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6日 星期日

識,心


問:我們的世界及所感知的一切是 “ 意識心 ” 變現出來的嗎?
還有,“ 意識心 ” 又是何物,請說明一下。

答:不存在 “ 意識心 ” 這個東西,意識心它是一個錯覺存在體。

我們通常以為,有一個 “ 意識心 ” 存在,其實並無醬一個意識心存在。

我們唯有一“ 妙明真心 ” 存在。

一切所見、所知,只是 “ 前塵 ”——“ 色、聲、香、味、觸、法 ” 等六塵在真心前的起影。

所謂 “ 意識心 ”,只是六塵連續於妙明真心前流轉的 “ 持續錯覺 ”——它被認為有一個 “ 體 ”,有一個 “ 在 ”。

實際上……什麼也沒有。

若塵不在,則它就不存在。

於十八界推尋,覓單獨的意識心無有方所。

故經說 “ 識性無源,因於六種根塵妄出。”

生命是個 “ 一真法界 ”。

所謂 “ 一真法界 ”,就是唯有 “ 一真 ” 存在,其 “ 一真 ” 名 “ 妙明真心 ”,周流而成世界。

在此生命世界中,除 “ 一真 ” 外,其餘 “ 萬法 ” 皆虛妄不真。

所以說,在實相的一真法界裡,“ 意識心 ” 是不存在的,沒有這個東西。

正如無明,它不是實體的存在。

佛在《首楞嚴經》中說 “ 本覺妙明,性覺明妙 ”,其中 “ 本覺 ” 和 “ 性覺 ” 是一不是二,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

也常說 “ 識心 ” 和 “ 覺心 ” 這兩個詞,但不可理解為,我們有兩個心。

非也,我們無二心,一真心也。

常說 “ 頭腦 ” 和 “ 心 ” 這兩個詞,但不要以為於我們生命之中,真實存在 “ 頭腦和心 ” 這兩個東西。

於真相中,頭腦與心,實是一,不是二。

頭腦是充滿故事的心,心是沒有故事的頭腦。

於真實相中,故事虛妄,猶如夢幻,非實在體,故於實相法中,頭腦不存;於實相法中,唯一妙明真心存也。

最簡單地說,生命與世界唯是 “ 性、相 ”。

生命是 “ 性 ”,世界是 “ 相 ”;生命對其自身的觀見,亦是 “ 相 ”。

生命的本質是心,世界與生命是一非二。

心自身的 “ 相 ” 本身即是光明體( “ 覺 ” ),但同時它也是 “ 性 ”。

也就是說,生命的本質即是心,心即是 “ 性、相 ”;性與相即是一。

對生命來講,性與相,也等同於前面所說的 “ 性覺 ” 與 “ 本覺 ”。

生命的活動是 “ 性→相、性→相、性→相 ” 的時刻不停的轉化與止息活動。

離相不顯性,離性無有相。

縱觀生命與世界,唯有 “ 性、相 ”——但性真相妄。

這就是全部。

除此之外什麼也沒有。

在一真法界中:不存在世界,不存在輪㢠,不存在生死,不存在意識及其延續體……什麼也不存在;生命與世界唯有 “ 性相 ”——但 “ 性真相妄 ”。

世間人在 “ 意識心 ” 上討論的一切,只是妄上生妄,“ 從妄到妄,由迷入迷 ” 而已。

沒有故事的頭腦就是 “ 摩尼寶珠 ”,就是 “ 妙明真心 ”,就是生命的 “ 寶明神鏡 ”。

我們活著,在 “ 摩尼寶珠 ” 前、在 “ 妙明真心 ” 前、在 “ 寶明神鏡 ” 前,色聲香味觸法,塵起塵落,相有相無,識生識滅……這就是我們所觀見的 “ 生命 ”。

問:我想請教關於 “ 無我 ” 的問題。
“ 陶醉 ” 和 “ 成為它 ” 都是無我的境地嗎?
有區別嗎?怎麼區別?

答:“ 陶醉 ” 的主體是頭腦,“ 成為它 ” 的主體是 “ 本心 ”。

從某種意義上說,那個 “ 陶醉的 ” 和 “ 成為它的 ”,是兩極。

“ 陶醉 ” 屬於頭腦,只有頭腦才會陶醉。

當你有一個 “ 陶醉 ” 的覺受存在時,那意味著頭腦存在。

陶醉就像頭腦在喝酒,當它喝到  “ 興奮期 ” 時,它有一個愉悅的自我存在,這時它不能叫 “ 無我 ”;當它繼續喝,它醉了、完全醉了,它進入了 “ 酒精的抑制期 ”——什麼也不知道了,這時,它也不能叫 “ 無我 ”,而應叫 “ 無明 ”,完全的無明。

總之,在頭腦裡,在頭腦的世界,“ 無我 ” 從沒發生過。

在修行領域,“ 我 ” 和 “ 無我 ” 是兩個重要的概念。

什麼是 “ 我 ”?

