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6日 星期三

夢幻泡影


在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中,佛用很多很美的詞,描述那個 “ 佛頂 ”,描述那個 “ 尊勝 ”,我不是佛頂尊勝,只能用這四個字——“ 現實存在 ”。

一旦你能看見現實存在本來的樣子,它就是佛所描述的那些境界。

當我們能安住當下,能從當下出發去閱讀或聆聽每個人的文字或講話,那文字的意義變得相同,不管是什麼樣的文字。

譏諷的文字和讚美的文字變得相同,有關真理的話和妄言妄語變得一樣。

任何宗派、任何法門,都是修行的目地意義。

聞法的智慧,思維的智慧和實修的智慧不一樣,差別很大,聞法的智慧只能幫助我們明理,卻無法控制住煩惱,思維的觀察的智慧,雖然很通達,很敏銳,但還是沒有解脫煩惱的能力。

只有通過實修,在禪定境界中體會到的般若智慧,才有力量解脫煩惱,讓煩惱自然清淨。

如何將人格發展到最高階段呢?

又如何具備呢?

以下列出僅供參考…

第一,把知識轉變成智慧,了解實相。

第二,把感情轉變成慈悲。

第三,把個人的志向和勇氣轉變成一種願力。

至高無上的大圓滿境界不是像石頭、像高山一樣矗立不動、無思無想的狀態,而是完全得到淨化、完全平等的智慧。

當我們獲得那種智慧的同時,人格也達到了頂峰,見到的是內在的真佛。

不要以為 “ 我要幫助眾生,我要去度眾生,” 就是所謂的 “ 願力 ”,若不放下自我,就無法自由自在地利益眾生。

你越想抓住什麼,越會抓不住,結果越痛苦。

因此,把這裡面的 “ 我 ” 也要放下。

在沒具備之前,它就一直是個秘密。

為了使這個秘密不再是秘密,佛教中大有篇幅。

淨土說念佛,禪宗說坐禪,密宗說種種相應法。

一切實際教法,都是為解決這個 “ 如何 ” 的。

一切都發生在當下。

從當下裡瞭解,從當下裡明白。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一切描述性的佛經,都是在當下裡展現的,在當下裡發揮其作用的。

來,在當下裡看見佛境,受用其經。

再談談 " 無 " 聊的 " 我 "!

“ 無我 ” 是最低窪的地方,所有的事物都會流向它來,“ 無我 ” 是一個無限大的容器,它把一切都裝下。

“ 無我 ” 裡什麼也沒有,“ 無我 ” 就是讓所有的念頭自由的流過你,就好像是你寧靜虛空的河床,整條河上所有的波浪都在流過你一樣,你不執著任何波浪,而波浪給你帶來的,只是讓你乾淨和滋養。

“ 無我 ” 就是沒有堅固不化的信念,“ 無我 ” 就是允許 “ 我 ” 不停地變,允許 “ 我 ” 是任何。

“ 無我 ”就是沒有什麼能碰到你,你也碰不到什麼。

無我的人,是一個自由生活的人,無我的人無邊無際,無我的人沒有封閉的頭腦,無我的人以一顆 “ 我不知道 ” 的心存在。

無我的人有福了,真相就在他眼前!

無我是 “ 我 ” 的出發點,也是 “ 我 ” 的回歸處,無我是 “ 我 ” 永恆的家。

只要我以 “ 我 ” 存在著,它就在流浪,唯有它回到了 “ 無 ”——無我,它才真正結束它的流浪。

“ 我 ” 是一個流浪的念頭,而 “ 無我 ” 就是那心;讓念頭歸於心——“ 我 ” 歸於無我,就是結束流浪,回到源頭,朝見如來。

瞭解 “ 我 ” 和 “ 無我 ” 吧,——認識你自己。

就像…

都說人要有道德,做個正直的人。

可是現實社會中,不如那些沒有道德觀的人生活的好,我們堅守原則的卻被排擠。

信念是我們眼中的雲翳,它遮住我們所看到的事物的本來面目。

道是沒有正反的,相信自己故事的頭腦創造虛假的正反。

當頭腦相信它的所造是真實的,迷惑和痛苦由此開始。

你想在一件具體的事上重獲自由嗎?

探查或理解你投射到那件事上的所有信念。

自由從具體的地方開始,你從你一個一個具體的念頭上自由。

祝福你有興趣去瞭解自己的頭腦——這世界的創造者。

還是回到一切問題的源頭:對你的心下功夫。

— 分享 —

我注意到,確實不是我在活。

來到這個世界,生不由我作主,我被生了;病、老、死不由我作主!

某時我就病了,漸漸我就衰老了,大限到時,死亡不和我商量,就把我帶走了。

我又被無形的什麼收回去,後來,我有更出乎意料的發現,我發現:根本就沒有我!

天地間根本就沒有一個真實不虛的我,“ 我 ” 僅是一個虛念跳出來對什麼的認作。

一個念頭跳出來,指著這身體說:“ 這是我。”

然而心底深處一個聲音說:這不是 " 我 ",我不是這身體。

又一個念頭跳出來,指著似乎能思維的心說:“這是我。”

還是心底深處的那個聲音說:不!這不可能是 " 我 "。

不然,無夢的深酣裡," 我 " 存在於何處?

一個個有關我的念頭,從一個叫身體的東西裡飛出,不管承認不承認,“ 我 ”,是 “ 無 ”。

因為 “ 我 ” 只能生生死死於念頭裡,除了來去無蹤轉瞬即逝的念頭處,你遍尋不著 “ 我 ”。

沒有什麼能夠改變這個真相。

即便全世界的人的頭腦加在一起,相信 “ 我 ” 真的存在,心底深處我明白,“ 我 ” 不是真的,“ 我 ” 是每一次夢中的有。

發現和承認真相的利益是龐大的,我注意到,沒有什麼能比 “ 無 ”;什麼都不是,更快樂美好的了。

如今,不待死去才變作無,我現在就是無,死不死對我來說沒兩樣。

這身體和 “ 我 ” 沒關係,這心亦然。

這世界和 “ 我 ” 無關,我注意到,我僅是虛幻的一念,一切都在其中綻開。



























來源:網路…

2017年4月24日 星期一

空雲


如何見色心不動,不被事物的表面現象迷惑?

對於我來說,真相就是我眼前的一切,沒有什麼更真的相,存在於這看得見的一切背後或之上。

你能不能讓你的心,就止於你的眼之所見,而不再進一步?

真相就在眼前,再進一步就是幻象。

人們總以為真相一定在這看得見一切的背後或某處,這是個幻覺——既淺又深的幻象,你無數幻象的誕生,正是從這一步開始的。

幻象是投射的世界,它只存在於你的心中。

沒有你的想像,幻象無從升起,幻象是想像的再進一步。

對於我來講,實相就是眼中的一切——它到處存在。

沒有什麼存在於這表面的之後,我知道如果有什麼存在於那表面的之後,那是我的想像。

無論想像冠以科學的探究,還是藝術家的創造思維,那都是想像——心唯一的用。

我不會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能迷惑我的只有我們自己。

如果我迷惑了,那是我的一個想法迷惑了我的另一個想法。

所有的迷惑都發生在想法和想法之間,不可能存有想法之外的迷惑。

所以,沒有事物的表面迷惑我,在事物的表面之後也不存在更深的東西——除了我的假想。

“ 百無所思是覆藏 ”,對於我,思或不思,在那裡的始終在那裡。

同樣的道理,覺性一直存在,它並未被遮,只是你 “ 知 ” 或 “ 不知 ” 而已。

生命中有的,僅是你對那不能接受的排斥。

事物,除了是自己一個不能接納的念頭,還能是什麼呢?

