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5日 星期日
曉明
我想了解,你們是怎樣理解 “ 究竟解脫 ” 這個概念的?
究竟解脫是否意味著,有過一次什麼樣的經驗或體會,就永遠不再煩惱痛苦了?
所有的問題都沒了?
在認同 “ 時間是存在的 ” 前提下,這可能不容易實現!
當我們談論 “ 究竟解脫 ”,我們引入了時間;而在時間裡,永遠也沒有究竟解脫。
所謂幻象,必須在時間裡運作;若是沒有時間,則沒有幻象。
當你認同時間是真實存在的,你掉進幻象的王國。
當你認同時間,生死輪㢠即將發生!
要想究竟解脫,必須脫離時間的框架。
就是跳脫概念化: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也沒有現在,這也可以稱之為:透出時間!
假如你透出時間,一切浮想皆息,所有的幻象將滅!
假如有個狀態叫究竟解脫的話,這就是了。
我不知道那個所謂的:“ 深度溝通法 ”,究竟是教導人們出離時間的,還是教導人們進入時間、認同時間的。
我只知道,假如有人把你帶入時間,並告訴你那是真的,我想他是有點困惑了。
活在時間裡,你只能活在虛妄中。
時間把人帶入幻象。
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寂靜、沒有時間的世界,雖沒有時間,但諸法在移動。
一切事物移動在無時間裡。
每一個時間的概念都在創造一個幻象,若你向這世界引入時間,幻象的空間洞開了大門!
若從你的世界或生命,拿掉時間,你的生命與世界將怎樣?
時間從虛妄的 “ 想 ” 中產生,若無想,時間怎可能存在?
並沒有獨立的 “ 時間 ” 一法,若沒有物、沒有感受、沒有想、沒有心行、沒有識別等,則無時間。
時間基於五蘊而生,五蘊都虛,時間可實?
一個人活在時間裡,意味著他活在故事裡;活在故事裡,意味著他活在虛妄裡。
不管你以為虛妄有多真實,不管你在虛妄裡以為虛妄有多實在,彼皆如幻,虛妄不實!
以我的經驗,如果你想要活在究竟解脫中,第一步:透出時間!
在你不能做到這點之前,“ 究竟解脫 ” 是個夢想。
堅持時間是真實存在的,讓你所知所見的一切,皆落在夢裡!
透出時間,活在真究竟中!
— 波文 —
曾經…
一次又一次流浪在內心的大地上,憂鬱、擔心、恐懼、焦慮、徬徨…。
極度的噩夢像電影一樣,強行在人的內心播放。
還不容你不看,看不看它都在長夜播放。
苦難的是,不但你非但久久地觀看,更重要的你還相信那情節是真的!
然而,我一次又一次的證明:現實好過想像!
人生的苦,就是這樣被創造出來的。
世界那麼美,沒有我的故事,我是誰?
真相就是救贖,現實是真相的所在處。
一個修行人,如果你悲傷,不要自責自己;如果你擔心恐懼,不要自責自己;如果你難過,不要批評自己。
在你裡面是沒有自己的,沒有掌控者,沒有控制者,只有經驗和體驗者。
如果你的身心經歷悲傷,就體驗悲傷;經歷難過,就體驗難過。
悲傷、難過也沒什麼不好,沒有你賦予它什麼概念,它和高興和快樂沒什麼不同。
遇到自己情緒或心境的變化,就出外到大自然走走吧。
你和大自然沒什麼不同,你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作為大自然一角的你,為什麼要控制大自然呢?
悲傷,認真的體驗悲傷;難過,仔細地體驗難過。
拿走你賦予悲傷、難過上的一切知識概念,只是體驗它。
像觀看老天下雨,大地起風。
仔細地體會,悲傷時不是你在悲傷,是悲傷的氛圍自己在發生;難過時不是你在難過,是難過的氛圍自己在開展;你只是那個經驗者,而經驗者本身是不沾染那些任何感受及情緒的。
若不然,你一生經歷過無數次的悲傷、難過,為什麼至今還好好的呢?
— 分享 —
那欠扁的小明,跟老師的對話~~~
老師:地上的《香蕉皮》是誰吃的?
小明:老師,“ 皮 ” 誰吃的不知道,香蕉是我吃的。
老師:......……
老師:金錢與智慧,你們會選擇什麼?
小明:我當然選金錢!
老師:我會選擇智慧,你知道為什麼嗎?
小明:當然,人們都會選擇自己缺少的東西,我能理解的!
老師:…………
老師:你為什麼要趴在桌子上睡覺?
小明:老師,要是能躺的話,誰還願意趴着睡啊?!
老師:…………
經驗之談:
傳統的禪宗參話頭修持裡面,有分『跑香』和『坐香』。
但,很少人知道這兩個做法的腦科學。
所謂的『跑香』就是在跑動中參禪,是先慢跑,跑了一段時間就開始快跑。
跑完了才做『坐香』,盤腿打坐參禪。
通常是坐一柱香的時間。
坐完,起來又慢跑,然後快跑。如此周而復始。
跑步和靜坐,是兩種正面的癮,其中跑步會上癮的機率,比靜坐還高。
所謂的上癮,是指若哪天你沒跑步或靜坐,你就會有渾身不適,就如同一個毒品上癮的人不吸毒的時候,整個人會有很多症狀般。
據研究,每天跑步一到二小時,半年至一年間,就很大的可能會上癮。
上癮後的另一現象是:跑步時必須選擇跑安全的地方,若在馬路上,需逆車流而跑,因為這時候的跑步者,很容易會跑到入神,進入精神恍惚狀態,而沒有留意到驅來到車輛。
只要進入這種狀態,有研究者認為腦中的聯線會增加。
甚至還會有新的腦細胞誕生(Neurogenisis),對專注力、自制力都有明顯的增強。
我當初看這資訊時,本以為靜坐會更容易上癮,但,事實上的研究發現是跑步才更容易。
而禪宗的修持方法,恰恰的選用了兩種都是會入癮入恍惚狀態的修煉,同時還一動一靜的交替進行。
跑步的修行在日本佛教,天台宗還有一種更極端的,叫做千日徊峰行,一千日裡面步行上萬里。
雖說是步行,但因為是走山路的,可能會比普通慢跑更辛苦。
嚴格的做法,若中途有一天停了,就是破戒,有者還會自殺。
根據一些科學家,人類身體的結構,是所有動物中,最適合做長跑的。
佛家諸派,南傳藏傳的若精進禪修的,年紀大的時候會有腳的問題。
唯獨禪宗有做跑香和坐香的,不會有這問題。
建議有禪修習慣的朋友,考慮加入跑步。
還有一個就是上下深蹲式的自我訓練,練到蹲一個多小時後,口乙馬上站起來看看,都不會頭暈跟腳麻!
另一個孫悟空式的單腳蹲踞,也是粉不錯的哦!
骨頭架子不好的,有上年紀的人就不建議練蹲踞!
來源:網路…
2016年12月18日 星期日
未名觀
印度哲人克里希納穆提說:“ 認識自己就要觀察自己,在你和別人的關係裡知道自己實際上是什麼。”
就像…
覺照和觀察有什麼區別?
是不是微妙到要自己親自去體會才行哪?
通常,我們說 “ 觀察 ” 時,它帶有 “ 思維 ” 在內,強調的是對觀察物件的瞭解和洞達。
當修行人說 “ 覺照 ” 時,它強調的是 “ 出離思維,回歸本體 ”。
換句話說,觀察的重點在於觀察對象上,覺照的重點在觀察者本身上!
當你觀察時,“ 觀察 ” 完全把你的注意力吸走了,它是把人引向外的;覺照則相反,它把你引回你。
覺照不落入思維的巢窠,而觀察完全是在思維裡遊動。
覺照讓你 “ 是 ” 生命的本覺,而觀察讓你落著於所覺上。
觀察讓你失去自我,但覺照讓你保持超然的獨立:與萬法為伍,不與萬法同一!
觀察的體會,幾乎人人都有過。
例如:小孩專注地觀察地上的螞蟻,農民看田裡莊稼的長勢,工人熟悉一種機械技術,科學家研究一種現象等。
但覺照的經歷,卻不是人人都有的,如果不是修行者,很少有人去注意或有過這覺照的體驗。
也因此,要想體會出覺照和觀察的不同,必須親歷!
覺照的快樂和成為覺照的快樂,與觀察的快樂完全不相同。
觀察的快樂是讓你 “ 忘我 ” 的——就像喝酒,覺照的快樂讓你越來越 “ 清醒 ”——就像從夢幻裡醒來。
觀察的作為把你引入無意識,而覺照則讓你越來越有意識。
觀察把人向外引、向下引,而覺照則把人向本體引、向超意識引。
觀察是下墜的,覺照是升揚的。
觀察是凡夫常行的作為,覺照是修行人常行的作為,二者皆是有為法。
修行人要想實現真自由,修破有為法,來到無為法,才能真正自在。
若不然,只稱為思想家——念頭堆裡的夥計!
覺照是出離觀察的,覺照是觀察的反方向!
還有…
需要承諾才會安心的人,是沒辦法活在當下的人。
不管是商場或情場,能夠坦然接受承諾的不確定性,才能生活得自在、抉擇得自在。
你自己本身當然可以把姓名也押在自己給予的承諾上,但要人家也押上同樣的認真在對方的承諾上,無疑的是一種很幼稚的理想。
成熟人需知道的真理是:你對人如何,不代表人家也需如何對你。
這需要學習,需要受教育。
教養不會從天而降,習得很重要。
人生中,碰上了一個足以改變生命的經驗,別只是希望,要下決心。
來源:網路…
2016年12月17日 星期六
橫恣纏嗤
有網友問過關於禪修的問題,他說在觀察自己呼吸時,一旦注意到有雜念,就把注意力拉回呼吸上。
問題是,做久了會開始很機械式的!
