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30日 星期五

修性


不知道你們是如何理解 “ 性命雙修 ” 這個概念的?

性即指本性,本性不染,不屬於修,但保護其不被污染即是修性;命是識心故事,修命即是去除這些故事;去除你關於命的故事,直至無故事亦忘命曰:修命。

如我曾做過類似的工作,我是這樣性命雙修的。

覺悟透過 “ 覺和念 ” 而發生。

若是無念,誰來覺?

若是無覺,誰來念?

若非如此,則非真覺悟,皆屬於覺悟的相似品。

一切修眾,以覺處為心地,以念流為法行,從覺與念入手,直趨無上菩提,是簡便法。

觀身無身,觀心非心,以一觀而除萬疑,以一觀而入大道,不須言語!

還有…

談一點有關 “ 修行與冥想 ” 的問題。

不管你是修行人還是非修行人,不管在作什麼樣的冥想,只要不被你的 “ 想 ” 所轉,就沒問題,不會變傻——從某種意義上說,相信自己念頭的人都 “ 傻 ”。

但如果你被 “ 想 ” 所轉,即使你無關修行,你也一定有問題。

多數老師教導各種各樣的 “ 冥想 ”,但不教導覺知,這樣很容易被 “ 念頭 ”( 即 “ 想 ” )所轉。

進入了 “ 想 ” 就進入了幻象,進入了 “ 想 ” 就進入了故事;相信那些 “ 想 ”,就為相所轉,相信那些 “ 想 ” 就是著相。

想 = 相 + 心…

著相就是 “ 著魔 ”、“ 見鬼 ” 或 “ 走火入魔 ”。

因此,在修行中,一定要訓練自己經常注意頭腦裡各種各樣的 “ 想 ”,莫被 “ 想 ” 所轉。

不被 “ 想 ” 所轉,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修行的 “ 成功 ”。

因為不被 “ 想 ” 所轉,就不會恐怖;不被 “ 想 ” 所轉,就不顛倒。

沒有顛倒,就是正遍知;就是佛的思維、行為模式。

所以,不管你作什麼樣的修行冥想,訓練自己觀察 “ 想 ”、留意 “ 想 ”、不被 “ 想 ” 所轉——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才是真正的冥想。

否則,那不叫 “ 冥想 ”,而叫 “ 瞎想 ”、“ 亂想 ”、“ 妄想 ”。

如果長期對某一念頭冥想並相信它,很容易相信那念頭所創造的情景是真實的,很容易進入那情景並無力出離。

這就是 “ 走火入魔 ”。

出現了這種情況,你可以試著自己訓練 “ 覺知 ”——就是觀察那個念頭,但不被那個念頭帶走。

訓練之中,意識的重點是放在對那個念頭的 “ 知道 ” 上,而不是觀察那個念頭的變化或跟著那個念頭瘋跑。

這樣訓練久了,隨著 “ 知與定 ” 功夫的增加,隨著對念頭 “ 虛妄性 ” 的瞭解,你很容易從念頭所創造的幻境中出來,並對自身 “ 念頭和覺性 ” 的關係有所領悟。

如此,就能 “ 對治 ” 走火入魔的情況。

人被 “ 想 ” 所轉的例子太多了,幾乎時刻被自己的 “ 念頭 ” 所轉,但這被此世界認為是 “ 正常的 ”。

有些人則我們認為 “ 不正常 ”:比如,一個相信自己能和 “ 高靈 ” 溝通的人,一個認為自己看到了 “ 佛菩薩 ” 的人,一個每天與 “ 狐仙 ” 對話的人……這些人因為太相信自己的念想,每天喋喋不休的 “ 與虛空對話 ”,我們認為他們 “ 瘋了 ”、“ 走火入魔 ” 了或患有 “ 精神分裂症 ” 了。

實際上,只是他們無意識的 “ 冥想 ”——“ 太過相信自己的念頭 ” 罷了。

被我們稱作 “ 瘋子 ”、“ 精神病 ” 或 “ 走火入魔 ” 的人,和我們普通的 “ 凡夫 ”,頭腦的運作機制完全一樣——都在相信自己的想法,都在被自己的念頭所轉,都活在自己的故事裡。

只是他們更甚。

如何才能將自己從嚴重的 “ 錯覺 ” 裡拉離出來?

答案與前相同:在我們意識正常時,訓練自己的覺性。

訓練自己的覺性不被念頭所迷,訓練自己的覺知不被念頭所覆蔽,訓練自己識破念頭的虛假性,訓練自己認識存在的實相……這就能 “ 避免 ” 或 “ 治療 ” 因嚴重而錯誤的 “ 冥想 ” 所導致的迷失狀態。

這就是我想說的。

然…

世人都言平常心是道。

何謂平常心?

若不知平常心為何物,決定不能入道。

平常心者,非凡俗心。

凡俗心持有顛倒見,不名平常心。

顛倒之見,有人我是非,有人我是非者,不名為平;顛倒之人,見生見滅,見善見惡,見來見去,不名為常。

平者,不見一法有異;常者,不見一物實生。

如是見法法平等,見物物無生,是為平常。

能見如是平、如是常者,曰名平常心。

持彼平常心,決定入道。

道無人我,道無來去,道無生滅,道無斷常。

以無見之心,入無生之道,名心道合一。

心道為一,即平常心是道。

常者不在有無,平者不分高下,心者沒有人我,道者涅槃寂靜。

於人我中不見是非,是真平;在生死中不見來去,是真常;了知諸法如幻,是真心;一切處行得過,是真道。

就像:

我們對悅意的境,就認為是百分百的好,就產生了貪。

對不悅意的境,就認為是百分之百的壞,就產生了嗔。

如果能夠透過正確的理由,了解境存在的方式,外在種種的境,就無法打擾我們的心。

對於偉大的行者密勒日巴而言,常將右手放在耳上,持傾聽狀的手印,這意味著,一切存在的事物,對他而言都是一種告誡、一種教示。

不但不相為敵,反而是觸目所及皆為友。

謹記困難的有利面,一切事相都是喜悅的,一切事相都是自性空的。






















來源:網路…

2016年9月26日 星期一

聽心說話


佛教中有一句話:初學者的心態;擁有初學者的心態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佛教徒」的真正障礙,不是違緣,而是「失去當初的信念」!

如果做到了,就息心寧神,隨緣度日。

前者是我一再講過的 “ 覺 ” 的方法;後者是 “ 歇即菩提 ”,“ 不起於座,直成如來 ” 和 “ 隨順覺性 ” 的方法。

這是最簡單和最直接的安寧之路。

再來…

世界上不同派別的修行方法中,因為都是用著同一個臭皮囊(人身)來修行,所以各派對於一些技術上的取捨,將能夠避開以管窺天的迷思。

一般中國丹道的修行,有先性後命(北宗的全真),有先命後性(南宗)。

所謂的性,簡單說法就是心,命就是身。

若以守竅的方法取捨,以心入手的,竅的部位通常在頭部,如,眉間或鼻尖。

以身入手的,竅的部位通常在下半身,如丹田、命門、會陰或腳底。

比較方便的門派是北宗的,但,南宗的比較複雜,也需要護關的人,如背後通關時,是需要有人幫你看準時機捏背脊的。

而藏傳修身體的做法(即圓滿次第的氣脈),大體都是由丹田入手。

所以,若用丹道的立場,這比較像是先命後性的做法。

唯獨時輪金剛的圓滿次第,是從眉間入手。

在印度瑜伽的立場,入手的部位其中的一個選擇是:習慣理性分析的人,用鼻尖、眉間或頭頂部位入手。

感性、講感覺、不習慣分析的人,多建議用心部或以下的。

當然,再配搭新醫學資訊,血壓高的人就不適合用鼻尖或眉間的部位入手。

說到血壓高,一般南傳的觀呼吸禪修,若用丹道角度評論,就是性功,因為是把精神集中感受鼻孔呼吸出入的感覺。

所以,上了年紀或疑有血壓高的人,有些部位是已經不適合了。

其實,若是用藏傳的規矩,年紀超過三十,就不建議再修氣脈法。

官方的言論是很難有成就,因為身體的經脈已經開始衰退。

不過,另一個理由可能就是:會出現很多問題。

曾遇過一位已故藏傳的漢人老瑜伽士,當時有研討問起禪修的事宜,他建議說不要把精神擺在身體以內,要觀想一梵字在胸前三呎的地方( 展臂距離 )。

問他為何不能集中在身體內的部位,他就說你的身體已經不年輕了,集中在體內,若氣一動,比較麻煩。

還未淨化的氣,可能會引起其他問題。

集中在體外三呎,就不需要面對這些問題。

近日,只是做日輪觀,就是觀想太陽在前面,因為用意太強,每天只做5分鐘,也弄得自己近乎血壓異常飆高,腦壓增高?
( 以前作日輪觀不會醬子,可能是身體已經感覺不年輕了!呵呵呵 )

這講法跟近年來,西派丹法中的集中精神在體外虛空的做法想似,原因可能也是用來避開年紀大或身體不好。

其實體外虛空的做法,不只是西派的做法,印度瑜伽和藏傳也有。(部位在前後上下都有,各有春秋)

聽過有一套很奇怪的修法:他的方法是結合體外虛空和體內的,又配合唸咒。

這方法不是藏傳喊咒開頂法,也不是丹道家的出陽神,只是用呼吸,據說也會把頂骨的裂縫推開。
( 尚在抽絲剝繭,分析中…)

可惜的是:這些派別都把這些技術視為秘傳,不是完全歡迎科學的研究。

不然,這些人體現象,包括臨終身體會縮小或化虹的人,可以用科學來探索,對未來醫學或科學,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啟示。

迷與非迷,是分別事。

若心不生分別,無迷無不迷,諸法實際超越言語。

吃飯時專注吃飯,走路時專注走路,看電視時專注看電視,上課時專注上課……。

心地清淨,內無亂意,萬事和順,似有心恰無心,若無心恰全心,此種情景便是道人,便是修道!

修行人,閒時訓練自己無心,忙時訓練自己專心,一切事訓練自己盡心!

覺知時全然覺知,觀念時全然觀念,做一切事時全然投入做一切事,二六時中,以自由無礙為要!

投入地洗碗,投入地洗菜,投入地擦桌子,投入地傾聽他人講話,投入地寫字……河流只往一個方向流,沒有分叉,那感覺真好!

你是那個 “ 封 ” 誰是大師的人!

有些人需要一些 " 外在的神 ",他們到處尋找。

他們不知道所有的神都平等,而你自己就正是一位 " 真神 "。

然後拜倒在那 " 象徵者 " 面前。

人們以為偉大在外面,而實際,偉大從來不存在於外面。

我們忘卻,外面根本就沒別人。

那實際存在,超越你所有的概念、所有的判斷和所有的能說所說。

實際上最偉大的是你。

他們誕生在你的內在,沒有你就沒有他們。

你比所有的大師更偉大,因為,你是那個決定誰是大師的人。

你是那個製造大師的人,一切大師出自於你。

念佛者,念自性。

什麼是自性?

自性者——

在眼為見性,
在耳為聞性,
在鼻為嗅性,
在舌為嚐性,
在身為覺性,
在意為知性。

什麼是念佛?

用眼念見性,
用耳念聞性,
用鼻念嗅性,
用舌念嚐性,
用身念覺性,
用意念知性。

用眼念見性者,見性在哪?

見性在見之中,不離眼、色與見識;用耳念聞性者,聞性在哪?

聞性在聞之中,不離耳、聲與聞識。

如是嗅性嚐性覺性知性,不離鼻舌身意、香味觸法及與諸識。

於眼於見念什麼?

於眼:念見是心,
念見不動,
念見不滅,
念見不失,
念見還無,
念見不雜,
念見無礙,
念見不分,
念見超情,
念見離見。

如此,
於耳、鼻、舌、身、意,
念聞、念嗅、念嚐、念覺、念知,
亦復如是。

總而言之——

念佛者念自性,
念自性者:
念自性本自清淨,
念自性本不生滅,
念自性本自具足,
念自性本不動搖,
念自性能生萬法。

沒有你,就沒有大師,你是萬事萬物的源頭。

問:見聞覺知是如來藏的功能,他們不依賴任何條件存在。

如來藏是一個對立統一體。

答:對我來說,如來藏不是一個東西,它不是一個 “ 體 ”——既不是個體,也不是整體;既不是物質體,也不是精神體。

我遍尋三界內外,遍尋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找不到它獨立的存在。

對我來說,如來藏是諸法實相、是涅槃、是空、是不可得、是無我、是寂靜等的另一個代名詞。

諸法實相,不是一個事物;涅槃不是一個事物;空不是一個事物;不可得不是一個事物;無我不是一個事物;寂靜不是一個事物。

如此,如來藏亦不是一個事物。

它是心智對事物真相的領悟,是心智自證的境界,離一切言語分別說。

我注意到,於畢竟空的實相中,沒有一物是能夠獨自的、有實體性的、可以依賴的。一切執著是我相不滅的表現。

對我來說,如來藏是真理。

真理不是一個東西。

如來藏沒有體,沒有性,沒有相,沒有功能,沒有能量,它是諸法的真實面目。

如果要我用最簡單的幾句話來描寫它,它是三法印的內容。

對我來說,如來藏就是三法印,三法印就是如來藏。

一切真理是最表面的,也是深藏的。

對認出它的人來說,它確實在最表面;對於經歷三大阿僧劫也沒看出的人來說,它確實藏得很深。

能夠描述出來的,不是真實法;真實法,無法被描述出來。

如來藏是非言語法。

藉三世諸佛的言辭,認出言語寂滅法!讓如來藏就在你眼前!

