,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變不化,時時存在,不需要特殊的因緣條件。
通常我們見到的境界都是五蘊內容,並非真實覺性。
世人修行,常常看到各種各樣的色,領受到各種各樣的感受,知道各種各樣的想法,看到各種變化,墜入各種概念……,唯獨看不見覺性。
一切見物不見心,見相不見覺者,稱名顛倒。
見物忘心,見相失覺,迷惑甚重,顛倒甚深。
為物所轉,被相所迷,經年日久,全然不知我者是誰,不修行的人被世間形色所轉,修行人被內在幻化所轉,芸芸大千,幾人出離幻象,安坐覺位,成自真主?
世人修行,五蘊山難轉,一定要轉出。
看世間修行人,大多數…所得意的修行成就,都是五蘊山中的風景。
五蘊山中的風景,再美也虛幻不實,不要貪戀好著。
貪者墜壑,著者被縛。
五蘊山的風景雖美,信之實有,個個是障眼法。
修行是個翻超五蘊山的過程,要翻越你的五蘊山,不要被山中的風景所迷惑。
一切形象是幻相,一切所見皆虛妄,出離五蘊魔方,歸於無染無相覺上!
當我們發現心量的底線,是會被不斷擊破,面對以前很難做到的事和難以逾越的情緒時感到更輕鬆,才願意改變自己。
但是我們並沒有失去什麼,而是得到了一種回報,那就是自在。
就像…
問: “ 聰明 ” 和 “ 智慧 ” 的不同。
答:聰明屬於頭腦,智慧屬於心。
聰明是頭腦的特性,智慧是心的本質。
如果你要想聰明,——橫向發展頭腦;
如果你要智慧,——縱向深入心。
聰明無限靠近 “ 我知道 ”,智慧無限靠近 “ 我不知道 ”。
你越進入 “ 我知道 ”,你越顯得聰明;你越進入 “ 我不知道 ”,你越有智慧。
對於智慧來說,頭腦表現越聰明它越愚蠢,對於頭腦來說,它越呈現無知它顯發智慧。
聰明是突顯的,智慧是隱藏的。
在智慧裡,聰明是愚蠢的,在聰明裡,智慧是魯鈍的。
在智慧裡,聰明像樹突立於大地;在聰明裡,智慧像鹽隱藏於大海。
每個人的智慧像大海平等無二,個人的聰明卻像浪花參差有別。
聰明由於因緣,因緣不同則聰明不同;真如超越因緣,不依因緣而人人智慧相同。
要想聰明,造就不同的因緣;要想智慧,離別因緣,歸於真如。
聰明依於智慧,無障道因緣,聰明即是智慧;聰明彰顯智慧,因緣俱足已,智慧即是聰明。
聰明與智慧是一非二,通透時只見智慧不見聰明;當人迷失常住真心妙淨明性,只見聰明不見智慧。
你想要聰明還是智慧?
ps.
勸慰你,不要讓你的頭腦,習慣性…英英美代子!
因為,一旦大腦停止活絡,你就斷片了,在阿,來耶住;哪裡…當竹本口木子!
而到時就…五蘊皆空!
來源:網路…
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
那些人,就是不懂?
雖然不太清楚遠方的路,長的會是什麼模樣,但這些年當我走在自己喜歡的道路上,就不曾後悔。
而這中間的落差造就,不一樣的思維與成就,也因此有的人陷在迂迴圈裡面,抱怨這世界不公平!
世界本來就不公平,但你曾有想過如何跳出迴圈嗎?
還是你只想等著有人救你,或是有免費的資源可以享用!
有篇文章裡的一句話說得極好!
「窮人思維對我們的第一個影響,就是喜歡用時間換錢。」
有些人懂,有些人不懂!
這裡說的窮,不一定是指經濟上的窮...
就像:
人類心中的良知,往往是小時候被父母的監管,所留下的對錯觀念之餘毒,內化而成的無形心聲。
上帝的概念是人類腦中殘餘下來,小孩對自己父母的認知中另一個投射,因為在孩子的眼中,他一切的需求都是靠父母提供滿足的。
在小孩的眼中,父母近乎是萬能的。
有甚麼想知道的,也會問父母,因為他們好像都全知!
當小孩問的問題太刁時,父母也會講『你不用問,我講了你也不明白。』
這跟基督徒在解釋不能了斷的事情時,跟你講『上帝是不可思議的,以我們人類有限的智慧,我們不可能完全了解上帝。』
是同出一轍的。
千百年來,人類的宗教都沒有變過,只不過是以不同的形式來演化,自己內心的父母情意結。
真是他奶媽的娘!
如果…
善意的謊言,與會帶來不幸的真相,你會選擇哪一個?
活在由善意謊言,建構出來的幸福中?
堅持瞭解真相,然後開始不幸的日子?
那……
有多少野心,就不要隱藏你的欲念。
有多少決心,就不要忍住你的衝動。
有多少想法,就不要逼迫自己不想。
有多少出口,是需要你跟我一起努力去尋找。
或許曾經我們醬認為,自己平凡活一生就好,但平凡的界定,不應該是從別人的眼光去衡量,而是面對自我真實的感受。
請誠實的善待自己…
— 分享 —
世人都說開悟,開悟是個啥物?
老漢覓遍內外,不見有此一物。
悟了還同未悟,依舊下場打穀。
悟前挑挑擔擔,悟後天天依然。
悟前天天動念,悟後動念天天。
小悟無數無量,個個都是除障。
大悟一十八場,次次都破夢想。
大悟最是實際,破了從前習氣。
徹悟最長志氣,滅卻一切道理。
最喜悟無所得,息了一切尋覓。
悟悟一個無字,此是秘密之密。
沒有什麼是真的,沒有什麼不是真的,在超越一切判斷分別外,一顆大而不死、小而不滯的心活靈活現的存在著,多麼美好,這就是你,真實的你。
你的夢有多厚?
你離真實的自己有多遠?
不覺時,一念萬里,一念萬年;覺醒時,轉身即是,沒有空間,沒有時間。
生命,多麼神奇的存在,不可思議的覺性的化現——所有畫面平等的世界!
— 波文 —
也曾經以為結婚、生孩子後,人生就該算停止了。
後來我發現搞錯方向了。
原來婚後,有要更努力追求的目標!
要努力追垃圾車、
要努力追帳單、
要努力追髒衣、打掃與碗筷,
因為這些東西都跑得太快,
追不到,就會有人被唸得很快。
還有…
問:念心經有什麼方法嗎?
希望能找到正確的軌道達到整體的實相。
天體萬物都有自己的軌道,那我的軌道是心嗎?
答:心……
八萬四千卷佛經,本本是心經。
心經在悟,不在讀。
平常人讀經,只是口舌之勞,縱然讀得經文千遍萬遍,若不知義,若不解心,悉皆徒然。
心經及金剛經,皆是諸佛成道歸來,說的是 “ 果 ” 上的風景,有印心之用。
不到此位,誦讀此經,全然不知所議。
以念頭強思考,徒自疲憊。
若是下智人,不解經義所云,讀經但覓清淨心。
一心恒專,讀經清淨,清淨讀經,讀經日久,心清淨至極,機慧圓熟,豁然便可見性。
若是中智人,以讀經為法事,讀經起,觀照起;讀經寂,觀照不滅。
如是恒讀恒觀,恒觀恒照,天長日久,可望廊然見無聖。
若是上智人,拿起心經,初時應讀,與心相應,以經印心,以心印經,即時得道。
從此直作無事閒人,無修無證,無為無不為,大道恒寂,從此佛位,永不退轉。
於讀經中,口舌誦動,氣流進出,血脈開合,是觀照因緣。
觀者只觀,非關因緣。
觀住觀上,莫被因緣所轉。
一切修行法門,為三乘人所說。
若是最上乘人,直接是了,有何修證,一修便迷。
佛說諸法,皆為對根。
誦讀、覺知、觀照之法,亦復如是。
隨人根器,隨用隨遣,隨用隨丟,直至明心見性,息一切妄,成本來人。
今日修行大眾,有以經為嚮導,以讀經為法事者,自測自智,自量根器,同一經文,分別而用。
善用經者,經助人明;不善用經者,經阻修行。
一切誦經者且知:
心是大經卷,心是大義王,一切甚深義無量義皆在心中,不在文字中。
文字中索求,莫忘義,還是從自心出。
經者,下行人讀口燥舌勞,中行人讀如飲甘露,上行人讀經,與佛同行。
諸修行人,口舌誦動是讀經,以心解義是念經,依教奉行是行經。
讀經得淺利益,念經得中利益,依教奉行者得上利益。
有契經者直取上利益。
諸等根器分別量取,如同用缽接法雨,大器者大得,小器者小得。
總之,捧缽即有份,讀經即得利益。
世間有樂經者,盡情閱讀;因經得悟者,古來皆有之!
另外…
執著不執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珍惜。
來源:網路…
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默默
目的只有一個,回到最實際…
人間是一片道場,我所見皆是道具,而道,就隱藏在這些道具裡。
我來此…不是為演戲的,而是認識道和那些道具的。
我於此無戲可演,不演戲,就是我的戲劇。
我認出天下無一物不是道具:我的身體、我的座椅、我的眼耳鼻舌……
就連那演員自身,也是道具;對我來說,我的心是那演員!
道場,由道和道具組成,若無道或道具,則不名為道場。
當道與道具在我面前同現,諸法實相就在眼前!
我注意到,在道場裡無人出現,沒有弟子,沒有法師,沒有言語之法會。
惟有道具在顯道,道具,是唯一的真說法者!
宇宙是一片袤廣的道場,坐在那裡,我是它的道具之一。
我和眼前的茶杯,一起向人說法,只是耳朵好的人卻往往眼睛盲了。
我不想把你引進語言製造的空間裡,我想把你引回最實際!
踩著言語法到達實際法,才是諸佛的目地;
真實寂靜處,才是你的歸依!
為了把人們引回真實寂靜處,諸佛們沉默了再沉默,不得已才開口言語。
或作獅子吼,或作棒喝,或循循善誘,只為一個目的:把你引回實際!
這裡有最上乘法,超過語言,在一朵花裡,在一棵樹裡,在一塊石頭裡,在迦葉的微笑和世尊的靜默裡,只等最上乘人來取!
這是一個滿是真理的世界,事事都在顯示那真理!
— 分享 —
回憶我的生命,我注意到,不管在哪方面,當我被什麼卡住,通常有三點原因:
一是 “ 貪 ”,二是 “ 恐懼 ”,三是 “ 智慧不足 ”。
我發現,如果我受困於某種情境,沒有誰綁住我或逼迫我,是我的想像和未經調查的想法挾持了我。
當我被念頭的大軍所包圍,被信念的繩索所捆綁,我被送進了自我建造的囚室中——一些 “ 無奈 ”、“ 無助 ”、“ 沒辦法 ”、“ 沒出路 ”、“ 不得不 ”和我是 “ 受害者 ” 的故事;故事是我唯一的牢獄。
因為相信我所想的,所以在那時刻,我看不到別的可能和出路,我眼中沒有別的風景,我就是這樣對一件事情感到困難、困惑或棘手的。
當我們去建造一種事物時,我們並不是去製作那件事物本身,我們只是操作組成那件事物的因緣。
事物的達成是 “ 和合 ” 的。
如果我們要想建構某樣東西或某種事業,我們就要去儘量尋找和積聚達成它的因緣,讓它們 “ 和合 ”。
那件事物本身是個空洞的名相,我們只是操作組成那件事物的因緣,然後就會有那件事物。
事物的存在是 “ 依他 ” 的。
如果我們要破壞或拆除某種東西,那麼,我們就要儘量地去尋找這種事物依他而存在的所有元素,將那些元素一一抽走,那麼這種事物將不存在。
依據 “ 和合 ” 原則,我們可以創造我們想要的事物;依據 “ 依他 ” 性,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開放你的腦筋,發現和收集某件事物上及周圍的更多因緣,應用緣起性法,自由地拆散、組合、建立或取消它們,將能有效地改善你的外法世界。
在生活裡,很多人之所以感到生活很苦或不容易,多數情況是因為我們的心被法所轉。
心被法轉,而不能轉法,這是我們感到苦或不容易的因。
這個 “ 法 ” 包括內和外。
內是指你我的心念、想法或故事;外是指被我們稱為的外在事物或實際情況。
在我們沒有深刻地,體會到五法中的 “ 正知、如如 ”、三自性中的 “ 圓成性 ”、八識中的 “ 阿賴耶識 ”、二無我中的 “ 人無我、法無我 ” 之前,活用佛法!