放眼向生命望去,我只看見過兩種 “ 事物 ”:虛空和浮雲——凡我看到的,都是浮雲;我看到的消失了之後,我又看到的——虛空,心本來的樣子。

即使在 “ 修行 ” 這件事上也沒事可做。

生命之中,並沒有什麼是真正存在,存在過的只是一個我們以為的 " 真 ” 幻象、一個概念。

閑來無事看花開,修行修出自在來;若是自在不用修,浮雲虛空都存在。

願我們止於眼之所見、止於耳之所聽、止於鼻之所聞、止於舌之所嚐、止於身之所受、止於想之所想——不再 “ 進一步 ”,投射止息,諸幻不生,讓我們活在最簡單的真實中。

心不再為事物增加什麼或減少什麼,你就生活在真相的世界裡了——不增不減。

修行人不要修強大自己,在老天的面前,我們只有一點點權力。

對存在,我們可以給出一個 “ 因 ”,但 “ 果 ” 如何,完全不由你決定。

你可以修注意,注意這身心世界裡的一切是如何現起的;你可以修覺悟,覺悟在存在的面前你只有有限的權力。

大修行人在 “ 因 ” 上自由,在 “ 果 ” 上無語。

修行不是修行掌控,而是修對掌控的注意。

大圓滿都是修現成的,這就是無為和覺醒的體現。

並非需要你改變點什麼或修改點什麼才圓滿。

外在的、顯現的世界沒有什麼要變的,唯一要變的是那顆從自我出發、糊塗的心。

修行不是修眼前的世界,而是修內在的世界。

任何顯化的、顯現在眼前的現實存在都不是修行的對象或目的,那顆對顯化的、顯現的現實存在不滿的心才是修行的目標。

修行也不是修要掌控你的心,而是修對那顆心的瞭解。

瞭解它基本的不安全感,瞭解它於一切處欲掌控的傾向,探究它的動機,理解它的行為,安撫它的無辜,不變萬法而愛上心和它面前的世界,才是我們要做的呢!

這才是我認為的修行內容……

— 分享 —

某晚夜讀有一派藏傳佛教(紅教)三大護法神的修持儀軌,呵呵,裡面盡是謀財害命的咒術。

這一派的屬於比較古老的一派,估計密勒日巴尊者小說中記載,他未修行前所學的有傷害性的咒術來報仇的,跟這些護法類似。

不過,我也拜讀過黃教其中一個護法神(地獄主)的儀軌,若你看它的供養咒,把咒文的梵音翻譯過來的話,大概的意思就是以敵人的血肉供養給地獄主。

某一世的大寶法王曾經要到中國見皇帝,同一時代的一位黃教活佛,傳聞就是修持這個地獄主的咒術,導致那位大寶法王途中病逝!

而目前黃教最爭議性的一位護法神雄登(Shugden)的儀軌中,也一樣是可以用來做咒殺的。

雄登神,是一個教派主義很重的神祗,專門是對抗紅教的。

(據聞這類護法事件也曾經出現過在民初,當時若全真派道家的弟子,若走去皈依佛教,全真派的護法神王靈官就會懲罰這些弟子。
聽說,也只是當年全真派對王靈官才如此。
其他派別的王靈官則很看得開。)

西藏人對於這一類的護法神,是有矛盾的行為:菩薩和佛的地位,在他們心目中是比這些護法神更高,但,在儀式上,他們卻對這些護法神更恭敬?

他們給的理由是佛菩薩看得開,比較慈悲,不介意信徒隨便。

護法神則性格剛烈,稍有差池,就會懲罰你,甚至奪你性命。

(其中一些比較秘密的儀軌,你一翻開時,封面內就註明了,只能被灌頂授權閱讀儀軌的人,若擅自翻閱,一個月內護法神會取他性命。
不過,我已經看了近三十年吧!)

但,若你正視歷史發展的話,你會發現宗教裡面的神祗,一直都是從少變多。

不管是佛教、印度教或道教,也都一樣。

用更俗的說法,這些護法神搞不好是後期祖師爺們弄出來的。

老實說,我不知道這些護法神,是否真的存在。

效果看起來倒好像是有的。

之前有人追問過,關於黃教那位爭議性的護法神有甚麼看法。

其實沒甚麼大不了,從我的經驗角度來看,這些護法神都是被人製造出來的。

製造的過程非常簡單,但那些 " 神祗們 " 的培訓倒是要花些心思,但,還算是舉手之勞而已。














來源:網路…

2017年4月22日 星期六

腦撞牆


玩金錢詐騙遊戲的,都說自己是要拯救窮人。

要達到業績的,都說自己是為了要幫人。

要得到天下的人,都說是為了人民起義。

要賺錢的,都說自己是為糾正這個領域。

要做小人的,都說是為了保護女性尊嚴而報警。

#不要學參加選美,而說是朋友幫你報名
#你要賺錢、把妹,就坦承自己貪財好色
#你看不順人就坦承的攻擊
#只有傻逼,才會相信你是有更偉大的動機

活上三十年的朋友,會開始留意到某個人性的特質就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初步的觀察,你會開始注意身邊的一些朋友,十多年前犯的大錯,你會以為他得到了教訓,但,到了今天一樣還是犯同樣的錯。

深入一點的觀察,你還會開始發現自己十年前犯的大錯,到了今天,可能還會受其殘餘毒的影響。

那,這是否代表我們人是躲不掉的命運?

逃不出自己本性的框架?

本性要改,不是不行,但,往往是你碰到有創傷性質的際遇,才有機會衝擊到你改變本性。

如果,沒有這種際遇而要改變本性的,是天方夜譚。

這裡所講的命運,不是以玄學術數所探討的命運,而是你內心價值觀或信念,會主宰著你在遇到抉擇時,所會做出的決定。

但,要全然的改變自己的價值觀,是個太大的工程,往往要動用到創傷的衝擊,才能改變。

不過,要污染你的價值觀,卻是有辦法做到的。

只要你的價值觀或信念被感染了,你往後的抉擇就會開始不同。

撇開了自己過去機械式的反應,不同的抉擇就會帶來不同的命運軌道。

就像…

有人說你好話,你認為那是好話;如果有人說你壞話,那也是 “ 好 ” 話——只是你能發現那 “ 壞 ” 話的好嗎?

寧靜的面對那些 “ 壞 ” 話,需要一些勇氣;而發現那些 “ 壞 ” 話的好,則需要你完全開放的心。

一切混亂從迷惑中開始,到遇真相結束,彷彿失去的寧靜和簡單又再次回來,讓心坐守在這真相的椅子上,簡單地,活在這寧靜中。

有人說你壞話,那也是 “ 好 ” 話——只要是你能發現那 “ 壞 ” 話的好?

這很關鍵。

這需要你的智慧和那心的開放。

去開放你的心,去發現那 “ 壞 ” 的好,活在那新發現中。

還有:

修行,修什麼?

修你該有什麼樣的感受、不該有什麼樣的感受嗎?

如果那樣的話,你將吃盡苦頭。

只想有這樣的感受,不想有那樣的感受,是心在它的感受上受苦的原因之一。

身和心該怎樣不該怎樣,不屬於你掌管的領域,你掌管的領域,只是注意,只注意這個存在的緣起。

只想要這樣的行和識,不想要那樣的行和識,是心在行與識上受苦的原因之一。

再說一次…

我從故鄉來,所說故鄉事。

從緣起性空中來,走在心經中,活在金剛經的世界。

並非說出了我的智慧,而是我說出了你的智慧。

我說出的境地,你之所以陌生,是因為你已遺忘;你之所以有熟悉感,是因為你原本來自那裡。

我低頭,澄顯慈、悲、喜、捨四無量;我合掌,顯發常樂我淨之光芒。

以無數無量的心相,出現在你的心上,只為傳遞、把你我引回故鄉。

以法看法,覺觀自在!

— 分享 —

有被問過關於一些著名通靈人的作品,例如:奇蹟課程(A Course In Miracle)、Abraham Hicks、賽斯等等。

這類書籍,我沒辦法看完的原因有幾個:

一、是我的腦袋不能接受文學式模棱兩可的真理(太多浪漫廢話)

二、一些是講死無對證的神話

三、通靈人書上的特色,往往書中概念是雜亂無章的。

浪漫廢話的目地也很容易理解:寫得很具體的話,越容易被辯駁。

發生在超級太古時代、其他星球世界或異次元國度的事,不管是當作真實歷史記錄亦或是隱喻,聽眾都無法辯駁。

為甚麼大部份通靈人的概念會雜亂?

這可能跟我們大腦有關。

他們的概念其實就好像我們作夢時一樣,故事、概念都不是直線式的。

除了平行,還會跳躍式的。

其實通靈也沒甚麼大不了,它的模式跟人腦意識流出現靈感的模式差不多:靈感出現之前,一樣也是雜亂無章的。

只不過通靈人的模式比較實體,而且是透過一套鬼神思想來詮釋。

它基本上就是靈感,從抽象一端就是意識流,從具體的另一端,就是所謂的通靈。

而且這些通靈人若做心理測試的話,會發現是有精神分裂或狂躁憂鬱症的跡象。

(這個統計在台灣已經有做過乩童的心理測試)

而且,我所認識的通靈人,都是身體或心理有病的。

通靈是否一無是處?

