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9日 星期二

金子國


為何佛不明說與明指?

為何佛經裡面不明說是比喻呢?

我的經驗:修行就是一個淘金的過程,而釋迦牟尼佛是那個成功的淘金人。

如果說佛陀是位淘金人,祂淘得的金子藏又哪兒去了?

都藏到經書裡去了。

在我看來,經書是一本本充滿情趣的隱喻故事,它裡面都塞滿了 " 金子 "。

如果你帶著明亮的眼睛去看,那裡黃金遍地。

但是如果你的眼睛沒有完全打開,也許你看到的大部分是沙子,金子只是一小部分。

但如果你變得不同,那個世界裡,每一粒沙都是金 = 經。

經書看起來像一本本的神話故事,但那實際上應是本真的我們更為實際的生活;而我們以為的實際生活,只是一個童話。

神話相對於童話,神話更為成熟,神話更接近生命的實相——人類在真相狀態下應該有的生活樣子。

經書中的所言,對看不懂的人來說是神話,對於不理解它的人來說是糊話,對於越過頭腦抵至實相的人來說是實話。

我是曾經闖入經文所埋藏世界的人,因此我知道那裡的情況,我可以繪製那個世界的地圖。

我知道哪個地方有門,哪個地方有暗道,哪個地方往哪拐會遇見什麼,因此,我成了一個也想進入那個世界的人的嚮導,甚至我被稱為一個進入那世界的專職、專業導遊。

有人想去那兒旅遊,我導人以入;有人問我路該往哪走,我揮手以指;有人陷入叢林,我建路設標……。

你問:“ 如果經文裡到處充滿隱喻,為何釋迦牟尼佛不直接明指呢?"

頭腦尋找的秉性和慣性,是停不下來的……因為這世界上充滿了這樣的人!

可是,金子正在你尋金的路上,你腳下的每一步路,你鞋底下的每一塊鵝卵石,甚至你途中屁股坐下來休息的大石頭就是一塊巨大的黃金……,但是你不認識它。

因為如此,釋迦牟尼佛,便從遍地的黃金中拿出了一些,塞進了你能認識的沙子中。

雖然你沒見過那黃金,但是你認得沙。

當你經過一番努力,在一大堆沙子中找出一塊不同於沙子的東西時,你會欣喜,你會高興。

這時,當別人再告訴你這就是金子時,你會相信。

這就是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把祂淘到的金子,又重新塞回到沙子裡的原因。

因為依據 " 業 " 的慣性和運作方式,這過程誰也省略不了。

佛經裡到處充滿了隱喻,為什麼釋迦牟尼佛不直接告訴我們呢?

正是這個原因。

當你的頭腦還在急匆匆尋找之中時,” 因為尋找和奔跑的過程你省略不了,基於你的狀態和特性,所以佛說,金子在西方世界——祂創說了一個 “ 西方極樂世界 ”,祂演說在 “ 那裡 ” 而不是在 “ 這裡 ”,祂說去 “ 彼岸 ” 而不說 “ 回到當下 ”……。"

為什麼我又會把這隱喻——把這些藏金給指出來呢?

祇因為 " 尋找 " 的太久了。

你幾乎又把 “ 尋找 ” 當成了目標。

現在與釋迦牟尼告訴你的相反:祂說金子在 “ 那邊 ”,我說在 “ 這邊 ”;祂說去 “ 彼岸 ”,我說 “ 回到當下 ”;祂說淨土在 “ 西方極樂世界 ”,我說西方極樂世界就在這個星球上;祂說至心修佛阿彌陀佛會來接你,我說 “ 阿彌陀佛就是你 ”……。

我的整個說法看來似乎與祂 “ 相反 ”。

事實上既不是我說反了;也不是祂說反了,而是眾生們的顛倒心太甚了。

過去的佛,現在的佛,未來的佛,不得不依據實際情況而說法。

這就是我為什麼把隱喻的 " 殼 " 拿掉,直接告訴你核心內部的原因。

" 金子 " 不僅在山中,金子也在你尋金的路上。

因為你曾經受過釋迦牟尼的 “ 馬扁 ” 心之遊戲,所以才使你有可能相信我說的。

這可能對你尋到真金有效,所以我來透露那些你們頭腦所愛的 " 秘密 "。

不要因為那形體而忘了那實質。

當我說到處都是金子時,但不要誤解以為路標也是金子,記得路標只是符號,只是一個表示。

因為常有人把 “ 路標 ” —— “ 隱喻 ” 當成金子,所以我才要破解那隱喻的虛幻性。

它不過是一個符號,一種表示,不是你所要找的重點之 " 金 "。

我們在尋金之路上,一切有形相都是假的,都是拉著你、拽住你的一隻手,都是吸引你眼球,奪取你精神,分散你目標的魔化物,不要信它著它,眼中所見、耳中所聞、頭腦所知……,一切所覺知的事物都不要相信它、依靠它,越過它們,才能找到你真正想找的。

在往最終的路上,一切都是路標,一切都是路,一切都是箭頭和方向。

在最真實的 " 法 " 面前,一切都是個隱喻,請莫著於現實。

著一事迷一事,著一物迷一物,且莫著相。

成佛是一個出離的過程,出離了再出離,才能來到如來的門前。

在沒有認出如來之前,一切相不可著;但是,當你認出了如來,就一切都是如來。

人,本來就是會分心的。

分心之法,也一樣。

有的矛盾,能推動到你會窮盡一生的興趣,去深究這個課題。

分享:

存在總是用它的手,讓我時時相逢生命的驚喜,生活的仁善,超越我的估計。

覺悟前,存在是你的主宰之手,你是它的奴隸,覺悟後,你是你自己的舵手,存在把一切提供給你;這一點是醒後的奧秘,假如你還發現不了這一點,你還仍然處在心性的迷惑裡。

因為…

老天之下的一切都很美麗,
生也美麗,死也美麗,
當沒了我們投射的分別,生死平等。

人們的心創造了它的世界;卻與那世界分離,它忘了世界不是它喜怒哀樂的因,而是它喜怒哀樂的果。

這遺忘使因果顛倒,他們不得不生活在驚恐的幻象——隨著幻象的變化一驚一乍,或假樂假喜。

存在是沒意義的,假如存在有個意義,那就是認識它自己——認識真相。

當世人都在咒罵會降暴雨的烏雲,唯有覺者在欣賞它。

所謂開悟,消失的是 “ 錯覺 ”——那本來就不真實存在的,見到的是 “ 真如 ”——那本來就已經存在的。

那已 “ 消失 ” 的東西本來沒有,那能 “ 得到 ” 的東西本來存在,所以 “ 開悟 ” 對一個人來說,你什麼也沒增加,也沒減少,不增不減。

但這只是一個 “ 發現 ”。

有經過開悟歷程人,常常驚喜於這個 “ 發現 ”,當 " 成為他的 " 發現真相後,又使他們再次進入了一個誤區。

再進入了另一個幻象。

假如你是真正開悟的,開悟後不存在一個 “ 開悟的人 ”。

如果你說你開悟了,開悟後仍然存在一個堅固的 “ 我是開悟了的人 ”,那麼,在你認識到真理的刹那,你會再次失去你的開悟。

修行或開悟,取消的是身分,在你經驗 “ 開悟 ”——幻象消失、見證真體後,你緊接著又認同了一個新的 “ 身分 ”——“ 我是一個開悟的人”,那麼,這時你又抓住了一個新的幻覺。

在你開悟的刹那你又失去了開悟。

一個修行人,除非他是糊塗了,否則,他不認為他是開悟的人,並堅持要一個開悟人的身分。

開悟取消的是你的身分,刪除的是你的自我,如果在 “ 開悟 ” 後,你還在一直堅持 “ 我是一個開悟的人”、“ 我掌握了真理 ”、“ 他人生活在幻象中 ” 等這樣的概念,這說明你進入了新的幻象。

除非你認同了一個東西是 “ 我 ”,否則,你不用在那裡堅持什麼。

你不會向別人 “ 證明 ”、“ 辯駁 ” 或 “ 顯示 ” 你是開悟的了。

你更不會找出很多自己實修的 “ 證據 ”、其他上師的 “ 認可 ”、他們的談論、自己的幻象體驗等來證明我是開悟的,更不會去辨析他人或某個師父是不是開悟的並甚至嘲笑他、攻擊他,你也不會力證自己比他強……。

如果不是這樣,那說明了什麼?

你講的越多、你證明的越甚,那似乎越在說明 “ 你失去了你的開悟 ”。

你糊塗在 “ 開悟 ” 上了。

開悟成了另一個陷阱,把你框住了,讓你還沒來得及爬上來。

如果你不在認同一個除真相之外的幻體為我,你就不會向他人證明你是開悟的,而如果你確實成為了那個真如本體,那麼除了顯示那個本體,你沒有過多說明、證明或辯論的噪亂。

如果你證悟了,證悟的 “ 主體 ” 都沒了,還哪來的證悟?

所以,向別人證明自己是開悟的,或堅持我是一個開悟人的身分,那你再次陷入幻象中!

因為,開悟首先意味著 “ 不二 ”,而爭辯或攻擊的前提是 “ 二 ”。

若沒有 “ 二 ”,爭辯和攻擊怎能形成?

你沒有攻擊的物件或沒有爭辯的人!

所有攻擊或爭辯的人,都說明他處在 “ 二 ” 中了(他太 “ 二 ” 了),如果不處在 “ 二 ” 中,攻擊或爭辯形成不了。

而 “ 二 ” 意味著什麼?