不被我們的頭腦所轉動,如果你能夠撥轉它,而不是被它所轉暈,三自性中的 “ 圓成性 ”,以及 “ 八識 ”、“ 二無我 ” 法等,大部分都是體驗境界,不是思考境界。
在修習佛法的過程中,如果你能夠真實體驗到,那麼這對你的生活品質和內在的自由,將有很大的幫助和提高。
在這裡,就不多贅述了……
來源:網路…
2016年11月21日 星期一
生執?
問:真的必須能於睡夢中作得主。
命終時才能了生死嗎?
答:修行人做功夫的目地是什麼?
掌控?
這才是最大的幻象之一!
看看人們的妄想吧,我們不但想在醒著時能夠掌控局面,就連夢中也不放過,真可謂 “ 做夢也想著當家作主 ”,多麼強大的我執啊!
若你想著於命終時才能了生死,那是否有點太晚了?
了生死在你的生命中發生越早越好!
何謂了生死?
從某種意義上說,生死對你不再是個問題,這就是了生死——結束了關於生死這件事的困惑。
若是你能於生死,認識到本無生死這回事,就更好了,這是真正的了生死!
了生死可從三個方面進行:
一、是認識到根本沒有生死這回事,生死就是不生死(不生不滅)。
二、認識到根本就沒有一個受生死的 “ 我 ” 存在。
三、處理掉所有有關生死的信念故事(這樣,即使前兩者都沒有覺悟認識到也沒關係)。
對我來說,覺照只是夜晚時回家用的燈。
當我回到家,或已經天明,我根本就不再需要燈。
燈自然亮起,或它幻化成太陽,那就不關我的事了。
我的事,只以 “ 無礙 ” 為宗。
“ 無礙 ” 是我修行的目標,任何事情成為了 " 我 " 的障礙,它才是我的修行目標。
如果覺照,有它我行,沒它我不行,那麼它是我的障礙;若我修行,我的目的是擺脫它對我的限制,實踐在它上面的自由。
修行人以 “ 無礙 ” 為宗為終。
若你能於一切時中,做到 “事無礙,理無礙,事理無礙,事事無礙 ”,這就行了。
至於出現個什麼境界,或要處在個什麼境界,那是妄心!
境界不是你求來的,是你在哪裡,它顯然在哪裡!
和你的一廂情願沒關…
生命似一場夢,在夜晚這場夢裡我不想作主,在白天這種夢裡我也不想。
當我想作主,我從無中創造了一個我,我堅持那個虛妄的我,是我並認為是真的,我就糊塗了。
我不做那樣的傻事!
我是一個無業遊民,在心靈的世界我已失業多年。
我毫無目的地行走在人間的大街,隨時提供我所能給他人的服務,在因緣發生的情況下。
在這世界,我像個小學生,我回到了小學生時代。
我不持有文化,不持有學歷,我似乎不識字。
對於真正快樂的生活,說到底,沒人需要文化、學歷或者知識。
我只是在 “ 做 ”,不管做什麼。
“ 做 ” 就是生命身。
行、住、坐、臥……“ 做 ” 是生命的實質部分,除此之外都是虛妄!
在修行之中,要不斷地跳過思想,跳過感受,跳過辨識,跳過念頭,跳過覺照……
甚至連 “ 跳過 ” 本身也要跳過!
修行的成就不是達成功夫,而是解除功夫,不管是什麼功夫。
功夫不能成為你的歸依,你的歸依處是事事無礙處,是無所歸、無所依處!
修行是一種解除,不斷地解除,唯有不斷地解除、解除、解除,才能帶你到達最終的解脫。
來,現在解除對覺照的依賴和對想作主的需求唄!
再問:居所周邊人是否知曉您的修行?
生活中您又是否密跡而行?
答:我本一人,隨見各解,無有定形。
來去與人無異,出入與他不別。
月本一輪,倒映千江為千月,何月是真月耶?
真月不自知,所知非真月!
隨天周而運行,隨地春夏秋冬,如花會開,如葉隨落,我有我耶?
我無我耶?
四大和合,凡情謂之我身;六塵緣影,迷聖稱為我心。
我說我身非身,我心非心。
頭上有髮,凡夫說我是凡;心中無染,僧人說我是僧。
我不知,我為何耶?
如黃金在地,凡人不知而謂之密;白雲在天,虛空藏菩薩視為琉璃地。
出入來去,有凡夫業者視我為凡夫,有菩薩業者視我為菩薩,有佛業者見我是佛。
樹本一木,夫伐當柴,婦折作薪,鳥兒擇其當窩。
都是做本分事,卻被人安不同名。
我不知,我所做事,是何等耶?
室內打坐,同道說我修行;屋外經行,他人說我折騰。
我亦不知,我所做事,屬何耶!
我之所為,修行人謂我修行,不修行人謂我胡弄。
佛性遍處,不知人說密,知人說顯。
我不知,我所作為,是修行耶,是非修行耶?
我不知,我所做法,是密行耶,是顯行耶?
佛法非佛法,修行非修行!
諸法心決定,是名為空性。
知空性者,不著名說,不起疑問,知諸法唯心所造,無有定情。
知真性者,所指皆是;不知真性者,出言即錯。
法無定法,是何義耶?
法無自性,本性是空,故說無定。
若有實性,何不定耶?
善解法性者知空,真知空性者如佛。
如佛者常見無生,見無生者滅諸戲論。
滅戲論者即知實相,知實相者不作戲問。
天下無定體,因心而成定。
一部心經答盡天下疑,一部金剛經道盡秘密事。
欲知我誰者,先讀那心經;欲解我密者,遍讀金剛經。
一切疑我者,心經所說是;一切密中密,金剛經所說是。
— 分享 —
我們經常都忘了給自己時間,去做自己,而這即是禪修。
禪修,就僅是給自己時間去「做自己」,除此之外﹐別無其他。
它沒有什麼特別的,就是允許自己放鬆,然後做本然的自己,不去想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也不去擔憂未來會發生的事情。
你所要做的 ,只是單純地放鬆,然後安住於自身本來自然的狀態…
我們不要只是在嘴上,解釋佛法的內容而已,一付裝做是修行人的樣子,其實內心都是煩惱!
應該從過去的非常矛盾裡走了出來,開始學習「學會接受自己」,學著與自己相處,面對所有優點與缺點,心意與身體能互相對話。
愛自己,「不一樣才是特色」,「這是我的新生活態度」,很多事情都在一念之間,取決於心裡怎麼想。
要學會和自己相處,重新找到幸福的重心。
就像爬山,每走一個高度,都是剝開自己多一些!
很喜歡一個作者叫馮平,在書中的一段話:
有一種沈默,它所牽動的最深厚言語,叫做氣息。
留置在這樣的氣息裡,一個人,即使是一個人,也會孤獨地十分自適,十分安然,十分幸福。
靜靜的生活,就像那朗朗晴空,令人舒愜,
彷彿生命被鑲上了一朵悠然的雲,讓人愛不釋手!
來源:網路…
2016年11月18日 星期五
普撒
問:菩薩的修行,如何再進一步?
在覺照過程中(保任過程)的確能以此 “ 空性 ”(幻覺)化掉!
怎麼樣能更進一步呢?
答:六根的 “ 根 ”,是心。
當我們由六根進入 “ 相對真實心 ”——“ 清淨圓明覺相 ” 時,我們就進入了 “ 淨土 ”,這就是 “ 報身 ”——“ 報身淨土 ”。
到了報身淨土,你就能 “ 見到 ”一切大菩薩——你明白,經裡百千萬億叫著不同 “ 名字 ” 的佛菩薩,都是指 “ 一個 ”:它就是你。
同一本源心性的別名。
那些不同的名相,都是對它不同狀態、不同特性、不同作用的 “ 表示 ”。
諸菩薩著 “ 清淨相 ”,所以諸菩薩都 “ 住 ” 在淨土裡。
佛無所住,所以佛超越了菩薩。
菩薩之所以還是菩薩,沒有成佛,就是著了這個 “ 清淨圓明覺相 ”,陷入在這個 “ 清淨相 ” 裡,誤以為這個 “ 清淨相 ” 的存在,就是最終的佛世界。
也因為待在這裡的感覺太好了,所以,他們很難再進一步越過這個 “ 狀態 ”,而徹底回到 “ 原本之心 ”。
“ 回 ” 不到原本心就不是佛。
如果你安住在 “ 淨土 ”——即使你再清淨、再安然、再愉悅、再美好,你還不是佛。
因為你抱守的是一個報身,不是法身。
而只要不 “ 是 ” 法身,你和真佛無關。
大菩薩修到了淨土,要想再進一步成佛,就得捨這個報身。
捨報身,趨法身,成佛在望。
如果貪戀報身淨土的美好境界,那麼,你與佛無緣;經過修行,你只 “ 降生 ” 在天界,是 “ 天人 ”——雖然享受著諸多凡夫眾生所享受不到的快樂,但非佛。
一不小心,失了淨土,你還落入凡夫的世界,遭受煩惱痛苦。
所以,修到淨土,還得再進一步——棄淨土,成佛。
一旦成了佛,你就完全自由了,淨土世界你可以隨時進出。
當你成佛,“ 淨土 ” 就好像一座房子:沒事時,你就可以 “ 退 ” 回到房子裡休息,享受天人、大菩薩的清淨妙樂;有事,你就出馬 “ 做佛 ”——沒有固定身分、沒有固定角度、沒有任何自限地,來去世間,自由行為做事。
原原本本一顆心,就是佛。
原原本本一顆心的世界,就是 “ 如來 ” 世界。
到了 “ 如來 ” 的世界,回頭觀看,一切若夢,一切境界也皆平等,“ 淨土 ” 和 “ 娑婆世界 ” 相同,“ 煩惱 ” 和 “ 菩提 ” 無異,真實不虛。
到了 “ 如來 ” 世界,向前瞻望,你真實體會到什麼是 “ 無為、無不為 ”——你的自由度來到了絕對,你見證到一真,你是一真,從此你是個零問題、零疑問、零苦惱的人。
成為這顆心,你不被念牽,你不執著覺相,你沒有清淨和非清淨、為和無為的分別,你就 “ 是 ” 它。
天地間唯有你自己,除你(心)自己外,一切都是你的幻化,一切都因你而有。
你 “ 醒 ” 來,則一切世界 “ 在 ” 那兒;你 “ 眠 ” 去,則一切世界回到 “ 無 ”。
所以,“ 成為 ” 這顆原本的心,是修行的目標。
千百萬念頭是心的化身,清淨圓明覺相是心的報身。
凡夫修行往往滯留在哪?
滯留在念頭上;菩薩修行往往滯留在哪?
滯留在覺相上。
所以,在修行成佛的旅途中,凡夫往往被念頭所絆;菩薩往往被覺相所絆。
凡夫修行要想順利,該怎麼辦?
越過念頭的障礙;菩薩修行要想順利,該怎麼辦?
越過清淨覺相的障礙。
如此,修行者,初捨念,再捨覺,一切捨,無能捨,將成佛。
值得提醒的是:所謂捨念、捨覺,並不是排除它們,而是使它們不成為回到 “ 本來 ” 的障礙。
念頭和覺相都非常有 “ 價值 ”。
沒有念頭,就沒有凡夫的世界;沒有覺相,就沒有菩薩的淨土。
所謂 “ 捨 ” 它們,不是 “ 消滅 ” 它們,不是 “ 丟掉 ” 它們,而是 “ 越過 ” 它們——即,使它們成為你成佛的 “ 跳板 ”、“ 墊腳石 ”、“ 法船 ”,而不是成為 “ 障礙物 ”、“ 阻礙物 ” 或成道路上的 “ 須彌山 ”。
所以,良好的修行者,不是視念頭為敵人,視覺相為佛 or 魔,而是合理、自由的應用它們,為心服務。
佛出現於世,說不同的法,為針對不同的修眾。
佛為聲聞菩薩說 “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佛為緣覺菩薩說 “ 苦、空、無常、無我 ”;為大乘菩薩說 “ 六度波羅蜜 ” 法;為佛乘菩薩拈花示現寂靜無言說法……。
“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善與惡者,對凡夫來說,只是道德層面的對錯;對修行人來說,善與惡是指心與法的關係。
若心轉法,不名顛倒,不顛倒者名為正知,正知者為善;若法轉心,是名顛倒,顛倒者為惡。
修行人眾善奉行,實指正知,唯心轉法;造作諸惡,說名顛倒,心被法轉。
分別妄計名諸惡,圓成自性是真善。
正智如如離諸惡,如如正智稱善行。
善知五法名正知,解了三性曰懂佛。
越諸八識成正覺,識了人法方解脫。
成佛說名成至善,解法才能實離惡。
就像…
智者了達,於法自在
是諸眾生,若心取相,
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金剛經》第六品
法和非法,同出心源。
心若逐法,無有覺知,即是迷失;心若不逐,靜觀法輪,即是清醒。
法由心生,法即是心。
若心取法,即是以心取心,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自心若不取,即合諸佛類。
心所生相,若投射出去,依物賦形,以形附體,仿若實有,即是法生,稱名為法。
心所生相,若不投射,局於內裡,千轉萬化,無形無體,如夢如幻,即是非法。
法與非法,一心所生,有明知者,都不追逐,皆如幻爾。
若知如幻,且還追逐,遊戲神通,菩薩類爾;若不知幻,以假當真,用心用意,力捉力取,即是迷失,凡夫類爾。
諸佛菩薩,不取法,不取非法,無可取故。
無能取,無所取,無我無法,智者了達斯事,處無為之中,行自然之道。
是心真實,不動轉故;是心虛假,無所有故。
是心覺醒,不迷失故;是心清淨,無所染故。
心之一字,解了不迷。
人若知心,天地歸根。
心即是法,為法中王。
人若識自法王,於法隨意野放。
法不礙人,是人礙法。
若能明心,即能見性,明心見性,即是智者。
智者了達,於法自在。
我是個真理的追尋者,真相的尋覓人,任何在這條道路上,覓到真知的人,都是我的老師,任何能讓我見證真理的方法,都是我樂於學習的法門。
我視真理為上師,視一切萬物為法門,因為真理讓我解脫,一切萬物皆能領我到達真理所在之處!
