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5日 星期一

悉(息)解 / 覺宇派


論見概述:

帕丹巴桑傑認為,他所傳授的教法有自己的不同特點,《帕丹巴桑傑與瑪久拉仲(瑪吉拉[腦]尊)傳》記載道:我與藏地僧伽的不同之處在於:

1、帕丹巴桑傑以追求過去果,而分離世間俗人;藏地僧伽卻喜好人間八法。

2、帕丹巴桑傑將不順法轉為道用,以作密宗修持者的特別方便法;藏地僧伽卻以對治捨棄煩惱或無明者。

3、帕丹巴桑傑將逆緣生為助友,作為瑜伽行者之道;藏地僧伽卻以惡境逃避。

4、帕丹巴桑傑認為慾望是煩惱的根本;藏地僧伽卻不修法而修福澤。

5、帕丹巴桑傑認為修持或修煉的教授秘訣來源於癡語;藏地僧伽卻以黑字充滿器具。

6、 帕丹巴桑傑認為聽聞的目的是為了調伏,以求溫和善心;藏地僧伽卻以習法作為增加傲氣之力。

從息解派的這些特點不難看出,息解派不直接逃避和否定現實,而是將現實生活中的生老病苦等諸煩惱,以利樂相識,將逆緣轉為道用,作為助友,並通過它來認識心性,瞭解境義領悟事物的空性,從而捨棄世間的所有貪慾、斷除無明煩惱,息滅痛苦,成就正覺佛果。

但是,息解派最終強調的是事物在本性的「虛幻」和 「空」而不實,體現了般若「空」的思想。

覺宇派的教法,主要是以般若波羅蜜多為宗義,結合大手印覺法修持的一種法門。

就是以菩提心或慈悲心來斷滅自利心,以般若性空來斷除我執——人世間一切苦惱的根源。

故覺宇派的教法,又稱般若波羅蜜多魔之覺宇法或大手印覺法(phyag-rgya-chen-mo-gcod)。

覺宇派的教法,據藏文典籍《宗教源流史》記載道:「覺宇派教授之實質,乃以般若波羅蜜多隨順密教而修行,該宗派對待世間萬物的態度和方法,有別於其他諸宗派或他人,覺宇派認為,由於人們不能認識「我執」之故,特別注重或愛戀個人的享樂、名利、權勢和地位。

而且對待給自身利益造成危害的所有人、及餓鬼非人等,往往力求於猛咒式咒術等,以忿怒驅逐,退轉厲業——諸魔。

而覺宇派對待諸魔,即不利於自身的所有人和非人等,則是以慈悲和憐憫之力,將他們召引為眷屬眾。

覺宇派注重供養施捨,上至佛法僧三寶,下到六道有情眾生,尤其是那些遭受厄運的男男女女和威脅性命的兇惡、恐怖的餓鬼,及非人等,均以豐盛之資財供養、佈施,而且以一種獨特的施捨法,把人體觀想為「食料」,即餓鬼、非人等食料或食飼加以供養和佈施,從而斷除「身體」之「我執」。

並認為以慈悲和憐憫執受惡魔、非人等,以及從「熱血肉」 調伏、教化,並可獲得無上之菩提。

(一)、大手印覺法

大手印覺法,專指覺宇派修持的一種教法,是覺宇派的基本教法。

它不同於藏傳佛教其他諸宗派,諸如噶舉派等修持的「大手印」。

瑪從拉仲將一般意義上講的「大手印法」分為:正法大手印,業之大手印,三昧耶大手印,樂空大手印和明空大手印等。

具體而言,由情器世間所攝的諸法,就其本體或元始而言,皆無自性,即自性空,因此,其自性為空性者便稱作正法大手印或法印。

如果瑜伽行者能對此義理解,對「空」純熟,且能使「空性」轉為道用,便可發揮脈、風息、明點之輪的作用或功能,並通過依止有學問的智慧母,將大樂轉為道用從而以大歡喜增強體力,這便稱作業大手印或業印。

諸如這樣的瑜伽行者,以隱閉的方式並通過與外在實行 之三昧耶不分離的途徑,修持驗證所有功德,這便稱作三昧耶大手印。對諸如此類不貪戀殊勝大樂,從而流露出空性暖流,這便稱作樂空大手印。

諸如這樣的瑜伽行者,因斷離煩惱染污或所有覆障之故,證悟一切現分,不實而空,猶如夢幻一樣顯現,這便稱作明空大手印。

藏傳佛教覺宇派修持的大手印覺法,則是依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空性大手印與內無上密教二義和合而進行修持或修煉的一種能斷大手印。

