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3日 星期二
《圖解佛教禪定與解脫》讀後感
花了半天就讀完了這共有383頁的書,由釋洞恆法師所寫的《圖解佛教禪定與解脫》,不是暗示讀書速度快,而是這本書離譜地浪費紙張,有些只是一個小圖表就佔了一頁,有些甚至是空頁,加上它的字體也大,空行又多,半天讀不完是假的。
前陣子,又看見一些反宗教唯物論的網友再大放厥詞批評佛教。
首先,不反對你批評任何宗教,但是你好歹要知道 make sense(意義),不要逼到人家出手那會讓你顏面盡失才好。
要批判佛教,建議需要從主要的五個管道下手:哲學,心理學,腦科學,社會學,歷史學。
你也真是他奶媽的娘,只是在一旁喊佛教是抄印度教,悉達多是失敗的太子,佛陀自編了一大堆因果輪迴故事,還有涅槃的境界是讓人憧憬的大騙子!
好歹也給一點專業的分析,或者以腦科學的角度來解釋時空感停頓,所帶來的自我感消失等等,這些比較有根據的說法。
還有,悉達多是太子也是阿含經的說法而已,尼柯耶並不支持這個說法的,you know?
佛教是有受印度教的影響,但同時也具有強烈的革新風格,這是學術界的共識。。。。。。
說到佛教的腦科學和心理學,就一定要說上佛教禪定學。
科學界對禪定的研究也不是新聞了,也有專家發表了禪修對改善脾氣和減少壓力的效果。
腦科學也可以解釋許多禪修中所發生的宗教體驗,如時空感停頓,自我消失,見光見影,宇宙合一體驗等等。
心理學和大乘佛教中的唯識宗有比較大的關係 ......
但是《圖解佛教禪定與解脫》只是從原始佛典的角度來看待佛教禪定學。
這本書,不是初學者該看的書,因為裡面討論的課題,有一些是已經爭論上千年了,初學者看了會一頭霧水。
還有,若是有心要搞修行的,也不好接觸太多這類學術性的書,免得擾亂心神,還是等修行有些消息後才開始對比。
書內主要討論的課題有四,
(一)解脫是否需要禪那,
(二)解脫所需要的禪定,
(三)禪那是否佛教與外道共有,
(四)定中是否能作觀。
這四個都是爭論已久的課題,論淵源可探至部派佛教時期。
目前對第一個課題的看法有兩種,一者是需要禪那,一者是不需要。
贊成無需禪那的通常就是內觀禪派系居多,因為他們主張憑觀照就能的慧解脫。
然而,比較原教旨主義的(如達摩悟陀長老)就以尼柯耶來反駁單憑觀照中的剎那定就能解脫的說法。
泰國的阿姜查弟子為主的僧團也反對這種說法。
學習漢傳佛教禪定學通常都讚成止觀必須雙運,因此鮮少有見到他們參與這個辯論。
《圖解禪定》中並沒有對第一個課題蓋棺定論,只是引述經典來說以四禪引發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後帶來解脫知見是經典列明的解脫道。
那麼是否代表作者贊成解脫一定要達到四禪?
第二個課題就解脫所需要的禪定討論。
有些僧人認為唯有四禪才能帶來解脫,有些則認為初禪到四禪任何一個層次都足以解脫。
少數人認為受想滅盡定也能帶來解脫。
洞恆法師則引用經典來為一個較罕見的說法佐證,就是初禪至無所有處間的任何一個禪定,只要能作觀至漏盡就得解脫。
為什麼只能到無所有處呢?這點留到第四個議題才揭曉。
禪那究竟是不是佛教與外道共有的呢?
我讀過的忘了某論文中,有些是堅稱禪那是佛陀所發明的,不共外道的,也有些是認為初禪至非想非非想定處是外道所發明的,唯有受想滅盡定才是佛陀所發現的。
洞恆法師引用經典顯示禪那是佛教與外道共有的,其中有些外道認為第三禪就是極樂世界,有些認為進入無色定就能永恆存在或自我消殞等等。
然而,法師也認為只要能在任何一個禪定中做觀,命終後就能生於淨居天(得阿那含果的意思),這點還有待查證。
那麼,佛教和外道不共有的禪定究竟是什麼?