在我眼裡,世間無聖無凡。
稱凡,是一個誤解,稱聖,是一個妄念。
想想……
能步行在堅實的馬路上,坐在安靜的桌子前,走路、呼吸、微笑,多麼美好!
諸法無我,唯識心造!
— 分享 —
通常這來自內心的「總歸一句」,會點出我們重複出現最多的潛在心境,而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線索。
讓我們順著它去探尋出某種源頭,而這源頭很可能就跟此刻遇到的困境有關了。
否則如果重複多了,僵化也會形成,年紀愈大只會愈無力改變,這樣一生就都要受困在同樣的苦海裡了。
然而,能發現重複,就有機會一刀剪斷迴圈,讓人生開啟全新的風景。
人生就像一場夢,凡事不用太過計較,寬容相待。
也不要太在意結果,重要的是每天都能活得很精彩。
— 波文 —
在人生中,我們往往會遭遇到許多挫折和壓力,佛教跟心理學都主張說,人們的心理壓力,大部分的起因都是「對事情的錯誤認知」所造成的,簡單來說,就是「看錯了」,有時候可能是「想太多了」,就是因為我們帶有許多的誤解,才會有這麼多的痛苦。
即使他的學養淵博,辯才無礙,能將兔角說成牛角、或將兔角說成真實之物、如同活生生可看到一般,都對自他毫無利益,對於持此偏執貪瞋心態之人,就算他是自己父母、親朋、家人、上師,都不應與之同行,而應遠離!
還有…
『上街示威,目的就是要反政府啊,不然示威來幹嘛?』
『這當然,主辦當局應該是會玩文字遊戲。』
『其實反政府,不等於反國家,這兩個概念要分清。』
『那就說為了國家而反政府。』
『對,因為愛國,所以反政府。』
各位上街的朋友,你們是愛國的。
因為,這個世上沒有所謂的真相,只因每個人詮釋的角度不同而已。
來源:網路…
2016年11月13日 星期日
修行的概念…
如果不能超越在自己的念頭和情緒之上,我們都是三歲的小孩——不管你八十歲還是八百歲。
因為我們都是小孩,所以這凡人的一切——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等,都是發生在幼稚園的故事。
修行讓我們走出幼稚園,就像上學一樣。
未修行的人還在幼稚園裡,修行的人開始走出幼稚園。
聲聞修行者是小學生,緣覺修行者是中學生,入地菩薩是大學生,六地以上菩薩是研究生,八地以上菩薩是博士生,十地菩薩是博士後。
佛和菩薩的教授不同在於:菩薩是職業老師,佛是業餘的。
諸佛以專業的水準做業餘的事,菩薩則是以專業的水準做專業的事,眾生則往往以業餘的水準做專業的事。
小學生聲聞行者,常常學到的只是知識;緣覺行者開始接觸到智慧,他們往往一半知識一半智慧,如同水冰同混,各占其半;繼續融化,到了大學位菩薩,則冰越來越少,水越來越多;到研究生菩薩,則水多冰少;到了博士生菩薩,則冰微水甚;到了博士後菩薩,則全以澄水。
十地過後,到了佛位,水則開始朝汽進化。
及至成為成熟佛,則無固定形態。
可為水,可為冰,可為霜,可為雪,可為雹,可為汽,可為霧……乃至於不知佛為何物。
小學階段,你執著於物是物,人是人,每種事物只有一個樣子,事物是固定不變的;到了中學( 緣覺位 ),你仍認為物是物,人是人,但同一事物可有不同的面貌,事物是轉化不停的。
小學以前你根本沒想到心,中學以前你沒把事物和心聯想起來。
到了大學,你開始認識到,根本就沒有實際的外物,一切是心決定的;到了研究生位,你開始知道,不但事物沒有,心也沒有——並無確定的存在。
到了博士生——八地菩薩,你開始認識到,事物說有說無都不對,執著有或無更不對,你放棄一切見解、造作;到了十地——你獲得了修行的博士後學位,你在無為法裡任運自在,開始被眾生自由地利用,眾生覺得你比較好使用。
用你卻覺得你不存在, 你被利用卻感到很高興。
進入佛地,你從所有的學校畢業,你拿到了所有的學位。
你從一切圈子裡畢業。
業畢,你可以自由地周流三界了:或是水,或是冰,或是汽,或是霜,或是雪,或是雹,或是霧……種種都是你,種種不是你。
你以法性安住法界,超越一切概念。
這就是修行一條路的次第!
— 另外 —
問:沒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修行,統稱為靈修。
跑靈修的,很多人都在學習,如何連接指導靈,那個指導靈是什麼?
答:指導靈不存在於心外,它是心投射了一個 “ 假心 ” 了,然後那心回來又和它自己說話。
心通過不同方式創造活動,它只是試圖聽到它自己的回聲。
心想和它自己連接,心想認識它自己,“ 指導靈 ” 是心創造的一種新的與自己的連接方式。
整個世界只有心存在,一切只是它和它的活動——它只是假借這又假借那。
當我們不明白時,我們迷失於那些假借物,認為那些假借物是真的。
當我們醒來,發現,整個世界只有心,唯有心。
一切是心自主的創造遊戲。
心在它自己的創造遊戲中體驗它自身。
心愛它自己,心抱撫它自己,心想認識它自己,一切是心迷失在一個 “ 覺醒 ” 的夢裡:為了覺醒——為了認識自己,心迷失了。
心不需要覺醒,心認為它需要覺醒,這讓它重新創造了一個夢,這夢如新的更加高級的蠶繭一般,巧妙地再次把它自己蒙蔽。
心在那裡妄動——不管它假借什麼理由、不管它打著什麼晃子,當我們不明白時:只要它妄動,它就在創造夢,只要它創造夢,它就在將自己蒙蔽;它每妄動一下,它將自己包裹一層,它每妄動一下,它離開自己一步。
因為不明白,我們遠離正覺,我們生活在錯覺。
“ 錯覺 ”的意思是不真且顛倒了。
而顛倒的意思是,在顛倒的錯覺裡,你以為錯誤的方向是正確的。
對於大多數人來講,我們的心就是這樣在 “ 錯誤 ” 的,但它卻認為是在正確的方向上越走越遠的——越來越滑入它更深的夢。
靈修體系裡的 “ 指導靈 ”,和其他教導或語境裡的 “ 鬼 ”、“ 神 ”、“ 上帝 ”、“ 自我 ”、“ 仙 ” 或 “ 妖 ” 等等同,那是一顆虛假心的另稱。
是心創造的它自己的影像,因為心( 主人 )迷失了——那影像以為它自己是真的。
那影像說這,那影像說那,那影像反回來指導心或支配心……這是完全的顛倒:那猶如在夢裡,奴才翻身作了主人,來指導或支配主人一樣。
對於很多靈修人士而言,我們都在將自己創造的虛假之心的影響,當作神靈伺奉、膜拜。
我們以真正的身分,迷失在對虛假身分的運作上,這是一個完全的夢境,一個顛倒的夢境。
心要從它這種顛倒至久、迷惑至深的夢裡重新回來認出它自身。
佛教的指導是 “ 息心 ”,我強調首先要辨認你的覺性,然後從覺性出發辨認虛妄,然後息卻虛妄,歸於無心。
而無心,就是醒來。
無心就是淨土。
無心是心醒來,對它自己的第一次認識。
當心認識到它自己是無心時, 它創造的百千萬夢刹時息滅;當新的夢再次被創造的時候,心是那樣充滿情趣地欣賞它的創造,但它再也不會迷失在它的夢裡了——把夢當真,被夢所牽。
其實,有關指導靈,靈修人士或非靈修人,建議不要相信我說的話,請你自己去認出它。
心認出它創造的虛假,是心的工作,也是心的遊戲。
因此,深入這種探索的遊戲,等待醒悟或荒唐的探索行為,有一天讓你暴笑。
那時,或許你會看到自己不斷地搖頭,就像花朵不是被微風吹過搖動,而是它自己醒來自主地搖頭,搖歎自己過去在夢裡的天真行為,不管你長到多大,心在沒認出它自己之前,你是小孩。
或許你也會淚流滿面,就像風雨中花朵浸滿了泠泠的水珠,而你並非悲傷,你帶著雨露而作新的生長……。
從幾何時,心掉入了它自己的夢?
是誰在誘惑它深入?
是誰在不斷地推它,往夢裡深入、深入、再深入,而從沒有人提醒它這是一場夢?
在一片夢的世界,所有的人都引我們往夢中深入,所有的物都在誘導我們深入那夢。
有誰能在這一片夢海裡將你搖醒?
或將告訴你的路走反了?
或說 “ 小心,體會一下這是不是個夢? ”
更有誰指導著你或我走出這個夢、認出更真的實相?
通常情況下,父母、朋友、兄弟姐妹、同事、陌生人等,他們都和我們一樣地站在夢裡,將這一場明明的夢當作真實。
站在夢外,或站在夢裡,能告訴我們的人很少。
因此我們要靠自己,我們要靠人類少有的一些覺醒者來啟發自己。
我怎麼知道,我身處的環境,或世界是不是一個夢呢?
痛苦、憤怒、悲傷、憂鬱、空虛……這些都是提醒。
每當你痛苦,每當你憤怒,每當你悲傷,每當你憂鬱,每當你感覺到空虛等時,那一個真實的聲音,實質在提醒你:“ 這是一個夢,你處在虛假之中了 ”,但我們大多數人都從這個地方滑了過去,未把它當真。
我們就是這樣錯失覺悟時機的,然後被新一輪的、一撥一撥的夢幻泡影所代替、所牽走你的注意力——把你帶入一場又一場新的夢幻。
所有修行的人在一個新的夢裡,只不過這個新的夢有可能導致你徹底醒來。
這是普通人的夢和修行者的夢,或者說,這是普通的夢和修行的夢的不同。
指導靈能夠指導你嗎?
如果你回答能,很好。
繼續吧,有一天你發現它是假的,你是真的;那個影像不再在那裡和你說話時,天地唯有剩下你自己時,OK,這是真正的醒來。
世界是唯心的,這期待你的親自體會。
佛說 “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我者為誰?
我者名何?——心耶。
認出它吧,這是心給它自己的最終的、最昂貴的、最好的、也是最必要的禮物。
期待你收到你的禮物,期待你認出你。
記住:在認出自己的過程中,一切都是個藉口,包括 “ 指導靈 ”、“ 神 ”、“ 上帝 ”、“ 佛 ”,甚至 “ 心 ” 本身。
一切都是假的、假的、假的——藉口、藉口、藉口……
你識破、識破、識破,直到剩下一片無。
直到 “ 藉口 ” 變成了 “ 閉口 ”。
直到最後的最後:心出現在它自己的面前,但它又重新創造了最後一個虛假身分,而它自己又重新回到那,你永不可知的夢裡。
心是一個會 “ 金蟬脫殼 ” 大師,它的幻術無人能比。
直到最後的最後,你確定它存在,但你也無緣親自看它一眼。
這就是我們的妙心,實際上你沒必要看它,也沒必要認識它,反正不管怎樣,它都是你!
心認識自己是它的一個遊戲,誰讓它作為意識投生在這個世界上呢?
— 分享 —
本來沒有 “ 解脫 ” 這回事,因為不存在束縛。
但沉入幻象的我們,以為有束縛,所以諸佛才說 “ 解脫 ”。
既說有解脫,那麼什麼是解脫?
簡單地說,解脫就是不被抓住!
痛苦起時,不被痛苦抓住,快樂起時,不被快樂抓住;不苦不樂起時,不被不苦不樂抓住!