不竟然。

大乘佛教講哲學的幾部重要論典,都是跟通靈有關。

例如:無著(Asanga)跟彌勒菩薩學了唯識。

藏傳宗喀巴祖師跟文殊菩薩學中觀。

但,你們也不要太快的,馬上認為只要通靈,就可以寫下巨論的哈哈哈哈!

這些祖師本身已經非常的博學,有了這些資訊為基礎,通靈見菩薩的時候,你的頭腦才有原料來給你重整。

不然的話,就會變成上述的賽斯或奇蹟課程之流的。

你通靈的內容會被你腦中的資訊和文化水平所主宰。

華人文化嚴重的局限著靈媒的發展,只會把他們用在問神、治病、趕鬼和畫符的文化裡面。

我們可以看到佛教哲學文化、民間信仰文化和創業家文化下所產生的通靈人,格局和素質就有不一樣了。

(註:佛教的祖師們,從市場行銷的角度,可能也會托借菩薩現身指示,來包裝自己的創意,好讓被自己的徒弟接受。
那個年代的文化確實如此)

有建議過會通靈的朋友,走效果導向的實際主義路線,才會比較安全。

不然,就會變得閉門造車的妄想主義者。

(例如,一些通靈者不斷的要跟人鬥法,要跟妖魔鬥法,簡直比網絡電玩更精彩)

一個普通人或正常人,其實能夠借用部份所謂的通靈(或精神分裂現象)來給自己一些靈感上的優勢。

你只要會把自己的靈感具體化,甚至儀式化,就會越來越多優質的靈感。

與其跟_鬼神通靈,不如說是跟自己的靈感通靈。


















來源:網路…



2017年4月20日 星期四

近心乎?


愛別人,不要跳過自己!

面具戴久了,最怕拿不下來,批評聽多了最怕走不出去,這個世界常迫使我們變得不像自己,難過的是,有天想找回過去,卻也忘了原來的自己。

唯有當你喜歡自己,你才會喜歡這個世界。

喜歡與不喜歡就是如此,只要親自去品嘗、體驗、碰過、遇見就會知道,不需要別人來教我們。

可是為何今天會由外界,來告訴我們應該喜歡什麼樣的東西?

要去過什麼樣的生活才叫快樂?

不是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而是去買廣告希望我們買的東西;不是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而是去做別人想要你做的事。

也許,我們都太在乎別人的眼光,以至於忘了要努力喜歡自己。

也許醬子…交到的朋友會變少,但至少都是真心對待你;也許不認同你的人會變多,但至少你不用費盡力氣,還得不到該有的回應。

就像…

當談到「修心」、「調伏自心」時,很多人會帶有誤解,認為「修持」代表就是放棄俗務、逃避、或「所有事情通通都不用做了」。

另外的誤解,則是認為修行是在「壓抑痛苦」,當心中過於痛苦時,就以修行來壓抑等等,這些也都是對於「修行」的誤解。

還有…

當我和這個世界相逢,不是世界出了問題,而是我出了問題。

我的問題由我造成。

心的期待和現實相反,這就是問題的根源。

心為什麼不能和它保持一致呢?

假若沒有心自身的認為或心並不那麼堅信自己的認為,會如何呢?

當我們生活在一個苦的世界,並不是老天弄錯了,而是自己弄錯了。

老天並沒有給我們苦——即使毀滅就在面前,誰讓你苦的?

自己。

世間有沒有錯誤,除了我們認為它們錯誤。

在問題面前,我們是生成並投出那問題的人。

我們自己生成的問題投射到那事物之上,然後我們怪罪事物錯了,顯然,是我們自己錯了,不是事物錯了。

需要?

人類需要些什麼不是問題,對需要或不需要產生的看法或執著才是問題。

事物存在本身並沒什麼問題,也不可能有問題,我們所有的問題來自於心:它產生出的念頭是那問題的具體存在。

當我們遇到我們以為的問題,我們去解決什麼?

心而不是外在事物!

倘若我們去改變外在事物而完全忽略了問題的根源——心,我們搞反了。

地球環境的惡化,人類的欲望——不是我們苦的首因,首因是——我們的心念。

若要瞭解真正的答案——問題的起源,深入心,弄明心和念的問題。

一旦你真正瞭解了心、念、覺這三者,諸疑破除,百問停止,你將以 “ 空 ” 化顯為覺知和念頭!

人們為什麼會忽略自己而關注他人呢?

那是逃避自己痛苦的方式。

一個人內在的苦難越深,他向外關注的對象就會越大而廣遠。

當一個人內在的痛苦,大到他自己都感覺不到自己在痛苦時,他會去關注地球、星系、人類幾百萬年後的未來。

痛苦越深,他們投射的所謂的愛就越遠、越廣。

那為什麼他們的愛,不能向近處或身邊的人投射呢?

因為近處或身邊的人基本還是 “ 代表 ” 他自己,當他內在有深大的痛苦時,他無法自愛,因而不可能愛自己或離自己最近的人。

在不能真愛自己之前,談一切所謂的愛基本等同謊言。

為什麼說是謊言呢?

他的愛只針對服從或符合他信念的人,一旦那人不符合他的信念或和他不一致,他的 “ 愛 ” 立即就會變成分離的動力、能量或變成恨。

不會變相或轉化的愛,才是真正的愛!

無論何種情況下,或無論你是誰,我都能愛你的愛,才是真正的愛。

愛地球、愛人類的未來——你有愛自己了嗎?

不要跳過自己而愛地球,當你不能真正愛自己時,一切指向他人的愛,都是對自己內在傷痛的逃避。

不要透過愛他人而愛自己,要透過愛自己而愛他人。

不要關心注意大而空化的事物,從關注身邊的一草一木開始。

也有人醬認為 “ 外部混亂是內在混亂的結果 ”,他們意思是說,外部社會的混亂是我 “ 創造 ” 的…不,你沒那個能力,你無法掌握社會自身的道或秩序。

你並沒有創造社會的混亂,你只創造了 “ 你自己 ” 社會的混亂,至少是你錯覺的認為。

“ 息滅 ” 你的認為,社會回到它完美的自身——它其實一直沒有變。

如果你認為社會是混亂的,你不用改變你認為的社會,先改變你對社會的看法試試?

一旦看社會的人變了,社會就變了。

觀察者所觀察到的一切,取決於觀察者自身,從真相上講,它完全和觀察物無關。

若每個人都能瞭解這點,我們的努力重點都會回到 “ 心 ”,而不再是盲目地對著我們認為的客體做功夫。

領悟到 “ 心 ” 就是那樣創造世界的人,會不用作為而處在安寧的中心的。

心就是那個 “ 軸 ”,輪的外框、條輻的運動,一切都是心造的相,及相的錯覺移動造成的。

所以,對於眼中所見的混亂,智者改變自心,凡夫改變外相——智者改變自己,凡夫想改變他人。

現在,社會仍以它本來的樣子處在你的面前,你看到了混亂?

你看到了它自身的完美?

如果你看到了混亂,你若去改變,你又改變誰呢?

首先是改變社會?

還是你自己呢?

甚至你都不用作任何改變,你就能處在寧靜或靜止感之中了。

不要讓愛,成為逃避自己內在傷痛的藉口,不要讓愛化作正義成為戰爭的理由,不要讓愛帶來它的反面——不愛,不要讓不愛的人或不愛的事出現。

愛包含一切,愛一個都不要錯過,不要跳過家庭而愛天下,不要跳過 “ 我 ” 而愛眾生,從愛身體,開始愛物質世界,從愛每一樣事物開始愛你的靈魂。

在不能愛自己之前,去強調愛別人,是繞開自己,愛,不要繞開自己!

對自己好一點唄!















來源:網路…


2017年4月18日 星期二


再釋什麼是開悟?

開悟是一個概念。

頭腦喜歡抓到它,以顯示自己的身分,實際上頭腦並不關心開悟,它只關心與眾不同。

我是誰?

向後看,我只有故事,向前看,我只有夢,而就在當下,我也只是一個 “ 認同 ”。

我只是一個錯覺與夢境。

你如果相信你的念頭,你會變得和念頭沒有一點間隙和距離,在那夢裡你認為念頭就是你!

