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9日 星期五

三八一?!


問:十法界,全都是虛幻,那麼佛法界呢?

也是嗎?

這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意思。

活在當下,但眼前也會成為虚妄。

所以師父活在空性裡。

只要是心所現象,全是世尊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這個意思嗎?

世尊和上師,卻用那麼長的時間,宣說這實相,用各種道理圍繞在這裡。

修錯了,就把自己搞的團團轉。

答:眾生都有一個佛性,又叫法身、真如等,名詞很多。

那才是眾生的實相,而實相是無相的,就是沒有形體,超乎人類所知的範圍。

你能知道、說話、做事、修行,充滿覺知,就是它在起作用。

因為無形,所以不會毀壞死亡;它本來就存在,所以叫無生,就是不生不滅之意。

而佛法就是教我們認識,這不生不滅的才是真我。

這色身會死,這想東想西的心隨著身體死也沒了。

只有法身在,你認識了,不必去輪迴借個身體生生死死,受各種苦。

那些都短暫、虛幻不實、苦的。

只有法身不滅存於法界中,擺脫對色身的依賴,那時你就真正的自由快樂了。

眾生愚癡,非抓住一個色身不可,所以有的投胎畜生,有的依附門板、掃帚、花、樹、石頭等,那些其實都屬餓鬼道,人不懂就拜樹神、花神、石頭公等。

無我,就是擺脫色身的我、腦子亂想的我,認知外在事物一切都無我。

只有朝無我去修,真正的我才能認知。

如想有個無形的我,又落入腦子的想,還是無法認知它。

所以放下一切,一切皆虛假,如此淨心、淨念,日久功夫到了,才有明心見性的可能。

人言三宗,謂 “ 禪、密、淨 ”。

何謂禪?何謂密?何謂淨?

什麼是修禪?什麼叫密宗?何處是淨土?

禪、密、淨者,覺也。

覺即是淨,淨即是禪,禪即是密。

禪是本來面目,密也是本來面目,淨土還是本來面目,直入本來面目叫修禪,不見、不知本來面目謂密宗,入住本來面目叫往生淨土。

覺中即淨土,覺時即坐禪,覺心即密宗。

於今,末法時期修佛,不言三宗,唯說一覺。

能知覺守覺用覺成覺者,眾應所知:
西方極樂世界不在死後,亦不在虛空八萬四千由旬外處。

西方極樂世界即是真心面目,見真心者見我如來,入一真者入西方極樂世界。

善知識:“ 往生 ” 者,實 “ 妄心 ” 息,而 “ 真心 ” 生也,且莫被錯誤的信念所誤導。

人說 “ 往生 ” 即等於 “ 死 ”,如同說 “ 涅槃 ” 即是 “ 死 ”一樣,同是誤解!

善知識,且莫輕視你的身體,且莫嘲笑它 “ 臭皮囊 ”、“ 試衣架 ”、“ 活屍體 ”!

看護它,如同看護佛像;照顧它,如同照顧愛子。

莫貴佛像而輕自身,愛他物而勝自體。

善知識,末法時期,佛法應入於本體,入於實際,且莫上旋入於頭腦也。

頭腦者,乾達婆城,慎入也。

問:“ 一切法無我或一切法無自性 ” 有人這樣理解,“ 比如水是由水分子組成,水分子是由原子組成,原子是由質子中子原子核組成,又可分為夸克子量子最後是光、空。

從這個意義上說是一切法皆是空性。”

如果這樣理解那麼與科學解釋不就一樣了嗎?

另外,“ 一切法無我或一切法無自性 ” 是解悟還是證境?

答:A由B、C、D組成,A不是BCD,A也不在BCD中,離開BCD也沒有A,BCD合起來也不是A。

如此遍尋BCD不見A,故說A 這種東西的自體並不存在(並不是說沒有A這種東西),如此來說A自性空,性空。

這樣說法是一種手段,並不是要你相信這手段是真理,也不是讓你執著A是空性就是對的,而是讓你向上一悟,再向上一悟。

於此處汝應生疑:“ A既然都沒有自體,沒有自體的東西,哪來的自體感或自我形象感呢?”

向上一悟:“ 哦,是心所生。”

再上向一悟:“ 那心又是從哪裡來的?”

如此觀心,最終得悟,是心也無。

如此,修行人便能滅了一切心,息了一切心。

滅了一切心、息了一切心後,才能如明鏡現物一樣顯出和達成,這才是如此觀法的目的。

如果你對空性的理解,僅停留在這樣的理性解析的推理上,這是解悟;如果你能夠由此向上一悟,再向上一悟,體會到 “ 一切心造,而心也無 ” 的境地,這是證境。

再問: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於是說 “ 我知道了,皆是虛妄,那麼我見到了如來,不用再修了 ”。

答:若沒有切實體會到 “人無我 ”,而只是在理性上理解了一切法空、一切無自性、一切虛妄,那麼,這樣的理解沒有多少意義。

而在這之前,還是要好好下一番功夫的好。

不但不僅要修,還要真修、實修!

若你切實體證到了人無我,這個時候沒有 “ 修 ” 和 “ 不修 ” 的概念了。

你不會再堅持說我 “ 修 ” 或 “ 不修 ”,如果那樣的話,那恰說明你還沒有體證到人無我,還需要修,還需要十分有為的修!

當你真正體證到人無我,你不會落在 “ 修 ” 的一邊,也不會落在 “ 不修 ” 的一邊,因為沒有著落的人。

一般情況下,認為我不需要再修了的人,還需要去修的;真正修證到了人無我的人,他不再在修或不修的問題上著意了。

修而不修,不修而修,是他們的真實情況。

這種於修不需言說、不可言說、不必言說的狀態,唯有真正體會到人無我的人才知。

借著遍存的真理載體,每位眾生看到的都是他業的化現!

和那實際理體有什麼關係?

若有人能借此領悟到:“ 哦,一切所見,皆是業現;一切能知,皆是妄知 ”,這開始有點覺醒的曙光;若有人由此明白:“ 實際理體,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 ”,他開始有些解脫的希望。

若是一味地見相是相,以為真實,解脫何有出期?

千生萬世,大無明人也。

見相非相,是諸佛教;實相無相,是諸佛說!

事相理相不二,不能理相是一回事,事相是另一回事。

於理見真相,於相見真理,即事即理,即理即事,佛家人也。

若有見相說為真實,事理二體,非佛子民。

如實而知!

向上一悟,修而不修,不修而修,事相、理相不二分!

不論風雨、忘掉時間、失去自我,像石頭般地禪座修行,這又是甚麼樣的領悟?

如果沒有遇見你,我現在會在哪裡?

就像:

新解 “ 三身四智八識 ” …

佛說三身四智八識,全說一顆心。

三身是何?

覺、心、念。

清淨法身是覺,圓滿報身是心,千百億化身是念頭。

四智指啥?

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

成所作智、妙觀察智是念用,平等性智是心用,大圓鏡智是覺用。

八識為何物?

前六識分別是 “ 眼、耳、鼻、舌、身、意 ” 識,第七識是心,第八識指覺。

第七識人們通常叫作 “ 末那識 ”,第八識為 “ 阿賴耶識 ”,說第八識是含藏識,含萬法諸種,實質是個誤解。

第八識能知不藏,此非含藏萬法,而是可知萬法。

含藏萬法的在第七識 “ 心 ”,它是圓滿報身,含諸法種,成就一切。

當知三身四智八識皆是言心,一心別名,別名一心,非言他物,毋容錯解。

清淨法身是覺,無染;圓滿報身是心,無缺;千百億化身是念,無住。

善知識,當知三物一體,性相不同,覺是心性,念是心用,心為法土,覺是法王,念是法界生眾。

解三物同與不同,可知諸佛言教,到處不迷。

六根之用,成所之能,故稱成所作智;第六意根,五門守人,心上明珠,妙觀一切,督察萬有,獨成妙觀察智;圓滿報身,內含虛空萬法,成善成惡,成此成彼,猶如海上跳波,雖波萬千,但波波平等,故報身之心,生諸萬念萬相,個個平等,具平等性智;清淨法身,能知萬物,不欠不缺,光照一切,故稱大圓鏡智。

八識言心。

前六,心作六用,第八是心性,其名為覺。

當知三身四智八識,皆言心爾,不是別物。

今修佛之人,當知覺、心、念三名,其三是一,皆指一心。

知覺是心性,念是心用,心是覺前大幻之主,生就千百億幻身,其曰為念。

一切眾生,三物相同,心念覺同歸一身,個個無別,只是知與不知。

清淨法身大圓鏡,圓滿報身性平等,百億化身成所用,意識妙觀一切呈,八識心田種萬法,各各收入皆幻景,善知勤修毋容迷,於諸見中開自性。

一切景光皆在自性,勤修催開自性花,諸佛妙理自然景,三身是四智八心識,一朝一明全都明。

修正法,覺與念上兩頭抓,修心做到一定時,心田遍地開慧花,三身四智不用學,到時開門自然知。

各各聽法,行深歸心,於覺念用意,法非修得,理非證得,全在一念悟得。

望善知識聞法持修,念上用功,覺上用意,早日悟得千佛家常。

還有…

在我看來,“ 教育 ” 是一種幻象。

我們以為我們的智慧是 “ 教育 ” 得來的,
如果一個人不受教育或受的教育差,他的智慧就會少。

而實際上並非完全如此,我們的一顆妙心,智慧本自具足,它只是因緣不同而現出的方面有異。

教育的結果要讓心清淨,要讓心回歸到本來;心越清淨,越回到本來,那智慧就越顯得具足。

符合道的教育應為人心做減法,而不是加法。

道的教育應 “ 抹 ” 去心靈上的塵埃——那些觀念、認為、深信,而不應該往我們的心堆積更多的——知識、信念、故事等。

我們的心越清淨,它就越能隨緣應現萬法——智慧;真正的智慧不是教育來的,而是本自具有的。

這點,對傳統的頭腦來說,似乎有點不可思議,但它卻是如此真實。

我們的 “ 如來藏性 ”(一切智慧的本源)是因緣而顯,不是因緣而生。

再來…

提醒男人若想學追女,千萬不要跟女人學。

這不只是過去的經驗,給了證明同樣的結論。

女人不是有意要誤導男人,她們是情不自禁的。

不過,有時候女人也會不小心誤導了女人。

其實啊,『我是單身』的信號,不一定會讓人卻步。

它往往還是讓男人覺得有點『時不予我』缺陷美的浪漫。

無障礙對比有障礙的美色,往往是微帶不倫的後者是最激最美的。

這就是男性荷爾蒙的作怪。

那麼男人如何追女人呢?

其實,撇開熱戀期,有男朋友的女生是更容易追的。

至於男人要怎樣追女,你最好是跟從無數失敗中修成正果的男人學?

談談男女平權後,形成根本的問題:

夫貴而妻榮,自古只有旺夫之說,沒有旺婦之言。

傻女人:盯著男人的缺點,老是生氣;

好女人:欣賞男人的優點,很是開心。

傻女人:貶男人——其實貶老公就是貶自己;

好女人:讚男人——其實誇男人便是炫自己!

傻女人:不分場合與男人吵,讓男人丟臉;

好女人:在外給足男人面子,私下裡交流。

傻女人:對娘家人關愛有加,對婆家人冷若冰霜;

好女人:對婆家人關愛有加,感動夫婿關愛娘家人。

傻女人:不停地嘮叨那些陳年舊事;

好女人:與男人一起憧憬美好未來。

傻女人:抓住男人過錯不放,以為自己看透了男人的本質;

好女人:總會設法包容男人,把男人比作永遠長不大的孩子。

傻女人:過於強調自我;

好女人:善於寄託依靠。

傻女人:帶給男人壓抑和壓力;

好女人:帶給男人激情和動力。

傻女人:讓男人在她淚水中失敗;

好女人:讓男人在她笑容中成功!

老一輩的也說過:

老婆發脾氣越多,丈夫就會越衰,老婆越溫柔如水,丈夫就會越旺。

在傳統文化認為,女人是水做的,而水為財,是故,女人天生就是有財命。

這裡的女人,是指所有的女人,而不是個別的女人。

而男的財,只是掩藏在五行裡的水中,這個水,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所以,男人需要一個女人來旺自己,才可以立業,所以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總有一個為之奉獻的女人。

— 分享 —

老禪師問小和尚:「如果你前進一步是死,後退一步則亡,你該怎麼辦?」

小和尚毫不猶豫地說:「我往旁邊去」。

天無絕人之路,人生路上遭遇進退兩難的境況時,換個角度思考,也許就會明白:路的兩旁還是路。

— 波文 —

「其實,沒有那麼多對不起。」

有些時候說對不起,並不是為了取得原諒,而是想要避開衝突。

如果對不起後,事情不會再發生,這世界就不會有那麼多對不起的事了。

我們需要面對的是問題本身,不要再用對不起來避開問題。

因為,這樣其實你對不起的是自己的人生。

在求學過程中,你發現同班同學中,有些就是比較優秀、比較厲害,在他們的眼中,你雖然不至於是個「笨蛋」,但可能是個「平凡人」,或各式各樣從來沒想過會被用在自己身上的形容詞。

我也是這樣走過來的。當時的我急了、生氣了。

但是我也領悟了!

有時,不是孩子,不願表達內心感受,而是身邊的人未有承載孩子淚水、憤怒和恐懼等情感的心靈空間。

( 老媽子逢人必講,中小學時期下課後回到家,我都不會主動跟他們大人說話,只會躲在房間!
而生活中…老頭子,只會一味的罵我—自閉、傻子、頭腦有問題、長毛臉{在某些族群是罵人為畜牲},然後他們都讓我一直以為;我是不乖、不被愛、不好的孩子?
因為,他們都漠視的用冷暴力跟聽障者溝通?!)