三法印:

一、諸行無常印:言一切之有為法,念念生滅而無常也。

謂世間生死及一切法,皆是無常。

一切世間法無時不在生住異滅中,過去有的,現在起了變異,現在有的,將來終歸幻滅; 眾生不了,於無常法中執為常想,是故佛說無常,破其執常之倒,是名無常印。

二、諸法無我印:世間生死及一切法,皆是因緣和合而有,虛假不實,本無有我。

眾生不了,於一切法強立主宰,執之為我;是故佛說無我,破其著我之倒,是名無我印。

(法之名,通於無為法。在一切有為無為的諸法中,無有我的實體)

三、涅槃寂靜印:梵語涅槃,譯為滅度。

言涅槃之法,滅一切生死之苦而為無為寂靜。

一切眾生不知生死是苦,而更起惑造業,流轉三界。

是故佛說涅槃之法,令其出離生死之苦,而得寂滅之樂,是名涅槃印。

(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當瞭解到 “ 涅槃 ” 可以對治 “ 生死 ” 時,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證至涅槃?

如何證至涅槃或如何證悟,一直是修行的焦點和重點。

而在經典和聖人的教導中也最多,教門內有 “ 八萬四千法門 ” 的說法,說的就是有很多證入涅槃的路。

在涅槃的世界,受與非受,任其所受,生與非生,任其所生,誰管那呢!

大海在這兒起一朵浪花,在那兒起一朵浪花,有誰管它?

反正你是大海。

大海如果不進入狹隘的夢將自己認同為浪花,生死涅槃本不存在;有的僅是,如如、如來——那不可思議的存在。

彈開所有的錯覺,而那,正是你我的實相。

實相之中,誰懼生死,誰有生死?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當心經的旋律在你耳邊響起,當心經的所言是你的體會總結時,那怕生死的人在哪裡?

那擔心受生不受生的人在何處?

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圓覺妙心不搖不動,豈快哉!

— 波文 —

不是每個父母親都愛自己孩子的,有些父母親是在你長大成人後,還是會不斷的用語言暴力對待你....

就算孩子再怎樣的對他們付出,一起生活中的不習慣產生摩擦,他們都會認為就是你的不對,然後就好像地痞惡霸般耍弄你!

有聽過、看到的是,不少的人還會嘗試挽救,跟這些變態父母的惡劣關係,理由往往就是社會輿論觀感的壓力。

這段章節帶出一個很重要的反思:不是每個父母都是愛自己孩子的。

就算這些父母的行為有多麼的不堪,他們還是真心的自認為是為了你好?

但,動機好,不代表他們就是對的!

童年的養育之恩,不代表他們就可以,把孩子的一生當作 " 賤奴 " 來安排!

— 分享 —

雖然東方華人文化和宗教對性行為,特別是男人,會減壽,包括十滴血一滴精,敦倫後會元氣大傷之類的信仰。

科學的統計卻發現不是:每個禮拜射精幾次的,對比起平均數(每年81次),會長壽4年的關聯性。

而且看起來會比平均數的人年輕7~12歲。

傳統信仰是不用它,才能保留得更久;但,現前的科學通常的結論是:Use it or loose it。

不用它,就萎縮,越用越好。

一個禮拜射三次,免疫力也會比禁慾的人強 30%,前列腺癌的風險也會減低近 30%。

多敦倫,少病痛。

差別就在你年紀大了,還搞不搞得動!

( 建議,還是聽聽就好…)

嘿嘿嘿…

最佳的報復不是仇恨,而是打心底發出的冷淡漠視,想想幹嘛醬花力氣去恨一個人?

遇到一件事,如果你…喜歡它,那麼享受它;不喜歡,那麼避開它;避不開,那麼改變它;改不了,那麼接受它;接受不下,那麼處理它;難以處理,那麼就放下它。

其實,人最難的是 “ 放下 ”?

放下了,就能釋然了!

曾經在某一個瞬間,我們以為自己長大了,直到有一天,我們終於發現,長大的含義除了慾望還有勇氣和堅強,以及某種必須的犧牲。

在生活的面前,我們還都是孩子,其實我們就像從未長大的小屁孩!

生活裡,有很多轉瞬即逝的時間,很多時候,你不懂,我也不懂,就這樣…

一切看淡了,心也就不累了!





















來源:網路…

2016年9月23日 星期五

存在


初秋的薄陽,悄然地反照在藍天上,帶來點溫暖,也迎來微風。

問:如果說生命本來是 “ 覺 ”,常常觀照,如如不動。

在清醒時,覺心可以看到起心動念;但在昏迷或熟睡時,無覺也無念,那麼生命在何處呢?

如果昏睡時找不到覺心,那麼死亡是個大昏迷,死亡時一定也不會保持覺心,那麼平時 “ 持覺照念 ” 在臨命終時就用不上了。

保持覺心也就難以打破生死幻覺,平時 “ 持覺 ” 又有何意義呢?

答:你沒有看破生死疑問的根本,然後你在這個根本上發問,從思維到思維,你無法解決這個問題。

即使有人給你十分清楚的答案,也依然不能完全冰釋你心中的疑惑。

此事須你自己悟了,你自己明瞭,你自己體驗。

建議參考:

當你活在當覺心光明、內心空蕩、諸念如幻的實際體驗中時,問這個問題的人消失了,這個問題再也沒有讓你生疑的力量。

那個時候,沒人關心未來,沒人在意死亡時有沒有覺知,活著的是一個無人,沒人領受生,沒有承受死,有關一切的念頭,當下生起,當下寂滅,猶如夢中的煙花,你除了欣賞它的美,一切沒有問題。

追尋保持持覺的意義,和追尋世上任何事物的意義一樣,那是頭腦在另一個地方繼續它原來的工作。

當你繼續頭腦的這份任務,你根本沒有修行,你所做的和從前沒有兩樣。

修行是你走在頭腦的上面。

我說保持覺知,其實沒有保持者。

覺知自然覺知,幹嘛需要你保持呢。

並沒有保持覺者的人,就像太陽,它自然的光照,並沒有舉著太陽或持著太陽的人一樣。

你的疑問發自何處?

那個發出疑問的是什麼?

對於你,這才是問題的根源,而不是這個表面的問題。

這就是所謂的 “ 生死根結 ”,此結不破,從它上面會長出一千零一個問題;此結不破,它會結出無數無量貪婪、恐懼、害怕、疑惑的果實。

因此,去證實到,去體驗到人是無我的這個事實,是最重要的,是第一步,也是最後一步。

人無我不是一個概念,乃是一種體驗,去體驗到它,去以它活著,人類的頭腦所發出的一切疑問都會消失,一切都會走上自然,一切都會回到自然。

我說保持覺知,只是一個方便手段,只是一個中間過程,它的目的是讓你有一天放下這個覺知,而看到本覺自然之照。

就像一個人覺得道路黑暗,給你一隻燈籠讓你提著走路,走著走著,直到有一天你突然絆倒,或燈籠突然失手,你認識到,這早已就是白天,太陽正高高的、以比燈籠光亮數十萬倍的光明照耀著呢。

到此方知,從前有人給你一隻燈籠伴你走路,只是方便,其實壓根兒就是白天,你只是視力有問題,沒有看到原本、無限的天上的光明而已。

人是法界的一盞燈, 那燈體是大自然本身,那燈油也是大自然的汁液,那燈光出發的光明所照見的,也是大自然的面孔。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上帝點亮它的燈看見它自己。

作為法界的一盞燈,你是無我的。

燈不關心它為什麼亮,燈不關心它什麼時候滅,以及它滅之後會怎樣等等問題。

你為什麼要關心呢?

要知道,人們發出的所有問題都是虛妄的,答案和疑問一樣,沒有一個是真實的。

不要在問與答的過程裡迷失,活在問與答之外。

問與答只是一場場心智的遊戲。

頭腦最關心的是意義問題,它不能沒有意義的活著,注意覺察,你的頭腦是不是被那個叫意義的問題拉著進入黑洞,像黃鼠狼拉著雞進了黑洞一樣。

別讓自己的心變出一隻雞,別被黃鼠狼咬住拖走。

在當下裡保持覺知,那意思是,注意雞別被黃鼠狼拉,或別讓黃鼠狼去拉那隻雞。

任何疑問的產生,都是心憑空變出一隻雞來讓黃鼠狼拉;任何意義的追尋或追尋意義,都是黃鼠狼把雞拉跑了,黃鼠狼在拖著雞走。

看一看,你的心幻化了一隻雞,是如何被黃鼠狼拖走的。

你問,“ 在清醒時,覺心可以看到起心動念;但在昏迷或熟睡時,無覺也無念,那麼生命在何處呢?”

你問我這個問題,這也正是我要問你的。

你自己去弄明白這個問題,一旦你弄明白這個問題,你上述的疑問,以及生命中所有的問題,大部分都會不決而決了。

“ 生命 ” 這件事,是最值得我們弄明白的一件事。

當然,我說的弄明白生命這件事,不是從生物的、醫學的、解剖的、生理的、生化的等角度來認識它,而是超越這些,或從這些之中,找出並體會到比這更高的認知與體驗。

當你認識到人並非人,我並非我,活並非我活,死沒有承擔死者,死亦並非死等之後,有關我們因怕死而引出的一系列的問題,就會漸漸消失不見。

關於修行,認知先行,體驗隨後,或體驗在前,認知隨後,不管哪種情況,當我們的認知和體驗並存一個絕對的事實當中,解脫就將真的發生了。

接下來,寂靜的生活,自然的生活,無疑又無問的生活,變成你的現實。

你成了出沒在那個生活中的人,那出沒的念頭讓你在生死之間自由往返。

那時你知道,壓根兒就沒有人生,沒有人死,生死的只不過是一個念頭而已。

— 另外 —

自慰是健康的,精神自慰卻不是…

人常高估自己能夠改變自己的能力。

不少上過自我成長的,或身心靈課,或研究靈修宗教的人,往往在特定的研修過程中,會覺得自己悟了、明白了、改變了。

市場上的一個迷思是:想法改變了,行為就會改變,行為改變了,命運就會改變?

但事實上,想法不一定會改變行為。

有些時候,有些人只能夠改變想法。他會用他新的想法去詮釋舊的行為。

例如:一個男人覺得跟自己女友性生活不滿,所以常看AV洩慾。

後來他的想法改變了,他也不想跟他女朋友探討,因為一探討就會摩擦,他也不想分手,因為女朋友對他好,他也不想找第三方支付,因為很費神又浪費錢。

所以,他終於『覺悟』到,看AV打飛機才是男人解決性慾最好、最方便的救贖!

— 分享 -

孤獨並不是獨自一人,而是明瞭在何種的情況下能保有自己的空間。

遺憾的是,現代人所處的社會,似乎不容許人,擁有「個人的空間」,許多人為了保有自己的空間,為了心的自由與真正渴望的生活,必須逐漸走進獨自一人的世界裡。

我始終認為「孤獨」並不是離群索居,而是選擇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不再依附任何虛構的人際與情感,保留最在乎的人事物,去蕪存菁。

有句電影台詞:「 I am not lonely, I am alone.( 我並不是孤單,我是獨自一人 )」

生命的其後會否皆是如此?

生活有時不需太激情,與人應對不需太計較,只要如實存在,就是最美的瞬間。






















來源:網路…


2016年9月21日 星期三

石皮木更


「逆增上緣」是印度很有智慧的四句話~

 (1) 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在你生命中該出現的人。

(2) 無論發生什麼事,那都是唯一會發生的事。

(3) 不管事情開始於哪個時刻,都是對的時刻。

(4) 已經結束的,就已經結束了!

— 另外 —

通常的藏傳師父,在生時,鮮少把自己畫在皈依境的中間。( 現今除了一些大教主 )

滿清時代的乾隆這做法是空前絕後的。
( 乾隆皇帝有要工匠畫他自己的唐卡?)

據聞,乾隆自認是文殊菩薩轉世,康熙是無量壽佛轉世,而雍正則是釋迦牟尼佛轉世。( 建議:佛教徒,不用太認真啊!)

記得,二十多年前,還見過乾隆編寫的大威德金剛法本手抄本,推測若當年有畫那唐卡的話,估計應該也有儀軌留下。

政教合一是所有管治形式裡面,最大的權力。

當年在西藏,達賴是從教掌政,乾隆這裡卻是從政掌教。

做皇帝對比做教主,哪個容易?

其實,做皇帝難。

因為做皇帝,可能真的要跟人打戰,而且政權的領袖,是需要與他的隨從分享物質或權力資源。

做教主的,特別是一些新興宗教的,其實也是一個人想做皇帝,但,他是用非物質資源來打江山。

若真要評論的話,一個新興宗教集團,因為抄捷徑,所以變成一個扭曲的小國。

當然,在小國不是一個真正的國家,它只是依附在一個真正的國家中,另起爐灶。

換句話說,就是要建立自己的山寨國。

而這些教主在信徒眼中都是來歷非凡,現今這個年代,要建立自己的山寨國,不能再用天子思想,也不需要再好像乾隆般說你自己是某菩薩或佛轉世!