貪心起時,不被貪心抓住,嗔恨起時,不被嗔恨抓住,一切時刻,不被無明抓住!
眼不被色抓住,耳不被聲抓住,鼻不被香抓住,舌不被味抓住,身不被觸抓住,意不被法抓住。
心不被一切萬物抓住,即是解脫!
當痛苦升起,警覺自己:“ 不要被痛苦抓住!”
當快樂升起,警覺自己:“ 不要被快樂抓住!”
當煩惱升起,警覺自己:“ 不要被煩惱抓住!”
當心性光明升起,警覺自己:“ 不要被心性光明抓住!”
不被老、病、死抓住,不被悲、憂、苦抓住,不被慈悲喜捨抓住,不被常樂我淨抓住,不被一切境界抓住!
心不被一切心及心所抓住,即是解脫!
解脫者,無憂、悲、苦、愁、惱!
解脫者,一無所繫;解脫者,心無掛礙!
練習不被抓住的能力,這就是解脫之旅!
解脫者,無結可解,無縛可脫!
訓練自己不被抓住——你就是解脫!
— 波文 —
當下心安,萬事俱息…
五蘊都是虛妄的,瞬生瞬滅的。
一切事物,本體是空,因緣和合,別離而死,俱足而生。
觸受而生,因於身,因於心,因於境,因於塵,因於想,諸等因緣,俱足生有。
當緣不俱,當下敗壞。
一切受想,當下生,當下滅,無有流轉,無能流轉,莫生恐懼。
流轉者,非是實體,乃是妄念。
若無妄念,即無流轉。
妄念生時,妄覺而生。
妄覺生時,諸幻即起。
諸幻起時,遠離真如。
遠離真體,故成顛倒。
顛倒起時,入於迷惑。
萬法唯心,一切識造。
識雖造色,真識非色。
識心起時,真識不惑;即成:正覺。
正覺真識,真識正覺。
真識頻生,正覺不滅。
有識真者,萬劫如如。
做得真識,安於正覺。
來源:網路…
2016年11月8日 星期二
命明
這篇文章是給對南傳佛教禪修有興趣的人看的。
南傳的禪定(Jhana)或止(Samatha)的修法,很多行者以為是一定會見禪相(Nimitta)。
禪相是禪修集中的過程中,會見到的一些視覺景象,通常包括光點、光團、日、月、雲等等。
其中還說這禪相如同太陽從烏雲背後出來,比水晶還通透百千萬倍。
目前一般的說法是:當你觀察自己呼吸到開始見到穩定的禪相,本來集中在呼吸上的精神就轉移去專注禪相,再借這禪相把你帶入初禪(或其他二三四禪)的境界。
不過,他們不知道,這個只是其中一個系統。
南傳的禪定(我這裡是指Jhana,不是內觀禪 Vipassana系統)起碼有三個詮釋:一,經藏(Sutta)的系統;二,《解脫道論》;和三,目前蠻多人走到《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路線。
上面所講的觀呼吸而出現禪相,是屬於《清淨道論》學派的。
傳統的經藏(Sutta)派別的禪修,是比較接近佛陀所講的,是沒有說過呼吸後會出現禪相,然後還集中精神在禪相上入定。
在經藏裡面,佛陀確實說禪修你的精神狀態會如同太陽從烏雲中出來,比水晶還通透百千萬倍,但,這只是一個比喻。
若干朝代後的《解脫道論》則說,禪修時,會出現光點、光團、光雲、日、月或日月從雲後冒出的景象,此處已經不再是比喻,是會見到幻覺,所以不要理這些禪相。
但,後期的《清淨道論》則把禪相變成了進入禪定不可缺的主角,而且還是用來檢視行者禪定的標準。
事實上,不是每一個觀呼吸的人會出現如光團的視覺禪相,在《解脫道論》觀呼吸後的禪相,是觸覺,不是視覺的。
好了,我講了這三種系統給有志要修南傳禪定的朋友聽,目的是甚麼呢?
因為如果沒有足夠資訊,我們就不能作出明智的抉擇。
禪修系統的原裝版、修改版和最後版,不只是純粹歷史性的發展,也有可能是針對不同生理心理的修行者而設的。
祖師或佛祖留下的資訊,是珍貴的參考,但不是用來迷信的。
— 另外 —
感知和覺知有何不同?
當感知出現時,覺知就出現。
感知出現在哪裡,覺知就出現在哪裡。
覺知是光,感知是影。
感知是影像 “ 醒 ” 來(實際夢去)以為它自己是活的,實際上,覺知才是真生命。
感知傾向於指向它自身,覺知無所指向。
當覺知落在一點,它等同感知;當感知被無限擴大、稀釋,它接近覺知。
感知屬於心的識性部分,覺知屬於心的覺性部分。
感知是心神能造,覺知是心鏡純照。
感知是心對存在的反應;覺知是心對萬有的反映。
感知是有為法,覺知是無為法。
感知在覺知裡生滅,而覺知不生不滅。
感知是生滅法,覺知是常法。
你以覺知而存在,你以感知而生活。
感知屬於妄計,覺知超然在一切計度之上。
感知屬於頭腦,覺知屬於心。
感知是明,覺知是光。
感知是用,覺知是體。
感知和覺知不同,如光和明一樣;感知和覺知相同,如泥團和微塵一樣。
如何知曉感知與覺知的同與不同?
在你的修行和體證中………
就像…
表面上看來,加行中的 “人身難得 ”、“ 壽命無常 ”、“ 輪㢠過患 ” 等修法比較簡單,可實際上真正修起來時,比其他有些修行還要難。
比如說,修風(氣)脈明點、觀本尊、念咒語,心相對而言容易集中,但這裡的修行範圍比較廣,內容也很深奧,以至許多人剛開始修時,根本沒辦法入手,心也無法靜下來找到感覺。
當然,這也是我們行持善法的種子比較薄弱所至,但不管怎樣,在修加行的道路上,千萬不能中途夭折,否則,這些法如果沒有修成功,除了極個別利根者以外,一般人很難修成其他的法。
大家若在共同加行上磨練的時間比較長,修不共加行會比較方便;然後在不共加行上,若也花一定的精力來修學,那以後修什麼法都沒有困難。
退一步說,就算你沒有修其他法,但只要能修成這些,也沒什麼可遺憾的了。
你若對此終生奉行,到了晚年時,必定會明白:“ 當年正因為我把共同加行和不共加行修得非常紮實,如今成了一個很好的修行人。"
再來:
對亞洲華人來說,死亡都是很沉重的話題。
沒有誰不害怕死亡,但僅僅害怕、逃避是沒有用的,尋找一個對付死亡的辦法,才是萬全之策。
破瓦法,是凡夫應對死亡的最佳選擇。
平時我們修出離心、菩提心、空性等所有的修法,都是為了解脫,也可以說是為死亡做準備。
但如果在修行尚未成功之前死亡,唯一的補救方法,就是破瓦法。
“ 破瓦 ” 是藏文音譯,意即 “ 遷移 ”——把意識從我們身上遷移到阿彌陀佛的淨土。
遷移的實質,就是往生。
還有…
佛法的主旨是要自己做得了主,能降服自己的妄心。
我們無法藉由觀察別人的對、錯、善、惡來獲得修持成就。
這種向外觀察他人對、錯的心,是世間凡夫心的特色與本質。
但是相反地,如果我們轉心向內,檢視我們在想甚麼,我們在做甚麼。
只要我們持續地如此向內檢視,直到有一天我們的心變得純淨與充滿虔信。
到那時,我們才可能會有所謂真正的佛法修持。
如…
進化論:諸法無我,非線性來!
在我看來,進化退化,虛妄分別,宇宙如環,無起無止,生命似輪,無端無點。
世間人將個體看作個體,以為法法實有,且法法實別。
一切世間人,皆見萬物自性有,在此基礎之上,談生論死,說一說異,語常語斷,言來言去,皆是戲論。
諸佛菩薩如實觀察,發現諸法表面上說千論萬,實際只是一法 ( 物 )。
再進一步觀察,皆是空體,全為無相,“ 一 ” 字亦無。
一切名為心安,一切相為心造。
法法看似有,法法求則無。
非一非異,非前非後,非高非下,非智非愚,非強非弱。
一切是非,皆是分別;法無自體,談空入戲。
一切萬法,說同者;言異者,其相各別。
是故,一切法,非同非異,非盡所非,不可思議。
真實絕言,法體絕慮。
諸法無我,非線性來;諸行無常,當體是空。
一切法寂,清淨涅槃。
明明白白一顆心,誰復得一又得無,誰復得無又得萬,生生無生空不空。
明明白白一顆心,涅槃般若兩妙用,無邊無外亦無中,處處都是自家景。
明明白白一顆心,一顆心明明白白,說與不說皆不迷,自知時刻稱覺醒!
— 波文 —
「真正的堅強, 是寧可冒險暴露自己的軟弱, 也要追求自己的成長。」
有些人值得用生命去珍惜,而有些人就讓他默默遠去……
來源:網路…
2016年11月7日 星期一
看破相
有網友問起…關於市面上一些傳授,已經失傳不知多少個世紀的秘技課程,有甚麼看法!
其實,不需要問我。
因為若真的是失傳,請問你又是如何得到的呢?
除非這是個能夠與古人靈魂溝通的通靈人,不然的話失傳就表示已經斷,還斷了這麼長的年代,又怎樣接得回會這個失傳的秘法?
若說有文獻留下,那就不是失傳。
若說你把技術還原到失傳之前的狀態,請問你怎樣知道,你還原的就是當年失傳的?
若沒辦法證明,那你就是自創,那就不能稱是失傳了。
宣傳自己傳授已經失傳的學問,是有邏輯謬誤的。
不過,我會同情當事人,只是用 " 失傳 " 這兩個字來做行銷的幌子,建議大家不要認真的相信就行了。
還有:
人們常常想像,如果一切都看破了,生活就會索然無味了!
彷彿一場遊戲,假如你早已知道了結局,那會變得沒趣。
這個就不是諸佛們的經驗!
如果你以為看破以後是 “ 空 ”,而空是 “ 什麼都沒有 ”,這樣的看破,似乎有點沒味道。
但實際,“ 看破 ” 並非如此!
看破只是認出諸法實相,認出諸法實相就是看破!
什麼是諸法實相?
諸法實相就是諸法空相。
什麼是諸法空相?
“ 諸法空相 ” 有三點要注意:
一、諸法空相並不是沒有諸法,
二、諸法空相並不是諸法沒有形相,
三、諸法空相只是說諸法沒有自性( 自身、自體 )。
看破實際是看出沒有什麼東西失去,一切妙不可言、不可思議的法就在那裡!
就像…
有人問佛陀:
「您既然是佛,慈悲,充滿智慧,又擁有神通,為何這世間還有這麼多人受苦呢?」
佛陀說:
我雖有慈悲、智慧和神通,但依然有四件事情沒辦法做到。
〖因果不可改〗:自己造的因,因此而產生的果,別人代替不了。
〖智慧不可賜〗:任何人要開智慧,離不開自身的磨練,自身的成長。
〖真法不可說〗:宇宙真相用語言講不明白,只能靠各人自己學習、修行、證實和體驗。
〖無緣不能度〗:無緣之人,就是他聽不進你的好話,我執甚重,不相信你的建言能夠讓他離苦得樂。
再來:
在觀想自己為觀音時,我們不僅要觀想觀音的形相,而且要讓自己成為諸佛悲心的體現,這種心態就是所謂的「佛慢」。
持守著這樣的心態時,想要生氣或嫉妒都很奇怪、很難。
因此,這種殊勝的傲慢——佛慢,有助於減少我們的煩惱。
你念的「心經」是有形的?
還是無形的?
要懂得讀無形的、心裡的書,從中讀出佛法修行的重要知見,才能以佛法的正見引導修行。
長知識和長智慧的分別,在於長知識指的是讀過的東西都是別人的,而沒有內化成為自己的;長智慧則是在讀了之後,經過消化,將之融為自己的。
簡言之,屬於別人的,是知識;經過聞、思而後修,透過漸進地學習、轉化,就能成為自己的智慧。
這個就是「心經」——心裡面的經。
各位有沒有每天念這個「心經」呢?
還是只有念外面的,沒有念到心裡面的經呢?
