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3日 星期二

鏡花水月


佛喻:有七種人在水中  ------摘自《小乘阿含部第0539部 增壹阿含經》

世尊告曰:“ 彼雲何七事水喻而似人?猶如有人沒在水底,如複有人暫出水還沒,如複有人出水觀看,如複有人出頭而住,如複有人于水中行,如複有人出水而欲到彼岸,如複有人已到彼岸。是謂,比丘,七事水喻出現于世。”

佛說:哪七種呢?

1.沉在水底的人

2.在水面冒了一下頭,又沉沒在水中的人

3.有人眼睛露出水面,可以看到水面的情況

4.有人整個頭都露出水面了

5.有人在水中露出頭,而且正在游泳

6.有人希望游到彼岸

7.有人已經到達彼岸了

“ 彼雲何人沒在水底而不得出?於是,或有一人不善之法,遍滿其體,當經歷劫數,不可療治,是謂此人沒在水底。”

什麼人沉在水底啊?

比如有一個人作惡多端,目前沒有絲毫善根,以後要累劫受罪,現在沒法救治,這種人相當於沉在水底的。

“ 彼何等人出水還沒?或有一人信根漸薄,雖有善法而不牢固。彼身、口、意行善,後複身、口、意行不善法,身壞命終,生地獄中,是謂此人出水還沒。”

什麼人冒了一下泡泡又沉下去了?

比如有人有一點信根,但是很少,雖然做了一些善,但是不牢固,學佛之後做了一些善業,後來又退步了,又去做那些壞事,所以死後下地獄,這種人叫做出水冒了泡泡之後又沉底了。

“ 彼何等人出水觀看?於是,或有人有信善根,身、口、意行,更不增益其法,自守而住,彼身壞命終,生阿須倫中,是謂此人出水而觀。”

什麼人眼睛露出水面呢?

有些人有信根,能夠做一些善,但是呢,不精進,不想辦法提高自己,安於現狀,所以死後生到阿修羅中。

“ 彼何等人出水住者?於是,或有人有信精進,斷三結使,更不退轉,必至究竟成無上道,是謂此人出水而住。”

什麼人已經在水裡游泳了?

有人信心堅固,精進修行,已經斷了三結,再也不會退轉,以後終究會證果的。

以前說過,這個就是已經證了初果了,初果就是須陀洹,意思是入流,入四種河流,已經開始在河裡游泳了。

斷三結就能證初果,有人說,看上去很輕鬆啊。

那可真不輕鬆,這三結,綁得可緊了,最慘的是,一般人都不知道自己被這三結綁住了。

1.我見

2.戒取見

3.疑

執著有我,那就會圍繞這個虛幻的我,生出各種貪嗔癡;執著于戒取見,就會去做各種苦行,包括那些無益苦行;被疑結綁住了,你總是對正法產生懷疑,沒有辦法深信。很多人修了一輩子,也還放不下我執,所以沒有辦法證初果。

這個初果可不是那麼容易證的啊。

“ 彼何等人欲渡水者?於是,或有人信根精進,恒懷慚愧,斷三結使,淫、怒、癡薄,來至此世而斷苦際,是謂此人欲渡水者。”

什麼人想度過河流呢?

如果有人信根堅固,精進修行,恒懷慚愧之心,不光斷了三結使,而且貪嗔癡這三毒也比較淡薄了,再來一次人世間就可以了脫生死了。

這個是說二果,斯陀含,意思是一來。

初果都證不到,就更加不用說二果了,這裡我們就不去研究證果的條件了。

“ 彼何等人欲至彼岸?或有人信根精進,斷下五結,成阿那含,即彼般涅槃,更不來此世,是謂此人欲至彼岸者也。”

什麼人希望到達彼岸呢?

這個是說證三果,阿那含,這輩子死後,不來人間了,去天上修行,所以叫做不還果。

“ 何等人已至彼岸者?於是,或有一人,信根精進而懷慚愧,盡有漏,成無漏,于現法中而自娛樂: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于此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是謂此人已渡彼岸者也。”

什麼人已經達到彼岸呢?