漸漸的在成長中,也慢慢學習了,要收起真實的情感。

弱者,不一定是最需要幫忙的人。

埋怨人家有能力卻不肯幫你的人,才是徹徹底底的弱者。

要成為強者的基本認知是:全世界沒有人是義務要幫你。

難道,連皈依佛教,也算是逃避現實的一種方式嗎?


















來源:網路…

2016年7月27日 星期三

轉經或被經轉?


人要是沒錢;還不如當鬼,湯要沒放鹽;還不如喝水。

人在江湖飄,你會慢慢發現,一顆好心,不如一張利嘴,好心永遠比不過好嘴。

現在的社會,現在的人,誰虛偽,誰就高人一等,誰真誠,誰變傻瓜一個。

你聰明,會有人說你心機重;你努力,會有人說你運氣好;你天生樂觀,會有人說你虛情假意。

日子,酸甜苦辣;生活,柴米油鹽;相處,喜怒哀樂;感情,是一直都不會改變的!

人活著,總是禍福相依。

人活著,不求問心無愧,至少要無愧於心。

總是覺得時間不夠。

那是一種「壓迫感」,說不上來。

讓你太忙太累,時間不夠用的罪魁禍首,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還有…

每個沒有質疑過自己信念的人,都像海水中的浪花一般。

看起來我們都在過著 “ 自己的 ” 生活,其實根本沒有 “ 自己 ”;我們都在過著 “ 他人的 ” 生活——只要你還相信和他人一樣的信念,你就沒在過自己的生活。

除非你學習運用正念生活,除非你已成佛,否則,一個人從來沒有過上 “ 生命 ” 的生活,而只過著 “ 業 ” 的生活。

只要你的信念系統不變,只要你所相信的東西還一樣,那麼,你就不可能掌控你的命運!

也許一時你認為自己是生命的主人,但那是在夢中才存在的。

遲早你有夢醒來的時候,發現自己一直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而悲苦。

如果你們時常,會有所謂的 " 悲嘆 ",這就是了!

我們該怎樣改變自己的命運或業力之流?

首先質疑你的信念系統,其次活出你新的信念系統。

身體是活著的 “ 藉口 ”,是意識存在的顯示和工具,它是怎樣的,從究竟上來說,一點都影響不到心。

我們的身體就像陽光中飄浮的一顆塵埃,它只不過顯示了光的存在。

我們認為身體是我們痛苦的因,其實身體自始至終都不痛苦,從開始到結束,都是進入錯覺的心在自己痛苦——借著身體的原因。

有人認為,有一雙眼睛像X光,或能看到天國景象的眼,就是天眼?

事實上,我所理解的天眼並不是這樣,天眼,只不過是一顆心眼——心的妙明覺知。

在我看來,凡是能得知自心妙明覺知的人,五眼的最高神通都獲得了。

不能看見自心的形貌,而看到其它的人,皆得到的是一顆幻眼,而不是天眼。

有些修行人很重視自己的眼,其實佛陀說過,能看見一切的是心,不是眼。

還有:

無常充斥世間,在任何事上,誰要期待既定的結果,就痛苦……

智者瞭解這點,所以他對一切沒有要求,他只是反應與反映,他永遠活在此時此地的當下。

他不抓住過去,不翹首盼望未來,不執著現在,只是像一棵樹被風吹過。

智者跟隨無常流動,就像風箏跟隨風飄飛,就像隨著水而流動的沙。

他無法執著某事,因為心念無法停住不動;他無法保持苦,因為無常的因緣無法保持它自己。

智者沒有心,在他面前唯物,只是存在。

智者若盲,他只看到眼前的;智者若聾,他只聽見內心的;他似乎心智不健全的,像個嬰兒。

無苦的生活似乎是這樣:不堅持自我,不樹立觀念;不駕馭變化,不控制事物;若聾若盲,至柔至弱,猶如嬰兒。

按規律辦事的人無苦,實事求是的人無苦,清醒和理智的人無苦,熱愛現實的人無苦!

再來:

南傳佛教或稱原始佛教,無非三法印、四聖諦、五蘊、六入、七覺支、八正道、十二因緣、十八界,講得是一個空性,所以佛及諸聖弟子悟入而涅槃。

大乘經典,將其精義點明而造般若,也是空性智慧,悟者明心見性,開悟而至成就。

密教成就的祖師,也是藉由悟到空性,明心見性才成就,造論造冊,無非闡述其所知所悟開曉後人。

如此經典累牘浩瀚如海,實則提綱挈領只一空性智慧。

心經一個空字,金剛經一個無字,悟則一經通萬經皆通,不悟則處處滯礙難懂,最多如鸚鵡學舌。

泰國佛使尊者說:經典如不違背三法印,即使不是佛親口說,也是佛經。

如違背三法印,即使寫著如是我聞,也不是佛經。

所以他也看六祖壇經。

印順導師說:如悟到空性,自然具足大悲心。

誠是過來人印證之語。

諸君吃飯不必吃盡天下米麵菜餚即能飽。

佛說佛典如森林的落葉,所需者只如掌中所握。

只要稍有佛教史概念的人,即知違背三法印的經典是怎麼回事。

佛使尊者說南傳的大藏經,只有百分之四十可看。

北傳就更不用提了。

學佛諸君不就為離苦解脫而來嗎?

還是此世無法住黃金屋而寄望來世呢?

還為佛法浩瀚如海而犯愁嗎?

為佛典如山而不知下手處嗎?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不是佛法,是做人的根本,所以諸宗教都在提倡。

自淨其意才是佛教的精髓,而淨意即空性,悟者即明心見性,悟後淨習氣,即與諸佛平起平坐矣。

— 分享 —

這個《認清附佛外道》,現在還在談 “ 認清 ” 喔?

應該是 “ 掃也掃不清 ” 的拖延結果!

就像是大選時,在城市區積極拉票,鄉下信徒,繼續往金錢、權利的靠攏,都是找已經認同自己思想的支持者,那有啥意思咧?

我們所眷戀的,其實就是「活在當下」的悠哉。

— 波文 —

被認為是所謂 “ 命運 ” 的一切事物,都是我們通過自己的無明製造的。

佛教徒不會同意,是某個人或某種超自然的因設計了命運,並且在很早以前就事先確定了結果。

事實上,你有能力去擁有你想要的那種命運,取決於你自己。

所以可以說,因緣既是自由意志又是命運,但是在這裡,命運應該理解為某些我們以前創造的因緣的結果,而不是被我們控制之外的力量所提前決定的。

無明的持續的習性看上去無處不在,感覺幾乎像是命運,但事實上並不是。

我們感覺那是命運,只因我們擁有某些習性已經很長時間。

事實上,被認為是所謂 “ 命運 ” 的一切事物,都是我們通過自己的無明製造的。

然後我們忘記自己創造了它,很久以後,我們認為它是不知怎麼就隨意發生的 “ 命運 ”,對此我們不會受到責備,也不需要擔負責任。

這個世界看上去千頭萬緒、混亂無章,充滿不可思議的巧合和令人費解的衝動,但其實每個人都被業力牽引,各自造作因緣,各自感受苦樂的果報,不會有錯漏。

從小就常聽大人們問說:[ 你為什麼不像隔壁鄰居家的誰,像他們那樣……?!]

但是,在我心中都會問:為什麼?

我要像,他們認為的那個誰?

我就是我自己啊!為什麼要像別人咧?

現在年紀大了一點,終於明白人生必須自己負責,別人的意見參考就好。

有些決定不見得會被其他人明白,但做出對得起自己的成績更重要。

現在的我依然想表達,世界有太多雜音,你可以傾聽,但記得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做出選擇、勇往直前,不要被雜音淹沒而後悔。
  
生活不是看別人怎麼過,而是看你自己想怎麼過。
  
就好像我愛看卡通,不代表我是個壞孩子;有時候我不講話,不是故作清高,只是不習慣跟不熟的人互動。

如…

我從小告訴自己,不要像爸媽,但結了婚,我卻和父母一樣?!

為什麼我們那麼相愛,卻爭吵不斷?

是個性不合?

還是價值觀的差異?

原來,我們都內化父母的相處模式,複製了父母的婚姻。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模樣,沒必要去跟別人比。

因為你的堅持和努力,無需任何人來證明。

做你說過的,說你能做的。
Do what you say,say what you do…

所以…再見,別人家的孩子!
















來源:網路…

2016年7月24日 星期日

續上篇


背塵合覺的修行…

覺知身體的感受和覺知念頭是平等的,任何覺知之前的物件都叫作 “ 前塵 ”;不管 “ 前塵 ” 是什麼,它們都平等無二,無分無別。

真正的覺知是不關注它面前的物件,而關注覺知它自身;任何時候覺知都永遠 “ 指回 ” 它自身,這就是經中所述 “ 背塵合覺 ” 的意思。

把覺知的重點放在所覺的對象上,就創造了一個 “ 二元 ” 的世界;這樣的覺知或觀察就是一種 “ 戰鬥 ”,不管你是否保持和平、理不理情緒或念頭。

只有將覺知的物件放回 “ 覺 ” 自身,然後消弭覺與所覺的假象,體知唯一覺存在時,覺知真正的目的才能達到——消弭 “ 妄覺 ” 和了悟 “ 本來 ”。

菩薩順行,如來逆流——在現實生活中要想過得愉快,你必須隨順外境;而要想認識自己的本來,則須逆著外境向裡來。

這是修行者的生活原則和方向性問題。

受蘊的升起,不是根塵相觸的結果;而是,人人五蘊皆從如來藏中升起。

根塵相觸只是一個 “ 藉口 ”,一切受想不是根塵所生,而是藉根塵由如來藏所現。

苦的產生是 “ 內塵 ” 對抗 “ 外塵 ”,即念頭排斥現前之境的結果。

這就是妄心和妄力的形成,是幻化,也是苦的本質和成因。

修行透過觀察心前之塵,然後了知一切前塵皆虛妄不實,從而認識到五蘊皆空,是可以的;但這對於認識我們的本來面目有點 “ 繞  ” 路。

這就好像我們為了認識自家的房子,而有意跑到屋外看一看自己的房子而作出判斷一樣。

實際上,你完全可以坐在屋裡就認識到它。

一切指向外塵而求覺悟的方法,都是跑到房子外面看一看房子而認出 “ 這是我家 ” 的方法;而一切反觀覺性的方法,則是坐在自家的房子裡,不用出來而認出 “ 這是我家 ” 的方法。

有人 “ 反觀自性 ” 不得要領,不如有一個 “ 可見的 ”、“ 搖動的 ” 外塵來觀察更容易,那麼,就選擇這種觀法。

有人將朝內觀察 “ 念頭 ”、觀察 “ 身受 ” 等稱作 “ 內觀 ”;在我看來,唯有你 “ 反觀自性 ” 時才能真正叫作 “ 內觀 ”。

即使你觀察的是 “ 念頭 ”、“ 身受 ” 等這類的看起來是 “ 內在的 ” 事物,其實也只是 “ 外觀 ”。

一切觀察覺前之 “ 前塵 ” 的觀察都是 “ 外觀 ”;覺知只有不斷地離開它所觀的物件而永遠指回它自身時才能算作 “ 內觀 ”。

當覺知觀察它自身時,所覺和能覺立刻同時化為 “ 前塵 ”;而此時,覺知必須再次離開 “ 前塵 ” 而指歸它自身……

如此不斷地離開、離開、離開,而那個永不能離的,即是本覺,也稱真覺。

真覺就是觀本身。

回到本來,六根消隱,唯使一心。

以本覺而獨存。

回頭再觀十方界,前塵歷歷分明盡。

一切色聲香味觸法,應時生,應時滅,空空淨淨無窒礙。

到時方歎曰:天地萬象現無常,如如不動是一真。

就像…

據我所知,覺是 “ 無為的 ”,覺安靜的做它自己,它從沒離開它的本位。

你試圖用覺 “ 涉彼世間 ” 來干預其它,我想這一定不是覺!

那修習動中禪是要治病的嗎?

以我理解,動中禪的目的不是為了治病,當然也可以說,它是為了治大病——生死大病。

在我看來,訓練覺知僅是一種 “ 明心見性 ” 的途徑。

它像一把鑰匙,為打開你的本來而行動。

它有用嗎?

它似乎有用。

因為它能醫好你的頭痛?

嗯,也許你進入了一個錯覺:練習動中禪,我的頭痛好了……

動中禪治好了我的偏頭痛。

但,是動中禪讓你的頭痛好的,還是別的什麼?

如果你不想探索,你可以告訴自己:“ 管它呢,反正我的頭痛減輕了,非常棒!”

我想告訴你的是,不是動中禪讓你的偏頭痛好了,是靜心——練習動中禪的副現象,讓你的頭痛有所改觀;治療偏頭痛也不是動中禪的主要作用,是它的 “ 副作用 ”。

從大性上來說,偏頭痛是火大擾風大,風大擾水大,水大擾地,地水火風旋令見聞覺知,令你升起 “ 偏頭痛 ” 覺識。

一切疾病不離四大和合,因緣和合妄生,因緣別離妄死。

於四大五蘊中,火大對想,風大對行,水大對受,地大對應物質的身體。

所以修習中澄心正想,可斷初因。

當然,“ 地、水、火、風 ” 四大緣,觸及了哪一種,病勢都會有所變化。

澄心就是息處,正想就是覺知、觀照等。

到一個地方去有很多路,改變一種狀態有很多方法。

一切事物是個因緣和合,只要變了其中的一個因或一個緣,總的情況就會變。

這就是為什麼只要我們心智開放,我們就不會被一種局面或事態困死的原因。

所以,如果你要問我,解決一個事情該怎麼辦?