什麼是 “ 無我 ”?

“ 我和無我 ” 是怎樣的關係?

有些修行人並不十分清楚這些問題。

在我看來,“ 我 ” 就是一連串的念頭相續和相續所幻化的幻體,它通常就是指意識心、頭腦,我稱之為 “ 識心 ”;而無我是什麼呢?

“ 覺心 ”。

說的更清晰點:“ 我 ”——頭腦;“ 無我 ”——妙明真心。

“ 我 ” 和 “ 無我 ” 是怎樣的關係?

是否一個存在另一個就不能存在?

無我是否是 “ 我 ” 的消失?

“ 無我 ” 並非 “ 我 ” 的消失,“ 我 ” 和 “ 無我 ” 同時存在。

實際上,每時每刻,我們既是有我的,也是無我的,這個事實從來沒有改變過,只是我們沒有注意到——我們只注意到 “ 我 ” 的存在,沒注意到 “ 無我 ” 的存在。

但即使你沒注意到,“ 無我 ” 的狀態也從沒失去過。

“ 無我 ” 的狀態是不可能失去的,“ 無我 ” 的狀態那樣扎實穩定,它從沒遺失。

“ 無我 ” 是 “ 我 ” 存在的宇宙,〝 我 〞出沒在〝 無我 〞的裡面,就像星星、雲朵出現於天空一樣。

它不可能出離它,離開它。

宇宙包含一切,它和星星、雲朵同在。

無我和我就是那樣共同存在的。

但在修行中,我們常常強調 “ 無我 ”,因為 “ 強調 ”,我們就覺得 “ 無我 ” 好像比 “ 我 ” 更重要;於是,我們開始追求 “ 無我 ”;因為 “ 追求 ”……

我們覺得 “ 無我 ” 好像不在這兒,它在一個別的什麼地方。

我們還以為,“ 無我 ” 就是 “ 我 ” 消失後的狀態,或者,我們更加錯誤地認為,“ 我 ” 是 “ 無我 ” 的敵人,要達到 “ 無我 ”,必須殺死 “ 我 ”。

這是個嚴重的誤解,無我不是我的缺席,無我和我一直同在。

從某種意義上說,“ 我 ” 和 “ 無我 ” 是相互寄生的,它們是彼此的宿主。

缺少了一個,另一個無法被 “ 顯見 ”、“ 感知 ” 或 “ 被知道 ” 存在。

要認識 “ 無我 ”,並不需要 “ 我 ” 消失;因為 “ 我 ” 消失了,就不存在一個認識 “ 無我 ” 的人。

“ 我 ” 和 “ 無我 ” 並不是一種 “ 你存在我就不能存在 ” 的關係,你不必要把你的 “ 我 ” 掐掉才能見到 “ 無我 ”。

就連我們的 “ 自我 ”、諸 “ 幻象 ” 也不要殺。

修行是一條完全和平的路,你只是注意到 “ 我 ”、“ 無我 ” 就行了……,就這麼簡單。

在 “ 我 ” 和 “ 無我 ” 之間,凡夫完全顛倒了。

我們認一個虛幻的、生滅的、沒有實體的我為 “ 我 ”,把恒常的、不變的、純淨的真我當作 “ 無我 ”。

而真相是:我們認為是 “ 我 ” 的那個我,根本不存在;而我們稱作 “ 無我 ” 的那個我,才是真正的我。

事實上,一旦你同時覺知 “ 我和無我 ”,二者可同時存在,一個並不排除另一個。

當我們清楚的認識到它們,一個完全不能 “ 自蔽 ” 另一個,我們認識到 “ 我和無我 ”,就好像我們能夠同時看到作為 “ 幻和有 ” 的雲,但同時也能看到作為 “ 真和空 ” 的天空一樣。

