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6日 星期四

自性五分香


所謂的 " 窮人 " 吶!

若拋開了,受害者情結,也拋掉清高情結,兩邊都不踩進去,就會坦然反觀自己。

從這裡才能開始改變自己。

受害者情結,只會把改變的責任推給人家;清高情結,只是一種高尚的自卑文化。

— 分享 —

如果你只能做一個好的基督徒,做個好的回教徒,或只能做個好的佛教徒,你通常會是一個很差勁的人。

好人會去信教,但,信教的不一定是好人。

就像…

問:

修學不能堅持,半途而廢,習氣上來就難以控制了,這個該怎麼辦啊?

答問:

產生這個煩惱的根結在於,我們在以生滅心(意識心、自我)修行;若不以生滅心,而以不生不滅妙明真心修行,則根本沒有這個問題。

在修行中,不管你產生了哪方面的苦惱,只要產生了苦惱,進入了苦惱,那說明你偏離了本位,進入了意識心,你在以生死煩惱根結作修行,而不是以正確的、諸佛所指的妙明真心性淨明體修行。

從某種意義上說,發現或認出妙明真心性淨明體,是正確修行的開始;而堅住妙明真心性淨明體,就是修行。

妙明真心性淨明體,是個啥物?

是你的心智本體,一切見聞覺知由它發起,以它為基礎。

發現而啟用它,以它而活著,是真正的行持,真正的修行。

在那裡,所有的問題都不會成為問題,所有的正念妄念都化為平等,所有的智慧愚癡是同等心用,一切萬物差別歷然而平等一如。

發現這個心,啟用這個心,修行才上路。

這個心,也是我們以前常說的觀照智慧、無我智、清淨智、無師智、根本智等等,有無數無量名字。

名字有無數,所指皆是一;日常覺知,以它為用;內觀修行,是它作體。

對於修行,妙明真心性淨明體,不但是解脫的好工具,也是我們存在的正依據。

修行者一定要認識它,認出它,然後以之為在,以之為用。

發現妙明真心性淨明體,以之作用,以之修行,就無所謂堅持不堅持,無所謂半途不半途,無前無後,無時空概念,無習氣,無非習氣,萬法齊在,一切平等;到那時還有什麼問題呢?

萬物佇立虛空,而掛不上虛空;萬法滑過妙明真心性淨明體,而黏不上妙明真心性淨明體。

再來:

偶認為,心軟,是一種不公平的善良!

成全了別人,委屈了自己?

一路走來,我們都用善良,餵了不少不知感恩的人,卻還被別人當成傻子!

人生如此短暫,你覺得自己聰明,別人也並不笨,只是有時候可以裝傻!

有人慣性狐假虎威,有人愛扮豬吃老虎,更有穿小綿羊外衣的狼人,就看你如何城府耍權謀了?

有時候,我們真的不需要一直為別人著想,因為…醬子對自己跟別人都是一種傷害!

還有…

禪宗公案裡面,常常會有個小沙彌,一直問師父,「什麼是佛法大義?」

老和尚回他,「你今天吃飯了沒有?吃了,那就去洗碗啊!」

這是禪宗。

常言:戲如人生,有時候,看看他人的人生智慧,我們也能吸取養分!

以下是部份節錄…

被恨的人是不會感到痛苦的,恨人的就反而遍體鱗傷!

成功的人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轉折點!

錢有兩種:花掉的錢,是財產;沒花掉的,是遺產!

把脾氣拿出來,叫本能,能將之壓下去,叫本事!

幸福源自內心的安寧。

許多人到了老年才真正開始關注心靈和生命的價值,更多的人,哪怕死亡迫在眉睫,也不去思考自己的一生何去何從。

然而,無常的腳步從來不會為誰而停止,生命中的痛苦也不會因為誰忽略和迴避它而減少一些。

—— 波文 ——

這個世界有沒有因果或命運,我真的不知道。

不過,我注意到如果相信命運或因果的人,只要他有有一些後續行為,他之後的遭遇會開始走下坡。

第一種走下坡行為是相信命運的人,在人生遇到挫折或逆境時,不斷的去算命。

第二種走下坡行為是相信因果業障的人,開始不斷的用一些儀式(念經、念咒、拜懺、做法事、觀想等等)來嘗試清洗自己的業障。

不斷消除業障的人,會清洗得沒完沒了。

有者還會沉溺其中,越洗越多逆境。

當年鑽研這些方法時,專修這些消除業障法門的人,十個中,有九個會有餓不死又吃不飽的現象,一些會有慢性心理或生理病,人際關係也開始崩潰,生意失敗的失敗,婚姻破裂的破裂。

不過,當這些人低落到特定時間的時候,會開始好轉過來。

因為他們心情低落到連要修煉消業障的意願都沒有的時候,一停了下來後,開始就緩和,之後慢慢回歸正常。

上面的算命和消業障行為所產生的反應,能夠從心理的角度解釋到。

前者只會不斷的強化自己逃不出命運的軌道,因為算命就已經先預設了你的人生已經有了軌道。

預設了命運已經有了軌道,之後若要改運,其實就已經有矛盾了。

後者,你要消除一個負面的能量的時候,你就已經預設了負能量已經存在。

記得,我從來不否認負面的現象,我對那些嘗試給這些負面現象的解釋,有很大的保留。

但,恰恰的這些負面解釋(業障、命運)卻對你的人有實際的影響。

也因為這樣,我的概念是近乎不注重『消除』或『清除』的,而是重視如何『建立』。

懂了的人,就自行備載唄!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修的還是一顆心!

所以,心快樂了,人生就幸福了!

人這一輩子,不管活成什麼樣子,多點淡然才能自在!

例…

A:

你跟我借了50塊,說明天會還給我!

後來你一直都忘了?

那晚向你問一下,結果,你說:嘿,才50塊的小錢,你幹嘛記醬久,真是小氣?

然後,就逢人到處醬講我!

最後,是我花了錢,你佔了便宜,你自己不講信用,我還成了小人!

這就是一個粉弔詭的 [ 混蛋邏輯 ],還特別常見?

B:

我借你5仟元,某人借了你5萬塊!

說真的,其它人會覺得某人比我夠義氣!

但是別人不知道,某人有100萬的存款,而我全身家當只有1萬塊錢!

我給你一顆糖,你看見我給了某人兩顆糖,然後,你就對我有看法了!

但是你不知道,某人也曾經給過我兩顆糖!

而你什麼也沒給過我?

可是這種 [ 混蛋邏輯 ],還是天天再發生……

我們常遇一事,就著在相上,心裡很不舒服,身體的反應也很不舒服。

是習慣的問題,還是信任出了問題?

這就是無始以來,對顛倒見認同太深和戒定慧功夫不夠的緣故。

譬如一個人現在五十歲,如果他的修齡只有五年,那麼,這相當於,一個人用五年的時間去清除他近五十年來習得的惡見及反應。

這豈容易?

如果他的生存比過去有所變化,我覺得他的 “ 戰績 ” 就不小了!

甚至遇到不好的事情,也不再發生不良的反應,他必須深深在自己的知見上下功夫。

每一種顛倒見、每一個還未解構的信念,要穩定的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日夜點燃 “ 自性五分香 ”,用它徹夜、徹底熏習你的心,直到它完全清淨無餘。

此 “ 自性五分香 ” 是: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

何謂諸香?

