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

瞭解這顆心


尋道場,覓上師,我來問你,目的是什麼?

若目的是為成佛,佛是你自己,佛是你的心,不在心地做功夫,還到哪裡去拜佛、求佛、成佛呢?

若為除苦,苦從哪裡生起?

苦從心裡生起,若苦從心裡生起,不向心中殲苦,還向何處用功?

那歷劫修行,都還只在外面做功夫,何日才能真解脫?

若想覓道場,問題處即是道場。

若想覓善知識,自己行住坐臥日用者即是。

認識到自己走錯路的人,趕快返回來;抓錯了東西的人,趕快換回來。

修行和做世上任何一件事一樣,要目標明確、道路清晰、方法正確,然後勤加用功,才能成功。

以平常心,觀修、清除,你生命所有的故事…

最究竟的領悟是,沒有任何故事地活在現在,這是解脫之道。

事實上,佛教所有的見地,都是修行者如實觀察自我身心和萬物所得到的 “ 結論 ”。

是先有觀察,後有見地,不是反過來。

只要我們能如實觀察身心與萬物,那些見地就自然會見到,不費什麼力氣。

我們現在之所以難以見到佛法見地,是因為我們觀察不能做到 “ 如實 ”。

不能如實的原因是,我們的心沒有清空。

我們帶著自己的成見觀察,受自己原有成見的影響,所以無法見到諸佛之見。

整個認識佛法的過程,基本上是清除自己舊有知見的過程。

頭腦裡沒有任何故事的看世界,很容易獲得諸佛之見。

沒有故事的看自我,便能獲得人解脫;沒有故事的看萬物,便能獲得法解脫。

凡夫生在故事裡,死在故事裡,高興在故事裡,痛苦在故事裡;唯有諸佛菩薩出離故事,在故事裡而沒故事,故事不能影響他們。

所以,他們是自由人、快樂人,沒有故事的自由,沒有故事的快樂。

把舊故事清除的乾淨,我們就徹底見到佛之見地;舊故事清除不乾淨,留多少故事,留什麼故事,我們就被什麼故事、多少故事所障礙、所纏縛、所不自由。

所以,說來道去,“ 故事 ” 是關鍵。

觀察身心時不必管什麼大乘見地,丟掉所有的見地故事,只是如實觀察。

有一觀一,有二觀二。

不要以 “ 我知道 ” 的心觀,要以 “ 我不知道 ” 的心觀。

如此久觀,必能親見或證實那些大乘見地。

僅僅觀察透自己的身心,就能遍證大乘所有的見地。

聖人把自己關在小屋裡,就能知遍天下的道理,為什麼呢?

身心與萬物不別故,徹觀自己的身心便可得知故。

觀察自己的身心,可徹底解脫,可徹證真理。

觀察自己的身心……

想要生起平等無偏的慈悲心,我們必須平等地看待每一個眾生,而不是對某些人特別的好,對另一些人卻特別的排斥。

平時我們觀修平等心的時候,把今生及過去生中的父母親人觀想在自己肩膀的右邊,把今生及過去生中的冤親債主、仇人觀想在自己肩膀的左邊,並且想像他們是平等的。

長時間這樣觀修,自己和所有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覺受自然會生起來。

什麼是念佛呢?

念佛就是觀心,觀心才是真念佛。

如果不觀心,談不上在念佛。

為什麼呢?

因為心就是佛,如果你念佛不去看心,不去觀心,如何稱得上念佛呢?

念佛有四種,所謂持名念佛,觀想念佛,觀相念佛,實相念佛,但不管哪種念佛,本質都是觀心的藉口,觀心的入門,目的都是讓你歸心的。

只不過路徑不同,由從名到心的,由從相到心的,由從分別到心的,有從對性境的認識到心的。

不管哪種途徑,不忘回心,不忘歸心——不忘觀心。

能回心,能歸心,能觀心,是名真念佛。

不修而修,不證而證,並不是不修不證。

若完全不修不證,那和一位天真、從未修行的孩童有什麼兩樣?

大菩薩不修而修,是以不修作修,因為他們找到自性妙明本心,只是安住此妙明本心,即是不修而修。

不修而修,是他們不再採用對治的方法,不再採用以幻制幻的方法,而是採用安守本真,以最小的力,最小的造作,作最大功效的修行。

並非他們不修,他們修,只是和從前克服、消滅、消除等不同。

同樣地,不證而證,亦復如是。

不證,並非沒有什麼可證的,有可證的,只是那個可證是你本有的。

不可得,並非無得,有得,得的是那本來就有的妙明真心及其照耀下的一真法界。

若修行真的無修無證,那麼三世諸佛所修所行,皆落入虛妄。

一切修行都是觀夢修行,一切修行都是在觀夢。

密勒日巴尊者:不要去模仿他人…

【 “ 無 ” 並不是沒有,而是無限。】

若是修行人,當於時時處處,收萬法,歸一心。

瞥見空心,做回空王,頓超三界,了脫生死,直成事實。
一切解脫,悟空為始;所有成佛,見空王身。
能見空身,目睹世尊;觀法如幻,知菩薩心。
法界幻波,是彼六塵;了法如幻,當見空心。
空心空王,空王空心。
世人修行,瞥見空心,做回空王,成大解脫,沒得商量。

宇宙間,法法看似有,法法求則無,這就是“妙”法了。

萬法的實相,不是此有而彼無,此無而彼有,而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亦不是此消彼長,而是不增不減。