覺宇派的「大手印」,其中 「手」指所有境現分,「印」則指由於所有現分境或顯現境本體元始,本性皆無自性即自性空,所形成的內大空之現分和自性不實之空的無別雙運。

所以覺宇派認為,此亦是位分境外之大手印。

就覺宇派而言,如果瑜伽行者通過證悟內、外二者「無我」, 並運用使得風心攝入中脈之道之力,從樂明直穿的殊勝修煉中,明鑒過去、未來和現在三世,從而增長 善識諸法的光明,同時依賴講、辯、著貫通無阻或嫻熟等果位的若干功德資糧之光明,教化眾多芸芸有情,具備能做此意義事之強大能力,即可稱大手印。

因此,諸如這樣的瑜伽行者,即稱大手印覺巴(意即大手印能斷者)。

諸如這樣的教法,即稱大手印覺法。

覺宇派修持的大手印覺法,就具體而言,可區分為外、內、密與本體性或真實性四行相,四行相又有各自的斷除之境或斷除對象,即四斷除之境,其中,外之斷境,為 「年巴」即各種凶煞類。

內之斷境,為疾病和妖魔。

密秘之斷境,為諸分別生受。

本體性之斷境,為三毒,即貪、嗔、癡和五毒,即貪、嗔、癡、慢、妒。

攝收四斷境的方法是:瑪久拉仲認為,若能分離貪戀、愛慕、可攝收「外」之斷境鬼神等。

若能分離利、害之意想,可攝收「內」之斷境病魔等。

若能分離善、惡心住所緣,可攝收「密秘」之斷境諸分別。

若能分離心之根本,可攝收諸本體性。

但是,四斷境的攝收,定斷或決量及圓成,均由瑜伽行者在其修持過程中依次逐步修行而完成的。

如果修持者對所出現的鬼神之各種恐怖幻術或神變,毫無畏懼,則獲「外」之定斷位即決量。

如果修持者對所產生的任何疾病、痛苦、煩惱,能以「業」識知,即獲 得「內」之定斷位。

如果對所生起的任何分別,不論好、壞、不起分別心或心不思慮,即獲得「秘密」之定斷位,如果對內外出現的任何各種欲樂,能分離「我執」,則獲得「本體性」之定斷位。

四斷境的圓成位,每一斷境可分為上、中、下三個圓成階位,其中,四斷境的第一圓成階位,即:如果對所顯現的任何各種不同幻變或神變,能以平靜心相持,則為證得』外」斷境之第一圓成位。