不錯,這種訓練就是最簡單的反觀能力修煉。
你的初修目的幾乎不是為了求定求靜,只求『知』就行了:知道自己的雜念出現了,然後輕輕的(越輕越好)把注意力放在如同鴻毛落地般回歸到呼吸上就行了。
換句話說,你的重點是注意念頭的動和靜、生和滅。
有些說法是只要無數次的靜觀念頭的生滅,最後自然會定下來。
我不排除這說法,但,有點大安主義,甚至還會覺得有迷信的成份。
其實不斷這樣下去,很多人說是十年下來,依然念頭在靜坐中不斷生生滅滅。
所以我才說禪修的目的不是求靜,而是求知。
它是你對自己念頭,起落的覺知能力的修煉。
意念守呼吸是假借的一面鏡子,這面鏡子可以是如何方法,用來反映自己雜念的起落生滅。
剛開始時的雜念,往往是出現了一段時間你才驚覺,你的功課不是要沒雜念,也不要視雜念為敵,而是看你可以多早捕捉到自己有雜念。
當你越捕越早時,你會發現在時間線上的某一點,念頭很無厘頭的就出現了。
這是好事,你的注意力要越來越細緻,因為這雜念很無厘頭的出現之前,注意一下有沒有甚麼信號?
其實是有的,是還未成形的雜念。
如果這個你也捕捉到,就不會有雜念的出現了,以後就還有越來越細的東西可以捕捉。
你的目的是反觀內照,越捕越細,靜定反而是副作用。
這種修行有甚麼好處呢?
平日你對自己行為和念頭的觀照省覺力就強了,對於自己要戒煙、戒酒、戒色、戒食、戒罵、戒怕、戒網等等的會很有幫助,當這些癮一起時,你能夠多早捕捉到它,才是駕馭人生的王道。
就算是不少人所謂的得意忘形或失意忘形,依我所觀察到的,其實都是一種癮:一些人的癮是,只要老公一不理她,她就瘋掉;一些男人的癮,只要女生一不回應他的簡訊,他就會強迫症似的傳更多的簡訊;一些人的癮是一講到錢就會激動;一些人的癮是見到美色就忘形。
忘形不是問題,更重要的是;你能多早捕捉到自己忘形?
沒品的人,忘形後,被朋友點破,也死不認。
下品的人,忘形後,被人點破,以後就會提醒自己,盡量的改。
中品的人,忘形後,不需被人提點,自己會後悔反省。
上品的人,一開始忘形,就會醒過來,中斷自己的忘形。
上上品的人,忘形之前,就有警鐘。
禪修的方法是假的,它們只是一面鏡子,人生也是。
以假修真不是呼口號,藉真修真才是實學!
就像…
在生活中,不必思考於 “ 為什麼 ”,知道 " 它 " 就行了。
念頭來來往往,它會為我們帶來各種各樣的問題,當它為我們帶來疑惑,注意到它就夠了,不必被它糾纏,也不必糾纏於它,知之即可。
於一切時處,不去糾纏隨時出現的問題,或不被出現的問題糾纏,這就是清淨。
清淨就是不染的意思。
於一切時中,能眼不染色,耳不染聲,鼻不染香,舌不染味,身不染覺,意不染知,六根不染六塵,這就是梵行。
一切修行者皆具有相同的名字,皆在做同樣的事。
不管你有什麼樣的超乎尋常、美妙難喻的體驗,那本質上都是有我的。
若實無我,誰來體驗?誰知誰說體驗?
一切經驗皆是我相的變相,莫信莫著。
乃至證到常樂我淨,圓覺涅槃,亦是我相,亦是有我,並非無我。
有我的體驗和無我的體驗是一樣的,說到底,並無 “ 有我 ” 的體驗和 “ 無我 ” 的體驗之分!
諸佛說無我,是為對治眾生 “ 我 ” 之虛妄計著的。
若論諸法實際,離有離無。
大圓鏡心智面前,一切皆是空花。
所有所現所見,平等、虛妄。
從五識而來的一切,從意識而來的一切,從阿賴耶識現行的一切,皆不真實。
人們所見到的一切,皆是虛妄我念,從心地起,輾轉變化,迷惑實相,妄認而有!
若我相、若人相、若眾生相、若壽命相,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想、若無想等,千境千生千相,皆是一念之間妄覺而成!
有我無我,皆是虛妄,同付戲論!
一切體驗是體驗本身,莫立 “ 我的 ”,莫計有我、無我。
讓發生只是發生,就像河流流過大地,莫定義它,莫概念它。
河流只是流,它超越一切所說能說。
這樣的感受,那樣的感受——讓河流只是流……。
讓河流只是流,你解放了一切,你的一切被解放了!
這就是自由。
還有比那 “ 不可言說 ” 更大自由的嗎?
— 分享 —
矛盾一直在心中滋長,內心渴望與人連結,卻又莫名疏離。
示弱,好像是我們極力掩蓋的秘密,好似只要揭露一些,就會四分五裂。
在藏了那麼多年之後,能不能偶爾不堅強呢?
不堅強,不是示弱,那是放下…
沒有人應該堅強一輩子!
這個世界,有些事情勉強不來,也強求不來。
也諷刺地懂了,沒有絕對的公平與不公平。
就是一種失衡中的平衡。
這個世界,以一種詭異的方式平衡著。
就像…
「垃圾車定律」
話說:許多人就像垃圾車。
他們每天到處跑來跑去,身上充滿了垃圾、充滿了沮喪、充滿了憤怒、和充滿了失望。
建議的底線是:成功的人絕對不讓垃圾車接管,自己生活當中的任何一天;人生苦短,絕對不要帶著遺憾。
生命只有10%由自己決定,但90%看你如何利用它!
別等老了,才看見時間!
別等病了,才體會無常!
別等累了,才捨得放下!
別等悔了,才學會人生!
— 波文 —
老子道德經說『功成身退,天之道』,很多人把『功成身退』解釋成…我幫你成功後,我就會退居後面不要領功。
這還不是純正的道家思想,因為這還是 —— 有為而為。
有為而為的,會有很多你想不到兼沒辦法完全應付得來的副作用。
是的,陰德雖不為人知,但,還是有一個人知,就是自己。
難怪達摩祖師說你再怎樣幫人,都是 —— 毫無功德。
無為而為跟真心的笑容一樣,自然得滿臉生輝。
反之則會被套上虛偽造作之名。
記得…
正法不是光在寺院當中,也不只在經典文字當中,而是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正法即是我們每個人心中清淨、良善的本質!
佛法不是物質、商品,沒有貴賤、輕重之分。
法的大小差異,取決於修行者自己的心量和承擔力!
不往內觀照,無法真正消除迷惑;而心不溫柔,修行便只剩下受苦。
慈、悲、喜、捨都是從內心的溫柔中生起的。
我們常說要有慈悲心,可是慈悲不僅是針對他人,也針對自己,並且首先是針對自己。
缺少對自己的慈悲,很難真正對他人慈悲。
因為醬子過於冷淡,不會是口愛,而是可憐!
來源:網路…
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
骨駒,這不是名牌包的罵嗑
這個世界有伯樂嗎?
認為這世界有伯樂的人有兩種:
第一種是一事無成,但又覺得自己很了不起的人,他認為人要成功,是需要遇上伯樂。
他之所以未打出一片天,是還沒遇上自己的 " 伯樂 "。
另一種人則是認為人家的成功是他帶出來,從公司的主管到生意夥伴,甚至是一些 " 惱婆 ",都會認為某人成功都是他的功勞,沒有了他對方都不可能有甚麼成就。
我這樣講吧,常聽過一些人的 " 惱婆 " 常掛在口上說(自我安慰的認為有幫夫運),自己怎樣幫了老公發達?
若用她們的邏輯,是她們幫老公發達的,既然這麼厲害,老公沒有了妳就甚麼也不是的話,她們是不需要幫老公發達,她們能幫自己發達一次就行了。
我覺得人生最大的失敗,是有一天你需要對人家講:『沒有我,他哪會有今天的成就?』
我就假設了一些很能幹的太太,真的能夠幫老公找到很大的訂單,賺很多錢,而不是只做會計賬目之類的。
就算妳真的幫到老公,謹記著這番話。
就算是幫老公發達後,不要笨到常常提出口。
為甚麼呢?
想像一下,一個謀士幫皇帝獻計打到了天下,只有傻逼的謀士才會提醒皇帝這是他的功勞,而這種對皇帝說『沒有我,你怎麼可能打到天下?』的傻逼,下場就是被砍頭。
(事實上,是沒有這麼笨的謀士。
他們知道皇帝能夠打天下,不是一名謀士的力量,而是很多個因素聚合。)
我從來就不認為自己是在幫誰,也不是伯樂,我沒那麼偉大,也沒空幫任何人!
只要你自己做得好,你是千里馬,就會有人來找你,但,這些人都不是伯樂,終其究也只是人海中尋找機會的一名策略夥伴。
要人生路途上走得順,要提醒自己:這個世界是沒有伯樂的。
因為……
講自己幫了人家而使人家成功的,除非你是毫無條件的付出,從中絲毫不拿一分錢,你才有資格講你是伯樂,才有資格講你幫了他。
因為我很清醒的知道,這種的關係存在只是:" 腦友 " 互相利用。
就像…
曾經有人問:「哪裡距離眼睛最近?」
我猜不出來,答案是「睫毛」。
睫毛距離眼睛最近,可是我們卻看不見它!