懂得讀無形的書,也就是心裡的書,是非常重要的,能夠理解到這點,如果我們懂得讀它,也就是通過外在的境界與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五根相接觸,通過心意識與法塵的接觸,在觸的過程當中,這些境就成為我們閱讀的素材,如果我們能將其轉化為類似書本的作用,你就有能力閱讀它們了。
— 另外 —
有很多人,因為資源不足,窮到看不到太遠的將來,就很自然地把所有的資本都用在當前的景況,就變成眼前的享樂大於一切,並且認為自己永遠不可能會有更好的生活。
只看到很短一段時間的未來是很可怕的事情,因為短期利益通常都是與長期利益相違背的。
最悲哀的事情是當今的社會,總是崇尚各類的夢想和計畫,這些東西存在的目的,也不是為了真正能夠被執行或是實現,真正的意義是讓這些人有著一個慰藉自己的理由,因為這些字句麻醉著心靈,讓自己好受一些,但階級複製,卻不會因為這些撫慰人的想法,而緩下腳步。
可能這只是我人生經歷過的一小小段父母親友經驗,但是這卻讓我的人生有了許多深刻的影響,我在這件事情之後,就仔細的觀察身邊所有人的金錢消費價值觀,也讓我深深相信比起富人的階級複製,窮人在價值觀上面的階級複製更是可怕!
— 波文 —
很多時候我覺得,學校把本質學能訓練得很高,但那一切在社會上都是不足夠的。
學校的東西拿到社會上面,嚴格來說,是零…
無論學生時代是多麼風雲的人物,進到社會就是一個新鮮人。
常聽到很多新鮮人跟我說,老師不是這樣教的!
我就會說,你要不要去跟你們老師領薪水?
那在學校,都學到什麼?
就是:理論、觀念講得很多!
現在的大學生,那怕是碩士生、博士生,麻煩你,出社會應該回歸到原點,因為你還是零啊!
來源:網路…
2016年11月6日 星期日
未明惑
我非大德,亦非法教名流,只是一位無數無量劫來,受過恒沙諸佛菩薩恩惠的人。
今寫些文章,分食有緣,是做本分事,是做本家事,無他義爾。
汝若想拜佛,大殿裡有;汝若想看漂亮人,電視裡有人;汝若想看真實的我,朝自己內裡看去。
想見我假面目,我與世人無別;想見我真面目,我與諸佛同在。
我不將身視為我,我不將心視為我,我實無我,立何為我?
我非不露身,天天出沒世間凡塵;我非不露心,日日寫文分享於網民。
佛法不是用講出,是活出的;道場不在虛無邊際處,在肉眼所視之內。
莫思看不見的,莫求得不到的。
日日茗茶,茶就是道;天天看花,花就是佛。
行、住、坐、臥,自在修行,悟前聞、思、修,悟後聞、思、修,我無一般佛家風流。
無事長閑坐,靜蘊氣繚繞;獨處阿蘭若,念念閦開花。
六祖因緣,十五年隱於獵戶;我非六祖,隻身平常歸於日常。
居陋巷,飲簞食,似顏回非顏回;受佛惠,報佛恩,以假菩薩效真菩薩。
天下獅子,遍佈人林。
能作吼者,大有其人。
何稀我一蚊蚋微音?言吾只說有緣人。
一生功夫用在佛身,諸世修行為說佛法。
把最精粹的給眾生,把最有用的給有緣。
三十二相為供養明眼人,八十種好為接引向佛心。
四聖諦說於五蘊熾盛者,八正道指示發心向善人。
六波羅蜜給菩薩,三十七道品給一切有心。
今我所說,從佛心生,從凡夫口出,由此入凡夫耳,進諸佛心。
此諸紆迴,從內及外,緣起演繹幻法,唯識顯盡妙心。
明者,一句而明;不明者,三世流轉。
還有:
迷惑是迷惑的因,迷惑實在沒有一個實體的因。
如果迷惑有一個實體的因,那就不能稱為迷惑。
實在是迷惑生下了迷惑,困頓積聚了困頓。
世上所有的迷惑都正是這樣:實在沒有一個外在的、實體的、真實的因。
是迷惑導致了它自身。
迷惑無因,因於迷惑。
這是同一機制。
又好像你到了一個新興的城市,滿街車水馬龍,忽然你迷了方向,將南認作了北,請問你是什麼原因,突然將南方迷惑為北方的?
又像小時候,媽媽指著一棵樹對你說:“ 這是一棵樹、這是一棵樹、這是一棵樹……”
突然某一時刻,你相信那是一棵樹。
請問你是怎樣相信,那是一棵樹的?
你我本來圓妙明體,是怎樣一念迷惑失於本心的?
正是這樣:突然升起一個念頭,沒有原因的相信了。
我們就是這樣迷失於本性的。
我們一生所有的困惑,只發生在 “ 內部 ”:從迷到迷,相互為因;迷惑為因,相織妄成。
你我的無明夢境,就是這樣形成的。
就像…
沒有人能夠體驗死亡,
死亡只能是活著時的一個故事——
一個關於死亡的故事,
而那還是活。
你呼吸、呼吸、呼吸,直到不呼吸;
你體驗、體驗、體驗、直到無體驗——
你活著、活著、活著,直到不活,
這就是生命的實相或全貌。
生命是一段兩頭看不見存在的橋,
只能虛構死亡,
你只能虛構出生。
你既看不見出生,也看不見死亡,
你只站在這裡想像出生和死亡的情景;
而那還只是此時此地的一個想。
對於人生,
生和死是虛構的,
說它虛構,是因為生和死你都無法體驗,
你只能靠想像和談論來彌補它。
然而,實際既沒有橋,也沒有人。
四大和合起了虛妄之心,
虛妄之心起了虛妄之夢,
虛妄之夢有了我、人、眾生、壽者,
然而那終不過一場大夢。
沒有生命,沒有生活者;
沒有移動,沒有年齡,沒有長壽或短命,
沒有線,也沒有點,
生命既不是線段,也不是一個一個的點。
有人在活著嗎?
有人在死去嗎?
一個錯誤的認識,
一粒美好的人生、世界的種子。
生只是一個生的故事,
死只是一個死的故事,
站在此時此地,拿掉你人生所有的故事,
你還剩下什麼呢?
拿掉你人生所有的故事,
那還剩下的,
好好地和它在一起吧,
好好的借用它。
這就是生命,這就是生命的實相。
— 分享 —
以我來看,佛教沒有教派,但它有自己的見地。
凡是持有諸佛見地的,是佛教;持有非佛見地的,是非佛教。
那麼對於佛教徒而言,什麼是外道呢?
凡是符合佛教見地的,非外道;不符合佛教見地的,即是外道。
外道、非外道,不含有好壞、善惡、正邪等觀念,它是指符合究竟真理( 實際 )的程度。
那麼佛教的基本見地是什麼?
也就是,什麼是佛教有,而其他教法沒有的見地?
諸法沒有自性!
凡持有自性見者即是外道,不持有自性見者,即是佛教。
基本的自性見,又為哪些呢?
凡認為:有不生不滅的靈魂、大我、上帝、神我等說法者,是自性見,這是佛教外的外道;凡認為有不生不滅、具有實體、單獨存在的 “ 真心 ”、“ 佛性 ”、“ 如來藏 ” 等者,是自性見,這是佛教內的外道。
外道、非外道也不能以是否 “ 向心內求法 ” 來判斷,因為很多外道也教導心、教導向心內求法;至於教導愛、慈悲、智慧、真我等者,也不是鑒別佛教與非佛教的重點,因為世上諸多教派皆這樣教導。
再來…
深入內觀你會發現,直心和執著是完全不同。
執著是對法塵的追逐和抓取;而直心就是一心,它既不追逐,也不躲避,它一直在那裡反應一切,反映一切。
對於擅修內觀的人,過去、未來、現在,都是一樣的,它們都是相同的法塵。
怎樣消除你當前的困惑?
恢復內觀的修習。
如果你曾經內觀,我鼓勵你繼續。
內觀是世間最為踏實可靠的解脫路徑之一,只要你修習正確並投入足夠的精力,內觀能帶給你完全自在的 " 解脫 "!
在我看來:一切背離空性的教導,皆落入故事的窠臼;而在故事裡打轉,猶如車輪在泥沼裡打滑,是不能有真正解脫的。
來源:網路…
2016年11月4日 星期五
認象自度
「空」是指我們所認知的幻象是錯誤的,所以不存在,而不是指事物本身世俗上不存在!
如果…
要推算你的未來,不需勞煩算命,只要學會不把人家給予自己的承諾當真,才會活得有智慧;把人家承諾只視為參考,你才會抉擇得自在。
閒話一句:資訊是讓人思考的第一步,沒有足夠的資訊,你思考的寬度和深度就會有缺陷。
就像:
深觀宇宙萬物,發現宇宙萬物沒有主宰。
一切法無自性,既無能主宰的人,也無被主宰的物。
觀察到,宇宙之內,沒有什麼法不是緣起的,沒有什麼物不是心現的。
也注意到,人們總是驚歎宇宙萬物的精妙、神奇與和諧,那是因為他們視一切萬物有自性,是獨立的、個體的;他們總是想像有一套更加高級的心智系統( 比人類的心智高出百千萬億倍 )設計了宇宙中有一切,這是 “ 我 ” 執的投射。
行走在夜空之中,抬頭望一眼天上的星星,我注意到我和星星沒有分別,都是緣起性空法。
我對這宇宙沒有十分的好奇,有的只是深情的觀望。
我像一只陶罐一樣地坐在這裡,一念產生之前,世界對我並不存在;當一念產生,我從一念窺見宇宙。
宇宙是一念中的宇宙,再大的宇宙也只是一念。
美好的迷惑讓我們離真實越來越遠,讓我們越來越相信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見。
人類坐在它的椅子裡想像,就像蠶在牠的桑葉上吐絲纏繞,最終,牠用自己五彩的絲為自己創造了一個宇宙。
“ 因 ” 意味著什麼?
一堆故事,一堆纏繞,虛妄不實!
“ 果 ” 意味著什麼?
現實存在!
相比較起來,這才是真的呢?
“ 因 ” 是頭腦的世界,“ 果 ” 是心的世界。
如果你一直活在頭腦的 “ 因 ” 界裡,你一生有感受不完的疑問、混亂、希望、失望、失落等,那是一個塵埃飛揚的世界。
如果你活在心之 “ 果 ” 界,那兒因之塵埃落定,一切清晰、具體、確定、無故事!
所以,跳過你頭腦的因,直接活在現實存在的果裡!
不管你頭腦裡想了什麼,看看腳下吧!
腳下的世界是你唯一真實、確定和 “ 在 ” 的世界!
對我來說,我活在無因的世界,我走在唯果的地方。
因為 “ 因 ” 不能遇見 “ 果 ”,所以,我在一個表面上是因果而實際無因果的世界。
當你活在 “ 唯果而無因 ” 世界,你不得不清淨、安靜、自在、無惱等。
沒有別的可能,若無因果,故事怎樣纏繞和發生?
莫問因,讓虛妄的因,如夢一樣地飄過你的世界,如蒲公英一樣地掠過你的天空。
放眼望去,唯見腳下真實的大地,花、草、樹木、石頭、泥土——果、果、果……
安住在果的世界,活在 “ 果 ” 的世界!
對我來說,有餘涅槃無餘涅槃只是一些空無實質的名相。
自性空寂是涅槃,自性搖動出世間。
事物自己無自己,這是無餘涅槃;事物自己是自己,這是有餘涅槃;波浪的靜坐是有餘涅槃,大海自身是無餘涅槃。
涅槃這個概念是針對生死提出來的。
眾生都以為有生死,諸覺悟者經過對現象世界的如實觀察和體認,覺悟到沒有生死;針對於眾生說的生死這個概念,佛說涅槃。
涅槃是存在的實相,生死是眾生眼裡的幻象。
佛說的 “ 生死 ” 這個詞也可說為 “ 生滅 ”。
萬事萬物當體是空,沒有領受生死的主體,故佛說無生。
無生不是對生死的超越,是本無生死、生滅。
因為 “ 超越 ” 這個詞,首先意味著承認被超越事物的存在且是真的,而諸佛所證悟的事物沒有實在體,猶如空花;所以不能用超越,不能說超越生死——是本無生死,是 “ 無生 ”!
眾人所說的生死是一種未經審查、相信了很久很深的錯覺。
我喜歡實相的世界,在那裡無有生滅,但不乏觀看到生滅來去的表演。
“ 那裡 ” 不是某個地方,那裡就是這裡。
就坐在我的椅子上,我看到兩重世界:在無生的真如空間,生滅來去進行得歡!
萬象聚散離合,猶如空花,亂生亂滅。
一切圓成,緣起而有,妄計而真,這涅槃寂靜而又熱鬧非凡的宇宙海!
涅槃從不是稀缺的狀態,涅槃從未缺席,只是眾人皆在自己的顛倒夢想裡而不覺,猶如夜晚你在夢中卻不知道自己的床一樣。
涅槃是一張床。
醒悟者醒來知道了他的床,所以他永遠坐在他的床上看世界。
“ 坐床 ” 也可以說是 “ 坐在真相的地盤 ”上。
從涅槃裡看世界,看人間的一切,有無上法味妙樂,開始準備你的坐床大典吧!