就這樣你真實地生活在那噩夢裡了。

讓自己和念頭之間有個間隙和距離,那是你解脫和識破夢幻的第一步;而變得和念頭之間無間隙和距離,那是你實現自由和喜悅的最後一步。

不管你在哪裡,你都在你該在的地方;不管你在做什麼,你都在做你該做的事。

認為自己沒做自己該做的,認為自己沒在自己該在的地方,是一種困惑,理由是它與實際不符,理由是你因此痛苦。

不管你認識到與否,你一直在正確的路上,你一直在做正確的事,那 “ 正確 ” 和道德無關,和對錯無關,它超越人的判斷,它是你的實際、你的現實。

心靈的事越少管它越好,但越能覺察它越好。

覺察你的心靈就夠了,不必吃力不討好的試圖管理它。

心裡的事讓它自生自滅,你只是覺察它就好。

你做個在岸上的人,在岸上觀花,不要下水摸魚,只是靜靜的在岸上站著,那就是基本的修行!

平時看起來清凈調柔的不是真正的你,遇到狀況發起脾氣來的時候才是你本人,所以要長期修持,增長禪定的力量,不斷認識並控制住自己的習氣。 ​


問:聖人在覺悟後都做些什麼?

他去改變或引導眾生嗎?

他的世界如何?

我的處理是:

他可能繼續做他之前在做的事,或者不做。

一個覺悟的聖人,他的改變是內在的。

如果觀察他的外在舉動,你可能看不出他的變化。

他唯一變了的是他不再苦惱,他也不會再為別人帶走苦惱。

他引導或改變眾生嗎?

他不,如果眾生不想改變自己,他也不想;如果有人想改變自己了,他也想,他以那人內在清晰的部分指引他迷惑的部分。

他 “ 改變 ” 了你,讓你以為自己改變了自己。

當你改變,他是因你是果;當你不變,你是因他是果。

當你改變了,他和你一同在一個叫作 “ 改變 ” 的故事裡慶祝。

因為他認識到,你確實改變了你自己——那能改變你的和曾經改變過他的,是相同的力量,那是 “ 一 ”。

聖人眼裡沒有要改變的眾生,如果有人變了,那是他們自己變了,聖人只是那 “ 變 ” 的見證者。

萬物自己在變,聖人作為覺知不變在那變裡。

作為眾生醒悟在眾生裡,聖人從來不會突顯他自己。

他在那裡,作為普通而存在。

要認出一個真正的聖人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那需要你先認出自己本來的樣子。

聖人不站在眾生的對面,他站在眾生的裡面,他以一個眾生存在於他自己。

他安住於眾生之中,以純粹的快樂和喜悅的樣子存在。

聖人不引導誰,他只是 “ 臨在 ”,但他的 “ 臨在 ” 可作為鏡子被眾生所利用。

覺悟的聖人只做他自己,這就是聖人的價值。

他只是輕輕的滑過你身邊,然後你感受到了那清晰和輕盈,讓你改變了你自己。

但你從來可能就沒有認出過他。

因為他不曾做 “ 多餘 ” 的,因為他不曾做 “ 高出 ” 的,因為他不曾做 “ 特別 ” 的,這使你沒機會認出他。

聖人的世界簡單到極致,他的故事減少到零,他完全沒有智慧!

因為他不需要智慧;他所需要的一切被給予,這使他的生活不得不是 “ 無為的 ”。

說 “ 他需要的一切被給予 ”,是因為他只要那已呈現在他面前的一切。

他的妄念之心死寂了,它升不起一點虛妄之火;因為沒有虛妄之因,他的心時刻像寧靜的鏡子一樣反映眼前的實際存在。

像晴朗的天空,聖人作為天空存在於一切雲、星星、星系之上。

他不知道 “ 佛 ”,甚至也遺忘了 “ 道 ”,他只是那空無的存在。

因為是空無,他允許所有的一切進入它,他允許所有的一切穿過他,所以他又顯得那樣滿或豐富。

這就是聖人,一個很難被理解的原本的自己,一個又一個的 “ 你 ”、“ 我 ”、“ 他 ”——我們大家共同的 “ 一 ”。

聖人把眾生和自己看作平等,因為那原本平等。

他的平等超越一切限界,超越 “ 我”、超越 “ 人 ”、超越 “ 眾生 ”、超越 “ 時間 ”、超越 “ 空間 ”,這使他的自由也由 “ 我 ”、“ 人 ”、“ 眾生 ”、“ 壽者 ”、“ 法 ”流向更遠更廣大處。

因為體驗到虛空和寂靜,所以他的生命無生死,他的寧靜不能被破壞,這讓他不得不無懼的自由在那永恆的空間。

以常樂我淨的法身,妙觀不住的百千萬億化身的生現變化,他的喜悅止不住的在宇宙裡奔淌。

從上到下,從左到右,他的心和虛空同大同小。

宇宙作為他而存在,他作為一個星星一樣的念頭而醒來。

從一個聖人的表面,你看不出他的世界,因為你看到的只是你自己投射出去的世界。

要看到他的世界,把你供於投射的紛飛的幻象清除掉。

清理了你內在紛飛變幻的虛雲,你必見寂靜的淨空,那就是聖人的世界。

說是 “ 清除 ”,事實上沒有什麼要 “ 清除 ”,那 “ 清除 ” 的實質,只不過是 “ 看清 ”。

朝向內,“ 定睛 ” 看一看幻相和妄念紛飛變幻的內在,原來 “ 淨空 ”一直在那裡,原來 “ 涅槃寂靜 ” 是本來,原來你一直就有一個 “ 聖人的世界 ”。

你只是不知道,你被念頭和假相誘騙了。

從沒有人把你趕出聖人的世界,只是你於幻象中又造了另一個世界,你把自己 “ 囚禁 ” 於那。

聖人的世界無內外,當你醒悟在那裡,你發現,沒有內也沒有外,內和外都是 “ 內 ”,向內看和向外看,那是同一個世界。

聖人的世界超越 “ 我 ”、“ 人 ”、“ 眾生 ”、“ 壽者 ”、“ 法 ”,那也是一切共有的世界,一個夢永遠流動著的世界。

密法裡面的大手印、大圓滿。

它的作用是什麼呢?

就是通過這個修法,可以徹底地明白我們心的本性。

也很多人都覺得佛教是唯心主義,其實根本不是。

它既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

唯心、唯物只是西方哲學的一個分類的方法,不能說全世界的文化只有這兩個分類,這是錯誤的觀念。

它不認為這個世界是唯物,也不認為這個世界是唯心,但是它告訴我們這個世界,跟我們的內心有很密切的關係。

苦或不苦,就在此和彼、這或那之間,
“ 色 ” 是 “ 識 ” 的外現,
“ 受 ” 是 “ 想 ” 的結果,
“ 行 ” 是 “ 想 ” 的支配——
一切由 “ 心 ” 決定。

只是,你產生了什麼 “ 想 ”?

你又相信了,哪個 “ 想 ”?























來源:網路…

2017年4月16日 星期日

借光


如果你有感覺受到尊敬,請問問自己你得到的尊敬,是你營造出來;還是借回來的?

自己營造出來的尊敬,是你的人格和功績。

之後你不小心犯錯,前面的人格和功績不一定會被抹掉。

借回來的尊敬是很脆弱的,不看僧面看佛面,只能讓你有屢次的暫時過關,但,它的特效是有時限的。

問題是,沉迷在借回來的光環效應中,會開始覺得既然光環一直跟隨著我,表示光環是因我而生。

所以,會在特效期限當中,耗掉人家看佛面的耐性。

現實的真相中,就算光環是自生的,也有褪色的一天。

光環可以維持多久,是個未知數。

人,不但要學如何續燃光環,還要在光環的熾焰息微時,有退得漂亮的準備。

若是借回來的光環,拜託你多買幾面鏡子來看看光是從哪來!

就像…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最起碼的功夫,就是學會解讀對方的喜好和厭惡的信號。

不要一早就妄想要馬上看穿人心,單單只是看透人家有興趣和沒興趣的信號,你超過一半的溝通問題都已經被解決了。

這兩信號裡面,認出對方沒興趣的信號,又比認出有興趣來得重要。

我見過一些人很興奮的跟我分享他的見解,或很陶醉的跟我分享他的一些樂趣,但我對那些所謂的見解和樂趣,都沒興趣。

但,我是個禮貌又誠實的人,所以這種情況出現的時候,我一般的做法就非常少的回應。

我不會抨擊或打斷你,因為那興趣是弱到我沒有要額外提起精神來反問你。

同時,我也怕我反問你的時候,你誤以為我對這話題有興趣,然你又他奶媽的娘後講得更多!