一真一假——你處在幻象之中。

你有自己的角度,你有自己的身分,你有自己的認為——而這,都是虛幻的,因為它是由一顆幻心所成的。

不管你曾經有沒有開悟,至少在你爭辯、辯論或證明自己是開悟的時刻,你失去了你的 “ 開悟 ”。

人們常常能夠覺察到他們開悟的 “ 到來 ”,卻很難覺察到他們開悟的 “ 失去 ”。

開悟見到的是 “ 清淨真如 ”,守護的是 “ 大寂滅海 ”,入住的是 “ 究竟涅槃 ”……,那裡就是淨土。

那些認為 “ 我開悟了 ”、“ 我見性了 ”、“ 我覺悟到釋迦牟尼所覺悟的了 ” 的人,他們還處在 “ 火眼金睛 ” 和 “ 好鬥戰 ” 的孫悟空階段,還沒成佛,還處在幻心的 “ 雲山霧海 ” 裡。

我們可以指出他人的 “ 問題 ”,但指出而不是指責。

一個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最好不要隨便出手 “ 指出 ” 他人的問題。

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講,真相在各個層面都是 “ 真的 ”。

你的真相在你的世界是真相,在別人的世界就不一定是真相;別人的真相在你這裡不是真相,但在他那裡就是深刻的、真實的真相。

除非我們同時成佛,否則,真相永遠是 “ 個人化 ” 的。

世上沒有 “ 統一 ” 的真相,因為世界沒有 “ 同一 ” 的世界。

如果我們不是同時成佛,真相就不是 “ 一 ”,它是很多、無數。

在修行之中,不要推銷你的真理,不要販賣你的智慧,更不要用你的智慧和真理去強姦別人的心意。

不要把真理變成武器,把自己變成智慧王國裡無知的施暴者。

我們不要一直心存 “ 度人 ” 的妄念,自覺才能覺他。

自覺,永遠是修行人真正的工作。

波文:

我認識我,我創造我——
自從醒來的時刻,我就愛著我。

我接受原本的我、如是的我,
我愛我以為對的我,我愛我以為錯的我;
我瞭解我所蒙受的一切苦難,
我一直清楚我創造的痛苦。

我清楚的知道,那時的 “ 我 ” 痛苦——我痛苦!

我曾錯以為保護我而傷害我!

儘管如此,我仍然美麗,
我的內心比我知道的更美。

我美麗,因為我是我的世界獨一無二的我…

體會安靜的一,成為安靜的一,最終你停下——來到我所在之處——涅槃。





















來源:網路…

2017年8月23日 星期三

今心豆頁


“ 因緣散時,身心俱壞,眾幻皆滅 ”,豈不人人死後都能成佛?
輪㢠之幻又從何來?

我的體會:活著我知成佛,死後知我成佛者其誰?

四大散盡,六根不存,何有知我成佛之人?

幻心不存,幻從何來?

一死百幻除盡,唯有空性歸於空中。

空性者,覺性也。

覺體者,不思、不為、不動、不移,何有輪㢠復轉?

輪㢠起於活人,生死鬼魔於人身上顯。

若無活人活心,即無鬼魔輪㢠六欲諸天。

輪㢠從何起?

因緣聚合,猶如波浪,前波後波,遞推流轉。

若無因緣,即無輪㢠;輪㢠顯因緣,因緣造輪㢠。

凡夫於因中不知因,於緣中不知緣,妄心造作,被因緣推,隨輪㢠轉,於無明中辛苦受盡。

覺者一念知心,不隨心牽轉,故能於諸流轉中不動不移、不增不減,於生死中無生死。

活著有輪㢠,死後誰輪㢠?

若無輪㢠者,輪㢠從何起?

凡夫頭腦,妄心推測,於因循造我想,於我想造諸等故事,自迷自誤,自縛於人,不得解脫。

四大分解,六根不存,誰緣情於塵,誰合生於相?

一念不生,誰為流轉不滅識體?

從前世到今生,不變的是覺性。

前世今生本沒有,幻念流轉顯生生。

猶如雲移顯月動,舟動顯岸行。

覺性常不變,幻顯其流動。

眾佛所言輪㢠,不變的 “ 輪㢠 ” 本體是覺性,非有幻識不散之蘊結。

凡夫之人,不覺覺性之恒定,不察幻象之流動,不明輪㢠的主體為阿誰,不知滾來轉去晃影動。

錯解輪㢠,生造故事,自迷迷人,千秋罪業難消泯。

臨死之時,清醒覺者知其本體不變,不驚不疑,不躁不動,安詳寂滅,猶如淨燭息靜燈。

生死臨終,若有迷人追認四大分解六根崩壞之覺受幻影為我者,是迷中迷人、癡中癡者。

生死之事,不唯有四大六根壞解之時生現,覺悟之人於刹那當體覺知。

此時覺知百事生滅,與彼時覺知生滅百事無有不同,皆是幻象造幻景。

生死本沒有,因幻顯生死。

凡夫若不親知此事,問於覺人亦不知此事。

無明中談生不知生,無明中談死不知死,皆是妄人隨同妄腦。

探微遊戲,滿足好奇,若非自證親知,無有是處。

世間造生死之論者多多,言輪㢠之景者頻頻,皆是盲人瞎語,以頭腦推頭腦,依念頭造念頭,自迷身心,不了生死。

生前不了情,妄言死後事。

修者造魔說,魔先魔其人。

真修之人,不應輕信任何之說,親證親知,自證自得。

做獨立人,尊自覺心,是謂 “ 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

唯我獨尊,知天知地,知生知死,三界六道,我不流轉。

生死輪㢠和覺性到底什麼關係?

就像雲朵和天空一樣。

不管雲朵怎樣幻化,有或沒有,天空不變。

我們的生死色相、五蘊內景與法身的關係,與此相同。

生死何狀乎?

雲朵有或無;輪㢠何情乎?

虛雲過淨空。

天空本不顯,雲朵使其顯;覺性本不顯,幻象使其顯。

天空本不動,雲朵流動,以雲朵為參照,天空在流動;覺性本不動,幻象流動,以幻象為參照,覺性似幻動。

生死輪㢠如此生,皆是幻象造幻景。

若真覺悟之人,知其淨空,見其虛雲,便曉生死輪㢠皆是夢。

有,顯在夢裡;無,顯本真性。一悟眾幻便脫落,生死輪㢠原虛設。

恒常真如體不變,無生無死無諸幻。

若真相本無生死,輪㢠何在?

以幻為體,生幻之見,死人輪㢠皆是生人造談,若無活頭腦妄念流轉,輪㢠之論何方現?

我生之時輪㢠我,我死之後誰輪㢠?

佛言寂滅,是幻象寂滅;佛言不斷滅,是覺性不斷滅。

生死之見,輪㢠之談,關鍵是你了了分明見那覺體了沒?

若真見,無用談;若不見,談亦不知,談亦不信。

世間修行者多,見性者少;玄談者多,悟真者少。

故生生死雜音,輪㢠假論。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法音指處誰真見?

都言法性與涅槃,卻於生死作妄見。

佛陀不談輪㢠事,此事須由你證見,若不證見皆玄談。

死亡之論莫異議,你若證得自無言。

修行之人何處去?

悟無生死,悟無輪㢠,恒常不變為真我,無處可去是去處。

就像…

愛是什麼?
真有 “ 愛 ” 這個 “ 實體 ”?
愛不過也是一些念頭,在心裡留下的美好感受吧!

我體會的愛不是這。

我體會到的愛,不是念頭滑過覺知所留下的美好感受,相反,這感受不是愛!

我所體會到的愛是一切好感受和不好感受背後的那覺性。

我所體會到的愛是心本身,是存在的本性。

它和念頭以及感受無關。

它是永恆不變的愛的欲望,它是無限的、不停止的製造喜悅的貪婪,它是不死不滅、不垢不淨、不增加也不減少的熱愛貪婪的本身。

這本愛無法遏制,也無法殺滅,更無法掩蓋。

它時時刻刻存在,不管你意識到還是沒意識到,它一貫地不斷地表現愛一切的本性。

不愛不是它,但,不愛在顯示它。

它在不愛的下面,它一直存在。

覺知到這的人,不是與愛連接了,而那愛成為了他。

那覺悟到它的人不得不以它而活著,因為他別無選擇——因為再也沒有念頭能影響他或欺騙他。

“ 愛 ” 無法以 “ 實體 ” 來思考它。

當你用 “ 實體 ” 來思考它時,不管你認識到它是實體還是非實體,你所思維的它都不是它。

愛隱藏在一切念頭的背後,它不是任何一種念頭或念頭所帶來的覺受,它是那一切的囊括。

頭腦或念頭無法理解這種愛,因為站在念頭上,你永遠也無法認識它,但你卻又在它裡面,念頭或者頭腦,因為它生活在其中。

我所體會到的愛,不是這念頭,也不是那感受。

但它們全在這愛中。

這愛不把任何一個排除在外。

愛從不拒絕。

愛從不揀擇。

愛不是任何一種孤立或孤絕。

愛體會不到分離,體會到任何分離的覺知都不是愛。

認同愛是念頭滑過覺知的美好感受的是頭腦,如果那被叫作愛,那只是頭腦的愛,不是覺之愛。

事實上頭腦的愛不是愛,它不是一種覺受,就是一種概念。

在頭腦裡你永遠也體會不到真實活體的愛。

你只能擁有愛的概念或對那概念的體會。

體會不到這愛的人,無法不是分離的;體會不到這愛的人,不可能是真正柔軟化開的,他總是有 “ 一團 ” 在那兒,他總是不安,他總是時刻體驗到無聊、沒趣,他總是體會到淒涼、孤絕,他總是不相信世上有真愛,他總是對愛寄予希望又失望,他總是懷疑真愛的存在,他總是不斷地思考愛是什麼——他不停地找尋愛。

這就是具有頭腦上的愛,或未體會到覺之愛的人之情況。

還有…

再談談 “ 念佛法門 ”!

