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3日 星期六

點一盞燈


醒覺就是活在當下,不落入大腦。

不管世間的常識,如白色、紅色、花、樹等,或佛法上的知見,如六識、八識等,這些是後天學來的知見,放的下嗎?

金剛經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講的就是這個。

剛開始當然不太可能,但方法知道了,發現就要調回來,這就是醒覺、覺知,如此持之以恆,日積月累,純熟時即成就時。

就像…

空觀、止觀和內觀,三個概念裡都有個「觀」字。

「觀」的意思就是看。

看就是直接用眼看,不假借過度的思維、推理以及邏輯等。

看,如果一直看天、看地、看別人,從不看自己、看事物的實際,這是普通的看,稱為凡夫觀。

看,如果看自己的身心,這是內觀;如果在安靜的狀態下看,這是止觀;如果去看事物的總相,若能看見無常,就能看見了空的痕跡;能看見無我,就看見了空,這就是空觀。

空觀,是一種智者為破除人們對事物真實「有」的錯覺和執著,而教導的觀察路徑和方法。

止觀,止就是定,觀就是慧,「止觀」這個詞等同「定慧」,我們常說的「止觀雙運」和「定慧等持」表達的是一個意思;止就是靜,觀就是慮,「止觀」也與「靜慮」同義。

靜慮通常被稱為禪,因此止觀也是禪的代名詞,是禪的具體內容和禪修的具體方法。

內觀,以自己的身和心為觀察目標,直接觀察每時每刻在自己的身和心中發生了什麼,並去認識身和心的實相。

以上三種觀,都是佛教內的名詞,為去除身心的苦而設立的。

再來:

練功法的人在正式練功之前,一般都進行三調:調身,調氣,調心。

不練功法的人其實也有必要。

三調隨行,是人人有必要注意的日常行持,那很美好且有意義。

調身,就是調整身體;目的是,端正骨骼,放鬆肌肉,要領在 “ 正 ” 和 “ 鬆 ” 字,旨在端正而自然。

調氣,就是調整氣息;其目的是,連接身和心,為調心做準備。

調氣從深長至綿細,由氣及息,要領是 “ 深 ” 和 “ 慢 ” 字。

調心,就是調節心意;其目的是,安我亂心,養我神氣。

調心要做到識心不亂,覺心不泯。

要點是,在覺不失,起念不隨,要領是 “ 覺 ” 和 “ 念 ” 二字。

在站立時,在坐著時,在工作的空檔……行、住、坐、臥,任何時候,當我們想起,就要進行三調;讓三調隨我行,將三調變成一種隨時隨地的習慣。

調是調整,不是對治,不是治理,調字裡充滿柔和、用心,就像調琴師調整琴弦一樣。

我們的身心就是一架琴弦,我們要做一位調琴師、善調師,時時處處調我們的身心在中道。

還有:

「恆需隱秘有三種:隱秘自己之功德,隱秘他人之過失,隱秘未來之計劃。」

在這個教言中,教誡我們如何避免修行的違緣。

如果這個教言真正能做到,很多煩惱的事情,很多修法的違緣障礙自然可以避免。

密法強調凈觀,密宗見解認為:一切諸法本來清凈,只是由於自己的煩惱和分別執著才看到不清凈。

因為在我們還沒有證悟,還處於迷惑無明的狀態之前,對一切顯現的判斷和評價都是來自於自己內心的煩惱和分別執著習氣。

思維和感知是心的兩條腿,但在長期的生存過程中,多數人偏向使用思維,忽略感知,我們深受自己過度思維帶來的苦。

我們就要練習充分使用心的另一項能力——感知。

感知是心另一項天然本賦的能力。

當我們使用感知,我們可以糾正過度思維帶來的過患。

感知思維,使我們超越思維。

從某種意義上說,修行的任務之一是,發展對感知的使用和習慣。

感知不同於思維。

感知有思維所沒有的能力。

感知使你出離、包容和超越,出離、包容和超越你所感知的事物。

思維讓你和事物連接,而感知讓你和事物分開。

感知是左手,思維是右手,我們要儘量學會使用和習慣兩隻手做事——作用於事物,不要讓自己變得左撇子或右撇子。

思維向右,感知向左,而頭腦最美好的存在方式是平衡之道。

平衡的意思是,兩者要一樣強,兩者要一樣習慣,兩者要一樣對你重要。

最好的情況,讓思維不離感知,感知不斥思維,讓思維和感知變成一體。

感知是直接看見事物的方式,感知讓你看到真實存在。

感知跳過思維,感知繞過思想,因此感知能夠直接看到真實的事物,感知是直接看見事物的方式。

能夠習慣感知,能夠扎實地紮根在感知中,在感知中思維,在感知中思想,在感知中感受,在感知中行住坐臥……是別樣的存在方式,無限的快樂、自由和生命的情趣就此產生。

像思維一樣,感知是我們生命重要的能力之一,讓我們都來習慣感知的事物,像我們習慣於思維一樣。

越是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越要提醒自己:不能放逸,不能懈怠,不能在非理作意中跟著妄念跑。

獨處的時候,時時看好自己的心,不向外求,時常思維四外前行,心裏有慈悲心、菩提心,有智慧的正念,這樣護法神也會歡喜。

人的一切問題是心製造的,修行者若能直下無心,便是一了百了。

若人能夠二六時中,於事不生事,於心不生心,一直保持無心之心,這便是真修行,離此更無其他修行。

大徹大悟不是什麼神奇的領悟,它只是發現,所有的想法都不是真的。

它堅定在這個認知中,任念頭劃過心空,就像允許流星滑過天空一樣。

-- 分享 --

你只是存在,不涉及任何身份。

也許你會認為自己是基督教徒、佛教徒、印度教徒等,但那只是一些信念故事,絲毫沾不上你的真實存在本身。

我們的存在只是存在,拒絕所有的故事。

實相拒絕言語,它不與語言為伍。來體會萬物的這一點,解脫便會發生。

有三種般若:語言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

以觀照般若為媒介、為手段、為工具,來觀察語言般若是如何把我們拉入虛妄的頭腦世界的,並由此看見存在的實相,將自己的觀照般若融入實相般若。

例如:春天的早晨看到一朵豔麗的花,觀察你的頭腦如何描繪它,而將你拉入虛妄的念頭世界、遠離真實存在的。

要看到語言般若、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三者要時時同時看見。

要用這種觀察的經驗,對待自己的身心,看待自己的身心。

當你在自己的世界同時清清楚楚的看見 “ 語言般若、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 ” 時,你非常清楚的瞭解:存在只是存在,它與任何語言不接軌;存在與語言自然分離,且兩不干擾,可以同時和諧存在。

將這個經驗和認知放到自己身心上就是:你只是存在,不涉及任何身份。

-- 波文 --

你愈對!得罪的人愈多...

因為華人要求的是 " 圓滿 ",不是對錯!

這是粉難做到的,大家都討厭不明是非的人,更不接受是非分明的人,因為難搞!所以那是會沒啥人緣的…

在華人的圈子裡,經常做錯事的反而都沒啥事!

做對的人反而倒楣透頂,這不素粉奇怪嗎?

跟華人說話要粉小心!

這裡不是鼓勵性同流合污,也不推崇投機取巧,是要你顧及大家的 " 面子 ";然後忍一時氣隨機應變,否則這個 " 是非 " 是講不通的。

最後提醒一下:得理要饒人,理氣要和!

另外:

一個人要想完全解脫,必須從念頭上自由去,實際上…在心靈的世界,沒有外物,只有念頭。

那是你的修行道場!

本來的心是不可能被念頭或什麼攀附的,因為清淨不染是它的特性。

當 " 心 " 相信了一個它的想法,只是他心生起的想法及對那想法的反應。

日本曹洞宗的開宗祖師道元禪師,傳說他航海到中國來求禪,空手而來,空手而去,只得到一顆柔軟心。

這是令人動容的禪門故事…

學禪的人若無柔軟心,禪就只是一種哲學,與存在主義無異。





人生一世,也不過是一個又一個二十四小時的疊加,在這樣寶貴的光陰裏,我必須明白自己的選擇。

—— 三毛











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