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
瞭解這顆心
尋道場,覓上師,我來問你,目的是什麼?
若目的是為成佛,佛是你自己,佛是你的心,不在心地做功夫,還到哪裡去拜佛、求佛、成佛呢?
若為除苦,苦從哪裡生起?
苦從心裡生起,若苦從心裡生起,不向心中殲苦,還向何處用功?
那歷劫修行,都還只在外面做功夫,何日才能真解脫?
若想覓道場,問題處即是道場。
若想覓善知識,自己行住坐臥日用者即是。
認識到自己走錯路的人,趕快返回來;抓錯了東西的人,趕快換回來。
修行和做世上任何一件事一樣,要目標明確、道路清晰、方法正確,然後勤加用功,才能成功。
以平常心,觀修、清除,你生命所有的故事…
最究竟的領悟是,沒有任何故事地活在現在,這是解脫之道。
事實上,佛教所有的見地,都是修行者如實觀察自我身心和萬物所得到的 “ 結論 ”。
是先有觀察,後有見地,不是反過來。
只要我們能如實觀察身心與萬物,那些見地就自然會見到,不費什麼力氣。
我們現在之所以難以見到佛法見地,是因為我們觀察不能做到 “ 如實 ”。
不能如實的原因是,我們的心沒有清空。
我們帶著自己的成見觀察,受自己原有成見的影響,所以無法見到諸佛之見。
整個認識佛法的過程,基本上是清除自己舊有知見的過程。
頭腦裡沒有任何故事的看世界,很容易獲得諸佛之見。
沒有故事的看自我,便能獲得人解脫;沒有故事的看萬物,便能獲得法解脫。
凡夫生在故事裡,死在故事裡,高興在故事裡,痛苦在故事裡;唯有諸佛菩薩出離故事,在故事裡而沒故事,故事不能影響他們。
所以,他們是自由人、快樂人,沒有故事的自由,沒有故事的快樂。
把舊故事清除的乾淨,我們就徹底見到佛之見地;舊故事清除不乾淨,留多少故事,留什麼故事,我們就被什麼故事、多少故事所障礙、所纏縛、所不自由。
所以,說來道去,“ 故事 ” 是關鍵。
觀察身心時不必管什麼大乘見地,丟掉所有的見地故事,只是如實觀察。
有一觀一,有二觀二。
不要以 “ 我知道 ” 的心觀,要以 “ 我不知道 ” 的心觀。
如此久觀,必能親見或證實那些大乘見地。
僅僅觀察透自己的身心,就能遍證大乘所有的見地。
聖人把自己關在小屋裡,就能知遍天下的道理,為什麼呢?
身心與萬物不別故,徹觀自己的身心便可得知故。
觀察自己的身心,可徹底解脫,可徹證真理。
觀察自己的身心……
想要生起平等無偏的慈悲心,我們必須平等地看待每一個眾生,而不是對某些人特別的好,對另一些人卻特別的排斥。
平時我們觀修平等心的時候,把今生及過去生中的父母親人觀想在自己肩膀的右邊,把今生及過去生中的冤親債主、仇人觀想在自己肩膀的左邊,並且想像他們是平等的。
長時間這樣觀修,自己和所有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覺受自然會生起來。
什麼是念佛呢?
念佛就是觀心,觀心才是真念佛。
如果不觀心,談不上在念佛。
為什麼呢?
因為心就是佛,如果你念佛不去看心,不去觀心,如何稱得上念佛呢?
念佛有四種,所謂持名念佛,觀想念佛,觀相念佛,實相念佛,但不管哪種念佛,本質都是觀心的藉口,觀心的入門,目的都是讓你歸心的。
只不過路徑不同,由從名到心的,由從相到心的,由從分別到心的,有從對性境的認識到心的。
不管哪種途徑,不忘回心,不忘歸心——不忘觀心。
能回心,能歸心,能觀心,是名真念佛。
不修而修,不證而證,並不是不修不證。
若完全不修不證,那和一位天真、從未修行的孩童有什麼兩樣?
