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1日 星期日

成辦之路


對一個正從夢中醒來的人而言,說 “ 我開悟了 ” 和說 “ 我沒開悟 ” 同樣的不真實。

因為如果糾纏在這兒,意味著你仍然陷在語言名相的集中營——頭腦裡,而沒有看見實相是什麼。

重要的是看見實相。

實相一直在那兒,沒有什麼東西蒙蔽在實相上,只是有東西蒙蔽在我們的心上。

使你看不見實相的是你的想法,從來不是別的東西。

你和實相之間,只隔著你的想像或想法。

在沒體會到這點之前,你只能見到你想像的世界,想法的世界。

雖然正立於真相的大地,我們所見皆是自想、自識,我們被自己的想法或想像裹住了!

大道和人心之間,只隔著一層無明的思想,雖近在咫尺,卻遠似千里,實在是咫尺千里!

怎樣才能打破這薄薄的、無形無相的,隔離真相與實際的想像的膜?

先覺者說:不用求真,唯須息見。

你不用尋找什麼真相、真理,只要慢慢息下來你的知識、見解即可。

帶著無知識的心看事物,帶著無見解的頭腦觀察事物,你看到了什麼?

你觀察到了什麼?那就是了。

整個認識實相的重點在自心,在息自心;莫在其他處用功夫,自心過往的知識見解清除的乾淨,認識真相的路就快。

不用求真,唯須息見。

息心息見,心息見息。

何能息心?去諸所染。

知識見解,是心垢病。

知從何來?識從何生?

將之還回,留心清淨。

見是誰造?解是誰生?一一明白,去種留地。

但能淨心,不愁見真。

心淨真現,理所當然。

看見實相的表現是什麼?

你一定不再在語言文字上糾纏,你一定不再受語言文字的騙。

從修" 加行 " 的角度來講,心應當時常思維如何利用這個脆弱的身體,盡量地多累積二種資糧,多清凈業障而能成為法器。

從聞思的角度來講,心要吸收教法中的智慧,身體是工具。

從修竅訣的角度來講,把聞思的智慧通過竅訣的方式納入心相續,身體就要長時間配合打坐安住等等…

一切概念都是導師,一切名相都是菩薩,修行人修佛學法,但用好這些導師,用好這些菩薩。

若能這樣用心用意,則佛菩薩、善知識在佛經佛論中,此人適合讀經讀論。

若不如此,不能透過概念,不能穿越名相,不能因指望月,而於指上生解,此人不適合自己讀經讀典。

是人讀經典,處處成障礙,讀經不能起正作用,而起反作用,因此他不適合以經論為我師,應找善知識直接指導。

四念處和五蘊觀,同心行而異名相。

四所念處者,身、受、心、法;五蘊者,色、受、想、行、識。

於四所念與五陰蘊中,身即是色,色即是身;此受即是彼受,彼受即是此受;心即是想與行,想與行即心,想與行屬心所攝,心即是意識心;法即是識,識即是法,一切法即識,一切識即法。

因此,當有老師說四念處或五蘊觀時,那是相同的含義,相同的觀照,相同的修行。

因於習俗不同,同一修行,南傳佛教常說為四念處,北傳佛教常說為五蘊觀。

說法有異,實無不同,行者修行,當解變異方便。

願諸世間修道人,過概念,透名相,直達現前根本,直接真實受用自性本體。

道,本不用修,只因凡眼中有雲翳;性,直接用,卻因無明而廢置。

所謂修行,不過用直接心,見直接道,直過上諸佛本性自在的生活而已。

用概念,而不被概念擋;使名相,不被名相使。

於實相未見而意未超然者,概念能成障,名相礙法眼;對於正解諸佛意,明達菩薩心者,概念是導師,名相即菩薩;見實相而超然於心者,任你概念名相來如春天花,去如秋樹葉,一切不相礙。

