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6日 星期四

修慈悲


在如今的修行領域,人們強調 “ 實修 ”——這是個好的修行觀念。

但什麼是實修?

人們常常說它,時刻記掛著它,但未必知道它是什麼。

什麼是實修呢?

是不是每天只有打坐、冥想、練習瑜珈或觀呼吸才叫實修呢?

以我的經驗是:當你問我什麼是實修時,我想問你的是 “ 什麼不是實修 ”?

我們一直說,這是實修,那是實修,但什麼不是實修?

那些修行中 “ 過來的人 ” 認為,生活處處是實修,活著就沒有不是實修的。

無論你有修行意識或沒修行意識,實質上,你都在 “ 修行 ”。

沒有人不在修行,人人都在修行,六道中的眾生人人在修著,即使他們不知道。

所以,當我們說 “ 我在修行 ” 時,想想誰沒在修行?

修行並不是一種特殊的 “ 事業 ”,它是最普通的事業,整個宇宙裡所有的存在都在進行這項事業裡,只是有的知,有的不知罷了。

修行並沒有什麼特殊的,知道自己在修行的人也不必有什麼優越感,不知道自己在修行的人也不必有什麼自卑感。

修與不修,平等,而實質我們都是在修——沒有人不在實修。

若說修行,修行中的重要要領是 “ 覺知 ”,重點對象是 “ 念頭 ”,重要目標是 “ 快樂 ”。

修行中有很多具體的 “ 術 ”,這樣的或那樣的,不必重視那些花樣,注重那個實質或精髓。

各種修術的實質和精髓是 “ 覺知 ”,有人也稱為 “ 觀照 ”,也有的叫 “ 覺察 ”。

但不管叫它什麼,本質一樣。

不管你是什麼修行,如果你的修行方法和覺知無關,那麼你都修 “ 偏 ” 了,或者你都沒在修。

“ 覺 ” 是喚醒你醒的一個重要方法,在覺未睡,無覺沒醒,如果你失去覺知就等於你沒睡醒,你在夢裡呢。

如果你有覺知了,就等於你根本沒睡,你醒著哩。

佛陀把修行叫著 “ 醒覺的過程 ”,那是一種訓練不失去覺知的方法。

為什麼要訓練不失去覺知呢?

因為你有覺知你就不會輕易陷入無明之苦,如果你沒覺知你很容易進去,所以佛陀教導的重點是 “ 覺知 ”——無覺知覺,得覺不失。

所以,無論什麼修行方法,不偏離或丟開覺知。

若你的修行和覺知或觀照無關,那麼你根本就沒在修行。

帶覺生活——帶覺買菜,帶覺做飯,帶覺趕集,帶覺看花,帶覺呼吸,帶覺觀察念頭,這都叫修行,也都是實修。

如果沒有覺知的品質在其中,即使你打坐,即使你在冥想,即使你做出很美的瑜珈動作,對不起,那也是你沒在修行。

所謂 “ 沒在修行 ”,是指你無覺知而行。

記住 “ 覺知 ” 在修行中的重要性啊。

無論什麼時候,修行不能離開覺知。

這是修行中的重要要領。

那麼修行中的重點對象是什麼呢?

我的回答是:念頭。

因為我們生活中的一切有,為念頭所造,一切苦為念頭所造,一切幻相還是為念頭所造。

心造萬法,念頭變現萬法。

一切具體都是 “ 念頭 ” 所為,如果修行不修念頭,你沒在根子上或點子上修行。

諸苦為念所造,眾幻為念所生,如果你修行為離苦得樂,你不在念頭上修,你在哪兒修呢?

過去修行的大師沒有這樣明確的說過,因為他們沒有清晰的覺悟到這。

現在我明確的提出來——修行的重要要領是覺知,重點對象是念頭,重要目標是快樂(恒樂)——請記住我的話。

我說在念頭上修,或說,修行的重點對象是念頭。

如何對念頭用功呢?

兩個辦法:一是覺它,這是內觀的方法,是佛陀以來人們一直使用的正確方法;另一個是質疑那些讓你不安或痛苦的念頭,這是 “ 對念頭下功夫的方法 ”——調查內在信念故事的方法。

這兩種方法是對待念頭的最簡最純最有用的方法,其它再關於念頭的花樣方法可以不必多問。

如果一個痛苦的念頭來到了我們的意識,去觀它,如果因觀那痛苦的念頭雲團消散了,很好;如果觀它還是在,觀它無法像陽光照射一塊冰一樣地融化消散,那麼怎麼辦呢?

質疑——砸碎它。

“ 質疑 ” 就是一種砸碎冰的方法。

是除了用 “ 照射(覺照)” 讓冰融化消失的方法之外,另一種更加有效的方法。

這是對待念頭的兩個很有效的方法。

除了這兩種方法外,作為去苦得樂——從念頭上著手達到這個目的的——還有另種方法,它是:培養正念的方法。

所謂培養正念,就是在你的心上大幅度地培養正向的念頭,以取代負向的念頭——用正念覆蓋負念,這是一種用花朵替代荒草的治理心田的方法。

這個方法也很有用,記住它。

對付念頭,前兩種是 “ 破 ” 的方法,這一種是 “ 立 ” 的方法。

如果善用這三種對待念頭的方法,破立結合,用功至甚,沒有不能從念頭纏縛中出來的。

明確了修行的目標,找到了修行正確有效的方法,修行雖然是一個心智上的事,但它已是一個體力活了。

勤勤修習,老實聽話的人容易到達解脫目標。

願想解脫的人們,立定在 “ 念頭 ” 上用功。

說完了修行的重要要領、對象,再說一下修行的目的或目標。

關於修行的目標或目的,有人說是解脫,有人說是了生死,有人說是去苦得樂,有人說是斷輪回,有人說是涅槃。

但修行的目標或目的到底是什麼呢?

——很簡單,快樂。

但注意我這裡說的 “ 快樂 ” 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快樂。

普通意義上的快樂,是頭腦上的快樂,是需要被滿足時心的體驗。

它是一種 “ 有 ” 的結果,這種快樂不徹底,因為它依賴於 “ 有 ”,當 “ 有 ” 消失時它將不快樂,甚至這種快樂還是苦的根源。

所以,我說的快樂,不是指這種快樂。

我說的快樂是什麼意思呢?

是什麼樣的快樂?

了無所得的快樂,認識到真相的快樂,見識到 “ 空 ” 的快樂,是佛陀所說的 “ 恒樂我淨 ” 中恒樂的快樂。

這種快樂不是建立在有上,而是建立在沒有上。

它是一種你認識到 “ 沒有 ” 時的快樂,而不是一種你得到時 “ 有 ” 的快樂。

得到時 “ 有 ” 的快樂是一種欲的快樂,見到 “ 沒有 ” 時的快樂是一種超越欲望的快樂。

諸佛所指給我們看的或領我們所要到達的,正是這樣一種快樂。

這也是我這裡所要說的快樂。

記住!

修行的目標是為了獲得這種快樂。

當你獲得了這種快樂,那些了生死啊,悟無所得啊,斷輪㢠啊,涅槃啊,就自然得到了。

它們互為對方的因果,一個達到了另一個也必然到達。

修行的目標是什麼?

不要糾纏那些名詞——什麼涅槃啦,斷輪㢠啦,了生死啦……,很簡單,就是為了獲得快樂,佛說的恒樂。

修行的目標是找尋那種恒樂,或說,讓那種恒樂來找你。

這就是修行的目標,就這麼簡單。

人們常常認為,只有打坐、冥想或做某些特殊的姿式才是修行,這已經偏離了修行的認識。

但打坐、冥想又是為什麼呢?

它有什麼意義?關於對這些的認識,人們又一步偏離了修行的意義。

有人暗地裡說,打坐是為了尋找 “ 靜 ” 的狀態,冥想是為了遇到 “ 超越 ” 的狀態,種種修行是為了達成 “ 物我兩忘 ” 或與神或與天地的 “ 合一 ” 狀態,——真是這樣嗎?

我的看法和這不同。

我的看法是:人們透過打坐、冥想,去體驗到 “ 物我兩忘 ” 或合一的特殊狀態或感覺,沒有什麼實質的意義,它就好像你透過喝酒來到達某種欣喜愉快的狀態一樣。

沒有任何一種 “ 狀態 ” 是永遠存在的,假如你費盡千辛萬苦找來的狀態不能保持,那這尋找還有多少意義?

大師們教導我們打坐或冥想,去遇到這種狀態,不是讓你待在這種狀態裡,也不是希望你用這種 “ 狀態 ” 對抗另外的 “ 狀態 ”,而是讓你透過這種狀態或體驗認識到你是誰、你並不是你所知的你,從而讓你就認識或執著的狀態裡走出來。

改變你的認知,去自我化,達到與你堅固認知的分離,走出你的幻相,獲得自由無苦的生活,應付生活時刻出現的新情況。

——這才是打坐、冥想的真正目的或意義。

記住!