相同的,我們身邊也有一些很親近的人,可是我們往往看不見他們的優點。
事實上,我們可以學習「看不慣,也要讚美」;「不喜歡他,也要試著看到他的好!」
靜下心來,讓思維試著「轉彎」,想想,他也有好的一面!
只要思維不斷地轉彎,就可以看到「一個圓、一個圈」啊!
不要一直用 " 否定別人,才能看到自己的存在 " 思維模式!
有發現,世間最可怕的人,不是小人,也不是壞人,而是無明的人。
所謂的無明,是你沒有覺察自己是無知的,甚至相信自己是對的,聽不進去別人的苦勸,而且還把自己的妄想付諸行動,害人害己。
這種活在「無明」中的人,老實說,我們身邊就一大堆。
因此,無明的人,是最可怕的,尤其這個人,是你的親人或有共同利害關係的人。
人與人之間的緣分,是深或淺,長或短,是否會變成善緣或惡緣,全由無明的一方決定。
如果你在人際關係上,也有和我同樣的感慨和無奈,就先讓自己保持覺知吧!
或許,在某些人眼裡,我們就是那個「無明的人」。
另外還有一種人,最可惡的壞人,專門把好人誣蔑成壞人。
一個家庭中父母親,教育的角色扮演有衝突時…
本人真實的案例:
小時候,每當遇到思想上跟父母有衝突時,老頭子就會先罵老媽子,說她沒有把我教好!
然後老媽子,就開始視我為敵對的態度,用討厭我的角度跟我互動!
每次碰上了要教育弟妹們的時候,都是用:你們不要像你哥那樣,那不是一個正常人的行為模式!
然後我從此就一直變成,被一家人冷暴力、霸凌的人?
os.父母親會跟鄰居、學校老師、親朋好友抱怨連連!
弟弟、妹妹們,也會跟我的同學、朋友們講述,父母灌輸給他們對我的認知!
然後所有的正常人聯合起來,排擠、孤立、怨懟我!
直到我不想面對與他們的抗爭,漸漸封閉自我,作個只跟自己說話的人,避開…繼續下去所謂正常人的歧視日子!
直到我國中畢業,選擇離開他們那種環境!
現在他們繼續用著那樣的方式,教養我的小孩來敵對我?
弟、妹們也是用著相同的思考,教育內、外甥,一樣害怕著我!
我不是木葉的鳴人,也沒有九尾的禁忌查克拉,為啥此生都要被當成怪物?
而且那個,留在我身上被他們厭惡的禁忌,還是他們造成的!
以上的故事,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家庭!
它看起來並不嚴重,卻輕輕的點出了一個道理──
有的好人,在當事人的眼中,看起來真的像一個壞人。
而那個壞人,其實沒有做什麼壞事,基本上他唯一做的比較壞的事,就是把「好人」誣蔑成「壞人」。
但這件事,卻可能是影響力最大的壞事。
比方說,有些人對公司提出友善的建言,原本和氣的一片善心好意,卻被另外某個有心人「曲解」或「斷章取義」成另一個意思,然後,害那個原本正直又友善的員工,掉進地獄。
那個 " 有心人 ",本身並沒有幹壞事,但他卻是最可惡的壞人。
而他們就在你、身、邊,他們比強盜小偷更可怕!
請張開眼睛,小心他 / 她!
— 分享 —
真正的忘記,並非不再想起,而是偶而想起,心中不再起波瀾。
總是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你會發現,原本費盡心機想要忘記的事情,真的就這麼忘記了。
昨日的悲傷,已準備遺忘!
但是,我自己選擇忘記,別人那邊的就不知道了?
可以遺忘的,都不再重要了。
再來…
禪修是佛教修行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古代佛教典籍中記載了大量的禪修技巧,其中有一些非常獨特,一直流傳至今,仍盛行於多個佛教流派中。
對於習慣了用比較靜止不動、集中思緒的方式的人來說,泰國某一些僧侶所採用的可能顯得極端和離經叛道,但卻是獨特而直接,讓我們觀照到世間事物都在變動,絕非永恒不變。
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宗教學教授Justin McDaniel指出,這種方法被視為領略無我境界的強而有力工具:「你越變得無我,就越接近涅槃。」
一些有兒童或青少年意外身亡的家庭,往往會將屍體捐作這個用途,務求將慘劇轉化為正面的力量。
McDaniel教授表示:「僧人視已過世的青少年代表人類最美好的一面。
他們天真無邪,並不自私、貪婪或別具野心。
如果這樣美好的東西也會腐朽,那麼你為甚麼可以自大傲慢?
你只會顯得更為醜陋。」
鼓勵性的推介,一些有特定性格的正常人,去參修泰國的不淨觀!
ps.
雖然,在藏密中也有部份教派,主修屍陀林的,就是在墳地(屍體裸露棄於地表上,並無埋葬泥土中,還要解剖屍體餵食禿鷹!)稱天葬區,雖然目前已經不見當時的樣貌,現在已被列禁管區!
不過,修此行者皆已另尋覓地點,也大都是一個人,塗抹尸灰、憑藉尸骨當修行工具;甚至聽說還有食用尸體,穿戴尸骨,一年或多年日夜忍耐身心煎熬,陪伴著屍體修苦行!
其中一個方法聽來看可怕噁心,不過在腐爛或乾枯的屍體旁修不淨觀,在泰國和其他東南亞地區仍是頗為常見的。
取相於剛過世不久的赤裸屍體,目的在於讓修行者一方面更深切了解萬物皆遷流不停,另一方面也能超越人類一些既定的思維和情緒。
在這種修行中,給修行者的指引要求他們專注於屍體的變易相──肌肉、骨骼和體液如何變化。
不淨觀的最高境界是貪愛及厭離之心同時消失。
在某些泰國寺廟,捐出的屍體會掛在一個鈎子上,直至僧侶獲准修習不淨觀;又或修行者會坐在火化場,在火化之前、過程中和之後看著屍體。
這些方式都記錄在古代典籍中,多位泰國高僧Luang Phu Man、Than Achan Taeng和Somdet To的傳記中,也有相關記載。
泰國東部一名僧人Siripanyo Bhikkhu解釋:「這種修習方式的目的,在於令你清楚記得,當你看著一個人,你看到的只是那個人外在的皮囊。
我們有這些器官、骨骼和體液,令我們某程度上在否認現實,執著於色身,沒有人想看到內在。
但是我們嘗試用同樣的眼光看待兩者,並不因肉身外在或內在部分的美醜表象而感到喜悅或抗拒。」
他又表示:「僧侶經常會運用在屍體旁修習的照片,放在你的房子內,或者在你吃東西時展示,又或只是要求你看著它思考。
這樣做提醒我們生命的真實狀態,一切都是變動不居的。」
還有:
不知道同修們,可有誰在追此動漫劇,或看過日本真人拍攝的電影版?
除了近年流行中毒的活殭屍," 進擊 " 不過是梅油皮膚包覆的活尸體,靠吃人類唯生?
動漫《進擊的巨人》神展開!
原來牆外人類根本沒有滅亡,牆內世界其實只是個實驗室?!
呵呵呵…
我早知道這個亮點了!
跟某部上下集的電影,叫啥 " 迷宮… " 什麼的粉像!
人一定會變老,但不要讓歲月帶走你最純真的悸動!
人生的旅途,莫忘初心;圓夢的過程,莫忘初衷……
記得那有個傳奇故事的,你!
來源:網路…
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
再釋心經:觀自在
心經者,心印也…
心經者即是心印。
諸修行人以之印心,以心印之。
凡有能以心印之者,印之以心者,皆明佛心,修行至佛所矣。
觀自在者,“ 觀 ” 本自在。
汝之本觀,於諸幻象中是最自在,好也觀,壞也觀,夢也觀,覺也觀,晝也觀,夜也觀,一切時觀,觀觀無礙,沒有誰能夠鎖定住觀,沒有誰能夠障礙住觀。
於萬法中,“ 觀 ” 最自在,故名觀自在。
能得此心者(此觀)者,即名觀自在菩薩,凡知自己從上以來恒是本觀,復又以本觀現世作為者,即為觀自在菩薩。
行深者,向一切幻象的深處走去。
波羅蜜多者,諸法之實相,空有之居處,諸佛之所往,菩薩所集處;六道出離所,凡夫之夢想,涅槃之花蜜。
照見五蘊皆空。
照見者,菩薩與諸佛看待事物的方式也,以照而見,以見而照,直視諸幻,不曲不陷。
五蘊者,萬法之別名也,色法非色法之總稱。
空者,當體是空,不壞所有,即所謂諸法無自性也。
菩薩成佛,觀見一切法諸當體是空,自性涅槃,故名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者。
一切法無自實體,無我無物,苦從何起?
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附焉?
法法為空,苦何不空?
苦即空性,沒有自體,故能度也。
能度之者,無有能度,無有所度,自性空故。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體本空,故不異空;見空即色,故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體本空,非滅為空,色空不二,實然是也。
一切色是空,空色亦空,一切空色,覓無自體,故曰色空皆空,空色不二。
受想行識,同於色法,法法不實,無排遣也。
舍利子,聽法物件,一切能捨能利者,皆名舍利子;喻為一切修善向樂趨真者也之別稱。
是諸法空相。
諸法者,天地一切,無有剩餘。
外之一切色法,內之一切蘊法,皆是空相,當體即空,無有實際。
環視玉宇,心與非心,皆依緣起,無自無他,逮無實體,故說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三對六不,道盡法體法相。
法本無生,因無實法。
無實法受生,何有生也?
故曰不生;不生者何滅?