看見實相你一定是寂靜的。

寂靜和說不說話並無關係。

說話並不能破壞寂靜。

相反,說話也是彰顯寂靜的一種方式。

寂靜和安靜是兩回事。

寂靜不排除聲音,如:大自然藉借天籟彰顯寂靜…

修行人要找尋寂靜,而不是安靜。

當然,安靜可以接近寂靜,但安靜無法到達寂靜。

寂靜並非安靜的消失,也非安靜的更進一步。

而是,寂靜是安靜之體,安靜是寂靜之用。

寂靜有兩種用,一是安靜,二是能動…

寂靜是體,安靜是相,修行人覓體不覓相,得體不得相。

進入寂靜,而不是變成安靜。

寂靜像山洞,而安靜像樹葉。

當你進入寂靜,就像一位瑜伽士進入山洞;而當你變得安靜,那像一隻蟲子伏在一片樹葉上。

寂靜是立體的,安靜是平面的。

事實上,靜的極處和動的極處是相接的,那是一個環。

若你進入寂靜,你是進入別樣洞天。

假如你守護安靜,你只是個守屍鬼。

道是寂靜的,而不是安靜的。

開悟是遇見寂靜,而不是碰見安靜。

何謂定慧等持?

由上可知,本慧與本定是 “ 一 ”,都是指心,是對心性和相的描述(心的隨緣不變曰:為定,心的本來萬用曰:為慧)。

知道並應用心的這種性相狀態,稱為定慧等持。

換句話說,看一切事物時,時刻知道那是心,時刻不忘它是心的變現,就是定慧等持。

實際上,正是因為這 “ 定 ” 與 “ 慧 ” 是一,才能定慧等持;否則,如果定慧是 “ 二 ”——兩個事物,決定不能說等持。

定者定於慧,慧者慧於定…

 “ 定 ” 與 “ 慧 ” 是兩個概念,從本來圓滿、如實存在的心體上所起的名相,你不能太把它當真。

這兩個概念的設立,是為把你引回本來圓滿、如實存在的心體上來的。

定與慧雖然是假名,但它們來自同 “ 一 ” 實相,所以,運用和使用這兩個概念時,要定不能離慧,慧不能離定,因為它們本來就是從 “ 一 ” 中分裂出來的。

也就是,從 “ 定 ” 的方面起言說——修定時,定不離慧,定者定於慧;從慧的方面起言說——修慧時,慧不離定,慧者慧於定。

只有這樣才叫定慧雙修,否則,是將定慧分離,把自己引向幻中去,給修行製造麻煩和困難。

在涉及覺的修行中,還有一對概念,那就是 “ 本覺 ” 與 “ 妄覺 ”。

什麼是本覺?

本覺就是天生的知道,個人之天生的、不用教不用學的、出現在人的一切 " 故事 " 概念之前、從來不被污染、一直乾淨的知道,就是本覺。

什麼是妄覺?妄覺就是後天的知道,後天經由學習來的知道,又稱所知有限的障礙!

事實上…

人在遇到逆境或推算未來危機的時候,更容易的確定自己『自我』的範圍是甚麼,因為你很清楚的知道範圍以外你所『不要』的東西。

反之,遇到順境或幻想未來願望時,你幾乎是『忘我』的,因為你完全意識不到你『自我』範圍以外的。

認為自己意志力很強,不會被洗腦的人,他的防衛系統是比認為自己可能會被洗腦的人弱。

同理的,認為自己不需要被輔導的所謂輔導員,最後自己的系統也會比明白自己需要被輔導的,來得更容易的崩潰。

而且,其他人若遇到事情的時候,只是要判斷對錯的話,是很膚淺的想法。

(是的,這要有心理準備…)

因為以『對錯觀』為自己世界觀的,不是一個懂人性的行者。

人性豈非可以簡單用對錯就把它歸類?

而且,就算你是用很多層次的思考,思考到最後,若你最關心的結論還是對與錯的話,其實也有危機。

一旦把對錯定論,你就會覺得這課題就完結了。

但,人性上的課題,是沒有結論的。

所謂的結論,最多也只是段落性的結論。

舉例:

今天你是因為愛和他結婚,多年後不幸離婚時,到底是你離婚對、當年結婚錯?

亦或是以前因愛結婚對、現在因恨離婚錯?

一旦你把你的世界鎖定成只有對錯,你會很難思考,也更難做決定,你會很容易陷入進有進的死法,退有退的亡,然後就在決定的臨界點僵化掉。

要明白人性的話,需要看到每一個發生都有多個不同詮釋。

亦或換個說法是一件事情,若沒有三個或以上的詮釋,你不是用著做人該有的靈活度。

當你覺得被某人弄到你生氣了,與其只是思考生氣的對錯,還可以做以下的思考:

為甚麼會生氣?