如果對鬼神所示現的各種恭敬、信奉、能賜施各種悉地或成就,即證得「內」斷境之第一圓成位。

如果對疾病、妖魔,分別以和靄公 平相待,使身心安寧,即證得「秘密」斷境之第一圓成位。

如果以慈悲和憐憫,出離、厭離無常煩惱,且能信法入法,即則證得「本性」斷境之第一圓成位。

四斷境的第二圓成階位,即:如果對所產生的任何恐懼、畏怖,能分離危險、駭怕,即證得「外」斷境之第二圓成位。

如果對所產生的各種疾病、妖魔和痛苦煩惱,能自行寂滅,即證得「內」斷境之第二圓成位。

如果對所產生的五毒等任何煩惱,能從自地解脫,即證得「秘密」斷境之第二圓成位。

如果能分離內、外一切之「我執」,即可證得「本體性」斷境之第二圓成位。

四斷境的第三圓成階位,亦是四斷境的最高圓成階位,具體如下,即如果能威鎮殘暴、惡毒的幻變和大恐怖,即證得「外」斷境之第三圓成位。

如果對所產生的疾 病、煩惱、妖魔等任何災害和罪惡,能分離「我執」,即證得「內」斷境之第三圓成位。

如果對所產生的任何逆緣、災難不幸,能以助友待之,或示現為友,即證得 「秘密性」斷境之第三圓成位。

如果能現證「無我」本性為自性空,法性無垢無味自性空,即證得「本體性」斷境之第三圓成位。

總之,覺宇派大手印覺法認為,只有證悟心之自性,才能威鎮「外」斷境之「煞」地,從而斷除各種恐懼。

只有分離慳貪,愛戀之執,才能鎮服「內」斷境之病魔,使得身心安寧。

只有分離「是」、「非」算計,才能威鎮「秘密」斷境之分別,從而安住心性,斷除一切煩惱痛苦。

只有分離偏心或偏離之心,才能鎮服世間一切,證悟世間諸事物「無我」,所有一切「自性」皆「空」,世間萬物並非實有,並不存在真實的實體,因而也就無自性可言。

產生所有煩惱之總根源——「自我」,也隨之斷除。

這就是覺宇派大手印覺法的內在含義和修持目的。

(二)、四魔覺宇法

「四魔覺宇法」,是瑪久拉仲依據帕丹巴桑傑之舅父聖天的《般若波羅蜜多秘訣》,並結合自己獨特的實踐而創立的一種教法義理、四魔覺宇法,亦可稱作四魔斷境法,是覺宇派教法的核心內容和主要教法義理之一。

覺宇派認為,「我執」是無明的根源,它像「魔」一樣非常可怕,倘若不斷除「我執」魔,它的侵擾就會不斷。

覺宇派所說的「魔」,並非一種體大而十分恐怖的實體,它產生的根源是「自我之心」。而四魔覺域法,就是針對「自我之心」,把「心」作為「境」或「對境」, 並分別為「四魔」而修持的教法。

具體如下。

覺宇派四魔覺宇法中的四魔分別為:有礙魔、無礙魔、喜樂魔和執著魔。

其中:

1、有礙魔及其斷除法

有礙魔,是一種依賴於外在之境,即外在客觀物事物,並由感官或感覺器官產生的魔。

覺宇派認為:當外在客觀事物成為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等感官把握和感覺的「境」,或者對像時,所產生的善、惡、貪、厭等感覺,是以破立,即否定和肯定來辯識、見識的,故稱之為「有礙魔」。

關於有礙魔,瑪久拉仲解釋道:「當眼根觀見『色』境時,以善、美之『色』,會產生貪著、愛戀之感;對惡、醜之『色』則會產生厭惡、憎恨之心。

以此類推,由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諸根所識的聲、香、味、觸。

如果各自的境或對象是美的、善的,便產生貪著、愛戀之感,反之,是醜的、惡的,則生起厭惡、憎恨之心,故此,謂之為『愛、憎二取(執)之魔』。

由於這種在諸感官之境中真實存在,而就此生起的貪著,愛戀、憎惡,已真實地掛礙,牽制諸根,即各感受器官遂侵犯了眾生有情,且構成束縛世間有情,即輪迴流轉之基因,故此,謂之為魔。

因為它已掛礙,牽掣了實有的善的,或者惡的外境對象,由此成為魔,故又稱之為有礙魔」。

覺宇派認為,各感官或諸根所識,所感覺的境或各種對象,也就是說外在客觀事物,不論善惡,凡是由此產生,生起的所有一切感觸,或者感覺,諸如貪著,愛戀,憎惡等等,都是魔,即都是侵擾眾生有情的煩惱、痛苦,是覺域派斷除的對象。

如何才能斷除有礙魔,即由諸根與客觀存在相觸所產生的善、惡、美、醜的各種感覺或執著。

瑪久拉仲認為,就根識所觀見的外在對象,即「色」而言,本體本無自 性,它顯現的只是一種「假有」,實際上並沒有能夠構成「我」,並非真實存在。

因此,對這種「假有」所執的貪著,或者憎惡,也是虛空的,沒有任何意義。

如果能以此,即自性空觀想修行,就能斷棄對「假有」所執的貪著、憎惡等,並從「色」境中獲得解脫。

同樣的道理,耳識的對象,即境,是聲音,鼻識的對象是香,舌識的對象是味,身識的對象是觸,就聲、香、味、觸諸境而言,本體本來就沒有自性,即自性空,諸根識之境顯現的只是「假有」,所以,對諸根識之境產生貪著、憎惡等,實際上是虛空的,如果能以自性空觀想修行,即可斷除對諸根識之境所生起的貪著,憎恨等感情,從而從諸根之境中,獲得解脫。以達到斷除一切有礙魔。

2、無礙魔及其斷除法

無礙魔,是一種不依賴於外在客觀對象,而是由自心分別善惡,並以善為神,以惡為鬼的魔。

它與有礙魔的不同之處在於:有礙魔是由感官感觸的對象而產生的;而無礙魔則是由心境或分別心生起的善惡分別而產生的,有礙魔產生的根源是外在客觀對象,即外境,而無礙魔產生的根源是內在心境,即自心。