故說不滅。
不垢者,法無實體,何物罣之,罣之何物?
無人能與虛空掛物,法同虛空,故法不染。
不染者,即不垢,名曰不垢。
因染說淨,若都無染,何得淨名?
故說不淨。
增減者,空不增減,都無實體,誰來增減?
法體當空,無有受增減者也,故說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空中無色,非無色相。
言法法當體性空,綜觀實際,遍見一片空。
見一切空,並非一片白(無)。
萬法色自在,不礙遮空性也。
凡人眼睹色界,不見空性,被色所盲;諸佛遍觀,空色二不,二俱同在,不相妨礙。
此是空中無色之實際。
因色有非色,色若於空中不礙,非色亦是也。
受想行識當體實空,不變其相,與空同類,是故亦說空中無受想行識。
此段是諸法之具解,謂五陰、六入、六塵、十二處、十八、十二因緣、四聖諦,以及覺者。
色與非色,一切自性是空,當體涅槃,可別有餘物不是?
遍尋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及四聖諦,以及妙明真心,皆無例外。
各各遍檢,皆無自性。
故說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盡一切無也!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遍尋法界,菩薩摩訶薩,見萬法皆無實際,法法不可實得,因知一切萬法實不可得,故不再強想得之、留之、藏之、執之,物來則用,景來便看,法流心中,來去通暢,如影來去於鏡中,如物生滅於虛空,一無留礙,故曰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因心無礙,所遇不拒,常無波瀾。
有波亦虛,如夢如幻。
心無實波,恐怖不起;恐怖不起,亂意不生;亂意不生,倒行不立;倒行不立,故無顛倒夢想。
無顛倒夢想,即是究竟涅槃。
明心如鏡,虛波如影,誰能壞涅槃之究竟也?
諸佛之心,無人能害。
時時涅槃,瞬瞬不息,生無所生,涅槃妙景。
三世諸佛。
佛無三世,超時空也,萬法之源;假說三世,隨順眾生。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依覺悟之緣力,萬象迷霧,得照開解。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實無所得,得所不失,法與法性,恒住世間,各就各位。
法與法性,曰阿耨多羅,覺與覺力,名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照迷開解,大夢初醒,覺悟之功。
心之能覺,意之能悟,實在大神;萬幻掀開,一切明朗,實在大明。
念能開心,如咒起屍,心地般若,能令心舞。
般若吐智,涅槃能生,波羅蜜多流溢,所流密語,實是咒中最咒,妙力難言說。
覺明消苦,不在話下,般若升起,癡暗退去,覓無苦惱蹤影。
故佛心生此一句說。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菩薩飲波羅蜜,法喜充滿,受益無窮,自所嚐樂,亦想告人,故說:去吧,去吧,你自己也涉過心地重重幻河,見得法界實相;飲一口能王花蜜,讓一切苦散去吧,你這堅持不懈尋找智慧實相的人!
善知識:昔佛言教 “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三句十二字,可作法印;今此心經,二百六十字,可作心印。
心與法者,當名不別。
若別說之,一言有情,一言無情。
法為有情世界之心數,心為無情世界之法主。
三法印是無情器界之心經,心經是有情心地之法印。
換句話說,三法印與心經,一個是客觀世界的法印,一個是主觀世界的法印。
一者印無情之法,一者印有情之心。
是故我說,心經即是心印也。
修行眾生,佛果得不得?
世界明不明?
道理通不通?
以心經之印印之!
如是見解 “ 自性 ”…
換用簡單的話說,自性便是 “ 個體 ”。
實相是,實際並不真的存在個體。
個體是眾生虛妄分別、著相堅執而成。
當沒有個體存在,怎能有 “ 我 ” 的自性和 “ 眾生 ” 的自性呢。
我相、眾生相,皆是幻化,本無實有,但諸佛隨順眾生的認識,而說我、說眾生。
一切事物並無自身,這就是它們的特性。
這種特性,諸佛稱名為 “ 空 ”。
所以,諸法的自性,便是空性。
一切事物的自性是空性,怎能問我的自性和眾生的自性,是同一還是同樣呢?
“ 自性 ” 一詞,一般眾生常作兩種理解:一是指事物的自體,若是指自體,即是指 “ 自我 ”!
二是事物的特性,若是指特性,此性便是無我、空。
就後者而言,“ 自性 ” 一詞等名於 “ 真理 ”!
之於佛教,事物的真理是什麼呢?
三法印。
三法印,便是諸佛對事物共同特性的描述。
換用 “ 自性 ” 一詞來描述三法印,應是這樣:自性不生,自性無性,自性涅槃,自性寂靜!
任何事物都具備這些特點,故一切事物的自性是相同的,是同一自性!
宇宙中並無個體存在,當沒有個體存在,整體也不存在,因為整體是相對個體而生的。
一切諸法自性不生,一切諸法自性無性,一切諸法自性涅槃,一切諸法自性寂靜,菩薩摩訶薩應作如是見解!
— 分享 —
安全感的 " 心理 " 關係…
維持感情 —
男女關係裡,雙方都需要安全感,但,不是絕對、完全的安全感。
絕對的安全感,會讓感情出現危機。
這不是人生犯賤的,而是人的腦袋在隱約的少量不安之下,才不會墮入大安懶散的陷阱。
但,這個不安,不是當事人直接做,而是間接的被意味到。
直接的意思就是當事人,會對其他異性有所舉動,意味的意思是當事人沒有任何舉動,不過當事人的伴侶知道,當事人還有被其他異性『想要』的市場。
性關係 —
有網友問起交女朋友後,若發現在床事上女方比較保守,如何能夠把她改過來?
如果她需要改的空間很大,也就是說跟你的需求想去甚遠,或是數量或質量,我不會建議你要去做一個這麼大的工程。
你是她的情人,不是她的保姆兼教練跟主管。
發生這種事情,不要耽誤人家的青春,更加不可耽誤自己需求。
華人有個偏執的思想包袱,認為因為女方的床事差強人意而跟人分手,是非常要不得的,所以會想出一些很狗屎的理論:她改不了,你自己就學會改變自己的需求。
你的需求不會因為你想改,就改掉。
然後,你自己就粉他奶媽的娘,為了負一個狗屁責任,變得跟一個你不是很想搞的女人在一起,是自欺欺人的行為。
分手肯定是痛的,就算不是為了性事的理由而分手,也一樣痛。
不要騙自己騙五年十年後,忍不下去時才分手。
當然,同理的,女人找到一個男的,他的性事若也不能達到你要求的及格標準,也不要耽誤人家的陽具。
華人那套『男女關係裡,性不是最重要』的思想,是誤導下一代的。
三、四十歲的夫妻,不能說性不重要,除非兩個人已經是不再有性慾。
更多的時候,是這些夫妻對自己伴侶沒有了性慾,但,他自己有沒有性慾,他最清楚。
千萬不要把自己對伴侶沒有了性慾,誤解成『男女關係裡,性不是最重要的!』,而是你和你老公 / 老婆的關係裡,性慾已經沒有了。
來源:網路…
2016年12月8日 星期四
心經 = 自性的故事
在我們的自性中,覺稱佛,正念稱菩薩,諸妄念稱眾生。
在你的內部,當念頭和念頭打架時,誰感到受苦?
當然是覺知和正念了。
若無覺知,即同無情;若無正念,痛而不知。
如今,當你在糾纏,當你痛苦煩惱,你的覺知歷歷清明,你的知念時時反映。
智慧不在經書中,也不在心裡,它存在因緣和合中,在心和書相遇之前,智慧既不在書,也不在心裡,它以自性的形式存在於 “ 空 ” 中。
有人說智慧存在於古老的經典裡,有人說智慧存在於人類的心裡,然而智慧既不存在於這裡,也不存在於那裡,它只存在因緣和合中。
當心與物觸,智慧即生;當心與物離,自性歸空。
萬物的幻化是相,萬物的本質是性,因緣聚足以前是性,因緣聚足後是相,然而相生時性不滅,相滅時性仍在。
性者無相,相者性變。
萬事萬物皆是智慧,它們皆和 “ 智慧 ” 誕生和存在的方式相同。
對我而言,修行是為滅除苦和苦因的。
如果一種修行,不能止息我或我的痛苦,我不修它。
我修行,是為去除點什麼,不是得到點什麼。
如果是為得到點什麼,那會縱容貪婪的心,滋生苦和苦的因。
探尋事物的真相,安住在真理中,不被自生的幻相所騙。
我想,這才是我想要的呢!
以我所知,佛教經書講的都是自性裡的事兒。
因此,當閱讀它們時,在自己的自性中尋覓佛菩薩境界,不要向外作物質化的世界的想像。
如若那樣,心迷於物,錯失佛意。
因為內在無形象且無法獨立存在,因此作內在的描述時,必須借助於外在的諸相。
所以佛菩薩講這些內在的事時,作了大量的比喻,借用了諸多外在的場景。
但即便如此,讀經也不要作那種外在的、表面的、狹隘的思想。
外在是內在的象徵,藉著象徵找尋真相,但不要被象徵本身所迷惑。
“ 我讀經書,經書即我。
經裡世界,即我眼前世界,無二無別。”
當我們有這種認識時,經書中的文字符號對你是一種智慧……
若問該怎樣修行?
沿著佛陀走過的路,走一遍吧!
苦和苦的止息,也是我所關心的事。
我為它而工作。
— 分享 —
這個世界不符合所以人的夢想,只是有人學會了遺忘,有人卻一直堅持?
遺忘的,又回去過和原本沒有差別的人生!
世界不會為我而轉,但多好!
我學會為自己旋轉!
ps.