定中是否能作觀?
有看過某派系以個人體驗發表,他認為禪那的心力強大至五根無知無覺,唯有一心境性,強烈的心念,入定者無法控制腦筋去思考,因此無法作觀,必須出定後才能觀照身受心法。
這點分明就是踩到內觀禪的腳趾,因為內觀禪認為他們的觀照也能達到禪那,他們相信入定之下也能動腦筋。
洞恆法師的見解是,初禪至無所有處都是有想等至,非想非非想定處是行餘等至,想受滅盡定是滅等至,只有在有想等至中才能作觀,後二者必須出定後才能做觀。
在定中觀什麼?
苦,空,無常,無我,如果不得漏盡,就會進入更深的禪定(初禪入二禪,二禪入三禪等)。
其實,真正精彩的 全部都在後面篇章,因為內容就是洞恆法師從尼柯耶和阿含經中挖掘出前所未聞的禪法(講真我也從來沒有想過尼柯耶會玩這種東西)。
若依據達摩悟陀長老和隨佛比丘對名色的解釋,我們會認為識緣名色就是能觀(的識)和所觀(的現象界)。
然而,洞恆法師有本事以禪定的角度把識滅名色滅的意思詮釋成現法涅槃的境界,當中的精彩度不亞於禪家解釋的心滅萬法滅(拍手中)。
洞恆法師介紹的禪法,就是無所依,無所緣定,我是很懶啦 ...但是好像又透露太多,要知道就自己想辦法,還有讓我心情變好(哈哈哈哈...有空再探討!)。
還有,大乘佛教熟悉的空,無相,無願,竟然就是真正不共外道,佛教獨有的解脫境界?
這樣大乘佛教徒不就拍爛手掌:『終於給我看到原始佛教和大乘佛教的血脈了!』這個謎底是和無所緣定有息息相關的......
再來:
當有一天,你不再追求成長,只是去修。
那麼,一切才真正開始!
靈魂就正走在回家的路上了 ...
停止追求,不是放棄!
而是靜下心,才會聽見心裡的聲音對你說 ...
生命真正需要的,而不是太多的想要!
過去的那些日子,都曾經叫做今天!
「感謝每一個曾經,珍惜每一個現在。」
有時,人們的堅持,不見得是相信未來,而是不想背叛過去。
有智慧的人,他們努力不止,卻又看淡得失。
人生在於修行,修行則在於領悟。
時間是最好的老師,但可怕的是生活中有:懷念過去,幻想未來,虛度現在。
生活如同一杯水,痛苦則像掉落杯中的灰塵;如果選擇讓心靜下來,那麼灰塵自然會慢慢沉澱。
並不是我們喜歡一件事就可以把它做好,而是我們在做的時候,學會了喜歡它。
所有最精彩的旅行,都不是發生在外在,而是在每個人的靈魂中。
不要杞人憂天,煩惱並不會減少明天的負擔,卻會讓你失去今天的快樂。
時間本身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是讓自己學會珍惜時間。
其實我只是安安靜靜地活在自己的故事裡,習慣跟自己獨處,學習對著生命雲淡風輕。
一杯酒,倚著欄杆望著月亮,不也是人生難得的一種態度。
許多人窮極一生追求生命裡的完美,因為少了醜、少了平庸,就沒人能夠發現那是個美!
人生有許多的不完美,留個缺口讓別人填滿,實際上是一種管理的智慧,也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美滿。
「一天不笑,那天就浪費掉了。」─ 卓別林
*死亡
任何層面的否認死亡,都是否認我們的本性。
死亡就像某種演說家,除非你坐在前排,否則你並沒有真的聽到它在說什麼。
*無意義
「工作並不是生產,而是一層薄薄的文明裝飾,遮掩躲在我們所有人裡面的怪物。」
*孤獨
孤獨比死亡更可怕!