若你體會不到戒的好處(香味),不名戒香;若你體會不到定的好處,不名定香;若你體會不到慧的好處,不名慧香;若你體會不到解脫的好處,不名解脫香;若你體會不到解脫知見的好處,不名解脫知見香。

好處即 “ 香味 ”,故名諸香也!

此自性五分香,禪宗六祖曾說!

什麼是戒?

該做的事要做,譬如天天修行;不該幹的事不要做,都是戒;遵行它,就是在燒戒香!

日常生活中,聽從簡單的指令,就是老實燒戒香!

因此,這個時代的眾生,日燒 “ 定 ” 香,變得非常必要!

如何燒定香?

至少每日打坐一次,每天闢出一部分時間參禪悟道!

此是燒定香。

如何燒慧香?

慧從何來?

心不顛倒時,自性慧自出。

說簡單些,一切時處,能隨時觀照,心不生顛倒見解,便是有智慧。

進而言之,能守諸戒,能修心定,即是有智慧。

眾生不修慧,心頭癡難滅;心頭癡不滅,是非將蜂起。

嚴持戒,勤修定,不忘觀照!

常燒慧香心無暗…

於日常生活中,於諸所發生事中,常起觀照,行於律處,定於本處,不要讓事件把你的心拴住,更不要讓事件把你的心帶往遠處。

此就是常燃 “ 解脫 ” 香。

此香所燃,依賴於前三香之功德。

心無所繫,解脫自立。

常燒此法香!

於諸理上,常燒 “ 解脫知見 ” 香。

若沒有自我知見,萬事隨他,一切和順。

是知見生顛倒,是知見成無明,是知見害人心也。

因此,一切新參老修,於修行中,常燒 “ 解脫知見 ” 香,斷彼知見,尤為重要!

何能解脫知見?

知見升起時,知道知見升起;知見升起時,不隨知見而去;見上不立知,知上不立見;觀知見如空花,如夢幻,如影如泡,都無實質,升起即滅!

於修行中,能知道知見升起,便是修慧,燃慧香;不隨知見而去,便是修定,燃定香;能持無見之見而行,便是修戒,燃戒香;知見不能亂你心戒定慧,便是修解脫知見,燃 “ 解脫知見 ” 香;能燒解脫知見香,便是真解脫,名修解脫,燃 “ 解脫 ” 香!

五分法香,相互點亮,支支互照,兩兩相幫,但能常燃常修此自性五分法香者,決定解脫無苦無疑!

你們還再燃燒檀香,還是貴森森的沉香,供養佛菩薩嗎???

一點都不環保……

偶都麻素,心香一瓣,日夜恆常!呵呵呵…

你們了解南傳禪和北傳禪有何不同嗎?
又如何選擇修行它們?

以傳統劃分,擺在修行者面前有兩種禪:
一種是南傳的禪,一種是北傳的禪,
即南禪和北禪。

(此處的南北禪非是指禪宗的南北派,
而是指禪宗和小乘,小乘禪代表人物如阿姜查。)

這兩種禪,有什麼不同?

依據的理論不同,走得路不同,但殊途同歸!

北傳禪認為,人之所以痛苦皆是因為有個 “ 我 ”,“ 我 ” 是一切苦的因。

要想無苦,首先參破 “ 我 ” 的虛幻性。

所以北傳禪的第一步修行,是 “ 打七 ”——打掉那個虛幻的我。

北傳禪還認為,我們痛苦在於我們執著於事物,我們不但認為能執著的 “ 我 ” 是真實的,還認為所執著的 “ 物 ” 也是真實的。

因此要想做到真正無苦,不但要證悟 “ 我 ” 的虛妄性,還要證悟 “ 物 ” 的虛妄性。

因此北禪的第二步修行是證悟 “ 法無我 ”。

基於這兩點認識,北禪的工作總體分兩步:

一、去證悟 “ 人無我 ”。

二、去證悟 “ 法無我 ”。

能夠證悟第一步的就往往被稱作 “ 開悟 ” 了——北傳禪中流傳 “ 開悟 ” 的故事。

南傳禪則沒有 “ 開悟 ” 這回事,也不強調它。

南傳禪認為,人之所以痛苦,在於心陷入了錯誤的習性反應;要想變得無苦,必須出離和切斷心的習性反應。

南禪依據 “ 四聖諦 ” 和 “ 十二因緣 ” 為修行的理論依據。

南禪重視練習心不被抓住的能力,強調個體的安詳、解脫。

南禪和北禪的共同點:都有 “ 止 ” 與 “ 觀 ” 的修持,即都有 “ 定 ” 與 “ 慧 ” 的修行。

不同點:因為修持方法的差異,於實際中,北禪偏慧,南禪偏定。

禪修者該怎樣抉擇兩種禪?

以北傳禪方式的悟理,以南傳禪的方式證道。

建議:

頭腦愛北禪,腳下行南禪;頭腳雙並重,思行不可偏。

醬既愛禪宗又愛小乘的修行者,不就都有福了!

哈哈哈哈…












來源:網路…

2016年5月19日 星期四

人生一場,水月空花


我見、身見的變相,成了更深層的我執!

本來面目就是沒有本來面目(無自性、如幻)。

若說本來面目是個什麼東西——不管你稱作 “ 了了靈知 ”、還是 “ 靈光獨耀 ” 等,那都是幻象。

修行人所覓的那個—— “ 了了靈知 ” 或 “ 靈光獨耀 ”,是第一化境(幻化之境),也是最後的化境。

諸幻未出現之前,它已出現;諸幻消失之後,它仍存在。

故稱它是第一化境,也是最後的化境。

觀照是以幻觀幻,目的在以幻除幻。

修行時,觀照是手段;解脫時,觀照是本用。

修觀行者,一般以觀照能出萬化之相,卻無法出離它自身。

古往今來,多少修士,被囚此光相化境……

靈光獨耀、了了靈知,非我本來面目,亦非諸佛住處。

若破此惑,但以中觀,假以唯識,深解法體,善解法相,知法無我,了法如幻。

以諸法眼,遍觀一切,隨所觀處,知證無法無我,如夢如幻,可破此惑!

行者,悟行於此,莫住於此,此乃虛妄幻化之我所,又抓住的另一招牌、另一身份矣!

何況!

在我眼裡,沒有具體的 “ 身體 ” 這一法,身體是一堆因緣。

從超越自性見的眼光看,並不存在 “ 身體 ” 這種事物!

以眾人的眼光看,這個叫作 “ 身體 ” 的事物——在不停地變、變、變,然而無論它變到哪種形式,那都是它 “ 正確 ” 的形式。

因此,不存在 “ 身體有病 ” 或 “ 有病的身體 ” 這樣的概念。

譬如地上的一條河,無論它流成哪種形式,那都是彼河正確的形式;不存在 “ 一條河流錯了路 ” 或 “ 變錯了樣兒 ” 這樣的概念。

身體表態是另一種形式的河流!

