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0日 星期二

氵舌


夜未深,但人已累。

簡單的晚餐並梳洗過後,便悠然地躺在床上,看著那沒甚麼內容的綜藝節目。

一直的看著,漸漸,眼皮開始敵不過重力的拉扯,一度闔上又睜開,意識亦一次又一次陷於昏睡的邊緣。

數度徘徊於夢與寐的峽谷上,累了,但我不知為啥,仍怒力地抵抗著睡魔美妹的邀請,其實真好笑,這是沒必要的對抗,畢竟,也沒有任何的必要性,一定要把那陳屙重播的綜藝節目看完,更沒有重要的事情,要在這點上的時間完成,對於入睡的抗拒,只是出於對時間的俗世觀念!

一天工作過後,留下珍貴的獨處時間,不情也不願,就這樣被睡魔吞噬掉,然後,睜開眼,是新一天,又是新一個工作天。

生活,沒有甚麼大道理可言,過日子,就是一種心情。

還有…

今年的秋天,似乎來了早一些~

剛告別暑假,就已覺得天涼,無了蟬鳴聲,又是如昔既往的寧靜,感覺到已然入秋。

不過,這時候的風,還是躁動的…

諸佛常常說,一切和合的事物都是無常的、不確定的、空性的,猶如夢、幻、泡、影。

你不要聽他們這樣說,就輕視幻相。

諸佛說一切和合的事物無常、不確定、如幻,但並不是說什麼也沒有!

你不能捨棄幻相,也不能極力避開它,要像醫生或護士,對待他們面前的病人或疾病一樣,迎接它、面對它、研究它、弄清它、看護它、療癒它。

如果你不這樣對待它,它整你沒商量。

幻相——諸佛對未悟道的眾生說是幻有,為的是破除他們對法堅固實有的錯覺觀念;諸佛對悟道的眾生說是妙有,為的是讓他們在認識了幻象的實質後而喜歡上它,利用它、使用它,為我所用。

不造作,不矛盾,快樂的生活,才是佛說諸法如幻的目的。

這些幻相是生命的內容,除了這些幻相你還有什麼呢?

幻相本身並無好壞,它也不會誘導你,欺騙你,或對你心懷歹心。

只是你對它的錯誤認識和不正確的態度,讓你生活的不容易。

若你能正確的處理你和幻相的關係,幻相無礙於你,你也無礙於幻相。

不要聽人說修行也是一場幻相,你就放棄修行,或不認真的對待它。

若是這樣,你又在滑入新的幻相——中另一幻相的計。

修行雖然從本質上說也是幻相,但這個幻相能滅卻其他的幻相。

就像你準備造作一場特別的夢,這個夢能導致你徹底醒來——結束所有的夢。

修行是準備主動做一場夢,這是一場心靈的遊戲!

聖人們熱愛幻相,如同他們熱愛真相一樣。

事實上,真相存在於這些幻相當中,如果把這些幻相拿走,並無真相存在。

這就是為什麼他們喜歡幻相如喜歡真相一樣的原因。

更重要的,真相、幻相,是法平等,這才是更真一層的真相呢。

幻相就是帶你解脫的菩薩,幻相上坐著你所覓求的佛。

你反對幻相嗎?

那麼你錯了;你正準備逃離幻相嗎?

這是錯誤的求真方式。

於幻相認出幻相的真實情況,這就是離幻,這就是覺醒。

除此之外還有怎樣的離幻或覺醒呢?

好好對待幻相,才是覺醒之路、解脫之途!

就像…

宇宙中含有萬法,法法實不別;只要完全認識到一法,即認識到全體宇宙。

更重要的,“ 宇宙 ” 僅是一個概念,有其名稱無其實性。

宇宙是緣起而自空性的。

嚴格地說,真理是個科學問題,不是個思想信仰問題。

信仰問題是為解脫自在而存在的,
若無煩惱痛苦,信仰這個事物不會被誕生出來。

信仰是人為認識自我所踏出的一條道路,
若人人一開始就清楚我是誰,信仰將不復存在。

爭論有神論或無神論——有心論或無心論等都是困惑的;這是人沒有如實察知諸法實相的表現。

而諸法實相——一切問題的答案,非常明顯地在那裡。

宇宙中無作者,若有作者,即不會有如此完美的宇宙。

宇宙中萬法如此精美的是其所是,正是無我的傑作。

從這個方面說,宇宙並沒有宇宙,只是一個假名字。

道就是緣起性空。

俗眼看到緣起有自性,聖眼看到緣起無自性。

道有三大特徵: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道不稱它自己為 “ 我 ”,道無我,無我怎會存在一個稱我的人?

道不創造非道——無我不會創造非我,無我還有誰創造非我?

我且不存,非我何在?

一切有無,虛妄分別!

“ 變 ” 本身就永恆不變,離開變,沒有一個永恆不變;有限無限、生滅等亦然。

道不是一個東西,是諸法實相。

以道的方式看問題,即是觀察諸法緣起自性空,即是以佛眼看世界。

一切萬法不玄,玄在人心迷惑分別。

一切萬法及其真理,非常明顯地就在那裡,
是我們不見而自生迷惑玄義。

宇宙中諸法實相不變,但諸法從未相同。

生生不息而又不生不滅,正是宇宙中的妙法。

求道是如實觀察事物。

有的,不能觀成無;無的,不能觀成有;是什麼就觀見什麼,是如實觀察事物,是為求道,是為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是為學佛,是為修佛等。

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在眼前,在任何一種事物裡。

宇宙萬物,皆是切入道的門,因為法法平等,法法含攝諸法實相。

觀一法而知萬法,這正是宇宙能夠被瞭解或瞭解宇宙成為可能的原因。

科學不能解釋宇宙中很多現象的原因是,科學家是從 “ 一切萬物自性有 ” 的非正見出發的。

世界並非另有玄機,玄機正在一切普通事物之中;玄機實無,因迷而有。

來到這個世界走一遭,並非是要順手帶點什麼,而是認識到,空著手就完全地夠多了。

空懷才能抱太虛,不是嗎?

另外…

問:會覺得沒意思,不想玩了。

也常聽人說死了,一了百了!

您看我這是怎麼回事?

答:“ 活著沒有意思 ”——這念頭真有意思!

我從不祈求我長生不老,也從不過問我前世啥樣、來生去何。

我認識到,能作為純粹的空無醒來認識到那麼多,我已能笑著將自己甘心化為虛無。

什麼也沒存在——那只不過是還回我自己的本來。

我不可能失去什麼。

我平靜而微笑地看我生我死。

無數恒沙劫來,我注意到,也有過你那種情境。

但後來我認識到,那只是一個做夢的人對夢的厭倦,那是最深的心裡,本性對真實尋找所發出的第一個信號,是夢這個機制的最後一步,是夢幻要刪除它自己的最後一個程式。

“ 活著需要意義嗎?”

這出現的念頭讓我發笑不止!

“ 活著真沒意思 ”——這念頭真有意思,每每它再出現,就像小孩遇見了 “ 知了”(蟬)一樣地引發我的興趣。

天地間根本就沒有一個真實的、實際的、真正的我,我僅是一個虛念跳出來對什麼的認作。

我注意到確實不是我在活,我來到這個世界,生不由我作主,我被生了;病、老、死不由我作主——某時我就病了,漸漸我被變衰老了,大限到時,死亡不和我商量地就把我帶走了。

某一時刻,一個念頭跳出來,指著我的身體說 “ 這是我 ”,然而我立刻知道,這不是我;它又跳出來指著我,似乎能思維的心說 “ 這是我 ”,但我仍然知道它不是。

我注意到這世界根本就沒我!

不管怎樣,我注意到我只是一個連續不斷飛梭而出,一個個念頭從一個叫身體的東西裡飛出,不管承認不承認,我是一個無。

沒有什麼能夠改變這一點。

即時是全世界人的頭腦加起來,一起相信它是真的,然而它還是假的。

我是無,我是一次夢中的有。

在真相面前,任何執著變得沒有一點力量。

發現和承認真相的利益是粉大的。

我注意到,我僅是虛幻的一念,一切有在其中綻開。

我沒有死、不可能死,因為我不曾真生,我不知道,那將來受死的人是誰——我找不到它的存在。

但後來我有更出乎意料的發現,我發現:根本就沒有一個我。

我沒我,活著時我已經死了。

我在一大片的死中偶然出生,我活躍在堅密但有縫隙的死中,就像一大片黑暗的宇宙的暗物質的縫裡偶然間斷射出的光一樣。

我本無我,能作為什麼,稱它作 “ 意識 ” 吧!

能在億萬分之一的光與醒裡,醒來看它一眼,我已完全知足。

是因為生命意識的機制想讓你看一場其他的、新奇的、你從沒看過的電影了:我稱這一部電影的名字為《我是誰?宇宙的實相是什麼?——讓你喜極而泣的死去,永遠平靜的生活》。

我喜歡這有著長長片名的電影,它的背景和場景就是物質世界、現實生活。

放眼望去,一切萬物寂靜涅槃,它只是從那些事物之間匆匆走過。

某些時刻,不知從哪裡來了一個念頭對我說:“ 活著真沒意思!”

立刻,我注意到清醒的心智給予了它回應,它說:“ 不是你在活,是你在被活。”

很快,我就從另一方來的念頭,所製造的虛波中安息下來。

我注意到這其中的智慧和美…

所謂的:六道,是每一位佛工作的舞臺。

我不知道,假如沒有六道,諸佛到哪裡去上班?

在一個叫作生死的故事裡,如果你能看出並無生死,我想,這就叫出離生死輪㢠了吧?

生死輪㢠需要實際努力地出嗎?

沒有能出的人,沒有可出的輪㢠,在這個人法無我的世界,誰是那造作者和行走者呢?

一切有,夢中有;一切真,夢中真。

及至醒來?

天地一片寂靜,萬物亙古涅槃。

— 分享 —

其實經典,就像古人的文詞風采,有一些能夠流傳長遠,而又能有各種近乎矛盾的註解,是因為前人對文字的模糊度,掌控得很美。

這種文字叫做 Artfully Vague,即含糊得很有藝術的意思,這叫做浪漫廢話。

但,需記得,古代讀書人,是沒有知識產權的意識。

你讀得爽的時候,會添加一些文字下去,你讀得不爽,就自行刪減,甚至修改。

所謂的添加、刪減、修改,是當你再抄(古代還未有印刷前),或再朗誦給徒弟們抄時,你會刪改毫不眨眼的傳承下去。

不過,也因為如此,不同時代(甚至朝代)的能人諸多修改後,才會浪漫得恰到好處,廢話文又稱拾人牙慧。

那是否一無是處呢?

其實一些古人的經典,你當然要花時間去了解古文的含義用法,那是滿足你的理性。

同一時間,你會發現讀古經就好像看塔羅牌般,完全是你藉這些看似廢文中的智慧文字引爆、發射出新的創見。

沒有意義得剛剛好,會讓你潛意識中的一些含糊創意概念,摸到一個藥引,而索出一個具體楷模。
















來源:網路…


2016年8月29日 星期一

心驛動


流浪,是我滋潤生命的養份。

旅行的意義不在於瀏覽、擄獲(拍照)風景,而是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放空自己,感受自己、享受一個人的孤獨。

出不去沒關係,因為也可以在工作中流浪,在家庭中流浪,在生活中流浪,全都可以成為轉換心境的養份。

 ( 淚眼轉身,洗衣、拖地去… )

快樂很簡單,就是知足和隨喜!

但就是不能 " 放浪 " 形骸,㑹脫矩…

我們修行的目地,不是向外去得到什麼神通;修行的目地,是降伏煩惱,調伏自心。

問:佛49年沒說一句話,佛要說法,他就有思想了,佛沒有思想。

所以佛經不可以用思想去研究,你用思想去研究,變成你的胡思亂想。

佛的意思 “ 願解如來真實義 ”,離開思想,沒有思想,你就能體會到佛的意思。

這是真實,圓滿的智慧!

讀經決不能思維經中的意趣……

答:佛四十九年,沒說一句 “ 法 ”,並非沒說過一句 “ 話 ”;若佛沒有說過一句話,那麼三藏十二部、八萬四千法門,從何而出?

佛說,從覺悟到涅槃,四十九年間,從未說過一法;我的理解是:佛從未說過一句假話,從未說過一句自造的話;祂所說的法,都是經由祂如實觀察,早已存在的、本然的事物之理。

不管佛在世或佛不在世,那些真理就在那裡。

佛並沒發明一法,祂只是諸法真相的發現者。

“ 佛從沒發明一法 ”——這是佛說 “ 從未說法 ” 的真實含義。

佛並不是沒有思想,若諸佛沒有思想,豈不成了草木瓦石嗎?