就像:

有天晚上跟腦婆聊起關於網絡上,一些正妹紅人的影視,基本上,我是很少看的,就算看的話,不管她多漂亮或她的奶子有多大,可能還不到 20 秒,就會被我關掉。

那些甚麼韓國、泰國、台灣正妹大跳性感舞的,可能十秒,我就看不下去。

因為大部份的這些影視,是需要有情緒反應,才能繼續看下去。

除非這正妹是情境笑匠,會讓人一直笑,我就會看下去。

我不會妄想,那些所謂的 " 症妹 " 有這種能力,但,就算不是正妹,不斷引爆笑點的,那我就會繼續看下去。

再不然,就是正妹的言論精闢(個人覺得那也是不可能的事?)

其實,這些正妹,我看照片就好,聽她們開口,我的耐心就會變回是有限!

不錯,我是好色的男人,所以不要浪費我的時間,要看的話,我直接看火辣正妹AV 就好。

用不著看那些裝傻、裝可愛、裝聰明還帶有症候群的妹,反正我看症妹的目地是很清晰的。

我們做男人的,好色不要緊,但要好色得有骨氣。

我淫蕩,但淫蕩得有尊嚴。

還有…

甚麼叫做浪漫廢話?

例如一般身心靈的學說中,常會有這句話:『宇宙一直都關愛你,只要你打開你的心去真正的聽,宇宙就會給你具體的指引,祂會告訴你該知道的一切。』

( 這句話你還可以把宇宙切換為上帝、神、菩薩、潛意識、本性、良知等等,都不會有矛盾。)

文中含糊的部份計有:宇宙、關愛、打開、心、真正的聽、指引、告訴、該知道。

含糊是指沒有明確定義,而且可以任意下定義。
( 這就是下 " 心錨 " 也稱:心理暗示!)

甚麼叫做宇宙關愛你?

你生意興隆的話,那是宇宙關愛你;你生意失敗的話,我也可以說宇宙關愛你,因為遇到挫折的人才會成長。

甚麼叫打開?

甚麼才叫做真正的聽?

那是完全沒有標準的。

如果你聽不到宇宙給你的指引,也就可以說你沒真正打開你的心。

如果你聽到宇宙給你指引,但,最後的結果還是會錯的?

引述三種做法:

一,回到上面說是宇宙關愛你,要幫你成長,所以才給你這個挫折。

這挫折就是你人生的功課云云。

二,我可以說你沒有真正的聽,你聽到宇宙給你的指引,但你只是想聽你想聽到的。

三,然後就接換下一句,提醒你宇宙只會告訴你,你該知道的,因為你還沒準備好。

浪漫廢話的特點是:它永遠不會錯,因為它本來就沒定義。

有些人是喜歡聽這類話,而市面上不少的身心靈課程,特別是有跟宇宙 " 高靈 " 溝通的,會很容易講出這類話。

但,這類話,其實你把自我投射出來跟自己對話時,這也就很容易出現的。

舉例:

當年閉關時,因為不見人又禁語,腦海中一直出現某電影中的主角,而且還會跟我對話,但閉關中我唸的那位菩薩、本尊,卻沒有在我腦海中出現。

閉關時,若我大便有點久了,腦海中的那位電影主角還會出現告訴我:快點回去念咒。

原因無他:菩薩我沒具體見過,但那部電影我看了七~八遍,主角的表情變化、語調,我腦袋裡面都有記憶檔。

我後來還嘗試與這個 " 主角 " 對話,真的是有問必答,而且全都是浪漫廢話。

這些浪漫廢話會有用嗎?

既然是沒有定義的,只要你給這些廢話,下個很他奶媽的娘厲害的定義,就開始會有用了。

而且當時我閉關唸咒,咒數已經擬定了,每天要唸上15個小時,才能在預期內唸完。

所以跟主角玩對話了一下,我也就不再玩下去。

若要玩下去,把我跟它的對話,全部記錄下來,閉關那個時期,我必然可以寫出一本類似《與神對話》的書!

雖然,我也會說 " 浪漫的廢話 ",也只是為了迎合人心!

哈哈哈哈…

網絡上搜尋到基督教入唐後的經典,叫做《志玄安樂經》,由一叫做『景淨』的老外所寫。

據聞景淨本人和一胡僧曾經翻譯過《六波羅蜜經》。

安樂經中的,彌施訶,就是Messiah(耶穌),岑稳僧伽是 Simon Peter。

而此經的重點心法是:無欲無為無德無證。

( 這裡有可能是參考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 )

非常可惜的是景教(基督教)在會昌法難時期,被殃及池魚,之後也近乎熄滅了。

若這傳承能保留到現在,將會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文化傳承。

不管你信甚麼宗教,或喜歡哪一門派的修行方法,這條遠古之路是你目前信仰或修行的來源。

佛教、印度教、道教、基督教、回教、猶太教、明教(摩尼教)、瑜伽、丹道等等,在這條絲綢之路上,已經交流多回。

絲綢之路貫穿的,不只是文化和商品,宗教修行的教義和技術也被貫穿。

回教和基督教有抄佛祖的故事,佛教的一位祖師也有抄耶穌的故事。

不過,耶穌更是抄羅馬和埃及太陽神的故事。

大藏經裡面的一些經典和道藏經裡面的一些經典,是受摩尼教經典影響( 所謂的影響,就是抄 ),舊約的宇宙起源故事又抄蘇梅利亞的,道教的呂祖全書裡面,有道教經典是含有懷疑是讚美耶穌基督的梵咒( 這例子是道教體系,用佛教式的梵咒,讚揚基督教的偶像 )。

一些基督教的沙漠隱士派別,所修的,也跟丹道家的內觀性光、佛家禪定的觀禪相(Nimitta)和藏傳大圓滿的頓超看光法相似。

其實也不是不能理解,大家都是利用人體來修行的,只要你是人,你的身心反應就離不開那幾樣。

只不過你對這些身心反應,透過不同的文化信仰,給予不同的詮釋。

研究宗教歷史的一個好處是,你的視野變得越來越宏觀,不可能會再出現盲目信仰或原教主義的牛角尖思維。

再來…

網路上的辯戰,通常我不主動出擊,因為任何主動攻擊的背後,都會顯露出被人反擊要害的缺口。

故我在這方面是採取道家的做法,以退為進,以防為攻。

以進為攻而能成功的,只有一條路:你掌握到可以上法庭或符合科學界標準的證據。

沒有這種證據,或只有仿證據、假邏輯的,一主動出擊,就已經是漏洞連連了。

我八卦一些江湖中的事情,曾經有個傻逼說他在網上沒有看到這些事件,所以不能置信。

這個我也不能否定,但,也不會傻到說網路上有消息的話,就是真的。

最後這傻逼還教訓我,要我以後網路上講的每一句話,一定要有證據,才能講。

因為他講了最後這句話,就好辦了,因為這是超越了假邏輯,叫做笨邏輯。

之後這傢伙一留言,我就會叫他證明,他的留言是有甚麼證據,就算他說他討厭我,我也要他證明,他討厭我的理由是真的!

老子道德經說:兵者,不祥之器,先出戰的都有後患。

特別是網路筆戰的,更加如此。

能立於防的立場,所有的攻,都可以用回對方的邏輯來反擊。

不管是贏 0.1秒,還是贏 100 分鐘,人生都不需要贏得漂亮。

因為贏了,就是漂亮。

呵呵呵呵…

— 分享 —

問:阿賴耶識,生先來,死後去,是我們的主人翁。

這個 “ 主人翁 ” 是如何來去的?

是不是和無線電波有相似之處,在來去之中靠的是相同的頻率。

答:阿賴耶識,不來也不去。

顯得有來有去的是幻象,如同鏡像之於鏡子,鏡像 “ 有來有去 ”,但鏡子如如不動(鏡像也並非真的有來有去)。

在鏡像的 “ 來去 ” 和鏡子的 “ 不動 ” 之間,如果你以鏡像為參照物,那麼,這就顯得…似乎鏡子有來有去了。

眾生感到阿賴耶識似乎有來有去,正是如此,此所謂 “ 雲使月運,舟行岸移 ” 了。

但阿賴耶識的狀況,並非完全和鏡子及鏡像的譬喻相同。

假如深觀,分析披剝阿賴耶識,你找不到阿賴耶識有一個具體的 “ 體 ” 存在,它是一堆和合( 其實未合 )。

阿賴耶識,譬如:一間百貨大樓,百貨大樓因百貨及樓體得名。

拿掉百貨,也就無所謂百貨大樓。

但即使不拿掉百貨,百貨也還是百貨,大樓也還是大樓,並無一個單獨的 “ 百貨大樓 ” 於百貨和大樓之外存在。

百貨大樓只是樓體和百貨的和合,然後賦予一個新的名稱 “ 百貨大樓 ”。

因此,如果深觀 “ 百貨大樓 ” 這個事物,有名無實。

我們的阿賴耶識,與此相同。

世間萬物,皆是如此。

阿賴耶識,由百千萬億 “ 色、受、想、行、識 ” 共同支持而成,若無此無數無量五蘊和合,則無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沒有自性,莫將它視為一個有獨立自體的事物存在。

如正觀考察,阿賴耶識如我們面前的桌子、椅子、電腦、樹、葉子等,無有不同;只不過,阿賴耶識屬於心法,而一切肉眼看得見的有形屬於色法。

但色和空( 心法 )沒有什麼不同,皆和合而成,空無自性。

為什麼阿賴耶識看起來 “ 在你來之前它已在那兒,在你走後它才走 ” 呢?

這仍如同鏡子和鏡像的關係:鏡像產生之前,必有一個鏡子存在;若無鏡子,必定無有鏡像。

假如鏡像是有意識的話,那麼它來到鏡子中,在第一眼看到自己之前,一定先看到鏡子;若無鏡子,必定沒有被觀察的鏡像。

當鏡像欲失去它自己之前,鏡子一定比鏡像後失去,為什麼呢?

若提前失去了鏡子,鏡像必定更早地失去。

實際上,阿賴耶識與諸識並無先後關係,它們幾乎是 “ 同時 ” 現行的。

正所謂 “ 此起故彼起,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阿賴耶識不是一種想像的存在,也不是一種虛無若龜毛兔角一樣的存在,它存在於你的意識生命當中,因此,可觀察可討論。

深觀阿賴耶識,即可以明瞭它的一切,不存在神秘或神聖。

阿賴耶識是萬法之一法,因為法法平等、無有高下,因此,我們的阿賴耶識並不比世上任何一物獨特。

若作獨特想,即生分別,非是正見。

諸佛說法,大體包括 “ 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 ”。

這四項,從任何一項觀起,都能通達其他項目。

例如:如果你深觀 “ 五法 ”,你就能得知 “ 三自性 ”、“ 八識 ”、“ 二無我 ”;如果你深觀 “ 三自性 ”,你也能得知 “ 五法 ”、“ 八識 ”、“ 二無我 ”。

同樣,如果你深觀 “ 八識 ”,你也會自動知道 “ 五法 ”、“ 三自性 ” 及 “ 二無我 ”。

所以,深觀你生命中存在的 “ 八識 ”,可以瞭解萬法,獲得如來三昧自在。

去深觀你的八識,於阿賴耶識處安立,於阿賴耶識處解脫,於阿賴耶識處洞然明白萬法實相!

一切無染即是空,空能知萬法即是色。

空色同體,體非空色,這就是心。

只要方向正確,無論路途有多遙遠,最後的到達都是必然的。

不必顧慮結果會如何,要開懷地享受一路的風景。

不同的年紀,有不同的煩惱;但在最後總會知道,活著真好…
















來源:網路…






2016年9月19日 星期一

非心論


問:我時常能覺知自己在做事,念經感受到有一個大我看著這個過去的我,但是這個狀態我沒有保持住,請問如何常駐呢?
如果是訓練的話,怎麼不落入六識思維的有為法呢?

答:於修行中,修至靈明境界,似有一大我,在看一肉身行住坐臥。

此境界但可自享,莫住而駐。

大我小我,皆是有我。

有我即非,著即著我相。

一切有相,皆是幻象,莫貪聖境界。

境界不必保持,因為一切皆虛。

自性本無一失,但隨現隨見,隨出隨用。

莫思維放腳處,在處即是放處。

不思量時,一切各住各位,井然有序。

思量起時,多一是非之念。

莫執我念,隨其流動,而生鏡心。

鏡心有無,且也隨緣。

一切觀照,皆是造作,意識所為。

一念生心,光明朗照;若無一念,無能照無所照。

於此境界,隨緣出入,來去不著。於彼內外,不起惱心,隨緣度日。

強行觀照,二乘人作為。

強觀堅我執,強照固我相。

觀與不觀,觀性不變;照與不照,本照仍照。息一切心,於緣處了。

莫思觀照,觀照自照。

隨所來去,心意自在。

但只息心,隨緣起用。

無人無我,無法無非法,於一切無所得中建立。

然後吃飯穿衣,入鄉隨俗而行。

此便是了,更無其他。

我心不生差別,即無差別產生;我心若生差別,罪咎始產生。

對這世界無奇思亦無多想,我不假設情況,我不猜測事情,是什麼就是什麼。

我不於如實的存在之上升起妄念,升起了也如枯葉離開樹木一般。

對於我,宇宙裡萬法平等,無有高下,佛與眾生,平等無二!

就是這樣。

心者無自體,六識而顯現;性者無形象,六根為依託。

你若尋找心,回頭找六根;你若尋找性,且看六根用。

無根心不顯,無用不見性。

性在用處顯,心在根上明。

離根無有心,離用無有性。

六根若壞心何在?

六識不生顯何性?

六根壞,而心無?

六識滅,而心壞?