尤其是「當你獨自坐在家中,從來就沒有人發現你還活著。」
佛洛伊德說:「當人詢問生命的意義時,就是生病了。
人提出這種問題,只不過是承認有許多未滿足的原慾,過去必然發了什麼事,是一種騷亂導致哀傷和沮喪!」
意義是某種需要發現的東西,而不是給予的東西。
人無法發明意義,但必須發現意義。
然後發現自己,最後超越自我。
若你遲遲困在無意義的瓶頸裡,不如直接把瓶子砸了。
《 好好說再見 》
面對告別的片刻,確實是人生中最難的一堂課,卻也是每個人必經的人生課題。
人生中,我們總有許多不可預料的故事情節,有時是被迫或不得不的情況,是生命中多麼艱難的學習旅程,一趟充滿人生智慧學習的路程。
每個人,在歲月裏,我們都仍然會歷經許多不可控制的變因,不管是工作的轉換、人生的逆境..等等。
這堂課的省思,讓自己明白擁有的可貴,還有要珍愛今生的自己。
年輕歲月帶給自己的不單只是成長,而是一路走來...最後,再為自己活出來的自己。
-- 假文青模式 --
如果有一天你乘上開往遠方的列車,獨自坐在靠窗口的位置,手裡握著從小 7 買來的一杯 City Café,放眼車窗外沿途的風景,耳中聽著你最喜愛的那幾首歌曲,腦海裡接著浮現出一個畫面、一份思念。
突然,啊!就這樣想通了一件些事。
原來,那些從前解不開的心結,在某些時刻是如此不堪一擊;
原來,困擾的從來不是什麼事情,
而是,那個選擇如何去詮釋它的,自己。
還有 ...
;
;
;
;
;
;
;
;
;
ㄍㄢˋ ......想太久了,冰塊溶掉了,咖灰都變淡了!
人生首要先學會對自己誠實,接下來,才學要對哪些人誠實與如何的誠實。
前者是自我的修行,後者是處事的修行。
處事的誠實是有條件的,自我的誠實卻是無條件。
但,對自己無條件的誠實卻是最難的。
當好人不斷的被灌輸 " 謙卑 " 的美德,最後他們可能會產生一個最矛盾的盲點 —— 以謙卑為傲!
§ 經典節錄 §
佛教說我們最大的敵人是我執,這種說法並不誇張。
因為我們所陷入的困境令我們的心不能直證其本具的空性,而非抓住一個 “ 我 ” 不可。
為了維持這個 “ 我 ”,我們有了各種必須滿足的需求。
苦就苦在永無休止想辦法去滿足那根本無法滿足的東西。
因 “ 我 ” 而有 “ 我是 ”,再有 “ 我要 ” 等等。
禪修並不一定就是不停地念誦。
念誦可以是一種禪修的方式,但不是只要念誦就是有禪修。
有時候你只要安靜的坐著。
你的生活已經太忙了,為什麼還要把那種繁忙的念誦再帶上你的禪修墊呢?
中國禪宗或者日本禪宗、南傳禪修法門或金剛乘的大手印、大圓滿,各種禪法當中,都强調安靜的坐著。
我們平常都常在說要休息,要休息。
其實我們根本就不懂得休息。
身體躺在那裡,心裡卻是天馬行空。
這樣只會讓自己更加地疲憊。
何不試試每天抽一點時間,不憶念過去,不展望未來,也不執著當下的念頭,讓心真正的放鬆,好好地休息一下!
靜心的意思,就是讓心安住,輕鬆的放著,除此之外,沒有其它靜心的方法了。
我相信,能夠不跟隨突發的煩惱妄念而走,這就是快樂的根本。
内閉關:什麼是内在的閉關?
