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

再釋心經:觀自在


心經者,心印也…

心經者即是心印。

諸修行人以之印心,以心印之。

凡有能以心印之者,印之以心者,皆明佛心,修行至佛所矣。

觀自在者,“ 觀 ” 本自在。

汝之本觀,於諸幻象中是最自在,好也觀,壞也觀,夢也觀,覺也觀,晝也觀,夜也觀,一切時觀,觀觀無礙,沒有誰能夠鎖定住觀,沒有誰能夠障礙住觀。

於萬法中,“ 觀 ” 最自在,故名觀自在。

能得此心者(此觀)者,即名觀自在菩薩,凡知自己從上以來恒是本觀,復又以本觀現世作為者,即為觀自在菩薩。

行深者,向一切幻象的深處走去。

波羅蜜多者,諸法之實相,空有之居處,諸佛之所往,菩薩所集處;六道出離所,凡夫之夢想,涅槃之花蜜。

照見五蘊皆空。

照見者,菩薩與諸佛看待事物的方式也,以照而見,以見而照,直視諸幻,不曲不陷。

五蘊者,萬法之別名也,色法非色法之總稱。

空者,當體是空,不壞所有,即所謂諸法無自性也。

菩薩成佛,觀見一切法諸當體是空,自性涅槃,故名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者。

一切法無自實體,無我無物,苦從何起?

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附焉?

法法為空,苦何不空?

苦即空性,沒有自體,故能度也。

能度之者,無有能度,無有所度,自性空故。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體本空,故不異空;見空即色,故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體本空,非滅為空,色空不二,實然是也。

一切色是空,空色亦空,一切空色,覓無自體,故曰色空皆空,空色不二。

受想行識,同於色法,法法不實,無排遣也。

舍利子,聽法物件,一切能捨能利者,皆名舍利子;喻為一切修善向樂趨真者也之別稱。

是諸法空相。

諸法者,天地一切,無有剩餘。

外之一切色法,內之一切蘊法,皆是空相,當體即空,無有實際。

環視玉宇,心與非心,皆依緣起,無自無他,逮無實體,故說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三對六不,道盡法體法相。

法本無生,因無實法。

無實法受生,何有生也?

故曰不生;不生者何滅?

故說不滅。

不垢者,法無實體,何物罣之,罣之何物?

無人能與虛空掛物,法同虛空,故法不染。

不染者,即不垢,名曰不垢。

因染說淨,若都無染,何得淨名?

故說不淨。

增減者,空不增減,都無實體,誰來增減?

法體當空,無有受增減者也,故說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空中無色,非無色相。

言法法當體性空,綜觀實際,遍見一片空。

見一切空,並非一片白(無)。

萬法色自在,不礙遮空性也。

凡人眼睹色界,不見空性,被色所盲;諸佛遍觀,空色二不,二俱同在,不相妨礙。

此是空中無色之實際。

因色有非色,色若於空中不礙,非色亦是也。

受想行識當體實空,不變其相,與空同類,是故亦說空中無受想行識。

此段是諸法之具解,謂五陰、六入、六塵、十二處、十八、十二因緣、四聖諦,以及覺者。

色與非色,一切自性是空,當體涅槃,可別有餘物不是?

遍尋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及四聖諦,以及妙明真心,皆無例外。

各各遍檢,皆無自性。

故說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盡一切無也!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遍尋法界,菩薩摩訶薩,見萬法皆無實際,法法不可實得,因知一切萬法實不可得,故不再強想得之、留之、藏之、執之,物來則用,景來便看,法流心中,來去通暢,如影來去於鏡中,如物生滅於虛空,一無留礙,故曰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因心無礙,所遇不拒,常無波瀾。

有波亦虛,如夢如幻。

心無實波,恐怖不起;恐怖不起,亂意不生;亂意不生,倒行不立;倒行不立,故無顛倒夢想。

無顛倒夢想,即是究竟涅槃。

明心如鏡,虛波如影,誰能壞涅槃之究竟也?

諸佛之心,無人能害。

時時涅槃,瞬瞬不息,生無所生,涅槃妙景。

三世諸佛。

佛無三世,超時空也,萬法之源;假說三世,隨順眾生。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依覺悟之緣力,萬象迷霧,得照開解。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實無所得,得所不失,法與法性,恒住世間,各就各位。

法與法性,曰阿耨多羅,覺與覺力,名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照迷開解,大夢初醒,覺悟之功。

心之能覺,意之能悟,實在大神;萬幻掀開,一切明朗,實在大明。

念能開心,如咒起屍,心地般若,能令心舞。

般若吐智,涅槃能生,波羅蜜多流溢,所流密語,實是咒中最咒,妙力難言說。

覺明消苦,不在話下,般若升起,癡暗退去,覓無苦惱蹤影。

故佛心生此一句說。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菩薩飲波羅蜜,法喜充滿,受益無窮,自所嚐樂,亦想告人,故說:去吧,去吧,你自己也涉過心地重重幻河,見得法界實相;飲一口能王花蜜,讓一切苦散去吧,你這堅持不懈尋找智慧實相的人!