只是祂們超然在思想之上,不為所轉,駕馭思想而不被思想所迷惑。

思想,是人與客觀世界的接軌,是人深入事物真相的觸角;若不藉助於思想,則不能開啟人智,獲得覺悟解脫。

因此,思想是人類的好工具,應該好好地利用它,而不是捨棄它或批判它。

用思想去研究佛教,也是親近佛心的一種方式,它與其他的修證途徑和工具同等重要,甚至更為重要。

思想沒有過患,過患在於對待思想的依賴和執著。

一切人類的見聞覺知,皆是思與想的結果,學佛聞法,我們不但不能捨棄它,還要更加深入它、瞭解它,完全明白它而超越它。

佛說了一句話,我們根據自己的程度和理解聽到了 “ 佛說 ”——雖然是相同的一句話,你在哪個層次,你聽到哪個層次的意思;你怎樣理解,你便聽到怎樣的佛說。

一切眾生,在沒有和佛齊量之前,我們都從未聽到過佛在說什麼;我們聽到的,只是我們自己對佛語,個人理解的聲音。

讀佛經是 “ 聞 ”,嘗試去理解佛所說的意思是 “ 思 ”,依照佛說的去做是 “ 修 ”。

聞、思、修,是三世一切佛成道解脫的三步路,就連釋迦牟尼佛也不例外。

我們要踏著諸佛的足跡,走好這三步路。

我們不要在語言文字上落腳,諸佛言語都僅是一塊墊腳石,目地是助你過河的。

一切經文、說法等,皆是指月之指,由指望月,莫著於指。

一切文字無咎,咎在我們對待文字的態度及反應。

善加利用文字,而不是被文字黏著你思想的手腳!

我有一個想法,那就是讓自己變傻;人變聰明似乎是容易的,變傻好像粉難!

也似乎覺得走在一條和世人相反的路上,喜歡人人都比我聰明,有什麼不好?

這是得以容易生存的方式;生活中聖人似乎看起來都很傻,因為他們瞭解傻的好處。

這就是我想要的樣子…

擁有平靜的心,生活在寂靜的物中間。

心不亂逐任何妄念,它時刻了了分明於它自己。

就這樣作個安靜的傻瓜…

那甚麼是我執?

撇開佛家所講的五蘊皆空之類的言論,所謂的『我執』就是以『我』所判定的重要性。

所以『我執』就會變成你不放手的執著。

一些人是以自己的面子為『我』,會奮不顧身的要保護自己的面子。

例如:不能接受眾人視他為婚姻失敗者,所以就算婚姻再怎樣的爛,都必須毫無條件的忍下去。

一些人是以自己所屬團體或所領導的團體為『我』,所以他所作所為都必須顧及團體的形象。

就算公司的生意再怎樣爛,都得貸款,甚至是貸不到款,就會去借錢來讓生意看起來能夠繼續下去,以期買到足夠的時間等奇蹟的出現。

一些人是以一些理念理想為『我』,就算堅持自己的理念時會為群眾帶來更大的傷害,也得維護下去。

例如:一些人維護的大愛思想,在遇到一些不斷佔大愛便宜,還用你的大愛來成為他們行傷害的方便時,他們還是擺不脫大愛的執著,繼續的裝傻下去。

一些人是以賺錢為『我』,能賺錢的,他才有心有興趣,不是直接能賺錢的,就拋棄或應酬。

佛家是叫人要超脫這些所有的我執,但,也只適用於出家修行或想現世解脫的人。

若你還是活在塵世中,你就得依塵世的遊戲規則,你是不能沒有我執的。

在塵世中,我不是說上面的這些我執不對,而是你能否在塵世中靈活的切換你的『我執』。

在塵世的遊戲中,看破『我執』的意思是:沒把自己面子、團體形象、理念或賺錢視為自己的『角色』,反而代入了另一個角色不能自拔。

反之,是把個人面子、團體形象、理念和賺錢視為『工具』。

前者被『我執』駕馭,後者則是駕馭了『我執』。














來源:網路…



2016年8月24日 星期三

寤寐醒心


最近忙亂睡眠品質不太好,身體會發熱氣;有味兒。

身體若長期發熱氣,要小心。

( 估計癌症是跟這個有關的 )

而且一些精神科的病,也跟睡眠品質相關。

印象中有一個資訊,提示了心腎相交的方法。

所謂心腎相交,是丹道家( 甚至是醫家 )的觀點,大約是一般人,若常用腦思慮,久之會心火旺盛。

心火是向上的,長期下來會心火與腎水不交矣。

心腎不交,其中的一個現象是睡眠素質會下降。

嚴重起來,還會失眠。

年紀越大的人,心腎是越不交的。

在藏傳的做法,若有人失眠或淺眠,其中的一個睡前的冥想,就是想像陰莖裡面有一粒黑色的明點。

黑屬暗色,想像在下體會讓身體的能量往下行,讓腦袋能量減輕而入睡。

自己試過,效果不很明確。

另一個資訊,跟藏傳的做法有點異曲同工,是把精神集中在睾丸來做心腎相交( 一般我看到道家的心腎相交是講把精神擺在丹田 )。

試用了幾晚,發現效果好像比藏傳的明顯。

有睡眠問題的男人,不妨試試,睡眠時只是把精神微微的放在睾丸的感覺上。

( 女人建議參考,因為這些古籍文獻,都是以男性為主的! )

再來:

問:每天早上七遍楞嚴咒。

因為熟溜了,持咒時經常妄念紛飛。

即使打妄想,咒語也可以自然流出來。

想請問,這個咒語是自性流露的嗎?

這樣念下去對修行有幫助嗎?

還有,包括誦地藏經也是妄念紛飛,每次誦都全身發熱,我知道那是地藏菩薩很加持的。請您開示…

答:念楞嚴咒時,如實知道在念楞嚴咒,心不增不減。

念楞嚴咒,妄念紛飛時如實,知道妄念紛飛,心不增不減。

誦地藏經時,妄念紛飛如實,知道妄念紛飛,心不增不減。

誦地藏經,渾身發熱時如實,知道渾身發熱,心不增不減。

修行者之心與萬事萬物交互時,能不增不減,便能不染。

不染便能保持本來,本來即是不垢不淨,不垢不淨即能驗證不生不滅。

一切時處將心放在本來之心上,而不是心所生之物上。

不停地出離、出離、出離,直到無離可離、無出可出。

心不住在事物上,不住在心對事物的判斷上,不住在心借由事物升起的感受上,亦不住在它自身上……

如此出離一切心、心所,出離一切心所知所見!

一切事物,一切感受,一切想法,一切作為,一切概念,都是心的發光明耀、識別創造,若是沒有心的有為建立,便沒有一切心前之物。

若是沒有心看時,咒語只是字元,甚至也不是字元;若是沒有心聽時,咒語只是聲響,甚至也不是聲響。

咒語是心創造,但它並不獨特,它的生成與本質與一切法相同!

同樣,經論同於咒語。

誦讀經論時,是心在讀。

若有所知、所覺,感受到所感受,所變化,一切是心的創造。

諸法沒有自性,和合而現有,依他而顯成;一切變化、成就,既不能歸功於此,也不能歸功於彼,如實察知!

修行時,請將心放回心,將感覺放回感覺,將咒語放回咒語,將妄念放回妄念,將經文放回經文;修行者於其中間,不攀附這,也不攀附那,不厭惡這,也不厭惡那。

心不能被眼前的事物吸引,也不能被它的派生吸引,也不能被它自己吸引!

如此保護心不被一切心、心所所吸引,即是不染。

不染即是不增不減,不增不減即是不垢不淨,不垢不淨即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便是佛見!

以平等之心觀照,咒語和妄念不別;以正念正知正覺,妄念如同經文;三世一切修行者,以平等心念一切萬法!

如實察、如實知,保護其心不染。

讓心不增不減,保持其不垢不淨的本來面目,待在它不生不滅的世界!

還有…

有三種方便觀心:

第一種觀心,為開悟而觀,為明心見性而觀,為見到本來而觀,它將觀心視為一種手段或過程,它為最終的目的而觀,它注重結果。

它想到 “ 果 ” 上而活,它想帶著果到因裡活。

為最後的結果而觀。

最後的結果是,觀心者發現無心可觀。

既無能觀,亦無所觀,觀心者抵達不觀而觀的境界。

它將這種似乎破除能所的狀態,稱為開悟、明心見性、見到本來。

將這種開悟、明心見性或見到本來之後的、似乎沒有能觀所觀的、廣大清明的存在狀態,稱為發明本心,本心照耀,自性大日如來出世等。

此一觀心過程被分為前後兩個階段,沒見到本心前,稱為未悟;見到本心,稱為悟。

沒悟時的狀態及用功方法是:“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悟時的狀態及用功方法是:“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沒悟前,觀者眼中有鏡有塵埃,要想除苦或達到後者的結果,就要不停的拭心,如擦明鏡一般;若是悟了,則是清天麗日,光明照耀,只行保護即可( 保護亦是假名 )。

防非止惡,猶如幻事;觀人觀物,鏡花水月。

悟前之觀,如手持電筒,須用力探照;悟後而觀,如日月在天,不照而照。

觀者還發現,悟後觀心,是心和它自己的遊戲,猶如以物當鏡,能照是心,所照見也只不過是心,一切無非是心。

悟後觀心,變得不再那麼嚴肅、努力和費勁兒,如遊戲爾。

第二種觀心,它以發展平等心和覺知心為目的,它將觀心視為修定與慧的雙重載體,它注重過程,不謀求或希望心有個什麼最終的狀態出現,它只是最大可能的擴展和持用心的覺知,並力求更加穩定地住在覺知上。

它將這個覺展開和使用的過程視為生命。

以發展覺知心和平等心為目的。

它不期待發現心的本來樣子,也沒那名相。

它只是時刻覺知、覺知、覺知,試圖將覺知連成一片。

在覺的過程中,修行者通常以呼吸、肢體動作等粗大的行蘊為媒介,去練習和養成覺知的習慣,最後使這種覺的習慣成為自然。

覺知伴你,如同影子隨你,覺知化成你生命中的光明的影子。

這種觀心的要點是時刻覺知,將覺知和一切分離,並時刻返回覺知本體。

它不關心所覺的內容,只關心覺知本身,只保持是覺知本體。

覺是心的不染之用,因而這種觀覺也稱觀心。

這種觀心沒有悟不悟之說,它的最高目標就是覺知成片,即時刻在覺,力爭做到晝夜一同,無有忘失。

透過這種一直之覺最終發展出平等心,等視一切,以此獲得安詳、自在、慈悲的境界。

第三種觀心,只是觀心,只是注視什麼在心中出現、滅去,出現、滅去,它既沒目標,也不關注過程,它僅僅內視,不過問心外的一切,以內視心為全部,無我無他,無前無後。

它不求,不找,不持,任何東西。

更加沒有名相。

它只是注意有什麼在心中出現、滅去,出現、滅去。

它既不給事物命名,也不賦予事物意義,它不關心任何概念,既不追尋問題,也不隨同答案,它只是注視內在的事相、心相。

它也沒有悟不悟之說,也不立妄心本心之名,也沒有覺知、平等、止觀、定慧等名相。

它只是簡單的觀心。

綿密地注視藏識的現行、轉化和消失,即心相續,不在心地裡做任何造作。

這種拋棄所有的概念,只是注視心的呼吸( 心行即心的呼吸 ),極為簡單的觀心,是第三種觀,它只是注視所觀的內容,不加任何干涉。

它沒前沒後,沒你沒我,只管一心,只觀一心,僅此而已。

修自己的行,得自己的果……

第一種觀心,尋找真心,加入了思維的元素,是北傳禪宗的路子( 靜慮 );第二種觀心,直用覺性,直觀覺性,是南禪一支的路子;第三種觀心,不分南北乘別,各有用者。

如果你想直接出離心識故事,修第二種觀法;如果你想漸漸斷除心識種子,修第三種觀法;不管修哪種觀法,最後都能達到第一觀法所至的境地。

上述三種觀心,出發點或理論框架不同而已。

說到底,它們三個是互攝的。

真實的觀,每一個中都會含有其他兩個。

依據人們的不同傾向,修行者行持上述不同的觀法。

只要觀,每一種都得利益。

有老師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這是真的嗎?

這是不同理論框架下的方便說法。

依照緣起法則,任何一種造作都會產生結果,好的造作產生好的結果,壞的造作產生壞的結果,怎可能有造作不產生結果呢?

不見本心下的善的造作,也會產生結果。

如果不見本心,造作就沒結果,那麼是什麼導致見本心這一結果的出現呢?

所以,不管哪種觀心,決定是:造一分善,得一分善果;下一分功夫,有一分功德。

除一分障,明一分心,明一分心,見一分性,決定如此。

不必疑慮造作是否有結果,決定是有,因果如此,緣起如此。













來源:網路…

2016年8月22日 星期一

能養 ≠㑹教…


覺得小孩子的教養課題,就好像是華人世界的星光大道,都應眾人要求把自己的小孩,教養成別人嘴上的人,把教養當了父母們的寶可夢訓練舞台跟競技道場!?