我只會判斷這個人,有沒有嘗試去了解他人的世界。

舉例…

假設你知道我很喜歡跟我老婆鬧情趣,你也喜歡跟你老婆鬧情趣,我們都有共同的喜好。

請問,這是否代表你跟我講這個話題,我就會跟你有共鳴?

答案是:不一定。

我的喜好是一回事,要不要跟你交流我的喜好,又是另一回事。

所以,不要以為大家有共同喜好,就可以探討那個話題而產生共鳴。

就如每個男人的生理自慰,甚至是有靠喜歡的AV影片自慰經驗,那麼是不是代表你可以和你多年的好兄弟,分享平時打飛機的樂趣體驗呢?

不一定!

而且大部份的時候,是不分享、不交流?

打飛機雖然是正常的生理行為,但不是你可以用來炫耀的體驗,所以會跟你承認他有打飛機,但不會有太多的意願跟你分享各種細節性的資訊!

(如果會的話,你要懷疑你的那位好兄弟,是不是Gay的!)

所以,我才一而再的說,觀察力能夠達到察覺你對手的有興趣和沒興趣信號,你溝通上的問題,已經解決一半了。

因為你有辦法看到我沒興趣的信號,以後這個話題就不再探討,你就會避免不斷的踩我的地雷。

大部份的溝通錯誤,來自於解讀不到對方沒興趣的信號。

而且,這些常年不斷解讀不到對手沒興趣的信號,有一天發現原來對方一直都沒興趣的時候,會覺得很委屈、覺得被騙、覺得被不公平對待。

這就是無知的結果。

這些報應絕對不是沒有原因,全是自己心盲造成的。

在吸收資訊時,我們要防止一種叫做邏輯跳躍的情況。

換句話說,一般情況,邏輯上直線式的進行:A ==>B==>C==>D 。

邏輯跳躍是 A = D 。

近期美國航空公司打人事件,就有一些報導是嘗試(不是直接)做邏輯跳躍,嘗試要把被打的人的過去犯案挖出,嘗試要人做邏輯跳躍。

但,現實上的邏輯是:過去犯案是一回事,現在乘客權力是另一回事。

那講粗口呢?

看到一些人說講粗口是粗口文化,即把一個人表達的方式,等同於一種文化。

難道我覺得你穿衣服的品味有問題、很難看,所以我就說向穿衣難看的文化說不嗎?

穿衣是你的品味、口味,講粗口也是你個人的表達的方式。

所謂向粗口文化說不的人,只是很粗略、和膚淺的把講粗口的人『一定』是等於某種品德地位的人。

要知道表達方式和個人品德,是兩回事。

真是他奶媽的娘,你腦袋邏輯生蟲,不代表你家教有問題,有時候就真的是你腦袋邏輯生蟲!

重視才會吵架!

常常我們認為會跟一個人吵架,一定是跟他的感情不好,其實不然,最容易跟家人吵架,最常跟情人吵架,最會跟好朋友吵架。

還有:

反映一個人的修為,不是對待朋友的態度,而是對待敵人的態度。

敵人,是指和自己信念不一致的人。

你和你的敵人在同一個高度相遇,你攻擊他的無明,那你的無明一點也不比他輕,只是你還沒有足夠明白的看到這點。

凡是看到某人某事 “ 應該 ” 或 “ 不應該 ” 的人都深陷於無明,執著那點的人更甚。

和我們信念不一致的人,永遠是我們要跨越的長城,一旦我們跨越他們,我們的疆域立即擴大;若不跨越,他們是我們的限制,變成囚禁我們的監獄的牆。

尊重和你信念不一致的人,重視和你信念不一致的人,超越和你信念不一致的人,藉由他們,完成我們的跨越,實現我們的自由。

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謂正常的人,我們都有一個共同點:相信自己的念頭。

世上只有相信自己念頭的人,或不相信自己念頭的人、痛苦的人或不痛苦的人、落在自己的念頭群中或超然在自己的念頭之上的人,就再也沒有其他人。

但不管我們相信不相信自己的念頭、痛苦不痛苦、在念頭之下還是在念頭之上,我們的本來都一樣,那實際的不變。

不管我們有沒有認識到這點,不管我們如何認識自己,佛學所說一般人的人生是虛幻的,到底指的是什麼狀態?

就是相信自己的念頭,相信自己的所思所想是真的。

它的內涵就是相信自己的念頭。

人若能覺醒,天地唯自然。

自然即大道,一切皆包含。

人世有真假,真假兩明顯,明顯相交互,交互卻無干。

世界是一條河,其實那河裡根本沒水,唯有河床,那河水是你的意識幻覺所生起;世界是一片海,我們所見種種事物,只不過是海波浪。

大地是海,意識為水,呈現種種,只是意識。

那真實的不變,那變的不真實,如是而已。

智者不相信,任何出現在自己心中的念頭,他扎根在覺知而空無的心中,他是一片純粹的覺知,純粹的空無。

智者永遠在這裡、在這裡、在這裡,別想有什麼念頭能把他帶走。

獲得究竟圓滿的境界時,會徹底遠離了一切煩惱,那是永恆不變的幸福和喜樂。

物質帶來的快樂,不一定永遠屬於自己,而這種法喜的快樂,一定會生生世世伴隨著自己,那兩者的意義完全不同。

完全掌握「信念」的第一課:

就是解除工作、感情、自信、抑鬱與人際束縛,找回真實自我,將你內心的力量如實成真!

再次強調…

禪修並非試圖逃離生活,不是要達到心的理想狀態,也不是精神體操那種事,禪修只是試圖得見實相而已,並沒有任何神秘可言。

祈禱和抱怨沒什麼兩樣:祈禱是指向神的抱怨,抱怨是指向魔鬼的祈禱。

祈禱和抱怨由同一顆心發出,它都是對某種存在的現實不滿。

智者即不祈禱也不抱怨,因為它們花費相同的能量。

祈禱是抱怨的心在唱歌,抱怨是祈禱的心在不滿。

這兩者其實都是幽怨。

智者安住在如實的存在上,他的心既升不起抱怨,也升不起祈禱,因為他的所需和老天的所給相同。

智者沒有抱怨的時刻,也沒有祈禱的時間,他有的只是歌唱本來如是的自然。


















來源:網路…

2017年4月15日 星期六

臨處


對於一個跨入修行之門的人而言,“ 念處 ” 就是 “ 臨在 ” 的意思。

(也口乙稱之為:如我存在…)

四念處,就是與四種身心現象共同臨在。

所謂身念處,就是與身體共同臨在。

所謂受念處,就是與感受共同臨在。

所謂心念處,就是與思維活動共同臨在。

所謂法念處,就是與心理產物共同臨在。

當我們與感受共同臨在,所有的感受都變得相同。

感受不再有好的感受或壞的感受,只強烈的感受或微弱的感受。

當你與感受共同臨在,任何強烈的感受都無法把你帶走,相反,越強烈的感受越令你活在當下,與之共同臨在。

剛剛認識到臨在,或剛剛體會到臨在時,為了體會它、熟悉它,你可以選擇單一的臨在物件加以練習。

例如:很長一段時間你只練習與身體共同臨在,或很長一段時間你只練習與感受共同臨在,或很長時間你只練習與思維活動共同臨在,或很長一段時間你只練習與心理產物共同臨在。

一旦你熟悉了臨在,臨在已經成為了你的一種自然狀態,那麼,你就可以全方位的與存在共同臨在。

你可以和自己的所有身心現象共同臨在,身、受、心、法同時臨在。

臨在,不拒絕頭腦的故事,臨在,讓所有頭腦的故事來往於生命其中,而不受它絲毫影響。

臨在者把天地萬物納入其中,而絲毫不感到內在擁擠或不靜。

臨在,是神智清醒;臨在,生命神醒來在這裡;臨在,是覺悟者的基本狀態。

臨在,臨在,那是基督意識出現在這裡;臨在,臨在,那佛光普照的時刻。

臨在,臨在,那超凡的體驗。

與世間所有的一切共同臨在。

臨在,就是正智;臨在,讓你見證如如。

臨在的美好,即使世上最美的語言也不能描述它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百千萬億分之一。

因為臨在是絕語言的。

一切可以靠近臨在,但無法觸及。

除非你臨在,別無方法讓你受用它的美好。

臨在,吽哈阿嘎……。

在這邊也講講實修 <六支瑜伽法>,或者說要證悟心的實相,在實修時心只是安住,根本無法赤裸出心的實相。

明、增、得三相會自然消失,當它們清淨之後,心的自性光明就會出現。

安住的心境光明,基本上都是可以保任到七、八天以上不退失的!