不要為某種好感覺或狀態去修行,如果那樣,就像酒鬼借由酒來獲得好感覺一樣。

你將偏離了修行的真正目的,錯失了修行為你帶來更大成果的享用。

當一個人在物質世界行走到極端,他就會 “ 跳 ” 入精神世界。

當人們對物質尋找到極致後,最終他會移動到精神領域裡來,為何會如此?

因為向外追求,無論追求什麼,獲得多少,他們都不能滿足,這是最後來到內在的原因。

當人們在幻相裡待久了,當他們覺知到那是幻相時,他們就會開始尋找真相。

這種意識到自己身在幻相,去找真相的行為,就是覺醒;這個過程,就是修行。

現在社會,物質蓬勃發展,頭腦為人類創造了極大的便利,於外在世界,人類幾乎要什麼有什麼,想如何便如何。

這種幾乎 “ 要什麼有什麼 ” 的生活,讓頭腦感到無聊,這種 “ 滿足 ” 讓頭腦感到 “ 不滿足 ”。

這就是很多人折 向精神方面,也是修行人越來越多、修行越來越被重視的原因。

因為 “ 修行 ” 是走向精神領域,是回歸自我,貼近真相,實現真正圓滿富足的一條路。

這條路也被叫作 “ 道 ”,因而修行也被稱作 “ 修道 ”。

我也是修道這路上的人。

二元世界的現象是:人們往往不是左就是右。

當人們 “ 左 ” 慣了時,他們很容易黏著 “ 右 ”——當他們來到右時。

因為物質不能滿足我們,我們來到了精神世界;過去我們重彼輕此,現在我們又變成重此輕彼了。

我觀察到,現代在精神領域,因為對修行的重視,已開始 “ 執著 ” 修行了。

執著修行好不好?

執著修行(精神)和執著物質是一樣的,都是 “ 苦 ” 的根源。

當你執著修行時,精神變成了另一種 “ 物質 ”,修行變成了另一種形態的 “ 物質 ” 需求。

修行的目的是讓我們生活輕鬆愉快,如果反覺到更加不愉快,那麼我們該重新審視或看待修行的問題了。

我看到人們在物質領域和在精神領域一樣的掙扎,他們原本在那兒苦,現在到這兒苦,看看那些修得很累的人就知道了。

修行有沒有修得很累的人?

有啊,我就見過不少,他們執著於修行,修行成了 “ 負擔 ”。

當你決定 “ 扛 ” 任何東西時,那東西都會成為你的負擔,“ 修行 ” 也一樣。

修行不是一種東西,不能像一袋大米、一堆土或一缸水那樣,由你透過努力,從這兒搬到那兒,不,修行不是那麼回事。

修行就像空氣,它在處處,你不能搬它運它弄它,對它做任何形式的功夫,你只能呼吸它。

把修行變成你所呼吸的空氣,而不是你要搬運的東西,這樣,你對修行的感覺才摸到邊。

記住修行是你的呼吸,而不是你的努力。

你不用努力呼吸,只要自然呼吸。

不能執著修行,執著修行和執著世上任何一物一樣,都是背道而馳的。

我遇到一些修得很苦很累的人跟我談修行,我告訴他們說,沒有修行這回事,你該吃飯時吃飯,該睡覺時睡覺,把修行扔了。

他們不相信我的話,好像我說了假話一樣。

事實上我沒有說假話,終有一天你能體會到這 “ 事實 ”。

但人只能相信他所相信的,也只按他的信念去做,我並沒有改變他的想法或做法的動機,只是 “ 陳述 ” 我對修行的看法。

人們會按照自己認同的去做,他人的意見或建議在實質上是毫無意義的,因為他不可能相信他不能相信的。

我深知這一點,因此大部分時間,我身邊沒有一個我可教導的人。

每天,我只是把我對修行的這些認知寫出來,放在那兒,任有緣的人自己看到,自己吸收。

我不說不教,我只是一個對著空氣說話的人。
開頭談修行,中間談修行,後面也談修行,到底有沒有修行這回事?

沒有。

沒有修行這回事,這是修行到最後的人的體悟。

但當你從那最源頭歸來,告訴那還沒到達源頭的人,他是不會相信的。

相信最簡單的事,需要大智慧;而相信萬法皆空,則需要具有佛陀一樣的智慧。

沒有修行這回事,認識到沒有修行這回事,幾乎來到了修行的 “ 終點 ”。

當我們談論什麼是修行時,我們來談談什麼不是修行?

當我們發現沒有什麼不是修行時,我們就放下了修行;而當我們真正放下修行時,我們在處處修行。

這似乎是個悖理,但卻是個實情。

關於這一點不需要你 “ 認識到 ”,需要你 “ 體驗到 ”。

“ 知道 ” 是沒有意義的,“ 體會到 ” 才算有些意義。這是我的瞭解。

我們的生活裡,離不開許許多多的選擇題,每天都有層出不窮的選擇題追着我們。

每一個不同的年齡階段,都有影響著我們這一生的選擇題,需要我們去思考與決定。

總是猶豫該怎麼選?無法選?

我的準則只有一個 “ 選擇沒有對與錯,只有不後悔 ”!

那…

素食慈悲嗎?

當然不是。

要耕種土地時,需要把很大片的土地清除後,才能種植。

就算你吃素只吃穀類,準備土地來耕種時,就已經殺掉很多成千上億的蟲、鼠和其他動物。

是要不斷的造殺業,你們這些素食者才有飯吃,吃飽了;就更有力氣罵肉食者沒有慈悲心。

不管是吃肉或吃素的,甚至只是穿衣服的,都害死很多害蟲、害鼠。

說…

素食慈悲?

這是笑話。

若素食者,看了農夫種菜要大開殺戒的話,卻又覺得是可以接受。

你肯定不是慈悲,而是選擇性的於心不忍,只是一個自欺欺人的素食信仰者。

事實上,只要你活著,你就會間接殺害很多其他動、植物。

如果你吃素吃得很長命,恭喜恭喜!

為了保你長命,現在你的殺額更高了。

另外,告訴你這世界最大的害蟲就是人類,你每一年的壽命,都需要犧牲上億的生命來支持你的存活。

素食主義的佛教徒,都有幾個科學盲點是很經典的:

一,認為人類的身體的結構,本來是素食的。

然後認為吃素的人,一定比吃肉的人健康,比他們長壽。

二,認為古代的人比現代的人有福報,身體比較好。

我們的教育水平呢?

古代人根本不能跟現代比。

現代的知識份子和古代的知識份子,是兩回事。

古代只要你的手能夠抄寫字,就算你不明白你所抄的,你就已經是知識份子了。

若要勉強的對比,現在的每個人,很有可能起碼是古代最差的文人。

若說福報,別說看得懂,大部份古人有沒有能力讀佛經都是問題。

現代人,不但能讀,而且一上網,整個大藏經就能任意搜索了。

搜索得不明白,馬上又可以谷歌註解。

那麼古代的飲食呢?

是的,古代的食物確實是無加工,環境也沒有污染,但,古代人的平均壽命,肯定是比現代人低。

目前全世界的平均壽命是 七十歲,在 1950年代,全世界的平均壽命是 近五十歲,1900年代,四十歲。

羅馬時代,二三十歲。

華夏文化,也不是吃素的文化,但,確實是肉不是吃得多。

若古代中國的普通人家,肉就只有每個月初一十五祭拜是,才會用上肉。

拜完就有肉吃。

確實不像我們現代人隨時有肉吃,要吃多少都不是問題。

現代人比古代人長命,是因為我們目前的醫學昌明。

一些普通的傳染病,我們現在有得救,以前的人是一感染了,就得死。

素食的人比較年輕?比較健康?

比較長壽?

都不是。

這只是素食信仰者,把所有因素單一化的謬論。

現實中,外表年輕與否、健康和壽命,有很多複雜因素交錯影響。

你可以見到一個素食者看起來年輕,更多人有見過素食者看起來蒼老。

和尚氣色不好的,大有人在。

你說素食者比較健康,你說你吃素後不生病,我本身有認識素食者是淋個雨就會病的人。

換句話說,只有傻瓜才會相信吃素或者吃肉身體就不會生病。

人類從來就不是吃素的,我們一直都是動物植物皆吃的狩獵族。

是有了農業時代,能夠大量種植菜和穀類,我們才有機會吃素。

農業時代只有一萬年多的歷史,而且也不是一有農業,人就馬上吃素。

只有佛教素食主義者才會忽視歷史的事實,而說人類的身體是天生吃素。

從進化的角度來檢視人的身體,我們是一個甚麼都吃的物種。

就因為我們甚麼都吃,我們的生存率才高。(所謂的Paleo Diet)

吃素健康嗎?