大菩薩不修而修,是以不修作修,因為他們找到自性妙明本心,只是安住此妙明本心,即是不修而修。
不修而修,是他們不再採用對治的方法,不再採用以幻制幻的方法,而是採用安守本真,以最小的力,最小的造作,作最大功效的修行。
並非他們不修,他們修,只是和從前克服、消滅、消除等不同。
同樣地,不證而證,亦復如是。
不證,並非沒有什麼可證的,有可證的,只是那個可證是你本有的。
不可得,並非無得,有得,得的是那本來就有的妙明真心及其照耀下的一真法界。
若修行真的無修無證,那麼三世諸佛所修所行,皆落入虛妄。
一切修行都是觀夢修行,一切修行都是在觀夢。
密勒日巴尊者:不要去模仿他人…
【 “ 無 ” 並不是沒有,而是無限。】
若是修行人,當於時時處處,收萬法,歸一心。
瞥見空心,做回空王,頓超三界,了脫生死,直成事實。
一切解脫,悟空為始;所有成佛,見空王身。
能見空身,目睹世尊;觀法如幻,知菩薩心。
法界幻波,是彼六塵;了法如幻,當見空心。
空心空王,空王空心。
世人修行,瞥見空心,做回空王,成大解脫,沒得商量。
宇宙間,法法看似有,法法求則無,這就是“妙”法了。
萬法的實相,不是此有而彼無,此無而彼有,而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亦不是此消彼長,而是不增不減。
“ 我 ” 的所謂誕生,是因緣生念認彼為 “ 我 ” 時,而那是即刻的,也是虛妄的。
並不是一切為我而存在,也不是我為一切而存在,而是,像似有個我,貌似有個存在,它們在夢中相待。
本來面目就是沒有面也沒有目,而那 “ 無 ” 也是夢中的一個無,沒有是什麼真實的,因為沒有什麼能夠生在夢外。
沒有什麼東西屬於我,我也不屬於什麼東西,因為能屬於的物和被屬於的人,是空花對空影。
為了證明自己不傻,我們卻做了很多傻事。
我說沒有死亡,並不是死亡不存在,而是 “ 我 ” 不存在。
活出無生來,這是真正的生。
倘若害怕死亡,生命便不曾真正盛開。
認出沒有 “ 我 ”,也沒有 “ 我所 ( 擁有的東西 ) ”,人的自由到達最大程度。
我不比老天生的早,也不比老天生的遲,老天生我時,我也生了它。
領悟沒什麼了不起,即使最偉大的領悟,也等於零。
不管你領悟,你都在這裡;不管你有無領悟,那真實的不會改變半分。
修行人兒,修行途中,別被那些領悟所迷惑了。
我走在大街上,為這顆心的世界讚歎不已。
-- 分享 --
在禪修起程之前,最重要的是尋找到正確的禪修工具和合適的禪修目標,如果這兩點沒完成,沒法禪修。
那麼,正確的禪修工具是什麼呢?