到那時,慈悲心、信心等賢樂的覺受無量。

實修二日禪適合:有閉關實修經驗的修行者、發願終生閉關者、一生都在實修的行者、部份俗家實修者。

「禪坐時,脊椎挺直最重要」!

在禪修時,一般傳統的說法,就是按照毘盧遮那七支坐正,但是對於很多的初學者來講,要以雙盤的姿勢來結金剛跏趺座是很有困難的,所以也不要太勉強,怎麼樣坐比較舒服你就按照那個方式去坐。
 
可是有一點很重要就是,你一定要直挺挺地去坐,因為當你打直背脊的時候,你的氣會容易自然地能夠集中到肚臍、丹田這個位置來。

有些人打坐的時候背脊不打直,然後好像軟綿綿鬆垮垮地,他覺得這樣坐著、靠著打坐好像也很舒服。

那樣是很舒服,可是很容易讓心陷入一種愚痴昏沈的狀態。

如果反過來,你把自己的身體背脊打直了,因為氣跟我們身體的姿勢是很有關係的,所以跟你的內心的清明也很有關係。

一旦你打直背脊,讓自己能夠挺直的話,自然地,對初學者來講自然地就會產生明晰的效果。

在初學者來說,有沒有坐金剛跏趺座都不是重點,先把背脊打直,腳放下來也是可以。

如果說你修到後面,有要修那洛六法的修行,那時候金剛跏趺座就比較講究,它有很多的必要性。

沒有人可以使你開悟,你必須自己開悟。

別人可以幫助我們得到傳承、得到加持等等,當然這也是我們所需要的,但是真實的開悟是必須自己開悟,沒有人可以代替我們開悟。

— 分享 —

我爬上了山頂,看著後面半山腰的一座廟。

頭腦問:“ 我要不要去成為一名佛教徒?”

心說:“ 做佛教徒也是個故事,如果你願意,你可以選擇進入那個故事做個角色。”

換修者問:“ 什麼是開悟?”

佛說:“ 我不知道什麼是開悟,我只知道,什麼會帶來痛苦,什麼不會。“

我知道:佛不在教中,有一個聲音說:“ 去成為佛教徒。”

另一個聲音問:“ 為什麼?”

“ 我喜歡做佛教徒這個故事。”

那聲音回答說:“ 進來吧!”

萬物自身無意義可言,是心強硬地把它創造的意義,硬加在那樣事物之上,就像在黑夜裡,我不需要尋找光明,我讓光明尋找我。

涅槃既不是修得,也不是證得,它只是 “ 見得 ”。

你無法修它,也無法證它,你只需要去掉你面前的幻翳看見它。

動和靜與涅槃無關。

生和死不關涅槃。

你生你滅,它不滅;你滅你生,它不生。

沒人能擾亂到涅槃,更無人能破壞它。

像天空之於白雲、烏雲、各種形態的雲彩一樣,它以絕對空白寧靜的背景存在於你之後。

在它面前一切是夢。

生和死一樣,站著和坐著相同,所有的這樣或那樣,一樣。

覺者活在那清晰中,這絕對是一個醒著的夢。

生命——它的花開花在那涅槃中。

睡在涅槃裡,醒在涅槃裡,
走在涅槃裡,坐在涅槃裡,
活著,一個美好的夢境。

遇見涅槃,那是絕對的清醒;
歸於涅槃,那是絕對的寧靜。

涅槃,法身的境,
涅槃,觀照的明。

佛說涅槃經,
那是徹悟的路。

涅槃,徹底醒來的夢,
涅槃,遇見絕對的真。

當今,遍地都是喜歡推理尋思的修行人,他們不善講解佛法,就算宣講甚深的要義時,也只是粗淺、庸俗地略述一二而已。

在這樣的時代裡,真實的修行者寥若晨星。

那些喜歡尋思、稍具聞思功德就會心高氣傲的人,雖然進入了佛門,但是心與法卻不能融合。

他們多年的聞思功德,遠遠不及聽到實修者的一句修行體驗更有加持和力量。

也很多佛弟子或號稱修行人的,其實並沒有真的相信佛法,而是擔心老了怎麼辦?

就努力積聚,到處討好他人,好像為年老求一個不致孤苦無依的「保險」!

一個修行人如果這麼做,代表對佛法沒有真的相信,如果當下真的好好修行,就不會擔心未來老了時候的痛苦。

人生不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嘛!

1、像柴一樣熱情

2、像米一樣實用

3、像油一樣滑潤

4、像鹽一樣有味

5、像醬一樣增色

6、像醋一樣多能

7、像茶一樣有品味




















來源:網路…

2017年4月6日 星期四

矢口亻吏


我們不需要成為某個偉大的存在,但應該要成就自己的故事與生命。

還是不要忘記了,也應該說永遠別忘了:「你是活著,不是被活著。」

人的 “ 使命 ” 和 “ 靈魂 ” 是什麼關係?

在我看來,靈魂是個不死的信念,使命是個你所信賴的故事。

說到底,它們為一念所生,念念所成。

而念是什麼?

一個連空間也不存在的,還再那裡的想——那畫面、那圖片、那聲音……,迎著覺知而升起的象,那觀照下所開出的虛花。

我沒有靈魂存在,我比靈魂更久遠;我沒有使命,使命只是一個流轉的夢。

而我如如不動,而我不生不滅,而我不增不減,而我不垢不淨,哪裡有什麼糾纏的疙瘩——靈魂、以及它的執念——使命的故事存在呢?

我是這兩者之外那淨空,而這兩者只不過是一團虛雲中的夢境。

那個成為覺悟的它,不存在靈魂,也不存在使命。

如果下降到夢中講靈魂和使命的關係?

那太多了,故事有上千萬種講法。

每一件事物都有上千萬種故事,只是你的相信排除了其它故事的可能,同時,你的相信也使那虛妄的故事變成了真實的。

當你在所有的夢境之外,一切故事將停止下來,並歸於它的升起之前,這就是寂滅。

一個看見心的虛想之火熄滅的人,他活在所有的迷惑和糾纏之外。

他不會被你的概念所迷惑,也不會被他的故事所套住,他是一個清淨無擾的人。

迷惑的人們在 “ 靈魂 ”、“ 使命 ” 這類的故事中跌打滾爬了無數生無數世了,如今還依然在那團雲朵裡。

醒悟有它自己的次序,老天有耐心看一棵鐵樹開花。

所謂覺悟的人,只不過是先來到這個世界的人。

對此,他們什麼也沒做過,他們只不過調整了自己的步伐——現在,完全和老天步調一致的行走。

覺悟後,不存在關係,既不存在靈魂,也不存在使命的故事。

宇宙中沒有什麼存在過,只存在過一個笑話。

你將不斷地笑,不斷地笑,每一個似乎都讓你笑得跌倒。

就這樣,玩笑——這就是一切的答案。

如何識別頭腦的把戲?

觀照修行,在觀在照,不在判在斷。

不用分別,僅觀僅照,起心即觀,來念即照,日久便知,覺念兩明,真假自顯。

真者自真,假者自假。

不必判斷哪念來自頭腦,哪念是來自於心,也不必想與自頭腦分或合,亦不必起管頭腦和心為一為二,亦不必操心頭腦之把戲。

能純觀者,能如一觀者,諸佛所知,終將自知。

不須讀經,也不須問人,由觀照自心經驗,可知一切。

若強分辨哪念來自於心,哪念出自於頭腦?

簡單辨法:一念為心,二念三念四念為頭腦;與真相保持一致者,真心之念;與真相相反者,頭腦之念;讓自己心平快樂者,真心念想;造成自己痛苦煩惱者,頭腦之念。

諸佛之口常呼 “ 善知識 ”,“ 善知識 ” 即修行法門。

善知識,即常觀照者。

常觀照者,即常知自己起心動念者。

常知自己起心動念者,即善知識。

“ 目前的我,根本無法分辨什麼是來自頭腦的,我如何將自己與頭腦剝離?

或是不用剝離,本來就是一個?

如何識別頭腦的把戲?”

最簡單的回答——善知識!

去覺悟善知識,去善知識,能真善知識,必明諸佛教法。

“ 善知識 ”,應用好這三個字,便可成道,便可止息萬念諸疑。

回想自己從皈依到現在,都增長了哪些功德?