呵呵,常年吃素的和尚跟我講,植物蛋白質吸收太多的時候,很容易有尿酸過高,腳會有問題(不少老和尚有這問題)。

要喝青木瓜煮水跟泡龍井來幫助減低尿酸。

我會建議吃素的人,不要迷信吃素就會健康。

吃素要吃得健康,你需要更深入的了解如何吸收蛋白質和好脂肪。

素食是一個選擇,為了慈悲而素食,也是一個很好的理念。

但,素食到開始迷信,就很糟糕了。

甚麼叫做迷信素食?

當你認為所有吃素的人都比吃葷的人長命,就是迷信。

因為這個世界上,有短命的素食者,也有短命的吃葷者,也有長命的吃葷。

根本不能用單一因素來定論。

民初時有個人叫做張學良,他菸酒女人都來,肯定不是吃素的。

還殺人無數,他卻活到 101 歲。

難道我們想要養生長壽的話,就要學他那樣不?

所以你還存有選擇性的慈悲,那就請去自殺吧!

慈悲=茲心非心

不是光用打嘴炮的功夫,就會慈悲!







祝大家新春圓滿,萬事如意!!!











來源:網路…

2017年1月25日 星期三

看劍


到了某種程度,就要把觀的念頭放下。

不要再去追逐——觀,讓 " 觀 " 來找你。

站著、坐著或走著——做你的事,不要努力的觀,讓觀來拜訪你。

就像是一位師父,觀只是一位弟子,讓他隨他的心意來拜訪你。

在你的位置上放鬆,靜靜地 “ 在 ” 那裡,讓觀的意識,像一隻蝴蝶一樣輕輕地飛落在你的肩膀、你的心頭,你的整個世界。

不要追逐它,不要抓著它,不要執取它。

它來它去,你只是等待。

不要怕陷入昏沉。

即使你會陷入昏沉,那又怎樣?

煩惱會來找你?

很好,當煩惱來找你時——情緒會升起,而情緒會忠實地提醒你。

如此,你的覺燈又會亮起。

所以,不必害怕失覺,覺或非覺,本心不失。

你不會失去什麼,所以不必害怕。

所有的害怕都意味著,至少你的一隻觸角伸入了幻覺。

當我們修行觀照或覺知,“ 覺 ” 就逐漸變成了一座山,當我們一直在爬山時,我們永遠也翻不過山。

當我們執著於覺,覺就變成了一座永遠翻不過的山。

如此,覺就障住了如如——正知就卡住了你變成如如的路。

一切有意識的覺,都是妄心作為,它使你遠離本來的心。

就像大海越晃動,波浪越多,而你越執著於波浪,你越遠離海體。

如此,我們 “ 修覺 ” 和 “ 回到本心 ” 就會成為一對矛盾。

所以,修覺、修覺、修覺——斷苦、斷苦、斷苦,明心、明心、明心……然後,一切都丟了。

一切都丟了,然後你回到了本來。

你 “ 是 ” 本來。

當你努力,你將變得 “ 不是 ”。

唯有你毫無妄為造作時,你才能 “ 是 ”。

“ 是 ” 就是終點——它也是最初,當你 “ 是 ”,你到家了。

如果你努力,如果你作為,你將創造 “ 不是 ”,如此一來,你在南轅北轍——你雖然感覺在向著你的目標前進,但實際你在遠離它。

所以注意修行中的錯覺,注意那個你正朝著反方向行駛卻以為是正方向的幻覺。

“ 覺 ” 是一座山,當你認為它是個問題時。

修行到一定程度,當你繼續持它時,那就像你在扛著一座山走路。

覺是一條筏,當你到達彼岸,你應該丟了它。

你不應扛著船走在平地上。

當你無苦無惱,無憂無慮,清淨安然時,當沒有敵人時,你為什麼還要拿著一把劍呢?

當在豔陽高照的白天時,你為什麼還要挑著燈籠呢?

那不是清醒人的做法。

除非你沒有真正醒來,否則你不會即使在白天也挑著燈籠走路,否則你不會在太平時局還狠練劍術,除非你真心喜歡那項體能操練。

離開有意識的觀,有意識的觀只是真觀的一個分身。

當你執取那個虛假的分身,你必然認識不到真正的觀。

觀或不觀,真正的觀都在那裡,若不然你怎麼知道觀或不觀呢?

去尋找那個不用努力,還依然存在的觀。

它就是目標。

它才是目標。

所以,注意你的有為在創造什麼。

你注意到了嗎?

所有的有為都在創造幻覺。

唯有停止所有的掙扎、所有的有意識的努力,你才可能真正接近你所要尋找的那。

你息滅妄心一分,你接近真如一寸;你停止妄為一刻,你 “ 是 ” 真如一會。

什麼是幻覺?

幻覺就是你以為是真的東西是假的,你以為是對的東西是錯的,你以為有的東西是沒的,你以為正的方向卻是反的……這就是幻覺。

依照經典或參照有經驗人的話,對照、檢點或提醒自己有沒有進入幻覺?

有沒有自己正走著南轅北轍的路,做著以為是正卻是反的事?

當我們修覺行,到了一定程度後,我們常在做這樣的事。

一個檢測你有沒有進入幻覺的檢測器是你的壓力,你的不好的感受。

無論做什麼事,當你感到壓力或感覺不好,那基本上就意味著你進入幻象了。

所以這很好覺察或鑒別。

對於修觀行的你來說,也是這樣。藉著真如透過身體對你的抗議,來檢點你的作為。

在覺知成為你的困惑或困難時,停止追逐覺知,讓覺知在因緣俱足時來找你。

放鬆再放鬆,坦然再坦然,讓人為的覺光退回它的妄發點,讓本來的那顯現。

(覺知等同於觀)。

不捨棄今生,也不憶念死亡無常,那麼你不管是修持什麼樣的法,都只會成為世間八法的一個部分,不會成為真實的佛法。

— 分享 —

若孩子在學校遇到霸凌,你會建議…他應該是消極的逃、還是積極的打回?

一般人的做法是逃:盡量躲避那個人,避開了就沒事。

不管是面對潑婦的語言暴力,還是要面對霸凌者的肢體暴力,你不理他、息事寧人、賄賂他或用愛心去感染他,都不會讓他改過。

以暴制暴,不是最完美的方法,但,比起息事寧人,他卻是更有效的方法。

以前中學時代,有個同學不斷用語言侮辱,我對佛家修行的興趣,直到有一天我忍無可忍,用連珠炮式的把『我靜坐修行關你甚麼屁事?』之類的話反罵回去。

之後他就不敢再侮辱我,也變回比較正常的互動。

有一句很玩味的話,好人面對霸凌時,不一定要用暴力,但,卻要策略性展示自己是有暴力傾向。

只有一種情況,我會建議你積極的逃:就是當你的伴侶是有霸凌行為的時候,除非你是有被虐狂,否則不要浪費時間和精神去思考如何制衡、勸慰他,只求盡快分手,因為人生苦短。










祝大家新春大發財,平安健康!!!






來源:網路…

2017年1月22日 星期日

梅油


人世間許多事情都是一體兩面的,沒有所謂的和諧,對立和共生是永遠存在的主題。

在佛教傳統的供養布施裡,一個佛沒有什麼要佈施給眾生的,祂把祂的喜悅和法給予眾生;而眾生也沒有什麼能給予佛的,他把他們的米、麵、布或財富給予佛。

有智慧的人或許看似平凡,慈悲的人或許看似寡言。

小道理可以用文字來說清楚,大道理卻只有沉默不語!

在那個重要的時間點過了,就是過了,不會再有了!

身心的平靜安頓,並不是要整個人變得麻目不仁、毫無感覺。

保持心情的平靜、安寧,並不是逃離一切或變成真空狀態。

其中包含著高度的知覺與感性。

懂得放下心中的「不可能」,才能釋放生命的「無限可能」。

有些人對修行很拚命,這非常好。

但如果不先對教法有全面性的了解,單單只跟隨某個口訣、教授而修,僅依此要得到較高的證德是很難的,也有走偏的危險。

差別只是在於方式不同而已。

沒有聽聞,卻想要修行,這是會有困難的。

我們都被自己的感官所限制,被關在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裡頭,從錯誤的感官得到了錯誤的結論!

真正使自己蒙受損害的,是我們自己心續內的煩惱。

真正的敵人是從無始以來到現在,一直害我們受損的煩惱。

凡夫的敵人,頂多就一輩子而已。

就我們的一生而言,某人今天是我們的敵人,但他會因為一些因緣的轉變成為親友。

而對於煩惱,我們則必須要全面的看它的過失,依止對治品,不然自願取受煩惱是很難有利益的。

我們有時會管著他人的閒事,總繞著閒事跑,從來不會往自己身上想,這不對的,這說明缺少對法的希求。

若內心是染污的意樂,別人再如何讚美,也是自己騙自己,更何況自己是騙不了自己的。

佛教重視因果,自己所作應由自己承擔,真正的證人是自己,因果不是選舉,不是從他人對你的觀感與票選決定果報。

自己終將是自己的證人,自己的所作所為,將感得何種果報,自己最明白。

很多事情會改變,你的態度、你的習慣、你的性格,你的人生也將被改變。

我們常常說到 “ 道 ” 這個詞,——“ 道 ” 是什麼意思呢?