“ 無我 ” 並不排除 “ 我 ”,就像天空並不排除任何一朵雲一樣;“ 我 ” 也不能遮蔽 “ 無我 ”,就像任何一朵雲也根本沒有能力遮蔽住整個天空一樣。

幻象和覺知並不是勢不兩立,你完全可以在幻象中發現和發展出你的覺知。

一旦你認出純粹的 “ 覺 ”,無我就顯露在所有的幻象面前。

雲朵在那兒,天空也在那兒——“ 幻象 ” 和 “ 真如 ” 可以同在覺者的眼睛中。

我的教法和其它法門有點不同,我不㑹教導你們 “ 消滅 ” 幻象,我只教導在你幻象中 “ 發現 ” 和 “ 發展 ” 覺知。

一旦你的 “ 覺 ” 出來了,不壞幻象,真相照樣顯現。

這也是偈語:“ 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 ” 的更深一層意思。

“ 我 ” 和 “ 無我 ” 不僅僅是一種概念上的區分,更重要的它也是一種體驗上的辨識。

在修行中,不要輕視 “ 我 ”,也不要太過重視 “ 無我 ”,我與無我,性相不二。

從最究竟實相上講,“ 我 ” 和 “ 無我 ” 同是幻化,為什麼這麼說呢?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作為徹底的修行人,你必須刪除掉一切形象、一切概念,一個也不要留,包括 “ 法身 ” 和 “ 佛 ” 這樣的概念和形象。

凡所有,皆是相;凡所相,皆是妄。

我說的 “ 刪除 ”,並不是真的要 “ 除掉 ” 的意思,而是不要執取,不要滯留在它的上面。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是佛在《金剛經》中的一句教導,它非常重要,修行人一定要完全明白並實踐出這句話。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這句話,同時說出了 “ 我 ” 和 “ 無我 ” 的存在,同時也指出了如何處理和對待這兩者及其之間的關係。

在解決 “ 我和無我 ” 的問題上,修行人可持念奉行這句金剛經的話,可解困惑!

問:在沒有開悟之前,什麼才是正確的修行之路?

有聽說,境緣無好壞,好壞由心起,是放下分別與追求,喜悅、全然地接受生活中的一切嗎?

那麼,又如何對待現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追求呢?

有且不執,無又何能執,修行者應當如何做?

答:你的問題,讓我想起達摩大師的一些話,在此與你分享。

首先,修行人該如何過自己的日子?

第一,對待過去:報冤行——如果在生活裡遭遇困惑、困頓、困厄或 “ 不幸 ”,就這樣想:我從過去很長時間以來,丟棄真實,隨同虛假,跟隨著各種幻象起起伏伏,製造過很多冤情,做過很多糊塗事,造成了許多隱藏的、潛在的危害;現在雖然沒有犯錯,但都是我過去無數事上種下的惡因現在果實成熟了,不是老天爺,也不是他人所給予的。

現在我都甘心忍受,不起抱怨。

第二,對待現在:隨緣行——一切事物都沒有個長住不變的我,一切事物都隨著它的因緣轉向、轉變、轉化;我們既享受世間的快樂,也承受世間的痛苦,這一切都是由事物的因緣變化所形成的。

如果我得到了榮譽、福報等事,這樣想:那是我在過去之事上所種下的善因,今天緣熟得果;但是緣盡了,它還會消失,沒有什麼值得高興發癲的。

得和失隨著緣份的不同而不同,但我的心不要加加減減的,我不能讓發生在自己眼前的事把自己弄暈了,凡事安靜隨順地跟著現實走就好。

第三,對待未來:無所求行——世上的人一直處在一個迷局裡,到處貪婪執著,叫作 “ 有追求 ”。

但智者瞭解到生命的真相,他們的一些想法和行為與世俗是相反的。

他們沒有妄念、安心在自然中,就像一棵樹
只隨著風,才舞起自己的形體並發出生命的音聲。

他們活在生命空性的覺知中,除了眼下正在做著的事,沒有多餘的想法,沒有超過現在的願望。

一切事物都在被 “ 生 ” 和 “ 滅 ” 所掌管,在 “ 我要 ”、“ 我氣 ”、“ 我知道 ” 裡待久了,對於凡夫,有個身體就會有苦,誰能長久擁有它而沒有煩惱痛苦呢?

想到這些,就應該捨棄多餘的妄想,安心當下的事上,不作其它的奢望。

第四,根除了自己的貪,利益了他人的心,圓修了六度波羅蜜,完美的結局!