這個是說證四果,阿羅漢,相當於已經到了彼岸了。

對於自力修行來說,你要靠自己修行,斷掉各種結使,斷掉一切見思二惑,證得漏盡通,才能證得阿羅漢。

阿羅漢是音譯,意譯有多個意思,比如殺賊,應供,不生。

阿羅漢殺什麼賊呢?殺掉自己心中的煩惱賊,斷盡一切見思二惑。

阿羅漢為什麼應供呢?應供就是應該受到供養。因為阿羅漢是大福田,應該接受人天供養。

阿羅漢為什麼不生呢?人家已經了脫生死了,一切因果債務這輩子都已經還清了,以後都不生了,不生所以就不會死了,就是涅槃了。

“ 是謂,比丘,有此七人水喻向汝等說。諸佛世尊所應修行接度人民,今已施行。當在閒居靜處,若在樹下,當念坐禪,勿起懈怠,此是我之教誨!”

佛說:這就是七種人在水中的比喻,大家應當在閒靜處,或者在樹下,坐禪修行,不要懈怠啊。


提醒:藏密與南傳佛教的人,研究、交往要謹慎!

台灣的佛教界無論顯密,大都是比大陸要優秀許多!

但是也要小心:教界傳揚已久,南傳斯里蘭卡與泰緬的小乘,他們的研究與心態是較為褊狹的,也許與歷史上的聲聞已經完全不同!

至於一些佛牌,古曼童(就是養小鬼),那都不是佛法!

依照戒律:不與小乘來往,請大家謹慎!

還有,南傳的跑來網路上如藏傳的地方等,PO‧上他們新定新改的佛教史,那都是很不適當的!

還有...

請正信的在家佛弟子,留意了!

目前顯、密沒有在家眾可以吃肉而無罪過的經典依據!

在 < 四分律 > 與南傳律等戒律,是允許出家眾吃肉的!

但要小心!

俗人別搞錯!

佛的確說出家眾可以吃肉,但還找不到在家眾可以吃肉的任何經論!

至於漢傳寺院為何沒有吃葷:那是梁武帝引 < 梵網經 > 等與僧眾開會後下了聖旨後決定的!

藏密表面上允許可以吃肉,但必須觀想為五藥、五甘露,同時真正吃的肉很小一塊,那肉有多小?

坦白說:如蒼蠅蚊子的觸腳那樣細的一根肉,其實是一根肉纖維啦......

那是勾起你想吃肉大快朵頤的慾望,又不是真給你吃,哈哈!

因此藏密可否吃肉?如此應該很清楚!

藏密無上瑜珈也是吃素!但在薈供中,以一根肉纖維斷除對葷、素二元的執著......

" 藥 " 也就是 " 食 "!

表面上在家眾,沒有比丘戒,對 " 藥 " 也就是 " 食 " 的觀念並不清楚!

其實內供的藥血是出自比丘戒...

佛制比丘,食存五觀,散心雜話,信施難消,凡受食時,當作此觀:

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一砵之飯。作夫汗流。)

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缺則不易。全乃可受。)

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離此三過。貪嗔痴也。)

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飢渴病故。須食為藥。)

巴利文中的藥,並不是只有醫病的藥。

七日藥:允許比丘在七天之內存放並食用的 " 藥 "。

有五種七日藥,即:生酥、熟酥、油、蜂蜜和糖。這是指食物!

時分藥:只限制比丘於一天之內食用的水果汁以及未煮過的蔬菜汁。

例如芒果汁、蘋果汁、柳橙汁、香蕉汁、葡萄汁等。

世尊在《律藏藥篇》中說:

「諸比丘,我允許一切果汁,除了穀果汁之外。

諸比丘,允許一切葉汁,除了菜汁外。

允許一切花汁,除了蜜花汁之外。

諸比丘,允許一切甘蔗汁。」

當然在無上密的藥血有特殊規定,但是很清楚是由此而來!

所以所謂 " 藥 " 的觀念,很清楚的由巴利,也就是小乘而來!

目前有南傳的,連巴利這種觀念也搞不清楚,真是寡聞!

再來:

為何藏傳佛教的修行者,有些是有家室的瑜珈士?