道,就是每種存在自己要走的路。

“ 道 ”,就是路。

風的路在天上,水的路在地上,鳥的路在空中,樹的路在它垂直的方向上,那麼,人的路呢?

事物要走的路,就是事物的道。

所有的事物都在它的路上,因此,所有的事物都在它的道中。

沒有不在它路上的事物,因此沒有不在它道中的事物。

沒有事物不在它本該的路上,因此沒有事物不在它正在的道中。

道躲不開萬物,萬物也繞不開道,所以,道包容一切,而一切事物也皆有道。

一條路:它始終是一個 “ 點 ”,一個 “ 空 ”;它和一切無關。

它存在於 “ 空 ” 中。

它是空、它是非空,它是非非空,它——是不可說。

路的品質,就是道的 “ 德 ”。

老子說 “ 道德 ” 經,那是講一條路的品質。

道的 “ 德 ”——即是路的品質。

老子《道德經》的思想,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做自然無為,不管是處世為人,注重對是無為而為 —— 即沒有絲毫的刻意或作意。

在佛家也有類似的概念,即修行到很高的境界的時候,是達到無學道或無修的境界。

簡單的說法,不是說你亂來的意思,而是你的修行已經進入一個不需起心動念也是活在修行當中。

很多人以為無為而為這種高境界的東西,是從有為而為入手,最後才能達到無為而為。

但,這只對了一半。

真正的答案是,從一開始就要無為而為。

開始的無為而為,是一個雛形。

在這個無為雛形的基礎上去『而為』,最後才能達到無為而為的『完形』。

我不是說從有為而為開始是進不到無為而為的境界,而是它容易入手,但學習過程的時間會相對的長,難度也相對的高。

反之,一開始就要求無為入手的,會很難找到門,不過一旦入門後,之後的發展,從外觀就會有點像這個人怎麼才學會走路不久就已經在飛了。

一般的做法,叫做『漸法』,另一種則叫做『頓法』。

用會道家的詮釋,就是無為而為。

兩條路線都是學同樣的技術!

前者逐步的把身上的任督二脈奇經八脈,一條一條的打通,後者是找到了一個總開關,一通則百通。

— 分享 —

《我決定認真地,瞧不起人生!》

仔細回想,我們出生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受到父母及身邊長者的價值觀洗腦。

上學之後,植入腦中的;則是世間一般的價值觀。

我們在周遭的人影響下,扮演著「周遭的人塑造出的自己」而活。

不信?

你們仔細觀察一下……

有太多人 ( 你自己 ) 在說話時,用的都是別人的詞彙。

幾乎所有人掛在嘴上的,都是別人說過的話。

尤其是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每天暴露在大量資訊之下。

或許正因如此,比起身體本能的感覺,我們更容易以腦中的語言詞彙為優先。

然而,反觀現代社會中的我們呢?

舉例來說,現代社會中的我們,即使是要上餐廳吃飯或去看電影,都會事先上網查詢餐廳或電影的相關資料後,才會付諸行動。

就連這種原本應該用身體感受而獲得感動的狀況,都變成事先接收以語言詞彙為主的資訊,因此,進入我們腦中的資訊幾乎都是別人篩選過、描述過的東西。

也可以說,那是透過他人價值觀獲得的資訊。

然而,最後我們卻掛在嘴上侃侃而談,彷彿那些資料全都出於自己一般。

一味模仿強者,最後奴性可嘉!

現在這個時代,數位技術已是稀鬆平常的事物,然而在進入這個數位時代之前,能對人們傳播資訊的,幾乎只限擁有特定力量的人。

出現在電影裡的人、電視上的人、唱歌的人、演奏樂器的人、出唱片的人……都只限於一小部分厲害強者。

而且,那段只有厲害強者,能提供其他人資訊的時代實在太長了。

在那段漫長的期間中,不知不覺決定了什麼是常識,什麼是非常識,價值觀也統一了。

此時,兒童與年輕人接受的教育體制又偏向提倡「塑造出相同的人」。

於是擁有相似價值觀、相似思考模式、相似生存方式的人越來越多,簡直就像量產出一群溫馴的「奴隸」。

在這一類人日漸增加的同時,「厲害強者」說的話,不斷經由傳播而擴散,形成了一種崇拜。

當特別厲害的人說的話或思考方式逐漸散播開來時,對某些人而言也會成為人生中特別重要的事物,在不知不覺中拿自己的人生與厲害強者的人生做比較,然後自己也試圖成為接近那樣的人。

為什麼呢?

因為那樣的話,自己就不用思考如何度過人生,輕鬆多了!

然而,光是這麼做,真的就能擁有滿意的人生嗎?

愚蠢的正向思考及詐欺心靈大師,不會把力氣花在改變每個人面臨的現實,而是不斷倡導「做自己就好」,「原本的自己最好」等聽來順心順耳的話。

他們總說「發生的每件事都有其意義」,不管遇到什麼事都要正向思考。

說得極端一點,如果對我而言非常重要的人被殺害了,還要我在加害者身上找出一點正面意義,簡直就是不可理喻的事,不是嗎?

像我們這樣的平凡人,如果不只是拿某個特別厲害的人的思考模式或生活方式來參考,而是誤以為那就是自己的目標,最後等著我們的只會是對自我的懷疑,終至失去自信心。

到最後,一輩子只能持續被別人操弄,過著只知隨他人鼓動起舞的人生。

其實試著回溯自己的成長過程,就會知道造成上述結果的原因是什麼。

首先,孩童時期的我們,在父母的價值觀中發展思考,可說處於被父母洗腦的狀況下。

無論動作、詞彙、言行舉止、對事物的思考方式、接觸人事物的態度……都會受到父母影響。

尤其是最近的父母總急著提早給孩子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孩子本身的思考判斷能力就這樣變得越來越淺薄。

這不但影響我們對善惡的判斷,長遠來說,也會影響到與他人之間的人際關係。

繼父母之後,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又會如何影響我們的喜惡呢?

學校同學、鄰居好友、公司同事……這些人對你的印象是什麼?

他們帶著心目中對你的印象與你相處,而你為了回應這些印象,也會下意識地扮演某種「形象」。

說得更清楚一點,你只是努力扮演著周遭為你創造的「角色」,依據這個角色的喜好而活。

所以才會有人總覺得活得好累,總覺得活得有氣無力,總覺得人生無法過得隨心所欲……

尤其現在的年輕世代,因為本性溫和,從小到大只要盡可能扮演周遭眼中的「好人」,就能過得無風無浪。

等到過青春期,到了該被稱為「成人」的階段才發現,過去那個回應周遭期待而活的自己,與本質的自己落差太大,因而痛苦不堪。

於是,有不少人突然做出令周遭跌破眼鏡的極端舉動。

並非完全沒有自己的情感。

情感本身是有的,只是下意識地認為不能表現出來,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壓抑。

因此,現代人往往很難學會如何表達情感。

這也不是某個人的錯,或許只是說明了以學校教育為中心的社會系統,長久下來是如何製造出壓抑情感而生的人類。

只能壓抑自己的情感,扮演周遭強加在自己身上的角色……

在這兩種壓力之下感覺逐漸麻痺,環境使我們罹患無法坦然感受的「無感症」。

自己的感覺麻痺了,也找不出真正喜歡的事情是什麼,更找不到自己想做的事。

以我的實際經驗來說,那些說著「我喜歡那個」,「我想做這個」的人,大多不曾付諸行動,或者幾乎不會立刻採取行動。

或許不需要那麼嚴格的自律思考,不過只要是真正喜歡的事,也有值得去做的動機,自然就會採取行動。

社會上明明已經量產出這麼多「無感症患者」,世間的潮流卻還是強推這些概念:「人不能沒有喜歡的事」,「人不能沒有想做的事」,「如果沒有想成為的目標就是不正常」。

在這些大道理的疲勞轟炸下,聽的人也會受不了。

因為他們根本是無感症,沒有自己的感覺,怎麼可能輕易找到喜歡、想做的事或想成為的目標。

所以大家都很痛苦,都在掙扎,摸索著想要找尋自我。

有人留言這麼說:就像咖哩,如果沒有先吃過超辣口味和超甜口味,就無法體會什麼是中辣口味。

這個比喻真是說得太好了,令我十分讚嘆。

真的就像這個網友所說,如果不先知道兩極,就無法做出判斷。

不先了解兩極,就等於什麼都不了解。

就這層意義來說,不了解兩極的人特別容易受到別人左右。

你呢,還記得你的初衷嗎?