用瑪久拉仲的話來說:「心,即無礙魔。」

瑪久拉仲認為:「所謂無礙魔,它雖然在根識之境中不真實存在,或親自顯現,但是在自己心中卻能生起諸種善惡分別。

而且把自心生起的恐怖、畏懼,謂之為鬼,並以鬼為惡;如果心 境清淨,生起快樂,愉快,則謂之為神,並以神為善,如是在心中執善、惡二分別。

因此緣故,心變得雜染不淨或煩惱。

然而,對這種煩惱雜染盡管不真實掛礙,而使其倘不成為實境,但是,它對不善之業必定造成轉移,潛流的侵害,故此,謂之為魔,正因為它倘未成為真實之境,亦不真實掛礙,所以,稱之為無礙魔」。

這就是說無礙魔,不是與感官對象,即外在客觀存在直接發生關係,或者直接掛礙而顯現、生產的,它是發自於自己內心,即意根的諸種思慮。

由於無礙魔來源於自心,是心所創造出來的,而不直接接觸感官或諸根認識的對象,故此,謂這為無礙魔。

無礙魔以善、惡二分別相執之,並把意根發起的快樂,認為是善,而謂之為神,則把意根發起的恐怖,認為是惡,以此為鬼。

因為自心中執有善、惡,神、鬼二分別,自心或意根就自然變成雜染煩惱。

這種雜染煩惱之心, 對善業且能產生障礙,故此,謂之為魔,成為覺宇派斷除的對象。

如何斷除無礙魔?

瑪久拉仲在她的《般若波羅蜜多秘訣覺宇教理佛言大品》中說道:「認為神善,並以神相執;認為鬼惡,並以鬼相執的這些所謂的神、鬼,就是心中生起的慾望,恐惑等諸意念,實際上不過是自己的魔生起於自己,除了個人的自生心之外,它的發起不涉於彼他任何事物。

正如《法性廣大淨信》中所言:『任何意念皆為心之發生 』它好比平靜不動的大海,能掀起萬頃波浪等,如是這樣體悟的士夫,就不必造作任何意念,僅從自地便可破滅,斷除所有意念,即無礙魔」。

瑪久拉仲認為,以善惡神鬼二執的心性,本體無始並非真實,它沒有自性,自性空寂。

心中生起的善惡神鬼的分別,實際上就是這個自性為空的心的產物。

如果能體悟到這一點,自己的心就能持於清淨狀,由心生起的各種慾望、恐惑和思慮等,將在其中自行斷滅,就像平靜的大海中掀起的波浪,最終在大海中消失一樣,斷棄心之執著, 使心身置於安寧自如狀態,無礙魔便在其中得以斷除。

3、喜樂魔及其斷除法

喜樂魔,產生於自心貪著的各種事物,諸如名利、權勢、錢財、功德等,對這些事物生起的愛慕、貪戀以及自心貪著的各種事物得到滿足,而由此內心生起的快樂,喜悅等,覺宇派稱之為喜樂魔。

瑪久拉仲認為,不論是共同的喜樂魔,還是殊勝的喜樂魔,皆來源於理念幻化的心。

這種心緣起於對名利權勢,家眷財富的愛慕、貪著,以及對各種成就,諸如親見本尊神,修煉獲得驗證,夢有先兆預兆,能調伏眾有情,鎮滅各種疾病等一切成就的執著和渴望。

因為由此生起的歡樂、喜悅可以滋生傲慢,矜驕之故,遂習成為解脫道的斷障或魔障,因此,謂之為魔和喜樂魔。

喜樂魔有又共同魔和殊勝魔之分,共同魔中包括由傲慢心滋生的喜樂魔,以及對福澤財物發起的敬逸魔,對名利敵友發起的慾望魔和對子女配偶家眷發起的歡喜魔等。

怎樣才能斷除這些魔呢?

瑪久拉仲認為,不論這些共同魔給我們提供什麼樣的功德,如果一個人具備心境不二的明智,他就不會把這些功德持為常有。

應該意識到這一切只不是虛幻的夢境,本性不存在任何貪著,它就像美麗的外表在顯示自己美麗,實際上就是自生裝飾或包裝自己。

因此,對這一切並不值得生起矜誇之心,假若既使生起矜誇,傲慢之心,那也只不過是理念虛幻的執著所造成的。

倘若能認識和體悟到所有功德都是虛幻夢境,虛而不實,一切皆無常,並以這種無執清淨的本性行之,即可斷除所有共同魔。

殊勝魔,是相對修行者或瑜伽行者而言的,它表現在道和果位兩個方面,一般來說殊勝魔分別有:正見離戲論,即空性見生起的快樂修平等性生起的快樂,行無分別生起的快樂,入修持道生起的快樂等。