那是因為在古印度,佛陀傳下兩種修行制度:出家傳承和瑜珈士傳承。

在小乘戒律,才有剃度出家的制度,就大乘的角度而言,菩薩戒高於小乘戒律,但是菩薩戒中沒有剃度出家的戒律。

原因是一個人的修行好不好,關鍵是內在的實修有無進步,這與外在是否剃度關係不大。

所以在古印度和西藏,一個人如果能精進修行,無論是否出家,大家都會敬重。

古時候印度八十大成就者,大部分都是瑜珈士,龍樹菩薩的師父撒拉哈達大師也是瑜珈士。

蓮花生大士將密法傳到西藏時,將兩種制度一併傳入。

「瑜珈士」從小像出家眾一樣修行,但是不剃度出家,只受圓滿居士戒、菩薩戒,受密法的灌頂,並持守密乘的戒律。

他們雖然也娶妻過在家生活,但是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在修行上,甚至有很多都過著像出家眾的生活。

在西藏,修行者在小乘的部分一定要受居士戒,因為這是一個佛教徒最基本的戒律;大乘的部分是受菩薩戒、和密乘戒,受了居士戒以後,要不要剃度出家是個人的選擇。

所以,至今西藏修行者有兩種制度,一種是瑜珈士的制度,印度語稱為「白衣羅漢」......

那為什麼人家會成就???

~會成就的人不一定有名,但通常成就者的努力是異於常人的!!!

日本東密犯的錯誤知見:以為世上只有瑜珈部!

他們不接受藏密有無上瑜珈,覺得金剛界與胎藏界是最好的,而藏密的阿努、阿底瑜珈是淫邪的!

在台灣對藏密的邪見,不少由日本人這種的偏見產生......

就像:

八不正觀、八不中觀。

中道,就所作之理而言。

正觀中觀,就能證之智而言。

又對於偏,謂之中。

對於邪,謂之正。

三論宗以之為至極之宗旨。

八不者: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出之八句四對也。

反之則為生滅斷常,一異去來,謂之八迷。

一、不生不滅,先言俗諦之中道。俗諦之生滅,非實生實滅,但由因緣而假生,依因緣而假滅,故不生不滅也。

二、不斷不常已下六事,就世諦真諦而論中道,準於以上不生不滅之中道而可解矣。

三、不一不異,既離世諦性實之生滅及決定之斷常,猶恐墮於一異,如僧伽與大眾部明因果之一體。

四、不來不出,惑者雖聞以上六不,而終謂決定有果,或謂自外來,或謂自內出,或執外道眾生之苦樂,萬物之生滅皆從自在天來,是外來之義也。

復計外道苦樂之果,皆是我之自作,我之自受,是內出之義也。

本業瓔珞經下曰:「二諦義者,不一亦不二,不常亦不斷,不來亦不去,不生亦不滅。」(八不也)。

涅槃經二十七曰:「十二因緣,不出不滅,不常不斷,非一非二,不來不去,非因非果。」(十不也),龍樹承之。

智度論五曰:「如說諸法相偈,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因緣生法,滅諸戲論。」(八不也)。

同七十四曰:「觀一切法,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非有非無。」(十二不也)。

中論歸敬頌曰:「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

(末書多舉,八不而言:不生、不滅、不去、不來、不一、不異、不斷、不常,是依智度論而變其次第耳)。

大乘玄論卷二八不義曰:「八不者蓋是諸佛之中心,諸聖之行處也。(中略)竪貫眾經,橫通諸論也。」

中論疏二本曰:「八不者,蓋是正觀之旨歸,方等之心骨也。定佛法之偏正,示得失之根原,迷之則八萬法藏冥若夜遊,悟之即十二部經如對白日。」

止觀六曰:「橫門者,如中論八不,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一論明八門,諸經論則無量。」

八宗綱要下曰:「八不妙理之風,拂妄想戲論之塵。無得正觀之月,浮一實中道之水。」

小乘對法藏七論也不是人間佛教,每個論典當然要有傳承......

藏密的人很清楚在接受與漢傳不同,也就是相對 " 新 " 的教法!

必須把傳承說清楚,藏密灌頂與修學就是每個法都有傳承!