方法方式太多了。

我們的頭腦有多開放,心就有多少智慧供應於它;頭腦從心中提取多少智慧,它就有多少種解決自己困難的辦法!

我不明白,你練動中禪的目的是什麼和具體怎麼做的!

在覺知訓練中,不要被任何眼睛所吸引。

覺知像是一種掃描,掃描一切,但把重點放回掃描者本身。

回到覺知本身是 “ 止 ”,即使它在動它還是 “ 止 ”,這就是我們修心的皈依處。

動中禪的手勢只是個形式,你把重點放在了哪裡?

一切觀照只是個形式,你把重點放在了何處?

修行是個體會與了悟的過程,有時用一整頁的文字描述一個方法,但有時只要你抓住其中一句話、一個比喻,甚至一個詞,深入體會它,你就會得到要領或有大收穫。

所以,關於如何覺知,你也可去抓我文章中的一句話、一個詞或某一個比喻——那碰觸了你心靈、點燃了你心靈火花的東西,去深思,去冥想,去體會,從而有所收穫。

你對覺知的訓練可以更 “ 放開點 ”。

不必局限於某一處、某一個或某焦點上,甚至不必局限於覺知它自身。

總之,覺悟是個啟動心智的工作,你越靈活,越放鬆,覺悟發生的時間越快、越容易。

它的自由度更大。

所以,在一切修行中——包括覺知的練習,要儘量柔軟而放鬆,而不是僵固而機械化;要儘量貼著心滑翔,而不是在頭腦裡散步。

你若問我…你的病痛靠修行㑹不會好?

老實說,我無法告訴你——答案只有疾病它本身知道。

我想告訴你的是,你不必關心病,你只需要關心你。

只要不把 “ 病 ” 和 “ 你 ” 扯在一起,似乎就沒有一個 “ 有病的你 ”。

所以,對於修行人,當疾病來到你的色體上,你仍然要重點關注 “ 你 ”,而不是 “ 病 ”。
如果你關心 “ 病 ” 超過了 “ 你 ”,那麼你將本末顛倒了。

所以,當你得病,不要上了 “ 疾病 ” 的當!

任何吸引你眼球或注意力的,都是令你顛倒夢想的因,要留心!

還有:

再說一下 “ 法喜 ” 的事。

法喜是修行的副產品,不應把追求它當作目標。

法喜是妄心的微笑,它像一張魔鬼蠱惑人的笑臉,不要看到笑臉就打招呼、熱愛或追隨那微笑的人。

這很可能是陷阱。

法喜來自深度的妄心入定,或頭腦以為它開悟的錯覺……這些都是 “ 別外生枝,別枝生花 ”,千萬不要被它所吸引。

注意!我這麼說並不是否定它,有時候它也很有用。

比如,“ 法喜 ” 或 “ 禪食  ”可以對一些疾病有幫助。

法喜或禪食有時可以像藥,它可治療你的色體疾病,如果它到來,它確實對色體回到它自身的道有所幫助。

如果打算讓法喜或禪食為我所用,那麼,我們就不應該有意避開 “ 魔鬼的笑臉 ” 了,應該引它發笑。

如果要讓魔鬼來幫我們處理疾病——它自己犯下的事,我們該如何引誘它笑呢?

也就是說,我們該如何令法喜或禪悅升起?

這個問題要在 “ 識心 ” 上大做文章了。

“ 深入觀想 ”——在識心上向外來,“ 深度入定 ”——在識心上向內去,可以把法喜或禪悅引誘出來。

引魔鬼微笑就得用魔鬼的招兒。

但我不提倡這樣做,因為這對真正的解決問題,是 “小打小鬧 ”,是 “ 延誤時間 ”,是在 “ 非重點處 ” 用功夫。

對於獲得正等正覺——“ 對一切疾病真正的治療 ”——是 “ 旁門左道 ”。

所以我不鼓勵……

法喜有沒有,跟你純淨的程度有關,當然,也跟干擾你純淨的妄念有關。

在修行中,法喜不法喜……,安你的心,讓它來找你吧。

如果它來找你,很好;如果它一直不來,也很好。

反正有它沒它,“ 你 ”一直過得好好的,不是嗎?

你認出那個純粹的 “ 你 ”,讓一切修行、一切故事,“ 化繁為簡 ”!

你能找到那個純粹的 “ 你 ” 嗎?

找到,在那個時刻,一切幻象自然 “ 脫落 ”。

若你能安住在其上,不遭磨事!

那你修行的重點是找那個純粹的 “ 你 ”,幻象脫落是認出並成為它的 “ 副作用 ”、“ 副產品 ”。

你能認出本來的你嗎?

“ 成為 ” 本來的你,讓一切升起的歸位,讓一切隱藏的顯露,你就是道,讓道就在眼前!

我們就像住在黃金身體上的乞丐,因為沒有發現它而感受貧窮。

當我們發現內心的光明寶藏時,就能瞬間變成精神世界的富翁。

再來…

某次忽然之間來一個念頭:提到成就,會帶來男性荷爾蒙睾酮素的提升,而睾酮素的提升會附帶著性慾、侵略性。

所以明顯的是男人有資源上的成就時,可能會有小三或荒淫的現象。

甚至是隨著更有成就、睾酮素更高時,自己的脾氣更暴躁了。

但,不要以為可以倒果為因的去荒淫玩女人,或刻意的脾氣暴躁,你就會很成功。

就好像有錢人會擁有地產和股票,但擁有地產和股票的人卻不一定是有錢人。

這個世界更多喜歡玩女人和脾氣暴躁的人,就只是單純的好色和臭脾氣。

換句話說,男人擁有成就後,佛家所講的貪念和嗔念是有機會增加的。

對道德家來說,這是麻煩!

對善用權謀人來講,這是燃料?

物質主義的遊戲,永遠無法真正地根除不安全感。

這可能有點難以理解,因為不知為何我們有種盲目的概念——有錢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

表面上看,這或許暫時看上去是真的,但是如果你太過屈從於物質的誘惑,意味著你的信心是建立在不確定的、隨時可能變化的事物之上。

— 波文 —

我們都被道德觀 [ 綁架 ]了!

我時常告訴自己,這個世上沒有人應該幫你,也沒有什麼事情是理所當然。

" Listen to myheart "( 聽從自己的內心 ),不為別人而活;可以改變,不被別人的眼光和言行所左右,活出真實的自己。

當然,我們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可以儘力給別人提供幫助,但是不應該被道德綁架自己的人生。

喬布斯的這段話一度被譽為經典,送給各位:不要讓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隨自己的心靈和直覺,只有自己的心靈和直覺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實想法……

這是你的生活,你擁有絕對的自主權來決定如何生活,不要被其他人的所作所為制約。

如果你一直認為自己應該被 " 慈善( 慈愛善待 ) ",那建議你去當乞丐要飯唄!

當我們心中裝滿成見、標準偏差、背負著框架的時候,就已經不是自己了!

人的觀念、習慣,沒有什麼不能改變的,關鍵在於 " 角度 " !

這句不算狠...

人生在世不算多,不要浪費力氣在無謂的人、事、物上!

建議一定要想辦法轉念…











來源:網路…

2016年7月22日 星期五

種性


鏡花水月,生即無生…

清淨本然,如何忽生貪、嗔、癡、慢、疑?

就像:

夜晚睡覺,躺在床上,你是怎樣忽然睡著的?

清晨黎明,於睡夢中或無夢時,你是怎樣忽然醒來的?

鏡子是怎樣忽然生出鏡像的?

江水是怎樣忽然印出月影的?

鏡子裡的像,是鏡子從內而生?

是有像從外飛入?

是物所生?

是鏡所生?

是空生?

是鏡與物和合而生?

是有是無也?

水中的映月,是湖從內而生?

是月從外飛入?

是水所生?

是真月生?

是空生?

是水月和合而生?

是真是假也?

貪嗔癡慢疑之於人心,亦復如是。

( 這些…我不知道問了大家幾多年?)

若能知鏡花水月是何物,則能明白妙明菩提心中,諸貪、嗔、癡、慢、疑是何物,如是則能明白一切諸法是何物。

若能明白一切諸法是何物,則知生即不生。

若能明白不生,則能生不為慮,滅不動情,如是則能生滅來去,不損半點妙明菩提心鏡。

本住法界不可思,本位真人不可議,凡所思議者,諸幻化相也。

相生相滅,不關實際。

實際不移,失有何恐,去有何怖?

那該是醬問唄!

清淨本然,如何忽生山河大地?

此正是諸修行人該用心之處也!

若想參究生,應先參究所生。

若能真知所生,則知生即無生。

若知無生,大事了畢,天下太平。

山河大地相來去,鏡花水月妙菩提。

清淨本然直下用,任它貪嗔癡慢疑。

迷惑之處將大悟,疑心之所生菩提。

還有…

慢慢修行自清晰。

向內走,不必計快計慢;問己要,無須算多算少。

大迷大悟,大疑大智。

法諸實相,萬世佛理,且等你擷取。

如靜坐時,心要安在那一點?

平常則安在覺性上,見聞覺知,都是如此。

不過這覺性可能每人感知不同。

明心見性者的覺性即佛性,未達者可能在意識心。

若入意識心,則長期修此效果不大。

最好能按次第逐漸上去,比較無此困擾。

祖師之所以會有整套的修法,因祖師也是凡夫,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凡夫有那些習氣、弊病都知道,如何降伏無始劫來的習氣?

消除累積的業障?

他們經過歷代祖師的,摸索研究教導而孕育出的方法,變成人人皆可行之的一套系統。

其實很多道理都很簡單,但是在當下,常常看不透?

再來…

請大家想一想,我講了多少個證悟的參考。

第一個,就是打坐時自己的感受,這是最關鍵的。

第二個,是出座以後對外境有沒有一種不造作的,自然而然的虛幻無實的感覺。

第三個,是對出離心、菩提心的增長,煩惱的減少有沒有作用。

如果有的話,就可以算得上是證悟空性了。

不過,這種證悟空性只是最基礎的境界。

— 分享 —

問:有人在學佛的過程中,不聞思學習,只知道一遍遍悶頭做功課,更不顧及家裡不信佛人的感受,由此給家人帶來很大煩惱,這樣 “ 用功 ” 學佛的行為,我們該如何看待?

答:別人認真做功課,我們當然應該隨喜。

修行是很個人的事,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修行的具體路徑也會不同。

雖然多數人都會經歷聞、思、進而實修這樣一個過程,但也有一些人由於往昔的因緣,這一世顯現上沒有經過多少聞思,便直接進入實修,也能有很好的修持效果。

有的人博聞強記,聞思的範圍很寬;有的人一門深入,主要聞思自己專修的那個法。

這兩種情況,只要是能把學到的融入自相續,都很好。

所以我們沒有神通的人,最好不要隨意評判別人。

關注自己的修行就好了,仔細檢點自己的身語意,努力只在自己身上找錯,不談他人的是與非。

至於如何與家裡不信佛的人相處,也是要視具體情況而論的。

有的家人本身煩惱比較重,你信佛,他不高興;你不信佛,他照樣不高興。

一味地遷就、迎合可能並不是最好的辦法,但也不能不考慮家人的感受。

怎麼去平衡呢?

根據我的觀察,家庭成員之間缺少較為親密的情感和精神層面的交流,是很多問題和矛盾的根源。

家人若反對你學佛,並不一定是因為他不贊成佛法,很有可能他只是怕本來跟你交流就不多,你若再學佛而他不學佛,以後能一起談的話、一起做的事就更少了。

一些學佛者與家人間的矛盾,其實不是學佛與不學佛的矛盾,也談不上信仰和價值觀的衝突,主要是親人之間缺少正常健康的交流。

如果你明白,你看到的顯現;是由於你所戴的有色眼鏡,別人看到的顯現;是由於別人所戴的有色眼鏡,大家都沒有看到事物的真正面目,那麼你的生活就會更和諧。

不幸的是,大部份的眾生;都不明白每個人都戴著有色眼鏡,因此他們對自己所看到的都很認真,結果是,大家捲進了各種的衝突中!

大乘佛性的障礙…

《大乘莊嚴經論》中說:

應知菩薩性,略說有四失:習惑與惡友,貧窮屬他故。

佛教不是禁慾主義,只是要求佛教徒,在生活上不要墮二邊:

第一,要學會在物質上安於現狀,盡量過簡單的生活。

第二,如果對物質生活沒有太多執著,但因前世福報,此生不需要付出太多代價,也能擁有優裕的條件,佛是不排斥的。

佛沒有要求,佛教徒一定要過艱苦的日子。

如果日常溫飽沒解決的條件下,就不一定要求完全具備。

佛性也有四種障礙,如果有了這些障礙,我們的佛性就很難成熟、覺醒,佛性也無法起作用。

所以要設法遣除這四個障礙。

第一,習惑,串習煩惱

從無始以來到現在,我們已經讓煩惱長期串習、生長,到現在也沒法控製,只能讓它們隨心所欲地發展。

雖然在沒有發菩提心,沒有證悟空性之前,不可能徹底斷除這些煩惱,但要設法去控製這些煩惱。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對煩惱的界定,是不一樣的。

第二,結交惡友

不管惡友是誰,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即使是不能不打交道的父母親友,在信仰和修行上,也要有自己的立場。

如果能感染對方學佛,那是最好;實在不行,也要設法回避,也包括一些看似善意的朋友。

第三,貧窮,窮苦潦倒

對大多數人來說,假如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整日只能為生活操持,掙錢就成了頭等大事,根本談不上修行,也沒時間發菩提心了。

第四,屬他,無自由者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年代,雖然很多人自以為了不起,實際上個個都在為了生活而匆匆忙忙,奔波勞碌一輩子,生活的樂趣都被忙碌帶走了。

所以,在物質生活上,要知足少欲,多給自己一點自由,不要因競爭攀比而讓欲望隨心所欲地無限膨脹,從而失去自由。

自由的人無論在哪裏,都感覺輕鬆舒服;如果沒有自由,即使住別墅、開洋車,也體會不到幸福。

佛教徒從來就不相信什麼命中注定的說法,我們認為,所有的東西都是因緣和合,都是可以改變的。

如果一切都是定數,都不可更改,那又何必修行、何必學佛呢?

