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修行要修的是平等法,真正的平等法是建立在空性上的。
如果你不能見證到事物的空性,你就不能於事情上行使真正的平等。
我開悟了嗎?
我的答案是:“ 我不知道。”
曾經想去弄清這個問題,我去找,找來找去,我發現:“ 開悟 ” 只發生在頭腦。
關於開悟,我找到了答案,它:
開悟什麼也不是,它除了是一個 “ 想法 ” 外,
開悟不存在於任何地方。
發現,只有笑,沒有開悟。
當 “ 我 ” 開悟,我不可能再去相信開悟——
如果說有 “ 開悟 ” 存在,這也許就是開悟。
我 “ 開悟 ” 了:開悟並不存在!
有誰再相信一個開悟的故事呢,除非那人 “ 沒開悟 ”。
除了微笑,沒有答案。
對一個本來就不存在的東西討論著它的真偽,除了笑,還能做些什麼呢?
我把 “ 開悟 ” 的故事,不知遺忘在何處,如果有人想從我嘴裡聽到,我是否開悟的答案,我想說的是:我從來沒有開悟過——除了對一切敞開,我不知道什麼是開悟。
當你疑問,“ 開悟 ”、“ 不開悟 ” 的念頭來自誰?
你!
若世上有一個開悟或不開悟的人——他是你。
有關開悟,除了你沒人能給你答案,來自你的答案……,才能終止來自你的問題。
開悟是一個世間的故事,它出自於迷惑的人。
如果我問我開悟了沒?
我的答案是我的故事;
如果你問我開悟了沒?
你的故事是你的答案。
世間,只要有相信你的故事是真的人,就是迷惑,就是沒開悟;反之,你 “ 開悟 ” 了。
“ 開悟 ”,就是認識到故事不是真的——而所有的都是故事。
初修的菩薩不要著在清淨相上,也不要著在覺相上;著在清淨相上,和著在煩惱相上相同;執著在覺相上,進不了如來的門。
“ 是 ” 就是 “ 是 ”,在事物的 “ 是 ” 之上沒有你的 “ 是 ” 或 “ 不是 ”,以 “ 如來 ” 對 “ 如是 ”,
以事物本來的樣子契合覺性!
於境相上不生心,生心了不停住,
遇善境界不作善解,遇惡境界不作惡解,
如是觀,如是我聞,如是見聞覺知
這就是隨順覺性——
以覺本來的特性直接契合覺。
於事物之上不增不減者,
於一切時處恒樂我淨者,
修行的菩薩雖眾,
依據著不著清淨相、覺相,有沒有人相、我相等,而分別不同。
有人相的不是如來,
有我相的非入本覺,
著覺相的僅是菩薩,
力排煩惱,追求淨樂的還是眾生。
不左不右的在中道,無任無作的本如來。
修行是一個悖論:越修行越不是修行。
但息一切心,於一切境上隨順現實,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 分享 —
快樂來自於討好自己,應酬人家。
痛苦來自於討好人家,背叛自己。
愚蠢來自討好所有人,犧牲自己。
對人際縱橫的手段,其中的關鍵就是城府。
對沒有城府的人,可以當面稱讚他。
對有城府的人,最好是透過第三方來稱讚他,也就是要在他的背後稱讚他。
但,需記得對這兩種人的稱讚都是要言之有物,不能籠統。
反過來,如果要批評的話,沒有城府的人,別以為你可以當面批評他,因為他是一個沒辦法直接面對或背後批判的人,他會應付得很差。
所以,別以為沒城府的人,就是一個坦蕩蕩的人。
反而是有城府的人比較能應付直接的對質,而且有城府的人對比起沒有的,會更有自覺能力。
他自覺了後,要不要承認又是另一回事。
能夠對自己坦然觀照的,都會清晰的了解自己的內心戲。
對自己內心戲有深度認知的,才容易推算別人的內心戲,同時也更具同理心的接受對方內心的種種。
有人問過我靜坐修行,除了成仙成佛,還有沒有其他的利益。
舉凡:有靜坐觀心而察覺自己,內心雜念蓬勃如海浪的,會越來越有能力觀照自己的內心。
但,這只是一半的功夫。
另一半就是建議要閱讀。
因為閱讀會提供你很多描述內心的詞彙。
有足夠的觀照力,加上足夠描述內心的詞彙,你才能有豐富的內心戲,而有內心戲的人才有城府。
沒有城府的人會比有城府的人快樂嗎?
不見得。
因為我見過沒城府的人,屢屢犯同樣的錯誤,撞同樣的牆。
不過,有城府的人,往往是比較有效率。
為甚麼一些人閱讀後,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另一些則有天淵之別?
因為後者能夠在看書的時候,觀照到自己的起心動念。
而要對自己的起心動念,不論價值判斷的純粹觀照,就是修行的功夫。
對這些人來說,閱讀好書就已經是一場人生歷練。
— 波文 —
如果說心外無物,那是唯心主義;如果說心外有物,那是唯物主義。
佛法非唯心,非唯物。
究竟怎樣才是佛法中道呢?
此事不須坐而論道,須眼見耳聞。
眼見耳聞,不以意識分別心見,不以意識分別心聞。
有人喜歡坐而論道,道有什麼可論的?
道不可論,論的肯定不是道。
道在目前,寂靜無言,只須直觀。
道不屬於色相,心地無分別智可以見道。
在道何須論談?
成道怎分你我?
不須思,不須議,是故入大寂靜。
大寂靜者即是涅槃,涅槃須大般若照見。
坐不論道是真道人,行合道之教是真教師。
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