常聽人言,憑一句佛號真的就能往生極樂世界嗎?

我的體會:一句佛號、一句咒語,即是大法船,往生極樂世界真實不虛。

關鍵看如何 “ 念 ”。

會念速至,不會念者念至恒河沙數,到彼岸不能。

念者,非口念也,口念者名誦。

念者,為心念,心念名心憶,心憶諸佛(覺)。

如此思憶佛,名為念佛。

口動舌轉,語出佛名,心念與佛全然不相關,如此念佛,非為念佛也。

如此念佛,念至海枯石爛,從時間之初念到時間之末,不能成佛。

所以者何?

口說佛語,心不關佛也;不是真心思佛,縱佛真心思你,單相思也,單相思者,不能成為眷屬。

故如此念佛,終不成就。

如何念佛才能往生極樂世界?

口中念佛,心中亦念,口誦心念,念念不散,制心一處,止於佛號,念至念淡覺起,念至覺起如光、如晝、如清醒夜、如月臨照、如鏡生像。

如是,真佛來應,真佛來矣。

若非如此,於念中有佛形像,或大或小,或微笑或嚴肅,或放光或不放光,或此佛或彼佛,皆不是真佛也。

乃念頭妄化,幻相也。

真佛者,乃無相覺相,非人形象,非物形象,非佛像形象,善知識莫錯認真佛,著他魔化。

念佛持覺,持覺念佛,可助真佛早日應現。

持覺念佛,念佛持覺,乃是以因地覺,藉以佛號,達成果地覺。

若念佛不離覺,覺中念念佛,可早日成就。

真念佛者,念佛即是念覺。

所以者何?

佛者覺也。

若念佛非念覺,不是真念佛,念佛且莫離覺,離覺亦莫念佛。

持覺念佛是為正念,念佛持覺將得正覺。

念佛,一定要念不離覺,覺不離念,離覺不念。

念念有覺,覺中念念,如此念憶,成佛速矣。

若非如此,念破嘴皮,口舌吐血,不能成就!

有人教導說,一心念佛,念到佛號脫落,便可見佛。

但有善知識念到佛號脫落時,卻心生恐懼,立刻恐懼念生,當面與佛錯過,所以者何?

(常如轉珠唸佛,念頭滑落數珠也欲掉落,驚呼!念,覺皆滅也?)

為因地未持覺矣,為初修未以因地覺修果地果矣。

持覺念佛,不必強求念頭脫落、一念不生之時,但持覺性,念至靜處,念淡覺強,自能見佛。

修行,千法萬法,千修萬修,莫離覺性。

佛即是覺,覺即是佛,離覺修行,與佛無關。

與佛無關,不能成佛。

覺即是淨土,末法修行,有大善知識極推淨土與念佛法門,此法可矣,但知念佛即是念覺。

念覺即是不離覺,且莫空想佛形象。

(不會觀想持唸佛者,亦名嘴唸佛!)

以空想佛形象為念佛者,離題萬里。

但要正念,更要正覺。

邪念錯覺,不能成佛。

念佛者當念覺性,佛者覺也,一心念佛即一心念覺,一心念覺即時刻不離覺知。

於一切時處不離覺知,實名真念佛。

但此念佛,能真成就!

分享…

《楞嚴經》說,我們地球人初始為光音天人,後因貪著粗食,墜地不飛。

如果你深入生命的內部觀察,覺性純光,念想純音,除了這 “ 光 ” 和 “ 音 ” 外,生命的本來面目並無血肉實質存在,這就是 “ 光音 ”,這就是 “ 光音天 ”。

此光普照,此音南北上下四維任其馳騁,故能飛能越,縱橫萬里,瞬目千逾。

後因貪想升起,妄念隨成,隨妄遊走,執著妄力,喪失本我,故不能飛;落地成人,執著肉體為我,故墜地成為粗濁肉身人相。

這就是人類由 “ 光音天 ” 來到 “ 地球 ”、由原來的 “ 能遨能飛 ” 到現在的 “ 著地成人只走不飛 ” 的本然之相。

善知識!

諸佛之經本本皆是精妙的故事隱喻,若不能實證佛證,實體佛體,實悟佛悟,很難破之,必然著於表象,認虛為實,認假為真,誤了本來自己。

或許你會疑問,諸佛修佛,佛義如礦中提純真金,諸佛提煉完畢,為何又藏於山石礦中?

讓我等愚人再次劈山開石,去荊斬木,歷盡辛苦,方才始見早已煉好的純金?

為愚眼泥丸,不經實地擦練,置真金於汝前,亦當於泥石擲於遠。

故佛佛將他所煉真金再次掩於諸山雜石之中,待等我輩,循佛標記,往前去取。

同時也說明,修佛之旅,不可省略,必是人人辛苦歷盡,方才成得。

古來經都是說理藏義,而論則是伐筆剖義。

經、論相輔,度上、中、下根人。

今日樂修佛事者如何讀經讀論?

上根人讀經,下根人讀論,中根人可經論並讀。

以我智見,《楞嚴經》是部大經,非大根人莫讀。

所以者何?

讀多誤多。

若不遍證佛陀所證,不能全明經中隱義;若不開悟見性,此經摸它不得。

小根人讀大經,費思量,添迷茫,徒增苦惱疑心慌;非悟非證人讀此經,亂思量,添妄想,錯解佛意暗成謗。

如上述 “ 光音天人”,有人讀之以為在地球之外,宇宙虛空某處真有一天名曰光音天,中有其人名曰光音天人,孰不知此乃曰自性境界矣。

光音天乃自性中事,非關宇宙星系某處。

若不導內自證身心,孰知光音天本為自性本來世界?

若尋內無有,必思於外,這就是有人思想到宇宙虛空某處有一天名曰光音天的緣故。

故不能自證,必誤解於佛。

古來謗佛之人,皆是未證佛之人。

以佛知佛,何有其謗?

光音天在何處?

在自性深處;光音天裡名何人?

真我。

光音天不是億萬年前,上無窮宇宙虛空之處的某世界,而是你的自性境界,自性本來。

光音天未曾滅去,未在他方,就在此時此刻,人人皆在其中。

只是迷人被層層夢裹,見它不得,知它不曉。

醒人自在其中。

諸夢破了,自在光天;清淨覺行,唯餘音聲。

我此刻正在光音天裡說話,汝可知否?

汝此刻亦在光音天裡聽我音訊,汝當可知?

知之者,光音天人在也。


我發現,好像是一個無心可操的人。

上一個念頭去了;我抓不住,
下一念頭還沒產生,
就是這一個念頭,也忽然地跑開。

我只能站在此刻,
喜悅觀望著前念、當念、後念,
像水波一樣的經過我。

流過心的念頭,像水波經過河床一樣地,
把心越洗越乾淨。

過去已去,未來自來,只能喜悅的活在現在。

念頭像從河上漂游過來的筏,
我從這個跳到那個,
只是生命河邊一個愛玩耍的小孩。

至今,我仍然是祂。





























來源:網路…



2017年8月19日 星期六

想念的季節


站在 " 祂 " 的面前,只是凡塵最美的蓮花。

「我不知從何處來,也不知從何處去很多年了,我獨坐蓮花台,伴著蓮花台前一池靜謐無波的清水,水中紅蓮若隱若現。」
——倉央嘉措

(倉央嘉措,門巴族人,六世達賴喇嘛,法名羅桑仁欽倉央嘉措,西藏歷史上著名的詩人、政治人物。
倉央嘉措是西藏最具代表的民歌詩人,寫了很多細膩真摯的詩歌,其中最為經典的是《倉央嘉措情歌》。
而現在流傳最為廣泛的詩歌,大多都寄於他的名下,是否為本人所寫,現已無從考證。)

當倉央嘉措,寫下這幾句詩時,他不會想到,數百年後,太平洋的彼岸,也有個耄耋叟真的坐上蓮花台。

那一朵有著夏天的記憶,含著人生的期待盛開。

伴著蟬鳴聽流年,看著流水舞淡香,夜的光在荷瓣上輕輕淌過。

高潔靜雅,不驚不擾,靜望喧囂,將悲歡離合慢慢沉澱。

靜靜佇立於夜色,飄散淡泊的清香。

一斜荷枝淺熏流年,粉色的柔光,是流年的念想。

獨立水中央,呢喃訴說著清淡的情愫,靜靜品嘗著如煙的光陰。

無論是早是晚,無論春夏秋冬,陽光都是獨具特色的。

「每個人對美的事物,都有自己的視野角度和理解。
別讓他人的指點,干擾你獨特的審美判斷。」

入目有餘潤,洗心無俗情。

佛曰: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人這一生,如同荷花,靜靜地綻放,靜靜地凋零。

即使離開,也是淡定從容,不驚不擾。

「今生,隔著一欄距離,淡然處之的清香,是塵世裡最近最美的呼應。」

人生如此,浮生如斯,緣起緣滅,誰知?

誰知?

情終情始,情真情痴,何許?

何處?

情之至。

分享大師祂的閃文…

節錄:《倉央嘉措情歌》

我問佛:世間為何有那麼多遺憾?

佛曰:這是一個婆娑的世界,婆娑即遺憾,沒有遺憾,給你再多的幸福,也不會體會快樂。


我問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

( 佛將世間萬物分為十界:佛、菩薩、聲聞、緣覺、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 ),( 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 )為六道眾生,要經過因果輪迴,從中體驗痛苦,在體驗痛苦的過程中,只有參透生命的真諦,才能得到永生,鳳凰涅槃。


佛曰:萬法皆生,皆繫緣分,偶然的相遇,驀然的回首,註定彼此的一生,只為眼神交匯的剎那。

( 佛門中說:一個人悟道有三個階段:勘破、放下、自在。
一個人必須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我問佛:世事本無常是什麼意思?