學佛的目的,不就是為了改變命運嗎?

因此,為了打破這些觀念,為了超越這些因緣,我們就必須修行。









來源:網路…




2016年7月18日 星期一

寬 心


電影人史蒂芬史匹柏,花了37年才把哈佛念完,他就是傾聽自己的聲音,而不是父母、老師或朋友。

畢業後選擇做的事,對我們來就像形塑電影裡的角色,「起初,心裡的聲音很小,幾乎聽不見,很難被注意到,就像國中時代的我。

但當我開始放更多注意力,我的直覺就啟動了。

直覺和理性的聲音不同,卻同時運作。

差異在於,理智會大聲喊『你應該去做…』,而直覺會悄悄告訴你『你能做什麼』,這時候請你傾聽『你能做什麼』,那才是最能形塑你的角色的聲音。」

「但請誠實面對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喜惡,以及讓你們生氣、害怕難過,以及讓你受到啟發感到愉悅的事。

那種感覺叫做直覺,忽略它們,後果自負。」

就像…

一切過不去的心情,睡一覺就好;被人在乎,就用誠心來珍惜;有人討厭,就離他遠一點。

忍耐久了,就發一次脾氣;壓抑多了,就大哭一場。

看別人的眼色,不如做自己的本色;小心翼翼的撐著,不如大大咧咧的活著。

人就這一輩子,別太對不起自己!

人活著,沒必要凡事都爭個明白。

爭贏了,親情沒了;爭贏了,感情淡了;爭贏了,情義沒了。

爭的是理,輸的是情,傷的是自己。

黑是黑,白是白,讓時間去證明。

生活中、工作中,遇到不順的事,對自己說一聲:今天會過去,明天會到來,新的一天會開始。

心簡單,世界就簡單,幸福才會生長;心自由,生活就自由,到哪都有快樂。

別把他人的善良當軟弱,那是一種大度;別把他人的寬容當懦弱,那是一種慈悲。

好脾氣的人,不輕易發火,不代表不會發火;性子淡定的人,只是裝糊塗,不代表沒有底線。

給自己留點空白,會使心靈更暢快地呼吸,凡事,留一點空白,這是人生的真理;生活的智慧。

人生,就像一杯茶,滿也好,少也好,爭個什麼!

濃也好,淡也好,自有味道;急也好,緩也好,那又如何?

暖也好,冷也好,一切隨緣吧!

還有:

我相信沒有人,會毫無原因就疏遠誰,也不會因爲時間或距離刻意去忘記誰!

也不是所有的感情,都會長久的!

要明白,你走了,就不會一直有人等!

試著去接受…生命中最不平等的待遇,開心的去面對,帶著笑臉去接受!

不蘭…你還能怎樣咧?

人生,如果只求一帆風順,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一般凡夫都很執著世間的欲妙,雖然給我們帶來的是舒適悅意的感覺,但也只是一種暫時的享受和快樂,間接給我們帶來的是極大的痛苦。

人就這樣,條件越好,越想滿足自己所有的需求,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要什麼就有什麼,其實精神很空虛,內心很痛苦。

現在很多人貪著於這些外境、世間的欲妙,讓自己陷入了困境,給自己帶來了很多的災難,欲望也無止境地膨脹,永不滿足。

《方廣莊嚴經》裡講:「一切欲妙一人得,然彼不足仍尋覓。」

即使一個人得到、享用了世間所有的妙欲,仍然不會知足,還會尋覓。

如果內心不滿足,不可能有真正的快樂。

如果覺得有所欠缺,這本身就是一種求不得苦。

如果我們貪圖於色聲香味觸,直接給我們帶來的是暫時的快樂,間接給我們帶來的是長久的痛苦。

現今有各種誘惑,例如:網路、高科技等…

這些有好有壞,但以壞處居多,若以壞處居多時,要看過失,盡量不隨之起舞!

再來:

終於留意到或聽到,粉厲害的資訊時,而且還是厲害到肅然起敬時,身體上會有些甚麼反應……

我不會卑躬屈節,反之是自然挺拔,如太極拳之頭懸。

眼不想眨而且可以維持不眨很久。

心會凝聚穩定。

動作會有自然的威儀,不慢不急。

還能有好幾次,目不轉睛的注視眼前虛空,幾乎像要入定去了般。

如舊手抄本的資料…

鬼魂的外貌與常人相同。

白天能看到的,不一定就是鬼魂。

下午五點到淩晨五點是允許的活動時間。

所以有些超度他們的事,需要在晚上五點以後來做。

一般鬼都住在廟的旁邊,死於車禍的住在出事時的路邊,一到三年要抓替身。

沒有墳地的鬼魂躲在山上,樹上,害怕光,和電磁輻射,影響著人的福禍遭遇。

供養的食物沒有打開塑膠套,㑹沒有吃到。

狗可以避邪,鬼就來不了。

鬼可以吸靈氣,成妖。

小孩子哭著不停,是因為家裡角落站著一個鬼。

鬼魂的移動是超光速的,有人死了還不知道自己死了,和活人爭地方。

一般靈性生命是一個光團,充滿空間而不佔有空間的陰性生命。

靈界生命不能隨便進入正氣的道場。

靈界生命是一個光團,也有住所。

靈界生命通過一個類似於關卡的地方來到地球。

如「時空隧道」,就是佛經裡講的須彌山。

每一家都存有靈性生命。

一般㑹來家裡的動物,沒有緣分是不會來家裡的。

蛇三年就有靈氣。

其一定要爬到某一個地方,再爬回來。

反覆如此,三年之後就有靈氣。

可以在草上爬。

再多少年就可以在草上飛。

牠每天早上5至7點大口吞氣,吸納天地日月星辰的精華。

修煉久了就會結丹出來。

看龍的圖都是抬著頭的,珠是先天元氣。

狐貍看月亮,看一定的時間就回去,從月亮處吸收精氣。

狗的天眼是通的,貓天生一對陰陽眼。

豬沒有靈氣不能長豬痧子,這種豬常常像人一樣成坐姿,而且要曬太陽。

㑹長牛黃的牛是有的草不吃。

人旺不旺看陰宅,財旺不旺看陽宅。

人能不能成功,首先看祖宗的陰德,陰宅。

其次才看自己的名字和陽宅。

人分「三六九等」…

在佛家是指:三是三途,六是六道,九是九品往生的品位。

道家的「三六九等」,三指天地人,六是順數,九是變數,天地人,人在中間是開關。

九對於中國人是變數,表現在年代。

龍穴其實就是磁場最強的地方。

正氣道場的地磁都很強,光氣都很大。源是頻率。

為什麼每一個地方都有廟!

廟是專門壓住那個地方,讓其不能出皇帝的。

儒、釋、道在相近時代出現,是為了扭轉世道人心。

直覺比眼睛可靠。

靈芝是天上打閃電,到地上的靈氣。

只有有緣人能採,一般上面有5條蛇在採精氣,所以想採必然要打死幾條蛇。

境界,只能體驗,不能言說。

無我,就是永恆的我。

一定要自度,同時度人,自覺才能覺人。

自己所具有的,只是一個心而已。

修行就是在修良心而已。

光念不懂是不行的。

看你自己願不願意開悟。

信而不修就沒有效果。

光拜不修,光信不修是在延誤自己的天時。

觀,的三個階段…

從一個凡夫到一位觀自在菩薩,大約經歷三步路:

一、觀 “ 自在 ”。 觀 “ 所 ” 期。

讀這三個字時,重點落在 “ 自在 ” 二字上,“ 自在 ” 是所觀的對象。

凡夫修行,開始觀察身心及其動作,行住坐臥,所行無礙……這是最粗淺層次的 “ 觀自在 ”。

此時的 “ 觀 ” 是動詞,自在是 “ 賓語 ”,動賓結構。

此時之觀,重點落在所觀的對象,即心所,一切法 “ 塵 ” 之上!

此個階段的修習,是 “ 背覺合塵 ” 階段,練習所生成的主要效果是專注、清靜。

屬修定的範圍。

這種觀還屬於凡夫位的觀。

二、“ 觀 ” 自在。觀 “ 能 ” 期。

讀這三個字時,重點落在 “ 觀 ” 字上。

此階段的重點,在於所觀的主體。

這是又進化一層的觀自在,由開始觀心所,移行到開始觀察心上來,即那變化中的不變者。

此時,“ 觀 ” 字的詞性,開始由動詞化為名詞,“ 觀 ” 是主語,“ 自在 ” 是賓語,主賓結構。

這一階段的觀行重點,在心的覺性上,即對塵而生的心鏡上。

這個階段的觀,是 “ 背塵合覺 ” 階段,即修行人常說的 “ 返聞聞自性 ”、“ 觀觀 ”、“ 見見 ”、“ 聞聞 ”、“ 覺覺 ”等。

此期開始涉入修慧。

這種觀屬於菩薩位的觀。

三、觀自在。離能所期。

此時的觀,不在二元裡纏縛了,離開了能與所。

沒有觀者,沒有所觀,純一心光。

心如明鏡,得大圓鏡智。

此時的 “ 觀自在 ” 三個字,是 “ 觀——獨自存在 ”、“ 唯( 觀 )存在 ” 的意思。

此時的語句,不再是主賓或動賓結構,它僅是一個陳述句,不含有 “ 動作 ”。

這是離 “ 能、所 ” 期,入“ 無為法 ” 期,成 “ 大菩薩 ” 期,受 “ 寂滅樂 ” 期,做 “ 無事閒人” 期,了悟 “ 諸法無自性 ” 期。

此時深知 “ 一切法體本空,一切法相唯識 ”,直觀經驗到 “ 諸法空相 ”。

心經二百六十字的陳述,正是在這樣的 “ 觀自在 ” 下所見到的。

這是涉過彼岸的佛觀。

上述三觀,對一些人是有次第的,對一些人沒有次第。

進化層次低的修行者只能觀到他所進化之時和之前的事物,進化程度高的修行者能同時觀和觀到一切境界。

再釋關於 “ 咒語 ” …

在佛的助人和教學過程中,使用了一些咒語。

咒語是一種工具,一種心法,如果尋覓它的本體,它是虛妄的。

用眼睛看它,它是一些符號;用耳朵聽它,它是一些聲音;尋覓它的根本,那是一些念頭。

咒語是什麼?

是佛用來幫助人除去痛苦、焦慮或恐懼的一味藥。

咒語是佛給那些不需要識字,或識字太多,不喜歡道理,追求簡單,覓求快捷,需要清除煩惱的人開的藥。

如果世界上有兩類字詞音,一類是有含義的,一類是沒含義的,咒語是屬於沒含義的。

咒語是沒有任何含義的符號或聲音,它的設計就是盡可能使它不含有任何資訊及意義,它的目的就是為我們去除內心的污染,把我們帶到什麼都沒有的清淨之地。

在我看來,咒語是世間最乾淨、最純粹的東西,它乾淨純粹到沒有一點思想的痕跡——思想沾染不上。

咒語不隱含什麼特別的意義,如它隱含有某種意義,佛就直接告訴我們了,他不和我們打啞謎。

沒有什麼秘密是佛不可以直接告訴人的。

假如咒語是具有某種含義的字、詞或聲音——則佛不必再創造它,因為世間已有的字詞音義已夠表達那個意思了,不必再創新。

世間什麼含義的字詞音都有,就是缺乏 “ 沒有什麼含義的字、詞、音 ”,因此佛創造了它並使用它。

這就是咒語。

通常,我們痛苦是因為給事物詮釋了某種意義,我們並非痛苦於事物本身,我們痛苦於我們詮釋的意義。

任何思想都是意義,即使 “ 無意義 ” 也是一種意義。

誦唸毫無意義的咒語,就是來消解我們所賦予事物的任何意義,包括 “ 沒有意義 ” 這個意義。

正念地持頌咒語,有一股無和淨化的力量。

對我而言,咒語就像一根釘子,它在盡可能地把我釘在 “ 我不知道 ” 的狀態裡。

當我處在我不知道的狀態裡,對未來的恐懼沒了;當我處在一無所知裡,有關過去的歷史沒了;如果我僅僅與那純粹的咒語同在,當下的概念也沒有。

持頌咒語讓人沒有過去心,沒有現在心,沒有未來心。

沒有過去,就無法投射未來;沒有過去及未來,“ 現在 ” 必然是一種我不知道的狀態——那是最開放的狀態。

咒語的價值就在於,它能把你帶入和安住在這裡。

如果你能因為持頌咒語而讓自己安住在我不知道的狀態裡,那麼,咒語將發揮它的最大作用。

倘若不是這樣,你為咒語創造一些概念或意義掛在它身上,那麼也能起作用,只不過不是它最大、本意的作用——實際上那是你創造的概念或意義的作用。

像一根釘子一樣的咒語,你可以用它把你自己 “ 釘 ” 在我不知道的狀態裡,也可以用它 “ 掛 ” 上你借它創造的那些故事。

怎麼用它,憑你而定。

安靜下來誦讀咒語,一下就能深入到無念的中心。

在與咒語連接的過程中,咒語消失了,你體會到沒有咒語,也沒有誦讀咒語的人,只有某種震動發生在那裡。

這就是能所雙亡。

咒語把你帶入了沒有意義、不需要意義、也不必有意義的地方,在那裡,你體會盡生命本然的無我、空和自性清淨。

持頌咒語,把我們變成一根空竹,比變成某佛菩薩的通靈代言管道更好。

咒語的基本功效是讓人達到清淨,其次咒語也可以導致開悟。

但前提是你必須有 “ 悟 ”,在那種本性清淨狀態下的悟。

悟什麼?