抵達這個境界的人,就這樣生活:也就稱法行了。

達摩大師,針對眾生和菩薩,針對過去、現在、未來,針對怨憎、榮譽、追求等事,給我們開出了四張處方,四味妙藥,願有緣的眾生,接此法水,服此法藥,療自心疾,健自本體。

還有:

在你思想以前它就存在,在你思想寂落之後它還存在;你不可能得到它,也不可能失去它;它沒有形象,沒有形狀,彷彿虛空一般,但不是絕對的無;它神奇、奧妙、清淨無染,如果要給它一個名字,我稱它為本智。

它產生所有的智慧,所有的思想,所有的認識;它曾天天跟著所有的人,片刻不曾缺失,但卻鮮有人認識它、瞭解它、知道它。

但一旦有人發現它,就將它視為妙寶,並天天依靠它,觀察它,全然感知它,和它在一起,享受那神奇的存在。

從本智出發,是靜靜的感知,身體、思想、感受、情緒、知識、智慧等,都變成它面前鏡中的妙花。

只要你停下思想的腳步,就能發現本智的存在。

即使你沒停下,本智也照常存在並發揮作用,你只是沒注意到它而已。

本智,你發現或注意到它了嗎?

發現它,感受它,不用轉識成智,你已是那個智本身。

在所有的 “ 識 ” 產生以前,它已存在,它一直作為源頭等待你認識它,回到它。

本智,坐在那裡,在那一團肉團上,發現它,感知它,體會它。

在它的光芒裡,觀察它的造與化,經驗它的神與奇,享受宇宙中最妙之物——生命、心、本智,那有一千個名字的存在——那不是你的你。

就像…

為甚麼在虛構的小說或電影裡面,大部份的人都喜歡看到身為好人的主角,最後能夠打敗壞人,贏得他要的快樂?

因為現實世界中的交手,贏的大部份是壞人。

從這裡我們可以推斷:

一,大部份的人( 觀眾 )都認為自己是好人。

二,大部份的人都是失敗者。

三,虛構作品是觀眾們,對現實世界戰績不滿的精神 — 勝利替代品。

例:

慈悲、布施的行動,絕不能被當成是一種買賣,因為不能只是為求自利。

鏡子裡的東西,永遠給不了鏡子壓力。

如果我們也能像這樣去面對煩惱,那就不會這麼痛苦了。

我們都被教導,當一個人「不堅持」,他就不太可能走到最後的成功。

畢竟,國父革命11次,愛迪生試了6千多次,不是嗎?

錯!

問題就在,堅持,是堅持要走「對」的路,而不是堅持「每一條路」。

所以,真正堅持的人,反而會一直「放棄」。

再來…

明理也很重要,如果不懂佛理還學佛修行,就叫盲修瞎煉。

信心是從哪裡來的?

信心是從明理中來的,明理了才能有信心。

以下,就是盲修瞎煉的情況:

第一種就是迷信。

沒有正知、正見,連這些最基本的道理,都沒有弄明白,這不正是迷信嗎?

第二種就是東跑西跳地學修。

很多學佛人都是,今天跑這個道場,明天跑那個寺院,到處求灌頂。

沒有得到具體的修持方法,沒有傳承和竅訣,也根本不知道,這些法的好在哪裡。

都是在浪費時間、荒度人生!

第三種就是好高騖遠、鸚鵡學舌似的學修。

只是嘴上會說 " 性空妙有 "、" 三輪體空 ",就像鸚鵡學舌一樣,只會說說而已,根本不懂它的含義!

第四種就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學修。

有些人有機緣接觸到了系統次第的修法,這些修法也很完整、殊勝。

但是,他不珍惜,學得不認真、修得不老實。

他對基礎的道理都知道一些,但是沒有認真思維過、觀察過。

自己的相續和佛法分開了,還是沒有學好,還是不算修行。

第五種就是形式上的學修。

功夫不用在心地上。

學了很長時間,煩惱、習氣依舊,性格上沒有任何變化,貪、嗔、痴、慢、疑,絲毫沒有減少。

第六種是背包袱式的學修。

書看了很多,但是沒有真正明白,所知障卻越來越重。

執著心越來越強,分別念越來越多,然後執著法門、分別上師,到處挑理、爭辯,拿佛法來造業,多可怕啊!

有分別,說明你還是沒有學會,甚至是學偏了,給解脫、成佛造成障礙了。

就像背在身上的包袱,越來越沉,越學越有壓力。

第七種是次第顛倒的學修。

出世間法和世間法的界限在哪?

大、小乘佛法的區別是什麼?

顯、密宗的區別是什麼?

佛法裡的了義和不了義怎麼區分?

這些都弄清楚了,才能真正地修行。

很多學佛人根本不懂這些區別,斷章取義、張冠李戴,結果滿腦子的矛盾和衝突,越學越修越迷惑。

你真正弄明白了才不會有任何的矛盾與衝突,一通一切通。

學佛一定要明理,千萬不能把佛法和相續分開。

你要時時觀察自己的相續,佛講的這些知識在自己的相續中有沒有?