在我們那個年代…所謂父母親的教養,無非是你們能好好長大,然後成家立業,養兒育女;接著他們又幫你帶 ( 孫 ) 孩子,直到他們壽終正寢了,他們都㑹自認為是,此生責任已經完成?!

家裡兄弟姐妹多的,一定常常聽到父母們說什麼,他們都是粉 " 公平 " 不偏心的虛偽話語?!

「 至於什麼叫做公平?
不外乎…就是某一套自認為的標準!」

呵呵呵…

現在的世代跟大環境都不同了,不能再腦殘、僵化的自認為,教養小孩又不是端著碗筷,出門仰天長嘯:梯公貝亞…就㑹食破天驚奇蹟的降下食物來?!

嘿嘿無言…

另外…

父母給孩子的禮物,不是留下很多錢、車子、房子,而是由小觀機逗教的察覺到孩子,喜歡學甚麼或喜歡追求甚麼,然後順著那些方向去深化、伸延和壯大,進而培育到孩子有好幾樣引以自豪的才能或興趣。

一旦這孩子擁有著這些自信,他未來的人生就不可能會感覺『沒有方向』。

可能你也會遇到一些對人生,沒有甚麼自信的人,也感覺不到自己沒有方向,因為他們還未被敲醒,混混沌沌、平平淆淆的又一生。

但,若這些成年人到三、四十歲後,才被際遇敲醒的話,他就會認真質疑自己的方向:『難道我的人生就是這樣嗎?』

記得,父母是不能告訴孩子,未來方向該怎麼走,那是你們自己的方向,不是他的。

父母更不需要人云亦云的,把孩子送去學音樂、畫畫之類的課,孩子必須從自己的才能和興趣中,去發掘自己的自信,再從自信中去摸索出自己未來的方向。

「 最開心看到的,從來就不是成績分數進步了多少,而是在過程中,他們學會開始肯定自己。
他們相信自己是可以透過學習,讓自己扭轉劣勢的。」

可能有人會問『父母應該留下很多的親情和愛給孩子吧?』

就算你跟你孩子有很多親情,倘若他的人生是沒有方向的話,你的親情確實會成為他的後盾,不過親情本身沒辦法解決他未來人生方向的問題。

親情的後盾是你孩子的避風港,愛的避風港不是不重要。

但如果你只是留下避風港給孩子,你並沒有給孩子出去闖蕩江湖的武器。

錢和房,不是武器。

感覺,父母對小孩的愛都粉大,就是力量不夠大!

被網友問到一些問題:

需要進入阿華(Alpha)腦波狀態,才能重新編寫腦內方程式嗎?

需要進入催眠狀態,才能改變到一個人嗎?

需要清除負面能量和情緒,人才會改變嗎?

答案是:不需要。

大部份的時候,這些都是在頭上安頭。

如常見于,屬療癒性質的方程式語言,心靈雞湯的正能量等…

科學向外審視外在的世界,而宗教向內審視內心的世界。

而內在的世界,是目前科學儀器,也無法啟動或了解的情況!

有時身為佛教徒,你把佛教當成是宗教,像是你尊敬佛陀為上帝一般。

你相信和佛陀之間有一個很大的空間或距離。

你老覺得是一個平凡的人,而諸佛菩薩是高高在上的聖者。

你認為只需要得到加持。

這都是不正確的,在佛法修持中是屬於:邪見!

我認為最好的善知識,就是能夠指出、挑戰你的弱點,所謂「弱點」就是指自己的不足、過失!

因為這樣才對你的修持有幫助!

對待人生,偏見比無知更可怕!

" 忙 " 了一輩子的人生,只剩下… 心 + 亡 = 忙,還有 " 忘 " 了;自己活著是啥樣一個人!

退休,你一定要知道的事!

平安是福,健康是福,能吃是福。

不要再苦執,看不透,捨不得,放不下。

還要,學會示弱,學會放棄,學會獨處。

身體要行,做事要行,腦子要行。

再來就是要能,沉得住氣,彎得下腰,抬得起頭。

一定要學會的三句話:

算了!

不要緊!

會過去的…

你們真的都老了嗎?!

年輕以前,喜歡認識剛回國的旅行背包客朋友,他們身上總有一種溫度,可以讓人感受到希望的氣息。

有些背包客,幾乎把人生積蓄都花光、無車無房、待業與家庭革命中,但在聊天過程中完全不㑹顯出貧窮匱乏感,有人會笑自己一無所有,但嘴角中還能看見,對生命毫無畏懼的坦然,一股不怕物慾怪物傷害的信念。

少部份人脫離舒適圈,會過著嘻皮所謂自由生活,在都市縫隙間打造;心靈深處才存在的烏托邦理想國;無論各自走向,都可從他們的身影中看見在貧窮裡重生,黑影中隨時可能射出光線。

這一道又一道的光線帶著熱度,如同太陽給人溫度。

當人有溫度才能超越世間財富。

以前從不知為何喜歡背包客?

後來發現是因為旅人的心,當仔細聆聽每位旅人的生命故事時,無論是快樂或憂傷;總能帶來心靈的洗滌,在他們的故事中體悟到模糊答案,獲得某種人生慰藉。

這種慰藉也帶來了溫度,沒有一種冷漠可以阻擋這股熱度,也難怪旅人時常保有熱情。

他們擁有的,是珍貴並且稀有的熱度,總能在最後一刻穿越心裡的黑暗。

是因為那熱度,帶給我一種莫名的力量。

「修行」時,重要的也是要靠自己的熱度。

沒有人能煩惱你,除非你拿別人的言行來煩惱自己;沒有放不下的事情,除非你自己不願意放下。

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生活,每個人都在繼續;人生,每個人都在旅途。

世界很大,人心很雜,紅塵很深,人世浮華,想的淺一點,看的淡一點!

感覺,不是累!

只是在思考人生的路怎麼走⋯

如果你願意,沉澱紛亂的煩惱,暫時放下對抗世界的腦袋,用心去感受這世界。

真正重要的東西,只用眼睛是看不見的!

你的夢想,可都成就了;心中的嚮往?

不藍,你還作白日夢嗎?

走向人生的風景,你我都是旅人,那曾經存在的熱情,還燃燒著!?



















來源:網路…


2016年8月21日 星期日

你接受自己嗎?


終極的理想閉關,就是遠離過去和未來,始終保持在當下…

我認為很多人,都只看見慈悲表面的意義,以為救人行善或佈施捐錢就是慈悲。

如果你能覺醒,就能發現,真正的慈悲不是一味地行善救人,而是全然地接受自己內在的陰影,並以無分別心的存在。

打個比方,同樣是救人,一個醫生只願意替嬰兒治療,另一個醫生則選擇幫無惡不作的壞蛋治療,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慈悲呢?

還看到過許多所謂的 " 大善人 ",平時有空就捐款或當義工助人,但一到半夜或一人獨處時,他們就開始焦慮不安,直到他們又投入義工的服務時,他們才覺得安心。

老實說,這種不敢面對自己內在陰影的行善,並不是慈悲,而是為了掩飾良心不安,或把行善當麻醉劑的一種逃避的行為。

當一個人無法看見自己,並全然接受自己所存在的陰影,就無法真正的慈悲。

就連我們平時世間的親情、愛情、友情等,那是慈愛、小愛,還被列入都是偏向某部分的、格局較小的;而當你能給予陌生人、甚至是敵人關愛之情的話,這就稱之為是「大愛」?!

反而像這類的,給自己心靈虐待的矛盾性方程式語言,是既洗腦又腦殘的一種自我暴力滋擾,卻如雨後春筍的在鋪陳滋長?

( 怪怪的地方… )

就像…

佛教徒應該瞭解佛法到底是什麼,不然只有信仰,卻不瞭解佛法的含義與特殊之處,那麼信仰就與普通習俗無異。

當年的學佛大眾,其實也不太瞭解佛法,只是擁有信仰而已,但現在21世紀不能再這樣繼續下去了。

大家應去學習佛法、去思考、去驗證。

大家聚集在這裏學法,主要目的就是要對抗擾亂心緒的各種煩惱。

對抗煩惱,不是說為了佛陀而對抗,我們要認清,讓自己不快樂的因素就是煩惱,大家希望快樂就必須去努力減少,直到煩惱慢慢被全部消除。

學者指出對抗煩惱並不簡單後,要求大家去思考佛陀所經歷的苦行: 我們的導師、皈依的物件釋迦牟尼,同樣是透過苦行才證悟,而非在怠惰不為的狀況下得道。

那對我們是最好的啟示,消除煩惱只能透過自己的努力。

「曾經一直以為人,是慢慢變老的, 其實不然, 人是一瞬間變老的!」

觀想「死亡無常」不是為了恐懼,而是為珍惜現在。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識了本心,無法可學。

論佛法者,非法不佛,非佛不法。

佛與法者,可有先後?

釋迦牟尼前,先法後佛;釋迦牟尼後,先佛後法。

毗盧遮那佛時,法佛同時,花果同生。

佛者,心也;心者,佛也。

心與佛者,有何別異?

生一切法而無我者,心;離一切相而不死者,佛。

同一本心,生者曰心,無生者曰佛。

心佛一體,用則兩般,分別計名,故有心佛。

諸修行人中,有一念知真者即生大定,有一念明心者即稱大慧,有明心見性者不戒而戒,即得清淨梵體,即作清淨梵行,不必強力迫行。

佛者心之體,法者心之用,僧者表心相。

三寶者本是一心,一心具三寶用。

能知本心得真三寶,不知本心空守外三寶,即是癡人。

今之依僧求法修道者,可有得真三寶者也?

得之者幸,不得者但求真三寶。

外三寶表真三寶相,為無情物,但覓自性活三寶。

本體不動曰佛,本體萬用曰法,本體不迷曰戒,自性戒定慧是真三寶。

三寶即佛法僧,佛法僧即一心。

得一真心,三寶同得。

古來大師唯傳三寶,世緣癡中指歸佛,世緣嗔中指教法,世緣貪中指法僧。

世人不能自歸,先假外皈,然後歸內,然後無歸歸、歸無歸。

諸師所傳,善巧方便,形異質同,無有根本差別。

人曰千聖傳心,心豈可傳?

人人本具,如何傳得?

所謂傳心,只指本來;本來何物?

唯一心也。

所謂證得,只是默契;默契何物?

本來心也!

世人知元心者,佛;是一心者,活佛。

教人成佛者,法師;令人歸淨者,僧人。

不管頂上有髮無髮,真淨者,僧;不管心中有法無法,大定者,佛;不管心有佛無佛,真性情者,聖人。

世人超凡,但覓覺性;欲將入聖,但處無心。

聖凡情忘,即是大聖。

大聖不聖,名曰真僧,名曰法師,名曰佛耶。

本心不染,真僧人;慧生萬法,真法師;如如不動,實乃佛。

世有作此三者,無論身份、地位、相貌如何,實皆法師、僧人、佛!

若非如是,頭上無髮假僧人,身披袈裟偽法師,安忍不動魔作佛。

修行者,心地清淨,在家即是廟堂;不染幻象,行住皆是梵行;心行平等,示現安樂,諸時不苦,即現佛身。

有如是者,真菩薩;有如行者,真佛。

真相無有欺,三世可質驗,如有非信者,實證以辨別。

良田無語,果實累累,默者大成。

室內猿猴,室外猩猩,幾多安靜?

山間傀儡,指手劃腳,徒自勞形。

大智而默,小智喧喧,明與無明。

出言當真,閉口假行,狂標禪影。

祖師遺言,大德律令,幾人實行?

聖是心聖,滅是心滅,都在因果。

最上最下,本卻成末,顛倒看客。

小乘最大,大乘最小,誰人知曉?

種子開花,花成果實,哪個最早?

無後無前,往覆如環,都是因緣。

參破因緣,息了內喘,當下永好。

空空法物,寂寂人言,正知周遍。

還有…

“ 不能愛上邪惡 ”,這是真的嗎?

如果你是一位修道人,不能愛上邪惡,你怎樣才能體現你的慈悲呢?

世上沒有邪惡,只有困惑!

佛陀一生沒有污點,是因為他一生不再把世上的 “ 污點 ” 看作污點。

超越了世人普通的標準,這正是佛陀的成道啊…

進一步探查,是分別心產下了 “ 惡 ”。

要治療世上的 “ 惡 ”,得消除分別心,而不是 “ 遠離惡 ”、“ 孤立惡 ” 或與 “ 惡大戰 ”。

如果你用你的 “ 善 ” 與 “ 惡 ” 大戰,那麼你的 “ 善 ” 和被你稱作的 “ 惡 ”,又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呢?

如果你厭惡—邪惡,你必然也是邪惡的;一旦有機會,你會變成和你厭惡的邪惡一樣邪惡!

“ 道德是人生安全的方向盤,智力、能力只是發動機 ”——這理兒看起來似乎是對的。

但這是真的嗎?