若證心,六根之上用功深;若見性,於六識處常觀行。

了知明心見性在何處,不在它處枉用功。

色身即是菩提樹,六根即是彼樹枝,五蘊是其花與果,七大是其果中籽。

於一色身解三界,菩提樹下方成道。

若無菩提樹,有道也難成,六根不有何依行?

你我心性遍三界,不修不證本自在。

說修已是迷,言證更入夢。

世人因初在迷裡,故言心性有修證。

若明心性本不迷,誰修誰行誰復證?

我本一心滿三界,來去無礙本自在。

性無生滅無沾染,來去心地無外界。

性無本染心無滅,只是無始一念迷。

世有求心者,但於六根坐;若有覓性者,於六識處而知覺。

六根六識與六塵,在十八界裡常出沒,本然自性可悟得。

離此十八無心性,離此心性無一切。

汝若做個明白人,但覓心性當功課。

我們總以為事物是有屬性的,事物的屬性歸事物自身所有,並且固定不變。

並非如此!

諸佛經過深思觀察,發現一切事物無相,相是心藉一切緣和合而生。

世上並無單獨的事物存在,一切事物是個眾緣假合,幻化成體,虛妄不實。

一切事物並不是它看上去的樣子,若能見到事物並不是它看上去的樣子,將能看到真理。

譬如山谷裡的風聲,我們總以為,當風走過山谷,即使我們不傾聽,那風聲也存在,也有一“ 風聲 ” 這樣的東西存在。

並非如此:風聲,因風、因空、因耳、因聽、因識、因業等眾緣相合才有一“ 風聲 ” 存在,倘若去除諸緣中任何一緣,將無 “ 風聲 ” 這一物。

例如,如果沒有我們的聽和識別,那麼風聲僅僅是空氣的波動,它沒有聲也沒有音。

因此,世間一切事物皆無自相;其相,是以心為因,以諸法為緣,和合而成。

我們以為事物有其自身的形象,並固定不變,是我們的堅固妄想。

在我的眼中,既有諸法的自相,也有諸法的共相,但我知道,彼皆無相,一切相是心相。

相相如同夢見,都無自性。

一切事物沒有自相,也沒有共相,一切事物是無相的。

一切事物是無相的,為什麼看起來又各有形象呢?此是心相,心所賦予。

一切事物的形象,是心造就的;心創造眼前事物之形象,與創造夢中之諸物,同等無異。

只是眾生忘了心最初是怎樣工作的,並堅執分別夢世界和此世界的不同,久而久之便有了對此世界的這種真實錯覺。

一切修行者,若能明白 “ 自相 、共相、無相、心相 ”——這四步法,則能從眾生到佛。

出離自相,從自相躍到共相,是二乘人的見地;出離共相,從共相瞭解到諸法無相,是菩薩的見地;由無相,實證一切相是心相,是大菩薩見地。

解心亦無,一切法空,歸流於佛。

修行者若能見共相,則能出自相;若能見無相,則能出自共相;若能知無相,則能知心相!

只能說," 我 " 是一切的源頭。

如果我說我是 “ 寂滅 ”;但寂滅不是死寂,它是活生生的能夠化現萬有的萬物之母。

在那一切出現之前,在那萬物的源頭,意識還沒有誕生,語言還沒有誕生,但意識和語言即將誕生。

那是一個不可知的地方,不可說的地方,一個不可思議的處所!

“ 寂滅 ” 也可以說成是 “ 我不知道 ” 的狀態,以我不知道的狀態存在著,我說諸佛坐在他的蓮座裡享受三種快樂:寂滅樂、覺知樂和六根受樂。

那種無法說、不用說、無可說的體會是諸佛的寂滅樂,菩薩們所通常體會到的 “ 光明 ”、“ 透明 ”、“ 空 ”、“ 不動 ”、“ 如如 ”等是佛所說的覺知樂,凡夫的眼見色、耳聽樂、鼻聞香、舌嚐味、身觸受的快樂是六根受樂。

不知道有覺知樂和寂滅樂的存在;菩薩能夠享受覺知和受樂,但不知道寂滅樂的境界;諸佛坐在那裡…

意識升起之時,照見萬物的源頭;意識升起之後,造出凡夫的世界。

對覺知的注意,可以讓你瞥見兩端。

覺知是一座橋,連著寂滅和幻象;菩薩是一段路,將凡夫和佛連接起來。

因為覺知和菩薩扮演著同樣的角色,所以我們將 “ 菩薩 ” 等同於 “ 覺知 ”。

能覺知者即是菩薩,菩薩即是有覺知者。

有人說,菩薩這個詞就是 “ 覺有情 ”、“ 有情覺 ”,這吻合修行體驗。

覺知是菩薩的工具,甚至覺知就是菩薩,但修行之中,菩薩必須越過覺知,棄下覺知,丟掉對覺知的認同。

否則,菩薩就被滯留在菩薩的境界裡,無緣於佛。

當菩薩被他所覺悟的覺知之境所吸引,且不能擺脫,它將失去了成長的可能。

藉借覺知,經過一段修行,有的菩薩被 “ 覺性空明 ” 或 “ 如如不動 ” 給迷住了。

他們就好像一盞沉睡的燈泡,突然醒來在自己的光裡,然後他們喜悅那光和那光映照下的世界,以為這就是真實世界——佛的世界,然而這只不過是,又是另一種幻界。

菩薩不要執著於自己的覺性光明,就像醒來的燈泡不要被自己的光明所迷住一樣。

因為這種光明是不可靠的,它仍是幻象。

說它是幻象,因為它仍是生滅的,雖然它看起來 “ 恒久、光明、不變 ”。

燈光雖然具有 “ 恒久、光明、不變 ” 的特性,但如果切斷電流,這些相就會消失。

恒久、光明、不動,不是燈光的本質,電流才是。

菩薩們修行也是,不要將光明相、恒久相、如如不動相、了了靈知相、清淨不染相等當作你的本質,電流——佛性才是你的本質。

菩薩們可以充分享受自己覺悟到的境界,如同醒來的燈泡可以自由充分地享受它的光明和光明照耀下的世界,但不要將自己認同為這一切。

你可以繼續前進,繼續覓尋,電流——佛性才是你可以持續當作的身分。

當然,當你真的找到佛性,佛性也消失了。

因為佛性沒有任何它自己,佛性沒有任何形體、境界。

一切法無我,一切人無我,於諸法無我處,涅槃寂靜;於彼無相處,安穩又安穩。

— 波文—

人生難得的諷刺:

有次停紅燈,忽然聽到英文補習班門口,有一位父親不斷大聲,跟正在與其他等家人載的小朋友交流著,自己的小孩說:『你們為啥不用英文來交談。』

還重複了很多次!

猜…他目的應該是希望自己孩子跟小朋友交談時,順便練習英語會話,這也是無可厚非的。

諷刺的是,他自己就用中文苦口婆心的勸孩子用英文交談,但,孩子也跟他一直都是用中文回答說!

這…這…這簡直就好像,叫你們要禁性慾般的諷刺啊~

一直有一種想法,就是自己感覺自己的人生,已經漫步往前走!

可是身旁的一些人,好像就還一直待在,我自己曾經走過的地方望著我?

那些最動人的風景,永遠也帶不走!

看不夠的風景,寫不完的心情,一直在路上.......

生活再怎麼累…

還是要繼續下去?

至少,你是在為自己而前進!

然後…

有些事情總是在低潮時才會想通,

生病了,才知道健康的重要…

回家了,才珍惜家人的懷抱…

失業了,才瞭解自身的價值…

錯過了,才抱怨未把握機會…

臨終前,才懊惱夢想未實現…

有些事情,不要在低潮時候才想通!

因為有時候,不一定還能有機會。



不要把寶貴的生命浪費在閑談和尋求中,對於已經了解教法卻依然半信半疑的人來說,需要的是更多的修持,而不是討論。


















來源:網路…




2016年9月16日 星期五

心動了


我們都曾在追逐的過程中迷失了,要努力保持當初那樣的單純真的好難!

後來都難免會被誰或環境給影響,關於那些好、壞的事。

開始會變得貪心,變得只在意別人的感覺比在意自己多,然後變得粉不快樂。

生活中的追求,多不是不好,但追求不是強求。

不要沒有得到你想要的,又失去了自己?

努力去做好自己,記得自己是為了什麼!

我也曾經迷惘,沒有誰不會受到批評否定?

既然是這樣,那些批評又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又不是生活在他們嘴上的標準,更不是為他們而存在的!

只要知道我正走在自己的道路上,那就好了。

在堅持作自己的情況下,小心地不去傷害任何人,去尊重每個人,然後盡可能地去包容不一樣的立場。

這不容易,也都還要努力,或許沒有辦法一百分,但至少盡力了,無愧於心,就好了。

試著少一些比較,多一些體貼,或許感受上就會很不一樣。

就像…

問:請問怎麼理解佛門中有求必應?
我們念佛行善回向給他人,他是不是會真的得到利益?
如果一切皆空,是不是就沒有任何努力的必要了?

答:假如你的心是一隻木魚,那麼,你的念頭是敲打木魚的槌和那個敲,當你敲一下木魚總有一個回聲,當你的念頭叩擊你的心,也總有一個回應,這就是有求必應。

有求必應是頭腦拋給心一個問題,然後真心總會有一個答案。

佛門中的 “ 有求必應 ” 是內在的,是指自性的。

唯有你和自己自性之間的,才是真正有求必應的,你和別人之間就不一定有求必應。

我們常說 “ 佛菩薩有求必應 ”,是指我們的自性有所徵詢,必有所回應。

一個回聲對應一個聲音,如果你學會聆聽內在,自性的有求必應是百分之百的。

當我們的頭腦向真心的深井裡,撒下一把念頭的沙子,然後,如果你關注內在,總能聽到從那深井裡傳來的回聲。

有求必應是自性的應答,一個問題跟隨一個答案,它們不離不棄,這就是有求必應的真實含義。

有求必應是自性的特點。

有求必應是自性的頭,碰觸自性的尾,就像一條蛇首尾盤起,那是心為體驗它自己的圓滿而所做的活動。

如果說自性的 “ 有求必應 ” 是在內部畫一個圓,那麼,佛門裡所說 “ 回向 ” 則是將這個圓向外畫或在外部顯出來。

總之,無論向內向外,回向是指向自己的,就像你用力向外丟了一個飛盤,你擲得很標準力度很合適,它飛轉了一圈又回到了身邊,你再接回手上一樣。

一切行為從你出發,到你結束,這就是一個回向之旅,一個圓滿。

在我看來,在佛教的概念裡,心的一切作為都稱為功德,功德是指心的一切作為。

當你的心做一件事,如果它自己聽到了、知道了,這就叫有功德;如果它自己沒聽到、不知道,這叫沒有功德。

功德是心回向的結果,回向是心對功德的回收。

功德是內在的發生,回向是內在的迴圈、內在的圓滿。

回向並非僅指貢獻他人,它更多的是指經由他人,然後帶回你自己,完成那個內在的圓滿,內在的旅行。

你沒有實施真正的回向,你的心也無法體會到它的功德。

回向不是一種心的單向旅程,而是心的圓周運動,是心和它自己握手,是心看到它自己的功德。

他人就是自己。

這不僅僅是因果關係,更重要的,當你不能讓自己處在喜悅氛圍裡,會有一種相反的東西將遮蔽你的覺知。

因此,真正的回向和功德,是你說的話讓你聽到,你做的事要讓你看到,你想讓別人受到的利益,你自己先受到!

回向是一切指回自己的善心的旅行,功德是心的善舉獻給了它自己。

回向是心行,功德是心成就。

佛教所說的 “ 空 ” 並不排除 “ 有 ”——在 “ 空 ” 的背景下,一切照常存在。

空不但不是 “ 有 ” 的不在,相反,空和有同時並存。

空不摧毀任何 “ 有 ”,一切 “ 有 ” 自生自滅。

在空的背景下,一切事物依照法的特性而存在。

它們相互依存,它們沿著因果的鏈而運動,它們因和合而有,因和合而無。

莫要誤解諸佛所說的 “ 空 ”。

當我們真正理解了諸佛所說的空,這樣的擔心或疑惑就會不存在。

相反,我們會更好地利用它,以及充分享用 “ 有 ”。

空是佛法裡最美好的字眼之一,它不但是我們可以體驗的事實,還是宇宙裡常見、最顛撲不破的真理。

對我來說,“ 空 ” 這個字充滿了魅力,它不但不抽象,相反,我看到它是最實際、最具體、遍存一切處的存在。

活生生的自性空;不壞任何法,比如,你將它理解為 “ 斷滅 ”、“ 空無所有 ”,那麼,你就準備體驗恐懼、悲傷和消極吧!

空和萬法不相抵觸,視你如何理解空?

如何對待萬法?

那你將收到理解和作為的果。


問:深信這是一場夢幻的人生!
也深信凡所有相皆是虛幻,自覺無什麼事是放不下的!
可是最近為什麼會感覺無聊感很重,了無生趣的感覺!
這是為什麼呢?

答:以我的經驗,無聊感的對立面是對意義的認同。

也就是說,當你認為人生活著需要意義支持,而某時你又隱約認識到意義不真時,就會產生無聊感。

否則,無聊感不會跳進你的世界。

對我而言:人生不是夢幻,一切亦非虛妄。

如果我認同人生是一場夢幻、一切皆是虛妄,而又將 “ 夢幻 ”、“ 虛妄 ” 等同於 “ 沒有 ”、“ 無 ”——“ 斷滅 ” 時,那麼,我必然也會像你一樣陷入虛幻或感到人生無聊。

佛在金剛經中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在描述人生及一切時,也常這樣說。

我注意到,他們用的都是 “ 如 ”,而非 “ 是 ”。

他們說,一切和合的事物,都 “ 如夢、如幻 ",但沒說 “ 是夢、是幻 "。

諸佛說 “ 如 ” 不說 “ 是 ”,這其中有粉 " 巨 " 大的差別!

