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問:道理都明白,但不想去做。也不想修行。
就像 “ 明明白白一條道,千千萬萬不肯修 ” 這樣,怎麼解行?
要學沒人懂的,只是一個理想。
嚴格的沒人懂,只有一個可能性:你自己創造,而且你還要博覽所有同領域的專家,知道你自己創造的絕對是獨樹一格的創新。
沒人懂的第二個可能性:你找到那位老師自己創造,而且他還要博覽所有同領域的專家,知道他自己創造的絕對是獨樹一格的創新。
同時,你也要博覽所有同領域的專家,知道你老師自己創造的絕對是獨樹一格的創新……………
但,如此創新,如果是厲害的話,又怎麼可能會沒人懂?
只有不厲害的東西是沒人要學。
就假設是很厲害好了,獨創的老師也很會保護自己所創,所以才沒人懂。
那麼,你何德何能,要一個不外傳的老師傳給你?
如果不想做你認為應該做的,那就不要做——反正你也強迫不了你自己,強迫自己會給自己帶來新的痛苦;去注意到你正在做的——這比較容易,如果你不去注意也沒關係,反正生命有它自己的旅程,你只是經歷。
於今……
趨利避害大概是所有衆生最根深蒂固的一個習慣。
趨利避害本身並沒有問題,我們想脫離痛苦、尋求解脫,這就是趨利避害的一種表現。
但問題是很多人對趨利避害上瘾,只要一感覺不舒服馬上就另外尋找慰藉,不給自己留一點時間去認知和體驗。
天熱要開冷氣,天冷換開暖氣,風吹日曬很辛苦,出門要坐車。
就在這忙不停找安適的過程中,我們不但錯過體驗四季的樂趣,而且還變得越來越脆弱,越來越容易受傷害。
人們孤獨、煩悶或者感覺有壓力的時候,會喝酒、暴飲暴食、購物、打電話、上網,或者窩在沙發裏不停地換電視頻道。
反正就是不想留一點空間給自己去面對那份孤獨、煩悶或壓力。
用來幫助我們逃避不安的種種活動本身又會帶來新的煩惱和問題。
我們的初衷是讓自己免于痛苦,得到安適,而實際做的卻是用一種痛苦代替另一種痛苦,如此循環往復,更強化了我們的恐懼。
也常聽人把煩惱增多、內心空虛歸咎於物質的繁榮,其實不盡然。
物質會對人心産生一定影響,但關鍵還是人心在作怪。
煩惱多,是因爲物質條件改善後內心執著的東西更多了。
不是你在活,是心它自己在活,你只是在觀看和體會。
你是心分化的一部分意識,認為它是你,認為你是你。
認出這點,讓出你的位置完全給心,讓心它自己活;你看,你體驗,你經受——那實質也是心在體驗它自己,根本不存在一個我們認為的我。
修行,最重要的是,發現、利用和使用自然智、清淨智或無分別智。
自然智、清淨智和無分別智,三個詞是對同一本體的不同的描述,它們所指的都是同一顆心——我們原始的心、本來的心、本體的心——那顆被稱為真心。
自然智,是說在你的思維意識發動或進來之前,某種知已經存在,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知道,不是個人的努力;可以說,一切知道不是你在知,在心它自己知。
心本來就具有這個功能,從這個方面說心,稱為自然智。
這是從心的自然本性來說的。
自然智,也可稱無師智,它是一種不用誰教就知道的能力,是心先天而有的能力,思維未發動之前的感知。
清淨智,是說這顆心的本性是無染的,不管它放在哪裡,不管它自身產生什麼,它始終和它的所生產是分開的。
這顆心自性光潔,不被污染,它也是心的本來特點之一,從這個方面說,稱為清淨智。
這是從心的自然特點來說的。
無分別智,並不是不分辨,分辨,你知道你在分辨,並且你知道你所分辨的只是一種虛妄建立,為方便而設,並不真實。
心的每一個分別,都如虛空中生花,又如在虛空中安杵,這樣的心對它自己活動的知道,稱為無分別智。
如果硬是不分辨,那是無明,不是無分別智。
無分別智的前提是分別,只是你知道分別的本質是什麼,你知道分別是怎麼回事兒。
心從不被它的分別所迷惑,對這個的知道,就是無分別智。
無分別智也可稱為不二的智慧。
它是從心的本性作用來說的。
去發現和體會心的自然智、清淨智或無分別智,讓它成為我們心的主導功能狀態,而不是被心的思維——過度的思想奪去主體地位,這樣才是修行的開始。
修行的本質是利用心本來的自然而有的能力和特點,去生活,去對待,去存在,而不是硬跑到山林,草木衣食,或關進靜室,硬是苦坐,或萬里行腳,風餐露宿,等等……
那樣的努力和刻意,恰中了心的過度計謀,跟了心的虛妄思維,是一種迷失,而不是清醒或修行。
修行,是在心的自然本性上用功,而不是光在腳上、腿上或思維意識上用功。
自然本性是指心的自然智、清淨智、無分別智等。
有許多人看起來像修行的行為,其實並不是修行,不但不是修行,恰是迷失。
修行不是跟隨你的思維心,去實現你的某個想法,而是發現你本來的心——你本來心的功能,而生活,而存在,這才是修行。
你不用跑到哪裡去,或做點什麼,如你正在做的事情上——不管你正在做什麼,去如此用心,去如此發現心,去如此體會心。
體會心自然知道的功能,發現心不被污染的特性,利用心本來無分別的作用,然後就OK了。
不管你正在做什麼,反正心時刻在做,即使什麼都不做,也是一種做。
就在當下,就在你正做的事上,發現心,利用心,明白心。
我們心的三個特點或面向——自然智、清淨智、無分別智,時刻存在,一分鐘也不會缺失。
去發現它們,利用它們,使用它們,在當下的每一個點上。
過這樣的日子,作這樣的修行。
就像…
與其說光只是批判附佛外道,那就更該的批評,為甚麼漢傳佛教會這麼容易的受到附佛外道打擊。
建議,正統佛教要打這一場仗!