佛曰:無常便是有常,無知所以無畏!


執著如淵,是漸入死亡的沿線。

執著如塵,是徒勞的無功而返。

執著如淚,是滴入心中的破碎,破碎而飛散。

緣為冰,我將冰擁在懷中,冰化了,我才發現緣沒了!

註定讓一生改變的,只在百年後,那一朵花開的時間。


漸悟也好,頓悟也罷!

世間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閒事?


告訴我……
你藏在落葉下的那些腳印,
暗示著多少祭日,專供我法外逍遙!


一個人需要隱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過一生?

卻仍有那麼多人,因心事過重而走不動!


住進布達拉宮,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薩街頭,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與瑪吉阿米的更傳神,自恐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怕誤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波文:

人類的孤獨感和分裂,是錯覺般的。

那並不是真實存在。

那真實感,是一種在夢中的真實感。

你以為有一個獨自的我和一個分裂的世界,那是如此的真實,你一直也看不出它是虛假的;但當你醒來,你發現,那是多麼真實的夢,沒有個體存在,沒有一個孤獨的我存在,你作為一個念頭,被存在過。

當你從自己的念頭中醒來,你十分清醒地意識到,沒有一個你認為中的你唯一存在。

宇宙裡只有一個人,卻有無數的頭腦,你作為其中之一而在。

頭腦是一個錯覺。

世界需要 “ 拯救 ” 嗎?

對於一個覺悟到實相和完美的人,“ 拯救 ” 是不存在。

佛陀的世界沒有 “ 拯救 ” 這個信仰。

“ 拯救 ” 是傲慢的代名詞,它顯示出一顆頭腦的困惑。

如果說 “ 拯救 ” 是存在的,釋迦牟尼不拯救世界,他只拯救 “ 你 ”。

只要你還認為世界有 “ 苦難 ”、“ 痛苦 ”、“ 不公平 ”、“ 邪惡 ” 等存在,你就是那個該被拯救的人。

認識你內在的 “ 悲傷 ”、 “ 仇恨 ”、“ 敵對 ”、“ 混亂 ” 等錯覺。

佛陀一生只拯救過一個人:他自己。

其他被拯救了的人,只是藉著佛陀的教法,自己拯救了自己。

他們是些真正瞭解佛陀,並真正想脫苦的人。

在自我覺悟和解脫的路上,如果你目光向外,你將推遲和延誤真正的拯救——自我拯救。

只要人們還在把自我解脫的責任推脫或寄託給外在,他就永遠無法獲得真正的解脫。

佛陀不能拯救你,即使他就在你面前。

執著於某個特定的身體是釋迦牟尼,是迷惑的表現。

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幻想有一位真神、佛或救世主出現在我們身外來幫助我們。

這樣幻想的目的是,我們可以自己不用努力,我們可以把自己拯救自己的任務推給那個外在的真神、佛或救世主。

這也是頭腦想逃避的把戲!

人們被自己的錯覺所掌控,直到今天、此刻。

真實真相本身,本沒有一個 “ 個體 ” 從整體出分裂而出,“ 分裂 ” 並不真的存在,“ 分裂 ” 只是一個錯覺。

整個的修行努力,並不是回到那個整體,而是認出 “ 分裂 ” 是一個錯覺。

本沒有個體存在,永恆存在的只有整體。

所謂修行與回歸,僅是一種 “ 認出 ”;而 “ 認出 ” 就是讓錯覺消失,你回到和認出本自真實、未變未動的你。

這就是修行,這就是回歸。

修行本無距離可行,回歸本無東西要歸,那只不過是讓夢醒來。

夢中的距離並不是真實的距離,夢中的移動並不是真實的移動,因此也可說不存在真實的修行與回歸。

我們雖然口頭說學佛學佛,實際上我們完全沒有學佛。

口念著佛陀的經文,我們只是一個 “ 外道 ”。

創造一個外在的佛並宣揚他,有什麼功德嗎?

不但沒有什麼功德,相反,你在創造非功德。

把人們的目光向外引,領他們進入幻象,延誤他們真正的解脫,有什麼功德可言呢?

但守本覺,讓諸夢如竹影掃過台階。

在行動中活出佛陀,這就是行 “ 正法之道 ”,這才是真正的拯救世界的唯一正確方法。

那當我們討論輪㢠時,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的是 “ 真我是誰?”

若不知真我其誰,討論生死流轉無有是處。

我們是誰?真我是誰?

就像雲有變化,水有形亡,氣有升揚,但天空亙古如如未動。

我們真性亦復如此,生病老死,明與無明,人生種種所見所現,皆是雲朵反覆,水氣變化,非關天空一事。

我們從未有生,也未有死,更無輪轉變化,所見生死輪轉變化,皆因認假我為真我,認虛妄為實在。

不知真我其誰?

空被虛妄蠱惑恐騙。

千古誰復生死?都是夢來夢去。

雲朵出現,雲朵消失,天空不變;心相出現,心相消失,覺性不變。

星星出現,星星消失,天空如然;念頭出現,念頭消失,覺性如然。

天色黑了,天色明朗,天空不變;覺覺明瞭,覺覺昏暗,覺性不變!

真我不可以雲朵喻,雲朵可喻幻我。

不可以雲、水、氣同為水性不變,喻 “ 我 ” 死後定有不死,此非然也。

真我如常,未有化端。

能變可變者非我,故知能生能死者非我。

真我恒有四性:常、樂、我、淨。

常者不死,樂者不苦,我者不變,淨者不染。

欲尋真我,以四作鑒。

真性無生死,生死為幻象,輪㢠更亦然。

死時出幻象,妄見中陰身,皆是識流轉,如花空中幻,是幻非為真,不可作真然。

若是見性人,見及或所見,死時與生前,其情皆相同,皆是幻流變,如河上流波,與下無不同。

還有各種 " 觀法 ",最終都指向 “ 觀空 ”,因為我們的覺性實在如同虛空一般。

老師都告訴我們:“ 觀虛空去!”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我們不知虛空在哪?

不知如何觀?

“ 大相無象 ”,我們無法觀那大似無的形象,我們無法直接觀 “ 無 ”。

似乎觀 “ 無 ” 必須得藉助觀 “ 有 ”。

如果有人讓我們觀虛空,那如何觀呢?

如果 “ 無 ” 不作為一種 “ 有 ” 存在,我們如何觀?

我們幾乎無法想像。

所以在開始讓人們觀虛空是困難的,因為那是一種無觀之觀,那甚至都不是觀。

頭腦無法理解那樣的、它不熟悉的量子般的世界。

所以,在起初諸佛讓人們去觀外在事物——地、水、火、風,以及身體及其動作、感受等,然後說 “ 觀念頭 ”……,最後說:“ 去觀覺 ”。

“ 覺 ” 如何觀呢?

當你注視著一個杯子、一塊石頭、一片白雲,你是否有過突然不注視這些事物本身,而去注視這些事物周邊 “ 空 ” 的輪廓、乃至無邊無際的空?

當我們觀覺,在每一個 “ 有 ”上,注意去分辨 “ 有 ” 之外的空,以及注入了那空中的覺知——那覺知是重點。

在通常情況下,我們用眼睛觀察一切,我們看一切——你看過自己的目光嗎?

來觀察天地萬物,但不是觀察天地萬物本身,而是在觀察自己看天地萬物時的 “ 目光 ”;你觀看過自己的目光嗎?

來嘗試一下這是什麼感覺?

此時很容易觸及真正的覺知。

在這看自己目光的活動中,仔細品嚐,細微分辨其中的微義奧秘,然後把這個經驗帶到六根的其它根性的應用上去。

如此尋找接近真如的經驗。

另外,在觀察念頭時,在每一個念頭上注意分辨 “ 覺的內容 ”、“ 覺內容的覺 ” 以及 “ 覺 ‘ 覺和所覺 ’ ” 的覺……,注意分辨體會那似乎不存在,但在不斷地化生為 “ 覺和所覺 ” 的那個似乎永遠也無法可及的、好像 “ 無 ” 的存在……。

直到最後,讓 “ 覺、所覺 ”、“ 空、所空 ” 全部脫落。

動詞的覺消失了,名詞的覺出現了;照消失了,寂照出現了——最後的世界、佛者的世界,虛無和萬有並存,空和有同時在那法眼中……。

注意去尋找那個不斷跳到一切所覺物件之後的那個覺。

那個無限退後的覺是真如,那個無限接近真如的覺是假覺、是所覺。

注意不要把 “ 能覺 ” 當成 “ 覺 ”——本覺。

當我們找到真如並安住其上,一切有為法脫落,無為而為自然升起。

甩不掉的無為終生將跟著你。

此時你不再區分有為、無為,你只是作為 “ 本然 ” 而在著——不管有無數無量面孔的本然是什麼樣子。

但這一切皆是由 “ 觀覺 ” 開始的。

能夠 “ 觀覺 ” 是進入佛門的開始,在此之前的觀天觀地、觀水觀火觀風、觀身體、觀感受、觀念頭等,皆是外觀,皆是清掃佛門前的雜草、碎石、諸障礙物等。

由觀覺相,到觀性,到一切觀脫落……,是直接走上如來寶座的過程。

事實上,當我們生活在廓然無聖的空性中,觀任何事物都顯得 “ 好笑 ”,這就如同你是廣闊無邊的宇宙,為了認識自己,卻讓自己去觀一隻螞蟻、一粒芥子的世界而認識自己一樣。

這就好像你本來就是宇宙,卻把自己認同為一粒芥子、一粒微塵。

你把自己困在一粒芥子、一粒微塵裡,天天為那其中的事,而煩惱、而障住了自己本自存在的廣闊無邊的世界。

這實在是,人類不但是 “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更是 “ 幻象障眼,不見整個宇宙 ”!

