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感覺受到尊敬,請問問自己你得到的尊敬,是你營造出來;還是借回來的?
自己營造出來的尊敬,是你的人格和功績。
之後你不小心犯錯,前面的人格和功績不一定會被抹掉。
借回來的尊敬是很脆弱的,不看僧面看佛面,只能讓你有屢次的暫時過關,但,它的特效是有時限的。
問題是,沉迷在借回來的光環效應中,會開始覺得既然光環一直跟隨著我,表示光環是因我而生。
所以,會在特效期限當中,耗掉人家看佛面的耐性。
現實的真相中,就算光環是自生的,也有褪色的一天。
光環可以維持多久,是個未知數。
人,不但要學如何續燃光環,還要在光環的熾焰息微時,有退得漂亮的準備。
若是借回來的光環,拜託你多買幾面鏡子來看看光是從哪來!
就像…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最起碼的功夫,就是學會解讀對方的喜好和厭惡的信號。
不要一早就妄想要馬上看穿人心,單單只是看透人家有興趣和沒興趣的信號,你超過一半的溝通問題都已經被解決了。
這兩信號裡面,認出對方沒興趣的信號,又比認出有興趣來得重要。
我見過一些人很興奮的跟我分享他的見解,或很陶醉的跟我分享他的一些樂趣,但我對那些所謂的見解和樂趣,都沒興趣。
但,我是個禮貌又誠實的人,所以這種情況出現的時候,我一般的做法就非常少的回應。
我不會抨擊或打斷你,因為那興趣是弱到我沒有要額外提起精神來反問你。
同時,我也怕我反問你的時候,你誤以為我對這話題有興趣,然你又他奶媽的娘後講得更多!
我只會判斷這個人,有沒有嘗試去了解他人的世界。
舉例…
假設你知道我很喜歡跟我老婆鬧情趣,你也喜歡跟你老婆鬧情趣,我們都有共同的喜好。
請問,這是否代表你跟我講這個話題,我就會跟你有共鳴?
答案是:不一定。
我的喜好是一回事,要不要跟你交流我的喜好,又是另一回事。
所以,不要以為大家有共同喜好,就可以探討那個話題而產生共鳴。
就如每個男人的生理自慰,甚至是有靠喜歡的AV影片自慰經驗,那麼是不是代表你可以和你多年的好兄弟,分享平時打飛機的樂趣體驗呢?
不一定!
而且大部份的時候,是不分享、不交流?
打飛機雖然是正常的生理行為,但不是你可以用來炫耀的體驗,所以會跟你承認他有打飛機,但不會有太多的意願跟你分享各種細節性的資訊!
(如果會的話,你要懷疑你的那位好兄弟,是不是Gay的!)
所以,我才一而再的說,觀察力能夠達到察覺你對手的有興趣和沒興趣信號,你溝通上的問題,已經解決一半了。
因為你有辦法看到我沒興趣的信號,以後這個話題就不再探討,你就會避免不斷的踩我的地雷。
大部份的溝通錯誤,來自於解讀不到對方沒興趣的信號。
而且,這些常年不斷解讀不到對手沒興趣的信號,有一天發現原來對方一直都沒興趣的時候,會覺得很委屈、覺得被騙、覺得被不公平對待。
這就是無知的結果。
這些報應絕對不是沒有原因,全是自己心盲造成的。
在吸收資訊時,我們要防止一種叫做邏輯跳躍的情況。
換句話說,一般情況,邏輯上直線式的進行:A ==>B==>C==>D 。
邏輯跳躍是 A = D 。
近期美國航空公司打人事件,就有一些報導是嘗試(不是直接)做邏輯跳躍,嘗試要把被打的人的過去犯案挖出,嘗試要人做邏輯跳躍。
但,現實上的邏輯是:過去犯案是一回事,現在乘客權力是另一回事。
那講粗口呢?
看到一些人說講粗口是粗口文化,即把一個人表達的方式,等同於一種文化。
難道我覺得你穿衣服的品味有問題、很難看,所以我就說向穿衣難看的文化說不嗎?
