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9日 星期一
非心論
問:我時常能覺知自己在做事,念經感受到有一個大我看著這個過去的我,但是這個狀態我沒有保持住,請問如何常駐呢?
如果是訓練的話,怎麼不落入六識思維的有為法呢?
答:於修行中,修至靈明境界,似有一大我,在看一肉身行住坐臥。
此境界但可自享,莫住而駐。
大我小我,皆是有我。
有我即非,著即著我相。
一切有相,皆是幻象,莫貪聖境界。
境界不必保持,因為一切皆虛。
自性本無一失,但隨現隨見,隨出隨用。
莫思維放腳處,在處即是放處。
不思量時,一切各住各位,井然有序。
思量起時,多一是非之念。
莫執我念,隨其流動,而生鏡心。
鏡心有無,且也隨緣。
一切觀照,皆是造作,意識所為。
一念生心,光明朗照;若無一念,無能照無所照。
於此境界,隨緣出入,來去不著。於彼內外,不起惱心,隨緣度日。
強行觀照,二乘人作為。
強觀堅我執,強照固我相。
觀與不觀,觀性不變;照與不照,本照仍照。息一切心,於緣處了。
莫思觀照,觀照自照。
隨所來去,心意自在。
但只息心,隨緣起用。
無人無我,無法無非法,於一切無所得中建立。
然後吃飯穿衣,入鄉隨俗而行。
此便是了,更無其他。
我心不生差別,即無差別產生;我心若生差別,罪咎始產生。
對這世界無奇思亦無多想,我不假設情況,我不猜測事情,是什麼就是什麼。
我不於如實的存在之上升起妄念,升起了也如枯葉離開樹木一般。
對於我,宇宙裡萬法平等,無有高下,佛與眾生,平等無二!
就是這樣。
心者無自體,六識而顯現;性者無形象,六根為依託。
你若尋找心,回頭找六根;你若尋找性,且看六根用。
無根心不顯,無用不見性。
性在用處顯,心在根上明。
離根無有心,離用無有性。
六根若壞心何在?
六識不生顯何性?
六根壞,而心無?
六識滅,而心壞?
若證心,六根之上用功深;若見性,於六識處常觀行。
了知明心見性在何處,不在它處枉用功。
色身即是菩提樹,六根即是彼樹枝,五蘊是其花與果,七大是其果中籽。
於一色身解三界,菩提樹下方成道。
若無菩提樹,有道也難成,六根不有何依行?
你我心性遍三界,不修不證本自在。
說修已是迷,言證更入夢。
世人因初在迷裡,故言心性有修證。
若明心性本不迷,誰修誰行誰復證?
我本一心滿三界,來去無礙本自在。
性無生滅無沾染,來去心地無外界。
性無本染心無滅,只是無始一念迷。
世有求心者,但於六根坐;若有覓性者,於六識處而知覺。
六根六識與六塵,在十八界裡常出沒,本然自性可悟得。
離此十八無心性,離此心性無一切。
汝若做個明白人,但覓心性當功課。
我們總以為事物是有屬性的,事物的屬性歸事物自身所有,並且固定不變。
並非如此!
諸佛經過深思觀察,發現一切事物無相,相是心藉一切緣和合而生。
世上並無單獨的事物存在,一切事物是個眾緣假合,幻化成體,虛妄不實。
一切事物並不是它看上去的樣子,若能見到事物並不是它看上去的樣子,將能看到真理。
譬如山谷裡的風聲,我們總以為,當風走過山谷,即使我們不傾聽,那風聲也存在,也有一“ 風聲 ” 這樣的東西存在。
並非如此:風聲,因風、因空、因耳、因聽、因識、因業等眾緣相合才有一“ 風聲 ” 存在,倘若去除諸緣中任何一緣,將無 “ 風聲 ” 這一物。
例如,如果沒有我們的聽和識別,那麼風聲僅僅是空氣的波動,它沒有聲也沒有音。
因此,世間一切事物皆無自相;其相,是以心為因,以諸法為緣,和合而成。
我們以為事物有其自身的形象,並固定不變,是我們的堅固妄想。
在我的眼中,既有諸法的自相,也有諸法的共相,但我知道,彼皆無相,一切相是心相。
相相如同夢見,都無自性。
一切事物沒有自相,也沒有共相,一切事物是無相的。
一切事物是無相的,為什麼看起來又各有形象呢?此是心相,心所賦予。
一切事物的形象,是心造就的;心創造眼前事物之形象,與創造夢中之諸物,同等無異。
只是眾生忘了心最初是怎樣工作的,並堅執分別夢世界和此世界的不同,久而久之便有了對此世界的這種真實錯覺。
一切修行者,若能明白 “ 自相 、共相、無相、心相 ”——這四步法,則能從眾生到佛。
出離自相,從自相躍到共相,是二乘人的見地;出離共相,從共相瞭解到諸法無相,是菩薩的見地;由無相,實證一切相是心相,是大菩薩見地。
解心亦無,一切法空,歸流於佛。
修行者若能見共相,則能出自相;若能見無相,則能出自共相;若能知無相,則能知心相!