我注意到,我的人生如夢,但不是夢;我所見到的一切虛妄,但不是沒有。

對這的認識,沒有為我帶來虛幻感、消極悲傷感或無聊感!

卻為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自由和趣味性!

人生如夢,意味著它的場景、鏡頭會自動切換,我不會待在一種不變的生活裡,我可以經驗到我想像不到的美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意味著,一切事物皆具無限的可能性,我可以欣賞到心之魔術師的偉大創造!

我認識到,這是一個真實、確定、具體、清晰、具足、寂靜,不須讓人妄想操心、也無須讓人妄想操心的世界!

活在那裡,我發現,似乎這世界一切都是真的,唯獨人的想法是假的。

我認識到言語或內在言語的虛妄性,我活在一個寂靜真實的世界!

對我來說,世界就是世界,它既不偏向 “ 意義 ” 的一邊,也不偏向 “ 虛妄 ” 的一邊,它是一個超越一切說法的世界!

對我來說,世界非夢、非幻、非電、非露、非泡、非影,非盡一切非。

世界,乃至於我自己,超然在一切我的判斷、我的認為、我的想法、我的感受之上!

我注意到,當我不想,一切不存在;當我不依賴於希望,我沒失望;當我不依賴於意義,我沒無聊感!

不活在時間裡,我注意到;我沒有 “ 一生 ”,我只有此刻、此刻、此刻!

( 這個粉重要,一定要講三次!)

當我注意到我沒有 “ 一生 ” 只有 “ 此刻 ” 時,無聊或了無生趣感無從升起。

不認同我有一生或我擁有一生的時間,不偏離當下,不離開具體在做的事,發現我活得很寧靜、很無念!

也愛寧靜和無念時的 " 我 "。

追求意義是一種陷阱,而認為人生無意義是另一個陷阱。

頭腦說什麼都是陷阱,唯有它什麼都不說或你什麼都不信,你才有可能避免落入它的陷阱。

就好像你在泥沼裡行走,只要你抬腳,無論踩哪個方向你都會下陷;即使當你停下不走,但你搖動身子,你仍然會下沉。

唯有活在頭腦之外,活在寂靜法而非言詞法裡,你才有可能避免這種情況!

對心來說,凡有言說,都無實義!

因此,別相信你的心告訴你的。

釋迦牟尼佛也曾告訴過我們說:“ 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誠然是也。

在原本的完美面前,陰影就是一齣戲;

不是要成為什麼,沒有什麼要完成的。

超然在心的一切言語之上!

— 分享 —

對於我這種肥胖型有肚子的男人,若是行走了一整天( 也是起碼半天 ),足踝關節部位因長時間承受了全身的體重,是會異常酸痛。

其中我試過最好的解酸法,就是做盤腿,特別是雙盤(即跏趺座),雙足底朝天,內交結。

最好能坐到腳板麻痺,即是減低了流進腳板的血液。

之後一解盤,經歷萬針刺足的那種麻刺感後,會很爽。

用馬步型蹲踞,也是會有麻刺感,蠻不錯的!

倒掛雙腿不是不行,只是沒有這種麻刺感。





























來源:網路…

2016年9月14日 星期三

當下來回


中秋在潑婦莫蘭蒂的風雨淫威下,齊秦有一首歌能說明大家的感受…

近日以來都在哼歌自娛,真是不好意思!

節錄部份歌詞:

「 無情的雨,輕輕把我打醒,讓我的淚和雨水一樣冰…
無情的你,不再懷念過去,讓我的情也從此被否定…
…雨中你,一再讓我哭泣,讓我哭泣… 」

慣例性的過秋節,多是以烤肉活動為主,除了增加地球減碳的負擔,多是商人糖衣炮彈包裝商品的利益,根本就梅油曾經存在的_中秋、賞月之怡情!

不過,還是祝福大家中秋節快樂!!!

— 波文 —

好想睡,但回憶卻不讓人睡,開始來敲你的心門。

os.(旁白)

我只想要跟睡魔美妹,共赴巫山看白雲,不要跟那個回憶的老阿北聊天…
___



因為此時此刻,再沒有事情要你分心,也再沒有人要你故作堅強,終於還是要碰觸到自己,那顆破碎裂痕的心。

os.(旁白)

阿北都愛講當年勇…像什麼,從這邊到那邊50公尺,來回的兩 " 妻 "部隊等!

 ( 一位是老婆,另一個是 " 小珊 ",還有一個叫小王的在旁邊等…)
___



憑著黑夜的孤寂,再次劃破了慘痛的記憶、那一絲絲明知道,不應該再存在的思憶。

os.(旁白)

劉德華的歌:

一個人靜靜發呆,兩個人卻有不同無奈…
冷冷的冰雨在臉上胡亂的拍,暖暖的眼淚跟寒雨混成一塊,眼前的色彩忽然被掩蓋…
___



夜未央和回憶的戰鬥,才剛剛要開始,而在這一場戰役中,要一個人面對;一個人戰勝。

os.(旁白)

蘇慧倫的歌:

啊哈,走吧!沒什麼了不起…
什麼都依你,卻痛苦我自己!
___



心不要急,這不是一場和時間的競賽,不是要比誰放得下。

os.(旁白)

伍佰的歌—台語:

一杯酒二角銀,三不五時嘛來湊陣,若要講搏感情,我是世界第一等…
___



也不是要打敗回憶,而是能找到一個可以讓它並存的角落,讓這些有發生過的曾經,都能安靜地躺著。

os.(旁白)

戴佩妮的歌:

我只是假裝我看不到,看不到你和他在對街擁抱…
你的快樂,我可以感受得到…
___



畢竟,這是人生的一部分,那個曾讓你深愛過也痛過的故事,總有一天,你會感謝它帶給你的成長。

os.(旁白)

黃鶯鶯的歌:

你是我最痛苦的選擇,讓我歡喜又害怕的未來…
___



還有:

華人的古智慧,主要把社會以兩種的時代做區分:亂世和太平。

( 粉簡單的兩元,二分法的世代 )

亂世時的治世方法,是道家思想。

太平盛世時,用的是儒家。

道家思想是可以反政府,可以推翻制度,儒家則是維持和製造制度的。

但,更精準的定義是看自己所處的生態環境是甚麼,才能判斷。

大環境可能是太平盛世,但," 宮廷 " 內則任何時候都是亂世。

大環境的經濟可能是太平盛世,但,你的行業可能是亂世。

資源充足的人,能在太平盛世的環境幹一番大事業。

沒有資源的人,則是要選擇亂世的環境來開荒。

前者是穩定的太平盛世,後者是亂世,我是沒資源者,當選亂世。

不過,我們目前的世界,已經開始沒有像以前那般,有清晰的太平和亂世的區分,兩者的界限越來越模糊!

以前可以外儒內道,但現在環境的變動越來越快,太平和亂世越來越重疊,我們處事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夠在秩序和混沌間快速靈活的切換。

再來…

若問我修行人每天都在做些什麼?

我會說,修行人每時每刻在做兩件事:一是回到當下,二是從當下出發。

修行總是和 “ 當下 ” 有關;和當下無關的,不是修行。

“ 回到當下 ” 意思是,心從過去、未來裡抽足;“ 從當下出發 ”意思是,心要重新踏上這個世俗的世界——時間的世界、物理的世界,所有普通人的世界 。

從這個意義上說,回到當下,那是出世;從當下出發,那是入世。

當一個佛說 “ 出世 ”,那意思是 “ 回到當下 ”;當一個佛說 “ 入世 ”,那意思是說 “ 從當下出發 ”。

回到當下——出世,你沒有任何故事,你零故事地活著,你出離我是誰、你出離了什麼是什麼,你活在意識心之外,你活在真心的照耀下;從當下出發——入世,你又開始進入這個虛構的世界,你又進入夢境,你又進入普通人的世界……和他們一樣地生活,毫無二致。

世上一切萬物,皆在當下,它們不存在 “ 回到當下 ” 和 “ 從當下出發 ” 這回事,它們一直在當下裡運作,它們從沒離開過當下。

唯有人可以創造一個非當下,然後進入它,然後再回來。

問:達摩祖師 “ 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 的意指是?

答:果者,本心也。

花者,斯心妙用也。

五葉者,五蘊也。

心者如蓮,花果同時。

妙心作用,蓮花盛開。

我花生五葉,我果有七籽。

五葉者,色、受、想、行、識;
七籽者,地、水、火、風、空、見、識。

有知一果五花七籽者,見菩提樹。

菩提樹者,一果五花七籽。

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妙喻非隱語,明白在證中。


問:諸佛法身是一體?或是各自成體?

答:相同瓦數的同批燈泡,通電發光,請問這個燈泡的光和那個燈泡的光,是同還是不同?

我們在虛空中建立了大樓或小房子,請問大樓房間裡的虛空和小房子內部的虛空,是一體還是非一體?

諸佛以及眾生的法身,其情況正是如此!

它們既是相同的,看起來亦不同;既是一體的,亦顯得不是一體。

它超越一切能定義、所定義,能描述、所描述。

離一切言說,一切言說亦無能說的,那即是諸佛法身及其相互關係。

佛法是不可說的法,故名不可思議。

能思議的法非真實法,能指認的佛非真實佛。

牛頭上的左角和右角是同還是不同?

你的十根手指頭同一體還是各個體?

樹上的這片葉子和那片葉子是同還是不同?

它們是一體還是非一體?

一切事物的名稱及形象是心的分辨和計較而成,一切現象的差別是相對而生,我們的真如本體、正知正覺,別一切緣、超一切思維。

瞭解這個超然的體性,稱為解佛;明白這個 “ 佛 ” 存在前提下所誕生的一切,稱為懂法。

要真知佛法,前提是佛;不是佛,所知的法,那只是一種學問。

大海上跳躍的波浪,這個和那個是同還是不同?

是一體還是非一體?

諸佛情景,與此相同!

— 分享 —

總是要在別人面前去做些什麼、無論行動或言語都希望別人看到、或者聽到,這種做法根本稱不上是佛教徒,這種修持法,不但不是佛法,反而會成為修持佛法的障礙。

泰戈爾的一首小詩:

一片草葉,無愧於它所生長的大世界。

其實,我們都是這穹蒼裡的一片草葉,儘管卑微,也有屬於自己的美麗,只要曾經為生命努力過,也就無愧於心了!

我寧願自己是那不起眼的小花,少了關注的焦點,卻多了份自在的歡喜!
















來源:網路…




2016年9月12日 星期一

念真


每天、每個人、分分鐘鐘都得做出無數個選擇,對自己、對人、對事、對周遭環境或是一個機會。

就像…

每當你看到一些白手起家的富豪說他的成功哲學是:『熱愛他的事業,享受他的工作。』

請記得,這些是帶娛樂目地的言論。

成功後的人,最常說勇敢去做,但,問題是,這是他成功後才說的廢話,因為任何一個失敗的人也都是勇敢去做的。

說的人,在他的立場,主觀上,他說沒錯,他也沒有意圖性的騙你。

就好像不少人會倒果為因的,看到有錢人會擁有地產和股票,所以會迷信若要有錢的話,就必須要有地產和股票。

一個人到了白手起家的境界後,當被人訪問時,會不用腦的講出一些機械式、有社會責任又浪漫的言論。

說啥…

甚麼莫忘初衷啊,熱愛工作啊,不享受你的工作又怎會做得好啊,或勇敢去冒險啊之類的,都被逼得泉湧而出。

但,沒有一句是真話,因為被推上舞台後,成為萬眾崇拜的明星後,就開始講些明星地位的人才講的官話。

但,很多正在奮鬥中的人,就會覺得很受用。

不是因為這些話是智慧,而是這些話是精神鴉片,讓你熬過目前的困境和挑戰的不適感。

然後在這些奮鬥中人不斷的宣揚下,更多還未進入奮鬥狀態的人看到了,以為這些就是金科玉律。

這世界不是因為你找到你的熱愛,你就會成功;更不是每個享受工作的人都會做得很好。

曾經有科學家統計過,相信心靈雞湯那種是金句的人智商、認知水平和語言能力有偏低的現象。

這不難了解:把所有的成功要歸納為一個因素,是一種瞎子摸象的浪漫。

不過,這現象是進可攻,退可守。

對自己,要嚴厲批判這些廢話雞湯,對需要精神鴉片的人,他們就是你砧板上的魚肉。

只有真的動手做過,你才能把你的理論與實務結合,學習的方法不只有ㄧ種,你要找到自己適合的做法,修持法門也是一樣的!

問:日常的覺照寧靜總是保持一陣,喪失一陣,狀態總有退轉。

末學該如何是好?

答:欲取無上大道,得真解脫,直入人無我、法無我、觀照攝念諸等…

古德說:道不屬修,但莫污染。

此是真言,奉取直行,即可解脫!

攝心觀念,持覺返照,皆是大乘增上慢行。

修行當解法體,碎七識,直得人法俱空,入無事無人之境!

破人我,解煩惱;破法我,無智障。

修行能成二事,可得真解脫,是真修行。

修行上根,驅車過諸幻,直入法空城。

莫與夢幻纏磨,直下無心,清淨過活。

一念傾,一事畢,萬事畢,一了百了。

是那無位真人!