簡單地說,就是我們常說的本心、本覺、妙明真心、性淨明體等名詞所指的那,它就是正確的禪修工具。
通常,人們都選取身體、感受、心和各類心理變化來進行禪修,即所謂的四念處-身、受、心、法。
當然,你把四念處說成五蘊,而對五蘊的修行也行,它們的內容基本上相同。
以它為工具修行,修行正確、簡單而有力。
正確的使用禪修工具,修行本身就是無為法。
不使用正確的禪修工具修行,修行儘成輪迴流轉有為法。
當我們找到了正確的禪修工具,確立了合適的禪修目標,清楚了禪修工具和目標之間的關係。
四念處的修法,從身體開始。
早晨醒來,身體從床上站起來,體會身體只是身體,它既不是我,也不是我的,它只是它自己。
看起來身體和我們的心最近,它們的關係最為密切,只不過是指有心在 " 身體 " 這種存在感的迷失更深罷了。
也不要期望自己能一下把嗔恨貪執全部放下,否則你會被挫敗感深深困擾,覺得自己修行沒有成效,從而逐漸退失修行的熱情。
修行需要耐心,要允許自己失敗和重來,只要不放棄就好。
我所謂的醒來是指心醒來。
因為我們的心在事事物物上睡去,因此它也能在事事物物上醒來。
我們稱作的自我覺悟,就是心起而認識到這一點。
沒有什麼東西比 “ 身體 ” 更能關係一個凡人的憂愁苦惱和恐懼之心了。
我們人生所有的痛苦,要追溯源頭,幾乎都能找到身體那裡。
因此,假如我們能夠解決身我見——有關身體的錯誤感知,人生的大部分問題也就解決了。
於萬法中,身體真的只是普通的一法。
修行心念處,不僅僅是看住念頭,且還要看穿念頭;即,不僅要看到它,不讓它引起連鎖反應,也要看穿它的全體虛幻不實性。
禪修之法,從對治開始,到發現和證實無可對治結束。
一種事物,當你認為它是真實的時候,你去對治它;但當你發現,它根本就不是真的存在時,對治就結束。
對治結束了,但同時痛苦也結束了。
這才達到真正意義上的修行。
禪修之法,最終是要達到這一點的。
四念處的修行,實際都是法的修行,因為它們都是法。
身體是一法,感受是一法,心及它的種種念頭是一法,每種事物都是一法。
當我們能對一法徹底瞭解,我們就能夠對所有的法瞭解。
經過對法念處的修行,最終我們只見一法,最終不見實有諸法分別。
四念處的修行,從身到受到心到法,是一個科學的階梯和次第。
來由從對身體的禪修開始,抵達和安住在對法的認知中。
如法生活,是最終的目標和狀態。
修行還有什麼困難呢?
剩下的就是未經修行的心親自去經歷這一番,親自去驗證這一番了。
正確而正行的禪修,是活生生充滿生命力的,它一點也不枯燥,它決不可能是枯禪,不可能是老樹昏鴉的情形,它更多的是小橋流水人家的悠閒、單獨與快樂。
持覺觀念:保持見聞覺知的單純性…
持覺觀念,別讓你的念頭跑偏了。
什麼是跑偏了?
陷入故事,陷入複雜,陷入煩惱,陷入疑惑,陷入痛苦等等,都是跑偏的象徵。
記住,這句話:任何有執著的地方 就會有痛苦…
保持見聞覺知的單純性,是持覺觀念的要點;請因持覺觀念,讓自己待在單純裡。
修行之人,如此醒來,這樣醒來。
如果你是禪修人,你不用,你向內,你可以向著自己內在無限深處的心際星空旅行。
且不用假借任何高級的或不高級的外在工具,你以正確之心,以超光速的速度到達自己內在所有的星球。
內在就是外在,你在這兒瞭解的,在任何一個星球上也只不過是這樣。
一套無為自化的拳法,已經打完收工了!
來源:網路…
2015年12月20日 星期日
就去觀照,甭管開悟
不管有沒有徹悟,開悟僅僅是修行的開端,不要期待一開悟就什麼都結束了。
並不是這樣!
開悟僅僅是進了那扇門,修行才剛剛開始呢!
開悟不是認識到什麼真理,也不是獲得什麼或寧靜或狂喜的體驗,這些都是開悟的副產品!
對真理的認識屬於意識的境界,對喜悅、安寧的體驗屬於感受的範疇,這些都是五蘊的運轉,不是開悟。
開悟是直接看到當下的真實,真實的自己、真實的存在,不是別的什麼。
不管你開悟沒或徹悟沒,練習觀照,儘量待在觀照的狀態是沒錯的。
所以,練習觀照吧!