正是因為 “ 德 ” 產生,世上的 “ 不德 ” 才得以立根並繁殖,正是因為混亂開始了,“ 道 ” 這個概念才跳入人心。

真正的樂土,是沒有概念或不執著概念的心;真正走向樂土的方式是破除那些概念。

而不是確立或構建,善惡分明的二元對立的世界。

世上想活出自由,想成道,想觸摸佛陀世界的人,皆去質疑自己頭腦中,每日流過的信念,請一個也不要放過!











來源:網路…

2016年8月18日 星期四

你的信念,操縱你!


如果你還有 " 漏 ",你就不能真正的解脫!

次第是因人而言,一般中下根人順次而行,上根人則多逆序而修。

據說…

上根人多天生心地乾淨,智慧具足,表現為聰明、悟性好;但這種人,也有他的缺點:悟性好的人,往往踏實性不夠,即沒有 “ 定 ”,定力不足。

隨著他的成長,他會越來越意識到這個問題,於是他開始修 “ 定 ”。

隨著 “ 定 ” 的修持增長,“ 戒 ” 就自然而然地被修持了。

所以,世間聰慧者修行,多是從 “ 慧 ” 出發,由慧、及定、及戒地修行。

能操縱一個人的,唯有他自己所相信的信念;除此之外,沒有真正的被操縱和操縱者。

相信自己內在的念頭,你成為自己幻念的信徒;當你瘋狂地相信,你加入了自己內在的狂徒。

沒有什麼外在的事物,能跳過你的念頭干擾你;一切的干擾,是你干擾了你自己。

眾緣合出一個念頭,當你相信,你被控制了;當你不信,什麼也控制不了你。

遇到事情,你外怪因,錯了;你內怪因,錯了。

在你的 “ 信 ” 處探查,你對了;信是一個繩扣,它將內外的幻象繫在一起。

當你對你的內心一無所知,你對自己和這世界很困惑;當你開始向內探查自己的心,外在的霧,內在的雪,都化了。

說到底,沒人是你的教主,你是自己信念的教徒;沒有外在的鬼、神、人、物控制你,是你的信念控制了你。

當你深信自己的困惑思想,內在的 “ 邪教 ” 正在秘密進行;當你從自己的信念中出脫,你開始朝向自由。

看似複雜的世界其實很簡單,是你的心造了它;看起來漫長的一生其實很短暫,其長度只有一念。

你生活在外在,其實只是生活在內在;當沒你內心的想和所想的那些,世界或什麼,在哪裡?

回到你的內心,解除你的困惑;探查你內在的信念,解除你的邪教對你的控制!

在心上生活,在念上解結;從感受中出來,在覺知裡看世界!

就像…

眼下社會,什麼都求個 “ 快速 ” 和 “ 產量 ”,
就連修行 “ 開悟 ”、“ 見性 ” 也不例外。

網上網下,輕易就判一個人開悟沒開悟、見性沒見的不在少數。

古之大德…催生一個明心見性的弟子,沒有數載,鮮有宣說的。

就連禪宗六祖_慧能,這樣的人,明心見性了,其師也未公開宣判,於十五年後,也是讓法來說他見沒見性,而不是人說他見沒見性。

眼下一些道場,有人只閉了幾天關,師與談了幾句佛經上名相的話;甚至有些網路道場,根本未見其人,基本還是隔空對談……

其師也會宣稱他 “ 開悟 ” 了、“ 見性 ” 了!

這多麼輕率啊?

像現在這樣動不動,就說這個弟子 “ 開悟 ” 了、那個弟子 “ 見性 ” 了的還不少見?

你說你見了,見什麼了?

你說你明心了,明什麼心了?

即使你真見了那個空性本來,三分路也只不過走一分嘛!

從有到空,到不空,到空與不空,沒幾個來回,怎敢輕易說 “ 我見了 ” 呢?

網上網下,眼下為什麼突然冒出了那麼多見性、開悟的人?

原因無非有二:

一者,師者輕率地宣佈弟子開悟沒開悟;二是,其師也不知開的哪門子悟!

師者輕宣弟子有沒有開悟,降低了開悟的門檻,因此,開悟者也就產量增加;二則,師也是個半熟,師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弟子,當然接近師的也多!

如此一來,師成見性批發商,開悟弟子產量湧現,也就不奇怪了。

輕易宣稱弟子見性( 開悟 )會產生什麼後果?

徒生了一批狂徒!

師者指只空以為本來,弟子抱虛空以為有成,於是師感有成就,弟子也得意,一派大好喜的景象。

於是,師走法四方,揚眉吐氣;以為我知,無所不談;幽說幻化,以為神通。

於是弟子,四處論法,辯才無礙;思辯滔滔,大現我能;俊機雄毅,以為我是。

指空以為本來,令弟子抱空以為抱寶,使弟子偏空慧而無真定,得少為足;以不學為聖學,對事玩心,對人輕率,以為世間一切皆空,何必那麼認真?

更有甚者,以空相以為空性。

有弟子求空心切,於打坐或閉關期間,忽然進入空冥,其身大若無邊,其見聖光妙有,其感好不快哉……

於是,有師說 “ 見了,見了 ”……何見之有?

妄認空相為空性,盲人指路安可信!

亦有師者:人多時,堂堂以言正法,人少時,私私以說迷象。

將過去修行途中邪思幻象,以為滿足,以述我能。

不能審除細微惑,哪堪於十方界坐道場?

有菩薩心,沒諸佛智,道場豈可輕易坐!

善知識,見性不是修行的重點,亦不是修行的終點!

見不見性,之于一繞修行,只是一節。

見性猶如開花,植物開花,只是其從種子到果實之中,最普通平常一環也,其 “ 重要 ”、“ 美好 ” 豈可超過芽、苗、莖、葉、枝、果等?

況且:見性前,人智沒少一分;見性後,心慧沒多一點。

見不見性,都是其心,都作其用;若心無想,一切自然。

但若你有那份定力,有情下種,埋頭修行——在正確的路不斷地精進,開悟見性,成道結果,遲早的事矣,何須急見?

為師者,帶徒修行的,無須強調見性;作師者,只須把弟子帶上正確的修行路,正念覺知,老實用功即可。

如同墾地、種花,把種子播下,只須辛苦照顧土地就是了;不需多想,時間到了,芽自長,葉自抽,花自開,果自結,不用多操心。

還有:

當你瞭解生命的模式時, 才能學會珍惜。

每個人都一樣, 死亡就是生命的終點。

生命是像一個沙漏般在倒數著。

過一天, 少一天。

而每一天都是由無數的當下所組成的。

從明白了這一點開始,就是真正的感受到活在當下,即是開始重視生命的意義了。














來源:網路…


2016年8月17日 星期三

路,在哪裡?


打坐時坐在那裡,念頭比平時還多,怎麼辦?

( 不光是打坐,日常運作亦要如此作觀!)

練習 “ 忽略 ” 的內功!

打坐時你是一條靜靜的河流,當波浪衝擊你的身心,無論細浪還是巨浪,忽略它——練習 “ 忽略 ” 的功夫。

忽略,是一門內在的武功,那是一種無招勝有招的 " 學坐 " 之行。

如果你 “ 忽略 ” 的功夫練成,任念頭化這化那,任念頭說西說東。

旁若無人的坐在那裡,就像什麼也沒發生,只是安靜。

當你打坐,安靜是唯一要做的;除了安靜,什麼也不要理睬。

當你能安靜,不被念頭所打擾,忽略念頭並不是逃避問題,那只是在練習 “ 內功 ”。

當你能夠忽略百千萬億的妄念,真正的 “ 專注 ” 就達成。

當真正的專注達成,心的一境性達成,心的清淨達成。

接下來,將是 “ 無明 ” 變成 “ 明 ”。

當沒太多的妄念動心,做什麼事都不能成功?

練習忽略之功:

讓河靜靜的流淌,讓風調皮的任性,讓花心的蜜蜂搗亂,讓無骨的柳條擺動——而你,像顆石頭一樣安靜。

靜靜地坐在蒲團墊上,忽略一切因素,忽略一切念頭、感受、塵情……

你練的就是這功!

忽略一切內在的來訪者。

像天地,任萬物自動;而它自不動。

天地間風在吹,葉在落,月在升,一切在進行……

而其中沒有作者,沒有受者——打坐時,那就是你的情形;而這情形也是你不打坐時的實情。

像天地間的存在一樣,凡事沒有作者,沒有受者,而一切生生不息的發生!

空洞——像虛空,具體——像萬物,安然寂靜如陳置在那裡的一切!

( 就像身處在宇宙中心點 )

靜修者,以自身知天地之身。

知天地之身,則知自己無身;無身則無患,一切畢。

你越深深的紮根觀心,你越不受任何問題打擾;你越偏離它,你越容易受哪怕很細微的問題打擾。

觀心之法是各種方法中,最根本、最直接、最徹底的止息之道。

因為各種迷惑及痛苦都是由心生起的,心是造就這一切的根源。

深深的觀心,純一而無雜,不要理會任何出現在心中的疑問或答案;倘若它們不自主的出現,僅僅知道就夠了,僅僅知道。

對一切在心中呈現的法相,只是如實觀察,保持如實觀察,除此之外什麼也不要做,任何動作也不要做。

即不命令自己接受它,也不勸告自己放捨它,只是如實觀察。

對於痛苦的情緒,煩惱的心結,以及恐懼的心象等,皆是如此處理。

若能觀察內在的法相不增不減,便能於心不生不滅;若能於心不生也不滅,便能整個外界與內心不垢也不淨。

如此一來,便能心無掛礙,遠離顛倒夢想,從而自然而然達到究竟涅槃。

這不是理論,是實際。

因此,一切想解脫的人,要觀心,要修行心念住;沒有任何一個人能越過心而得到解脫,就像沒有任何一個正常人,吃東西可以不經過喉嚨一樣。

觀心之中,不要失去你的安靜,不要失去你的清晰,不要做多餘的動作,只是觀心,完全觀心。

老老實實的觀心,不生他想,是觀心之法的要訣;生了他想,老老實實的觀察他想,不再進一步生他想,是處理生他想的方法。

念頭生滅來去;是心的呼吸,觀心觀心,做到內心無喘。

內心無喘,是進入道的第一步,這是達摩大師的祖訓,憶念它,信任它。

觀心觀心,觀的僅僅是心,一切僅和心有關,一切皆化為心來觀;不要觀外物、他人,不要跳過心而觀。

觀心是修心念住,佛陀的四大根本教法之一。

安靜的觀心,老實的觀心,只是觀心,默然而行,不厭喧鬧,不著安靜,不擇外境,不避前塵,只是注意到而已。

就只是觀心,存在一切的背後,不承托任何心念,不包容任何法塵,無能觀的心,無所觀的心。

只是觀心,別無秘密;是為法要,唯觀而已——只有觀罷了;唯心而已——只有心罷了。

只是觀心…

觀心,老老實實的觀心,扎扎實實的觀心,
於物不增不減,於心不生不滅,於法界不垢也不淨。

如此若不得解脫,諸佛也不願意,如是而觀心,如是而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 波文 —

問:有些學佛人,常常引用現代科學結果,來襯托使佛經更有說服力。

這樣做會幫助弘揚佛法,還是只是在增加頭腦的概念和故事?

答:‘’ 證明 ” 是頭腦的特性,是頭腦的工作和職業。

頭腦一生都在證明,它所認同了的東西——它證明、證明、證明……

無數次;它尋找證據、證據、證據……它有無數個。

如果它相信,它總能說服自己相信;如果它不相信,它也總能說服自己不相信。

人們能不能放棄證據證明,而只是深入內心體會一下?

凡事一但去證明,凡事一旦上升到 “ 對或錯 ” 的判斷中去時,它就遠離了內心,違背了原意。

佛法不是一個關乎對或錯的問題,它主要目的也不是解釋宇宙自然,它只是盡可能的引領,你去發現自己的真相或自己去發現真相。

把佛法用在支持或證明 “ 我是對的,你是錯的 ” 或感歎 “ 佛陀真偉大 ” 等字表意上面,你就已經偏離了真相!

佛法對不對,你不必相信,即使全世界不同領域的科學家,拿出了與佛法一致的證明;輪迴有沒有,你不必相信,即使全世界有證悟的高僧大德也都這麼說。

去發現你自己的真相,你自己去發現真相,這才是極為重要的。

那你能不能…不聽別人怎麼講,而自己去親自認識一件事?

判斷、理解、認同……別光在頭腦裡旋覆!

如果你不能親自看一眼如來的真面目,即使修行一萬年,即使背會並理解了三藏十二部經典,那又有什麼用呢?

佛法絕不是一種你 “ 知道 ”、“ 理解 ” 或 “ 認同為對的 ” 的事物,它是需要體會到並活出來的活生生的體驗!

你能不能讓佛法,在你的生命中化生出來?

如果你不能深入自己的內心去體證佛法,那麼你也是外道之一。

真正弘揚佛法的人,是活出佛法的人,那些不親證;只在教理上說佛法如何如何的人,與佛法無關。

要弘揚佛法,你自己必須做一位燃燈佛,否則,你怎能引領他人成為彌勒佛、成為釋迦牟尼佛?