有一個聲音,在質疑 " 心 ",說:您安定下來了嗎?
有一個聲音,在怒斥 " 腦 ",說:您不要一直亂想!
還有一個…默默不語的在抿嘴笑?
來源:網路…
禪 " 欺 "
在我看來,一個人沒有過去的問題,沒有未來的問題,只有 “ 當下 ” 的問題,甚至 “ 當下的問題 ” 也不存在!
若說當下有問題,是因為一切 “ 過去 ”、“ 未來 ” 的問題都於當下呈現,當下呈現則有,不呈現則無!
有則有過去未來的問題,無則無過去、未來的問題!
若說 “ 當下的問題也不存在 ”,是因為 “ 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
若三心都不可得,依附於心所產生的問題在哪裡?
正所謂 “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活在這世間,我不知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世人說善我說善,惡人說惡我說惡。
我在一個無善亦無惡的世界,善是我建立的善,惡是我建立的惡;我注意到,二者皆不真實,如夢如幻。
當救人於生時,如果我說生好,那麼我否定了死;當人死時,如果我說死惡,那麼我扭曲了生。
生和死怎能是不平等的呢?
怎能有真正的生與死?
我的世界,一切都對。
我活在一個對的世界,錯也是對,那 " 錯 " 錯得非常對。
我判斷對錯的標準是:凡是你正在行進的方向都是對的——因為現實存在不會錯。
如果我認為你錯了,則我錯了;如果我認為你對了,那對了。
對錯之於…我只是一個夢,誕生在睡眠的床上。
人的價值,沒有貧富,只有豐富。
那怎麼可以不怕死?
怕是正常的。
但如果好好地活過,就會怕得比較少一點!
生命是脆弱以及無常、不可逆的,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難道要用盡體温才開始悔恨當初沒有把握嗎?
以禪宗和中觀:破能所,得解脫!
不管選擇哪樣的法門,最直接和徹底的修行分兩步:
第一、直接打掉你的第七意識—— “ 我 ” 的幻覺主體概念。
第二、去認識一切事物——皆是緣起、無自性,不可得。
即破能所,也就是破掉我們的人我執和法我執。
修行圍繞這兩個方面進行,最為直接、最為徹底。
第一步,禪宗行者最常用,被稱為 “ 打七 ”。
當你打掉了錯覺中以為有我的意識,一切圍繞 “ 我 ” 建立起來的知見、情感,一切依附於我而生的見解、事業,也就統統瓦解或變得不再那麼牢固。
也就是說,當沒有了能執的人,所執也就開始動搖。
這是直求解脫的第一步。
第二步,是中觀行者所常做的。
中觀修行者觀察一切事物皆是緣起、無自性,一切法唯有假名字,可見不可得。
這樣,從法體上破解了一切所執。
這是修行的第二步,也是最後一步。
從此開始進入無為法。
由經上面兩個步驟的修行,你會認識到,天下事物——不管是面對感情,還是功名利祿,既沒有能執的人,也不真正存在可執的物,一切是空花對空月,如幻人對幻境。
有了這樣的體會與認識,這樣,一切執著自然瓦解。
當你有了這樣的體會和認識,不是你不想執著,是你再也執著不起來!
經由禪宗的訓練,我們知道,一切法相是空,唯識所生;經由中觀的訓練,我們知道,一切法體是空,假合而成。
這樣,一樣事物——不管能執的人還是所執的物,法體是空,法相是空,你還執著什麼和怎樣執著呢?
如此修行,你必然變得踏實和老實,你不得不息心或停止任何造作,你沒有別的出路或可能!
接下來,你自然變得寂靜。
當你寂靜,你開始認識到萬物的寂靜。
當你認識到人、物皆寂靜時,涅槃的境界自然發生。
當你於一切法處、一切時中涅槃寂靜時,你必然歸於法性。
歸於法性,你便知一切法性亦空,無自性!
如何走到如來所站立的地方?
修行就是邁步,所有的法門都是道路。
在所有的法門裡,我注意到,禪宗和中觀也是兩條不錯的路。
有注意到嗎?
一切事物,當你自然體會到 “ 法相空,法體空,法性空 ” 時,你會怎樣?
來源:網路…
2016年12月6日 星期二
念速力達摩
很多時候,生活中的互動磨合多了,會累積變成為情緒!
有天跟腦婆談起:咱家的重心理念是啥?
她說:梅油!!!
我再問…那我們家的存在,是建構在那裡?
她答:不知道?!!!
我續追問:那我們要小孩,依止啥家庭理念的認同,去成立他們的家?
她無語了!!!
所以,我說…生活就因為有太多的不知道,才延伸出理所當然的一堆,啥也不知道的時候,你們又如何認清自己的是非見解呢?
就像…
關於宗教信徒的行為,當然情況不限於基督徒,佛教徒,回教徒,也一樣腦殘。
更當然也不只限於宗教,被投資集團或愛情騙子詐騙的,也一樣腦殘。
甚至是跟一個地獄伴侶在一起的人,也一樣腦殘。
另外…
咒語是一門很大的學問,但,市面上講咒語的書,非常少。
" 傳統的 " 都是佛教徒所寫的,通常非常遵守佛教的籠統解釋:消除業障和增加福報,不會很精細的講解,各個咒語的世間福報利益 (很有可能他們自己也不知道)。
再不然,一些就只是寫道比較接近心靈層次的。
我不是說心靈層次的沒有價值,只是沒有餵飽人的價值。
關於探討咒語的分享中,有些重點是值得提一提:
1)唸的咒音錯了,會不會有問題?
答案是不會有太大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反應』。
我本身是提倡唸盡量接近梵音。
根據密宗的理論,一般的說法是要師父灌頂傳授,而且依密宗的說法,師父若唸咒唸了兩百萬遍,他的功力是可以拷貝給你的。
我不排除有這可能性,但,大部份我認識被灌頂的人,目前我都沒有看到這個利益。
所以,我對這說法有保留。
依黃教格魯派的說法,若只是單純唸咒,沒有想像自己化身為本尊神,要不要灌頂就不一定了。
(已故的祈竹活佛,也寫過一本書介紹眾多的這些本尊,也講明了這一點。)
2)從世間福報的角度來講唸咒,不是以經典記錄為準,不是以感受為準,也不是以感應為準,而是以實際得到的效果為準。
3)有好幾個咒,是佛教與印度教 Crossover (交流)的,即兩邊都有人唸的,往往是比較靈驗的咒,而某些咒是三個 Crossover:佛教、印度教和道教,所以極其靈驗。
很多佛教徒的認知是:觀音比一些世間神祗(例如帝釋、閻王、多聞天)的地位更高,但,事實上從歷史的年齡來講,這些世間神祗的神格,卻比觀音老上好幾千年。
若要比年齡的話,那些護世神的年齡可能是有近萬年,而佛教的本尊神,最多也只是近三千年。
在佛教密宗裡面,看這些神祗的地位當然是低,但,論效果的話,有時候是很快的。
照東密的說法,這些護世諸天,要供奉三年,它才來理你,這我就不確定了!
照例講…粉多的大師傳咒,都會要求你唸上數十萬遍,我猜想是累積精神念力的!
我有多年實驗發現,另一個方法,不屬念力數量的,而是咒語搭配的,最簡單的世間祈福唸咒方法!
有學佛的網友說,唸咒要專注到身體有反應?
我認為是看目的。
如果純粹是世間利益,完全不需要唸到身體有反應。
還要暫時放下業障思想。
從世間法的角度,唸得多和觀想得好,都不是重點。
若咒唸得多,我相信藏人的咒數肯定不會少。
但,他們的經濟能力卻是很匱乏的。
(雖然還有其他理由…)
唸咒,不是唸多,而是要唸對。
唸對的意思是:你找到隨意散念誦就會有反應的,就是對你契機的咒。
不是用隨心所欲的感覺唸咒,那是很幼稚的妄想。
要改變命運,不是從大的地方入手,而是從小的地方入手。
(效果不一定大,但,一定看到,而且是一個星期內就會看到)
唸了兩星期都沒反應,就換另外一個。
所以,咒的效應不一定如經典或祖師記載。
你要看該咒如何影響你的運程來斷定。
當然,也會有人問起,如何判斷,一個咒有沒有某種效果?
怎樣確定不是主觀上自欺欺人或confirmation bias(錯認偏差)?
基本上如果咒語包山包海,那個禮拜所發生所有好的事情,都可以被歸納為念咒的反應。
(所以,我才建議一咒持唸七天為限!)
除非那個人不知道念那咒有什麼效果和功德,念了之後有了某種效果。
要不然,以追求財富的心理念咒,就算有了 “ 效果 ” 恐怕也不是真正的效果,而是心理作用。
(通常我是不會建議,有自慰心理作用的認知!
不過,能對自己有幫助的自我安慰,也是不錯吧?)
這裡其實有很獨特的看法,都同樣的,會被很多佛教徒批判。
在這邊就不多談了!
總結一下。。。
唸咒若是唸跟解脫相關的,通常是很難看到世間福報的效果。
但,若要從唸世間福報的要轉入解脫,卻是有辦法做得到,只是把唸咒變成禪修法,從唸咒的禪修練到心越來越細微,最後唸到念頭自動隨著越來越細的念頭而入定,就入門了。
所以,在某個層面上,我雖是認為會唸佛菩薩的咒,不代表你是佛教徒。
但,從世間福報走到最後時,能走上禪修之路,那就可能上船了。
到了彼岸,把船拋下就行了。
但,當然,這是屬選擇性腦殘,不是先天性腦殘。
呵呵呵……
— 分享 —
荒唐案例:
當年我初識密教時,在某素食館打工,每個週末有空,會到當地假日才對外開放的,某佛學院的圖書館去泡佛教《大藏經》,當時駐館的其中一位法師(現在已經往生了),常看到我來看大藏經的密教部,訓過我幾次,特別還教訓我不要執著神通,他跟我說,就算守戒守得好,也會有神通。
不過,若干日子後,他開始道聽途說…我能夠把大藏經裡面的咒語還原接近梵音?