若取無為法,但識人無我。

若人無我,所作行即是無為法;若人有我,所作行皆是有為法。

真修者,吃飯穿衣,但莫造作。

感受體驗,是飯邊菜;覺知觀照,是下酒肴。

無葛藤( 攀緣 ),真清淨!

不須學那苦行僧,二六時中無造作,自然一個活佛成。

一切時中隨順性,煩惱不起莫造作,煩惱起時亦放鬆。

但能隨波常起伏,歸依東西南北風,好心情!

問:如何升起大慈悲心?

答:當下不必 “ 呼喚 ” 你的慈悲心,只是坐著、站著,或感知著就夠了。

還需要更多嗎?

不必期待更多,等待……

讓存在給予你。

慈悲心不是造就的,不是達成的,不是努力之後的結果,它是天然。

慈悲心不是和合的產物,它存在於和合之前。

你不必籌建你的慈悲心,你只需要去除遮蔽或遮蓋你真性上的東西即可。

甚至 “ 去除 ” 也不必做,你只是 “ 息意 ” 即可;甚至 “ 息心 ” 也不必做,你只需什麼也不做——“ 安靜,等待,覺知 ” 即可。

此時此刻,你不需要為大慈悲心做任何事,但如果你想為它做點什麼,那麼當下裡,你就做 “ 什麼也不做 ”:只是坐著,只是呼吸,只是平安。

這是唯一你能為它做貢獻的。

這種什麼也不做的做,會導向你走向大慈悲心。

不把虛假的念頭當作真實,大慈悲心就會自然顯現。

大慈悲心是根本心,是根本愛,是你自己。

當你發現它,你醒來。

當下裡你為什麼需求慈悲心?

你感受到了什麼?

是什麼驅動你尋求慈悲心?

注意那個促使你產生需求的隱藏的念頭。

莫被虛妄所轉,依於覺性…

每時每刻,你正以大慈悲心而活著。

你只是不知道這點。

你呼喚它,尋找它,卻不知道它正是你。

這是一個騎著毛驢找毛驢的遊戲,目的就是為了讓你恍然一悟,尋遍所有,低頭望見。

目的是為了讓你超開心。

頭腦為了讓它自己體驗超絕的開心,它創造了無數的魔幻遊戲,這就是修道和醒悟的旅程。

且等待,那一發生。

大慈悲心就是大平等心,大空性心。

瞭解它是什麼,能夠指導著你靠近它。

因為它是空心,所以你不必多 “ 意 ”,更不能讓 “ 意 ” 堅固不化,否則,就阻礙你遇到它。

因為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所以你不能分別,更不能把你的分別當真,否則,也阻礙你遇見它。

息心淨意,是與大慈悲心約會的方式。

大慈悲心是你的本來清淨面目,你就如同一杯在旋轉混濁的茶。

為了望見自己的清淨本來,你必須把自己靜置沉澱得很久很久。

寧靜心杯,濁物自沉……

不久你將看到你的大慈悲心——生命本來的樣子。

就這樣。

這就是當下找尋大慈悲心的方式。

問:是否佛陀所說的正見,也只是一種觀念呢?

而諸法無我,那麼正見也是應該要捨棄的吧?

答:正見並不是一種觀念,正見和觀念無關。

正見是無見之見,正見是空的見地。

當某種存在是一種東西時,你可以捨棄它。

但如果它是一種  “無 ”、一種 “ 空 ”,你怎樣捨棄它?

你怎能離開虛空?

你怎能捨棄無相?

當你了解諸法實相,那實在是沒有什麼可捨的。

任何想捨棄什麼的企圖都在把你帶入虛妄。

正見亦不是一種正確的見解。

因為 “ 正確 ” 是基於某一種標準或角度的,當標準或角度不同,則 “ 正確 ” 就有所不同。

而在虛空法界,角度或標準有無數無量,因此 “ 正確 ” 也有無邊無量。

當你確立了 “ 正確 ”,“ 錯誤 ” 緊接著誕生,因此,正見立刻就變成了在另一種見解看來是 “ 非正見 ” 的見解。

正確的見解催生它的相反面,然而 “ 正見 ” 的本意是摧毀一切有對立面的存在。

正見不容許任何面向獨立存在。

如此來說,所有因 “ 標準 ” 或 “ 角度 ” 而誕生的見地,都不是真正的見解;換句話說,都不能稱作 “ 正見 ”。

回到生命的本體,純覺即是正見:純覺無思,正見建立;或者說,覺知臨照,不待在 “ 思 ” 裡,即是正見。

若不見覺性光明,當你 “ 思 ” 時,思考就在污染道場,正見開始隱退。

思考就像創造烏雲,當你思考,你就在堆積烏雲;如此,當烏雲被製造出來,光明開始失去。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覺知,當頭腦運轉,正見正在失去。

當你靜靜地看著事物不去思考時,正見就在那裡;當你一開始思考並非常相信自己的思考時,正見被覆蔽了,被隱藏了。

何謂正見?

換句話說,不帶故事的看世界,這就是正見。

空掉你的頭腦看世界,就這是正見。

當你對正見有深刻體會時,你將獲得不可計量的自由。

因為正見不是任何一種見解,所以你的自由沒邊兒。

當你的正見是一種正確的見解時,你將掉入戰場;在此情況下,假如你能體會自由,你也只是在你的陣營裡體會自由。

正見不是頭腦的視角,而是心性無邊的光芒。

因此,正見是用來體會的,不是用來持有的。

當你體會你的正見,你沉浸在你自性的光芒裡!

正見是見地的消失。

一個人可以持有見地,卻不可以持有正見,因為正見是無見地。

正見,你只能 “ 是 ” 它,不能持它。

融入正見是幸福的,持有見地是危險的。

堅信自己想法的人將自己的見地變成虛假的金剛,它變得不可摧毀,它常令人受傷。

所以我說持有見地的人是危險的。

人們不知道,真正的金剛是正見——是無見之見,它才是真正的金剛呢。

諸佛菩薩所擁有的正是它,而非 “ 正確的見地 ”——正見的幻象!

問:睡覺時有時能覺知到自己的妄念在嘩啦嘩啦地流,可是卻根本無力截斷眾流,要過了一會稍微清醒後才能止住妄念。

是不是應該多打坐呢?

答:小河在流淌,雨季時水多,旱季時水少,你能說小河在流妄念或妄波嗎?

人其實就如一條小河,思想是它的波濤,覺知是它的河底,肉身是它的河岸壁。

有時,不論什麼時候,你感到自己生命之河裡的波濤洶湧,知道它,允許它,乃至傾聽它,傾聽那河水或緩緩抒情或激情澎湃的音樂。

不要阻止抵抗,阻抗不但效果不好,更重要的,阻抗消耗你額外的能量。

不要截斷眾流,把整個河都放在你的眼前、捧在你的手掌觀賞。

截斷眾生是你和整條河奮戰,是你一個人和所有的波濤奮戰,也許你會贏,但會很費勁。

不要那樣,智者不截斷眾生,智者與萬波同流但不合污。

“ 是不是應該多打坐呢? ” 當然,這樣做不但是有用的,更重要的是美好的。

打坐,須瞭解什麼是真正的打坐。

真正的打坐是內在的打坐。

內在的打坐的意思是,找到無我智,以無我智來感覺、體會念頭、感受流過身心。

無我智是內在的坐墊,要想作內在的打坐,必須找到它,認識它,使用它。

沒有這個坐墊,這個工具,心無法坐下來開始打坐。

以無我智為背景、為底座、為主體,來體會出現在生命中的一切現象,是為內在的打坐。

要打坐,進行這樣的打坐。

什麼是無我智?

無我智就是,沒有 “ 我 ” 的概念的思維意識感知。

在 “ 我 ” 的思維意識概念出現之前它已存在,在 “ 我 ” 的思維意識概念出現之時它不受任何影響,“ 我 ” 的思維意識概念消失之後唯它存在。

它是心的本然功能,它創造一切思維意識內容並超然其上,不受任何污染和打擾。

修行者內觀自己的念頭,不必分別妄念非妄念,知道它就行;也不須去做些什麼阻止那些念頭,不必那麼做。

外在的河水在流淌,如果你不會游泳,站在岸邊;內在的河水在流淌,你同樣也站在岸邊。

不要干預河流的波浪,它流它的,你觀你的。

允許內在的河做它自己,這樣你才能做你自己。

《圓覺經》說:“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說的多麼好,它是對的。

踐行和實踐它,與萬波同流但不合污,如此行,如此住,如此坐,如此臥,即是正修行。

另外,我無意傳播任何思想,或建立任何理論體系或框架。

諸法空相,不關理論、思想或思維模式等。

隨機應答一些修行者的問題,只是應緣分享我對世界或事物的一些體會與理解。






















來源:網路…

2016年9月9日 星期五

知,不知道…


從某種意義上說,修行是一件和 “ 知道 ” 有關的事。

它是,在一開始運用 “ 直接知道 ” 的智慧,然後證知 “ 我知道我不知道 ”,最後活在 “ 我不知道 ” 裡的過程。

這裡說的,我不知道,非同於孩童的我不知道,那是諸佛菩薩的住地。

直接知道的智慧。

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痛苦是因為我們陷入了 “ 知道 ”,我們為自己的 “ 知道 ” 而受苦。

假如凡事處在我不知道裡,我們將從苦中解脫出來。

認為自己知道,好比我們行走在軟泥上,我們的腳陷進去了;有一種知道,像走在軟泥上,但沒陷入,這種知道稱為 “ 直接知道 ”。

修行要練習這種直接知道的能力和習慣,保持自己長期走在泥上而不陷入。

直接知道,是不經過思維的知道,就像你抬頭直接看見眼前的一朵花或遠處的一棵樹一樣,不經過複雜的思索而自然知道。

可以這樣說,直接知道是一種超越 “ 想 ” 的知道,超越 “ 思 ” 的知道。

修行中,我們要花時間花工夫練習這種直接的知道。

這種知道,能將我們從知識的淤泥裡解放出來,從而出離苦。

我知道我不知道。

由經 “ 直接知道 ” 的練習,我們會自然發展出另一種認知:山無始以來不叫山,水無始以來不是水,樹不是樹,花不是花……

一切我們為之命名並稱作那的這個世界的所有事物,都不是它那個樣子,都不是那種事物。

我們不知道它們是什麼,我們活在一個 “ 我不知道 ” 的世界裡。

此時你的體會,你的的確確對一切都不知道,你知道你唯一知道的是 “ 我不知道 ”;過去我們所常說的 “ 我知道我不知道 ” 只是一種概念上的認識,而現在它是你所體會、正體會著的實然。

這時期,你的貢高我慢、我知、我見等,不做任何動作就自然瓦解了。

因為知道 “ 我知道我不知道 ”,從而你自然知道了另一種實相:你所知道的世界,一切皆如夢幻,沒有實性,一切事物與夢見沒有什麼差別。

活在我不知道裡。

由於對上述知見體會的熟悉與加深,最後,你完全活在 “ 我不知道 ” 裡了——我不知道的世界,我不知道的狀態。

活在我不知道裡,那是任意平面上三百六十度的開放,到處是自由,到處是新鮮,好像你重新來過這世界,剛剛來過這世界似的。

因為我不知道,你對你小孩的未來不再擔心;因為我不知道,你不再強令你或你的家人該怎樣生活;因為我不知道,你從對未來的恐懼和掌控中解放出來。

那自由是空前的,那生活的豐盛不可想像。

活在我不知道裡,是每一位智者的實際生活。

沒有人知道,所有的知道無不是一種沉入個人的夢幻。

活在我不知道裡,世上沒有比我不知道的智慧更高的了。

穿過 “ 知道 ”,到達 “ 不知道 ”,是修行者之旅。

完成這樣的旅程。

解脫的要點是,從 “ 我知道 ” 裡出來;從我知道裡出來,入住我不知道的狀態。

從我知道裡出來的方法是,練習直接知道的智慧。

入住在我不知道的狀態、我不知道的世界,便是出離,超越數量的快樂和自由就發生在這裡。


問:多年前我在讀《西藏生死書》時,讀著讀著,突然有那麼一瞬,我體會到我消失了。
這就是空嗎?
是證悟嗎?
如何達到證悟?

答:當你體會到 “ 我 ” 消失了,那麼留下的是什麼?

如果它是空,那麼 “ 空 ” 就意味著不生不滅;而當我又 “ 回來 ”(從那種感覺裡出來)時,那麼那個能出現、能消失的 “ 我 ” 是誰、是什麼?

當那個你以為的 “ 你 ” 回來後,空去了哪裡?

如果能證悟的 “ 空 ” 是生滅的,那麼它就不是真正的空;如果有一種東西它 “ 出現 ” 然後又 “ 消失 ” 了,那麼,這種東西一定是個幻象——不管你感覺它多真實。

感覺 “ 我 ” 消失了,是體驗到一次幻化。

藉借這次幻化體驗,當你感覺你 “ 回來了 ” 而那 “ 空 ” 不見了時,這說明你沒有 “ 利用到 ” 這次幻化成空的體驗。

你錯失了!