是不是對方用某種字眼、語氣或表情?

那麼為甚麼那種字眼語氣會讓我生氣?

是不是讓我想起以前的事情而對號入座?

如果他要讓我更生氣,他要怎麼做?

如果他要講同樣的內容,但不要讓我生氣,他要怎麼做?

我這生氣對我有沒有利益?

是否是一個告訴我,我需要成長的信號?

我可以怎樣利用我的這個生氣?

如果我要看開點,有甚麼方法?

如果要對他表達我的生氣,罵架的方法要如何進行?

不罵架,但,讓他知道他踩過線要怎樣做?

還有很多,很多的思考空間和角度。

不只是簡單的對與錯。

你是人,不是機器,不過當你依賴了一個只能思考對錯的習慣,你就是甘願做機器了。

(原因無他,因為你會覺得…不是跟另外一個人講話,而是在跟另一個『自己』講話!?)

大部分人的一生,都掉在自己的心意識裡,自己的心和自己的心玩著各種,或痛或樂,或悲或喜,或愛或恨,或親或疏的遊戲,而自己卻一直未能看破這個 “ 迷局 ”——所謂 “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 的活動實質及運作過程。

越深入地觀心,我們就越會發現:我們一生,我們的心根本就沒有碰觸過任何真正的外物——一生都是它和它自己的變化物在玩耍,在遊戲。

我們的心,就是這樣讓它自己內在的宇宙豐富和密集起來的。

當我們明白,我們的心一生沒有真正碰觸過真正的外物,遇到事情,我們停止了對外物的怨怪,也停下了對外物的相信和執著;當我們明白,我們的心一生本質上都是它自己在和它自己玩耍、遊戲,當我們明白這個實際,我們就不再自心取自心了;當我們自心不再緣取自心,我們立即當下清淨,我們立即中止了內在的迴圈或內在的業力之輪。

修行者,來如此修行與修心。

因為認識這顆心,它不再自心取自心;因為認識這顆心,即使它仍舊自心取自心,但它不再非幻成幻法。

我們的心:當它不再自心取自心,我們就能斷了業力之輪;當它不再非幻成幻法,我們就跳出了輪迴。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自心若不取,幻法則不生。

即便幻法生,因有覺知性,不落輪迴中。

所謂解脫,即解脫於一切能繫、所繫。

解者解於幻,脫者脫於心。

幻者是心幻,心者是幻心。

所謂心幻即是法,幻心所生的產物,又名幻象;所謂幻心即是認取或抓著幻象的主體。

當認出心的本質,謂破掉心,又名破掉 “ 能 ”;當認出法的本質,謂破掉法,又名破掉 “ 所 ”。

破掉能,沒有攀援的主體,故能於心處解脫;破掉所,沒有所攀援的物件,故能於法處解脫。

心解脫者,認識到心非心,心無自性,心空;法解脫者,認識到法非法,法無自性,法空。

解脫者以心空行於法空,究竟解脫。

修行者追求兩處解脫、究竟解脫,無非為獲取一種自由,也只有一種自由,那就是,無法也無心的徹底的、絕對的自由。

觀心達成的是心解脫,對付的是煩惱障;觀法達成的是慧解脫,對付的是所知障。

當你突破煩惱障,你得心解脫;當你突破所知障,你得慧解脫。

煩惱的有無,是心解脫的標誌;所知惑的有無,慧解脫的標誌。

檢測有沒有心解脫,看你還有沒有煩惱;檢測有沒有慧解脫,看你還有沒有知見上的困惑。

實際上,徹底的心解脫的人包含了慧解脫,徹底的慧解脫的人包含了心解脫。

因為心和法,原本就是一,而非二。

從修行的角度看,忍辱指遇到情況不急于做出反應,不急于逃避不安、尋找安慰,而是放慢整個事情的節奏,給自己留一點空間去觀察和感受,讓自己可以看清事情的原貌,而不是被衝動牽著鼻子走。

這有時也被稱爲寡欲或甘于寂寞。

就像:

向汝道,直心是道場。

何謂直心?直見直知,不生知識,是為直心。

心於諸法,直見直知,不於法上生解,不於解上生心,誠直心行,不生諸知,是為直心辦道。

不於念上生念,不於心中生心,物必實觀,事必真見,心中生心,念上加念,於事不能真實知,於物不能真實見,然著,道在眼前,道在天邊。

心之於物,不進入多重故事,謂直心行道。

譬如觀花,直見是花,不生多解,名為直心;若論是花非花,好花壞花,香花臭花,美花醜花,皆是不見花,曲心觀花也。

曲心觀花,所觀非花,乃是曲心。

直心最近菩提,直心最近真心,但能直心,直出纏縛,不假種種方便。

直心見道,道在目前;直心辦道,道立即辦。

直心是道場,令人解脫,無有誑言。

還有…

所謂的修養,就是人前做一套人家喜歡看到的,人後又做另一套,虛偽的過生活。

如果你過去的負面記憶,如創傷、仇恨、悲傷等等,一被你想起或談起的時候,你還會有當時當刻的情緒反應,這個記憶還未被你內心消化。

如果一想起過去的負面記憶,就會完全啟動當時的情緒反應,這是消化不良。

你怎麼知道你的一段過去的不堪或創傷的記憶,已經被你消化了呢?

回想那記憶時,你會有『有些東西總是要經歷過的啦』,或有其他不同的情緒,例如:回想起以前被人欺負的悲傷,你會生氣為甚麼自己那麼笨。

這些都可能是你已經消化了這個記憶的信號。

最建議的消化做法是:回想起過去自己的種種不堪,你能不能笑?

你能笑你的過去,你能笑整個事件的荒謬,通常你已經完全消化掉那個體驗了。

人生浮沉遇礁,難得滄海一聲笑!

再來:

目前不少走 " 江湖 " 的人,會假託自己是個密宗大師,原因是這教派的神秘主義色彩非常濃厚。

因為有不少網友問起,有關叫做八思巴法王轉世的人…

首先,一聽到是八思巴法王,就已經百分之九十,認為這個人是江湖混飯吃的。

因為,藏傳裡面,法王的稱呼通常是一派之主才有資格,而且不是每個被認證的轉世活佛都可以被稱為法王。

更何況八思巴是花教(Shakyaba)的大祖師爺,也是以前在中國清朝皇帝的國師,這是天大的消息。

上他的官網,你會發現…國師他竟然對花教的絕活《道果》一字不提。

更搞笑的是,他講他的師父是帝洛巴,(帝洛巴是白教的大祖師爺),要亂托自己師承,也不要托那些最出名的,因為你會引起人家的好奇去搜索。

他所講的密教傳承也是亂報一通的,估計他可能是看過佛陀的十大弟子傳,傳記中有說羅睺羅是密行第一的羅漢,就把他當作是密宗。

這亂扯是會笑破人家肚皮的。

根據他的官方網站所寫:他對佛法、科研、醫學、道法、儒學、金融等諸多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不凡的成就。

這邊可以告訴大家,他除了這些,還會對天文地理,風水玄學,氣功養生,都有不可思議的成就。

因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甚麼東西都要會通曉的。

這個人可能也是會教你唸一些藏傳的咒,不過,他亂報傳承的這些笑話,只能說就算要吃江湖飯,也得要做功課的啊!

如果有人對他有興趣,請務必要有所保留,才不會被人愚弄。

因為他虛報傳承的部份,太屁了。

-- 波文 --

如果確定明天就會死,那就將剩下的時間都放在修行上唄!

因為醬就不會貪愛親友,所以憶念死亡吧!

親朋好友會不斷增長自己內心的貪執,所以,我們在與人相處時,保持適當的距離是必須的。

當下…沒有比這更甚深的法門了。

-- 分享 --

喝咖啡,不是因為提神,而是帶給自己不一樣的心情與感受;不同的單品咖啡,訴說著不一樣的心情故事,用味覺選擇每天的心情。

所謂:" 故事 "的力量!

就是…

神話中的神和超級英雄故事中的英雄,其實是一樣的概念,只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時空,戴著不同面具出現。

有時候不是想逃避,只是怕自己承受不住;
而又變成其他人的負擔,這是心中更不願發生的事!