每一種念頭、每一種事物都出現在空性中,每一種 “ 有 ” 的出現都在顯示 “ 無 ”。

作為修行者,每一個 “ 有 ” 出現,都是讓我們觀察那 “ 無 ” 的好機會。

每一個 “ 有 ” 同時顯出 “ 有 ” 和 “ 無 ”。

觀察內在的念頭,注意分辨先念頭而存在、念滅而不隨滅的那無名、無形、無相的存在;觀察外在的事物,你注意遍佈事物之外的那 “ 見性 ”……。

“ 無 ” 語言也無法進入,這就是為什麼那最簡單的實在,過去、現在的諸聖用了海洋般的文字,似乎也沒說清的原因。

對於覺悟實相,語言只能帶我們接近,但無法到達。

“ 那裡 ” 語言無法存在。

“ 那裡 ” 除了它本身外,沒有什麼能夠介入。

這就是覺悟難以被 “ 領進 ” 的原因。

沒有人能夠用語言讓你覺悟實相,語言所能做的,只如手指一般指向那個方向。

看到存然實相,還必須依藉你自己的心眼智慧。

覺悟的聖人用語言組成手指,一次次地為我們指向那實相,閱讀那語言,觀看那手指……,那本然已在的明月,那遍徹寰宇的月光你能看見嗎?

獨自坐在那 “ 月光 ” 下,聖人多麼希望你進入他的世界。

可這是個玩笑,他知道,沒人能夠進入他的世界,也沒人曾經離開他所找尋的那世界。

生命是一個超級棒的、多餘的認知的玩笑,不是嗎?





























來源:網路…




2017年8月16日 星期三

埔提述


當你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夸夸其談手舞足蹈說話的人,會令人產生不喜歡的念頭,這實質上和那些夸夸其談手舞足蹈的人沒關,和你自己在那些時刻,所相信的信念有關。

你問說需要修行多長時間,才可以對他們不起反應?

它取決於你對自己關於那些的念頭或信念的認識、瞭解或解構 ( 解除建立構想 ) 的時間。

去除一種習性通常有兩種方式:一是解構 ( 解除建立構想 ) 那種習性背後所依持的信念種子,二是通常訓練覺性來逐漸照破那種習性。

最快的方式是前者,後者也能達到最終的無苦,但相對較慢。

數千年來,修行人通常採用的是後面的方法。

現在你可以採用前面的方式,或兩者結合。

無論如何選擇適合你的,有效有力的方法。

對於我來說,如果我在生活中遇到什麼樣的人,讓我感到不舒服或不自由,我會選擇覺知,同時也去找出讓我不舒服的信念或念頭,並且準備解構 ( 解除建立構想 ) 它。

我用這種方式讓自己在每一件具體的事上解脫。

尊重你已存在那些時刻的事實,不要在原本的事實之上為自己額外再創造痛苦。

當你不喜歡一個人時,在你意識到的時候,全力覺知自己,看著自己的一切舉動與變化,在那觀照之中讓一切自然變化,你只做到你是一個純粹的觀察者就行。

慈悲心有無,你討厭他或不再討厭了,那不是你操心的事,你該操心的是你觀察自己,並且你的意識重點始終放在那個 “ 觀 ”,而不是那個 “ 做 ” 或 “ 回應 ” 的舉動上。

當你遇到諸如類似的問題時,就用 “ 一念覺法 ”——從念頭和覺知兩個方面上下功夫,它百分之百的可以讓你以最快的速度,在那件事上解脫和覺悟。

這是真的嗎?

你可以驗證。

下次再遇到問題時,你就那樣試試看?

如果你真誠的投入,它百分之百的有效。

就像…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在你的眼中…
身,菩提樹,明鏡,台和塵埃
在那能覺的心上,
都是一些概念;
一些念頭。

所看見的真實,只發生在夢境中。

一旦醒來會發現,
存在中只有一種真實存在,
它叫 “ 夢 ”。

夢是唯一的真實,唯有夢是真的。

身,菩提樹,明鏡,台和塵埃……,
這是夢中的實在,
知道後發現,
那是一些圖片兒。

對於心中的世界,
什麼都不真的存在,
那身,菩提樹,明鏡和台上怎能還惹上塵埃?

即使惹上,那塵埃也不真。

什麼也無法污染了 " 空 ",
空,是唯一不被打擾的東西。

空—是獨立的,
它讓所有的 “ 有 ” 穿過
而不破壞它自己。

空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塵埃,和塵埃,
誰來誰就來……,
本來無一物,
誰在誰不在?

還有:

想安靜地活著——丟了 “ 為什麼 ” 唄?

其實只有 “ 心 ” 而已。

是什麼力量,讓我去做或不去做各種各樣的事情?

隱居?

誰不在隱居呢?

在我看來,我們都在 “ 隱居 ”。

我的 “ 隱居 ” 概念是:吃的、穿的和別人一樣,別人做什麼我就做什麼;去買車票,別人排隊我排隊,別人花多少錢我花多少;去公司,長官安排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有什麼活就幹什麼;去寺廟,別人磕頭我磕頭,別人作揖我作揖……,不做和別人不一樣的事,作為普通而存在,這就是 “ 隱居 ”。

我正在隱居呢!

我無法不隱居。

有人也許認為跑到山林或藏於雪山叫隱居,那也是一種隱居,但那是表面的隱居。

而你或我,都正在當下隱居著,不是嗎?

或許你不這樣認為,但不管你如何認為,你是普通的,你是平凡的,作為普通和平凡存在著的,都在隱居,都是隱士。

我喜歡我是一個隱士,我熱愛我的 “ 隱居 ” 生活。

我活著,誰讓我吃的飯?

我活著,誰讓我說的話?

誰讓我呼吸、心跳、思考,做這或做那的?……

是什麼力量,讓我做或不做什麼事情?

沒有誰,說,說了它自己;做,做了它自己;呼吸在它自身中完成;心跳成就了它自身;思考自動發生——不管我們以為它以誰的名義而來。

在我看來,萬有存在升起於它自身,復歸於它自身,它照顧它自己,它按自己的秩序走,它回到它來的地方。

這之中沒有故事,沒有因為,沒有道理,它只是展示它的自性。

我看到的世界是零故事的,一切止於一切。

我止於我的看,我止於我的聽,我止於我的想,我止於六根所到達的地方。

清空了頭腦就沒有問題,如果頭腦不執著念頭,它是空的。

我熱愛這一點。

我喜歡我的頭腦是空無的,也喜歡它被因緣震出美麗的樂聲。

分享:

鬼魔諸天,生死轉回真有否?

若離體沒有神識,三界六道,鬼魔諸天,生死輪轉,何經證它真偽?

三界六道,本起虛妄。

一念妄起,三界隨立;念念妄轉,六道形成。

三界六道,是真是假?

在聖為假,在凡為真;在醒為假,在夢為真。

何以故?

夢者以夢當真,是故實假亦真;醒者真知真假,是故從前諸真為假。

是故,虛假夢中事為真為假?分聖凡而論。

我憑何得知,此是假非真或是真非假?

依覺悟所知。

我依覺悟,論真論假;不依佛經,斷真斷假。

若依佛經,即非真知,若非真知,何論真假?

若不真知真假,說真說假有何憑信?

是故我言皆依所證,不憑佛經。

依我所證,知經真偽,若不憑依我知,有經於世,何知真假?

是故真佛,教人看心,不是看經。

當今真修之人,亦應看心,不應迷經忘心。

以我知見,圓覺經、楞嚴經諸等,可證它經真偽。

說此尚知,經仍為次,心仍為要。

何以故?

即是真經,若遇假人讀,真經亦成假證;若是真人,相遇偽經,便可知偽經所言真意為何。

經無真偽,心有知與不知。

不知者,真經變假;真知者,偽經變真。

是故我言,真正的憑依是心非經,即使圓覺、楞嚴等經尚依真心而真,若遇假明之心,此經立被誤解誤證。

前人著述,萬經千論,皆是指月之手。

看手指所揮之處,莫於手指之上著心。

著手忘月,誤月誤手。

由手見月,月手兩虛。

常常經非誤人,是人自誤。

我看經書,本本為揮月之手,我讀經見佛,依手見月。

而常見世人,因手見手,不知月何,且誤手為月,迷謬萬里。

此等迷人,自迷怨何?

迷而不知,以為真知,迷更深矣。

波文...

不要輕易說永遠,年輕的時候,你永遠都想像不到,永遠到底有多遠。

那個你愛得要死要活的人,很有可能有天;你連他走路的姿勢都看不慣;那個你恨得咬牙切齒的傢伙,有天你極有可能連他的名字都記不全。——饒雪漫

要原諒別人,對你造成的傷害,真的很難!

人,最重要的是「心」啊!

出門,最重要的,當然是「網路」啊!

哈哈哈哈…






















來源:網路…

2017年8月10日 星期四

貓熊


覺悟的人,談論一切都是無礙自由的,他不為形式所侷限。

當你執著某個概念或詞彙時,在他看來那僅是一條河,爬過的河床下的一塊小石子。

在那覺悟人的眼中,沒有事實,也沒有真實,有的僅僅是一個個的故事。

一切都是個隱喻,它們都是指向月亮的手指。

文字本身裡沒有智慧,智慧在文字的背後——那文字創造者和接受者的心中。

當我說一個關於老子或孔子的故事時,你在執著於老子或孔子的史實是什麼,而我的眼裡沒有史實,那僅是一個說明。

頭腦執著於史實,它一定要堅守那 “ 是什麼就是什麼 ” 的不變般的頑固,這使它顯得機械而僵硬;而心不那樣,心是流暢的,心繞過這又繞過那,它對什麼都不執著。

當我說老子時,一個藉口;當我說孔子時,還是一個藉口。

我怎麼能夠說二千五百年前的老子或孔子呢?

