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8日 星期四

心經 = 自性的故事


在我們的自性中,覺稱佛,正念稱菩薩,諸妄念稱眾生。

在你的內部,當念頭和念頭打架時,誰感到受苦?

當然是覺知和正念了。

若無覺知,即同無情;若無正念,痛而不知。

如今,當你在糾纏,當你痛苦煩惱,你的覺知歷歷清明,你的知念時時反映。

智慧不在經書中,也不在心裡,它存在因緣和合中,在心和書相遇之前,智慧既不在書,也不在心裡,它以自性的形式存在於 “ 空 ” 中。

有人說智慧存在於古老的經典裡,有人說智慧存在於人類的心裡,然而智慧既不存在於這裡,也不存在於那裡,它只存在因緣和合中。

當心與物觸,智慧即生;當心與物離,自性歸空。

萬物的幻化是相,萬物的本質是性,因緣聚足以前是性,因緣聚足後是相,然而相生時性不滅,相滅時性仍在。

性者無相,相者性變。

萬事萬物皆是智慧,它們皆和 “ 智慧 ” 誕生和存在的方式相同。

對我而言,修行是為滅除苦和苦因的。

如果一種修行,不能止息我或我的痛苦,我不修它。

我修行,是為去除點什麼,不是得到點什麼。

如果是為得到點什麼,那會縱容貪婪的心,滋生苦和苦的因。

探尋事物的真相,安住在真理中,不被自生的幻相所騙。

我想,這才是我想要的呢!

以我所知,佛教經書講的都是自性裡的事兒。

因此,當閱讀它們時,在自己的自性中尋覓佛菩薩境界,不要向外作物質化的世界的想像。

如若那樣,心迷於物,錯失佛意。

因為內在無形象且無法獨立存在,因此作內在的描述時,必須借助於外在的諸相。

所以佛菩薩講這些內在的事時,作了大量的比喻,借用了諸多外在的場景。

但即便如此,讀經也不要作那種外在的、表面的、狹隘的思想。

外在是內在的象徵,藉著象徵找尋真相,但不要被象徵本身所迷惑。

“ 我讀經書,經書即我。

經裡世界,即我眼前世界,無二無別。”

當我們有這種認識時,經書中的文字符號對你是一種智慧……

若問該怎樣修行?

沿著佛陀走過的路,走一遍吧!

苦和苦的止息,也是我所關心的事。

我為它而工作。

— 分享 —

這個世界不符合所以人的夢想,只是有人學會了遺忘,有人卻一直堅持?

遺忘的,又回去過和原本沒有差別的人生!

世界不會為我而轉,但多好!

我學會為自己旋轉!

ps.

有一個聲音,在質疑 " 心 ",說:您安定下來了嗎?

有一個聲音,在怒斥 " 腦 ",說:您不要一直亂想!

還有一個…默默不語的在抿嘴笑?




















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