就是悟到本來無我、從來無我,本來清淨、從來清淨!

咒語就像藥,進入不同的身體有不同的反應。

如果你持頌咒語,帶來無念、清淨、安樂或禪悅,這是它的正常反應,這說明你在以直心行道;如果你因誦讀,看到某佛、菩薩的形象,而感受到了力量、慈悲、愛等,這是你深藏願望的心念所致,這說明你在以曲心行道。

以曲心行道,不能真解脫;以直心行道,是解脫正因。

世間咒語,真實若淨水珠,若醍醐,若蓮子,若上妙藥,它把人心中地、水、火、風,洗滌得乾乾淨淨,調伏得安安順順,還原得和和美美。

善用藥者,一味足矣;善用珠者,諸海清淨;善用醍醐者,消解乏痛;善用丹者,身體不病;善用咒語者,當下清淨,一時明瞭,悟得無生!

有智慧的人遇到世俗誘惑時,沒有任何控制能力,煩惱、情緒現前,是因為有智慧而定力不夠。

然而,一切修行都建立在定力之上。

因此,聞思不能脫離實修。

— 分享 —

我們常常拿著自己的 “ 真 ” 去戳別人的 “ 假 ”,事實上,你的真只是 “ 你的 ”,即使它對你是 “ 真的 ”;很多時候,對你來說是 “ 真實的 ”——在別人看來並不一定真實,甚至你所認為的 “ 真實 ” 對你自己是否真實,皆有待於觀察考證。

君不見,有自己的頭腦騙過自己的?

在我看來,在頭腦的世界裡沒有 “ 真實 ”。

在念頭堆裡,最接近 “ 真實 ” 的真實,還是虛假!

你怎能以 “ 真實 ” 為武器而去攻擊他人的 “ 虛假 ” 呢?

在頭腦中,“ 真實 ” 和 “ 虛假 ” 並立而平等。

在頭腦中,真實是虛假的真實,虛假是真實的虛假。

我們的頭腦有無數無量它自己也不知道的把戲和伎倆,它有時裝 “ 虛假 ”,有時裝 “ 真實 ”,但不管裝真實,還是裝虛假……一切還是個 “ 假 ”。

除非你不再相信自己的任何念頭是真的,
否則,變來變去,幻象不可能把它自己變成真實。

在念頭堆中沒有真實,對念頭的覺知接近真實,除非你以 “ 覺知 ” 而活著,否則,你假得很離譜——即使你覺得你自己的表現很真實。

跟著念頭走,你在被帶入虛妄,不管念頭怎樣對你說 “ 我是真實的!”

唯有滯留於覺岸,你才能遠離虛妄,接近真實。

有一種真實,真實的很虛假;有一種虛假,虛假的很真實。

在頭腦的世界,聽信念頭的:“ 我很真實 ”——你能百分之百確定嗎?

你對自己的所作所為,真的有覺知嗎?你確定嗎?

若你說你覺悟了,你是怎樣展現 “ 覺 ” 的品質的?

我們常說 “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當你相信自己的念頭,你就是迷惑的 “ 當局者 ”;當你歸於自己的 “ 覺 ”,你是自己的 “ 旁觀者 ”。

如果內心總是想某個事物「好」,它就會顯現得「好」;若總想著「壞」,它就會顯現得「壞」,這是心的法則。

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再造這個世界,你可以不喜歡、可以不認同,但每遇見一個人,你就有機會多遇見一種觀察法。

另外…

《西藏度亡經》對整個死亡的過程,死亡以後的境界,以及投生的過程等等…描述得細緻詳盡。

( 建議純參考…)

究其因緣,大多是因為在西方醫學發達以後,很多患突發性心髒病,或者出了嚴重車禍,已經停止呼吸、心跳的人,在從死亡的邊緣搶救過來以後,很多人會有程度不同的頻死體驗或初期死亡體驗(NDE),這些人用他們的親身經歷,證實了《西藏度亡經》的所述內容。

古老的《西藏度亡經》所述內容,居然與二十世紀臨床醫學的發現不謀而合。

這樣一來,這本書也逐步得到了西方人的青睞,並在西方擁有了極高的地位與巨大的影響。

如果大家有興趣進一步去了解,可以看看這本書。

有人在一生中修行並未精進,但在死亡時抓到了訣竅,仍可以有善終,因此在藏傳佛教中,是有教導我們要「面對」及「覺知」死亡的!

這個……

我們喜歡的任何東西都是這樣,在沒有得到的時候,很希望能擁有它,繼而為它付出很多;當有一天終於佔有它的時候,很快就不感興趣了。

這是所有普通人的心理規律。

正是因為不清楚這個規律,所以很多人活得很辛苦。

其實…

要真的理解佛法,很不容易。

我引述佛法有一個特點,先從世間法還有儒道開始講,你們連儒道都不懂,怎麼能切入佛法?

在古代許多祖師,從儒家到道家,最後歸入佛門,很多,這個公案大家都可以去參考。

很多人學佛後,得失心越來越嚴重。

因為,一般人都只想趨吉避凶。

其實,不要太把吉和凶對立起來,否則就很痛苦。

還會誤以為,我學佛了,為什麼菩薩不保佑我,讓你直接遇到這麼不好的事情。

這在每個宗教都一樣的。

現在很多搞佛教宣傳的,其實很不好,修行不要搞宣傳,修行是好好去修,別人就能感受到。

每個人都有靈性嘛……

像在民間一樣,誰修得好、修得不好,大家心知肚明!

—— 波文 ——

1980年以前出生的孩子,小時候大概都有幾個「奇特」的回憶,包括被強迫在學校辦學生郵政儲金,以及向紅十字會購買所謂的「郵票」,還有印象中的愛盲鉛筆等零零種種。

儲金雖然有強迫儲蓄的味道,但存在郵局的金額總是真的。

但購買的「郵票」從寄信的用途來看,卻是假的,因為根本無法作為投遞信件的郵資使用。

不過,小時候卻經常必須背負這種「不樂之捐」的恥辱,因為對於窮人家的孩子而言,有些「求好心切」的老師,會用言語有意、無意間讓這些人感到羞辱。

在那個年代,平民百姓都粉愛裝 " 面子 ",有著卑微和底層的浪漫憧憬!

偏偏大家又愛丟別人 " 面子 " 似的變態心理,去傷害別人的 " 面子 " 來滿足自己 " 面子 " 存在性的假像成就感?

我家老頭子就是,也㑹固定時間追問,當時才上小學一年級的我,說:我有沒有,讓你在同學面前,沒有面子?

老媽子也乘1,但只會用手作的衣物,把我裝飾的 " 粉萌 ",因為都是粉色系列,跟有蕾絲襯的花邊,我每次都被同學笑到快哭了!

都㑹用任性,哭鬧地跟老媽子;拒絕地說:我是男生ㄟ!也不是你的洋娃娃!

( 現在想起,尤其是在幼兒園到小學一年級;那時候一直都被裝扮成偽娘!就還㑹內牛滿麵…)

她當時總是會說,醬比較口愛,人家才會喜歡你?

( 我是不懂,那些婆媽親友們的價值尺度啦!
只是,我是長子 / 長孫…那些婆媽們的都是女兒 / 孫女!)

這些都是要 " 面子 " 作祟,也就是現在講的某些自我認定 " 價值 " 觀!

當時的我還小,根本不懂那是啥意思!都嘛是回答:沒有…跟不想要!

只是讓我心靈粉受傷……

現在每每想起來,都還會自語的陶侃跟大笑:

[ 一包 " 面紙 " 120抽,還一大袋幾百元就能買到,一般都用來擦髒污、眼口鼻跟上完廁所的沾粘排泄物!]

現在大家還是 — 未完待續地…用某些名牌,來變相加值自己的 " 面子 "?

想想…那不是寵物,才需要佩戴的 "名牌 " 嗎?

「這讓我突然想到『婚姻』。」

「在我的婚姻裡,前面的幾十年,經常被另一半『罵』?」

對此,我試著強迫自己『逆來順受』,一年一年過去,仍然一直都『不習慣』。

「後來發現,我永遠都不會『習慣』的,因為…… 」

「因為,當我試圖『習慣』,就表示我『搞錯方向』了!」

「你去習慣它,就會愈來愈變本加厲,一年就㑹比一年更糟!」

生命中有些小苦,其實沒有想像的可怕,有時不一定要以完全排斥的心態去面對,如果能逐漸地自願承受痛苦,也可以切切實實的觀察到,這就是待在輪㢠當中必須遭遇的,對苦諦會有更深的認知,而承受苦的能力也會逐漸提升。

呵呵呵……

自從紅十字會廢除以後,現在的孩子,不會再需要購買不樂之捐的「郵票」,就轉型正義的觀點而言,或許也是一種小確幸。

誰出錯了?

霸凌來的道歉,離愛與和解最遠了!

為甚麼一些父母會說,他們的孩子犯錯了都不認錯?

通常一個人會永遠不認錯,我會想知道他的父母是否也是同樣?

如果你要你的孩子犯錯過後會道歉,先問問自己你有沒有在孩子面前道過歉?

甚至是有沒有對孩子道過歉?

父母要學會在孩子面前做道歉行為,而不是完全持著父母尊嚴,不然你孩子沒有機會模仿和學習到道歉是很自然的行為。

這些行為不是出現問題後才去修正,最好是孩子還是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得以身教來做則。

因為孩子小時候的模仿力是最強的,而且,當孩子不是透過言教來口耳傳承,是透過行為模仿來潛移默化,所學到的就是最深層也最自然的。

他犯錯的時候,你就會逼他認錯;但,你犯錯時,就要他當作沒一回事。

你孩子不認錯,有很大的可能性,是在很不公平被委屈的情緒下,還有是跟你學的!

如果你們以後在對著這種假問題時,記得問題的最後一個字的語調,必須要很明確的上揚,別人會以為是你自己即將會回答自己的問題。

其實孩子未來會不會長得好,並不是就簡單的同性戀家庭、異性戀家庭、單親家庭、雙親家庭、快樂家庭、不快樂家庭的因素……

人們都只是喜歡把原因簡化成一個理由:婚前性行為、或所謂的破碎問題家庭?

孩子未來如何,不是簡單的家庭因素就能判斷。

就以上簡論人的性格……

若問我:『父、母哪一位是可以不需要的?』

我會說:『要讓我們生下來,父母兩位確實是必要。

之後,就算兩個都不在了,只要有人照顧你,你就會繼續的成長。』

( 註:這是一個很好的反應教材!)

時間,就是在這樣反反復複的當中過去的!

你們每天以固定不變的架構生存狀態,生活在集體催眠利益的模式下,請問…這就是你們引以自豪地選擇:[ 活在當下的尊嚴嗎?]

而且…這是我早在小學六年級時,就極其不認同的生存之道!

我是個聽、視障者,小時候因為父母的盲動教養漠視,到現在還是被家裡冷暴力對待!

鑑於,華人對要孝順父母義務的信仰,是㑹有道德包袱的障礙!

這是可以用來思考,甚麼叫做個人界限。

但家( 房子 )是你們的,生活也是你們的。

自己要怎樣的生活,自己做主。

記得,家族的發展,是要往前看,不是往後看。

如果,孝順到要把自己大部份資源投給上一代,這就是愚蠢的行為。

要為你下一代好好著想,請先搞定自己的夫妻生活關係。

你想…自己都顧不好,那還能去顧上一代和下一代?















來源:網路…

2016年7月12日 星期二

性靈


問:一個脾氣很壞的人,經常控制不住情緒,要修行什麼樣的法門才能控制情緒?

有時候明明知道是錯的,還是身不由已去做了,這樣怎麼辦?

答:這個問題很好,大部分人都有這樣的困惑,包括:我有時候也有這樣的情緒。

無始以來,人累積下來的業力,非常可怕。

心裡知道這樣做不好,但還是常常會不知不覺地明知故犯。

貪心、嗔恨心、妒忌心和傲慢心,會隨時隨地的冒出來,難以控制。

特別是嗔恨心,它與「 我執 」有很深的關係。

自私的「 我 」,永遠認為自己的領地受到了侵犯。

發怒,實際上是一個保護「自我」的方法。

不僅人類會用發怒來「保護自己」,所有的動物在遇到威脅時,都會盡量把自己偽裝成令人恐怖的樣子,究其深意都是沒有安全感的表示。

所謂的壞脾氣,實際上是表面逞強,要用類似發脾氣、大吼大叫的行為來壓制住對方。

這是因為內心包容量太小了,生怕受到傷害與侵犯。

才用發脾氣,來保護「自我」!

那如何讓自己真正的強大起來?

如何保護自己?

最好的方法就是發出菩提心,將心從自私的桎梏中解放出來。

很多佛教徒,可以「慈悲」六道眾生,唯獨不能「慈悲」身邊最親密的人。

這種所謂的「慈悲」實際上是自私心的偽裝。

大家是否注意到,我們經常會對自己最親密的親人發脾氣,對待外人反而比較禮敬。

你不敢對不熟悉的人發脾氣,是害怕他會反擊,也因此你能夠控制住自己的情緒。

但是在最親的人的面前,你就爆發了?