說他們只是說我自己的藉口。

我把自己對生命的覺悟,掛在他們身上而已。

我所講述的老子或孔子,事實上是我自己——那是我故事中的他——我自己。

不要在自由之心的文章裡較真,你將找不到根基,因為它在時刻不停地變化。

運用覺悟講述真理,就像在一個隱喻的海洋裡給你透示真理影子一樣,它處處都非實指,處處都在用比喻,他重在說理而不是在述說一個事實。

真實存在的 “ 在 ” 無法被說,在述說道的講述中,哪有什麼事實呢?

在我的故事中,孔子意味著頭腦,老子意味著心。

那個意思是說,讓頭腦和掌控靠後站,讓心出來領導前行。

我並不真的瞭解孔子,我只是講一個我的 “ 認為 ”。

我們的教育是不是也應該這樣呢?

不要教導孩子們 “ 認死理 ”,從一千個角度給他們講述一件事;從一件事上給他們講述一個角度。

時代走到了今天,一個老子或一個孔子都已成了某種象徵,他們都成了述說自己故事的材料,他們成了我們自己故事棋盤上的棋子了。

玩棋子的人不被棋子所障礙,記得你是那個玩棋子的人,而且玩棋子是一場遊戲。

文章中是在創造海洋的狀態,它不適合你帶著頭腦去思考水是什麼、游泳是什麼,它適合你直接跳入享受它,進入它,漂浮在那波浪之上,不要帶有目地。

不要在文章裡捕獵,不要在這兒打漁,你僅僅需要在這時享受就夠了。

別在任何文字裡較真,那是一種迷失,真理不在文字中。

總之,讀任何人的文章,不要被文字障;文章是用來清洗或滋養你的心,不要因此讀出煩惱來,這非常重要。

不要被文字所轉,去轉文字。

不然被文字轉了。

也不要死摳字眼兒,不要死抓概念,從這一切上面進入本質和內在。

讀出真理,放棄文字。

文章內容依當下實境作解,切莫斷章取義,引心念造作!

就像…

我似山崖上的一棵蒼松,除了站著,就是迎接四面八方來的風;當風來了,你看見我在動,我動——但我仍在寧靜之中;我從不禪定,但也從未動,我從不修行,因為本來涅槃清淨。

我熱愛,僅僅是那 " 空性 "。

春花和秋葉,滑過我的青衫落在我腳下,
寧靜和覺性像水一樣的遍滿,東西南北上下四維,我出現在這裡,僅僅是為了看一眼天空和大地。

沒有迷惑的人,講法本也是一種多餘。

這就是文字的美,它能將概念帶入腦袋,然後演化出其中的情境!

另外…

在禪修當中,心沒有必要操作很多東西,不需要太多複雜的東西,一定要有誠心,而且次第不能亂。

先把有相寂止修好,這樣你的心才有質量,才能平靜,不要馬上追求止觀雙運的境界、空性的境界或者大圓滿的境界,心什麼都不要去求。

心在平靜的狀態,觀想任何本尊都比較容易、比較清楚……

再來:

念佛能夠成就嗎?

真正的念佛是什麼?

念佛能夠成佛,真實不虛,不用置疑。

念佛成佛、念佛是佛,這要看修行人怎麼念?

在我的經驗看來,佛就是覺,念佛就是念覺。

“ 念、覺 ” 二字能夠解脫成佛,真實不虛;離開二字成佛者,無有是處。

“ 念覺 ” 二字有兩層含義:一是,“ 念覺 ” 就是時刻想著覺,時刻不忘覺知,時刻訓練覺知,如此名叫 “ 念覺 ”;二是,要想解脫成佛,不能離開 “ 念 ” 和 “ 覺 ” 二字;在 “ 念 ”、“ 覺 ” 上用功夫,名叫 “ 念覺 ”——念佛。

在念上用功夫,就是隨時隨地質疑念頭,視破念頭的虛假性;在覺上用功夫,就是時刻不忘練習覺知觀照。

如此在 “ 念頭 ” 和 “ 覺知 ” 上用功,如此 “ 時刻不忘訓練覺性 ”,才是真正的念佛。

世人口舌不停地轉動誦念 “ 阿彌陀佛 ” 四字,全然和 “ 覺知 ” 無關,那不叫念佛,那叫 “ 後念追前念 ”。

後念追前念——以妄念追 “ 阿彌陀佛 ” 念,能夠帶來靜心,能夠導致 “ 制心一處 ”,能夠暫時獲得識心上的 “ 清淨 ”,但如果你從沒碰及過 “ 覺 ” 或 “ 覺性 ”,如果你的覺性從不曾升起或被你感知,這樣 “ 後念追前念 ”,即使追一萬年,追來追去,也成不了佛。

但在追 “ 阿彌陀佛 ” 念的時候,因為心清淨了,如果一念升起覺光,並被你捕獲到,那就不同了;如果於某時刻你因靜心念佛,一念升起了覺光,之後,又把這種覺光帶回念佛,帶回日常生活,那就具備了真正的念佛意義。

否則如不是這樣,口念 “ 阿彌陀佛 ” 音,或念頭念 “ 阿彌陀佛 ” 念,那只是念頭的遊戲,是身內 “ 眾生 ” 和心內 “ 世間 ” 的故事。

只要不和 “ 覺 ” 有關,你的修行活動都不是真正的念佛、佛行。

如果你把念佛、念 “ 阿彌陀佛 ”,變成懷念或想像 “ 阿彌陀佛 ” 的形象,那也不是真實的念佛,那是 “ 妄心生妄想 ”。

不管你想像還是不想像阿彌陀佛的形象,只要念上有覺知,只要你舉手投足都在覺照之中,這就是真正的念佛。

如果你於一切時處,能念念有覺知,這叫時刻 “ 念佛 ”;如果你能時刻返照自己,舉手投足都在覺光之中,你不但是在念 “ 阿彌陀佛 ”,你本身就是阿彌陀佛。

如果不是這樣,和真正的念佛全然無關。

如果你的修行行為和覺性無關,你念佛佛不念你;如果你修行覺照身我大千,你不念佛佛也念你。

如果你僅口舌轉動叨念 “ 阿彌陀佛 ” 字,那是和修行無關,只是像繞著 “ 阿彌陀佛 ” 這根柱子轉八萬四千圈也不能成佛。

末法時期眾生修習念佛,當知何念,若不知真念如何念,萬劫不能成佛。

念佛者,念覺;念覺者,時刻不離 “ 念 ” 與 “ 覺 ”。

於念上、於覺上用功夫,修行不離 “ 念 ”、“ 覺 ”,如此二處用功,名真念佛。

念佛,當真知何念!

佛不是念,念佛萬遍成佛不能,念佛不在遍數,因為 “ 覺 ” 無數無量(無 “ 數 ” 的概念、無 “ 量 ” 的概念),因此你念壞八萬四千個念佛機亦不能成佛。

但知此事,於念上生覺,覺照念念,此可成佛!

末法念佛者,但勤修覺知,覺天覺地,覺人覺我,覺念覺受,覺一切能覺,覺所覺盡,無覺可覺,真佛成矣。

修行若與 “ 覺 ” 無關,所做功夫,雖打如來名號,亦不是如來弟子之舉!

分享…

我們熱愛生命,也熱愛死亡嗎?

那麼我們熱愛善,也熱愛邪惡嗎?

你不熱愛邪惡,就是你對自己邪惡!

覺照著善,也覺照著惡。

聖人是那覺。

終止善惡的概念,做超乎詞彙的你。

超越在二元對立的概念世界,活在從未被分割過的世界裡。

從念上躍到那覺上,請像聖人一樣的生存。

瞭解諸佛的精神,如果你能做到,這就是解脫。

善惡只是在不同角度分別的結果。

你想解脫你自己嗎?

解脫你自己的分別。

世界的概念標準,對你沒有什麼實質意義,
你負責自己內在的痛苦快樂。

你想讓自己痛苦嗎?

不想,出離你那概念性的善惡。

活在概念之外,沒有善也沒有惡,沒有對也沒有錯,你成了生活在此刻的達摩。

你自由嗎?

超越概念,成為達摩。


“ 跳出三界裡,不在五行中 ” 是什麼意思?

三界是無明,五行是因果。

貪、嗔、癡是三界,金、木、水、火、土是五行。

貪嗔癡三界是夢境推演,金木水火土五行是因果示現。

凡夫之心在三界流轉,被五行運作,全是在念上故事。

一旦覺悟,歸於覺上,不生不滅,出離諸界,五行流轉覺中過,三界諸天夢頻換。

跳出三界,不在五行,一旦覺悟,當下即是。


什麼是此岸彼岸?

對錯是此岸,不思對錯是彼岸;善惡是此岸,不思善惡是彼岸;好壞是此岸,不思好壞彼岸;分別是此岸,不思分別是彼岸。

二是此岸,不二是彼岸;概念是此岸,無念是彼岸;著相是此岸,離相是彼岸。

執著是此岸,不著是彼岸。

眾生是此岸,佛是彼岸;念頭是此岸,覺知是彼岸。

在覺即是佛,在念頭是眾生;此岸和彼岸之間湧動著什麼?

念頭的波浪;此岸和彼岸有多遠?