當一個人有病,所謂尋求醫生的幫助或自我療癒等,只不過是來 “ 改變 ” 這個因緣體系的。

加入一些因素或減少一些因素,使那因緣鏈變了。

當原有的因緣鏈變了——那就是 “ 療癒 ” 或 “ 惡化 ”。

所謂疾病現象的改變,就是這樣。

智者的眼裡是一系列的因緣,不見人,不見法,不見錯誤或正確。

只有因緣、因緣、因緣!

身體,是凡夫堅固的自性見之一;若你不能以因緣法如實觀察它,理解它,活在有關它的實相中,它永遠是你生死自由的障礙。

好像:

有科學研究者發現一般成功學或心靈術做幻想自己理想未來(又稱觀想,或把自己目標在內心視覺化),對當事人不但沒有幫助,還會有負面影響!

正面的幻想還會導致差勁的表現,甚至還會降低當事人要達成目標的推動力?

我不是科學家,但,這些成功學的做法,以前都試過,真的沒效!

認為那是直接派的做法,它是有嚴重缺陷的,所以才朝間接的方法來進行研究。

直接派的做法認為人生可以借假修真,問題是每當你要正能量、正面想像的時候,你想像的內容和現實是相衝的,結果,輕則無效,重則有負面效果。

如此,你的腦袋才不會出現有相剋的現象。

還有…

不管是工作上、朋友圈、還是自己的伴侶,面對長期性的霸凌對手,特別是要天天見面的,你會發現:忍一時,沒有風平浪靜,換來的往往只是暫時的暴風雨前的寂靜。

退一步,未見得海闊天空,最後往往被人逼到只能坐井觀天。

你等著的,只是駱駝背後最後一根斷背草。

長久的退退忍忍,將會成為你反彈的仇恨。

慢性的退忍,會完全犧牲掉你健康的個人界限。

要學會做人,從先學會尊敬自己開始吧。

案例:

缺少「第三人生」的生活,沒了工作你什麼都不剩!

若是善加利用時間活出第三個生命重心,那麼真正從謀生的職場退下來之後,才能無縫接軌,繼續發光發熱。

所謂第三人生就是除了工作與家庭關係之外,利用休閒時間從事自己的興趣與活動,這可以讓我們的人生之旅更加安適與穩固。

因為一切太理所當然,所以我們忘了原來人生還有不同的選擇,原來人生可以不是這麼過的。

也常提醒自己要不斷歸零,重新塑造自己的人生。

再來:

佛教生命觀告訴我們,一切生命是平等的。

緣起論的真諦,即在於它的平等性。

因為緣起法的核心,正在於破除我們對自性的執著,從而獲得無自性的生命觀。

從緣起法而深入到底裡,即通達一切法的無自性,而體現平等一如的法性。

這一味平等的法性,不是神,不是屬此屬彼,是緣起法的本性。

從這去了達緣起法時,不再單是相依相成的關切,而是進一步的無二無別的平等。

眾生與佛平等,一切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這都從這法性平等的現觀中得來。

—— 分享 ——

雖說佛教沒否定因果,但,絕對不迷信因果。

不少佛教徒認為今生受的一切都是前世因,但,這想法是有問題的:如果我今生所做的都是前世種下的因所引致,那麼前世必然是受前前世的所種下的因。

若你投胎了百萬世,那麼你九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世,都是受第一世種下的因所影響。

那麼,請問你的第一世的因又是甚麼?

第一世之前還有因果嗎?

佛教絕對不是宿命論,而是緣起論。

緣起有一點像隨機論,各種不同的內在外在因素撞在一起時的結果。

若用陰謀論來看宗教行銷的立場,佛陀當年可能是不完全否定印度本有的宿命思想,但加多一個他自己領悟出來的解釋 —— 緣起,如此就有市場差異化。

就連佛陀輪迴思想也是一樣不完全否定印度本有的投胎,但同時又加多一個第一燭火點燃第二燭火,第二或從第一火來,但第二火又不完全是第一火的譬喻。

用會現代的心理學術語,他重新定義了一些傳統的思想,用心理學的角度,他用了換框,同時在換框的過程中,嘗試的講解得更細緻深入。

從市場定位角度,為甚麼要這樣做呢?

例如,一般人都認為『愛就是要有責任』,若一個人要反其道而行的說『愛就是要不負責任』,會馬上被群眾反抗。

但,若第三個人說『你有愛的時候,你完全不會思考責任不責任的問題,但,你所做的一切都是負責任的,只不過你完全不把他它們視為責任。』

第三個人沒有否定責任,但,他把愛的責任定義得更深入。

因為唯有把一個概念講得更深入,才能騎劫印象,成為該概念的思想領袖。

— 另外 —

打從當初學佛,到今天不敢自稱為佛教徒,雖然有聽過所謂愛因斯坦說『最適合未來的宗教是佛教』這句話,但是從不用這句話或愛因斯坦來印證佛教。

通常引述這句話的佛教徒,都是在傳教或與非佛教徒辯論時,找個偉人來印證自己的宗教。

這不是用道理來說服人的做法,而是用名牌來說服人。

為甚麼我從來不用愛因斯坦的這句話呢?

對內,若要說服自己,是不會選擇用名牌效應來說服自己,只會思考這宗教有沒有道理。

就算是目前地球上公認,最聰明的霍金極度稱讚自己所修學的宗教,也不關我屁事。

如果修學的宗教是狗屁,再多五百萬個名人選擇信仰它,它還是狗屁。

對外,若要說服另一個人,我一樣要用道理說服人。

不過,也因為這樣,才發揮到求知的徹底度。

根據網路上,有一篇就質疑愛因斯坦,有沒有講過這句話的文章。

這句話是一位寫關於愛因斯坦的作家所寫的,這就只是那位作家對愛因斯坦的解讀。

估計,多年前有位佛教徒看到作者如此寫,而這佛教徒很興奮的需要一位著名科學家來認同佛教,所以含糊的對號入座,認為就是愛因斯坦講的,然後大肆的向其他也迫切需要有著名物理學家認同佛教的信徒渲染,結果大家就一起廣為宣傳。

這跟基督徒在教會裡面,廣為宣傳達爾文臨死前,已經皈依基督教的善意謊言一樣。

奉勸各位身為一個注重智慧宗教的佛教徒,以後不要再陷愛因斯坦於不義。

因為,用名牌效應來做宣傳,這就是行銷。

不過,有一樣是必須堅持的,就是這些名牌效應,必須是真實的,而不是陷人於不義的。

若真的有命中註定,為何人生是選擇題而不是 — 是非題?

別傻了!壓力不可能消失,練習如何駕馭它才是關鍵……

很多時候,「壓力不是來自真實人事物,而是出於你對事件的認知與解讀。」

— 波文 —

問:我不明白為何大家都熱衷去做火供、煙供等等,而不去面對自己?
在很多寺廟裡,師父們也常常帶大家做這些。
“ 鬼 ” 不是內心的恐懼而生成的嗎?
做火供只能安慰自己一段時間不是嗎?
如果不是,那它的作用是什麼?

答:在人們還沒準備好面對自己的內心,向外追求——做火供、煙供、放生、追求物質、靈性或想要成佛等,是有意義的。

若不然,他們既不能面對自己的內心,又沒有外物可追求、依賴或轉移注意力,他們的日子該怎麼過呀?