很多人以為記得,但早就忘記了⋯

人生四輛車:娃娃車、腳踏車、摩托車、汽車,最後電動輪椅不是車!

人生四張證:出生、畢業、結婚或某專業證書、退休 or 死亡!





祝大家春節快樂…







來源:網路…


2017年1月10日 星期二

中黃擠辨


人類日夜操勞,主要靠睡眠來恢復體力和精神,當精神疲乏或工作勞頓時,放下身心,倒頭睡去。

一覺醒來,如游華池,神恬氣暢,身心安逸,頓覺神清氣爽,睡中靜養功效由此可見一般。

而內煉者,更因身心相依而睡,睡中心息依然合一,更是功不可沒!

現代社會,少有閒人,抽出專門時間練功已成奢望,若能充分利用睡眠時間練功則一舉兩得。

本文將佛、道、藏密睡功煉法,結合個人實踐介紹如下:

一、 朦朧中把握活子時

李道純《滿江紅》詞寫道:“ 好睡家風,別有個睡夢三昧。

但睡裏心誠,睡中澄意。

睡法既能旨趣,便於睡裏調神氣,這睡功消息睡安禪,少人會!”

將睡功修煉梗概合盤托出。

道家睡功傳統煉法為:初做 “ 心息相依 ”,達到勿忘勿助,綿綿若存的境界,片刻之久,就能睡著。

一覺醒來,百骸舒適,精神和煦,妙處難以形容。

等功夫稍進,自然可由睡著進入入定,睡為入定的先導,定從睡中產生。

初學者有睡無定,久習有定無睡。

初學能睡著就是效驗,能自然速睡更妙!

這種睡眠三昧的境界,迥然不同于常人的昏睡情形,是初學入手的捷徑,為進入真定境界的前導!

睡功得法,必會於睡中發生少子時現象,具體現象可分以下風種:

對男嬰孩而言,在他將醒未醒的一刹那,性器官會突然膨脹起來,嬰兒既沒有性欲,也不知男女之事,這是他陽能發起的時候,是他自身系統中的活子時。

若是青年人,在活子時,會產生強烈性欲。

可用活子時的生命力,來震動任督的氣脈上升,形成小周天真氣運行。

老年人,雖已沒有性的衝動,但只要一息尚存,就有自己的活子時!

老人在將醒示醒、似乎要睜開眼睛的一刻,那正是他的活子時!

這時,不要睜眼,繼續保持那種朦朧混沌的恍恍惚惚的狀態,就像在燜一鍋紅燒肉,再多燜一會兒,肉味就更濃厚了。

既使是病人,只要有氣機存在,就有活子時。

不過,不全以性器官作標準,而是以精神衰旺的週期性來推算。

二、 從心息相依進入乾坤相交

把握活子時的動力,是心息相依。

使身心定住不生一念,使陽氣上升,促使心腎相交,進而乾坤相交——這是道家睡功乃至內煉的基本法則。

希夷老祖《蟄龍法》曰:“ 龍歸元海,陽潛于陰。

人曰蟄龍,我卻蟄心。

默藏其用,息之深深。

白雲高臥,世無知音。”

——“ 心息相依 ” 實為睡功和內煉的入手法則!

睡功得效,次早舌潤而甘;不安適,次早則舌燥而苦。

這是心腎交與不交的區別。

交時戀戀不捨,遍體微汗,舌本生甘,津液滿口。

道有睡功的理論依據是:睡中身心不動,如入禪定,禪定中,身心地真陽入我體軀,如甘露遍空,醍醐灌頂,周身酥軟美快,和暢如春,酣融如醉,身心柔軟。

《易》所謂 “ 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中其中,而暢於四肢 ”,正是這種情景的生動寫照。

道家煉法簡而約,但對初學者有空泛之弊!

密宗則言之頗詳,可與之相互補充,人微言輕入門方法,其法如下…

三、 睡姿和觀想

右側體臥,一手置腦前或腦後,一手則順勢向下,以自然安適為度。

口要合,免口水外流。

舌抵上齶,出氣短,入息長。

身體彎如蝦,可守護精神。這種睡姿反復練習,慢慢養成習慣。

禪者保持警戒,先觀想自己,不可沉睡太深,亦不可淺睡。

沉睡太深則失戒心,淺睡亦不好,太淺如同失眠,失眠則火旺,損眼且損腦。

這種功夫,要久久鍛煉,非一日之功。

然後觀想自身,紅色透明,放射如紅寶石之光明。

照向整個宇宙,一切幻境全部破除無餘;或將心神置於自然之空中,也照向自己,自己如光明之體。

行者心神須集中於……

喉輪中的紅光時,靈力靜止時,便熟睡無夢;若靈力於喉輪中動盪,則產生夢境,故用喉輪放紅光守護。

早晨醒來,作寶瓶氣呼吸21次:先吐濁氣三口,徐徐自鼻吸入新鮮空氣,氣封于臍下丹田,閉息住久愈好,然後噴出。

然後集中心神於兩眉之間的白色明點,大小如豆,光亮而不刺眼。

再於海底輪(會陰穴)處觀想墨點明亮,則對所有夢境便能明悉,進而加以控制,進入即光亮又無夢的睡境。

睡眠時,觀想喉輪紅色明點,將看到此紅色明點變成極樂的世界,便能進入怡養身心的美好的夢境。

密宗認為,人因受環境的刺激,產生喜、怒哀、樂種種夢,千奇百怪,一切情緒會在夢境中發洩出來,但許多夢在醒後便遺忘了。

白天,思想容易自製,夜間,思想任意奔馳,夢境顛倒,無明、愛、憎等不易控制,對生命和修持中的一半病態。

通過有意識的訓練,把白天和夜間兩種不同的意識形態,把日間的修持和晚上的修持,連接起來,脫離夢幻顛倒,保持清淨光明內境的相繼,白天晚上均無妄念煩惱。

達到明悉夢境,轉變夢境,為內光明,禪定于夢境之光明,即在夢境中明心見性。

四、 睡功最重守氣

睡功最重守氣,修持者平時要儘量消除欲望,只要行住坐臥能安適即可,不過分追求個人享受,飲食建議多以素食為佳,不迷色欲。

意識,是無止無體的延伸,最耗人心神。

睡時只求 “ 真水下降 ”、“ 所元守一 ”。

如此一睡即醒,仿佛無睡,但精神則完全恢復。

有練啟靈者,若練睡功,可用 “ 大溫養 ” 的方法,臥著閉息,身子可弓仰互擺,方法一樣,靈助自然,效力更大。

睡功實質是內煉的一種方法,內煉的一切基本原則都適用於其中。

初學者不必好高騖遠,若一時達不到睡功要求不必勉強。

初級階段,練功根本不能代替休息,反而使人更虛弱和疲勞,開始只求周身放鬆,自然入眠即可。

白玉蟾仙詩曰:“ 一味逍遙不管天,日高丈五尚閑眠 ”。

“ 白雲深處學陳轉,一枕清風天地寬 ”。

睡功到此進入大休大息,身心兩忘,什麼法子也不用,這才是深得睡功三昧!

守中守一,為無形無相無位之道法,此守竅法,則為有形有相有位之道法。

凡人心好動,易向外馳放,難得片刻安住;欲其冥極,殊不易言,於此時便可用系心守竅法。

系心守竅,亦即儒門之「收放心」工夫。

當做工夫時,一覺此心已放,便應即予收回,系於竅中。

初時,一住即放,一放即收;再收再放,再放再收;久久純熟,自不馳放散亂,佛遺教經謂:「制心一處,無事莫辦。」

心念一動,制令不起,微嫌有強勉意。

佛家修止,有「系緣止,制心止,體真止」三止法,均所以息妄想顛倒,歸於一切處無心、無念、無欲、無為,而以得解脫也。

系心守竅,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均可守,初步則均以守下丹田為通則。

惟亦有初下手即教令守眉間,泥丸者,此亦名守黃庭法。

亦有教守鼻柱、絛宮、氣海、海底、命門者,尤以教守玄關法為最神秘。

故古真謂:「道法三千六百門,人人各執一苗根,誰知些子玄關竅,不在三幹六百門。」

蓋以「此竅非凡竅,乾坤共合成。」

故不可指。

工夫到時,方得見得知也。

道家守竅法,均有口訣,有工程,有火侯,有幅度,有證驗,有境界;惟此則過來人自知,不足以為外人道也。

— 分享 —

(看不懂的…就沒有辦法了!)

首先,真道如老子所說,甚易知,甚易行,人們的慧性光明被諸多的後天意識掩蓋,無法接近簡單,再則;得炁的人太少,用盡各種方法,都是旁門小乘,與大道無關,炁是自然無為得的;描述這個自然的得炁過程,容易造成有為的追求,使人更難得,因此,得了炁的師傅都不怎麼說,古代的師傅又用隱語說。

造成了多少好道者常年苦苦地追尋?