於三世佛中,你必須是一位過去佛,才能是未來佛、現在佛——你必須做過燃燈佛,才能做彌勒佛或釋迦牟尼佛。

是佛才能顯佛法,如果你不是佛,你如何顯佛法呢?

只在口頭上告訴他人,那些知識概念而你自己都不真知嗎?

如果不是佛,那法也意味著不是真佛法,只是一些知識、概念、道理而已。

佛法佛法,因法成佛,因佛才成佛法。

有佛才有佛法,沒佛佛法何來?

佛是佛法的根,如果沒有佛存在,那法不名佛法,一些外道法而已,即使它貌似佛法。

否則,就有點像外行的中醫配中藥,貌似湯藥,只是飲料而已。

解脫自我或修行佛法,非常重要…

如果你修行的決心不大,你根本達不成你的目標。

悉達多王子當年不正是踏踏實實,去實踐了這點才成為釋迦牟尼佛的嗎?

所以修行佛法,安安靜靜、老老實實很重要!

用科學支持佛法,用證明、說明輪迴等,我不知道那算不算是為人們的頭腦增加故事或概念,我只知道,“ 深入佛法,了悟真相 ” 是一個走出故事,出離概念的過程。

為什麼呢?

如果你不走出故事、出離概念,你在那形象與念頭裡自相纏繞,你根本無法認出你的本來面目;如果你不能認出你的本來面目,你也就根本無法瞭解真正的宇宙。

一句話:如果你不瞭解心,你就不瞭解真正的佛法,你就似外道——不管你從事什麼職業,在幹什麼事情。

你也得不到真正真相的答案,因為你背棄了一個重要的製造宇宙起源的主因:心。

不瞭解心的人不可能真正瞭解世界,即使那世界被詮釋的多麼真實與合理!

如果你想真正瞭解萬有一切的真相,向心的深處走;如果你不想瞭解那真正的因,只想駕馭技術,在物質層面造福人類,那麼跟科學家走——往頭腦裡去。

科學可以被分為兩大類:頭腦的科學和心的科學——頭腦的科學可以叫作器物世界的科學,心的科學是真正的生命宇宙科學。

前者以科學家為代表,後者以佛法為代表。

真正熱愛科學的人,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他們可以一邊行深波羅蜜,一邊研究科學;也可以一邊研究科學,一邊行深波羅蜜。

總之,不管往哪個方向去、做何種事,真正熱愛科學的人,不忘 “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

科學是頭腦的極致。

那末法時期,科學和佛法是怎樣的關係?

佛法是祖母,科學只是美妹。

美妹是漂亮的、可愛的、有魅力的,追求她的人很多;但佛法是祖母,不管她看起來怎樣,不管你追不追求她,你都得跟著她走……

因為她代表你的老家!

她代表你的祖宗,你的歸終!

所以末法時代的修行者們,不管你往哪方尋求事業、尋何種事業,別忘了回老家:“ 心 ”。

在我看來,“ 科學 ”只是萬法之法中的一種,最絢麗、最有力的一種,它再絢麗、再繁花似錦,也只是萬法之一宗。

萬法起於一心,修行者,目睹 “ 萬法 ”,別忘了其根本“ 一心 ”。

一心修行,一心科研,一心工作,一心做事……把 “ 一心 ” 放在萬事的最前頭!

那你就還在修行的路上……

— 分享 —

一顆摩尼寶珠作千用,種種談說皆虛名。

一二三四五六識,七識八識妄分別。

一顆神珠本識照,隨時生相隨時滅。

三身四智空中判,妄計生出諸色天。

實相本無種種數,更無種種形象物。

息心歸然回本處,無形無相摩尼珠。

妙心一顆摩尼珠,清清淨淨清清淨。

看無體,捉無形,恒沙妙德由它生。

歸元空性作真用,化出萬物尋無影。

說這名,說那名,都是此珠不同姓。

稱它佛,說它祖,叫它宗,全是 “ 心 ” 字別有名。

覺中醒,摩尼珠,清泠泠。

大似環宇還在外,小在毫毛能內盛。

看無形,聽無聲,嚐無味,觸無影,若逮之者如捉空。

只要…

靜靜的感知,清晨黎明,在萬物都還沒醒的時刻;靜靜的感知,暮色黃昏,在微風中輕輕地感受,那安靜,那穩定…

心沒有任何身分,它可以在它的世界裡任意化身,它可以進入任何事物的身體,它可以……

它無所不能。

事實上,根本不存在一個我,根本不存在一個你,有的只不過一顆無形無相的心,在那裡變化、任運。

感知,不但似虛空,它任意進入萬物裡。

沒有什麼能阻礙一顆心,除非它自己製造的障礙,你不可避免的瞭解萬物;那是一種迷失,一種墮入很深的夢境!

感知,感知,靜靜的感知,你的生命,你的本性。

你清晰地體會到,美好捷徑,一條少有人走的路( 道 )。
















來源:網路…




2016年8月14日 星期日

心戰


佛家看到的人間興衰得失詮釋為:無常。

道家看到世間的陰陽消長詮釋為:自然。

權謀家看到人性的善變,其實一樣也是無常和自然。

其實大家看到的東西都是一樣的,只不過佛家的結論是要超脫無常,道家是要逍遙的順應自然,權謀家則是要駕馭人性上的無常和自然變數。

佛家的要超渡無常鬼,道家會跟無常鬼共舞,權謀家好像玩寶可夢般,把無常鬼捉起來訓練。

注意…

寶可夢,這個遊戲並沒有把人變笨,它只是讓笨蛋變得更明顯!

既然人生只有一次,就活出想要的姿態吧!

只要是盡情的…坦然自在的心,無論什麼樣的姿態,都是最美最動人的姿態。

一個人時享受一個人的生活。

我們的孤獨看似失敗,但只要懂得享受孤獨,那樣的人生,更勝於必須依賴另一個人才能活下去的人生。

願你們也學懂,有機會一個人的時候,享受一個人的生活。

我們時常把不能選擇的事情,稱為註定,又時常把不能選擇的人物,稱為認定。

「不只呢!還有名叫 “ 天意 ” 的梯公貝亞。」

如何淨化外在所感知的對境呢?

這個現前的覺性——心的覺醒狀態——不會因念頭而敗壞,且感知為自然的光明。

如此一來,不論顯相如何現起,它們實際上並非真實,且不被執持為真實的事物。

對於所有這一切,以及所有其他事物,你都不抱持宣稱擁有的態度。

因此雖然感知,卻不以那種方式執持它們。
借由離於對任何事物的攀緣,你於外在所感知的對境已然淨化。

淨化對境,並非指你不再感知對境,而是指在光明與空性之中,不執持且不攀緣於對境。

猶如鏡中影像之例,雖然顯現、卻是空的,因為沒有任何事物可以執取,你的感知便稱作 " 對你自己出現的感知 "。

由於其間的明覺令人歡喜,這是認識你自己自性的教言:在修持的時候,無不了知,你自己的意識清楚、清淨且清醒。

修持時,你將體驗到自己內在、本自即有的覺性既不會因有念的態度所敗壞,也不會攀緣於大樂、明性或無念。

由於它本身是佛的心,你已經認出你的自性。

一旦你的思維融入到本然的覺性之中,甚至不會有 " 念頭 " 這個名字。

「自處」本來就不需學習。

在我懂事以來,「自處」便是我活動的核心。

大多數的人,一生都在打自己的城市保衛戰,但自己不知道。

例如,每當你和你的愛人爭執,和你的小孩爭執,和你的朋友爭執,那都是在打你的城市保衛戰。

我們打的艱苦卓絕,我們為此受了很多苦,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有些人一點也不知道;有些人知道,但停止不下來!

這場個人思想領域裡的戰爭,不同於普通的戰爭,因為它的勝者就是輸家。

在這場喜好、信念和習慣的保衛戰裡,你越贏就是越輸。

當然,自處不等同自閉,在其他人眼中我不過是個慢熱的孩子罷了!

在這場喜好、信念和習慣的保衛戰裡,如果你勝了,那麼結果是,你繼續守著原有大小的城池過日子。

你什麼都沒變,你還是那個舊有的國家。

因為你勝利了,你的城牆更加堅固了;下次更難有人打破。

越沒有人打破你的城牆,你一生只擁有那麼大的城池,再也沒有開疆闢土。

你意識到了嗎?所謂修行,就是打破這個牢獄——丟棄這個城。

你認識到了嗎?所謂覺悟,就是發現你守著的、你活在的那個城,根本不是真的,那是虛構的,那是一個巨大的幻覺。

作為修行人,在修行中,我們要時刻看見自己的虛城;看見自己是如何為保衛這座虛城,而進行愚蠢的、荒唐的保衛戰;我們要看見那個城主,不要被它指揮、掌控和命令。

事實上,生命本身就是一座虛城,那裡沒有主人,沒有城主,更沒有一件真實的事物。

你從生命這座虛城裡醒來了嗎?

放棄你對它的守護,但快樂地活在其中。

你出沒在這個生命中,那是一位夢中的人出沒在夢中。

不過,對於修行人,這就是修行。

放棄自己的喜好,更新自己的信念,改變自己的習慣——丟棄自己的城池,有意識的輸給他人,就是修行。

習慣了「自處」,對於我,便是一個人這樣看似熱血的概念,也不知變了多少,留下的又有多少,只是由小故事拼湊而成的風景,還能依然動人。

陽光普照的瞬間,照透了揚起的塵埃。

空性智慧升起的剎那,就會見到一切游舞所現的本面。

就像微雨午後的陽光透射而來,在那一線中看到,才是澄藍無雲的天空。

如果你想擁有渴望的人生,那麼你得先放下心裡的猶豫與恐懼,然後去做你不曾做過的事!

成功是自我實現的,並沒有偶然的機會。

現在的時間剛剛好……

一直以來我們都說著別人想聽的話,聽著別人想說的話,除了客套話和恭維的話,是否還存著一些說不出口的心底話?

與自己對話,找出對的自己,走對的人生路,這樣才對得起自己。

— 分享 —

「惡友」是要看心態的好壞,而非直指外道,不能醬單純區分「只要佛教徒就不是惡友,是外道就是惡友」,因為有時,與外道接觸,反而讓自己會變得更好,與佛教徒接觸反而帶壞自己!











來源:網路…

2016年8月13日 星期六

人會改變嗎?


我多年的觀察是:撇開不改變的人,所謂肯改變的人,通常也是不會改變自己的想法。

這些肯改變的人,只是做了腦袋裡面的整形,他們依然是維持舊有的想法,然後再在舊價值觀上,如同加冰淇淋般,把新想法疊上去。

覺得看書不重要的人,就算環境需要他看更多的書,他也看更多的書,他依然是覺得看書是不重要的。

你的舊價值觀最多只會用新的形式來演繹。

我見過一些心靈雞湯類勵志型正能量的人,就算他出來社會工作多年後,歷盡滄桑,也接受了人生是個戰場,有時候做人也會變狠。

不要以為他那心靈雞湯人格已經消失了,它只是躲在裡面,外殼多了很多重的防衛功能。

我見過有公主病的女生,就算經歷了多段感情,被朋友點醒,甚至自己也有辦法分析自己的公主病問題,多年後的感情,依然是用公主病的模式在進行著,只不過現在沒病的時間可能拉長,或者在特定的環境下能克制自己的病,但你不要相信她沒有了公主病,她只是對虛偽的控制著自己發病時的外在行為,內心依然是有病的。

我也見過對某些事件多年前有錯誤的武斷,多年後經歷同樣的事情時,依然是做出同樣武斷的錯判,只不過,年紀更大了,人成熟了,誤判時的解釋、理論、演繹方式比較熟練和有深度。

但,事實上,還是犯著同樣的錯誤。

就算你被點出了你某行為是錯的,另一做法才對,你不會就把舊的行為丟掉,你會舊的保留,再加上新的做法。

換句話說,你兩個都保留。

就當你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但只要一遭受巨大的壓力,招架不來的時候,這藏在裡面的舊想法和行為就會再次被啟動。

這就是人性。

人腦的進化,不少是不斷的進化出新的抑制性功能:有了A功能後,就要有一個能夠抑制A的B功能。

但,有了 B 功能後,就要有一個能夠抑制 B 的 C 功能,以此類推。

而人所謂的改變,就好像這些進化中的層層抑制的腦功能,不斷的把新想法疊在舊想法上。

人真正的核心改變,通常是指遇到極度創傷後,自己把創傷的罪歸給自己的某價值觀,就有可能從此就完全轉變了。

正常的改變,是應酬式的想法疊想法。

這是看人性很重要的一環,對外不要期待有人會真正的改變,對內不要妄想自己是改變達人,你只是一個新舊皆保留的人。

隨時隨地觀察你的感受,每個人的感受,在心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甚至決定著,你一切的行為反應。

當感官碰到它合適的物件,如果產生樂的感受,心便貪著;如果產生苦的感受,心便厭離。

如果是不苦不樂的感受,心便陷入無明。

感受是心的臉譜,它決定著心的表情。

注意覺察你的感受,——隨時隨地。

一切感受既不屬於身體,也不屬於心,也不能離開身體和心而單獨存在,感受是感受自己,它是諸緣幻化的結果。

當感受升起,直接經驗它的無常、無我、空的本性;既不跟隨它,也不遠離它,讓感受如同天上的雲,自聚、自散,自生、自滅。

在感受的生滅來去中,體會 “ 沒有作者,也無受者 ”;體驗各種法的空、無常、無我性,在體驗中經驗諸法實相。

深觀你的感受,心不被一切感受左右即是解脫;超越在感受之上,你會經驗到清淨不染的覺。

安坐在清淨不染的自性上,讓感受來,讓感受去,做那寧靜、清晰、不動的佛,升起清晰的正覺!