面對那些向外追求、著力於外物的人,清晰的人是寬容的——寬容到沒有 “ 寬容 ” 這個概念:一切是什麼就是什麼,沒有 “ 應該 ”、“ 不應該 ”,一切是對的!

一個清晰的人,時刻活在他人生的 “ 正確 ” 和宇宙的 “ 善 ” 中!

火供、煙供等作為,為那些暫時還不能面對真相,又不想沉迷於痛苦的人,做了一定的貢獻。

猶如醫生,給那些暫時找不到病根,又不想忍受痛苦的人服用止痛片一樣。

雖然僅僅是短暫地 “ 對症 ”——處理一次性的症狀,但意義已與一切療法平等了。

有些師父,明知道這種做法不能究竟除了眾生的苦痛,但對於那些 “ 暫時不能面對真相,又不想痛苦 ” 的眾生來說已有很大的價值,出於慈悲,這些師父們仍然會認真地和需要那的眾生一起,做諸如火供、禮拜、祈禱等類的事。

“ 坐於水月道場,大行空花佛事 ”,即是如此。

也有另一類師父,他們自身未悟無生法忍,真相信那些故事(著相),和眾生真實拜火等。

這類師父的意義在於,讓那些有悟性的弟子,最終 “ 知非即離 ” 的。

如同世尊求道時,先求於外道師,後捨於他們一樣。

我們中的很多人修行,和這一樣。

外道師父,是讓我們 “ 知非即離 ” 的;正道大師,是讓我們皈依的。

我們的一切見聞覺知,皆是妄 “ 業 ” 的化現,有什麼樣的業,就見什麼樣的境(景)。

於究竟來說,所有見到的相不真;於所著相來說,所有的相不假。

對於沒有鬼業的人來說,鬼是不存在的,鬼相如幻;對於有鬼業的人來說,鬼是真實的,真實如同看見你我。

你看你我、看世間一切萬物,是不是很真實?

此皆是假,心所成相。

能見陰間鬼魅來往者,與此相同。

以你我肉眼看陽間萬物尚且不真,何況以幻化眼看陰間諸有?

一切眾生,陰陽所見,皆是幻化,心所成相!

莫被所迷,莫被所轉,流轉虛無,枉被誆騙!

世間無真實,妄心取真實;世間無實法,悟無生時假。

一切諸眾生,但悟相非相。

知無相無生時,見諸佛如來!

呵呵呵……












來源:網路…





2016年5月15日 星期日

照見自我


看著自己鏡子裡無神、麻木的表情,熟悉的樣子,可感覺卻又那麼陌生?

問了問鏡子裡的自己,“ 你最近過得好嗎?”

不知怎麼了,鏡子裡的那個我 " 內牛滿麵 "了,還哭得那麼徹底?

得上班了,收拾一下心情吧!

又笑一個地說,世界不欠你什麼的,別給身邊的人擺臭臉,於是我又再笑了,不…我沒笑,是我的臉笑了。

那些烙印的重複使用,早已變得不易抹煞消失!

那些過去的故事,沒錯,是不能改變了,但你可以重新去看見當時的你,你的失落,你的需求,你會感到很不舒服,可能會有一些負面的情緒,那是正常的,然後,你可以對自己說:我知道你覺得很孤單,但現在我長大了,我願意試著去關心我自己。

接著,你可以放手去改寫這個故事。

你可以為自己改寫你的故事,如果你願意勇敢一次。

是因為現實,還是我自己?我已分不清!

就像…

華人父母灌輸的一些觀念,真的會讓人無言。

女孩小的時候就被灌輸性愛的骯髒,長大後結婚時,卻要開始享受夫妻性生活?

更被打臉的是,妳跟你老公結婚時,他已經看過無數的 AV了。

小時候被灌輸只要你做個好人,就會有好報,長大後卻教你出來社會要帶眼識人,不要太容易相信人。

更打臉的是,你出來社會後,發現這世界並非如你簡單好人有好報的信仰,你發現一個人有沒有好報,和他是不是好人,是兩碼子的事。

借用一個佛教界常用錯的比喻 —— 佛教徒針對佛經裡面的矛盾,解釋為佛陀針對不同根器的人,講不同的話,就好像小學、中學和大學。

所以在不同年齡就講那年齡層可以明白的。

問題是:小學、中學和大學的資訊應該是沒有矛盾的。

它不會小學的教科書說沒有地心吸力,大學就說有地心吸力。

它是小學告訴你有地心吸力,中學就告訴你地心吸力是星球體積越大,地心吸力就越強;大學可能告訴你地心吸力大到甚麼程度,就會倒塌成為黑洞,變成引力大到光也逃不出來。

不錯,不同年齡層的人,理解能力確實是不同,但童年和成年的教育,絕對沒有必要多此一舉的前後矛盾。

不是嗎?

還有…

有次在騎車過馬路的時候,冷不防的被一縷煙迎面撲鼻,無意吸入那煙味,但雪茄的味道卻充滿著鼻腔,那味道曾經熟悉,是有感覺的味道!

像是一個老朋友的味道,回憶總是美好,特別是那些早已忘得一乾二淨的回憶…

那一年,某個老闆給的宏都拉斯雪茄的獎勵,他說是高級貨色,拿著人生中的第一支雪茄說:「我的第一次就給你了!」

一邊用雪茄剪著雪茄的頂端,一邊把雪茄點好,嗅著那濃郁的香氣說:「真的香!」

在那一年學懂了抽雪茄的 " 慢 "。

現在呼出來的煙,慢慢於空氣裡飄散,但那不再是宏都拉斯的味道。

再來:

內觀的修行包括兩部分:止、觀。修止,是一種功夫;修觀,是一種智慧。

修止就是修專注…

為什麼要修觀?

光修定是不行的,那如同治病光壓症狀,不除病根一樣。

觀的修行,是除病根的,所以一定要修觀。

止觀雙修,道途穩定。

止——心依止的對象有很多,四念處經中有很好的演示。

但在修行實踐中,通常人們喜歡選擇 “ 呼吸 ” 為所依止、所修定的對象,這其中有很多的好處:一、呼吸時刻存在,只要你還活著;二、呼吸隨時隨地,且對它的覺知能夠警覺你的內在;三、呼吸是一件事,比較客觀,你不會對它加加減減;四、呼吸與情緒有明顯的關係,情緒波動時對呼吸專注覺知,有淨化內心的作用;五、對呼吸的止觀修行,可以直接體驗到 “ 諸法無我 ” 的萬法本質。

因觀呼吸有那麼多的好處,所以人們常常選擇它為所修止的物件。

觀的對象,總分為五大類:色、受、想、行、識。

觀它們什麼呢?

直接體驗它們的 “ 無常、苦、無我 ” 的實相!

止觀的修行:修止的最佳所緣對象是出入息,修觀的最佳所緣對象是感受;修止是功夫,修觀是智慧。

內觀不是誰的內觀,當你修行它,它是你的內觀!

—— 分享 ——

遠在二十多年前,也是自己二十多歲的時候,血氣方剛,當年,是很近癡迷虔誠的佛教徒,所以免不了會有幫忙人求菩薩,諸如求東密的愛染明王,求藏密的作明佛母,希望能夠讓他擁有 " 粉多 " 女朋友可作選擇……

但是都沒啥效果!