一個念頭的距離。

迷是此岸,悟是彼岸,一念覺是佛,一念迷即眾生。

眾生和佛之間的距離有多遠?

一個念頭即是。


什麼是有為和無為?

念是行者,覺是照者,以覺照念,念念作為,皆是無為;失覺生念,念念作為,皆是有為。

有為無為,皆因有覺無覺作別。

用念即是有覺,被念所用即是無覺,有覺行念即是無為,無覺念行即是有為。

覺照之下,念念是正;無覺生念,念念為妄。

正念作為即是無為,妄念作為即是有為。


我是誰?

即是念,亦是覺。

說念是夢裡身份,虛花之主,眾生之主;說覺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之佛、如來、聖者。

說念、說覺,皆是一場故事假說。

— 波文 —

你緊握雙手,手裡面卻什麼也沒有;當你打開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

人生太短,何必計較事情的對錯、道理的多寡、感情的厚薄?

懂得放下,才能在有限的生命裡活得充實、飽滿、旺盛!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

唯有放下,才能輕鬆自在。

聰明的人都懂得「放下」!

































來源:網路…

2017年8月8日 星期二

咒曰?


我的經驗,持咒的真諦:

持咒者,咒即是我,我即是咒。

持咒為求空心,但能空心,無須持咒。

身處惡境,身心焦敗,惶如猿猴,恐如驚馬,不能停定,但持佛咒。

以咒語代紛念,由咒語入空心,但能見佛,息其亂意,發揮咒語之真用。

咒者為筏、為法,淨心但持者,可化諸惡,可解諸不善,可入佛境,可進極樂國。

咒者,舟也。

去彼岸之佛筏、之佛法、之大乘也,波羅蜜多之最上。

“ 咒 ” 字者,“ 多口 ” 也,一口多聲,一聲多口,意為 “ 亂語 ”。

亂語者,無意之語,無義之言。

特為一些沒有意義、沒有含義的字詞或句子。

誦讀它的目地是斷你的思維,斷你的思想,讓你的頭腦進入 “ 空地 ”。

意義是頭腦的道路,當一句話或一個字有一定的含義時,頭腦就會沿著它走下去、走進去,越走越遠,遠離真實,不能停歇。

咒語就是那些沒有含義、沒有意義,或者一般頭腦找不出含義或意義的詞句;因為它沒有任何含義或意義,所以當我們誦持它時,我們的腦子就不會順溜的前馳,我們的頭腦就無處可去。

當我們的頭腦無處可去時,它就會停在咒語上,停在咒語上就變成了咒語;因為咒語是沒有意義的,它是空的,所以我們的心也不得不空。

心空就會煩惱空,心空也就恐懼空、苦悶空、焦慮空、亂意空,咒語也就起到了諸佛所宣講的作用和意義(諸佛宣稱的念咒的作用或效應是真實不虛的,但我們應該知道它真正起作用的原因或意義是什麼)。

一段咒語是一片完全的白紙,你在其上看不到任何圖形或畫面。

但當你的心不能空,當你持咒時你就會持出了意義、持出了妄念,就像在原本沒有任何圖形的白紙上看出了圖畫或形象一樣,這很容易讓我們觀察或領悟到自己的投射,這是持咒的意義之一。

另外,持咒還有能把匿藏的妄念趕出來,觀察它,知道它,使它們失去作用力量的功用,這也是教中常說之詞彙 “ 加持 ” 的真正含義。

加持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邪來正度,迷來覺度,妄念來——咒語度!

對一些悟性不好的人來說,念咒比讀有含義的經文,更容易讓人進入清淨覺相或空心。

讀咒能迅速的獲得清淨心,能很快速的觀察到自己的心念——投射,能夠安坐道場消落諸妄念,能夠快速地獲知空心,能夠有效地見證本來面目,能夠明心見性!

經上說,我們念咒,能除魔事,能消恐懼,能接引佛來,能見諸天光色等,都是真實不虛的。

持咒不為成佛,但能去魔。

魔去佛顯,是為咒用。

持咒可獲種種利益,種種利益皆持咒的 “ 副作用 ”——自然的、別外的善利益。

若能無心,不需持咒;若無恐怖,不必念咒;若無所求,咒將何用?

佛不念咒,佛不持咒,佛說諸咒是為了世間無明顛倒恐懼之人。

一念清淨,置咒罔聞;歸於覺心,咒事不用;若能隨順,咒是空舟;證得空心,咒也成空。

若能無心,諸咒利益。

無心者諸咒之咒,執心若能成空,則是大神咒,大明咒,是無等等咒,是無上咒。

念咒為得無心,一切咒語之利益皆是無心之利益。

若能無心,得大利益。

咒語是一條直入空心的路,咒語字字皆是心經,若能念咒歸靜,持咒入空,所讀之咒皆是般若波羅蜜。

咒是真經,需上智人知,需殷勤者行,方才咒字開光,諸佛來應。

但持咒,入無心,知佛意,得菩提,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分享…

你也許身強體壯、活動自如,但這不表示你真正地活著。

或許,你是在毫無自覺的狀態下,渾渾噩噩地過日子。

混亂、分心、干擾、延宕、壓力、愈來愈快的生活步調與愈來愈多的要求,擠壓了生活的喜悅,在你還沒察覺之前,這些問題早已讓你喘不過氣來。

如果在你的日常生活中,缺乏這七項重要的良好生活狀態,便無法充分活出你這輩子來到世上的意義。

七分鐘的微行動方案,將能協助你評估自己的生活狀態,輕輕晃動你對何謂有意義人生的認知,讓你甦醒過來。

就讓我們先從問自己下列問題開始。

1.你是否清醒地生活?

生活充滿許多雜音,導致大腦陷入困境,無法過濾出真正重要的東西。

第一項要檢查的重要生活狀態很簡單,便是:你是否清楚覺知自己對生命的真正企求是什麼?

生命將會對你有求必應,但首先你必須釐清自己的想法,將想法訴諸文字,創造出一份行動方案。

2.你有企圖心嗎?

隨著你對生活的要求愈來愈高,你會發現目前的你跟理想中的你之間出現一道鴻溝,而企圖心是推動你努力朝目標伸展的力量。

3.你是否持續成長與學習?

人類大腦擁有無窮潛力,但大腦的運作原則是「不用就會鈍化」。

持續成長與學習,能讓你不斷找到更好的新生活方式。

成長是個重要跡象,因為成長能燃起你的熱情,讓你放棄舊習慣與慣有做法。

4.你全心投入嗎?

當你陷入日復一日的制式化習慣時,很容易就會變得精疲力盡,感覺生活索然無味,對身邊的事物視而不見。

5.你經得起磨練嗎?

想要做出重大改變,需要有恆心及毅力。

惡習難改,即便你知道沒好處,但惡習是你慣走的老路,熟悉的舒服感會讓你一直走回頭路。

6.你處於「順流」狀態中嗎?

「順流」(flow)指的是利用自己最高竿的技能,也就是你的天賦與能力,來成就最具意義的挑戰。

7.你有信仰嗎?

「信仰」這個重要的生活狀態,將生命所有要素串聯起來。

有了信仰,你會追尋更美好的生命,也就是有人生目的與意義的生命,你相信這樣的生命確實存在。

還有…

男女關係和朋友關係對比起來的話,前者比後者更刻骨銘心、更強、更親密,但,也因為這樣,會比朋友關係更脆弱。

一般來說,朋友關係的空間比較大,也相對的比較靈活。

你對朋友會有所期待,但不會比你對伴侶的期待更高。

所以期待越高,當然失望的機率也越高。

失望的次數多了,就有裂紋;失望的份量重了,就有裂縫,數量和份量大了,就有機會破裂到有鴻溝。

朋友之間,大家聊著鬧時,一個不小心踩了人家一腳,只要踩的人沒有重複犯,被踩的人可能會把它歸類為『他是無心的』。

但,伴侶之間就沒那麼簡單,因為踩的人會覺得『我不是踩你,我是為你好才提醒你。
因為你都不改,所以我需要常提醒你。』
被踩的伴侶更不會覺得你是『無心』,因為你常踩;也不會覺得你是為了他好,而是覺得『你為了你自己好』。

再加上雙方在男女關係中,開始的時候都是很愛對方,故這踩和被踩的情緒反應,都一定會比朋友關係高了好幾倍。

所以,這種踩和被踩的慣性行為,會越來越機械性,但,機械性不代表沒有情緒反應,因為情緒反應大部份的時候都是機械性的。

所以我強調且重視,怎樣把自己的性體驗和感情體驗活化,這兩個體驗活化後,你比較能夠不機械性的體驗你的性和愛。

機械性的後果是 —— 往往彼此發現有問題時,就已經是末期了。

末期後,還有救嗎?

不是不可能,而是工程太大,回報卻是未知數。

你不要對自己的寬容心有過高的期待。

假設分手了,之後會傷心嗎?

肯定會,但,這不代表你後悔跟他分了。

這只是一個正常人分手後會有的反應。

而且,建議分手後,再怎樣不捨或傷心,也不要再找回對方。

在事業上,我們要往前和向錢看。

在男女關係上,你找到好伴侶時,要活在當下。

能夠不斷的活在當下的,你可以跟他相處很多年,感覺上你們之間的互動,還是會保持第一年相處的模式,你們不會覺得時間過得很久。

反之,你的伴侶不是跟你完全配搭的時候,你會覺得時間是久的!

但,如果發現伴侶是錯選的,你的工作就是往前看就對了。

那工作還是失手的,就建議找個宗教信仰,好好修身養性唄!

因為:「你想找我的次數多寡就等同於你在乎我的多寡,如果你找我的頻繁程度與找其他朋友也是一樣,那我在你心目中便談不上特別!」



























來源:網路…

2017年8月7日 星期一

人參?