國外有很多正式的團體,都是反邪教組織的覺醒運動,甚至是基督教團體對這方面也很敏感,他們也有自己的反邪教組織。
那…『漢傳佛教是否應該要有自己的反邪教組織?』
這問題問得很好,因為目前的漢傳佛教是非常被動。
建議,特別是要搶時間,在這些附佛外道教主的第三代之前,把反擊的防衛系統建立成熟,並有效的散播免疫。
第三代是個重要分水嶺,若沒有危機意識,這些附佛外道的第三代,出現了一個厲害的人物,就有可能把它變成主流化。
這場仗,也不是去到人家的道場去打的,而是大肆的散播疫苗,讓佛教徒一接觸到附佛外道時,即刻有抗體。
對目前佛教徒的看法,只能說很驚訝!
因為,普遍佛教徒的思考能力,有較偏低的情況?
還有:
一種修行,叫時時看見無常,時時看著無常,在每一件事上,在每一樣物上。
在每一張臉上,在每一個人身上。
當我們能在事事物物上看見無常,我們就不會陷入心靈的幻象,我們會保持理智清醒,享受生命真正的安詳。
當我們看見無常,萬物只不過是來趕場。
當我們能於處處看見無常、看著無常,我們就不會陷入悲傷或者輕狂,我們會保持理智平靜,把內在的生活過得穩穩當當。
有一種修行,叫看見無常,看著無常你是否修行它,作為日常?
當我們看見無常,一切來來去去,只是夢幻一場。
花開了會落,月圓了會缺,人生了會死,舊的會被新的頂替。
當我們看見無常,看著無常,內心會生起安定的力量;沒有什麼能打破看到無常的心,一切無常此心恒常。
有一種修行,叫超越無常,不壞無常,長風隨意吹,虛空不會傷。
有一種修行,叫不壞無常,擁抱無常,草長任草長,春天滿山崗。
有一種修行,叫擁抱無常,不見無常,萬物自流動,不見生與長。
有一種修行,不見無常,亦不見常,生滅自生滅,涅槃現實相……
再來:
很多修行人把修行建立在情緒的基礎上,經常把自己的出離心和菩提心當做一種情緒,所以情緒的變化就決定著他的修行,這是對修行在認知上的盲點。
如……
每個人用餐時保持沉默,慢慢咀嚼食物,直至完成。
起初以為這是十分容易,後來發現原來沒有手機和電視,內心㑹感到有點焦慮。
當我們細嚼碗內的食物時,才覺察到食材的質感、溫度和味道,這種味道是平日感受不到的。
現在開始好好感受它,體會襌的真諦。
存在就只是存在,它是不涉及任何 “ 是 ” 或 “ 不是 ” 的問題的。
你不是誰,不是什麼,你只是存在,你是不可說的。
事物的個體感,是凡夫表面的感知;若進一步探究,它們是一;若再進一步探究,它們一也不是——它們是空無自性的,不可說的。
分別心和粗淺的感知,造就了 “ 我 ”,造就了 “ 你 ”,造就了 “ 他、她或它 ”,造就了萬事萬物;而執著,造就了我們的追逐和痛苦。
若是沒有分別心、粗淺的感知和執著,你的世界將變得完全不同,你對這個世界的反應也完全不一樣,那將是佛陀般的。
沒有分別心,沒有執著,我是誰?
你什麼也不是,你誰也不是,你連你認為的自己也不是。
你只是存在。
你回歸存在。
你寂靜無語,內在外在。
你剝離一切語言,你只是存在。
不二並不是一,若是一,諸佛就說一,而不說不二了。
諸佛不認同一,若一是存在的,那麼,二必定存在。
不二的基本意思是空性。
空性的意思是無我。
諸法無我。
無我,不僅僅指人沒有 “ 我 ” 這個概念,也指一切諸法沒有本體。
空性、無我或不二,不是一種理論,乃是諸有智慧者所見證的一種事實。
不二,就是看出這一點。
看出一切萬物,它們的關係,既不是二,也不是一。
它們究竟是不可說的。
若說,必落入虛假、遊戲、戲論之中。
而純一真的世界裡。
也就是,他們活在無我的世界裡,空性的世界裡——不二的智慧,不二的認知。
要擊敗弱點,通常要先使自我安靜下來。
唯有使自我安靜下來,使自我發出的喧嘩聲沉寂下來,你才能看清這個世界。
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