你見到了 “ 空相 ”(虛空般的形象),卻沒有見到 “ 空性 ”。

要知道,空性和空相是不同的。

對於和空性 “ 結合 ” 的人來說,“ 空相 ” 是一位介紹人,它介紹你認識空性。

就像媒婆或紅娘一樣,它是介紹你去認識你伴侶的人。

但有些人見到空相後,卻沒能見到空性。

就如紅娘給你介紹一位對象,但因為紅娘長得太漂亮了,你一見她,就喜歡上了她,並把她當成新娘,這樣你就錯過真正的新娘。

凡以為自己經歷了 “ 空 ”,後來又不見了的人,他所見到的都是 “ 空相 ”,並非 “ 空性 ”。

就像你把紅娘當新娘——被紅娘擋住,而沒見到真正的新娘一樣。

空相是見到空性的媒介,如果沒有空相,空性就無法顯示出來。

空性在空相裡顯示,但空性卻不是空相。

空性是我們 “ 覺 ” 的特性,它藉著萬事萬物顯出它自己,它像水一樣,在方器時為方,在圓器為圓,借著三角形,它是三角形;借著不規則形,它是不規則形。

我們的覺性也一樣。

藉借著空相,它顯示空的樣子;縱然它顯得像任何事物,但它不是任何事物。

它不離物,不是物,它與萬有一切不離不即。

這在眼睛的世界(眼界)猶為明顯,空性不生不滅不增不減。

如果你體驗到的是自己的覺性,這叫見到 “ 空 ”。

如果你的所見不關自己的覺性,那麼你這種空的感覺的體驗不叫證悟空,叫著了空相(空魔)。

如何證悟空性呢?

證悟空性,以六根為基礎,以五蘊為道場,以六入為門戶,以十二處為道路,以十八界為法界,以七大為法性,以此來體會和驗證 “ 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 ” 的佛法事實。

任何解脫或證悟空性,都必須以此六根、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等為基礎、為道場 、為門戶、為道路、為法界、為法性。

否則,修行沒有依託,修行無法展開。

具體怎樣做呢?

在六根之處,在五蘊之中,在十二處、十八界裡覓得同一覺性,然後發現超然於六根、五蘊、六塵和六識而又離不開它們的覺,這樣就能夠逐漸體會到空性的在。

從某種意義上說,空性就是淨性,修行者安住空性,也稱進入淨土。

這些不是理論,是事實,是每時每刻每一個人正在處的地方和正在發生的事。

只是許久以來,我們被外塵轉得太甚了,我們暫時還無法注意到和體驗到而已。


從某一根開始,認出覺知;然後認出超越六根的同一覺性;然後安坐其中;然後以此大覺為我、為在。

這就是證悟空或空性。

要想體證空性,就這樣實實在在的進行。

這其中沒有任何玄妙思維的東西。

空性不藏在某個角落,不管你想起或不想起,不管你認出不認出,它一刻也沒離開你、它正在你那、它正是你。

多麼明顯的事實,當你認出它,就像看到自己手中的蘋果一樣簡單明瞭。

作為虛空一樣存在,像虛空一樣存在,多麼美好?

包容一切而又不為一切所動,這是怎樣的安全、放心;像虛空一樣的不生不滅,不毀不壞,這是怎樣的自由、自如。

認出並體會到這的快樂超越一切快樂的概念,佛命名為 “ 極樂 ”。

在此極樂中,這種覺之空或空之覺下的世界,就是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不是虛構,不是想像,當你證悟本來的自己:它,就在那兒,它就是你!

你認出自己了麼?

完全認出自己,就是證悟。

當你所有的疑惑消失,所有的根本煩惱消散,當全然的安然到來,當永不能撼動的定、不用創造的慧和本來自成的戒顯出,你證悟了。

這些是證悟的表面顯象,通常,當你紮根在空性裡久了,這現象會逐漸呈現出來。

別人無法體會你的體會——無法確定你有沒有證悟,但他們可以看到你因紮根在空性日久而生發出來的品質。

這是空無的美麗,空無的芬芳,當你成為寂靜一樣的存在,那美和靈空的芬芳會洋溢出來。

證悟者以 “ 空 ” 貢獻這個世界,如同器世以 “ 有 ” 貢獻這個世界一樣。

我喜歡兩者。












來源:網路…

苦淨


正思維你的痛苦,正思維是斷苦的刀。

有正思維的人——

他如實看待事物,不在非我之上加上 “ 我或我的 ”,有正思維的人不步步強化虛幻的 “ 我 ”!

痛苦升起時,痛苦只是痛苦,不是 “ 我的 ” 痛苦;煩惱升起時,煩惱只是煩惱,不是 “ 我的 ” 煩惱;悲傷升起時,悲傷只是悲傷,不是 “ 我的 ” 悲傷;憂慮升起時,憂慮只是憂慮,不是 “ 我的 ” 憂慮;沒有你的評判,甚至痛苦也不是痛苦,煩惱也不是煩惱,悲傷也不是悲傷,憂慮也不是憂慮……
那僅是一種如實的 “ 發生 ”!

痛苦升起之時,於其中間,沒有作者,也沒有受者;煩惱升起之時,於其中間,沒有作者,也沒有受者;悲傷升起之時,於其中間,沒有作者,也沒有受者;憂慮升起之時,於其中間,沒有作者,也沒有受者;
一切是因緣共和,於其中間,沒有製造問題的人,也沒有承受那個後果的人……

你感覺好像有個作者、有個受者,那是錯覺,非是正覺。

一切看起來的事物自己是自己,正覺思維的人,凡事不作 “ 我 ”、“ 我的 ” 之想!

問:像瞭解佛法究竟也瞭解往生淨土的實情?

答:對我來說,淨土不虛也不玄,它是實實在在的生命本體自身。

它不存在於我們身外,也不是想像的世界,我們每個人此時此刻都正在其中。

只因大多數人像躺在床上做夢,被自己的夢境包裹,我們就是這樣身在淨土而不知的。

淨土是我們實際正 “ 在 ” 著的地方,而夢境或幻覺讓我們沉浸在它呈現的虛假境界裡而無知於淨土。

在涅槃的床上做著輪㢠的夢,在淨土裡體驗著不淨的思想的創造,是我們多數人都正經歷著的事。

“ 淨土 ” 是一個譬喻說法,實際上佛國無土,自性無塵。

這就是為什麼有禪師說 “ 終日行,不著一粒塵埃 ” 的原因了。

當我們修行淨土,在我們欲修行淨土之前,我們必須認出真正的淨土,必須先捷足登上真正的淨土,否則,淨土的修行無法開展,或者說你修的那不叫淨土。

因此,“ 什麼是淨土?淨土在哪裡?” 搞清這個問題變得非常重要。

有人將淨土想像成在自身之外的某處虛空法界,有一個集中了我們現實世界所沒有的和所最好的完美世界,那被叫作淨土(或極樂世界)。

在我看來,這是巨大欲望心的造作,是一種幻想。

真實淨土不別眼前世界,它是我們的心光和眼前世界的和合。

淨土不是一種理論,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存在。

諸佛菩薩看到它,就像看到手中的樹葉。

於生命本體之中,淨土在哪裡?

就在你的見聞覺知之中。

離開我們的見聞覺知,沒有淨土。

每天睜開眼睛,我們的眼之見性,能看紅看藍,看黑看白,看美好的事物也看穢惡的東西,但我們的眼之見性毫不沾染,這就是眼門淨土。

每時每刻,我們的耳朵聽讚美,聽譏諷,聽梵唱也聽咒語,聽善言也聽謗義,但我們的聽性毫不沾染,它依舊那樣空蕩蕩、乾乾淨淨,這就是耳門淨土。

我們的鼻子聞香聞臭,聞腥聞臊,聞盡大千世界一切氣味,但它的嗅性不變不染。

我們的舌頭,嚐苦嚐鹹,嚐甜嚐淡,嚐盡食海一切滋味,嚐性不染不變。

我們的身覺知冷知熱,知疼知癢,知盡一切觸塵,但覺性不雜不染。

我們的意根,知對知錯,知善知惡,知盡一切能知所知,但知性清淨不染……這就是 “ 眼、耳、鼻、舌、身、意 ” 淨土。

淨土分六門,不離六根塵。

離開六根塵,淨土何處安立?

淨土是具體的、實在的,不離你的見聞覺知,不離你的六根動用。

淨土是自性,淨土就是你自己——此語不欺不誑,不空不大,不高不低。

那是你實實在在的真相。

有人說,當我們進入淨土,阿彌陀佛在那裡等著你。

這是真實的,只是 “ 阿彌陀佛 ” 並非一位於你之外的高人或天神,而是你自己的自性。

阿彌陀佛是自性的別名。

當你進入淨土,的的確確唯有真實 “ 自性 ” 在那裡招待一切 “ 來訪者 ”——所有六門世界的一切法塵。

淨土常被說成在 “ 西方 ”,這是有喻意的。

西者,息也。

它暗含著,只有我們息了攀援、抓取、不停追逐的欲念之心,我們才有可能回到真如,才有可能認識淨土,來到淨土。

否則,要認識自性,那變得困難。

西方是太陽落下去的地方,當我們的一切躁動,一切不安,一切尋求,一切幻象也落下去的時候,猶如日落後寂靜的夜晚,我們才能來到心靈上的淨土。

否則,喧囂將把我們帶離自性淨土。

淨土不在心外,莫向心外尋找淨土。

向心外尋找淨土,那是向心外開掘一條道——一條虛幻的道,對於修行,那是實實在在的 “ 外道 ”。

如此這樣做,將背離真實,雖然你辛苦修行淨土,將遇不到真正的淨土,也解決不了煩惱和生死問題。

那麼,怎樣才能進入淨土呢?

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是什麼?

大德們說:念佛。

耶,這的確是個最簡單、最直接的方法。

但你是怎樣理解 “ 念佛 ” 這兩個字的呢?

據我瞭解,很多人都將 “ 念佛 ” 二字理解為 用口舌誦念 " 佛 " 字或去憶想廟宇裡或畫上被製造出來的 " 佛 " 形象 。

在我看來,這離真正的 “ 念佛 ” 之意相隔十萬八千里。

那麼,什麼是真正的 “ 念佛 ” 呢?

念佛就是念覺,因為 “ 佛 ” 這個字就是 “ 覺 ” 的意思。

那麼怎樣念覺?

念覺就是持覺、覺行、訓練覺知或尋覓覺性、安住覺性等——這些說法都表達了 “ 念佛 ” 的含義。

另外,我想提醒修行淨土法門朋友的是:“ 往生 ” 這個詞。

“ 往生 ” 這個詞等同於 “ 涅槃 ”,“ 涅槃 ” 這個詞等同於 “ 了生死 ”,但 “ 了生死 ” 這個詞不等於 “ 死亡 ”,不等於 “ 身死 ” 這個概念。

不要一聽到 “ 往生 ” 這個詞,就作 “ 等我死後往生淨土 ” 想,這是一種很深的誤解。

假如你不能在活著時 “ 誕生 ” 在自己的自性淨土,萬劫覓淨土而沒有希望。

問:常聽到的 " 加持 " 其真相究竟是什麼?

答:加持還在三界之內,是三界之內的故事。

欲入無上大乘,當捨此法,直取清淨,超越一切知見,不在一切事相之中!

我們的心就像一面無水的湖,每一個念頭、每一個詞都似一粒石子,當你往心裡投注不同的石子時,心會產生不同的波紋。

不同的波紋製造不同的內在影像,不同的內在影像產生不同的感受。

當你迷失於這些內在的影像或感受時,種種不同的境界便產生了。

加持便是妄心收集了虛妄的材料,製造了種種內在的石子,然後投向自己的心湖,而後產生的波紋或漣漪。

加持是妄覺,是造作,是幻化,非佛作為,莫被所迷!

你我之心猶如一件化學反應器皿,加持還是其內的化學反應,而非器皿本身。

我們只有從那些化學反應裡跳出,直接是器皿,才能真正出離三界,獲得真清淨,否則,仍會在三界泥沼裡,不得真解脫!

加持是方便說教門。

眾生於自性中,若能自覺自念,恒在覺知,不被念攝,是真加持。

加持者,加我正念,持我正覺,不迷不失,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真加持。
















來源:網路…

2016年9月5日 星期一

改變 =改運


現代人都有共通的隱疾,就是現代恐慌症,內心充滿了不確定、不安全感,老覺得有很多事沒有做好,有很多細節沒有顧慮好,還有很多事一直無法達到自己的要求,因此經常讓自己陷入無力和變換無常的情緒當中,而且也嚴重地影響到身旁周遭的人。

我經常被醬詢問說,那該怎麼辦?

我給的答案通常是,建議要反其道而行,也就是要有勇氣去改變,無論是從言語上、穿著色彩上,或做事情的方法上,要大幅度的做改變,平常閑靜的人,會建議他去做高空彈跳或攀岩;膽怯無決斷力的人,會建議他去玩自由落體;行事衝動、不修邊幅的人,會叫他去念誦唐詩或宋詞;經常坐不住、臨事衝動無法思考的人,會叫他多寫《心經》的字帖;常常沒有辦法獨立思考的人,會叫他在浴室裡面,放著輕鬆的音樂,唱歌大洗泡沫澡……。

總之,當你碰到生命觸礁期的時候,你唯一能做的不是自怨自嘆,而是先改變你的思想和生活,然後再看看如何!

問:我想修習佛法,但不知怎樣好。
禪宗、密宗、淨土宗,哪個好?
有什麼建議嗎?還有,如何看待大乘小乘?

答:若你想認識諸法實相,即宇宙、生命的真理,我想說的是:回到宗派產生之前,回到大小乘產生之前。

如果你想要一個地方、想要一個方向而去,我說,回到那裡——宗派及大小乘產生之前的那裡!

諸法實相,不關宗派,不關乘別。

或者說,所有的宗派或乘別,也都為尋找這一真理的。

找到這一真理有什麼好處?解脫、自由!