隨時隨地觀察你的感受,把感受作為修持的對象之一;觀之又觀,你必將從那幻覺裡解脫。

那麼,佛陀六年的外道修行,我們也要學嗎?

六年的外道是佛陀修行的一部分,從我的眼睛來看,修行根本不分內道外道。

那只是修行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一個階段和另一個階段。

真正的解脫是止和觀的雙重成功,所謂佛陀六年的外道修行,那是狠修 “ 止 ” 的過程。

沒有前期的外道修行,沒有扎實的止禪功夫,根本不可能有佛陀後期的慧觀覺悟解脫。

試想,一個人其心混亂,心猿意馬,妄念叢生,他能夠有機會和條件直觀諸法實相,而覺悟解脫嗎?

所以,我們以佛陀為師,學佛修行,不但不應 “ 否定 ” 或 “ 刪除 ” 佛陀那六年的經歷和功夫,相反,我們應該學習他那種拼命的練習止禪的功夫和作為。

對於真正的解脫,沒有觀的經驗慧的達成,不可能有真正的解脫;同樣,沒有止的功夫定的成就,也不可能有真正的解脫。

所以止觀禪修的兩面不可偏。

六年的苦工,狠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造的幻境,止息向外的攀援,奠定直觀諸法實相的能力,究竟解脫,是佛陀的修行之旅。

所謂外道,是很重要的週邊修行和基礎修行。

要想進入佛陀一樣的究竟解脫涅槃之地,請先進入外道。

若是外道不進,內院更進不了了。








來源:網路…

2016年8月12日 星期五

閉關,還是關閉!


閉關,就是把自己關在小黑屋裡,觀心、觀念嗎?

在外面不能觀嗎?

請談談什麼是真正的閉關?

再來…

如果把自己關在小黑屋裡就叫閉關,那麼我們在娘胎裡時,人人都曾閉了十個月的關。

如果閉關就是把自己關在小黑屋裡,那麼被軟禁在房間裡的叛逆少年,被關在牢獄裡的囚犯,以及被推進地獄裡的眾生,都叫閉關了!

真正的閉關和房子沒有關係,如果你心懷貪、嗔、癡、慢、疑,那麼關房也是你的戰場;如果你內心清淨,心不外馳,那麼,整個 “ 天地 ” 就是你的大關房。

閉關為了 “ 觀 ”,能觀者不在於關房內關房外;關房是一種為應機而設的相。

如果你不能觀,那麼在關房裡也不能觀;如果你能觀,那麼在關房外也一樣觀。

真閉關者,心不逐念,如鏡應物,念來念往,了了分明。

真閉關者,無關想,無閉思,無心隨事,來去自如。

真閉關者,拒絕誘惑,不攀外緣,居於人群,行為如眾,出入無別,現行普通。

若能自察我身,那麼意是關,身是房,意守我身即是閉關;若能自察我心,那麼念是關,心是房,念不帶心外馳即是閉關;若能自覺我覺,那麼能覺是關,所覺是房,能所相安即是閉關;若能自覺我性,那麼性是關,空是房,性空一如即是閉關。

閉關著外相,關房關妄想;閉關不著相,即無閉關想。

無閉無不閉,自心出牢房;無關無不關,愚妄閉其心,關房關癡人;若真閉關者,開放護覺心。

不見關不關,無閉無不閉,無一閉關想,無極真關房,長養真聖人,老君無有關,故名為太上。

太上即空性,空性即性空,能住性空裡,實名真閉關。

外拘四大體,內囚六塵心,其非真閉關,名曰困活猿。

我看世上自困多,未見幾個真閉者,將把活屍投關房,名說閉關成癡人。

世人妄想自困囚,自我解開生樂心,夢裡修行不知覺,空把明心當真行。

真心何用明,一明便入夢。

不明即本心,明即是無明,無明即是明。

世人有誰知?自知曰清醒。

人生沒有關,大身即真房,所謂閉關者,自心造妄想。

汝本天地自由人,何故何緣關身心?

無事生事生煩惱,事上加事曰修行。

心本大真主,何修何不修?

動念已是乖,起心皆入夢。

乖動妄夢成,越動越多夢,何不歇妄心,只然護覺生。

自覺即閉關,護覺曰護關,一切由自你,不在彼狹房,身心是關房,坐禪即閉關,能真坐禪者,隨處即關房。

世人心狂野,不能自恃持,尋關以強閉,逮夢曰明心,皆是大癡人。

若有明白者,歇心不多想,悄然護覺生,即是真修行。

更上明白者,將心作真主,無修無不修,從晝至夜,從夜至晝,萬法如流,騰騰不休。

萬法本寂,人心自鬧。

物上接物,頭上安頭,何關那本來實際?

法不自法,人心生法,心不自心,依法生心。

兩頭若斷,誰人談論?

誰來說法?誰來持心?

一片世間,仔細看來,何實何真?

無常是假,如常似真,離心意識,識了法身,以法為身,法法示人,一切言說,皆是戲論。

故大智而默,方便度人。

生命是一場,以我們自己的身心為實驗基地和實驗材料的覺知試驗;如果我們都樂意,就讓我們來探究一番,對我們的心下功夫,看看生活會把我們帶往哪裡?

就我的認識來看,恐懼和壓力,從來都不能產生真正有創造性的動力,與生命提供創造性的能量。

恐懼創造了壓力,壓力分散了我們指向目標的生命之力。

花朵只在該開放的時候開,在此之前,你坐在一株植物前,乞求它、祈求它、命令它,
都不能讓它開放——你若不管它,你做你該做的事,也許哪一天早晨醒來:花朵開放了!

人生最大的功課和最高的功夫是:平靜的等待,平和的看待。

——於你的人生中,你能平靜的等待 “ 成功 ” 嗎?

你能平和的看待 “ 失敗 ” 的人嗎?

你能有那份 “ 大無畏 ” 和 “ 大無為 ” 嗎?

對一切情況一切狀況,你能平靜的等待、平和的看待嗎?

如果你不能,請質疑那些攪亂平靜水面的 “ 蛟龍 ”——你那些念頭,那些信念。

負責我們自己內在平安的人,是我們自己,不是他人。

把自己內在的平安寄託於他人,是沒有希望的事。

清除你內在的壓力,我想這應是你該做的工作,即使你感覺不到任何改變,當你改變了自己的內在世界,你的外在世界也會有所不同。

不要相信任何人,告訴你的真理之言,自己去檢驗,自己去查看,自己去探明,自己去實證。

能幫你的最終還是你自己,外在最多給你一個 “ 啟動 ” 的力;要想解脫一切痛苦,不管哪方面的,最終還得靠自己。

我們每個人,在每件事上都有絕對的自由,
只是當我們沉入自己的故事——迷在一念上時,我們看不到無限廣闊的存在,自由就是這樣被我們活生生地用幻象 “ 掩蓋 ” 起來的。

你到底想要什麼?

有時我們的心,會不停地嚷著 “ 要、要、要 ”,卻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

你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嗎?

不要急著回答,定且靜,讓真心帶給你答案。

質疑思想,世界隨之而變。

不管外部生活實際如何,你都能過上 “ 滿足 ” 的生活。

曾經困擾於漂泊不定的心,有強烈的失根感,在未知與未知間擺盪,使人煎熬,怕自己成為逃避人生協會的成員之一。

也曾急於定義自己,尤其當身旁朋友一個接一個有了穩定工作,看似有了明確人生方向,感覺自己活得一塌糊塗,遲遲沒有方向?

從別人的穩定中,投射出的不穩定感,具有二倍以上的殺傷力,會迫使人急忙找尋自我價值。

那會使人妥協現實找工作,找安定,找出路。

快點吸附在某種人生目標上,先獲得安全感。

佛說:放下,究竟是要放下什麼?

參考……

一、放下面子

有時候我們低頭,是為了看準自己走的路,很多人認為,自己目前過得還可以,不願意去嘗試新鮮的事物,很多東西都放不下,拉不下這個臉,最終死在面子上。

二、放下壓力

累與不累,取決於自己的心態。

把事情理清楚,把一些無謂的痛苦扔掉,快樂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間。

三、放下過去

你才能過得更幸福!

努力地改變你的心態,調節你的心情。

四、放下自卑

把自卑從你的字典裡刪去。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偉人,但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內心強大的人。

相信自己,你同樣可以擁有一個有價值的人生。

五、放下懶惰

一定會有一個燦爛的人生。

六、放下消極

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成功的人,讓積極打敗消極,自己的戰爭,你就是運籌帷幄的將軍!

七、放下抱怨

所有的失敗都是為成功做準備。

放下抱怨,心平氣和地接受失敗,無疑是智者的姿態。

八、放下猶豫

只管上路,不要回頭。

立即行動是所有成功人士共同的特質。

九、放下狹隘

心寬,天地就寬。

十、放下懷疑

心存疑慮,做事難成。

在佛教寺廟裡,佛祖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都坐於蓮花之上,其它的菩薩有手執蓮花,有的腳踏蓮花、作蓮花手勢或向人間拋灑蓮花。

佛教為什麼如此推崇蓮花呢?

有人說佛教著重於尋求解脫人生的苦難,將人生視作苦海,希望眾人能從苦海中脫離,不為污泥所染,最後開出鮮美花朵。

因為人生就是一朵蓮花!

如…

學校畢業找到好工作,結婚生孩子,財富與穩定,這些只是其中一個人生的樣貌,不代表是唯一的幸福樣子。

總之,目前那些離職待業、漂泊不定、人生失根找無著力點的人,在我眼中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蓮花,都有自身悟性與智慧飄蕩於人生海海中,時間一到,終會開出動人蓮葉。

就像…

讓你每天花最多時間的事,就會決定你是怎樣的一個人。

故事和生命有關,生命和時間有關。

一個動人的故事就在眼前,重點在…你有沒有用心去生活!

還有:

看了電影故事情節的鋪陳,故事大都一般樣。

當中的一些壞人,使其破壞技倆,最是讓人看不清楚的。

他們用的是最終極破壞的武器,問題也是看不明白。

每個故事結尾時的終極之戰,都被終結得沒有驚喜。

人生,不也就是都醬子了?
















來源:網路…

2016年8月9日 星期二

心淨土


追求自由,只做自己想做的、喜歡做的、舒服的事情,是一種「傾向性」的欲望。

順著我們的本能、欲望的傾向性過日子,不是真正的自由,嚴格講,只是欲望與衝動的奴隸罷了。

也許有人會笑你傻,笑你假樂觀,笑你看不清現實的殘酷,但那又如何?

我們開心,難道還要得別人准許,難道是為了取得他人的認同嗎?

別人的嗤之以鼻,由他,不必去理㑹。

學習去欣賞這個世界,你便懂得如何生活下去了。

什麼是快樂呢?

痛苦消失就是快樂。

不要把快樂看得太嚴重,好像不鄭重其事付出十二分的努力,就不能得到它似的。

事實並非如此。

再普通的人,再平凡的生活裡,也充滿快樂。

夢想和愛情都一樣, 一件屬於你和你自己的事, 無須炫耀也無須宣揚, 儘管安安靜靜的去做、去感受。

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但並非易事。

命運是否能改,完全看自己,主要是從調整自己的性格和觀念開始下手。

凡事要從心上做起,命運才會有所改變。

真正的佛教修行,不僅僅是理論的指導,也需要我們自我解剖!

在我看來,什麼也影響不了心的自由,如果心靈決心自由的話。

有什麼念頭或想法能影響到你?

你大於一切念頭或想法!

一切事物都將化為 “ 念頭 ” 進入你的世界——一切外在的事物,都事先 “ 兌換 ” 成念頭進入你的意識界,到底是什麼樣的想法在影響你?

為什麼 " 偉大的你 " 卻受小小的它擺佈?

你到底是誰?

如果你頭腦中沒有那個想法,你會怎樣?

到底是你頭腦中的 “ 念頭、聲音 ” 讓你煩惱痛苦,還是你對它的看法、想法讓你痛苦?