某日他拿了本大藏經,來問我大吉祥天女咒的梵音要如何唸!
我看了看,就把咒音譯寫給他……
再過若干日子,我到那圖書館去時,他很興奮的跟我說,他中了獎有獎金,剛好可以給他母親做醫藥費。
然後,他又拿了大藏經來,問我能否還原穢積金剛咒……
奇怪的是,他不是某佛學院的法師嗎?
啥?找我這個驚世駭俗的俗人翻譯經咒,而且還是要求世間褔報的!
嘿嘿無言!
那……
我是誰?
向後看,我只有故事,向前看,我只有夢,而就在當下,我也只是一個 “ 認同 ”。
什麼是開悟?
開悟是一個概念。
頭腦喜歡抓到它,以顯示自己的身分,實質上頭腦並不關心開悟,它只關心與眾不同。
首先空性和能力圓滿,都是一種概念。
假如你能認識能力圓滿只是一種概念——有這個概念,就有能力圓滿;沒這個概念,就沒能力圓滿;能力圓滿的概念不同,則能力圓滿的情況不同;能力圓滿,唯心所生,只是一種意識,虛妄不實。
假如能夠這樣了解 “ 能力圓滿 ” 這個概念,就是通達 “ 能力圓滿 ” 這件事的空性,也就是 “ 能力圓滿 ”。
同樣的,將上述 “ 能力圓滿 ” 這個概念換成 “ 空性 ”,它們是一樣的。
若能認識空性只是一種概念——有這個概念,就有空性;沒這個概念,即沒空性;對空性這個概念的認識不同,空性是什麼就不同;空性這個概念,也是心所生的,本質是一種意識,虛妄不實。
假如能夠這樣認識 “ 空性 ” 這個概念,是為通達 “ 空性 ” 本身的空性。
關於空性……
要知道,空性是種認知,是心理世界的產物。
佛陀之所以提出這個概念,是想破除人們對事物執著的。
它只是一種對症治療的臨時藥方,不能將它立為寶貝,加以珍重。
空性這個概念是臨時的,是權宜的,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建立的。
它在人心的世界,不在宇宙的世界。
宇宙的世界,不管什麼空性不空性,是人心把空性當作一種宇宙的真理,加以認取和執著,是認識不究竟的表現。
空性有相的空性和體的空性。
為什麼要建立相的空性和體的空性呢?
人們若執著某種事物的形像是真實的,佛陀就說相的空性;若人們執著於某種事物的本體是真實的、不變的,佛陀就說體的空性。
若你什麼也不執著,沒有一物在心中堅固不化,沒有一物成為心的障礙,佛陀根本不提空性。
空性這個概念也不存在。
空性化在它自身的空性實際裡——這才是空性真正的演義呢。
別在概念裡纏繞,超越概念,站在清淨心體上來看這些概念及心建立的世界。
當你能這樣看事物,你的心也自然清淨無事。
所謂超脫,就是超脫思想,不管 “ 空性 ” 的概念,還是 “ 能力圓滿 ” 的概念,都是思想。
不要被它抓住,不要被它黏住,不要跌在意識大海裡成為一朵永遠生滅輪㢠的浪花,而失去對意識大海本身的認識。
“ 空性 ” 是一朵意識大海的浪花,“ 能力圓滿 ” 是一朵意識大海裡的浪花,勿要你的心跟著某朵浪花轉,要回頭認識到那意識大海本身。
來源:網路…
2016年12月3日 星期六
斷念見
“ 成佛 ” 只是一個 “ 認出 ”,你認出你——心認出它自身。
未認出前,你什麼也沒失去;認出後,你什麼也沒多得。
活著,是一場意識的遊戲,成佛——只是這次你看透了。
念頭不可能影響心,所以,明與無明,迷與非迷,心不變。
心永不壞爛,這就是金剛。
心能作萬用,這就是般若;心作萬用而不變,這就是涅槃。
涅槃是心之金剛體,般若是心之金剛用。
任何一個有情眾生全都擁有。
唯一的不同:有人自知,有人不自知。
我盤腿安坐在法床上,我注意到,生命自性的定,你推都推不掉;生命自身的慧,你按都按不住。
因為心的安定,本其所有;心的智慧,法爾如是。
我發現,能夠修出的定,以及能夠造就的慧,那不是生命本然的。
你不必去找那個定,也不必去求那個慧。
你只是盡可能地讓自己安靜,不索求,生命本有的一切就會自然顯發。
不必想著把你的心 “ 安 ” 在哪兒?
那個尋求安住的心是虛妄的,虛妄的也就是虛假的,不必相信它。
不去關懷這虛妄的形象,虛妄的聲音,真實的自性就會顯露出來。
而它,正是你要找的。
所以,於修行中,有時不為妄心找個家,而是看著它流浪,那也非常美妙。
在那時,你忘了定,你忘了慧,然而你突然注意到,有一種定;誰也晃不動,即使大地碎裂,天空崩塌,但它依然不動;在那時,你忘了思考,忘了動腦筋,然而智慧不請自來。
只要你一動念,那不知從何而來的智慧,遠遠滿足你的要求。
不用動腦,比從前你挖空心思搜尋出來的更美妙。
我注意到,之於內在的安定智慧,我們努力的尋求,反倒讓我們 “ 失去 ”。
有那麼一些片刻,當我們停下來,什麼也不要、也不求時,那我們要找要求的那,卻自動而來。
這樣我就能與它相逢。
我注意到,我臨在如一個 “ 植物人 ”——但我心性靈靈明明,內在天空裡的一絲風吹草動我都知道。
我會傳達自性無窮的妙慧,因為我無我——中間沒有擅自當家或阻礙的人。
我欣賞我是 “ 植物人 ” 狀態,假如你也曾體驗過植物人的狀態,你會知道那感覺真好。
植物人——不是我們的第六根意根(大腦)壞了、不能正常起用了,而是第六識取消了它對自己認同和凝結。
它能在前五識和第八識之間自由通達,我們變得更靈敏,而不是更遲鈍。
那種內在通暢的感覺真好,那種內在沒有強當家人真好,我們空空靈靈,又靈靈了知,還能無礙地反映大千,那感覺真好。
坐在你的蒲團墊上,有一份安定在那裡,任你內在的業風吹蕩,但你不參與。
用不了多久,你內在的天空就會被吹的乾乾淨淨,而你自己也變得空空明明。
把心安在哪?
怎樣生出楞嚴大定或三昧妙慧?
不用管,只要你於內在不繼續造業(造作),遲早那內在裡什麼也不會留下——只留下純淨的你和乾淨的覺知,以及不知從哪裡來的、用也用不完的智慧!
多麼美好,那清淨定和無限慧人人皆有,不用自造。
不用造智慧,不用造安定,澄淨你自己,妙寶本自來。
以我的眼睛觀察這世界,我發現,並沒有什麼東西從 “ 空 ” 中生出來,一切事物是不生不滅的。
我注意到,萬物所謂的生與滅,只是形象的流轉與變化,並無真正的產生與消滅。
一切事物無生,無生故也無滅。
我以共相智觀,不見萬物自相。
人們之所以看到這個東西是這個東西,那個東西是那個東西,這個東西消失了——沒了,那個東西產生了——生了……是因我們著眼於事物的自相了。
著於自相即產生生生滅滅之感。
出離事物的自相,並連一切萬法的共相也出離,那麼即見諸法不生不滅了。
我認識到,道是不生不滅的。
能生滅的道不是真道。
我注意到,一些佛弟子常說 “ 空生妙有 ”,我發現根本沒有個 “ 生 ”。
如果實際空生妙有,那麼,就有個能生,有個所生了。
然而空怎麼能生出來有呢?
如果純粹的空能夠生出有來,那麼,這就是無因生了。
如果你說空不是實際的空,所以它能生出妙有來;那麼,如果空不是實際的空——它就是有了?
如此一來,這是有生有,怎能說是空生有呢。
言實有事物是生滅的是荒謬的,是一切著相者的認識。
我認識到,萬法不生不滅,道不生不滅,空與諸有齊名同在,無能生,無所生,一切事物本性涅槃。
一切萬法的實際是無生的,是無自性的,是宛若有而畢竟空的。
任何執此自性有,並在此基礎上談論 “ 有無 ”、“ 生滅 ”、“ 來去 ”、“ 斷常 ” 等,皆是荒謬的戲論。
諸法的實際,不關言語,一切的有無、來去、生死、好壞、美醜等皆是虛妄分別。
注意到,虛妄起於心,與法實際無關。
安住實際法,享受涅槃樂……
— 分享 —
放下我執!?
最近看了一本書說不快樂的原因大部份來自「我執」觀念。
書裡舉例說:
當你經過某個櫥窗,看到一個漂亮瓷瓶,若是某個粗心店員把瓷瓶撞碎,你會嘆息說:「那可惜,這麼漂亮的瓶子!」接著繼續平靜地離開。
但如果是你剛買下這個瓷瓶,然後驕傲地放在架子上,當瓷瓶不小心摔碎,你會慘叫:「我的瓶子摔碎啦!」然後深深受這個意外影響。
這兩者唯一的差別是,你將「我的」標籤放到瓶子上。
於是我將書本闔上後,告訴自己一個概念:
當老婆在家生氣時,我要告訴自己,她不是我的老婆!
