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31日 星期日

Blue Lucy


有些人問起修持佛法會不會也好像電影 Lucy(露西) 般的開發潛能而神通廣大?

不會。

佛陀也會有腰痛、頭痛,跟你我一樣。

佛陀也沒有好像 Lucy(露西) 般穿越時空,因為他成道後,想渡他的老師,長途跋涉走到他師父的地方,才知道他們已經死了。

咦?佛陀不是有天眼通嗎?(這不是討論的重點啦!)

Lucy(露西) 進化到差不多好像神了,佛陀卻一生人都講明了他不是神。

Lucy(露西) 是開發潛能,佛家的修行不是。

開發潛能比較是丹道的修行,反而是丹道的修行比較接近 Lucy(露西)。

丹道的修行只要那個人未死,就算是七八十歲,得到口訣的,身體的機能還能恢復。

特別是修到胎息境界的話,(根據丹道,這是回歸到胎兒的內呼吸),或男性練到下體變成好像小寶寶般的大小等,丹道讓身體有回春的現象會不會跟 CPH4 (在 Lucy 露西 片中的藍色小藥丸) 有關,就很值得探討。

有人問:密宗裡面也好像有類似的修法啊,把身體練好的或練到頭腦開發的。

所以,密宗的這些修法不能夠完全被歸納是佛陀的原意。

佛家就是不看重這些,身體是臭皮囊,世間一切無常都是要放下的。

你還要練到身體保持青春,就已經是矛盾了。

唸咒唸到腦袋的記憶力變得很好,智力變強,遠在印度教裡面就有了。

所以,瑜伽、丹道、密宗(包括佛家和印度教)是專講潛能開發,但,佛家修行的目的不是潛能開發。

但,你可能也會問:佛家靜坐的人,不是也會開發潛能嗎?

會!但,潛能開發不是重點。

任何一個佛家的禪修,若老師開始跟你講是用來開發潛能的話,就會說這個老師是有問題的!

案例:

當年虛雲老和尚教禪宗的修行時,有個人一禪修時,就身體騰空。

虛雲老和尚就說:『這個人不適合修禪宗。』

相信如果虛雲老和尚知道,有關徒弟修禪宗後的現象,如跟朋友通電話時就知道對方桌上有一支紅色的筆,這徒弟一定會被罵,如果他繼續的又看到別人內褲是甚麼顏色,虛雲也會說:『這個人不適合修禪宗。』呵呵呵 ...

同樣的,你搞道家或印度教的靜坐,在靜坐中看到神佛菩薩,可以被接受。

搞佛家的靜坐中開始見菩薩見神,你就已經走錯路了。(註:搞念佛的除外,因為念佛的就是要見到佛嘛...)

這無關所見的菩薩鬼神是真是假,這是靜坐的目的,不同派別的不同目的和他們預設的見地,都要搞清楚了,之後靜坐時出現的狀況就很容易辨別對錯。

禪修是將心安住於當下。

禪修的重點不在於念頭是否出現,而在於保持不渙散的警覺,不評判也不執着於念頭的好壞。

在禪修中,累積資糧、去除障礙也是主要修行。

我們是快樂或不幸,均取決於我們如何去反應外在的事件或内心的念頭。

宗教的教法力圖在人類共通的層次上對我們說話,但是,執著某個特定的宗教身份,可能會讓你遠離那個宗教的教法精神。

當宗教最後變成是在分裂我們,將我們分隔在不同世界裡時,這就明確顯示了,有什麼東西已經錯得非常離譜了。

我們總是把禪修弄得繁複困難,實際它非常簡單。

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以覺知去擁抱每一個經驗,心胸完全敞開於當下。

我們修持是需要一直堅持地做,没有時間上的分别,平時不管是走路,站着或睡覺時,都應不忘修持,這樣保持着下去,之後就會很自然。

為修道帶來增上的進展,有三個要項:要去除會防礙增上進展的過失、要打好增益修持的基礎,並努力修持能讓增上現前的方便法門。---《蓮師心要建言》

實修的三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是聽聞,以一顆開放且完全接納的心,對法教聽聞或研讀,且不產生曲解。

第二個步驟是思維,對所聽聞的法教,仔細反覆思索,以撤底了解真正涵意。

第三個步驟是禪修,將由聞、思所獲得的新見解,融入生活,轉化成為我們的生命特質,即將法教付諸實行。

大家念咒、祈禱,都把佛視為有求必應的神,有時我們祈求及時雨、事業成功或任何事,當祈願没有實現,我們就向佛抱怨:“怎麼了?是佛龕上的供品放得不够嗎?香燒得不够嗎?”