有人會想到自己都做了哪些事,有些人會想到自己的心有哪些改變、煩惱有沒有減少。

這就說明了我們與法的距離!























來源:網路…

2017年4月5日 星期三

金竟心


你必須主動地想辦法,讓自己暫時擺脫忙碌,很多事情都可以改變時間或地點,但是學習獨處,必須成為你生活中定修課,成為你對自己必須履行的義務,每天的生活都會有不同,你在獨處時也會有不同的感受。

也不應只是表面形式上的修持,例如唸唸儀軌,而是要在心中生起證悟,生起修道的體證。

如果沒有這樣,我們可能以為自己,是走在開展遍知果位的道路上,但很可能只是在過日子,浪費了很長的時間而已!

話說當年華嚴宗的法藏大師,為了讓武則天明白甚麼叫做華嚴境界,結果在一大殿裡面擺上了恩多 ( 也叫N多,就是粉多的意思 ) 面大鏡子相互對照,然後在裡面點上燈火跟女皇帝解釋,這就是華嚴境界。

也這麼巧的,武則天時代才出現的《楞嚴經》裡面的佈壇法,也有外八鏡對照內八鏡。

然後在壇裡面修上 21 天,在鏡光交匯處,就會有感應現象出現。

目前已經幾乎沒有人做得到,因為大部份的都只是內把鏡對著外八鏡就算,連鏡也用過小小的對照就算。

根據某大和尚的說法,修行人在壇中修行經行時,必須置身於雙鏡之中間。

換句話說,你必須看到重重無盡的自己。

為甚麼鏡子這麼重要呢?

如果有學過漢傳準提法的,就知道它是要用一面鏡子來修,最後修道要在鏡中看到菩薩現身才成功。

但,若你看經典的話,再看東密的文獻,你會發現修準提的法師,是不需要用鏡子的,經典裡面確實有記錄到鏡子,但,它是用來修類似道教圓光術的。

漢傳準提法師透過華嚴宗的祖師,經歷了一次的改變,從不需要用鏡子來修,變成一定要用鏡子來修。

不過民初時期的南懷瑾先生也傳過準提法,他卻把它又改成不要用鏡子來修,而且他是有原因的。

重點是用鏡子來修的話,容易有離神現象。
(用現代的心理學術語,Dissociative Experience )

是的,看鏡子中的自己,會可能對一些人產生精神分裂的狀態,也容易看到幻覺。

南懷瑾目的就是要門人不要再碰幻覺,所以在他所傳的準提法門裡面,混進了藏傳的圓滿次第 —— 即是把想像出來的境界化空的做法。

不過,我看到今天就算是走南懷瑾修正版的人,一樣也是在壇中供上準提鏡。

這種鏡子啟動的離神狀態,在道家的修行裡面,其中一個訓練元神出竅的方法,就是要用一面鏡子的。

不過,話說回來,西藏過去的一位著名的祖師,有傳下一個口訣(鑄鏡法)給禪修多年而沒有任何境界的人,這口訣也是用鏡子來達到禪境,不過他的做法又跟華嚴、楞嚴、準提和元神出竅法完全不同。

印度教裡面的一尊女神是跟催眠有關的,當中有一個很特別的口訣 —— 要催眠群眾時,先催眠自己的鏡影形象。

鏡子除了會讓人有離神現象,還有其他的一些好處:在公眾地方擺上大面的鏡子,會減少偷盜行為。

我本身在做運動時,發現有面對鏡子和沒有面對鏡子,也有細微分別 —— 沒看到自己的鏡影,運動得比較機械化;有看到自己的鏡影的運動,會比較專注、比較清醒。

動物和嬰兒在看到自己的鏡影時,是會認為鏡中倒影是另一個動物或人。

小孩要接近兩歲才開始意識到倒影是自己,這也是自我意識(我知道我存在)的開始。

以後你照鏡子看到自己的樣子,而有了一些特別的想法,你就可能已經被我催眠( 下心錨 )了!

因為我還沒波這篇文之前,已經在鏡前催眠了我自己。

呵呵呵呵……

快樂不快樂的感覺,只是心態問題。

當你在安住時,就不要再去分別"這是不是覺性?

這是不是昏沉?

妄念會不會來?

這是法身還是阿賴耶識?"

等等……

不要被任何妄念束縛自己的境界,心的本體本來就是遠離一切所緣對境的清淨自性,當下就是本性。

如果再去分別自己的境界,當下已經不是本性了。

當認識本性的時候,束縛的繩子就已經被拿掉了,徹底離開輪㢠了。

每個人本性都是 “ 小孩般的 ”,大師尤其顯得像 “ 小孩 ”,因為大師沒有妨礙他做自己的信念,因為大師更靠近他的本性——我們共同的天性。

當我們說到一位大師時,我們容易想像,他是一位坐在椅子上,比較安靜,比較深沉,又比較覺知的形象;他不言不語,等待被問和被回答。

事實上,這不是大師,這是一個為創造和保持某種形象的大自我。

我眼中的大師,他是個 “ 一念行者 ”。

每時刻,他內在單純的只有一個念頭,他隨那一個念頭自由的行動。

他像孩子一樣不假裝,他像孩子一樣自由,但他像佛陀一樣有智慧。

每個真正的大師都是一位老子。

所謂 “ 老子 ” 的意思是,一個老小孩——一個身體是成人,但心像孩子一樣的人。

每一個老子都是普通的,他普通到他永在普通之中;每一個老子都是平凡的,他平凡到他就是平凡本身。

他沒有假裝,他沒有故作姿態,他是一個依天性而活著的人。一個老子一個天真的人。

一個能一輩子天真的人,已是老子。

我喜歡把一個說話的我和一個行動的我分開,因為那樣做是出於仁慈。

人們喜歡從一個人的言論來看待那個人,他們沿著自己理解和附加了的那人的言論走去,卻希望看到那人是自己想像中的 “ 他 ”——而他們永遠也看不到他,因為他們只能看到他們投射出的、那個被判斷和理解過的不夠完美的自己。

這讓出來說話的聖人成為人們投射的螢幕,藉由他,人們品嚐到自己的苦惱。

世上大部分聖人處於 “ 隱沒 ” 狀態(那只不過是和平凡保持一致),是出於仁慈。

在一個不需要聖人出現的時代,聖人出現是為社會帶來 “ 混亂 ” 的。

在一個不需要聖人的時代,如果聖人們出現,那是有 “ 負 ” 作用的,“ 道德出,倫理喪 ”,聖人們都知道這點,所以他們悠隱於世外,不去打擾天下,不給人們帶來更多的混亂。

難怪…我常會被人怨懟、被人厭、惹人嫌!

就因為有一顆心,如稚童不返的行徑,這才招人罪惡感了!

哈哈哈哈……

有一些聖人只去 “ 說話 ”,不去做。

為什麼?

是他們沒有行動力嗎?

他們是一個知行不能合一的人嗎?

當然也不是。

聖人們說話,只是提醒人們;如果他們去做,就是改變人們。

改變就是強力,強力就是暴力,暴力不是聖人之愛;而提醒喚起的是自覺,自覺引起的是覺醒。

聖人們對人的目的是覺醒的——讓他們覺醒,他希望人們因覺醒而改變,而不是因強力而被迫改變。

這就是有些聖人在世上只是 “ 說話 ”,而不是去 “ 做 ” 的原因。

說和做是有 “ 使命 ” 的,聖人知道那分別。

引例…

史上,理學家們都認為王陽明是聖人,但王明陽不知道 “ 說和不做 ” 的道理,他只知道 “ 說和做 ” 的道理。

所以王陽明離老子還差一截。

王陽明推行的 “ 知行合一 ” 被世人所接受和推崇——被頭腦所接受,但這學說永遠也不能完全被世人所實行,因為它還不知道心的另一部分——頭腦竭盡所能也不能理解和知道心的那一部分。

全明的聖人說著教導人類的 “ 大話 ”,卻過他自己的 “ 小日子 ”。

他看起來就像個 “ 知行不合一 ” 的假聖人,而事實上它才是真聖哩!

那些說了也去做的 “ 知行合一 ” 的聖人卻是一個假聖人——比如孔子——因為他們只知道 “ 做 ” 的好處,卻無明於 “ 不做 ” 的好處;他們只知道人類需要不需要聖人,卻不知道老天需要不需要聖人。

他們在人間 “ 逆天 ” 行道,故而首先他們個人的精神肉體吃了很多苦,這是妄心和無明的結果啊!