南傳 " 上座部 " 佛教自稱《論藏》一共有七部,稱為上座部七論或者南傳七論,它們分是《法集論》、《分冸論》、《界論》、《人施設論》、《論事》、《雙論》、《發趣論》。

他們其實不是上座部,這在之前部派佛教的歷史中就看得很清楚!

至於,這些對法論藏當然也要有傳承!

南傳他們自稱釋迦佛陀坐在三十三天的晝度樹下的無垢白石座上,身放多色光芒,講說了論藏阿毗達摩!說法後到北俱蘆洲乞食,就把論傳給空性第一的舍利弗(沙利子)!

這一看就不是 " 人間 " 佛教,也與藏傳一樣,搞了些怪力亂神的天上說,當然也要如藏傳一樣接受檢驗!要把傳承給說清楚講明白!

傳承是誰所造,第一代祖師如何傳下一代,當然要講清楚說明白!

如:藏傳的阿毗達摩是迦旃延、世友、天寂、舍利子、目犍連、拘瑟恥羅、滿慈子來結集等......

其實清末民初的文人_梁啟超就把小乘論典整理過了:

在漢傳俱舍宗(也就是阿毗達摩俱舍自己獨立為一宗派)是以「六足」「發智」論,為「說一切有部(有部)」之論典也。

六足者,六部論之譯名,末皆繫一「足」字,故得名。

(一)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二十卷  傳舍利弗造
           
(二)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二十卷    傳目犍連造
           
(三) 阿毘達磨施設足論 (未譯)   傳迦旃延造
           
(四)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十六卷    提婆設摩造─佛滅後三百年
           
(五)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十六卷   世友於佛滅後四百年說
           
(六) 阿毘達磨界身足論三卷  世友於佛滅後四百年說
           
(七) 阿毘達磨發智論二十卷  迦多衍尼子造

梁啟超指出:七書都應該不是佛在世說的,而論書的譯名,皆唐玄奘法師所定。

因此,依據梁任公的考據:舊稱佛三大弟子舍利弗、目犍連、迦旃延所造。

果爾,則當為論部最古之書。

然佛典年代,每多帶神話的性質,未敢謂為信然也。

所以說穿了,梁啟超也認為,這些小乘的論典都非佛說!

連是不是阿羅漢說的都還未必!

因此,大乘非佛說,藏傳密續非佛說,小乘這些自以為最重要的七部當然,也不是佛說的啦!

否則大乘是菩薩在天界講了一些經典,藏密是金剛在天界傳了些灌頂,小乘的論藏也是在天上說的,都是天來天去,就 " 人間佛教 " 的觀點看,這些高來高去,都不是人間的釋迦佛說的!

同時,小乘藏密與大乘都是如岀一輒,最後還是一丘之貉!

基本上依法不依人,但以前小乘經常以 " 佛 " 說依佛來批判大乘與藏密,小乘如今也得面對同樣的質疑!

--- 經典一下 ---

欲入金剛乘的修道絕對必須接受灌頂。

如果不是經由真正具格上師領受灌頂,即使一個人知道如何觀修和持咒也無法獲得任何成就,所以灌頂是非常必要的。

在實際解釋之前,先說明三種灌頂,“ 旺千 ” 是大的灌頂;“ 今拉 ” 是加持灌頂;然後是 “ 解囊 ” 是隨許的灌頂,所需時間較短。

 “ 旺千 ” 或稱為大灌頂,一般約需二天的時間,是最重要的灌頂,因為經由大灌頂而成熟弟子的心續。

成熟的意思,假如一個人想要修持金剛乘道,應該要先令他成熟,淨化他的身語意,故需要接受灌頂......

如果是個大灌頂,這表示第一天是前行,主要是預備的儀式如投擲齒木用來顯示此人將可得到何種成就或果位,並且也經由金剛繩來保護此人,藉由觀察當晚所得之夢兆,預知此人當得何種成就。

所以這是一種測驗,經由這些測驗,假如你得到吉祥的夢兆,表示第二天堪受灌頂。

正行灌頂,一般分為二個部份:第一部份是 “ 進入壇城 ”,藉由投擲花朵來觀察此人與金剛乘道中五部佛之那一部本尊有緣等等,之後是接受正行灌頂,有緣領受一個大灌頂是極為重要的。

灌頂:分為因灌頂與道灌頂。

經由其灌頂引導你進入金剛乘道,得以起修觀想、持咒和禪修,否則不允許做這些修持。

因此接受一個大灌頂是很重要的,而且這個需要做許多的前行準備工作。

註:得到吉祥的夢兆----需要祈夢,這與第四灌頂有關,決定您即生成佛的第四灌頂是發吉祥古沙草,不漏失明點與與第三灌頂有關,決定您死亡死光明成佛的第三灌頂是發三結紅線,一般如有漏失明點如夢遺等身體疾病,若找不到密續記載的處女所打線護身,三結紅線可權代...

