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8日 星期日

未名觀


印度哲人克里希納穆提說:“ 認識自己就要觀察自己,在你和別人的關係裡知道自己實際上是什麼。”

就像…

覺照和觀察有什麼區別?

是不是微妙到要自己親自去體會才行哪?

通常,我們說 “ 觀察 ” 時,它帶有 “ 思維 ” 在內,強調的是對觀察物件的瞭解和洞達。

當修行人說 “ 覺照 ” 時,它強調的是 “ 出離思維,回歸本體 ”。

換句話說,觀察的重點在於觀察對象上,覺照的重點在觀察者本身上!

當你觀察時,“ 觀察 ” 完全把你的注意力吸走了,它是把人引向外的;覺照則相反,它把你引回你。

覺照不落入思維的巢窠,而觀察完全是在思維裡遊動。

覺照讓你 “ 是 ” 生命的本覺,而觀察讓你落著於所覺上。

觀察讓你失去自我,但覺照讓你保持超然的獨立:與萬法為伍,不與萬法同一!

觀察的體會,幾乎人人都有過。

例如:小孩專注地觀察地上的螞蟻,農民看田裡莊稼的長勢,工人熟悉一種機械技術,科學家研究一種現象等。

但覺照的經歷,卻不是人人都有的,如果不是修行者,很少有人去注意或有過這覺照的體驗。

也因此,要想體會出覺照和觀察的不同,必須親歷!

覺照的快樂和成為覺照的快樂,與觀察的快樂完全不相同。

觀察的快樂是讓你 “ 忘我 ” 的——就像喝酒,覺照的快樂讓你越來越 “ 清醒 ”——就像從夢幻裡醒來。

觀察的作為把你引入無意識,而覺照則讓你越來越有意識。

觀察把人向外引、向下引,而覺照則把人向本體引、向超意識引。

觀察是下墜的,覺照是升揚的。

觀察是凡夫常行的作為,覺照是修行人常行的作為,二者皆是有為法。

修行人要想實現真自由,修破有為法,來到無為法,才能真正自在。

若不然,只稱為思想家——念頭堆裡的夥計!

覺照是出離觀察的,覺照是觀察的反方向!

還有…

需要承諾才會安心的人,是沒辦法活在當下的人。

不管是商場或情場,能夠坦然接受承諾的不確定性,才能生活得自在、抉擇得自在。

你自己本身當然可以把姓名也押在自己給予的承諾上,但要人家也押上同樣的認真在對方的承諾上,無疑的是一種很幼稚的理想。

成熟人需知道的真理是:你對人如何,不代表人家也需如何對你。

這需要學習,需要受教育。

教養不會從天而降,習得很重要。

人生中,碰上了一個足以改變生命的經驗,別只是希望,要下決心。


















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