卻長久地引不起世人的重視?

被眾多的人說不懂或側目而視或歸於宗教?

一炁來了就入靜跟著祂走,體驗著一炁的自然動向。

道是虛無生一炁,身體上沒有出現這一炁之動,從後天意識解說道德,就會艱澀不知所云。

如…

老子的五千言都是在說這個德一,這個一炁。

老子說 “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怳惟忽。
忽兮怳兮,其中有象;怳兮忽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孔指玄竅,也叫玄牝,這個玄竅產出的德一之炁就是道。

這個竅沒有固定位置,炁來則有,炁散則無。

靜極生動,身靜、心靜,靜到極點也就是陰到極點自然就有一陽來複。

一絲雜念沒有是純陰,是元神,達到純陰,元神戀陽的功能就立刻發揮作用,把天地的陽氣,自身外散的陽氣抓回來。

這一靜極生出的動,就是元神與元氣的結合,就叫得藥。

采到這一炁從此可以遠離疾病痛苦,各種疾病,先天一炁是最原始的純正的陽氣,人人身上都有,只要能真靜一個時辰,就可以等來天德一炁之自生。

入靜難在修煉自己,修乾淨了自己就是云 ” 出家 ",乾乾淨淨,心出離那些複雜的、多餘的、表面的、假的東西,就是那件事的本身。

不要因為身份、歷史、心理等各種因素,使自己變得不客觀,給事情投射上不該有的成分,開口都帶著過重的主觀自私的小我的痕跡,這就是污濁。

修道就是做減法,減到事情的本身。

簡單才容易明瞭,明瞭才容易放下,放下才能真靜。

築基煉己,煉己就是要無己。

說長生並不是貪生,也不是恐懼衰老,而是希望天下人能用,老子給的利器保護自己,離苦得樂,讓大家都知道普通的生命歷程是一條向死之路,老子的道德之路,是一條向生之路。

這一炁是什麼?

《性命圭旨.大道說》“ 夫天地之有始也,一炁動盪,虛無開合,雌雄感召……是為有始之始,始也是為道生一也,是曰元始。”

萬物從無到有的開始,都是這個一炁在混沌的狀態中動盪,所起的陰陽交感作用的結果。

一炁就是人體生命的原來狀態,出生前的神志功能叫性,出生前的生理功能叫命,性命互相配合,古人叫她圓陀陀、光灼灼的金丹。

《性命圭旨》性命說:夫學之大,莫大於性命。

性命之說,不明於世之久矣。

何謂之性?

元始真如,一靈炯炯是也。

何謂之命?

先天至精,一炁氤氳是也。

《周易闡真》說:“ 夫命者,先天正氣也;性者,先天元神。
命屬陽,性屬陰,性命相合,陰陽混一,是謂金丹。
金丹者,性命別名也。”

這個 “ 金丹 ” 的性命相合狀態,便隨著沿任督二脈升降的先天呼吸變為由口鼻二竅出入形成的後天呼吸而分成兩部分,性的部分上升為心,命的部分下降為腎。

性命雙修、後天返先天,就是回到生機的源頭,不斷的性命合就不斷的使生命再生,不斷的離死,而普通的人生之路是不斷消耗元陽的就死。

比如晚上7點到10點,人體運行在乾卦上,人體陽氣達到高峰,但是外場宇宙卻是陰氣的高峰時段,這時人體的陽氣最易被宇宙盜走,此時段人要靜下來,抽動外陰調動陰蹺穴中的元陽歸庫,使元陽凝聚不散。

鄙人在讀老子《德道經》不到一個月就出現了一炁之動,問誰也解釋不清,只是看到一句 “ 山根月窟閑往來,天德地氣內升降;密修內證無人識,一日功成鬼神欽。”

後來慢慢讀到《新編張三豐丹道全書.無根樹》,那是無中長出來的生命之樹,再讀呂祖的《百字碑》動靜知宗祖,性住炁自回,炁回丹自結,一下子貫通了,那就是祖竅和入道的開始,有經典驗證最可靠。

《性命圭旨》安神祖竅翕聚先天說:“ 空洞無涯是玄竅,知而不守是工夫。
常將真我安止其中,如如不動、寂寂惺惺、內外兩忘、渾然無事,則神戀氣而凝,命戀性而住,不歸一而一自歸,不守中而中自守。
中心之心既實,五行之心自虛,此老子抱一守中、虛心實腹之本旨也。”

把自己靜下來,進入虛無,一炁自動就來,為什麼知而不守,似守非守,知是元神知了,陽氣一動,陰神立刻捕獲,一守就變成後天意識的有為了;還有,這一炁之動包含的是陰陽之氣,是生機最佳點,把太極圖中間畫一條豎線,是陰一半陽一半的陰陽平衡點,萬物負陰抱陽,轉過這個生機平衡點,不是偏陽就是偏陰,偏哪邊都是離開平衡點,也就是離開生機的源頭。

把思維控制在既興奮又不抑制的恰當火候,這個背後的重點是性命合,返回先天的一炁狀態!

老子說的虛其心是得先天一炁的最有效辦法,虛其心,一含真氣(嬰兒)現,虛其心,身心意三家相見叫胎圓,虛其心精氣神三合一叫胎成。

出生前的神志功能叫性,虛其心,神與性合,靜其身精與情寂,情性相合叫金木交倂,精神相合叫水火濟既。後天返先天,精氣神的返本還元,是修煉的全部,倘若能虛其心,就可以得一炁,就可以萬事畢。

竅是中,妙是一,性是王,老子說,侯王得一者以為天下正,其治之也。

得了一炁,就是侯王出來治理身國眾生,全自動化的程式啟動了。

得一萬事畢,一者,生生不息之仁也。

歸一者,歸於中也,守一者,守其中也。

守中守本體之中,抱一抱本體之一。

先天一炁,命由此立,性由此存,此兩者同出異名,原是竅中舊物,如今複返竅中。

所以我曾一度地鼓吹讀老子《德道經》,那裏有生命再生的技術,有啜飲不盡的生機的源頭,不懂念也管用,直接作用到元神,增加靈性、創造力、生命力。














來源:網路…



2017年1月7日 星期六

阿玫糖罵


本篇文章有幾個層次的訊息:

第一個訊息,是你學會怎樣在網絡上應對衝突。

第二層的訊息,是你能學會銷售。

第三層訊息,是你能學會推銷,不要沉迷於自己的感受。

第四層訊息,是你能學會,怎樣藉衝突對立來做自我行銷。

就像…

修行需要放、定、安。

佛法中說的一生成就或者剎那成就,不能只是看字面上的意思。

如果只是很著急成就,根本沒有平靜自己的心,怎麼可能有辦法成就,成就需要的就是平靜的心。

情緒不是你的敵人,而是要相處一輩子的朋友。

我不喜歡以平復心情為目的來面對我的心情,我比較喜歡說:我會去理解我的情緒,因為他們的存在都是有原因的。

如果你一直沒有底線的原諒誰,誰就能無底線的傷害你!

我們都會難過,會捨不得,但要告訴自己沒有真正失去什麼,一切只是多了一段回憶、一段人生。

漸漸明白一個道理:真正的成熟,是越來越能接受事實,而不是越來越現實。

這不只是做銷售,希望大家以後遇到任何挑戰的時候,務必快速的把挑戰裡邊的硬體和軟體問題區分出來,然後接受事實,改你所能改的。

案例分析:

假設…

曾志偉要追求林志玲的時候,若林志玲講她喜歡高大的男生。

甚麼是硬體和軟體?

曾志偉的身高是硬體,改不到的。

只有傻瓜才會在這時候埋怨林志玲重視外表不重視內涵。

曾志偉要做的,是在其他優點上出擊。

還有…

對我來講,不管宗教界的人,是認同或不認同我的思想訊息,落在我眼中,我看到的是:有沒有間接行銷的價值。

這樣講好了,我很尊敬宗教界人士的!

你們可能會問:難道你不介意,這些宗教人士,傳播你的訊息是會教壞人?

我當然可以有看法,但我不需要對人家,怎樣看我有任何想法。

因為宗教界人士批判的言論,若能被某些人毫不親自檢視,而囫圇吞棗接受的話,這些人本來就不是要自己思考的人,他只是一個活在宗教群體意識中,而失去自我意識獨立思考的人。

反之,若一個肯思考的人,如果聽到宗教人士批判,反而會更好奇的要自己去找出答案。

我的精神資源有限,沒空閒去關心人家怎樣看我。

那麼,若宗教人士對我們有正面評價,我就會要開心嗎?

這樣講好了,這是一個沒有淚,也沒有微笑的開心,也不會急著跟人講:你看!連和尚也給我們正面的評價!