我們常常會利用親密的情感,肆意地傷害最愛自己的人。

也許「感恩之心」之修持,還是控制不了你的壞脾氣。

作為密乘佛教的修行人,你可以反過來嗔恨一下自己,對自己發發脾氣:「我已經修行了這麼多年,佛教的道理懂了那麼多,為什麼自己的脾氣還這麼大?」

這是密法修行的善巧:轉煩惱為道用。

嗔恨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善用這股力量,將它轉變為反省自身罪業的動力,然後積極的懺悔罪業,慢慢地妄念就減少了。

我們有什麼不好的情緒,要盡量學會讓它自己消化掉。

人啊,大部分時候都是被面子害了!

就像…

人的一生,既不是想像中的那麼好,也不如想像中的那麼心酸,任誰都會有無法言說的故事。

只要記得,痛了,給自己一份堅強;失敗了,給自己一個目標,跌倒了,在傷痛中爬起,給自己一個寬容的微笑;繼續往前走,做最真實的自己。

建議…

不要以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別人,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個性以及價值。

你看不慣的事情,並不一定就是不好。

對幸福的理解有千萬種,每人的詮釋也不同,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可以做自己。

人,是因為不完美,所以才最真實。

幸福是一點一點累積的,是一天一天經營的。

當你的一切擁有;和執著成為一種傷害時,放下,便是最好的歸宿。

或許,你能看到自己身上的傷疤,卻不一定能理解他人心中的憂傷,在傷害之前轉身離去,讓彼此心靈都可以輕鬆地放下。

人看多了,就知道友情的可貴。

遇事多了,就知道理解的可貴。

失敗了,就知道心態的可貴。

成功了,就知道勇氣的可貴。

矛盾了,就知道胸懷的可貴。

不順眼了,就知道修養的可貴。

恭維多了,才知道真誠的可貴。

名利多了,才知道淡定的可貴。

應酬多了,才知道清凈的可貴。

問候多了,才知道堅持的可貴!

年輕時,不懂得;中年時,有些東西,當你永遠失去時,方知珍貴無比。

人生苦短,要來的阻擋不了,要去的挽留不住。

得失之間,收穫多少不是成敗的唯一標準,重要的是,藏在細枝末節裡,那種使你痛、使你恨、使你愛、使你終身難忘的一次次地痛心疾首、刻骨銘心的經歷。

其實,人生很多東西無所謂最好的;因為,在各自心裡的定義都不會相同,只要是你認為值得就是最好。

如…

感情再深,恩義再濃的朋友,天涯遠隔,情義,終將慢慢淡化。

世上事就這樣,好多熟悉的人,你不去呵護,慢慢就淡了,許多熟悉的事,你不去回味,漸漸就忘了。

不是說彼此的心變了,也不是說不再當對方是朋友,只是,遠在天涯,喜怒哀樂不能共享。

歲月的風,不僅吹淡你我心中的情,也能冷卻你我心中的義,時光的手,不僅能模糊你眼中的我,也能淡化我心中的你,再熟悉的路,你若不常走,也會陌生,這就是人生!

交一個朋友,往往需要幾年或幾十年;而得罪一個朋友;只需要幾分鐘?

人心的複雜及對一些細微小事的敏感,或許只因為是朋友,彼此少了一些顧慮,少了一份尊重,才會得如此,朋友間有時走得太近,關係會變得複雜,離的太遠,又會失去聯繫。

所以,從不刻意強求友情,即使不會天長地久,至少曾經擁有……

另外:

讓女人念念不忘的是感情,讓男人念念不忘的是感覺。

感情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沉澱,感覺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消失。

也許你可以得到愛情,可以得到婚姻,可以得到優越生活;但如果得不到安全感,一切又有何用呢?

生活在富裕的恐懼中,還不如生活在安定的貧窮裡。

幸福,不是努力去愛,而是安心的生活。

所以,請記住:你,只有在家裡是無人可以取代的!

對於你的家人,你才是最重要的!

家人苛求的並不是榮華富貴,而是需要有你的關心和陪伴。

「懂得」是情感世界中最深情又最深刻的辭彙。

懂得、就是用我的目光去撫慰你的憂傷;懂得、就是用我心比你心;懂得、就是無語的聆聽你靈魂的聲音;懂得、就是我的眼睛裡永遠是你的身影,懂的、就是盡我的所能去愛。

因為只有「懂得」,才會從容,才會輕鬆。

若你懂得,請珍惜……

人生的弓,拉得太滿人會疲憊,拉得不滿人會掉隊。

把人生當旅程的人,遇到的永遠是風景,淡而遠……

人生就是這樣,選擇什麼你就會遇到什麼,沒有對錯之分,只有承受與否。

學會放下,只要還有明天,今天永遠都是起點。

還有:

問:歷史一直向前進步,人類沒有辦法後退。

請問,佛教如果還一直強調內心的修證,與現代文明的推進能夠相融嗎?

或者是可以自外於現代文明,仍然過著雪山上的閉關生活?

答:現代文明愈進步,我覺得內心的修持愈重要。

因為如果沒有內心的修持,就像古人所說,會 “ 玩物喪志 ”。

眾所周知,現代文明的發展,主要是物質和科技的發展。

但物質的發展能給我們帶來真正的寧靜嗎?

例如:

原來我們以為,每個人身邊有一支手機,就可以成辦很多事情,節省很多時間,也可以更好地休息。

現在手機已經有了,人卻得了手機焦慮症、資訊恐慌症、低頭殭屍族等等……

如果身邊看不到手機,心好像都沒有了一樣。

所以我覺得,在這個時代更加需要修行。

隨著時間之輪的運轉,科技越來越發展,人們內心的恐慌、不安和焦慮也越來越嚴重。

此時,內心的寧靜變得多麼重要!

也許這時我們才能發現,2500多年前,佛陀給我們留下來的寧靜佛法智慧,正是這個時代,唯一的甘露妙藥。

每個人,大多已成為這個時代;高速路上奔馳的一員,追逐著所謂的現代文明。

但何時才是它的終點?

恐怕我們也只能看得到開頭,但猜不到結果。

而佛教既能看得到它的開始,又能猜得到它的結果。

如果沒有佛教的內觀,痛苦將越來越嚴重。

因此,現代文明,不僅不能自外於內心,相反,它比任何時代都更需要內在智慧。

再來:

( 最近有網友,接觸了西方金的一些作品 )

本章釋疑論點…

不要將 “ 能量 ” 想像成是獨立於萬物之外的一種東西,並非如此,離開萬物它沒有能量可言!

如果你將能量( 或宇宙本源能量——不管你給予它什麼名字 )想像成,是一種特殊的、不同於物質的、存在於宇宙某處的、需要人特殊的能力或修行才能認識到的東西,此是虛妄想像!

不存在 “ 宇宙、本源、能量 ” 這個概念,它普散一切,就在現前。

你不需要像手機,接受電磁波那樣接受它,你就是它。

能量具有普遍性,它無形無相,如果你經由某人的指導或經某種方法的訓練,看見了它——見它是某某形象,此是幻 “ 象 ”!

或者又感受到它如何如何,此是幻 “ 覺 ”!

一切諸法不出五蘊:如果你看見某種物色,此是幻心所生;如果你感受到了某種感受,此是幻心所生;如果你有了個什麼偉大想法,此是幻心所生;如果你具備什麼能力或神通,此是幻心所生;如果你有了個什麼領悟,此是幻心所生!

一切所見,幻心所成。

幻心所成,皆是虛幻,莫被相迷,莫被物轉!

一切真修行者,捨一切見,棄一切妄,歸於無作、無為、無懼、無心的自然!

如果有位老師,教你達成什麼,那是他困惑了;如果有位老師,教你有個什麼,那是他困惑了;如果有位老師,教你反對什麼,那是他困惑了。

任何教你此法和彼法不同的老師,都是陷入困惑的老師,是相信自己故事的老師;任何給你神秘感、某種事物比另一事物重要、不滿現實、強化人我、說法實有的老師,都有點困惑了!

一切教你出四相(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離八識(眼耳鼻舌身意等識)的教法,是正道的教法;一切帶你內破人有我、外破法有我的教法,是正道的教法;一切把你指向無作、無願、空的教法,是正道的教法;一切把你帶出境界、帶回實際、帶到平常的教法,是正道的教法;一切讓你無夢、無求、無苦的教法,是正道的教法;一切讓你當下體驗具足、圓滿、快樂的教法,是正道的教法!

有些老師利用人們生病、貪生怕死的心理,教其某某功法 ——強化人有我、分別生與死,強調有外法可得、有生死可離,此皆顛倒教學。

不但不能真正令人離苦得樂,還在培養人的 “ 貪、嗔、癡 ” 等無明妄性!

悉應遠離,莫信於彼,莫著於此!

一切修眾,不管世間有多少種苦,不管世間有多少類老師,不管世間有多少種教法,那些教你 “ 內破人有我,外破法有我,直趨涅槃城 ” 的教法,才是直接的、正確的!

— 分享 —

人的價值觀若一成不變的話,久而久之會變成自己價值觀的原教主者(Fundamentalist)。

目前的ISIS就是一個,想要維持古代思想的原教恐怖主義。

每隔五年十年,我們得審視一下自己的價值觀有沒有與時並進。

所謂好的價值觀就保留、不好的就去除,不是上一代的人定義,而是下一代的人說了算。

遠在我中學時代,在那時認為女人抽菸,一定是不三不四的女人,染頭髮的,如果染黑以外的顏色,一定也是黑社會或不三不四的人。

這不是要不要保留的價值觀判斷,而是隨著社會的變遷,這些價值判斷都得變。

以前離婚的人,會被人嚴厲標籤,今天也已經沒那麼嚴重了。

以前的夫妻離婚時,會說怕孩子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今天的你孩子的幼稚園或小學的同學當中,可能就有一半的父母都是離異的。

你還可以保留上一代對婚姻的自我執著,但,千萬不要再保留,用高人一等的鳥樣來看待離婚者。

價值觀不是不可以堅持,但,要靈活地堅持。

這不是我們去包容他人,而是我們能否成為被時代包容的人。




當你把你的快樂,分享給錯的人,整個快樂就變成炫耀了……
















來源:網路…



2016年7月9日 星期六

法。門



問:讀地藏經時,突然想起你說的一句話 “ 若問該怎樣修行?
沿著佛陀走過的路走一遍吧。”

然後想起葛印卡老師開示裡說過,“ 佛陀是修內觀的,也只教內觀。”

既然佛陀只教內觀,那其它法門不是佛陀當年所教導的嗎?

那麼淨土法門又如何呢?

我應該修內觀法還是淨土法呢?

我現在主修地藏七,有時間才打坐,我這樣修行正確嗎?

答:無量方法,其實是一;各種法門,不出心門。

不必為修行方法,生歧念糾纏,一門究竟,皆可達佛。

禪宗、淨土宗、密宗,外說有三,其本是一。

如果你直接尋找心源及萬物的本質,並安坐在那真理裡,這是禪宗;如果你用心專一,達其清淨,保護淨性,不被污染,這是淨土宗;如果善用諸相,不為其著,秘密萬行,自由自在,這是密宗。

禪宗從性上說,淨土宗從體上說,密宗從用上說。

其三者皆是外門,若論實質,皆不離止觀。

譬如禪宗,悟心本源,達物自性,靠什麼?

靠止與觀。

譬如淨土宗,知其潔質,護其不染,靠什麼?

靠止與觀。

譬如密宗,過諸相河,飛行自在,靠什麼?

靠止與觀。

也就是說,不管哪門修行,欲得自在,究竟解脫,不外乎 “ 止 ”——令心清淨,不外乎 “ 觀 ”——慧解萬法。

止之與觀,為佛原教。

後出諸宗,乃至諸門,為方便教。

原教與方便教,就其本質,是一非二。

於今你修地藏七,不用改道,一門坐斷,便可解脫。

為什麼呢?

法法本質不異,道道實情相同。

若正精進,正護念,必得正定;若得正定,必得正見;若得正見,必起正思維。

若正思維,必有正語、正業與正命。

如此,不管從哪宗、哪門,皆入八正道。

入八正道,豈有不解脫之理?

就像:

一個人可以是個好人,但不能太好。

人好,喜歡你的人很多,但想利用你的人也不少。

一個人可以很善良,但不能太善良。

心善,你幫助的人很多,但知恩圖報的人真沒幾個。

人是不知足的,你次次都白給。

只要一次拒絕,就抱怨你不夠意思,忘掉了你所有的好心好意。

心是慣出來的,你回回都讓步。

只要一回不謙讓,就說你沒良心,推翻了你所有的包容和付出。

這年頭,心眼好的人,總被人視作缺心眼。

這世道,心腸軟的人,總被人捏成軟柿子。

人,不能太心軟了!

都說心軟不是病,但心軟起來要人命!

心軟要用對人,該心軟的時候要心軟,該拒絕的時候要拒絕,別死要面子活受罪!

— 分享 —

僅供參考…

在中有聞教救度法,講的死前八相中,一些更細微性的現象!

臨死前五大崩解,大概都㑹有的十五個徵兆出現,此驗相是指正常壽終,生病請例外參考!

1.是哈氣到手掌心,感到哈出來的這個氣都是涼的。

2.是在別人眼睛的瞳孔裡面看不到自己的影子。

3.是四大衰減,四肢莫名劇烈的疼痛,醫藥無效。

4.是大便變成白色。

5.是牙齒變得很乾燥,變黑了。

6.是耳朵枯萎了,失去光澤了。

7.是鼻子它變歪斜了,鼻子都歪了。

8.是大白天的時候,其他人看不到,自己就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

9.是看太陽的時候覺得它不刺眼。

當然是正午的太陽了,自己就可以靜靜地看著不刺眼。

10.是小便變酸。有很大的酸氣,酸味。

11.是看不到自己的影子。

無論是在太陽底下也好,還是在月亮底下也好,看不到自己的影子,沒有影子了。

12.是額頭上的紋會腫脹起來。

13.是丹田( 約莫肚臍眼以下 )會出現一個比較紅的肉瘤。

14.是兩個腳心,腳底的湧泉穴和印堂好像針刺那樣子的疼痛。

第十三、第十四,如果都有的話呢!