有餘涅槃的菩薩可能證入人無我,但還沒消除法的真實性。
斷了人無我,不斷法無我,是有餘涅槃;人法之我俱斷,是無餘涅槃。
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不是此銷彼長的關係,你可以一邊有餘涅槃,一邊無餘涅槃。
這有什麼衝突呢?
幻象不礙真如。
坐在我的椅子上,我被涅槃了。
涅槃是一種被動狀態。
我被涅槃了,但世界依舊是那樣——什麼都不用變,什麼也沒變。
無餘涅槃是真相的面目,有餘涅槃是它最後的投影。
念頭在出沒,感受在來去,涅槃從未被沖出波。
涅槃起波了——那是無餘涅槃,確切地說,無餘涅槃並非涅槃,那是接近涅槃的使者。
那是有人問佛很多問題,為了給予一個回答,描述那甚深極甚深的真理,涅槃、有餘涅槃或無餘涅槃這樣的詞就被創造出來。
這些佛 " 詞 " 是接引你來到佛所境界的,來到後你必須把這些 " 詞" 還回去,就像昔日為過河你曾找過很多石頭墊腳,現在河過來了,你可以把石頭還回大河。
不要為自己留紀念物,留紀念物就是有餘涅槃。
一切事物當體是空,自性涅槃,不用打造。
涅槃不是一種創造物,創造的涅槃是有餘涅槃。
當你說 “ 我證到涅槃了 ”,這是有餘涅槃;當你契合了無餘涅槃,哪還有 “ 我證到涅槃了 ” 呢?
涅槃就是涅槃,它是你真正的地盤,你一生所在的地方,你最牢固、宏大、美妙的家園!
有餘涅槃是它上面暫存的幻象樓閣,佛和菩薩時常會晤的地方,經法誕生處!
有餘涅槃是菩薩在涅槃地上舞蹈,無餘涅槃是佛在那兒打坐。
兩種狀態,我皆喜歡。
有證妙覺普開的菩薩,皆能同飲此法樂禪悅。
空性大涅槃,自性小涅槃,有餘和無餘,兩者皆圓滿。
兩種涅槃說,一味妙法樂。
— 分享 —
" 傳統 ",不一定是所謂的美德!
因為我們不是在傳承 " 吃 " 的一種 " 古早味 " 文化!
修行人,不是在作小吃店,經驗不足可以結束營業!
法身慧命可能只有這一世…
你們一直打這種 " 傳統主義 " 的認知,來當你 ( 不肯改變 ) 的藉口!
那就是你們不肯放下的執著!
你們只是 " 習慣現在 " 活著的方式,其實 " 放下 ",並不意味著你就會失去什麼!
請問…你們還要執著什麼?
還有…
我一個人,並不覺得孤單、空虛,因為 " 佛 " 住在心裡…
修行,也不是為了要 " 吵架、怨懟 " 才來的!
這真是一件值得注意的事…
若你把別人當成傻瓜,你一定是最大的傻瓜。
但智者卻樂意別人把他當作傻瓜,因為傻瓜是一個輕鬆愉快的位置。
並非人人都能做傻瓜,做一個合格的傻瓜是需要智慧和慈悲的。
大智慧可以創造出一個可愛的傻瓜,深厚的慈悲心也能。
越聰明的人越看不見真正的傻瓜,而他看見的傻瓜,都是他自己身上愚昧的、等待他認識和見證的細胞。
傻瓜不需要聰明,傻瓜走的是一條和聰明相反的路。
“ 聰明 ” 意味著你在走頭腦的路,而 “ 傻瓜 ” 意味著你在走心的路,你走在感知眾生、成為眾生、成就眾生的路。
聰明是向上的,是孤立的,是朝向天空,朝向虛無的;傻瓜則是向下的,成為整體的,是指向大地,指歸真實的。
你可以做個傻瓜嗎?
不管怎樣,正在經歷的痛苦,是我們正要渡過的河。
來,以覺為船,以法為槳,以修行為渡航,讓自己最終出離苦水痛波的纏繞,解脫自在!
他人讓你痛苦是他人該做的事,你的事是消除那個痛苦。
做你該做的,苦時自度!
來源:網路…
2016年10月30日 星期日
隨曇 ( 談 )…
心理學會讓人明白自己的情緒,和有效的了解他人兼溝通,哲學則訓練小孩學會思考。
把這兩課變成如學校裡的數學科般的必修,這些人長大後,才是真正帶動社會改變的群眾勢力。
宗教和道德教育,是可有可無,因為不經嚴密思考的道德和宗教,就是迷信。
( 現今的社會,不能光一味的教孝、講善… )
先學會思考,再學道德,那個道德才是真的,那些人云亦云的道德觀念,是經不起考驗的。
先有道德,再學思考,那個思考能力是有缺陷,因為你只要一有了對、錯論,就沒有任何深造的緩衝空間了。
我有一個夢想,就是希望小學和中學的教育,就能把心理學和哲學納入教科裡面。
當然,我這個只是夢想,跟現實還有很遠的距離。
在這個夢想世界還未蒞臨之前,現在的父母們要自己想辦法了。
因為…
從究竟上說,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是 “ 無 ”。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它沒有形象。
任何對它的觀察和描述都不是真正的它,真正的它都存在你的一切故事之外。
就像我們無法看見自己的臉,我們照鏡對臉的種種觀摩,已經是它的 “ 虛像 ( 反面 ) ” 而非它自身了。
但縱然你無法直接看見它,卻不能說它不存在。
我們的 “ 心 ”、我們的 “ 本性 ”——我們的 “ 本來面目 ”,即是如此。
一切能見、所見皆是意識造作。
清淨本心,無為無不為,如虛空般地在那裡。
當我們對它 “ 認識 ” 時,化身出現了;化身出現了,它變成了我們對它本身認識的第一道障礙。
當我觀我時,化身——當作為觀者的我存在時,緊接著另一個化身——作為被觀的我也存在了。
二者之中,皆是假我。
相對那最真實的,兩者一個稱化身,一個稱報身,然而報身化身皆是幻身,並非本體。
當我們開始認識真我,它們同成真我的障礙。
把化身當作真我的是凡夫,把報身當作真我的是菩薩,相對於徹底自覺的佛來說,他們都處在凡夫位。
但菩薩相對於凡夫,足可以稱聖了,因為他們不被百千萬億幻象迷惑了。
菩薩不被百千萬億幻象迷惑,但卻被一個幻象迷惑:那就是真心或真我——他們被一個稱作 “ 真心 ” 或 “ 真我 ” 的東西所迷惑。
擋住菩薩的那個東西叫 “ 正知 ”,也叫 “ 覺 ”,也叫 “ 報身 ”,也叫 “ 淨土 ”,有的人也稱 “ 真我 ”。
然而,這實不是究竟本來,那是第一幻化。
執著於真我,就會有假我出現,然而,能被感知的真我假我同是一心化現。
執著於真我、假我,讓你不能圓滿,讓你被 “ 正知 ” 套住,而不能成為 “ 如如 ”。
執著於真我,你還在一真一幻的世界。
然而,世界實是個唯心、一真的法界。
執著於真我,你還在 “ 修 ” 的地位,唯有你變成 “ 如如 ”,修行才真正解除。
當 “ 修 ” 的概念還在,顯示著你還沒真正認識到自身的圓滿,或你還沒真正認識到生命存在的實相。
執著真我、報身或淨土的人,還處在 “ 守一 ”、“ 守心 ” 的修持中,然而真實本佛實在無修無不修。
對於有出體現象的人而言,當你不管出現什麼情境內容的出體景觀,只是注意到就行了。
注意到那都是幻化,觀與所觀皆是幻法,本觀不離能所,實不是能所。
內在的覺與諸幻象的關係,就像外在的虛空和萬物的關係一樣。
對於修行中出現各種狀況的人,我喜歡對他們說 “ 你只是注意到就行了。”
注意、注意、注意……
當該明的自明,不該明的等待。
不要深入地研究或思辨那些東西,因為那很容易讓人往幻象裡鑽。
你只是注意就好了。
注意,能讓你保持站在岸邊。
只要保持站在岸邊不溺水,不與幻象不停地糾纏,有一天你就能認出實相。
再談…
有關唯識學,我很個人的看法是:你不必太深入鑽研它,除非你準備做學問、考試用或者是極喜歡它。
否則,深鑽它,很容易入頭腦、進幻化,親近塵而遠離覺。
作為修行除苦覺悟的實際利益,意義不大。
研究唯識學而不注重覺知的訓練,那是做學問,不是修行。
因此,在這方面我並不想繼續說更多的打算。
就大體而言,我對唯識學的看法是:不管唯識學再怎樣將識心分辨,不管它將心識分別成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乃至更多更細,然而它還是一顆心。
且分得越多越細,越落入思窠與妄計。
總體而言,前五識是非想非非想境界,第六識是大幻主,第七識是大幻屋,第八識是諸幻根。
來到第八識——“ 識 ” 和 “ 覺 ” 將見一:真識即覺,真覺即識,不二不別,為真命主。
幻起又幻落,當生又當滅,本不相續生,因刹時時起,故覺有流動。
流動實幻象,迷了千古客。
覺識本是一,說識為起滅,說覺離生滅。
一體兩用性,化顯妙功德。
識是諸幻因,覺是悟真果。
帶覺入因地,便名修行者。
世上修行者,以覺出諸幻,出幻要棄覺。
出幻覺不棄,覺成大幻覺。
世間修行人,要想離諸幻,千萬莫離覺;要想不入幻,識洞莫輕著。
關於 “ 逃避 ”…
就內在的真實情況而言,對心來說,它一次一個念頭,它一個念頭一個念頭的覺知,不存在逃避或不逃避。
逃避是你的心,當下對自己說的又一個故事,只是它讓你相信了。
你逃避的感覺就越真實!
如果心不相信它,那麼,它就只是平等的一個念頭。
逃避的觀念,就是一個欺騙人心的念頭。
試問!
就算你相信,逃避的感覺是存在的,是真實的,在那個當下,如果你不給逃避;再加上一個念頭,如不去玩遊戲或看電影、電視," 逃避 " 跟再造的念頭,還能讓你幹什麼呢?
讓自己陷在一個悲傷的故事裡!
讓自己繼續受苦?
與其這樣,還不如逃避一下——看部電影、玩個遊戲等,讓自己感受好一下呢!
我們稱為逃避的行為,是頭腦在它長期的生存過程中,發展出一套保護自己的策略。
這對它是仁慈的,只是這種策略可能隨著時間的延展推遲,有效性就越來越低,以至它將不斷地更換逃避的依賴物,或等它那方式完全無效。
最終,極度痛苦中的頭腦,不得不再另尋出路——修行或自毀。
最有效或最慈悲的情況是,認知到我們自己關於逃避的真相,在那個當下認知到,在那個當場認知到,然後受益於那個認知。
於內在的世界,在一心的世界,那獨尊的世界,體會一覺一念,體會念念平等,然後過一種所有人類會悲傷、痛苦、煩惱的故事,不再對你有影響的生活。
深入內在的世界 ,體會一念或獨覺( 唯有覺 )的感覺,從所有的幻象中出來。
去認識真相,體會真相,這就是修行的內涵。
每一次受苦,每一次痛苦,每一次你的心在犯嘀咕或打結時,都是你進入它、瞭解真相的入口。
論述佛法和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為唯物主義,佛法傾向於唯心主義。
一個覺者到底是唯心,還是唯物主義?
對我來說,我是絕對的唯心主義,也是絕對的唯物主義,我沒有別的選擇,我就只能那樣。
我以心而存在著,生命是心和它一生的共舞。
我是百分之百的唯心主義,但同時我也是百分之百的唯物主義。
馬克思和佛陀有什麼不同?
一個在頭腦裡追隨和闡明真理,一個在心性上追隨和闡明真理。
我是唯心主義,還是唯物主義?
我首先是絕對的唯心主義,緊接著,我是百分之百的唯物主義。
馬克思和佛陀是怎樣的關係?
馬克思是頭腦上的佛陀,佛陀是心性上的馬克思。
一個人做足了馬克思,下一步將是佛陀。
一個人即是馬克思,也是佛陀,既生活在馬克思主義裡,也生活在佛法裡,既是超然的唯心主義,也是絕對的唯物主義,只是有可能你自己並不知道。
馬克思是年幼的佛陀,當馬克思成熟到極點,就會轉化為佛陀;而當佛陀成熟穩定後,他也可能去做馬克思的工作。
佛法包含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顯示了佛法,如果將整個真理比喻成大海,馬克思研究了浪花的真理,而佛陀闡述了整個大海。
馬克思主義哲學闡述了佛法中的妄計性、依他性,對於 “ 圓成性 ”,馬克思主義似乎還沒有觸及到。
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馬克思主義只談論了有限的部分。
馬克思主義屬於哲學,一種頭腦上的學問。
而佛法,作為理性上的認識,也可以是一種哲學式的學問;但更主要的,它是一種體驗中的經驗。
佛法是經驗式的,哲學是思考式的。
至於…
馬克思和佛陀有何不同?