那,佛教徒有可能認為:哼,你這種好色的人,求菩薩,菩薩哪會理你?你都不是真心的。

本身有研究過藏傳的,也在此花了不少的精神。

藏傳佛教對於這種做法,有幾種解釋:

一些認為你要閉關,咒語唸到起碼十萬或百萬以上,才能成功。

另一些這說除了唸幾十萬遍咒語,你的禪修能力要很強,想像自己是菩薩,要清清楚楚,禪修到有兆相後,作法才能有效。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你要先消除業障,消除完畢後,你就會有福報了。

( 註:這一個也是我最不認同的方法!)

但,同一時候,有另一可能性,就是你很虔誠念咒,也會有效。

後來我發現,大部份宗教若是有祈禱對象的,都有神祗顯靈的故事,都有人禱告得到回應的例子,甚麼教都有,不過,通常靈驗的事蹟,往往跟生命威脅有關。

如,重病的人求神拜佛好了,或遇到生命危險的時候,一唸起咒來,神奇的事情就發生了。

有發現,大部份的這些神祗、菩薩、本尊,救命是蠻靈驗的。

不過,當你的命沒有危險,很安逸,之後的財和色,通常祂們不大受理,像是這類的故事就非常的少。

所以,後來我才慢慢的研究出再循環理論和重新開光理論。

有時間再作討論唄!呵呵呵…

— 另外 —

很多佛教徒都不知道的佛教派別基本常識:

1)有沒有因果業障輪迴?

南傳(所謂的小乘):有

大乘:有

密乘:有

2)業障能不能消除?

南傳:不能

大乘:能

密乘:很能

3)有沒有中陰身?

南傳:沒有

大乘:沒有

密乘:有

4)能不能超渡鬼魂?

南傳:不能

大乘:能

密乘:很能

5)有沒有觀音菩薩、阿彌陀佛等等?

南傳:沒有

大乘:有

密乘:除了有,還有更多更多……

註:一些南傳的學者認為阿彌陀經是把禪修的境界文學化、譬喻化、神格化後的作品。

6)有沒有怨親債主?

南傳:沒有

大乘:有(但印象中大乘經典裡面,我沒有看過怨親債主這四個字,如果有人看到經典有的話,請告訴我…)

密乘:有

7)有沒有聖人/佛菩薩加持人的現象?

南傳:沒有

大乘:有

密乘:超級有

8)經典演義

南傳:沒有神蹟事件,只是記錄了佛陀講的話。

大乘:經典一開始佛陀未講經前通常放光動地,還廣長舌,就是舌頭伸出來可以包著自己整個頭(真的不知道他為什麼要做這個奇怪的表演),還有很多奇奇怪怪的變化。

做完了秀後才開始講經。

密乘:比大乘經典更神奇百倍,有時候佛唸要給咒,宇宙間的一切魔鬼就被消滅……但,很神奇的在另一經典,另一個咒,也是被佛唸出來時,又有無量魔鬼被消滅。(無辜可憐的魔、鬼)

9)吃肉吃素?

南傳:可吃三淨肉,而且出家眾是人家給你吃甚麼你就吃甚麼,而且化緣回來的食物,要全部混在一起吃,以防你對某種食物味道的執著。

而且佛陀的叛徒就是呼籲要吃素的。

大乘:漢傳則說三淨肉是方便說,是講給根器差的人學的,就是佛祖暫時騙著所謂『小乘』的人而說的。

漢傳和尚吃素,是梁武帝開始。

密乘:可以吃素,也可以吃三淨肉。

特定的本尊修持,有些是要吃素,一些是不需吃素。

特別是無上密部,做薈供時,必需吃一點肉和酒。特定的修持,如拙火定,必需吃肉。

特定的修持方法,近乎是要辟穀(斷食),如每天只喝一碗加了蜜、糖的水。

10)證果:

南傳:佛陀說證了羅漢果,就永斷輪廻。

南傳的立場,佛陀就是羅漢,要修行解脫輪廻,一個人生就可以做到。

大乘:羅漢的涅槃不究竟,時間到了就要輪廻。
要成佛需要三大阿僧衹劫才能(即無量百千萬億年的意思)。

密乘:東密認為人是可以透過密宗修持即身成佛。

藏密認為東密屬下三部密法,不能即身成佛,只能幾世或十多世後才能成佛,要即身成佛,只能修無上密。

無上密教裡面又再分歧:一派說沒經雙修氣入中脈的,絕不能即身成佛,只能中陰成佛(Gelug說法,即借死的過程才成佛);另一派(Nyingma 和 Kagyu)則說不需要,只是直接契入修持大手印或大圓滿就可以即身成佛。

11)如何面對煩惱:

南傳:煩惱貪嗔癡是要完全斷除的。

大乘:煩惱慾望是可以轉化

密乘:有口訣的話,煩惱慾望是加速你成佛的燃料。

在這裡,只是給佛教徒知道各派的立場,至於你要選哪一派來信,或要個別化篩選,都與我無關。

我只是希望佛教徒起碼要看了 Big Picture(宏觀藍圖)後,才去選,因為你知道了所有資訊後,才能擁有較無偏的思考。

記得佛陀在 Kalama Sutta裡面所講的:( 部份 )不要相信經典所講的,包括我所講的,要自己親自了解了才算。

— 波文 —

我們總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有家庭觀念、最講究親情的種族之一,並且深深地為之自豪,但在老外的眼中,卻未必如此。

其實,老外覺得你們華人並不愛家,並不像你們自己說的這麼注重家庭。

你們更愛金錢!

節錄了部份的對話:

無論在澳洲還是在華人國家,你們華人的確很勤奮,華人在海外也能比當地人積蓄更多的錢財,但我不認為這是你們華人有經商的天賦,而是你們比我們更節約,更能苛刻自己,是通過降低生活標準來完成的金錢累積。

你們會沒日沒夜的工作,把孩子都交給老人照管,除了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分數外,你們忙得很少和孩子一起生活。

你們華人的孩子,儘管學業上很優秀,但他們總是覺得自己父母,更關心的是家庭金錢收入、關心的是他們的學習分數,而不是他們的快樂。

你們華人都說這是為了孩子,為了下一代多賺些錢,但每一代都說自己賺錢是為了下一代,那麼究竟哪一代會真正地使用這筆錢呢?

生命是那麼的短暫……

你們找了藉口說,為了家庭的未來,反而現在就正在犧牲了家庭,怎麼還能體現你們自己很自豪的家庭觀念。

你們為了工作,可以忍受長時間的夫妻分離,要在我們眼中,夫妻不在一起三個月以上,基本上就該考慮辦離婚了。

所以我們被派到海外來工作,就一定是全家一起來,我的妻子、孩子都會搬到外派的國家來。

他們要是不願意來,我就不可能接受這項工作,家庭比工作更重要呀!

如果不是這樣的話賺錢再多,又有什麼意義呢?

在澳洲,華人基本都比當地人有錢,但我們不會羨慕你們的生活,我認為你們就是金錢的機器," 只是你們為自己賺錢的愛好,塗上了一層家庭的色彩保護。  "

你們有多少的人,不是為了一個房子,犧牲了自己的今天,加班努力地工作,「說:等買上房子,或還完貸款,就可以輕鬆了!」 等著吧,房子完了,還有孩子呢!