我們為什麼會變醬子?

那是因為你祈求的動機,不是要讓你如同泥水般的心變得澄淨冷靜。

我們的動機是要使心靈變得澄淨,這點很重要。

就像,平時我們應該都不會說:“喔!糟糕,今天早上我忘記生氣了。”

而是常說:“哎呀,我今天早上又生氣了,我不應該這麼做的,我忘記了菩提心的誓言。”

引例:

稱喚我們是「佛教徒」太沉重?

那是因為學佛後,行為舉止都會被過於放大檢視,也就會產生莫名的罪惡感!

也有人認為佛教徒的生活簡約,所以生活變得呆板又克制,粉有生活上的壓力。

又有人問到一個關於近日流行的 "冰桶" 挑戰問題,他說他不苟同要錄影又要做小丑,然後又要點名其他人的做法,如果朋友點到他,該怎麼辦?

首先,若從當事人本身說起,先撇開行善是否要被挑戰後才做。

(因為行善應該是你喜歡你就去做那麼簡單,行善要不要告訴人,也是你自己喜歡就行了。)

只從問這問題的人的心理層次來講:他之所以會這樣問,是他擔心真的被點名後,他不做,朋友會怎樣看待他。

這裡提醒大家:如果你的朋友點了你名後,而你不做時,他會有微言的話,那你這朋友就是很幼稚的。

成熟的人知道我要點你的名,是我的自由,你要不要接受也是你的自由。

如果你的朋友不成熟的話,你更加不需要擔心,看開點,因為他長大後,他就會明白的。

哈哈哈!

再來 ...

要了解一個人的真正個性,不是聽他講甚麼,而是看他做甚麼決定。

但,絕對不是看他在『生死關頭』如何做決定,而是看他在『死死關頭』(即兩個決定都有很大的損害)做選擇。

思考好和壞之間的對比,不夠思考兩害的取捨來的更徹底的了解自己。

凡人是無法輕易分辨他人的功過的!

辨别力是關鍵。

這並不是要你完全忽視朋友的忠告。

所有的忠告都必須好好加以檢視。

如果它的結果是有害的,即使是出於善意,那又有何用!

有時候敵人可能會給我們最好的忠告,如果那是有幫助的,就接受吧。

我們需要遠離那些惡友,但不是要罵或者責備他們,好像除了自己之外其他師兄弟都不如法,這樣也不行,是要遠離他們,並不是說因為他們不好要遠離,是因為自己現在能力不夠,所以需要遠離他們。

藏族有句諺語說:“若非乍看能了知,三天相處才能知。”

意思是,僅僅是透過外貌、名聲或自己的好惡,而輕率地去評判一個人,是不可能看清一個人的功過的,我們必須透過深刻的相處和接觸才能真正認識對方。

還有 ...

我們平時如果出現很多的不順利,當快要生起煩惱時,正是檢視我們平時所修持的自己是否有利的時候,是否能成為煩惱對治法的時刻了。

此時若能生起對治法,那才是真正的修法,否則,平時總說心很靜、對治等等的,這些都是假話了。

放寬心、放下心 ...

擔太多的心,事不會比較輕!

想太多的事,煩也不會變少?

手上握有越多東西時,反而怕的事情越多。

坦然面對,困難只是一場場學習的開始!

失去並非壞事,而是一個正常的事情 ...

從小我們都被教育 "得到" 一詞,但卻沒人教我們 "失去" 的快樂,而當學習到失去,失去並不想像中那麼可怕,它常出現在我們生命中!

因此學習---得到;也要學習---失去,這是相互的,只要能夠了解它,當你在遇到時就能更坦然的面對它。

我們都應該謹記美國__林肯總統的一句名言:“人生重要的不是你活過多少年,而是如何活過你的有生之年。”

「明知人生只有一回卻怡然自得,因為你已不虛此行,這就是成功。」

珍惜每一日,因為人生只有一次 ...

我認為的修行,就是不要帶著複雜想法,要一個人去實現,還要把靈魂先 "放生",並學習增加它的深度跟厚度。

不要去預期你不想要的事物會發生,也不要去許一個連你都不相信會實現的願望。

當你期待你不想要的,你會吸引來自己不喜歡的東西;而當你欲求一件你認為不可能發生的東西,你只是在浪費寶貴的生命念力。

──雷蒙.霍利威爾博士



來源:網路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