瑪久拉仲認為,這些快樂倘若被瑜伽行者稍許在境中受用,就不能進入正道而成魔之業。

如果瑜伽行者能意識到正見、正修只是在暗中表現外,不完全在心中所作,但在心中會生起不滅的種種意想。

對於各種意想,只要瑜伽行者不改變自己正見的思想觀念,能使生起的諸種意想改變成現示平等,不偏不倚的空性,從而斷除不正見果位之魔。

亦復如是,倘若瑜伽行者能意識到所有一切是自性心所造作的,這樣修行者既使不去修持,也能分明心中生起的任何意想,並不改變其義,完全領悟,自地解脫,就像在燃燒的酥油燈中放入酥油那樣,溶化於其中,不修持便獲得靜慮,即殊勝修持,遂不正修果位之魔由此斷除。

倘若瑜伽行者能使自己的正行從中自我解脫,就不必專門正行,亦不必執平等為對治。若能意識到所有魔都自生,自己就會無礙無阻自我解脫。

若是證悟殊勝,正行就必無遮。

但是,不得修不悟之行,應該按次第加持,依次正行,最終獲不行而行的殊勝正行,這樣即可斷除不正行果位魔。

瑪久拉仲認為,倘若瑜伽行者不作任何修持,而修煉實踐,這也是一種修煉,它是一種學問、知識、明智的修持。

這種修持在實踐過程中,不急求功利或急功近利,而 要依實踐或長期的修煉求得正實義或正確義。

不旁取、近取無所生或不生,依此修持,故謂法性修持。

又因為明智在現分境中斷除之故,明智在境中便能得到無貪著的修證,即入解脫或涅槃殊勝道,從而斷除不入修持道果位之魔。

4、執著魔及其斷除法

執著魔,是上述三魔,即有礙魔,無礙魔和喜樂魔的總和。

覺域派認為,由於對客觀對象的執著,而生起了有礙魔。

如果能體悟到由於客觀對像所生產的諸貪嗔之根源 是執著,並在體悟中自行斷滅執著心,即可斷除對客觀實體的執著,即無明。

就是說可斷除有礙魔。又如無礙魔的五毒等雜染煩惱,以及對不見之鬼生起的恐懼和對不實之神生起的各種希求等;又如喜樂魔的對諸功德生起的快樂、傲慢、矜誇等,所有這一切都是由於執著而產生或造成的。

因此,瑜伽行者應該意識到所有一切 只不過是自己所幻化的,並非真實存在。

倘若瑜伽行者能在自地解脫諸種意想,諸如貪嗔、愚癡、傲慢等,便可斷除執著之根本,並從地獄、餓鬼、牲畜、人等流轉 輪迴中解脫,從而獲得別別分別、成就、平等性、自我解脫等各種智慧,具足這種見、行的瑜伽行者,必使諸魔或執著魔在無執空性中,徹底斷除。

覺宇派認為,斷除四魔,所有一切煩惱痛苦便無從生起。

瑜伽行者,如果能斷除我執,並從根本上分離四魔,就不必專門修習正覺果位,即獲現正覺,便可成就利樂事業,使眾生有情獲得解脫。

總之,四魔覺宇法著重宣揚了《般若經》的「無分別」、「空」的思想等,認為所有的外在客觀事物或現象,不過是人對這些事物的虛假不實的「分別」或「執著」, 實際上不過是「假有」,並非真實存在,是人的主觀意識中的假象,是一種夢境般的虛化,是自身的幻化。

因此,人對世間所有事物的認識,都是虛妄而不真實, 「夢幻泡影」,而非真實。

只有通過《般若》「無分別」來把握事物的「實相」,即「諸法實相」,才能斷除「我執」,對世間萬物無所執著,不為事物的假象所迷 惑,不為世俗的苦樂,功過所妄癡,從而證悟「性空」,自我解脫。

如上所述,對覺宇派的基本教義作了扼要的論述。

由此可以相知,覺宇派教法義理的中心,在於宣揚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虛幻無常,是「自我」幻化出來,只有斷除一切煩惱痛苦的根源「我執」,才能消除』無明」,從流轉輪迴中得到解脫,證得性空,進入涅槃境界。

由於覺宇派之教法,主要源於廣、中、略三品《般苦》和《集經》等,所以瑪久拉仲又稱其教法為「大中觀」。

她認為一切法,皆集於心性中,如果能識心性,便可通達一切法性,故為』大中觀」。

瑪久拉仲又稱其教法為 「果位正法大圓滿」,她認為聚集世間萬物有寂之一切法,皆成就或圓滿於心性之上。

因此,若能識知心性本義之圓滿方法,則為成就一切法義,故為「大圓滿」。

只有通過修煉,證悟性空,才能徹底斷除「自我」和「自身」,即「心」、「身」的所有「執著」,即「我執」,獲得自我解脫,即生成佛,達到佛的境界。

另外...