有多少小孩子的家長,「說:等孩子上小學了就輕鬆了,熬吧!」

 上學更輕鬆不了,各種輔導班,還不如幼兒園省事。

多少的家長,在為了一個小升級,犧牲了孩子的童年,週末奔波在各種各樣的輔導班路上,「說:等考上初中,就解脫了!」

小學完了,發現初中也有輔導班,而且更多,孩子更沒有時間玩了!

只好等大學再玩了。

「說:等孩子上了大學就完成任務了。」

 大學上完了,找工作一樣要操心!

 「說:等孩子工作了,我就沒有負擔了?」

工作找好了,又開始操心孩子的婚事、房子!
又說:「等孩子結婚了,我就不用操心了!」

結婚了,有房了,孩子的下一代又來了!

操不完的心,受不完的累,如此循環往復,我們的視線永遠在未來,為了未來,今天累積能量、存在一張證書,積累財富。

結果總是抱怨,我們的生活永遠沒有活在當下,發現一輩子,沒有一天是為自己過的。

其實你們華人一輩子就是這麼過的。

有數據分析,最懂得享受的是美國人,最有信仰的是歐洲人,從出生到死亡都充滿競爭和壓力的是華人。

以下僅供參考:

大多數美國人的一生

0—10歲:參加野地考察等各種集體活動…
 
10—20歲:談戀愛和追夢?
 
20—30歲:找份平凡穩定的工作!
 
30—40歲:終於發現自己的追求,享受有房有車有孩子的生活!
 
40—50歲:常常在工作壓力中度長假?
 
50—60歲:享受教會生活,旅遊!
 
60—70歲:開始寫回憶錄,旅遊!
 
70—80歲:安度晚年…
 
死後:一般進公墓。



大多數歐洲人的一生

0—10歲:參加學校樂隊,學習古典音樂等…
 
10—20歲:組自己的樂隊,進行各種嘗試!
 
20—30歲:嚴重受哥德死亡文化影響!
 
30—40歲:樂隊開始正式走黑色金屬路線!
 
40—50歲:回憶童真,開始過回「彩色」的生活?
 
50—60歲:安定下來,尋找溫情,過小生活!
 
60—70歲:去教堂總結自己的一生?
 
70—80歲:與子女一起安度晚年…
 
死後:安心躺在一大片屬於自己的土地上。



大多數華人的一生

0—10歲:被迫學習各項課外技能,不斷考級,多數是為了父母的面子和期望?
 
10—20歲:死啃如山的書籍,應付如海的考試!
 ( 這些有可能會用不上,只是分數好看 )
 
20—30歲:到處投簡歷,著急自己找不到工作?
 ( 就為了成就別人的認知 )
 
30—40歲:成為房奴、車奴!
( 又找藉口賺錢了 )
 
40—50歲:為孩子的未來操心,省吃儉用,努力存錢 !
( 矯情自飾地認為,那是人生半百後活下去的目標 )
 
50—60歲:終於有了自己的生活,卻發現馬上要退休,又開始擔憂退休後怎麼辦?
 ( 那是自己所選,難道不該,心甘情願、滿心歡喜承受 )
 
60—70歲:花費大部分精力養生,卻發現還要養孫子!
 
70—80歲:終於準備安定下來度晚年…?!
 
臨死前:發現原來一塊墓地都貴得要死 !
( 其實是捨不得花錢啦 )



OS...小弟在下我,早在進入20歲時,就有所感悟了…

 ( 其實正確應該是8~13歲之間的某一個境界,這如…is or if 的差距跟使用分別 )

搭勒士是永遠賺不夠,話是一定做不到,失去了才抱怨,臨死前都會怨悔,一生只是 " 盲、茫、忙 " 的過!?

身為華人的你,不知道可有感受?

別再用「家庭」之名,行「賺錢」之實!

好好陪伴家人、享受人生吧!
















來源:網路…







2016年5月10日 星期二

看 " 心 " 現象


應該醬子說,時間並不存在,因為我們既不是活在古代,也不是活在現代。

究其實質,過去、現在、未來,都是一樣的。

而你也不在時間之內。

這就比較符合實際情況。

對心而言,想法只是想法,沒有什麼妄想不妄想。

每一個想法,都平等。

它們既不是妄想,也不是非妄想。

當我們修行,見聞覺知時,我們的重點都不是在判斷。

不是判斷這個念頭是不是妄想,那個念頭是否是正念,而是要如實知,不被那些判斷所引開,所帶走。

當我們判斷一個念頭是正念;還是妄念時,那只不過是在如實的念頭上再加上一個故事而已。

那是另一個念頭對前一個念頭所做的動作。

心這樣想,然後又那樣想,接著它再這樣想,從前念到當念到後念,心一路作著它自己的反應,這其中無人存在,並沒有你的參與,因此,它不能說妄想或不妄想。

當你想,實際上不是你在想;同樣地,當心想,也不是心在能動地想。

一切想法,基於它產生的條件,就那麼自然反應出來,反應下去。

這之中,沒有造作者。

沒有什麼妄想不妄想。

在那寂靜的空間,念念無名,念念平等。

在心靈的世界,所有的念頭都沒有名字,所有的念頭都平等無別,它們是一個個看起來不同,念頭自己產生,自己滅去,像劃過天空的流星,像陽光下產生又滅去的七彩泡泡,它們沒那麼多的名字,妄想或者正念,那只不過是它們又一個頑皮的自我稱呼,自我遊戲而已。

就像…

如果我們對於自己所有的情緒,以及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仍執持舊有的觀念,我們也許就障礙了自己,可以成為另一種人的可能性!

對每個眾生而言,死亡陰影都揮之不去。

世人一般選擇了逃避,得過且過。

現在的人對世間的一切事無不斤斤計較、 絞盡腦汁,對死亡之大事卻置之不理,彷彿以為無常死神已將自己忘卻,這實在是掩耳盜鈴的自欺之舉。

人生若不悟禪道,難越生老病死關。

修行人該如何面對?

作為修行人,應時常憶念死亡,印光大師在他的禪堂裡,掛著一幅很大的 “ 死 ” 字於中堂,並時時告誡後人:“ 人命無常,速如電光。”

“ 光陰短促,人命幾何,一氣不來,即屬後世。”

前輩的成就者們,為生死之大事,歷盡千辛萬苦,方得明心見性。

再來…

禪修就是訓練一種直接看見的能力。

當我們具備了這種能力,就是禪修的成功。

到這時也就無所謂禪修不禪修了。

只是如實知見…

大部分人都認為自己直接看見了事物。

不,沒有。

我們看見的只是我們的概念和故事,並沒直接看見事物。

在我們的心朝往真實存在的道路上,它無數次地被劫持與綁架了,但我們一點也不知道。

我們的眼睛看事物,眼識劫持了我們朝向真實存在、直接接觸事物的心,它綁架了那心,並直接將它拉入我們的意識之窟,然後意識給了它一個虛假的幻象來讓心知見,我們的心以為看見了那真實的事物,但實際上它根本沒有看見那真實的存在自身。