即是透過身跟語來斷除惡行以及無意義的繁忙。
所謂身體的内在閉關,就是指斷除各種殺生、偷盗、邪淫等行為,或無意義的走來走去、忙來忙去,斷除這三種負面行為,然後讓身體放鬆,讓五根都一起放鬆。
語的内在閉關,也就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以及不綺語。
當我們講到下地獄,並不是指受懲罰,事實上我認為對佛教徒來說,懲罰是一種新的概念。
雖然我們會說:“ 如果你造了如是這般的惡業,你會因為這惡業下地獄。 ”
但我們的意思不是,有某個名為 “ 業 ” 的人,會强迫你去體驗下三道,以示懲罰。
那是一種感知,端賴你的心,視你的心理狀態而定 ......
世事本無常,因此自然的,每個人都會變。
那麼請你就在當下,試著不要像一根飄在空中的羽毛。
佛法是一個人深入心靈的旅程,也就是去探索 “ 我究竟是誰 ”、“ 我是什麼 ”,佛陀的教法教導我們應如何重新發掘 “ 心 ” 的本性,進而完全了悟這個實相。
最好不要太沉迷於自己的不安情緒。
正如在旅途中看到了的很多東西,你可以觀察景物,但不必停下來探究,也不用為自己的感知而緊張。
假與村言一下!
看到峰菲的復情,我只能說藝人的感情世界,並非我們想像中的多選擇。
過去的分開,已經是有足夠的理由了,如果你之後找的都是比這個分開的還要差,你的擇偶策略很有問題。
如果在分開後,你找到伴侶是越來越優的話,根本不可能再接受以前的那個。
當然,還有一個可能性是峰菲實在太久沒接觸,或者可以重新 Reset 成為陌生人。
另一個可能性是彼此都太寂寞。
對任何的男女,我大部份的建議是不吃回頭草。
世上有十多億的人,別讓自己相信沒有人比她好 / 漂亮 / 奶大等等。
要分手時,你可以用力挽救,挽不到,就是要去找更甜更多汁地葡萄的時候了。
男人是專情專性的動物!
男人年輕時,希望有屬於自己的AV女優;事業要衝刺時,也是要給屬於自己的 AV 女優;事業有成後,還是需要一個屬於自己的AV女優。
某程度上,男人的欲求是很專情的一致。
更何況男人最愛或最有火花的AV女優,不一定是最漂亮、最大奶的,有時候就只是一種很純粹、無可言喻的 Feel。
咦?這不就像是女人對愛情執著的寫照嗎??
有些男人會為另一半營造驚喜,以期可以讓她有浪漫的感覺。
但,很多人搞不清一個事實 —— 驚喜不等於浪漫。
驚喜,是外在的付出;浪漫,是男人的內在人格。
再讓我給你一個腦震盪的資訊:浪漫反而不是付出。
呵呵。。。
如今,大環境的現象 ......
沒結婚的像結婚的一樣同居,結婚的像沒有結婚的一樣分居!
寵物像人一樣穿著衣服,人像動物一樣愛露著肉體。
小孩子裝像大人一樣成熟,大人卻像小孩子一樣幼稚。
女人像男人一樣爺們,男人像女人一樣娘們。
沒錢的裝富像有錢的一樣,有錢裝窮像沒錢的一樣。
情人像夫人一樣四處招搖,夫人像情人一樣深入簡出。
總有一天你會明白,你內心真正的快樂,是物質世界永遠給予不了的...
所以,想明白了,知足常樂...和誰在一起活著才是最重要的!
誰能陪著你才是最難得的。
生活已不易,且行且珍惜。
你還記得自己提筆寫日記是多久前的事了嗎?
根據多項研究發現,寫寫日記、上部落格貼文,抒發情緒不只能幫助傷口加快復原,還能增進長期健康表現!
因緣條件隨著它們的自然法則,不管我們對它們笑或哭,它們仍只是持續著它們的自然法則;無論我們對它們的感覺如何,它們都没什麼不同。
無論我們處於痛苦或困頓,無論我們生存或死亡,對它們而言没什麼兩樣。
而且,没有任何知識或科學能阻止這事物的自然法則。
——阿姜.查
來源:網路 ....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