馬克思主義和佛法有什麼差別?
一個覺者是唯心主義,還是唯物主義?
能困住一個人的,永遠不可能是從表面來看上去的事物,而是對那事物所派生出的念頭,及對那念頭的執著。
若不於某事上生念,亦不執著彼所生念頭,則無亂事。
我們的身體就像大地,內有地、水、火、風、空。
因為它也是一個緣起和合,所以會有種種變異。
若能完全安靜地聆聽噪亂的內心雜音,並於那些噪亂之音中,聆聽微弱的身體聲音和真心聲音。
在那裡,出現了一些情況莫怕,那只是流變中的一個環節;一切無常,一些症狀或情況會自然變去,你想留也留不住。
無常,將會時刻更新著一切。
滿足你的身體,順應你的真心,讓自己過得更加快樂。
一切安靜的人,是一切能夠聽見自己身體,及真心聲音的人,安靜的人有福了!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根據我的發現,這是真實的。
只要你能夠體認到 “ 五蘊皆空 ”,便成為 “ 觀自在 ” 菩薩了……
這是我們從 “ 法 ” 的方面來探討的。
佛法的主體內容 “ 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 ”——就像世界上任何一種事物一樣,它既不是壞的,也不是好的,它只是和合;它因緣而現,因緣而成、住、壞、空。
能造成你痛苦的是你的思想。
整個世界只有思想存在,你真的想解脫痛苦嗎?
請對你的思想下功夫。
當你對自己的思想下功夫,來或去,有或無,好或壞,都不是個問題。
一切事物的出現,只是為了讓你認識到自己,你獲得了一個觀察自己的機會,當你能夠將自己置於觀察者的位置,那和樹上的葉子,落入水面所產生的漣漪一樣,就沒有什麼不同分別了。
以上是我的經驗,供有緣人參考。
來源:網路…
2016年10月28日 星期五
心生人象
沒有 “ 前塵 ”,就沒有覺知。
也就是說,離開一切事物,即無心。
當沒有 “ 色 ” 時沒有色心,當沒有 “ 受 ” 時沒有受心,當沒 “ 想 ” 時沒有想心,當沒有 “ 行 ” 時沒有行心,當沒有 “ 識 ” 時沒有識心。
也就是說,當你五蘊無時,心也無。
當色身消亡,心無須再繼續顯示它自己,它沒那個必要。
因緣不能生心,但因緣能夠顯心。
當 “ 因緣 ” 散去,心還回它的無。
心本來就是無,非有非無之無。
修行是 “ 自覺 ”,你必須 “ 自 ” 覺。
我們該不該修行?
該怎樣修行?
這不用你想,你的因緣決定著,你該走你既定的路。
就像將一杯水倒在地上,雖然水有無限的流向可能,但地勢、地形、水量等因緣,決定著一杯倒在地上的水,只能流出一種固定的 “ 形態 ”。
真心無性,無性是性。
因其無性,故能萬用。
於所用處,心性乍現。
不用之時,無心無性。
悟其無心無性之時,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從上以來,一切大菩薩得,一切佛得,餘則不能。
真心者,非言語所能引見,非自證不能見了。
見真心時,真心在一切處。
何以故?
非心不能見一切,非一切不能顯心。
佛教所說的 “ 中陰體 ” 是什麼?
它真的存在嗎?
在我看來,一切非色都是中陰體,比如,你頭腦中 “ 想像的人物 ”、你的 “ 感受 ”、你 “ 內在的變化 ”、你 “ 內心的概念、判斷 ”……都是中陰體。
也就是,五蘊中,除色陰外,其餘四陰都可稱為 “ 中陰體 ”。
它存在嗎?
猶如夢境,非存在,非不存在;這種說無還有,說有無處可捉的存在,就是 “ 中陰體 ”。
猶如…
無常是個很深的假象,諸佛隨順迷惑中的眾生說無常,諸佛為醒悟的菩薩說常。
較之於無常,常更加接近真相。
說到最究竟,一切法離四句、絕百非,超言絕語,自性寂靜!
修定要修到什麼時候算得真定?
見一切法是常,而不是無常;修慧要修到什麼程度算得真慧?
見一切是常,見一切非常非無常!
諸法的常,不是你修為的結果,是諸法本來是常;因為我們著相起自性見,才看見無常。
若是不迷相、如實看待事物,則天下無萬種法,亦沒有生滅。
故萬法成一法,一法不生不滅。
對於觀察事物的本體( 心 )——若我們息了自性見,不隨相流轉生滅,自然得本來慧。
心的本來慧也不是你所造就的,是你息了日日逐相的心,自知自現的。
所以,修慧不必造作,息心回本即可;修定不是造定,認出本來即得。
定是真理,慧是真知,一旦你認出這二者,就沒有誰能夠毀壞它了。
就像礦石提煉成金子,就再也回不到礦石;木頭燒成了灰,就再也變不成木頭一樣。
菩提即慧,涅槃即定,諸佛菩薩經由對定慧的修持認出,就再也不會失去它們了。
諸佛菩薩擁有涅槃及菩提,如同萬物擁有它的本性及本性的一切一樣。
定是諸法的真理,慧是對真理的真知。
能知真定、得真慧者,即身成佛,不在來世,當下即是!
有情的慧從未失,一切法的定從未變!
所謂得者,實是未得;所謂失者,只是迷失。
諸法自定,諸慧自生,因緣具足,一切自明。
如水中現月,如鏡中顯像,如空中花開,如夢中見色。
如夢如幻,至趣至樂。
就像:
我想說的是,你們是怎樣理解 “ 佛陀 ” 這個概念的?
難道…
它是指一個具體的、特定的、物質形態的身體存在,還是指一個無相的、普遍的、根本的、超精神的 “ 心 ” 存在?
弄清這個概念或這概念所表示的是什麼,是非常重要的。
對我來說,佛陀是內在的,找尋佛陀必須從自身開始。
否則,你遇見的並不是佛陀,而是能迷失你心性的假像——最逼真的幻相!
人們將 “ 佛陀 ” 理解為,兩千五百年前誕生在印度,他是淨飯王的兒子。
在我看來,那只是一個象徵,一杆標誌,一盞修行海上的航燈,一例最顯然又最隱藏的比喻,一個活生生最世俗又最超世的人類的故事。
就我的認識來說,佛陀從沒有消失於世。
也不需要別人告訴你,誰是佛陀,佛陀在哪?
當你開始修道,當你認出存在及自己的實相,你知道佛陀就誕生在自己的 " 家 " 中。
在我眼裡,我們的色身,只是無相之身的一個象徵、一個表示,當你認出它,悉達多和你並無差別。
當你認出自己的本質,你和悉達多相同的部分並無差別,而差別的部分也並不重要。
— 分享 —
粉久以前就聽說過,這人世間有兩種事,最難分得清楚,第一種是愛與恨,第二種就是恩與怨。
起初時,搞不懂,認為愛就是愛,恨就是恨,恩是恩,怨是怨,沒有什麼分不清的。
後來,隨著時間長久,經歷的事情多了,漸漸地覺悟到一些道理。
先不說愛恨,只談恩怨,什麼是恩?什麼又是怨?
以前,一定會說恩是恩,怨是怨,現在看清的是,恩的確也是怨,怨的確也是恩,是同時並存,也同時消亡。
恩恩怨怨,在人世間,誰也說不明白。
— 波文 —
有時候我們看到或聽到一些他人不幸消息的時候,雖然心中生有同情。
但是我們會想到,這是他自己業力所感召的,這是他的果報。
所以雖然心不動念了,但還是會想,這是不是另一種冷漠和麻木?
是啊,想想我們作為大乘修行人,要心懷慈悲,所以不要冷漠。
你知道這都是他自己業力的感召,是他自己業力現前,這叫覺知,不叫冷漠。
若是我們能力所及的一定施以援手的幫助。
有這樣的慈悲之心,不叫冷漠。
目前肯定有你解決不了的問題,但是要知道這也是他個人的業力,你心裡明白這樣的道理,這是一種覺知,不叫冷漠。
我說的冷漠…
是冷淡無感地漠視你的存在!
( 就是明明知道,不幫忙表述就算了!
更有些是為了保全對自己的利益,而成為加害者的共犯!
還冷眼旁觀看著,你被無言的對待… )
念頭…
當你堅固地相信自己的想法,就成了是百分之百的愚癡者或暴力的邪教徒。
堅持一個念頭想法之力量是驚人的,如:一場長達數十年的夫妻間的冷戰;或一場數百萬人生死存亡的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可能就起於某位妻子、丈夫或某個國家領導人刹那間相信了自己的一個認知想法。
人們看來似外部的鬥爭,其實只不過是自我內在 “ 信念與信念 ” 鬥爭的結果。
相信一個念頭使頭腦充血,每一個念頭都代表一個頭腦,當你相信它,你在試圖將虛假變為真實,並在做瘋狂的、無畏的、不可想像的努力。
頭腦是孤立的、分離的,每當你能量上到頭部,你將面臨孤軍奮戰的狀態,體驗孤獨、壓力或危險的感覺;當你落回,像雨點掉入大地,你體驗和平、美好和自然。
人類的一切問題都是意識產生出問題,解決好意識問題,則無問題。
無問題,才開始接近本性的狀態。
你想體會自己本性的生活嗎?
超然在 “ 色、受、想、行、識 ” 之上!
如何做到?
一一如實觀察,並安住你觀察的結果!
徹底解脫,不著一物,不離一物,即體是有,當體是空。
非無念、亦非非無念,五蘊在身周轉,如蓮花開旋,而你只是靜靜的看。
煩惱,有時是自己想出來的;痛苦,則是與人比出來的!
現實中,我們都習慣,讓別人看到 " 偽裝 " 的幸福?
事實:
( 粉多人喜歡,用已經," 過去式 " 的認知邏輯語言,攻擊人!)
在意見與意見到對峙時,有些人會採用一個叫做人格打壓的方式。
舉例,你用了過度嚴厲的方式,體罰孩子,有人看不過眼,就跟你說了一些 " 現代科學 " 教養的模式。
然後,你會生氣的認為,自己教孩子要得你管,而脫口說出:『你以前坐過牢 / 你曾經在學校是問題學生,你教的東西就不能採信。』
還有,你家的長輩們也常會冷眼冷語的說句:你,小的時候,不是也是這樣!
又或者一些宗教人士在討論著道德的課題,你發出了對道德的看法,宗教人士就說:『宗教就是導人向善的,你都是個沒宗教信仰的人,你的道德理念肯定會有問題。』
又與人講道理時,對手說你是個講粗口的人,講粗口的人的價值觀和腦袋不是文明人,所以你的道理是不文明的。
又或者與人辯論時,你的對手說你連小學都沒畢業,你的言論肯定有問題。
但,事實上,就算是一個小學沒畢業的跟你辯論,你是講道理的人,就要找出他言論上的漏洞來挑戰,不是拿他的身份來批評他沒資格。
同樣的這些人,若覺得對方的社會地位或資格比他高,就會說你不要以為你有錢,有讀過幾年書,你講的就都很厲害。
確實的,跟上面例子一樣,一個人是沒讀過書很窮的人,或者是有錢有讀過書的人,我們都不是看他的身份和錢財,而是看他講的話有沒有道理。
意見不符合你的價值觀時,拜託尊敬一下自己,不要用打壓人格的假邏輯來否定對手,不蘭…你只是在證明著自己是腦殘!
來源:網路…
2016年10月23日 星期日
阿,來耶!