活了近五十歲,我可以說每個人都有機會遇到,起碼1~2個人是這樣來跟你說:『本來我是蠻欣賞你的,現在看到你那麼XX,現在不欣賞你了。』

我覺得那些會說:『本來我是喜歡你的,沒想到你XXX,所以我現在不喜歡你了。』的人,是一種認為可以用自己對人家的認同與否,來規範人家思想行為的操控狂。

換句話說,他是想做人情威脅,告訴你只要你繼續 XX,他就會把對你的欣賞、喜歡或認同,抽回。

這做法,跟一些小孩威脅小朋友一樣 —— 你再這樣,我就不跟你好!

這是我們從小就感受到社群認同是可以用來施壓、綁架的。

( 現在是叫作霸凌、冷暴力!)

問題是,大部份這些告訴你,他本來欣賞你,但現在你這舉動變成是讓他不喜歡的人,是在過去都沒有告訴過你,他是欣賞你的?

你可能會說:人家欣賞在心中,不需要講出來啊!

那,既然欣賞是擺在心中的,請繼續把你的唾棄也擺在你的心中。

你想像一下,你來我公司找我服務,服務後,你拖我的賬。

最後撕破臉被追債時,再告訴你:『本來我是很欣賞你的,還打算要把你的服務推薦給我們的國家某政要的老婆,只要她聘用你,你就會發達。
但,你這種斤斤計較的態度,讓我怎麼想幫你呢?』

記得,真正欣賞你的人,確實是不一定會當面跟你講。

但,這種人是在他開始不欣賞你後,一樣也不會跟你講。

因為這種人是君子。

那些突然間告訴你他本來欣賞你,現在你因為某行為而開始不欣賞你的,毫無疑問的,是小人。

人生就是要學會區分偽裝貴君子的小人!

就像:

若你仔細觀察網路的波文,其實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有那種幾乎一模一樣的文章出來,大概也是戳到很多從業者的痛苦心聲、以至於獲得廣大的迴響。

比較可惜的是,這類文章最後幾乎都導向「台灣的客戶需要再教育、台灣老一輩代工腦袋尚待更新」,對於「如何解決現實困境」以至於能讓從業人確實賺錢這件事...
還沒看過有著墨的,等於是看了半天,波這種文章除了讓自己心裡舒服一點外,沒有其他效益了!

分享…

“ 健忘 ” 是真的控制不了嗎?

丟傘、丟包、丟手機、丟鑰匙……,嗯,很好,不知最重要的東西你丟了嗎?

煩惱丟了沒?

那丟去的東西不該要,因為新的正在等著到來,現實已為你證明了這點。

常自遺忘、丟三落四是因為其心不淨或心精不足。

一者,正念流轉,妄念飛旋,正念常被妄念打斷,不能形成與前念相續;故前念置物於某處,而後念妄念插入進來接它而去,心無覺知,隨妄而行,常將物念忘得乾淨,如此正念之流,常被妄念打斷,不能形成微密相續,故起身立走時,前緣所置之物落於彼處,故常丟三落四。

二者,心精不足,生發不利,常常前念過去,後念跟不上來,不能形成念念相續,猶如電壓不足,微密電子不能形成密密相接,所需電流不能形成,用電器不能正常工作一樣,故而頭腦常生遺忘。

“ 忘 ” 者,亡心也。

總說心不養神,神失供養,神不攝心,心功亡相。

解決這個有三個方法:一是補足心精,能生供養;二常自淨心,念不散亂;三是訓練覺知,續所斷處。

一者:色身為四大,和合以為氣。

氣在身命在,氣去身命亡。

長養地大,髓腦堅固;不損火大,奉養向上;善調水大,以濟土火;愛護風大,發動氣機。

五穀補地大,飲食尊為先;機動生成火,上炎利先天;外水化內水,水大莫失利;經脈容通風,常動不內壅。

四大常調和,可保色身利。

色身養色心,色心生色精,色精奉腦神,不虧氣養足,能生萬法信。

現代的西醫和古老的中醫都有多好的建議和方法,可應而用之。

這是對 “ 色身 ” 用功夫。

二,常自面壁宴坐,斷諸外緣,修之識心,除之諸喘。

也就是,精進修行,莫常攀扯外緣;常自靜坐,儘量安撫諸多妄念。

這是對 “ 識心 ” 用功夫。

三者,是修覺知。

覺知者,本佛之用;常修覺知,可斷諸惡。

在人的一生當中,念頭可來可去,可生可滅,內身也一樣。

觀天地變化無常,觀世界變化無常,唯觀覺體時,恒常不變。

如果我們能夠常以識心觀覺心,以覺心照識心,人生的很多混亂都會止息,猶如混濁之液注入靜杯中,止靜杯於靜磯上,久則必然塵濁兩清。

觀察我們的覺體和念頭,前念過去,後念不起,中間有 “ 覺 ” 體 “ 相連 ”,如果此覺常在,不被念迷,這百分之百的不會有遺忘或丟三落四產生,常自觀念,且還不會形成執念。

不執前念,不拒後念,何有妄念擾亂當念?

所以,肯修覺知,必治忘病。

修行的人常常找尋開悟或開悟的狀態,並為找不到那種他們以為的開悟或開悟狀態而煩惱。

我們不必管開悟是什麼,“ 開悟 ” 這個東西既不好吃也不好喝,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裡時刻不忘處在覺上,而不於無覺之中跟隨念頭流轉,那我們就是以佛的身分在生活了。

不必非得要弄懂或體會到 “ 開悟 ” 那東西是什麼,你可以不必管它,沒有痛苦的念頭,時刻有清醒的覺知,就像是佛陀在世間。

你可以跳過開悟,直接成佛。

開悟或者是開悟的體驗,事實上都是個幻象,不必執著它。

一個人開悟前和開悟後都在過一樣的生活。

唯一不同的是:開悟後,你的煩惱減少了,你的日常生活更加覺知而清醒了。

這不是一個謊言,這是實實在在的真理。

事實上,只要你依照佛陀的教導,日日持覺而行,那麼早晚你會有那種 “ 開悟 ” 的體驗的。

覺照一切,覺照念頭……,總會有覺和念滑脫的時候,總會有念頭突然消失,覺嘩地無限大的時刻……。

當你相逢那樣的時刻,事實上那就是開悟,你覺看到的清明覺照,遍及宇宙法界的那就是你的本來面目。

修行之人不必被開悟綁住。

開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事,開悟對生命日常的生活意義不大。

開悟是一位你邀請它不來,你保持覺知生活不理它,你忘了它時;它自來的一種存在。

注意,不要在開悟上下功夫,要在持覺的日常生活中下功夫。

修行的人不必著意開悟的體驗,要著意持覺的日常生活。

這是凡夫修行的要點。

那些善於知道自己起心動念的人,如此修行,不離覺照,定能成就諸佛境界。

那麼開悟跟覺悟一樣嗎?

呵呵呵…

波文…

人生就是這樣,每件事都是必要的發生、必要的存在,沒有該與不該,只有自己怎麼看待。

偶爾的抱怨可以看作是一種情緒的宣洩,但常態性地怨天尤人,只是對自己的一種消耗。

就因為有好事的發生,所以才會肯定壞事的存在;但也因為有壞的,所以才讓原來的好得以被感謝著。

如果你的努力是為了取悅某些人,那麼多半你會需要努力一輩子!

案例:

不少華人的父母會很介意自己孩子撿地上的東西,這也很容易理解,沒有人會喜歡自己孩子撿垃圾吧?

不過!

可以告訴大家,如果你家的小孩還很小的話,地上的垃圾是很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的。

他們會對探討環境的五顏六色、七觸八覺有很多好奇。

這個好奇,是他的腦袋在生長著,必然會發生的事情。

華人父母往往背上了一個愛兒心切的匾牌,怕孩子手摸了髒物,沾上了細菌,然後又把手放進口裡,之後毒發身亡,七孔流血。

(別介意,這是我把華人父母的心態誇大了幾倍而已…)

所以,從這我們也可以推算出,其他諸如在家外面的地上是不準爬,因為手會觸摸到人人用腳走過的地上,甚至不可以坐地上。

但,一般老外的孩子,卻是被允許在外面的地上爬,或撿起地上的丟棄物。

說實的,雖然不是每個小孩都喜歡紙盒子,不過,如果你看到你女兒撿到一個七彩繽紛的小紙盒而很開心,對她來講,就是遊戲就是玩,而小孩的責任就是玩。

在玩的時候,小孩的腦袋就開始成長了。

說實的,一般華人父母,其實就是一個字 —— 懶。

小孩要撿地上七彩繽紛的紙屑,等一下很麻煩的要叫他洗手;小孩要在地上爬,等一下又很麻煩的要叫她洗手;小孩想用手抓食物來吃(我告訴你,這是小孩最大的享受),但,你他奶媽的娘又覺得很麻煩,因為等一下又要幫他洗手。

難怪這孩子長大後,會悶悶不樂、鬱鬱不得志。

以後如果你的孩子地上撿到了可愛的垃圾,可以跟她一起玩。

玩到不亦樂乎的大笑後,就要認知說當下是該教育小孩的時機了。

大笑過後,跟孩子說不可以亂丟垃圾。

接下來要玩的遊戲是要比賽找到垃圾桶,把可愛的垃圾送回家。

之後的遊戲是找可以洗手的地方。

若要濃縮一個十歲前的育兒精髓的話,就是建議父母要思考的方向是 —— 我要怎樣用玩遊戲的方式來帶出我要的教養。

不會 " 玩 " 的大人,就已經停止思想成長了!
























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