孔子行道於世的情況,就是這種狀況的最好的說明。

人們稱孔子為聖人,也稱老子為聖人,但從孔子到老子的距離,還有十萬八千里遠啊!

因為,孔子還在善惡中,孔子還在是非中,孔子還在掌控中,孔子還在 “人間 ”,孔子還著於 “人” 相……,孔子離老子還有很多的路要走。

大聖人是大小孩,他保留在 “ 不知 ” 中。

因為知道不知,他的天真被存留下來;因為知道不知,他的妄為減少到近零;因為知道不知,他與這個世界完全沒有分離;因為知道不知,對人沒有建議、意見、對立、衝突;因為知道不知,他成為一個全然快樂的人;因為知道不知,他沒有什麼可擔心也沒什麼可操控的……。

那些真聖人是 “ 土 ” 之至極的人——他們 “土” 到,他們完全平行於大地,沒有一點 “ 突出 ” 於大地的地方。

去掉了所有的概念,空掉了所有的知識,真大師回歸了完全的本性,他們完全依本性而活著,這看起來和因無知而依本性活的小孩相似,所以他們看起來像 “小孩 ”——大師像 “小孩 ”,所以他們被稱為 “ 老子 ”——一個身體長大了,但心依然像嬰孩的人!



























來源:網路…

2017年4月4日 星期二

艹古


相信大家都會遇過一些人,會講一些他自己很有興奮的話題,而你則是完全不明白或沒興趣的。

例如,可能有人很興奮的跟你分享,他的寵物如何可愛,牠排泄時的表情如何賣萌,硬跟你講了一大堆,要你接受。

你不是討厭他養的寵物,你只是完全不想去感興趣。

人有時候會活在自己的精神慰藉世界中,問題不大。

他不斷找人分享他的 " 爽 ",也不是問題。

因為確實有些時候,這些人會找到知音 —— 一群有同樣精神自慰話題的朋友,圍在一起,各有各的精神自慰狀態。

就算這些人是在對牛彈琴,也即是聽眾對他的話題一點都不感興趣,問題也不大。

這些精神自慰暴露狂(就是要給人看到,自己才會爽的意思),只是要自己爽,就算你是牛,請繼續的吃草,以後盡量少見這些精神自慰暴露狂就行了。

不蘭問題就會是:當對牛彈琴,而牛不欣賞的時候,一些精神自慰暴露狂會埋怨牛,他們會希望牛明白自己的 " 琴藝 "?

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不斷跟你分享,只有他自己才爽的話題,是為了得到你的認同,或者認為他分享了給你,他的爽,而你應該就會讚揚他。

你就要小心這類人!

因為這個人的幻想中,是要你崇拜他。

有朝一日你只是坦白告訴他,你對他精神自慰話題不感興趣,他就會覺得自己被騙,覺得你很不應該。

我有時候,也會因為一些自己有興趣的話題而對牛彈琴,但,我從來都不會是為了得到誰的認同,就純粹是 " 分享 "。

那些在幻想中很需要得到你的認同的人,最後得不到認同時,會扭曲到發怒的,因為他們覺得自己被你騙了!

但,事實上是他們一直在幻想中騙自己。

這跟那些自認是好男人,對心儀女生猛獻殷勤的做法一樣,這些男人也是一直都活在自己的幻想當中。

在幻想中很需要得到女生認同的男人,獻殷勤時,就是一種精神自慰暴露狂的做法,最後被女方拒絕時,那種憤怒會超過正常程度。

我們要得到人家認同的這種心理,也算正常。

不正常的地方是:你不斷的用一個你自認為很自豪、人家沒興趣,但你又以為人家有興趣的話題來展示自己的價值,還一直希望被接受。

你不斷精神自慰,但又一直得不到高潮,最後必然是扭曲收場。

自欺又欺人者,自有其可恨之處!

就像…

近三十餘年的研究潛意識念力,就會完全對有些想變成 X 戰警般的超能力沒興趣。

如果你一直以來都很相信命理(星相風水等),而且認為過去的你,確實如同算命師所言那般,逃不出自己的命格。

而你又想重新開創屬於自己的命運,那麼這裡就會適合你,你會學到如何用幾個簡單的心理元素,就能得寸進尺的改造自己的命運。

讓運氣變得順暢,這還只是開始。

野心大的人,也會讓你知道,如何把命運再提升,變成內在的自我修煉,不斷進化。

除了相信命運的人,還有另一種人是希望透過宗教信仰的力量,來改變自己命運的人。

不過,同一時候,他們也可以開始把自己過去信仰的對象,變成一個有效率可以改變自己命運的工具。

是的,不管你信觀音、耶穌,還是玉皇大帝,大部份的求神拜佛能夠改變的命運,是屬於很基本的生存需求。

不過那些,除了保命以外,其求神拜佛到妻、祿亨通的,卻是極少數的。

特別是如果你的教團,還不斷灌輸業障思想或原罪理念的話,妻、祿就更加與你沾不上邊。

難道是這些信仰的對象,自我產生的一無是處嗎?

根據某些心理學派,這些信仰的對象都是人類群體潛意識裡面的原型能量,難處就在於那原型能量是不會太關心,你個人的妻、祿問題。

當年是因為花了很多時間研究信仰的力量,也做過不少用信仰之力,來改變自己命運的實驗。

後來,才了解到如何啟動這些原型力量,來完成自己世間上的所求。

還有:

有時候,正面思考只能帶給你短暫的快樂,而更多的時候,是你發現自己無法維持正面思考的挫折感。

唯有我們學會感受、允許與體諒負面情緒的存在,情緒平衡了,你就不再感到困擾,你也不需要逼迫自己正向思考了。

現代人越來越不能吃苦,不能安受苦、不能忍辱,因為大家現在嚮往的是舒適方便的生活,最好一點痛苦都沒有,因此稍微受點苦,心中就難以適應,比起過去修行人來說,現代人更容易感到不安和恐懼,稍微一點苦,就難以承受。

那,是誰說人一定要正面的?

那個所謂的 " 正面 " 又是什麼意思?

是你不能生氣、難過、悲觀、沮喪、抱怨、擔憂嗎?

是你無論如何都要往好處想,不論你心裡多麼委屈嗎?

當你否定自己的感覺時,你還能覺得自己是值得信任、有價值的人嗎?

當你壓抑自己的感受,要求自己正面思考卻又辦不到時,你還會覺得自己是能力很好,對生活有控制感的人嗎?

當你不願正視自己的感受,你還會覺得自己的感受值得尊重嗎?

我們不需要去爭論,我們要活得如何正面才對自己有幫助,而我們需要的,是去正視你內心裡正在發生什麼事,是什麼讓你有這些感受,又是什麼不允許你有這些感受。

人都擁有七情六慾,就會產生情緒。

而我們在成長的過程裡,都對情緒給出各式各樣的解釋,也對負面情緒有各式各樣地標籤,也似乎認為只有正面情緒才該被保留,卻不自覺得在體內,積藏了更深厚的負面情緒。

你就明白光學會 " 壓抑 ",還有一直用假像的正面思考,並不會讓你有比較快樂?

再來…

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世界 ” 是同一個世界,但從不同的心眼望去——便產生了不同的世界。

我們雖然都活在同一個地球上,但卻在各自的感知裡。

本性的喜悅,源自心認識到它什麼也不真的實有——只有無窮無盡的相時,產生的自喜。

也沒有人能把你,領到覺悟的面前一樣,這事必須靠你自己來進行,去參悟心所曾迷惑它自己的過程!

去過一種沒有目地的生活……

目地像一位不安分的、有鼓動性的嚮導,它帶我們離開當下。

凡事若沒有目地,我們自然活在當下;或者,頭腦不相信它為自己創造的目地,它自然在當下;或者,頭腦認識了目地的虛妄性,它自然活在當下。

沒有目地,頭腦不得不在當下。

它沒地方可去,它沒事情可做。

它不得不與當下的一切在一起。

心在它之所及的一切處休息。

這種心在一切時處的休息,就是修行。

若你的修行,不是心的休息,那麼,那不是修行。

那是心忙碌在另一種事情,就像忙碌任何一種世俗的事情一樣。

修行是心的休息,若心休息,便是修行,心不休息,非修行也。

沒有目地心,自然在當下,自然與萬物待在一起,自然享受當下的美好。
































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