— 分享 —

漢傳佛教八卦聽聞:

宣化上人、月溪法師、惠光法師和聖一法師,都是跟隨某一暗流系的禪宗禪法。

當年虛雲大師主持一禪七時,現場有一女洋人參禪,宣化上人也在參。

之後大家發表時,宣化也發表了。

之後虛雲大師要私下見宣化,問他:『你剛才講的,是自己的看法,還是有依據的?』

這時候,宣化就竊喜的拿出這暗流文獻,結果被虛雲大師罵了一頓。

因為這文獻是有錯誤的。

但,宣化上人還是覺得這文獻是珍寶。

之後還送過給聖一法師,而他也以為這是禪宗珍寶,所以後期聖一法師主持的禪七裡面,就有流出了一絲這暗流文獻的資訊。

(根據禪宗的立場,這資訊是錯的)

也因為這樣,當年引發了一場筆戰。

惠光法師的著作裡面,也有流出了這個錯誤的資訊,但,他的作品在他在世時,是沒有外流的,只給徒弟。

當年台灣某寺有請過兩人主持禪七,一個是惠光,另一個是南懷瑾。

南懷瑾是有批評過惠光法師的觀點有錯誤。

而月溪法師當年有受這文獻影響,但自己手上沒有保留文獻,所以當他的兩位教授徒弟做他文筆槍手時,是透過月溪法師的記憶和體驗來寫。

目前這些大師們都往生了,宣化的門人,還是拿著這秘笈來傳。

月溪一系的文獻也有他的影響力。

不過,目前還有另一出名的禪師,內部也是傳授這過有問題的文獻。

總的來說,這暗流文獻若依傳統禪宗的立場來評論,最後會走到 " 神我外道 " 的境界。

然而,我看到這幾位大師,也確實是搞個人魅力的。

從佛教解脫的角度來講,神我外道思想是錯的。

就引用南懷瑾先生說過的一句話:旁門左道也是道。

若不是要解脫的話,又明確知道自己的定位,呵呵!呵呵呵……









來源:網路…





2017年1月1日 星期日

秋瘋秋迂


有初學密的網友問說:平常我們唸誦咒語,應該唸誦梵音、藏音或是漢音?

答:那大慈大悲須在意發什麼音嗎?

內心慈悲須要在意,發什麼音嗎?

其實這不是個問題,這樣問已經是沒有智慧了。

我講的這點從來沒有人討論過,也沒有人把它當成一回事!

我想漢人和藏人,每個人唸出來的音都不一樣,每個人的丹田氣都不同,唸出來就有很多種音。

唸動真言時,內心深處是不是有慈悲,這才是最大的關鍵。

唸了真言,內心沒有發出慈悲,那就沒用。


粉多藏傳師父,都是來匆匆,去也匆匆,對弟子是不負責任的!

在藏傳佛教的問題比較嚴重,來傳法的大師都是年紀大,語言上有障礙。

要五、六十歲的老人家,重新學中文,那已經學不起來,也沒這個興趣學。

而年輕一輩,比較有名的藏傳師父,到台灣都像開演唱會一樣;比較沒名氣的師父簽證都會被擋下來。

這些年輕一輩有名的藏傳師父,來個十五天、二十天,像大明星一樣,來匆匆,去匆匆,這樣對真正想學密教的人而言,依我看來,是不怎麼負責任的!

我這麼說,算是得罪了很多人,但也沒關係,無所謂,事實上不負責任就是不負責任。

現在有哪個師父願意坐下來好好教你?

有嗎?

你有遇到過嗎?

沒有人坐下來教你嘛!

雖然有些師父上了幾堂課,但只是坐下來唸唸法本而已。

我相信有些教你的人,連自己上課的內容都不清楚,那聽的人怎麼聽得懂他教什麼?

這就是不負責的行為,造成密教界很奇怪的風氣,這樣的風氣還已經產生了粉久,很可悲!

加上有些漢人、藏人,都有文化優越感,都希望用自己的語言講佛法!

很多從小在西藏地區長大的藏族人,對於他的文化有優越感,他認為自己的文化是最好的,要講佛法一定要用藏語才可以。

就像漢地有些持戒精嚴的老比丘,個性倔強、孤僻、脾氣不好,誰都講不動,所以才能把戒律守得很好。

現在印度已經沒佛法了,八大聖地是用來賣門票賺錢的,完全不知道什麼是佛法!

剩下漢傳和藏傳佛教,雖然都蠻興盛的,但大家都在爭,都認為自己是最好的。

現在很少藏傳佛教的師父去拜漢人的大師,大部分是漢人去拜藏族大師,這些大師也一定教你要唸藏語;你唸藏語,他聽了很爽,也只是因為他聽得懂,有感受。

但是他沒有想到唸的人的感受,他只覺得每個人唸出來的是他熟悉的聲音?

唸句藏文不代表密宗會興盛!

唸經求的是溝通,不光只是加持?

密宗在台灣很興盛,因為每個人都會朗朗上口地唸個兩三句藏文。

這些西藏師父聽了,覺得大家都會唸,以為會唸代表他們已經通了,認為密宗很興盛。

但我覺得很可憐,很可悲。

今天如果我們要追根究底,那句「如是我聞」這四個字,應該是從梵文譯成漢語。

既然這樣,大家不要唸藏語,應該唸梵文。

梵文的「如是我聞」,當初不是漢人,也不是藏人,應該是印度人阿難聽聞到的,所以下次應該學一下印度話「如是我聞」怎麼說,大家也改用梵文來唸佛號唄!

藏文叫金剛句,漢文叫大力句;有這樣的分別嗎?

應該不是這樣分的。

大家應該相信佛講的「天龍、夜叉、鳩槃荼,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唸經求的不應該是加持,你們一直以為唸經是為了求個加持?

不是這樣的。

唸經求的是唸的人,能不能和這部經溝通,是為了這樣唸經的。

用求功德的心態,能唸出什麼經?

唸的經和思想要能溝通才有相應,不能溝通就無法相應。

世上有不需要溝通,就能相應的神奇故事,就請你們教教我!

禮讚是和佛陀溝通,發願是跟眾生溝通!

我們唸一部經之前會先頂禮,用頂禮的心來和佛溝通,接下來唸香讚,稱讚佛的莊嚴。

如果經書裡面的每一句話,連自己都聽不懂,還說稱讚佛莊嚴,這樣像話嗎?

雖然自己唸的是稱讚文,但是自己都聽不懂,這樣能算稱讚嗎?

算是廢話吧!

再接下來唸發願文的部分,自己也聽不懂,那算是發願嗎?

發願是跟眾生溝通;稱讚和禮拜是和佛溝通;唸《金剛經》和無相溝通;唸《般若經》和空性溝通;唸《地藏經》和因果溝通;唸《無量壽經》和極樂溝通;唸《華嚴經》和佛的莊嚴溝通,把眾生的不莊嚴轉為佛的莊嚴。

唸《阿彌陀經》和無量光溝通,無量光代表念頭是無為,不起念頭,所以永遠都是光明,永遠不會熄滅。

唸經要溝通的不就是這個嗎?

沒有隨文入觀,光唸有用嗎?

密宗更需要溝通,從祈請歷代祖師到最後發願吉祥偈為止,都是用來溝通的。

從昇起次第到圓滿次第,也不是用來加持的;也不是跟迷信一樣,口中唸唸有詞就得到加持。

那不是在放屁,是不切實際的遊戲。

大家應該要知道每天唸的經的意義,有不知道的就跟師父學。

《普賢行願品》中「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唸到這邊表示我頂禮的對境是十方諸佛,觀想過去、現在、未來十方諸佛好像雲霧一樣遍滿虛空,然後頂禮。

如果大家這些都不想,你認為光唸有用嗎?

我覺得學習藏文不是不好,可以當人生無聊時,學第二個語言。

如果像學英文、德文、西班牙文、日文、韓文一樣的心態來學藏文,沒有什麼不對。

學得好、翻譯得好,還可以賺錢。

現在翻譯一場普通的七八千元、一萬元還沒有人願意翻,所以收入也不錯。

如果用這樣的心態去學藏文,我沒什麼意見。

但如果是為了想解脫,想離苦得樂而學藏文,應該是來不及了。

我建議你,下輩子投胎到藏人家去,看看可不可以成佛。

所以想學藏文,投胎比較快。

只要時間到了,閻羅王還是把你收走,不會顧念你想學藏文來研究佛法,而給你增加時間,像簽證到了,只要是非法居留一樣趕走。

所以我覺得學一套上乘密宗的精神來唸一部大乘的《金剛經》,我相信多多少少都會相應。

如果唸經時只認識文字,那不能代表什麼。

你們都看得懂《金剛經》中的每個字,能代表你已經和無相相應了嗎?