發現,在一個無夢的寤眠醒來之前,“ 我 ” 不存在,“ 世界 ” 也不存在。
但當我醒來的刹那,“ 世界 ” 和 “ 我 ” 同時誕生。
世界和我誕生的頻率那麼近,以至於讓我覺得,“ 世界 ” 和 “ 我 ” 是同時產生的。
然而,如果你仔細地辨析,“ 我 ” 是早於 “ 世界 ” 產生一點點的 ( 這裡,“ 世界 ” 是指一堆形象的組合,“ 我 ” 是指意識、頭腦。)
這個 “ 一點點 ” 的細微差距,如果沒有特別的察覺和觀知,你幾乎辨識不出來。
但如果仔細去覺知和辨識,你是能夠注意到它的。
這就是意識和阿賴耶識之間的 “ 距離 ”。
如果注意這個 “ 間隙 ”,你能夠認出 “ 意識 ” 和 “ 阿賴耶識 ” 的不同。
在一切 “ 有 ”——“ 世界 ” 出現之前,阿賴耶識最初與虛空相和合。
在 “ 有 ” 出現前、在與 “ 虛空 ” 相合的刹那,是你認出阿賴耶識的好機會。
一切是阿賴耶識的變現,意識是它的第一個產物。
當意識出現,世界就出現了。
有智者說 “ 一切是阿賴耶識的變現 ”,這並不是說阿賴耶識製造了某種事物——像工廠生產某種產品一樣——而是,阿賴耶識以 “ 反應與反映 ” 的方式,創造出這個世界一切萬物的形相,如同萬花筒創造和顯現出那花色的世界一樣。
阿賴耶識並不十分 “ 主動 ” 地創造什麼,因緣聚足,它只是慷慨地反映那幻象。
因緣有著無數無量,所以阿賴耶識所反映下的世界及事物就有無窮無盡。
這看起來好像阿賴耶識裡 “ 已包含 ” 一切,但實際阿賴耶識什麼也沒有。
無論看起來在它裡面升起或儲存多少形象,它純潔簡單的只如一面鏡片。
鏡子以一種無為的方式參與相 ( 象 ) 的創造,更多主要的創造因素由因緣和合達成。
阿賴耶識對世界的創造也是這樣。
事物在產生之前——它的相出現之前,因為它以一種超越有,也超越無的不可言說的在而存在,所以那看起來像是,包含一切可能、包含一切因、包含一切果……
然而,那只是一種非無之無、非空之空、不可言說、不可想像、語言及意識的觸角無法深入的。
在一切萬物的背後和外面,我認識到我是純淨的存在,我不由什麼而創造,但我是基於什麼而顯現。
我百分之百地不是這個看得見的形體,是那無形象無名字。
無形象無名字,並非它是無。
它與一切萬物共和。
它不是物,不離於物。
如果你找遍全世界也找不到它;但當你感知它的存在,它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
你的意識觸及到哪裡,它就 “ 提前 ” 出現在那裡。
它總是比意識更前一些出現在一切裡。
你不可能捉到、聽到或看到它,但你知道它的存在。
因為,你就 “ 是 ” 它。
所以雖然你捉不到它、看不到它、聽不到它……但卻能到處遇見它。
它醒來認識它自己——透過它的第一個化身來認出它,是它有別於萬物的第一個特點,這也使它成為萬物之主和萬物之源。
它絕對沒有任何形相,所以也無所謂它是 “ 定相的 ”、“ 不定相的 ”、“ 定性的 ” 或 “ 不定性的 ”。
因為它是 “ 無 ”,它超越了一切 “ 有 ”。
它所創造的世界——“ 有 ”,是不定相的;然而,以意識作為它去認識它的創造物時,它卻糊塗地以為那是 “ 固定的 ”、“ 唯一的 ”。
作為頭腦,我們就是這樣迷失於這裡的。
它沒有形象,卻看起來有很多形象,這被稱作它的 “ 百千萬億化身 ”;它沒有名字,卻有無數無量的稱呼——佛性、佛、如來、自性、阿賴耶識、真覺、真識等,這都是對它的命名。
但無論它賦予和展現給它自己多少名字和形相,它一點也不收藏、儲存或認同,什麼也別想真正親近它、沾染它或污染它。
它是絕對的純淨本身。
而它,就是你、我或任何一位有情眾生的本質——本來面目,我們迷失已久的本源。
從它的角度所看到的世界是微妙的。
將自釋一切自己頭腦產生的困惑,將自消從自己內在升起的一切迷障。
自除一切細微惑,阿賴耶識,即是答案和疑問的源頭,諸聖空行起舞的地方!
就像:
一朵花透過枝頭而來,
它把自己的美呈現出來,
它把它的自然放在枝頭,
與所有的存在……
它把芬芳交給了整個存在,
有一天,一陣風來,
它從枝頭上掉了下來:
那麼美,那麼輕盈,那麼優雅……
它死了?那樣純淨——
不含帶一點兒執著!
它死的很寧靜、優美,
正如,
它出生時一樣——
優美,寧靜……
一朵花是那麼完美,
從開放到掉落。
它的那一生,根本不叫死,
而是從一種生,進入了另外一種生的現象;
那朵花應該就是你,是我,
就應該是我們每一個覺知的生命。
這就是整個美的全部:
一朵花,
透過枝頭而來……
現在,它
又把它所有的交給了存在。
一朵花透過枝頭而來……
對於一個活的很完全的人,
生就是死,死就是生,
因為生死完全變成了 “ 一 ”,
你可以任意翻轉,
但都是它。
再來:
如果真心有一片刻缺席,那麼,將沒有你和你的世界;如果幻心有片刻不被生出來,那麼,將沒有你的感知、你的一切。
因此來說,任何時刻,真和幻從沒消失過。
只是,當你失真時,你處在完全的幻裡;而當你認識到真性,你可以在真裡看 “ 空花結空果 ”、看 “ 空花旋舞 ”。
真和幻的關係是:如果沒有幻,就不會顯真;當真被認出來時,真已成幻。
當我們談論真和幻,真和幻二俱成幻。
如果你仔細地追尋真,你將指不出來;但如果它真的沒有,那麼,是誰生出的幻?
所以經云:“ 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 ”。
真心是存在的,但它是如同空一樣的,當你尋找它時,它所展現給你的永遠是百千萬億化身——而它自己,你永遠也無法親自看它一眼。
你看見的…只是它幻化出來的相(或象)。
我是真心還是幻心?
當你覺醒而來,你是真心;當處在幻象之中,你把幻象當自己。
如同在夜晚的一段夢中,當你沉入某段夢,你是你那時刻夢境裡的某種身分,但當你醒來,你切換到另外的身分。
你以為你醒來後的身分是真的,但那依然是假的。
只不過,那假顯得更為真實。
我心痛時,真心在哪?
真心就在那兒,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痛時,幻心在哪?
當你不痛時,幻心也在那——只是它這一次幻化為 “ 不痛 ”、“ 平靜 ”、“ 安寧 ”、“ 喜悅 ” 等。
在生命當中,每時每刻,真和幻不離不即,不即不是。
真不壞幻,而幻無力壞真,所以真和幻永在一起,就像雲朵和藍天在一起一樣。
“ 佛法在世間,不破世間法 ”,也是這個意思,真不壞幻。
從某種意義說,都是指我們的覺性或性覺,當我們未認出它時,我們不得不 “ 顛倒夢想 ”;當我們不知道它的存在,我們的幻,我不知道在何處安立。
所以,縱然你如何掙扎、努力,你就是無法安定,因為當你代表幻而存在時,你心不得不游移不定,因為幻本質是不定的。
而當你認出了真,幻再也欺騙不了它了;而當你 “ 是 ” 真——作為真而存在,幻再也無法動你;因為那時,沒了真幻二分,一切皆幻,一切也皆是真,一切亦幻亦真。
有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處在幻裡,還是真裡,當你處在幻中,你如何知道自己處在幻中了呢?
心痛、痛苦、焦慮、緊張、害怕等這些情緒就是個提醒,每當它們出現,百分之百,至少你一隻腳踏進幻象了。
在完全的幻裡,你將體驗到無根的感覺,心痛、痛苦、緊張、焦慮等佔據了你的全部;當你從那些情緒裡醒來(開始有覺性),你一腳踩在幻裡,一腳踏在真實裡,這個時刻你雖然 “ 痛苦 ”、“ 擔心 ”、“ 害怕 ” 等,但有了些根基,這種狀態就是你說的 “ 不帶念頭的看著情緒或心痛 ”。
但你知道,當痛苦產生,你百分之百地深入了幻象;如果你紮根在真相中,痛苦不可能升起。
如果你完全在真裡,你不會升起那些情緒。
人們常說,修行是 “ 借幻修真”,“ 以真除幻 ”。
實際上,真不用修,幻不須除,那只是一個實實在在認出它們的過程。
我們可以看見鏡中的表情或行為,但鏡子本身並不具足這些表情、行為和顏色,這些映象也不會一直留在鏡子上,最初不存在、中間不留駐,之後也不會去到其他地方,但我們也不能說他不存在,因為因緣和合,而讓我們能在鏡中看到自己的舉止。
然而鏡中之物並非真實存在,不如我們所見一樣的具足實義。
因此本質上,鏡中影像、表情、動作等,本質都是不成立的,不像是我們理所當然的、視為的真實狀態,但因緣和合下我們可以看得到,因此我們也不能說這些映相根本不存在!
不蘭…
任一位優秀的佛教老師講的再好,也不能帶你親自遊一遍佛土真界,這還須藉你的眼、你的心、你的六根親自目睹一番。
諸佛只能指路,在諸佛所教導的八萬四千條方法道路上,擇一適合你的,就在你真實的認出它們時!
修行之人,觀一切外法如觀夢;觀一切夢,如夢是夢!
不計較有無,不判別虛實,若思若念,知之而已。
不樂真,不厭假,觀一切法時,如法是法,不於境上生心,不於心上著境!
也就是說,無論白天黑夜,凡人心眼所見,皆是識情所成。
所不同的是,緣不同,和合不同,所現境界不同。
但無本質差別!
三界唯心,一切識造,所現境界,非真非假,非有非無,皆離二邊。
還有…
一切作為皆從本性(自性)發出,因此,一切作為都可以成為,到達本性的橋或跳板。
在你沒有體會到自己生命的本性是什麼之前,你很困惑,要到達真理的國度( 自性的國度 )你無路可走;甚至你所有的作為都導致相反,都在讓你適得其反而不是如願以償。
就像你站在一片一望無際的原野上,你往哪兒走都是路,且條條都相等;當你沒有行走的目標,沒有行走目的地時,更感如此。
要到達你真正想去的地方,所有的路都是障礙,所有的走都在背離它。
你生命中的每一次作為,每一個動作,每一次眨眼,甚至每一次呼吸,都和真理的國度相連。
每一個發生,每一條路都能到達你的本性;每一條路都相同,且等距。
這是一種怎樣的神奇的生命?!
要到達本性,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條入口;見、聞、覺、知、嗅、嚐,是六條道路。
因此,當你真正知曉本性是什麼,任何一件事物,任何一根動用,都能將你帶回本性。
平凡的世界:六條進入自性的路…
六根對於心來說是平等的,因此,見聞覺知對於到達心性是平等的路。
還原事物的平等性——是更容易接近道的方式,無始以來,人類修行史上,不管是誰第一個強調或誇大性的重要性與神秘性,他都有點困惑了。
太陽底下本來萬事萬物平等,你非得挑出一樣說它比別的事物更重要或更特別,且還十分堅信,你是不是有點困惑了?
在我看來,對於修行者或修行,還原事物的平等性,比強調某樣事物的特殊性或重要性更接近道,或更容易進入道。
體會天底下每一樣事物的平等性,是進入道和認識道的重要方式。
對於修道者,破和立都是困惑!
困惑的人將某一樣事物,從其他平等的事物中,拉出來並樹立不同。
如果你清晰,你把它還回!
將不平等的變得平等,將重要的變得不重要,將神秘的變得坦白,將神聖的還回普通……如此,你在接近道和自由。
萬事萬物是平等切入道的方式或道路!
唯有把道還回它的本來,你才能接近或進入道。
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讓萬物回到道的方式。
我們的心有六張嘴——“ 眼、耳、鼻、舌、身、意 ” 對它都是一個口,由 “ 色、聲、香、味、觸、法 ” 六料來做成。
用任意一張口,帶著覺知,享受這每一種調味,這就是修行者的生活方式。
難怪,偶會醬月半!哈哈哈哈…
修行——最重要的,是穿過頭腦的雲霧,直看見眼前的真實。
時時和最真實的事物在一起,就是保任;而保任是整個修行的主要內容,保任才叫作修行。
頭腦的雲霧,是指它裡面的思想或故事;思想或故事,在這裡是同義。
頭腦是一條河,故事或思想是它的河水;故事的這邊是此岸,故事的那邊是彼岸。
修行,就是要訓練我們的心,直接從此岸跨到彼岸,不能落在河水裡。
在頭腦從此岸到彼岸的過程中,思想的雲霧退去,沒有故事、不受故事阻礙的活著,那叫作清醒,那叫作清晰,那叫作理智。
我們都是情緒化的人,
情緒化的人,都是河水中的人,
河水中的人,都是受苦者——
諸佛所謂閻 " 淹 " 浮堤眾生。
分享…
記得,時光越老,人心越淡。
冷感言:
1)所有 " 斜 " 教教主的性格,都是小孩的性格。
2)斜教教主會對自己的信仰有不確定的想法,所以才急著要把自己的信仰散播出去。
3)給人很多夢想,就是減弱他意志力的辦法。
4)所有的人生,是宿命論,同時也不是宿命論。
5)教主級毒辣思想是,進;可招攬信徒,退;可悟出真我的一個課程。
呵呵呵…就像粉斜二的 " 艾ㄟ素 " 理念!
來源:網路…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