自己的相續是那樣的嗎?

當自己的相續中也具足了那些功德,這才是學佛。

你用佛法的這面鏡子照自己,好好修正自己的身口意,這才是修行。

— 分享 —

問:《四念住經》中所述的方法,是否全修一遍才能解脫?

答:並不是這樣。

抓住並修持其中的任何一個方法,皆可了悟究竟真相,到達解脫。

猶如一棵樹有許多枝枝葉葉,從任何一片枝葉切入,並沿著那片枝葉的脈絡走下去,皆可到達樹根一樣。

修行四念住中的任何一個部分,或任何一個部分中的任何一個結構,皆可究竟涅槃。

當然,四念住經的所有方法,你可皆修行嘗試一遍。

初修四念住,最好不要貪多,一個方法一個方法、一個住處一個住處地修。

一切修行方法好比一個圓周上的每一個點,所有的點所指向的地方是圓心。

四念住經是觀行實修的指導書,依此書為指導、為綱領,可以解脫,可得清淨,可趨涅槃,可證妙道,真實而不虛假。

安分、老實、真正想解脫的修眾,每時每刻,行住坐臥,狠修四念住經!

失敗並不意味著,你浪費了時間和生命,而是表明,你有理由重新開始…

走入幽靜的溪谷,彷彿可以感受到一甲子前的軟禁歲月,時間或許能帶走了情緒,帶走了,曾經不得志與憂鬱,卻帶不走歲月的痕跡,與大時代的動盪記憶…

—— 波文 ——

人的智商高低對甚麼有影響?

根據初步研究有兩個:

一,學會新事物的適應力。

它不會讓你發達成名,但,當你進入一個新環境時,你學會新環境的存活規矩會比較快。

第二個是跟第一個息息相關:智商低的人,中毒死或意外死的機率是比較高的。

當然,智商跟一個人受到的教育,有相關聯關係。若從更精細的看法,應該是童年時,把孩子帶大的父母,他們在孩子面前用的詞彙多寡,會間接影響他們長大後的智商。

那麼是不是代表,醬子的智商比較低?

當然,不是。

而是若普遍教育水平偏低,再加上政府包庇教育水平的低,才會有醬 " 弱智 " 工作文化是睡覺的言論出現。

( 鑑於近來,華航事件簿… )

注意一下這個要職的人,若是待在重點的工作場合的話,簡直是公關災難了!

他是在公告全世界航空客戶『我們的員工在工作時候睡覺,是常態』,那麼,請問客戶還敢來嗎?

更重要的問題是:如果父母受的教育水平已經低,他們的語言能力又只局限於一種語文,而書局裡面陳設語文的書,就只有愛情的文學類作品和宗教教化的作品,這就已經局限著他們下一代智商提高的機率了。

我目前對從政治角度去改的信心不大。

我倒認為政治氣候要變得健康,普遍的人民要有足夠的教育水平,而不是政府給予某群族,不管成績怎樣都過關的政策。

這種情況下過關的,已經造就大量沒效率的人,而這些人將來還在政府高層掌職!

例…

所以才會有聽某高官說:『就像綁票人質的贖金去向,不用調查、不用解釋,一解釋就會破壞群眾對警察的信心』的腦殘言論。

直接從政治角度去解毒,會遇到很多很大的障礙。

我比較相信從沒有直接政治角度的地方入手,純粹是搞教育,特別是增加他們閱讀英文的能力,從中再去開拓自己的視野。

民智開了,政治氣候才能自然轉變。

政治環境,永遠是人民心智的投射。

※ 碎嘴一下 ※

這世界,裝聰明的,永遠是多過裝笨的。

( 特別是網絡上 )

迫不待急的告訴人,他知道的有多少、有多厲害。

問題是:裝聰明的人只要一被人看穿,他的分數會掉得比笨人低。

( 這不代表他比笨人更笨,只是會變得更討厭 )

比起裝聰明的人,裝笨的人才是我們要小心應付的。

無意間翻閱到,幾年前寫過一句狂話:

『世界是屬於能品當下的人,能品當下的就不會當下品人 !』

現在回頭一看,驚覺咱中文的博大精深…

因為後半句的意思,可以有兩個:

一,能夠品嚐當下的人,就不是下品人

二,能品嚐當下的人,就不會當下用舌頭去舔,一個人的屁股!














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