只能說," 我 " 是一切的源頭。
如果我說我是 “ 寂滅 ”;但寂滅不是死寂,它是活生生的能夠化現萬有的萬物之母。
在那一切出現之前,在那萬物的源頭,意識還沒有誕生,語言還沒有誕生,但意識和語言即將誕生。
那是一個不可知的地方,不可說的地方,一個不可思議的處所!
“ 寂滅 ” 也可以說成是 “ 我不知道 ” 的狀態,以我不知道的狀態存在著,我說諸佛坐在他的蓮座裡享受三種快樂:寂滅樂、覺知樂和六根受樂。
那種無法說、不用說、無可說的體會是諸佛的寂滅樂,菩薩們所通常體會到的 “ 光明 ”、“ 透明 ”、“ 空 ”、“ 不動 ”、“ 如如 ”等是佛所說的覺知樂,凡夫的眼見色、耳聽樂、鼻聞香、舌嚐味、身觸受的快樂是六根受樂。
不知道有覺知樂和寂滅樂的存在;菩薩能夠享受覺知和受樂,但不知道寂滅樂的境界;諸佛坐在那裡…
意識升起之時,照見萬物的源頭;意識升起之後,造出凡夫的世界。
對覺知的注意,可以讓你瞥見兩端。
覺知是一座橋,連著寂滅和幻象;菩薩是一段路,將凡夫和佛連接起來。
因為覺知和菩薩扮演著同樣的角色,所以我們將 “ 菩薩 ” 等同於 “ 覺知 ”。
能覺知者即是菩薩,菩薩即是有覺知者。
有人說,菩薩這個詞就是 “ 覺有情 ”、“ 有情覺 ”,這吻合修行體驗。
覺知是菩薩的工具,甚至覺知就是菩薩,但修行之中,菩薩必須越過覺知,棄下覺知,丟掉對覺知的認同。
否則,菩薩就被滯留在菩薩的境界裡,無緣於佛。
當菩薩被他所覺悟的覺知之境所吸引,且不能擺脫,它將失去了成長的可能。
藉借覺知,經過一段修行,有的菩薩被 “ 覺性空明 ” 或 “ 如如不動 ” 給迷住了。
他們就好像一盞沉睡的燈泡,突然醒來在自己的光裡,然後他們喜悅那光和那光映照下的世界,以為這就是真實世界——佛的世界,然而這只不過是,又是另一種幻界。
菩薩不要執著於自己的覺性光明,就像醒來的燈泡不要被自己的光明所迷住一樣。
因為這種光明是不可靠的,它仍是幻象。
說它是幻象,因為它仍是生滅的,雖然它看起來 “ 恒久、光明、不變 ”。
燈光雖然具有 “ 恒久、光明、不變 ” 的特性,但如果切斷電流,這些相就會消失。
恒久、光明、不動,不是燈光的本質,電流才是。
菩薩們修行也是,不要將光明相、恒久相、如如不動相、了了靈知相、清淨不染相等當作你的本質,電流——佛性才是你的本質。
菩薩們可以充分享受自己覺悟到的境界,如同醒來的燈泡可以自由充分地享受它的光明和光明照耀下的世界,但不要將自己認同為這一切。
你可以繼續前進,繼續覓尋,電流——佛性才是你可以持續當作的身分。
當然,當你真的找到佛性,佛性也消失了。
因為佛性沒有任何它自己,佛性沒有任何形體、境界。
一切法無我,一切人無我,於諸法無我處,涅槃寂靜;於彼無相處,安穩又安穩。
— 波文—
人生難得的諷刺:
有次停紅燈,忽然聽到英文補習班門口,有一位父親不斷大聲,跟正在與其他等家人載的小朋友交流著,自己的小孩說:『你們為啥不用英文來交談。』
還重複了很多次!
猜…他目的應該是希望自己孩子跟小朋友交談時,順便練習英語會話,這也是無可厚非的。
諷刺的是,他自己就用中文苦口婆心的勸孩子用英文交談,但,孩子也跟他一直都是用中文回答說!
這…這…這簡直就好像,叫你們要禁性慾般的諷刺啊~
一直有一種想法,就是自己感覺自己的人生,已經漫步往前走!
可是身旁的一些人,好像就還一直待在,我自己曾經走過的地方望著我?
那些最動人的風景,永遠也帶不走!
看不夠的風景,寫不完的心情,一直在路上.......
生活再怎麼累…
還是要繼續下去?
至少,你是在為自己而前進!
然後…
有些事情總是在低潮時才會想通,
生病了,才知道健康的重要…
回家了,才珍惜家人的懷抱…
失業了,才瞭解自身的價值…
錯過了,才抱怨未把握機會…
臨終前,才懊惱夢想未實現…
有些事情,不要在低潮時候才想通!
因為有時候,不一定還能有機會。
不要把寶貴的生命浪費在閑談和尋求中,對於已經了解教法卻依然半信半疑的人來說,需要的是更多的修持,而不是討論。
來源:網路…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