例如,當我們的眼睛去看一顆蘋果時,在我們的心直接朝往那個被我們叫作 “ 蘋果 ” 的真實存在時,意識立即把我們的心抓住,然後把它拉入意識窟中,並立即給它一個叫 “ 蘋果 ” 的概念、形象和故事讓它知見,然後我們沒有明辨的心就被這個叫 “ 蘋果 ” 的概念、形象及故事囚禁了。

我們的心就是這樣在直接觸及真實事物時被扭曲的。

同樣的,我們的心在聽、嗅、觸、嚐等過程中,也發生了類似的情況。

各自領域的意識也同樣劫持、綁架和囚禁了那真心。

我們都已失去了直接看見的能力,我們迷失在自己的意識或夢境當中,我們都變成了一位睜著眼睛做夢的人。

但對這點,鮮有人知曉。

能知者已是萬中稀有,知而不受那些意識影響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了。

我們要在心的見聞覺知,觸目遇緣中訓練和矯正這顆心——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訓練和矯正這顆心。

沒有見聞覺知,沒有觸目遇緣,沒有這些日常生活,根本就沒有困惑的心,也就不存在矯正不矯正了。

所以禪修的大部分工作,是在日常生活中完成的,是在時時刻刻的見聞覺知、觸目遇緣中完成的。

我們都一直只住在自己的意識山洞裡,與那些虛假的人、虛假的物、虛假的概念打交道,鮮有直接看見真實事物的。

因為意識的劫持與綁架,我們幾乎都成了睜眼瞎,睜著明亮的大眼睛,就是沒看見真實。

但因為認為虛假的就是真實的,千真萬確地認為假即是實,從此失去了探尋和瞥見真正真實的存在。

由於意識的囚禁,我們一直生活在夢境裡,活生生的立在真實世界,卻生存進了一個夢造的虛假空間。

那夢顯得太真,從此我們沒有懷疑和機會認識實際的真。

直接看見事物,百分之百地脫離世間——所謂世間,就是一切名稱、概念及約定成俗的事物的集合。

那都是虛假的,是虛假的意識集合,是虛假的意識本身。

當你真正的、直接的看見每一樣事物,你怎麼可能不是出世間的呢?

所謂:大家都麻醬作!

就是世間集體意識,大集體意識——大到整個人類千古以來都同樣想,同樣思,同樣認為,而不加懷疑了。

因為全體毫無懷疑的相信,千年萬年下來,一切假的都被認為是真的了。

禪修針對的不僅是個人的意識及無意識,但禪修的直接最受益者還是個人。

記住,禪修訓練的僅是這種直接看見的能力,矯正的是對幻象的習慣反應。

在忙碌尋找追求中的生活會會感到很累,實際上心在精疲力盡的時候是懂得休息的。

因此,在疲勞的時候觀察心的變化也是洞悉實相的好契機。

一般而言,我們非常抗拒 “ 改變 ” 的想法,尤其抗拒所重視的事件產生變化。

生命之所以不盡人意,那是因為它一直在改變,它沒有我們總是希望去執取的這個堅實核心。

還有:

我們都有這個毛病,很喜歡對別人下結論,就是評價某人怎麼樣,是好是壞,這都是不好的習氣。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這句話,就是說:沒有站在對方的位置,是不知道對方的處境的。

只有你站到他的位置的時候,才知道對方的處境。

為什麼不要評價一個人?

因為你不是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福德因緣,也就是命運,所以不能以我們的主觀,去評價別人。

而且:「來說是非者,必定是非人。」

來講是非的人,自己一定處於是非中,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聽是非就好了。

「好人是我們的老師,壞人也是我們的老師。」

如…

唐朝武則天死後,留下了一個墓碑,是無字碑。

武則天顯然很懂得佛家的奧秘,留下個無字碑,給個人去下評論吧!

其實,凡夫是沒有資格評價聖人的,因為兩人的格局不同。

比如說武則天貴為一代女王,推動了一個時代,創造了一個盛世。

她的心量,是凡夫無法理解的。

武則天心量能如此廣大,是因為她對《華嚴經》有很深的研究,所以她根本不在乎評價,尤其是後人對她的評價……

這就是心理的高度!!

因為,凡事用結果論的例子,來看都麻是不太客觀!

想想這個問題,如果拿掉你現在的專業(專長的職業),你身上還剩下什麼?












來源:網路…


2016年5月1日 星期日

中陰,聲


如果內觀這個詞,讓你感到很陌生的話,那麼,我們來換一種方式表達——那就是:靜靜的感知。

從某種意義上說,靜靜的感知就是內觀,內觀就是靜靜的感知。

靜靜的感知你的身體,就是身念處;靜靜的感知你的感受,就是受念處;靜靜的感知你的想法,就是心念處;靜靜的感知萬事萬物,就是法念處。

四念處是內觀的具體表達,具體內容,或具體、總體分類。

當我們說內觀時,那是指上述四念處、三念處、二念處或一念處——其中的四項、三項、兩項或一項。

只要進行上述一項、兩項、三項或四項的感知練習,就是四念處的修行,就是內觀。

靜靜的感知,只是純粹的感知,單純的感知。

其中不沾染,不滲透,不參與,不捲入任何所感知的內容。

感知時感知和所感知,分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正確的感知,越感知,被感知越乾淨,所感知越單獨。

最深處的感知,消融能感知和所感知;最真正的感知,讓二元破解,一元遁形。

感知最後什麼也不留下,唯留下感知者。

那份感知不沾染上任何概念,不是 “ 我 ” 在感知,也不是 “ 心 ” 在感知。

是感知自己在感知。

感知是單獨的。

它不和任何概念混淆,它不攀附任何概念。

感知時,感知不附上自我意識;自我意識也附不進感知。

正確的感知,感知讓感知和自我意識分離和剝脫。

感知讓意識或心的附體現象消失,越感知心或意識和那事物越沒有什麼糾纏的。

靜靜的感知你的呼吸,是觀呼吸;靜靜的感知你的感受,是觀感受;靜靜的感知你的思想,是觀心念;靜靜的感知你的感知,是觀覺知。

感知就是觀,觀就是感知。

感知時感知者沒有立腳處,全體是感知。

只要你還認為自己是個什麼,煩惱、恐懼或悲傷就不會輕易離開你。

即使你過去儲存有不少的優越感,但遲早那不過都是悲傷的前奏曲。

無常會把你不停地帶離,帶離你所創造的一切輝煌業蹟。

過去的一切和你還有什麼關係?

除非你堅信那已經不存在的繼續存在!