所以,一切追求自由解脫的人,直去尋求諸法實相,跳過那些乘別或宗派!

那些不重要,那些只是橋,只是不同方式的指月手指。

認識諸法真理,要的是踏實和直接精神。

單刀直取,便是上乘;間接而得,便是下乘。

我們跳過一切故事,直覓諸法實相——能認識的你和所認識的世界的實相!

你不真的是誰的學生,你只是真理的探尋者,你只是自由的追隨者。

問:我覺得地藏經講的都是 " 地獄 " 事,所以遲遲未念!

答:我讀地藏經,讀到的是我隱藏的內心世界。

地藏經分明是一部指導我如何認識自己內在世界的地圖。

它讓我想到,我與父母的關係、我與兄妹的關係、我與同事的關係、我與朋友的關係、我與我自己的關係等。

它讓我想到那些該處理的信念及事件。

當我是一個痛苦的人,地藏分明是地獄。

那地藏世界裡的每一個魔、每一個鬼王,分明代表我現實世界裡的一個人、一件事……一個又一個等待我認識的被包裹起來的真相。

經過修行,當我清理好了自己的內心世界,我就成了地藏王菩薩!

對我來說,所有的經典都是一部隱喻,都是一根根指回我內心世界裡的手指。

於外閱讀經典,於內勘察內心,我就是這樣利用經典,讓它為我的解脫和明白服務的。

地藏經是一部需要用心讀的經典,讀明白了它,也就完全瞭解了自己的心世界。

成地藏王時,也就是完全解脫、成佛之時。

把地藏經當作一部心法讀,不要著實於那些鬼、魔等表面的符號及故事。

要深入它,讓那些符號成為打開你心結的鑰匙。

讓那些故事如一盞燈照亮你內心裡的幽暗處。

這樣來看待地藏經,地藏經就不會成為恐嚇你的地獄和鬼故事,而成為帶你去往解脫天堂的指引。

當你也如此發願自度時,這是新的地藏王發願度盡地獄眾生。

每一個解脫的人都經歷過這個過程。

做過小鬼、做過天魔、做過地藏王……做過佛經裡所述的一切身分;去過地獄、去過天堂、去過堪忍界……去過經書裡所講的每一個地方。

你是一個痛苦的人嗎?

自己度自己,做自己的地藏王,度除自己內心世界裡的一切痛苦之念!

如此使用地藏經,如此清理自己的地下世界,如此自度,如此做自己的地藏王菩薩!

這是我想對你說的。

如何打掉這個 “ 我 ”?

這正是乾淨快速的禪宗修行所要做的第一步!

去證實人無我!

當你證實人無我,從理上和從感受上體會到它,然後紮實在那裡。

不再游移,不再被虛妄升起的念頭所拉走、所誆騙。

存在於這個世界,就連觀察這個世界的主體 “ 我 ” 都是虛妄的,在此基礎上建立的一切,有何是真實的?

勘破不了生命自身的虛假性,你破不了人有我;勘破不了事物的虛假性,破不了法有我。

若人有我不破,你苦惱不斷;若法有我不破,你所知障不斷。

真修行者,你的目標不必東游西移,就直接圍繞這兩個目標進行即可。

破人有我,斷能;破法有我,斷所。

能所斷了,直入空界,所行自在,真實不虛。

第二是打 “ 我所(我所想、我所感受等)”。

若不打掉虛妄我的主體意識,則你的每一作為、每一行動,你所說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在強化這個虛假的 “ 我 ”。

所以單刀直入,直破人有我的修行是正確的修行。

當你確實體會到,能認識的世界如夢如幻,所認識世界的人也虛妄不實,無堅持、無堅持者,無認為、無認為者,則天下還有何事?

無煩惱可破,亦無所知為障,當你體認到這,想不自由都不可能!

十方修行者,解脫一切苦的第一目標是,打掉你的 “ 我 ”;破除一切所知障的第一目標是,善解法無我!

生命的承載是心,釋壓的型態就是空心!
( 把心放空 )


— 分享 —

男人有沒有錢或女人有沒有樣貌,都和他們會不會出軌沒有直接關係。

不要以為嫁給沒錢老公或娶個樣貌超級規矩的太太,你就能防外遇。

若男人想追求美女,通常免不了就是要追人家的女朋友,因為美女通常都已經是人家的花。

就算她已經是人家的花,也是會有群鷹繞空眈視。

大部份人的感情,熱戀期大概是三個月。

之後,就會回歸平淡,甚至是開始地獄生涯 —— 常吵架。

不要相信那些傻瓜跟你說,吵架的常態是男歡女愛。

只有越吵越少,吵架的強度是越吵越弱,同時越能了解對方,而變得來越親密,越來越欣賞對方的話,我才敢判斷這個是真愛。

其他的可能性,都只是代表了你們不適合在一起。

這當然不代表你們不能在一起,有很多討厭對方的伴侶,還是會逼自己在一起的。

長期感情的經營,百分之八十的功課,是你自己內在心智和性格的整合,百分之二十才是溝通技術。

但,長期經營又要能遇到對的人!

甚麼叫做對的人?

性格與你相配、能夠持續有話題(重點是笑)、能夠持續有肉體火花(性慾)。

何為持續?

起碼一年以上。

記得,有性慾的感覺不是單方面,你有她沒有,對你是悲劇,對她則是恐怖電影。

就像…

性格上的相配,如果你喜歡管人,你的另一半最好是喜歡被管或沒能力、沒思考的人。

不然,兩都想領導另一半的人,必死無疑。

喜歡新事物的人,不能跟一個保守的人在一起太久,因為太悶。

喜歡保守的人,又覺得自己另一半的不斷探索新事物會很抗拒、很累。

話題是你們精神上的火花,性格是你們情緒上的火花,魚水之歡是你們肉體上的火花。

三種火花都充足的,可以考慮結婚。

而不是因為大家在一起多年,嚼之無味,棄之可惜,然後傻傻的因責任、習慣而結婚。

再來:

粉多人以為,婚姻幸福的關鍵是找到適合的伴侶!

事實上,維持幸福婚姻才最重要,也是最難做到的一項因素!

婚姻,不光只是找到適合的另一半,而是好好經營自己選擇的婚姻!

只是心有所感的建言!
















來源:網路…


2016年9月2日 星期五

念" 頭 "到 " 腳 "


如實知,不生見解,是為修禪。

" 禪 " 最喜老實人,有一說一,有二說二,直知直見,最近禪意。

心起動念,與禪相背,反加轉遠,說什麼會禪?

以般若照大千,世法佛法不生間隙,無我無我所,來去自如,不留不著,自在安樂,方名會禪。

古師說禪者三關,有不越此而真為禪者不?

無有此事。

若人都不知初關為何,說什麼重關,出什麼牢關,如何解脫?

豈不聞初關雖破,重關尚在;重關雖破,還在半途?

參禪悟道,牢關大破,萬機起用,方稱禪客。

行者居此多遠?

重重山路尚未入得,說什麼已見本來!

參禪論道,只知口水;尋解公案,思維意識裡穿梭,卻全然不曉。

古師云,舉手投足,瞬目揚眉,一息一機皆是禪,會不?

大用現前,現前大用,會不?

尚不知此四字如何見解,與道懸隔十萬八千!

洒家不才,不會道,不會禪,只是吃喝拉撒,寤寐睡眠。

灑水掃地,自淨塵室;折衣疊襪,絲絲不苟。

來去做事,安命自活;行住坐臥,怡然自得。

內外來去,出入塵境,不染一絲玄塵之埃。

到我這裡,三藏十二部只是三藏十二部,與諸實際有什麼干係?

我不會佛法,只如凡人一般。

清淨明月,獨懸九天,它且照我,我且照它,管什麼禪道,修行立名為禪,非似纏!

乾慧無德水,心地狂躁,妄生無數幻花,是禪者病。

夢裡曇花,只香自己,還是假的。

一旦醒來,空無所依。

無常大王來,茫茫不知何抵,閻王老子那關,看你如何對待過去?

是故,參禪最忌心躁,一日得心躁病,次第狂言狂語,更是狂思不息。

這樣辦道,何有成期?

是故禪德,要道辦成,先愛實際。

能愛實際,道已初成。

俗語有云,言者不知,知者不言,實有道理。

且辨那實際,向禪林中去!

再來:

能量在頭,慣於思考;能量在喉,滔滔不絕;能量在心,易溺感受;能量在腹,氣息沉穩;能量在腳,無語默行。

文殊是頭,普賢是腳。

地藏在心,觀音在喉。

大勢至在腹。

如果你是一個易於思考的人,你的能量在頭;如果你常滔滔不絕,你的能量在喉;如果你很容易沉溺於感情或感受,那麼你的能量在心;如果你氣機沉穩,安靜而不易動搖,那麼你的能量在腹;如果你通常默默無語,只做不說或很少說,那麼你的能量在腳。

如果你看起來很聰明或還有其他諸習氣,那麼你的能量還在頭上,這顯示,你的修行還沒真正開始。

為學之時,人的能量從腳到頭,是上升的;為道之時,能量必須是下降的,從頭到腳。

一切修道,從頭開始,到腳結束。

三世諸佛修行,皆從文殊菩薩開始,到普賢菩薩結束,然後成佛的。

一切智慧,始於文殊;一切功果,發於普賢。

諸修行者,跟文殊菩薩學理,跟普賢菩薩學行,跟觀音菩薩學聆聽、覺察和說話,跟地藏菩薩學發願,跟大勢至學真念佛憶佛得真淨土。

跟文殊菩薩學,學不二理;跟普賢菩薩學,學如一行;跟觀音菩薩學,學無緣聆聽、大悲覺察和隨順語(無緣聆聽,即不帶故事的聆聽;大悲覺察,即同理而細敏的觀察,若他心通狀;隨順語,亦名方便語,即說對方能聽懂的、不起衝突的、充滿愛與理解的真實語);跟地藏菩薩學發願,發普利自他願;跟大勢至菩薩學念佛,學非口、非舌、非喉、非心之真念。

普傳一切修行者,腹式念佛法!

腹式念佛:上利念佛,非用口念,非用舌念,不用喉念,亦非心念,乃用腹念。

念佛以真心,真心非心,在心之下,腹(福)田之處。

正身端坐,氣沉丹田,以腹念佛,隨所腹式呼吸,一呼一“ 阿彌 ”,一吸一“ 陀佛 ”。

念念安穩,念念下沉,呼吸即是彌陀,腹田即是福田。

如此,久呼久念,人則入靜 ,靜極覺明,身心脫落,純一無相淨土。

用腹念佛者,氣機下降,道基根穩,人易入靜,方便之門。

一切修行,皆是念佛。

念佛者,念覺也,念法也,念淨也,念自性也,念緣起也,念唯識也,念一切法空也,非文辭句身。

如此念佛,易得方便,易見淨土,易脫生死,易成佛道。

淨土即是自性,自性即是無性,無性即是無生,無生即是涅槃,涅槃即是佛。

念此無生涅槃,即真念佛;真念佛者,得真淨土。

還有…

問:將手抄的 “ 地藏經 ” 火供給亡親是否可以,這樣做算毀壞佛經嗎?

答:照我的看法,佛經不在紙上。

紙上的字墨痕跡,若沒有心的參與,它連字,甚至連符號也不是。

無始以來,我們執著經書是經書,而不是別的,是長時以來被世間知見熏習的結果。

我說,佛法智慧即不在經中,也不在心中,在諸緣和合之中。

但因為是諸緣和合,所以,所有的因素都變得平等重要。

你不能強調心比經書重要,也不能強調經書比心重要。

一切參與和合的事物平等如一,無有高下。

看你如何對待你自己?就那樣對待它。

實際上,你只能那樣做,也只有這樣是對自己或他物的真正尊重。

不要把經書看作和你是分離的,當你目睹經書,它是你的一部分。

世間任何一物,情況與此相同。

色、受、想、行、識,組成了生命。

於 “ 色 ” 之中,我們常常將色身視為生命的一部分,將色身之外的其他色物,視為與己無關,這也是一種錯覺。

就我來講,一切天地之物與我平等無二。

我是心器,也是器中所盛一切之物。

心到之處,一切是心。

怎麼可能於一件事上分心、分物呢?

一切非我,但我是一切——我更喜歡後半句的說法,因為前半句讓我與萬物有分離感,而後半句,讓我擁抱萬事並與之一體。

於心來講,一切事物是心的象徵——即心的化身。

人的一切舉動為安自己的心,凡能真正安自己心的方法,皆可使用。

焚手抄的地藏經給亡靈,那是透過焚燒,將地藏菩薩的家書真正帶給自己。

在焚燒的象徵中,你彷彿見到了地藏王,你彷彿看到了亡親,這是一次體驗愛的機會。

做者透過這種方式體驗到了愛,形式變得不重要,經書變得不重要,焚燒變得不重要,甚至地藏王、亡親、自己也變得不重要,唯有愛被突顯出來,這就是佛陀的 “ 慈悲 ” 藉由你、藉由亡親、藉由經書、藉由地藏王的名號開花了。

多麼美好的事。

紅紅的火苗是愛的象徵,漸漸消失的紙質是業障的象徵,如此焚舉,三界受益。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每到清明或祭奠日,人們總愛為亡親燒紙的原因吧。

學佛法不能滯留於表象,應穿透表象,透過表象而深達佛心佛髓。

讓自己解脫自己是佛陀的心願,不要執著於形式,而棄一業又拎一障,那不是佛陀的心願。













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