相對而言,看得懂藏文的《金剛經》也不代表能和無相相應。

《金剛經》中講的無相代表要大慈大悲,六度般若行沒有無相的心境是絕對度不了的。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中有個相存在的話,就沒辦法做到慈悲喜捨中的平等捨。

慈悲喜捨中的慈悲喜容易做到,但是捨是做不到的,要做到怨親平等須要捨。

《金剛經》中須菩提問了很多問題,釋迦佛說你沒有做到無分別,所以所做的功德都沒有用。

《金剛經》中最重要的是當你對怨有捨,對親沒有捨的分別心還在時,是做不到無相,而且連布施、持戒、忍辱、禪定、精進都不行。

《金剛經》最重要的是無相的概念,所以《金剛經》從頭到尾都用否定的方式來表達。

沒有你、沒有我、沒有他,所有都否定不叫無相,無相是另一種概念,就是沒有分別。

要度眾生,會有你、我的分別概念。

但你我之間不要有怨親的分別。

大部分的人認為無分別就是沒有你、沒有我、沒有他,所以都不用度。

但無分別不是指這個。

「能度、所度」的分別都沒有,那怎麼度?

不用度了嘛!

其實需要有個分別。

但密宗說沒有這個分別,是強調須要打破怨親的分別。

所以只要能夠了解《金剛經》的精神,就沒有什麼看不懂的。

另外有些經典的文字,唸起來會感覺怪怪的,我覺得所有印度來的文字翻譯後都會怪怪的,那是因為經過兩種文字,翻譯的結果。

現在的翻譯不只大怪小怪,是特怪,這些一看,就知道是翻譯別的國家語言。

藏傳四大教派,在學說上的爭論,其中百分之七十五就是文字翻譯上,運用了倒裝句而引起辯論。

我覺得很多祖師爺辯論的原因,就是因為太執著於文字,其實把有些文句倒過來講,就不用辯論了。

因為倒裝句,所以認為意思顛倒,就辯來辯去。

祖師爺為了辯論,還去找梵文經典,但看不懂,就不辯了。

所以你們不要唸藏音,這是沒有用的一場辯論。

藏人會講藏語,講得很好,和加持沒有關係,和因果有關係!

醬你們認為唸藏音,加持力強的幻想要破滅。

我講漢語,你們都還聽不懂了,還要聽懂藏語?

還得要聽得懂佛法?

你只有一個腦袋,不是三個腦袋,一個學英語、一個學漢語、一個學藏語。

你們是帶著笨的頭腦去學藏語,得到的結果也就可能是這麼笨。

語言天才和修行天才是不一樣的,語言厲害,修行不一定好。

還有人會八國語言的,聽完了一遍《金剛經》,但不知道經典講了什麼,也不清楚《金剛經》的精神是什麼?

也有些大師主張法本儀軌一定要唸藏文的,但他自己卻是用漢語來開示,既然他可以用漢語來表達,從初入佛門到成佛的修行之道,為什麼儀軌不能用漢語來唸呢?

難道是華人到達某個修行境界後,一定須要轉用藏語來溝通表達嗎?

還是懷疑譯成漢語的法本儀軌不如法呢?

如果需要這樣懷疑,那不就太誇張了吧!

既然如此,那我也很懷疑,那些大師們的漢語開示是否完全如法?

如果我們都這樣懷疑來懷疑去,華人學密的因緣不就被我們搞壞了嗎?

請大家捫心自問……

十方諸佛有高下之分嗎?

現在密宗弟子,好像認為十方諸佛有高低之分,有這個佛比較殊勝、那個佛還好、那個佛比較不行的想法。

佛教界有這種想法的話,是非常大的邪見,信不信隨便你!

你還是覺得藏語好的,就繼續學吧!

我也沒意見,但是不要想用藏語跟我溝通!

要溝通你去找其他懂藏語的人。

你用藏語來問我,我才梅油時間來回答呢!

你們從小學漢語都講不清楚,到了五、六十歲才學藏語,那還能講得清楚,就是不太可能的事。

你的腦袋到了美國,還是那個腦袋,也只是有時差而已,腦袋的聰明和笨跟原來是一樣的。

你們到了藏區,連克服高山反應都要花一番功夫,還能學到佛法,我才不相信呢!















來源:網路…





偉大的航道


有時候離開(改變)不代表逃避,而是代表成長。

人生最難的是選擇,但是別忘了,有時候放下也是一種選擇。

夢想的距離,因人而異。

很少有人可以一開始就找到夢想,它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經驗的累積,才能發現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

再棒的夢想,也必須建立在現實之上,才有可能實現!

我們的生存價值觀,往往被0到9這幾個數字所綁架。

那些就像被保鮮膜包覆般,諸如:道德觀、傳統文化、某個生活體系架構等!

人生最糟糕的感覺,莫過於不知道應該等待還是放棄!

「情緒」就是心魔!

期望和恐懼其實是同一個東西的兩面,有期望就會有恐懼,而迴避則會加強恐懼。

不迎不拒使我們放鬆下來,讓心與外界連接,不刻意追求任何狀態或結果,只是安住。

這時,我們才更有可能瞥見一切思想行為、一切歡喜哀愁背後的那個東西,這實在是最為重要的修行。

放鬆下來,不再對抗,習慣那種不確定性並安住於此,有人也把這稱為自在。

如今,還是有一些人在修行時,就看著心,其他甚麼都不做,認為這樣就在修行。

修行的內容中,的確必須要有專注的止,但除此之外,還需有分辨的智慧,不過,還是有些人在修行上完全不懂得觀察修,就只修專注的部分,就光以不作意的方式,認為不需要學習經論,認為善念也必須遮止,因為不管是善念或惡念都會障礙修道。

在這特別要特別提出來說明,修大圓滿的時候所要遮止分別,指的是較粗的分別,目的是要讓細微的光明心現起,再進一步利用此細微的光明心作更深的修行。

一定要分清楚大圓滿所說的遮止分別的含義。

在聽聞時,一定要先全面了解不同經典中當中修行上的關鍵,才有辦法理解這些經典中真正要表達得內涵。

印象中有位出家人說過:「密續的學習實在是很複雜,修本尊、修壇城,要生起百種的分別,這對了解無我一點都沒有幫助」。

「沒錯,修本尊瑜伽,是要能夠在了解空性這個認知上修本尊,如果沒有結合了解空性的見解,光想著清淨的情器世間,這一點用處的沒有,本尊瑜伽不是這樣修的。」

「要修本尊瑜伽,一定要先了解空性,並且要在修空性的勢力強盛的時候,將了解空性的認知本身顯現為本尊而修,再進一步修這本尊這之上的空性。」

印度的智者所在經典中,刻意要引起疑惑,故意提到:「在修生起次第時,並無法損害我執?」

而在回答時,說到「修生起次第的確能損害我執,在生起次第中,分有分辨世俗與分辨勝義這兩種類別,要了解這當中的差別」。

因此,不同的經典,所講的修行方式都有各自的訣竅,如果在聞思時沒先弄清楚,就像沒先理解不同經典中所說「不分別」所要表達的含義,就光放鬆完全不作意的坐著,認為這就是修行,這會造成很大的問題。

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如果沒有分別心,那麼眾生如何分辨善惡美醜?

如何教會眾生該弘揚什麼、改變什麼、抑制什麼?

這是佛法中被世人誤解較多的一個問題。

不分別,是說勝義諦法界本性非伺察尋思之心所能了達,所謂 “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只能證到,思維不到。

聖者、菩薩們在入根本慧定時,安住於遠離四邊八戲的空性中,分別心不起;出定後,雖知一切顯現如夢如幻,依然謹慎地取捨因果、斷惡行善,精進積累福慧資糧。

佛法講 “ 不分別 ”,並不是要大家都不辨善惡。

實際上,普通人你要他不起分別心,也是做不到的,與其苦苦辨別那言思到不了的去處,不如從低處著手,一步步來:普通人的 “ 不分別 ”,主要指減少貪婪、嗔恨、欺騙、嫉妒、狐疑、諂曲等等惡分別念。

在此基礎上,凡夫修行者的 “ 不分別 ” 主要指禪修中的安住修和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空性的定解。

然後再逐步增上,達到聖者、菩薩們的 “ 不分別 ” 境界。

— 分享 —

很多人潛心修佛,吃素不殺生,但一輩子都吃素,卻可能買到「葷香」!

植物香就是藏香,是利用藏傳的葛阿巴草製成的藏香,但一般談「香道」則以養生為主軸,只要對人的健康有幫助的都是好香。

一般混入動物香氣的香,味道會特別濃郁,混入化學成分的香燃香時煙與灰會呈現黑色,建議一般可從眼睛跟鼻子辨識,是植物香還是動物香,包括「燃香時煙會分散」、「煙灰呈現白色」、「掉落的煙灰不燙手」、以及「香氣自然清淡不過於濃郁」等。












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