管它什麼開悟不開悟、徹悟不徹悟、大自在不大自在、大喜悅不大喜悅、大慈悲不大慈悲。
一切都入觀中,一切都入照中。
常觀常照,自然出塵;常照常觀,自然似佛。
直識本體,直達本源…
人一生的問題,究其實質,都是自心和自心的問題,不存在心和外物的問題,因為心外無物,心外無世界。
莫管念頭是實是虛,不問覺知是有是無,且去體會,由此達本。
若識本體,不逐法塵;若識本體,斷諸疑惑;若識本體,不問是非;若識本體,直任萬用;若識本體,即如如佛。
覓本體,識本體,本體用,用本體,超然在一切諸有之上。
無論站著,還是坐著,坐禪,只是自然。
坐禪,是恢復你的單純和簡單;坐禪,是回歸你的自然;坐禪,是讓你的造作化為零,然後觀看世界是如何生起的,你是如何生活的。
靜靜的與萬物同在,將你的身體或思想,看作與天地萬物一樣的存在。
然後,將你的思想,看作和空中的聲響,鏡中的花朵,水裡的月亮一樣的存在。
那真實的從來不假,那虛假的從來不真,所謂坐禪就是認識到這點,並穩定在這種認識裡。
坐禪不是造出什麼,也不是減去什麼,只是讓心復歸自然,然後讓心對萬法的認識各歸其本來面目。
你回到你的本來面目,物回到物的本來面目,讓萬物各自處在其本來面目的過程,就是修禪,就是坐禪。
(坐禪就是修禪,修禪就是坐禪,此處坐禪和修禪同義。)
坐禪,只是心坐著,從某種意義上說,坐禪是讓心休息,醬才能回到其自然,物才能回到其自然。
再換一種說法:坐禪,便是活在當下(注:活在當下,不是死在當下;許多人將心死在當下,當作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便叫坐禪。
可以說,坐禪和活在當下是同義詞。
也許你對 “ 坐禪 ” 的概念不好把握,但去理解 “ 自然 ” 這個詞,這個詞是禪的要素,是走向禪的路,甚至就是禪本身。
明白禪了。
明白禪時,便是坐禪之時。
還有:
修行也是妄想執著?
長期以來我們都被 “ 執著 ” 一詞所困擾!
如果說一切事上都不執著,那為何又要制心一處?
就如觀呼吸要把心念集中在一個點上,這算不算是執著呢?
有一種妄想,你越想越給你帶來安寧的利益;有一種執著,你越執著越會變得越不執著。
它就是修行的妄想,它就是修行的執著;如果你堅定地修行,它表面上看上去是一種妄想執著,然而它正在一步步分解對妄想的執著。
像 “ 治心一處 ”、“ 觀呼吸時把心念集中一點 ” 等這樣的修行,為 “ 定 ” 所攝,也就是屬於 “ 定 ” 的修行,當你越修定,你越來到當下;當你越來到當下,越心無雜念;當你心越無雜念,哪還來的 “ 妄想 ”、“ 執著 ”一說?
修行定,心就來到當下;就超越 “ 過去 ”、“ 未來 ” 等這樣的概念。
沒有 “ 過去 ” 或 “ 未來 ”,妄想憑何生起?
執著到哪裡攀緣?
安安靜靜的處當下,妄想到何處紮根?
沒有妄想又哪來的執著?
佛教的一切修行,是為掃蕩你的一切妄想、執著,然後再回來掃蕩 " 它 " 自己的。
最終不存在妄想執著者,也不存在妄想執著。
所以,不用怕修行的妄想執著。
如果有可能,就多多妄想、多多執著於正確的修行吧。
生起修行的妄想,投入修行的執著,讓生命在這樣的妄想裡開花,讓自我在這樣的執著中消失,讓自由在它的光明本性中顯現!
再來…
無眼耳鼻舌身口意!
在呼吸的背後什麼也沒有,也沒有一個什麼藏在身體裡面念佛,身體是無自性的,心是無自性的,沒有一個什麼在你的裡面或背後,支持著你的一切舉動:維繫你的生命,達成你的思維。
不,沒有那樣的有自體的東西。
生命只是一個妙和合,它是百千萬億、無數無量的原因條件,以不可思議的方式合成與配合。
它是空體的。
在它裡面什麼也沒有,別企圖在那裡尋找出一個主或隱形的神。
一切都擺在那裡,事物所有的一切都沒隱藏,只等我們去如實看見。
如何去證實 “ 呼吸的背後什麼也沒有 ” 和 “ 並沒有一個具體的什麼在念佛 ” 呢?