接下來,解釋 “ 今拉 ” 加持灌頂,例如金剛瑜珈母是種加持灌頂就是一種 “ 今拉 ” 加持灌頂。

未經領受喜金剛等等大灌頂,就絕對不能參加金剛瑜珈母加持灌頂。

因為加持灌頂表示一個人的心續已經成熟,堪入金剛乘道了。

加持灌頂就是加強與幫助開啟他的俱生智,就像協助種子早日成熟。

如果你領受一個 “ 今拉 ” 加持灌頂,必然表示已曾經領受過一個喜金剛等等大灌頂,而且戒律沒有衰損害(如每天唸法本,有守14根本戒)才行。

今拉加持灌頂是加強你已有的東西,對於一個從未接受過旺千大灌頂的人,就不應該引薦他領受加持灌頂。

所以 “ 今拉 ” 是絕對必要的,之後就可以參加 “ 解囊 ”,意思是隨許。

一般而言,“ 解囊 ” 是較短的灌頂。

金剛乘密續,一般來說分為四部瑜珈。

在此我要強調,金剛乘教法較繁多,所以不同的成就者依據不同密續傳承而有不同分類,例如:六部瑜珈、四部瑜珈或三部等等。

在我們的傳承中是分為四部瑜珈,主要是事部、行部、瑜珈密部,和無上瑜珈密部。

事部瑜珈是非常基礎的一種瑜珈。

事是:指事業、行動、身體舉止。

所以這是非常基本的修持,是針對初階的人,不能專注于內在禪修的人。

主要的修行方式是注重於外在的形式,例如:“ 紐涅 ” 八關齋戒觀音法門,這是屬於事部。

行部瑜珈,是為中根者,外在的形式與內在禪修並重,是針對中等根器之人。

繼之,瑜珈密部,是針對較上根之人的修行方法,是著重在內在禪修。

無上瑜珈密部,是為了根器非常敏銳的人。

修行重點是指標對所有好與壞等的一切狀況,皆可以導入並轉為道用。

無上瑜珈密部是最高層的禪修方式,“ 無上 ”  的就字表意思是無有其上,是故這是最頂尖的了。

以上這四部瑜珈各有其不同修持方式,不同本尊和不同的灌頂,故有其各自不同形式,例如:事部為一種非常基礎的瑜珈,針對初階者。

所以嚴格來說,事部中並無自生本尊,與經乘非常相似。

不同的傳承有不同的解釋。

就如大家所知,藏密共分為四個主要傳承,例如格魯派也主張為了如法接受 “ 解囊 ”,必須先接受大灌頂,但是他們公開給予每個人 “ 解囊 ”,其解釋是說,已領受過大灌頂之人,應該觀想自身為本尊相,因為已在領受大灌頂時獲得允許作如此觀想;而那些尚未接受過大灌頂之人,是不允許做自生本尊觀想的,應該觀想本尊在自己頭頂之上如同給予加持。

所以這是一種把 “ 解囊 ” 傳授予每個人的方式。

其他傳承如寧瑪派和噶舉派比較方便。

根據他們的觀點,有些 “ 解囊 ” 較繁瑣,甚至可以取代大灌頂,所以可以傳給所有人。

尤其是像無上瑜珈部等較高階的 “ 解囊 ” 共有四部灌頂,就確實需要先領受大灌頂了。

以就像這樣子,在下部密續中有些可以傳授 “ 利得 ”,但是大部分的 “ 解囊 ” 尤其是上部 “ 解囊 ”(事實上,有四灌頂的 “ 解囊 ” 只在上部密續中才存在),絕對需要領受過大灌頂。

要判斷一個人有沒有接受過大灌頂很難,而且誰堪受大灌頂也很難下定論;給予灌頂的上師必須具有許多功德和條件,即使他們已受過大灌頂也修持了,但是他們是否能堪任傳授與灌頂,卻又是另一件事了!