如果你願意,你可以把每日靜心傾聽你頭腦中的 “ 念頭、聲音 ” 作為修持法門——修習 “ 耳根圓通 ” 法,做名起修的 “ 觀世音 ”,來達成去苦得樂,以至解脫。

每天在空檔的時間,在安靜的時間,在想起來的時刻,安心、寧靜、有意識地傾聽你頭腦中播放的聲音。

安靜地聽,寧靜地聽,不帶任何想法或故事的聽……聽、聽……就是只是純然的聽。

懷著一份好奇,看看到底最後會發生什麼?

如果你欲想解脫,你可以讓智慧的心靈利用它:化為修持的法門和動力,讓自己自由。

“ 禪 ” 是外來詞,為印度梵文Samadhi的音譯,翻譯成中文,叫做禪、禪定或三摩地。

也即使人心安定、平靜下來的方法。

在禪的後面加上 “ 定 ” 字,不但沒有失去原來的音和義,而且更能讓人了解禪的內涵。

有生就有死。

人與佛都會死,都會離開這個世界,從這個角度講人與佛沒有區別。

但是那些大成就者死叫圓寂——圓滿結束了此人生旅程。

 佛死叫涅槃——息滅痛苦。

那些大德高僧、大成就者死的時候有兩種情況:有的在表面上看病情會惡化,很煎熬地離開;還有一種是很安祥,沒有受折磨,沒有經歷那種難忍的病苦而離開。

無論是無病苦的離開,還是受病苦的離開,對一個大成就者來說,都沒有區別。

我們不可能逃避死亡,但可以做好準備,可以以很好的心態面對死亡,迎接死亡。

一個修行者,一個覺悟者,知道死亡是不定的,知道隨時隨地都會離開這個世界,隨時隨地都會迎接死亡,所以會為死亡的來臨做準備。

人生的風景,是物也是人。

我們都是時間的過客。

人生,空手而來,必然空手而歸。

在你我的時間盡頭,一切都將化成雲煙。

因此,在擁有時,要好好珍惜;失去之後,要捨得放開。

正確看待自己的擁有,以一顆平常心看待人生的得與失,就能享受充實而幸福的人生。

清閑有清閑的寂寞,也有清閑的快樂;繁忙有繁忙的熱鬧,也有繁忙的煩惱。

任何東西都是禍福相依的。

生活在於過程,猶如生命在於成長。

平淡不是無味,而是生活的真味;平淡不是無所求,而求得的恰是人生的本質。

說不清生命的味道,分不清人生的滋味,得;有得的滋味,失;有失的味道。

我們總是把人生的種種得失,融入於我們的感情,得之則喜,失之則悲。

生活就是這樣,忙碌平淡,人生就是這樣,坎坷起伏。

量有多大,心有多靜,心靜不靜,和環境無關。

包容的胸懷,不在於能笑著迎來多少,而在於能看淡多少失去。

人生之苦,在得失間。

無意於得失,心靜人自在。

心靜了,才有閑心,品味出已有的幸福。

用一顆出離的心,飲下一壺人生的禪茶,在一滴水中,在一朵花間,在婆娑的世界裡,找到最初的自己。

偶爾還是要,記得回頭 …看看自己的初衷,
握在手心,不要遺忘!

人生需要看清、看透,但不看破。

看清,需要智慧,看透,需要閱歷;不看破則需要一種胸襟。

茶有濃淡,有冷暖,便可以從容地享受飛雲過天、綠水無波的靜美。

心柔軟的時光,才能真正感受微風輕撫耳後…

常被問到:" 如果發生…萬一呢? "

你們都不一定愛聽的回答!

我蠻喜歡的回答:" 為什麼要為了萬分之一,
而放棄萬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呢?"

每個人生,不都是億萬中選一!

長輩間總有一些口耳相傳的故事。

「那個地方不乾淨,千萬別去,去了要趕快去拜拜……」

有時候,千萬別不信「邪」。

我們總有太多的來不及!

我們總以為時間會等我們,容許我們從頭再來,彌補缺憾。

人在沒有知識時,很難認識到自己的無知;在廣聞博學之後,容易變得自大和停滯,這也是一種無知。

不要以為你放不下的人,也同樣的放不下你!

要知道,魚沒有水㑹死,但水中沒有魚卻㑹更清澈?

心經直說…

什麼是事物自身的在呢?

修行的菩薩深入觀察時,發現:一切諸法皆無自體,因而滅度了一切由自性見引起的煩惱痛苦。

行進在觀途中的人們,色和無自性不是兩樣東西,無自性和色不能剝離。

色與無自性的關係是:色是無自性的色,無自性是色的無自性。

離開了色無無自性可言,離開了無自性色也沒有色法。

如同色法,受法、想法、行法、識法也是一樣。

觀行者,因為各種事物都沒有自體,沒有自體故而生不是真正的生,滅不是真正的滅;垢不是真正的垢,淨不是真正的淨,增不是真正的增,減不是真正的減。

所以,於無自性中具體找不到哪一法是真正的色,對於受法、想法、行法、識法也一樣。

同樣的道理,也找不到哪一法是眼是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

也沒有實法是色、聲、香、味、觸、法。

同樣地,眼世界......意識世界也無自性。

推究到最後,沒有實法是無明,也沒有無明除滅後的法,沒有衰老、死亡,也沒有衰老死亡之後的法。

甚至沒有實法是苦、苦的因、苦的滅除、滅苦之道。

說到最後,不實存所認識的客體,也無認識的主體。

因為一切皆不可得,修行的菩薩們就依據這個體驗與發現,心變得毫無罣礙;因為沒有任何能令心擔憂的東西,所以也就沒有恐懼了。

因而從此離開了顛倒錯誤的思想,進入了真實快樂的狀態。

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解脫者,都因這個體驗和認識,得到了無比確定、平等、快樂的生活。

所以可以說,這個發現和認識,是最神奇的,是最光明的,再也沒有比它更殊勝的了。

它是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至理,認識它,體會它,確實能夠除去一切苦,一點也不假。

所以說,這部經所宣說的真理——“ 諸法無自性 ” 是一道門,凡能契入的人,必將解脫。

來吧來吧,到實相中吧,一起到實相中來,讓我們快快地住入實相,得到最終的、完全的、究竟的解脫!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來源:網路…


2016年8月3日 星期三

“ 當下 ” 遇見生命中的淨土


你了悟「放下」的道理了嗎?

學習放棄了人生中;所有的計較,也要懂得放下自己!

時時刻刻地自我提醒,從此要面對自己,就如同面對一個最熟悉的陌生人,與自己的情緒切割,徹底讓那個自己改變跟消失!

懂得放下心中的「不可能」,才能釋放生命的「無限可能」。

有時候…

我們的出於好意或是自以為,㑹變相成一種階級的傷害!

有人在問階級是什麼,我也無法定義?

就只是在心中的一個感覺,好像如:輩份、權力、地位、能力,那般的象徵!

我假裝雲淡風輕,無法說明當下的感受,也許就是「原來自己不孤單」的歸屬感。

也敏感地探測到,在我覺得自己不孤獨的當下,也不經意地製造了孤獨感,因為心底有辣辣的痛楚爬過!

被人罵笨,怨嘆可惜,說成傻子…

可是在當下!

我什麼也沒說,只是覺得喉嚨,有什麼東西卡著,很不好受?

突然格外地難過,驚醒似的明白,有一痕巨大的裂縫,橫梗在我心中,只好故作鎮定!

沒有說話,只是眼睛漸漸出現酸澀感…

在那一年,我第一次離家求學的心情!

就像…

問:當代靈修領域,人們都很重視 “ 當下 ”,一些大師和學員都在談論和強調它。

請問什麼是當下?

請談談你眼中的 “ 當下 ”?

答:對於頭腦主義者來說,當下是指 “ 此時 ”、“ 此地 ”,它是一個 “ 點 ”!

對於真正活在清醒中的覺者來說,當下不是一個 “ 點 ”,它是 “ 一大片 ”——沒有 “ 時間 ”、沒有 “ 空間 ” 概念的寂靜涅槃狀態。

真正的當下和 “ 時間 ”、“ 空間 ” 無關,它是生命的 “ 本來面目 ”,是我們妙明真心的本來樣子。

對於它,經典裡很多語句說的都是它,比如 “ 常住妙明 ”、“ 清淨法身 ”、“ 大寂滅海 ”、“ 神通大光明藏 ”、“ 正定 ”、“ 三摩地 ” 等;這些說法,可以理解為是對 “ 當下 ” 的另一些稱法。

“ 當下 ” 不是時間之流中,有一個叫 “ 現在 ” 的地方,也不是無邊的空間方位裡,有另一片叫作 “ 此地 ” 的地方。

當下,是沒有邊際,沒有概念的心地。

我們常常暗示、催眠或警告般地告訴自己說:要 “ 活在當下!”

但你們的 “ 當下 ” 是一個具體的時間或地點時,就沒人能夠活在當下,為什麼呢?

因為心是不住的。

如果 “ 當下 ” 是指一個具體的叫作 “ 此時或此地 ” 的地方,你更不可能活在當下,念念不住的心,會將你帶離它,不斷地帶離它;讓你在時間裡,循環不住地遷流,你不可能活在一個叫 “ 此時或此地 ” 的點上。

如果你強迫自己,活在那樣的一個點上,那麼這個 “ 點 ”——它將不再是讓你感受自由的地方,它將成為你另一個,新的不自由的因。

正確的活在當下的方式是:“ 應無所住而生起其心 ”——心應該是無所住的,但妙明真心不失。

什麼是真正的當下?

妙明真心升起、念頭仍自然流動的時刻。

當下是一個 “ 覺 ” 醒來、念頭仍然像河水一樣流動的地方。

當下,絕不是 “ 河水 ”——“ 念頭 ” 停止流動的狀態,或河水只 “ 繞 ” 著某一塊石頭流動的狀態。

這就是:流水三(昧)摩地的玄妙之處!

當人們談論 “ 當下 ”——“ 此時 ”、“ 此地 ”、“ 回到當下 ”、“ 活在當下 ”、“ 安住在當下 ” 等這樣的話時,他們談論的不是當下,而是幻象中的一個狀態——我們用頭腦所切割下來幻象的一部分,被定義為 “ 真實、沒有幻象 ” 的幻象。

那不是真正的當下,那仍是頭腦的世界,一個幻象延續的片斷。

在真正的 “ 當下 ” 裡,沒有 “ 時間和空間 ” 的概念——沒有 “ 此時 ” 或 “ 此地 ” 這樣的念頭。

當下,不是一個孤島,不是不再與前後左右相連,而是整個世界、整個星球、整個宇宙。

當下與萬物沒有任何分離,當下以一個 “ 整體 ” 存在著,當下是裝滿豐富禮物的心、宇宙。

當下滿滿的,而非空空的,當下之外什麼也沒有。

當下,不是你生活著的地方,而是,當下就是你自己。

當我們說 “ 此時 ”、“ 此地 ” 時,那意味著我們是活在了一個有分離的世界,而這是幻象般的,不是真實的當下。

當下不存在於頭腦裡,當下存在於頭腦之外。

當下包裹著頭腦,而不是頭腦裡有一片巨大的空檔叫當下。

當下不是頭腦停止旋轉,而是真心面目呈現。

當下不在頭腦裡。

當我們存在於頭腦時,我們無法活在我們稱作的 “ 當下 ”。

只要我們還有一個 “ 此時 ”、“ 此地 ” 的概念存在,我們就不可能活在當下,因為 “ 當下 ”、“ 刹那 ” 時時在變,每當我們意識到一個 “ 此刻 ” 時,它立刻成為了過去;每當我們去覺知 “ 此地 ” 時,我們立即進入了妄念。

所以,當我們告訴自己要安住在 “ 此時 ”、“ 此地 ” 時,我們是做不到。

沒有人能活在那樣的當下,那樣的當下是想像的世界——夢中夢的世界,一個頭腦構造的時刻變易的世界。

當心清晰,沒有人需要回到當下,也沒有 “ 當下 ” 可回。

就連 “ 回到當下 ”、“ 活在當下 ” 這樣念頭的出現,也意味著我們沒有清醒,沒有覺悟。

為什麼這麼說呢?

除了當下,你能去往哪裡?

除了當下,你能活在何處?