如實觀察,觀察事物的緣起,觀察支持呼吸及念佛產生的所有條件,就身體有的觀察身體,就心有的觀察心,如此深入實觀,觀之又觀,便能得到證實。
通過思聞,能否悟到 “ 呼吸 ” 或 “ 念佛的是誰 ” 的實相?
不能,聞思僅僅是一種思維活動,僅靠思維是不夠的。
思維是空花,空花只能結空果。
就像科學家不能僅僅在實驗室裡純粹思考一樣,他應對研究物件進行如實觀察。
覺悟生命實相也一樣,如實觀察重於思考。
要醒悟身心的實相,像透過人身解剖或分析心理學可以嗎?
當然不可以。
如果這樣可以的話,解剖嫺熟的人體學教授或技藝高深的心理學家,都成佛解脫了。
然而,由經研究身心現象而解脫如佛的醫學家、心理學家或科學家並不多見。
我們必須以活著的生命,以正確的心智,向自己內部如實觀去。
通過禪定功夫能夠瞭解生命的實相嗎?
不能,禪定並不是慧觀。
禪定只為智慧的觀察提供條件,提供平臺。
我們必須慧觀——用如實眼,作如實見,才能覺悟生命的實相。
所謂禪定,不是凝神入靜、百思不想,或舉心外照、了了分明,而是不相信我們的故事,不被我們的知識、概念或念頭污染或牽制的一種狀態。
心經說:“ 無眼、耳、鼻、舌、身、口、意 ”。
凡夫眾生,人人明明感覺有眼有耳,有鼻有舌,有身有意,為什麼佛菩薩卻說沒有呢?
若說打坐修行,這就是你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若能明白這點,上面的問題也將隨之釋然,不再成為問題。
(注:無眼耳鼻舌身意,不是如上面所說 “ 感覺身體不存在了 ” 的無,非這種無。)
事實上,你一直是一位沉睡的佛,你一直都是佛,所謂 “ 成佛 ”,只不過是你還沒有醒來認識到這點。
成佛並不是真正的成,沒有 “ 成 ” 可成,因為你已經是了。
你已經是的東西,你不可能再次成為它,你只能體會它,除非你一開始就不是。
因此,所謂成佛,只是體會到你本來所有的。
向內觀照,發現你內在還不為人知的秘密。
真正的觀照不但能照見內,也能照見外,更能打破內外的幻覺之壁;真正的觀照不但能照見事物,更能照破事物——照見心在萬物上所作的畫壁。
深度的觀照是從簡單的觀照開始的,就從最基本的觀照開始。
覺性是無知的,對它而言,無所謂照不照,亦無生滅來去。
“ 心 ” 是指意識心,那麼覺大於心;如果 “ 心 ” 是指本體心,那麼心大於覺。
就意識心和覺而言,心是覺上的一幻。
就本體心和覺而言,覺和意識心一樣,是本體心平等的功能,此覺不等於本體心,本體心不等於覺。
覺是心的一用,幻是心的一用,心以它的覺去認識它的幻,最終它瞭解到,沒有什麼可認識的,沒有什麼可瞭解的,一切沒有真實,一切是它自身的遊戲,因此它停下了它的這種自我認識遊戲,它安靜下來,它開始享受一切——覺和幻,真和假都在它的享受之列。
要認識心,要認識超越 “ 覺 ” 的本源心。
覺性和識性是一 雙對立的概念。
覺性,和我們通常所稱為的無分別智、正智、般若、佛智、無師智、智等是相同的概念;識性,和我們通常所稱為的分別、意識、凡夫心、識等是相同的概念。
分別智、無分別智都是一心之用,智和識都是同一本體——心,覺性和識性都是同一心,因此說,心大於一切分別無分別、智和識、覺性和識性等,當然它也即它們。
修行一定要超越覺和所覺、照和所照、顯和所顯等二元對立,回歸一心本體,活在一心的世界,真正停止自心內部的分別和造作,實現真正的安靜和解脫。
覺和所覺都是你的心,分什麼覺和所覺?