---“ 解囊 ”,必須先接受大灌頂,但是他們公開給予每個人 “ 解囊 ”,其解釋是說,已領受過大灌頂之人,應該觀想自身為本尊相,因為已在領受大灌頂時獲得允許作如此觀想;而那些尚未接受過大灌頂之人,是不允許做自生本尊觀想的,應該觀想本尊在自己頭頂之上如同給予加持。

那些尚未接受過,旺千大灌頂之人,是不允許今拉的---而接受過旺千大灌頂之後,沒實行了每天必修儀軌,而醬將會丟失,沒了旺千資格,也不能得到 “ 今拉 ”,---以前灌的 “ 今拉 ”,也就慢慢全部失效了,其它依此類推......

旺千大灌頂的成熟就是給你智慧,沒作了每天修儀軌,而沒了旺千資格,這旺千資格沒了,就啥都沒了!

--- 分享一下 ---

密宗的小常識:

市面上有一些超渡用品,叫做陀羅尼被。

其實就是一塊布,通常是黃色,(一些是白色的),上面會依據不同的經典或傳承而印上了各種梵文咒語,提供給亡者的家人蓋在亡者的身上。

記得,不是蓋在棺上,而是蓋在往者的身體上。

但,很多人卻蓋錯了。

包括有次去---剛往生的佛教居士喪事,去到的時候,已經有他一群的同門師兄在為他唸尊勝陀羅尼。

往棺木一看,同樣的也是犯錯,蓋成字體朝外。

想當然是沒有告訴他們,因為我不是他們的同門,又不是大和尚,講了之後未必有人會聽。

能明白為甚麼大部份的佛教徒會認為要朝外,因為這陀羅尼被蓋上去後,外人可以看到他的遺體被莊嚴的梵文咒字包圍。

換句話說,有視覺效果。

但,事實上的做法是佛教密宗認為這些咒有神奇力量,能夠加持亡者。

所以,正確的做法是沒有視覺效果的,是要把咒字朝內,把咒力朝向亡者。

不是朝向還沒死的陽人。

分享以前跟某仁波切學大手印時關於《四字大手印》的其中兩句口訣:

一.要深信無佛可成。

二.要深信無輪迴。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看境藉助視聽耳目來修,這是大部分人最習慣的方法!

中品則是使用想像的方法來修,不管是用回憶的;還是幻想的總之就是帶出感覺來修,這是想像力豐富的人喜歡的方法!

而最上品的...這種外不藉境界,內不帶出幻想回憶;就只是一種很純粹的,以感受為最高準則的禪修,就某種層面來說,是頗有禪的意境!

單純的認為,只要把握住這兩句口訣,不管是修行途中出現任何體驗,都不會輕易的對號入座,認為自己修成功了甚麼果位,因而產生自我合理化的情況,走錯方向陷入惡性循環,因為人最怕的就是就是自己騙自己!

再一次提出警語:修行被師父騙,是悲劇;修行還被自己騙,就是更恐怖的悲劇了!

怎樣知道一個人是能夠騙自己呢?

口講一套大道理,行為卻與自己的道理大相徑庭,但,你可以從他的語氣和眼神中看到他講那番大道理時的真誠。

進入一個行業就宣布是為了幫人,做不到生意的時候就說你封閉,生意失敗後就告訴自己進入這一行不是為了賺錢。

別人暴力就叫做不應該,自己打人就叫做有苦衷。

騙自己為甚麼是個恐怖的悲劇?

因為他們認為他們已經看清楚了自己,認為自己是內外一致的君子。

反觀自省的鏡子打破了,看起來只是自己不會成長,事實上除了會傷害自己,更會傷害到其他人。

自己打了人就叫做暴力,生意虧了就是虧了,如果不能接受自己是有暴力傾向的,你永遠不會改,如果不能接受自己生意失敗,進而把自己封為偉人烈士,你還沒有接受你的教訓。

如果有人能夠真的做到以上兩種行為,就某種程度而言,這個人的心理修為,其實已經達到某種,讓人望塵莫及的境界!