我是一個喜歡音樂、電影、旅行的平凡人。

喜歡笑,那不代表就很樂觀,有可能還蠻壓抑的。

遇事常說不要想太多,卻是在矇騙中自我安慰,卻偏偏說是很樂觀。

一個有正向能量的人。

是,清醒的接受人生的苦痛。

是,沉靜的面對自己的逆境。

但同時,在不平順中,卻仍然不斷的,用愛,來消弭人世間的不幸;用欣賞,來感受細微的美好。

當平凡人的好處是,脫口一些不中聽的話語,被人批評與指教時,可以不帶自責心的抓頭向人賠不是,因為非專業人士嘛!

就像路邊乞丐被人罵窩囊,只會搔耳朵當做蒼蠅飛過,最後還是會帶著職業道德請對方行行好,給個銅板也好。

身為一個專業的平凡人,我想大膽的說:「生活中不能沒有音樂、電影與旅行,當然還有書本的閱讀,金錢最為次要。」

因為「錢先生」很挑朋友,少有機會與平凡人深交。

至於音樂、電影、旅行、書本,經常把平凡人當摯友,陪著我們渡過難熬的苦日子,要教我們苦中作樂的藝術。

有機會在世界上的走走停停,去了所謂的落後國家,發現窮人活得自在又開心,反而是活在富裕世界的假窮人最不開心。

真富人活得開心與否,我仍一知半解。

然而,窮人有了音樂、電影或閱讀,離富有也就不遠了。

這種富有不是大魚大肉,而是「知己知足」。

覺得自己不貧窮,即是富;覺得自己不富有,即是貧。

雖然這樣的邏輯既愚昧又膚淺,賺錢、國籍政治問題看似重要,但它如生命的浮雲,虛實難分。

我們都是來地球到此一遊的平凡人,必會曲終人散,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拚命讀書工作爭取自由之餘,多聆聽點音樂,多看些電影,多走些國家,多閱讀幾本書,減少貪財的慾望,或許才能在平凡的苦日子中創造甜味。

活在一個人人都想當超人的世代,愈能享受平凡,愈是不凡。

就像:

在佛法裡,唯有專注帶給你某種喜悦和放鬆時,那才是專注。

如果一個精神狀態没能够給你喜悦,就算它看起來像是非常集中精神,也不是真正的專注,它只是執迷,這二者僅有一線之隔。

再來...

如果你為了要有神奇的能力,而願學佛、成就菩薩,這是不正確的動機。

正確的動機是為了要利益眾生而欲成就佛果。

神跡只是個副產品,它只是證悟道上發生的一些事,並不是我們真正的目標。

如果你為了要有神力而學佛,那是又錯誤又浪費時間的事。

還有...

當談到修心、調伏自心時,很多人會帶有誤解,認為「修持」代表就是放棄俗務、逃避、或「所有事情通通都不用做了」。

另外的誤解,則是認為修行是在「壓抑痛苦」,當心中過於痛苦時,就以修行來壓抑等等,這些也都是對於「修行」的誤解。

「壓抑」並是不正確的修行方式。

如果你看到境界在内心中起伏,而不去執著其過程,透過正確的修行,了解事物是如何生起與逝去的,你就可以只保持覺醒:而讓它們隨其自然。

這就是...為什麼嬰兒的笑容會如此動人?

因為單純,就是單純高興,沒有一點做作。

為什麼孩子的讚美會令人開心百倍?

因為單純,就是真的喜歡,不是為了討好。

如今,我們都曾經為了找回那種單純,而跌得頭破血流......

前塵往事太沉重,簡單的,就卸下包袱,讓心自由。

當習慣於異常時,就會變成正常;當正常不常出現時,又變成另一種異常!

這輩子也可能不會再相遇,但我並不遺憾,因為我們都在那路上,等到空間、時間與方向都對了,遲早會再相遇。




來源: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