照和所照都是你的心,分什麼照和所照?
智和識都是你的心,分什麼智和識?
覺和幻都是你的心,分什麼覺和幻?
覺性和識性都是你的心,分什麼覺性和識性?
諸大導師之所以分別這些概念,是為在泥河中找出一塊石板,引你過河的。
勿在這些分別裡分別,最終見分別而不分別,才乃於泥河而出了泥河。
覺,一心所現;幻,一心所變,覺幻何用多分辨?
智,一心所作;識,一心所用,智識不必多判斷。
一切諸法同一心,識了一心無云云。
勿強覺,勿強照,自然用心自窺妙。
就到這裡作個休息了,怕再醬講下去,又有人會起心動念,還有會花轟…
另外…
雖然我認為身心障礙,絕對不是一件不幸的事,但為了能夠幸福,而保有自己的價值觀很重要。
人類為了活得更好,必須反省自己的行為,找出做得不好的原因,思考對策避免未來重蹈覆轍。
如何處理一去不回頭的時間,應當就是面對人生的相處方式。
時間會不斷流逝,我認為有效運用有限的時間,必須費心聯結過去與未來的時間。
但我做不到。
因為做不到一般人做得到的事,我曾經不知多少次對自己感到無奈的厭煩。
可是又必須帶著,這些的障礙活下去,那不是光去怪罪此生的境遇,或要歸咎在誰身上,也不曾想過哪一天,能夠變得和一般人一樣。
但是,我和大家一樣,明天同樣在等著我。
相信今天的幸福,會帶來明天的幸福,因為,現在能夠保持笑容才是非常重要的。
—— 分享 ——
能幫助我們調整自己心的方法,就是佛法﹔而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狀況來調整,就是道次第。
每個人狀況都不同,所以要有道次第來幫助自己,修持才會順利。
就在當下…
我們選擇無明是 “ 自己的選擇 ”。
我們選擇覺醒也是 “ 自己的選擇 ”。
輪迴與涅槃純粹是不同的觀點,端視我們選擇要如何檢視並認定我們的體驗。
涅槃並不神秘,輪迴也沒什麼不好。
如果你決定要根據過去經驗去認定自己是有限、憂慮、脆弱或害怕,你只要了解那是你自己的選擇。
將來你老了,指望誰?
自己,自己,還是自己。
老朋友們切記!
千萬不要 “ 人在天堂,錢在銀行 ”,什麼「一個人很寂寞」、「老了沒人照顧」等種種負面訊息,早已是過時的說法。
要認清:
財富只是數字問題,名利只是短暫虛榮,生活才是人生的全部!
當個「樂在享受健康暮年」的人,人生就有如再度染上春天的色彩…
記住!在你變老之前絕對要:
身體強健,有錢、有閒、有朋友,並且有自己專屬的空間。
來源:網路…
2015年12月8日 星期二
我執生死夢
對於活著的時候,你什麼也做不了!
餓的時候,你不得不吃;睏的時候,你不得不睡!
你只是給身體食物和睡眠,它自己成長,它自己老,它自己病…
當你明白,不是你在活!
然而,那和你又有什麼關係?
於無我處立我,於非我處認我,是大眾的習慣跟錯覺。
當你明白不是你在活,那麼,命終時也不是你在死!
明白活時不是你在活,死時不是你在死,從生到死之間,還有什麼問題呢?
這不是理論,但從來就沒有人認出這一點!
永嘉大師歌裡,唱到:自從認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關。
再來:
夢是人類學習過程中,讓資訊變成長期記憶粉重要的一環。
在藏傳和印度教的修行裡面,如果你開始會在夢裡面的境界持咒的話,那表示咒語已經進入你深沈的意識中。
印度教則表示,該咒語有了初步的成就!