不管我們有沒有覺悟,從沒有人真正離開過當下。

當下是我們唯一“ 在 ” 的地方,當下是我們唯一的著陸點,我們唯一的存在之處。

“ 當下 ” 如此廣大,“ 當下 ” 如此無邊,“ 當下 ” 如此穩定可靠……這讓認識它的人感到多麼安全和放心。

當下承托著一切,沒有任何排除和分離。

當下是圓滿和永恆本身。

真正的當下沒有 “ 出 ” 或 “ 入 ”,沒有 “ 來 ” 或 “ 回 ”。

那是一片你 “ 走不出 ”、“ 離不開 ”、“ 逃不掉 ” 心的世界。

當你活在這樣一種清淨之 “ 心 ” 時,“ 當下 ” 這個念頭,猶如一個 “ 泡泡 ” 湮沒在大海裡;從你的位置向外望去,向四周出發,你走不出真正的 “ 當下 ”。

你沒有 “ 當下 ” 的概念,你以 “ 當下 ” 而存在著。

你無邊無際,你浩瀚,你不可觸摸和摧毀。

當下沒有一個 “ 我 ” 在,我即是那 “ 整體 ”。

然而,當下沒有一個 “ 我 ” 時,真正的 “ 當下 ” 出現了;而每當你說 “ ‘ 我 ’ 活在當下 ” 時,你就失去了真正的當下。

什麼是真正的當下?

當下就是這樣:它是本性的寂靜,它是未曾改變過的涅槃,它是諸法所能周及到的若大法身,它是與虛空同等同量的覺地,它是諸佛的家園——寶明空海,三摩地,神通大光明藏,淨土,極樂世界……我們妙明真心本來的樣子!

在我看來,當下就是這個一個地方,除了這樣一個地方,沒有真正的當下存在。

當下有三個 “ 特點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如果你的 “ 當下 ” 是生滅的、變易的、增減的、垢染的、能壞的,那不是真正的當下——你以為的 “ 當下 ” 是頭腦的另一種 “ 聚焦 ”,或一種 “ 無記空 ” 的狀態。

那仍屬於夢。

人們通常以為 “ 當下 ” 是進入佛國的大門,實際上 “ 當下 ” 就是整個佛世界。

佛世界沒有大門,你一在就完全 “ 在 ” 那兒了。

有看一本書叫 “ 當下的力量 ”,不知裡面具體講了啥?

在我看來,當下是沒有力量的,當下吸收一切力量。

當下就像光明的黑洞一樣,它明顯,它吸收一切——它把一切安靜的、平穩地 “ 吸附 ” 在它世界的表面。

當下以 “ 無力 ” 存在著,但那無力是如此有力,它足可以摧毀一切、穩定一切、掌控一切。

聖者們也不是時刻生活,在那樣一種 “ 當下 ”,而是那樣的當下就是他們自身。

或許你無法理解這樣的當下,就是生命自身,但確實,它就是你。

當下就是 “ 本來面目 ”,是 “ 妙明真心 ” 自身,多麼真實準確的描述!

關於 “ 當下 ”,人們投射給它不同的故事。

但當下不是一個投射物,它不是一個被投射的物件,它是投射者及投射本身。

人們的心裡皆有各自不同版本,關於當下的故事,但當下不是任何一種故事——它在一切故事之外,它出離一切故事,它包含所有的故事。

我不知道,你們所理解的 “ 當下 ” 是什麼,但不要把時間或空間的概念帶入當下,或把當下帶入時間或空間裡。

當下和外境無關,當下不以外在作為參照。

不要把當下當作一筆財富去追求或當作一位朋友去挽留,因為那樣你就正在阻止自己 “ 成為 ” 當下——讓當下成為你。

當下不是一個要 “ 進入 ” 的狀態,而是一個要 “ 成為 ” 的本來。

回到本來,即回到當下。

還有:

如何對待生活中的 “ 提婆達多 ”?

提婆達多和釋尊悉達多是堂兄弟,這說明他們來自同一祖宗。

其 “ 祖 ”、其 “ 宗 ” 是誰?心…

世上的提婆達多,是來彰顯佛陀的,就像黑暗的存在,是為顯出光明的存在一樣。

提婆達多是考驗你的心量,同時也考驗你的智慧:無始以來,我們的心同時產下 “ 善 ” 和 “ 惡 ”,“ 善和惡 ” 存在於每一顆未經考察和淨化的心中。

所謂 “ 惡 ” 並不是真的惡,那只是困惑。

善和惡都來自於心,如果有真的惡存在,那麼,說明這心也是真的 “ 惡 ”,如果這心是真的惡,它怎麼又變出善的呢?

所以善和惡同樣不真,如同天上的烏雲與白雲一樣沒有實性。

提婆達多並不僅存於二千五百年前,他存在於現在;佛陀也並不僅存於二千五百年前,他就是現在的你。

經云,在無數無量劫前,提婆達多是佛的老師,這是真實的,我們都曾困惑過——正因為困惑,經過不停的修行,我們才來到了覺醒。

沒有困惑,哪來的覺醒呢?

覺醒以困惑為最初因誕生了它自己,所以,無量劫前,提婆達多是佛的老師是真實的。

直到今天提婆達多的存在,對佛也是一種警醒。

覺悟前,提婆達多是佛陀的老師;覺悟後,提婆達多對佛仍然有提醒作用。

善於修行的人,將提婆達多和佛放在同樣的位置,只是他們在學,如何像佛一樣,如何不像提婆達多一樣。

他們在向佛學習認識 “ 是 ”,在向提婆達多學習認識 “ 不是 ”。

一個修習正法的人,是不仇恨或詛咒提婆達多的,因為提婆達多和佛是同一祖宗,如果你仇恨或詛咒提婆達多,那麼也相當於你在罵佛。

因為它們是同一顆心。

所以修習正法的佛弟子,不仇恨提婆達多類,也不詛咒他們,只是在 “ 利用 ” 他們——警示自己不要向他們學習什麼。

提婆達多是困惑一類的人,他們是等待真正覺醒的一類人。

他們是 “ 識心 ” 上的大能力者,但還沒醒來站在 “ 覺心 ” 上,所以他們被自己的念頭所指揮,不能超越在諸妄念之上。

他們也知道,查念、觀心是修行的關鍵!

再來…

快樂的意義,不是做自己喜歡的事,而是去喜歡自己做的事!

生命無論發生什麼事,那都是唯一會發生的事。

我們所經歷的事,不可能,絕不可能以其它的方式發生,即使是最不重要的細節也不會。

並不存在「要是我當時做法不一樣…那麼結果就會不一樣。」

無論發生什麼事,那都是唯一會發生的,而且一定要那樣發生,才能讓我們學到經驗以便繼續前進。

生命中,我們經驗的每一種情境都是絕對完美的,即使它不符我們的理解!

人一生可以幹很多蠢事,但最蠢的一件事,就是忽視健康。

因為健康失去,你將少了很多時間,去體驗精彩的蠢事人生。

隨著年紀愈大,我們對情感、對友誼或對互助合作就愈不重視,重點成了什麼種族、什麼宗教和什麼國藉。

我們把最緊要的拋卻腦後,然後去在乎那些最微不足道的事情?

— 分享 —

關於佛家藏傳的化虹和道家羽化的現象,有的說法是羽化後能夠散聚自在,要渡化人時,聚念成形,就可以傳法於他選擇的傳人。

根據藏傳文獻,其實化虹也分不同品位的,最高的大遷轉身,如蓮花生大士或 Vimalamitra,一樣能隔代找傳人。

蓮花生就不說了,很多伏藏法都是他傳的。

Vimalamitra據傳說,還在五台山,每隔不知多久,就會變個化身出來投胎。

(好像是那些活佛名字中有Khyentse的,是他的化身)

但是,離開了信仰層次,佛家的這兩位祖師,和道家的一些祖師(老子、呂洞賓),化現給傳人看,是祖師主動顯神通,亦或是傳人自己自心顯現,是有待商權的。

保羅沒有見過耶穌,但,在耶穌死後卻看到祂顯靈了,這位沒見過耶穌肉身的保羅對基督信仰的詮釋,卻成為目前最主流的基督信仰。

這些顯靈到底是客觀還是主觀呢?

而且後代傳人說親見祖師的,很多只是他一個人看見。

花教的藏傳某祖師,還見到自己傳承的印度祖師,現出肉身來教導他一個月。

道家西派的一些祖師,說在某地遇過創辦人,但創辦人一生是沒有離開過自己家鄉的一個範圍。

這到底是創辦人顯神通?還是傳人夠神?

(西派的創辦人文獻中的口訣亦與後代傳承人的口訣有出入)

不過,講回來較現實的問題:藏傳的化虹現象,到了近代,還能看到(有留下頭髮指甲的小遷轉身),道家的羽化卻少聞。

但,藏傳的臨終身體縮小的現象,卻不只是藏傳才有。

禪宗和道家的都有。

昔日,二祖慧可初遇達摩大師,那是達摩大師的安心方法,上上根的安心方法。

今亦有一中下根的安心方法,那就是四念住(處)。

於四念住中,亦有一更加簡便通用的安心方法,那就是呼吸法。

呼吸,當心出生它便出生,當心死去它便死去。

心是呼吸一生走不出的家,呼吸是心一生離不開的伴侶。

人們對事物的執著,就是這心無根的標誌,是心想抓住點什麼的象徵。

關於這點,很多人是有體會的。

對於那些經常感到內心煩亂、空洞和無聊的人,該將心放在哪兒呢?

放在呼吸上!

當你感到煩悶,呼吸;當你感到空洞,呼吸;當你感到無聊,呼吸。

回到對呼吸的覺知和專注中,將心放在那兒。

就像以呼吸為坐椅,讓心放鬆、休息和安定在那裡一樣。

呼吸,呼吸,呼吸……當心感到飄忽、沒有目標、不安靜時,讓心回到呼吸,與呼吸重新呼吸。

呼吸——專注,呼吸——寧靜,呼吸——覺知。

如此專注覺知於呼吸,呼吸便能把你帶往清淨境界。

呼吸,給心安定;呼吸,給心清淨;呼吸,給心一個美麗的結局。

時刻將散亂的心放在呼吸上,以呼吸為歸依,可安凡夫不靜不淨的心。

此之,便是中下根人安心之法。

善用此法,得大利益;此法雖簡,是大道工具。

專注呼吸,是最簡便的安心之法之一。

每天進入深度睡眠,與從深度睡眠當中醒過來的二十四小時或更短的過程,是與死亡與投胎非常接近的生命現象,也是一種生命活動週期。

從醒覺進入深度睡眠,然後再進入夢境,最後從夢裡甦醒的三個過程,與死亡的三個階段十分相似:從一個鮮活的生命剛剛進入死亡,所有意識都停止活動的階段,對應於從醒覺進入深度睡眠的過程;從深度睡眠進入做夢的階段,對應於死後過了一段時間,靈魂從昏迷當中醒過來的階段。

這個時候,表面上肉體已經死亡,但實際上精神還沒有停止,所以中陰身完全可以感知到周圍的一切,甚至包括其他人的所做所言所思。

此時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看到家裡的人哭,才懷疑自己是不是已經死了。

從中陰身到找到下一個載體、肉體去投生,與從夢境當中甦醒,回到現實生活完全是一樣的。

但究竟怎麼從醒覺當中進入深度睡眠的,我們一般人感覺不到,更是無法描述。

但即使感覺不到,過程仍然存在。

在這個階段,眼耳鼻舌身五個感官已經停止工作了。

但我們的靈魂、意識不僅存在,而且都在工作。

— 波文 —

《金剛經》中最智慧的十句話,值得細品…

《金剛經》是佛教的重要經典,全稱為《金剛般若波羅經》。

是早期大乘佛教經典,也是最具影響力的經書之一!

1.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一切諸相都是虛妄不實的,不要執著於任何形象和境界,一切都會隨順而變。

如果能夠照見各種現象的空性,便是真正的悟到了佛性。

2.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切因緣聚合的現象、事物,都不是永恆的,就像夢幻泡,露水閃電一樣,隨瞬即逝,無常變化的。

3.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佛法,本具自持,明心見性,一旦覺悟,法也就不不再需要了,何況那些與佛法相背的非法呢?

4.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所謂的佛法,其本性並非實有,如果你有一個佛法的觀念存在,你已經著相了,佛法不一定在佛經上,世間皆是佛法……真正的佛不認為自己是佛,真正的聖人,不認為自己是聖人。

5.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該無任何執著的升起清凈心,真正的清凈心,不是有個光,有個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聲香味觸法。

真正的修行,應該隨時隨地無所住,坦坦然,物來則應,去則不留。

6.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如果菩薩在心中還有對自我的執著、對他人的執著、對眾生的執著、對生死的執著,那他就不是菩薩了。

7.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一切眾生的心都在變化中,像時間一樣,永遠不會停留,永遠把握不住,永遠是過去的……我們剛說一聲未來,它已經變成現在了,正說現在的時候,已經變成過去了。

8.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八萬四千法門,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參禪也好,修止觀也好,甚至於說修外道也好,以華嚴境界看來,都能成就。

真正的佛法是平等,無有高下的。

9.所作福德,不應貪著

對於所做的福報功德,不應因貪求而升起執取之心。

有好處,自己並不領受,而迴向給世界一切眾生,願這個世界一切眾生受這個好處,自己並不需要。

10.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眾生本具的如來本性,不停住於任何時間和空間而存在,離一切分別妄念,即是如來清凈本性。



心經講空,金剛經說無,都言智慧ㄛ!

呵呵呵…

















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