當 " 香火 " 在外闖禍時,我要告訴自己,他不是我的孩子!
不蘭…
有一種笨,叫此地無銀三百兩。
有一種蠢,叫做賊偷雞,還心虛露出河馬腳。
看了電視上的武俠片,總想成為那個真性情的人,大塊吃肉,大口喝酒,對壞人不假顏色,對當權者不會卑躬屈膝,多暢意。
那些風度翩翩的反派,道貌岸然,骨子裡都是陰謀算計,多討厭。
但最後,我們誰也沒有成為—笑傲江湖的令狐 " 衝 "。
我們也學著收起情緒,保持微笑,難免忍氣吞聲,更沒有什麼陰謀詭計要對付。
生活不是江湖,我們才發現,不讓人難堪的教養,比直來直往的真性情更難。
教養的最高境界,是讓人舒服,而教養最直接的體現,便是不讓人難堪。
有些人以直率自居,其實不過是沒教養。
案例:
網路上的群聊裡,大家常會吐槽,為什麼這個社會那麼虛偽?
為什麼不崇尚說真話?
最鄙視那些有話不直接說的人了,不真誠。
這個時候有人說:你們這幫腦殘酸民!
其他人怒了,你怎麼罵人呢?
對方說,我覺得你們是腦殘,我就說了,那你們覺得我是真誠,還是沒教養?
一個人的教養如何,不取決於自己,而取決於他人的評價,只是遵從了自己的內心,卻從不考慮過他人的感受,難怪不是自私的表現?
真性情只留給必須真性情的時候,時刻把他人的感受放在心上,才是為人處事之道。
另外…
不讓人難堪,看似簡單,卻依然難免不小心傷害他人。
一個人的教養,全在細節處:
一、把你說的 “ 不對 ” 統統改成 “ 對 ”。
不要輕易否定他人,肯定對方的觀點,再給出不同的見解。
二、你可以偶爾和朋友開個玩笑,但絕不可拿他喜歡的東西開玩笑。
三、初次見面,一定要努力記住別人的名字。
很多人說自己記不住別人的名字,其實你不是記不住,而是不在意。
四、你再憤怒,也不能說真正傷害對方自尊的話。
越熟悉的人,反而越了解對方的死穴,但不要因為熟悉而傷害別人。
五、看破,但不點破,給別人留一點餘地。
發現對方說錯話或者說謊,不要當面拆穿。
如:別人背了山寨包、A貨來炫耀,沒有必要當面戳破。
這些事都不難,難的是面面俱到,用智慧去解他人心意,用真誠與善良之心與他人交往,這便是教養。
很多人覺得,時時保持著高修養的人,很虛偽!
但是如果對方的修養讓你感到的只是距離感,而不是一種的溫暖的話,那也不是真的高修養。
白居易說待人接物之道,無非 “ 以心度心,以身觀身 ”,自己想被重視,就得先重視他人。
真正有教養的人,反而很寬厚,很真誠,因為他們想人之所想:
他們能記住每個人的名字,用心對待每一個人,發現你的閃光點並加以稱讚。
有人會說這些人有什麼了不起?
沒實力,只會投機取巧,搞人際關係。
我們生活中遇到的許多人,都對旁人漠不關心,懶於和不熟悉的人打交道,也極少稱讚他人。
懶惰冷漠的人,有什麼資格評判努力生活的人呢?
好的教養絕不是虛偽,也不是投機取巧,智商是硬實力,教養卻是軟實力你說話讓人舒服的程度,能決定你所能抵達的高度。
你覺得呢?
來源:網路…
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
藍瘦香菇
記得那一年,還是晃蕩性格時,一個人在異鄉過節,那些晚上特別希望有人陪。
曾幾何時我們都害怕自己不夠努力就會被淘汰,沒有顯赫家世,漂亮學歷,老一輩總恐嚇再不勤奮等著老了去當乞丐,於是畢業前擔心就業,職場後擔心升遷,若不想落得悲慘世界,就必需努力。
只不過不是每一個人出了社會就能選到天職,有時候只是為餬口飯吃,不是每一個人長大都能實現夢想,有時候是為了家人,在不對的位置上奮發圖強,往往付出不會有回報,隨之而來無盡沮喪跟無能為力。
過了四十,總覺得一事無成,過了青春,並不覺得繼續努力下去會得到應有的報償,才發現世界最殘酷的是當你覺醒後,再怎麼努力也只能原地踏步,跟上一個世代付出就能得到的果實,八○世代充滿了無止盡的抱怨,討厭高薪老人廢物,完全無抗壓性的年輕廢物,最終好像自己也是個滑手機看連續劇的廢物。
如果這原本就不是自己所想要的生活,為什麼要非要努力麻醉夢想,複製別人的人生到自己的未來,過著虛榮以外什麼都沒有感覺的窘境。
有人說跳出舒適圈,心想倒不如說離開養豬圈,日本電影《少女千尋》剛開始誤闖神祇聖地,父母因誤食給神明的供品而變成了豬,女孩千尋離開前大聲對變成豬的父母說「不要吃太多,不然會被殺掉。」
覺醒自己曾經是豬,也是一種勇氣,不對的位置怎麼努力也沒用,離開豬圈重回夢想,一無所有至少還可以重新來過,不要等到死了才清醒,當豬並不是人生中唯一的目標。
還有…
你曾望著滂沱大雨,希望明天是個晴天嗎?
你曾望著堆疊書冊,希望能解決個難題嗎?
對…就是這希望!
我尊重過去的傳統,也把握與時俱進的現在!
請不要堅守,你那人生的四行倉庫,等著人來跟你點明,現在是活在哪個世紀!
分享…
渴望頗多的人不要對清心寡欲的人說:“ 為什麼你們這樣遲鈍呢?”
因為真正的善者不會問赤身裸體的人:” 你的衣裳呢?“
也不會問無家可歸的人:” 你的房子怎麼樣了?“
——紀伯倫
再來…
談談在華人世界裡面,父母與孩子的共生病態。
確實的,你小時候沒見過,你父母之間的感情恩愛,甚至只是看到吵架或冷戰,有很大的機會影響你,往後成年的男女關係。
在這方面,我確實從自己記憶中,近乎沒有任何父母恩愛行為的印象。
(關心對方健康之類的,在我定義中,不是恩愛行為)
擔心會複製那問題,也可能出現在我身上。
建議解決的方法有兩個環,第一環是情緒整合,第二環是用完形療法來重新烙印我童年的父母關係。
病態的共生關係,會讓一些父母要不斷的去管孩子,包括成人孩子的事情:工作、愛情、健康等等。
我見一些父母要管孩子是,會用各種方法來唸、來訓、來嘮叨孩子。
這不是叫做愛,這是用『我為你好,為了這個家』來包裝對你的試圖操控。
也因為這樣,我們都需要擔心,要如何處理父母給予的壓力!
因為我知道一些人的父母,對自己的成年孩子的態度,就是霸凌式的語言侮辱。
給一些父母或想當父母的人一個建議:你不需要做個最好的父母,你只要不用你自己的理想,去打壓你孩子的成長,就已經是功德了。
舉凡嘗試把孩子變得更理想、更完美的話,是一種很幼稚的妄想。
你的幼稚會害死你的孩子。
就像:
我見目前佛教修行的師父,印證徒弟理念(禪宗、南傳、藏傳),是一個必需品的,同時也是一個死胡同。
必需品是因為徒弟不該閉門造車,死胡同是因為徒弟很容易會被印證的『高帽』而套到自我感覺良好。
不少目前佛教的大師,本身的被印證,已經是可圈可點,然後他們再印證的徒弟將是可圈可點中的可圈可點。
(有個著名禪師的印證,是當年去參加他師父的禪七時,突然張眼見到師父身體發光加持。
他奶媽的娘,我只要前晚的晚餐多吃點油脂,也會有人在上課時,看到我滿臉頭上放油光啊。。。)
我還是覺得修行人,一旦認為他是有果位可證、有悟可證或有境界可達,只要有了『座標』,就很容易自欺欺人。
我還是堅信佛教徒,必須放下座標意識,不要認為有聖可證,才不會變成傻逼性質。
最安全的做法是:把所有的『座標』轉成『立志』。
例如,不要認為已經證悟了『無我』,而是立志一生人,要往越來越無我前方驅進。
不要認為自己已經『明心見性』,而是立志要越來越明白和透見自己的心性。
波文:
相信,大家都一定是忘了!
我是讀正常人的教育學校畢業的?
我看的都是正常人,所著作的書冊!
還有,也因為我是生活在正常人的架構體系下,所以這才顯現出來,我的特殊,不正常!
請不要用不正常的;正常人思維,來冷暴力霸凌我!
寫在感慨的夜晚~~~
以下,建議女人不要看…
應某狗公網友的,妄想關係事件簿:
在職場上,老闆是有條件脾氣暴躁,因為是他發薪給你。
在商場上,客戶也有條件脾氣暴躁,因為是他給錢,讓你老闆發薪給你。
當然,有條件是一回事,人家要不要發脾氣是另一回事。
因為職場和商場上,主導權通常是由誰發錢來決定的。
情場上,則是一個灰色地帶。
既然是女方有主導權,是否表示女方有條件脾氣暴躁?
只有男智未開的傻瓜,才會覺得還未追到女生前,(即上床之前)就順她意思,她要對我怎樣發脾氣,就對我怎樣發脾氣吧!
為甚麼,我會說情場是灰色地帶呢?