這就是一直認為神話故事和宗教經典的神蹟故事等,就跟 [ 夢 ] 的道理一樣,它們也是用著一些粉無里頭、粉誇張的文學意境,來間接隱喻著一些人生的意義或道理!
人類長期以來所學習到的,需要做 [ 夢 ] 來把所學的經驗內化,神話故事和宗教神蹟故事就是內化的過程。
問題是:一些宗教信徒們,都喜歡認定他們經典中的無厘頭意境,不是比喻!
而且還認為比喻就是真理。
每個人都有自己一套,粉個別化的信仰、價值觀和性格,這些信仰、價值觀和性格不是不可能改變,而是往往它們會改變的時候,都是經歷一場粉大的衝擊,甚至是創傷!
而且就算是經歷了衝擊和創傷,你的改變不一定是個更有效率的改變,更何況創傷這種東西,是可遇不可求的!
有首歌詞是醬:跟著感覺走,抓住夢的手…
世人都喜歡如此,但作為修行人,卻不能醬子,要讓感覺是感覺,覺知是覺知,猶如鏡是鏡,像是像,亦如樹上的葉子,自己生,自己落…
君若問何為佛性?
亦問君何為個性!
若能實知個性,便能速覺佛性。
因為佛性,只不過是對個性如實的看待!
當你能如實觀察個性,佛性現矣。
如此而已…
心保持清明就是覺知,也是不離佛性。
醬用心不用腦,粉簡單。
只是習性慣用腦不用心,所以變得粉困難!
-- 分享 --
觀是地上觀,照是天上照。
觀,就像你圍著一棵樹看,照,就像是太陽或月亮在天空照。
觀,動用思維;照,純粹覺知。
觀,偏重有為;照,移向無為。
觀,是念頭在用功;照,覺知在啟用。
觀是照的起步,照是觀的升級。
頭腦成就觀,本心自然照。
觀照,通達兩端,既見名相般若,也見實相般若,所以…觀照吧!
觀照就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智者,是一直覺知著自己,是不重要的存在感,把自己變得像空氣般地存在,也像一股山澗的溪流,穿過一群石頭般地,淡然夾雜著在人群間…
那才是舒服的存在方式!
也喜歡醬的有覺知地活著存在?
就像…
一些有錢人突然想做大慈善,其實不用去歌頌他們的功德,人家只是做著錢財上的自保,因為慈善機構的錢都是免稅的,你要知道,大部分的那些慈善基金,還是有錢人自己成立的!
還有:
最無能的人,往往他們的自省能力也是最差的。
試問:一個人怎麼有足夠的智力去了解自己的無能?
繆執有對錯思維的人,就好像宗教信仰般,認為自己所信的都是真理!
對錯不是不重要,對執迷對錯的人,在面對事情的發生時,只會做怪罪的舉動!
這個社會已經有太多講對錯的人,我們更需要思考如何做到的人…
不是每個努力的人都會變得有才華、大富貴。
努力這個字,已經被人氾濫的運用,幾乎變成毫無明確定義的字眼!
不過,你沒有努力的話,你就沒有遇到突破的機會!
那什麼叫專注?
一般人總想倒果為因,直接想透過靜坐禪修來達到專注,過程中要耗費精神,去打壓干擾自己精神專注的煩惱、情緒和雜念!
專注,往往是跟你的情緒煩惱有關,問題是一般人的煩惱導向和情緒的焦點,都各為其主,一盤散沙!
問問自己目前最容易出現的情緒是什麼?
是憤怒、貪念、嫉妒、恐懼…
你有沒有好好利用這些做為推動力!
最後你就選擇 ( 放下 ) 這些所有的情緒,你以為你樂得清靜,其實你是害怕面對自己。
建議…
情緒是專注的燃料,如果你又生氣、又貪、又嫉妒、又怕,恭喜你,你活了!
你引擎的油門已經被踩到破錶,現在你只要選一個焦點,去放開煞車器唄?
來源:網路…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