穿衣是你的品味、口味,講粗口也是你個人的表達的方式。
所謂向粗口文化說不的人,只是很粗略、和膚淺的把講粗口的人『一定』是等於某種品德地位的人。
要知道表達方式和個人品德,是兩回事。
真是他奶媽的娘,你腦袋邏輯生蟲,不代表你家教有問題,有時候就真的是你腦袋邏輯生蟲!
重視才會吵架!
常常我們認為會跟一個人吵架,一定是跟他的感情不好,其實不然,最容易跟家人吵架,最常跟情人吵架,最會跟好朋友吵架。
還有:
反映一個人的修為,不是對待朋友的態度,而是對待敵人的態度。
敵人,是指和自己信念不一致的人。
你和你的敵人在同一個高度相遇,你攻擊他的無明,那你的無明一點也不比他輕,只是你還沒有足夠明白的看到這點。
凡是看到某人某事 “ 應該 ” 或 “ 不應該 ” 的人都深陷於無明,執著那點的人更甚。
和我們信念不一致的人,永遠是我們要跨越的長城,一旦我們跨越他們,我們的疆域立即擴大;若不跨越,他們是我們的限制,變成囚禁我們的監獄的牆。
尊重和你信念不一致的人,重視和你信念不一致的人,超越和你信念不一致的人,藉由他們,完成我們的跨越,實現我們的自由。
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謂正常的人,我們都有一個共同點:相信自己的念頭。
世上只有相信自己念頭的人,或不相信自己念頭的人、痛苦的人或不痛苦的人、落在自己的念頭群中或超然在自己的念頭之上的人,就再也沒有其他人。
但不管我們相信不相信自己的念頭、痛苦不痛苦、在念頭之下還是在念頭之上,我們的本來都一樣,那實際的不變。
不管我們有沒有認識到這點,不管我們如何認識自己,佛學所說一般人的人生是虛幻的,到底指的是什麼狀態?
就是相信自己的念頭,相信自己的所思所想是真的。
它的內涵就是相信自己的念頭。
人若能覺醒,天地唯自然。
自然即大道,一切皆包含。
人世有真假,真假兩明顯,明顯相交互,交互卻無干。
世界是一條河,其實那河裡根本沒水,唯有河床,那河水是你的意識幻覺所生起;世界是一片海,我們所見種種事物,只不過是海波浪。
大地是海,意識為水,呈現種種,只是意識。
那真實的不變,那變的不真實,如是而已。
智者不相信,任何出現在自己心中的念頭,他扎根在覺知而空無的心中,他是一片純粹的覺知,純粹的空無。
智者永遠在這裡、在這裡、在這裡,別想有什麼念頭能把他帶走。
獲得究竟圓滿的境界時,會徹底遠離了一切煩惱,那是永恆不變的幸福和喜樂。
物質帶來的快樂,不一定永遠屬於自己,而這種法喜的快樂,一定會生生世世伴隨著自己,那兩者的意義完全不同。
完全掌握「信念」的第一課:
就是解除工作、感情、自信、抑鬱與人際束縛,找回真實自我,將你內心的力量如實成真!
再次強調…
禪修並非試圖逃離生活,不是要達到心的理想狀態,也不是精神體操那種事,禪修只是試圖得見實相而已,並沒有任何神秘可言。
祈禱和抱怨沒什麼兩樣:祈禱是指向神的抱怨,抱怨是指向魔鬼的祈禱。
祈禱和抱怨由同一顆心發出,它都是對某種存在的現實不滿。
智者即不祈禱也不抱怨,因為它們花費相同的能量。
祈禱是抱怨的心在唱歌,抱怨是祈禱的心在不滿。
這兩者其實都是幽怨。
智者安住在如實的存在上,他的心既升不起抱怨,也升不起祈禱,因為他的所需和老天的所給相同。
智者沒有抱怨的時刻,也沒有祈禱的時間,他有的只是歌唱本來如是的自然。
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