“ 我 ” 的所謂誕生,是因緣生念認彼為 “ 我 ” 時,而那是即刻的,也是虛妄的。

並不是一切為我而存在,也不是我為一切而存在,而是,像似有個我,貌似有個存在,它們在夢中相待。

本來面目就是沒有面也沒有目,而那 “ 無 ” 也是夢中的一個無,沒有是什麼真實的,因為沒有什麼能夠生在夢外。

沒有什麼東西屬於我,我也不屬於什麼東西,因為能屬於的物和被屬於的人,是空花對空影。

為了證明自己不傻,我們卻做了很多傻事。

我說沒有死亡,並不是死亡不存在,而是 “ 我 ” 不存在。

活出無生來,這是真正的生。

倘若害怕死亡,生命便不曾真正盛開。

認出沒有 “ 我 ”,也沒有 “ 我所 ( 擁有的東西 ) ”,人的自由到達最大程度。

我不比老天生的早,也不比老天生的遲,老天生我時,我也生了它。

領悟沒什麼了不起,即使最偉大的領悟,也等於零。

不管你領悟,你都在這裡;不管你有無領悟,那真實的不會改變半分。

修行人兒,修行途中,別被那些領悟所迷惑了。

我走在大街上,為這顆心的世界讚歎不已。

-- 分享 --

在禪修起程之前,最重要的是尋找到正確的禪修工具和合適的禪修目標,如果這兩點沒完成,沒法禪修。

那麼,正確的禪修工具是什麼呢?

簡單地說,就是我們常說的本心、本覺、妙明真心、性淨明體等名詞所指的那,它就是正確的禪修工具。

通常,人們都選取身體、感受、心和各類心理變化來進行禪修,即所謂的四念處-身、受、心、法。

當然,你把四念處說成五蘊,而對五蘊的修行也行,它們的內容基本上相同。

以它為工具修行,修行正確、簡單而有力。

正確的使用禪修工具,修行本身就是無為法。

不使用正確的禪修工具修行,修行儘成輪迴流轉有為法。

當我們找到了正確的禪修工具,確立了合適的禪修目標,清楚了禪修工具和目標之間的關係。

四念處的修法,從身體開始。

早晨醒來,身體從床上站起來,體會身體只是身體,它既不是我,也不是我的,它只是它自己。

看起來身體和我們的心最近,它們的關係最為密切,只不過是指有心在 " 身體 " 這種存在感的迷失更深罷了。

也不要期望自己能一下把嗔恨貪執全部放下,否則你會被挫敗感深深困擾,覺得自己修行沒有成效,從而逐漸退失修行的熱情。

修行需要耐心,要允許自己失敗和重來,只要不放棄就好。

我所謂的醒來是指心醒來。

因為我們的心在事事物物上睡去,因此它也能在事事物物上醒來。

我們稱作的自我覺悟,就是心起而認識到這一點。

沒有什麼東西比 “ 身體 ” 更能關係一個凡人的憂愁苦惱和恐懼之心了。

我們人生所有的痛苦,要追溯源頭,幾乎都能找到身體那裡。

因此,假如我們能夠解決身我見——有關身體的錯誤感知,人生的大部分問題也就解決了。

於萬法中,身體真的只是普通的一法。

修行心念處,不僅僅是看住念頭,且還要看穿念頭;即,不僅要看到它,不讓它引起連鎖反應,也要看穿它的全體虛幻不實性。

禪修之法,從對治開始,到發現和證實無可對治結束。

一種事物,當你認為它是真實的時候,你去對治它;但當你發現,它根本就不是真的存在時,對治就結束。

對治結束了,但同時痛苦也結束了。

這才達到真正意義上的修行。

禪修之法,最終是要達到這一點的。

四念處的修行,實際都是法的修行,因為它們都是法。

身體是一法,感受是一法,心及它的種種念頭是一法,每種事物都是一法。

當我們能對一法徹底瞭解,我們就能夠對所有的法瞭解。

經過對法念處的修行,最終我們只見一法,最終不見實有諸法分別。

四念處的修行,從身到受到心到法,是一個科學的階梯和次第。

來由從對身體的禪修開始,抵達和安住在對法的認知中。

如法生活,是最終的目標和狀態。

修行還有什麼困難呢?

剩下的就是未經修行的心親自去經歷這一番,親自去驗證這一番了。

正確而正行的禪修,是活生生充滿生命力的,它一點也不枯燥,它決不可能是枯禪,不可能是老樹昏鴉的情形,它更多的是小橋流水人家的悠閒、單獨與快樂。

持覺觀念:保持見聞覺知的單純性…

持覺觀念,別讓你的念頭跑偏了。

什麼是跑偏了?

陷入故事,陷入複雜,陷入煩惱,陷入疑惑,陷入痛苦等等,都是跑偏的象徵。

記住,這句話:任何有執著的地方 就會有痛苦…

保持見聞覺知的單純性,是持覺觀念的要點;請因持覺觀念,讓自己待在單純裡。

修行之人,如此醒來,這樣醒來。

如果你是禪修人,你不用,你向內,你可以向著自己內在無限深處的心際星空旅行。

且不用假借任何高級的或不高級的外在工具,你以正確之心,以超光速的速度到達自己內在所有的星球。

內在就是外在,你在這兒瞭解的,在任何一個星球上也只不過是這樣。

一套無為自化的拳法,已經打完收工了!










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