只要你還認為這世上有個 “ 我 ” 存在,痛苦、悲傷、恐懼、不安等一樣的東西就會圍繞你。

除非你真的領悟到世間並沒 “ 我 ” 這樣東西,否則,你不會有真正的安靜止息。

人生真正的安靜止息,不是身體的死去,
而是認識到,我們認為存在的 “ 我 ” 並不存在。

不同的經典,所講的修行方式都有各自的訣竅,如果在聞思時沒先弄清楚,就像沒先理解不同經典中所說「不分別」所要表達的含義,就光放鬆完全不作意的坐著,認為這就是修行,這會造成很大的問題。

就像…

對 “ 中陰身 ” 的概念是這樣理解的:凡是你在五陰( 也稱五蘊 )之中,天天沉浮,日日隨轉,經常受苦,不管何時何地,你都在中陰階段,沒有得度。

如果你一念修行,覺光顯發,出離五陰,獲得自在,不再隨色受想行識而沉浮旋轉,即是中陰身得度。

中陰身就是凡夫身,就是煩惱身,就是生老病死身,就是不斷地被受、想、行、識輪流主宰的身。

一切還住在五陰中,以這樣的身為身,以這樣的心為心的人,皆正在中陰境中,尚待得度。

中陰之身,是幻象之身,是痛苦之身,是不被覺光照耀之身,是等待被認識、被理解、被正用的萬法之身。

可以說,迷惑之時,一切萬法皆是中陰身;明白之後,一切中陰身當即是佛身、是法身。

對 “ 輪廻 ” 的概念是這樣理解的:輪廻是指五陰的輪廻,五陰不停地在你身心中流過,主宰你、影響你、限制你,讓你痛苦不息,這就是輪廻。

輪廻是五陰的輪廻,除了五陰沒有輪廻。

除了五陰,沒有事物在輪廻,沒有輪廻的主體、載體。

輪廻這個概念,是無常的另一種表達。

當我們說輪廻,那實際上是在說無常。

無常是個更大的概念,它適合於世界上一切事物;但輪廻這個概念,似乎是只針對生命。

只有生命才說輪廻,對於非生命我們說無常。

無論說無常還是輪廻,指的都是世上一切事物的 “ 變 ” 這個現象、這個真理。

輪廻和無常,是普通人在自性見的基礎上產生的堅固錯覺。

凡持有自性見的人,投射在 “ 生命 ” 這一現象上,便見輪廻;投射在無情的事物上,便見無常。

總之不管輪廻還是無常,都是錯覺,非是正覺。

於輪廻中如果你還不能認出非輪廻,於無常中如果你還不能認出非無常( 不生不滅 ),換句話說,如果你還 " 想 " 繼續度( 拯救 )人,那你就是一位正等待得度的人。

因為你在受苦,並且你想擺脫受苦!

被拯救,並且成功了,這就是得度?

以我來看:一切還在受苦中的人,一切還在被五陰挾持的人,一切生活得不痛快、不安順、不自由、不快樂的人,都是該救度的人,都是需要得度的人,都是該自己救自己、自己度自己的修行人!

“ 得度 ” 這個概念,還有許多其他的表達。

例如,開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轉識成智等,這些詞都是得度的另一種表達。

當我們說某人於七七日內中陰身得度了,那是說,他跨越了自己的七識:開悟了、明心見性了、從五陰輪廻裡跳出來了、見性成佛了、解脫自在了。

這些都是相同的意境表達。

一說到 “ 中陰或中陰身 ” 時,我們就很自然地聯想到 “ 輪廻 ”、“ 轉世 ”、“ 投胎 ” 等這樣的詞。

但還有一個更基礎的詞,是和 “ 中陰或中陰身 ” 聯繫在一起的。

那就是 “ 臨終 ”。

對 “ 臨終 ” 這個概念是這樣理解的:不獨獨色身欲死之時,稱為臨終。

一切於當下,認識或體悟到 “ 無我相 ”、“ 無人相 ”、“ 無眾生相 ”、“ 無壽者相 ”、“ 無法相 ”、“ 無非法相 ” 的人或狀態,都是臨終。

臨終是指自我的臨終,自他概念的臨終,眾生概念的臨終;是生命相的破解,是物相的破解,是非物相的破解。

總之,臨終是一切幻覺的將要消失,得度是一切正覺的即將生起!

對一些教門詞彙,作一些近乎咬文嚼字、望文生義、在別人看來甚至有些牽強附會般的理解,只要它能幫我理解事物,認識幻象,明白真理,獲得自在,我就這樣使用它。

從修行實惠的角度講,不管它對別人有沒有意義,只要對我有意義就夠了。

例如,“ 轉世 ” 和 “ 投胎 ” 這兩個詞,在世俗意義上,一般是指,一個人死了,他的靈魂不滅,然後那靈魂又輾轉於下一世,投生於另一個母腹之胎,然後轉生為某某人、某某動物等,曰為 “ 轉世 ”、“ 投胎 ”。

但作為正信的佛教,我更願這樣理解它:轉世,就是轉識;投胎,就是投入新的狀態。

我更願理解為這些詞裡,含滿了中國文化特有的諧音、隱喻、暗示等手法。

對我而言,轉識即轉世,轉識成智即是投胎佛家。

同一生命現象或事物現象,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個人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及特色。

但不管怎樣表達,那些語言和說法所指向的現象或事情是一樣的。

走遍天下,佛法沒有二致。

在不同包裝、不同詞彙的佛法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

每一個民族的佛法,都自有每一種佛法的表達…

還有:

在生命中,每句讓你感覺不舒服的話,每個讓你感覺不舒服的人,每件讓你感覺不舒服的事,都是你不願意接受的事實。

一旦你能冷靜下來,真正的接受,發自內心的接受,那不舒服的感覺就會消失。

每個不舒服裡都隱藏著你不願接受的事實,在修行中,注意那些你內心失去平衡的時刻,注意那些你內心被推、被撞、被碰、被劃、被傷的時刻,那時產生不舒服的感覺,那些時刻是你修行的用功處。

再來…

神創論與唯科學主義:一種心態,兩種信仰系統。

神創論者和科學主義者有著各自述的神話,這些神話構成了他們對於宇宙和人生的不同理解。

要接受神創論,你必須忽視客觀科學的發現。

而要接受科學主義,你必須忽視主觀體驗到的事實。

修行和世間任何一件事一樣,要抓根本,在細枝末梢處忙乎,事倍功半。

修行的根本是這顆心,是內觀之質,是內觀之性。

對於修行,心是本,其他那些只不過是補充,是等把心練穩了,再練好了最後一件要做的事。

內觀的要領是如實觀察, 下手處是自己的身心及其相關。

如實觀察的意思是,照著事物本來的樣子去看,它有什麼就看到什麼,沒什麼就看到沒什麼,不給它添一分,不給它減一分。

用這種方式來看自己的身心——呼吸、感受、念頭、色身百法等,就是佛陀、諸聖要傳的經驗,也是他們自己終生不曾離棄的方法。

內觀,隨時隨地都可以。

內觀不排除世間任何一件事,你讀經時可以內觀,走路時可以內觀,睡醒了翻身時也可以內觀——不管你幹什麼,內觀注意的,只不過是自己的身心——身、受、心、法而已。

如果帶著內觀的意識及品質去做世上任何一件事,你能將任何一件世間事變成修行。

修行修行,它不是單獨的,它只不過是在任何一件普通事上體驗內觀的品質,或,將任何一件普通事變作觀察自我的媒介。

不管是什麼東西,你越執著,它越會讓你痛苦 。

要想不執著,唯一方法就是認清它的真相。

只有這樣,這個遊戲才會結束,你才能不繼續被騙,也不再自欺欺人 。

在佛教中,這被稱為解脫。

如…

在一個證悟的大師面前,你將迅速獲致證悟。

在一個博學多聞的學者面前,你將獲得巨大的知識。

在一個偉大的禪修者面前,心靈的覺受將在你的心中顯露曙光。

如同一根被放置在檀香木旁邊普通的木頭, 將漸漸充滿檀香木的香氣。

修行只不過如此。













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