沒有錢,你的生活就會遇到問題,你會餓死。
但,沒有女人,只是一個暫時性問題,追不到女生,你是肯定不會死的。
所以,女方真的有條件脾氣暴躁否,是有待商榷的。
那麼在一起過後呢?
在一起過後(即已經上床了),在女方的主導權更低了。
男方,在得手前和得手後,心境上會不同。
得手前,有陰道的有主導權。
得手後,有陽具的會開始有主導權。
一些女生會認為:可能他用過我陰道後,他會更喜歡呢?
這就是女人的思想盲點:妳的陰道和樣貌,並非妳想像中般的有價值。
陰道和樣貌的價值,只存於還沒上過你的男人腦中。
所以,你認為男女在一起後,女方脾氣暴躁的條件是上升還是下降呢?
我見過在男女關係裡面,聲稱自己脾氣暴躁的女生,都有一個漏洞:她們會對自己的男人脾氣暴躁,但,在職場和商場中,基本上她們都有自制能力。
換句話說,脾氣暴不暴躁,是廢話。
如果你脾氣暴躁的話,你的性格放諸於任何領域,都是相差無幾的。
其實,很簡單,那些以自己脾氣暴躁為豪的人,往往是對情人和家人是最脾氣失控的。
為甚麼?
因為這兩個領域的人跟她們的關係親密。
對關係親密的人才發脾氣,對不親密的反而會自控,是認知上有嚴重缺陷的人。
在她們眼中,反正親密的人,我怎樣發脾氣你都是不會走的,我對客人或老闆發脾氣,他們就會讓我走。
那,一些女生就會說:他奶媽的娘,我就是對客人老闆要強忍,所以回到家,這些愛我的人,就不能見識到我真實的一面嗎?
這他奶媽的娘跟男人在外工作要忍氣吞聲,回家要打老婆、打孩子出氣的理由一模一樣的。
我常提醒男生,要找愛情的話,不要找一個比你更有問題的人。
除非你只是想找炮友,不要傻到要去感化她或拯救她,如果她的性格有問題,她的樣貌、陰道根本不值。
給兩性關係啟發式的互動…
來源:網路…
平心
寬恕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動作,或一時的表態,也絕非某種形式上的赦免。
寬恕是一種對待人生的方式,一項持續進行的工作。
當我們盡了一切努力,原諒某個人、事物,憤怒和痛苦;還是可能在我們疏於防備時出現。
阻礙寬恕的最大障礙,是我們經常誤解了,這個詞的意義…
全世界研究 " 寬恕 " 的學者,各有不同的背景和世界觀,但他們都一致認為寬恕不是:
˙遺忘。
˙彌補。
˙找藉口。
˙毫無理由地相信。
˙放棄法律上或金錢上的賠償。
˙在可能威脅受害者安全或健康的情況下和解。
˙放棄尋求正義。
密西根「希望學院」(Hope College)心理學家威特利特(Charlotte Witvliet)說:「反對寬恕的錯誤論點,最常見的就是:如果你原諒了某個人,等於在告訴對方,他可以為所欲為。
許多人會問,為什麼要給傷害他人者這樣的力量?
但是寬恕並不是給予對方任何力量。
真正的寬恕往往伴隨著深刻地挖掘自己內在,而這麼做需要勇氣和同理心。
「寬恕沒有固定不變的規則,」恩萊特教授說,但是確實有一個簡單俐落的定義。
我認為這項見解簡單又深刻。
恩萊特建議的四個步驟,找到自己的寬恕之道:
1. 挖掘。
你必須檢視傷害,充分地感受與認知這件事對你的人生有什麼影響。
2. 決定。
你必須思考寬恕是什麼及不是什麼,還有寬恕某個曾傷害你的人,對自己的意義是什麼。
這個階段可能要花一段時間,你可以在日記裡寫下你希望如何原諒這個人,以及可能用什麼方式表達原諒。
3. 理解。
你必須試著理解對方傷害你的動機是什麼、他當時有什麼樣的壓力,以及他有哪些好處與壞處。
試著看到你與傷害你的人有哪些共通的人性。
你可能因此對這個人感覺比較舒坦,而能開始寬恕。
在某些例子裡,你甚至可以問那個人一些問題,以加強自己的理解。
4. 深化。
在這個階段,你可以看出自己的經歷所帶來的救贖意義。
你或許可以把自己受傷和寬恕的過程運用在他人身上,對他人發揮同理心。
你也可能會想到自己傷害過的其他人,而主動道歉。
你會因為超越傷害的經驗,而覺得生命更加豐富。
不論這需要你,以不同觀點認定,比其他正面事件更為重要的,就是你都必須試著尋求內在平靜。
別把眼前令人心煩的事當成整個世界,更不要放大此刻的情緒,因為它們不會持續存在。
想想幾年前的麻煩,現在看起來已經微不足道了。
一種作為,是選擇,還是逃避,這完全是一種個人認定。
無形的行為本身,它既不是選擇的,也不是逃避的。
它自身超越一切可說、能說、所說。
我們對事物的種種描述、認為,是我們的,不是事物本身的。
我們修行要做的,就是超越在這個詮釋之上。
說到底,它和外在實際是什麼、有什麼、做什麼,無關。
一個人的路該往哪走,由什麼決定?
那最終的決定者是誰?
那最終聲音的出發者,是你的真心!
真心收集外在一切因緣和合的結果,然後給予它自己一個最仁慈的答案,這就是一個人路該往哪走的最後決定!
有時我們聽不到真心的聲音,一直處在心靈的表層——頭腦的層面——那裡是一個充滿雜音的地方,各種相反的聲音常常彙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常糾葛、猶豫、焦慮和容易擔心的原因。
我們修行的任務之一就是:
一、認識一切我們原以為錯的東西是對的。
二、具備無畏和無礙心。
請依據現前智,無心而又無畏地向前走。
一切都在變,本性的智慧會根據具體情況調整它自己的方向、步驟、節律等,所以,不必擔心會發生什麼可怕的局面,一切皆可變。
信任你的真心,它總是最智慧、最正確,在它的世界,從無錯誤。
如果你錯了,那錯對了!
到困難處練心,到容易處養心,這都是正確的選擇。
走現前的路,做最想的事,愉快的活!
在你所處的階段,信任你的心所給出的指導。
希望你能從你自己那兒得到答案。
— 分享 —
有素質的答案,與有創意問題的數量成正比。
人喜歡答案,但,真相是:答案不是思考,它是思考後的結果。
遇到一個問題的時候,沒有必要馬上擠出答案。
先自行拋出幾個不同角度的問題給自己。
讓自己能夠從多角度、多立場、多據點來思考原本問題。
你比較有機會提煉出有素質的答案。
所謂的創意,其實就是對自己的問題,提問問題的多方位探討。
— 波文 —
我曾經以為「心靈富有」比一切都重要。
但如果有天你結了婚,和另一半說心靈富有比金錢重要,
對方會先給你一巴掌,讓你清醒一下,
婚後要的是「富有心靈」,
先富有就有心靈了。
問:如何破除我執?
答:我注意到,並沒有一個實質的我,因此有關 “ 我 ” 的執著,也自行解除。
並不是我不想執著一個我,而是我發現,實在沒有可執著的。
就好像,當你在做夢,夢裡有一個你——似真似實,可執可著;而當你醒來,再也找不到它,並再也不能把它當作真實的一樣。
摧毀我執並非像摧毀一座大理石雕像一般,需要一點點破除;而是認識到,它本無所有。
就像從夢裡醒來一樣。
如同從夢中醒來,你什麼也不需要做,你只是醒來,然後,那個堅固的執著就沒了。
除非你不是真正醒來,否則,沒有可摧可破的 “ 我 ”。
我注意到,我只是一念誕生在意識之光裡。
我造就一切,我認出一切。
但那僅僅是一場夢。
我認識到,凡我所見,沒有一件是真實的,一切無不是一個無形無相、假緣而現、取名叫 “ 心 ” 的幻師所作。
“ 我 ”——是第七意識,一個跳出來指認一切為 “ 我 ” 和 “ 我的 ” 的幻念。
我沒有實體,我並不是連續的,我注視一念的誕生之處,發現它並不是一個連續體,它是一個一個的, 彷彿慢鏡頭播放音樂的音節一般。
我並沒有我,那稱 “ 我 ” 的不是我,那有可能是我的不稱 “ 我 ”。
我注意到,我是眾緣烘托出來的一股緣氣,那緣氣似乎有了神奇,反過來指認一切——“ 此我、此非我,此是、此非是 ” 等。
如是一切生生滅滅在這如夢如幻裡。
我在夢裡做夢,我在夢中覺醒,一場永遠也沒有錯誤的幻戲。
有一個身體坐在那裡,透過眼、耳、鼻、舌、身、意搜集如幻的資訊,我注意到忙碌的第七識,在六識和第八識之間,是如何一刻不停地工作著。
我讚歎它的努力,為了將我相延續,為了使假的化為真的,我看到它多麼賣力!
我注意到,雖然它如此賣力,但只要它有片刻的功夫停下來,它立刻化為不存在。
不存在可破除的對象,也不存在那個破除的人。
並非我有意說謊,而是這世界本來就非實際。
我知道這世界是什麼,但我仍像一個聰明的傻瓜一樣,跟人們無礙地玩在一起。
為了和這世界有個溝通,我走在那不存在的橋上和那不真實的世界裡。
曾尋遍三千大千世界的每一粒微塵,找不到我!
更何況讓我執著?
人們指著我的身體說這是我,哦!
這是我。
人們叫我的名字,我答應。
天知道,那只是勺子碰到鍋、碟子碰到碗的聲音。
一切沒什麼不同,除非你虛妄分別,並相信那分別是真的!
來源:網路…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