對於一般人,每年過年都提醒著自己時間的存在,過年讓人意識到時間的存在,加深我們對時間或年齡的認同。

但對修行人則不同。

修行人每當過年時,都提醒自己:時間並不存在,年齡只是個 " 故事 "。

覺醒決不會因覺悟到人間一切非實有,而索然無味或心生厭離,相反,對生活,你失去了情境中人的擔憂,並且,除了擁有他們因故事而產生的喜悅,還多了份超越故事的喜悅。

每年,每天,都有人墜入夢裡,也有人清醒過來……這就是人間。

這就是人間相,在人間相常住,修行讓我們喜歡上它,心沒有半分厭離,但也沒有半分黏著。

了了見,清晰見,夢裡夢外又一年。








來源:網路…



2016年2月13日 星期六

點一盞燈


醒覺就是活在當下,不落入大腦。

不管世間的常識,如白色、紅色、花、樹等,或佛法上的知見,如六識、八識等,這些是後天學來的知見,放的下嗎?

金剛經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講的就是這個。

剛開始當然不太可能,但方法知道了,發現就要調回來,這就是醒覺、覺知,如此持之以恆,日積月累,純熟時即成就時。

就像…

空觀、止觀和內觀,三個概念裡都有個「觀」字。

「觀」的意思就是看。

看就是直接用眼看,不假借過度的思維、推理以及邏輯等。

看,如果一直看天、看地、看別人,從不看自己、看事物的實際,這是普通的看,稱為凡夫觀。

看,如果看自己的身心,這是內觀;如果在安靜的狀態下看,這是止觀;如果去看事物的總相,若能看見無常,就能看見了空的痕跡;能看見無我,就看見了空,這就是空觀。

空觀,是一種智者為破除人們對事物真實「有」的錯覺和執著,而教導的觀察路徑和方法。

止觀,止就是定,觀就是慧,「止觀」這個詞等同「定慧」,我們常說的「止觀雙運」和「定慧等持」表達的是一個意思;止就是靜,觀就是慮,「止觀」也與「靜慮」同義。

靜慮通常被稱為禪,因此止觀也是禪的代名詞,是禪的具體內容和禪修的具體方法。

內觀,以自己的身和心為觀察目標,直接觀察每時每刻在自己的身和心中發生了什麼,並去認識身和心的實相。

以上三種觀,都是佛教內的名詞,為去除身心的苦而設立的。

再來:

練功法的人在正式練功之前,一般都進行三調:調身,調氣,調心。

不練功法的人其實也有必要。

三調隨行,是人人有必要注意的日常行持,那很美好且有意義。

調身,就是調整身體;目的是,端正骨骼,放鬆肌肉,要領在 “ 正 ” 和 “ 鬆 ” 字,旨在端正而自然。

調氣,就是調整氣息;其目的是,連接身和心,為調心做準備。

調氣從深長至綿細,由氣及息,要領是 “ 深 ” 和 “ 慢 ” 字。

調心,就是調節心意;其目的是,安我亂心,養我神氣。

調心要做到識心不亂,覺心不泯。

要點是,在覺不失,起念不隨,要領是 “ 覺 ” 和 “ 念 ” 二字。

在站立時,在坐著時,在工作的空檔……行、住、坐、臥,任何時候,當我們想起,就要進行三調;讓三調隨我行,將三調變成一種隨時隨地的習慣。

調是調整,不是對治,不是治理,調字裡充滿柔和、用心,就像調琴師調整琴弦一樣。

我們的身心就是一架琴弦,我們要做一位調琴師、善調師,時時處處調我們的身心在中道。

還有:

「恆需隱秘有三種:隱秘自己之功德,隱秘他人之過失,隱秘未來之計劃。」

在這個教言中,教誡我們如何避免修行的違緣。

如果這個教言真正能做到,很多煩惱的事情,很多修法的違緣障礙自然可以避免。

密法強調凈觀,密宗見解認為:一切諸法本來清凈,只是由於自己的煩惱和分別執著才看到不清凈。

因為在我們還沒有證悟,還處於迷惑無明的狀態之前,對一切顯現的判斷和評價都是來自於自己內心的煩惱和分別執著習氣。

思維和感知是心的兩條腿,但在長期的生存過程中,多數人偏向使用思維,忽略感知,我們深受自己過度思維帶來的苦。

我們就要練習充分使用心的另一項能力——感知。

感知是心另一項天然本賦的能力。

當我們使用感知,我們可以糾正過度思維帶來的過患。

感知思維,使我們超越思維。

從某種意義上說,修行的任務之一是,發展對感知的使用和習慣。

感知不同於思維。

感知有思維所沒有的能力。

感知使你出離、包容和超越,出離、包容和超越你所感知的事物。

思維讓你和事物連接,而感知讓你和事物分開。

感知是左手,思維是右手,我們要儘量學會使用和習慣兩隻手做事——作用於事物,不要讓自己變得左撇子或右撇子。

思維向右,感知向左,而頭腦最美好的存在方式是平衡之道。

平衡的意思是,兩者要一樣強,兩者要一樣習慣,兩者要一樣對你重要。

最好的情況,讓思維不離感知,感知不斥思維,讓思維和感知變成一體。

感知是直接看見事物的方式,感知讓你看到真實存在。

感知跳過思維,感知繞過思想,因此感知能夠直接看到真實的事物,感知是直接看見事物的方式。

能夠習慣感知,能夠扎實地紮根在感知中,在感知中思維,在感知中思想,在感知中感受,在感知中行住坐臥……是別樣的存在方式,無限的快樂、自由和生命的情趣就此產生。

像思維一樣,感知是我們生命重要的能力之一,讓我們都來習慣感知的事物,像我們習慣於思維一樣。

越是一個人獨處的時候,越要提醒自己:不能放逸,不能懈怠,不能在非理作意中跟著妄念跑。

獨處的時候,時時看好自己的心,不向外求,時常思維四外前行,心裏有慈悲心、菩提心,有智慧的正念,這樣護法神也會歡喜。

人的一切問題是心製造的,修行者若能直下無心,便是一了百了。

若人能夠二六時中,於事不生事,於心不生心,一直保持無心之心,這便是真修行,離此更無其他修行。

大徹大悟不是什麼神奇的領悟,它只是發現,所有的想法都不是真的。

它堅定在這個認知中,任念頭劃過心空,就像允許流星滑過天空一樣。

-- 分享 --

你只是存在,不涉及任何身份。

也許你會認為自己是基督教徒、佛教徒、印度教徒等,但那只是一些信念故事,絲毫沾不上你的真實存在本身。

我們的存在只是存在,拒絕所有的故事。

實相拒絕言語,它不與語言為伍。來體會萬物的這一點,解脫便會發生。

有三種般若:語言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

以觀照般若為媒介、為手段、為工具,來觀察語言般若是如何把我們拉入虛妄的頭腦世界的,並由此看見存在的實相,將自己的觀照般若融入實相般若。

例如:春天的早晨看到一朵豔麗的花,觀察你的頭腦如何描繪它,而將你拉入虛妄的念頭世界、遠離真實存在的。

要看到語言般若、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三者要時時同時看見。

要用這種觀察的經驗,對待自己的身心,看待自己的身心。

當你在自己的世界同時清清楚楚的看見 “ 語言般若、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 ” 時,你非常清楚的瞭解:存在只是存在,它與任何語言不接軌;存在與語言自然分離,且兩不干擾,可以同時和諧存在。

將這個經驗和認知放到自己身心上就是:你只是存在,不涉及任何身份。

-- 波文 --

你愈對!得罪的人愈多...

因為華人要求的是 " 圓滿 ",不是對錯!

這是粉難做到的,大家都討厭不明是非的人,更不接受是非分明的人,因為難搞!所以那是會沒啥人緣的…

在華人的圈子裡,經常做錯事的反而都沒啥事!

做對的人反而倒楣透頂,這不素粉奇怪嗎?

跟華人說話要粉小心!

這裡不是鼓勵性同流合污,也不推崇投機取巧,是要你顧及大家的 " 面子 ";然後忍一時氣隨機應變,否則這個 " 是非 " 是講不通的。

最後提醒一下:得理要饒人,理氣要和!

另外:

一個人要想完全解脫,必須從念頭上自由去,實際上…在心靈的世界,沒有外物,只有念頭。

那是你的修行道場!

本來的心是不可能被念頭或什麼攀附的,因為清淨不染是它的特性。

當 " 心 " 相信了一個它的想法,只是他心生起的想法及對那想法的反應。

日本曹洞宗的開宗祖師道元禪師,傳說他航海到中國來求禪,空手而來,空手而去,只得到一顆柔軟心。

這是令人動容的禪門故事…

學禪的人若無柔軟心,禪就只是一種哲學,與存在主義無異。





人生一世,也不過是一個又一個二十四小時的疊加,在這樣寶貴的光陰裏,我必須明白自己的選擇。

—— 三毛











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