那你是不是很沒有安全感?

相信有很多人都被問過,有沒有安全感這個問題,覺得很有趣,因為,從來沒有見過所謂有安全感的人。

那你要回頭來問問自己,你給了自己多少安全感了。

我們太常向外找答案,卻忘了往往心中都有了鑰匙。

有心不是萬能,更何況是單方面的有心。又或者雙方都有心,但想要的都不同。

其實我們就可以給自己安全感了!

有些可惜,注定是可惜。

有些可惜是不用可惜!

讓我們開始練習吧!

記住,安全感是練習來的,是一次次與自己的對話,一次次與感受接觸累積來的。

別擔心,還是會講錢的!

君子愛財,要取之有道,所以,沒有人是不愛錢的...

愛錢的方法可分為三等:

愛錢最直接的方法是靠物慾,另一種愛錢的方法,則是所謂的自我實現;最上等的愛錢,就是很單純的喜歡錢這個東西......

如同修大手印一樣,還需要兩個口訣!

一.要深信沒有富貴秘訣。

二.要深信沒有貧窮魔咒。

堅持這些就能保證賺錢嗎?

誰也不敢保證,但是如果你真愛錢,又願意深入了解金錢的遊戲規則,那麼可以保證你不會輕易被別人騙,如果你同時又深信沒有任何秘訣與魔咒,那麼可以保證你不會因為看到誘人的陷阱,就自己對號入座的跳下去,換而言之你不會自己騙自己!

既然不會被別人騙又不會自己騙自己,那麼就像修佛是找回自己的本性一樣,錢也就會回歸錢的本質,那就是物以類聚,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讓自己的錢開始吸引同類!

你將會開始看到各種不同的機會,事實上我們每天都會看到很多機會!

在開始找尋不同賺錢機會之前,仍然會建議思考錢這個工具發明出來的目的到底是甚麼?

雖然可能永遠無法找到一個標準答案,但是我們可以給自己的答案,而我們的答案將會決定我們的選擇,而我們的選擇將會決定最終的結果!

總之開始找吧!

倘若你問我:「該如何樂於工作?」

其實我是最沒資格回答的人,因為我算是棄業工作者!

就是這樣的任性又不負責任,或許才能找到回家的路。

因為真正改變人的不是時間,而是放下執著的當下。

是的,旅人只是想出門找人聊聊天,如此簡單而已。

喜歡旅行的人有二種,可愛與可怕。

我一度偏可怕,現在介於中間。

三毛、海明威、尼采,都喜歡流浪,卻有同樣的人生結局。

然而卻覺得他們在旅途中獲得超然的勇氣,已超越生死,比可怕更可怕!

有人說他們對世界看得太透,超出我們常人所能理解的範圍,在面對死亡時就足夠的坦然了,也有人說是太孤獨。

我們每天疲憊地忙碌,還要擔心工作,擔心未來。

慢慢地深刻意識到柴、米、油、鹽才是生活的主調。

對於我來說,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還包括了自己的軟弱,膽小,脾氣不好,小心眼,憤怒。

我以為去了西藏;也騎了車做自我追逐,就能學會克服任何困難,能夠樂觀對待生活。

也就是說,那個我不喜歡的自己;從來沒有離開過我,他仍然是我。

因為以為靠著這些,我會變成那個不一樣的我,但我發現並不是這樣時,讓我有了很大的落差。

後來呢?

我的落差...來自於我一直都不滿意自己是誰。

於是,我的心情落入了谷底。

曾經,在那段日子,哪裡也不想去,不願出門,不願見朋友,不願工作和運動,只想按停時間,逃避現在。

想起過去為了低薪而不斷抱怨的自己,整天都在想著要跳槽或是批評公司小氣,遇到瓶頸時總是怪罪公司制度出問題。

因為...回頭看過去的生活,才能看見自己現在的可怕模樣。

好久沒有生活在其他地方,所以我只好佯裝是 " 入境隨俗 "。

經歷,告訴我們:就算環遊過世界,煩惱也不會隨著消失。

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都在,一樣都不會少。

但是...後來才發現,這些都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