善知識:昔佛言教 “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三句十二字,可作法印;今此心經,二百六十字,可作心印。

心與法者,當名不別。

若別說之,一言有情,一言無情。

法為有情世界之心數,心為無情世界之法主。

三法印是無情器界之心經,心經是有情心地之法印。

換句話說,三法印與心經,一個是客觀世界的法印,一個是主觀世界的法印。

一者印無情之法,一者印有情之心。

是故我說,心經即是心印也。

修行眾生,佛果得不得?

世界明不明?

道理通不通?

以心經之印印之!

如是見解 “ 自性 ”…

換用簡單的話說,自性便是 “ 個體 ”。

實相是,實際並不真的存在個體。

個體是眾生虛妄分別、著相堅執而成。

當沒有個體存在,怎能有 “ 我 ” 的自性和 “ 眾生 ” 的自性呢。

我相、眾生相,皆是幻化,本無實有,但諸佛隨順眾生的認識,而說我、說眾生。

一切事物並無自身,這就是它們的特性。

這種特性,諸佛稱名為 “ 空 ”。

所以,諸法的自性,便是空性。

一切事物的自性是空性,怎能問我的自性和眾生的自性,是同一還是同樣呢?

“ 自性 ” 一詞,一般眾生常作兩種理解:一是指事物的自體,若是指自體,即是指 “ 自我 ”!

二是事物的特性,若是指特性,此性便是無我、空。

就後者而言,“ 自性 ” 一詞等名於 “ 真理 ”!

之於佛教,事物的真理是什麼呢?

三法印。

三法印,便是諸佛對事物共同特性的描述。

換用 “ 自性 ” 一詞來描述三法印,應是這樣:自性不生,自性無性,自性涅槃,自性寂靜!

任何事物都具備這些特點,故一切事物的自性是相同的,是同一自性!

宇宙中並無個體存在,當沒有個體存在,整體也不存在,因為整體是相對個體而生的。

一切諸法自性不生,一切諸法自性無性,一切諸法自性涅槃,一切諸法自性寂靜,菩薩摩訶薩應作如是見解!

— 分享 —

安全感的 " 心理 " 關係…

維持感情 —

男女關係裡,雙方都需要安全感,但,不是絕對、完全的安全感。

絕對的安全感,會讓感情出現危機。

這不是人生犯賤的,而是人的腦袋在隱約的少量不安之下,才不會墮入大安懶散的陷阱。

但,這個不安,不是當事人直接做,而是間接的被意味到。

直接的意思就是當事人,會對其他異性有所舉動,意味的意思是當事人沒有任何舉動,不過當事人的伴侶知道,當事人還有被其他異性『想要』的市場。

性關係 —

有網友問起交女朋友後,若發現在床事上女方比較保守,如何能夠把她改過來?

如果她需要改的空間很大,也就是說跟你的需求想去甚遠,或是數量或質量,我不會建議你要去做一個這麼大的工程。

你是她的情人,不是她的保姆兼教練跟主管。

發生這種事情,不要耽誤人家的青春,更加不可耽誤自己需求。

華人有個偏執的思想包袱,認為因為女方的床事差強人意而跟人分手,是非常要不得的,所以會想出一些很狗屎的理論:她改不了,你自己就學會改變自己的需求。

你的需求不會因為你想改,就改掉。

然後,你自己就粉他奶媽的娘,為了負一個狗屁責任,變得跟一個你不是很想搞的女人在一起,是自欺欺人的行為。

分手肯定是痛的,就算不是為了性事的理由而分手,也一樣痛。

不要騙自己騙五年十年後,忍不下去時才分手。

當然,同理的,女人找到一個男的,他的性事若也不能達到你要求的及格標準,也不要耽誤人家的陽具。

華人那套『男女關係裡,性不是最重要』的思想,是誤導下一代的。

三、四十歲的夫妻,不能說性不重要,除非兩個人已經是不再有性慾。

更多的時候,是這些夫妻對自己伴侶沒有了性慾,但,他自己有沒有性慾,他最清楚。

千萬不要把自己對伴侶沒有了性慾,誤解成『男女關係裡,性不是最重要的!』,而是你和你老公 / 老婆的關係裡,性慾已經沒有了。





















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