就比較很危險了!

15.是情緒反覆無常。

還有…

有的人聽到一些難聽的話,心裡就難受、生氣。

其實,好聽或難聽的話跟你沒有關係。

你聽了很多好聽的話,就會變成好人嗎?

你聽了很多難聽的話,就會變成壞人嗎?

不會的。

是好人還是壞人,是自己的本性,跟他人的語言沒有關係。

希望我們都不是這樣的,聽到了好聽的話,心裡就沾沾自喜,總想聽;聽到了難聽的話,就不愛聽,總想逃避。

我們對待讚嘆和誹謗也一樣。

一聽到讚嘆,就沾沾自喜,甚至得意忘形;一聽到誹謗,雖然自己沒有這些毛病或問題,但還是愁眉苦臉,甚至心灰意冷。

讚嘆與誹謗,都沒有什麼。

人都是憑自己的感覺,高興了就讚嘆你,即使沒有功德,也會說你有;一旦不高興了,就開始詆毀你,說你壞話,即使沒有這些毛病,也會說你有。

這都是不可靠的。

尤其是以利益為重。

他在你身上發現了一些希望,想得到一些利益,就會讚嘆你,送些禮物,想方設法親近你。

當發現沒有希望了,在你身上得不到任何利益了,就開始遠離你,在背後說一些壞話,甚至會毫不留情地誹謗你。

所以…

我們不需要一個,離我很近的人…

但我們需要一個,能懂我們的人….

有沒有覺得人越大, 感覺越遲鈍?

很難有機會再令你開懷大笑、放聲大哭、 感動落淚?

其實有時挺掛念那個敏感的自己,只因現在的我, 感覺好像是停頓了,對很多事情只感到麻木!

再來:

覺——當它作為一種方法時,它是動詞;當它回到本位時,它是一種名詞;最終,它對它自己沒有名稱。

覺,作為動詞的意思是 “ 去照 ”,作為名詞,它是 “ 照 ” 本身,不必 “ 去 ” 照。

覺沒有目標,也沒有任務,覺只是覺,它有動詞的特性,但它作為名詞而存在;直到最後,作為名詞的它也不是它,它無詞性。

覺僅僅是一面鏡子,“ 能照 ” 是它的本能,“ 去照 ” 是它的本職。

我們的心如同一面無形無體的鏡子而存在,
你可不必主動地妄照,只須自然的映照。

鏡子的 “ 照 ” 是自然的,它之中沒有一個 “ 照 ” 的人。

作為一個準備要透過 “ 覺 ” 而成為覺的人,
你必須成為鏡子一般的無心的照。

沒有要照的物,也沒有要照的人,然而 “ 照 ” 在那裡,“ 照 ” 發生著,“ 照 ” 發生了。

這就是我們透過練習覺照所要認識到的事情。

通俗的說,就是將 “ 覺 ” 由動詞變回名詞;
然後,繼續變,變到和任何詞或詞性無關。

莊子說,至人之用心若鏡——這是說的和 “ 覺 ” 有關的事。

以我的理解,無覺的人是凡夫,無覺而覺,覺無詞性的人,是至人。

由主動的覺到被動的覺,從覺他到自覺,從妄覺到本覺……

我們種種作為,就是以 “ 覺 ” 為引子,透過對覺訓練,來感性地認識到我們這顆妙明真心。

然後能夠 “ 用心若鏡 ”,回到至人。

我們的妙明真心,無形體而有至用,圓照四方而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此鏡即是你我的本心,它非方非圓,無大無小,收之不見其體,散之普遍含靈,用則成就萬法,雖用不改其性。

我們要認識的就是它,脫動詞,超名詞的覺。

覺者坐在那裡,清明的覺心照耀著他人,也照耀著自己,“ 覺 ” 作為名詞存在,同時又作為動詞,它用而不用,它不用而用,一切無為地在運作,沒有作為的人,沒有迷失的人,就誕生在那裡。

睜開雙眼,萬物及身心安放在大光明藏裡,
識心不停地變移——標名或者立相,但覺心不搖不動。

沒有人能夠撼動那覺光心體,如同風吹光,如同刀斷水,一切塵象,無法觸及,這妙明性心。

閉上眼睛,諸聲塵在耳鏡中,湛然生,湛然滅,而見聞覺知平靜不動,如寧靜的湖面。

沒有要覺的事物,也沒有所覺的意識,一切覺、所覺,生生滅滅在不動的妙明之中。

莊子說,至人 “ 用 ” 心若鏡,“ 用 ” 字也不復存在。

一切 “ 用 ” 即是鏡,一切鏡即是 “ 用 ”。

萬物生滅在這大鏡裡,來去消滅,如同幻花消失於空中。

覺此本明,反觀身心五蘊,如翳眼中的雲朵;再看三毒,像夢中的泡泡。

一切修行除幻,哪裡有 “ 滅 ”,哪裡有 “ 所滅 ” 呢?

在湛然的本性裡,一切離不開覺;覺不可能離開它自己,覺不可能不是它自己,覺與所覺,皆是本覺本來妙用。

本覺作用,錯覺生成;錯覺移動,萬花生成。

一切人與世界,皆是本覺用時而迷失,錯覺狂動而萬花世界成;然後于萬花世界中,迷中生迷,迷迷致深,以至於掉落在深深的夢境,而無緣得知本覺。

八萬四千法門,皆是接迷人回到本來矣。

但入本覺,安住妙明,生死來去於大涅槃地,即是諸佛之目的。

— 另外 —

我們生活在這個有 “ 善與惡 ”、“ 對與錯 ”、“ 是與非 ” 存在的世界,有人說,也許應該教導人們去辨別、辨別、辨別……

以便避免:上當的避免上當,犯錯的避免犯錯,作惡的避免作惡……

哦,那不是我,那不是我。

也許樹立 “ 善 ”,正是 “ 惡 ” 的開始;重視 “ 對 ”,因此產生了 “ 錯 ”;確立 “ 是 ”,“ 非 ” 出現了……

不想樹立什麼,不宣導什麼,不堅定什麼,眼中沒有善人和惡人、好人和壞人,沒有正確的人和錯誤的人,只有想解脫痛苦的人和不想解脫痛苦的人……

在這世上,我只做我能做的,我只做我。

我什麼也沒有,我不籌備任何,我不做那 “ 有用 ” 的人,我做 “ 無用 ” 的人。

如果你以為 “ 無用 ” 對你還有點用,用我!

我 “ 在 ” 那裡,像棵樹,像株草,任何想走近我的人,都可走近我。

我堅定的紮根在如實的世界,妄心沒有機會飛起和殞滅。

我不在高高的山上立,我是山;我不在深深的海底行,我是海。

真心是一個沒有 “ 我 ” 的山與海:寂靜、湧動,沉默……

我只是 “ 照 ” 本身,除此之外,什麼也不是我;我在一切地方,一切處有我亦沒我。

照亮黑暗,並不批評黑夜……

——我做這樣的我。

出於本性,我順著,我順著一切如實的發生。

在夢一樣的世界,我幹嘛一直要有個 “ 我 ”?

非得要堅持一個我、構造一個我?

堅持我,建構我,創造我,除了得到一個故事,我還能得到什麼?

這夢一樣的世界是你的,也是我的,你參與其中,我也參與其中,我們以不同的方式平等貢獻著。

有批評——很好,讚美——也不錯,我只是 “ 我 ”。

個人認為,天天講課未必是件好事。

如果大家不修行,天天講法反而會有副作用。

也許有人也會有這樣的感覺,在七、八年或五、六年前,大家剛剛踏入佛門,連佛教常識都不懂的時候,內心對佛法忠心耿耿,對三寶也是非常虔誠,對因果也是深信不疑,然而到了今天,雖然不能說不信佛法,但信心、發心等各方面卻沒有進步,這種情況在家人中有,出家人中也有。

原因是什麼呢?

很簡單,因為聽得太多卻沒有實際修法。

該怎麼辦呢?

唯一拯救的方法,就是實際修持。

思想乃是明覺的遊戲,生於明覺,返回於明覺。

認識明覺是思想的根源,就等於是認識了思想根本就不存在生、住、滅。

宿命論認為,一切都是命中註定的,一旦註定了,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改變,這是一種外道的觀點,佛教卻不承認。

佛教的觀點是:雖然定業是有的,但是所謂的定業也不是沒有辦法改變,若能證悟空性,或者能勵力懺悔,則定業也會發生變化。

正因為一切有為法都不是命中註定的,而是可以改善、可以轉變、可以控制的,所以,我們要去了解十二緣起。

不了解十二緣起支,實際上就是不了解我們自己。

「生命並非等待死亡,而是渴望活著。」

慢慢的才知道:人這一輩子,要經得起謊言,受得了敷衍,忍得住欺騙,忘得了諾言。

慢慢的才知道:給自己一個迂迴的空間,學會思索,學會等待,學會調整。

人生,有很多時候,也需要回眸一笑的灑脫。

心胸,是被痛苦和委屈撐大的!

那些你在乎的事,換個角度,你會發現其實很平常。

心大了,所有的是都小了!

努力維持內心平靜,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從小就是易感體質,隱約覺察環境間有股無形的力量,影響著身體、情緒、意識與狀態。

為了尋求解答,不斷鑽研學習哲學、宗教、心理學等領域,學佛尋道修行多年,才開啟了生命截然不同的道路。















來源:網路…




2016年7月3日 星期日

遊心


生活,有兩種生活:一是,我的生活;二是,非我的生活。

修行,也有兩種修行:一是,自我的修行;二是,非我的修行。

自我的修行,就是那個自我在修行。

這種修行,不管做哪種修行的舉動,都是自我在做;自我頂著一個修行的帽子,在做種種修行事。

這種修行,無疑越修行,越加強那個自我。

不過它也是有意義的,當自我頂著修行的帽子,穿著修行的衣裳,當它被加強到一定程度時,它就開始反思,它就開始破解自己,所謂物極必反。

有時,如果你想瓦解一樣事物,往它的相反方向走去,走到末路,走到極端,事情就會反過來演變,達到目的。

(就像曾經逆念-蓮師咒,一樣…)

另一種修行,是非我的修行。

非我的修行不再有自我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加客觀的、更加如實的心智狀態。

在這種狀態裡,沒有主觀存在,全體客觀,這是一種通常人無法體驗,只有少數人才有的體驗。

在某些人,這種體驗開始比較淡薄、稀有或不經常出現,對此還有陌生感、不熟悉感,不能成為像從前的 “ 自我感 ”一樣穩定成熟的感受。

而對這個的熟悉、穩定和成為像從前的 “ 自我感 ”一樣的感受的過程,我稱為非我的修行。

如果讓你思維,我不是我或無我,那簡直是在自我欺騙,你感受到那是頭腦在玩把戲,如果讓你觀察一下自己,你馬上會產生抽離感,如果這樣觀察——有自我感的時候觀照或帶著自我感觀照久了,你會產生冷漠感。

一樣,當你切入非我的修行,當你熟悉穩定了一段時間,回頭再讓你看自我,看我是誰,看我是某某等,那簡直和你有自我時思考或考慮一下非我或無我一樣覺得不可能、簡直是自我欺騙、頭腦在玩把戲等。

當你切入非我的修行,很多體驗和有我時是相同的,但絕大部分認知卻都反了過來。

事實上,我的體驗和非我的體驗,或說,有我的體驗和無我的體驗,都是體驗,其本質都是一種感受加念頭。

但不同的是,後者的體驗更加讓人愉快、美妙和自由。

我和非我,有我或無我,不存在境界的高低問題,只是一種認知和感受更加讓人解放、自由和快樂,另一種認知和感受卻讓人束縛、受限和苦惱。

那生命之中,有什麼存在是這種超越呢?

一種不是超越的超越?

什麼樣的存在和一切的關係是 “ 不頂不丟 ”、“ 勿忘勿跟 ”?

這就是覺性,這是覺光,生命的實質存在。

這種 “ 不頂不丟 ” 裡沒有 “ 頂 ” 和 “ 丟 ” 的動作,這裡 “ 勿忘勿跟 ” 裡沒有 “ 忘 ” 和 “ 跟 ” 的舉動。

然而,一切就這樣如是發生。

覺性與萬物,不離開也不分開,如一體但非一體;它們之間沒有力,沒有動作,沒有任何作為。

覺性的超越,是超光速的,它和頭腦、意志力及作為無關。

我們的頭腦也有 “ 超越 ”,但頭腦的 “ 超越 ” 是一種假像;頭腦上的超越永遠不是真正的超越,也永遠無法真正超越,頭腦的超越,如同你坐在椅子裡,要把自己連同椅子一起舉起一樣,是不可實現的。

意識心裡沒有真正的 “ 超越 ”,但當你安處於覺性時,不用作 “ 超越 ” 之舉,你已處在超越。

但安處覺性的人,深知這種 “ 超越 ” 是怎麼回事。

超越是心的本來特性,它和掛礙不掛礙、執著不執著,以及任何氛圍、情形無關。

它的本性就是 “ 不頂不丟,勿忘勿跟 ”。

生命的覺,超越一切色、一切受、一切想、一切行、一切識,超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超越一切塵累!

覺:生命真正的超越者——是種永遠無法觸及、永不壞爛、無形無象的 “ 在 ”,一種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常樂我淨、沒有名字的 “ 那 ”,一位不可思議地 “ 打佛法的太極拳 ”!

— 另外 —

問: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

答:生不從哪裡來,死也不往哪裡去,因沒有能生、受生者,因沒有能死、受死者;你沒有地方可來,也沒有地方可去,在來去之間,沒有來去的人!

一切現象及有,是風吹沙聚;各種造型的沙堆,有不是真正的有;各種形態的沙堆,無不是真正的無。

著相人眼裡有生有滅,實相人眼裡不生不滅!

一切事物是因緣合生,因緣合生,故沒有自體;沒有自體,故沒有來者;沒有來者,故沒有去者。

一切來,只是好像來,故稱 “ 如來 ”,一切去,只是好像去,故稱 “ 如去 ”。

一切萬法,只是如來如去,在如來如去之間,沒有真正的來者,沒有真正的去者;在如來如去之間,生只是好像生,滅只是好像滅;一切諸法,如來如去,如夢如幻!

生從哪裡來?沒有生者;死往何處去?沒有去處。

一切來,只是如來;一切去,只是如去。

透過生滅的假像,體悟不生不滅的本質!

就像:

即使知道、擁有最高深的見地,也等於無,因為,有什麼不是出自頭腦呢?

當你得意於自己的領悟與見地,你就開始滑入無明了。

小心,不要被疑問攝服,也不要被答案攝服。

疑問,常常套住愚笨的人,而答案常常攫住聰明者。

於修行中,檢查你的心,看看你是否因為你的見地而得意,看看你是否因為你的迷惑而煩惱,這樣都中了頭腦的圈套。

不被愚笨抓住,不被聰明抓住,不被見地抓住,你首次接近自由的本質。

不停留在疑問的陷坑裡,也不被拴在答案之柱旁,一無所住,一無所繫,你變成自由本身!

一個過得快活的人:停止思考,或不相信他的思考。

通往心靈自由之路,也不過如此!

— 波文 —

如何擺脫自我懷疑、不愉快情緒及做事的動力?

要知道,消極和無法控制的負面情緒,並不是你與生俱來的問題。

那些負面情緒,是由一些隱藏的因素所引起的!

這些因素讓人失去自信,並開始懷疑自己;擔心無法滿足別人的期望, 甚至會開始說謊或欺騙。

在這不是教育你怎樣害人,而是跳開道德框架,以技術框架來看問題。

在美加,基督教的傳教者,對於這些心理技術,不會陌生。

反觀亞洲佛教,這一方面的觸覺,有比他們慢和鈍的被動感!

布施時,亦要有智慧…

曾經有人,這樣詮釋旅遊的意義:人們之所以選擇出遊,是因為,沒有什麼道理比這個,更能傾聽到自己的內心。

看書是靜止的旅行,旅行是移動的閱讀。

( 所以,常感覺到,偶好像粉推介旅遊,其實是,在陌生外地出遊的時候,才能 " 聽見自己 " !)

讓觀修,成為你的人生經驗…

觀修時,若對暇滿難得、壽命無常等,生起切身的感受,要盡量停留( 保任、長養 )在這種感受中。

逐漸地,暇滿難得、壽命無常對你來說不再是書本上的理論,也不再是你願意相信生命只是這樣,而是你對世界的覺知就是這樣,這是你人生的新經驗。

不要在一帆風順的時候,裝成修行人;不要在遇到挫折的時候,變回普通人。

— 分享 —

現在很多人睡眠都不好,躺在床上翻來覆去,心思特別多。

這個時候心應該放鬆,觀想諸佛菩薩,把注意力放在佛菩薩的觀想上,這樣很快就會入睡,並且夢境也能變成光明,把睡眠也變成是一種修行!

「修行」,就是「練習和煩惱做朋友」。

醬逐漸地,就不再需要壓抑情緒,而是自然而然地、甚至是很歡喜地就能控制住情緒,處理你的煩惱了,這時,你已經和「煩惱」成為朋友了。

㑹覺得這才是很重要的,「修行」!

還有…

歲月是永遠年輕,而我們將慢慢老去… 你會發現,童心未泯,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

很多時候,一味忍讓並不會讓事情過去,覺得委屈的時候,請勇敢的說 [ 不 ]…

這幾年," 學會 " 了流淚。

眼淚,對大家來說也許不陌生,小時候的哭泣,對我們來說理所當然,但我們漸漸的長大後,卻越來越不能哭泣;因為哭泣,代表著脆弱。

( 因為都被 " 勇敢 " 一字,給僵化愚弄的教導! )

曾經忘了怎麼哭泣,只因為已經是個大人,是個男人。

流淚只會覺得自己軟弱,流淚會讓自己覺得不像男人。

雖然,我們大都這麼認為,其實,能夠真正懂流淚哭泣的人,才是真正完整的一個人。

「你自認為很了解自己,那為什麼不敢流淚抒發一下情感?」

這句話藏在心裡,並沒有對任何人說過。

就是,擦不乾,回憶裡的淚光,走過的成長路,又怎麼去補償?

因為即使知道這樣的感覺,但未必其他人能夠了解,了解能哭泣流淚的人才是真正的人,一個擁有完整感情的人。

很幸運的找到了,被遺忘多年的情感,也因為找到了這樣的情感,而開始懂得放縱不拘。

懂得流淚的人,其實是很幸運的。

曾聽過…哭泣不是軟弱,只是堅強太久!

※ 圓滑心法:

『承認對方的感受,不一定要承認對方的指控。』

感受和指控,是兩回事。

混淆了這兩樣東西,往往就會走進失控的死胡同。

“ 這個世界不怕真壞人,就怕遇見了假好人 ”。

一樣的眼睛,不一樣的看法。

一樣的嘴巴,不一樣的說法。

一樣的心,不一樣的想法。

一樣的錢,不一樣的花法。

一樣的人們,不一樣的活法!

如果你沒瞎,就別從別人嘴裡,認識我。

人生中,每一件事情,都有轉向的能力,就看我們怎麼想,怎麼轉。

我們不會在三分鐘內成功,但也許只要一分鐘,生命從此不同。

懂得放心的人,找到輕鬆,懂得遺忘的人,找到自由,一定都能找到快樂!

只有真正了解你的人,才會認同你的價值,別讓不懂你的人,抹滅掉你的價值。

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欣賞你的價值,有些人只㑹以貌取人,所以,你不必為他們的膚淺買單!

其實,只要你不心慌,就是美好生活!

我們之所以很難體會到本心,是因為日常生活中所作所為,大都在牽著我們朝與本心相反的方向走。

修行不為再去成就什麼、證明什麼,而只是引導我們放鬆下來,慢慢去貼近本心。

放鬆下來,不再對抗,習慣那種不確定性並安住於此,有人也把這稱為自在。

~~~ 番外篇 ~~~

有天在網路上的某雜誌裡,看到一個「微型人生」的概念,實在深得我心。

從國小三年級就知道:人生其實不是直線的,而是不可預測、無法規畫的。

而且,每個人的人生都不一樣,根本就無法統一「標準化」。

文章裡作者提醒我們,人生不是直線的階段性。

什麼是直線階段性人生 (就是大眾的集體思想 )?

這個概念,你一定不陌生。

還記得有人這樣告訴過你嗎?

當你是學生時,就好好「念書」,爭取好成績。

等到畢業,進入「工作」,就好好奮鬥,努力升官發財。

接著當你到某個歲數時,就一定要「結婚生子」,成家立業,這才叫完美人生!

如此,才是「成功人生」的典範?

這樣的人生,你熟悉嗎?一定熟悉。

我的前半段就是被逼似得過著,粉辛苦又心虛的傳統「直線人生」…

過這樣的人生,是不容鬆懈的。

你得一生努力奮鬥,直到成功那天為止。

因此,要享受人生,你得等到老了、退休以後,你才值得過好日子,這就是「直線人生」給出的觀念?

我們從小到大就被灌輸這種「直線人生」的觀念,它幾乎是你我共同的宿命,我們被迫在這條直線上義無反顧、勇往直前,沒有岔路、也不能停頓。

如果要享受人生,對不起,那是在直線的「末端」,得等到你退休以後,等到「有閒、有錢」時,你才值得過好日子。

真的是這樣嗎?

很多人把這種「直線人生」視為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絲毫沒有一點懷疑。

難道,日子只能這樣過嗎?

不,我不追求過這種直線人生。

直線人生,也沒什麼不好,但這一路往前衝似乎也少了什麼。

文章作者剛好跟我一樣年屆中年,他當然也意識到這樣的直線人生,其實是有問題的。

「這樣值得嗎?」心中呐喊著…

手握著虛無飄渺的功名成就,作者問自己。

他深知,除了虛名之外,自我內心空虛得不得了。

如此反思,叫人唏噓。

我不知道像這樣換來的成功,是不是還叫成功?

但我知道,我不要這種「單一性」的成功。

我寧可要健康、要快樂,我知道虛名假利,絕對不會讓我快樂。

什麼是「微型人生」?

就是豐富又平衡的掌控每天的時間。

不但可以兼顧了工作與家庭,同時又有自己的時間。

不但跟人連結,也不忘跟自己連結。

角色上該盡的義務,責任都盡了,但同時,又做了「自己想做的事」,真好。

像這樣「把一天當作一生用」,這就是他所謂的「微型人生」。

很棒的概念,是不?

微型人生,其實就是一種「活在當下」、均衡的生活方式。

想想看,如果你的一天是這樣度過的,當一天結束,要閉上眼睛睡覺時,你是什麼感覺?你還會感到空虛茫然嗎?

同理,依照這樣的概念,你可以繼續發展你的微型人生:從「把一週當作一生用」到「把一個月或一年當作一生用」。

其實,你現在就可以過自己想要的日子,不必等到退休以後。

如果我每天都可以這樣過日子,即使哪一天我突然閉上眼睛走了,我都會感到無憾無悔。

因為,在每一天裡,我們都過了自己最想要的生活了。

有了這種覺悟,你的人生才會快活。

人生無常,請記得。

活在當下,才是明智之舉。

再來…

為什麼人世間總有許多不如意的事,但生活中的一切還須自己面對。

如何轉念?有時說的容易做時難,因為,每個人面對問題皆不同!

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八識中最癡的那一個是阿賴耶識,它不分別,不判斷,不造作,不作為,經過前七識傳遞過來的消息,它來者不拒;若有人想從它這兒提取什麼,它也從不說 “ 不 ”。

但轉識成智後它卻被稱為大圓鏡智,光明照耀,成就一切,圓滿如鏡而不缺一物,個人世界的根源就是從這裡發起。

八識中最伶俐的是第六識意識,起意造作,分別判斷,一切有為無為的境界都是它在說它在分別,它轉識成智被稱作妙觀察智。

凡夫睡時,是誰在睡?

意識在睡;誰沒有睡?阿賴耶識沒睡!

第七識,就像傳達室裡大門警衛一樣,它從來都無所謂睡不睡的,只要前六識及阿賴耶識兩邊有一邊起風湧浪,它就立刻醒來相互傳達,通曉彼此。如果兩邊都寂,它也就真睡了。

譬如我們夜晚睡著沒夢的時刻,就是八識都息了。

如果睡著了,前五識安靜,第八識藏大海中的波濤湧起,這時就有夢境。

如果前五識有較大的動靜,意識被喚醒了,這就是醒來。

有時外界的訊息不夠強烈,第六識沒完全醒,第七識醒了,這時就有可能發生知覺錯連,那剩下阿摩羅識在搞怪,例如,半醒半睡時,聽到的外界的打鼓聲,有可能幻化成夢裡的擣衣聲!

覺時覺的是誰?

只有第六識有覺不覺的問題。

其他意識都不涉及覺不覺,因為其他意識都不分辨,只有第六識分辨。

因此,覺悟是第六識覺悟,迷惑也是第六識迷惑。

覺悟不覺悟,迷惑不迷惑,關鍵在第六識。

所以,修道解脫的關鍵也是第六識。

若能出脫第六識,解脫自在不在話下。

出脫第六識會有什麼樣的境界狀態?

有三種情況:

一、於前五識而言,完全落在前五識的現量境界裡,清靜、清晰、安然有序,一切是什麼就是什麼,不在事物上附加故事。

二、於第七識而言,完全落在了平等性智裡,因為意識不作意,第七識必然不能識別它自己,故必然落在無我的平等性智中。

三、於第八識而言,必然完全呈現大圓鏡智光明、卓越、豐富、不可思議的自性境界。

實際上,八識各無自體,不能獨立存在,誰離開了誰,都不能獨自存在。

八識並非八識,是名八識,只為人們解釋和解說的需要才設立的。

八識是名相,是夢海,是唯識的故事。

人們常說唯識,什麼又是唯識?

唯識:一切都是投射。

一切都是投射,連投射者也是投射的,這就是唯識的意思。

解脫不須更多的法門,於一切時一切處,恒恒時時體會一切都是投射,僅此便能解脫自在。

" 佛 " 不是任何你所分別、命名的——那些都是我們心識建立的故事,虛妄不實。

當我們向內觀察心靈的本質,會認識到這一點。

佛不是我們意識所建構的東西,而是本然如是、超越所有意識內容的天然感知。

佛不是用來修的,是用來發現和體會的。

只是空,不含有覺,那不是佛;但如果有覺,但沒意識到自身的空性,那也不是佛。

對 “ 佛 ” 這個存在的體會,必是空覺。

佛法不是物質、商品,沒有貴賤、輕重之分。

法的大小差異,取決於修行者自己的心量和承擔力:當你心量大、承擔力大時,你修持的法門就是大乘法門;但當你心量仍小時,任何法門對你都只是小乘法。

自在 " 旅心 ",才能發現風淡雲輕!










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